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斩断道德对政治理论的束缚_论马基雅维里对政治理论的贡献

斩断道德对政治理论的束缚_论马基雅维里对政治理论的贡献

斩断道德对政治理论的束缚_论马基雅维里对政治理论的贡献
斩断道德对政治理论的束缚_论马基雅维里对政治理论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8-09-22

[作者简介]兰 江(1979-),男,四川自贡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第30卷 第6期2009年6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HARBIN UN I V ERSITY V o.l 30 No.6

Jun .2009

[文章编号]1006 5856(2009)06 0046 04

斩断道德对政治理论的束缚

论马基雅维里对政治理论的贡献

兰 江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摘 要]马基雅维里对政治理论的发展贡献很大。文章试图对他的贡献究竟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能够做出这个贡献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马基雅维里;政治理论;贡献[中图分类号]D 0 [文献标识码]A

在马基雅维里之前,政治思想领域里的传统观点是用道德来诠释政治。任何将政治和道

德区分来看的努力都会遭到激烈的反对。传统观点认为,拥有德行是君主成功的关键,就像乔维尼 庞达诺所宣称的那样,任何想要达到其远大目标的统治者,一定要振奋自己,在其一切公共行为中遵循德行的指导。德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甚至比太阳还要光辉灿烂,因为,盲人看不见太阳,然而他们却能清楚地看见德行。弗兰切斯科 巴特瑞斯甚至认为,一个君主必须具备四十种美德。像一般欧洲人那样,政治家的行为受到他的宗教信仰的制约。从孩提时代起,他就受到基督教道德的教养与熏陶,

重视慈爱、坚贞、谦和等品行。[1](P133)

此外,传统观点还认为,君主遵循合理行动的过程将总是道德的过程,以至于可以把!诚实是最好的政策?当作一句格言。他们坚持说,即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以不义的手段获得利益,这种利益也只是表面的,在来世我们将会公正地受到上帝的惩罚。

[2](P76)

一、马基雅维里的贡献

与马基雅维里同时代的人也基本赞成以上观点。但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中,我们发现这些观点被全部推翻了。马基雅维里认为,有道德的东西并不总是合乎理性的,任何矢志不渝地去实践所有那些被认为是善良品质的企图,都会被事实证明是非理性的。他甚至这样说:!如果具备这一切品质(指良好品质)并且常常本着这些品质行事,那是有害的;可是如果显得具备这一切品质,那却是有益的。?

[3](P85)

因为,如果好好地考虑一下每一件事情,就会察觉某些事情看起来好像是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着办就会自取灭亡,而另一些事情看起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和福祉。[3](P75)

因此,政治家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善与恶,也不存在道德与否的问题。马基雅维里提出了!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的原则,认为君主应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而且这也会受到臣民们的称颂。

马基雅维里对传统道德观的批判是简洁有

力的,短短一席话恰似一柄利刃斩断了道德原则捆绑政治理论的绳索。人们在震惊之余,随即掀起了至今尚未完全消失的指责浪潮。在教会看来,他的理论愚蠢而邪恶,因为,他居然敢于漠视天主教的道德规范和终将到来的末日审判带给人们的恐惧;在正统的道学家看来,他是一个邪恶的教唆犯和政治道德的败坏者。在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上,马基雅维里的观点在那个时代无疑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无怪乎会引起普遍的指责和诋毁。他的政治论断的客观性,其坦率程度有时令人吃惊,但它是危急存亡之秋的时代标志。[4](P83)

二、时代背景

16世纪初,当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已经达到了最高峰,而同时这个民族的政治上的衰败看来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候,有些严肃认真的思想家已经看到了这种衰败和流行的道德堕落之间的关系。[4](P422)当时意大利新兴的资产阶级势力对旧的社会结构的破坏相当大,但由于旧的政治体制的制约,资产阶级的势力受到很大抑制,发展十分缓慢。意大利的现实明显地反映了旧的体制日益没落的状况。马基雅维里清楚地看到了随着传统中世纪道德的削弱,在道德和政治上产生了严重的腐败。的确,意大利社会具有十分灿烂的文化和富于独创性的艺术,比欧洲其余地方都显得更为解放,不受世俗传统的束缚,它以睿智来对待周围的世界,然而它却成为了政治腐败和道德败坏的绝佳典范。在但丁时代曾唤起过崇高感情的一些中世纪概念,如教会和帝国,早已为人们所淡忘。一般的君主惯于采用阴谋和谋杀等令人不齿的手段。忠诚和诚实已不再为人们珍视,相反人们害怕拥有这些美德成为遭到欺凌的原因。武力和奸诈成为君主成功的秘诀。上层社会流行的是挥霍浪费和骄奢淫逸。人们赤裸裸地为自己谋利,不需要丝毫的掩盖和伪装,只要获得了成功,没有人在意你用了什么龌龊的手段。的确,这是一个坏蛋和冒险家大展身手的时代。在马基雅维里那个时代的意大利,人们认为,个人高于一切,除了自己极端个人主义的利益之外,其他一切都没有意义。

