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肠系膜、大网膜及腹膜后囊肿论文

小儿肠系膜、大网膜及腹膜后囊肿论文

小儿肠系膜、大网膜及腹膜后囊肿论文
小儿肠系膜、大网膜及腹膜后囊肿论文

小儿肠系膜、大网膜及腹膜后囊肿论文

本组患者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年龄3岁10个月;1岁以下3例,1~3岁8例,~6岁18例,~12岁

6例;其中6岁以下83%(29/35)。

临床表现:腹胀和(或)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17/35),其次是腹部包块(12/35)。部分囊肿及小的淋巴管瘤可以无症状,往往以急腹症就诊,但大的囊肿可引起腹部症状,偶有腹痛、甚至肠梗阻。4例因急腹症手术确诊(2例术前诊断阑尾炎,2例术前诊断肠梗阻)。可伴有呕吐、腹泻、便秘或营养不良。淋巴管瘤绝大多数出现症状。

影像检查:①x线检查:28例腹部平片显示大小不一非钙化性包块伴肠管移位,8例包块占据绝大部分腹腔,2例小肠袢被淋巴管瘤压迫显示肠梗阻。②超声检查:术前32例行超声检查,29例显示囊性包块,3例未显示包块;病变大小5cm×4cm~30cm×24cm,囊内分隔21例,均为低回声或无回声薄壁囊肿。淋巴管瘤,囊肿呈无回声6例,含碎片5例。4例患儿单个厚隔与肿块压迫小肠袢一致。囊内不同回声与囊内容性质有关:乳糜性、浆液性或出血性。非淋巴管瘤性囊肿显示低回声包块,单叶或多叶,强弱不等回声碎片5例,与大体

观血性、脓性或浆液性物相符。

ct检查:7例行腹部ct检查,均提升薄壁囊性包块。淋巴管瘤为多叶或双叶充满液体包块,囊内ct值从液体到脂肪不同。2例患儿分隔增强,造影前后扫描对比有价值。非淋巴管瘤性囊肿显示充满液体包块,看不清囊壁。仅1例见分隔,囊壁增强,1例见脂肪水样液平。

腹膜后囊肿是肿瘤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腹膜后囊肿是肿瘤吗 导语:有些人在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出腹膜后囊肿的现象,如果出现了这一症状,就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它可能是肿瘤的前兆。因为腹腔内特别是腹膜后器官 有些人在体检的时候会检查出腹膜后囊肿的现象,如果出现了这一症状,就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它可能是肿瘤的前兆。因为腹腔内特别是腹膜后器官的疾病和肿瘤可产生与本病类似的症状,故常需与脾肿大、胰腺囊肿或肿瘤、肾脏肿瘤、肾上腺肿瘤、肾盂积水和肝肿瘤鉴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腹膜后囊肿的相关介绍: 腹膜后间隙的范围颇广,它上达横膈,下至盆膈。肿瘤可来源于其中的脂肪、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胚胎残留组织,因此,肿瘤的病理分类甚多。 除少数腹膜后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能分泌化学介质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早期发现外,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初起时无症状。当肿瘤逐渐长大,产生压迫症状,或被病人偶尔发现时始就医检查。最常见的的症状是腹块、腹痛,以及相应脏器受压迫和刺激所生的症状。 腹块常是被病人偶然发现,不伴其他症状。少数病人是与腹痛同时发现腹块。随肿瘤部位、大小及腹壁厚薄不同,腹块可小如胡桃、苹果,巨大者犹如胎头,甚至占据1/4腹腔。腹块固定,大多为广基,不能推动。囊性肿瘤常有囊性感。一般无压痛和腹肌紧张。 腹痛的性质大多为胀痛或隐痛,很少出现绞痛。肿瘤压迫下肢神经干或神经根时可引起臀腿痛。背痛者不多见。肿瘤内出血、坏死时,体积可突然增大,出现剧烈疼痛,伴有低热。肿瘤增大引起毗邻器官的压迫和移位时,随部位不同,可产生相应的症状。压迫和刺激胃可产生食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压迫小肠引起慢性陈发性脐周腹痛、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时间:2011-10-30 来源: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会议作者:李健丁【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 腹膜是覆盖于腹壁和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腹腔脏器表面的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的较厚腹膜称壁腹膜。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上述结构的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 (一)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等。少数病人无腹部症状,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正常,部分患者表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等。 CT特征:①围绕肠系膜大血管根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脂肪肿块,与腹腔脂肪或后腹膜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②“假包膜”征与“脂肪环”征。“脂肪环”征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大血管周围可见脂肪密度影围绕,病变包绕大血管根部但不侵及大血管。“假包膜”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被病变边缘一圈薄层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系肠系膜炎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代表炎症的一种自限性反应。③病变晚期可见病灶内血管扩张、受压改变。④少数病例肿块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可见肿块内或后腹膜肿大淋巴结。 二、肿瘤性病变 (一)腹膜间皮瘤 起源于间皮和(或)向间皮细胞分化的间皮瘤细胞。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万,属临床罕见肿瘤。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等,亦可无明显症状。虽然接触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原因,但其与腹膜间皮瘤关系尚不明确。腹膜间皮瘤文献有较多的分类:根据良恶性,分为良性、低度恶性、恶性;根据组织学形态,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上皮型较多;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弥漫型和局

