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铁涌中心学校参评论文

题目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感情朗读作者温凤填

学校铁涌中心小学

科目语文

任教年级三年级

职务教师

毕业院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职称小学教师三级

2015年9月9日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

作为小学教师,一谈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教师便愁上眉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年龄段不同,存在的问题也有一定差异。造成这些的因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而学校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家庭针对这些问题,应做的是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和增强作为父母的义务感。当然,学校更应该与社会、家长组成一个统一战线,为培养健康的“未来”而努力。

关键词分析情况原因对策

背景分析:

我们的学校是一间乡镇学校,这里招收的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弟。这些孩子大部分调皮捣蛋,虽然脑子也挺聪明的,但是往往用不到学习上,甚至有的孩子还会耍些小聪明,小手段来欺骗老师,欺负同学,我想他们肯定不是天生就是“坏孩子”,要成为“坏孩子”,也得有让他们成为“坏孩子”的环境因素。其中家庭环境因素就是重要因素之一。

案例分析

下面列举我在做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

案例一:方跃文是五年级的学生,个子已经很高了,平时但他总是喜欢低着头,贴着路边走,上课也不敢抬头,更不要说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在班上他几乎没有朋友,班级的活动也从不参加。在一次考试失败后,他骑着一辆自行车离家出走。在小辉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每做一件事都很想把它做得很好,但总是做不好。我没有能力、胆子又小,处处受人欺负,不能很好地和同学相处,学习有困难也不敢问别人,总担心自己问出一个很愚蠢的问题被人嘲笑。所以问题越来越多,学习越来越差,大家都看不起我。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了。我觉得别人都那么快乐,只有我做什么都是失败。”

案例二:杨凯迪同学是我们班出了名的“顽固派”,他不听同学的,也不听我的,总是我行我素,经常欠交作业,欺负同学。跟他苦口婆心说了几次之后,发现他的态度都很蛮横无礼,根本不理睬老师,还有故意跟老师作对的倾向,叛逆心理很强。同学们跟我说:“老师,他从来都不怕任何老师的,也不听任何老师的话,从一年级就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呢?平时跟他说话也发现这个孩子什么都不跟老师说,每次谈话都是老师的独角戏,怎么引导他都闭口不言,更不用说要他承认错误了,甚至有时候我用亲切一点的方式拍拍他的肩,他都会很敏感地躲开。这个孩子排斥所有的人,心理问题挺严重的。

原因分析:

两个孩子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那么他们的心理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

河同学的父母分居多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妈妈非常恨他的爸爸,已经很多年没回老家了,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在厦门生活。也许是自己婚姻生活受到打击,所以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何同学的身上,对他要求非常高,孩子若犯了一点错误,他妈妈就打他,而且非常狠,有时候还会把孩子关在门外一个晚上,动

不动就说:“妈妈不要你了,你回老家跟爸爸住吧!”这些行为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每一次一提到他妈妈,他就浑身发抖,有时候考试成绩不理想,他甚至连家都不敢回。这个孩子大脑非常灵活,脑子聪明,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在学校里就是管不住自己,其他都好。可是他妈妈对他就是很不满意,觉得自己倾尽全力培养的孩子还是达不到她的要求,所以爱之深责之切。我们都相信何同学的妈妈非常爱和同学,可是就是这样的爱,导致了何同学即将分裂的人格。

经过调查,我也了解到金同学的成长过程: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妈妈大字不识一个,又是开赌场的,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于是把他托付给一位托管班的老乡。托管班的老乡对孩子也是非常严厉,孩子本身又调皮,所以几乎每天一顿毒打。而到了周末,孩子被妈妈接回家,妈妈可能觉得对孩子有所愧疚,所以非常宠爱他,对他的要求都是尽量满足,就算他偶尔想在赌场里面玩一把,他妈妈也会同意。孩子周一到周五跟严厉的午托班老乡住在一起,周末跟“爱”他的妈妈住在一起,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在孩子身上发生了异变。金同学性格顽固、顽劣不堪的个性就是这样形成的。对任何人都是防备的态度,软硬皆不吃。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出导致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接触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教育也是孩子接受的第一种教育,这样的环境和教育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父母的婚姻问题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单亲家庭的学生,不管是父母离异也好,父母一方丧偶也罢,总之单亲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太不利了。

