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被肢解的_西域克拉通_

被肢解的_西域克拉通_

被肢解的_西域克拉通_
被肢解的_西域克拉通_

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Ξ

葛肖虹 刘俊来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 130061.

Colleg e of E arth S ciences,Chang chun U niversity of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Chang chun130061.

1999205218收稿,1999212213改回.

Ge X i aohong and L iu Jun la i.2000.Broken“W estern Ch i na Cra ton”.A cta P etrolog ica S in ica,16(1):59~66

Abstract Si m ilarities are show n to ex ist among the T ari m,Q aidam and A lashan b lock s including their craton ized N eop ro terozo ic basem en t,the Sin ian drift sheet and Yangtze type low er Paleozo ic cover.It is therefo re p ropo sed that they are derived from a un ique C raton—the“W estern Ch ina C raton”of iden tical evo lu ti on,bu t no t m icro2con tinen tal b lock s of M esozo ic age separated by ocean s w ith s m all islands.T he C raton is,du ring Sin ian th rough early Paleozo ic and together w ith the sou th Ch ina sub2p late and A u stralian sub2p late,part of the eastern Gondw ana supercon tinen t,and has,si m ilar to the Yangtze2Sou th Ch ina C raton,characteristics of comp licatedly b roken un stab le C raton.T he N o rth Q ilian2M an ji’er dep ressi on is the largest A u lacogen fo rm ed du ring Cam b rian th rough m id2O rdovician.A u lacogen s w ere also fo rm ed along differen t zones du ring late O rdovician,late D evon ian and early Perm ian,respectively,w h ile the m ain part rem ained stab le craton w ith differen t degrees of sedi m en tati on in craton ic basin s du ring Paleozo ic,p roviding i m po rtan t clues to the o il2gas exp lo rati on in the Paleozo ic in the area.T he W estern Ch ina C raton is tecton ically localized at the sou thw est of the Paleao2A sian con tinen t due to the clo sing of the T ethys.T he jux tapo siti on of the Q iangtang and L ah sa p lates on to the A sian p late resu lted in Indo sin ian2Yan ian in trap late defo rm ati on.T he mo st i m po rtan t b roken even t in theW estern Ch ina C raton occu rred du ring the H i m alayan stage w ith large2scale disp lacem en ts by strike2sli p and th ru sting ow ing to the co llisi on betw een the Indian p late and the A sian p late.T hen the p resen t tecton ic fram ew o rk w as fo rm ed.

Key words W estern Ch ina craton,U n stab le craton,A u lacogen,B roken ing,H i m alayan

摘 要 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地块古生代期间并非被多岛2小洋盆分隔的微陆块,而是具有统一发展共性的克拉通——西域板块,它具有新元古代早期克拉通化形成的基底和震旦系冰碛岩以及亲扬子型下古生界的盖层,震旦纪2早古生代期间它和扬子2华南、澳大利亚板块同属于东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一部分。它和扬子2华南板块类似,具有非稳定克拉通的多裂解特征,北祁连2满加尔坳陷就是它寒武纪2中奥陶世最大的坳拉槽,此后晚奥陶世、晚泥盆世和早二叠世末又在多处出现裂陷槽,而其他部位在整个古生代期间则为稳定的克拉通,程度不同地发育了克拉通盆地沉积,这对该区古生界的含油气评价极为重要。古特提斯洋的封闭完成了西域板块的构造就位,使它成为古亚洲大陆的西南隅,羌塘、拉萨板块的拼贴引起它印支、燕山期的板内变形,而对西域板块最大的肢解作用发生在喜马拉雅期,印度与亚洲大陆板块的碰撞所引起的走滑、推覆构造使它发生了大位移的错位,以至于形成现今的面貌。

关键词 西域板块;非稳定克拉通;坳拉槽;肢解作用;喜马拉雅期

中图法分类号 P548

1 引言

随着我国西部经济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西北地区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格架的认识愈益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成为近年来地学界议论的热点,如何认识中国西北地区的前寒武纪地块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

50~60年代传统大地构造学认为,中国西北地区镶嵌在

100020569 2000 016(01)20059266A cta P etrolog ica S in ica 岩石学报

Ξ本文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772157)和国土资源部“九五”科技攻关项目(952022011204)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葛肖虹,男,1938年10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E2m ail:gexiho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10603102.html,

古生代地槽褶皱带中的前寒武纪地块,都是古生代地槽发育期间的中间地块,古生代地槽褶皱回返形成褶皱山带后,它们沉陷为中新生代的山间盆地(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等,

1980);80年代至今,许多学者从板块构造角度出发根据该区

蛇绿岩带的研究,普遍认为这些地块属于被多岛——小洋盆分隔的微陆块(潘桂棠等,1997;许志琴等,1996),它们在古生代期间是被分隔,并各自独立发展的。作者近十余年来,通过对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吐鲁番2哈密等盆地与相邻造山带的相关研究,发现中国西北地区现今地貌上的山脉,多半发生于新生代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同步(葛肖虹等,1996)。根据古地磁推算新生代由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走滑、推覆构造使青藏高原发生了近2500

km 的缩距(许志琴等,1997),并使前新生代的盆地与地块发

生了大位移的错位,比如阿尔金断裂自晚白垩世以来,左旋走滑达350~400km 左右(葛肖虹等,1999),同步错移了两侧原有的构造带和原型盆地。因此被现今山脉分隔的盆地并非原来就是孤立的山间盆地,它们多数在中生代2新生代早、中期曾属于某个或某几个统一的原型盆地,只是后来被走滑、推覆构造肢解了(葛肖虹,1997),比如北祁连山顶现今近

4000m 海拔高度残留的早2中侏罗世(J 122)含煤盆地,实际应

该和河西走廊曾是一个统一的早2中侏罗世(J 122原型盆地,它们的分割是喜马拉雅运动的结果。同样,现今被褶皱造山带分隔的中国西北地区的前寒武纪地块会不会也曾是一个被肢解的克拉通呢?毋庸置疑,作为中2新生代坳陷、盆地基底的前寒武纪地块,古生代期间是一个小面积的微陆块还是较大面积的克拉通,对于该盆地古生界和中2新生界含油气评价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作者在本文中将以此与同行切磋讨论。

2 西域克拉通概念的提出

1987年青海省区调队王云山高工根据前寒武纪基底构

成,首次提出了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在晋宁期末(850~

800M a )形成了统一的“西域地台”的概念(王云山等,1987),90年代初作者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的研究支持了这

一观点,并从震旦纪—早古生代的生物古地理、古地磁特征,论证了它与扬子—华南、澳大利亚板块曾构成一个巨型的克拉通①。90年代以来通过“八五”、“九五”众多学者与研究单位对中国西北地区前寒武系及古生界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成果,取得了和作者预想的“西域克拉通”类似或相近的认识(车自成等,1998;刘训等,1997),为了便于讨论,作者将“西域克拉通”厘定为:包括我国西北地区南天山—中蒙边界以南、昆仑山以北、贺兰山以西的广袤区域,即通常意义的塔里木、阿拉善、中祁连和柴达木地块,并将这个古生代期间的“西域克拉通”称之为西域板块(葛肖虹等,1998),鉴于它在震旦纪—早古生代期间生物2古地理和古地磁的特征,应归属于东冈瓦纳超大陆的一部分。

3 西域克拉通存在的依据和特征

3.1 具有一个经历了三次构造热事件,最终于新元古代早

期(晋宁期)形成的统一基底

?2.5Ga 构造热事件形成了以麻粒岩相为主的深层片麻岩、孔兹岩、T T G 岩系构成的晚太古宙克拉通化基底。

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作为T T G 岩系的“托格杂岩”近年获U 2Pb 、Sm 2N d 年龄2.58~3.2Ga (白瑾等,1996);塔里木东南缘铁克里克获Sm 2N d 、U 2Pb 年龄2.78~2.58Ga ;敦煌红柳峡地区孔兹岩系获单颗粒锆石U 2Pb 年龄2.67Ga