在政治上,尽管政权的合并战争已经在半岛上打响,可是由于诸多原因无法彻底完成。在马基雅维里看来,意大利的政局已经陷入一种停顿状态。意大利没有一个君主强大到足以统一整个国家。意大利人忍受了暴政的所有压迫,但并没有从中得到丝毫的补偿。环顾四邻,民族国家形成的狂潮正席卷西欧,几大邻国正一天天地兴起,而意大利却还忙于内部的纷争,内耗造成了意大利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弱,因而招致了周边大国的入侵。1527年至1559年,法国和西班牙在意大利争夺,摧毁了意大利的独立。[5](P48)马基雅维里清楚地看出了欧洲政治演变的方向,因此他很赞赏处于萌芽状态的民族统一意识。他认为政治统一对整个意大利都是有利的;意大利长期不能统一应特别归咎于教皇,教廷是世界性的组织,他仇视意大利的统一;[6](P22)教皇偏安于意大利中部的拉文那一隅,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力量统一整个意大利,但却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其他的统治者这么做。同时,他在国际上的广泛联系又使得他得以利用外国的干涉来维持意大利分裂的现状。就意大利来说,教皇国的存在及其赖以继续维持下去的条件是意大利国家统一的永久障碍,似乎难以消除。[4](P123)君主之间的四分五裂,教皇的引狼入室,使得意大利成为法国人、西班牙人和日耳曼人的竞技场。列强在意大利的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意大利仁人志士痛心疾首的战争悲剧。许多有志之士都希望找到一个方法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马基雅维里也是其中之一,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君主是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最后一章里所描述的意大利的救世主。[5](P171)他认为,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危急时刻,为了抗击外敌入侵,国家只有统一于一个专制的君主统治之下,才能够激发各阶级的德性,恢复社会秩序,繁荣社会经济。然而,在阴谋和诡计流行的时代,唯有最灵活有力的措施才能完成统一,达成他的理想。换言之,在他那个时代,符合传统政治道德的手段已然解决不了意大利的问题,唯有采取十分灵活(虽然未必都合于道德)的手段方可统一意大利。马基雅维里的确是全心全意为意大利的统一出谋划策。我们如果从道德观点上来衡量而对他感到愤怒,那是没有必要的。[4](P84)

47

第6期兰 江:斩断道德对政治理论的束缚

三、马基雅维里构建理论的前提

在了解了当时意大利的实际情况之后,我们再探寻一下他对历史的考察和构建理论的前提,就很容易理解这位思想家何以会有这样遭人非议的政治观点。他认为,从历史上看,许多正当的政治目的,只有通过邪恶的不道德手段才能获得成功。正如他的#佛洛伦萨史?中的一个煽动者所说的那样:!胜利者,不论用什么手段取胜的,人们考虑的只有他们的光荣;良心这个东西和我们毫无瓜葛,不必考虑它。?[7](P146)察看历史上所有的成功者,恶人和流氓的数量大大超过好人和正人君子。由此可以知道好人对于如何获得成功的研究往往不如恶人的研究成功。因为好人既要讲究目的的良好,又要讲究手段的光明正大。而恶人则既不用顾目的的好坏,也不用讲究手段的正邪。只要获得成功的行为就是良好而正当的行为!并且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的,即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人是!忘恩负义的、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3](P80)因而,政治家需要依赖的有效动机是利己主义的,诸如人民想得到政府的保护,统治者想获得权力。政府实际上是建立在单个人的软弱无能的基础上的,除非求助于国家的保护,个人是无力保护自己免受别人侵犯的。人们所追求的就是保住已有的东西并取得更多的东西。人对权力和财物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权力和财物事实上总要受到自然条件不足的限制,因而,人总是处于竞争和斗争之中。就像但丁在他的#地狱篇?中生动描绘的 !那残酷的派系纷争,个人的冤仇,一心想摧毁国内外的敌手的强烈愿望?[1](P175) 都是人类丑恶天性没有受到制约的结果。因此,如果没有法律背后的力量加以约束,就有导致无政府状态的危险。统治者的权力正是建立在对无政府主义的恐惧和只有强有力的政府才可以保障安定这个事实的基础之上的。马基雅维里经常强调这种政治观点,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他明确地指出,一般说来人性本来就是丑恶的,而成功的统治者正是以此作为他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总之,在马基雅维里的心目中,国家是第一位的,手段只是次要的问题。马基雅维里认为,维护普遍和平的首要条件是需要一个专制的君主。[5](P169)一个专制君主要是忠诚地实践道德和宗教,只会使他的人民落入敌人的统治下,使他的国家、财产和文化遭受灭顶之灾。因为政治上只有成败与否,没有道德与否。换言之,在政治生活中判断道德是否有价值,主要看它能否巩固权力和保卫国家。他把国家利益看作是政治伦理的唯一行为准则,以政治功利来判断道德价值,表明他在政治摆脱伦理道德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写的#君主论?不是为了放弃对所有人来说正确的准则,而是为弊病丛生的意大利开出一剂苦口良药。[8](P104)马基雅维里十分务实。他不会被什么理论所限制,他只是从一种近乎于冷酷的理性出发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他也并非是让一般人为非作歹,而是劝告政治家从意大利的现实情况出发,采取高超的政治手腕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虽然他赞同统治者为了达到政治目的采用不道德的手段,但他却从不怀疑一个民族的道德败坏会使德政无从实施。他对古代罗马人以及和他同时代的瑞士人的公民道德十分向往,并认为这些道德出自家庭的纯洁、私人生活的独立和健全、生活方式的简朴以及忠于职守和办事认真。但这并不意味着统治者必须信仰臣民的宗教或按他们的道德标准行事。因此,可以说马基雅维里提出的是一种极端的双重道德标准,一个是适用于统治者的标准,另一个是适用于普通老百姓的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以能否保持并不断扩大权力来衡量的,第二个标准是以他的行为对社会集团所起的影响来衡量的。既然统治者置身于社会集团之外,或至少与社会集团保持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他便凌驾于社会集团必须遵从的道德标准之上。[9](P396)所以马基雅维里其实并未抛弃道德,他不过是让政治理论摆脱道德的束缚,让普通的道德服从政治道德而已。他的政治思想并不是伦理的道德原则,而是政治的策略手段。虽然这种策略手段不可避免地表现成为一种恶的形式,即对许多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神圣原则的否定。但是,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说是对意大利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国家统一这一客观要求的反映。他的主张表达了意大利资产阶级渴

