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淡定的日本人与【大和民族优越论】

淡定的日本人与【大和民族优越论】

淡定的日本人与【大和民族优越论】
淡定的日本人与【大和民族优越论】

淡定的日本人与【大和民族优越论】

不少外国媒体在对日本人遭受强震后体现的【镇定】【井然有序】的现象进行解读时,不慎掉入了战后日本和平人士深引为忧的【大和民族优越论】。

外国传媒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对日本人临危不乱及其忘我精神的称赞,到了日本国内,却被部分保守人士视为推广战前【教育敕语】以便培育【日本人的美质】的借口和良机。

【地震、雷电、火灾和父亲,这是日本人的四最怕】

笔者40余年前初抵东京时,就从日语班的课文中牢记了这句话。雷电和火灾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地震和发怒的父亲在日本人眼中为什么那么可怕,老实说,我们几位来自东南亚的留学生都不太理解,只是把它当作有趣的日文来背诵。

但很快,大家都对地震有所体会,特别是里氏二三级或更微弱的小地震,可以说是常有的事。由于这些微小的地震频繁发生,不少住在老朽的日式木屋的同学经常开玩笑地将来访脚步粗重者和小地震相提并论,表示两者难以区分。

日本人淡定无关国民性

正因为日本是一个火山多、地震频繁发生的国家,到日本久的人都多少知道地震来时的一些基本知识。比如,迅速躲到一个牢固而空间不大的地方,保持镇定,不要慌张,迅速听广播或者看电视以便获取最新最准确的【地震速报】信息,以及千万不要轻信任何【风闻】与谣言,等等。

至于学校、机关单位和各社区等,更定期举办防震、防灾的演习,特别是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导致灾区居民惨遭生命财产损失之后,防震、防灾意识在民间更获得深入的展开。百货店堆满各种防震、防灾必备的配套背包,各学校、机关单位和社区的防震、防灾的避难演习也更为频繁。与此同时,不少单位和社区都有内部紧急联络网,以便在【万一】的时刻可以相互照应和听取指挥。

可以这么说,对于与地震共生,或者说地震是生活一部分的日本人来说,他们早已做好地震随时到来的心理准备,阪神大地震的突如其来和惨痛的经验教训,更加强了他们这种有备无患的意识。在地震面前,必须镇定和听指挥,俨然不是非地震多发国国民所能想像的。日本人之所以临危不乱和井井有条,显然是上述对地震所持敬畏与无奈之对策,及长期以来不断的防震避难训练的结果。

了解了日本人这种有备无患的危机感心理及其自幼就反复接受的各种避难训练,人们对日本

人在这回地震的第一时间保持冷静、镇定态度及其井然有序的现象,固然可以给予高度评价,但却不宜将之解读为或提升至【高素质】的【国民性】或【民族性】的层次。

【民族优越论】一度是忌讳

地震问题之所以忌讳与日本的【民族优越性】相提并论,是有历史原因的。

1923年,紧随着关东大地震发生的,就是【朝鲜人要趁乱放火、抢劫及朝井水投毒】等恶毒谣言的大量流布。接着便是军警和各地的【自卫团】有组织地【猎捕朝鲜人】,结果造成6000多名无辜的朝鲜人被屠杀,另有700多名华工遇害。【地震】、【谣言】与排外的【种族歧视】,遂成为日本近现代史上每当谈起其中任何一项话题时都常会相互联想起的关键语。

笔者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日本学习新闻学的,当时就发现,有不少老师和同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系出身者)都在热心探讨和研究【地震与流言蜚语】的课题。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开明的知识分子在对【关东大地震与屠杀朝鲜人】事件进行反思,并致力于反对【大和民族优越论】、【日本人特殊论】的提倡。

对于这些现象,笔者当初是感到百思莫解,但在了解上述历史背景及与旅日朝鲜人交往、交流之后,笔者终于明白了【地震】、【谣言】与【种族歧视】三者的相互关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一些市民团体和大学生之所以对当局主导的东京奥运会(1964年)、明治百年纪念运动(1968年)和大阪世界博览会(1970年)持批判或消极的态度,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大国意识】的鼓吹会重燃或助长战前【大和民族优越论】的气焰。

也许是因为关东大地震与流言蜚语曾给有良知的日本人和旅日朝鲜人带来心灵的深痛,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后,一些有识之士除了批评当局低效率的救灾手法之外,也为1923年的排外悲剧并未重演而感到欣慰。

保守派大肆渲染外界赞扬

与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混乱现象相比较,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的日本社会,不论是灾区或非灾区,确实是有巨大的改进。不少人在总结阪神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时,之所以刻意强调【国际化城市】神户不同民族灾民互助精神之可贵,及对来自各地志愿者给予热烈的掌声,无非是要借此机会, 向日本民众灌输和推广多元社会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思想和精神。

