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图像二值化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图像二值化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图像二值化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图像二值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图像二值化研究

引言:

图像是当今社会运用的越来越多的元素之一,不过是动画还是静态的图片都是图像的动静呈现,所以对图像的处理也就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图像重要性,图像处理就是在图像中得到可靠的信息。而图像的二值化处理也是当今正盛行的一种图像的处理方法,它把图像原始化,使得数据更加简单的表现。

本毕业设计是GPU与二值化的并行运算,这无疑就是一种加速算法,也就是讲在二值化处理本来就跟快的基础上,能够更快的读取图像中的信息,得到我们想要的数据。而现在最常用的一种加速算法就是CUDA算法,他的并行运算可以使得二值化运算提高几十倍,在图像处理中是一个很庞大的数据。CUDA的并行运算在处理小图像时并不能很明显的突出速度,但是当遇到有大量的图像需要处理,而且图像又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并行运算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1图像处理简介

1.1图像处理的概念

图像处理一般指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是指用数字摄像机、扫描仪等设备经过采样和数字化得到的一个大的二维数组,该数组的元素称为像素,其值为一整数,称为灰度值。图像处理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像压缩,增强和复原,匹配、描述和识别3个部分。

常见的处理有图像数字化、图像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分割和图像分析等。图像处理一般指数字图像处理。虽然某些处理也可以用光学方法或模拟技术实现,但它们远不及数字图像处理那样灵活和方便,因而数字图像处理成为图像处理的主要方面。

1.2 图像二值化技术的简介

首先,图像的二值化有利于图像的进一步处理,使图像变得简单,而且数据量减小,能凸显出感兴趣的目标的轮廓。其次,要进行二值图像的处理与分析,首先要把灰度图像二值化,得到二值化图像。所有灰度大于或等于阀值的像素被判定为属于特定物体,其灰度值为255表示,否则这些像素点被排除在物体区域以外,灰度值为0,

表示背景或者例外的物体区域。

二值图像形态学是依据数学形态学的集合论方法发展起来的针对二值图像的处理方法。其主要内容是设计一整套的运算、概念和方法,用以表述图像的基本特征。二值图像形态学的运算以腐蚀和膨胀两种基本运算为基础,引出了其它几个常用的数学形态学运算,最常用的运算有腐蚀、膨胀、开运算、闭运算,它们是全部形态学的基础。用这些运算及其组合可以进行图像形态和结构的分析及处理[1]。

图像二值化的基本算法步骤是找出阈值th ,然后按照公式1完成图像的二值化。

?

??<≥=th y)f(x,0,th y)f(x,1, y)g(x, (1) 2 图像二值化处理的方法

2.1二值化方法简介

采用闽值确定边界的最简单做法是在整个图像中使用单一灰度闽值T 。如果背景的灰度值在整幅图像中可以大致地看作恒定,而且所有物体与背景都具有几乎相同的对度,那么,只要选择了正确的闭值,使用一个固定的全局闽值一般效果会比较好。全局阐值二值化方法是根据图像的直方图或灰度空间的分布确定一个闽值,并根据该阐值实现灰度图像的二值化。全局阐值方法的优点在于算法简单,对于目标和背景明显分离、释放图分布呈双峰的图像效果良好,但输入图像量化噪声或不均匀光照等情况抵抗能力差。全局阐值分割方法在图像处理中应用比较多,它在整幅图像内采用固定的闽值分割图像。经典的闽值选取以灰度直方图为处理对象。根据闭值选择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模态方法、迭代式闭值选择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以图像的直方图为研究对象来确定分割的闽值的。另外还有类间方差闽值分割法、二维最大嫡分割法、模糊闽值分割法、共生矩阵分割法、区域生长法等等[6]。

2.2全局二值化

采用闽值确定边界的最简单做法是在整个图像中使用单一灰度闽值T 。如果背景的灰度值在整幅图像中可以大致地看作恒定,而且所有物体与背景都具有几乎相同的对度,那么,只要选择了正确的闭值,使用一个固定的全局闽值一般效果会比较好。全局阐值二值化方法是根据图像的直方图或灰度空间的分布确定一个闽值,并根据该阐值实现灰度图像的二值化。全局阐值方法的优点在于算法简单,对于目标和背景明显分离、释放图分布呈双峰的图像效果良好,但输入图像量化噪声或不均匀光照等情

况抵抗能力差。全局阐值分割方法在图像处理中应用比较多,它在整幅图像内采用固定的闽值分割图像。经典的闽值选取以灰度直方图为处理对象。根据闭值选择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模态方法、迭代式闭值选择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以图像的直方图为研究对象来确定分割的闽值的。另外还有类间方差闽值分割法、二维最大嫡分割法、模糊闽值分割法、共生矩阵分割法、区域生长法等等。

2.3局部二值化

局部闽值法是将原始图像划分为较小的图像,并对每个子图像选取相应的闽值,是由像素灰度值和像素周围点局部灰度特性来确定像素的闭值的,在闽值分割后,相邻子图像之间的边界处可能产生灰度级的不连续性、容易出现伪造影现象等,因此需用平滑技术进行排除。非均匀光照条件等情况虽然影响整体图像的灰度分布却不影响局部的图像性质。局部闭值法的方法有灰度差直方图法、微分直方图法。

2.4最大类间方差法

最大类间方差法[9,10]是由日本学者大津于1979 年提出的,是一种自适应的阈值确定方法,又叫大津法,简称Otsu 。它按图像的灰度特性,将图像分成背景和目标两部分。因方差是灰度分布均匀性的一种度量,方差值越大,说明构成图像的两部分差别越大,因此,背景和目标之间的类间方差越大,说明构成图像的两部分的差别也越大。当部分目标错分为背景或部分背景错分为目标都会导致两部分差别变小,因此,使类间方差最大的分割意味着错分概率最小。设t 为前景与背景的二值化阈值;属于前景像素点数占图像比例为w 0,平均灰度为u 0;背景点数占图像比例为w 1,平均灰度为u 1;图像的总平均灰度为u ,类间方差记为g 。假设图像的背景较暗,图像的大小为M ×N ,图中像素的灰度小于阈值t 的像素个数为N 0(此类像素被判为前景),像素灰度值大于阈值t 的像素个数为N1(此类像素被判为背景),则有:

)N M /(N w ),N M /(N w 110?=?=

1

1001010u w u w u 1w w N M N N ?+?==+?=+ (2) )u u (w )u u (w g 11200-+-= (3) 将(2)代入(3)可得:

)u u (w w g 1010-= (4)

采用遍历的方法得到使类间方差最大的阈值t,即为所求。

2.5 均值法

用均值全局二值化法,就是把整个图片看成一个大的部分,比如是a*a的一幅图像,接下来就可以读取整个图像的数据,对整个图像进行图像的分析,获得需要的数据,然后对这个数据去求平均值,也就是去整除整个图像的大小,这样就微分到最小的像素了,得到一个数值,但是这个数据相对来说不是很稳定,因为对图像处理的过程相对比较粗糙,如果是一个受光面不均匀的图像,整个数据读取就会出现误差,所以不能很精确的读取图像,如果是一个较为清晰的图像,可能这是一个有简单有快捷的好方法。这就是简单的基于均值的全局二值化法。

2.6 边缘差值法

物体的边缘是以图像局部特性的不连续性的形式出现的,比如灰度值的突变,纹理结构的突变,颜色的变化等。图像的边缘通常有方向和幅度两个不同的特性。图像的边缘信息在图像分析和人的视觉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图像识别中提取图像特征是一个重要的属性。通常,沿边缘走向的象素变化平缓,而垂直于边缘走向的象素变化剧烈。这种变化可能呈现阶跃型、房顶型和凸缘型。边缘点对应于一阶微分幅度大的点,也对应于二阶微分幅度的零交叉点。在边缘上灰度的一阶导数幅值较大,也就是说,而二阶导数在边缘上的值为0 ,其左右分别为一正一负两个峰,因此,利用梯度最大值或二阶导数的过零点提取边缘就成为一种有力的手段[11]。

根据上面各种方法的介绍,分别都提及了各种方法的功能。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总会存在优势和劣势。像全局法,通常可以很全面的去处理一幅图像,一般只考虑到整体像素的平均灰度值,而不能够顾及到每个像素的不同之处,所以其二值化在整体来说相对执行速度上是快了一点,但对输入图像量化噪音或不均匀光照等情况抵抗能力差[4]。所以在受光不均匀的图像处理时,一般选取的就是局部二值化法。因为这种方法把图片分割成若干个相同的模块,选取其中一个对其进行处理,这个逐个处理下来就可以得到相对精确的数据,所以经常用局部二值化法去处理那些看上去相对较暗的图片。当然,这样逐个的处理会减慢图像处理的速度,计算也就变得繁琐。根据他们处理图像的优劣,所以总会先分析不同的图像,对图像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3 CUDA图像二值化

3.1CUDA简介

随着显卡的不断发展,处理器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并且出现了具有高度的可程序化能力,目前可编程的GPU具有比较高的内存带宽,和大量的执行单元,因此开始有利用显示芯片来帮助进行一些计算工作。由于GPU的计算能力已经超越了通用的CPU,而且在并行运算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NVidia推出的CUDA应用程序,让显卡可以用于辅助计算。

CUDA的SDK中的编译器和开发平台支持Windows、Linux和MAC系统,可以与Visual Studio集成在一起,并且以使用C语言为基础,写出在显示芯片上执行的程序。这种强大的处理器所用的工具集的核心是一个C语言编译器。目前只有GT200、GF100、G80、G92、G94、G96平台(即Geforce 8~Gecorce GTX480)的NVidia显卡才能使用CUDA,G80中拥有128个单独的ALU,因此非常适合并行计算,而且数值计算的速度远远优于CPU[7]。

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是一个新的基础架构,这个架构可以使用GPU来解决商业、工业以及科学方面的复杂计算问题。在架构上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计算体系结构来使用GPU提供的硬件资源,从而对于大规模的数据计算应用就有了一种比CPU 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同时它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提供了硬件的直接访问接口,而不必像传统方式一样必须依赖图形API接口来实现GPU的访问。CUDA采用C语言作为编程语言提供大量的高性能计算指令开发能力,使开发者能够在GPU的强大计算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更高效率数据密集度高的多的计算解决方案[9]。

所以与CPU相比,GPU具有以下优势:强大的并行处理能力和高效率的数据传输能力。其中,并行性主要体现了指令级、数据级和任务级三个层次。高效率的数据传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GPU与显存之间的带宽为:16GB/s;系统内存到显存的带宽为:4GB/s。综上所述,GPU比较适合处理具有下面特性的应用程序:1、大数据量;2、高并行性;3、低数据耦合;4、高计算密度;5、与CPU交互比较少[3]。

3.2 CUDA发展历史

LSF高性能分布运算解决方案

LSF高性能分布运算解决方案 一、系统组成 速度系统主要由IBM X3850 X5集群计算机、IBM X3650 M3 虚拟化服务器、Dell R5100图形工作站、存储系统组成。 IBM X3850 X5集群计算机:每个节点 4 颗CPU,每个 CPU 8核,主频 2.26GHz,节点内存 128GB。 IBM X3650 M3虚拟化服务器:每个节点 2 个 CPU,每个 CPU4核,主频 2.66GHz,节点内存 48GB。 Dell R5100图形工作站:每个节点包括 1个NVIDIA Quadro 6000 显示卡,主机CPU 主频为3.06 GHz,内存为 8GB,硬盘为 4*146GB。 存储系统:IBM DS5020 可用容量约为 12TB,由集群计算机、虚拟化服务器和图形工作站共享。 IBM X3850 X5计算集群运行用户的程序。 LSF高性能分布运算解决方案系统示意图 二、主要软件

