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什么1

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什么1

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什么1
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什么1

(1)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是什么?(1分)它在近代逐步瓦解的原因是什么?(1分)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2)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诞生于什么时候?(1分)近代民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什么时候?(1分)出现黄金时期的国内原因?

19世纪70年代前后。1912---1919年(一战期间)。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一战期间,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3)简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一战后衰弱下去的主要原因?

西方列强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途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南洋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问题?

帝国主义企图完全控制中国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在斗争中求发展;民族资本家具有反帝的积极性(革命性)

(5)从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得到那些启示?

民族独立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

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王应奎《柳南续笔》

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一《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冠带衣履天下”的纺织原料是什么?材料二中纺织原料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材料四中的丝织业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分)

(3)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区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33.欧盟的形成与发展,印证了当代历史演进的特征与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二美国这样做(指的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把西欧纳入其称霸全球的战略轨道,但客观上却为西欧的经济联合开辟了道路。

——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

《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历史必修一》(人民版200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4分)

原因: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吸取战争教训;应对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应对苏联“势力扩张”;马歇尔计划的推动。(答对2点即给4分)

(2)根据材料三,列举欧洲走向联合过程的重大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8分)

史实: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诞生;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1年,《马约》签订,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只要答对其中三点即可)。(6分)

特征:由经济实体(经贸集团)发展到经济、政治实体。(2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欧洲一体化对欧洲各国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4分)

影响:①对欧洲各国: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只要答对其中1点即可2分)

②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每点2分,只要答对其中2点即4分)

33.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1947年3月)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

年6月)

材料三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冷战政策的哪些内容?(3分)

指出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1分)

内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分)

目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称霸世界。(1分)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它意味着什么?(1分)

1955年苏联和东欧结成华约组织(1分),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或意味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1分)

材料四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3)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撼动”“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有哪些?(4分)

力量: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1分)

趋势: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1)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力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材料二西欧……是美国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的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材料三 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的《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见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内外两个方面归纳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目标。(4分)

对内成员国之间逐渐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的自由交流,对外推行统一的关税和贸易政策。(4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遇到的“竞争”和“挑战”的原因?(4分)

原因: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经济实力增强,西欧形成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挑战;而美国由于经济危机和越南战争的影响,经济有所衰退;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防御阶段。(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欧洲怎样的发展趋势?对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趋势:欧洲政治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加强。(2分)

影响:欧洲的崛起使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4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

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

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吗?(5分)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4分)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3分)

42.阅读以下材料(15分)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臵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

请回答:

(1)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2分)

(2)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2分)

(3)从图4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3分)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2分)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3、阅读下列材料(13分)

徽州少年林光錀,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家成员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以下材料是根据林光錀所写的日记编制而成。

材料一:林父与林光錀一年生产、生活时间分配表(单

位:天)

说明:①林父的“其他活动”主要包括“打杂”、“做风水地”两项。

②林光錀的“生产劳作”以牧牛为主,占264.5天。

材料二:林父一年“外出活动”分类统计表(单位:天)

材料三:林家“生产劳作”时间分类统计表

说明:粮食包括禾(稻)、麦、粟、番薯四类,凡与之有关的劳动视为粮食生产活动。

蔬菜、白豆、油菜种植等列入蔬菜生产。

请回答:

(1)根据林家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状况,判断出林父的身份并说明理由。(4分)

身份:自耕农。(1分)

理由:林家父子大部分时间都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自给自足;拥有部分生产资料;有自主活动(休闲)时间。(3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林光錀的生活状况。(4分)

生活状况:绝大多数时间从事生产劳作;有写日记的习惯(或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或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4分)(3)在当时,林光錀的人生之路可能面临三种选择:其一,从事农耕;其二,经商致富;其三,科举致仕。请你就上述三种人生选择中的一种,结合林家状况和时代特点,分析其

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5分)

从事农耕(1分)

有利因素:有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经验。(2分)

不利因素: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2分)

(易遭受自然灾害;地主土地兼并;政府盘剥;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冲击也可得分)

经商致富(1分)

有利因素:徽商文化有利于经商;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2分)

(林家种植的茶叶等经济作物市场前景广阔)。

不利因素:林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商基础薄弱;(2分)(政府的限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动荡的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

科举致仕(1分)

有利因素: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长期记日记)(2分)

不利因素:经济基础差(经济不宽裕);学习时间少(2分)31.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10 分)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并提取历史信息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农村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大户(机主)张机为生,小户

(机工)赴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生计)——蒋以化《西台漫记》材料三:“(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浚削(剥削)之余,市腾踊(积压)之料”。“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房舍”。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及明史纪事本末

请回答:

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种经济形态?(1分)它有哪些显著特点?(2分)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1分)(1)小农经济(自然经济);(1分)(1)特点: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任2点)(2分)。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

