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英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评《货币战争》

精英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评《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的金权“阴谋论”

【按】:这些将构成《资本的密码和自由的逻辑——全球新经济变革的价值重建》专辑的片段,是马林韬为其《全球化和统观论的市场经济革命》(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的书中,提出应建立对现实市场经济问题和经济学问题进行价值哲学思考的统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写就的一些有感而发的、自由即兴的、属于大众文化版的更通俗诠释。所谓统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即是价值基础理论和市场应用理论相统一,或者说伦理价值目标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新民权主义的大众经济学……

(一)

深度揭秘“华尔街”的一切都是利欲熏心和充满了阴谋诡计的老千之术!

这正是《货币战争》一书的作者宋鸿兵要告诉大家的,有关“华尔街”前世今身的一系列惊世秘闻(请注意,这里的“华尔街”已是一切国际金融寡头们的共称了)。

宋鸿兵,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还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Mae)和房地美(Freddie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现为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

宋鸿兵是最早发现并精确预告美国将发生“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问题专家。那是在宋鸿兵还担任“两房”高级咨询顾问的时候,他先是发现,“两房”资产负债表的基础资产(即终端客户的次级贷款)已发生严重的呆坏账了,尽管这些资产泡沫经一级级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衍生、打包和杠杆化后,已成为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被卖出去了,甚至卖到了全世界,但问题是,这些基础泡沫一旦破灭,它的震荡效应也将形成被一再杠杆化地放大的破坏性冲击波!宋鸿兵还敏锐地发现,“两房”高层其实也早就预感到危机即将爆发,并在不声不响地进行应变的计划了,这一切,无非就是先进行资产的划转处置,以便把烫手的山芋像击鼓传花那样在危机爆发前给甩了出去,再就是,他们已开始着手内部的应变调整和即将开始的裁员准备了。

宋鸿兵说,他是从“两房”高层一个微妙的人事变动发现了这一重大秘密的,那就是,素来就有“屠夫”和“冷面杀手”的雅号,一贯负责清盘裁员的那个家伙被从印度紧急调回了房利美总部,并担任了主管人事的副CEO……因此,宋鸿兵不仅像聪明的杨修那样,从一个“鸡肋”的口令敏感到主帅已心知败绩,并即将撤军了,而且也和杨修一样,把自己发现的秘密告诉了身边的一些同事们。杨修生活在专制的封建时代,没有自由的去处,后来被曹操迁怒和诿过而诛杀了,宋鸿兵则在危机爆发前主动离开了“两房”,并开始撰写他将要深度揭秘“华尔街”阴谋的《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在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不久的2007年6月及时推出,并顿时就成为一本很吸引大众眼球的畅销书,紧接着,已是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的宋鸿兵又于2009年推出了《货币战争②——金权天下》,而且据说,宋鸿兵院长的《货币战争》系列还将要不断地陆续推出。

《货币战争》是一部内容很丰富,情节很生动,故事很离奇、也很八卦的,关于近现代国际银行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寡头世家谱系的历史演义书。

作为该书的一名热情读者,老马我读后感到收获颇丰,也感触颇多,并有一些独立的见解希望表达和探讨。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两部属于“快餐经济学”的《货币战争》的署名,都是“宋鸿兵编著”而不是“宋鸿兵著”。

这正如作者本人交代的:“从2006年夏完成《货币战争》以来,就开始着手收集资料酝酿《货币战争》②——金权天下》了……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阅读了上百部各家族史、各国经济史、各类文献、地图、杂志、报纸、网络文章,总阅读量超过了5000万字,平均每天5万字的阅读,终于完成了这件现在想起来不堪回首的工作……我自认为,《货币战争》②——金权天下》的信息量是第一本的10倍以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200人以上……这两本书的逻辑完全能够自洽,大量史实相互印证,许多重大谜团都会有一个合理和统一的逻辑支撑。”

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惊人工作!宋鸿兵院长的两部《货币战争》,也正是在对大量历史文件和历史人物最生动表述(其中,也包括各种生动的八卦表述)的直接引述、链接和编撰的基础上,来建立了《货币战争》关于国际金融寡头“阴谋论”的历史逻辑。所以,宋鸿兵院长很谦虚、也更为彰显其历史权威性地对两部《货币战争》都署名为“宋鸿兵编著”,而不是“宋鸿兵著”。

老马认为,《货币战争》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大约有三:

第一,该书是一部史料性较强、内容很丰富、故事很生动的关于近现代金融社会发展的历史演义(就如像《三国演义》那样),不仅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还可以作为各种金融正史或教史(如《三国志》)的重要补充,并起到激发人们对一般金融知识、金融历史和现实金融社会生活的兴趣关心和认识提高的文化普及作用。其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正是关于美国中央银行的美联储竟是私人金融寡头资本所有(或操控)的重要揭秘;

第二,全球化的今天,在国内一度弥漫着主流经济学家们对资本和所谓资本主义理性(或合理性)大加谄媚的一片赞美讴歌,并麻痹和误导着众多的人们,既懵懵懂懂又趋之若鹜地成了“交易所中的小鱼和羔羊”,甚至全然不顾连当年黑格尔也曾十分困惑和忧虑的,“一方面财富的积累增长了,另一方面,束缚于这种劳动的阶级的依赖性和匮乏也愈益增长”,并形成了“贱民对富人、对社会、对政府的内心反抗”的社会撕裂情景,却是宋鸿兵院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关键时机站了出来,登高一呼(其实,负责任地“站了出来”并“大声疾呼”的人还很多,甚至很伟大,如马克思,只是后来的“时过境迁”反而使人们数典忘祖地都淡忘了,还有更多的人则是“站出来了”也“不合时宜”,或是人微言轻,所以“说了也白说”),并以一种普罗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八卦方式,或者说是“因缘说法”的方式,声情并茂并慷慨激昂地向人们揭示了一切资本的本质或秘密就在于它完全是逐利性的,一切资本权利的扩张、特别是那些资本权利操纵者的金融寡头和家族们(马克思更平和地称之为“资本的人格化”)若是不受限制的权利扩张,更是必然地会充满了各种自私、贪婪、无耻和无所不用其极的阴谋手段,如散布谣言、设置陷阱、操纵股市、操纵汇市、操纵楼市、操纵货币,直至操纵政治,甚至利用战争——即宋鸿兵院长生动描述的一切有硝烟的或无硝烟的《货币战争》——然后就是以“剪羊毛”的一贯手法而大发不义之财了!(插上一句,无论说理还是论道,如果太严肃了,普罗们就听不太懂,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兴趣,所以,八卦一点,反倒很能吸引大众眼球,另外,我们在后面还将不断地提到,历来的启蒙者或革命者,为开发民智或发动群众,往往要利用一些谶言、八卦,对这种近乎和即乎宗教的历史文化现象中,还算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属于人类共同价值的伦理部分,正是荷兰的

