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 教学指南第一部分 课程标准意识

9 教学指南第一部分 课程标准意识

9   教学指南第一部分 课程标准意识
9   教学指南第一部分 课程标准意识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材、教法学习材料第七期 2008

年10月

第一部分强化标准意识,准确把握标准

一、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课程标准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所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目标,体现国家意志,是思想政治学科工作各个环节的依据。

课程标准自身的性质表明,它与教科书有关,它与教学过程有关,它与教学评价有关,它与教学管理有关,它与教师的发展有关,等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学习课程标准,掌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明确课程理念,认清课程目标,转变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准确把握课程的核心价值理念,根据课程总目标的要求,规范教学行为。同时,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对创造性地解读、使用教材,灵活、恰当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对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综合能力、专业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从实际情况看,也有不少教师的标准意识不强,甚至存在“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人使用的,我可看可不看”、“我不学习标准一样有好的教学成绩”、“学习课程标准没有什么用途”

教学重点,要通过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在课程标准目标要求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内容要求,才能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始终把课程标准放到重要位置,树立强烈的课程标准意识,学习好、研究好、使用好《课程标准》。

二、深入细致地研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是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教师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课程的设计思路、系统把握课程的内容目标要求,尤其是要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变化发展情况,增强自身适应能力,以真正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1.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我们把握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必须明确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胡锦涛同志在总结我们党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积累的重要经验时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始终保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不断增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合力。(即“五个坚持”)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及其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措施,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思想政治教师应该从“五个坚持”的高度上,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同时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功能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要上升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课程的教育方向、教育任务、基本内容、教育途径、培养目标等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来理解把握。

2.要理解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

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这一理念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理解这一理念需明确: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课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课程立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来教育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首先,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渐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引导他们逐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全面认识国情,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解和认同,打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可见,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能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思想政治课是否“讲政治”的根本标志。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普遍真理,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世界变化很大很快,任何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没有别的理论和思想能够解决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我们坚持讲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强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实效性追求。理解这一理念需明确: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即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是课程的出发点;注重学生成长“特点”,即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成长特点,是课程的着眼点;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即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回答好当前形势下学生成长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课程的着力点。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努力增强课程的时代感。要把坚持优良传统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既大力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又要使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深入人心。要根据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丰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二是要体现“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各有侧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探索和把握高中阶段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从高中生身心成长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生理、心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

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政治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三是要坚持求真务实,针对高中生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合适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要适应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生动形象,润物无声,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高中生的接受能力,不要提大而空的口号,不要提做不到的要求。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统一起来,注意激励他们的内在认知和要求,对他们要多尊重、多理解、多关心、多帮助,包括解决在实际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仅仅把他们当作教育和管理的对象。

理念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以必修模块为例:

上述图示表明:以思想政治观点为通领,基于生活主题,寻求学科知识

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整合的追求,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理解这一理念需明确: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既保持了与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衔接关系,又区分了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递进层次;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课程模块的构建,基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强调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力求使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活化知识;课程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力求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课程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基于兴趣、情趣、志趣进行自主选择的拓展性、应用性课程。

理念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追求。理解这一理念需明确:课程强调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不断拓展教学空间;课程面向社会现实生活,既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又引领“动脑”思考的过程;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不断充实、拓展和更新教育资源;实施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本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所谓“实践性”,就是要切实加强实践环节,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精心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思想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情感得到升华、政治觉悟得到提高。

所谓“开放性”,就是要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再如,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理念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评价的追求。理解这一理念需明确: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发展的评价机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激励学生发展;课程强调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形成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形成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形成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参见本书第四部分)

3.要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的设计思路是:

课程模块作为建构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有其特定的意义。其基本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就课程模块而言,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关联性;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针对不同模块,可以形成不同组合,它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不同的知识系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及其能力趋向,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打下不同的基础。所以,从技术层面上讲,如何深入理解模块式建构方式,对于把握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也是至关重要的。

思想政治新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的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科目,它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平行开设,实行学分管理,为教学安排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但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整合。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从课程性质上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从课程理念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基于生活主题,寻求学科知识支撑,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路线,整合了各模块的内容。必修部分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分别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必修部分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物质文明建设常识;内容上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统领;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建设常识政治文明;内容上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统领;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常识;内容上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统领;核心概念:先进文化)。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概念:求真务实)。

生活与哲学模块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是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图如下: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课程模块的设置,既考虑到学生升学后的专业方向,又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既考虑支持学生发展的先进性要求,又考虑到兼顾学生发展的广泛性要求。选修课程一律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来构建课程模块的框架,它相对必修课程更依赖相关学科的理论逻辑,更显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