48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

望建立强大国家的企盼,也代表了饱受内乱和外族蹂躏的意大利人民统一的强烈愿望。无怪乎后人称赞道:!在所有那些认为有可能建设一个国家的人们当中,马基雅维里是一个最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人物。?

[4](P83)

马基雅维里具有十分广阔的政治远见。马基雅维里的政治思想在那时是全新和具有创造性的。马基雅维里彻底地反对一切超自然的东西,反对那种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受上帝干预的看法。马基雅维里从不把心思花费在认为上帝是支配道德秩序的幕后力量的那种中世纪的观念上。他带着好奇心去探索人类的行为。我们应该看到马基雅维里确实也有非常强烈的关于人类应该做些什么的观念。但是,用弗朗西斯 培根赞扬马基雅维里的话来说,!我们应该感谢他,因为他告诉了我们人类是怎样行动的而不是人类应该怎样行动。?换句话说,马基雅维里的著作至少部分地具有自然科学的精神;它建立在观察、收集事实的基础上。他的思想的部分基础是爱国主义,代表了意大利人对统治他们的外国强权的仇恨。当然,他决非一位现代意义上的思考者。像培根一样,马基雅维里身上带有太多中世纪的味道。但是,正如培根所言,就像#君主论?的一些篇幅所反映出来的那样,马基雅维里努力分析数据并加以汇总,而不去关注道德和形而上学。

[10](P98)

这种对

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理解再加上对意大利特殊

情况的了解,使得马基雅维里得以突破许多陈腐观念的束缚,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学说 马基雅维里主义,这种学说后来进而发展成为

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尽管马基雅维里的这种政治学说有易被反动政治家(如墨索里尼之流)利用的弱点;但是,它把权力看作法的基础,使得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当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伦理学和神学传统的束缚,从历史和生活实践的经验出发,进行逻辑推理,因而,斩断了政治与道德的联系,并最终成为了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参 考 文 献]

[1]%美&坚尼 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M ].北京:读书 生活 新知三联书店,1985.[2]%英&昆廷 斯金那.马基雅维里[M ].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3]%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4]%瑞&雅各布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5]%英&丹尼斯 哈依.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M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8.

[6]孙秉莹.欧洲近代史学史[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7]%意&马基雅维里.佛洛伦萨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美&H ans Ba ron .In Search of F l o renti ne C i v ic H u m anis m V olu m e ?[C ].P ri nceton U niversity P ress ,1988.

[9]%美&乔治 霍兰 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0]%美&C rane Br i nton .T he Shapi ng o fM odern T hought

[M ].Prenti ce H a l.l Inc ,1963.

责任编辑:秦 平

Cutting off t he Bi nding ofM oralit y on Political Theory

M achiavelli (s Contributi o ns to Politics

LAN Ji ang

(China W estNor m alUn i v ersity ,N anchong 637002,Ch i n a)

Abst ract :M achiave lli m ade great con tributions to politics .It is discussed the content o f h is contri b ution and the reason for h is efforts .