(于海峰等,1998);柴达木北缘米兰群、湟源群获锆石U 2Pb 年龄为2.46Ga (王云山等,1987);柴达木南缘天台山群麻粒岩为T T G 岩系;阿拉善地块绿岩带已获R b 2Sr 年龄3.2~

2.8Ga (杨振德等,1988),说明三个地块都经历过晚太古宙的

克拉通化(钱祥麟,1996)。

?1.8Ga 构造热事件形成了以角闪岩2高绿片岩相为主的早元古宙克拉通化基底。

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的兴地塔格群锆石U 2Pb 年龄为1.92~1.8Ga 、南缘铁克里克的布伦库勒群获U 2Pb 年龄

2.13Ga 、东南缘的敦煌群和北山地区原O -S 地层近年获

U 2Pb 、Sm 2N d 年龄2.2~1.9Ga ②;阿拉善地块西南缘龙首山群近年获U 2Pb 、R b 2Sr 年龄1.94~2.06Ga ;柴达木北缘达肯达坂群锆石U 2Pb 年龄为2.2Ga 、南缘金水口群R b 2Sr 年龄1.85Ga (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说明这次克拉通化的普遍性,由于古元古代末普遍的克拉通化,以致从塔里木、北山2阿拉善到昆仑山地区,中2晚元古宙除了北祁连山朱龙关群(长城系)和东昆仑山万宝沟群(青白口系)具有洋壳或裂谷型中2基性火山岩建造以外,其他普遍都发育一套成熟度较高的长石2石英砂岩和碳酸岩建造,说明在祁连山南北两侧发育了广阔的陆棚区,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克拉通,很可能北塔里木2阿拉善地块与南塔里木2柴达木地块当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大陆。

?0.8~0.9Ga 大陆拼合的构造热事件形成了以低绿片岩相为主的新元古代早期克拉通化基底和一条值得注意的早新元古代大陆缝合带。

西域板块范围内所有中2新元古代地层都普遍经受了低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新疆、甘肃、青海省地质志相继发表了

80~90年代测试的,反映0.8~0.9Ga 构造热事件的大量年

龄数据。近年,天津地矿所又在北山南带柳园花岗片麻岩中获得单颗粒锆石U 2Pb 年龄880±31M a (梅桦林等,1999);

06A cta P etrolog ica S in ica 岩石学报2000,16(1)

①②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

(内刊,1994).

葛肖虹、段吉业等《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内刊,1990)见国家科委(SSTCC )《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1997年第1期;1998年度《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成果公报》686(成果登记号:202766)。

图1 甘2新地区新元古代末Rodin ia大陆拼合大地构造略图

12古华南前新元古代大陆;22古华北前新元古代大陆;32元古代古蛇绿岩;42确定和可能的新元古代末大陆缝合线;52新生代阿尔金走滑断裂系;62兰片岩2榴辉岩带年龄

F ig.1 Si m p lified tecton ic m ap of the con tinen tal jux stopo siti on du ring N eo2p ro terozo ic in Gan su2X in jiang regi on

柴达木北缘获得多组锆石U2Pb年龄,证明花岗片麻岩的形成时代为950~870M a(陆松年,1998)。以上说明0.8~0.9 Ga构造热事件,是最终形成西域板块新元古代早期基底的克拉通化事件。但值得注意的是,西域板块内很可能存在一条新元古代早期大陆的缝合带。

近年北大地质系郭召杰等(1998),在阿尔金山北缘红柳沟2拉配泉一带发现了Sm2N d等时线年龄为949~829M a的蛇绿岩带,并将其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高正磁异常条带相联系。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90年代以来,地球物理工作已明显揭示了南、北塔里木地块在地壳结构与组成方面的不同(丁道桂等,1996),上述高磁异常带恰好在塔中隆起的北缘,并向西延伸到巴楚一线,应该作为分隔南、北塔里木地块的界线。联系到西北大学车自成等在拉配泉一带发现的新元古代榴辉岩2兰闪石片岩高压变质带(刘良等,1996),可以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新元古代早期的大陆缝合带。由于晚白垩2新生代阿尔金断裂的左旋错移,这条大陆缝合带很可能对应于北祁连山昌马2黑河断裂带以北的熬油沟2清水沟蛇绿岩2兰闪石片岩2榴辉岩带(葛肖虹,1999;郭召杰等, 1998),后者从80年代起就有许多人进行过研究(肖序常等, 1984;宋述光,1997),但榴辉岩的时代一直没有获得准确的年龄数据,种种迹象表明,它很可能是新元古代早期碰撞事件的产物。如果这点确立,它向东与秦岭2大别山2胶东的兰闪2榴辉岩高压变质带(胡克等,1996)相连,这条新元古代早期的大陆缝合带,很可能是Rodin ia大陆在我国境内的缝合带,而西域板块则是跨越上述缝合带的Rodin ia大陆的一部分(图1)。

3.2 具有震旦系冰碛岩和亲扬子型的下古生界

?震旦系冰碛岩 9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的研究已证明,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的库鲁克塔格群、阿拉善地块西南缘的韩母山群、北山地区南、中、北带都发育着相当扬子板块晚震旦世南沱期的冰碛岩(高振家等,1993;左国朝等, 1996);北祁连山的白杨沟群(西)和杏儿沟群(东)也确认为晚震旦世南沱期的冰碛岩,原认为是震旦系的多若诺尔群中2基性火山岩(甘肃省区域地质志,1989)近年经过地层清理已划归中元古界长城系;柴达木北缘和南祁连山(大哇图)的全吉群也都是相同层位的震旦系冰碛岩,它们之上无一例外都发育着一套相当于扬子板块灯影期的硅质白云岩以及晚震旦2早寒武世的含磷层,北山、北祁连山、柴达木在该层顶部已相继发现小壳动物化石①(董必谦,1993)。

?亲扬子型的下古生界 塔里木和北山地区早古生代生物群和沉积特征亲扬子而不同于华北,近年已成共识(刘训等,1997;王廷印等,1994)。目前存在争议的是对阿拉善地块南缘(河西走廊)、祁连山和柴达木早古生代生物群和地层特征归属的认识。自从穆恩之在柴达木的欧龙布鲁克和北祁连山建立了寒武2奥陶纪地层的层型剖面(1958~

16

葛肖虹等: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

①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内刊,

1994)。

1964)以来,许多人把上述地区的下古生界归入“华北型”地层,并依此把昆仑山作为“华北型”与“扬子型”南北大陆分界的中央造山带(姜春发,1993),近年甘肃、青海省地矿局通过地层清理后认为,该区在寒武2奥陶纪地层中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以前,生物群中除了头足类以“华北型”为主以外,三叶虫、腕足及珊瑚类都属于“东南2澳大利亚型”与“华北型”混生,而特马豆克期以后各类生物基本以“东南2扬子型”为主①;在地层发育上该区包含了晚奥陶世2志留纪地层的深海到滨浅海相沉积,这点又和扬子板块相似。因此,综合生物2古地理的整体特征,说明西域板块下古生界是亲“扬子型”的,而不同于华北板块。如是,作为“华北”、“扬子”南北大陆分界的“中央造山带”的概念就值得重新商榷。从古地磁资

料看:塔里木奥陶纪的古纬度是南纬8°

(朱日祥等,1998),北山南部即阿拉善西部中奥陶世的古纬度是南纬13.4°,(高

锐等,1995)柴达木早奥陶世的古纬度是南纬13.7°

②,说明奥陶纪时期,它们都处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带,和扬子2华南板块、澳大利亚板块比较相近(程国良,1997),故应同属于东冈瓦纳大陆系列。