在探讨有关大地震与国际化社会的问题时,也有一些日本热心人士力促当局以各种文字和语言印刷和广播有关防震、防灾、避震、避险的手册及其相关信息。在这回大地震发生之后,不少地区都有面向外国人的不同语言的广播,显然和这些开明人士长期以来的努力分不开。对于这些国际视野宽阔的日本人士的努力,我们是应该给予高度评价的。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不少外国媒体在第一时间对日本人平时有备无患的训练,以及接受惨痛经验教训后逐步体现的【镇定】【井然有序】与【国际化】的现象进行解读时,并不十分了解或已然忘记了前述的基本事实和史实,而不慎掉入了战后日本和平人士深引为忧的【大和民族优越论】、【日本人特殊论】的陷阱。

针对最初海外潮涌而至的日本赞颂论,一向与【国益】捆绑在一起的日本主流媒体无不大肆渲染。其中,也许最令日本保守人士惊喜的就是将地震后日本人的【守礼】与【知耻】的言行简单地归结于【武士道精神】。对此,一名一向鼓吹战前思想的日本国粹主义者便借题发挥,提倡战前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强调在国难面前,推行敕语中【一旦有缓急义勇奉公】核心思想的重要性。【教育敕语】由于被视为系战前军国教育的精神支柱,而被战后的和平宪法摒弃于校门之外。

外国传媒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对日本人临危不乱及其忘我精神的称赞,到了日本国内,却被部分保守人士视为推广战前【教育敕语】以便培育【日本人的美质】的借口和良机。这也许是不少在无意识中对【淡定】的日本人叹为观止的外国人士始料不及的吧!

來源:参考消息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 核心提示: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并且,日本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美意识又常常与佛教的无常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直接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对我们理解现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行为准则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飞花落叶’之美?、?不圆满的美?、?‘侘’与‘寂’之美?三个方面讨论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与无常思想的联系。 “无常”和美意识 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成长到一定的年龄,理解了死亡是自身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时,就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活着。可以说,生死观决定着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观。 在日本,面对生死无常,虽然令人慨叹,但是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超越的问题。人们不仅在无常的状态下生活,而且还发展为品味无常、享受无常的境界。然而,正如美国学者阿瑟·丹托所指出:“没有一种文化没有其对待死亡的方式,或没有对待苦难的办法。”可以说,在日本思想史的走向中有一条日本人为超越无常悲感、从无常悲感的压抑下重新获得精神自由而不懈地思索、实践的历程。并且,这种探索最大的特征就是它与日本的文学史、艺术史结合在一起,使无常与美、死与美的思考作为大量的日本文化史的结晶而留给后世。 这里的“无常”,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居,绝无常住性,故名。《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1000多年来已全面渗入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日本文化形成的要素之一。人们在研究日本文化尤其在探讨日本古代文化时,佛教中的无常思想几乎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词汇。 而美的思考即所谓美意识,是指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以及判断美的基准和思考。作为日本古代重要文艺理念的“物哀”、“侘”、“寂”等概念,就是古代日本人美意识的

论民族凝聚力

---------------------------------------------------------------范文最新推荐------------------------------------------------------ 论民族凝聚力 山课 件5 k J.om 7 论民族凝聚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发展力,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软实力,它制约着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实力的发展。因而,研究如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 华民族凝聚力系统的良性运动,必须要有公正、民主、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公正、民主,不会出现和谐,社会不和谐又何来真正的稳定。从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善良、热情的优良 1 / 3

传统上我们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风范,从过去的争取民族解放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到今天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我们可以找到传统文化的身影。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由于人才流动性大大增加,同一民族的人可以属于不同的国家,所以我们突出提高民族凝聚力而不是爱国主义正在于此。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和腐朽文化。坚持用先进思想占领文化阵地,抵制腐朽文化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结果,又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推动力量。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保证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首先,民族凝聚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然而,经济实力又是一个民族内部各种力量赖以凝聚的物质利益基础。其次,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改革开放使各民族地区充分、合理地利用地方经济优势,与经济发达地区建立起互补互利的关系,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新的基础上以经济优势与资源互补替代了传统的农牧互补,从而促进了社会和经

日本 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二、日本(oneP82、twoP104) 1、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我国东面的岛国,东临太平洋, 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 北滨鄂霍次克海。 经纬度注意:135°E和140°E35°N和40°N穿过(2)范围:其领土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四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3)地形:①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才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为其最高峰 ②日本太平岩沿岸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神户、横滨是著名的海港。 ③日本多火山、地震,堪称“世界火山博物馆” 和“地震国”,富士山便是一座活火山。 (4)气候:日本位于温带,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类型。表现为海洋性的季风气候。 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5)资源:日本多山,森林资源丰富 降水多,山间河流短小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北海道渔场) 矿产资源贫乏,需从国外进口 石油:中东、东南亚 铁矿石:澳大利亚、印度、巴西 煤炭:中国、澳大利亚 棉花:中国、美国 木材:俄罗斯、巴西、东南亚、北美 2、经济特征 (1)工业(加工贸易型经济) 原因:对资源和市场的对外依赖 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亚洲、西欧 日本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神户、横滨 日本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不利:①矿产资源缺乏,②国内市场狭小 有利条件:①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②较高的科技水平, ③以及岛国多深水良港等有利条件