1.操作系统:IBM X3850 X5集群计算机安装 64 位Windows2008 系统,IBM X3650 M3 安装Vmware ESX4.1系统,图形工作站安装64 位Windows2008 系统。 2.作业调度系统:Platform 公司的LSF。 3.应用软件:如表 1 所示。 名称厂家 LightTools ORA ZEMAX-EE Focus Software PADS ES Suite Ap SW Mentor Graphics Expedition PCB Pinnacle Mentor Graphics DxDesigner ExpPCB Bnd SW Mentor Graphics I/O Designer Ap SW Mentor Graphics Multi-FPGA Optimization Op S Mentor Graphics HyperLynx SI PI Bnd SW Mentor Graphics Questa Core VLOG Ap SW Mentor Graphics Precision RTL Plus Ap SW Mentor Graphics SystemVision 150 Ap SW Mentor Graphics FlowTHERM Parallel Ap SW Mentor Graphics Labview NI Code Composer Studio TI Quartus II Altera ISE Xilinx Vxworks Wind River Intel C++ Studio XE Intel MatLab及相关工具箱Mathworks Maple MapleSoft Oracle Oracle NX Mach 3 Product Design Siemens PLM Software ADAMS MSC

大数据与并行计算

西安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习报告 课程:大数据和并行计算 班级:网络工程 姓名: 学号:

前言 大数据技术(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特点具体有: 大数据分析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等特点。《计算机学报》刊登的“架构大数据:挑战、现状与展望”一文列举了大数据分析平台需要具备的几个重要特性,对当前的主流实现平台——并行数据库、MapReduce及基于两者的混合架构进行了分析归纳,指出了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同时也对各个方向的研究现状及作者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的努力进行了介绍,对未来研究做了展望。 大数据的4个“V”,或者说特点有四个层面:第一,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第二,数据类型繁多。前文提到的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等。第三,处理速度快,1秒定律,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高价值的信息,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第四,只要合理利用数据并对其进行正确、准确的分析,将会带来很高的价值回报。业界将其归纳为4个“V”——Volume(数据体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正是这一点促使该技术具备走向众多企业的潜力。 1.大数据概念及分析 毫无疑问,世界上所有关注开发技术的人都意识到“大数据”对企业商务所蕴含的潜在价值,其目的都在于解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业务数据增长所带来的痛苦。 现实是,许多问题阻碍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 因为一种成功的技术,需要一些衡量的标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基本要素来衡量一下大数据技术,这就是——流处理、并行性、摘要索引和可视化。 大数据技术涵盖哪些内容? 1.1流处理 伴随着业务发展的步调,以及业务流程的复杂化,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数据流”而非“数据集”上面。 决策者感兴趣的是紧扣其组织机构的命脉,并获取实时的结果。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处理随时发生的数据流的架构,当前的数据库技术并不适合数据流处理。 1.2并行化 大数据的定义有许多种,以下这种相对有用。“小数据”的情形类似于桌面环境,磁盘存储能力在1GB到10GB之间,“中数据”的数据量在100GB到1TB之间,“大数据”分布式的存储在多台机器上,包含1TB到多个PB的数据。 如果你在分布式数据环境中工作,并且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数据,这就需要分布式处理。 1.3摘要索引 摘要索引是一个对数据创建预计算摘要,以加速查询运行的过程。摘要索引的问题是,你必须为要执行的查询做好计划,因此它有所限制。 数据增长飞速,对摘要索引的要求远不会停止,不论是长期考虑还是短期,供应商必须对摘要索引的制定有一个确定的策略。 1.4数据可视化 可视化工具有两大类。

图像分割算法开题报告

图像分割算法开题报告 摘要: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起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分割方法有:基于区域的分割、基于边缘的分割和基于特定理论的分割方法等。本文主要对基于自动阈值选择思想的迭代法、Otsu法、一维最大熵法、二维最大熵法、简单统计法进行研究,选取一系列运算出的阈值数据和对应的图像效果做一个分析性实验。 关键字:图像分割,阈值法,迭代法,Otsu法,最大熵值法 1 研究背景 1.1图像分割技术的机理 图像分割是将图像划分为若干互不相交的小区域的过程。小区域是某种意义下具有共同属性的像素连通集合,如物体所占的图像区域、天空区域、草地等。连通是指集合中任意两个点之间都存在着完全属于该集合的连通路径。对于离散图像而言,连通有4连通和8连通之分。图像分割有3种不同的方法,其一是将各像素划归到相应物体或区域的像素聚类方法,即区域法,其二是通过直接确定区域间的边界来实现分割的边界方法,其三是首先检测边缘像素,然后再将边缘像素连接起来构成边界的方法。 图像分割是图像理解的基础,而在理论上图像分割又依赖图像理解,两者是紧密关联的。图像分割在一般意义下十分困难的,目前的图像分割处于图像的前期处理阶段,主要针对分割对象的技术,是与问题相关的,如最常用到的利用阈值化处理进行的图像分割。 1.2数字图像分割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对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由于图像分割本身所具有的难度,使研究没有大突破性的进展,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现有的许多种算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数字图像,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分割算法。 缺乏通用的分割评价标准。对分割效果进行评判的标准尚不统一,如何对分割结果做出量化的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该量化测度应有助于视觉系统中的自动决策及评价算法的优劣,同时应考虑到均质性、对比度、紧致性、连续性、心理视觉感知等因素。 与人类视觉机理相脱节。随着对人类视觉机理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已有方法大都与人类视觉机理相脱节,难以进行更精确的分割。寻找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实时性以及可并行性的分割方法必须充分利用人类视觉特性。 知识的利用问题。仅利用图像中表现出来的灰度和空间信息来对图像进行分割,往往会产生和人类的视觉分割不一致的情况。人类视觉分割中应用了许多图像以外的知识,在很多视觉任务中,人们往往对获得的图像已具有某种先验知识,这对于改善图像分割性能是非常重要的。试图寻找可以分割任何图像的算法目前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人们的工作应放在那些实用的、特定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上,并且应充分利用某些特定图像的先验知识,力图在实际应用中达到和人类视觉分割更接近的水平。 1.3数字图像分割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图像分割研究的历史来看,可以看到对图像分割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 对原有算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在大量的实验下,发现一些算法的效