3.3 具有非稳定克拉通的多裂解特征

西域板块和扬子2华南板块类似,在每次克拉通化后都在内部或边缘发生裂解,出现规模不等的裂谷或坳拉槽。

?新元古代早期克拉通化后,寒武纪2中奥陶世西域板块最大的坳拉槽发生在北祁连2满加尔坳陷,拉脊山为其东南的分枝裂陷槽,前者裂陷从东向西发展,东部北祁连山出现洋壳型蛇绿岩,向西在塔里木盆地的北部英吉苏2满加尔2阿瓦提坳陷,由浊积岩深水海槽渐变为碳酸盐岩台地(顾家裕,1996;葛肖虹等,1998,1999)。当上述坳拉槽于中奥陶世末闭合以后,上奥陶世在南祁连山、赛斯腾山(O 3t 滩间山群)和东昆仑山中段(O 3n 纳赤台群)以及西段祁曼塔格山(O 3t 铁石达斯群)又出现了新的裂陷槽。这些裂陷槽以钙碱性中2酸性火山岩为主,但下部都有玄武岩,许多人常把钙碱性火山岩的出现作为岛弧型火山的标志,其实在地幔物质上涌底侵引起岩石圈裂解的过程中,地壳重熔完全可以产生钙碱性火山岩,如贝加尔裂谷(А.Ф.格拉切夫,1982)。上述多裂解现象正好说明西域板块在早古生代时期,是一个岩石圈比较薄,容易发生上地幔软流圈物质上涌底侵,具有多裂解特征的非稳定、非成熟克拉通,这点也和扬子2华南板块有类似之处。

?早古生代末“祁连事件”使西域板块又经历了一次克拉通化,诸多早古生代的坳拉槽、裂陷槽都相继封闭、造山,在古造山带前出现了中2上泥盆统的磨拉石建造,这种现象几乎遍布全区。但与此同时,在柴达木北缘的埃姆尼克山;南缘的都兰2香日德一带又出现了新的裂陷槽,其中亦发育下部玄武岩、上部巨厚的中2酸性火山岩,同样反映了从幔源物质上涌到地壳重熔的裂解过程,这应该是锡铁山铅锌矿的成矿背景,值得注意。

?石炭纪2中三叠世西域板块进入了克拉通最稳定的发展时期,北部(北塔里木2阿拉善)发育了一套从陆相到滨海相的稳定型克拉通盆地沉积;南部(祁连山2塔中以南到东、西昆仑山之间)发育了广阔的克拉通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岩沉积,它们的含油气远景不可低估,而昆仑山以南则为克拉通边缘深海陆坡相浊积岩沉积。即使如此,在早2晚二叠世之间,相当于扬子板块的“东吴期”,在塔里木西部的柯坪2巴楚一带和柴达木以南阿尼玛卿一带也发生了裂陷,出现多期玄武岩喷发和滑塌沉积(顾家裕,1996);早2中三叠世在青海南山2宗务隆山同样出现了裂陷,发育一套深海槽型浊积2滑塌岩(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1)。以上充分说明了西域板块多裂解的特征,但在发展过程中,晚古生代比早古生代要稳定得多,这应该与加里东运动闭合造山作用后岩石圈增厚有关,西域板块晚古生代的多裂解特征同样和扬子2华南板块有很大的相似性。

4 结论——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

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地块古生代期间并非被多岛2小洋盆分隔的微陆块,而是具有统一发展共性的克拉通——西域板块,它有新元古代早期(900~800M a )形成的统一基底,震旦纪2早古生代期间和扬子2华南、澳大利亚板块同属于东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一部分。无论从生物古地理、古地磁,还是从薄壳岩石圈、多裂解特征来看,西域板块和扬子2华南板块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它和华北板块尽管古纬度相近(程国良,1997)但从震旦纪就开始裂离,直到晚古生代2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封闭后西域板块才与华北、哈萨克斯坦2西伯利亚板块拼合而构造就位,成为古亚洲大陆的西南隅。晚三叠世2白垩纪中2新特提斯洋拉开(黄汲清等,1987),西域板块处于伸展2拉张的背景,晚印支期羌塘板块拼贴引起的构造2岩浆活动在西域板块内部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燕山运动的影响亦主要来自南部属于基墨利大陆的拉萨板块的拼贴和东部西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由于板内应力传递的缘故,西域板块燕山期的板内构造变形相对比较微弱,因此中生代期间西域板块并未被肢解。对西域板块最大的肢解作用发生在晚燕山2喜马拉雅期,晚白垩2始新世(97~38M a )由于印度与亚洲大陆板块的碰撞,在中亚大陆内引起北东、北西向两组剪切破裂,前者左行,后者右行(T apponn ier et a l .,1986),它们在持续挤压的背景下发生韧性剪切,逐渐形成巨大的走滑断裂带,如阿尔金断裂从晚白垩世(90~87M a )以来,把西域板块左行错移了350~400km (葛肖虹等,1999),以至于形成柴

26A cta P etrolog ica S in ica 岩石学报2000,16(1)

①②葛肖虹,段吉业等.1990.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青海石油

管理局(内刊),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SSTCC )编.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公报,1997年第1期.

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

(内刊,1994)。

葛肖虹等: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

36

达木与南塔里木地块、祁连山与塔中隆起2满加尔坳陷、阿拉善与北塔里木地块被同步错移分隔的状况,最终经晚喜马拉雅运动的推覆缩距才形成了现今的面貌(图2)。因此,现今被山脉分隔的塔里木、柴达木、阿拉善地块实际上是被新生代构造变形肢解的“西域克拉通”。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阿尔金断裂运动学特征及其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的影响》和地矿部资源与环境“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东昆仑元古宙重大地质事件及形成大型特大型矿床条件研究》的中间成果之一,感谢杨振升教授在成文过程中的帮助。

References

А.Ф.ГРАЧЕВ

.1982.T he Earth’s rift zones .Beijing :Seis mo logical P ress ,95

~104(Ch inese translati

on )Bai J in ,H uang Xueguang and W ang H uichu .1996.P recam brian

crust evo luti on of Ch ina .Beijing :Geo logical Publish ing House ,141~142(in Ch inese )

Che Zicheng and L iu L iang .1998.T he structural styles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fo reland basins of the dep ressi on type in central A sia and no rth 2w est Ch ina .Earth Sciences,19(3):225~232(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Cheng Guo liang .

1997.

T he developm ent in paleaogeom agnetic

research and its app licati on in geo logy in Ch ina .

In:M odern

T echniques in L itho sphere Studies,“Component,structure,evo luti on of the continental litho sphere and the environm ent in

Ch ina ”series (1),127

~136,Beijing:A tom ic Energy P ress (in Ch inese )

D ing D aogui and T ang L iangjie .1996.T he fo rm ati on and evo luti on

of T ari m basin .N anjing :H ehai U niversity P ress ,11~52(in Ch inese )

Dong B iqian .1993.D iscovery and age 2significance of Sponge fo ssils

of Kesuer fo rm ati on in the southern m argin of eastern m iddle Q ilian M ountain .

Geo logy of Q inghai ,2(1):31~34(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

Gao R ui ,Cheng X iangzhou and D ing Q ian .1995.A geodynam ic

model fo r the Ge’erm u 2E jinaqi GGT .Bulletin of Geophysics ,38(supp l .):3~14(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

Gao Zhenjia ,Chen J inbiao and L u Songnian .1993.T he P recam brian

in N o rth X injiang .P recam brian Geo logy Series ,N o .6,41

~93(in Ch inese )

Ge X iaohong and L iu Junlai

.1999.T he fo rm ati on and background of the N o rth Q ilian o rogenic belt .Geo science F rontiers ,1999,6(4):223~230(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

Ge X iaohong .1997.Basic though t on the exp lo rati on of o il reserves

in N o rthw est Ch ina .Co llecti ons of Papers on Geo logy of O il and Gases .Beijing :Geo logical Publish ing House ,12~18(in Ch inese )

Ge X iaohong ,D uan J iye ,L iu X ianw en and W ang X ikui

.1996.