理性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在对旧神学批判的同时,也曾给予了一个很好的辩证解读,称之为“因缘说法”)总之,宋鸿兵院长苦心孤诣地要告诉大家的就是,现实的一切以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和矛盾现实的本质,其实都是不同人们或不同国家之间不断进行的利益攸关的所谓“货币战争”,而且,现实全球化“货币战争”的游戏规则也远远谈不上什么公平正义,而是形成了“华尔街”国际金融寡头们的一手操纵;

第三,宋鸿兵院长在《货币战争》的书中,还为人们详细地勾勒出了整个世界前世今身的不同金融寡头利益集团十分庞大和错综复杂的世系图谱,这正是一张牢牢地盘踞在全球食物链最高端的人脉广布的巨大利益关系网。从历史和现实的金融寡头利益集团和它们人脉广布的巨大利益关系网的形象视角,而不是被一些抽象的所谓资本(主义)理性所迷惑,并建立人们的社会价值批判和利益博弈观念,也正是《货币战争》的书中,关于“透彻地理解这些人组成的人脉关系网,是我们正确理解西方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

当然,人们应该得到的真正启发更是,要重构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价值体系,建立人们经济社会关系和利益交往方式更加普遍化和更加公正的游戏规则,并使不同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博弈或交往成为良性化的耦合,而不再是纯粹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由少数人操纵和玩弄的“阴谋战争”。

所以,也正是在这个应对历史和现实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行人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老马却认为,宋鸿兵院长的整个社会文化批判,乃是一种主观决定论的历史文化观,而且是一种令人悲观的“主观阴谋论”的历史观,总之,一切的历史发展和重大事件都被过度渲染地看成是国际金融权势利益集团的一手操纵和全息导演——就像是全能的上帝一样,但他们真是那么的了得么?

《货币战争》的历史演义,也仿乎就是:百年魔怪舞翩跹,洪洞县里无好人!

另外,宋鸿兵院长给人们或中国政府应对“货币战争”所支的招,也不过是“以术治术”而已,缺乏真正的历史超越性,照此逻辑,如果我们今后强大起来了,难道也仍然只能是成为“货币战争”中的一位新霸主,而终是不能建立起一个以公平正义为价值主导的美好世界吗?

对此,我们还是先看一段宋鸿兵院长具有总括性意义的《自序》告白吧: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人组成的,对社会的研究应该以人为中心,特别是在一个社会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力的关键性少数人群。透彻地理解这些人组成的人脉关系网,是我们正确理解西方社会的重要基础。

其实,任何人类社会的结构都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型,关键性的少数人群由于自身的聪明与勤奋,某些情况下也通过暴力与欺诈手段,在社会结构中逐渐向上攀升。当他们具备足够的财力和影响力时,又会反过来通过改变游戏规则从而巩固和扩大其既得利益,并形成利益互锁的统治精英阶层。如果说东方社会的权力金字塔结构是以政权为基础的话,那么西方的统治金字塔则是以非常隐蔽的债权为链条,将社会各阶层牢牢地维系在一起。在西方社会中,债权人拥有着支配性权力,债务人处于被支配地位,而国家机器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保护和强化这一链条的可靠性。在西方,谁是最大的债权人,谁就是游戏规则的最终制定者。19世纪以来,国际银行家控制下的中央银行,无疑是整个社会最大的债权人,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其他阶层都是他们的债务人。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西方,实际上是金融势力集团控制着政府的决策。

中国正在日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中国新一代的战略思想家们,必须具备宽广的全球视角和深远的历史纵深感,才能形成长远和实际的国际战略。任何战略形成的前提在于必须确定谁是最主要的战略对手,没有对手的战略不成其为战略,基于错误的主要对手的战略不成其

为有效战略。全面透彻地了解国际金融势力集团的历史渊源和人脉关系是形成正确的中国国家战略的基石……

宋鸿兵院长的以上总括性表述的确很精彩。但字里行间所流露和表达的,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的社会文化观,所看重的也是“在一个社会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力的关键性少数人群”——而无论他们是西方的“撒旦”,还是东方的“真主”。

老马我认为,正是这种精英主义的社会文化观和主观决定论的社会历史观,却是宋鸿兵院长整个《货币战争》的思想逻辑终是发生了价值错位和历史乖谬的地方。

老马的观点是,任何社会的中坚,的确都只会是“自身聪明且勤奋的少数人群”,但人们正确的社会文化观(即为什么人服务的方面)却不能是“少数论”的精英主义,而应是普世主义或普罗大众主义;在人类社会迄今的历史发展中,也的确不乏比比皆是的各种阴谋诡计,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却并非是一小撮玩弄权术的阴谋家们就可以任意地设计和主导,而是有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货币战争》的一个最重要思想主题就是,近现代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一切,都是国际金融权势利益集团围绕着对金融货币的控制和争夺,进而实现对社会财富垄断、瓜分和掠取而展开的“阴谋论”的结果。