父爱与母爱都是同样重要的,不管失去哪一种,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抹杀的阴隐。假设父母离异,可能父母双方会觉得即使离异了,对孩子的爱还是不变的,可是孩子不是这样想,他会觉得父母离异是因为不爱他了,他成了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尤其是父母双方又重组家庭的,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是可有可无的,于是这样的想法就会陪伴他们一生。孩子失去的这些爱,这些童真,不是父母双方之后做的努力就可以补偿的,想要补偿孩子的损失已经晚了。

(二)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就是农民工,本身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除了说教就是打骂,加上他们的工作环境比较不好,有些是劳力工,辛苦一天回到家里,看到孩子们不听话,气就不打一处来。有些是做生意,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见孩子一面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了。我作为班主任,也是经常跟孩子家长沟通的,沟通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家长是老师你说什么他都唯唯诺诺:“老师说的是,老师说的对,我会好好管教的。”然后挂了电话就把孩子打一顿,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有利吗?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在学校里也是相当暴力的,脾气暴躁,跟同学相处一言不合就会大打出手,老师的教育他们也不会放在心上。这样就导致了他们唯我独尊的扭曲心理,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三)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

父母们都忙着工作,一年四季见不到几次孩子,可能刚开始孩子会很珍惜能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可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了心里话也不想告诉父母,也不愿意告诉别人,就这样憋在心里,渐渐的性格就产生了变化,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一)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这不是说父母之间就不可以吵架,夫妻吵架是必然的,但是要尽可能回避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恶言恶语。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也许孩子小,暂时不会明白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但是那些话,那些场景都会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教育要民主加专制,平时一般的事情可让孩子自主,不要剥夺他们思考的权利,有必要跟孩子进行民主交流,民主沟通。这不是姑息纵容,这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的时候,家长该惩罚的还是要惩罚的,这是在帮助孩子们改掉坏毛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一生受益。

(三)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应该怎样做:不

培养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小学生知道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重要性及基本常识,知道心理若有疑问怎样才能获得帮助。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方法。从实用出发,教会小学生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阅读等方法调节放松。(2)与人谈心。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善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没得到本人的允许,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

总结:

综上所述,导致孩子们心理问题产生的一点重要原因就是家庭环境,只有处理好家庭的关系,才能保证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当然,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但是在小学阶段,在孩子们各方面发育都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还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肩负起这个重任,让我们的孩子远离心理问题,健康快乐地成长

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习的压力、青春期的烦恼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1.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外的各种或先进或腐朽的东西也都随之传了进来,加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本土所滋生的各种不良现象,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骤变。我们很多成年人面对这个社会变化有时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更不用说这些还未成年的中学生。他们这个年龄段对许多现象是无法理解的,也是无法分辨的,导致他们所受的教育与现实发生冲突,使他们的心灵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很有可能因此而产生某些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教育与其子女的思想观念相差比较大的情况很多,特别是农村。这些家庭中很多父母的文化层次并不高,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而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也有部分家庭,父母的这个时期正好是创业期或事业有成之时,工作压力大,对子女的教育无法顾及,形成如“留守学生”现象,造成了对子女教育 的“真空时段”,这种状况下的子女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偏差。另外,现代社会单亲家庭为数不少。这种离异家庭的学生很多可能会成为“问题少年”。 3.学习的压力 中学生的学业任务重,但父母期望值高,社会价值观念偏颇,唯“分数”论成败。虽然国家的教育改革始终在进行,但最终的评价机制、选拔机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就必然会在客观上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承受如此沉重的心理压力,肯定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出现偏差。 4.青春期的烦恼 青春期教育目前在我国还相当薄弱,学生在这方面缺乏正确的系统的青春期知识。还有现在的影视节目、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提供的生理和心理知识很不健全。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刺激来源增多,学生们的青春期有普遍提前的现象。他们的心理成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长步伐。我们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还没有提前跟上学生的成长。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引导,以至学生在懵懂之中偏离了正常的航向。学生中各种各样的早恋(也说交往过密)、非正常交往等情况就应运而生,还导致学生的不良性倾向、性格忧郁、自闭等恶性结果。