的现象?(1分)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如何看待这种新现象的出现?(2分)

现象: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两项写一项即可) (1分);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1分)

看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但它毕竟力量小、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其它意思相近也可酌情给分)(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二中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原因。(2分)

原因: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传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阻碍;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工商业资本的短缺。(任写两项即可得2分)(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4分)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资,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举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20年代初他的企业衰落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

请回答:

(1)秦二爷投资创办的近代工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明代的“机房”主要是手工劳动,民族工业是机器生产。(2分)

(2)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秦二爷会投资哪些行业?其分布地点有什么特点?(2分)秦二爷投资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当时政府对此持怎样的态度?(2分)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近代民族工业多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2分)

兴办实业的热潮。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2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3分)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资产阶级投资的热情。(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年代初秦二爷的企业衰落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2分)

衰落的原因:主观上由于企业自身存在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发展艰难;客观上是因为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侵略。(2分)

(5)结合其企业的最终命运,你认为他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3分)

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起来(3分)

计量经济学1

计量经济学: 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经济事实为依据,以数学、统计学为方法,以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为核心,对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数量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型经济学科。 计量经济四个要素:经济变量(x ,y )、参数(β)、误差项(u )及方程的形式f (·) 利用方差分解表计算F 统计量的过程 完全多重共线性如果存在某解释变量是其他解释变量的线性组合,则称为存在完全多重共线性 近似(不完全)多重共线性若解释变量之间无准确的或完全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它们之间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性,称模型存在近似(不完全)多重共线性。 Y=X β+u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 表示:在其它解释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第j 个解释变量的单位变动对被解释变量平均值的影响。u 是随机误差项。 多重共线性的判断:“经典”判断法多重共线性的“经典”特征是R2较高,方程的F 检验高度显著但参数t 检验显著的不多,如果一个回归分析结果中存在这一特征,则应考虑其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方差扩大因子法(1-Rj 方)为自变量Xj 的容忍度(Tolerance ),其倒数称为方差扩大因子 经验表明,当VIFj ≥10时,自变量xj 与其它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程度就非常大了,以至于足以影响到OLSE 的稳定性(方差增大)。 双对数函数模型:βj 称为偏弹性系数。它度量了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被解释变量y 对于解释变量Xi 的弹性系数。 对样本回归方程解释如下:斜率系数0.3397表示产出对劳动投入的弹性,即表明在资本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劳 动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平均产出将增加0.3397个百分点。同样地,在劳动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资本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产出将平均增加0.8419个百分点。两个弹性系数相加为规模报酬系数,其数值大于1,表明该市经济的特征很可能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如果数值等于1,属于规模报酬不变;小于1,则属于规模报酬递减)。根据单边检验的结果,这两个系数各自均是统计显著的(这是用单边检验,即 ,因为我们预期劳动力和资本对产出影响都是正向的),模型的F 值也是高度显著的(因为prob=0.0000),因此能够拒绝零假设:劳动力与资本对产出无影响。R2值为0.995,表明劳动力和资本(对数)的变动解释了大约99.5%的产出(对数)的变动,说明了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样本数据。 误差项一阶自相关的DW 检验DW 值越接近于2,ut 的自相关性越小;DW 值越接近于零, ut 正自相关程度越高;DW 值越接近于4, ut 负自相关程度越高 DW 检验的准则如下:⑴当DW

