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集中空调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应急预案

集中空调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应急预案

集中空调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应急预案
集中空调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空气传播性疾病对我单位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岗位工作人员应对突发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空气传播性疾病对顾客和我单位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保障人们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订本预案。

一、空气传播性疾病应急事件的范围

发生下列应急事件,按单位规定或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启动本预案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1.本地区暴发流行空气传播性疾病时;

2.在化学或生物污染有可能通过空调通风系统实施传播时;

3、发生不明原因的空调通风系统气体污染时。

二、应急处置小组和应急队伍

内容要求:组长最好是单位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成员必须有工程部对该建筑空调通风系统实际情况熟悉的专业人员。同时要明确什么人具体负责什么工作。同时制定各岗位工作职责。

三、应急措施。

主要包括:1、合理运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2、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

3、集中空调系统停用时采取的通风与调温措施

下列内容和格式供参照:

(一) 合理运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防止交叉污染。

1、对发生空气传播性疾病的高危区域,空调通风系统应独立运行或停止运行。

2、对发生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安全区域,应全新风运行,防止其他区域回风污染。

(二)确保空调机房内和空调新风口周围环境的清洁,正确引入新风。

1.空调系统新风采气口周围环境必须保持洁净,以保证所吸入的空气为新鲜的室外空气,严格禁止新风采气口与排风系统的排风口短路。

2.空调通风的机房必须保持干燥清洁,严禁堆放无关物品。3.空调机房内空调箱的新风进气口必须用风管与新风竖井或进风百叶窗相连接,禁止间接从机房内、楼道内和天棚吊顶内吸取新风。

(三)加强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工作,防止造成二次污染。1.空调系统运行前必须对过滤器与过滤网进行清洗或更换。运行中,发现疫情的,空调系统的所有过滤器,必须先消毒,后更换。空调系统的所有过滤器,在疫情期内,应每周清洗或更换一次。2.空调系统运行前必须对空调箱内的表冷器、加热器、湿膜加湿器消毒冲洗一遍;运行中带回风的空调箱宜每周消毒冲洗一到两次;新风空调机组宜每周消毒冲洗一次。消毒时,必须将空调箱的进、出口风门关闭。

3.空调系统运行前空调箱内的凝结水水盘、喷淋室与加湿段的水槽,必须用消毒液擦洗,再用水冲洗。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宜每天用水冲洗一次。空调箱内其它功能段,必须保持干燥清洁,不能有积水。

4.空调机组的凝结水水盘,及明、暗装风机盘管的凝结水盘,必须保持凝结水排水通畅,消除存水凹槽。条件允许的,可以每周

作一次喷雾消毒。

5.空调房间内的送、回风口应经常擦扫、保持清洁。

6.所有高危区域,需在重新使用前彻底通风,保证该区域空气已经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7、加强冷却塔与冷却水水系统的清洗消毒,改善冷却水水质(四)集中空调系统停用时采取的通风与调温措施。

各单位自行制定措施。

档转载华图网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热点面对面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热点面对面目录

第一章申论答题的核心方法论

第二章2012十大关键词

第三章2012年申论专题

专题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专题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专题三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专题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专题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专题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专题七增强消费需求,合理引导消费

专题八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专题九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专题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专题十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

专题十二发展循环经济

专题十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专题十四建设人才强国

专题十五加强食品安全

专题十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专题十七扩大信息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四章历年专题回顾

促进教育公平

第五章联考真题精讲

第六章模拟试题演练

模拟题一社会心态

模拟题二保障性住房

模拟题三食品安全

模拟题四土地荒漠化

第一章申论答题的核心方法论

本书的目标是为广大考生进行考试热点的梳理,提高各位考生在申论考试过程中对考试给定资料的社会认知程度,从而最终提高考生透过申论材料看"社会本质"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这里只是对申论答题的核心方法进行一般性的概述,以方便各位考生从宏观上把握申论答题的总体思路。

一、答题宏观核心原则

1.内容+形式原则

通过阅读申论的作答要求,我们可以看到,申论每一道试题的组成分为两个大部分:试题的题干+答题的要求,也就是说,从最宏观的角度上看,试题本身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形式。同样,试题的评分标准也往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试题问题所应包含的内容要点,二是呈现内容要点时必须具有的形式。一句话,要想在一道试题上拿到高分,既要重视回答试题所需要的内容,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试题内容呈现时的形式。如2011年地市级第一题:"'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请根据这两则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同学们在作答过程中,既要回答问题的内容本身,即,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具体表现概括出来形成答案的内容,同时,还要在展现答案时,符合"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这样的形式要求。

2.平面+立体原则

由于省级和地市级考试的难度不同,所以,在材料的构成上也有所区别,具体说来,最重大的区别就是省级考试中的材料是"立体"的,而地市级考试中的材料是"平面"的。所谓"立体"指的是材料的构成是以一个主线为中心,将涉及这一主线的多个方面杂乱地在时间、空间中进行展开,从而使整体材料似乎呈现多个主题。也就是说,材料的主线并不是直接地呈现给同学们的,而是隐含于整个材料之中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读材料的过程中,将所有材料的主题综合起来进行提炼,因此,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材料的"立体"本性,即要牢牢把握主线,而不是简单地主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深度,在论述时才能不至于偏颇与浅显。

