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孟》选读

《论孟》选读

《论孟》选读
《论孟》选读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选编

夫子自道(一)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 "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 "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信任我,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吃粗茶淡饭,喝水,弯曲手臂就可以枕在上面睡觉,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朴实的生活之乐).不符合道义取得富有并且地位高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译文】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子路不答。孔子说:你为何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起来忘了吃饭,欢乐起来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来临。

6、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

天之未丧斯文也(二)

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译文】你们这些人干嘛担心没有官做?天下无道,是因为上天降下夫子这样的人一定会以他的学问道德来警醒世人、影响世人。木铎,古代宣布政令或有战事时用的响器,形状像大铃。

2、子畏于匡,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孔子被拘禁在匡邑,说道,?上天假如要灭掉这些文化遗产,那我也无法整理和传播了,上天假如不打算毁掉这些文化遗产,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3、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译文】(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临今天这样的形势,除开我以外,还会有谁?

4、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君子的遗风,(?泽?,影响,流风余韵。)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小人的遗风,五代以后传统中断。我没有能够作孔子的门徒,我是私自向别人学取孔子之道的。(?淑?,通?叔?,取,获益。)?

5、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译文】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为羞耻,也不以官小而辞职。立于朝廷,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其原则办事。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同无知的乡下人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

6、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人的生存是因为正直,而不正直的人能生存只是因为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7、樊迟问仁。子曰:?居①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生活上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评析】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是具有了?直?的品格。看来,他把正直的道德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之中了,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这在今天当然应予扬弃。

9、子曰:?古者民有三疾①,今也或是之亡也②。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③,今之矜也忿戾④;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百姓有三种毛病,现在,或者连那样的毛病也没有了。古代狂妄的人不过有些放肆直言,不拘小节,现在狂妄的人却是放荡越礼,毫无顾忌了;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棱角太露,不可触犯他,现在骄傲的人却是凶恶好争,蛮横无理了;古代愚笨的人不过头脑有些简单直率,现在愚笨的人却是明目张胆地虚伪欺诈罢了。?

10、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译文】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水总是向下流一般.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

11、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译文】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仁者爱人(三)

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3.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5.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6.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译文】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7.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8.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可贵的,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造反;小人只有勇没有义,就会做土匪强盗。?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1.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12.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13.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1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1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1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修养的境界(四)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大道上,能实现志向就与民众一起去实现,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固守自己的原则,不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5.孔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夫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夫子用弋射的方式获取猎物,但是从来不射取休息的鸟兽。6.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温和而严厉;威仪但不凶暴;恭谦礼让却又自然安详.

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8.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译文】身体有重要的部分,有次要的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不要因为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的部分。

9.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学问之道(五)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为学》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要整理整顿那些异端,(因为)他们对天下的危害太大了!?

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5、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译文】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蔽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会变得愚蠢;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放荡不羁;爱好讲诚信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害己害人;爱好直率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6、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译文】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7、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译文】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好比用土平地、即使才倒下一筐,如果要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9、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业。?——《论语·卫灵公》【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个白天不进食,整个夜里不睡觉,把时间用于思考,但是徒劳无功,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1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谈到颜渊,说道:?可惜呀[他死了]!我只看见他不断地进步,从没看见他停留。?12、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译文】孔子说:?后生可畏,谁能断定现在的年轻人将来不会比我们更强呢?只是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是默默无闻,那也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

13、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译文】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14、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进,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译文】孟子说:?做事情好比挖井,挖得很深还见不到泉水,仍是一口废井。?

15、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译文】孟子说:?一个人(妨碍自己进步)的坏毛病,就在于他自满到老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16、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病,是第一乐事;抬起头无愧于天,低下头无愧于人,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能教育他,是第三件乐事。君子有这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

人与文化(六)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译文】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子贡的心得很了不起,但孔子并没有打高分,只是说:?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节的了。?

2、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我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追求的人。?

