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息经济学重点总结

信息经济学重点总结

信息经济学重点总结
信息经济学重点总结

1.信息经济形成的时间

1、几种观点:

(1)马费成等: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

(2)金建等:20世纪中后期至70年代。主要标志是经济活动中一半以上与信息活动有关。

(3)吴康生等(《当代社会的基础——信息技术》):1978年的能源消耗拐点现象。

基本观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

2.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

(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

1)信息经济改造着传统经济

(一)劳动者

(二)企业

引起企业竞争手段变化;对企业家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必须向知识型方向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采取新的管理手段;

(三)产业结构

推动第一、二、三产业不断升级

2)信息经济依赖于传统经济

信息经济是传统经济发展的产物;

信息经济发展依托的是传统产业发展和它创造的潜在市场;

信息经济的成长发展与运行需要传统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信息经济形成的主要标志

1、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源

2、信息技术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技术

3、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物质部门所占的比重--信息经济发达的标志之一

4、信息产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信息劳动者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物质劳动者在总从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信息经济形成的一个主要标志

5、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

4、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国内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主要历程

1)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89年)

2)中国信息经济学发展的深化阶段(1989年至今)

国外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1)、信息经济学形成阶段(1959——1969年)

2)、信息经济学初步发展阶段(1970——1978年)

3)、信息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

5.各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

(一)美国

1、马尔萨克

1959年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讨论了信息的获得使概率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分布有差别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课题,使用了“信息经济学”一词,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诞生。

以后研究了最优信息系统的评价和选择问题

2、斯蒂格勒()

1961发表“信息经济学”,研究了信息的成本与价值,以及信息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

之后提出了信息搜寻理论,在1977年指明,应当用不完全信息假设来替代完全信息假设,以修正传统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198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3、马克卢普(F. Machlup )

1962年出版《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的经济特征与经济规律,阐明了知识产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该书在美国流行了十年,先后被译成俄、日、法、德、意大利和西班牙版,被认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1980——1983扩展上述专着,出版《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其中第一卷为《知识与知识生产》。未完而卒。

4、马歇尔.约维兹

以广义信息系统为依托,对决策过程的信息流进行了定量研究,提出了具有经济意义的信息量、信息效率、信息价值的测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对几个实际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对提出的测度模型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并以《决策过程信息流分析》为总题目,发表了5篇颇有价值的论文。

贡献:描述和揭示了信息对人类决策和选择活动的作用过程和作用机制,并定量描述了信息量、信息价值、决策效益、决策效果等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三人联袂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8、肯尼斯.阿罗

把信息同经济行为、经济分析、风险转移结合起来,对信息的特性、成本以及信息在经济中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1984年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

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9、丹尼尔.贝尔

1973年出版《后工业社会论》,将信息经济作为“下一代经济”看待,认为西方国家已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信息经济学应取代传统经济学。

10、波拉特

早年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师从马克卢普,马克卢普的研究方法和《后工业社会论》对其影响很大。

1977年出版《信息经济》,第一卷为《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其中对

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影响着世界各国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研究。

研究重点将在以下方面——马费成

1、丰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充实、拓展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

(1)信息经济效益分析将作为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范畴

(2)研究信息的供给与需求

(3)信息产业分析

(4)从宏观整体上研究信息经济总量和信息经济结构

3、采用现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除经济学传统方法外,还要广泛采用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情报学、计算机方法论、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及其有机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信息经济在未来新世纪的发展方向——乌家培

信息经济学研究紧跟国际步伐发展的六大拓展领域——赖茂生

三、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

1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 2 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3信息公共物品原理

4信息商品原理5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

3.1.1 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的主要内容

信息不完全和非对称是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和观点。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市场参与者一般情况下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的全部信息,同时,市场参与者拥有的信息也是有差异的,这种信息存在规律称为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

1、信息的不完全性

在经济活动中,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全部信息的信息状态称为信息不完全,这种状态下的信息称为不完全信息。

完全信息是指市场参与者掌握某种经济环境的全部知识。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完全状态是不存在

2、信息的非对称性

经济活动中,在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之间,一方不了解另一方具有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这种信息状态称为信息非对称,这种状态下的信息称为非对称信息。

对称信息是指在某种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双方中,对应的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

信息的非对称是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同造成的。

信息不完全的原因:

(1)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2)信息的滞后性的限制;

3)掌握和使用信息是要花费时间、精力和费用的,必须要考虑由此而得到的效益。

信息不完全导致价格不能灵敏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不能灵敏地随着价格的指导而发生变化,市场出现失灵现象。

3.1.2 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的应用范围

信息不完全与非对称原理主要应用于“微观信息经济学”或“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中,如应用于逆向选择、机制设计、合约与道德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确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2.1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的主要内容

信息可以由多人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占有和使用,而不改变其价值及性质,并且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在原有信息基础上产生新的信息,信息的这种经济规律称为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

信息的共享性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同一信息可以为许多人所共享;

二是同一信息可以为不同时期的人所共享。

信息的再生性是指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可以产生新的信息。

3.2.2 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的应用范围

信息共享与再生原理的应用范围及其广泛,既应用在以信息为要素的经济活动中,如信息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信息商品市场、信息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也应用在以信息活动为对象的经济分析中,如信息产业与信息化、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3.3.1 信息公共物品原理的主要内容

信息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所以,信息属于公共物品,信息的这种经济现象称为信息公共物品原理。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它与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的区别在于,公共物品可以同时给一系列使用者提供利益,而私人物品只能为单个使用者提供利益。

