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研究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研究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研究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研究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研

究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注重和谐的文化传统,我国政府倡导“和谐世界”的主张,正在逐步为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先导性环节。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有机统一于和谐社会建设之中。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是本课题研究最根本、最现实的社会背景。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国城乡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第一,流动型家庭问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务工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计,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指导教育;人员和家庭的流动还带来了“留

守儿童”的问题,这类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为空白点,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稳定型家庭问题。在生活安定的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相当数量的家长只重孩子的学习,忽视品德和人格培养,有的则放任娇惯,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许多误区。第三,特殊家庭问题。主要是离婚和再婚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发展存在较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影响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存在的不同层面的问题、在教育时的孤立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呼唤,是本课题研究最基本、最直接的社会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对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着力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对于建立与“四有”

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对于探索德育过程的规律,发展创新中国特色德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课题运用系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掌握和谐德育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工作要求转化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实践,以形成德育过程的和谐与合力,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本质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课题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和谐优化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环境等措施,有效清除各教育途径中因内容和方法的不和谐而产生的内耗,从而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和谐发展;本课题坚持整体和谐的大德育观,从更广阔的领域中探索德育规律,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教育哲学、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值。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引领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不和谐现象。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的。和谐德育的理论研究以探索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规律为重点,将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基础理论参照。整体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以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为起点,推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加固依法治国的内在基础,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的群众性实践过程。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施基础。本课题研究将为探索怎样

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以及三个领域的整体和谐,提供适合城乡不同地区的特色化、具体化、可操作的实践模式。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深化校本德育体系研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教育,深入进行法制教育研究,加强德育环境优化和德育实效性研究,总结推广和谐德育典型经验,整体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

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是指为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各类学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的意见》,

按照总课题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引论》、《导论》、《总论》和各学段《实践导引》的研究思路,依靠本校教师集体研究而构建的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的学校德育实施系统。

所谓校本德育体系具体化,指的是构成校本德育体系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的细化、优化与科学化。细化是指将构成校本德育体系各要素分解到细微的程度;优化是各要素之间组合的关系以及整体发挥作用的效度;科学化是校本德育体系的构建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规律。

校本德育体系特色化,主要是指学校所处的地区特色、层次特色和办学特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特色化是校本德育体系的显著特征,也是校本德育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校本德育体系的可操作,是指把理论形态的德育体系转化为实践形态的、可以适合本校实践运用的德育体系。校本德育体系的可操作性,主要从全程可操作、全面可操作、全员可操作来衡量与检验。

3、德育环境优化研究

(1)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研究。①学校精神环境研究。包括:学校的育人理念和价值取向;校风及人文环境;教风及教师的职业信念、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荣誉感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学风,学生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行为方式。②学校制度环境研究。包括:学校德育管理评价体系的整体构建;德育制度怎样体现以人为本,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和谐全面发展;德育制度怎样维护和保障学校和个人的合法权益。③学校物质环境研究。包括:自然环境;建筑设计的形式、结构、色彩等体现的文化风格和教育理念;校园装饰的育人功能;现代化的教学设备。④学校精神环境、制度环境、物质环境整体和谐研究。

(2)家庭德育环境优化研究。

①家庭精神环境研究。包括家庭成员文化程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家庭伦理关系状况、家庭文化审美特点及休闲方式、家庭育人氛围等;②家庭制度环境研究。包括当代大中小城市、农村各类家庭的家庭规范(家规)、家庭潜规则等;③

家庭物质环境研究。包括家庭建筑、装修、室内陈设、庭院布局体现的生活理念等。④家庭精神环境、制度环境、物质

环境整体和谐研究。

(3)社会(社区)德育环境优化研究。①社会精神环境研究。包括地区历史文化及革命传统、公民道德状况及风俗习惯等;②社会制度环境研究。包括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街道、社区、村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类规范、公约、规章、条例,学校与社会有关单位、部队联系挂靠制度等;③社会物质环境研究。包括德育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城市、村镇、社区居住条件及生活水平、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等。④社会(社区)精神环境、制度环境、物质环境整体和谐研究。