(4- dL)时,拒绝原假设 H0:ρ=0 ;接受备择假设H1:ρ≠0,ut 存在一阶负自相关。⑶当dU

计划经济体制衰落的原因探析

计划经济体制衰落的原因探析 自前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后来被称为“斯大林模式”—之后,各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斯大林模式”,相继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二之后,至90年代初,它们都纷纷摈弃了这种俊化的体制模式,走上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其深层原因令人深思。 从理论上说,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互相影响、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运动构成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适用。 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体道路的一种设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消灭商品经济和竞争,实行有计划的产品经济是基于这样一些前提条件: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经济主体,个人劳动都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计划的制定机关如生产的组织者能够预先准确地了解社会的播求和一切经济活动的信息,并对社会劳动进行精确的计算和严密的监怪;劳动者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紊质全面提高。这些前提条件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远远没有达到。但是,20世纪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精心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这些前提条件,而是简单的、救条式地照搬照套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应该实行计划经济的部分论断,在一个生产力十分落后,计划的物质手段十分落后,从事计划的人的观念和知识水平也十分落后的情况下,盲目地建立起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极不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阻滞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走向衰落。 再者,从计划经济的运作机理来看,超越商品经济发展阶段,消除竞争与市场,强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必然走向衰落。首先,从所有制结构看,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起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排斥私人资本及其经营。而且就公有制而言,其实现形式既单一,又不适当。理论上公有制意味着生产资料归全体人们所有,但在实践中并没有找到一个切实可行、有效的机制来代表人们实现这种所有权。结果造成所有者长期缺位,全民所有制企业缺乏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只听命于指令性计划,完全忽视市场,脱离最大化目标,这样必然造成经营机制值化、经营成绩不佳、资源严重浪费,从而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从经济决策体系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业基本上成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庸,一切经济决策都由中央各级政府作出,以指令的形式层层下达至企业,决定企业的生产和经销。现代市场瞬息万变,要求企业根据市场提供的经济信息,如价格、利息等要素的变化来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但企业由于缺乏经营自主权、决策权,无法有效配!资源,造成供需极度不平衡,社会资源大量浪费,人民濡求得不到较好满足的恶性局面。这表明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符合商品经济阶段的现实情况。 从信息传递机制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决策权的高度集中相联系,信息是纵向垂直传递的,中间环节过多。上级作出的决策、计划从上到下逐级传递,由基层反馈的信息也只能逐级上报。这样的纵向信息传递结构由于传递距离长、通道窄,导致信息的时滞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联系和反馈机制,生产者不能及时掌握市场行倩,再加上决策权的缺乏,因此很难生产适销产品,其结果是产销脱节、社会供求结构失衡。此外,这样的信息传输结构很难解决信息失真的问题。由于信息逐级纵向传递,各级单位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容易对经济信息进行筛选和调整。如隐瞒自己的生产能力,夸大自己佑要的投人等。信息的失真必然导致决策的失误。现在的信息社会迫切孺要有一个能将信息迅速传输处理并作出准确反应的信息系统,这样的信息系统是一个纵横交叉、横向为主的立体网络式系统,以使企业能迅速地从市场上获取信息。很显然,计划经济体制是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的。 从经济的运行及其调节方式来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机制的调节搜盖一切.上至国

浅谈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一)

浅谈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一) 论文关键词]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发展过程经验教训 论文摘要]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国家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也日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并最终消亡。本文将试图围绕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演变过程以及对它的作用做一点有益的分析。 一、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其实,计划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产生是很早的,最早提出“新民主主义的计划经济”思想的是张闻天。1948年9月15日,他在《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正是在于它能以明确的经济计划去适当地布置我们的人力和物力,去动员千百万人民为这一计划的实现而奋斗”。经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对《提纲》进行修改后,最终写进了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它规定,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国家将在一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实施直接计划管理和间接计划管理。 二、计划经济演变的过程 第一、建立和调整时期(1949-1976) (一)建立时期(1949-1957) 从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了短短7、8年的时间,就初步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调整时期(1957-1976) 八大后,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主张;但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党内“左”倾思想严重,探索一度出现不少失误。这一时期,主要经历了三次大调整: ①1958年,进行以管理权限下放为中心内容的全面体制改革。体制建立后不久,中央很快就发现了中央和地方以及国家和企业的关系紧张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改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最早阐明了此问题;1957年8月,国家经委提出了《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制度的初步意见》,提出了对集中过多和控制过严的计划工作制度的改进意见;1958年8月,中央又发出了《关于改进计划管理制度的决定》,指出,实行在中央集中领导下,以地区综合平衡为基础的、专业部门和地区相结合的计划管理制度;在中央和地方的计划权限划分上,扩大地方计划权限。此后,开始了以扩大地方权限为中心的体制改革。 ②1961年,进行以加强集中统一为中心的改革。这次改革是针对在“大跃进”改革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的调整。1959年,毛泽东就针对“地方权力下放过多,没有搞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强调要“统一领导,中央集权”。一段时间里,这些正确的意见没有得到正确贯彻执行,直到1961年,中央正式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才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做出了《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并对经济管理体制做了相应的调整。 ③文革时期,开始第三次改革。三年调整后,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正常发展阶段。从1966年开始,进入第三个五年计划,由于不久爆发文革,此时出现了集中过多的问题,于是中央又提出了下放管理权限的问题。改革先从下放企业开始。1969年,中央决定将鞍山钢铁公司下放给辽宁省,此后,又将包括很多大中型骨干企业在内的央属企事业单位下放给地方管理。同时,在计划体制上实行“块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制度。

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及会计创新

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及会计创新 专业:会计学姓名:学号: P102315257 摘要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新的经济类型,是富有生命力的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快速的技术变革、不断增长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为特征。本文将介绍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模式的挑战,并对相应的会计创新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知识经济,传统会计,创新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当今世界一种新的经济类型。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它领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经济。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以及由信息技术推动的经济变革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那么,会计应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这一挑战呢?一、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一般以公认会计准则(gaap)为指导,采用了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而这种会计模式现在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严峻考验。