信息可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类。

纯公共物品信息和准公共物品信息的比较

分类纯公共物品信息准公共物品信息

特点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受益

的非竞争性

不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一般意义上讲,信息具有纯粹的公共物品的特性。

第一,信息具有非竞争性。信息的共享性决定了信息可以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第二,信息又具有非排他性。单个人对信息的利用并不影响其他人的同样消费,个体对信息的利用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总和,同时,信息具有高的首稿成本和低的边际成本,使得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指望“搭便车”,排斥“免费乘车”的行为十分困难,或者说排他的费用是昂贵的。

但是,不是所有信息都具有上述特点,因而不属于纯粹的公共物品,而属于准公共物品。存在两种情况使得信息属于准公共物品。

一种情况是,信息只具有非竞争性,但不具有非排他性。信息的消费一般都会需要花费某一合理的成本,这一成本即可排除某些人对该信息的消费或受益,因此,信息一般都不具有非排他性。如有线电视节目

另一种情况是,信息只具有非排他性,但不具有非竞争性。信息会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出现拥挤的现象,导致信息提供给每个消费者的获益下降。如大学校园网。

对公共物品的特征判断主要集中于非竞争性的研究上非竞争性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边际生产成本为零。

第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

3.3.2 信息公共物品原理的应用范围

信息公共物品原理主要为信息商品的生产与定价、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4.1 信息商品原理的主要内容

信息是商品,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与一般的物质商品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信息的这种经济规律称为信息商品原理。

商品的三个条件:是劳动产品、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是用来交换的。

信息商品是指用来交换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信息产品。

信息商品类型

1.信息商品按照加工的深度不同可以分为一次信息商品、二次信息商品和三次信息

商品。

信息商品按照载体不同可分为有形的信息商品和无形的信息商品。

2、信息商品的特征

非物质性累积性和再生性消费无损耗性非占有性

3.5.1 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的主要内容

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中,随着投入的持续增加,获得的收入的增长是不断扩大的,信息产业的这种经济规律称为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

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形成的因素:

1信息资源的共享性2信息产业的成本构成3信息产业的外部性4信息产业学习效应5其它因素

3.5.2 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原理的应用范围

物质依赖型经济主要服从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知识依赖型经济,特别是信息产业,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则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产业的边际收益递增原理主要为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四章不确定性、风险与信息

不确定性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弗兰克奈特(Frank Knight,1921)对不确定性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信息经济学是不确定性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

不确定性概念导致20世纪经济学五个主要流派或知识的诞生:不确定性经济学、合理预期学派(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杰克赫什雷弗(J. Hirshleifer,1973):信息经济学是经济不确定性理论自然发展的结果。

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944年诺依曼、摩根斯坦预期效用理论;

1959年德布鲁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理论。

1921年,弗兰克奈特正式将不确定性概念引入经济学的理论殿堂中。

奈特的首要贡献是区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涵括了他对当代经济学思想主体的主要贡献——关于竞争模型中利润本质与作用的理论。

赫什雷弗的学术兴趣广泛,研究成果颇丰,对信息经济学和冲突分析理论有重大贡献。1971年赫什雷弗提出“信息市场”理论,并建立了“赫什雷弗模型”。1979年赫什雷弗与赖利()首次将信息经济学划分为微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两个分支学科,认为它们分别讨论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

当一项经济决策可能产生两种以上结果时,不确定性就自然出现了。

人们使用“环境状态”来描述经济决策可能结果的控制因素。

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区别:

不确定性(Uncertainty)——指无法用概率衡量、无法保险的风险。如企业经营的风险。

风险(Risk)——指可用概率进行衡量、可以进行保险的风险。如火灾、交通意外等。

风险就是不能确定地知道,但能够预测到的状态;而不确定性是既不能确定地知道,也不能预测到的状态。

风险是比一般不确定性包含更多的确定内容的不确定性。

例:西安商人根据天气预报的信息购买大量羽绒服

英国商人根据欧洲疯牛病的信息购买大量南美的牛

山西商人根据玉米田里长虫的信息购买大量粮食

风险偏好:

经济学将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分为三类:

1)风险厌恶:总是选择有较大确定性的投机方式

2)风险爱好:总是选择有较小确定性的投机方式

3)风险中性:风险对其无关紧要

一般认为,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首先向人们提供了有关分配过程中

个人偏好的基本表达形式。

三类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

预期效用函数

预期效用是指取决于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和相应的概率下可享受的收入或消

费的效用。例如,如果未来有可能只出现两种状态,状态1和状态2,预期效用函数为:

(式4-2)

根据丹尼尔贝努里的理论,以对数形式构造消费者的一般效用函数如下:

(式4-3)

则预期效用函数为:

(式4-4) 如果出现n 种可能状态,每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 ,

则预期效用函数的一般形式是:

(式4-5)

? 效用函数曲线的曲度表明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 )()(2211C V C V EU ππ+=C V ln =2

211ln ln C C EU ππ+=),,2,1(,n i i Λ=π()∑==n

i i i C V EU 1π

?风险规避者的效用随财富增长而增长的速度是递减的,效用曲线的凹度越大,消费者规避风险的倾向性越强。

?风险爱好者的效用增长速度随财富增长而递增的,效用曲线凸度越大,消费者爱好风险的倾向越强。

?风险中立者的效用曲线既不凹也不凸,是线性的。

表2-1:风险态度的数学描述

表2-1:风险态度的数学描述

风险分散与转移的方式:

1)保险

保险公司为社会提供两类保险:完全保险和不完全保险。

完全保险:无论是否发生损失,保险公司都使投保人所获收益等于投保人的未来期望值。

不完全保险:投保人在发生损失时从保险公司获得的补偿略小于投保人稍微努力就能不发生损失所获的收益。

2)股票

股票市场也是企业转移的重要制度。通过一般股票市场,企业家可以从大量不可保风险的可能陷阱中解脱出来。

——企业所有者可以将经营的风险分散到大量的股票持有者身上

——股票持有者又可以在股票市场上重新分配风险

——企业不可能通过股票市场完全转移其不可保风险

3)期货

买卖双方以相互转移风险的形式共同承担未来经济环境状态中出现的风险,从而降低风险水平。

4)成本保利合同

购买者预先补偿生产者的全部生产成本并同意付给生产者一个双方都接受的利润额。主要出现在生产成本高且极不稳定的生产行业,如军用飞机

5)破产法和有限责任法

6)厂商垂直一体化管理模式

由于市场并不能很好地协调上游厂商与下游厂商在生产中地关系,为了减少风险,厂商实现垂直一体化。垂直一体化使上下游厂商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从而确保上下游厂商之间

信息的有效交流,减少了上下游厂商之间不能协调而产生的风险。

垂直一体化与成本保利合同一样,都存在着某些市场性质的缺陷。

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

?完全信息是指市场参与者掌握某种经济环境的全部知识。

?不完全信息是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全部知识。

?对称信息是指在某种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双方中,对应的双方都掌握有对方所具备的信息。

?非对称信息指在相互对应的市场参与者之间,一方不了解另一方具有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

市场失灵——不对称信息对传统经济分析的拓展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也译为市场不灵、市场失败或市场缺陷。它指市场配置均衡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通常表现为:不完全竞争、经济外部性、不完全信息。

罗纳德哈里科斯(1910~ )当代经济学家,产权理论创始人之一

信息与不确定性的关系:信息与不确定性呈反向关系。

——老人、家庭妇女比工作繁忙的人更容易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股票大户比小户获利的机会更大

——经济学家比普通人对经济发展的预测更准确

——厂商比消费者更了解其生产的产品性能

五、委托代理

一般而言,只要在建立或签定合同前后,市场参与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构成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

第一: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双方通过合同的方式确立彼此的关系和利益;

第二: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他们二者之间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首先,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其次,代理人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后的最终结果;

第三:代理人的非对称信息会对委托人带来不利影响

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

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达成的合同称为均衡合同

信息经济学将达成委托—代理均衡合同的条件概括为两个:参与约束、激励相容*参与约束条件说明,代理人履行均衡合同后所获得的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收益额。或者说,代理人接受委托人合同的预期收益不能低于他在同等成本约束条件下从其他委托人处获得的收益水平。

* 激励相容约束条件说明,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代理人获得预期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保证使委托人的预期收益最大化。

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的机制设计:

目标:

选课的收益> 不选的收益> 逃课的收益

从而将混学分的学生鉴别出来

方式:

随机做N次作业,以人数最少的一次作为考试

问题:

这种制度设计存在什么问题

(1)任何制度都会有制度成本与制度漏洞

(2)制度会有外部性

激励机制的框架

“激励”就是委托人拥有一个价值标准,或一项社会福利目标,这些标准或目标可以是最小个人成本或社会成本约束下的最大预期效用,也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或个人的理性配置集合。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进行选择时,从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地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

通俗地说,激励机制的核心就是“我怎样使某人愿意为我做某事”。

图表2-3:激励机制框架

涉及激励机制的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委托人必须使代理人得到总效用u,二是委托人必须使代理人劳动x*的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

四种典型的激励机制

( 1 )租金 2 )劳动工资(3)目标产量承包(4)分成制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有效的激励机制应符合三个原则:

——参与约束

——激励相容

——不能让代理人承担过多的风险

第四种激励机制在对称信息条件下是非最优机制,如分成制。

当信息对称时,在分成制度下,代理人与委托人双方都按一定比例从收益中获得各自的利润。因此,分成制在对称信息条件下不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分成制却具有其它三种机制所不具备的效率。在分成制下,虽然代理人的报酬只部分依赖于可观察的产量,但代理人与委托人却共同承担了产量波动带来的风险。

维克里第二投标法

传统观点认为,如果市场处于非对称信息状态,其产生的均衡结果将是无效率的。但是,维克里(1961)却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他认为,市场是否有效取决于市场游戏规则是否符合激励相容条件,即是否能有效地诱导市场参加者自觉地透露他们的私人信息。

基本思想:运用激励相容的原则让人愿意显示真实信息

运用激励机制增大说假话的成本

拍卖和招标可以看成是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博弈。

第一投标法是指在拍卖或投标竞争框架下,最高竞买者或最低竞价者获得拍卖物或标的物。局中人之间的对策是“非优势均衡的纳什均衡”,即每个局中人的出价是否最优,要取决于其他局中人的出价情况

.第二投标法:

这是建立在对策论纳什均衡(囚犯难题)基础上的激励机制,使得局中人以显示个人的真实需求(说真话)为其优超策略。结果,标的物被拍卖给出最高价的局中人,中标者只需要以第二标的代价支付其价格,可以获得消费者剩余,相当于是对其说真话和高评价的奖励。因而这种拍卖制度是有效率的。

特点:

——激励相容

——每个局中人的出价仅影响自己是否得到拍卖物,不影响支付的价格

在第二投标法框架中,存在着对所有局中人一种不合作或背叛串谋的诱惑或激励,因为,所有局中人都希望其他人压价或抬价,而自己老老实实地开价。这样,不仅能够保证自己最有可能成为成功的竞标者,而且可以由于其他局中人的压价或抬价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在密封第二价格拍卖方式中,无论别人出价多少,每个局中人的最优对策都是根据自己的支付意愿报出最高价格,最高价的局中人得到拍卖品,支付第二价的价格。

