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中国激励理论及模式-(11630)

第八章中国激励理论及模式-(11630)

第八章中国激励理论及模式-(11630)
第八章中国激励理论及模式-(11630)

8.0 中国激励理论简介

分,自始至终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的反理论模式作为观念的一部

力量与推动力。

产物。但正确的理论模式一旦产生,就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强大指导

综观西方的激励理论、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激励论,认知派激励论,以及综合激励论。每一种派别的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水

平,社会政治制度,民族的

文化背景等等。

西方的激励理论是在西方社会的土壤上生长的。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方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本书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实证、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

续带模

国特色的激励理论: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激励理论、三因素理论模式(激励、保险、去激励因素的连

方法

的诊断-- 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理论、模式、诊断

式)、公平差别阈理论,以及组织激励状态

将作为21 世纪企事业单位进行激励的科学理论指导

8.1 同步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8.1.1 同步激励理论基本观点

为S 理论,这是俞文钊教授结

合我国实同步激励论(Synchronization Motivation Theory) 可简称

,只有通过将物质与精神激励,以及根

际提出的主要激励理论与模式。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

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用关系式表示,即为:激励力量= ∑f (物质激励x 精神激励)

这一关系式表示,只有物质与精神激励都处于最高值时才有最大的激励力量。二个维度中只要有一个维度处于低值时,都不能获得最佳、最大的激励力量。

8.1.2 同步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同步激励理论否定了单纯使用一种管理方法(用X 或Y 理论,精神或物质激励措施),也否定了简单地交替使用X 或Y 理论的做法会有效果,并认为,这种做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同步激励理论强调,在现阶段,物质与精神激励,人的自然和社会需要是统一的互为前提与条件,

不能对立,孤立运用,应该统一、综合、同步应用。

8.2 三因素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8.1.3三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

(1 )激励、保健、去激励因素的含义

三因素理论是俞文钊教授在赫芝伯格(F.Herzberg )的二因素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合我国文化的激励

理论。

西方管理心理学家赫芝伯格( F.Herzberg )认为,保健因素是指不使人们产生不满感,能保护人的积极性,维护原状的因素。显然,保健因素不会使工作效率提高。

俞文钊教授提出了去激励(Demotivation) 的概念,认为去激励因素会引起人的不满意感,使人的积极性降低,从效果上看会使工作效率降低。

表8.1 激励、保健、去激励因素的涵义

(2)激励与去激励因素的连续体模式

激励因素与去激励因素存在于连续体的二个端点,是二种极端的情景。在这二种极端的激励与去激励因素之间,还应该存在着许多种强弱不等的激励形式,它们构成一个连续带,见图8.1。

从左向右为强激励,较强激励,较弱激励,弱激励四个强度水平;而从右向左为强去激励,较强去激励,较弱去激励,弱去激励四个强度水平。

事实上事业中存在着许多既非强去激励因素,又非强激励因素的中间过度地带不同强度的激励或去激励因素。例如,工资调整中的"普加一级",显然无强激励作用,而只能是强度较弱的激

励。

图8.1激励与去激励因素的连续体模式

(3)保健因素在激励与去激励因素连续体中位置

从图8.2可见,保健因素在连续体中的位置,当然不起强激励或较强激励的作用。同样,也不属于去激励因素。从这一因素的作用看,它只能起到强度水平较低的弱激励的作用。为此,可将保健因

素的位置列于较弱激励与弱激励的区域之内,或者说,保健因素不是一个孤立的因素,它位于激励、去激励连续模式的中间过度地带。

图8.2 保健因素在连续带中的位置

(4 )激励与去激励的转化

可以将上述在空间上展开的激励、去激励因素的连续带模式转化为一个闭环的圈(见图8.3 )

由上图可见,减弱激励因素的强度,激励因素最终会导致转化为去激励因素;反之,减弱去激励因素的强度,去激励因素也会向激励因素转化。从激励-去激励圈中还可以看到另一个特点,即强激励与强去激励之间会有直接的双向转化。强激励会直接转化为强去激励,而强去激励也会转化为强激励。例如,当有条件实现和满足一个人的某种要求时(工资调整,晋升职称等),就会要求强激励作用;反之,无