(完整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 小学生作为国民未来的希望,也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点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健康的心理是所有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要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和内化才能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其先成人再成才,这将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也是学校各科教育的一个共同基础。为此,在小学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适当的疏导手段,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小学生之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化素质教学,当我们教学的对象是8-14岁的少年儿童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社会认知水平以及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适应能力。小学生一般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擅长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周围的事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常都很高,但是当他们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往往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差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优秀的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存在些心理问题。下面我就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分析,针对不同的小学 1、消极放纵

后进生往往在成绩生与其他同学有比较大的差距,由于知识断层使得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了放弃心理。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法完全参与到日常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常有出人意料的异常举动,以引起别人的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伺机放纵自己,或者借机起哄捣乱。 2、内向自卑 后进生由于在成绩上落后于其他同学,又缺少老师对其的重视,从而觉得自己怎么“处处不如人,难有如人处”,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这就是常见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使得学生做事缺乏自信,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容易封闭自己,一些胆小学生更是心有余悸,三缄其口。 3紧张焦虑 有些教师对后进生往往是“恨铁不成钢”,对于其表现经常是加以批评,因此在一次次学习失败的体验后或者在考试不及格后,就产生了忧虑、烦躁、精神紧张等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压抑自己的学习热情。 4、抑郁孤独 这类学生往往性格孤僻、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他们不喜欢同别人交往,朋友很少,对人比较冷漠,平时寡言少语,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得不合群,基本属于孤独型。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以旁观者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课堂问答,有时甚至还产生躲避心理。存在这种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到一定程度后,学

引发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引发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来源:吉林安定医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0550239.html,/ 人为何有压力?压力为何能引发心理上的障碍?从古至今,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心事,这些都是恒久性的问题。学生为考试苦恼、青年人为恋爱折磨、白领为工作奔波、中年人为养家糊口苦干、老人为疾病烦忧.......身为情感性的人,我们都具有自己的思维和个性,生活中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解决这些烦忧的时候,难免不会不波动到人的情感,由此而引发心理上的问题。 引发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一、心理原因 人的性格不同,处理事情的态度也不一样。一般问题发生在常人身上所产生的影响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没有对正常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危害。然而,心理素质差的人情感脆弱、神经敏感,遇到一些小事就会久久不能忘怀,感情易受伤害,继而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产生系列的身心障碍。如:考试焦虑、升学就业、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它是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主要对象。 二、生理 有的人先天存在某些机能的缺陷,如脑功能不完整等。这类人是心理疾病的易发人群,需要长期的服药抑制病情。除此之外,遗传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问题,如果某人的直系长辈中