(4)学校德育环境与家庭德育环境的和谐研究,学校德育环境与社区德育环境的和谐研究,家庭德育环境与社区德育环境的和谐研究。

(5)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环境整体和谐研究。

4、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

(1)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诸要素横向贯通上和谐的研

本课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强调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整体优化,和而不同,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管理统一,德育过程同步,德育内容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

学校、家庭、社会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做到“六要素”和谐,才会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获得最佳德育效果。

本课题遵循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按照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原理,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推进大、中、小、幼德育的纵向衔接,避免倒挂、脱节和简单重复,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促进学校

、家庭、社会德育的和谐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进而实现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本课题研究,继续贯彻“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的方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德育科研的生命所在,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原则。本课题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系统研究。实验区、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在开展子课题研究时,要坚守科学性这个基本原则。认真阅读本课题子课题的选题指南,通过严密科学论证确定子课题,要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德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和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研究,确保课题研究始终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

2、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同样也是教育科研的本质特征。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是我们首先提出来的,是一项原创性研究。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在

确定“十一五”的子课题时,要有创见、有新意、有特色,力争进行原创性研究,也可以在“十五”研究基础上,进行继创性研究,一定要避免重复性低效研究。

3、人本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其实质就是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面主动发展。“九五”、“十五”期间,我们开创了德育活动课程的新理念,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的“师生双主体论”、“新三中心论”、“四原则论”,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提高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性,创建了和谐德育新模式。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不但要继续对德育活动课进行深化和推广的研究,还要把这种理念、这种模式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中进行研究和实验。

4.实践性原则。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而实践是道德发生的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德育实践活动,既有课堂德育活动,又有课外德育活动,既有学校德育活动,又有家庭德育活动,还有社会德育活动。只有把这些活动有效组织,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5.实效性原则。提高德育实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只有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整体优化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环境,联合开展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德育的实效性才能有显著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系统研究法

系统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理

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研究事物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将系统科学理论原则作为研究方法,我们已经在“九五”“十五”的研究中得到了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课题研究中将继续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原则是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根据系统论原理,我

们把德育作为一个系统进行整体性研究,按照“分系统”来划分德育系统的层级结构。从德育空间划分,可以把它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分系统,按年龄和学段划分,又可以分为幼儿、;按德育的要素来划分,还可以划分为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就是使以上三个分系统形成纵横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立体德育关系结构。系统研究法的操作要点是:整体、联系、和谐、合力。

2.实验研究法

德育实验是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来研究德育现

象和问题,以揭示德育活动规律或某些德育内容、方法的有效性,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活动。德育实验包括提出理论假说、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变量、评价实验效度、形成实验报告等过程。本课题实验的理论假说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可以增强德育实效。

要认真做好实验效度评价。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要做好观察,写好实验笔记,把学生在活动课中的表现、教师自身的印象和体会如实记录下来,获得实验效度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作为评价参加实验的学生变化的重要依据。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因为它适合本课题的研究主体和行动主体

——

德育科研工作者与教育行政领导、一线教师、学生家长、广大学生。运用行动研究法,就是要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注重研究结果,更强调研究过程。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出一条德育科研工作者与教育行政领导、一线教师相结合的德育科研之路。

实验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根据本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制定实验方案,并亲身参加研究实验的全过程。通过实验,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要提高教师整体育人能力和师德素养。实验的过程,既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也是家长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如何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追求目标。这些特点决定了本课题对行动研究法的特殊需要。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文献研究在本课题研究中是作为辅助性的研究方法进行运用,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文献研究。研究文献,可以从前人的研究中获得某种启示,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可以利用前人的权威的观点为自己佐证,使自己的研究增强说服力;当然,还可以从别人的研究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引起新的研究和讨论,从而纠正别人的错误,提出自己创新的观点。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预期成果

2006.12~2007.4,课题启动极大阶段,培训课题组,编辑丁伙中学三实验教师。

2007.5~2009.11,研究与实施阶段。编辑《丁伙中学三结合教育成功案例》

2007.12~2010.3, 结题阶段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项目背景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项目提出的背景 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总书记提出,在依法治国的同时,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共产党中央委 员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所有类型的学校都必须更加重视道德教育”。而且,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道德教育本着人的进步和人格提升 的精神。独特的价值。因此,加强对德育的探索,进一步完善德育方 法和方法,强调实效,具有深远意义。 2.中小学德育现状迫切需要改革。 目前,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很低。道德教育将道德与日常生活分开。道德教育的目标得到了无限的改善。它与道德品质和道德生活的发展 是分开的。在理解道德价值观时加强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需求的理解 是太过分了。理性价值,忽视其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道德教育 的过程中,忽视了道德学习的主体性,重新教学,重新撼动,消除了 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忽视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从现实