4、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译文】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五十岁的时候学习《易》,我便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文。?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这个问题十分重大!礼仪,与其隆重,不如节俭;丧事,与其和易,不如悲戚。?

8、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9、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10、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译文】曾子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

1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译文】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2、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译文】孟子说:?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天下国家》(七)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共,通?拱?

2.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也会恭敬起来。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们也会互相劝勉了。

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国家就保不住了

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第十二》

【译文】君子的德行就像风,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跟着向哪边倒。

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行;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6.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7.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译文】我要养成光明正大的作风习气,世界是由各国组成的,国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由人组成的。

8.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治理有兵车千辆的国家(言大国),应该谨慎的处理国家的事务,要讲诚信,勤俭节约爱惜民力,安排百姓按照时节来种植

9.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做到这一点,统一天下就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那样容易.。

11.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1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1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1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管理人民不是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是靠山溪的险恶,威慑天下不是靠兵器的锋利。

1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16.《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第二》

【译文】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影响政事

17.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第七》

【译文】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只有我与你能做到这样啊!

18.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第八》

19.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就隐退藏身了。

立言(八)

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机敏。讷:忍而少言

2.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3.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论语˙宪问第十四》

4.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文】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6.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俐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论语˙阳货第十七》

7.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文】我不想说什么了。你若不说,我们还传述什么呢。

8.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译文】了解我的,毁谤我的都是因为这部春秋。(我做的这些事,写的这本书,后人一定会毁誉不一、褒贬不一的,但我只要认为这是对的,是有价值的,不论别人如何评说,我都会坚定的做下去!)

9.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译文】把自己的天下让给(给与)别的人是很容易的,为了这天下找个贤能的人是很困难的

10.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译文】父子之间要相亲相爱,君臣之间要有适当规则,夫妇之间要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要有尊卑秩序,

朋友之间要有诚信.

11.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译文】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儒家之道(九)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懂得了仁义的道理,晚上为它死去,也没有遗憾的。

2.子曰:?士志于道,则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天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文】夫子的道德的外在表现,可以看得到、听得到.可是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认识,我们听不到。4.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

【译文】立志要高远,行为是依据德行,依傍于仁,活动在于六艺

5.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第七》

【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第八》

【译文】士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十分遥远.把实现?仁?看做是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7.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8.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指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9.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之人也。?

【译文】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论语尧曰第二十》

10.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译文】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事情本来很容易却往难处做——只要各人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11.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译文】天下有道的话,自己被重用,道也随自己得以推行。天下无道时,自己不被重用,则以身守道。没有听说过用道来屈从世俗的人和社会。

12. 身出则道在必行,道屈则身在必退,以死相从而不离也。

【译文】人活着道一定要推行,道得不到推行人必已经退亡,以死相随不离弃道。

13.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14.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第四》

【译文】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1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6.孟子曰:?言近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村焉;?——《孟子尽心下》

【译文】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简要,而施行时效用广大,这是善道.君子所说的,虽然是眼前近事,而道却蕴含在其中

17君子之道,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轻。

【译文】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人们的毛病往往在于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的田里去除草——要求别人很多很严格,要求自己却很少很轻松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第九》

19.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译文】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20.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译文】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21.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译文】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补充

1.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指树立道德,即提高道德修养,给人们树立道德方面的榜样。立功的意思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立了大功。立言,就是以救世之心著书立说。

2.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志》上有这样的话:‘言语用来表达意愿,文采用来完备语言。’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愿?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能传布到远方

3.孔子曰:?诗亡(毋)离志,乐亡(毋)离情,文亡(毋)离言。?——《孔子论诗》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礼记中庸》

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达道).

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6.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7.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想要具备光明的德操并要将它广播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已的国;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先要有诚心;要想有诚心,先要增长自己的学识.增长学识的途径是明析事物的内在规律.