(一)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成为会计核算的核心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中,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以物质资源为主,而是以无形资产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权、版权、商标权、专营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都将正式纳入会计系统进行管理和核算。传统会计系统中确认的无形资产大部分是外购无形资产,自创无形资产不作为资产在账面上反映。这样,一方面使企业的无形资产不能得到全面的体现;另一方面,财务报表中没有无形资产的详细项目,既不利于全面衡量企业的真正价值,又不利于投资人了解无形资产的构成以及科研投入和技术含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将会正式纳入财务报表。特别是为盘活存量资源,企业间将会产生重组、购并,如何科学地、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全部资产,编制出合理的财务报表,对传统会计是一个挑战。 (二)知识经济下投资者的决策依赖于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知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企业的生存和成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基础。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投资者决策的成败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而这恰恰是历史成本会计所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gaap,可以在企业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的收益应当是企业已经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已实现收益,是建立在收入/ 费用(配比)概念基础上的“收益” 。

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1什么是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 2计量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一般步骤? 设计理论模型,包括模型中变量及模型形式的确定。收集样本数据。估计参数。对模型进行检验,包括经济意义的检验,模型参数的检验,模型假定条件的检验等 3现实数据包括哪几种类型? 横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集合数据 4回归分析的含义? 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是应用极其广泛的数据分析方法之一。它基于观测数据建立变量间适当的依赖关系,以分析数据内在规律,并可用于预报、控制等问题。 5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区别? 相关分析中两组变量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能说一个是因,另外一个是果。或者他们只是跟另外第三个变量存在因果关系。而回归分析可以定量地得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可以看作是因,另一个看作是果。两者位置一般不能互换。 6线性回归和线性分析 8最小二乘法原则: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则是各观察点距直线的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这里的“二乘”指的是用平方来度量观测点与估计点的远近,“最小”指的是参数的估计值要保证各个观测点与估计点的距离的平方和达到最小. 9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1、模型对参数为线性2、重复抽样中X是固定的或非随机的3、干扰项的均值为零4、u的方差相等5、各个干扰项之间无自相关6、无多重共线性,即解释变量间没有完全线性关系7、u和X不相关8、X要有变异性9、模型设定正确 10最小二乘估计量的统计性质? 1.线性特性。 2.无偏性。 3.有效性 4.渐近无偏性 5.一致性 6.渐近有效性 17什么是多重共线性? 对于多元性回归模型,如果某两个或多个解释变量间出现相关性,则称为多重共线性 18多重共线性诊断方法? 1)对两个解释变量的模型,采用简单相关系数法 求出X1和X2的简单相关系数r,若|r|接近1,则说明两变量间存在较强的多重共 线性。 (2)对多个解释变量的模型,采用综合统计检验法 若在OLS下,模型的与F值较大,但各参数估计值的t检验值较少,说明各解释变量对Y的联合线性作用显著,但各解释变量间存在共线性而使得它们对Y的独立作用不能分辨,故t检验不显著。 20虚拟变量引入的原则是什么?虚拟变量的个数按以下原则确定:每一定性变量所需的虚拟变量个数要比该定性变量的类别少1,即如果有m个定性变量,只在模型中引入m-1个虚拟变量

经济信息学

第一章 1、经济信息的概念:经济信息是对经济行为的反映,是一切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有用的信息。 2、为什么说信息是一种方法?信息方法就是撇开工作形式的不同,而把所有工作都视为一个信息,即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存储、分析研究、传播利用。 3、经济信息分类: 按层次划分:价值型经济信息、内容型经济信息 按人的感知方式分:直接信息、间接信息 按信息的形态分类:数据、资料、消息、情报、知识 按反映范围划分:狭义经济信息、广义经济信息 按动静划分:动态经济信息、静态经济信息 按经济信息的内容构成:生产信息、供应信息、销售信息、人事信息、财务信息、设备信息、技术信息、物资信息 按信息的价值分类: 高价值信息信息对经济活动的价值极大,往往能导致个人或单位乃至国家经济的方向、方向、目标、决策、效益的重大变化。例如:机会信息、战略信息、竞争信息、环境信息、反馈信息 资料性信息(知识信息)属于基础信息,待升值信息特点:表现不明显,可与具体经济活动相结合 日常作业信息维持组织日常运转如通知、报告、订单、报表等 无价值或负价值信息 4、经济信息的功能 认识功能企业要想在市场立足,首先必须熟悉市场规律,了解市场动态,把握市场需求 实践功能(要求举例说明该功能部分)三个方向:从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与消费)、从经济运行活动的层次(宏观、微观)、经济管理的角度(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具体分析经济信息的实践功能: 经济信息是决策的重要支持、经济信息是经济活动计划的依据、经济信息是经济管理组织职能发挥的基础、经济信息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保障、经济信息是控制的前提、是控制得以实现的基础 综上所述,经济信息是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是为经济运行和管理服务的,经济信息的本质工能是创造效益。经济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生产要素,而且还广泛渗透于材料、设备、能源、资金和人力资源中,使各种物质资源能够更充分的发挥作用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章 1、经济信息流的概念:在经济活动中信息从信息源出发通过信道到达信息接受者的过程。 2、经济信息流的经济实现: 市场经济活动是围绕市场需求的社会生产活动,它表现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经济信息的交换 3、经济信息交换的具体知识点:经济信息商品化是指经济信息化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与机制,即按照商品经济规律把经济信息转化为劳动产品,并形成一种促进经济研究开发和转化利用的机制(转换机制)。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信息要成为商品,必须达到两个条件: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它是用来交换的 经济信息的交换方式(理解)例如:技术市场(专利制度);书报刊发行;直接收取广播电台、电视电影等收听收视费或通过收取广告费;等等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中央财经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影响 函授站(点、部) 邯郸 专业会计学 年级 2009级 姓名李雯 学号 097 指导教师石新立 中央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制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引言 (3) 一、知识经济概述 (3) (一)知识经济的涵义 (3)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 (4) 1.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4) 2.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 (4) 3.知识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 (5)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 (5) (一)对会计目标的冲击 (5) (二)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冲击 (6) (三)对资产概念的冲击 (6) 三、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7) (一)会计工作的重点将发生转移 (7)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更加强调科学性和合理性 (7) (三)会计信息时效性和多样性将增强 (7) (四)内部审计机构将加强 (8) (五)对国际会计准则的需要将更为迫切 (8)