当然,任何立体都是由平面所构成的,如果说省级考试材料是"立体"的,那么地市级考试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平面"构成,也就是说,出题者会很明确地在材料中呈现主线和主题,甚至材料主线和主题是完全重合的。事实上,申论平面的材料构成是很有特点的,这些材料一般是由现状、原因、措施、危害和意义等五种要素所构成,其中,危害和意义又可以统称为影响,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迅速地在材料中判断出来并作好适当地记录。

二、概括问题的核心方法

概括(述)试题作答就是在"扫读"的基础上将材料的内容进行快速必要的勾划和分类,初步筛选答题所需的重要信息。

申论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有一些明显特征,请同学们掌握好扫读时寻找重要信息的六条要决。

要决一:基调性的观点是核心。重点掌握政府领导言论、专家分析、规章制度、民众呼声。

学校预防传染病管理制度

学校预防传染病管理制度 为了减少和控制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确保师生身心健康,加强学校预防传染病工作,制度如下: 一、加强管理 1.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学校实际和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制定出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与具体的防治措施,专人进行管理,明确职责,认真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传染病预防的监督与管理。 2.对食堂、厕所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扫。对容易滋生蚊、蝇、蟑螂、老鼠等有害生物的场所在清扫的同时,还应采取灭蝇、灭蟑螂、灭老鼠的措施,坚决杜绝卫生管理上的空白。学校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场所应进行空气消毒,并经常开窗保持场所内空气流通,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3.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并落实《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按照《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和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的管理,严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教育学生尽可能在校内用餐,不要食用“三无”食品,防止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将饮用水卫生管理作为预防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为学生提供的饮用水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二、以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系,以流行病学为基础,提高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的科学水平;针对主要疾病的危害及其有关行为,有的放矢地宣传卫生知识,灵活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1.对广大师生、尤其是食堂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的专题讲座。增强他们的卫生防病意识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 2.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讲座、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教育,向学生传授针对性较强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教育学生主动维护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三、具体措施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9号) (卫生部令第89号)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6月2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竺 2012年11月23日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预防、控制性病的传播流行,保护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性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疾病。本办法所称性病包括以下几类:(一)《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中的梅毒和淋病; (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三)卫生部根据疾病危害程度、流行情况等因素,确定需要管理的其他性病。 艾滋病防治管理工作依照《艾滋病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性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依法防治、科学管理、分级负责、专业指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性病防治工作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相结合,将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各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整合防治资源,实行性病艾滋病综合防治。 第五条卫生部负责全国性病防治工作。根据需要制定国家性病防治规划;确定需要管理的性病目录,决定并公布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性病病种。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性病防治工作,依照本办法和国家性病防治规划,结合当地性病流行情况和防治需求,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性病防治计划。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和完善性病防治管理和服务体系,将性病防治工作逐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性病防治队伍建设,负责安排性病防治所需经费,组织开展性病防治工作。 第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性病防治工作,开展宣传教育、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预防控制传染病健康教育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一)、什么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血源性疾病主要指可以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注射、手术等 途径进行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存在于血液、体液和分泌 物中。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组疾病。(二)、常见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种类 可通过血源或性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包括:HIV感染/艾滋病、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和梅毒等。 (三)、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生活 上的密切接触也可能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和梅 毒。但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 不会感染艾滋病。 (四)预防控制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2、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性病的 危险。

3、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 过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4、治疗疾病时,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 器械。 5、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交,可以预防性病。 6、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病毒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 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7、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 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胎婴儿被感染的可能性。 8、关心、帮助、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鼓励他们参 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9、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 稳定,预防艾滋是全社会的责任。 10、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保护易感人群,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性病预防的三大守则