有人曾经患过精神类的疾病,那么他患上精神病的几率要比常人高的多。 三、行为方式 不良的作息时间和行为方式如抽烟、酗酒、好逸恶劳等也可能引发心理疾病。 四、超负荷的压力 现正的都市群体被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压力所围绕。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得不到喘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心理上的疲劳,重则诱发精神类疾病。 五、生活所迫,加重心理压力 家庭生活的重担,工作上的激烈竞争,在双重重担的作用下,极易诱发心理疾患。 六、学习压力过重 近年来,大中小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案例越来越多,不得不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这些学生每天要面对做不完的习题、家长和老师不停的唠叨、考不完的试...身负重望的他们,不得不加快脚步、绷紧神经的学习。重压之下这些学生难免不出现心理上的障碍。 七、缺乏关爱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课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老人都达到了温饱水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小学生心里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现在的人们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健康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也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说明了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所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那么在进行心理辅导和帮助前,我们首先要找出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根据我的观察发现,主要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1、过分的宠溺。 在计划生育推动下,现在就读的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忙于工作,孩子都交给祖辈照顾,爷爷奶奶把孩子当成心头肉,手中宝,什么事都替孩子做了,穿衣、洗脚,背他们上学等等,甚至帮他们做值日,完成家庭作业,唯恐孩子出现纰漏。这也逐渐养成了孩子娇纵的个性,爷爷奶奶一出现让他不满意的地方,就又哭又闹,甚至打骂。这不仅降低了长辈的威严,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也是百害而无利。 2、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差异过大。 有一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任何事都要求孩子做到最好,甚至苛刻。比如孩子考了100分,本来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想得到表扬,结果父母看完试卷不但没有表扬,反而挑剔试卷这么简单,考满分很应该,字写得不够端正,有几个地方还可以写得更好,下次继续保持。可想而知,如果这孩子没有得满分回家,那么面对他

的将又会是什么。这样做极大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低,几乎没要求,认为认识几个字就行,没必要读那么多书,再说自己没读过书,也照样挣大钱,读完初中就可以挣钱去了。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进取心呢? 3、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娇纵。 在每天的值日中就可以看出学生的自私,不懂得合作,除非老师具体落实好打扫工作,不然肯定拖到天黑,父母来接。谁也不愿意先做,多做,等着老师分工,等着爸爸妈妈来接,那么以后长大了呢,等着工作找上门吗?还有一些学生很喜欢表现,上课时举手非常积极,就等老师叫他的名字,在其他同学面前表现一番,但是如果老师没叫到他,他就会马上露出不开心的样子,甚至开始不听讲,做小动作了。如果老师安慰及时,他又马上专心听了。 4、单亲家庭带来的伤害。 社会进步的其中一个标志,离婚率日渐提高。孩子是敏感的,父母的吵架、冷战他们都能感受到,一点点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 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诸多原因,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要找对原因,运用正确的方法,找合适的途径,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引上正轨。做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辅导环境。 首先,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帮扶措施

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帮扶措施 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所致;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参加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等策略, 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心理学家指出:“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到学生中间去,做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人自觉的健康生活,成为健康的生活者,既为学习服务,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生活的养成,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小学生自身因素所致 小学时期,小学生之间的交往渴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扩大,但由于他们阅历浅,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从而使他们的交往,往往处于初级水平,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人际关系焦虑就是因同学之间的矛盾没有及时得到正确处理而造成的暴力对抗、恐惧症等不良心理状态。所以,小学阶段个别学生很容易出现不合群、逆反心理现象,进而导致离家出走、逃学,甚至绝望、自杀行为。 2.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过度溺爱和放任,是导致小学生心理疾患的直接因素。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只注重让孩子高兴、满意,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父母任从孩子的摆布,百依百顺。逐渐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致使孩子性格偏执,自私狭隘,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当家长的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往往就会使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进而使孩子产生疑惑、犹豫等心理疾患。 3.学校教育的误区 就目前的评价制度而言,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小学生面对“升学”及择校就读的原因,不得不放弃自己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苦苦地追求考试分数。由于思想过度紧张、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课下,与同事们在一起交流,发现现在的问题孩子比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教师、学校对孩子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才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所以,现在我们应针对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协助青少年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一、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缺乏合作意识。 2、性格孤僻,整日沉默寡言; 3、意志薄弱,胆小怕事,缺乏信心。 4、爱玩网络游戏 5、对学习没兴趣。 (一)家庭原因 1、亲人的溺爱 当前绝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父母从小娇惯,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有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 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很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干脆寄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孩子的生活缺乏严格的管理,使他们养成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或者欺骗爷爷奶奶,问他们要钱出去上网。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或者自己身体有残疾,给他们的心理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形成孤僻、