选修部分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1)选修课程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2)选修课程2(经济学常识)

(3)选修课程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4)选修课程4(科学思维常识)

(5)选修课程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6)选修课程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的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4.要系统把握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分级分类地界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分类目标、模块目标、具体内容目标,构建了课程的目标体系。其中,总体目标集中体现了课程性质、表达了课程的核心价值,也作为全部课程目标的统领,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是对课程基本目标的概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知识目标,也是课程最根本的能力目标;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是课程特有的能力目标,也是课程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是课程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实施课程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根本问题。

在系统把握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理解、把握好分类目标和模块目标,有助于更好地从微观上把握好每一框题的具体内容标准条目。“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表达内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要求。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知识目标),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更强调明确的价值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明确、判断、比较、评述等行为动词,在规定学生学习行文表现的同时,包涵了能力上的要求。因此,对具体“内容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更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所以,教师是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就必须通过学习研究把握好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从而形成课程的目标体系,并能够正确认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图如下:

这一图示表达了课程内容目标特有的整合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分三个纬度来表达课程目标,并不意味着从三个纬度分别实施课程目标,它是一个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强调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优先目标,实际上意味着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要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组织,这种以能力发展为主导的组织方式,其实质性的变化是:过去只遵循理论逻辑,现在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同强调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优先目标一样,它体现了“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5.要明确?内容标准?的变化情况。新《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制定上,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思想政治教师要通过研读、学习,明确变化发展情况,以从知识、思想认识和教学行为上作好准备,增强适应新课程教学实验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内容标准”的变化、发展情况,可主要从课程内容上和其“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上来把握:

课程内容的必修部分,一方面保存了原来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较好地处理了与传统课程设置和经典教学内容的关系;另一方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贯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精神,适应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需要,调整了基本教学内容,并单独设置了文化生活模块。必修模块的

课程内容增设了选修部分6个模块的内容,它们相对于大学的对应学科,虽然淡化了学科体

系结构,采用了“专题”的组织方式,但与必修课程相比,更依赖学科理论逻辑,更具专业性,更具探究性。选修课程涉及的学科知识在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原来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在呈现方式上有较大变化、发展。它以通栏的方式,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一级内容目标,呈现课程的组织体系,如“生活与消费”、“公民的政治生活”等。以左、右栏的方式,对课程的“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表达内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要求;通过“提示与建议”,针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供相应的内容和路径,供教师选择和参照。

《课程标准》左栏,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表达二级内容目标,通过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出行为要求来呈现具体的内容标准;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来表达操作过程(过程性)和预期表现(结果性)两方面的要求;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更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表达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更强调明确的指向;表达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则往往是体验性的。这种表达具有指令性、规范性,规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在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预期表现。

例如:描述(行为动词)几种消费心理(条件);比较(行为动词)消费行为的差异(条件);辨析(行为动词)消费观念的变化(条件),树立(行为动词)正确的消费观(预期表现)。

又如,评述(行为动词)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条件),感受(行为动词)经济全球化进程(行为条件),明确(行为动词)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预期表现)。

《课程标准》右栏,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做出“提示与建议”。这种表达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规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

课程标准的变化和发展,向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学习,不断拓展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本领;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自觉用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行为,积极主动地改进教学。(参见本书第五部分)

关于阅读教学反思

关于阅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自我”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 析的过程,下面是关于阅读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 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 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 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 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 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 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

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 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 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 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 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 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 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 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 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 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 渐渐地涌动起来。 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为了深入实践开展本校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织开 展了“群文阅读第一课”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上课、评课、议课交流活动,自己对“群文阅读”这个全新的概念有了几点 粗浅的体会: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论文摘要]主要谈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以及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关注个性,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老师所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被动接受教材知识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下,通过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再创造学习理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更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二)提倡和谐的教学观。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谐和融洽;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要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 (三)形成新型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更好地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激活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拓展应用、创新求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设计了如下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当学生回答出喜欢积木时,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积木拿出来,再让他们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用它的一个面在白纸上画图形,看谁画的又多又好。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积木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同时,学生画出了很多的图形,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材料。 (二)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摘要】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是对现实的反映,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因而它既有积极的功能,也有消极的功能。例如,明媚的春光令人愉快,学习获得了成功或被评为“三好学生”时产生的喜悦……这些都是因为客观现实满足了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而产生的愉快、喜悦的情绪体验;再如,因自己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事引起不安,甚至烦闷、忧虑,这些都是因为客观现实未能符合人的需要或愿望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培养 在学习中,情感和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各科教学中不能忽视情感的培养和教育。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目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所谓责任感,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认真负