Continental tectonics of N o rthw est Ch ina .1995annual repo rt of the open labo rato ry of

tectonics and

dynam ics of

the

litho sphere .Beijing :Geo logical Publish ing House ,9~18(in

Ch inese )

Ge X iaohong ,Zhang M eisheng ,L iu Yongjiang ,Ye H ui w en and Sh i

Caidong .

1998.

Scientific p roblem s and the w ay of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A ltun fault zone .M odern Geo science,12(3):295~301(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

Gu J iayu .1996.T he sedi m entary sequences and their evo luti on in

T ari m basin .Beijing :Petro leum Industry P ress ,140

~209(in Ch inese )

Guo Zhao jie ,Zhang Zh icheng and W ang J iangjun .

1998.

Sm 2N d

dating of the serpentinite at the no rth m argin of the A ltun fault

zone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Ch inese Science Bulletin ,43(18):1981~1984(in Ch inese )

H u Ke ,J iang Q igang ,Zhou J ianbo and Yang D em ing .

1996.

P ri m ary study on the J inning o rogeny along the southern m argin of the N o rth Ch ina p latfo rm .R egi onal Geo logy of Ch ina ,27(1):31~35(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

H uang J iqing and Chen B ingw ei

.1987,T he evo luti on of the T ethyan ocean

in Ch ina and adjacent areas .

Beijing :

Geo logical

Publish ing House ,29

~47(in Ch inese )H uang J iqing ,R en J ishun and J iang Chunfa .1977.A n outline of

tectonics of Ch ina .A cta Geo logica Sinica ,51(2):117

~135(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

J iang Chunfa .1993.Geo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Central o rogenic

belt .R esearch of Geo logy N o .27,68

~108(in Ch inese )L iu L iang ,Che Zicheng ,L uo J inhai ,W ang Yan and Gao Zhangjian .

1997.R ecogniti on and i m p licati on of eclogite in the w estern A ltun M ountains ,X injiang .Ch inese Science Bulletin ,42(11):931~934

L iu Xun ,Yao J ianxin and W ang Yong .

1997.R eassess m ent of

p roblem s on the T ari m P late .Geo logical R eview ,43(1):1

~9(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

L u Songnian .1998.A review on subdivisi on of P ro terozo ic Eon in

Ch ina .

P rogress in P recam brian R esearch ,21(4):1~9(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

M ei H ualin ,L i H ui m in and L u Songnian .

1999.

T he ages and genesis of

granitic

rock s

from

L iuyuan ,

Gansu .

A cta

M ineralogica et Petro logica ,18(1):14~17(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

Pan Guitang ,Chen L iangzh i and L i X ingzhen .1997.T he fo rm ati on

and evo luti on of the eastern T ethys tectonics .Beijing :

Geo logical Publish ing House (in Ch inese )Q ian X ianglin .

1996.

T he nature of the early P recam brian

continental crust and its tectonic evo luti on model .A cta

Petro logica Sinica ,12(2):169~178(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

Q inghai Bureau of Geo logy and M ineral R esources .1991.R egi onal

of Q inghai P rovince .Beijing :Geo logical Publish ing House ,18:

138~178(in Ch inese )

46A cta P etrolog ica S in ica 岩石学报2000,16(1)

R en J ishun,J iang Chunfa,Zhang Zhengkun and Q in D eyu.1980.

T ectonics and tectonic evo luti on of Ch ina.Beijing:Science P ress,35~52(in Ch inese)

Song Suguang.1997.T he tectonic evo luti on of the subducti on comp lex at N o rth Q ilian M ountain.D evelopm ent in Earth Sciences,12(4):351~365(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T apponnier P,Peltzer G and A rm ij o R.1986.O n the m echanics of the co llisi on betw een India and A sia.In:Cow ard M P&R ies

A C(eds).Co llisi on T ectonics,Geo logical Society,L ondon,

115~157

W ang T ingyin,W ang Sh izheng and W ang J inrong.1994.T he fo rm ati on and evo luti on of the Paleozo ic continental crust at

A lashan.L anzhou:L anzhou U niversity P ress,26~39(in

Ch inese)

W ang Yunshan,Chen J iniang.1987.M etamo rph ic terrain and m etamo rph is m in Q inghai and adjacent areas.Bulletin of Geo logy by the M inistry of Geo logy and M ineral R esources of Ch ina,N o.6,Beijing:Geo logical Publish ing House,4~11, 226~227(in Ch inese)

X iao Xuchang and W ang Fangguo.1984.A n introducti on to the oph i o lite of Ch ina.Bulletin of the Ch inese A cadem y of Geo logical Sciences,N o.9,19~30(in Ch inese)

Xu Zh iqin and Cui Junw en.1996.D efo rm ati on tectonics and dynam ics of continental mountain chains.Beijing:M etallurgical Publish ing House,166~184(in Ch inese)

Xu Zh iqin,Zhang J ianxin and Xu H uifen.1997,M aj o r shear zones and their dynam ics in continental mountain chains in Ch ina.

Beijing:Geo logical Publish ing House,274~275(in Ch inese) Yang Zhende,Pan X ingsh i and Yang Yifu.1988.T he geo logical structures and m ineral resources in the A lashan B lock and adjacent areas.Beijing:Science P ress,208~209(in Ch inese) Yu H aifeng,M ei H ualn and L i Q uan.1998.T he characteristics of

A rchean khondalite series in D unhuang,Gansu p rovince.

P rogress in P recam brian R esearch,21(1):19~25(in Ch inese w ith English abstract)

Zhu R ixiang,Yang Zhenyu,W u H anning,M a X inghua,H uang Baochun,M eng Zifang and Fang D ajun.1998.T he drift curves of the apparent paleo2geom agnetic po les in Phanerozo ic in the m ain block s in Ch ina.Science in Ch ina(series D),28 (Supp l.):1~16(in Ch inese)

Zuo Guochao and L iM ao song.1996.T he fo rm ati on and evo luti on of the early Paleozo ic litho sphere at Beishan,Gansu.L anzhou: Gansu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P ress,5~16(in Ch inese)

附中文参考文献

А.Ф.格拉切夫.1982.地球裂谷带(中译本).北京:地震出版社,95~104

白瑾,黄学光,王惠初等.1996.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41~142

车自成,刘良.1998.中亚与中国西北地区陷落型前陆盆地的构造样式及成因分析.地球学报,19(3):225~232程国良.1997.中国古地磁学研究进展及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中国大陆岩石圈组成、结构、演化与环境”系列丛书(1).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27~136

丁道桂,汤良杰等.1996.塔里木盆地形成与演化.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1~52

董必谦.1993.中祁连山东段南缘克素尔组海绵类化石的发现与时代讨论.青海地质,2(1):31~34

甘肃省地质矿产局.1989.甘肃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 63~64

高锐,成湘洲,丁谦.1995.格尔木2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地球动力学模型初探.地球物理学报,38(增刊II):3~14

高振家,陈晋镳,陆松年等.1993.前寒武纪地质第6号新疆北部前寒武系.北京:地质出版社,41~93

葛肖虹.1997.对中国西北部找油的战略思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第6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2~18

葛肖虹,段吉业,刘先文,王锡魁.1996.中国西北的大陆构造.地质矿产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5年年报.北京:地质出版社,9~18

葛肖虹,刘俊来.1999.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地学前缘,6

(4):223~230

葛肖虹,张梅生,刘永江,叶慧文,石采东.1998.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现代地质,12(3):295~301

顾家裕.1996.塔里木盆地沉积层序特征及其演化.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40~209

郭召杰,张志诚,王建君.1998.阿尔金山北缘蛇绿岩带的Sm2N d等时线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科学通报,43(18):1981~1984