在密封第二价格投标方式中,无论别人出价多少,每个局中人的最优对策都是根据自己的承受意愿报出最低价格,第一标的局中人成为中标人,获得第二标的价格。

——激励问题: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来达到激励相容的效果;

——成本问题:以最小的成本将不易观察的私人信息揭示出来;

——只要有合理的机制安排,市场经济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良好地自主运行;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主要应放在政策和机制的设计与监管上,设计合理的机制,并辅以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以保证市场经济的运行。

维克里最优所得税原理

在20世纪40年代末,维克里率先建立最初的委托代理激励机制模型--如何解决或协调所得税效益与社会公平达到平衡的模型。

1971年在《经济研究评论》上发表了“最优所得税探讨”的文章,提出了着名的“最优税制设计理论”。

基本思想:政府如何在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设计出一种激励相容的最优税制体制。

所得税对劳动力供给的激励机制和社会成员劳动能力上的差异构成所得税理论研究的中心论题。

最优税理论的核心是兼顾公平和效率。

政府最优税政策必须满足的激励相容条件是个人在既定约束条件y(x)下选择产出x

以使自身的效用函数最大化

六、逆向选择

“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不中用的东西,由阿克洛夫首先引入经济学着作。

信息经济学将由于非对称信息而导致交易一方面临不利的选择环境,称为“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也译为败德行为,是指经济代理人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

道德风险产生的条件:1.利益主体目标的不一致性 2.信息的非对称性

二者关系:

当委托人面临信息不对称时,代理人往往可以选择道德风险行动。逆向选择发生在签定委托—代理合同前,而道德风险则发生在签定委托—代理合同后。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与逆向选择一样,产生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代理人拥有私人信息。在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后,代理人利用自身拥有而不被委托人观察到的私人信息,改变签订合同前的行为模式,从中获取更大的预期收益。这一过程将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用道德风险分析保险市场

七、信号发送和信息甄别

由信息较多的一方主动提供信息给信息较少的一方,从而形成市场交易机会的行为,即信息经济学中的“信号发送”

由信息较少的一方通过制订一套策略或合同来获取代理人信息的行动称为信息甄别

迈克尔斯彭斯于1973年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着名论文“劳动力市场中的信号问题” 是竞争理论的创建者之一,是信号发送理论的奠基人

重要假设:

1. 斯彭斯—莫里斯条件:受教育时间越长,教育成本越高,且为达到相同的教育程度,低生产率者的受教育成本高于高生产率者,即信号成本与生产能力负相关。

2. 斯彭斯假设:教育程度仅仅代表信号的价值,不影响劳动生产率

信息甑别:是指市场上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委托方),可以通过信息甑别(Screening)的方式,给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代理方)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诱使他们显示其真实信息。

信息甑别与信号发送的区别:

主要在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行动顺序不同。信号发送是代理人先行动,信息甄别是委托人先行动

八.信息搜寻与信息系统选择

即使是同质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也常常会以不同的价格出售。这种不同价格的序列,称为价格离散。

1)价格离散的原因:

1)市场是变化和分散,而非集中统一和稳定静止的

2)市场经营过程中销售条件和服务的差别

3)商品信誉保障的差别。

4)商品异质性。

2)价格离散的经济意义:

第一,价格离散产生了市场信息的不完备性,也导致了市场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差别。

第二,价格离散产生了有利可图的信息搜集行为,如市场信息的收集、储存、传播和利用等。信息市场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价格离散的最具典型意义的经济后果之一。

第三,价格离散诱发了信息搜寻的动机并提供了信息搜寻的可能。

信息搜寻产生的原因是:价格离散

个体是否采取搜寻行动,一方面与个体的边际搜寻成本有关,另一方面,与个体所处的对策战略地位有关。

假设前提:消费者知道市场上价格的整体分布情况,但不知道每个销售商的价格。

——固定样本搜寻:预先选定几个销售商,寻找其中的最低价格。

——连续搜寻:在市场上连续不断地搜寻,直至搜寻到愿意接受的价格。

3)搜寻的经济学分析:

搜寻是通过获取更多的信息,以获得收益。但搜寻具有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因此,最佳搜寻次数(或规模)由搜寻成本和搜寻的预期收益之间的相关关系决定。在MR=MC处,达到搜寻的最佳收益。

一般而言:

——购买的商品价格越高,搜寻次数就越多

——市场范围越大,搜寻成本就越高

——价格离散率越高,搜寻的收益就越大

——搜寻的密度越大,价格离散率就越低

用搜寻理论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 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 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 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 就业人口 +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 劳动年龄人口 -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2015年秋季学期信息经济学复习提纲

2015年秋季学期信息经济学复习提纲 目录 1.信息经济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2.何为信息范式?如何理解信息经济学的概念及其内容范围? (2) 3.理解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确定信息的含义,并能举例说明。 (2) 4.试比较分析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的异同。 (4) 5.举例分析信息运行的两大基本模式。 (4) 6.运用博弈论的基本范畴,分析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博弈现象。 (4) 7.何为信息成本?运用肯尼思.阿罗的理论方法,总结信息成本的主要特征。 (6) 8.借鉴斯蒂格勒信息搜寻的理论方法,分析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信息搜寻现象。 (6) 9.何为信息租?举例分析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信息寻租现象。 (7) 10.如何客观地评价信息资源丰裕系数? (7) 11.何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角度,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委托代理关系。 (9) 12.根据斯蒂格利茨的观点,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政府来纠正市场失灵的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10) 13.应用A. M. Spense 的市场信号理论,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 (10) 14.“维克瑞拍卖”的设计原理及其评价。 (11) 15.应用产业发展周期理论,分析信息产业的现状及其走向。 (11) 16.何为信息产业的梯度转移?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12)