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 录 摘 要 (1) Abstract (1)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1) (一)时代的要求 (1) (二)继承与创新 (2) 二、孟子人性论的内容 (2) (一)何为人性 (2) (二)人性的本质 (2) 三、孟子人性论的意义 (2) (一)对当时的意义 (2) (二)对当代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4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各派思想纷纷出现,儒家思想也在那个时候诞生了,孟子作为儒家大师之一,他的思想的产生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也是在孔子基础上的发展,更是自身对儒家思想的一次创新,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初步完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构建,而且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找到了理论依据,即人性本善,并且在善的基础上使“仁”的思想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不仅促进了当时儒家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人性;善;和谐社会 Abstract: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political ideas, Confucianism also at that time was born, mencius as one of the Confucian master, his thought is not only the request of the ages, but also in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 is an innovation of Confucianism itself,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ought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not only did he initially completed the building of Confucian school, and find the core of the Confucian "benevolence" as theoretical basis, namely human good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good make "benevolence" to further expand the thought of,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also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Mencius; Human nature; Good; A harmonious society 浅谈孟子人性伦 一、孟子思想产生的原因 (一)时代的要求 孟子生活在东周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纷乱复杂,政治上无非是各个诸侯国之间你打我拒,目的就是为了扩大疆土、富国强兵、称雄天 下,然而伴随它产生的各派的思想对于诸侯就复杂的多了,究竟那个可以令他们实现目标,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这样描写孟子与孟子所处的时代的,“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疆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虽然在仕途上不得志,但是他壮年从事教育实践,并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孟子自身的聪明才智、丰富的阅历,对孟子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孟子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对人类理性的启发,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对意志性格的锻炼,对教育方法的研究等等。这些都是真知灼见,有不少是符合唯物主义的,在今天,依旧有其研究价值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理性启发人格培养教育方法 一、持性善之说,求放心之论 孟子以忽然见一个婴儿爬在井边,人们的恻隐之心油然升,而立即奔往去救。但这时人们并不认识婴儿的父母,或为了获得别人的称誉,或厌恶婴儿的哭声念头为例。证明人性是善的,道德观念是先验存在的。同时孟子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之说。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总之,孟子认为:知识、才能和道德品质,都是与生俱来的。 虽然“良知”、“良能”只是性善说的一部分,也是唯心主义立场上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统一,但是孟子却也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重要性。孟子说:良知、良能、道德伦理,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寻找回来。即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这种“求其放心”是一个长期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而这种长期的自我修养,不能靠外力助长突击而成。因此,欲要成大器,就必须经过一番磨练。最终达到一种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并把“放心”求回来的,甚至达到圣贤的境界。 孟子这种“求其放心”是在教育心理学的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性善说实质上是教育的基础。 二、强调立志的高标准和实践的坚韧不拔孟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学有成果,必须先立志。有志则成,无志则废,不立大志是不行的。可见,孟子认为主观能动性对人的作用十分大,立志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只有立大志向、大理想,才有可能成大材。因此,孟子认为:“人人可以为尧舜”,同时应该把达不到圣人的标准当作“终身之忧”。 孟子这种思想在政治上是正确的,进步的。而在教育学的心理学上也是无可厚非的。后世的教育家也就继承了这一特点。于是就有了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明代顾炎武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 立志除了目标大以外,还应该对志向、理想的标准要高。孟子就认为“大丈夫”应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穷则独善起身,达则兼善天下”,坚信道义,矢志不渝。 有了大志向,高标准还不行,要实现大志向,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孟子认为挫折、打击只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一种良机。这可以从孟子的《孟子。告子下》

论孟名句1

《论语》《孟子》选读之名句整理 1、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五》)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七》)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七》) 4、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十四》)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十八》) 7、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孟子〃万章下》 8、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六》) 9、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十七》) 10、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 1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尽心上》 12、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尽心上》 1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回〃十二》)