第九章乳腺、肾上腺及腹膜后肿瘤

第九章乳腺、肾上腺及腹膜后肿瘤 一、单选题(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 1、哪些腹膜后结构或变异需与淋巴结鉴别? ( ) A、正常膈脚局限性增大 B、静脉曲张形成结节 C、双下腔静脉 D、A,B,C全是 E、A,B,C全不是 2、肾上腺营养不良的脑白质改变主要发生在( ) A、双侧额叶 B、双侧顶叶 C、双侧枕叶 D、单侧额叶 E、单侧顶叶 3、根据所提供的图像,最可能的诊断是( ) A、结核病 B、肾上腺腺瘤 C、肾上腺癌 D、转移癌 E、嗜铬细胞瘤 4、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肿瘤为() A、肾细胞癌 B、嗜铬细胞瘤 C、肾母细胞瘤 D、神经母细胞瘤 E、肾错构瘤 5、关于肾上腺转移癌的描述,下列错误说法是( ) A、肾上腺是转移癌的好发部位 B、主要以直接扩散的方式转移到肾上腺 C、肺癌转移至肾上腺占首位 D、转移癌常发生于双侧 E、MRI信号大多数不均匀 6、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中应除外( )

A、脂肪肉瘤 B、平滑肌肉瘤 C、恶性畸胎瘤 D、横纹肌肉瘤 E、神经鞘瘤 7、超声检测所能发现的肾上腺异常是下列哪项?( ) A、肾上腺体积增大 B、肾上腺腺体分泌增多 C、肾解剖学变异 D、肾上腺腺体萎缩 E、以上均是 8、女,23岁,满月脸、向心性肥胖,CT扫描示右侧肾上腺占位,应诊断为( ) A、右侧肾上腺增生 B、右侧肾上腺腺瘤 C、右侧肾上腺腺癌 D、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E、右侧肾上腺转移癌 9、肾上腺占位最佳的检查方法是() A、肾上腺动脉造影 B、腹膜后充气造影 C、分层摄影 D、CT扫描 E、肾静脉造影 10、下列关于乳腺恶性肿瘤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 A、肿块边缘模糊 B、界限不清 C、肿块密度低 D、有长或短毛刺 E、触诊肿块的大小常大于X线所见 11、乳腺皮下脂肪的CT值为( ) A、-40~-100HU B、-50~-70HU C、-40~-70HU D、-20~-50HU E、30~50HU 12、下列哪项不属于乳腺良性肿块的X线征象?( ) A、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B、肿块界限不清 C、肿块边缘光滑清晰 D、肿块密度较均匀 E、肿块有时可见透明晕圈 13、关于乳腺正常分型,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肪型 B、少量腺体型 C、多量腺体型 D、致密型 E、萎缩型 14、以下哪项不是乳腺纤维腺瘤的超声表现( ) A、边界光滑 B、有包膜 C、内部呈均质低回声区 D、导管扩张 E、单发或多发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 第一节概述 一.腹膜后间隙和腹膜后器官 腹膜(peritoneum)是由间皮细胞和弹性纤维所组成的一层浆膜,薄而透明,表面光滑湿润,其总面积甚大,根据其被覆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壁层和脏层,两者相互延续。 腹膜后间隙(the retroperitoneal space)指横膈以下和盆膈以上,腹后壁和后腹膜之间的区域,常简称为“腹膜后”。是一个疏松组织构成的大间隙,范围甚大。腹膜后隙内有胰、十二指肠的大部分、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器官结构。并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以恶性居多,约占70%。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第二节正常腹膜后器官超声表现 第三节常见腹膜后肿瘤超声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一.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 (一)脂肪肉瘤(liposarcoma)超声表现:①一般生长缓慢,肿块大,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大多可有包膜回声,境界叫较清;②肿瘤内部回声大部分呈分布不 均匀,多为弱回声或中等强回声;③CDFI:肿瘤内部无或见点状血流信号。 (二)脂肪瘤(lipoma):超声表现:类似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一般稍强,比较均匀,有时可见细线状回声,后方回声可稍增强,与脂肪 肉瘤难以鉴别。 (三)纤维肉瘤(fibrosarcoma):超声表现:腹膜后可见椭圆形的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欠均匀,有完整包膜。 (四)纤维瘤(fibroma):超声表现:大多为低回声、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低回声内部常可见条状的彩色血流信号。 一.神经组织起源的肿瘤 (一)神经鞘瘤(neurilemmoma):超声表现:肿瘤多呈圆形、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多有完整包膜,当肿瘤生长较大时,内部易出血坏死,彩色多普勒显示, 肿瘤内部多无血流信号或仅见稀疏点状血流信号。 (二)恶性神经鞘瘤(malignant neurilemmoma):超声表现:类圆形的实质性非均质性肿块,包膜完整,其内可见点状强回声为主,间夹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 无回声区,肿块似有包膜。 (三)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超声表现:腹膜后可见分叶状的实质性肥均质性肿块,其内一般呈低回声为主,间夹有点状机斑片状强回声,部分区域有 不规则无回声,边界模糊,肿瘤内部可见散在的彩色血流信号,这边可见丰富 彩色血流绕行。 二.生殖细胞起源的肿瘤 (一)囊性畸胎瘤(cystic teratoma):超声表现:可有多种形态,诸如脂液分层征、面团征、瀑布或挂面征及杂乱无章征。囊肿可呈圆球形,也可是分叶状或不 规则的。