并行计算综述

并行计算综述 姓名:尹航学号:S131020012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摘要:本文对并行计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内容有:并行计算提出的背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行计算概念和并行计算机类型,并行计算的性能评价,并行计算模型,并行编程环境与并行编程语言。 关键词:并行计算;性能评价;并行计算模型;并行编程 1. 前言 网络并行计算是近几年国际上并行计算新出现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热门课题。网络并行计算就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资源实现其它问题的计算,这种并行计算环境的显著优点是投资少、见效快、灵活性强等。由于科学计算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具有并行计算的环境,但除了少数计算机大户(石油、天气预报等)外,很多用户由于工业资金的不足而不能使用并行计算机。一旦实现并行计算,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超级计算。这样,就不必要购买昂贵的并行计算机。 目前,国内一般的应用单位都具有局域网或广域网的结点,基本上具备网络计算的硬件环境。其次,网络并行计算的系统软件PVM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一种消息传递标准软件系统。有了该软件系统,可以在不具备并行机的情况下进行并行计算。该软件是美国国家基金资助的开放软件,没有版权问题。可以从国际互联网上获得其源代码及其相应的辅助工具程序。这无疑给人们对计算大问题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这种计算环境特别适合我国国情。 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投入了一些力量来进行并行计算软件的应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目前为止,网络并行计算已经在勘探地球物理、机械制造、计算数学、石油资源、数字模拟等许多应用领域开展研究。这将在计算机的应用的各应用领域科学开创一个崭新的环境。 2. 并行计算简介[1] 2.1并行计算与科学计算 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简单地讲,就是在并行计算机上所作的计算,它和常说的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超级计算(Super Computing)是同义词,因为任何高性能计算和超级计算都离不开并行技术。

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综述

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综述 林瑶,田捷1 北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实验室,100080 摘要: 图像分割是一个经典难题,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图像分割在医学应用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从医学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特别是近几年来图像分割领域中出现的新思路、新方法或对原有方法的新的改进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最后总结了医学图像分割方法的研究特点。 关键词:医学图像分割 综述 1.背景介绍 医学图像包括CT 、正电子放射层析成像技术(PET )、单光子辐射断层摄像(SPECT )、MRI (磁共振成像技术)、Ultrasound (超声)及其它医学影像设备所获得的图像。随着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的成功应用,图像分割在影像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图像分割是提取影像图像中特殊组织的定量信息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同时也是可视化实现的预处理步骤和前提。分割后的图像正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组织容积的定量分析,诊断,病变组织的定位,解剖结构的学习,治疗规划,功能成像数据的局部体效应校正和计算机指导手术[2]。 所谓图像分割是指将图像中具有特殊涵义的不同区域区分开来,这些区域是互相不交叉的,每一个区域都满足特定区域的一致性。 定义 将一幅图像,其中g x y (,)0≤≤x Max x _,0≤≤y Max y _,进行分割就是将图像划分为满足如下条件的子区域...: g 1g 2g 3 (a) ,即所有子区域组成了整幅图像。 (b) 是连通的区域。 g k (c) ,即任意两个子区域不存在公共元素。 (d) 区域满足一定的均一性条件。均一性(或相似性)一般指同一区域内的像素点之间的灰度值差异较小或灰度值的变化较缓慢。 g k 如果连通性的约束被取消,那么对像素集的划分就称为分类(pixel classification),每一个像素集称为类(class)。在下面的叙述中,为了简单,我们将经典的分割和像素分类通称为分割。 医学图像分割到今天仍然没有获得解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学图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医学图像的成像原理和组织本身的特性差异,图像的形成受到诸如噪音、场偏移效应、局部体效应和组织运动等的影响,医学图像与普通图像比较,不可避免的具有模糊、不均匀性等特点。另外,人体的解剖组织结构和形状复杂,而且人与人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别。这些都给医学图像分割的分割带来了困难。传统的分割技术或者完全失败,或者需要一些特殊的处理技术。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医学应用这个领域,对图像分割方法进行研究。 为了解决医学图像的分割问题,近几年来,很多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分割算法[2][3][4],随着统计学理论、模糊集理论、神经网络、形态学理论、小波理论等在图像分割中的应用日渐广泛,遗传算法、尺度空间、多分辨率方法、非线性扩散方程等近期涌现的新方法和新思想也不断被用于解决分割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好分割方法。本文将主要介绍近几年这一领域中研究人员提出的新方法或对原有方法的新改进。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将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本文中所涉及方法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而且许多分割方法还是多种简单方法的综合体,我们只能大致将它们分为属于最能反映其特点 1x x g N k k =),(),(y g y =∪φ=(y y g j k ∩),(),x g x 1 联系人:田捷 电话:82618465 E-mail:tian@https://www.wendangku.net/doc/3913324933.html,

医学图像分割综述

医学图像分割综述郭爱心安徽大学摘要: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和分析的关键。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图像分割在医学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医学应用的角度出发,对医学图像分割的意义、方法、评估标准和发展前景做出了简单综述。关键字:医学图像分割意义方法评估标准发展前景AReviewofMedicalImageSegmentation Ai- XinGuoAnhuiUniversityAbstract:Imagesegmentationisthekeyofimageprocessingandanalysis.Withthede velopmentofmedicalimage,imagesegmentationisofgreatsignificanceinmedicalapplications.Fromtheper spectiveofmedicalapplications,thispapermadeasimplereviewofthemedicalimagesegmentationonit’ssig nificance、methods、evaluationstandardsanddevelopmentprospects.words:Keymedical image,segmentation,sig nificance,methods,evaluation standards,developmentprospects1.医学图像分割的意义图像分割就是把图像分成若干个特定的、具有独特性质的区域并提出感兴趣目标的技术和过程。它是由图像处理到图像分析的关键步骤。医学图像包括CT、正电子放射层析成像技术(PET)、单光子辐射断层摄像(SPECT)、MRI(磁共振成像技术)、Ultrasound(超[2]声)及其它医学影像设备所获得的图像。医学图像分割是将原始的2D或3D图像划分成[1]不同性质(如灰度、纹理等)的区域,从而把感兴趣的区域提取出来。医学图像分割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的领域,对疾病诊断、图像引导手术以及医学数据可视化等有重要作用,为临床诊疗和病理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医学图像处理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医学图像的成像原理和组织本身的特性差异,图像的形成受到诸如噪音、场偏移效应、局部体效应和组织运动等的影响,医学图像与普通图像相比较,不可