1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十五》) 15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1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里仁〃四》) 17、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十七》) 1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二》) 1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四》) 20、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十三》) 21、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十三》) 2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十六》)23、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论语〃季氏〃十六》) 2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十九》)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孟子认为教育首先是要通过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要求人们存心养性,“求其放心”,把失去的善找回来并扩充之。其次,孟子还十分重视教师对人性追求善的作用。他曾明确指出,“教人以善,谓之忠”、“夫子教人以正”(《孟子·离娄下》)由此,孟子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荀子由于主张人性恶,故他注重化性为伪,通过教育使人为善。“伪”是人为、加工的意思,在这里主要就是指教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才会使人变善,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同时荀子也强调环境教育在人性善恶转化中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基于此,他强调“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使自己在优良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使自己符合圣王之道,以达到善的目的。另外,荀子还提供了积习致善的方法。通过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达到“涂之人可以禹”的境地。 当然,除此之外,二人的人性论在一些细节上亦有相似之处,比如孟子的“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与荀子“顺是”的类似,孟子寡欲思想同荀子节欲思想的相似等。 第二种观点 相异之处: 1、立论的基础不同。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其“性善论”的立论基础,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端”,“四端”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而荀子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人因为有这些本能而相互争斗,残杀,最后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恶”的结论。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产生性善、性恶这两种相对立观点的根本原因,因此,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 2、实践的不同。(1)道德实践的目的不同,孟子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扩而充之”,找回失去的善端;而荀子则认为修善是为了除掉人的恶性,人为地去培养善心,即“化性而起伪” (2)“道德实践过程的不同,孟子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回善心,因而主张顺着人性扩充;荀子则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恶性,建立善性,因此主张逆着人性去修善。” (3)培养德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孟子强调培养道德要先自律而后推己及人,鼓励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荀子则强调道德修养一方面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及学时择人择地的重要性,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轲(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是鲁国贵族盂孙氏的后代。孟柯是继孔子以后的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人把孔孟的主张合起来,称之为孔孟之道。 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尚志养气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立志有恒的思想,认为一个人最主要的问题是立志。齐国王子垫问孟子,"士干什么事?"孟子日:"尚志"。意思是使自己志向高尚。王子问又间:“何谓尚志?”孟子回答说:“行仁义罢了。居住于仁,行走由义,这就叫志行高尚。” 孟子与孔子一样,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目标,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孔子把这称为"杀身成仁"。孟子把这称为"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义都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能并有,即便牺牲生命,也要保全道义。生死与荣辱发生矛盾时,志士仁人宁愿光荣而死,不愿屈辱而生。死虽可恶,但还有比死更可恶的行为,就不应该避死而苟活,那就要舍掉个人的幸福以至生命,实现其道德理想。可见孟子认为道德生活比个人幸福、比个人生命都重要。在立志问题上,孟子与孔子不同之点在于,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 “气”是什么?孟子认为“气”是充满人身、能够影响肉体运动,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营卫气血”之“气”,有点朴素唯物主义的气息。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可以质变,逐渐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浩然之气”,它是正大刚直之气。 孟子的养气说表现出高度推崇理性自觉与坚定志向的作用。于是他的"浩然之气"实际上使成了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他认为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贫富贵贱不动于心,生死祸福也能置之度外,这种人可谓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作为道德上的气节操守,是有积极意义的。 2、反求诸已 孟子最服膺孔子的内省方法。孟子认为,当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发生矛盾时,首先要自我反省。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爱别人可是别人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才能够有够?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恭敬够不够?任何行为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便反躬自责。 孟子以为一个人的祸与福,都决定于他本人的作为。他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即祸害或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我来的。一个人要"自求多福",不可"自作孽"。他常引(商书》太甲的话:"自作孽,不可活"。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无法挽救了。孟子多次强调反求诸己,在协调人与人关系中,厚于责己,不要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他还说,不要埋怨超过自己的人,"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者,反求诸而已"。意思是说,·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3、改过迁善(略) 4、意志锻炼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经常是由于他处于灾患逆境之中;那些孤立之臣、庶孽之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试题 一、简答题 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是怎样阐述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的。 a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统一b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互为依存 c生产和消费互相创造对方d消费从两方面创造生产 e生产从三方面创造消费f生产和消费互相转化 2、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对帝国主义下的定义分别是哪些?(1)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但列宁认为这个定义虽然概括了帝国主义最主要的内容,却不能明显地指出帝国主义的各种极重要的特点。 (2)因此,列宁又下了另一个包括了五大特征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但是,列宁认为,上述定义只注意到纯经济上的主要现象,如果还注意到帝国主义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占的历史地位和帝国主义同工人运动中两个主要派别的关系,那就应给它另下一个更完备的定义。 (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可分三方面来谈:(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怎样理解这一观 点 (1)政治斗争是各阶级、阶层、政党、民族、国家和政治力量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所进行的斗争。 (2)它是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即统治阶级要保持统治地位。 (3)政治斗争通常与经济斗争、思想斗争结合进行,是各种斗争的中心环节。一个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只有通过政治斗争才能最终实现。 4、何谓“先验主义”?为什么恩格斯把杜林的体系定义为先验主义? (1)先验主义: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极端表现形式为: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 (2)杜林把哲学研究对象分为三大类;世界模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他的哲学体系也相应地分为:一般世界模式论(原则)、自然哲学和关于人的哲学。杜林认为这三部分的逻辑次序是,适应一切存在的世界模式在前,自然界、人类社会跟在后面。这就是杜林哲学体系的基本结构。恩格斯认为,杜林的这种分类法是先验主义的,因此就有了这个题目。 二、论述题 1、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到马赫在《感觉的分析》中的一段话:“在实践方面,我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我们不能缺少自我这个观念,正如在我们伸手拿一个东西时不能缺少物体这个观念一样。在生理学方面,我们经常是一个利己主义着和唯物主义者,正如我们经常看到日出一样。但是在理论方面,我们决不应该坚持这种看法。”这段话可以看出马赫的错误是什么?怎么理解? (1)马赫把实践同理论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马赫认为,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观点,而在理论上却可以完全不承认。他以此说明实践是一回事,理论是另一回事。