条件实现或满足此类要求时,立即会转化为强去激励。

图8.3 激励- 去激励圈示意图

8.2三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要正确区分哪些是激励因素,哪些是去激励因素,然后创造条件,使去激励因素向激励因素转化。从激励- 去激励圈中可见:采用渐进积累的办法,由去激励向弱激励、较强激励、强激励的方向转化,其效果不很有效。我们建议,应该采用跳跃式的激励因素转化法,即由去激励因素直接向强激励因素转化,这样才能有较大、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效果。

8.1.4公平差别阈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8.3.1 公平差别阈的理论模式概念

(1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是强调条件相等的公平感。

亚当斯认为,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作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别人的所作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都有公平感。

这一理论可以下列等式表示,即Op/Ip=Oo/Io

其中Op 为某甲的报酬,Ip 为某甲的贡献,Oo 为某乙的报酬,Io 为某乙的贡献。这里强调的是,甲与乙的条件是完全相等的,如进厂的年龄,工龄,职务等。读此段时边读字母边闪烁公式中的字母

这一理论进一步认为,如果发生下述情况中的任何一种:(Op/Ip )甲< (Oo/Io )乙或(Op/Ip )甲> (Oo/Io )乙,这时,双方就有可能产生不公平感。)(独白,并随着独白打字而出彩色字(2 )公平差别阈的理论模式强调条件不相等的公平感。

(现实生活中,即存在两个条件相等的情况,也存在着条件不相等的情况,如资历,工龄,职务,劳动投入量等方面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无差异分配(按亚当斯的等式)不仅不能产生公

平感,反而会产生不公平感。在这种情况下,公平概念应定义为,在两个人之间的条件不相等时,适宜的差距分配才能使人产生公平感。

同理,我们应该将公平理论的模式与概念作如下的新的理解,即当人们要将自己所作的贡献与报

酬与别人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时,如果两者之间的比值保持适宜的差别,双方才会有公平感。

我们仍沿用亚当斯等式中的符号来阐明这一问题,即Ip<>Io (贡献不等),而Op=Oo (奖酬相等)时,人们会产生不公平感,反之,只有在Op<>Oo 时,人们才会产生公平感。

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亚当斯的等式应改为

(Pp/Ip )甲< (Oo/Io )乙公平

(Pp/Ip )甲= (Oo/Io )乙不公平

(Pp/Ip )甲> (Oo/Io )乙公平

简述为:Op/Ip<>Oo/Io 公平)

(独白,并随着独白打字而出带颜色的字)

(3 )公平差别阈的概念

当两个人的条件不相等时,无差别分配与悬殊差别分配都会产生不公平感,只有适宜差别分配才能产生公平感。而这个适宜、合理差距的量值,我们用公平差别阈的概念和值来表示。

公平差别阈的定义为,能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人刚能产生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的比值。公平差别阈可命名为EDT (Equity DifferEnce Threshold ),这是一个可以测量的值。

(4 )影响引起差别阈的主客观因素

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不同,因而公平差别阈的量值相差甚大。我国的政治价值观不容许" 贫富悬殊" ,最终要走上" 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公平差别阈的比值只能限

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西方国家贫富两极分化,重效益,讲竞争,不主张有人吃大锅饭。。

公平差别阈不受限制的在扩大着。

由此可见,公平差别阈是受客观因素制约的动态量值,是随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的。

从主观因素看,个人对公平差别阈的容忍力是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有人能容忍大的差距分配,有

人则不能容忍哪怕是很小的差距分配,这是与人的觉悟水平,社会经验,文化素养等有关。

8.3公平差别阈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面临两种不正确的倾向:平均主义与悬殊差距的分配方式,这都是不正确的。十年改革中,反对平均分配,提倡按劳分配,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是,我们并没有掌握好差距分配的适宜度,即寻求公平差别阈的适宜比值,因而时而在实际分配,时而搞悬殊差距分配,时而搞平均分配。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要继续寻求中国人所能接受的、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分

