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3—199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3—199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3—199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3—199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3—1997

^~`前言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在我国有两种,即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由多房棘球蚴引起的泡型包虫病。我国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存在当地感染的囊型包虫病人。泡型包虫病在宁夏、新疆、甘肃、四川、青海、西藏和黑龙江有病例报告。包虫病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危害人畜的重要寄生虫病,属法定丙类传染病。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卫生部包虫病防治培训基地(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柴君杰、谭家忠、薛海筹。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和地方病防治机构对两型包虫病的诊断和处理。

2 定义

2.1 囊型包虫病cystic hydatid disease(CHD),cystic echinococcosis(CE)

由于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2.2 泡型包虫病alveolar hydatid disease(AHD),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

由于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流行地区的居住史或旅游史,豢养或接触过家犬。有野外工作和猎狐史;接触过狐狸尸体、皮张等。

3.2 临床表现

3.2.1 囊型包虫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在影象检查中发现。肝囊型包虫病有肝区隐痛、上腹饱胀感、消化不良、消瘦、贫血。肝大,上腹部包块。肺囊型包虫病有胸部隐痛、刺痛、胸闷、咳嗽、气短、咯血,有时随痰咳出粉皮样内囊碎片或子囊,或在痰液检查时发现原头节的头钩。其他脏器包虫病具有该脏器占位性疾病之特有症状。

3.2.2 泡型包虫病:肝大、肝区隐痛。晚期肝功能损害,脾肿大、肝脏可触及硬结节、黄疸,消瘦、衰竭。发生转移时出现转移病灶所在脏器产生的症状。

3.3 影象检查

影象学特征在包虫病的诊断上有重大价值。肝包虫病以B超扫描为主要手段,肺包虫病以X线检查为主,各有特征性影象。为了鉴别诊断或有特殊需要时,可做CT检查(详见附录B)。

3.4 实验室检查(详见附录A)

3.4.1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用IHA、ELISA、EITB等方法)。

3.4.2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3.4.3 痰液和咳出物的寄生虫学检查。

3.4.4 临床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3.5 临床诊断

具备流行病学史、主要临床症状或体征、影象学特征或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者。

3.6 确定诊断

除具备临床诊断的依据外,还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

3.6.1 血清中反复检出特异性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3.6.2 咳出囊膜、子囊或痰中检出头钩。

3.6.3 临床活检材料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

3.6.4 手术探查证实为包虫囊。

4 处理原则

4.1 手术治疗

4.1.1 囊型包虫病手术方式

4.1.1.1 内囊穿刺摘除。

4.1.1.2 内囊完整摘除。

4.1.1.3 包虫完全切除(肝叶切除)。

4.1.1.4 肝、肺外囊残腔的合理处理。

4.1·2 泡型包虫病手术方式

4.1.2.1 根治性切除。

4.1.2.2 姑息性切除。

4.1.2.3 姑息性清除引流。

4.2 药物治疗

4.2.1 药物和疗程

阿苯达唑为首选药物,以采用小剂量(10mg/kg)长疗程或多疗程反复治疗的方法较好。泡型包虫病人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对于晚期病人疗程可达3~5年,甚至终生维持治疗。

4.2.2 适应证

4.2.2.1 囊型包虫病。

4.2.2.1.1 继发性腹腔、胸腔包虫病。

4.2.2.1.2 多脏器、多发囊或多次手术后复发的包虫病人。

4.2.2.1.3 早期发现的包虫病人。

4.2.2.1.4 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者。

4.2.2.2 泡型包虫病:不论手术与否均应进行药物治疗,包括晚期病人,肺、脑转移者。

4.2.2.3 手术前后病人进行2~3个疗程有控制术中原头节移植和防止复发的作用。

4.2.3 禁忌证

肝、肾功能不全和孕妇禁用。

5 预防

5.1 实行家犬管理和吡喹酮驱虫。

5.2 开展预防包虫病的健康教育。

5.3 严格实行屠宰管理,妥善处理感染牲畜的脏器。

5.4 在泡型包虫病高发区开展控制狐狸传播本病的措施。

5.5 在高流行区人群中进行普查、早期发现病人给予治疗。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免疫学诊断方法

A1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

A1.1 抗原制备

用2.5%戊二醛醛化的绵羊红细胞,经终浓度1∶20000鞣酸处理后,以最适浓度的囊液粗抗原或纯化的抗原致敏。致敏后的红细胞以含10%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的pH7.2PBS 配成5%悬液分装安瓿(1mL/支),置4℃冰箱保存或冻干封存(0.2mL/支)。使用浓度为1%。