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

antiangiogenic activity of SU6668in an experimental colon carci 2noma model[J ].Clin Cancer Res ,2004,10(1):7392745. [13] Turet schek K ,Preda A ,Novikov V ,et al.Tumor microvascular changes in antiangiogenic treat ment :assessment by magnetic resonance cont rast media of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 s [J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4,20(1):1382144. [14] Street J C ,Mahmood U ,Matei C ,et al.In vivo and in vitro st ud 2 ies of cyclophosphamide chemot herapy in a mouse mammary car 2cinoma by 31 P NMR spectroscopy [J ].NMR Biomed ,1995,8 (4):1492158. [15] J ackel MC ,K opf 2Maier P ,Baumgart F ,et al.Value of 31 P NMR spect roscopy in predicting t he response of a xenografted human hypopharynx carcinoma to irradiation[J ].J Cancer Res Clin On 2col ,2000,126(6):3252331. [16] Hakumaki J M ,Brindle KM.Techniques :visualizing apoptosis u 2 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J ].Trends Pharmacol Sci ,2003,24(3):1462149. [17] Jonat han PD ,Kristen L Z ,William MS ,et al.Metabolic response of t he CWR22prostate tumor xenograft after 20Gy of radiation studied by 1H spectroscopic imaging[J ].Clin Cancer Res ,2003,9(12):452924536. [18] Lindskog M ,Spenger C ,J arvet J ,et al.Predicting resistance or response to chemot herapy by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 2troscopy in neuroblastoma[J ].J Natl Cancer Inst ,2004,96(19):145721466. [19] Lindskog M ,K ogner P ,Pont han F ,et al.Noninvasive estima 2 tion of tumour viability in a xenograft model of human neuroblas 2toma wit h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1H MRS )[J ].Br J Cancer ,2003,88(3):4782485. [20] K immo KL ,Piia KV ,J ulian L G ,et al.Metabolite changes in B T4 C rat gliomas undergoing ganciclovir 2t hymidine kinase gene t herapy 2induced programmed cell deat h as st udied by 1 H NMR spectroscopy in vivo ,ex vivo ,and in vitro [J ].J Biol Chem ,2003,278(46):45915245923. [21] Preul MC ,Caramanos Z ,Villemure J G ,et al.U sing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ic imaging to predict in vivo t he response of recurrent malignant gliomas to tamoxifen chemot her 2apy[J ].Neurosurgery ,2000,46(2):3062318. [22] Graves EE ,Nelson S J ,Vigneron DB ,et al.Serial proton MR spectroscopic imaging of recurrent malignant gliomas after gam 2ma knife radiosurgery[J ].AJ NR ,2001,22(4):6132624. [23] J ennings D ,HattonBN ,Guo J Y ,et al.Early response of pros 2 tate carcinoma xenograft s to doxetaxel chemot herapy monitored wit h diffusion MRI[J ].Neoplasia ,2002,4(3):2552262.