生活中教育的后果表现为:学生脱节,道德理解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 在遇到复杂的道德生活时很难适应,无能为力;学生有“多重人格”, 表达为“面对面的一套,背后一套”。 3.我们学校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和深化需求。 多年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为基础,吸收和整合了现代哲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对教育德育进 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旨在继承和发展。。以特色德育理论为指导, 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模式和德育管理模式。在研究中,我们努力找出道德教育的现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和实验,为 改变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做出贡献。同时,通过 专家,研究教师,德育管理者和学生的互动,优化和完善学校德育环 境和效能,形成“体验德育”的理论模型和管理范式。 (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变现有的教育者道德教育观念。 道德教育不仅可以视为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具有相应道 德知识的学生并不一定意味着满足社会需求的相应道德行为和道德效应。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由道德主体实践和体验的 积极过程;道德教育是教育本身的教育,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而不是灌输;道德教育不是学生生活和学生生活之外的东西。这是一个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和活动相结合的东西。因此,德育的内容应该接近学

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小陈小学德育工作管理体系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首先要抓好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开好每周的班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批评或表扬。 二、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 1、利用午读对学生进行教育。每天下午上课之前每个班级进行10分钟的午读,各级午读的内容各不相同,通过短短的10分钟,渗透德育教育,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他们从小懂得该做什么样的事,该做什么样的人,学会怎样做好事,做好人,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利用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对照进行教育训练,使其言行举止受到约束,逐步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3、利用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教育。每天早上上操之前和每天下午上课之前,学校广播室会播放一首感恩歌曲和一首励志歌曲,通过听这些歌曲,达到让学生学会感恩、有远大志向的目的。 三、加强班级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 1、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班会课,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写好教案,多讲身边人,身边事。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争创班级特色。 3、以活动为载体,在班级、年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荣誉感、集体感。在班级中开展做文明事、说文明话、争当文明小学生的活动。活动中要给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创造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体系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即:学校——德育教育机构网络;家庭——学生家长和家长学校;社会——各级关工委组织和相关执法部门。 (二)开辟两块阵地,即:学校、家庭 1、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培养。

和谐德育论文和谐德育的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德育和谐发展

和谐德育论文和谐德育的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德育和谐发展摘要:德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包含若干心理要素,因而首先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才会效果明显。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意志气节和社会责任心等素质的基础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并使之确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德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铸造灵魂的根本。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腐败现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文化娱乐及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等,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校德育中只重视政治思想的高层次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德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德育的健康发展。 (1)德育政治泛化。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唱高调,空谈政治理论,给人以政治泛化的感觉。教师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

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真正价值。 (2)德育脱离现实。德育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决和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从理论到理论,不涉及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因此难以打动人,甚至给人以不触实际和迂腐的感觉,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3)德育方式单一。德育在总体上是以记背德育政治的概念和知识为主要特征,违背了德育应包括意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极大地限制了德育工作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人格的外显行为显示了其品德境界的高低。心理键康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 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遇到任何因难,心理都会自发调节,以适当的行为克服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奠定了心理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正式 版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

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

德育研究课题.