主要工业部门:家用电器、电子、造船、汽车、机械、 化学、钢铁、纺织、电力 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工业中心是东京和横滨) 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 阪神工业区(大阪和神户) 濑户内海沿岸、 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2)农业 ①海洋渔业发达:最大渔场为北海道渔场,日本的捕鱼量常 居世界首位。鱼产品是日本人习惯的肉食品。 ②种植业单产高:日本耕地面积少,地块小,多采用小型农业 机械,发展水利。实行集约化生产,科技 含量高,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 水稻是日本主要的粮食作物。 稻米、蔬菜、畜产为日本农业三大部门。 3、主要城市和贸易 ①日本首都东京,位于关东平原的南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海陆空交通的枢纽。 ②筑波为新兴的科学城。 ③京都和奈良为著名古都和文化旅游城市。 ④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神户和横滨是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4、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为主 (2)服饰:和服与“洋”服并存 (3)建筑:和屋与“洋”房并存 5、发达的交通

民族唱法发声

第一周: 一、发声练习; 1、12 32 1‖ 嗯………. 要求:声音不要大,张口哼鸣与闭口哼鸣位置要相同声音一致。 · 2、1. 3 5.1 5 .3 1 ‖ 咪哞咪哞 要求:断唱,有跳的感觉 3、5.6 4.5 | 3.4 2.3| 1 0‖ Luo la Luo la Luo 要求:半声歌唱,气息饱满,虚唱。 ︵︵ 4、1234 50 | 40 30 | 20 1‖ 嗯捏捏捏捏 要求:每个字,每个音要短促有力。 ·· 5、10 60 40 |10 60 40‖ mi mi mi mo mo mo 要求:每个字,每个音要短促有力。 高音时要体会口往下落的感觉,感觉把口放到胸口。 二、歌曲演唱:《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 1、“巍巍井冈山”中的“山”要往an 上靠以找到亮点。 全曲要有流动性速度可稍快。

第二周: 1、12 32 1‖ 嗯………. 要求:声音不要大,张口哼鸣与闭口哼鸣位置要相同声音一致。 ⌒⌒⌒⌒ 2、53 42 1 | 53 42 1 ‖ 呜呜啊呜啊咿 要求:“呜”要进里面“啊”到“咿”的过度要集中高位置亮点。 3、5.6 4.5 | 3.4 2.3| 1 0‖ Luo la Luo la Luo 要求:半声歌唱,气息饱满,虚唱。 ︵︵ 4、1234 50 | 40 30 | 20 1‖ 嗯捏捏捏捏 要求:每个字,每个音要短促有力。 ·· 5、10 60 40 |10 60 40‖ mi mi mi mo mo mo 要求:每个字,每个音要短促有力。 高音时要体会口往下落的感觉,感觉把口放到胸口。歌唱曲目《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

日语高考日本文化常识题背诵题

日本国基本概况以及民族风俗 一、基本概况 1、国名全称为日本国。 2、地理位置 是本是一个地貌特征奇特的群岛国家。它多山地、多地震、多温泉、多火山、多森林、多河流、多湖泊,但平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北濒颚霍茨克海,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东海与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相望。 日本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日本列岛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 900多个小岛组成,四个大岛的合计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6%。日本地域狭长,四面临海,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约达3.4万千米。 3、山川河流 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部面积的75%,其中一般山地和丘陵占65%,火山地和火山麓占10%。并湾山系和南湾山系纵横贯穿四个大岛,相汇于本州中部。主要山脉有奥羽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越后山脉、飞弹山脉、日高山脉、四国山地、九州山地等。富士山为全国第一高峰,世界著名火山,被日本人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该山海拔3776米。 日本列岛河流密布,共有河流上百条,主要有利根川、信浓川、石狩川、北上川、天盐川、木曾川六大水系。其中信深川最长,为367千米,而利根川流域面积最广,达16840 平方千米,为日本第一大河。湖泊较多,共有600多个,最大的是琵琶湖,面积为672平方千米;最深的是田泽湖,最深处达423.4米。 4、气候 日本列岛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多雨、多雪、多台风。终年比较温和湿润,夏季东海岸多雨,冬季日本海沿岸多雪,夏秋之交多台风,年均降水量在1700-1800毫米左右。 日本的平均气温多在10摄氏度以上,最冷的月份一般为1月和2月,最热的月份一般为7月和8月,梅雨和台风也是日本气候的特点。 5、人口、民族 日本人口为1.2594亿,人口总数居世界第八位。 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占人口的99.3%以上,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有1.24亿人。少数民族只有阿伊努族,旧称"虾夷"族。 6、行政区划 日本行政区划为都、道、府、县制。全国共分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下设662个市、1993个町、81个村和23个特别区。 7、宗教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神道教和佛教是并立的两大宗教,为多数日本人所信奉,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信徒较多。 8、教育 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专2-3年。实行9年义务教育。