性病预防的三大守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d10495456.html,2008-3-2639健康网社区 只要坚守洁身自爱,不嫖娼,不卖淫,避免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只与一个性发生性关系,就基本上能预防性病。 守则一:远离危险区 1、只要坚守洁身自爱,不嫖娼,不卖淫,避免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只与一个性伴侣发生性关系,就基本上能预防性病。 2、和还可以通过传播,所以接受输血和血液制品要特别慎重。万不得已时也一定要在指导下使用。处理伤口、注射药物一定要到正规去,最好用一次性注射器。 3、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个人生活用品如牙刷、刀和刮脸刀、浴巾必须自己独用。这是因为刮脸刀极容易造成皮肤细小破损而成为传染艾滋病、其它性病和肝炎的中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吸毒,坚决远离毒品。倘能做到这些,那么就可以避免染上性病,即使是最厉害的艾滋病也会对你束手无策。 守则二:性行为前预防 是人的基本欲望,在某些情况下总会有些人经不住引诱而发生婚前、婚外性行为和同性恋行为。我们反对此类行为,但从防止性病蔓延的医学角度出发,还得说上几句。 1、使用套。这种办法简单而可靠。据者统计,使用,可使传染病几率下降90%以上。 2、性交前涂抹外用药膏,如肤轻松软膏,红霉素软膏。最为有效的是醋酸肤轻软膏,现在发现,它对预防、和、等几种性病效果颇好。 守则三:性行为后补救 1、性交后要及时清洗阴茎、阴道、阴部以及手与口。因为各种性病病原体传到对方身上后,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进入皮内繁殖和感染。如果清洗及时,就可能在病原体尚未“站稳脚跟”前将其清除。 2、用食醋或稀释成5%的乙酸冲洗阴道、阴茎以及可能沾上对方分泌物的部位。这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补救措施,对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和阴道炎、尖锐湿疣有效。 3、口服。一般应在性交后24小时内使用有效。如强力霉素片、红霉素片,如有可能去医院做肌肉注射一次0。25克头孢三嗪针则更好。这三种药同时使用可防止染上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和阴道炎等几种主要性病。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管理若干规定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管理若干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规范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全面履行职责,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省、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政府举办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开展正常业务所需经费和编制内的人员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四条按照行政区划,原则上只设置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职能。 第五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制订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规划、行业规范和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预

防与控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疫情应急处置; (三)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开展疾病监测,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 (四)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开展食源性、职业性、放射性、环境性等疾病的监测评价和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公众健康和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 (五)疾病病原生物检测、鉴定和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评价; (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和不良健康行为干预; (七)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职责分工依照《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执行。 第八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规范使用国家统一标识。赴现场工作时应统一规范着装。 第二章内设机构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根据职责,结合职能分工和业务工作设置业务机构与综合管理机构。业务机构不得低于总数的70%,综合管理机构要从严控制,不得高于总数的

预防性病的常识

预防性病的常识 在游泳池游泳会不会得性病? 游泳池的水温较低,并含有氯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剂,不适合淋球菌、梅毒螺旋体等性病病原体存活。曾有防疫部门专门对某游泳池的水做了化验,未查出这类病原体。另外,即使在游泳池水中含有病原体,也被大量的池水稀释,很难达到感染所需的数量。因此,一般来说通过在游泳池游泳感染性病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使用公用浴巾、浴盆、游泳衣等有传染性病的可能。 此外,有的游泳池消毒制度不严格或根本不消毒疾病。外出游泳应到卫生条件和管理较好的游泳池去自带毛巾、游泳衣裤等以防传染。也可能会传染其他疾病。外出游泳应到卫生条件和管理条件较好的游泳池去,并注意个人卫生,自带毛巾、游泳衣裤等以防传染。 在外住旅馆会不会得性病? 有人担心,在外住旅馆会不会因为坐便器、床单、毛巾等消毒不严格而感染性病。有的性病确有可能通过这些途径传染。梅毒螺旋体在潮湿的毛巾和物品上可存活几个小时,淋球菌在潮湿的毛巾、衣物上可存活10-24h,在坐便器上也可存活数小时。因此,如果坐便器、毛巾等刚刚被性病病人使用过,病人带有病原体的尿液、分泌物等污染了这些物品,健康人接着使用,就有可能被间接传染。不过,这种传染的机会毕竟非常少见。现在的正规旅馆都有相应的消毒措施,因此,无需过于担心。但是如果是非正规的旅馆,消毒措施不严格或者使用公共厕所的坐便器,则需要提高警惕,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尽量用蹲式便器,如只能用坐便器,可事先在马桶圈上垫一张草纸,便后弃去,不使用别人用过的毛巾、浴盆等。 洗桑拿会不会得性病? 桑拿房中的温度很高,性病病原体很快失活,因此桑拿房中不太可能传染性病。不过现在桑拿房为顾客提供内裤及毛巾。如果提供的这些物品并非一次性使用,且不进行消毒或消毒不严格,就有传染性病的危险。 输血会不会得性病? 我们曾经在临床上遇到极个别输血后发生梅毒的病人。使用被性病病原体污染的血液、血制品、注射器,有感染的可能性。现在,医疗用血都要求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梅毒、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提倡义务献血,使通过血液途径传播性病的机会大大减少。然而,也要看到,门前仍有少数单位临床用血存在问题。曾有报道说在某地非法采血站查获了大量污染性病病原菌的血液,如果使用了这些血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预防输血感染性病,个人能做到的是尽量减少输血,如果必须输血,一定要确认血液是经过严格检验的。 孕妇得了性病会不会传染给胎儿? 孕妇得了某些性病,可经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梅毒是最典型的例子。孕妇如果感染的是早期梅毒,若未经治疗,几乎100%影响胎儿,其中-半孕妇发生早产或新生儿围生期死亡,另外一半孕妇通过胎盘将梅毒传染给新生儿。孕妇如果得的是晚期梅毒,10%出现胎传梅毒。另一种对胎儿危害性大的性病是生殖器疱疹。如果孕妇患了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胎儿受影响,出现流产、宫内发育迟缓、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新生儿先天性疱疹、先天性畸形,甚至引起胎儿死亡。孕妇患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大约5%的胎儿受影响。 孕妇患其他性病如淋病、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等,一般不会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但是,在经产道分娩时可传染给新生儿,引起新生儿淋菌性或沙眼衣原体性肺炎、咽喉孔头瘤病等。