胡克,姜琪刚,周建波,杨德明.1996.华北地台南缘晋宁运动的初步研究.中国区域地质,27(1):31~35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1977.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地质学报,51(2):117~135

黄汲清,陈炳蔚.1987.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29~47

姜春发.1993.中央造山带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地学研究第27号, 68~108

刘训,姚建新,王永.1997.再论塔里木板块的归属问题.地质论评, 43(1):1~9

陆松年.1998.关于中国元古宙地质年代划分几个问题的讨论.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1(4):1~9

梅桦林,李惠民,陆松年等.1999.甘肃柳园地区花岗质岩石时代及成因.岩石矿物学杂志,18(1):14~17

潘桂棠,陈智梁,李兴振等.1997.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54~171

钱祥麟.1996.早前寒武纪大陆地壳的性质与构造演化问题.岩石学报,12(2):169~178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1.青海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 18;138~178

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秦德余.1980.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35~52

宋述光.1997.北祁连山俯冲杂岩带的构造演化.地球科学进展,12

(4):351~365

王廷印,王士政,王金荣.1994.阿拉善地区古生代陆壳的形成和演

56

葛肖虹等: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

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6~39

王云山,陈基娘.1987.青海省及毗邻地区变质地带与变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第6号.北京:地质出版社, 226~227;4~11

肖序常,王方国.1984.中国蛇绿岩概论.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第9号,19~30

许志琴,崔军文.1996.大陆山链变形构造动力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66~184

许志琴,张建新,徐惠芬等.1997.中国主要大陆山链韧性剪切带及动力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74~275杨振德,潘行适,杨易福.1988.阿拉善断块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与矿产.北京:科学出版社,208~

209

于海峰,梅华林,李铨.1998.甘肃敦煌地区太古宙孔兹岩系特征.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1(1):19~25

朱日祥,杨振宇,吴汉宁,马醒华,黄宝春,孟自芳,方大钧.1998.中

国主要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与地块运动.中国科学(D

辑),28(增刊):1~16

左国朝,李茂松等.1996.甘肃北山地区早古生代岩石圈形成与演

化.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5~16

66A cta P etrolog ica S in ica 岩石学报2000,16(1

)

塔里木海相克拉通盆地研究

论 文 第52卷 增刊Ⅰ 2007年9月 塔里木盆地海相成因天然气的两种聚集模式 王红军① 赵文智① 胡国艺② 胡剑风③ (①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 ②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廊坊065000; ③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研究院, 库尔勒841000. E-mail: whj@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10603102.html,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发现的和田河气田、轮古东气田、塔中气田属于海相成因天然气藏, 气源来自寒武系烃源岩. 模拟实验表明, 滞留于烃源岩内的分散可溶有机质晚期裂解成气, 是海相天然气的主要成因. 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通过两种方式聚集成藏, 一种是在晚期构造运动强烈的断裂带上一次成藏, 形成和田河典型的干气气藏气田; 另一种是在轮南和塔中继承性隆起带上形成的凝析气藏, 通过裂解气与原油的混合模拟实验证实, 是由于这些隆起带上早期发生过大规模的原油聚集, 晚期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气对古油藏充注混合后形成的.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海相 天然气 成因 裂解 成藏 2006-12-20收稿, 2007-05-08接受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2001CB209100)资助 塔里木海相克拉通盆地天然气藏具有相似的气源成因, 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值轻于?28‰, 表明其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 [1~4] . 寒武系烃源岩目前实测R o 值达到 1.9%~3.3%, 属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 对海相Ⅰ, Ⅱ型干酪根成烃演化的研究表明, 原始母质结构决定这类烃源岩在成熟阶段主要以生油为主, 高- 过成熟阶段以液态烃裂解成气为主[5]. 赵文智等人[6]最近提出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 重点研究了滞留于烃源岩内的分散可溶有机质在高-过成熟演化阶段的成气时机与潜力评价问题, 指出在中国一些海相盆地中, 广泛分布着中低有机质丰度的烃源岩. 如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 分布面积很大, 但总体上有机质丰度TOC = 1.0%左右, 与国外海相盆地烃源岩差别很大. 这类烃源岩排液态烃效率在40%~60%之间, 大量液态烃滞留于烃源岩内部, 在高-过成熟阶段发生裂解成气. 从机理上回答了高-过成熟烃源岩生气潜力的问题, 对于开辟新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本文遵循有机质“接力成气”的思想, 选择塔里木盆地海相成因天然气藏进行实例研究, 论证了分散可溶有机质成气的现实性, 并通过进一步的天然气与原油混合实验, 建立了天然气聚集的两种模式, 以期对克拉通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评价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1 典型海相成因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 塔里木盆地已发现和田河、塔中、轮古东、英南 2、满东1等一批海相成因天然气(田)藏和含气构造 (图1). 天然气主要赋存于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和志留系碎屑岩中. 塔中和塔北隆起奥陶系气(田)藏的圈闭类型以大型古隆起上的(潜山)背斜圈闭和斜坡区的礁滩体岩性圈闭为主, 为凝析气藏; 巴楚隆起和田河气藏圈闭类型以奥陶系风化壳以及石炭系构造地层圈闭为主, 为干气藏; 北部凹陷满东1气藏属志留系砂岩背斜圈闭类型, 为湿气藏. 和田河气田位于巴楚隆起玛扎塔格断裂带上, 构造型圈闭, 储层为石炭系生屑灰岩奥陶系碳酸盐岩风化壳. 探明储量超过600×108 m 3, 是目前发现的台盆区最大的气田. 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74.6%, 乙烷以上重烃含量1.2%, 非烃气体含量24.2%, 表现为干气气藏. 甲烷、碳同位素值?37.6‰, 乙烷、碳同位素值?37.2‰. 储层中仅发育一期与气态烃共生的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75~90℃, 与目前储层实际地温相当, 反映天然气是晚期充注圈闭成藏的[7,8]. 轮古东奥陶系气藏位于轮南凸起东部, 属于构造-岩性圈闭, 储层为奥陶系颗粒灰岩. 探明储量近300×108 m 3. 天然气组分中甲烷含量84.5%, 乙烷以上重烃含量7.2%, 非烃气体含量8.3%, 表现为凝析气藏. 甲烷、碳同位素值?33.8‰, 乙烷、碳同位素值?32.5‰. 储层中发育三期与烃类共生的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为67~95℃及104~115℃的包裹体反映加里东晚期与喜山期储层地层温度, 代表早期两次液态烃的充注成藏. 均一温度为136~142℃的包裹体与气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 案 执教者: 于夕芳 工作单位:洪泽县实验中学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克拉通盆地特征