德育研究课题 一、德育研究课题的确定:结合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确定本学期学校德育研究课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各班根据学校课题,结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确定本班子课题,写出研究方案,并在班级常规工作中落实,期末写出课题研究论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改善,身心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 (2)教师发展目标:培养一支思想文化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即关心学生又能对学生自主参与问题给予指导纠正的教师骨干队伍。 (3)学校发展目标:以德养性,阳光育人,活动育人,营造自主,诚信,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为重点,处理好社会需要、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学校、教师的所有行为都要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意识服务。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国内外有关理论加以分析总结,根据学校、本班学生实际,大胆实践,借鉴理论,从事实出发进行课题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管理方法:成立以德育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每月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定期开展小型多样的课题研讨活动。定期进行论文、活动的评比。 2、研究方法:课题将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渗透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行为,自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性质将其分类,概括特点。 (2)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意识培养等问题的理论和经验。 (3)经验总结法:主要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体会和经验。 (4)个案研究法:追踪研究自主管理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挖掘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5)活动渗透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6)实践检验法:在实践中总结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 五、学校研究实践过程 1、营造自主管理的校园氛围。开学初,利用校会、班会、广播、橱窗、板报等形式,宣传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产生初步的自主意识。

最新小学“微德育”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微德育”小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等名言,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知恩图报。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友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或大或小的“恩”的施与。然而,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的缺失,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回报。现在孩子多为独生子女,“6+1”的家庭环境,让小学生更感到自己是父母、长辈呵护下的“小太阳”,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做事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差,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待人处事冷漠、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明显落后于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预计突破 (一)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国把“学会感恩”写进《小学生守则》,感恩教育研究将成为全国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性德育研究潮流。200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726项目研究中心正式在全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感恩教育研究活动”,并申请成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面向全国选择一批挂牌实验学校,这意味着该课题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具有代表性。当前,在互联网上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文章和成果比较丰富,主要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感恩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许多地区、学校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照研究,但尚未出现成熟的感恩教育途径和方法理论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题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预计突破

杨寨中心小学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和意见要求,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整体构建小学阶段德育体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合理设置德育目标内容,努力拓展德育渠道,科学实施德育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我校重点突出养成教育,学习和践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为重点的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以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了解乡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逐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1、具体德育模式: 学校实施“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教学。即:一个中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两个方面: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个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学校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每个年级组制定自己授课计划和配档表,规定在一定时间段的完成目标,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台阶式提高。 我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班队会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2、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的开设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就学生成长而言,在德育方面需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以达到国家提出的德育工作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在目前国家开设的课程中,小学只有“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属德育课程,这两门课程在内容、途径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发展的需求。 我们坚持以德育创新发展为主线,在全面实施国家德育课程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现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采取“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教育模式,开发并实施了每周一课时的德育校本课程,学校组建了由课程部牵头的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制定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各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原则,针对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实际,提交课程专题及研发设想,然后由政教处组织研发小组进行选题,细化了对德育活动的综合设计,力求做到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节特色德育课都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富有弹性的教育空间,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成为了一种自然、愉快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全人格,在课程化的德育课堂与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中学会做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随意性问题,构建了以拓展性实践活动为主,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统而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通过德育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语文课中,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音乐、美术课通过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传统文化课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好教材。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 4、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一是通过学生的德育课前置作业,需要家长的协助完成,不但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和亲近,而且让家长了解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如何构建和谐德育