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制度

传染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制度 一、宣传教育 1、学校卫生工作要按照依法治教,依法治卫依法办事的原则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学校主要把学生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流行病、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形成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师生员工一齐抓的良好氛围。 2、切实开展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了解流行病、传染病的有关知识,增强防患知识。同时要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黑板报、讲座、广播、班队活动,升降旗仪式,校会等各种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和防护技术。 3、学校卫生人员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相关情况对学生加强流行病、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4、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纠正购零食、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加强学生良好的行为的养成教育。 二、坚持预防为主方针 1、学校人群集中、最容易暴发传染病和流行病,应高度关注。随时掌握当地流行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和饮水污染的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杜绝疾病、流行性疾病和中毒事件的发生。 2、学校要按照有关部门的安排,配合卫生部门搞好流脑(每年3月、4月、5月),乙脑(每年7月、8月、9月)、甲肝、痢疾(春季、夏秋季)预防疫苗注射工作。 3、要讲究个人卫生,不共用生活用品。保持教室通风透气,定期消毒。每学年对学生有组织地进行体格检查工作。 4、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开展晨检,及时报告检查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把流行病、传染病消除在萌发之中。对校外人员进校要严格监视控制,防止流行病传入校园。 5、全体师生要爱护公共卫生设施,努力管理好厕所,定期对公共场所消毒,特别是卫生死角。学校必须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卫生、安全的饮用水。对患有传染病的学生,应根据医师对其患传染病的种类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在治愈前不得到校上学。凡患有各类传染病的师生员工和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不得承担教学任务。 6、把学校环境卫生工作列入学校的形象工程,加强学校环境卫生工作的监督,整治脏、乱、差现象,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7、坚持卫生工作报告制度,学校一旦发生流行病、传染病等事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坚持逐级负责、逐级报告制度,教师立即报告校长或分管校长,如有知情不报或隐瞒事情真相,将按照有关法规严肃处理。 乐清市天成第一中学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预防控制传染病健康教育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一)、什么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 血源性疾病主要指可以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注射、手术等 途径进行传播的传染病,其病原体存在于血液、体液和分泌 物中。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而传播的一组疾病。(二)、常见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种类 可通过血源或性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包括:HIV感染/艾滋病、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和梅毒等。 (三)、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生活 上的密切接触也可能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淋病和梅 毒。但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 不会感染艾滋病。 (四)预防控制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1、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2、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性病的 危险。

3、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 过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4、治疗疾病时,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医疗 器械。 5、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性交,可以预防性病。 6、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艾滋病病毒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 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7、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 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胎婴儿被感染的可能性。 8、关心、帮助、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鼓励他们参 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9、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 稳定,预防艾滋是全社会的责任。 10、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保护易感人群,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性传播疾病在中国的现状