作为印证,宋鸿兵院长不仅讲述了现代银行业鼻祖和金融寡头世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阴谋发迹史的精彩故事,引用了家族重要成员梅耶·罗斯柴尔德的一句格言“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还大量引述了更多国际金融家和各国政要们,围绕各种重大历史和政治事件的关于金融和货币决定要素的权威性言论,并把一切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一系列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欧美历史上发生的历次国内战争和国家之间的战争,甚至世界大战等等,都演义成了国际金融寡头们为实现“剪羊毛”目的的精心设计和人为主导。

围绕国际金融寡头们是怎样控制货币发行权和实现对世界经济利益的垄断,宋鸿兵院长在《货币战争》的书中还重点刻画了“国际银行家和美国总统的百年战争”的所谓历史演义,以及“国际银行家们围绕‘金本位’废与立的所谓‘货币战争’”。

……〔未完〕

(相关内容参见马林韬网站“红旗漫卷西风”: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11002627.html,“博客天地”)

--------------------------------------------------------------------------------

[①]《撒旦诗篇》是出生于印度孟买一穆斯林家庭、后加入英国籍的作家萨曼·拉什迪,于1987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以某宗教的产生为背景的幻想小说。该书于1988年9月由英国企鹅书局推出后,立即被世界伊斯兰国家和广大穆斯林谴责为污蔑和攻击伊斯兰教的信仰,歪曲伊斯兰教的历史,亵渎《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的谤书。亚、非40多个伊斯兰国家严令禁止此书在本国出版发行。1989年2月14日,伊朗伊斯兰革命最高宗教领袖霍梅尼还发出了处死拉什迪的最高命令,并许诺,凡执行对拉什迪死刑者将获得50万美元的奖金,因执行使命而成为烈士者,

还将直接升入天堂。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苏丹、利比亚、马来西亚、英国等20多个国家的穆斯林则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浪潮,阿拉伯国家的报刊也纷纷发表了大量声讨文章,抗议英、美等国出版《撒旦诗篇》,庇护拉什迪。3月3日,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发表讲话,对《撒旦诗篇》伤害了穆斯林的宗教感情表示理解,并要求伊朗撤销对拉什迪生命的威胁。3月7日伊朗政府正式宣布与英断交。《撒旦诗篇》事件最终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国际政治风波和外交风波。

四、《货币战争》的金权“阴谋论”

——宋鸿兵八卦揭秘“华尔街”谱系的“撒旦诗篇”[①]

【按】:这些将构成《资本的密码和自由的逻辑——全球新经济变革的价值重建》专辑的片段,是马林韬为其《全球化和统观论的市场经济革命》(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的书中,提出应建立对现实市场经济问题和经济学问题进行价值哲学思考的统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写就的一些有感而发的、自由即兴的、属于大众文化版的更通俗诠释。所谓统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即是价值基础理论和市场应用理论相统一,或者说伦理价值目标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新民权主义的大众经济学……

(二)

……〔续前〕

——关于“国际银行家和美国总统的百年战争”。

宋鸿兵院长梳理和罗列的美国历史是,由于新生民主制度在设计和建立时出现的重大疏失和漏洞,以致形成了“‘金融超级特殊利益集团’与美国民选政府在南北战争前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双方在美国私有中央银行系统的建立这一制高点上进行了反复的殊死斗争,前后共有七位美国总统因此被行刺,多位国会议员丧命……”并最终形成了,至今也不可动摇的美国私有中央银行系统——美联储——对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主导和统治。

宋鸿兵院长所谓的“百年战争”又分为三个时期:“美国第一银行时期”(1791~1811)、“美国第二银行时期”(1816~1836)和“美联储的成立”(1913),主要的历史演义是:

美国建立之初,作为开国元勋和第一任财政部长的本杰明·亚力山大·汉密尔顿(被认为是由罗斯柴尔德家族资助的国际金融集团代言人)强烈建议,应比照英国英格兰银行的私有中央银行模式,以向民间募股的方式来建立美国的中央银行,并以这些银行家和富人的信用来彻底履行发行货币的职能(当时,联邦政府正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议案经众、参两院的激烈辩论后勉强通过了。该提案还须经总统签署后才能成为有效法律。但提案却遭到同是开国元勋、美国《独立宣言》重要起草人和美国第一任国务卿的托马斯·杰斐逊(后为第三任美国总统)和独立战争

参加者、1787年制宪会议重要代表和《联邦宪法》重要起草人的詹姆斯·麦迪逊(后为美国第四任总统)的反对,他们认为,这个提案明显与宪法冲突,宪法授权国会发行货币,而不是任何私人银行。他们的意见打动了华盛顿总统,总统也曾下决心要否决提案。最后,是汉密尔顿的游说和迫在眉睫的严重财政危机压力,最终使华盛顿总统于1791年2月25日签署了美国第一个私股中央银行(The Firs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的成立授权,但规定它的有效期为20年。

杰斐逊当选美国总统(1801~1809)之后,开始不遗余力地试图废除美国第一银行,到1811年银行有效期满的时候(此时已是麦迪逊为总统),双方的角力达到了白热化,众议院以65对64仅一票否决了银行有效权延期的提案,参议院则是17对17票打平,最后是兼任议长的副总统乔治·克林顿关键的否决票,使美国第一银行于1811年3月3日关门大吉了。对此,坐镇伦敦的内森·罗斯柴尔德大发雷霆并威胁道:“要么给(美国第一)银行授权延期,要么美国将会面对一场最具灾难性的战争。美国政府没有理会。结果几个月后,爆发了英美之间1812年战争,战争持续了三年,打得美国债台高筑,债务从4500万美元增加到12700万美元,美国政府终于屈服了。最后,在麦迪逊总统的提议下,1816年12又诞生了美国第二银行(The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同样得到20年的经营授权,也同美国第一银行一样,80%的股份为私人所有,20%为政府持有,依旧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牢牢地控制着它的经营大权。

