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上课教师:陈海霞

指导教师:林振德邱丽鸳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学生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和实验的技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对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进行描述,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过滤实验的操作,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深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教学难点:

①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②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开启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的学习。上课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超链接播放视频)并思考视频里蕴含了什么科学现象?师:好的,看完视频,谁能帮驴解释一下为什么盐变轻了

生:,不见了,化了,溶解了

师:哦,同学们真聪明!像食盐这样在水中消失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溶解了,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关于“溶解”的科学知识。(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提出问题

师:老师分别为各组同学准备了食盐和沙子,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同学轮流观察。生:食盐和沙子都是一粒一粒的。

师: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

三、食盐和沙的溶解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实验步骤,谁来读一读?(你的声音真好听,读得真好!)食盐和沙子的用量只要一小勺,要分别在刚放入后,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后观察记录,你们都清楚实验步骤了吗?在实验之前,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温馨提示:1、实验过程要爱护实验器材,轻拿轻放,用完记得放回原处。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小组要分工,小组长负责操作,记录员负责记录,观察员负责观察。3、实验过程保持安静,小声讨论,小组长负责维持纪律。大家开始实验。(音乐)(3分钟)

师:好,完成实验的同学以良好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小组已经完成任务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小组也是这个结果吗?

师:同学们都完成的非常好,并且观察的非常认真细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食盐刚放入水中的时候下沉,颗粒是慢慢在变小,但是现象不明显,同学们可能注意不到,搅拌一会儿之后,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见食盐慢慢在消失对不对,静置一会儿之后,我们就完全看不见食盐了,而沙子刚放入水中也是下沉,但是颗粒大小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没有变化,搅拌之后还是不变,静置一会儿也还是不变,我们通过哪些现象说明食盐溶解了?

生:食盐最后消失了

师:哪些现象说明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生:沙子没有消失

师: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我们就说水能溶解食盐(食盐在水中溶

解了)。像沙在水里经过搅拌没有消失,我们就说水不能溶解沙子(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所以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不同,有的很快就溶解了,但是有的就不会溶解。

四、面粉的溶解

师:水还能溶解什么呢?水不能溶解什么呢?同学们,这是什么(面粉)?面粉有什么特点呢?面粉在水里会溶解吗?

师:我们还是用同样的实验方法,第一,取一小勺面粉放入水中,观察刚放入水中的状态。第二,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后,观察面粉在水中发生的变化。第三,静置一会儿后,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小组分工合作,及时记录现象,实验过程请保持安静。(2分钟后)

师:面粉在水中产生了什么现象呢?面粉刚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浮在水面,有的往下沉,搅拌一会后,分散在水中,水变浑浊了,静置一会儿之后杯底有沉淀,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食盐还是沙子?

生:食盐,因为水变白了,所以溶解了

生:沙子,因为它有沉淀,没有溶解

师:到底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呢?为了做进一步的观察,我们还需要进行另一个实验-------过滤

师:过滤需要用到的器材有玻璃棒,烧杯,漏斗,铁架台,滤纸,滤纸可以让液体通过,固体不能通过,所以不能溶解的物质会留在滤纸上,同学们手上都有拿到一张滤纸,(切)课本24页有滤纸的折叠方法,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动手,首先,将滤纸对折两次,会呈现出一个扇子的形状,沿一边打开,一面是一层,一面是三层,像漏斗的形状,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物质如食盐,可以溶解在水里,一些物质如沙子,面粉不能溶解在水里,关于过滤的操作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科学教学,也是第一次开科学公开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课堂掌控上存在许多的不足,虽然我很用心的去设计这节课,但是上出来的效果却是偏离的科学课的精神。我对自己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反思:第一,就是没有结尾,虽然设计课的时候有结尾,但是由于紧张,没有呈现出来。第二,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不够生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成了生硬的问答式,没有让学生多说多表达。第三,中间实验控制时间太长,没有课堂生成,应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课堂延伸。