性传播疾病在中国的现状 什么叫做性传播疾病呢?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可以传染的一组传染病,在我国,人们简称为性病。 我国重点防治的八种性传播疾病。即梅毒、淋病、艾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其中前3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它5 种为卫生部规定需作监测和疫情报告的病种。 性病在我国正在迅速蔓延,目前已跃居为第二大常见传染病。解放前所谓经典性病(VD)泛滥,当时全国有患者1000多万人。建国后,在政府领导下,于1964 年宣布我国大陆已基本消灭VD,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进入20世纪80年代,性病死灰复燃。1977年全国报告STD 13例,近些年发病迅速增加,1998年报告病例达63万多, 据估计实际病例数高达数百万之多。流行波及沿海、城市,内地、农村。患者多为青壮年,病种以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梅毒为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在不断增加。 性传播疾病的传播方式有以下6种。 性途径传播:包括接吻、触摸在内的性行为均可传播STD,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诸如奈瑟氏淋病双球菌、艾滋病病毒、支原体、衣原体、阴道滴虫等多种病原体可存在于阴道分泌液和精液中,性伙伴一方患病就能通过性行为传染给对方,而梅毒、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的病原体虽不存在于精液中, 但可通过皮肤粘膜的直接接触传染对方。妇女比男性更容易感染性病。包皮过长者较易感染性病。 非性接触传播:性病患者的分泌物中有大量病原体, 间接接触被病原携带者或病人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污染的衣服、用具、物品、被褥、便器等,也可能被感染。 血源传播:艾滋病、梅毒、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均可通过输血传播。输注含有上述病原体的血液,其传染机率一般可高达95%以上, 而且潜伏期短,发病快,症状严重,合并 症多。丙型肝炎可否通过性接触传播目前尚无定论。 胎内感染: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造成胎内感染。胎儿感染一般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艾滋病病毒可穿过绒毛羊膜进入羊膜腔,进而通过胎儿吞食羊膜液经肠道感染,或直接经粘膜感染, 或者病毒穿过胎盘合胞体滋养层经血感染。梅毒经胎盘感染可引起胎儿流产、早产、死胎或出生后死亡,即使婴儿存活,也常出现畸形、智力低下等疾病。单纯疱疹病毒胎传可引起胎儿死亡、流产、畸形、脑炎、宫内发育迟缓、白内障、先天性心脏病等。 产道感染: 一些STD虽不能经胎盘传染,但胎儿通过产道时,可以发生感染, 例如新生儿淋菌性眼炎、非淋菌性婴儿结膜炎,新生儿肺炎等。HIV亦可经孕妇产道感染胎儿。 产后感染: 产后哺乳和母婴间密切接触可引起婴儿感染。如果母亲为HIV感染者,通过食入含HIV的乳汁可致婴儿受染。 医源性传播: 医疗操作所用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手术器械、以及刺破皮肤或粘膜的其它医疗器械, 造成病人之间、医患之间的传播,特别是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传播。 人工授精、器官移植及性暴力: 人工受精和器官移植可造成STD的传播,尤其是HIV的传播。儿童或成人被强奸后有时会染上STD。 但是性传播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性病的防治方针: 诸多社会因素极大地影响着STD的发生、传播和流行, 因此STD的防治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性病防治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我国对STD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仅靠卫生医疗部门是不够的,必须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法制教育,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各级政府领导下的多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防病网络,才可能有效地控制流行。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措施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措施 性传播疾病(简称性病)是指主要经性行为而传播的一组疾病,常见的包括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梅毒、艾滋病等。这8种疾病也是我国性病监测病种。目前,性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淋病。性病如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对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为了有效预防性病的传播,应注意大力宣传性病的防治知识,提高民众的防病意识,以降低性病的发病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性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1性传播疾病的传染源 主要为性病病人、性病病原体携带者和含有性病病原体的血液、体液。 2传播途径 2.1性接触传播。是性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源的体液而感染,因为两性的生殖器官都比较脆弱,病原菌容易入侵。加之性器官又比较温暖和潮湿,适宜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很容易导致感染。 2.2血源性传播通过输入含病原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而传播,如艾滋病、梅毒等。 2.3母婴传播通过怀孕的母亲传播给胎儿。 2.4生活密切接触传播通过公用浴盆、毛巾、坐便器等途经传播。 2.5医源性传播在医疗活动中,使用消毒或灭菌不达标的医疗器械可造成医源性传播。 3易感人群 性病的易感人群包括卖淫嫖娼人员、吸毒人员、多性伴侣者、同性恋者及性病病人的家属等。 4预防 4.1切断不洁性接触这条主要的传播途径尽管性病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血源性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和医源性传播等多种途径传播,但其中绝大部分还是由性接触途径直接传播。因此,要想预防性病的传播必须做到不要和陌生人接吻、性交等,也不要有多个性伴侣。 4.2公共场所要注意卫生不随便使用公共毛巾、坐便器等。若必须使用时,可消毒后再用或用卫生纸垫在坐便器上,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沐浴时最好选择淋浴。不穿他人的内裤或游泳衣。 4.3加强易感人群管理提倡性交时使用避孕套,因为使用避孕套对部分性病有一定预防