1828年当选美国第七任总统的安德鲁·杰克逊,一直决心要废除第二银行。1832年是杰克逊总统竞选连任的年头,如果他连任,第二银行的期限将于1836年(他的下届任期内)结束。在银行家们支持的候选人败选后,银行经营权延期的提案仍在两院表决过关。第二银行主席比德尔甚至表示:“如果杰克逊否决提案,我将否决他。”但杰克逊总统毫不犹豫地否决了第二银行延期提案,并于1835年1月8日还清了最后一笔国债。围绕私有中央银行和独立财政系统的斗争也从此而激烈地展开了。1835年1月30日,杰克逊总统在来到国会山参加一位国会议员的葬礼时,一位来自英国的失业油漆匠向他行刺,连开两枪,结果都是臭火,总统幸免于难。后来,法庭经过仅仅五分钟的审理就断定此人有精神病,没有追究其法律责任。银行家们则开始了“否决总统”的“货币战争”,他们同时收紧美国银根,“人为”地引发了“1837年恐慌”和长达五年的严重经济大衰退,以及“1857年恐慌”、“1907年恐慌”……

1840年,由代表银行家利益的辉格党推出的竞选人哈里森当选美国第九任总统,哈里森当选后,却和辉格党领袖亨利·克雷主张建立私有中央银行和废除独立财政制度的政策思路大唱反调,因而深深地刺痛了银行家的利益(神经)。1841年3月4日,军人出身、身强力壮的哈里森总统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受了风寒,4月4日竟然不治身亡。有历史学者认为总统是被砒霜毒死的。

原副总统约翰·泰勒继任总统后,又两次否决了辉格党人提出要恢复私有中央银行和废除独立财政制度的提案,恼羞成怒的亨利·克雷下令将约翰·泰勒总统开除出辉格党,泰勒总统“有幸”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被开除出党的“孤儿”总统。

1849年,另一位辉格党总统扎卡里·泰勒当选后,尽管在公开场合对成立私有中央银行的问题态度模糊,但同样不甘心成为亨利·克雷的傀儡,并在私下里表示:“建立中央银行的主意是死定了,在我的任内是不会考虑它的。”结果“死定的”不是中央银行的主意,而恰恰是泰勒总统自己。1850年7月4日,身体健康魁梧的泰勒总统参加国庆活动时喝了点冰镇牛奶,吃了几颗樱桃,有些闹肚子,7月9日竟神秘死去。一百多年后的1991年,经其后人同意开棺验尸,结果又是砒霜中毒。

接下来,是林肯总统遇刺身亡。林肯是领导美国南北战争和废奴运动的伟大民权主义总统。但宋鸿兵院长告诉大家,林肯总统遇刺的更主要原因仍然是《货币战争》,并认为,美国内战是欧洲国际金融势力蓄意挑起的,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极深渊源的德国首相俾斯麦说得透彻:“毫

无疑问,把美国分裂成南北两个实力较弱的联邦,是内战爆发前早就由欧洲的金融强权定好了的。”而且,法国著名银行家所罗门·罗斯柴尔德公开表示将在金融方面大力支持南方,尽全力帮助独立的南方取得欧洲大国的承认。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代理人和姻亲的奥古斯特则代表英国和法兰克福的罗斯柴尔德银行表态,愿意在金融上支持北方的林肯。没有钱就无法进行战争,而向国际银行家借钱无疑是把绞索往自己脖子上套。林肯冥思苦想解决方案。他的老友迪克·泰勒出了个主意:“让国会通过一个法案,授权财政部印发具有法律效力的货币,支付士兵工资,然后去赢得你的战争。”这个石破天惊的办法打破了政府必须向私人银行借钱并付高额利息的惯例。这种新货币使用绿色的图案,史称“绿币”。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完全没有金银等货币金属做抵押,并在20年里提供5%的利息(其实就是一种以政府信用为保证的可流通债券)。这种货币的发行,为最终战胜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至于林肯总统非常认真地考虑要把这种无债货币的发行长期化和制度化。而这岂不是深深地刺痛了国际金融寡头的根本利益……林肯在解放了黑奴、统一了南方以后,立即宣布南方在战争中所负的债务全部一笔勾销。在战争中一直为南方提供巨额金融支持的国际银行家们损失惨重。为报复林肯,更是为了颠覆林肯的货币新政,他们纠集了对林肯总统不满的各种势力,严密策划了刺杀行动。

1863年,当战争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林肯需要更多的绿币去赢得战争,他为了获得第三次绿币发行的授权,不得不向国会的银行家势力低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妥协,签署了1863年《国家银行法》。该法案授权政府批准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发行统一标准的银行券,这些银行实际上将发行美国的国家货币。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银行以美国政府债券(Government Bond)作为发行银行券的储备金,实际上将美国的货币发行和政府债务死锁在一起,政府将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从1864年开始,银行家们可以世世代代享用国债这一美餐。仅仅由于政府直接发行货币还是政府发行债券而银行发行货币这一点看似不起眼的差别,就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不公平。人民被迫向银行家间接缴税,为了原本是他们血汗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和货币!