A1.2 操作方法

A1.2.1 准备抗原:如为冻干产品,则加入1mL蒸馏水稀释混匀备用。

A1.2.2 用微量滴管滴加1%兔血清-磷酸缓冲盐水于V型微量反应板上第一孔加3滴,其余各孔均为1滴(25μL);至少做六孔。第一孔加待检血清1滴(25μL)即血清稀释度为1∶4;混匀后从中吸取血清1滴加入第二孔;混匀,依次作倍比稀释;最后一孔混匀后吸弃1滴。并平行做阴性、阳性对照。

A1.2.3 从第二孔起,每孔加入致敏红细胞悬液1滴(25μL);立即振摇1min;加盖板,室温下静置1h,观察结果。

A1.3 结果判断

A1.3.1 阴性反应:红细胞全部沉入孔底呈点状,边缘光滑。

A1.3.2 阳性反应:以血清1∶128稀释出现阳性反应者(++或+++)判为包虫血清抗体阳性。

+++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充满整个孔底或边缘有皱褶。

++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面积较小,边缘松散。

+ 红细胞大部分沉于孔底,形成一圆点或圆圈,周边模糊或中心有白色小点。

A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A2.1 抗原

包虫囊液纯化抗原(磷钨酸、氯化镁沉淀法制备)。

A2.2 操作方法

A2.2.1 抗原包被聚苯乙烯板:用0.05mo1/LpH9.6碳酸缓冲液稀释抗原至最适浓度,每凹孔加入100μL,置温盒。4℃过夜(或12~24h),次日,倾去抗原,用含0.05%吐温20磷酸缓冲盐水(0.01mol/L,pH7.4PBS-T)洗涤3次,每次5min,甩干。

A2.2.2 加待检血清:血清用PBST作1∶200稀释,每凹孔加入100μL,每板应设参考阳性一孔,参考阴性三孔及PBS对照一孔。置温盒,37℃1h,然后取出,倾去血清,洗涤同前。

A2.2.3 加结合物:加入用PBS-T作工作稀释度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结合物100μL,37℃,1h倾去结合物,洗涤同前。

A2.2.4 加底物:通常加邻苯二胺(OPD)底物溶液(10mg OPD+25mL pH5.0柠檬酸缓冲液+30%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10μL)100μL,37℃,30min。

A2.2.5 加中止液:2mol/LH(下标始)2(下标终)SO(下标始)4(下标终)50μL。

A2.3 结果判断

在酶标专用比色计上读取492nm OD值,以待测样本(S)对阴性对照血清(N)的S /N值≥2.1为阳性临界值。

A3 PVC薄膜快速ELISA

A3.1 抗原

包虫囊液纯化抗原。

A3.2 操作方法

A3.2.1 取已包被好抗原的PVC薄膜软板,编号,用PBS-T洗一次,然后每孔加PBS -T200μL;

A3.2.2 加待检血清及参考血清(每板作阴性对照一孔、阳性对照一孔)每凹孔10μL,混匀,置湿盒37℃5min(或25℃室温10min)。倾去血清,用PBS-T连续洗8次,甩干。

A3.2.3 加酶结合物:按工作浓度稀释,每孔200μL,37℃5min,倾去结合物,同上洗涤8次,再加蒸馏水洗一次,甩干。

A3.2.4 加入底物溶液:含3%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的TMB底物,每凹孔200μL,反应5~10min(TMB底物溶液的制备:TMB50mg溶于10mL二甲基亚砜中作为母液,4℃保存。用前取母液1mL+pH5.0柠檬酸缓冲液50mL+30%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8μL)。

A3.3 结果判断

按每批的阴性及阳性对照目视判断结果。阴性基本无色,阳性为鲜蓝色。

A4 酶联免疫印渍技术(EITB)

A4.1 抗原膜条制备

采用5%~20%厚0.75mm梯度胶,包虫囊液抗原按1μg/mm加入,上槽缓冲液为0.1mol/L硼酸缓冲液,下槽液为0.424mol/LpH9.18Tris/HCl,抗原经SDS-PAGE 电泳分离后,再经转移电泳。转移电泳液为0.212mol/L pH9.18Tris/HCL,含20%甲醇电泳30min,即将分离的抗原蛋白带由凝胶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此膜用PBS-T洗3次,PBS洗1次,每次5min,然后将膜切成3mm宽的长条,此为抗原膜条,夹于PBS湿滤纸中封于塑料袋,保存于冰箱中备用,若存于低温冰箱,可长期保存。