并行计算-练习题

2014年《并行计算系统》复习题 (15分)给出五种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名称,并分别画出其典型结构。 ①并行向量处理机(PVP) ②对称多机系统(SMP) ③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 ④分布式共享存储器多机系统(DSM) ⑤工作站机群(COW) (10分)给出五种典型的访存模型,并分别简要描述其特点。 ①均匀访存模型(UMA): 物理存储器被所有处理机均匀共享 所有处理机访存时间相同 适于通用的或分时的应用程序类型 ②非均匀访存模型(NUMA): 是所有处理机的本地存储器的集合 访问本地LM的访存时间较短 访问远程LM的访存时间较长 ③Cache一致性非均匀访存模型(CC-NUMA): DSM结构 ④全局Cache访存模型(COMA): 是NUMA的一种特例,是采用各处理机的Cache组成的全局地址空间 远程Cache的访问是由Cache目录支持的 ⑤非远程访存模型(NORMA): 在分布式存储器多机系统中,如果所有存储器都是专用的,而且只能被本地存储机访问,则这种访问模型称为NORAM 绝大多数的NUMA支持NORAM 在DSM中,NORAM的特性被隐匿的 3. (15分)对于如下的静态互连网络,给出其网络直径、节点的度数、对剖宽度,说明该网络是否是一个对称网络。 网络直径:8 节点的度数:2 对剖宽度:2 该网络是一个对称网络 4. (15分)设一个计算任务,在一个处理机上执行需10个小时完成,其中可并行化的部分为9个小时,不可并行化的部分为1个小时。问: (1)该程序的串行比例因子是多少,并行比例因子是多少? 串行比例因子:1/10

并行比例因子:9/10 如果有10个处理机并行执行该程序,可达到的加速比是多少? 10/(9/10 + 1) = 5.263 (3)如果有20个处理机并行执行该程序,可达到的加速比是多少? 10/(9/20 + 1)= 6.897 (15分)什么是并行计算系统的可扩放性?可放性包括哪些方面?可扩放性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一个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算法、程序等)被称为可扩放的,是指其性能随处理机数目的增加而按比例提高。例如,工作负载能力和加速比都可随处理机的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可扩放性包括: 1.机器规模的可扩放性 系统性能是如何随着处理机数目的增加而改善的 2.问题规模的可扩放性 系统的性能是如何随着数据规模和负载规模的增加而改善 3.技术的可扩放性 系统的性能上如何随着技术的改变而改善 可扩放性研究的目的: 确定解决某类问题时何种并行算法与何种并行体系结构的组合,可以有效的利用大量的处理器; 对于运用于某种并行机上的某种算法,根据在小规模处理机的运行性能预测移植到大规模处理机上的运行性能; 对固定问题规模,确定最优处理机数和可获得的最大的加速比 (15分)给出五个基本的并行计算模型,并说明其各自的优缺点。 ①PRAM:SIMD-SM 优点: 适于表示和分析并行计算的复杂性; 隐匿了并行计算机的大部底层细节(如通信、同步),从而易于使用。 缺点: 不适于MIMD计算机,存在存储器竞争和通信延迟问题。 ②APRAM:MIMD-SM 优点: 保存了PRAM的简单性; 可编程性和可调试性(correctness)好; 易于进行程序复杂性分析。 缺点: 不适于具有分布式存储器的MIMD计算机。 ③BSP:MIMD-DM 优点: 把计算和通信分割开来; 使用hashing自动进行存储器和通信管理; 提供了一个编程环境。 缺点: 显式的同步机制限制并行计算机数据的增加; 在一个Superstep中最多只能传递h各报文。

关于三维图像目标识别文献综述

关于三维目标识别的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目标识别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与手段,目标识别是指一个特殊目标(或一种类型的目标)从其它目标(或其它类型的目标)中被区分出来的过程。它既包括两个非常相似目标的识别,也包括一种类型的目标同其他类型目标的识别。目标识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雷达回波中的幅度、相位、频谱和极化等目标特征信息,通过数学上的各种多维空间变换来估算目标的大小、形状、重量和表面层的物理特性参数,最后根据大量训练样本所确定的鉴别函数,在分类器中进行识别判决。它属于模式识别的范畴,也可以狭义的理解为图像识别。三维目标识别是以物体表面朝向的三维信息来识别完整的三维物体模型目标识别需要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机器视觉以及图像理解等学科知识。目标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空间技术和国防等领域。 正文: 图像识别总的来说主要包括目标图像特征提取和分类两个方面。但是一般情况下,图像受各种因素影响,与真实物体有较大的差别,这样,就需要经过预处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分析、匹配识别等一系列过程才能完成整个识别过程。 目前,最主流的三种三维物体识别研究思路是: 1)基于模型或几何的方法;

2)基于外观或视图的方法; 3)基于局部特征匹配的方法; 一、基于模型或几何的方法: 这种方法所识别的目标是已知的,原理就是利用传感器获得真实目标的三维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一种表面、边界及连接关系的描述,这里,三维物体识别中有两类最经常使用的传感器:灰度传感器和深度传感器,前者获取图像的每个像素点对应于一个亮度测量,而后者对应于从传感器到可视物体表面的距离;另一方面,利用CAD建立目标的几何模型,对模型的表面、边界及连接关系进行完整的描述。然后把这两种描述加以匹配就可以来识别三维物体。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传感器数据获取过程,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体中产生待识别的模型。分析/建模过程,是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提取与目标有关的独立应用特征。模型库的建立一般式在识别过程之前,即首先根据物体的某些特定特征建立一些关系以及将这些信息汇总成一个库。在模型匹配过程,系统通过从图像中抽取出的物体关系属性图,把物体描述与模型描述通过某种匹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到与物体最相似的一种描述,从而确定物体的类型和空间位置。 基于模型的三维物体识别,需要着重解决以下4个问题:

图像处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1理论背景 数字图像中的边缘检测是图像分割、目标区域的识别、区域形状提取等图像分析领域的重要基础,图像处理和分析的第一步往往就是边缘检测。 物体的边缘是以图像的局部特征不连续的形式出现的,也就是指图像局部亮度变化最显著的部分,例如灰度值的突变、颜色的突变、纹理结构的突变等,同时物体的边缘也是不同区域的分界处。图像边缘有方向和幅度两个特性,通常沿边缘的走向灰度变化平缓,垂直于边缘走向的像素灰度变化剧烈。根据灰度变化的特点,图像边缘可分为阶跃型、房顶型和凸缘型。 1.2、图像边缘检测技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数字图像边缘检测是伴随着计算机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的高度发展,数字图像边缘检测也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边缘检测技术是图像边缘检测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最基本的技术,如何快速、精确的提取图像边缘信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边缘检测也是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难题。 首先要研究图像边缘检测,就要先研究图像去噪和图像锐化。前者是为了得到飞更真实的图像,排除外界的干扰,后者则是为我们的边缘检测提供图像特征更加明显的图片,即加大图像特征。两者虽然在图像边缘检测中都有重要地位,但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图像边缘检测的研究,我们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为了处理速度更快,图像特征识别更准确。早期的经典算法有边缘算子法、曲面拟合法、模版匹配法、门限化法等。 早在1959年Julez就曾提及边缘检测技术,Roberts则于1965年开始了最早期的系统研究,从此有关边缘检测的理论方法不断涌现并推陈出新。边缘检测最开始都是使用一些经验性的方法,如利用梯度等微分算子或特征模板对图像进行卷积运算,然而由于这些方法普遍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导致其检测结果并不

图像分割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医学图像处理 实验名称图像分割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2015—2016学年度第 2 学期

050100150200250 图1 原图 3 阈值分割后的二值图像分析:手动阈值分割的阈值是取直方图中双峰的谷底的灰度值作为阈值,若有多个双峰谷底,则取第一个作为阈值。本题的阈值取

%例2 迭代阈值分割 f=imread('cameraman.tif'); %读入图像 subplot(1,2,1);imshow(f); %创建一个一行二列的窗口,在第一个窗口显示图像title('原始图像'); %标注标题 f=double(f); %转换位双精度 T=(min(f(:))+max(f(:)))/2; %设定初始阈值 done=false; %定义开关变量,用于控制循环次数 i=0; %迭代,初始值i=0 while~done %while ~done 是循环条件,~ 是“非”的意思,此 处done = 0; 说明是无限循环,循环体里面应该还 有循环退出条件,否则就循环到死了; r1=find(f<=T); %按前次结果对t进行二次分 r2=find(f>T); %按前次结果重新对t进行二次分 Tnew=(mean(f(r1))+mean(f(r2)))/2; %新阈值两个范围内像素平均值和的一半done=abs(Tnew-T)<1; %设定两次阈值的比较,当满足小于1时,停止循环, 1是自己指定的参数 T=Tnew; %把Tnw的值赋给T i=i+1; %执行循坏,每次都加1 end f(r1)=0; %把小于初始阈值的变成黑的 f(r2)=1; %把大于初始阈值的变成白的 subplot(1,2,2); %创建一个一行二列的窗口,在第二个窗口显示图像imshow(f); %显示图像 title('迭代阈值二值化图像'); %标注标题 图4原始图像图5迭代阈值二值化图像 分析:本题是迭代阈值二值化分割,步骤是:1.选定初始阈值,即原图大小取平均;2.用初阈值进行二值分割;3.目标灰度值平均背景都取平均;4.迭代生成阈值,直到两次阈值的灰 度变化不超过1,则稳定;5.输出迭代结果。

最短路径的并行算法综述

最短路径的并行算法综述 SA02011105 陈艾 (aiai@https://www.wendangku.net/doc/3913324933.html,) 摘要: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一个典范问题,它被应用于众多领域。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分成两类:单源最短路径、所有顶点对间的最短路径。本文对最短路径的并行算法进行综述,并介绍目前最短路径问题中的一个热点问题K条最短路径。 关键字:最短路径,单源最短路径,所有顶点对间的最短路径,K条最短路径 A Summary on Parallel Algorthms for Shortest Path Problems SA02011105 CHEN Ai Abstract:The shortest path probl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ph theory .It is applied to numerous area . It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 and all pairs shortest path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ummary on parallel algorithms for the shortest path problems including introducing a hot issue k shortest paths in shortest path problems at present. Keywords:Shortest paths,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s,All pairs shortest paths,K shortest paths 1. 引言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图论的研究得到广泛重视,最短路径问题是图论中的一个典范问题,它已经被应用于众多领域。最短路径问题最直接的应用当数在地理信息领域,如:GIS网络分析、城市规划、电子导航等。在交通咨询方面,寻找交通路网中两个城市间最短的行车路线就是最短路径问题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网络通信领域,信息包传递的路径选择问题也与最短路径问题息息相关。举个例子,OPSF开放路由选择协议,每 1 SA02011105 陈艾

ebnnuqc医学_图像处理技术

^ | You have to believe, there is a way. The ancients said:"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trying to enter". Only when the reluctant step by step to go to it 's time, must be managed to get one step down, only have struggled to achieve it. -- Guo Ge Tech 医学图像处理技术 摘要:随着医学成像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从二维医学图像到三维可视化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医学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对图像分割、纹理分析、图像配准和图像融合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在比较各种技术在相关领域中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发展所面临的相关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关键词:医学图像处理;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融合;纹理分析 1.引言 近20 多年来,医学影像已成为医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结果使临床医生对 人体部病变部位的观察更直接、更清晰,确诊率也更高。20 世纪70 年代初,X-CT 的发明 曾引发了医学影像领域的一场革命,与此同时,核磁共振成像象(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超声成像、数字射线照相术、发射型计算机成像和核素成像等也逐步发展。计算机和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作为这些成像技术的发展基础,带动着现代医学诊断正产生着深刻的变革。各种新的医学成像方法的临床应用,使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将各种成像技术得到的信息进行互补,也为临床诊断及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目前的影像医疗诊断中,主要是通过观察一组二维切片图象去发现病变体,往往需要借助医生的经验来判定。至于准确的确定病变体的空间位置、大小、几何形状及与周围生物组织的空间关系,仅通过观察二维切片图象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利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对二维切片图象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人体器官、软组织和病变体的分割提取、三维重建和三维显示,可以辅助医生对病变体及其它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定性甚至定量的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医疗诊断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它在医疗教学、手术规划、手术仿真及各种医学研究中也能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文对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中的图像分割、纹理分析、图像配准和图像融合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 2.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技术 2.1三维可视化概述 医学图像的三维可视化的方法很多,但基本步骤大体相同,如图.。从#$ /&’(或超声等成像系统获得二维断层图像,然后需要将图像格式(如0(#1&)转化成计算机方便处理的格式。通过二维滤波,减少图像的噪声影响,提高信噪比和消除图像的尾迹。采取图像插值方法,对医学关键部位进行各向同性处理,获得体数据。经过三维滤波后,不同组织器官需要进行分割和归类,对同一部位的不同图像进行配准和融合,以利于进一步对某感兴趣部位的操作。根据不同的三维可视化要求和系统平台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三维体绘制,实现三维重构。