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一册1-3《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溶液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共2课时) 第1课时自学-诊断 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初步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会对比试验; 3. 学会观察生活中,有关物质溶解性的现象,明确各物质溶解性规律。 二、问题导学: 1.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是:温度,大部分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不变,只有极少数物质如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为:在20℃时,100g水中能最多溶解36g食盐,20℃时在50g 水中加入20g食盐,求所得溶液质量是70g ,其溶质质量分数是28.57%。 三、学情诊断: 【诊断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液的溶解度是36g B.在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g C.氯化钠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大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答案】B 【诊断2】用“>”“<”“=”填空: (1)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 100mL (2)5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3)20℃时4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 140g。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4)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1.6%。 【答案】(1)<(2)<(3)<(4)< 第1课时问题-探究 四、探究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五、问题记录: 六、论证演练: 第1课时觉悟-发展 七、水平过关: 1.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在60℃时,将60gKNO3投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54.5% B.37.5% C.52.4% D.47.5% 【答案】C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重要知识点

溶解度曲线相关练习 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 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C .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D .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 甲,形成不饱和溶液 2.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可获得的信息是( ) A.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t ℃,相同质量的a 、b 溶解时放出热量相同 C .升高温度,可使a 或b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 .将相同质量的a 、b 分别加入100g 水中,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3.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乙的不饱和溶液降温可变成饱和溶液 C .20o C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 .50o C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4. 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 的溶解度大于a 的溶解度 B .t 1℃时,将a 、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 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 2℃时的b 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 1℃,一定能得到b 的饱 和溶 液 D.t 2℃时,a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右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的溶解度大于b 的溶解度 B .在20℃时,a 、b 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 .a 、b 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 .a 、b 都属于易溶物质 6.t 2℃时往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 g M 和a g N (两种物质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 、N ),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 2℃时,得到M 的饱和溶液 B.t 2℃时,得到N 的不饱和溶液 C .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 、N 的不饱和溶液 D.温度降低到t 1℃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 、N 的饱和溶液 50- 40- 30- 20- 10- 甲 乙 温度/ t 1 t 2 溶 解度/g

43.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 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 互转化;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技能: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 其影响因素;认识溶解度、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气体溶解度及其 影响因素。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 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 定义时,你认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 可从溶解度曲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 纳) 3.要将一杯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你可采用哪些方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现在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 问题(板书):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 剂。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 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但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 量的水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3页, 快速阅读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实验。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教材33—34页,完成下列表格)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15mL水,搅拌 内容学习注解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结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部分固体物质)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三)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 单位:克 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 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课本P36上的资料卡片) 2.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 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 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 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观察这两图可以知道有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 只有少数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少,例如氯化钠。 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例如熟石灰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外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例外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例外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新版)教科版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聚焦环节,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本课主题“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 探索环节,主要编排了2个学生探索活动。探究活动1让学生根据一年级学习实践过的体验,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探究活动2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称量好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2份,再平分成4份。最后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其中探究活动2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学时可把探究活动1前置到聚焦环节。 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拓展环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情分析】 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但是对于小苏打和书本中出现的碱平时接触较少,不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

物质的溶解性 一、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引导学生探究溶质溶解在溶剂里能力,以学生动手 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以小组 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初步具有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对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具准备]:相关实验用品的准备、PPT文稿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探究模式

外因温度 气体 压强 课堂练习(见附录) 课后延伸 附录: 巩固练习: 1、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温度的高低 D、压力的大小 2、气体物质的溶解性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气体的多少 D、压力的大小 3、清洗沾有油污的餐具,下列方法中,清洗效果最好的是…………………………() A、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B、在热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C、只用热水 D、只用冷水 4、养鱼专业户张大伯,在闷热的夏天发现鱼塘里的鱼总是要游到水面上来,若不及时 采取措施,常常会出现大量鱼死亡的现象,请大家给张大伯想一些办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课堂练习: 1、t1℃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5克X物质,t2℃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克Y 物质,则X、Y在水中的溶解性…………………………………………………………() A、X>Y B、X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读概念。 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镇先华初级中学九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导学案4(无答案) 新人教版