K ey w ords :M ach iavell;i po litics ;contr i b utions

49

第6期兰 江:斩断道德对政治理论的束缚

(精选)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正当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岗位上进行职业活动时,从思想到行为都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时刻体现着社会道德。它是社会道德基本规范与职业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有社会的、时代的烙印。 今天或许人们更加关注职业人的职业道德,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评出了9条职业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自己工作岗位的爱,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经,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从业者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要求。 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在职业活动中,却是了诚信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社会的支持,失去成长和发展的机遇。诚实守信作为社会主语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从业者之间以及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的职业差别只是所从事的工作不同,而不是个人地位高低贵贱的象征。同时,职业的划分也不是为特殊的利益集团和个人创造谋取私利的机会,而是为了公平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办事公道,就要做事讲原则,无论对人对己都要坚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不挟私欲,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来处事待人。 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共组,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这些诗我国各行业职业道德共同规范。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站稳脚跟,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动手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成功的基础,更是其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证。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适应职场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职业形象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人的职业素养越高,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而职业道德是正职业素养中必备的元素。 作为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要想使自己尽快成为一个职业人,除了提高职业道德以外,职业意识和职业形象的提升也是大学毕业生成功的基础。 职业意识的提升,职业意识,即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它反映一个人对于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职业认知与职业行为的统合,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职业行为,它可集中地表现为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也自然地体现在从业者自我行为的规范、进取心和工作信条上。在职业素养的提升中职业意识的转变是决定性的,因为人的行为由意识来控制,只有意识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行为才能发生根本变化。因此要想真正具备职业人的素质,转变意识是第一位的。而转变职业意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升职业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把自己造就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必然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 2、导航个人职业生涯

最新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分析

最新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分析 一、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本套试题内容丰富,侧重对生活知识的考查,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侧重于安全,试题比较有深度,出题很有水平. 本套试题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与道德的养成,对生活事件、安全常识是非判断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道德与法治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答题情况: 成绩:试卷既考道德与法治的掌握,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又有实践能力的考察,学生能在60分钟内答完并检查.这次考试中基础题都完成得较好,如选择题以及判断题等. 问题:从部分题来看,我还有关注少的方面,失分还是比较严重的.主要体现在问答题,一些学生没有规范答案就答得没有条理,学校有哪些部门这个普遍答得不好,因为平常没有这样问过,只是知道办什么事情到哪里去.还有很多用拼音代替的情况,学生的字迹很潦草,连名字都看不清楚的有很多,这就是对这门学科不重视的体现. 三、这次参加考试的人数是18人,平均分76.6,及格率

94.4%. 四、今后教学的改进 1、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教材,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4、我要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5、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我要尽早结束课程,多留时间复习. 7、课堂作业还是不够,要留家庭作业,避免学生用拼音代替. 8、平时要跟同学科老师多学习,复习的时候也兄弟学校沟通,找好复习的侧重点. 相信经过我的努力,下学期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从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然_吕耀怀

【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 从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然 吕耀怀* 〔摘要〕 道德需要自律,自律无疑优于他律。但自律仍然带有强制性,只不过是用内在强制取代了他律的外在强制。因此,道德不能以自律为极限,而应当超越自律,即由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然。道德自然通过对道德自律的扬弃,否定了道德自律中的内在强制因素,但将道德的本质属性予以存留,且将其自由升华至极致,这就造就了没有任何强制的道德以及道德选择中充分的、完全的个体自由。与道德自律相比较,道德自然具有非强制、无意识、不造作等特征。道德自然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是在人的原初心理基础上,经过实践、反思与情感升华的长期过程而逐渐生成的。 〔关键词〕 道德自律 道德自然 康德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0)04-0016-05 一、以内在强制取代外在强制的自律 自律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自律”一词源自希腊语,其原始含义为“法则由自己制定”。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康德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道德的自律概念,并把它确立为伦理学的基础。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分别以肯定式和否定式描述他所推崇的道德法则: Ⅰ.肯定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1] Ⅱ.否定式:“除非我愿意自己的准则也变为普遍规律,我不应行动。”[1](51) 在道德法则面前,人只有服从的义务。但若人只是消极、被动地服从道德法则,人又似乎没有多少道德主体性可言。为了消解服从道德法则的义务与人的道德主体性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康德引入了“意志自律”概念。 康德指出:“每个有理性东西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1](83)这就是著名的“意志自律”原则。康德自己解释说,按照这一原则,“一切和意志自身普遍立法不一致的准则都要被抛弃,从而,意志并不去简单地服从规律或法律,他之所以服从,由于他自身也是个立法者,正由于这规律,法律是他自己制订的,所以他才必须服从”[1](83-84)。按照这种解释,人所服从的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正是出自人自己的意志。人自身就是立法者,人的意志为自己确立道德法则,正是人的尊严、人的主体地位的体现。相反,若道德法则由异己的意志所制定,人又被迫服从异己意志所立之“法”,人才会成为异己意志的工具。正是由于不仅把人当作道德法则的服从者,同时还把人当作道德法则的制定者,才避免了因盲目服从道德法则而可能导致人的主体性被贬低的困境。 根据康德的理解,自律实质上就是道德主体自主地为意志“立法”———设定道德法则,而这种自主的设定排除了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康德将外在因素对于道德主体意志的影响称为“他律”。康德 *  作者简介:吕耀怀,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苏苏州 215009)。