林肯并非不知道这个永远的威胁,只是迫于眼前的危机不得不做出权宜之计。林肯本来打算在1865年获得连任之后废除该法案,结果他在大选获胜之后仅14天就被刺杀……

1881年,在一片经济萧条之中上台的美国第20任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说道:“在任何一个国家里,谁控制着货币供应,谁就是所有工业和商业的绝对主人。当你明白整个(货币)系统非常容易地由极少数人用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控制时,你就不用别人告诉你通货膨胀和紧缩的根源了。”这番话落地才几个星期,另一个“精神病患者”向加菲尔德总统开枪行刺,时间是1881年7月2日,总统被击中两枪,9月19日不治身亡。

当银行家们踌躇满志地手握1863年《国家银行法》时,他们距离最终目标——在美国完全复制一个英格兰银行的计划只剩一步之遥了……

但这个“一步之遥”,却是在1913年12月23日,在相当多的两会代表(议员)已回家过圣诞节而缺席的所谓两院联席会上,“瞒天过海”地通过了一个《联邦储备法案》,并最终达到了建立美国私有中央银行——美联储——的目的。宋鸿兵院长的揭秘是,美联储完全是一小撮金融寡头和政治代理人密室策划、精心算计和阴谋推动的产物:1910年11月22日,分别代表着美国华尔街七大财团的七个显赫人物,神秘地聚集于佐治亚州一个美国超级富豪的冬季度假胜地哲基尔岛进行密谋,《联邦储备法案》正是他们在完全封闭和绝对秘密的情况下,经过九天的反复讨论、精心策划和巧妙设计的产物;为掩人耳目,他们避开了任何的银行字样,使用了“联邦储备系统”的名称;为了绕过宪法关于“国会发行货币”的规定,美联储被设计成俨然模拟美国宪法分权与制衡的所谓“总统任命(最终只是提名美联储主席),国会审核,独立人士任董事,银行家做顾问(所谓联邦咨询委员会)”的模式。这个模式最重要的功能实际上是12个美联储地区银行代表组成的联邦咨询委员会(按地区确定12家联储银行,又被认为,正是为了让代表地方利益的议员们觉得一碗水端平了),但主导权却是集中于纽约华尔街的五大银行;美联储还有一个

更重要的隐秘就是,它的12家联储银行都是清一色的私人股份,政府股为“零”。而且,这条至今连大多数美国人都从来就弄不清楚(由于情资有限,甚至连宋鸿兵院长也没能交代得更加具体了,比如,美联储本身是否也要凑份子,权利怎么瓜分?如果美联储本身不涉及股份形式,那么,它在形式上就成了一个货币政策管理和发行决策的机关,真正的利益实体则是12家联储银行;如果它们主要是吃定了政府债券和信用投放的美元发行,那么,蛋糕又怎么切?美联储机关的行政费用如何解决,是吃皇粮?还是向12家联储银行吃抽头?如果美联储形式上仍是国家机关,它的执行实体却是清一色的私有银行,那么,也太有“美国特色”了,简直就是“人面狮身神像”,如此,按宋鸿兵院长的揭秘,“美联储是美国的私有中央银行”也的确如是,但这个“私有”中央银行最核心的美联储机关却又似“无有”,以至它到底是“私有”还是“无有”,反正不是“公有”,所以,连大多数美国人自己也弄不清楚了,它的设计,倒很像是丁俊晖他们打斯诺克,用了个“架杆”——美联储本身就是这个从不碰“球”的“架杆”);为了保证法案能在议会和总统那里都顺利过关,寡头们甚至还未雨绸缪地精心挑选了并不懂金融,却是著名反对金融垄断活跃分子的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伍罗德·威尔逊为1912年的总统竞选者,以便在今后最关键时能派上大用而进行的一个掩人耳目的超前设计,于是,银行家们先是推威尔逊当选了新泽西州的州长,然后又让他当选了总统,这令有些书生意气的威尔逊简直受宠若惊;在法案提交议会时,他们还故意搞了“A计划”和“B计划”的两套方案,先是让同华尔街关系密切的共和党议员尼尔森·奥尔德里奇(也是哲基尔岛密谋和《联邦储备法案》最主要的设计者)故意地先推出了“A计划”,以为佯攻,吸引反对派的火力,然后才拿出好像是民主党版本的、也是他们真正希望通过的“B 计划”,即《联邦储备法案》,再加上刻意安排在圣诞节前的联席会上表决,而且法案的文本更是大多数议员几乎看不懂的东西;《联邦储备法案》在两院顺利过关后,威尔逊总统为报华尔街的知遇之恩,仅一小时,就正式签署了;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顿时一片欢腾……

以上听来真是有些精彩神奇!

“华尔街”的国际金融寡头们也简直成了秦始皇他爹的吕不韦了,他们演义的精彩历史甚至完全可以和《雍正王朝》的电视连续剧相媲美。

但老马我还是不能相信,那一次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都是金融寡头们处心积虑地故意设计和制造出来的?

……〔未完〕

(相关内容参见马林韬网站“红旗漫卷西风”: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11002627.html,“博客天地”)

--------------------------------------------------------------------------------

四、《货币战争》的金权“阴谋论”

——宋鸿兵八卦揭秘“华尔街”谱系的“撒旦诗篇”[①]

【按】:这些将构成《资本的密码和自由的逻辑——全球新经济变革的价值重建》专辑的片段,是马林韬为其《全球化和统观论的市场经济革命》(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的书中,提出应建立对现实市场经济问题和经济学问题进行价值哲学思考的统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写就的一些有感而发的、自由即兴的、属于大众文化版的更通俗诠释。所谓统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也即是价值基础理论和市场应用理论相统一,或者说伦理价值目标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新民权主义的大众经济学……

(三)

……〔续前〕

——关于“国际银行家们围绕‘金本位’废与立的所谓‘货币战争’”。

在近现代的金融发展史上,关于货币定价机制的“金本位”制存废、替代和改革的问题,的确是一个建立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十分重要的根本问题。