《论孟》选读复习

灌云县第一中学《论孟》选读复习 姓名:班级:得分: 1、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对社会现实与改革的关系,孔子所持的观点(态度)是 ,而长沮、桀溺的观点(态度)却认为。(2)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 2、①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以上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学观点?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 3、“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 。 4、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结合实际对“和而不同”的观点加以评述。 。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结合这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表达了对君子的怎样的要求? 。 6、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从“齐人有一妻一妾”这则寓言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寓意?简略分析孟子的论辩特色? 。

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的人性論 摘要:人性问题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论的热点之一,孟子在激烈的争论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人性本善”,从而为他所倡导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这也是他对人类的自信,是其乐观性格的表现。本文从人性平等、人性有别于物性、善性可变、顺其性而长其义、从人性到仁政五个方面探讨了孟子的人性论,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其性善论思想。 一、人性平等———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的本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人都有不忍加恶于人之心,当人们看到小孩掉到井里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产生救的想法,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人就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的人也不能算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生来就有这四种道德发端,就好比人生来就有四肢一般。在此,孟子认为人皆有四心,将四心作为为人的标准,有四心就能做到仁、义、礼、智,也就能为善了,于是善是人与生俱来的。在《告子上》中孟子有这样一段话“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本质来看,是可以为善的,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人性善良。至于有些人做不善的事情,并不是他们天生本性如此,四心人人都有,有了四心也就可以做到仁、义、礼、智这些善的道德标准了。所以说仁、义、礼、智并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人本身就有的,不过不曾思考它罢了。孟子把人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性称为“良知”、“良能”。 二、人性有别于物性 告子曰:“生之谓性”、又说“食色,性也”。(《告子上》)告子是以人的生理本能和欲望为性,他将人的自然本能、自然属性定义为人性,认为人性与物性是一致的,抹煞了人性与物性的本质区别,忽视了人的理性对感性情欲的制约。孟子则对其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驳。 孟子认为物虽有性,但人之性与善俱生绝不同与物之性,就如白羽、白雪、白玉三者同为白色,但三者的性质不一样,白羽之白之性轻,白雪之白其性易消,白玉之白其性则坚,而人之性,犬之性、牛之性都各不相同。由此可见,告子“生之谓性”的观点,是从人的生理本能着眼的,超出了人的“类”本质,把人和动物的界限给模糊起来了,孟子则是从人的“类”本质来考察人性的,是把人和动物相对待来论证人性问题的“。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在此,孟子明确的用“类”区分了人与物。事实上孟子也正是以“类”的观念来区分性的,人不同于物,人有理性有伦理道德,所以人能为善而不单纯的满足生理需求,并且在孟子这里所谈的人性也正是指认主观精神方面的道德理性情感。这样孟子