法律与道德毕业设计论文.doc

法律与道德论文 在当今社会中,约束人们行为的有两种准则,一种是法律,一种是道德。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历史上,在世界上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法律当然也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角度讲:在主观方面,法律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律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律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律的物质制约性。法律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再来讲道德。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把握现实世界的。道德是一种观念,由人的思想设定,道德不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执行、实施,而是依靠人们的观念,社会的舆论和善良风俗来维持。强制力的不同,源于保证其实施的力量相差异。道德在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时候,不像其它的社会规范那样强调人们的个人利益,而是强调他

人的利益和社会集体的利益。 法律与道德长久以来相互依存,如黑夜之于白昼,看来截然两端却又无论如何难以分隔,他们息息相关且相互影响。在普遍道德观念约束下的人类行为,并非完美无缺,更非意味着行为总沿着道德原则设计的方向实施。因为利益分层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在偶然地极不稳定的情况下,会发生这样一个事实:人的自我约束是如此薄弱,以至于会破坏道德原则。这时就需要法律来规范人们。因此,可以说法律是道德的下限,也就是说,当一种行为侵犯特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秩序,当一种行为侵犯特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秩序,仅靠道德约束和谴责已不足以制止时,就需要将该道德规范确认为法律规范,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予以实施。 由此可推测出,法律是以多元化道德冲突的协调者出现的,它在道德冲突发展到极端情况下,不得已而担负起这一沉重的历史使命的。法律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外部强制力,调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正是具有这种强悍的外部物理性强制性力量,才促使具有不同道德观念的利益者遵循着相同原则下的行为规范。因为人们清楚地知道,破坏它意味着自己将承担法律责任,其后果必定是对自身不利的,对自身不利是每个人所不希望得到的。所以,遵守法律就成为了必需。 而且,虽然法律取代道德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但并未否认和抛弃道德的积极作用。相反,法律反而是成为了传播道德重要手段之一。 法律以肯定和否定的形式来宣扬道德。道德上要求人们要尊老爱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肯定性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 道德是有关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文明与野蛮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由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保证实现的。 1、法与道德的一致性 (1)两者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共同的本质,都担负着确立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使命,在基本原则上也有诸多一致之处。 (3)两者相辅相成。它们都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是指引、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法侧重于对人们外部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首先调整人们内心的活动。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发挥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2)两者相互渗透。法既体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赋予某些道德以法的效力,使其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的规范。一般说,凡是法所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所遣责的行为,违反了法往往也违反了道德;法所要求的行为,往往也是道德所鼓励的行为。 2、法与道德相区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正确认识法与道德的区别,才能理解两者不能相互代替和混淆,不能偏废,从而有利于划清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界限。尤其在司法实践中,不能把应属法所调整的行为、应负法的义务的行为,只用道德规范去调整,使其仅负道德义务,以至纵容违法犯罪;也不能把应属道德规范调整的行为,应负道德义务的行为,用法的规范去调整,去追究法律责任,以至影响社会安定。 2、法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1、道德是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员工的职业意识

员工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心态和职业素养 课程目标: 全面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心态和职业素养。 重点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动力,塑造自动自发的工作习惯和工作风格。 从人性的本质出发,改变员工的心智模式,培养感恩、积极和乐观的职业化心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职业化整体水平。 启发员工思维,树立责任、宽容、忠诚、积极、谦虚、进取、皈依团队、敬业诚信、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 课程大纲: 一、明确工作动力:找回自我,认识真我 本我、自我和超我 时间推算,剩余的工作时间有多少? 为什么而工作? 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有没有做过自我剖析? 怨天尤人与杞人忧天 五球平衡也是人生价值的平衡 二、发现工作乐趣:面对现实,展望未来 工作着是美丽的,学会珍惜。 人生的经历需要用心去经营 成长的路上你需要什么? 宽容别人是在减少自己对自己的折磨 获得支持,皈依团队 团队精神塑造的关键步骤 三、寻找工作动力:心态转变,海阔天空 世界事物永远是双棱镜 跳槽与跳糟 不是呆的时间越长,代表对企业越忠诚。 工作的动力源于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 为什么感到工作很痛苦? 困难是磨练,挫折是历练。 压力源自哪里? 我们是如何面对压力的,是逃避、是应付、还是挑战? 四、责任目标并举:素养当先,驰骋职场 责任型的思维: 我的地盘我做主 追求卓越: 不是60%,而是120% 积极主动心态: 情商是致胜的法宝 眼高手低: 注重细节 建立目标意识: 规划你的未来 诚信为本: 做到有始有终,一诺千金。