宋鸿兵院长在《货币战争》中,似乎把“金本位”制的坚持、废除、是否重新确立和何时重新确立等等,都演义成是国际金融权势利益集团为控制世界经济、垄断和瓜分世界财富而进行的主观阴谋操弄。所以在《货币战争》的引、叙述中,我们看到:当林肯总统没有向国际银行家借债来解决战争费用,而是以政府信用发行了完全没有金银担保的“绿币”时,他们就以维护“金本位”的名义发动了对林肯总统的“货币战争”,直至暗杀;在美国,当国际金融权势利益集团终于实现了建立私有中央银行的目的后,又阴谋废除“金本位”,先是以不断制造通货膨胀和发动战争的手法,一次次地实施了“剪羊毛”的掠财计划,在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后上台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则成了被“银行家赋予废除金本位历史使命”的人物,他上台后即颁发的禁止黄金在美国流通和公民持有的严酷法令(非法持有者还要治罪),“帮助国际银行家废除了金本位”,废除金本位的第二步是在“凯恩斯摇旗呐喊,银行家推波助澜,罗斯福瞒天过海”之下,“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建立的美元兑换体系取代了黄金兑换体系,后来尼克松在1971年才最终完成了第三部”;其间,又发生了约翰.肯尼迪总统和罗纳德.里根总统要恢复“诚实货币的最后抗争”,并发生了相继遇刺的事件。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11110号总统令,着令美国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拥有的任何形式的白银,包括银锭、银币和标准白银美元银币作为支撑,发行‘白银券’,并立刻进入货币流通”。肯尼迪的意图十分明显:从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手中夺回货币发行权!结果,11110号总统令成了肯尼迪的死亡证书。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遇刺身亡(更多阴谋的场景故事略) (1981)

年上台的里根确信只有恢复金本位才能挽救美国经济,上任伊始就要求国会成立“黄金委员会”,研究恢复金本位的可能性。此举直接触犯了国际银行家的禁区,1981年3月30日,入主白宫仅69天的里根就被一名叫辛克利的追星族一枪打中,子弹距心脏仅1毫米。据说此人这样做是为了吸引著名影星朱迪·福斯特的注意。当然,和绝大多数刺杀美国总统的凶犯一样,此人被认为神经有问题。这一枪不仅使里根总统“清醒”过来,也打碎了恢复金本位的最后希望……从此,再也没有一位美国总统敢动恢复金本位的念头了;再后来(已是21世纪了),随着美元的泛滥,国际银行家们又开始谋划要发行一种重新以黄金定价的世界货币了,因为“黄金在国际银行家的内心深处和真实精神世界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人牢牢地握住黄金,同时却给别人洗脑,让其他国家的人认为黄金不重要……”宋鸿兵院长还引用了《穷爸爸,富爸爸》一书的作者清崎在一篇文章中的观点:“2008年,世界经济陷入危机,富人最终将变得更富,但大多数穷人会更穷。这次危机很大程度上直接源于几十年前的这些秘密会议(作者在前面提到了‘哲基尔岛密谋’和‘布雷顿森林会议’)。换句话说,金融海啸的很大一部分是被策

划出来的。”于是,宋鸿兵院长更进一步的大胆求证就成了:“是否存在着一种可能,即格林斯潘在有意识地摧毁美元的价值,摧毁美元的信用,摧毁美元的生存基础?请注意!美元崩溃决不意味着美国崩溃,相反,在赖掉所有美元债务之后,美国反而得以轻装上阵。在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科技创新能力和丰富的资源基础之上,美国通过‘破产保护’,彻底摆脱债务纠缠,更改世界货币游戏规则。最终,美国将拿出它压箱底的8100吨黄金储备和3400吨IMF的黄金,此时,美国为了‘拯救货币信用’,不得不将‘新货币’与黄金挂钩,以取信天下。当然,世界上缺少黄金储备的国家将是最大的输家。届时,美国失去的不过是一条‘债务的锁链’而得到的将是一个金光灿烂的全新世界。”关于未来的《货币战争》,宋鸿兵院长的“隆中对”是:如果美元最终在2020年前后走向崩溃,世界上将不可能再有任何一种主权货币能够替代美元,信用货币制度将面临最后清算。届时,黄金的重新货币化将无可避免……不过,黄金单独作为现代货币制度的支柱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黄金的产量增加赶不上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所以,在完全的黄金货币机制之下,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会不平衡。作为世界未来的单一货币,黄金必须得到强大的补充元素,才能构成可以‘长治久安’的货币体系”,这个“强大的补充元素”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碳元素”,于是“环保”和“碳减排”的利益矛盾和博弈,也就成为了未来世界新的“货币战争”形式。

以上的历史链接也真是太“蒙太奇”了!

老马的观点却是,在各种具体问题的方面,的确总是存在着各种偏狭本位,盘剥算计,自私自利,甚至阴谋操控,妄图得天独厚的情形,问题发生了,一些人又总想着要怎样独善其身,嫁祸于人,甚至趁火打劫,但历史的总发展,包括各种重大危机的发生等等,却是以上种种矛盾综合和“事赶事”的必然性表现而已,所以,哪里有什么可以算破天的“神算子”啊?要是从罗斯福总统到格林斯潘主席,那么多的人物,全都成了执行国际金融权势利益集团“阴谋计划”的“地下工作者”,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岂不是太令人恐怖了吗?在美国历史上,肯尼迪被公认是一位伟大的民权主义者和最优秀总统,他坚决地实行了一系列反对种族主义和反对经济垄断的政策法令,肯尼迪总统的遇刺,无疑是包含着一系列重大的罪恶阴谋,但是否如书中以引述若干当事人的回忆所暗示的,似乎当时的副总统约翰逊就和阴谋有着直接的干系,倒是至今也仍然是“烛影斧声,千古之谜”了。再就是被誉为“美国英雄”的里根总统遇刺,里根总统从来就是一个举重若轻,不太注意事情细节的“豪爽大哥”,著名的“里根经济学”,其实也就是他身边的那些智囊和顾问们抛出的,最终导致了今天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新自由主义的货币经济理论,所以,大肆鼓吹新自由主义的里根总统,又怎么会是要和世界银行家们进行“最后抗争”的“另类英雄”呢?