论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ocx1

论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孟子被称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等。孟子的诸多思想涉及到教育领域,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实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孟子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认真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重新认识新时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充实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的方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字:孟子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一、孟子的教育理论基础——“性善论”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们对人性问题认识逐渐深入,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同时,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还对这四种人生而固有的本性进行了分析,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内涵,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在孟子看来,种善性是人所固有的生物性本能,并不是外界的赐予,“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既然每个人都存在基本的伦理道德,那么也就有了进行教育的可能性,因此人性善成为了孟子教育想的前提与基础,即“人皆可以为尧、舜”。 尽管孟子说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虽然人人都有善端,但是如果不扩充它,那么这些端绪就会随时泯灭,“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以,孟子以为,教育的作用就在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 二、孟子的教育方法 孟子扩充人善性的思想,蕴含这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教学活动要尊重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同时他强调学习中个体认识的自觉性。他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培养来实现教育目的。要求人从自身做起,战胜自身的缺点,做到“尽心”、“存心”,同欲望作斗争,“故天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各种欲望的诱惑下,保证自己的本心不移,这样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孟子还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深造自得”,自行体会。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可以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孟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创新,君子只有自觉地获得学问,才能牢固掌握,牢固地掌握知识后,就能积累深厚,就能左右逢源地获得知识。 此外,“盈科而进”和“教亦多术”是对教育者的要求,教育学生不但需要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还需要因材施教,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时,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化,有的要发展其才能,因材施教。同时,孟轲以为“其进锐者其退速”,所以教育者要明白教学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 三、孟子的教育目标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他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 教育的发展还是为了实行仁政服务,文化教育可以达到维护社会关系的作用,所以,孟

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66320028 学分:1 学时:1周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专业课程等 适用专业:会计学 开课院部:经济管理学院 撰写人:范俊杰 撰写时间:2010年7月 审定人;陈玉荣批准人:江涛涛 一、目的与任务 经典著作选读是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一门课程,它可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管理学,特别是会计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在经济学、管理学,特别会计学方面的理论功底。通过对经典著作的选读,可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掌握本专业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第7学期第10周的经典著作选读是在学习了几乎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的。由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高级财务会计、审计、会计理论等会计课程已经或正在学习,使学生具备了阅读会计学理论经典著作的能力,经典著作应选择会计学理论方面的具有一定影响的著作。通过阅读,了解掌握会计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促进对所学会计专业课程的全面理解掌握。 二、要求、内容与进度安排 经典著作选读的要求: 1、经典著作选读应在院里统一布置下,由专业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 2、院里统一提供经典著作选读的参考书目及其简介,学生可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在第7学期中开展不少于二本经典著作的选读; 3、教研室主任可根据所确定的经典著作,结合本教研室或本系教师的专长确定指导教师; 4、指导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经典著作的导读,完成导读的教学任务; 5、学生应积极参加经典著作选读活动,完成选读任务。每次经典著作选读结束时,均应撰写4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 经典著作选读的内容与进度安排: 经典著作选读(第7学期)应选择会计学理论方面的具有一定影响的著作。通过阅读,理解掌握会计学某一领域的重要理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在第1周,指导教师将会计类经典著作的书目告知学生,由学生取得书后进行预习。在第2周时,指导教师到指定教室向学生明确经典著作选读的安排和要求,并对经典著作进行导读。第1周结束时,完成课堂导读的教学工作。 三、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办法