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500041)。 [作者简介]马恩森(1976-),男,山东人,硕士。研究方向:胸腹影像诊断。E 2mail :mae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10523733.html, [通讯作者]杨志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610041。E 2mail :cjr.yangzhigan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10523733.html, [收稿日期]2005207211 [修回日期]2005207229 CT m anifestation of mesenteric lesions and the anatomic 2pathologic basis M A En 2sen ,YA N G Zhi 2gang 3 (Department of Radiolog y ,West China Hos pital of S ichuan Universit y ,Cheng du 610041,China ) [Abstract] Mesenter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ucture of peritoneal cavity ,which includes mesentery of small intestine ,transverse mesocolon and sigmoid mesocolon.The recognition of CT manifestations of normal anatomy and pathology of mesentery is helpf ul to the correct diagnosis of abdominal diseases such as inflammatory ,cyst ,tumor ,vascular ,trauma and other diseases. [K ey w ords] Mesentery ;Anatomy ;Pathology ;Tomography ,X 2ray computed 肠系膜病变的CT 表现及其解剖、病理学基础 马恩森综述,杨志刚3审校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 610041) [摘 要] 肠系膜为腹腔内的重要结构,包括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等;正确认识其正常解剖和病变的CT 表现,包括炎性病变、囊肿和肿瘤性病变、血管性病变、外伤性病变及其他少见病变等,有助于正确诊断腹部疾病。 [关键词] 肠系膜;解剖学;病理学;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657.2;R81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3289(2006)0120155204 肠系膜为腹腔内的重要结构之一,是由双层腹膜形成的皱襞,将肠管悬吊在腹后壁,并使其保持有一定的活动性,它包括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等。肠系膜一方面为腹腔内器官病变(炎性、肿瘤等)扩散提供了一个桥梁,另一方面对腹腔的积液、脓肿起分隔作用。此外,由于肠系膜内有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影像解剖及概述 肠系膜由双层腹膜构成,包括小肠系膜、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阑尾系膜。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网、神经丛、脂肪、纤维组织及间皮巨噬细胞,还可能含有某些胚胎组织结构残余。小肠系膜是腹膜的宽阔的扇形反折,将空肠和回肠连接到腹后壁。 肠系膜在CT图像中表现为:小肠袢中央含脂肪的区域,内部可见明显的圆形或线样高密度空肠或回肠血管。通常还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cm的淋巴结。正常肠系膜脂肪的密度类似于皮下脂肪(-100~-160HU)。横结肠系膜CT上表现为从胰腺勾突延伸到结肠壁边缘的含脂肪区。乙状结肠系膜起自盆腔后壁,内含乙状结肠和直肠上血管。由于肠系膜内含有丰富脂肪,除了在极度消瘦的病人中,CT几乎能显示所有的肠系膜异常。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结构扭曲,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口服对比剂有助于区分肠管和肠系膜肿物。MRI: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脂肪抑制T1WI梯度回波图像能较好显示肠系膜病变。但是肠管运动和呼吸运动会影响图像质量,需要应用胃肠道低张药物(肌肉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及呼吸门控成像。 在肠系膜病变中可以看到的异常CT表现有:软组织密