日本文化的特质

日本文化的特质 -----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从现象到原因 摘要: 自杀的主题,在日本文化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日本人将死美化,升华,从情死到剖腹,死甚至成为一种艺术。这受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因素、宗教和哲学因素额影响,并与武士道息息相关,死在日本成为一种人格的昭示,象征着忠诚,也释放出自己的精神以求永生。且日本人的生死观不分善恶、不分是非,是一种“善人尚能往生,何况恶人哉”的独特生死观。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自杀似乎成为了日本社会摆脱不掉的毒瘤。透过其表面的原因---日本社会的生存压力过大,很大一部分应该归于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中国人在提倡积极入世的儒学的影响下,具有“重生安死”的倾向,而日本人“惜生崇死”1。西方的基督教反对自杀,认为人的生命是上帝创造的,只有上帝才有权处置,否则是对上帝的冒犯。日本文学评论家加藤周一谈到日本人的生死观时指出:“自杀的主题,在日本文化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日本人之所以自杀率高居不下,除了日本人天性的脆弱和爱走极端之外,这种传统的死亡观恐怕难辞其咎。 一、情死与剖腹 日本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以“情死”为主题,从近松门左卫门1703年的《曾根崎情死》到渡边淳一的《失乐园》,都在日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浪漫的殉情自杀甚至成为一种时髦的事情。在日本人看来,死是悲哀而美丽的,死的一霎那就是美的极致,如同樱花飘落般,让人震撼和难忘。而为了人世间最美的感情—爱情而死,更是双双放弃了对尘世的眷恋,那一霎那灵魂和肉体完美结合,重新回归人类最初的伊甸园。 除了情死,日本人很重要的另一种典型死法是剖腹。 日本历史上剖腹而死的不胜枚举,与“武士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是武士和近代军人最崇尚的自杀方式。虽然剖腹并非自杀的理想部位,并不能很快致死,相反是异常痛苦的。据日本有关记载,没有“介错人”帮忙,最快毙命也需要6小时以上,长的则达72小时才能血尽而亡。因此,剖腹并非单纯为了实现死亡的目的而自杀,而是一种仪式行为。剖腹除了显示自杀者的勇敢和留下确凿的自杀证据2外,更主要的是源于日本人对“腹”的信仰。日本古代,男性以大腹便便为美,时至今日的相扑,也反映了日本一种传统的审美倾向。“腹”在日语中有丰富的含义,可以表示心、思想、情感、勇气、豪志等,认为“魂在腹中”。剖腹既表明忠诚与勇敢,昭示生者,震慑敌人,也释放出自己的精神以永生。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人这样连自杀也发展成为一种程式甚至艺术。 二、独特的生死观 坦然面对死亡,甚至于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正如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霎那间的魅力,刚刚盛开,便瞬间凋谢3。生命因死而得到超脱,进入永恒,美因死亡达到了极致。在日本人看来,人的肉体生命就仿佛烟花,绚烂而短暂,而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同时,不像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那种有善恶、有是非的生死观,日本人认为,一个人,无论生前是善还是恶,是是还是非,死后都将成佛,其牌位、理应放入神社,受后人供奉。所以说,日本人的生死观是一种不分善恶、不分是非的世界特有的生死观。 1《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李泽厚 2因在战斗中或平时以自刎或其他方式自杀,事后旁人很难判断是否是他杀 3引自《樱花的过渡---日本文化的面貌与精神》王永娟姜俊燕

民族凝聚力

摘要】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是民族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民族凝聚力对于民族的发展演进以及民族的自强、自立都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表现,影响它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民族凝聚力的体验与表现进行分析,论述影响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认同感;民族凝聚力;社会心理 A Stud on Teh Social Psychology of Natonal Cohesion Zhao Wei Abstract:In national psychology,national cohesion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conten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discusses.National cohesion produce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upon a nation s development,evolution,self-relianc and independence.Meanwhile,it has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a nation s development,and changes take place in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if.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manofestations of national cohes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and has a discussion about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ohesion. Key words:sense of approval,national cohesion,social psychology 按照斯大林的论述,民族可以特指历史上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并且有语言、经济和文化等特点的稳定的群体。作为人们共同体一种类型的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是有区别的。民族不同于种族,民族属于社会历史范畴。①民族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的标志,也是一群人具有同一血缘关系的象征。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将某民族看作活动的主体。总将民族与其成员一体化,将对民族团体的看法移情于每一所属成员身上,即将民族成员与所从属的民族融为一体。然而,民族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基本特征和内涵是有所变化的,斯大林关于民族的概念反映了在民族形成及发展初期的本质特征。没有民族共同体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社会生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很难形成乃至发展。 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民族的演进,构成民族的基本要素也在发生变化。正如当代著名民族学家杨建新先生所指出的:“随着民族的发展,尤其是在民族的发展和繁荣阶段,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开始起较大作用。而在第三个阶段,即趋同和融化阶段,其基础不再是地域和社会,而主要是文化。一定程度上说,在这个阶段,民族共同体是一种超地域范围、超社会单位的共同体,文化在维系民族发展中起主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② 心理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民族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民族意识构成中,民族自尊、民族凝聚力居于核心地位,民族凝聚力是构成民族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及其成员保持在民族