克拉通盆地具有地台型构造性质,主要是稳定大陆壳板块区内以均匀沉降为主,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和内陆棚海。陆壳克拉通内部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活动和岩浆活动,因此不发育火山沉积建造类,主要形成稳定型陆源建造和、隐定型内源建造。建造的物源是古陆风化剥蚀区或由浅水陆表海水中直接或间接沉淀下来的内源沉积物(孟祥化,1990)。 克拉通并不是均质的完整块体,而是具显著非均一性的拼合体,克拉通是在过去地质历史时期由大、小岩石圈碎块通过组合、分开、再组合而成的拼合体。克拉通构造上的非均一性表现在地壳块体间或内部存在一系列构造带(克拉通焊接缝合带、前寒武纪造山带、绿岩带、岩浆弧及前寒武纪裂谷)。克拉通在岩石学上的非均一性可表现出岩石质量的差异分布导致浮力的不均一和热导率、流变性的差异(张光亚,1995)。 发育在古老克拉通块体上的盆地大体可分为两类:克拉通边缘在拉张分裂时可形成大陆边缘盆地(前渊),在挤压拼合时可形成前陆盆地。克拉通内部则主要发育相对简单的坳陷型盆地,一般称为克拉通内盆地(张抗,2004)。 克拉通内盆地又称简单克拉通盆地,其性质主要表现在稳定大陆板块区内以均匀、缓慢、地势平坦、长期稳定、地形坡度很小的陆表海沉积为主,在陆表海沉积的基础上盆地深度加大,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形状的狭义简单克拉通盆地。陆壳内部克拉通盆地不发育断裂活动,也没有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因而形成了稳定型的内源沉积和陆源沉积以及与板块边缘无关的沉积矿产(张立平,1994)。克拉通内盆地沉积物主要是碳酸盐岩,并含少量高成熟度的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岩、海绿石质石英砂岩等,克拉通内盆地陆源碎屑沉积主要由单一而稳定的石英砂岩、高岭石粘土岩和石英质砾岩组成(张立平,1994)。克拉通内盆地沉积韵律性明显,旋回层序发育。陆内克拉通盆地的沉积建造主要为稳定型的陆源沉积,其中海绿石沉积和风暴沉积是其主要的稳定沉积建造的鉴定标志。根据Leighton和Kolata(1991)的研究,他们认为克拉通内盆地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变化与板块构造体制的主要变化同时发生,即板块运动方向和板块加速或者减速速率的变化。每一个板块活动体质下均有相应的克拉通盆地发育。伸展阶段以裂谷作用及地堑或拗拉谷的发育为特征。在聚敛阶段,伴随弧前、弧后盆地的发育以及克拉通边缘前渊的开始形成,克拉通内盆地开始发育。在碰撞阶段,由板块碰撞驱动的板内应力场可导致克拉通内盆地的分化和相邻隆起、弯隆的抬升(张光亚,1995)。 克拉通边缘的前陆盆地体系域发育往往不完整,其实在克拉通稳定边缘的一侧的沉积体系配置单一,一个层序往往由层序界面→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组成,更多的是由层序界面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赵玉光,1997)。克拉通边缘盆地的逆冲块群的周期性逆冲导致了盆地由于应力载荷而下沉,构造效应是其可容纳空间的主要贡献因素。前陆盆地的可容纳空间受到边缘逆冲带周期性活动的制约,大大超出了全球海平面升降对层序发育的影响。 克拉通内盆地(也称稳定克拉通盆地或简单克拉通盆地)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现在尚有争议,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设:(1)岩石圈地伸展及热隆起(sleep,1971;sleep,1976;Haxby,1976,等);(2)造山时期发生的逆冲载荷(Leighton,1990);(3)自由热对流(Deming,1992);(4)辉长岩-榴辉岩的相变或其它变质作用引起下部地壳或岩石圈密度增大也能引起均衡沉降,但这种沉降一般是局部的(张立平,1994);(5)沉积负荷引起的沉降作用,这种沉降一般不超过水体深的3-4倍。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第12张骞通西域 【程标准】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及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播放西域的风情片,感受神秘和旷远;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x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西域风情的

电视片、张骞像的投影;学生:预习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学生读文引言。 2教师引入: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它辽阔、神秘、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 3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 二、新讲授 (一)西域 、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 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 3、设疑:和我们内地一样,西域有人类生存,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看书67页辅栏内容。(阅读相关内容,知道西域的人们是如何劳作、生养的,知道很早的时候西域就和内地有联系) (二)、张骞出使西域 、过渡:从阅读中,同学们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内地与西域早有联系,但显然的是西汉对西域的了解不够,于是汉武帝刘彻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险。请同学阅读教

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

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重点: 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难点: 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利用地图册,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图片。(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这些东西你吃过吗?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板书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 新课学习: 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学生回答)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 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 1、西域的地理范围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朗读完毕后展示汉代西域地区地图) 师:请大家看汉代西域图。汉朝时,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指的是玉门关、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导学案 班级:主备:预计使用日期:2014/11/ 使用者: 课型:新授课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都护:官名,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控制西域各国。“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都护府:汉、唐等时代中原王朝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1

自主导航:(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 ;时间: ;困难: ;结果: 。 3、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 ;时间: ;结果: 。传入中原的新物种: 传入西域的技术和物品: 4、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时间: ;政府: ;职权范围: ;意义: 。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路线: 2、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三、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出使大秦;大秦使者来访时间;意义 【学习过程】 一、导: 二、思: (一)合作探究 1、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

初一历史 张骞通西域教案

张骞通西域教案 【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时间,了解西 域的自然环境、西域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让学生设 想张骞出使西域途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锻炼其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 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西域地区迅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看屏幕(或实物)。(逐一展示葡萄、核桃、胡萝卜、石榴图片或实物)这是什么?这个呢?……这些东西你吃过吗? 生:都吃过! 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他有没有吃过这些东西呢? 生:吃过!皇帝可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啊!

师:秦始皇啊可没有这个口福,这些东西,他可都没吃过!为什么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我们内地还没有这些蔬菜瓜果。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在内地出现的呢?它们是从什么地方传到内地来的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知道答案了。 (展示课题:第12课张骞通西域) 新课学习: 师: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在听的同时,请你想一想,这首歌曲带有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的特色?(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生:新疆!维吾尔族! 师:对!今天的新疆在汉代属于西域地区的一部分。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由于内地和西域之间相距遥远,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对它都缺乏了解,因此,这就使得遥远的西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神秘的西域 师:那么,汉代的西域地区究竟指的是哪些方呢? 1、西域的地理范围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本67页的第一自然段。(朗读完毕后展示汉代西域地区地图)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汉代西域图。汉朝时,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指的是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同时点击突出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点。)你们以前听说过玉门关和阳关吗?(展示玉门关、阳关遗址图。)古人有诗云 "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关都是黄沙漫漫,一片荒凉。西域和内地之间少有联系。 西汉初年,西域地区生活着很多少数民族,当时,他们面临的是怎样的自然环境呢?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西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的日常生活 (展示沙漠、雪山、绿洲、草地图片) 师:这样的自然环境对西域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环境,他们选择在绿洲上过上了定居生活。下面,我想请大家根据课本第67-68页的小字想象一下,绿洲上的西域人民每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他们白天劳动,有的种植粮食、桑麻,有的种植葡萄、核桃、胡萝卜,有的放牛、放马……。晚上,他们会唱歌、跳舞…… 师:很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域人民的歌舞。(展示新疆舞蹈图片。)他们擅长歌舞,前面我们听过的那首很优美的歌曲就是一首新疆民歌风格的歌曲。

第12课《张骞通西域》教案_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重庆第三十中学涂菁【课标要求】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时间。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域的地理范围提高其识图能力,通过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通过对张骞的评价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任务)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其比较分析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其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的了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对设置西域都护的历史作用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早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点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比较、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作用的分析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Hi,boys and girls.My name is Tujing.Nice to meet you.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重庆三十中的历史老师,我姓涂,大家可以叫我涂老师。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这是?