责地完成学习任务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当一个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他就会对完成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认识,并时刻督促自己认真努力地去学习。因此,我利用教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及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创设机会,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及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介绍数学史,介绍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故事,介绍我国数学领域的伟大成就,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因此,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说:“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 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了求知欲,哪里就没有学校。”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中,就可以知道,作为一个教师,要能充分认识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注重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努力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提了两个问题: ①车轮是什么形状? ②为什么车轮始终是圆的? 学生感到很奇怪,也产生了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个个都学得很认真,从课后反馈的信息看,这节课教学效果

学校领导集体的四个意识.doc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学校领导集体的四个意识 首先说说学校领导班子工作开展情况。努力构建一支具有和谐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 创新意识的领导集体。 1、学习意识 为了谋求学校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洗脑,再充电,无疑是一捷径。工作中,万校 长亲自组织班子成员进行深入细致地集体学、自学与交流。做到了每周三页自学,间周一次 集体学,时时交流学习体会,增长经验。学校为了提升我们的管理理念,还邀请了付东樱主 任给我们做专题讲座,充分发掘网络资源优势,观看全国专家的报告。同时还经常创造机会 派领导参加省市区的各类培训会。几年来,我们先后到过大连桃源,沈阳实验,北戴河,重 庆,锦州,丹东等地学习,广泛吸取外地的经验。回校后,有的放矢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在 班子内、教师中,形成了深厚的学习氛围。 2、创新意识 这学期,学校在教学备课上又进行了改革创新,改变过去的单人单学科孤军奋斗的局面,在我校一至五年班主任教师中特别推出了“A+ X + 1+Y”形式的备课实验。实验中,我们“定时 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效果”。“备新课标、备教学目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 具、备教法、备作业”。“说目标,说过程,说教材,说重点,说板书设计、说新课标在本节 课的体现”。即“五定”、“七备”、“六说”。集备中,由一名教师主讲,并做出评价,同年组 领导教师进行讨论,研究、评议、修改,最后形成较为合理、完善的教案。这样分年组教师 合作,学校所有班子成员全部下潜到各年组,组织参加与集体研究。当然,引领别人,必然 要求自己首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氛围也必然要求自己胸怀博大的和谐人文之修养,而且这种理念和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学习与否、创新与否的标准,是衡量一位管理者的魅力所在。 班子成员在参与集备前,也要有个人预案,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自己先将教材挖深,挖透,才能带领引导教师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吃透教材。教师再亲临课堂, 直观感受体味新理念,让新课标在课堂中得以落实。使每节课准备充分,上得精,学生接受 快。教师只有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真正有精力在培养学生能力及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项 实验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一定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也请各位领导多多指正,过程中我们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6-11-23T15:18:02.207Z 来源:《教育学》2016年10月总第106期作者:朱树香 [导读] 作为美术教师,应注意在美术教学中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山东省无棣第一实验学校251900 作为美术教师,应注意在美术教学中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改变带头人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真正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宽容、轻松、激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境。教师切忌动辄训斥、讥讽学生,否则就会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以故事、谜语、儿歌、魔术等诱导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所画的画,应多一些鼓励。学生在轻松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就能大胆想象,并自觉运用绘画语言将想法表现出来。 二、突破思维定势,将想象从模式化中解放出来 小学生由于从小受到“正统”、标准化、限制的教育,思维已不同程度地模式化了。如低年级的学生所绘画的房子、树、太阳、天空等,都是一个定式。应在教学中尽量打破各种限制,激发学生去自由发挥想象,越大胆、越奇妙越好。如《十个太阳》一课,我以神话故事《后羿射日》中对十个太阳兄弟模样、脾气的不同描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太阳在想象世界中变成多个,可以是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使得学生打破了以往太阳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一个而且是圆形、红色的印象。 三、突破常规框框,鼓励求异创新 教师在辅导学生作业时,应以引导为主,要求学生与众不同,从表现形式、构图形式、题材内容等方面,开放学生思维,提供多样选择,鼓励学生求异,大胆想象、尝试。 有个学生在《一条美丽的大鱼》中,画了一条头似海龟头、鳞似一朵盛开的大菊花、长着三条不同色彩的纱裙一样尾巴的美丽的鱼。在上《各种各样的汽车》一课时,学生思维活跃,真的画出了各种各样不同形状如动物形、水果形、鞋子形等不同色彩及不同用途的汽车。 现实与虚构交融在一起,体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思路大开,他们将逐步突破原来的框框,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想象世界,使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培养。 四、拓宽美术课堂空间,挖掘创新思维 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宽美术课堂空间,通过让学生参观、游览、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特征、色彩及结构关系,来获得有关知识和丰富表现内容。比如,在上《家乡的新建筑》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同父母逛街的机会去寻找、观察,学生的作业几乎无一雷同。高高矗立的建行大楼,生意兴隆的“家和超市”,孩子们爱去的“皇家西饼屋”及爱心广场标志性雕塑“金碧辉煌”等等,一一再现孩子们的笔下。在绘画过程中,学生由于积累了不同的视觉感知,一改程式化、千篇一律的画法,张扬了个性,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不少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还是以“像不像”为标准,大多数学生不敢画有创意的东西。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现,教师应在每一份学生作业中都要充分发现“闪光点”,哪怕是一块色彩、一根线,只要有所进步,就应给予肯定,让所有学生都有被表扬的机会。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对自己的能力便充满了信心,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被开掘的创新思维,并逐渐养成创新习惯。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绘画及工艺制作中所表现的潜能、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意识,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通过美术教学,开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对话 “对话”是《课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对一般的阅读行为来 说,“对话”仅仅是读者与文本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而作为阅读教学来说, 则涉及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故《语文课程标准》是如此阐述的:“阅读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 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 教学方式。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学 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 景,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 个性化解读。 (一)阅读教学“对话”的基本原则 1.对话是民主平等的 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实质上教师仍然