度肿块、小结节、脂肪密度轻度增高(水或血液进入脂肪组织)、脂肪坏死(坏死越彻底其密度值越接近水)、纤维索条影、钙化、脂肪环征、肠系膜血管的充盈缺损等。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病理特点,也提示者不同的疾病过程。 炎性病变 多普勒超声能判断肠炎性病变是活动期还是静止期。CT 能通过观察肠壁的强化行为监控活动性炎症或充血的肠段。受累肠管的供血血管可能会扩张,导致血供增加。即使供血血管的大小和形态没有发生改变之前仍可以通过肠管的强 化和灌注特点来判断肠壁是否充血。 ①炎性肠系膜水肿:CT表现为肠系膜水肿增厚、可见散在条片状影、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加,节段性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腹膜后脂肪相对正常。当发现肠系膜水肿时要特别注意肠系膜根部,以除外局部肿瘤阻塞肠系膜血管导致的继发性水肿。鉴别:肠系膜广泛转移。 ②系膜间脓肿:脓肿早期平扫为软组织密度样肿块增强无强化。当脓肿液化坏死后由结缔组织包绕。平扫脓肿中心为低密度周边密度较高,增强可见环状强化。邻近血管受压移位,部分可见气体密度。 ③肠系膜脂膜炎:是肠系膜特发性慢性炎症,常常累及肠系膜尤其是其根部,有时也累及结肠系膜。主要导致肠系膜收缩和缩短,引起小肠扭转和固定。肠系膜脂膜炎表现为

肾上腺疾病的CT检查和诊断要点

肾上腺疾病的CT 检查和诊断要点 肾上腺为腹膜后器官,虽体积小,具有分泌多种激素功能。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病变位置、大小、数目、范围和性质,当临床怀疑肾上腺病变时,CT 扫描是不可少的,不但能定位,结合临床和生化检查还可作出定性诊断。 一:正常肾上腺的解剖 位置:肾脏的前、内上方、膈肌脚两侧的肾周间隙内,右肾上腺位于下腔静脉后方,外侧是肝脏后缘,内侧是膈肌脚,左肾上腺位于胰腺尾部后方,内侧是膈肌脚,外侧是脾脏。形态:肾上腺可分为内侧肢、外侧肢及体部。右侧常呈斜线状、倒V 或倒Y 形,左侧多为倒V 或倒Y 形或三角形,均以倒Y 形为多见。 大小:肾上腺上下径4-6cm,长2-4cm,厚0.5-0.7cm。 判断肾上腺增粗的标准最常采用的方法:如厚度大于1cm 或局部增粗容易肯定,弥漫性增生则可以和同层的膈肌脚比较,正常肾上腺比膈肌脚最厚部分细。 二、肾上腺CT 检查应注意 1、薄层扫描,2-3mm 重建; 2、如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区扫描无异常,扫描范围应扩大; 3、如怀疑肺癌病例,行胸部CT 检查时,应包括双侧肾上腺; 4、高血压患者行肾上腺CT 检查,可与临床医生协商,包括肾动脉CTA。 三、肾上腺占位CT 诊断要点 1、低密度(脂质和囊性)占位 髓脂瘤 腺瘤(原醛) 节细胞神经瘤 囊肿 亚急性慢性血肿 2、等密度-实性 皮质腺瘤 3、混杂密度-囊实性