浅谈美国民族多元化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浅谈美国的民族多元化及对我们的启示 ——《构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读后感 在电影《海上钢琴师》的最开头有这样一段独白“It happened every time that someone would look up and see her. It’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 mean, there were more than a thousand of us on that ship, travelling rich folk, immigrants, strange people and us. Yet there was one, just one who would see her first. Then he’d just stand there, rooted on the spot, his heart racing. And every time, I swear every damned time, he’d turn towards us, to the ship, towards everybody and scream…AMERICA!”对白中的“her”指的就是矗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1876年由法国作为庆祝美国独立战争胜利100周年送给美国的礼物。自由女神神情笃定,手中高举火炬,默默注视着这座大都会;每天以其宽广的胸怀欢迎了19实际末以来到美国定居的千万移民。 中国人可以骄傲地宣称自己是拥有5000年文明的炎黄子孙、日本人可以称自己是大和民族、英国人可以称自己为央格鲁撒克逊人、德国人可以称自己是日耳曼民族,而美国人却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共同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祖先。正如Hector St. John de Crevecoeur 所说的: 究竟社么是美国人这种新人?他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欧洲人的后裔,因此他学院混合之利器,你无法在其他任何国家找到。我可以告诉一个家庭,她的爷爷是英国人,奶奶是荷兰人,他们的儿子去了一个法国妻子,而她又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去了四个不同国家的妻子。他是一个美国人,抛弃了祖先所有的偏见与习惯,从他所拥有的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法律和新的社会制度中找到了新的替代。他被美国伟大的母校所接纳,因此成了美国人。在这里,所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互相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他们的劳动及财富总有一天将会改造世1 界。 没有共同的种族和根源,也许这就是美国民族最大的特征。有人将美国比作一个大熔炉,不同种族、文化、信仰的人在这里兼容包并,合众为一。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被同化了,他们或自愿或被迫地放弃了那些使他们有别与周围邻居的特殊标志。在这里,种族、宗教、语言、血统已不再重要,无论是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无论是基督徒、新教徒、佛教徒还是伊斯兰教徒,无论是贵族、资产阶级还是农民,他们都可以站在星条旗下庄严地宣誓:“我宣誓,不论在此之前我属于任何外国君王、帝王、国家主权的臣民或公民,我现在要绝对和彻底抛弃对他们的一切守诺和效忠;我要拥护和保卫美国宪法和法律,时期不受国内外敌人的侵犯;我要信奉和忠于美国宪法和法律;如果法律需要,我将拿起枪杆捍卫美国……愿上帝保佑。”2从此,他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引以为荣的特征——美国人。 纵观美国的民族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最早的民族是印第安人。他们在公元前三万年前从西伯利亚渡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大陆。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而哥伦布的到来打开了最初的种族融合的大门。欧洲人沿着新航路蜂拥而至,用1【美】卢瑟·S·路德克主编《国建美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第三页,江苏人民出版社 2竞鸿、吴华著《一言难尽美国人》第八页,时事出版社1997·6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

桑凤平高春璐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 摘要:感叹人生无常是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主题。无常意味着灾难,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生离死别。中日两国古典文学对于/灾难0的起因和/生死0的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用儒家思想来解释/灾难0的原因,即无常是社会的各种弊端造成的,而后者则用佛教思想来解释/灾难0的原因,即灾难是无常世界本身造成的。对于/生死0,中国古代文人/忧生0,日本古代文人/崇死0。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人生无常;佛教;儒教;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7)03-0138-04 Differences bet ween the Ideas of Inconstancy in Chi nese and Japanese L iterary Classics SANG Feng-p ing GAO Chun-l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 y,Chongqing400044,P.R.Chi n a) Abstract:I nconsta ncy of life is the consta nt the m e i n 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y classics.I nc onstancy is the cause of disaster,wh i ch results i n separati on and death.As to the ori g i n of i nc onstancy and att-i tudes to war ds it,t here are differe nt ideas i n 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y classics.I n the for m er,the or- i g i n of t he i nconsta ncy of life i s explai ned in ter m s of Conf uci anis m,whereas i n the latter,it is e xplai ned i n ter m s of Buddhis m,belie v i ng that disasters are cause d by the inconstant worl d.W ith regar d to"life and death",ancie nt Chi nese w riters"car e more about life",whereas Japa nese w riters"worsh i p death". K ey wor ds: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 y classics;inc onstancy of life;Buddh i s m and Confuci anis m;att-i tudes to ward life a nd deat h 无常一词出于中国古典和佛经当中,包含三种意思:一是诸行无常,即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世上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二是五蕴无常,即认识到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的主体本身也是无常的;三是世上没有/无常0,也没有/有常0,当超越有无的对立到达涅槃时,才能够形成真正的无常观,即一切皆空的思想。在这三种意思中,与日本文学有关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日本人精神生活的为诸行无常。[1](第144页)无常的痛苦,自古以来就折磨着一代代人。无数的哲人志士、英雄豪杰,面对无常之苦的逼迫,都不免感叹哀伤。而对无常思想的抒发,则是古今中外文学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在其代表作《离骚》中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0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悲切之感,体现了一种哀怨之美,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吟咏无常的诗句。[2](第235页)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约公元八世纪后半叶)第19卷也咏道:/天地N遠-始a h世N中O常無-b N H語j続-0(远从天地始,世间即无常),抒发了对世间无常的感叹。 收稿日期:2006-12-26 作者简介:桑凤平(1960-),女,辽宁大连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文化与日本文学翻译。 138