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教学对话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 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的 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都乐于、善于 “对话”。 2.对话是互动共进的 即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 本的不同体验的方法,相互交换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教学是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 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特别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11001442.html,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作者:尹博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4期 【摘要】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维的空间遭受压抑。"教"方面量的积累难以带来"学"方面质的飞跃。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培养综合素质,迈向素质教育,达到考试能力与素质教育和谐的状态。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主探索的新尝试,力求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自主探索问题情境张扬个性开放思维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其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说的是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说还要训练出其他学科中所需要的清晰的思维智力,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关系极大,中小学数学教育担负着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这个使命尤为重要。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不断增强探索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应用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新课标》要求: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地操作的被动的学习模式,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的确,让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同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自主探索欲望 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联系或者差异,这种联系或差异经过适当的引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内驱力,甚至可以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以采用"从生活中提炼"、"从复习旧知识中孕新知识"、"从疑点中设置"、"从趣味中激发"等等方法。比如: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复习部分以用同位角、内错 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然后设问: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你可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什么数量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培养

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培养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改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从中学数学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合理达成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目标培养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激情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达成良好的情感目标呢? 笔者结合近几年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阐述,希望能与同仁共鸣。 一、消除理性与人文的对立,使学生领略和谐数学之“美” 1.以美“冶”情. 数学虽理性却蕴藏着多样统一美,和谐奇异美,简洁明快美,数与形特征的表象美……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精心提炼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情趣. 案例1.为了让学生体验多样统一之美,在《平行四边形》教学过程中,我用一颗钉子将两根木条钉成一个类似于相交线的教具(在交点两旁均匀钉上若干细钉,用一根胶圈挂住交点两旁各一颗细钉,形成平行四边形),通过转动木条向学生揭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以及结构联系, 然后对它们的边、角、对角线数量关系和形状作动态研究,揭示数与形的统一美,动态美等,使学生感受到世界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成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2.以情“育”情. “传道”是人与人心灵的交往,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热的情感在升华。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授受,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数学学科虽充满着理性的科学精神,但数学教学活动离不开人文关怀。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渊深的数学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炼的数学语言、娴熟的演算技能、高超的解题方法,而且要具有十分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有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情感上与教师共鸣,行动上积极上进。 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让学生领悟数学应用之“妙” 随着数学课改的深入,很多教师已注意到在引进新知识时创设一两个实际生活情境,以便使学生理解数学源于生活。但仅仅如此并不能确保学生具有应用意识,也许抛开教师提供的生活情境,学生头脑中便难以找到其他的生活情境,依然会出现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看脱节的现象,无法感受新知识的应用价值,这点给我们的教训是很深刻的。 案例2:展示“鸡兔同笼”问题:上有35个头,下有94只脚,请问,笼子里有几只鸡?有几只兔? 通过小组讨论,有些学生用假设法来解答的,我肯定了此过程中“假设”的策略可谓“巧”;提示学生用画图的方法,采用了“画图”这一简单的数学模型,很方便地解决了身边的现实问题,无需假设,学生解答后无不称“奇”。接着,我问还有其它的解法吗?有些学生用方程(组)思想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让学生领悟数学应用之“妙”。 所以,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教师必须以敏锐的数学视角,