四、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8) (一)以三大财务报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将受到挑战 (8) (二)知识经济要求把人力资源信息作为会计报告的重要内容 (9) (三)知识经济迫切要求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9) (四)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信息真实、充分和及时性的挑战 (10) (五)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手段及形式的挑战 (11) 五、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模式的影响 (11) (一)以三大财务报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将受到挑战 (11) (二)知识经济要求把人力资源信息作为会计报告的重要内容 (12) (三)知识经济迫切要求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12) (四)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信息真实、充分和及时性的挑战 (13) (五)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手段及形式的挑战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计量经济学1

计量经济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经济计量分析工作的研究对象是() A.经济理论 B.经济数学方法 C.经济数学模型 D.社会经济系统 2.在双对数线性模型lnY i=lnβ0+β1lnX i+u i中,β1的含义是() A.Y关于X的增长量 B.Y关于X的发展速度 C.Y关于X的边际倾向 D.Y关于X的弹性 3.在二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表示() A.当X2不变、X1变动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变动 B.当X1不变、X2变动一个单位时,Y的平均变动 C.当X1和X2都保持不变时, Y的平均变动 D.当X1和X2都变动一个单位时, Y的平均变动 4.如果线性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则参数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是() A.无偏的,但方差不是最小的 B.有偏的,且方差不是最小的C.无偏的,且方差最小 D.有偏的,但方差仍为最小 5.DW检验法适用于检验() A.异方差 B.序列相关 C.多重共线性 D.设定误差 6.如果X为随机解释变量,X i与随机误差项u i相关,即有Cov(X i, u i)≠0,则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是() A.有偏的、一致的 B.有偏的、非一致的 C.无偏的、一致的 D.无偏的、非一致的 7.设某商品需求模型为Y t=β0+β1X t+ u t,其中Y是商品的需求量,X是商品价格,为了考虑全年4个季节变动的影响,假设模型中引入了4个虚拟变量,则会产生的问题为() A.异方差性 B.序列相关 C.不完全的多重共线性 D.完全的多重共线性

浅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浅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背景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经济体制。大部分的资源由政府所拥有,并且由政府指令分配资源,不受市场影响。它是共产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保证。只有实现计划经济这一科学体系,社会经济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弊端,达到社会经济高速、平稳和健康的发展。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由于以下五点原因: 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发展工业必须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客观上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二,我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历史悠久、自然经济观念根深蒂固的国家。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的经济工作是在战时的环境下进行的,各革命根据地长期处于被分割包围的状态中,形成了自给自足、各自为战、供给制和平均主义的传统。第三,中国与苏联都是从战争环境中走过来的,两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有不少相似之处,当时苏联积累了以“统”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新中国借鉴苏联的经济模式比较顺当。 第四,早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前,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就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应该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那种个别企业有组织、有计划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将被克服。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人们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进行生产。 第五,国际形势的产物。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当时是成功的,尤其是五年计划实施,给世界很大的震撼;冷战形势已经形成,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这些形势要求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首先,建立以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的所有制结构。 其次,建立了以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机关管理权限。 再次,建立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经济调控体系: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计划经济体系;对国营企业实行直接的计划管理;国家对农业也采取指令性计划;银行成为国库的出纳。