LBGK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计算

万方数据

2LBGKD2Q9模型的并行计算 2.1数据分布 将流场划分成N。xN,的网格。设有P=只×Pv个进程参与并行计算,进程号P。=H以(0≤i<只,0≤J<尸v)。将数据按照重叠一条边的分块分布到各进程中。其中,进程P。存储并处理的数据网格点集,如图l所示。 图1进程珊存储并处理的区域(斜线处为重叠部分) 2.2交替方向的Jacobi迭代通信 Jacobi迭代是一类典型的通信迭代操作。文献[4】主要讨论了一个方向的Jacobi迭代。根据数据分布及计算要求,需要采用2个方向交替的Jacobi迭代通信操作。本文认为,“即发即收”的通信策略能有效避免完全的“先发后收”可能造成的通信数据“堆积”过多,从而避免数据的丢失。进程Pli的通信操作如下(见图2): (1)Ifi≠只一1then发送数据到进程P¨,; (2)Ifi≠0then从进程Pf_J,接收数据; (3)If,≠只-1then发送数据到进程Pml; (4)IfJ≠0then从进程P—l接收数据。 各进程并行执行上述操作。 图2交普方向的Jacobi迭代 2.3通信时间理论 由一般的通信模型可知,若发送、接收信息长度为n字节的数据所需时间为:丁(n)=口+n∥,其中,常数口为通信启动时间;∥为常系数,则上述一次交替方向的Jacobi迭代通信操作的时间约为 20e+2fl'N、.P,=1 P。=1 其他 其中,∥7=∥sizeof(double)。 一般情况下,当等3鲁,即等=鲁时,通信的数据量(字节数)是最少的,为4口+4∥,./丝堡。可见,通信的信息 V只×0 总量和通信时间随进程总数只×尸v的增加而减少。 由于c语言中数组是按“行”存放的(Fortran是按“列”存放的),当存放、发送列数据时,需要一定的辅助操作,这就增加了并行计算的计算时间,因此在只:Pv无法恰好等于Nx:N。时,需要综合考虑流场形状及大小、数据在内存中的按“行”(或按“列”)的存放方式,以确定数据的最佳分布方案。 3数值实验 数值实验是在“自强3000”计算机上进行的ou自强3000”计算机拥有174个计算结点,每个计算结点上有2个3.06CPU,2GB内存。本文的实验使用了其中的32个计算结点共64个CPU。程序采用MPI及C语言编写,程序执行时,每个计算结点中启动2个进程。数值实验针对不同规模的网格划分、不同进程数以及不同的数据分布方案进行了大量实验,测得如下结果:不同的流场规模对应着各自的最佳网格划分方式;计算次数越多,加速比越大,越能体现并行计算的优越性。 由表1数据可以得知,对于规模为Nx×N、,=400x400,数据划分成6×6块时的加速比最高,而对于MXNy=600x200,数据划分为12×3块则更具优越性。合适的划分方式可以使总体通信量减至最少,从而提高加速比和并行效率。另外,计算规模越大,加速比越大。 表1并行计算D2Q9模型的加速比(进程数为36) 在固定计算规模,增加处理器的情况下,并行系统的加速比会上升,并行效率会下降;在固定处理器数目,增加计算规模的情况下,并行系统的加速比和效率都会随之增加。 从表2可见,流场规模越大,并行计算的优越性越显著。因为此时计算规模(粒度)较大,相对于通信量占有一定的优势。由图3可见,加速比随进程数呈线性增长,这表明LBGKD2Q9模型的并行计算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表2漉场规模固定时并行计算D2Q9模型的加速比 0816243240485664 numofprocess 图3藐场规模固定时D2Q9模型并行计算的加速比 4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LBGKD2Q9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计算,通过大量的数值实验重点研究了数据分布方案如何与问题规模匹配,以获得更高的并行效率的问题。展示了LBGK模型方法良好的并行性和可扩展性。得到了二维LBGK模型并行计算数据分布的一般原则、交替方向Jacobi迭代的通信策略。这些结论对进一步开展三维LBGK模型的并行计算及其他类似问题的并行计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下转第104页) 一101—万方数据

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图像二值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基于GPU并行计算的图像二值化研究 引言: 图像是当今社会运用的越来越多的元素之一,不过是动画还是静态的图片都是图像的动静呈现,所以对图像的处理也就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图像重要性,图像处理就是在图像中得到可靠的信息。而图像的二值化处理也是当今正盛行的一种图像的处理方法,它把图像原始化,使得数据更加简单的表现。 本毕业设计是GPU与二值化的并行运算,这无疑就是一种加速算法,也就是讲在二值化处理本来就跟快的基础上,能够更快的读取图像中的信息,得到我们想要的数据。而现在最常用的一种加速算法就是CUDA算法,他的并行运算可以使得二值化运算提高几十倍,在图像处理中是一个很庞大的数据。CUDA的并行运算在处理小图像时并不能很明显的突出速度,但是当遇到有大量的图像需要处理,而且图像又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并行运算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1图像处理简介 1.1图像处理的概念 图像处理一般指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是指用数字摄像机、扫描仪等设备经过采样和数字化得到的一个大的二维数组,该数组的元素称为像素,其值为一整数,称为灰度值。图像处理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像压缩,增强和复原,匹配、描述和识别3个部分。 常见的处理有图像数字化、图像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分割和图像分析等。图像处理一般指数字图像处理。虽然某些处理也可以用光学方法或模拟技术实现,但它们远不及数字图像处理那样灵活和方便,因而数字图像处理成为图像处理的主要方面。 1.2 图像二值化技术的简介 首先,图像的二值化有利于图像的进一步处理,使图像变得简单,而且数据量减小,能凸显出感兴趣的目标的轮廓。其次,要进行二值图像的处理与分析,首先要把灰度图像二值化,得到二值化图像。所有灰度大于或等于阀值的像素被判定为属于特定物体,其灰度值为255表示,否则这些像素点被排除在物体区域以外,灰度值为0,