如何构建和谐德育 摘要】本文以具体案例论证了学校德育工作在新时期采用的新方法、新措施, 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新理念。让读者了解到,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 德育素养,与学生平等对话,充当学生的知心大朋友,是构建和谐德育的基础。 辅导以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达到构建和谐德育之目的。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构建和谐德育 “读书重要、做人更重要”。这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校训之一,表现了学校对德育 工作的重视,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单是学校德育领导和班主任,只能解决一般 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对一些较特殊的学生是需要家庭,社会的协助,执教老师 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是朽木不可雕吗? 在和谐德育构建实验中,遇到很多问题,既考了学校德育领导,也给实验班主 任出了一些难题。七年级开学不久,我班学习基础极差的周忠武同学辍学了。思 考来校学习这一期间,所有上课老师对周忠武的作业都是另开小灶。没有任何一 件事情让他为难过。综合老师们的意见,一致认为是因他学习基础差而辍学。电 话在问其家长,家长说“这个孩子无论怎么说都不来”。我到他家家访,找家长过 问情况,找周忠武个别谈话,问死不开腔,这一次家访以失败告终。学校领导再 次家访,还是以学生不来告终,老师们都认为是朽木不可雕!我是班主任,不想 因此服输,更不想因此断送学生的读书之路。我认真思考其闪光点,他不仅热爱 劳动,团结同学,而且对老师有礼貌。于是我第二次踏上去周忠武家的路,希望 对他闪光点的肯定拉近他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让他开金口。 到了周忠武家,周忠武可能听到摩托车声音,便躲藏了,他父母找遍许多地方,都没找着。我就与其父亲耳语几句便骑着摩托车往回走了,在离周忠武家一里路 左右的地方,我把车放在一个农户家,在路边与几个约读五、六年级的放牛娃吹牛,以想由此了解一点关于周忠武的信息。一小时过去,我便步行走到周忠武家,这时的周忠武在父亲的陪同下清理院坝边的杂草,看见我没好再藏了。由于刚才 与他父亲的耳语,他父亲照我的指使,对周忠武凶神恶煞的吼道:“为了你读书,陈老师跑了好几趟了,是陈老师负责,害怕你龟儿子将来求不了衣食,不好好给 陈老师讲清楚,老子要了你的小命”。我把他父亲支开,与周忠武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先对他的优点进行肯定,并强调指出你是个很有前途的孩子。然后从人生、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方面,给他讲了很多道理。再结合身边的事例,读书的意 义和像他这样的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发展方向。老师谈得口干舌燥了。看看周忠 武一直低着头,反应不态明显。我接着说:“周忠武同学,人是要懂得感情的。假如你是老师,你对学生谈了以上的话,学生一点不理解老师苦心的时候,你怎么想?好,你不讲,老师不难为你,你肯定有苦衷。但是,你别忘了陈老师经常强 调的一句话:‘有苦衷,找自己最信任的人倾诉,省得闷在心里难受,同时也寻求 解决的办法。’你信不过陈老师,我不强求,我走了。” “不,陈老师,我不敢说。”金口终于打开。 “大胆的说,陈老师解决不了的,有上级领导,有派出所,有公安。再说我校的名誉副校长是镇派出所的所长,没什么解决不了的。” “初三的大个子刘江们和几个没读书的经常抢我们的钱,我不敢读书了,谁说 了要挨他们打。” 终于找到不读书的原因,我便认真的给予疏导,并保证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

主动地帮助别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

省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省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体验式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一、选题缘由 1、学校学生现状 我们学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34个教学班,1700余名学生,办学已成规模。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已成为学校受教育者的主体。他们其中一部分习惯差、毛病多。据我初步统计,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0℅左右。 他们的养成教育是当下必须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 2、寻找空白,填补空白 我们在课题立项之前,在网上大量查找了国内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情况。通过浏览,看到钢花学校做得比较好。但我们发现,钢花学校在德育主题月活动、利用家长学校资源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特别是针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更是一个空白。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就是想在钢花学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养成教育内容,赋予养成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3、创品牌,出特色 提炼办学理念,打造学校品牌,是我们学校当前的战略

选择,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凝聚成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彰显其办学水平及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课题界定 为避免产生混淆,特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或亲身经历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活动,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过程。 “体验式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以及个体经历有效创设相关的情景或氛围,让少年儿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内化体验形成个人的道德认知,并逐步积淀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习惯并伴随终生。 三、研究意义 1、是创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当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输说服、限制防范、机械训练,忽略了教育对象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能

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德育工作体系 一、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1、首先要抓好队伍建设。 要花大力气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值日值班领导和对值班教师和值周学生的检查制度,做到随时、随地。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班主任、年级之间的联系。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健全和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激励机制,坚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公正、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开好每周的班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批评或表扬。本学期将开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二、德育常规教育常抓不懈 开学第一个月,各班要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学生集中进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的行动,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终身受益。以学校、班级管理为一体,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加强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和值周学生常规检查反馈、督促作用,使常规管理达到精细化。 三、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励志教育。

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上好“文明礼仪第一课”。通过举行校园礼仪风采展示、“手拉手、一帮一,大手牵小手”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教育。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和衣着打扮的良好习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不讲过头话,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 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的放矢抓好年级学生管理。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抓好学生不同阶段的管理和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本学期要求各年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活动,制定循序渐进的德育养成程序,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及诚实守信、自立自爱的意识。 五、加强班级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 1、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班会课,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写好教案,多讲身边人,身边事。政教处要利用主题班会、推门班会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并把评比结果列入对班主任的评价中。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争创班级特色。 3、以活动为载体,在班级、年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荣誉感、集体感。在班级中开展做文明事、说文明话、争当文明中学生的活动。活动中要给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创造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六、加强学科德育渗透功能。 继续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