五、自我激励为主:激情永在,积极乐观 阿荣故事的启示 自己为什么要自动自发? 积极主动的五大理由? 重新找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激励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激励 激励的前提是你要懂得你想要的生活,要学会感恩。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中试卷讲评课精品教案教学文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中试卷讲评课精 品教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期中考试试卷讲评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习的自信,培养正确的考试观,培养他们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挫折面前不气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2、能力目标: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知识目标:了解自己本次考试及前段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性问题,及时解疑纠错,系统掌握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回顾落实与解题反思 教学难点:注重解题方法的掌握和对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教学方法: 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为主,组织小组讨论学习。 四、教学准备: 认真分析试卷的特点及学生的解题情况,尤其是学生在此次考试中暴露出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对教师讲评的需求,为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励导入

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这次期中考试是对我们前段时间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俗话说“有反思才有提高”,当我们重新回顾反思这份试卷,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交流中,我们会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共同进步和提高。 环节二:考情分析,明确目标 (一)、试卷分析:从整张试卷和同学们取得的成绩来看,本次考试题量适中,难易适度,查面较广,题型灵活,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材特点。试题内容涉及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六单元中的知识,既检验同学们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考试情况整体分析 (1)平均分:86.36分; (2)班级之间成绩较均衡,差距1-3分左右。 (3)优点:书写较工整、条理清晰、答题规范、要点明确。 (4)不足:个别同学态度不认真、学科术语不规范,答题内容空洞,脱离教材,无基本要点。 环节三:试卷详析,查因纠错 (一)选择题评析——查因纠错,讲解点拨 (大屏幕显示)小组探究活动一:(3分钟) 1、交流统计本组考试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自主纠正; 2、归纳出错的原因 3、提炼出选择题的一般答题思路或经验 4、多媒体展示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注重道德修养 增强自律意识

注重道德修养增强自律意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中央要求,要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集中解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 “四风”问题是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折射反映出党员个人道德修养缺失,道德行为失范。抵制“四风”问题,需要每一名共产党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注重道德修养,增强自律意识,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其一,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教育强化自身的思想政治基础。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和人格情操,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真正认识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认识到保持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本质联系,从而

真正在思想深处看透、看淡个人的名誉、地位和利益等问题,自觉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懈奋斗。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开展工作。使每一位党员在思想认识上搞清楚道德理论的宣传,让共产主义道德深入人心。弘扬道德规范的先进典型,剖析警示反面典型,发挥典型引导和舆论扬善抑恶的作用,营造党员道德修养的强大舆论氛围。 其二,应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强化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强化道德修养需要从书本中吸取知识,更需要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锻炼。只有亲自投入到伟大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懂得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规范和品德要求,才能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道德语言、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形成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才能不断发现和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更好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是选择做对人民有益的事,还是选择做无益于人民甚至有损于人民的事,这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和党员有无道德修养或道德修养程度高低的最直接、最准确的检验标准。树立了这条标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一辈子尽可能去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真正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其三,应在不断强化自身素质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在各种环境下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重,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

论道德和法律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论道德和法律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摘要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道德和法律也在公共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通过本论文,能够清楚的了解道德和法律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法律、作用、个人发展、社会、经济 道德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一、道德的基本含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二、道德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道德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既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从道德的认识功能而言,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便会潜移默化地被打上特定的道德烙印,从而形成认知上的行为准则。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如“尊老爱幼”、“恪守诚信”、“百善孝为先”等等这样的道德信念。由此可见,道德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人们的思维、行为等各方面有所引导。 从道德的调节功能而言,道德通过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调节是事后的调节,从而使个人道德修养得到完善,个人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道德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现如今,我们党和国家在积极倡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这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借助道德的力量,积极引导,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逐渐形成以道德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不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所以,道德对促进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发展有所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在看到道德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并不都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道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促进个人素质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确保把道德的作用最大化,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解决

论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解决 胡兵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存在着不和谐之处。法律的出现总会与道德发生冲突,只要不同利益个体或群体的存在,法律无论如何都不能消除整个社会的道德冲突。相反的是,它在调整的过程中被这个冲突着的旋涡卷入其中,与道德发生着碰撞。 关键词:道德法律冲突道德法律化多元化 耶林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中的好望角,那些法律航海者只要能够征服其中的危险,就再也无遭受灭顶之灾的风险了。①”因为在那个时代好望角是欧洲通往亚洲的必要航道,又是世界上著名的风暴区。这就是说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必须研究而又难度很大的问题。美国著名的社会法学家庞德也曾说:“有三个问题在近一世纪的法学著作中是突出的,便是法律的本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历史的解释。”②正因为如此,法律与道德的问题一直是中西方法学所关注的问题,并且至今争论不休。笔者认为,在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期,有必要重新审视法律与道德的矛盾与冲突,深入探寻两者之间冲突的解决方法。 一、道德与法律的含义 ①转引自【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②【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道德的容归根到底来自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来自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这表明道德的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定义为: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和原则的总和。③它是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为特点调整人们心意愿和行为,因此,它是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心信念来保证实行的。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由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法学还研究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为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但这种意志是由这一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由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④因此,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以权力和义务为容,以确定、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体系。 二、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纵的联系 ③张文显:《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第3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82页。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法律与道德 道德是生活于一定物质条件的人们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标准来评价人们的言行、并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理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法的概念有助益,同时,对我们制定良好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与道德相同之处是:第一,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第二,它们的内容是互相渗透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规定在法律里。例如我国宪法第24条、第46条、第51条等条款中,就明确规定了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内容的“五爱”以及社会公德的要求。在宪法的其他条款和一系列法律中,也直接规定或隐含了道德的要求。第三,二者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经济基础基本不变而经济体制有了变化、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的情况下,法律和道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宪法作了修改,法律、法规正在进行大量的立、改、废,道德也发生了变化。第四,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它们追求的都是社会秩序安定,人际关系和谐,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幸福。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是: 第一,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道德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 第二,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道德的内容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于人们的言行上。 第三,体系结构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不同的位阶和效力。道德虽然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样的严谨的结构体系。 第四,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当然主要是靠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守法来推行,但也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道德则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来维护。 第五,制裁的方式不同。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规定,是一种“硬约束”;不道德行为的后果,是自我谴责和舆论压力,是一种“软约束”。