嗜铬细胞瘤 皮质腺癌 转移瘤 神经母细胞瘤 淋巴瘤 平滑肌肉瘤 1、低密度(脂质和囊性)占位 A、髓脂瘤特点:少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CT 表现为边界清楚,含有脂肪密度肿块, CT 值均在-30Hu,条索状阴影呈分隔状,增强扫描肿块无强化,可见钙化。 B、腺瘤(原醛)特点:(1)肿块小,多为1-2cm;(2)密度低,与细胞含脂较高有关; (3)轻度或无强化;(4)有包膜 C、节细胞神经瘤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良性肿瘤,因瘤内含有较多的粘液基质,故CT 值偏低(20-30Hu),瘤体质地软,密度均匀,包膜完整,内有细点状钙化,病灶内供血血管少,增强后呈轻度强化。 D、肾上腺囊肿特点: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缘光滑,均匀水样密度,壁薄,15%有钙化;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 E、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特点:血肿多在肾上腺中心发生,占据部分或全部髓质。呈圆形或卵圆形,急性期表现较高密度的肿块,亚急性或慢性血肿为近似水样密度肿块,增强后无强化。 2、等密度-实性: 腺瘤:单侧发病,CT 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等或稍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直径约2-5cm,肿瘤较小,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示肿瘤呈轻度-中度强化。 3、混杂密度-囊实性 A、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有三个10%:肾上腺外,多发,恶性。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慌等 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增高。 影像学检查在肾上腺区未见病变时应在其他部位寻找病灶(主动脉旁,盆腔)。CT 表现:瘤体多较大,直径3-5cm,个别可达10cm 以上;肿块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肿瘤较小时密度均匀,较大时有坏死、出血囊变,少数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嗜铬细胞瘤血供丰富,肿块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瘤内坏死、液化区不强化。肿瘤明显强化和囊变为嗜铬细胞瘤特征之一。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多发性内分泌腺瘤是一组有明显家族倾向的显性遗传性疾病,此类嗜铬细胞瘤(双侧多见)常合并其它内分泌腺肿瘤,如甲状腺髓样癌,垂体 瘤和胰岛细胞瘤等。 B、肾上腺皮质腺癌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肠系膜病变的影像诊断 影像解剖及概述肠系膜由双层腹膜构成,包括小肠系膜、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阑尾系膜。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网、神经丛、脂肪、纤维组织及间皮巨噬细胞,还可能含有某些胚胎组织结构残余。小肠系膜是腹膜的宽阔的扇形反折,将空肠和回肠连接到腹后壁。 肠系膜在CT 图像中表现为:小肠袢中央含脂肪的区域,内部可见明显的圆形或线样高密度空肠或回肠血管。通常还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cm 的淋巴结。正常肠系膜脂肪的密度类似于皮下脂肪( -100~-160HU )。横结肠系膜CT 上表现为从胰腺勾突延伸到结肠壁边缘的含脂肪区。乙状结肠系膜起自盆腔后壁,内含乙状结肠和直肠上血管。由于肠系膜内含有丰富脂肪,除了在极度消瘦的病人中,CT 几乎能显示所有的肠系膜异常。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系膜结构扭曲,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口服对比剂有助于区分肠管和肠系膜肿物。MRI :静脉注射钆对比剂后脂肪抑制 T1WI 梯度回波图像能较好显示肠系膜病变。但是肠管运动和呼吸运动会影响图像质量,需要应用胃肠道低张药物(肌肉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及呼吸门控成像。 在肠系膜病变中可以看到的异常CT 表现有:软组织密度肿 块、小结节、脂肪密度轻度增高(水或血液进入脂肪组织)、脂肪坏死(坏死越彻底其密度值越接近水)、纤维索条影、钙化、脂肪环征、肠系膜血管的充盈缺损等。他们分别代表不