参加全国和谐德育年会感受

参加全国和谐德育年会感受 参加全国和谐德育年会感受提要:会议组织了十个分会场论坛,参观了宁乡县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以及中专等十所学校,他们进行了区域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各学段育人衔接模式实验 物管手册 参加全国和谐德育年会感受 10月24至10月27日,在区教育局教育科的组织下,全区中小学的五位代表,远赴湖南长沙参加2012年全国和谐德育年会暨第十五届学术研究研讨会、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有: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以及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的领导等。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坚持和谐理念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和谐理念,深化课题研究,推广研究成果,构建三级和谐德育体系,为“整体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做出贡献,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会上,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詹万生会长作了题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的主题报告。报告分为五大部分:即增强文化自觉,加强学校和谐文化建设;深化课题研究,构建三级和谐德育体系;推广研究成果,用好和谐德育实验教材;坚持立德树人,实施德育人才培养程;理论联系实际,走中国特色德育科研之路。会议通过颁发“十个一百”奖(即一百个创新德育案例、一百个创新实验区、一百名优秀实验教师等)、2012年度“一优四先”奖;特殊贡献奖、终身成就奖等,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全国着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作了题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其核心为“坚持与守住”,口头语为“守住、守住、再守住,坚持、坚持、再坚持”,所谓守住: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的经验,守住自己的长处,守住自己平凡的岗位,把平平淡淡的事做好。所谓坚持:即认准了事情,往细处想、深里做,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成就。不管课程进行着怎样的改革,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永远不会过时。 会议组织了十个分会场论坛,参观了宁乡县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以及中专等十所学校,他们进行了区域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各学段育人衔接模式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德育层面,展示了湖南教育的风采。 会期虽短,收获颇丰。德育无处不在,模式创新需科研引领,我们都愿意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参与全国和谐德育十二五课题的实验研究,从而寻找最佳途径,取得可喜育人成果。 物管手册

省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省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缘由 1、学校学生现状 我们学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34个教学班,1700余名学生,办学已成规模。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已成为学校受教育者的主体。他们其中一部分习惯差、毛病多。据我初步统计,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0℅左右。 他们的养成教育是当下必须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 2、寻找空白,填补空白 我们在课题立项之前,在网上大量查找了国内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情况。通过浏览,看到钢花学校做得比较好。但我们发现,钢花学校在德育主题月活动、利用家长学校资源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特别是针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更是一个空白。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就是想在钢花学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养成教育内容,赋予养成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3、创品牌,出特色 提炼办学理念,打造学校品牌,是我们学校当前的战略选择,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凝聚成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彰显其办学水平及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课题界定

为避免产生混淆,特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或亲身经历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活动,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过程。 “体验式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以及个体经历有效创设相关的情景或氛围,让少年儿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内化体验形成个人的道德认知,并逐步积淀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习惯并伴随终生。 三、研究意义 1、是创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当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输说服、限制防范、机械训练,忽略了教育对象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教育对象道德观念的自主体验、感悟内化,使得养成教育缺乏实效性。因此,养成教育要有实效,不仅要优化外部环境,更要变革、创新现行的养成教育方式,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其把学校提出的行为规范和期望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2、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既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学

和谐校园充满爱(和谐德育教学设计)

《和谐校园充满爱》主题班会教案 荔波二小:莫必英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班会课中的欣赏照片、知识竞赛、快板、小品、舞蹈等,让学生对学校办学历程、硬件设施、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发展前景等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校训、学风含义等从而达到爱校的目的。 2、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各类发言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热情,增强学生学好文化、报答学校的决心,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维护学校的荣誉,为学校增光添彩。 二、活动准备 1、通过收集阅读资料,对学校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作深入了解; 2、准备五个知识竞赛题目。 3、布置黑板,渲染气氛。 4、搜集有关学校的录像、图片、资料及选好伴奏音乐; 5、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时间:2014年3月 四、活动过程 卢韦: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刘何: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卢:我是主持人:卢显诗 韦:我是主持人:韦 刘:我是主持人:刘可祯 何:我是主持人:何龙波 合:今天的主题班会由我们四个为大家主持。 卢:青青的树,鲜艳的花; 韦:飘香的桂树,欢乐的鸟儿; 刘:这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