配领域(工资、奖金、承包者奖酬等)中的公平差别阈的比值。

8.1.5组织激励状态的诊断--成功企业的心理评价指标

根据对成功企业的调查与理论的概括,一个成功企业中的职工都有以下鲜明的、心理上的感受,这就是方向感、信任感、成就感、温暖感、舒适感、实惠感等,简称?quot; 六感"。

方向感是指,职工明确地意识到企业发展的方向,寄希望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同时,对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的方向,个人的发展前途充满着乐观的估计,为此,职工愿为此方向奋斗终生。

信任感是指,职工对企业领导者具有充分的信任感;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对职工也充满无限的信任,相信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他们会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对待企业。

成就感是指,企业的领导要认识到,企业的每项成就都与职工的个人成就相关,职工也能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价值,并以自己工作的成就为自豪,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温暖感是指,职工有明显的归属意识,要将企业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深信领导和同事是自己的亲人,

企业能为自己排忧解难,处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的职工处处感到温暖。

舒适感是指,职工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环境条件、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劳动保护等,都感到比较舒适,为此能无忧无虑地从事安全生产。

实惠感是指,企业领导能考虑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切实解决职工的各项物质利益(包括衣、食、住、行

等)和物质报酬(工资、待遇、福利),职工真正感到,企业组织真正能为自己消除后顾之忧,从而更加眷恋本公司、热爱本专业、安于职守。

心理评价指标所测量的分数高低可以反映出企业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与激励措施方面的程度,是诊断组织激励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努力发展的方向和指南。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早期的激励理论研究是对于”需要”的研究,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根据什么才能激发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就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等级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激励理论中的过程学派认为,通过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组织的目标有一个过程,即需要通过制订一定的目标影响人们的需要,从而激发人的行动,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标设置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 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是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对人来说,很有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

低。 二是期望值,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只有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才会去努力争取实现,从而在较高程度上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如果人认为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完全没有可能,目标激励作用则小,以至完全没有。最为常见的经历就是在学生时代,每一次考试前都要给自己设定目标分数,如果定的分数与之前相差不大但也有较之进步的分数,这次考试有很大可能进步;反之,目标分数过于遥远,会让自己对考试分数产生失望,有可能根本达不到甚至会降低分数。用同样的方式在企业中实现也会产生同样效果,对企业实现自身价值有所帮助。 然而中国的激励理论又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的激励理论以儒家为代表。孔子提出“惠民”、“富民”,孟子提出“爱民”、“教民”。儒家所阐述的以人为本的仁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要求管理者要有仁爱之心,并非小恩小惠,而是得民心。与此同时兵家和法家也提出了不同的激励理论。这些激励理论运用于企业管理中,都是为了激发员工积极性,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我国当代学者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激励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理论。苏东水提出的“人为为人”的激励思想,俞文钊提出的同步激励理论、三因素理论和公平差别阈理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其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等系统结构,客观上存在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征。如几千年来,一些重人际关系