同的病理特点,也提示者不同的疾病过程。 炎性病变 多普勒超声能判断肠炎性病变是活动期还是静止期。CT 能通过观察肠壁的强化行为监控活动性炎症或充血的肠段。受累肠管的供血血管可能会扩张,导致血供增加。即使供血血管的大小和形态没有发生改变之前仍可以通过肠管的强化和灌注特点来判断肠壁是否充血。 ①炎性肠系膜水肿:CT 表现为肠系膜水肿增厚、可见散在条片状影、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加,节段性肠系膜血管边界不清,腹膜后脂肪相对正常。当发现肠系膜水肿时要特别注意肠系膜根部,以除外局部肿瘤阻塞肠系膜血管导致的继发性水肿。鉴别:肠系膜广泛转移。 ②系膜间脓肿:脓肿早期平扫为软组织密度样肿块增强无强化。当脓肿液化坏死后由结缔组织包绕。平扫脓肿中心为低密度周边密度较高,增强可见环状强化。邻近血管受压移位,部分可见气体密度。 ③肠系膜脂膜炎:是肠系膜特发性慢性炎症,常常累及肠系膜尤其是其根部,有时也累及结肠系膜。主要导致肠系膜收缩和缩 短,引起小肠扭转和固定。肠系膜脂膜炎表现为 放射状伴有或不伴有钙化的肠系膜软组织团块时很难与肠 系膜类癌区分(空肠和回肠的类癌常常发生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灶)。伴有淋巴结增大时需要与转移瘤、淋巴瘤、类癌、硬纤维瘤鉴别,但是其他肿瘤不会出现脂肪环征。CT 表现根据病变成分的不同而不同,主要病理改变包括三种:脂肪、慢性炎症和纤维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得CT表现 时间:20111030 来源: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会议作者:李健丁【复制分享】【讨论纠错】【举报】 腹膜就是覆盖于腹壁与腹腔脏器表面得一层薄膜,由内皮与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腹腔脏器表面得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得较厚腹膜称壁腹膜。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与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上述结构得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 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 (一)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就是由结核杆菌引起得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得诊断。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与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得肿大淋巴结。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 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就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得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与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就是一种原因不明得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得改变等。少数病人无腹部症状,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正常,部分患者表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与C反应蛋白(CRP)升高等。 CT特征:①围绕肠系膜大血管根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得脂肪肿块,与腹腔脂肪或后腹膜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②“假包膜”征与“脂肪环”征。“脂肪环”征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大血管周围可见脂肪密度影围绕,病变包绕大血管根部但不侵及大血管。“假包膜”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被病变边缘一圈薄层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系肠系膜炎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得分界, 代表炎症得一种自限性反应。③病变晚期可见病灶内血管扩张、受压改变。④少数病例肿块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可见肿块内或后腹膜肿大淋巴结。 二、肿瘤性病变 (一)腹膜间皮瘤 起源于间皮与(或)向间皮细胞分化得间皮瘤细胞。腹膜间皮瘤得发病率约为12/100万,属临床罕见肿瘤。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等,亦可无明显症状。虽然接触石棉就是恶性胸膜间皮瘤得主要原因,但其与腹膜间皮瘤关系尚不明确。腹膜间皮瘤文献有较多得分类:根据良恶性,分为良性、低度恶性、恶性;根据组织学形态,分为上皮型、纤维型与混合型,上皮型较多;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弥漫型与局限型,弥漫型文献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是覆盖于腹壁和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腹腔脏器表面的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的较厚腹膜称壁腹膜。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上述结构的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 (一)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等。少数病人无腹部症状,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正常,部分患者表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等。 CT特征:①围绕肠系膜大血管根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脂肪肿块,与腹腔脂肪或后腹膜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②“假包膜”征与“脂肪环”征。“脂肪环”征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大血管周围可见脂肪密度影围绕,病变包绕大血管根部但不侵及大血管。“假包膜”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被病变边缘一圈薄层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系肠系膜炎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代表炎症的一种自限性反应。③病变晚期可见病灶内血管扩张、受压改变。④少数病例肿块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可见肿块内或后腹膜肿大淋巴结。 二、肿瘤性病变 (一)腹膜间皮瘤 起源于间皮和(或)向间皮细胞分化的间皮瘤细胞。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万,属临床罕见肿瘤。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等,亦可无明显症状。虽然接触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原因,但其与腹膜间皮瘤关系尚不明确。腹膜间皮瘤文献有较多的分类:根据良恶性,分为良性、低度恶性、恶性;根据组织学形态,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上皮型较多;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弥漫型文献报告相对较多;根据所含液体和实性成分,分为干性、实性和混合性;根据瘤体成分,分为实性、囊性和囊实性。 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要点如下:(1)显著的腹腔积液;(2)腹膜不规则增厚;(3)广泛分布的腹膜结节、肿块,增强明显强化。局限型腹膜间皮瘤主要CT征象是:(1)上腹盆腔或后腹膜内巨大囊实性肿块,以囊性为主,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或肿块;(2)肿瘤实性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