青少年心理问题8种成因及应对

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思维形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地位。好奇心、模仿力强,情绪化较强,情感、理智水平较低,言行易受情绪和情境影响。自我意识发展较快,个人评价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近几年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些专家调查发现,所有问题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与少年儿童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这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不安。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民族的素质,如何加强和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家长和所有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处于快速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心变化急剧,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频繁迭出,因此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自卑心理 部分少年儿童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不可救药、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委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少年儿童并不是本身有某些缺陷和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上,并由此心灵笼罩上愁云。他们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二)逆反心理 很多少年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影响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三)孤独心理 一些少年儿童很少和别人交往,爱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郁闷。有人调查少年儿童的孤独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境遇型。由于家庭迁移、升学、转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和意向,变成一名孤独者。(2)自我封闭型。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便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天地里。(3)行为方式型。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总是以独处的方式生活、学习,难于了解别人,也难于让别人了解,因而感到孤独。(4)性格自傲型。有的学生自高自大、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因而滋生孤独。 (四)嫉妒心理 在学校里,一部分少年儿童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教师的宠爱,也会引发另一部分少年儿童的嫉妒之心。具有嫉妒心理的少年儿童,一旦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而不能冷静地自我反思。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少年儿童甚至发生人身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五)惧怕心理 就少年儿童群体来说,存在着优等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少年儿童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使父母的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忽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就容易产生

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______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讲:杨培凌时间:2017.3 地点:五楼会议室 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这主要是指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导致的身心发展异常。如多动症、癔病、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都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2)孕期卫生。母亲孕期卫生会对胎儿的脑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展。 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 第一,孕期营养不良。胎儿脑内DNA含量的多少对胎儿脑组织发育的影响极大,因此,我们现在国家推出了孕妇服用叶酸的工程,让各社区负责本社区内孕妇叶酸的补充工作。 第二,孕期的情绪状态。有关研究表明,母亲孕期的情绪不好,使血液中产生一种损伤神经系统的生化物质(卡泰霍洛明),从而导致畸形胎儿。 第三,孕期患病及服用药物,会导致儿童某些方面心理功能的异常。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高血压、肾炎、贫血、关节炎、经常性感冒等,都可能使孩子患有多动症的可能增加。 第四,分娩时,生产过程顺利和否也对孩子将来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调查表明:通过产道正常分娩的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要比非正常分娩(难产或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发生率要低得多。难产儿童暴

力倾向问题多,剖腹产儿童耐挫力弱。 (3)生理疾病 学生的身体疾病和外伤、中毒等因素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不利作用。研究发现,和正常小学生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中,早期患有高热惊厥、头颅外伤和其它严重疾病的所占的百分比更大些,且差异明显。随着生理疾病的消除,一些心理症状会完全消失。但是,随着疾病的继续进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 2、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幼年或童年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一项12至16岁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和行为问题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父母文化水平低;缺陷家庭(父母不合或离婚);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养教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等)。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教育活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校给学生较大的压力虽然党和国家在减负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应试教育仍对学校具有极大的影响。依靠死记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家庭等方 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不容忽视。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 家庭背景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 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

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 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 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 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3?社会原因。 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到负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几方面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几方面,具体有哪些表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在学习方面: (1)入学不适应。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 (2)厌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3)学习疲劳。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 在情绪情感方面: (1)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 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3)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 (4)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1 / 2 在行为方面: (1)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2)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 (3)退缩行为。逃避、依赖、爱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 (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1.社会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情结压迫着学生的心灵;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都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暗中潜滋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他们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学生压过来,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上述原因如块块巨石压在他们的心头,又如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们死死缠住,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的心理很难承受。当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他们也就走上了偏邪的心理历程。 2.家庭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武力相加,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心理,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缺少民主环境,使孩子从不敢大声讲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样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又导致子女任性散漫、无组织无纪律、顽皮的个性;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一味的娇惯、纵容、满足子女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使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稍有磨难便一蹶不振;还有的学生离开父母生活无法自理而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学,或心理失衡走向极端;还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过高期望值来施加压力,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易使子女产生压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线便崩溃,导致心理障碍。 3.青春期因素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的发展正在完善过程中,他们所处年龄阶段正是一个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也是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心理转折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处于家庭和社会二者若即若离的关系中。然而青春初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 zhp66999 10级被浏览2787次 2013.03.06 maaoye 采纳率:59% 10级 2013.03.06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二)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三)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