中华民族凝聚力专题论文

中华民族凝聚力专题论文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现在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畏惧一切困难,越是遭受苦难越是团结凝聚的民族,这是是我们中华之魂,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原动力! 在危机时刻,尤其是天灾面前,一个民族最能体现其民族的精神。面临危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存在的价值就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衡量尺度,那就是人及其生命。人和生命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本源问题,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有了人,就有了社会。对人及其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也就成了衡量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当危机危及他人的生命的时候,你和我作出怎样的反应也就成为你和我存在的价值的最重要的尺度。没有了他人,你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四川大地震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整个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在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按照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贷年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浓缩为八个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正是靠着这八个字,使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经历诸多灾难而能够依然顽强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繁衍、发展壮大。在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曾经饱受苦难--但是无论这些苦难是源自天灾,还是源自人祸。不论是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疫病传播,中华民族都处之泰然,依靠上述八个字,挺过来了。中华民族是个宅心仁厚的民族,世界上不知道多少个国家的人民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得到过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无私的帮助,我们的帮助从来就不带任何条件,是真心实意地为国外受灾受难的人们送去中国人民的关心和祝福。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遇到这样大的灾难的时候,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同样深出了援助的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受灾的人民和受灾的地方,对此,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人民是满怀感激之情的。人在难处见真情,只有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见证出真正的朋友,烈火炼真金、也检验着国家间的情谊。

浅析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

浅析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 摘要:中日两国从1972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一直是波荡起伏,甚至针锋相对。2006年小泉不顾中国反对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又发生了剧烈的震荡。2007年以来中日关系全面回暖,两国政府和民众克服困难走到了互惠合作的新起点上。尽管如此,仍不时传出不和谐的声音。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日本民族的性格特征——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集体观念;密切的团队精神;不竭的创新动力;擅长学习和借鉴;热衷扩张和侵略;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的愚忠心理;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错误思潮。展示上述种种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和处理中日关系。 关键词:大和民族、性格特征、忧患意识、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擅长学习和借鉴、创新精神、扩张心态、狭隘的民族主义、盲目愚忠、歪曲历史美化侵略 中日两国从1972年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一直是波荡起伏,甚至针锋相对。2006年小泉不顾中国反对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又发生了剧烈的震荡。2007年以来中日关系全面回暖,两国政府和民众克服困难走到了互惠合作的新起点上。尽管如此,仍不时传出不和谐的声音。这究竟为什么?社会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探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我在这里也想简单分析一下大和民族的性格特征,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日本的小学教科书上,写上类似于“我们的国家资源稀少、国

土面积有限”的国情知识,引导日本儿童养成珍惜资源的理念。大和民族生存在一个四周环海、面积不大、多山的狭长岛国里,可耕地只占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十五,矿产资源又贫乏,且饱受地震、台风、海啸等的威胁。这种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剥夺了大和民族向大自然索取的权利,若说造物主对大和民族还有一丝怜悯的话,那就是给了它辽阔的渔场,然而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海洋捕捞是一件风险极大的艰难之事。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个人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条件。因此,这种不利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必然造就了大和民族的团队精神、创造性和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大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度的集体观念 曾有这样一个笑话:三个不同国家的军队分别接受到向前进的指示,他们都已经走到悬崖边上。日本军人不加理会,继续向前走,结果一个一个地掉到山谷里面去;美国军人纷纷停了下来;中国军人则原地踏步。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于命令是绝对服从,他们做事一丝不苟,他们愿意为集体作任何事情,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他们对国家太坚贞,这种精神相信世上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正是日本人的这种做事态度,才使得他们的国家强大起来,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尊重。这也是大和民族一直引以为傲的精神和价值。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这样的国情造就了大和