1.信息经济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超越农业经济的直接经济。——网络营销、虚拟办公 (2)提供更多的非物质产品。——咨询服务、互联网金融 (3)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成为社会的核心技术。——数据库的经济效益 (4)知识与资本并重,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方正将知识转换成财富 (5)从事信息活动的就业人数占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增加(规模经济)。——咨询行业的服务人数增加。 (6)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增加。——信息产业化,百度等互联网公司 (7)非价格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掌握知识比掌握财富更重要 (8)企业关注人们的注意力,形成注意力经济理念。——多种信息渠道进行广告宣传 2.何为信息范式?如何理解信息经济学的概念及其内容范围? 范式指科学家集团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和方法的综合,信息范式指构成信息科学的基础。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的综合性经济科学。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范围: (1)宏观信息经济学 ——马克卢普,提出了知识产业的问题。 ——波拉特,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 (2)微观信息经济学 ——奈特,拉开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序幕。 ——20世纪50年代至70-80年代,是微观信息经济学大发展时期:哈耶克和鲍莫尔的不完全信息思想;斯蒂格利茨对信息价值及其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研究;维克瑞等人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等,形成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 例1、信息安全问题:信息管理角度 例2、成本控制的相关信息:经济角度 共同点:信息范式+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 3.理解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确定信息的含义,并能举例说明。(1)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从信息数量分布角度考察信息状态。 定义:对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与所掌握的信息数量相等,此时处于完全信息状态。反之,如果所掌握的信息数量少于所需信息,则此时为不完全信息状态。 基本观点: 1.完全信息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古典经济学的构建基础。 2.现实生活通常是处于不完全信息状态。 3.后来的经济学家提出基于不完全信息的经济学理论。例如,W.J. Baumol : “在市场活动中,每个经济成员所拥有的信息不会是完全的,而是不完全的。” 以项目投资为例:相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决定着投资决策。 通常需要了解如下信息:

(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学 期末考试总结

第一章导论 一、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所谓经济发展问题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二、发展经济学起源 三、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 张培刚中国《农业与工业化》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㈠度量 经济增长的度量: GNP 和人均GNP 经济发展的度量:①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NP ②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③生活质量指标④贫困⑤工业化和职业分布 ㈡发展指标与增长指标的差别 1.增长的度量指标是一个价值指标,用货币来表示;而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的办法进行加总,而给予的权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2.增长的度量指标通常公认为是一个指标,即GNP 或GDP 的增长率;而发展的度量指标则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五、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 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 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1.传统社会 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 3.“起飞”阶段 4.走向成熟阶段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六、发展中国家定义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其主要经济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2.生产效率低下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就业率低5.对农业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发展经济学:广义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学说 狭义在二战之后形成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 发展中国家:二战后,随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地位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 特征: (1)一般共同特点:低生活水平,生产率水平低,社会、经济、文化上的二元结构,高人口增长,高赡养负担,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严重,对农业生产、初级产品有严重的依赖。处于国际关系中受支配、依附、处于较为脆弱的国际地位。 (2)基本特征: 1.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结构 2.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相对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并存 3.社会、文化、制度安排都存在类似的二元结构 经济发展速度、收入分配的差异导致二元结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 经济增长:一国或者地区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的产出增长。 经济发展:伴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的全面完善。 二者关系: 区别: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村会和政治体制变革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联系:经济发展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而的增长。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 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给予成人识字率2/3权数,入学率1/3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来表示(即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主要的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的概念:建立一种生产要素以新的组合来替代生产要素久的组合的过程 创新的主体:企业家 企业家具备的条件: 1.对新技术的发明和新资源的发现引起高度的重视 2.对新资源、新技术的经济潜力具有正确的审度的天资 3.新技术和新资源等在投入使用后能够不断加以完善 罗斯托起飞理论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群众高额消费阶段——

微观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总计:151=1.8+2.22+3.23+4.18+5.10+6.9+7.1+8.26+9.11+10.11+12.12 第一章绪论8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人们无限需要的一门科学。 1、资源稀缺(有限)性Scarcity——经济学的出发点 2、选择时出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定义 3、与机会成本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定义 4、经济学的组成(定义、研究对象、解决问题、核心理论) 5、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条件——理性人的特征 6、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定义 7、市场界定——市场的范围P9:地理范围、产品范围 8、实际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定义P12 第二章供需理论和弹性22 1、需求的定义 2、影响需求(需求量)的因素 3、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定义及图示 4、供给的定义 5、影响供给(供给量)的因素 6、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的定义及图示 7、市场均衡的定义及均衡变动分析 8、需求价格弹性定义及公式 9、需求价格弧弹性分类及图示 10、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分类及图示 11、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测定:图示分析的结论 12、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五种类型及图示 13、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4、弹性与收益的关系 15、需求收入弹性定义及分类 16、需求交叉弹性定义及分类 17、供给(价格)弹性的定义及公式、分类