论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的《论语》为我们今天的道德更是贡献不少······ 这些都诠释了道德与法律是一对孪生兄弟,也诠释了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常言道:“以德服人,以法治国。”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之间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和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对二者的关系说法很多,其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法律和道德是两种不同行为规范,他们的产生原因,调整对象、调整范围、表现形式、调整机制、评价标准等方面各有不同。 第一、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说法,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此,法律的产生以国 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国家的性质决定 法律的性质。而道德则不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 有了道德的存在。在一种社会形态之内,通常只能存在一种同一性质 的法律。却可能存在几种不同性质的道德。如在社会主义国家以前, 少数先进人物与革命导师就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和道德的品 质。法律既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但是,在法律消亡之后,道德依然存在。 第二、法律和道德调整的对象范围有所不同。在现代国家法律调整的对象仅限于人们的外在行为,单纯的思想或动机不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在古 代社会曾经有过“腹诽”、“莫须有”等以思想定罪的荒谬案件这种情 形与现代的法治原则是格格不入的。而道德所调整的范围也比法律要 广泛。例如婚姻关系是法律与道德共同调整的对象,但是爱情关系、 友谊关系通常只受道德的调整不不受法律的调整。 第三、法律与道德表现的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许多道德规范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原则与信念。违反道德规范后果是行为人要受社会舆论的谴 责,以及行为人自身的自责、内疚、忏悔。而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 后盾的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法律规范则必须规定明确,具体的行 为模式与行为后果。违反法律规范的后果,是由相应的国家机关追究 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四、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不相同。道德评价具有“扬善惩恶”的特点其评价所针对的主要是违法犯罪行为。找通常下,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 违反道德,当违反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所以道德的评价标准比法律 的评价标准更加广泛。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他们都是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他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

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教学内容

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 第一节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概论 一、职业与职业道德 1、什么是职业 所谓职业是指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业职责。并以此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它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分工后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人作为社会的人,必然要从事各种职业。而职业在社会生活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要素:一是职业职责,即每一种职业都包含着一不定期的社会责任,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职业权利,即每一种职业人员都一定的职业业务权力,就是说,只有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才有这种权利。而在此职业之外的人就不具有这种权利。三是职业利益,即每种职业人员都能从职业工作中取得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任何一种职业都是这三个要素的统一体。 在经济生活中,职业首先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同时又是人与社会进行交往的一种渠道。在交往中必然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其中表现出的矛盾问题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这就需要用道德来调节。为了确何职业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建立调整职业生活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职业道德规范。 2、什么是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职业道德不仅不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 职业道德的一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品质。这种为某一特定职业所具有的传统,道德心理和道德准则,还往往在这一职业中世代相传,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致使人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 第二、在形式方面,特别是在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表现形式方面,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采用诸如制度、章程、守则、公约、须知、誓词、条例等简洁明快的形式。这样做,比较容易使从业人员接受和践行,比较容易使从业人员形成本职业所要求的道德习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在调节范围上,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概括地说,职业道德主要是调节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从事同一职业人们的内部关系,一是同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信誉和职业尊严,不但要设法制定巩固某些职业道德规范,以调整本职业集团内部的相互关系,而且要注意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本职业的要求,即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调整本职业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面对不属于本职业的人或本职业人员在该职业之外的行为活动,则起不到调节作用和约束作用。 第四、在功效上,职业道德一方面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这是因为,尽管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绝不可能离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而独立存大的道德类型。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别约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道德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反映着一定的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影响;同样,任何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在很大范围内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道德体现或包含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同时,又恰恰因为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联系的。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的职业的人们中间,也就是主要表现在“走上社会”的成人意识和行为中,因而是家庭影响和学校教育初步形成的道德状况的进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分析讲课教案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分析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分析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一 一、试卷的评价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道德与法治》考试时间为60分钟。本学科期末考试的题型填空题、选择题、辨析题、连线题、简答题,这五个部分组成。 (二)试卷的基本特点 1、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基础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道德法制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基于目前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比较适中的。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 这张试卷主要考察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的内容。从总体考试成绩来看,班平均分87.9,优秀率65%,及格率为96.8%, 三、针对考试内容进行分析 1、首先,第一部分是填空题,共计20分,得分率为80%左右,当然,这和平时教师的教及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指