教你怎样唱歌 民族唱法篇

A.常见的呼吸问题及纠正方法 (一)漏气 吸气后,控制气息的能力较差,往往在出声前气漏掉,或气声同时呼出,造成“沙音”或气不够用。 纠正的方法:加强气息控制,加强咬字,避免漏气。 (二)用通常说话的呼吸唱歌 这是“白声”、“喊声”、“憋唱”的根。这种唱法,遇到困难的乐句或高音区,喉部、咽部及颈部肌肉就会用力帮忙,而出现脖粗脸红的紧张状态。 纠正的方法:加强锻炼,控制气息的能力,把劲下移两肋和腹肌,不要追求音量,可用小声闭口哼唱寻找混合共鸣,避开紧张。 (三)呼吸量小而不积极 表现为声音虚弱、漂浮、过分单薄、细、没有共鸣等。喉部用力时则表现“咩咩声”。 纠正的方法:加强“吸气”的深度,控制“呼气”时(即加强收腹提气的力量与吸气控制力量的对抗,)体会气声结合,声音的结实变化,理解气息的作用,必要时,专门训练大音量的方法,锻炼“呼气”的力量。 (四)呼吸“僵” 原因是控制呼吸的力量和动作死板,如:控制呼吸力量过大,肌肉失去弹性,不能灵活的适应歌曲旋律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只能延长音程跳动不大的连贯性曲调,不能唱节奏性强,速度轻快,音程跳动较大的旋律,或虽然能唱,但不能突出,常把一首朝气蓬勃的歌曲唱得死气沉沉,无精打采。 纠正的方法:加强跳音,华彩乐句和速度快、节奏性强的歌曲练习加以解决。 总之,气息不正确的原因,往往是呼吸器官不积极工作,造成其他器官的用力帮忙,使下颚僵硬,颈部紧张,或控制不适当,使气息失去灵活弹性,都是不利于唱歌的。因此,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只要是歌曲,就不能漫不经心地随便唱,就是发一个简单的音,也要作到情绪饱满,有目的地体会歌曲与呼吸的关系,和气息的御用。流畅、自如、圆滑、优美的歌声来自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对呼吸的控制作用,正确的呼吸是自然、舒畅、均匀、不紧张、不僵硬的。 B.究竟什么是民族唱法 吕远(著名作曲家):民族唱法这个提法,历来就有各种解释,甚至还存在观点上的分歧。当前全国各地的声乐比赛大都仅有三种分类: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我认为仅三种分类不够科学与规范,声乐界还需就此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有人认为民族唱法只有一种,是指彭丽媛式的民族唱法,我认为也可以规范为“民族美声唱法”。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无形当中就排除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等作为民族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国的民族唱法局限在一种不全面的范畴之内。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 王豫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 陕西西安 710071) 【摘 要】 本文从一些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现象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敬业、一丝不苟以及“和”的精神所带来的日本特有的“委婉、暧昧”、“恩情”和“集团意识”等民族性,并分析了这些国民性所产生的历史和地理根源以及对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日本人;生活习惯;民族性 日本人说;“中国は近くて遠い国です(中国是既近又远的国家)。”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日本,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日本人,一个时而友好时而敌视的民族,这是许多人对日本及日本人的看法。日本人自隋唐开始研究中国,继而研究欧洲上百年,才造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面对昔日远方来朝,今日成就显赫的国度,我们既不能稳坐汉唐辉煌的史书之上轻蔑其为蕞尔小国,更不能自贬身价、盲目哈日。研究一下日本近代能够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取长补短,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然而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际地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文以在日本实际生活的所见所闻来探讨日本这个民族的特性,为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及日本人尽微薄之力。 一、经济发达背后的日本民族性 留学日本德岛大学的四年,最让我难忘的是那里农村与城市的完美结合。四国是日本四大岛屿中最小、最不发达的一个岛,而德岛是日本四国地区的一个小地方,是居住在大城市的许多日本人从不问津的地方。去之前,问起日本人有关那里的情况,你首先会听到:“徳島は田舎です(德岛是农村)”这样的回答。带着我们中国人对农村固有的印象来到了这片土地的时候,眼前的景色令人大吃一惊。灯火通明的百货大楼,大街小巷的超市,随处可见、建筑模式统一、标志醒目的24小时便利店。入其店堂,方知什么是服务的周到,言语之典雅谦恭,举止之得体周详,还有你购物后所受到的深深地致谢,彷佛使你真的感到店家的生存就是依靠你的垂爱,原来所谓的“顾客是上帝”是这样一种感觉。人们的居住环境更令人大开眼界。与大城市的高层建筑不同,这里见到更多的是精致的独家独院住宅。透过每家的矮墙,都会看到一辆或者几辆停放在院落里的轿车。有些别墅式建筑的近旁不是山川就是农田。的确,这里不是大城市,但即使田间阡陌也是黑油油的柏油铺就,一尘不染。当看到开着车到田头更换作业服,干完活换好衣服开车离去的务农人,使人对这里的农民的概念不得不赋予新的认识,他们和我们城市中的工人没有两样。