医学图像处理综述

医学图像处理综述 墨南-初夏2010-07-24 23:51:56 医学图像处理的对象是各种不同成像机理的医学影像。广泛使用的医学成像模式主要分为X射线成像(X—CT) ,核磁共振成像(MRI),核医学成像(NMI)和超声波成像(UI) 这四类。 (1)x射线成像:传统x射线成像基于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密度不同。对x射线的吸收衰减不同形成x射线影像。(例如人体中骨组织密度最大,在图像上呈白影,肺是软组织并且含有气体,密度最低,在照片上的图像通常是黑影。)常用于对人体骨骼和内脏器官的疾病或损伤进行诊断和定位。现代的x射线断层成像(x—cT) 发明于20世纪70年代,是传统影像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成像模式之一,其速度已经快到可以对心脏实现动态成像。其缺点是医生要在病人接收剂量和片厚之间进行折衷选择,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的还需进一步提高。 (2)核磁共振成像(MIR) 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才进入市场,这种成像设备具有在任意方向上的多切片成像、多参数和多核素成像、可实现整个空问的真三维数据采集、结构和功能成像,无放射性等优点。目前MRI的功能成像(fMRI) 是MIR设备应用的前沿领域,广泛应用于大脑功能性疾病的诊断,并为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提供功能信息。MRI 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其技术尚在迅速发展

过程中。 (3)核医学成像(NMI ) ,目前以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 和正电子断层成像(PET) 为主,其基本原理是向人体注射放射性核素示踪剂,使带有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原子进入人体内要成像的脏器或组织通过测量其在人体内的分布来成像。NMI不仅可以提供静态图像,而且可提供动态图像。 (4)超声波成像(Ultrasonic Imaging ) ,属于非电离辐射的成像模态,以二维平面成像的功能为主,加上血液流动的彩色杜普勒超声成像功能在内,在市场上已经广泛使用。超声成像的缺点是图像对比度差、信噪比不好、图像的重复性依赖于操作人员。但是,它的动态实时成像能力是别的成像模式不可代替的 在目前的影像医疗诊断中,主要是通过观察一组二维切片图象去发现病变体.这往往需要借助医生的经验来判定。至于准确地确定病变体的空间位置、大小、几何形状及与周围 生物组织的空间关系,仅通过观察二维切片图象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二维切片图象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人体器官,软组织和病变体的分割提取,三维重建和三维显示,可以辅助医生对病变体及其它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定性甚至定量的分

大规模并行计算

计算机学院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高性能计算设计 题目名称大规模并行计算 专业__ 软件工程 _ __ _ 年级班别 2012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联系方式 2015年12月18日

结构化数据访问注释对于大规模并 行计算 马可aldinucci1索尼亚营,2,基尔帕特里克3,和马西莫torquati2p.kilpatrick@https://www.wendangku.net/doc/3913324933.html, 1计算机科学系,大学都灵,意大利 aldinuc@di.unito.it 2比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意大利 {营,torquati}@di.unipi。它 3女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贝尔法斯特 p.kilpatrick@https://www.wendangku.net/doc/3913324933.html, 摘要。我们描述了一种方法,旨在解决的问题控制联合开发(流)和一个数据并行骨架吨并行编程环境,基于注释重构。注解驱动一个并行计算的高效实现。重构是用来改造相关联的骨架树到一个更高效,功能上相当于骨架树。在大多数情况下成本模型是用来驱动的重构过程。我们展示了如何示例用例应用程序/内核可以被优化,讨论初步的实验评估结果归属理论。 克-词:算法的骨架,并行设计模式,重构,数据并行性,成本模型。 1我新台币 结构化并行程序设计方法已抽象出概念控制和数据并行通过骨骼上的[ 10 ],这是众所周知的PA T控制[ 8 ]燕鸥。控制并行的设想,设计和实施作为一个图的节点(骨架),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函数。一股流独立的任务流经图:当每个节点的输入是有效的,它可以计算产生的输出被发送到它的连接节点。在另一方面,数据并行的kelet的描述一个计算模式定义如何在并行数据中访问数据,并将其应用于数据的功能分区以获得最终结果。传统上,控制之间的正交性并行和数据并行解决了采用双层模型控制流驱动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并行能力增强,可能与并行数据结构暴露出集体行动[ 13 ]反之亦然。然而,控制并行和数据并行的方法。 这项工作已经由欧盟框架7批 ist-2011-288570”释义:自适应异构多核系统的并行模式” 我caragiannis 冯湛华。(E DS。):E尿PAR 2012个车间,LNCS 7640,pp. 381–390,2013。他是cspringe r-ve rlag用IDE L B E RG 2013382米aldinucci等人。 往往缺乏有效的应用程序,在这两个问题的能力被利用,因为本质上不同的手段,通过并行表示,有时,优化。一种高效的任务分配控制驱动的环境,可我nvalidated由糟糕的数据访问策略,反之亦然[ 14 ]。 在本文中,我们勾勒出一个新的方法来面对的控制与基于数据并行二分法的思想,即:数据与控制并行关注需要独立表达因为他们描述正交方面的并行性,和II)的数据访问和控制的并行模式的需要becoordin ED为了有效地支持并行应用的实现。虽然利用并行模式是不是一个新的方法[ 11 ]和协调工作在过去的语言方面作出了努力[ 17,12 ]或框架,本文提出的想法是,这样的协调可以通过对控制定义的图形表示关于数据访问的骨架。此外,我们将展示如何这样的注释可以用来驱动优化的实施图的执行。 2他骨骼框架 考虑骨骼系统包括控制(即流)和数据并行骨架,造型更一般的并行开发模式。我们的骨架是由下面的语法定义的 这些骷髅代表著名的并行开发模式[ 4 ]:序列把现有的序列码,管/农场流并行骨架处理流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