知识经济与创新

知识经济与创新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知识无时无刻不在显示着其足以熔化一切的力量。文理融通的时代:科学是求真,艺术是求美,哲学是求智,宗教是求善。 第二讲知识经济概述 1知识经济兴起的背景(科学革命高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思想革命文化革命信仰革命行为革命) (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2什么是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第三讲知识与知识经济 一、什么是知识『1.载体2.含义(1是有载体2分层次的知识产品是显性知识的载体而非显性知识本身知识资本知识产品知识产业)3.知识的类型(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如何做知道属于谁)4.知识的表现形式(经验科学技术信息)5.知识的特征(像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可传播性外部型)(是关于事实确认和信息披露的知识是关于寻根就底的知识是经验和技术性的知识关于产权归属的知识)』『二、知识经济的内涵 1.知识经济是工业化之后并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经济形态2.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主要依据3.知识经济是知识和信息不可分割的经济 4.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成为人们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驱动器』『三、知识经济的特征(1)从知识-社会的角度1.从知识载体的角度看2.从知识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看3.从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角度看4.从经济的角度看5.从社会的角度看)(二)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对比看(1.要素——产品2.能源动力—信息技术3.资源消耗—应用知识和智能4.生产经营模式5.产业结构6.体力劳动—脑力劳动7.管理重点8.机器—人才)』 第四讲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高技术产业化(1.高该技术的含义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类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2.高技术的特征(1概念和基本原理建立在最新科技成就之上,技术结构属于尖端技术2 出现于20th40年代之后,属新技术3对国家的经济、军事有着重大影响4能形成产业规模,推进生产力变革5高智力6高效益7高投入8高竞争9高风险10高势能)3.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必须形成产业,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1)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才能满足社会成员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实验室---中试---工业生产---批量---产业)(2)高技术产业化的路径(科技中心孵化器创业中心)(3)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品 二当代主要高技术产业及其产业发展状况背景1.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与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2.新技术革命的特征(1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2制造工艺和技术创新为传统工业产品升级作了技术准备3新型材料改变各种产品的性能4安全、持久、健康新型能源的运用5生物技术农业、医药、化工、环保的发展带来变革)『1.信息科学技术推动当前和21TH各国生产力现代化进程的决定因素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1)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石2)计算机技术—知识产品的加工厂3)通信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命线』『2.生命科学技术1)基因工程2)细胞工程3)酶工程4)发酵工程5)人类基因组计划6)克隆技术』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4.有利于环境的高新技术5.新材料科学技术6.空间科学技7.海洋科学技术8.软科学技术(空间、海洋技术为人类开辟空间广阔的资源领域) 第五讲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计量经济学1