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模式内涵及意义 摘要: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摸索出来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的国情,是由社稷体制、民本政治和国民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的符合中国发展的一种模式。在多年的发展中,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特色,民主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伯·雷默( Joshua Cooper Ramo) 在伦敦《金融时报》上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识”( Beijing consensus) 的概念,由此开启了世界对中国模式高度关注的序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以苏为鉴”,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2]。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的集中概括,是世界认识中国和中国认识自己的重要理论范畴[3]。 一、中国模式内涵 中国模式的兴起,一方面,源自“华盛顿共识”的破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北京共识”的提出。前者表明转向完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华盛顿共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后者则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道路的成功具有中国特色及制度贡献。这就使得总结和概括中国经验的中国模式,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以及用什么概念来表达这个提法,目前学术界还存在分歧。持否定或谨慎态度的学者认为不存在中国模式或慎用中国模式这个提法,如李君如表示,中国各方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讲“模式”有定型的嫌疑,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4]。持赞成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客观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激励相容 —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黄培伦主讲 □学习目标 ?认识激励的概念及其过程 ?了解激励理论的分类 ?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掌握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 ?掌握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 ?学习各种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机制是市场经济之所以有效的关键所在。 激励机制的内容:基于激励相容,文化为底蕴,以分配为核心,并与绩效评价相匹配。 激励及其过程 激励机制的本质属性是激励相容,即寻求对利益各方互惠的实现方式。 激励相容即双向满意(相互满足),所谓“你好,我也好”,实现“利人”与“利己”的统一。 四种心态及其表现 问题如何让人做事并且做好? 启示激励很重要,激励非万能! 绩效= ?(主客观条件) 绩效= 能力×激励 员工工作绩效受其所处的主客观条件制约。客观条件主要指企业外部和内部环境,主观条件主要指员工自身素质。假定客观条件具备,员工工作绩效是由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及其能力决定的。 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三方面,即:对个体激发动机;对群体鼓舞士气;对组织塑造文化。

激励(Motivation):激发、鼓励 —个体:激发动机(motive) —群体:鼓舞士气(morale) —组织:塑造文化(culture) 狭义:M=m 广义:M = 2m + 1c [内容型] [过程型] [调整型] 图激励过程与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着重对引发动机的内容即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A﹒Maslow) “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一种有相对优势的层系结构” 需要结构 —构成:基本需要 (基本动机) —联结:优势需要(主导动机)

需 要 的 心 理 强 度 图2-5 需要层次与人性假设 表2-1 需要层次与相应的激励因素、组织措施 “复杂人” “自我实现人”

第五章_激励

第五章激励 第一部分:本章概要 1.1 重点概念 1.激励(motivation):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 2.需求层次理论(needs hierarchy theory):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可以大致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它们是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形成和发展的。 3.ERG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Existence)、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的需要(Growth)。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4.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从外在需要、内在需要的区分及两者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起着不同作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 5.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个体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一种期望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值(E) 6.公平理论(justice theory):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7.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喜欢感到自己对事物具有控制力,若人们感到以前有兴趣的工作变成一种义务而不是自主选择的活动,这样激励程度就降低了。 8.目标设置理论:是从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来对行为动机进行研究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9.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本身就会采取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这种行为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1.2 关键知识点 1.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五种需要。 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地,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

中国文学理论

1.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即本质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就是生活与人的本质的真实)艺术概括:就是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即典型形象的方法。要点有二:首先,是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其次,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主体意图的指导,使之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2.情感评价: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就是作家表明对笔下对象的情感态度。其基本要求是高尚的品格与一定的功利取向,诚挚的情态与艺术的呈 2.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何区别?艺术真实指艺术描写揭示出生活本质内蕴。与生活真实相比,它是内蕴的真实,又是假定的真实。内蕴真实指它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假定真实指它描绘的情景是虚构的、假定的。与科学真实相比,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主观真实指它不象科学真实那样的客观,而是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诗艺真实指它是运用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能引起人的美感。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人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形式主义理论,他认为艺术作品各部分、各要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产生“意味”。我们认为文艺作品之所以有意味,乃是因为它内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让人从中品味到社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社会事物与自然现象的形式作用于人,久而久之,某种形式就成为某种内容与情感的固定的表现符号。当人们再接触到这种符号形式时,就唤起相应的审美经验与心理结构,觉得有意味。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4.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5.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11.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个机缘,使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体验的契合;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3.自己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若有,试述灵感特点与个人体会,并尝试与直觉比较.答:比较: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都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突兀判断;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取成熟的答案,只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5.为什么说即性不是凭空出现的? 答:即性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即兴的外在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却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是长久酝酿的产物;即兴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选择的,他和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1.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3.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

“中国模式”