血源性传播疾病致病因素分析

血源性传播疾病致病因素分析 华 川,鲁 然 (解放军第252医院,河北保定071000) 关键词:血源性传播疾病;致病因素;监测 中图分类号:R4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2)1120878203 血液和血制品的重要生理意义决定了输血是平时、战时和重大灾害时进行急救的重要手段以及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1995年我国医疗临床用血约800吨,年供血约400万人次,并临床用血以每年7%~10%的速度递增1,我们不能忽视输血和血制品输注是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随着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输血引起的医院感染监测也日趋重视,为此,扩大了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和范围,在监测人群方面,随着血源性感染的增加和A I D S患者的增多,已不再限于住院患者,在院工作人员和门诊患者的医院感染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P itter等对外科I CU患者发生血源性感染的结果进行了调查,发现血源性感染所致患者的死亡率占总死亡人数的35%,即每预防3个患者发生血液感染,就可以减少1名患者死亡,这类挽救患者生命的预防措施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1。这一研究还显示,每发生1例血液感染,将增加患者40000美元的医疗费用,若伴有其他部位的医院感染将增加其死亡的危险性,因此,预防患者发生血液感染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T T病毒、菌血症等,这些疾病的病原可以通过感染这些病原献血者的血液输入受血者体内,也可通过输血过程包括输血器材被这些病原污染而使受血者感染,后者还可感染供血者和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 1 病毒性肝炎 我国是肝炎高发区,自然人群中各类病毒性肝炎感染率超过60%,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较为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由于乙肝病毒(HBV)是一种高变异病毒,可在慢性持续性感染的过程中自然变异,其S区基因发生变异,使AA145由甘氨酸变为精氨酸,引起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 s A g)“a”决定簇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发生改变,使变异发生前产生的抗2HB s不能中和变异的HB s A g,导致免疫逃逸现象。可引起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 s A g和抗2HB s,也可出现常规诊断试剂不能检出HB s A g,造成漏诊2,3。另外, HBV感染者“窗口期”也是造成献血员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王笃初等4对583例合格献血员进行HBV血清标记物及HBV2DNA复检,结果:HBV2M(+)55.5%,HBV2DNA (+)9.78%;另冯国基等检测了2025例合格献血员,15.1%的人乙肝感染指标阳性,其中HBV2DNA(+)10.5%,在 收稿日期:2002202227; 修订日期:20022052201690乙肝标志物全阴的人中用PCR方法测HBV2DNA,阳性者25人5。说明目前献血员隐匿感染乙肝病毒,必须改进献血员乙肝病毒的筛选方法。 输血后肝炎(po st tran sfu si on hepatitis,PTH)最多见的是丙型肝炎(HCV),约占PTH的90%以上,1995年全世界PTH发生率约为1%,其中98%为丙型肝炎1。输血和注射血制品是丙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我国人群中HCV携带率为2%,职业卖血者中抗2HCV阳性率为8%~13%,流动卖血者中可达40%。输血是传播HCV的重要途径之一,丙肝患者大都伴有肝功能异常,为此可以通过检测丙肝抗体、AL T、A ST、GGT等肝功能指标来筛选献血员,对减少输血传播丙肝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2 艾滋病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 V)引起,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 I D S),1981年由CDC首先在美国发现,是20世纪发现的最严重的一种疾病。近20年来在全世界迅速蔓延,已有180多个国家宣告出现了艾滋病病情,病死率极高,两年内可达70%以上,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方法。有关血源性感染H I V的事件,国内外均有报道,最突出的是法国输血案1,即在1984年前后,当时的法国未实行献血者H I V抗体检测,因而造成数千人由于接受含H I V的血液而感染H I V,目前死亡近千人,引起世界震惊。美国从1981年发现艾滋病至1985年实行献血者H I V抗体检测前,1.5万血友患者中70%的甲型血友患者、35%的乙型血友患者因使用被H I V污染的凝血因子而感染了艾滋病。1992年,扎伊尔用输血治疗疟疾儿童贫血,结果感染H I V儿童占该国H I V感染儿童的25%。 目前,我国感染艾滋病病毒总人数超过60万4,截止2001年9月底,31个省、区、市累计报告发现28133例感染者,我国政府于2001年8月正式承认我国存在血液传播艾滋病,至1997年底统计的8227例H I V感染者中,经血液途径感染者近1440例(17.5%)。我国目前的艾滋病感染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控制由输血传播H I V感染尤显重要。 3 梅 毒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早期梅毒患者的皮肤和粘膜损害处有大量螺旋体,进入血液后即可经血液及胎盘传播。苍白密螺旋体长6~15nm,6~12个螺旋,体外抵抗力差,血中螺旋体在4℃可生存3~6d,低温 ? 8 7 8 ?Ch in J N o socom i o l V o l.12N o.112002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办法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充分发挥档案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及《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等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是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验检测、健康教育、科研培训及党、政、工、团、民主党派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门类、载体档案的总和。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加强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所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档案工作列入发展规划和检查、考核、评比内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本单位形成的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便于开发利用。 第二章档案机构、人员和职责

第六条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同时接受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同时接受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和检查。 第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确定一名领导负责,把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工作计划和议事日程,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人员配备、经费、库房等方面给予保证。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和健全综合档案室,作为本单位统一管理档案工作的职能机构。 第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综合档案室,应配备一名以上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暂不具备条件的县级单位,可以先配备兼职人员作为过渡,但应按要求保证兼职人员从事档案工作的时间。档案人员须经档案专业培训,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并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培训。 各单位的内设机构(科室)应配备专职或兼职档案员,负责本部门文件材料的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 档案工作人员应忠于职守,努力学习,具备专业知识,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十条综合档案室的基本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本单位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形成的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医疗垃圾清运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者或携带都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还包括被这类人抓伤、咬伤等,都有可能被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我国目前人口中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都已有1.3亿,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病人已出现猛增趋势。国内学者调查发现,临床医务人员HBV、HCV、HGV等肝炎总感染率为33.3%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2.3)。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医务人员明确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与处理程序尤为重要。 (一)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危害 1,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血源性致病因子对医务人员的传染常发生于锐器和针刺损伤皮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多发生于护士,其次是检验科人员及医师。 2,长时间从事采血,急救工作以及妇、产科、血液科的操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机会大大增加,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医疗、护理活动中一切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包括注射、采血、输血、手术、内镜、透

析及病人各类标本的采集,传递,检验及废弃处理过程均可造 成职业性感染。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医务人员因 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乙肝的危险性为2%-40%,感染丙肝的危险性为3%-10%。护理职业暴露感染HBV的危险性 明显高于HCV,HIV。 (二)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防护 1,防护重点是避免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直接接触。 2,加强对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3,医务人员应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和体液污染的物品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在操作过程中, 必须严格执行正确的操作程序,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接触任何含病原体的物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1)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操作过程中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溅起时,须戴手套,防渗透的口罩,护目镜;在操作时若其血液、体液可能发生大面 积飞溅或可能污染医务人员身体时,还必须穿防渗透隔离衣或 围裙,以提供有效的保护。 (3)建议工作人员暴露部位如有伤口、皮炎等应避免参与血源性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等感染者的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 的仪器设备。