正如老马以上指出的,正是宋鸿兵院长完全是主观决定论的社会历史观,就不可避免地使其本是可敬可嘉的仗义执言,却总是在若干的历史结论方面显得有些乖谬了。

老马我认为,人们对一切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都应该坚持一种更科学辩证的历史分析。也正是如此,对以上诸多的金融经济和社会历史问题,老马便得出了和宋鸿兵院长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批判。比如,关于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老马在《全球化和统观论的市场经济革命》(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的书中提出,它正是在传统的资本主导型和资本扩张(浪费)型的市场经济模式或机制下,仍始终存在的主要是弱势劳动和强势资本之间市场关系不平衡的经济过剩矛盾,又在存在着价值错位和理论偏失的新自由主义的货币经济理论,所大肆鼓吹的虚拟资本市场虚假繁荣的隐蔽形式下,不断积累并最终爆发的必然结果。

另外,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老马认为,“正是布雷顿森林会议初步建立起的一整套实行全球性发展的自由经济关系和宏观秩序保障的机制性和制度性的规范体系,实际上才大体上消除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关系主要建立在旧殖民主义时代、往往是靠强力征服和势力范围划分或是瓜分的那样一种格局,而开始形成了整个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关系

主要建立在以市场的自由贸易和资本国际化流动方式之下的新的世界格局”。

相对于过去列强争夺,殖民扩张,炮舰政策,武力争霸,或者再加上一条“阴谋操纵”,并不断引发了各种战争,甚至两次世界大战的旧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正惟如此,日本人在二战后,主要是靠资本和商品的输出,来解决他们大和民族的生存空间和经济扩张,而不再是靠“八格牙路”的刺刀和炮火挺进了。

当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进步性也只是相对性的,它的历史局限性也同样不必讳言,所以,随着美元定价机制的动摇,它也最终地趋于瓦解了,人们重建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利益博弈也日趋激烈地开始了。

从这样的意义上,那么,也可以说,新的“货币战争”又开始了。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历史唯心主义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叫唯心史观。与“唯物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精神就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就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精神决定物质;人的认识就是先天就有的或在头脑中自己产生的。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目录简介演变本质地位主张根源形态代表展开编辑本段简介历史唯心主义(historical idealism)就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又称唯心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观。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瞧作就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历史唯心主义掩盖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统治的地位,这就是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而生产规模的狭小又限制着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认识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只有到了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

候,才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编辑本段演变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奴隶主思想家为了论证其阶级统治的合理性,宣称奴隶制符合天命,就是按最完善的理念创造的社会。这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在古代只涉及到国家、政治等某些领域,还不就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认识。那时人们还未把社会与自然明确地区分开来,关于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浑然一体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观之中,也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编辑本段本质历史唯心主义用主观臆造的、人为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的真实的联系,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历史本来面貌的歪曲,对人类的认识、真理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但就是,作为人类探究社会历史本质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它的存在又有其历史的原因与不可避免性。历史唯心主义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曾为人类认识社会积累了一定的思 想资料;它从反面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推动着人们深入思考;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还包含着可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与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或萌芽。这些都为科学历史观的产生作了准备。编辑本段地位历史唯心主义宣扬剥削制度的合理性与永恒性,一直就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蒙骗劳动群众的思想工具,这就是它的社会政治作用的基本的、主导的方面。但当着一种形态的唯心史观作为进步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思想武器,去反对腐朽阶级及其

最新整理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资料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一、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 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 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 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 活火;“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 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 道”。 老子《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决定力量历史发展动力有无规律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有人民群众唯心史观社会意识主客观精神无少数英豪 1.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二者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任何社会历史理论都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对它的回答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第三种独立的历史观是不存在的。 历史唯心主义又称唯心主义历史观或唯心史观,是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认为: 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否认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否认社会发展有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及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要是帝王将相和少数的英雄人物的意志看作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用主观精神解释社会的发展。客观唯心主义则从社会外部寻找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把诸如上帝、神、“绝对观念”等所谓客观精神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两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就是按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来划分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历史观 引言 试图在封闭的、不参考任何文献、仅凭自有知识的状态下完成某项写作,不考虑结构脉络、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思绪在哪儿写哪里,想到什么写什么,结果却很破败,语言不优美,表意不清晰,结构很混乱,内容很肤浅。可见相对轻松自由的写法与意识流作品毕竟存在差距,自有知识的贫瘠造成了行为无意义,只能盼望后果不失意义。 写作中如果不明确点出意欲表达的思想,则在文字表述中尽可能使之显见,譬如论语,现代语词翻译之后往往还要加上公认意旨的点明评论;思想隐含的越深,读出的意义版本越多;或许想表达此思想,公知公认的却为彼思想;同情形的另一个极端是文本无思想,解读出让著者汗颜的深邃思想。无论哪一种,对已经形成的文本本身而言都意义欠缺,需要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是作为法律意义上主体的人,即或跳脱法律,评价所受的注重来源和所影响到的也只能是人。文本在形成后即成为过去,人的行为和评价其后也将如此,个体的过去多称之为经历、昨日等等,多数人创造或经历的过去则谓之,历史。 一、关于历史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历史观,不免需要提起历史唯物主义。如其一般定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可以认为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将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经思想加工后总结出规律用于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虽研究历史,但其实际意义更多是当下的和向后的:在看待历史问题上,承认并尊重之,视社会历史发展为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运用历史问题上,联系历史,总结规律,在历史的知识背景下分析现状,预见未来。亦即,相较于“过去的客观真实”,历史毋宁为知识背景和参照工具。笔者所迷惑的是如何如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孙天平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孙天平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孙天平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 孙天平 引言最后说: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非常明白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以这个定义是站得住脚的! 很显然,两者的观点是相反的,所以,后来就发展到,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就反对唯物主义。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一点不奇怪,是对理论偏面认识定义的结果。 看看“太极图”理论就明白,阴阳是“对立对应”和“互相包容”的,您能说哪个对,哪个错吗?这就是古代对“阴”的偏见,形成了“阳君子,阴小人”“男尊女婢”“阳吉阴凶”等说辞,左右了历史的走偏,这就是“理”偏道就偏的结症。人们终于发现,阴和阳同样的重要。现在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就是此理论的恶果。 如果这样理解,唯物和唯心都离不开,去掉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故,“互相包容”之阴,显得更为重要。 为什么呢? 1、只有“对立对应”,事物就得废弃,不能成功。