18、供给(价格)点弹性的定义及公式 19、供给(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测定方法(方法同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测定)、分类 20、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21、短期的需求弹性和长期的需求弹性的分析及图示 22、长短期收入弹性的分析及图示 第三章效用论23 1、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定义及公式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3、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定义及公式 4、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5、马歇尔需求曲线的推导 6、消费者剩余的定义及计算 7、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定义 8、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9、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的内容 10、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 11、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 12、中性商品无差异曲线 13、厌恶品的无差异曲线 14、预算线的定义 15、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及计算应用 16、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推导及计算应用 17、价格效应(PE)=替代效应(SE)+收入效应(IE) 的定义 18、实际(真实)收入不变的含义 Hicks的定义、斯勒茨基的定义 19、正常品、低档品、吉芬商品的(希克斯和斯勒茨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析及结论对比 20、直接显示偏好的图示分析 21、间接显示偏好的图示分析 22、显示性偏好弱公理(WARP)的内容 23、显示性偏好强公理(SARP)的内容 第四章生产论18

信息经济学复习重点

1959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发表,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61年,乔治?施蒂格勒的《信息经济学》从信息搜寻的角度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基础。 1962 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这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信息经济学著作,标志着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旧汽车市场分析的“柠檬”理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产生进入到发展阶段。 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马克·尤里·波拉特完成了《信息经济》9卷本的内部报告,第一次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是由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业的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所组成的部门。波拉特还用投入产出技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该方法于1981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采纳,用来测算其成员国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程度。 博弈论是方法论导向的,信息经济学是问题导向的。博弈论研究的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可能的均衡结果。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最优的的契约安排。从这个角度而言,博弈论是实证的,而信息经济学是规范的。 简答题: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八大基础理论: 1)1970 年阿克洛夫创立的拧檬理论; 2)1971 年赫什雷弗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 3)1972 年马尔萨克和拉德纳完善的“团队的经济理论”; 4)1973 年斯彭斯建立的信号理论; 5)1976 年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提出的“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悖论; 6)1976 年莫里斯发展的“委托-代理人”理论; 7)1977 年施蒂格勒的“搜寻”理论; 8)马尔萨克的“信息系统选择”理论。 机制设计是一个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博弈: 第一阶段:委托人设计机制,即博弈规则,代理人根据规则发出信号(message),实现的信号决定配置结果(allocation); 第二阶段:代理人同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 第三阶段:接受机制的代理人根据机制的规定进行博弈。 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的五种不同类型的模型 逆向选择:在鉴定交易契约前,进行市场交易的一方可能因为占据信息优势,做出对自己有利,对另一方有害的事情,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甚至可能导致这一市场的萎缩。 信号传递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在观测到信号之后与代理人签订合同。 信息甄别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委托人提供多个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据合同选择行动。 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签订契约后,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而且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 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签约后,代理人选择行动,自然选择状态;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某些可观测的结果;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本身状态。

最新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3.起飞阶段——最关键的阶段 特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2)农业中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 (3)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 4 .向成熟推进阶段 特点是:(1)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2)经济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特点是:(1)主导部门已经转移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和服务业。 (2)技术工人在劳动力中的百分比和城市居民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呈上升趋势。 (3)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发展 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实用文库汇编之发展经济学重点

实用文库汇编之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经济学方法论 三年来的学习总结

其实这篇文章基本是接着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教材浅介》,但是在坛子里看到某位大牛的文章后决意东施效颦,所以把题目改成了这个样子,当然,大牛读得是econ的phd,我是math 的under,这个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希望大家权当经验交流,小生谢过了。 为了不使我的上一个帖子成为太监,我还是首先继续介绍我读过的一些经济学教材,希望对大家的经济学学习能够有一定益处。在版上经常看到有同学询问几本教科书之间的优劣,或是同一本教科书之间的版本问题,抑或是询问该读原版还是翻译版的问题。在我看来,有一个好的指导自然好,但是事实上读书这个事情是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的,还有就是同一本书要不停的过遍数,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在大学里感受深刻,因为我学的很多课程没有什么参考书供选择,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本教科书,书后有一些习题,那么就只有一遍一遍的看了。话说回来,我的意思是,大家其实没有必要在我上面指出的后两类的问题上过分纠结,比如平狄克的教材,人大就出过至少两版,都摆在那里,其实读哪一本都好,只要读完了,就一定有收获,如果硬要在读之前就希望给这些不同的版本分出个高下,个人认为过于功利了,不适合经济学学习, 好,言归正传,在介绍完初级教材之后,继续介绍中级教材,其实这才是我一开始写作的初衷,但是如果单写中级有限的有些单薄,所以另开了帖子写初级。 1.V arian《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是光华和ccer的考研参考书,同时也是不少院校财经专业的参考书,在群众中口碑最好,知名度最高,这个从其兴盛不衰的D版就可以看出来,光我自己就买过两种D版,一种纸比较光滑,书整体比较薄;另一种是今年见到的,仿轻质纸做的,书比较厚,但拿到手里比较轻,前一种印刷错误比较多,不太推荐,后一种还没细看,不好评价。这本书是那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皮经济学参考书系中的一本,这本书因为读过的人太多,所以我不想用太多笔墨,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就是——必读。至于其特点,你只要认真读过一遍,就绝对能明白。这里要说的其实是它的配套参考书,官方有两本,都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的,一本黄皮,一本蓝皮,我看过,差不太多,有些题很有意思,比较注重考查经济学思维,值得一做。 2.尼科尔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拓展》,这书的名气可能比现代观点稍差一些,主要是它的数理推导比较严密,一开篇就是数学基础,而且提了很多中级教材忽略的加边海赛阵等内容,足见作者治学之严谨。这本书习题很好,很规范,考研的同学可以做一做。这本书有个版本问题,第六版是比较厚的那本,土黄色封面,第九版是红色封面,第六版是朱宝宪老师译的,新版是他儿子译的,我推荐英语一般的同学看第六版,好一些的直接看北大出的9ed的影印版。 3.平狄克和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一个是MIT斯隆的教授,一个是Berkeley哈斯的教授,出的书一定不差,这本书我是大二上看得,看的是第四版,人大出的,个人认为无论从作者的文笔,还是翻译的文笔,都算一流,这个教材行文非常流畅,看着很舒服,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化的例题及习题比较少,不适合应试,所以如果单纯应试,不推荐看这本书,但如果为加强经济学功底,很值得一读。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这书早年好像是ccer的参考书,后来为了避嫌就去掉了,但是很明显有偏数理的倾向,整体内容不错,个人认为尤以第十六讲为最佳,我看过很多中级教材介绍GE的内容,但是平老师写的最好。遗憾的是这本书关于博弈论虽有三讲,但内容还是有些单薄,有很多同学说十三讲之后看不明白,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踏下心来看,总想着会不会考,会不会考,如果抱着这个心理,我觉得是无益于经济学学习的,中心做微观的老师很多,这两年题目明显有倾向于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那么十三到十五讲都是值得一看的。 再次康桑阿米达……music……