1992~2011年某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分析

1992~2011年某部队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分析目的分析某部1992~2011年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报告情况,为部队防治 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部疾病监控中心1992~2011年的传染病疫情监测资料,分析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时间、人群分布等方面的资料。结果1992~2011年共报告血源及性传播疾病735例,占总传染病报数的9.88%;主要为乙型肝炎,占83.27%,丙型肝炎占5.99%,梅毒占3.54%,淋病占3.27%,尖锐湿疣占2.31%;其中男性占92.11%,女性占7.89%;干部占54.83%,战士占26.53%,其他人员(主要是军队离退休人员、在编职工等)占18.64%;发病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性传播疾病发病人数从无到有,逐渐增多。结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尤其是经血传播疾病是危害部队的重要传染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所占比例较大,性传播疾病发病数逐渐增多,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 标签: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分析;防控措施 经血传播疾病是指一类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是指一类通过各种性接触、性行为而传染的疾病,包括梅毒、淋病、艾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8种疾病。另外有些妇科病如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有些皮肤病如疥疮、阴虱等均可通过性生活或性接触的方式传染,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这些病也归为性传播疾病,大约有20余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我国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虽然军队生活具有工作高度集中、管理严格等特点,但部队发病率仍有升高趋势,为了解某部该类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对策,本研究对该部1992~2011年该类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某部疾病监控中心,通过军队疫情直报系统和传染病上报系统记录,按照时间顺序收集汇总了某部20年间传染病发病情况,病例的诊断依据以上报医院诊断为准。 1.2 调查方法 利用SPSS 18.0和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根据发病情况,筛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9种传染病作为重点分析疾病,按照性别、人员类别、发病时间分布和疾病发病数对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进行分项汇总,然后分别进行发病趋势分析。 2 结果

青少年预防性传播疾病及HIV

十、青少年性传播疾病的防治 性传播疾病(STIs)是指通过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正常的和非正常的性行为)及非性行为的分泌物的直接和间接接触,而传播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如梅毒、淋病、细菌性阴道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滴虫性阴道炎、生殖器沙眼衣原体感染、非淋菌性尿道炎、腹股沟肉芽肿、阴虱病、传染性软疣、乙型肝炎以及艾滋病(HIV/AIDS)等。 性传播疾病多发生于青年人中,在发达国家,有近三分之二的性传播疾病发生在年龄小于25岁的青年人中,而在发展中国家,有近三分之一的性传播疾病发生在青年人中。近些年,随着青少年中的婚前性行为和不良性行为的增加,青少年的STIs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根据美国医学会报道,目前,大约每年有400万青少年感染STIs。 (一)STIs的传染途径和主要方式 1.通过性交传染:各种性病都可通过性交传染,并且可通过男与女/男与男性行为相互传染; 2.间接接触传染:如通过浴盆、浴巾、被褥、衣裤等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3.医源性传染:医疗器械(如注射器、手术器械)被病原体污染后,由于消毒不严,通过注射、手术或其他检查操作时而传染;接受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以感染;通过器官移植、人工授精也可被传染等; 4.母婴传播:孕期病原体经母体胎盘传递给胎儿;患有性传播疾病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在通过产道时而感染;婴幼儿吸吮含有疾病病原体的乳汁而受感染等。 (二)性传播疾病的易感人群 STIs的易感人群常常是有危险行为的人,也是主要的传染源。高危人群包括:过早性行为、婚前性行为者;多个性伴侣者;娼妓;同性恋和吸毒者;特殊职业者;多次人工流产者;不良卫生习惯及缺乏相关保健知识等的人群。

疾病防疫安全管理制度

卫生室及保健教师工作制度 一、当好学校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结合上级有关部门学校制订的卫生工作的计划及要求和本校实际,制订每学期的学校卫生工作计划。组织好帝校卫生的各项工作,经常进行技术指导和卫生监督管理。 二、结合学校健康教育开展和季节变化特点,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卫生防病健康宣传教育,指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有计划地培训和建立一支班级卫生员骨干,并开展各项检查评比制度。 三、定期开展学生健康检查,视力检查,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记载学生因病缺课、因病休(退)学等情况。配合医疗卫生部门有计划地开展预防接种,以及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登记防治工作。 四、如遇学生中发生传染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治疗、早消毒处理,并严格执行患传染病学生复课前的诊检以控制传染源。 五、热心为学生服务,课间、午间认真值班,接待学生卫生防病治病的咨询及处理学生偶发伤害事故。对急诊病人,发热病人和其他不能处理的疾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及时并通知家长,并跟踪观察。卫生室的医疗器械、检测设施要妥善维护。 六、指导学生开展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用眼卫生、饮食饮水卫生、除害防病、红十字教育及爱国卫生社会活动等。 七、配合指导学校开展教学卫生、环境卫生、厕所卫生、食堂卫生、食品卫生、膳食营养、炊具消毒等工作,定期为食堂培训炊事员,监督各项卫生制度的落实。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 八、按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不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外出学习,会议要履行好请假手续。 九、认真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益,认真参加各种卫生讲座和业务进修,要在加强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十、认真积累资料,及时对资料进行分类、登记、研究和分析。每学期结束上交学校教导处,按规定对卫生室的医疗器械进行维护保养、消毒。按规定给生病的学生配药并作好配药登记。 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工作职责及责任追究制