中特:结合中外评论探讨“中国模式” 一什么是“中国模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对中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话题为国际主流学术界所高度关注。那么什么是中国模式呢?有以下几种观点可借鉴。第一种观点提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战略、政策、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也包括出现的问题。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包括五点:一是独立自主,二是改革创新,三是实践本位,四是以人为本,五是和而不同。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多的是发展经验问题,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价值问题。 当前热议的“中国模式”概念,主要是是一些国外学者、政要以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立足点,以非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对我们取得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的探究和概括。认识、探究的客观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即“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面旗帜”。 美国智库之一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对“中国模式”作出了如下表达: “中国模式”的最重要原则是经济改革优先。这一模式不但解放了官方意识形态,而且也保留了被称为“经济稳定器”的主要银行与大型国有企业。此外,地方政府享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的自治权。换言之,“中国模式”是实用、自由和市场竞争力的结合体。 西方有媒体指出: “当代中国一直是个令西方感到困惑的问题”。“西方人还是认为中国经济不会真正繁荣起来,除非它采纳西方式的民主”。“中国模式”可以归结为“专制加经济发展”。新加坡有媒体认为“中国模式”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 一种允许中国共产党是唯一领导力量的政体; 在保持政治体制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新加坡一位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独特之处就是其政治稳定与经济改革的特殊结合; 换句话说,就是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与经济上的自由化。”总之,政治上的保守、专制与经济自由,是西方学者政要赋予“中国模式”的总体内涵。 对比所谓的“中国模式”,“西方模式”的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一贯主张首先实现民主政治,才能实现并保障经济的发展。但中国没有采取西方的发展模式,而是开辟了一条符合其自身国情的新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违背了他们的教条,因而感到迷惑甚至疑心重重。应该指出,一些西方人士还保留着陈旧的偏见,用单一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政治体制并谎称这是一种“专制”。 结合西方对“中国模式”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价值观上的差异,他们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

第八章中国激励理论及模式-(11630)

8.0 中国激励理论简介 与 映 分,自始至终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的反理论模式作为观念的一部 力量与推动力。 产物。但正确的理论模式一旦产生,就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强大指导 综观西方的激励理论、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激励论,认知派激励论,以及综合激励论。每一种派别的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水 平,社会政治制度,民族的 文化背景等等。 西方的激励理论是在西方社会的土壤上生长的。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方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本书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实证、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 续带模 国特色的激励理论: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激励理论、三因素理论模式(激励、保险、去激励因素的连 方法 的诊断-- 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理论、模式、诊断 式)、公平差别阈理论,以及组织激励状态 。 将作为21 世纪企事业单位进行激励的科学理论指导 8.1 同步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8.1.1 同步激励理论基本观点 为S 理论,这是俞文钊教授结 合我国实同步激励论(Synchronization Motivation Theory) 可简称 ,只有通过将物质与精神激励,以及根 际提出的主要激励理论与模式。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 件 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用关系式表示,即为:激励力量= ∑f (物质激励x 精神激励) 这一关系式表示,只有物质与精神激励都处于最高值时才有最大的激励力量。二个维度中只要有一个维度处于低值时,都不能获得最佳、最大的激励力量。 8.1.2 同步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题目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

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6“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虚静的方法是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

第八章 中国激励理论及模式

8.0 中国激励理论简介 理论模式作为观念的一部分,自始至终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的反映与产物。但正确的理论模式一旦产生,就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强大指导力量与推动力。 综观西方的激励理论、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激励论,认知派激励论,以及综合激励论。每一种派别的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水平,社会政治制度,民族的文化背景等等。 西方的激励理论是在西方社会的土壤上生长的。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方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本书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实证、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理论: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激励理论、三因素理论模式(激励、保险、去激励因素的连续带模式)、公平差别阈理论,以及组织激励状态的诊断--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理论、模式、诊断方法将作为21世纪企事业单位进行激励的科学理论指导。 8.1 同步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8.1.1 同步激励理论基本观点 同步激励论(Synchronization Motivation Theory)可简称为S理论,这是俞文钊教授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的主要激励理论与模式。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只有通过将物质与精神激励,以及根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用关系式表示,即为:激励力量=∑f(物质激励x精神激励) 这一关系式表示,只有物质与精神激励都处于最高值时才有最大的激励力量。二个维度中只要有一个维度处于低值时,都不能获得最佳、最大的激励力量。 8.1.2 同步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