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镇先华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导学案4(无答 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气体溶解度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2.知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 【情境导入】黎明时分,池塘里的鱼儿为什么在水面浮游呢?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四:气体溶解度 一、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 【交流讨论】课本P38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1.打开汽水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3.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归纳小结】气体的溶解度与、有关,越高,溶解度越小;越大溶解度越大。 二、气体溶解度的涵义 【阅读】课本P38,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⑴定义:气体在为101KPa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如: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即:在101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 ⑵五要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⑶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阅读】课本P39,知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1.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大汽水中CO2的溶解度?或。 3.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4.如何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回顾反思】想想你有哪些疑惑?还有什么知识想进一步探究?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课本P40.1.~10. 1.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冒出,此时气体溶解度,其原因。 2.20℃时,氧气溶解度为0.031,是指条件下,一体积水里溶解氧气即达到饱和。 3.(多选)下列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A.熟石灰 B.食盐 C.硝酸钾 D.氧气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张伦兵 一、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教材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对溶液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打下了的基础。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其相互转化的学习,为下两课时学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及结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本节教材中占有基础地位,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也将为下一章学习酸碱盐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 (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目标分析 (1)通过亲生经历和体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 1.通过对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难点分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思路设计 (1)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发问题提出探 究任务 指导实 验探究 引导应用

(2)学生活动 五、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 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实验准备:第166页实验1、2、3;第167页实验1、2、3;按照学生人数每四人一组准备分组探究实验。 提出假设 设计实 验方案 进行实 验探究 联系应用

溶解度导学案1(九年级化学)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陈培亮审核:化学备课组班级姓名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2.学会跟溶解度曲线有关的数据处理。 【温故知新】 1.溶解度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内因)、(外因)。 3.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强越,气体溶解度越;温度越,气体溶解度越。 【参与学习】 一、了解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1.根据课本P36自己画的图,找出25℃和85℃时NaCl和 KNO3的溶解度。 2.右图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P点的表示意义是什么? 在O点和Q点时, 溶液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3.分析课本P37图9-12,思考: (1)溶解度的交点的表示意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越大?

3.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什么信息? 练习:课本P40“练习与应用”第4题 二、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溶质结晶方法的选择 1.分析课本P37图9-12和图9-13,归纳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例 如等。 (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例如 等。 (3)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例如等。练习:如图所示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填“A”或“B”)物质;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2.如何在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固体?能否用相同的方法在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或者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得到固体,为什么? 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小结: (1)若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升高而增大,通常采用(填结晶方法,下同)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教案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实验: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实验操作出现的现象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2、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

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2.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2.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二、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不能在水中溶解物质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本节课所涉及的实验器材较多,且多为易碎玻璃制品,对学生正确操作器材的要求较高。我校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规范性上较差,要求教师在讲解和演示时侧重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步骤和方法。此外,四年级的学生对食盐在水中溶解已有接触,但仅为初步认识,还不能分辨出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什么状态才是溶解,怎么用多种方法观察溶解并将其用更为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五、分组材料:食盐、沙(使用前淘干净)、面粉、装水烧杯、玻璃棒、锥形漏斗、滤纸、方座支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2分钟 师: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融化了),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4分钟 (1)教师板书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将小托盘中的食盐和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中,轻轻搅拌,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变化(记录)。 提示:用玻璃棒搅拌时用力不要过大,不要碰撞烧杯内壁和底部,小心玻璃易碎。 (2)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沙子在水里呢?回答问题:在水中是否看得见食盐、沙颗粒;水中是否有沉淀。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2、面粉的探究——20分钟 (1)教师讲解: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沙在水中没有被溶解。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一猜?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猜测。 (3)师: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出示实验要求:将小托盘内面粉加入一个盛水的烧杯中,静静地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玻璃棒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记录)。提示:要轻轻搅拌,小心玻璃仪器易碎。 (5)学生汇报交流:面粉在水里是怎样变化?在水中是否看得见面粉颗粒;水中是否有沉淀。