警惕性病

第六课警惕性病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性病。 2、知道性病的传播途径,了解常见性病的症状。 3、掌握预防性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常见的性病种类和性病的传播途径。 新课导入: 一、什么是性病? 性病,全名性传播疾病。STD是英文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缩写。性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国际上将20多种通过性行为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列入性病范畴。 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性传播疾病: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艾滋病等八种。 梅毒是有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结合血液传播。青霉素类是梅毒的首选药,头孢曲松钠可作为青霉素过敏的优先选择替代药。治疗这类病可以去大医院挂皮肤科看,千万别去厕所,电杆上贴的“一针见效”,黑人的。治疗并不难,关键不要隐瞒病情。 性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有些性病,目前医学还没有特效药能将其完全治愈。所以,了解性病知识,预防性病的发生时非常重要的。 二、性病的传播途径 (一) 直接接触传染:多数性病患者是通过直接的性接触传染的。性病的 病原体(细菌、病毒或者其他微生菌)进入人的体内就会引起感染。 (二)间接接触传播:健康人如果间接接触被病菌污染过的物品也有可能被感染。 (三)母婴垂直传染:患有性病的妇女在妊娠或分娩过程中将性病病原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活动一: 观察课本p-33中的图片,你认为图中的眼皮生疮的学生是否感染了性病?为什么? 小资料:梅毒的起源 关于梅毒的起源和传播有很多争执,据西方学者认为,在15世纪以前欧洲无梅毒。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一些水手与美洲妇女发生过性关系,水手回到欧洲时,将此病

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1总则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2适用范围 全院。 3关键词定义 3.1血源性传播疾病: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 3.2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各种病原体感染的血液、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剌伤,有可能被病原体感染的情况。 4内容 4.1组织机构及职责 医院成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评估及处置小组,负责对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防护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做好预防性用药及追踪随访工作。 职业暴露评估及处置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4.2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报告 4.2.1局部处理 4.2.1.1用皂(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4.2.1.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4.2.1.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2.2报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报告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并上报公共卫生科。 4.2.3评估: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主管部门进行评估,必要时由职业暴露评估及处置小组讨论评估,并制定预防用药方案。 4.2.4本部急诊内科,开发区分院上班时间感染科门诊、非上班时间病区值班医生开具血液检验单和预防用药。 4.3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报告和处理流程

常见疾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常见疾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一、幼儿常见病管理制度是为了防止或减少常见疾病的发生,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 二、幼儿常见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应列入常见病管理内容。 三、根据季节变化、疾病多发的年龄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利用各种形式向教职员工和家长宣传常见病的预防知识。 四、认真做好常见病登记工作,定期对园内常见病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断摸索和总结管理经验。 五、常见病具体的预防措施 (一)感冒 有些幼儿,一到秋季,经常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经治疗稍有好转,停药后,又反复出现。这是因为孩子抵抗力差,要从增强体质着手,增加抗病能力,减少发病次数。 预防措施: 1.保障室外活动时间,日托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2.活动室及卧室经常通风,常晒被褥,室内空气保持清新。3.随着气候的变化,督促各班配班教师及时为孩子添减衣服。入秋之后,不可添衣过快,一般比成人多一件即可。适当地让孩子经受冷、暖不同气候的刺激,使他们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4.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通过游戏、跑步、做操。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按时安排相应的体育活动。 5.做到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 6.在感冒流行期间,对幼儿采取预防发病措施,口服板兰根冲剂:每次1包,一日2次,连续服3-5天,流感季节,提醒家长不带幼儿去公共场所。 (二)腹泻 秋季,小儿特别容易患腹泻,一般多是由饮食不当引起的一种急性胃肠炎。 预防措施: 1.防止腹泻,关键把好“病从口入”关监督食堂做好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做好食具的消毒工作,培养幼儿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2.幼儿伙食实行民主管理:成立伙委会,由园长、保健医、食堂管理员、会计、教师、保育员、及家长代表组成。每月召开一次伙委会。按照幼儿需要制定膳食计划。每周制定一次带量食谱,做到蛋白质、糖、脂肪、微量元素、谷类达到标准量,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3.避免腹部受凉。腹部受凉后,肠蠕动加快,除感到疼痛外,会使食物、水分和肠内容物在肠内停留时间缩短,吸收减少,同时出现腹泻。 4.对患病儿进行隔离:在一般人印象中,幼儿腹泻并不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