导),这也说明老师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2、其次,第二部分为判断题,共计20分。本题先对某个观点进行判断,其次再说明理由此题得分率为60%左右,相对来说比较低。这也说明学生在答题时没有认真审题。 3、第三部分选择题,共计20分,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查找答案的能力等,每位学生的水平不一,结果丢分较多。这充分反映了考生政治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4、第四部分连线,共计12,分此题做的较好,没有失分现象。 5、第五部分为简答题,共计28分,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和做笔记的能力。一般来说,简答题考的就是课本上原原本本的知识点,认真听讲和认真做笔记的同学则容易拿满分。但此题失分较多其主要表现在: (1)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基础打的不牢。 (2)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谈谈如何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谈谈如何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摘要:网络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人们对网络持有的意识态度、网上行为规范、评价选择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种用来正确处理、调节网络社会关系和秩序的准则。网络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则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关系和自身,其社会需要除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之外,还有提升和发展自己内在精神的需要 关键词:网络道德自律网络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交流发展手段,作为一名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使用到它。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 一、网络道德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二、网络道德的原则: (一)不得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 (二)不得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 (三)不得破坏计算机数据、程序 (四)不得制作、传播计算机破坏性程序 (五)不得利用计算机实施其它犯罪活动 (六)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给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净化信息环境。政 府及有关部门要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同各种网上信息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作斗争切实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从而给学校开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两个必须坚持最基本的要素。 (一)网络的基本道德准则和现实生活当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应该是高度一致的,有些最基本的价值,网络和现实应该是一致的,比如公正、进步、正义、诚实等等,网络的诚实和现实的诚实有不同的表达。任何网络终端肯定是现实的,现实当中的道德,最基本的价值是不能逾越的。 (二)网络还是要回答人和外部世界的四个基本关系: 1网络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关系,必须遵守法律规则,恪守网络规定的规则; 2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进入网络的人和其他网民,以及现实当中的人的关系,现在引发的案件越来越多,十个案件,最少有六七个和网络有关; 3网络和技术的关系,怎样去推进网络技术的发展,这里有道德,比如黑客的问题,在技术层面要构建起一些网络道德的维护线; 4自我怎么约束自我的行为。这些基本构架我们应该很努力地去研究,实际上网络道德和现

论的互补性法律与道德

互补性 摘要: 法律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主要分析它们的联系即互补性。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的。 关键词: 法律道德互补 一、探讨法律与道德互补性的意义 当今社会,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法律也大有吞并道德之势,道德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忽略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互补性,从长远来看,这是十分危险的。 现实社会中人们见死不救、趁人之危、敲诈勒索等不道德现象比比皆是。21世纪,虽然科技突飞猛进,却少了道德的约束;经济大幅增长,但贫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物欲横流,政治行为的腐败、刑事犯罪加剧和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剧增,这些都是道德缺失产生的严重后果。 说起道德,人们更多地联想到真、善、美、正义……那么什么是道德?它与法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与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 “徒法不足以自行”,这说明了法律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局限性。法只是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在某些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领域,法并不是主要的方法,而且不是最有效的和成本最低的方法;其作用范围也不是无限的,也并非在任何问题上都是适当的。一个国家的法律固然重要,诚如病人需要医生和药物,但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更重要,它如同自身的免疫力。道德调整人的内心,而法律则调整人的外部行为,只有法律的调整与道德的调整相结合才能够达到标本兼治,以维持社会秩序的良性运作。 二、道德与法律的互补关系 (一)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

论法与道德

论法与道德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命题,一直是法学界中诸多学者思考 与研究的。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哪派学说能成为通说。我想在这里讲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学理含义: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恩格斯 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5,这 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 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 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2、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把握现实世界的。马克思说过,在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从科学上把握、道德上把握以及从艺术上把握。在这三种方式中,道德上把握就是识别善恶。

(2)、道德不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执行' 实施,而是依靠人们的观念,社会的舆论和善良风俗(即《民法》中的“帝王条款”)来维持。强制力的不同,源于保证其实施的力量相差异。 (3)、道德在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时候,不象其它的社会规范那样强调人们的个人利益,而是强调他人的利益和社会集体的利益。 3、道德的功能 (1)、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具有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以协调人民之间的的能力。 (2)、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道德能通过评价和鼓励等方式,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尚、树立道德观念、塑造理性人格,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3)、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在自己的特殊 对象一个人同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反映的结果表现为道德标 准,道德理想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