(逐一展示黄瓜、胡萝卜、石榴) 生:黄瓜、胡萝卜、石榴。 师:这些东西你们都吃过吗? 生:吃过。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的原产地是哪里吗? 生:(略) 讲授新课: 师:这些都是古时从一个叫西域的地方传过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域,开启一段神秘的西域之旅。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7页第十二课《张骞通西域》。本课共分为三个板块,“通”往何处——走进神秘西域,“通”之过程——张骞出使西域,“通”向未来——“凿空”西域影响,我们将其概括为“三通”。 (过渡)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西域。 一、“通”往何处——走进神秘的西域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7页—68页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两个问题。一:西域的地理范围?同学们可以结合地图册第23页的地图进行分析。二:西域人民的生活情况?请同学们在看书的时候将关键词或者是关键句勾画下来。 (引导学生归纳教材) (播放轻音乐kiss the rain)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西域的地理范围? 生: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师:请同学们将书上和地图上的玉门关、阳关、葱岭三个地理名称勾画出来。这三个地点所围成的中心区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的西域,也就是狭义上的西域。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 生:新疆。 师:对,就是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地区。那么说的更广一些,西域还包括了? 生:葱岭以西更为广阔的地区。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张先平 地大武汉解读

题型: 一. 选择题(10x2=20) 三.简答题(四选三,20) 四.论述题(40) 选择题 1.含油气盆地:是指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工业油气流或者有油气形成过 程的盆地。 一个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必须具有巨厚的沉积物和丰富的有机物质,这样才能保证含油气盆地有足够的生油母 质。 (2)要有一个有机质耐以繁殖、聚集和沉积下来使其避免氧化而向油气转化的古地理环境。 实践证明这就是具有一定水体深度的陆内湖泊和陆棚浅海地带。 (3)要有一个稳定持续下降的大地构造条件。这样才能使堆积下来的有机质迅速埋藏,并 逐渐向利于转化为油气的物理化学条件(如:压力、温度等)方面发展。 (4)含油气盆地必须经历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油气运移和为油气运移 创造必要的构造条件,而且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场所。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类型 (1)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 根据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陆壳30-50km 洋壳5-12km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可分为三层:上地幔、过渡带、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包括外核、过渡层、内核三部分。 (2)地球内部的力学分层 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20-150Km,大陆地区 110-150Km,大洋盆地70—80Km,洋脊裂谷20—50Km。 软流圈(50-250km范围内):岩石圈以下的弱流变区,下界一般认为不超过400Km,顶部约有 100Km的地震低速带。具强度小,粘度低,塑性较高的特点,有局部熔融,易于蠕动变形。 岩石圈板块因软流圈的存在才能运动。 中间层: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大于2000Km,强度大不、易变形。 地核:与成分分界相当,对其力学性质知之甚少。 3.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及其特点 (1)大陆地壳 1、分布在大陆、大陆架和某些岛屿上 2、具有双层结构 3、厚度大(30-50km) 4、时代老、分布时代长 5、地壳成分相当于安山岩类 6、地质构造复杂 (2)大洋地壳 1、分布在大洋盆地、洋中脊和边缘海地区 2、具有单层结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复习要点素材 川教版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1、汉朝时,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匈奴贵州残酷地压迫和掠夺西域各族人民。匈奴骑兵不时南下,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当时,大月氏人的生活已经安定下来,日子过得不错,不愿再和远在东方的匈奴作战。)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38年,前126年回到长安);长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前119年,前115年回到长安)。 3、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张骞通西域,勾通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学习张骞的什么精神?(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我们应学习他敢于冒险的大无畏精神;学习他为了祖国利益不怕牺牲生命的高尚品德;我们应学习他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4、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原因:(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时间:(前60年)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打井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西域都护是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A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B西域和内地人员商旅往来增多;C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活动加强。)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5、汉武帝在加强内地与今天新疆地区联系方面有什么成就?(在外交方面主要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和沟通。)从总体上简要概括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西汉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剧《张骞通西域》修改版

历史剧《张骞通西域》 (曹耀予)旁白:匈奴始终是大汉王朝的心头大患,到了汉武帝时期,决战的日子即将到来。汉武帝听说远在西域的大月氏与匈奴有血海深仇,为达到共同夹击匈奴的目的,汉武帝决定派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幕:拜别汉武帝 (葛文清)汉武帝:送君千里须一别,此去西域凶险异常,望爱卿顺利联络大月氏以夹击匈奴,早去早回。(王若帆)张骞:(拜别)臣万死不辞,定不负陛下所托完成使命,臣等拜别。 (曹耀予)旁白:谁知张骞等人刚刚进入匈奴境内就被匈奴骑兵发现。 第二幕:出师不利被俘虏 (匈奴境内) (李奕呈)匈奴骑兵:站住,哪里来的细作? (徐源、孙志豪)随从:大人快跑,匈奴人来了。 (曹耀予)旁白:张骞三人逃跑,匈奴骑兵(李奕呈)追赶,经过一番刀剑比划,随从被杀,张骞被捉,押往匈奴大帐。 (刘文韬)士兵:大单于传话,让汉使去节墨面,进帐听话。 (王若帆)张骞:我乃堂堂大汉使团,去节墨面是对我大汉的侮辱,本使誓死绝不接受。 (李奕呈)匈奴骑兵:传汉使觐见。 (曹耀予)旁白:大帐内,大单于围绕张骞一圈进行打量。 (刘泽鸿鑫)大单于:汉朝使团?(冷笑)这样吧,你归属于我,我封你侯爵。赏你大量金银,另外,我们匈奴美女如云,任你挑选! (王若帆)张骞:谢单于美意,不过本使恕难从命。(不屑且倔强的将头扭向一边) (刘泽鸿鑫)大单于:(大怒)敬酒不吃吃罚酒!本单于一看你就是奸细,什么商队。来人!把所有汉人拘押看管,所携物资全部没收,收缴王库。把这个细作拖下去充当奴隶。哈哈哈!昆仑神! (王若帆)张骞:你…… (两士兵将其拖走) (曹耀予)旁白:张骞被扣长达十一年,未忘使命,终于找到机会逃脱。逃脱后忍受恶劣的环境,风餐露宿,在西域看到很多中原从未见过的物种,还在大宛国见到惊为天马的汗血宝马,最后来到了大月氏王国,见到了女王。 第三幕:力劝大月氏终无果 (大月氏女王帐内) (王若帆)张骞:汉使张骞拜见女王。(单膝跪地) (赵心悦)女王:起来吧。(拨一下头发)你就是汉朝来的那位贵使。 (王若帆)张骞:尊敬的女王,听闻大月氏与匈奴右血海深仇,皇上特派我出使贵国,希望两国能够结为同盟,共同打击匈奴。 (赵心悦)女王:但是大月氏人已经不想看见战争了。和平的时代是多么美好!(再拨一下头发)大月氏宁愿忘记痛苦的过去。 (王若帆)张骞:(急切加焦虑)难道你忘记当年匈奴是怎样对付大月氏的吗?突袭大月氏,迫你们西迁。前任大月氏王被匈奴杀害,头颅竟被当做酒杯!我不敢相信,这样大的耻辱,女王难道忘记了吗? (赵心悦)女王:(悲愤而气怒)不要再说了!(平复情绪)多谢贵国皇帝的好意,但我心意已决。我宁愿与贵国多进行商业的来往。 (曹耀予)旁白:张骞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返回,不料回国途中再次被匈奴扣留,一年之后才逃脱回国。

盆地类型

一、前陆盆地:波斯湾盆地 1、概念:位于褶皱山系和毗邻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 2、构造特征:形成于挤压环境中,结构不对称,靠近造山带一侧较陡;在其演化过程中遭受变形作用强烈;盆地近克拉通一侧较宽缓,与地台层序逐渐合并,由造山带向克拉通方向,前陆盆地可划分为三部分:①褶皱–冲断带;②深凹(拗)带;③稳定前陆斜坡和前缘隆起。 一般存在一套或几套由细变粗的反旋回沉积,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边缘尖灭线不断向克拉通方向迁移。 3、石油地质条件: ①具有两类烃源岩系:为被动的大陆边缘沉积型和前陆拗陷型,岩石类型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页岩和陆相泥页岩。成熟的生油中心总是靠近深拗带一侧,所生成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或渗透储集层向上或向克拉通一侧进行运移。 ②储集岩有两大体系:下部以台地相的碳酸盐岩为主体 上部以陆相的碎屑岩为主体 ③易于形成油气藏的圈闭类型以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为主。 4、油气藏分布模式: 油气分布主要受圈闭展布特点的控制: ①在靠近冲断带一侧或冲断带内,主要是背斜和断层圈闭油气藏; ②在靠近克拉通一侧的前缘斜坡带主要分布砂岩体上倾尖灭或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与张性或张扭性断层有关的断块油气藏; ③在前缘斜坡带也存在因基底冲断作用形成的基底卷入型厚皮构造圈闭。在平面上,前陆盆地内的油气围绕生油中心呈条带状盆地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上。 由于造山带活动以及冲断不断挤压,盆地内油气藏会受构造运行而不断调整、改造和再分布,因此,前陆盆地都是油气藏遭破坏比较严重的一类盆地。