当前大学生心理康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人力资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汪玉芳李颖殷娟娟杨智涛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表现,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对迎接“十三五”期间的大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99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期间发展的好坏对大学生以后的人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在你现在的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下列哪种情绪”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阶段感觉“愉快”的学生仅占一半左右,另外一半都表现出一定的心里健康问题,主要是郁闷、焦虑、敌对、抑郁等。因此,分析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好针对性的心里健康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来自学业竞争上的心理问题 寒窗十年只为今朝,大部分大学生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后带着极端放松的心态,在主张自主学习的大学学习氛围中,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学习生活中陷入困境。并且在群英荟萃、强手如林的新环境中,以往的优越感不存在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及面对新环境的茫然更容易产生自卑感。不能正确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摆在面前的客观现实,不能正确对待挫折,致使一些大学生

产生焦虑心理引起心理失衡。 2.人际交往不和谐导致孤独感 通过马加爵事件反映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陌生环境中寻找良师益友以求得被人理解和接纳是大多数新生强烈的需要。但由于交往的机会较少,缺乏主动性加之青春时期的心理闭锁等原因,同学之间不易吐露真情甚至造成信任危机。思想交流困难致使一些大学生由于找不到知己而闷闷不乐,有的因不被别人理解而惆怅,内心矛盾、焦虑、抑郁、孤独,缺乏一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自我认识模糊,不能精准自我定位 大学生时期正是自主思想形成时期,有时过高或过低地估价自己,不能给自己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常常面临着自负或自我否定的心理冲突。对自我过高认识容易在遭遇挫折时心理落差过大,对自我的怀疑和厌恶使自己陷入自卑与孤独的不良境遇。无论对自己估价过高还是过低都容易失去心理平衡。 4.生活的无意义感和逆反心理 在多年压力下苦熬出来,经过高考成功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思想上极易产生懈怠的情绪,加上进入大学以后又没有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造成一些大学生感到事事没劲儿,出现精神萎靡、学业荒废、缺乏动力等不良情况。还有的同学因存在某些消极的思想定势,对宣传教育传递的思想信息不假思索一概排斥,在这种黑暗心理影响下,有的人会对政治上、思想上的正面宣传教育持冷漠、不关心甚至抵触的态度,常常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 5.对未来的无力感 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正确认识,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 及解决对策 灵台二中杜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 9月1日—9月25日,我们一行五人赴陇东学院,参加了农村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主要以三种形式展开,通式理论培训,上机实践,观摩学习。通过培训,我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于这个主题,兰州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戈文武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甘肃省政法学院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范刚,做了《从犯罪心理研究看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的讲座,并参观了庆阳五中的心语室。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范刚教授短短3个小时的讲座,罗列了近20个血淋淋的发生在中学生身上的鲜活案例。 2009年12月13日晚,陕西省镇安县云盖寺镇初中二年级学生文文(化名)在晚自习后回家的路上,伙同同学用菜刀杀害来校接自己回家的母亲汪某,将尸体埋在农田里,三个月后才被发现。 2013年教师节刚过,江西抚州临川某中学就发生一起不幸的弑师惨剧。事件的直接起因,是班主任没收雷某手机并通知其家人,却没想到,雷某随后手持水果刀闯入办公室,割破班主任颈动脉,造成孙老师当场死亡。 每次悲剧发生后,人们都惊讶:文弱的少年,怎么会对自己的母亲,老师举起榔头、尖刀?人们没有看到的是,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度过了很多次无效的挣扎,须经过精神的死灭,才能蜕变成一个凶徒。可是,社会、家长向学生索取的是分数、成绩;母亲,老师和孩子就这样被逼成了敌人。家长的急切心情和单纯的想法,使得家长,老师最顺手的教育方法就是打骂,或者用别的孩子的优秀刺激自己的孩子,这将极大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十年间,类似的悲剧又何止这两起……