马春文发展经济学重点总结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第三版)重点总结 课任老师:马文斌总结:袁凯 题型有单选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主观题较多,客观背诵题目较少 马文斌的考法肯定会问一些具体应用的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何解决?比较考验知识量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换句话说考你的硬功夫!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农村空心化、产业空心化、投资虚拟化、资源垄断化、经济沙漠化发展经济学是一门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转型的原理和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库兹涅茨):(1)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迅速增加; (2)生产率快速增长;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 (4)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5)发达国家瓜分世界完毕; (6)现代经济的增长扩散围有限。 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 1、从GDP看,中低收入国家。 2、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 3、从教育、医 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4、从贸易结构看,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不会考) 观点一:增长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由于增加投资而增加的产量,还包括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产生的产品的增加,此外经济发展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变化,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观点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加区别。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定义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不仅包括总量方面的特征,也包括经济结构、国际关系与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他将经济增长的概念扩大了,这与二十世纪80年代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相一致。卢卡斯、罗默、巴罗等经济学家也都用经济增长泛指经济发展。 第二章: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 熊彼特创新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控制或获取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上课有问过) 早期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论点有三个: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个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土地)资本匮乏才是束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2、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化,工业化能吸收劳动力。3、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马歇尔计划。 什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

发展经济学复习重点

这是我自己整理的,题型不一定准确,可以参考,老师说答案整理的马马虎虎。 名词解释 1.原始工业化:发生在农村地区、以农民家庭为经济单位、产品是为区域外甚至是国际市场生产的手工业大发展,是工业化之前的工业化。 2.交易成本(250页):在信息不完全的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3.滴落效应: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填空 1.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2.霍夫曼系数 根据霍夫曼系数的数值范围,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系数为5(±1),表明消费品工业占优势; 第二阶段,霍夫曼系数为2.5(±1),说明资本品工业继续迅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优势地位渐趋下降; 第三阶段,霍夫曼系数为1(±0.5),消费品工业与资本平工业达到平衡; 当霍夫曼系数下降到1以下时,工业化就进入了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要地位。 3.外延型增长:主要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 外延型经济增长的途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人财物)投入、扩大生产场地、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 4.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条件 阶段:(1)传统社会 (2)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 (3)起飞 (4)成熟 (5)大众高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条件:起飞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5%或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2)有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制造业部门高速增长; (3)存在或迅速出现一个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这种结构利用现代部门扩张的冲力和起飞的潜在外部效应,使增长具有持续性。 5.交易费用

【精编】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篇

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2篇 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1】 这一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起初我对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真的一无所知。以前的学习都是反复的上几门应试的课程,上了大学,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一下子全变了。虽然当初填志愿时我首选了现在的这个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什么、主要学习什么、主要将会接触哪些课程、哪些知识都不曾深涉深知,有点懵懵懂懂地闯进了这个专业。所以,开学至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也都是从开学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目的与方向到渐渐了解,知道了一些知识、一些原理,渐渐明白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渐渐学到一些学习每门课所需的一些方法和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让我更有感触。 从第一节课,老师您对我们进行洗脑开始,我们接触、认识了这门课程,我们从您那里了解了该如何去学这门课,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等一系列开启我们进入这门课学习大门的关键。 对这门课的学习,您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这学期即将结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有了稍稍的了解。能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某些原理简单地解析一下身边

的一些小事。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等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以此再推广到整个市场,如单个的消费者、单个的厂商、单个行业等,它主要以单个数量的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一是理性人的假设,即“经济人的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心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的利益;另一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它要求人们对有关的经济情况能确切的了解,即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但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分析,我知道了为什么校门口的西瓜从每公斤3元渐渐降至每公斤1元。因为起初西瓜刚刚上市,供给量较小,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所以价格较高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随着西瓜上市季节的来临,新的供给商不断涌入这个市场,使供给量增加,供给量大于原先价格下的需求量,所

发展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和第二章: 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失业低就业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一)两者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二)两者的区别 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而经济增长则是衡量国民经济增长快慢的单一指标。 发展经济学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形成和繁荣时期(1940s末至1960s中或末) ①唯资本论、认为唯有资本—以机器、设备或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及形成的快慢才是促进或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纳克斯(Nurkse, R.)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缪尔达尔(Myrdal, C.)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钱纳里(Chenery, H. B.)的“两缺口”理论、等。 ②唯工业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就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刘易斯(Lewis, W. A.)的“二元经济”理论、赫希曼(Hirschman, A. O.)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和普雷维什(Prebisch, R.)的“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等。 ③唯计划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计划管理或计划指导的作用。