二、裂谷盆地 1、概念:因大型岩石圈拉张破裂而形成的长型断陷或拗陷,具有陡而长、两壁平行的沉降谷 2、构造特征:裂谷是张性作用的结果,构造形态多种多样,有断槽状、锯齿状、雁裂状、三叉状等。我国东部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大体可划分为:①裂谷前期;②裂谷断陷期;③裂谷拗陷期。不同阶段的石油地质特征差异较大。 3、石油地质条件: 1、油气生成特点:在世界主要裂谷盆地中,从寒武系至下第三系都有烃源岩分布,岩性以泥岩、页岩、碳酸盐岩为主,含有大量水生生物为主的有机物质。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拗陷期,具有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多的特点,地热较高,故有机质演化成烃条件优越。 2、储集条件:拗陷型裂谷,由于沉积环境稳定,储集层发育、规模大、横向稳定、成熟度高。断陷盆地,储层发育规模小、横向变化大、储集层成因类型多。 3、盖层条件:岩石类型以泥岩、页岩、盐岩、石膏和裂缝不发育的致密碳酸盐岩为主;区域性盖层宏观上控制了盆地内的油气运聚和分布,直接盖层直接影响着油气藏内油气的聚集。 4、运移特点: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具有多期运聚、重新分配、多期成藏以及一源多藏的特点。 5、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类型多,以背斜、断块、岩性、地层不整合以及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 4、油气藏分布模式: ①拗陷型裂谷盆地中部一般发育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 ②断陷盆地陡坡带则主要发育滚动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在洼陷带岩性油气藏发育,缓坡带则以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

张骞出使西域 公开课材料

第12课张骞通西域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张骞通西域》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12课。 1、本节课分3个部分内容,分别是:神秘的西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 2、本节课贯穿了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历史学习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3、本节课联系了上节内容《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在以后学习《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结果及意义。 2、理解狭义西域和广义西域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张前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和完成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历史的热情。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1、西域的地理范围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难点:1、狭义西域与广义西域的联系与区别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和完成情况。 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5、大胆运用多媒体课件,力图给学生直观印象。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及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播放西域的风情片,感受神秘和旷远;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增强联系的作用,准确评价张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新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三、教学突破:指导学生读图,找出西域的大致范围、张骞通西域的时间、出发点、最远点、所经国家、主要任务,让重难点知识在一张图上凸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图水平。 【教学准备】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西域风情的电视片、

张骞像的投影;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影片,引入情景 谈话: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它辽阔、神秘、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 二、西域 1、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 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 3、设疑:和我们内地一样,西域有人类生存,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看书67页辅栏内容。(阅读相关内容,知道西域的人们是如何劳作、生养的,知道很早的时候西域就和内地有联系) 三、张骞出使西域 1、过渡:从阅读中,同学们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内地与西域早有联系,但显然的是西汉对西域的了解不够,于是汉武帝刘彻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险。请同学阅读教材68页的内容,了解汉武帝招募人出使西域的原因。(学生阅读找出答案) 2、出示张骞头像的投影或者图片,简略告诉学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出发的时间、出发地点、任务、主要经历、返回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有大致了解,并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

《张骞通西域》教案(1)

《张骞通西域》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西域的地理范围,记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及目的地。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意义,记住汉设西域都护的时间,并理解其设置的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 运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图》,培养学生读史,识图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史料、图片、图表想象历史情景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教育;强化学生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培养与人交流的主动性态度。 了解新疆的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意义。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整理在预习课文中最感兴趣的知识点。 教师准备:1、全面收集与本课有关的网络文字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实物准备:葡萄、石榴、核桃……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讲读法、对比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教学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来的时候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展示葡萄、石榴、核桃等实物),这些礼物老师将要把奖励给今天在课堂上最积极和认真的同学。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但在西汉以前,上到皇帝下至百姓都无法享受到这些美食,它们来自何方?又是在何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寻常文物的呢? 学习新课 一、神秘的西域(板书) 1、西域的地理范围(板书) 这些果蔬,它们来自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古时称西域。(多媒体显示地图,教师指图讲解)。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新天山南北地区,这是侠义的范围。说得广一点,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新疆、中亚及更远的地区。我们今天所讲的西域主要是侠义的范围。同学们要注意在西域的范围中“两关一岭”是很重要的分界地点(展示阳关、玉门关图片)说起阳关和玉门关,大家肯定马上会想起西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名句“劝君更进一步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完整显示两方诗)这是古人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就是巷凉的荒漠。 在西域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究竟居住着些什么人?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 2、西域概况(板书)

第12课张骞通西域同步习题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一、学习导引 1.神秘的西域 汉朝时,和以西、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说得广一点,西域也包括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 (1)第一次出使: 目的:联合西域的力量,夹击。 经过:年,奉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 结果: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反映了西域各族希望同汉王朝往来的愿望。(2)第二次出使:目的:为了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 经过:年,汉武帝再次派出使西域,联络,进攻匈奴。结果:张骞顺利回国时,派使者随同来到长安,向西汉政府表示敬意。 3.西域都护的设置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制作和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等传入内地。 年,西汉政府设置,管理西域的、,保护往来商旅。西域(今 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二、夯实基础 1.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 称为()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2.狭义的西域是指() A.今西藏地区 B.河西走廊 C.今西北地区 D.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3.西汉前期,威胁西汉王朝的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 A.匈奴 B.大月氏 C.羌族 D.乌孙 4.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的著名探险家是()

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 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A.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在() A.公元前139年B.公元前138年 C.公元前119年 D.公元138年 7.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朝在位的皇帝是() 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8.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背景是() A.西汉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B.匈奴已经部分西迁 C.匈奴与汉朝通好D.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已经获得重大胜利 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B.加强与匈奴的友好相往 C.联络乌孙国王,进攻匈奴D.为了加强与乌孙国的友好交往 10.汉朝和西域往来日趋频繁始于()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后 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 11.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日益密切,下列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 ①汗血马②葡萄③核桃④小麦⑤打井技术⑥西域魔术 A.①②③⑥ 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⑥ 12.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战国 13.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14.关于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域都护建立于公元前60年 B.西域第一任都护是班超 C.西域都护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汉朝版图 D.西域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

《张骞通西域》习题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一、选择题 1、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称为()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 2、狭义的西域是指()A.今西藏地区 B.河西走廊 C.今西北地区 D.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3、西汉前期,威胁西汉王朝的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A.匈奴 B.大月氏 C.羌族 D.乌孙 4、汉武帝时,两次出使西域的著名探险家是()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安敦 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A.发展同西域友好关系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产情况 C.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D.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外联系 6、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在 A.公元前139年B.公元前138年C.公元前119年D.公元138年 7、张骞出使西域时,汉朝在位的皇帝是()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光武帝 8、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背景是()A.西汉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B.匈奴已经部分西迁 C.匈奴与汉朝通好D.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已经获得重大胜利 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A.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B.加强与匈奴的友好相往 C.联络乌孙国王,进攻匈奴D.为了加强与乌孙国的友好交往 10、汉朝和西域往来日趋频繁始于()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后D.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后 11、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日益密切,下列哪些是从西域传入的?()

①汗血马②葡萄③核桃④小麦⑤打井技术⑥西域魔术 A.①②③⑥ 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⑥ 12、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A.秦朝B.西汉C.东汉D.战国 13、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C.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 D.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14、关于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西域都护建立于公元前60年 B.西域第一任都护是班超 C.西域都护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汉朝版图 D.西域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 15、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是()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60年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了千辛万苦。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