树立四个意识 适应新教材教学

树立四个意识适应新教材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迈出了坚定的一步,它们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促进了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实验教科书,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好教科书的各种设计,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等等一些错误倾向,从而树立和强化一些新的教学意识,真正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以便创造性地为教学服务。 一、人文意识 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是新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人文意识。 1、应善于引领学生,使其愿意亲近文学。如果说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入口处的话,那么文学教育就是语文教育的入口处。当代作家赵丽宏说:“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为此,我开展了一系列“我爱文学”活动,出墙报,办导刊,诵读、赏析诗词,推荐、阅读名著名篇等等。在班级中,真正掀起了一个热爱文学的热潮,将学生们领进文学的殿堂,漫游文学的大世界。 2、帮助学生积累文化底蕴。人文素质需要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是必须积累的,我于是多引导学生背诵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篇、名段,除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大量名家作品外,还另外推荐了一些诗辞歌赋,掀起第二个热潮——背诵热潮。这样增强了文化底蕴,对提高学生人生品位和人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3、挖掘出教材中积淀的丰富的文化和思想内涵。让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导向制约作用,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让学生区分什么是真、善、美和假、丑、恶,懂得个体与群体的融合,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如《周处》中古人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观点,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猫》中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斑羚飞渡》中所展示的动物世界的整体精神、群体意识,《心中的鹰》昭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例子。 二、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更是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一般从三方面入手: 1、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提倡养成“四问“习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当今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要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创新;实践 “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因此美术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小学美术课没有升学压力,这反而解放了教师,美术教师可以放开手脚,紧跟时代的步伐,大胆实践和探索来搞创新教学。 1 课的内容的选择 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教师要从课的内容中挖掘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教师要灵活掌握课的内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知识点外,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优化课的信息,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创新教学就不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就要选择有利于创新的课的内容。 美术课的内容应该充分突出美感教学,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美感的内容吸引、感染学生,让学生认识和理解,进而主动选择美。马克思说:“我们要以美的原则改造世界”。丰子恺说“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术跟到哪里。”在当前的教学中,美术课的任务是让学生自觉运用美来塑造自己以后的人生。当今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师必须主动的引导学生用美的原则去选择知识和信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另外,美术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很自然的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要响应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原则,教育就应该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德育价值观。 具备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有位名人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还跪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术气氛,让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巨大的创新潜力。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珍惜每一次激情的冲动