计量经济学 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两个变量的数学模型:Yi=β?+β?Xi +μi ,Yi 为被解释变量。 Xi 为解释变量。μi 为随机误差项(随机扰动项或随机项、误差项)。β?,β?为回归系数(待 定系数、待定参数),这样的模型含有一个解释变量,而且变量之间的关系又是线性的,所 以上式称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2、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1、解释变量X 是确定性变量,不是随机变量;假设2、 随机误差项μi 具有零均值、同方差和不序列相关性:E(μi )=0 i=1,2, …,n 。 Var(μi )= δu2 i=1,2, …,n 。Cov(μi ,μj)=0,i≠j i,j= 1,2, …n,假设3、随机误差项μi 与解释变量X 之间不相关:Cov(Xi,μi)=0 i=1,2, …,n,假设4、μi 服从零均值、同方差、零协方差 的正态分布: μi -N(0,δu2)i=1,2, …,n 。注意:1、如果假设1、2满足,则假设3也满足;2、如 果假设4满足,则假设2也满足。 3、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为了研究总体回归模型中变量X 和Y 之间的线性关系,需要求 一条拟合直线,一条好的拟合直线应该是使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以此为准则,确定X 与Y 之间的线性关系。 4、回归系数:β?=1/n ﹙∑Yi -β?∑Xi ﹚,β?=n∑XiYi -∑Xi∑Yi /n∑Xi2-﹙∑Xi ﹚2 5、常用结果:1、∑ei=0即残差项ei 的均值为0,2、∑eiXi=0即残差项ei 与解释变量Xi 不 相关。3、样本回归方程可以写成Yi o-ˉYˉ=β?(Xi-ˉXˉ)即样本回归直线过点(ˉXˉ, ˉYˉ) 4、ˉYi oˉ=ˉYˉ即被解释变量的样本平均值等于其估计值的平均值 6、样本可决系数:对样本回归直线与样本观测值之间拟合程度的检验。样本观测值距回归 曲线越近,拟合优度越好,X 对Y 的解释程度越强。TSS=∑(Yi- ˉYˉ)2,RSS=∑(Yi o-ˉYˉ) 2,ESS=∑(Yi- Yi o)2其中TSS 为总离差平方和,RSS 为回归平方和(为样本回归线解释的 部分),ESS 为残差平方和(样本回归线不解释的部)R2=RSS /TSS=1-∑ei2/∑yi2=β?2∑xi2 /∑yi=(∑xiyi) 2/∑xi2∑yi2,可决系数的取值范围:[0,1],R2越接近1,说明实际观测点离 样本线越近,拟合优度越高。 7、样本相关系数:R=∑xiyi /(∑xi2∑yi2)? 检验相关系数的t 统计量t=R(n-2) ?/(1-R 2)?~ t(n-2) 8、置信区间:β?~N (β·, δu2∑Xi2/n∑xi 2), β?~﹙βo, δu2/∑xi2﹚令δu2=∑ei2/n-2,t=β?-βo /δβ?~t(n-2),==≥βo∈[β?-tα/2δβ?,β?+tα/2δβ?],β·∈[β?-tα/2δβ?,β?+tα/2δβ?] 9、回归系数估计值的显著性检验-t 检验:t=β?-βo/δβ?~t(n-2),提出假设H0:βo=0,H1: βo≠0 计算t=β2/δβ?,然后比较t 与tα/2(n-2)的大小 10、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预测:(1)点预测。将X 的一个特定值 代入样本回归方程,计算得出的 就是 的点预测 (2)区间预测。是求出 的点预测值 之后在一定置信度下求 落在以 为中心的的一个区间,从而可以分析 与 的接近程度,分析结果的可靠性。(1)单个值的预测区间Var(e o)=se 2[1+1/n+( - ) 2/∑xi 2],t= - /δ(e o) ~t(n-2), ∈[ -t α/2δ(e o), + t α/2δ(e o) ](2)均值的预测区间Var(δ0)= se 2[1/n+( - )2/∑xi 2],,t=E( )- /δ0~t(n-2), E( ) ∈[ - t α/2δ0, + t α/2δ0] 11、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β?表示边际倾向,表示Xi 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Yi 便增加或 减少β?个单位,β?是样本回归线在y 轴的截距,表示Yi 不受Xi 影响的情况下自发产生的 行为。 1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1、E (ui )=0,即随机误差项是一个期望值或平均值为 零的随机变量。2、var(ui)=E(ui 2) =δ2即对于解释变量X1、X2、·····Xk 的所有观测值, 随机误差项有相同的方差3、cov(ui,uj)=E(uiuj)=0即随机误差项彼此之间不相关。4、 cov(Xij,uj)=0即解释变量X1、X2、····Xk 是确定性变量,不是随机变量,与随机误差项彼 X 0 Y ?0Y 0Y 0Y ?0Y 0Y ?0Y ?0Y 0X 0X Y 0Y ?0Y 0Y ?0Y ?0X 0X Y 0Y ?0 Y 0Y ?0Y ?0