看到相关报道,我觉得社会和父母、老师,所亏欠这些少年的起码就有三条: 一、教育;二、了解和沟通;三、尊重、信任、重视、关怀和爱。屡屡发生“恶性事件”警示我们:为学生“减负”,刻不容缓!学生的成长远比分数重要。因此,学校、教师、家长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要多对学生进行“做人”等方面的教育,多对他们进行法纪、生命、感恩等教育。通过类似的教育,使学生心存敬畏、懂得感恩、学会做人。 以上真实的案例警示我们,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绝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如下: (一)应试教育是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如行为不端的家长对子女的不良示范作用;婚变和离异家庭的不良影响;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交给亲人监管;放任、娇纵或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加上祖辈的溺爱,使这些孩子自幼养成自私、任性、蛮横、逞强、孤僻、自卑、唯我至上、冷漠等性格弱点,与群体格格不入。我们自己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给能他们的就是功能越来越多的玩具,面值不同的钞票,还有一台具有洪荒之力的手机。 (三)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些网吧、电游室不顾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变着法子吸引青少年学生上网、玩游戏,并有不少网吧常常向青少年介绍一些低级趣味,甚至涉及暴力、色情、赌博的网站和网络游戏,诱使他们长时间泡在网吧消费,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社会导向和舆论宣传上的某些偏差导致学生缺乏辨别能力 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社会腐败现象的存在,给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影响甚大。他们向往更好的生活条件,崇拜金钱,崇拜歌星、明星,欣赏网络游戏中的反恐精英。却不知人生的价值,不懂得创业的艰难;指望索取,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我们也相应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尤其是现代的青少年,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心理问题也相应增多。每年都有校园暴力事件,学生跳楼事件等,这些都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关。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 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1.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5.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的因素 那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一项统计显示:要求提供心理咨询或矫治的来访青少年中30%是由于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而团省委的一次调查数据也显示:有68.9%的学生认为“压力很大”或“压力较大”,21.5%的学生“说不清”,仅有9.5%的学生轻松地感到学习“没有压力”,有35.9%的中学生已经把“学习太累”当做自己学习劲头不足的最主要原因。 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传统文化倍加推崇的师生关系被打破,更使青少年失去可容健康心灵成长的大片土壤。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交流互动减少,情感和思想交流渠道不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渐行渐远,而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及有偿家教、鄙视成绩差的学生等现象更使师生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调查中,有71.7%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甚至有6.5%的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则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在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咨询教师及团委书记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生活困难或单亲家庭。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张大生更是一语中的: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 在许多人看来,暴力行为和学校是不沾边儿的事,但严峻的事实是:校园中的确存在着暴力行为。在一些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了解到,在他们接待的来访青少年中,因受校园暴力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且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抢劫,即高年级在校生或流失生向低年级学生索要钱财,被抢者如果没有钱或者钱少就会被殴打,而被抢者由于遭到威胁往往不敢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导致实施抢劫者愈发猖狂。而学校及家长往往将预防校园暴力的重点对准校外,却忽视了同为学生的校内施暴者。校园中的抢劫现象给青少年的学习、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1.社会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情结压迫着学生的心灵;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都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暗中潜滋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他们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学生压过来,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上述原因如块块巨石压在他们的心头,又如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们死死缠住,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的心理很难承受。当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他们也就走上了偏邪的心理历程。 2.家庭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武力相加,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心理,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缺少民主环境,使孩子从不敢大声讲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样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又导致子女任性散漫、无组织无纪律、顽皮的个性;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一味的娇惯、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阶段性总结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阶段性总结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二)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