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生习作水平提升之初探

小学生习作水平提升之初探

第十二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小学生习作水平提升之初探

黄文艺电话:134********

重庆市酉阳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了小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几种基本途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观念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形式多样;我们的教学步骤应是有节奏性地循序渐进;我们的教学水准应提升到以生为本的人文高度。

关键词:习作教学观习作方法习作兴趣热爱生活广泛阅读

“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实际运用。习作是语言表达的书面形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呢?笔者结合这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转变传统习作教学观,是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基本前提。

习作课上,学生”咬笔杆”现象时有发生。这总是让老师们头疼不以,且不知所措。当老师宣布这节课以“XXX”为题写一篇作文时,学生总是“哎”声叹气,满腔的热忱的老师心也会凉去一半截。当看到作文本上学生“扯草草凑粑笼”的内容时,也许语文老师心中总是充满埋怨——“这是什么态度呀!”可是作为身临其境的我们有没有深刻地反思过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笔者认为,绝大部分原因出自教师身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觉得这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学生对习作没兴趣没信心,客观地讲,责任不全是学生,在于教师引导是否到位!所以,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身上找主观原因,应该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让习作教学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融入生活。要求学生少写命题作文,给学生广阔的想象习作空间。我们应该根据具体学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手段充分激发习作兴趣,正确引导学生运用习作技巧,让学生期待表达,乐于表达。

二、上“好”习作课是学生习作方法获得的关键。

“在仅有的40分钟作文课上,要教会学生习作方法,引导学生领悟习作技

巧,对于我们来说那不是天方夜谭吗?”这是我在十来年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怎样才能合理、科学、有效地运用这短暂而又宝贵的时间呢?笔者认为应该换种方式教学。起初,在每一堂作文课上,我都满堂“灌”。面面俱到地讲解是我一贯的风格。我总是从题目的巧设讲到文章结构的精心布局;从过渡段的重要性讲到前后呼应的表达效果;从好词佳句的引用讲到修辞手法应用;从开篇讲到结尾,讲到标点……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得模模糊糊,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听得“哈……哈……”地直想睡觉。这样下来,学生根本不知怎样动笔,硬着头皮“编”作文。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大部分空洞无物,干巴没有灵气,不是心里话怎么会有真情实感呢?课堂实效又在哪儿呢?

要想学生学会习作,面面俱到的“遍地挖坑法”是很难达到目标的。我的不断思索与实践证明——得一个一个地“挖深坑”。所谓“挖深坑”,就是一节习作课或一段时间都围绕同一个专题讲解、引导与训练,方法才能学到手,水平才得以提升。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展开教学。比如学生的作文开头难,那我们可以拿一节作文课专门讲解引导学生学习开头的方法,并进行一段时间地专题训练。

我之前在一所农村学校上语文,学生写的作文几乎是言之无物——记流水账,几乎每个句子都是“主干枯枝”。如何引导学生将作文写具体呢?于是我以写景为例,用“挖深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我想:写景作文要生动具体,离不开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专门用一节课教学修辞手法的运用”的念头涌上了心头。“把修辞手法应用到习作中去吧”成了我那节作文课的主要内容。怎么讲呢?新课标指出:“语音、文字、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的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因此,我引用教材和课外读物中的修辞用得经典的句子进行指导点拨,让学生在思考体验中明白理解修辞的艺术表达效果,引领他们在习作中加以应用。比如结合西师版五年级上册《三峡之秋》中这一句:“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闹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 奔腾流去。”我让学生先读一读这句话,然后思考这句话写得好不好,且抓住重点词语批注心得并交流不同的感悟。然后,集体共同交流探讨,教师相机引领点拨修辞拟手法让句子更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一个“披”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写活了;“金甲”一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秋阳下群峰的热烈的特点写得逼真。引导生赏析朱自清散文《春》。学生阅读想象感悟并思考批注心得,小组合作探究文中修辞手法的妙处,教师巡视相机指导,集体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习研读,交流讨论,学生对修辞手法加深了认识,明白了修辞手法的在文中应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的道理,激发生在习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愿望与期待。最后布置一段写景练笔,要求只有一个:把修辞手法用进作文中去。我发现,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就要新颖别致一些。想象丰富,语言也有创意。

三、充分发挥习作评价的诊断与激励功能,是增强学生习作信心,激发写作兴趣,获得写作期待的不竭动力。

新课标指出:“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习作评价也不例外。笔者认为,无论是等级评价,计分评价,还是评语评价,都应以肯定的言语来评价学生习作。只有学生找到了习作的成就感,就会对其增加兴趣。对任何一篇习作,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评阅,都会发现其闪光点。肯定的评语会让生兴奋。“原来我也能写好。”“这样写就可以,我下次就这样写。”学生不仅心情愉悦,也能悟出写作方法。针对习作中的不足,委婉地提出改进建议,为学生习作指明习作方向。激励的语言评价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和信任。上好讲评课,也能有助学生习作动力的推进。把写得好的语句提出来大家分享,被点名表扬的学生一定乐呵呵,常人都有的虚荣心掩饰不了内心的激动,也就就不再“怕”习作,也就不会提到作文就畏手畏脚的了。

四、多姿多彩的生活经历是习作的素材的不竭源泉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让了解学生关注的现实热爱生活。”生活是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的生活经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习作平台。如果能踏遍千山万水,走遍天天涯海角,阅历五味人生,还会害怕习作无素材吗?因此,教师应该科学利用阅读课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让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作文教学走出课堂,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生活的能力。习作要求学生写生活中真实的事,真实的人,真实的景物。可以加工,但不能编造;可以引用,但不能抄袭;写自己想说的话,但不能说空话和套话,做到有的放矢。

五、广泛的阅读与习作融会贯通是提升习作水平的后备力量

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却是散漫的。巧妙地设计素材,真实贴切地表达心声,却需要头脑中储备足够的“正能量”。比如语言词汇的储备,哲学价值的的储备,情感态度的储备等,都成为习作的“粮食仓库”。“巧妇难煮无米之炊。”有了充足的米,难道还怕煮出香“喷喷的米饭”吗?储备的过程便是积累的过程,积累的必经之道便是广泛的阅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就会集腋成裘,便是“至千里”的法宝。语文是一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获得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课程。而只有课外读物的海量无限的!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遨游,知识得以积累,语感得以培养,视野得以扩张,情感得以升华,对习作百益无害。小学的课外阅读量是 140万字。量上不封顶,就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读写结合,也好比蓄水与用水一般,储到了一定量,习作时需要用就可以能做到信手捻来,水到渠成。

“路漫漫其修远兮。”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靠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达到目的。只有学生、教师、家长三结合协调配合,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学生习作水平才会向着期望的高度提升!

参考文献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