用西方理论解析中国古代文论 ——美籍学者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解析 徐志啸 刘若愚是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斯坦福大学已故教授。他早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此后曾先后任教于英国、香港、美国的多所大学。1967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诗学〉、《中国之侠〉、《李商隐的诗〉、《北宋六大词家〉、《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艺术精华》等学术著作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他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方面,造诣精深,特别注重于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这方面,他被西方汉学界称为开创性人物,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他还努力融合中西诗学,建立比较诗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博得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是刘若愚生前的代表著作,它问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版后,获得美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采用现代西方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文学理论首屈一指的新著,内容丰富,阐述精辟,为西方人士提供了认识透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最佳窗口、比较参照中西文学理论的最好模式。[1] 本文拟对该书作一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梳理,从中汲取对我们中国读者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益的东西,同时有利于借助西方的眼光认识和比较中西文学理论的异同。 关于文学研究对象 刘若愚首先提出的一个认识观点,是文学研究对象问题。他认为,一般对文学研究,有两种分类,一是分为二类——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一是分为三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当中,对具体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还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分类。对此,刘若愚在开篇“绪论”中先列出了一张表,将自己对文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划分,作了图解——分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两大部分,文学研究部分包括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其中文学批评分为理论性的批评和实用批评,理论性的批评由文学的理论和文学性理论组成,实用批评由阐释和评价组成;文学批评部分包括批评史和批评的批评,其中批评的批评分为批评的理论性批评和批评的实用批评,前者包含批评的理论和批评性理论,后者包含阐释和评价。这里须要解释的,首先是文学批评这个概念,刘若愚认为它应该包含两个概念——理论探讨和实用批评,即总体的理论性探讨,和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其次是所谓理论性批评,它包括文学的理论——属本体上

第八章-中国激励理论及模式

8.0中国激励理论简介 理论模式作为观念的一部分, 自始至终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的反映与产物。但正确的理论模式一旦产生, 就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强大指导力量与推动力。 综观西方的激励理论、模式, 大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激励论, 认知派激励论, 以及综合激励论。每一种派别的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水平,社会政治制度, 民族的文化背景等等。?西方的激励理论是在西方社会的土壤上生长的。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方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本书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实证、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 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理论: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激励理论、三因素理论模式(激励、保险、去激励因素的连续带模式)、公平差别阈理论,以及组织激励状态的诊断--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理论、模式、诊断方法将作为21世纪企事业单位进行激励的科学理论指导。 8.1同步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8.1.1 同步激励理论基本观点 同步激励论(Synchronization MotivationTheory)可简称为S理论,这是俞文钊教授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的主要激励理论与模式。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只有通过将物质与精神激励,以及根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 用关系式表示,即为:激励力量=∑f(物质激励x精神激励)?这一关系式表示, 只有物质与精神激励都处于最高值时才有最大的激励力量。二个维度中只要有一个维度处于低值时, 都不能获得最佳、最大的激励力量。 8.1.2 同步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激励-练习题知识分享