信息经济学复习资料

信息经济学期末复习 1、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与不变、唯一相对应,而不确定性与可变、可能相对应。 2、环境状态 用于描述决定经济决策可能结果的控制因素,也称事件状态或自然。 3、效用,就是满意程度,(是一种心里感受) 4、通常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代理人面对的随机状态可以用某种具体的概率值表示,那么, 这种随机状态就称为风险;如果一个经济代理人面对的随机状态不能够(至少在目前条件下还不能)以某种实际的概率值表述出可能产生的结果,那么,这种随机状态就称为不确定性。 5、信息理论的定义 可以近似地表述为,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 定义至少说明了一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定义反映了信息发生的基础与过程 (2)定义揭示了信息价值的基础所在 (3)定义揭示了信息与经济知识增长之间的关系 (4)定义表明,信息具有层次性、不可分性和共享性 (5)定义说明了知识差在传递过程中必然存在绝对的损失(噪音、信息失真或误差)。 6、经济信息基本形式 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同质信息与异质信息 7、完全信息 就是市场参与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8、完全市场 是指市场参加者对于环境(产品价格和质量)具有完全信息,市场参加者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拥有任何希望获得的信息。完全市场假设是建立在完全信息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假设。显然,完全市场假设中的信息不可能成为商品,也没有市场价格,同时,信息在市场参加者之中不受任何形式阻滞而广泛及时地传播,使每个市场参加者都能同时接收到同样信息。9、不完全信息 就是市场参加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部分知识。(部分程度因市场参加者的不同而不同),不完全信息经济比完全信息经济更具有经济现实性,因为,在现实经济中,信息的传播和接收都是需要花费成本代价的,并且市场通讯系统总是存在一定局限的,市场参加者也会施放市场噪声。因而市场价格不可能灵敏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市场价格机制因此可能失灵。 10、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 我们可以将市场知识划分为公共知识(或公共信息)与个别知识(或私人信息)两种形式。 11、公共知识 能够被所有的市场参加者获取的所有的相关信息。市场公共信息的无度增加将会降低市场运行的效率。 12、私人信息,又称为私有信息或个别知识,它是指个别市场参加者所拥有的具有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 13、对称信息 是指在某种相互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度量。对称的理解有时要求是反复和多重的,例如:你知道你妻子不知道你知道她知道你有外遇吗? 14、对称信息环境可分为三类 一是市场参加者双方都没有掌握有关信息的信息环境,即双方都处于“无知”状态;二是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 (2)国家对经济活动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而企业由于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政府的附属物[2]。国家主要通过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计划实施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和管理。通过组建专门的经济计划部门制定发展计划,并对企业通过指标、计划参数、实际评价等实行全面的控制,而企业的绩效则完全表现在对计划的完成和当局的偏好。高度计划指令经济要求对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细致的计划,但由于信息问题,导致计划多具有刚性而缺乏灵活性。 (3)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国家不仅要负责宏观方面的资源配置,甚至对微观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以实现资源在微观主体间的配置。导致在国家和政府之外并不存在实际的微观经济主体。这种体制导致经济决策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的省级的党政系统的领导机构,而企业和民众个人、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及下级党政部门没有决策权。在后来,决策更加集中与个别领导人手中,导致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和不规范的个人决策左右集体决策而引发的一系列决策失误,严重损害了计划经济的正常运行。[3] (4)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计划配置资源的一个核心机制在于行政命令手段替代价格机制。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压低到最小的范围。在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都充斥着政府的计划和指令。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导致配置效率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政府当局往往出于政治目的实施资源配置计划,而将经济效率的标准放在政治目标之后,这也是导致计划经济配置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5)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按照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的观点,交易是人类经济行为中最一般的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交易,而计划体制下的交易活动则被行政指令所替代,交易对象被消除了商品本性。交易活动的非价格特征,根源于计划经济本身取消货币媒介的思维[4]。这导致在货币支付之外,人们开始寻求其他的支付方法,通过牟取权力,搭便车等行为进行变相支付等行为也是导致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的根源。 (6)分配方式上采取按劳分配。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应当以按劳分配为主。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进行分配。但由于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行为更多得表现为一种合作的社会性生产和团队生产过程,单个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和贡献率无法做出准确测量,这给按劳分配规则的执行带来了困难。从前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实践来看,多数按劳分配实际都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这导致苦乐不均,劳动者积极性下降,搭便车行为普遍化。 (7)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出于战略考虑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对城市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投入较大,但由于多数前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积累不足,经济总量较小,并且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国家,因此都采取“抽农补工”的做法,试图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违背结构均衡的发展战略,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业发展,造成城市对农村的挤压,以及 工业对农业的抑止。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这一结构导致后期经济增长中产业链条的断裂,是造成后期改革最初发端于农村的根本原因。 (8)对外封闭型经济。社会主义政权的诞生由于处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涨阶段,两大社会制度的冲突从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之前就明显存在。尽管新政权都表示希望与包括西方在内的国家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并提出过“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指导方针,但由于国际冷战格局的形成,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质上都是封闭型的。尽管早期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有过贸易往来,但多半是出于政治合作的目的,甚至后期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也发生了分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经济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二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产业升级,它不仅促进了生产和经济的迅猛增长,还使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造了人类进步史上的空前繁荣。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场新的产业升级正在以比工业革命更快的速度发生,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一场知识经济的风暴震撼着全球,人类文明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还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在汹涌的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既有生机又潜伏着危机。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谁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完成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化,谁就能成为竞争的强者。知识经济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一、知识经济概述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略称。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上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以传统工业为主要支柱,以大量消耗原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支柱,以知识资源为首要生产要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高新技术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高新技术是指按联合国组织分类的八大类技术,主要有: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又称为软科学技术)等。 2、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相比,呈现以下的特征:(1)、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增长源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和信息被物化,使其成为软件、网络等产品并通过加工、传输、经营而为全球居民所消费。知识和信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且其具有无限性,非消耗性,共享性,持续增长,回报递增的特点。 (2)、知识经济以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在工业经济中,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等为支柱产业。而在知识经济中,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撑整个经济的支柱产业。以美国为例,美国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的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50%。 (3)、知识经济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广阔,仅以信息技术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光纤技术、网络、软件技术以及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任何国家发展知识知识都不可离开世界大市场而闭关锁国。 (4)、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体。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的作用;而知识经济则时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 (5)、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不创新就灭亡”,唯有全面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等,以及将这些创新互相结合,并形成持续创新机制,使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综合协调,一体化发展,才能嬴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