《论语》《孟子》选读:我读论孟、从孔子到孟子

【课程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展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2、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3、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学习要求】 1、阅读文化论著,能把握主要观点和关键材料,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阅读文化论著,重在整体把握。研读不必面面俱到,一些比较冷僻的知识和艰深的内容可以从略。例如,阅读《论语》《孟子》,首先选择适合的注本,把握其主要内容,弥补选读带来的结构上的片面性;其次了解孔孟的伟大智慧,诵读其中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精神,继承优秀文化遗产;最后可对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讨,注重反思,探究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3、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通过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参与意识、探究意识和反思精神,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例如,通过《论语孟子选读》的学习,了解儒家学说,崇尚孔孟人格,乃至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研究方法。 【教学步骤】 《我读论孟》四步法:释——译——解——记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翻译文句,读懂文章内容。[自学为主、课前完成] 2、检查、交流并梳理语言障碍。[生生互助、师生互助] 3、选择部分章节,提供诸家集释,弄清其主要观点和侧重点。[教师提供素材,师生揣摩分析概括] 4、在诸家的解读中,你欣赏哪点或哪些认识?简要说明理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5、根据自己的见闻或联系现实生活,找出相应的例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关注现实,认真思考] 6、孔孟的话给你什么启迪?请模仿诸家中的某一语言风格或另劈蹊径,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话。[反思交流,历练自得] 7、背诵一些名句。 第一课时 一、为什么还要读孔孟的书?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柳诒徵,231页) 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课程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专业:2015级公共管理 姓名:马天阔 学号: 120150248

摘要 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的论述是建立在孔子“仁”的道德伦理架构下从人之本性出发提出的。孟子从个体生命体验和形式逻辑层面反复证明的一个观点为人性向善,人之本性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代表的“仁”“义”“礼”“智”。人性之善是与善恶相对之善,善不是绝对之善。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讨论也是此起彼伏。学者们大多就孟子提出人性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做了论述。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研究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并最终给出总结和作者自身的看法,希望能对今后研究孟子人性思想有所启发。 [关键词]孟子人性思想性善论

一、引言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他以继承、发挥孔子的思想为己任,既为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提供了“人性”的支撑,又将“仁”引入到政治领域,提出了著名的“仁政”学说。孟子提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种“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类的根本标志。这也成为其“性善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孟子的人性思想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对孟子思想特别是人性思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其人性论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几大模块。本文就将从这几个模块对学术界现有观点进行一个回顾与归纳。 二、文献内容回顾 2.1 孟子人性思想的来源 要讨论孟子为什么要提出人性思想,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的去看看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孟子之所以提出“性善说”,一方面与历史趋势紧密联系:孟子处于战国中期,当时各国先后建立了以封建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间不断征伐,孟子认为百姓正在遭受巨大的苦难,人民希冀获得和平生活。在此背景下他构思以人性善为基础,构建统治阶级施仁政、行王道的理想社会形势。1另一方面还与当时的礼乐文化不可分离: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从西周开始萌芽”礼乐文化取代了祭祀文化。与这一革命性的社会人文思潮出现相呼应,对人与人性之思考逐渐取代对神与神性之关注。如果说《尚书·商书·西伯勘黎》中的“不虞天性”尚是对神性之描述,那么《诗经》出现对人之欲求与人之本质的思考当是合乎逻辑之演进:“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2人之懿德,源自于天,孟子曾引这一首诗论证其人性思想。由此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曾受到这类言论的启发”。3 对于孟子提出人性论思想的缘由,学术界普遍观点认为孟子是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理论下继往开来所论述的。这部分学者认为孟子曾明确表示:“乃 1陈明.浅析孟子“人性”思想[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 2曾振宇.“遇人便道性善”:孟子“性善说”献疑[J].文史哲,2014,(03). 3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86.