激励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 1、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属于哪种类型的激励理论?() A.归因性激励理论 B.过程性激励理论 C.强化性激励理论 D. 内容性激励理论 2、对一个尊重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人,下列哪种激励措施最能产生效果()。 A.提薪 B.升职 C.解聘威胁 D.工作扩大化 3、商鞅在秦国推行改革,他在城门外立了一根木棍,声称有将木棍从南门移到北门的,奖励500金,但没有人去尝试。根据期望理论,这是由于()。 A.500金的效价太低 B.居民对完成要求的期望很低 C.居民对得到报酬的期望很低 D.枪打出头鸟,大家都不敢尝试 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下列需要哪项是按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①就业保障。②经理人对自己工作的赞扬。③工作的挑战性。④同乡联谊会。⑤满足标准热量摄入量的食品()。 A.⑤①④②③ B.⑤④①③② C.⑤④①②③ D.⑤①③④② 5、当一位30~40岁的科研工作者显示出卓越的技术才能时,作为该科研人员的部门经理,对他的最有效的激励应该是()。(注意,并不排斥其他方面的适当奖励) A.高额奖金 B.配备最好的研究条件 C.提职 D.精神奖励(如评为劳模) 6、张宁在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以后,到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工作。三年来,他工作积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近他作为某项目小组的成员,与组内其他人一道奋战了三个月,成功地开发了一个系统,公司领导对此十分满意。这天张宁领到项目经理亲手交给他的红包,较丰厚的奖金令小张十分高兴,但当他随后在项目小组奖金表上签字时,目光在表上注视了一会儿后,脸便很快阴沉了下来。对于这种情况,下列哪种理论可以较恰当地给予解释?() A.双因素理论 B.期望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7、中国企业引入奖金机制的目的是发挥奖金的激励作用,但到目前,许多企业的奖金已成为工资的一部分,奖金变成了保健因素,这说明()。 A.双因素理论在中国不怎么适用 B.保健和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 C.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转化是管理者的重要作用 D.将奖金设计成为激励因素本身就是错误的 8、有这样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他视员工如兄弟,强调“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并把这种思路贯穿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当企业的收入高时,他便多发奖金给大家;一旦企业产品销售状况不好,他就少发甚至不发奖金。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大家只是愿“有福共享”,而不愿有难同当。在“有难”时甚至还有员工离开公司,或将联系到的业务转给别的企业,自己从中拿提成。这位老板有些不解,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A.这位老板在搞平均主义。 B.这位老板把激励因素转化成了保健因素。 C.员工们的横向攀比。 D.这位老板对员工激励缺乏系统规划。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 1、某民营企业一位姓姚的车间主任,手下有十几个工人,他对自己“独有”的领导方式感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终审稿)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 述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我国才刚刚起步。尽快形成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 一、前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成熟,而中国由于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后,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着名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同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马斯洛的观点不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认为需要层系只有单一的逐级上行的机制。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修改为ERG理论,他认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人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包括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相互关系,即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第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括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征。阿德弗继承了马斯洛的层系与逐级上行的概念,但却做了两点重要的修正:一是将马斯洛的满足则上行的运动规律,补充以一条新的挫折下行机制,即当最高层的成长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下层的情谊需要会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显现而成为主宰,同样规律也存在于情谊需要及其下层的生存需要之间。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G理论证实了人的多种需要不是阶梯式的关系,它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大量的研究表明,ERG理论更符合实际,是关于需要层次的一种更为有效的观点。 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把与工作有关的需要分为成就、情谊与权力三类,前两者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社交需要,后者则指想要影响与控制别人的需要。麦克利兰研究指出,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系列的激发员工成就需要的方法。同时,他还指出,情谊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一部分因素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成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因素和工作内容紧紧连在一起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中国文学理论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史》2006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 ?命题阐述题复习指导 (3) ?问答题复习指导 (8)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闭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命题阐述题、问答题。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命题阐述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3)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此类题型旨在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记忆情况。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容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类题型实际上也是判断题,只有经过判断才能将正确的、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而能否选择正确,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儒家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仁人”、“仁政”;儒家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思想及诗论;道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淮南子》;《周易》对“文”的观念的理解。 第二章:南北朝的“文笔之辨”及作品论;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诗论观点。 第三章:诗文革新运动;司空图文论及意义;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严羽《沧浪诗话》的三大理论要点。 第四章:李东阳的“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李梦阳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李渔的戏曲观;王夫之的诗论观点;叶燮《原诗》中的诗歌理论;桐城派姚鼐的文论;朱彝尊的词学理论。

中国激励理论及模式

中国激励理论及模式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理论模式作为观念的一部分,自始至终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的反映与产物。但正确的理论模式一旦产生,就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强大指导力量与推动力。 综观西方的激励理论、模式,大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激励论,认知派激励论,以及综合激励论。每一种派别的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水平,社会政治制度,民族的文化背景等等。 西方的激励理论是在西方社会的土壤上生长的。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方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本书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实证、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理论:物质与精神的同步激励理论、三因素理论模式(激励、保险、去激励因素的连续带模式)、公平差别阈理论,以及组织激励状态的诊断--心理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理论、模式、诊断方法将作为21世纪企事业单位进行激励的科学理论指导。