何:它也是我们共同的家, 合:我们在这里学习,在这里健康成长,这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土地,是梦想起飞的地方…… 卢:五年岁月,我们在她的怀抱里幸福成长 刘:五个年轮,我们在她的雨露里春种秋收 合:我们爱她,这片成长的土地。五年级(2)班“和谐校园充满爱”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卢:这是我们共同的家,是我们成长的乐园,那你对我们家了解多少呢?下面进入第一个篇章,知我校。 上篇:知我校 卢:同学们,我们的校园是美丽、和谐的,当早晨第一缕阳光撒落大地,降临校园时,我们的校园是多么的美丽。 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我们美丽的校园风貌和敬业的老师吧!(视频一:学校美丽视频) 卢:(看完视频后再说)看到这么漂亮的校园、敬业的老师,我们感到由衷地骄傲和自豪! 韦:大家对我们学校有多了解呢?我们现在进行“我校知多少”知识比赛。 (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学生分成三组,以小组为单位,两名主持人轮流读题,共五题,大屏幕显示)。 卢:现在我们按座位分成三组,左边三列为第一小组,中间四列为第二小组,右边三列为第三小组。 规则是: 韦:每小组同学推选一个同学到台前负责答题,其余同学不得提示,当主持人读完题后,所有同学与主持人一起倒数十个数,然后交答案。卢:我校的校训是什么? 韦:我校的学风是什么? 卢:我们学校的原名叫什么?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高里街道台底DMG小学五年级韩昀聪 指导教师:韩素芳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拥有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探索一条科学规范、民主和谐、人文化的学校管理之路,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本着对症施治的原则,本校试用从古代文化典籍中选用儒家思想——感恩,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老师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付出多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感恩教育,旨在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善的天性,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找到善心,善行的源头,让每位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与祖国的培养,感恩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与同学的帮助,感恩与身边一切关心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集大孝、小孝于一身的高尚的人,所以培养学

生感恩情怀势在必行。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教师开“二十四孝”故事会。 三、实施策略: 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 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①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 ②每周星期一晨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 4、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和谐德育论

《和谐德育论》认为,研究和理解和谐德育,可以以两个层面上来理解: 首先,和谐德育楚一种理念,它是立足于和谐社会建设,从人的发展的和谐性要求出发,在研究人的需要、人的规律的基础上。反恩、克服和超越传统德育的_誉和谐弊端,建构凸显和谐性的现代德育的应然状态。 其次,和谐德育是一种模式。它是辐在德育的宴施过程中,在尊熏德育规律基础上,通过调动德育内外部诸要素的整体和谐互动,促使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和谐发覆的一种德育模式。 目录 绪论 一、德育、和谐德育、和谐文化的科学內涵 (一)德育 (二)和谐德育 (三)和谐文化 二、研究和谐德育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德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二)构建和谐德育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构建和谐德育是培育“和谐人”的重要途径 (四)构建和谐德育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切入点 三、和谐德育研究的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德育思想 一、中国传统和谐德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先秦时期的和谐德育思想 (二)汉唐时期的和谐德育思想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和谐德育思想 (四)中国近代和谐德育思想 二、中国传统和谐德育思想的共性和特点 (一)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谐 (二)内圣外王的人格目标和谐 (三)礼乐结合、先后有序的内容和谐 (四)内省自察、躬行实践的方法和谐 (五)知、情、意、行的过程和谐 第二章西方文化中的和谐德育思想 一、西方和谐德育思想的历史嬗变 (一)西方古代中世纪和谐德育思想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和谐德育思想 (三)西方近代和谐德育思想 (四)20世纪的西方和谐德育思想 二、西方和谐德育思想的共性和特点 (一)确定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德育目标 (二)强调“身、心、脑、手”协调发展的德育内容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实用版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实用版Practical edition of Research Report on Moral Educatio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实用版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 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 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

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 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 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 “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