我们不禁要问,战后一贫如洗的日本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我想从下面的目睹事实中不难得出答案。 首先是日本人对待工作的敬业精神。在德岛大学,你到处可以看到敬业的教师,无论有没有课都按时来上班,绝对看不到上班干工作以外的事情。按照规定工作时间是朝9晚5制,但是一般情况下,几乎所有的教师、包括教授,晚8点以后才陆续离校却是普遍现象。而这种加班是自觉自愿的,没有任何补贴,按照中国人的标准每个人都可称得上是劳模。其实在日本的任何一个单位,加班的事平常得就像是纳入工作制度一样,已经融入了每个职工的生活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听说如果有一天丈夫不加班按时回家的话,连妻子都会感到不正常,会怀疑丈夫犯了错误或受到歧视。 其次是日本人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精神。在学校里,每次试验中,我们都会看到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学生。使用过的器皿要求清洗三遍的,绝没有人洗两遍了事,即使看起来已经很干净,也不会有人自作主张少洗一遍。据说,家政公司清洗拖把都是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的,新进公司的职员会有老员工手把手传授。在参观日本的服装厂时,亲眼看到工人拿着自己觉得差一点就超出标准的半成品找负责人确认是否可以通过?这种自己把关把问题消灭在过程中的做法,让我们联想到日本产品质量的可信。凡是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鞠躬是日本人再平常不过的礼节。有人说日本人的鞠躬的规范到位像是训练出来的一样。的确如此,你注意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每个人的每一次鞠躬都是双脚并拢、身体前倾,弯腰度数视情况而定。虽然是如此频繁、极普通的动作也让你决不会有敷衍了事的感觉。这种做事认真、到位还可以从日本人饮茶喝水中略见一斑。在日本到饭馆吃饭,代替我们上茶的习惯,日本多是上一杯冰水,即使数九隆冬也不例外。而笔者亲眼目睹的是盛装这种冰水的容器里已有半杯冰块,在倒给你的时候还要在你的杯子里再放入冰块。可是,当你饭后需要一杯热茶时,那个盛装热茶的杯子却是经过热蒸汽加热过的。 以上事例均是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现象,透过这些普通的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全民性的对待生活和工作认真的态度。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日本这个民族。一个面积只有不到38万平方公里,人口 1.2亿的国家能在战后短短50年间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除了其他的客观原因之外,它的这种民族性无疑是不可缺少的。日本国土面积是我国的二十六分之一,而人口是我们的十分之一。人口密度大,资源更是贫乏。几乎百分之百的石油、煤炭和矿石等工业原料,除大米以外90%以上的粮食、蔬菜和肉类都需要进口。一个国家什么都没有,买别人的原料,制成产品,靠什么能够再卖给别人赚取差价呢?靠的是产品的精美和性能的优异,靠的是价格的便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除了二战以后日本所确立的“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之外,每个日本人还需要比其他国家的国民付出更多的辛勤汗水。虽然当初是残酷的现实使日本人不得已而为之,但久而久之已经深入演化为其国民性。工作至上,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决不可调和的原则。任何的过错和失误必须有人承担起责任,以警后人。一个人在工作上有了过错,损害了集体的利益,不但周围的同事会不留情面地谴责之,就是当事人自己深感自责。这种自责绝不是敷衍了事,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日本国民从小就受到了这样的文化教育。 二、日本文化背后的民族性 日本人和中国人同居东亚,黑头发黄皮肤,写着方块汉字,崇尚孔孟之道,貌似汉文化传承者,但其内涵则大相径庭。我们常常会对他们的一些做法感到不可思议。真可谓又熟悉又陌生。 首先,从它的语言表达上就能充分地反映出这种矛盾性。众所周知,日本自古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国家。隋唐时期从中国引入了汉字,因此,有许多情况下单从汉字就能悟出日语的大概意思。比如:“中国は2001年にW T Oに加入した(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W T O)”。很熟悉。但是,当你带着中国人的思维去和日本人打交道时,却会发现仅靠语言,沟通是那么艰难。比如,当你要拜托日本人办一件事时,他回答你“考えときます(我先考虑考虑)”。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你还在怀有50%的希望在等待结果时,他早已对此事画上了句号,那就是一种拒绝。而类似的委婉拒绝在日本却是一种普遍现象,被人们所推崇。另外,当日本人给你端来一杯茶,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都会说“谢谢!”,表示谢意,可是日本人却会说“すみません(抱歉/不好意思)!”,好像是给对方造成多大的麻烦。 除了语言表达以外,日本人在对待别人的好意时所采取的行为也令我们费解。比如:日本人在接受了你的礼物或其他好意后,除了当面感谢之外,第二次再见到你时,一定会再次提及并表示谢意,无论这个第二次见面时隔多久,几个月,几年的也有。笔者就亲历了一次时隔半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文化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