同步激励论(Synchronization Motivation Theory)可简称为S理论,这是俞文钊教授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的主要激励理论与模式。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只有通过将物质与精神激励,以及根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时,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 用关系式表示,即为:激励力量=∑f(物质激励x精神激励) 这一关系式表示,只有物质与精神激励都处于最高值时才有最大的激励力量。二个维度中只要有一个维度处于低值时,都不能获得最佳、最大的激励力量。 同步激励理论否定了单纯使用一种管理方法(用X或Y理论,精神或物质激励措施),也否定了简单地交替使用X或Y理论的做法会有效果,并认为,这种做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同步激励理论强调,在现阶段,物质与精神激励,人的自然和社会需要是统一的互为前提与条件,不能对立,孤立运用,应该统一、综合、同步应用。

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综合运用

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综合运用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Chinese cultural background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职称 2014年5月

团队成员情况 序号姓名分工情况备注1 2 3 4 5 6 7 8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以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 作者(代表)签名: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

内容提要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建立和实施适合企业自身的激励机制,激活人力资源,对于企业发展壮大至关重要。我国企业学习借鉴了很多西方激励理论,然而员工的激励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应用激励理论时没有考虑中西方文化环境的差异。因此,研究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运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着眼于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系统研究了已有的激励理论和激励机制,分析了中国文化环境以及目前中国企业激励的问题、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激励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一些激励方法,如物质激励、团队激励、培训激励、情感激励、文化激励等,最后建议了几种保障机制如制度保障、系统保障和环境保障等,以保障激励措施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激励理论激励方法中国文化中国企业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of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has brough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various aspect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terprise to establish and carry out an incentive mechanism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enterprise to activate the human resource.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learned a lot of western incentive theories. However, employees’incentive problems remain unresolved.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is did not consid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environment when applying the incentive theory.Therefore,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the existing incentive theory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lso studies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enterprise incentive problems and reasons, and on this basis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 then put forward some incentive methods, such as material incentive, team motivation, training, motivation, emotion motivation, culture motivation and so on.Finally suggests several security mechanisms such as system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centives. Key words:Motivation theory, Motivation method,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enterprises 目录

《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双因素激励理论?如何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答: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 (1)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但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2)那些使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环境相联系的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主要起预防作用。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进步、晋升等。在工作激励中,保健因素的满足主要是避免员工的不满意。 (3)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内容相联系的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监督、薪水、工作条件、安全以及人际关系等。只有对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真正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将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的措施有:(1)精神激励是最长久,通过有效的领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个人参与、多元化价值观等事业留人、也可通过绩效管理、行业发展、职业的优越感、绩效激励等情感留人;(2)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结合;(3)帮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4)制定较为灵活的薪酬策略,与工作发展前途对应等 2.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

的成就需要理论,试对它们进行比较。 答:ERG理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旦较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们将进到更高一级的需要上去;而ERG 论不仅体现满足——上升的方面,而且也提出了遇挫折——倒退这一方面。挫折——倒退说明较高的需要未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更着重或把更强烈的欲望放在一个较低层次的需要上。 (2)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一个时期只有一种突出的需要;而ERG 论指出在任何一个时间内可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需要发生作用。 (3)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严格地按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 不存在越级,也不存在由高到低的下降;而ERG论则指出,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发展的顺序,而是可以越级的。 (4)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类有五种需要,它们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而ERG论则认为,只有三种需要,其中有生来就有的,也有经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5) ERG论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弥补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更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特点。 成就激励论是在需要层次论基础上的升华主要表现在: (1)着重点不同。需要层次论研究从低到高顺序的五种需要;而成就激励论不研究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 (2)认识度不同。需要层次论认为五种需要都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