沪教版下册第6章 溶解现象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2 件。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别。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通过实验引导、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及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一、知识链接: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物,叫做溶液。溶液由和 两部分组成。 2、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硝酸钾溶液,食盐水,澄清石灰水,稀硫酸,医用酒 精,碘酒,稀盐酸。 3、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够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某活动小组需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做实验。怎样使硝酸钾固体较快的溶于水中?请提出你的. 操作建议,并说明理由。 建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1、通常把一种物质_______在另一种物质里的______叫做溶解性。 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中, 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的饱和溶液 3、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中, 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的不饱和溶液 三、合作探究: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1现象:在相同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蔗糖较______,溶解的熟石灰较______。 结论:_______物质在_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_____ 实验2现象:食用油不易溶解于_______,易溶解__________。 结论:_______物质在_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______ 实验3现象:硝酸钾_____前不能_____溶解,_____后______溶解。结论:________物质在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与______有关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 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色 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 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 能吸收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用:小烧杯(至少两只)、试管2支、药匙、温度计两支、玻璃棒、蔗糖一瓶+5克一包、食盐5g一包、水、色拉油、香蕉水、氢氧化钠(固)、硝酸铵(固) 教师用:学生用一套、大瓶雪碧(供学生用)、饱和石灰水、碘、白纸片(4cm ×试管宽)、试管、橡皮塞、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4支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贾汪大吴湖里小学俞妙琴 教学目标:能通过实验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气体。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搅拌棒2个、食盐4份(每份2.5克)、小苏打4份(每份2.5克)、汽水1瓶、注射器1个。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情景引入: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盐能溶解在水中,在一杯水中不断地加盐,盐会不断地溶解吗?(不会)一杯水中所能溶解盐的多少,这就是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板书:溶解能力) 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这就是本节我们要探究的问题。(补充板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出示目标:(1)实验探究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水中能溶解少量的气体。 二、自主探究

(一)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提出问题。我们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猜一猜,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学生猜测)我们要通过实验进行比较。 3.小组讨论:怎样进行实验?阅读29页实验方法,并回答: (1)盐和小苏打溶解在水中的比较实验中,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2)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第一小份没有溶解完就加第二小份的做法对吗?加到什么时候为止? (3)如果杯底有剩余的,怎样估计剩余的? (4)提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放物质,另一人搅拌,其余人观察并作好记录。迅速有序完成后整理好器材,举手示意。 4.汇报交流。 5.自主探究。 6.汇报总结。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二)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 1.设问: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老师摇晃一下汽水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过一会,又会怎样?你有什么猜想?(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复习课学案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 的影响。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3.下列能确定为氯化钠饱和溶液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将大量溶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B.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不再溶解 C.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不再溶解 D.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溶液浓度大的一定是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三、溶解度涵义、溶解度曲线应用、结晶 5、右图是A(硝酸钾)、B(氯化钠)、C(氢氧化钙)三种物 质的溶解度曲线。 (1)Q点的含义是。 (2)30℃时,15gA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为。 (3)在20℃时,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 三者的质量分数关系是_______ ______; 如降至1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 __,无晶体析出的是___ ___。 (4)像B(氯化钠)这种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小的物质通常采取的方法从溶液中获得晶体。 四、自我检测 6.农业上常用饱和食盐水进行选种。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后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设温度保持不变)。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氯化钠溶解度变小B.食盐水在空气中变质而不能继续使用C.溶液依然饱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水分蒸发,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 7.要把KNO3、NaCl、CuO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分离,加适量水搅拌后,正确的分离方法是( ) A.先结晶再过滤B.先过滤再结晶 C.只需两次过滤D.先过滤,再结晶,进行第二次过滤后蒸发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读概念。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g。 D.20℃时,100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有27g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7g。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