中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 江国文 [摘要]新课程数学教学改革是体现了现代教育新理念,同时又 彰显了新课程教材的新形象,在自主探索思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 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主 体发展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主体发展的学习能力,生成学生主体发展 的持续、和谐动力为核心目标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将是本文探讨的主 题。 [关键词]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新课程;数学教学;创设情 境。 [作者简介]江国文,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一初级中学 高级教师(浙江舟山普陀 316100) 一、问题的缘由 我们学校从2004年秋季开始,进行了初中数学新课程教改实验。在这一年新教材改实验结束后,学生数学成绩普遍较好,自主探索思维能力较强,特别是对不敏捷而踏实学习的学生提高更为明显。分析其原因,与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过程中思维能力的提高关系密切。因此,从2005年秋季开始,将如何更加充分发挥自主探索思维教学的优越性,进一步有意识的提高各类学生自主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能力,作为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因为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结构的核心,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思维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真正达到本数学新课程实验的教学目的。笔者就一年来的实验效果作些探讨。 二、明确自主探索思维的过程和规律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明确思维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一)学生自主探索思维过程的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发现问题 新课程的自主探索思维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自主探索思维中,数学概念、公理、法则等都是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独力思考、合作学习获得的,是一种老师指导下的发现学习。学生碰到的困难比教师讲课要大得多,问题多得多,因此学生动脑的机会也多得多。学生发现问题可以问老师,但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索思考,就是自己问自己。问自己能促进自主探索思考,思维能力会比较活跃,理解也会比较深刻。而传统课堂教学则不同,它往往是由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是探索思维的开始,而分析问题则是明确问题实质的过程。自主探索开始时,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对新课程的重点难点特别是比较复杂的内容抓不住要领,要走不少弯路。但是学生在这曲折理解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自主探索思维能力,随着学生的自主探索思维习惯的形成,分析、归纳、小结能力的增强,学生能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如能解决多种情况考虑的习题,使自主探索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是学生要解答的问题、求证的结论的各种可能途径提出种种猜想,边提出假设边进行检验,这是一种再探索思维的过程。离开了这种假设,自主探索思维将是一种盲目被动的思维活动。 4.检验假设 1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们总觉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虚无的东西,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只是说说而已。前一段时间,高校长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年会,感受颇多,多次与我谈起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高校长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如果谁重视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谁就会立于教学改革的潮头。因此,高校长提议要我们认真研究,大胆实验,尽快走出自己的路子。11月7日,我校邀请了市教研室徐大有主任、周新奎科长、孙奎浩老师和刘洪星老师以及县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来校与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通过半天的活动,特别是徐大有主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使我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感受颇多,收益匪浅。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有计划的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体系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数学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整体观念,不能搞单打独斗,不能把搞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当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徐大有老师认为,所谓情感,通俗讲就是学生喜欢学数学;所谓态度,通俗讲就是学生下力学数学;所谓价值观,通俗讲就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从这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喜欢数学,对数学有兴趣,热爱学生,以满强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产生好奇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得以开展的基础。从老师执教的《可能性》我们看出,学生十分喜欢数学活动。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设想,将一些概念、计算等传统课嫁接在数学活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数学学习的规律。北京的老师就进行了尝试,把《质数、合数》上成了数学活动课,效果很好。 要使学生下力学数学,教师必须经常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活动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成功,对学生关爱、宽容和信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评判学生,学会评判自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学的心理倾向。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计划知识讲解

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大阅读教学计划 一、总体目标: 加大阅读量,开拓阅读面,激发阅读情,降低理解度,提高阅读质。 二、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不仅要“读进去”,还要“吐出来”,更要“说开去”。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信息,获得独特体验,在交流中张扬学生的阅读潜能、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在阅读时间、形式、速度、方法、内容诸方面都能有较大的突破。 3、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语言得到丰富积累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思维水平,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水平。 4、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尤其是要注意到拓宽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面,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论和世界观。 5、把“阅读教学”作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教师借助阅读手段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伙伴,最佳启迪者和组织者。 6、“作文”和“阅读”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彼此成为深化优化课改实验的最佳支撑和组合。 三、阅读要求 1、阅读速度:提倡默读,每分钟为160字左右。 2、阅读内容:可阅读叙事作品,说明性文章,优秀的诗文,自然、社会学科类读物(包括史地类读物)。在25分钟的阅读时间里,文学类,自然社会学科类各占五分之 三、五分之二。 3、阅读组织形式:组织好四人阅读小组,小组内阅读层次互补。 每个小组里要选定组长,负责领导监督管理本组的阅读进程。 4、阅读测试:每个学期进行两次。按《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测试。原则上要做到“量大难度低”。让学生学会和适应快速阅读。阅读资料可向全体学生征集,阅读题目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以增请学生参与阅读测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具体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能借助工具书阅读。 3、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恰当意义,有比较敏锐的语感。 4、根据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5、能注意体会文章中人物活动或事物的意义。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我近年来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着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二、突出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

————————————————————————————————作者:————————————————————————————————日期: 2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 衡阳市珠晖区金甲小学张勤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以《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情怀,而且会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的运用。学了《航天飞机》引导学生写“漫游太空”,学了《海底世界》引导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此时,学生的脑海充满想象,心中萌发探究的欲望,笔下生发丰富的情感. 二、倡导自主合作、交流,重辩论。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

数学优秀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沈潮来 课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一个显著的特征,也是一个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中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和开展,进一步充分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 人。” 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而实现这样的课程功能,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载体。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在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对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和尝试,这些合作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本质、理解他人基础。 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充当知识的传授角色,习惯于把知识结论直接的告诉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总是以接受学习的方式面对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习惯。这种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忽视了学生优良学习品质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已经不会自己学习,当他们需要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时,他们不会思考甚至不愿去思考。 六年级学生,许多学习品质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带有自身的随意性,正是培养他们学习品质的大好时机。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数学,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构建良好、有序的对策和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法是必须和必要的。 课题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自主” 是指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人,能不依赖于他人,自由地作出判断,主动地行动。 自主探究意识 “自主探究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的去探究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