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 原创

孟子的教育思想 化学学院09级*** 1233409017 【内容摘要】孟子是我国伟大教育家,他主张平民教育,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并且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孟子教育因材施教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为鲁国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受业于孔子的学生曾子,故孟子可谓孔子的四传弟子。孟子在儒学家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孔子并重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比较大,但在其基础上又有很多独到的思想。孟子比孔子更加注重“以民为本”,因此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更加是基于平民的基础。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孟子这样一句话:“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的这段话就阐明了只有人民都接受教育,懂得礼仪,国家才可以安定和谐,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其实就是在主张推行全民教育,这样的教育思想即使放在今天都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也就是父子之间有亲情,君臣之间有道义,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有诚信。这就叫五伦。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孟子发现人们有一些通病,比如他说:“人之患宰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人们都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一个人遇到了问题,旁边的人都给他建议,似乎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每个人说的都对,但是这个人是不是就应该接受呢?你们所说的道理自己就能够做到吗?不一定。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给别人出主意、提意见似乎很有办法;可是到我们自己碰到问题时却总

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

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郭兆凯 12级经济二班

新制度经济学文献综述 郭兆凯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试图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制度的构成、运行和演化,通过探究,去发现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运行活动,新制度经济学摒弃了传统的假设,即制度是外生,进而强调制度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四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发源于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的两篇巨著,1937年的《企业的性质》和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之后在哈耶克、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努力下发扬光大,逐步形成了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定义是什么?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对此并无统一的说法。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使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德姆塞斯把交易费用定义为“交换所有权的成本”。阿罗则把交易费用说成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斯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规定和实施构成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而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 深入分析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交易费用理论的核心问题,对此,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和诺斯都做过分析。 威廉姆斯认为发生在市场间和企业内的资源转移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约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的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关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是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 诺斯是从广义上理解交易费用的。即是说,在他看来,交易费用主要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以及政治型交易费用。而针对市场型的交易费用的影响因素,诺斯是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来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两位学者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认识不尽相同,可以说,这里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不一致,他们的分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和决定因素。 2.企业理论 一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论文《企业的性质》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理论基石,主要是这篇论文解释了关于企业的起源以及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他的企业理论着重点是把企业当做是一种资源配置。对于企业组织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科斯给出的解释是:“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生产的最明显的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科斯在此所说的“价格机制的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交易费用。科斯认为,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其原因是由于企业在协调生产时所花费的成本相比

《论语》《孟子》选读(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孟子》选读(人教版高一必 修教案设计) 【教学步骤】 《我读论孟》四步法:释-- 译-- 解-- 记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翻译文句,读懂文章内容。[ 自学为主、课前完成] 2 、检查、交流并梳理语言障碍。[ 生生互助、师生互助] 3 、选择部分章节,提供诸家集释,弄清其主要观点和侧重点。[ 教师提供素材,师生揣摩分析概括] 4 、在诸家的解读中,你欣赏哪点或哪些认识?简要说明理由。[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5 、根据自己的见闻或联系现实生活,找出相应的例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注现实,认真思考] 6 、孔孟的话给你什么启迪?请模仿诸家中的某一语言风格或另劈蹊径,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话。[反思交流,历练自得] 7 、背诵一些名句。 第一课时 一、为什么还要读孔孟的书?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柳诒徵,231 页)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

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 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 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 经典]” (《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59 页)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二、怎样阅读经典? 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域,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文学(经典)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该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真正的文学大师(经典)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语言[ 说与写] 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 与开掘] :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 与开掘] ,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 与开掘] 。说到底,这乃是对人[ 他人与自我]的发现[与开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