信息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解释读后感 在经济学研究中,有两种趋势。一种是规范研究,另一种是实证研究。前者以某种“规范”为依据,给出一种标准,然后再指出应该怎么做;后者则以现实中实际发生的情况为依据,解释事情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 张五常反对“规范”研究,赞赏“实证”研究。他认为有些“规范”纯粹是空中楼阁,从来没有得到过验证,怎么可以以此为依据呢?他有一句名言,“有些经济学家总喜欢研究那些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经济解释”这四个字,涵义就是用经济学思维解释实际中发生的事情,代表了实证研究。与它相对应的名词应该就是“经济规范”了。在过去,大多数经济学家往往根据应该是什么来分析,这是一种旨在提供政策建议的规范方法。但是,近年来情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许多经济学家现在开始解释事情为什么像现在这样,这是一种立足与推导和检验假说的实证方法。 实证研究的典型方法是,首先找出大多数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然后寻找原因。但是,有时候某些行为主体就是在胡作非为,这时就不是解释的问题了,而是要直接指出不可以这样做。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政府身上,一个直接原因是市场机制对政治权利不起作用。 张五常在解释产权理论的应用时,说私有产权可以解释历史发展。 私有财产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前提。现在快速增长的每一个国家都主要是把经济建立在私有企业制度之上。就是说,大多数生产性资源都归私人所有,不受政府行为的干预。这一点曾经是偶然的现象。但亚洲的经验却证实了一个铁的规律:在整个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在不存在较为明确的定义和执行的私有产权结构的情况下取得了重要的增长。反过来说则是,在明确定义和私有产权支配着大多数重要资源时,没有一个经济没有增长。我们无论是回顾欧洲的罗马帝国还是回顾中国的清朝,都找不到这一规则的例外。当私有产权被压制时,经济就会大大增加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结果是增长受阻。换言之,广义的交易成本虽然在私有产权及相关的自由企业制度也非常之高,但仍然比在人类已知的任何其他制度下要低得多。 张先生他更相信交易的作用,按张先生的说法交易是可以做到互利的,这样更符合“自私前提”。而这里的“自私前提”实际上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定之一,即“理性的经济人”假定。“自私”在这里只不过是通俗的说法,也许是为了便于理解,张先生在文中一直沿用“自私”的说法,而未用“理性的经济人”的提法。无论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张先生仍然坚持认为“自私”是人类的本质,也许哲学家们并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但传统的经济学离开了“自私”前提的确是寸不难行的。不过我个人还是认为经济学应该避开哲学上人类本质的讨论,而使用“理性的经济人”的假定较为合理。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人类本质“自私”的假定前提,那么我们当然会追问人类行为的外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张先生在《经济解释》中用“缺乏”一词来说明这个问题。既然市场上的物品是“缺乏”的,那么我们想拥有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张先生认为这个代价的高低就应当用市场价格的高低来衡量,而应排除政治权力或其他非正常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个人手中的货币就是经济市场上的“选票”,它的多少决定了你可以消费的商品的多少,而政治权力的介入必然会削弱这个“选票”的作用。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知识点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考察占优战略均衡概念及求解 解题思路:理性参与人做出是最优选择,该博弈存在占优战略均衡,据此可知答案为(3)。 考察重复剔除劣战略占优战略均衡概念及求解 说明:考察重复剔除劣战略,求解占优均衡的方法。答案:(U,L) 下面考察PNE及其解法

妻子 丈夫 (a )请检验,纳什均衡(最优战略组合)是同生共死;均衡结果是同生,或者共死; (b )请检验,占优均衡(占优战略组合)是坚强活着;均衡结果是同生(互相煎熬); (c )请检验,纳什均衡(最优战略组合)是你死我活;均衡结果是死活,或者活死; 显然,(c )情形之下,二人之间的仇恨比(b )中更深。 一些类型的博弈中,PNE 未必存在。以下考察MNE 及其解法 说明:猜谜游戏,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这类博弈没有纯战略NE ,但是却存在混合战略 (c ) 活着 死了 (b ) 活着 死了 活着 死了 (a ) 活着 死了 活着 死了

NE。希望大家通过这个例子,加深对NE的概念及NE存在性定理的理解。同时,混合战略NE求解也是本题考察点。以下两个例子,与此相同,供大家练习使用。 模型化如下博弈:两个小朋友一起做猜拳游戏,每人有三个纯战略:石头、剪刀、布。胜负规则为: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如二人出手相同则未分胜负。二人同时出手。胜者的支付为1,负者的支付为-1,未分胜负时支付均为0。(1)请写出该博弈的支付矩阵,并判断其是否存在占优战略均衡。(2)该博弈是否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是否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如果存在,请写出。 下例来自张维迎,P13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弈论”课程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如果给你两个师的兵力,你来当司令,任务是攻克“敌人”占据的一座城市。而敌人的守备是三个师,规定双方的兵力只可整师调动,通往城市的道路有甲、乙两条,当你发起攻击时,若你的兵力超过敌人你就获胜;若你的兵力比敌人守备部队兵力少或者相等,你就失败。你如何制定攻城方案? 与零和博弈不同,有些博弈既有PNE,又有MNE。如以下性别战博弈和斗鸡博弈。 性别战博弈: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