2、唯心和唯物,都是道的核心,少了谁都不行。这就是四象的决定: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中有阴种存在的式。。 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也没有被打倒,既然都存在,就是“互相包容”的问题了。 事不过三,过了三就是规律,对规律怎样办,还用再说吗!2016.4.19 网引: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阴中阴)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地理条件 ?人口条件 ?资源条件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自然和社会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和纽带是 ?劳动 ?自然 ?人 ?社会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社会规律是人造的、 ?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 ?自然规律无法废弃和改变,社会规律可以废弃和改变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物质资料生产高度发达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经济体制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生产关系 ?血缘关系 ?政治关系 ?思想关系 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表明 ?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区分是相对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一)教学重点 第一节重点讲授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重要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把握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必须把唯物史观的确立的意义与唯心史观的理论表现做首要的分析和论证,并以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出发点。第二节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中劳动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的根源;第三节通过讲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把握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问题上要联系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难点 第一节通过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内涵与划分的标准的讲授,重点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从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展开分析。第二节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结中起决定作用。第三节重点放在联系实际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把握上,最后的逻辑归结为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前面我们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这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如果在历史观上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就只能叫半截唯物论。因此,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着重要意义。 在自然观上,一般的自然科学家都能坚持自发的唯物论立场,因为他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必须承认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研究对象的规律也是客观存在;既不是虚构的,又是可以认识的。但在历史观上,情况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唯心论。可以这么说,在自然观、辩证法和认识论上,马克思之前都有或朴素的或机械的唯物主义的看法,但在历史观上,都是清一色的唯心史观。 我们先看看伟大的科学家和渺小的哲学家的牛顿,在自然科学上,牛顿是作出了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但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影响了他的进一步的科学发现,他晚年用了整整二十年去注释《约翰启示录》,在历史观上做了宗教神学的俘虏。 包括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日本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板田昌一,在自然观上基本能用唯物辨证的观点看问题,但在历史观上,也有唯心史观的色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更为普遍的情况是,有不少人在青年时期都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但到了晚年往往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连“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也认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小人,似乎在晚年都难逃天命论的束缚。 究其根源,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庞大的动力系统,既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发挥作用,又离不开人的历史主动精神。人们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时,总是从历史事件开始的,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只有个别历史人物的意志痕迹,不见人民群众的作用;我们探讨某一事物为什么发生,一般只找到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找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比如对我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很多人都归结为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没有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上去探讨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结果出现了许多回忆录都在大谈自己如何在文革中与四人帮作斗争,如果真的只是毛泽东错信了四人帮,就那么几个人竟可以横行数十年?其实,大跃进与文革都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如果看不到这点,就是唯心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这种片面引用史料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现象,不要只满足于作表面的描述,不要相信漂亮的招牌,要分析各个政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要研究赖以决定这些政党的政治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客观政治环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恩格斯说:“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1 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2 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3 “虽然伟大的历史运动在他们身边掠过,有时也把他们卷入运动中去,但他们对于推动运动前进的性质,运动发生和目的,是一点也不了解的”4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随着每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地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地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地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地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地实物中寻找世界地本原.如中国古代地五行说,古希腊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地学说.代表性地观点如,荀子讲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载讲地“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古希腊泰勒斯地“水是万物地始基”等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特征是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地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地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地物质性地基础上,用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观点看问题地观点. 这里要特别强调地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地划分. 主观唯心主义地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地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地真实地存在和世界地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地产物.如贝克莱认为,世界上地一切都是“感觉地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儿地“我思故我在”;庄子讲地“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地“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地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地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视为独立自成地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地本原和万物地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地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如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地影子”、“人为天命所主宰”.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行,理是万物之本”. 两者地主要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概念理念. 年军转干考试法律知识之行政法复习必备 军转干考试法律知识之行政法复习必备法律概念 行政法: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地社会关系以及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规范地总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行政关系: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地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地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地各种社会关系. 行政法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地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地基本准则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地共同准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在法律规范明示或默示地范围内基于行政目地在合理判断地基础上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佑作为地权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国家行政机关:指一个国家地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设置地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地机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地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地法律责任地组织.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地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地权能. 行政机构:指构成国家行政机关地各要素地排列组合方式. 行政职责: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地法定义务. 行政优先权: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所享有地种种职务上和行为上地优先条件. 行政受益权:行政主体从国家所享受到地各种物质利益条件. 行政机关:指一个国家地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设置地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地机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派出机关:指由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有权机关批准在一定区域内设立地代表该人民政府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讲究世界的本质是物体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讲究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个人 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之中,或是个人心灵的产物,是 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贝克莱(1684年一 1753年),德国的费希特(1762年一1814年),中国的孟轲(约公元前372年 一公元前289年),以及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等。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它认为 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 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的主 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27年), 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 尔(1770年—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 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 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 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0 世纪80年代,中国称自己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简单的说就是: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 我们应该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世界。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 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 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 ⑴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 ①要树立社会存在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原理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方法论: 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 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原理内容: (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改革即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提醒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方法论:要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相关知识 ①理论依据: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③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④坚持的意义:是我们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必修4——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答题思路

高二政治 必修4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主观题答题思路 1.“社会存在与社意识的辩证关系”答题思路 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有时先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 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答题思路(★★★★) 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③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所以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3.“社会发展规律”答题思路(★★★★)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有时先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④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所以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或者“寻觅社会的真谛”】答题思路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有时先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④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所以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⑤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在生产、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在中国古代,代表观点是“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用“水、木、火、金、土”五大要素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在古希腊,泰勒斯把水定义为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不可分、不可灭、至小无外的“原子”在“虚空”中的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的。《管子》一书中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成为明代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气者,理之依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门捷列夫拒绝承认电子的存在,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从而限制了他的研究的发展。 拉美特利说“人是机器”。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英国);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德国); 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奥地利)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人须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立身其中,须大作一个人。” 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