A4.2 操作方法

A4.2.1 试验时,将膜取出或解冻。先于反应槽中加入495μL含5%脱脂奶粉及3%吐温PBS,再加入5μL待检血清,最后加入抗原膜条,每批试验应设参考阳性、阴性和PBS 对照。室温振摇1h(4℃可过夜)。次日,用0.3%吐温-PBS洗4次,每次5min吸干。

A4.2.2 加入工作浓度稀释的结合物,室温1h,洗涤同前。

A4.2.3 加入DAB-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系统(25mg3,3′-二氨基联苯胺+50mL无吐温PBS+5μLH(下标始)2(下标终)O(下标始)2(下标终))显色10min,自来水冲洗中止反应,晾干。

A4.2.4 判读结果:目测特异性条带,以60KD、36KD、32KD、24KD、20KD、17KD 和12KD为阳性条带。其中只要出现12KD、17KD、24KD条带即可判为阳性。

A5 循环抗原检测

A5.1 将抗包虫单克隆抗体用0.05mol/L pH9.6碳酸盐缓冲液稀释至工作浓度包被酶标板,每孔100μL,4℃过夜后用PBS-T洗板3次。

A5.2 每孔加入含10%小牛血清的PBS-T 100μL,于37℃下封板1h,洗板3次。

A5.3 待检血清用上液稀释为1∶2,每孔加100μL,每份标本加两孔,37C温育1h,洗板3次。

A5.4 加入工作浓度的HRP标记单抗100μL 37℃1h后,洗板3次。

A5.5 加入OPD底物溶液100μL,37℃30min。

A5.6 加入2mol/LH(下标始)2(下标终)SO(下标始)450(下标终)μL,终止反应。

A5.7 测各孔OD(下标始)490(下标终)。

A5.8 对照设置和结果判定:每板设阳性对照一孔(5~10μg/mL抗原100μL),阴性血清对照三孔,以阴性对照OD均值+3SD为阳性临界值。

A6 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

A6.1 用0.01mol/L pH8.4硼酸盐缓冲液将PEG6000配成7%溶液,取此液100μL加等量1∶2待检血清混合置室温下1h后,3000r/min离心1h。

A6.2 吸去上清液,在沉淀中加含有8mol/L尿素的0.05mol/L pH9.6碳酸盐缓冲液0.5mL,溶解沉淀物。

A6.3 用此液包被酶标板每孔100μL,每份标本包被两孔,4℃过夜后,洗板3次(阳性及阴性对照同样处理)。

A6.4 每孔加含有10%小牛血清的PBS-T100μL,37℃封板1h,洗板3次。

A6.5 加入工作浓度HRP标记的抗包虫单克隆抗体100μL,37℃下1h后洗板3次。

A6.6 加OPD底物100μL,37℃下30min。

A6.7 加入2mol/LH(下标始)2(下标终)SO(下标始)4(下标终)50μL终止反应。

A6.8 测各孔OD(下标始)490(下标终)。

A6.9 对照设置和结果判定:每板设阳性对照一孔(同6.8项),阴性血清对照三孔,以阴性对照OD均值十3SD为阳性临界值。

A7 泡型包虫病特异性EITB技术

A7.1 抗原膜条制备及免疫印渍试验

A7.1.1 收取人工感染多房棘球蚴的长爪砂鼠腹腔中的包囊,剪碎后收集原头节,反复洗涤后,用去氧胆酸钠溶液溶解并抽提后,用PBS透析,收集抗原,测定蛋白质含量并调整至2mg/mL浓度。

A7.1.2 用12%或20%浓度聚丙烯酰胺凝胶或8%~16%梯度胶(厚1.5mm)按常规进行SDSPAGE电泳。在长度为6cm的胶上每一大孔加蛋白质400μg。电泳后按常规转移至硝酸纤维膜上(孔径0.45μm)。然后切成膜条,进行免疫印渍试验。待检血清稀释1∶50。

A7.2 结果解释:在分子量为18KD位置出现酶免疫染色条带者为阳性。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包虫病影象学诊断的基本特征

B1 B超影象的基本特征

B1.1 肝囊型包虫病:单纯型包囊显示为边界清楚的无回声液性暗区,后壁回声增强。较大而完整的包囊可见双层壁。成熟的包囊由于囊砂增多,显示囊内浮动光点和沉积于底部的光点。内囊分离时呈典型的双层壁结构,有特异性诊断意义。内囊破裂时可见囊液中的“水百合花征”,多子囊的包囊显示囊内厚薄不均的高回声分隔,形成峰房状或车轮状结构。实变的包囊显示为高回声实性肿块,无后壁增强影,不易与肿瘤鉴别。钙化的包囊壁呈强回声,伴有声影,形状可呈环齿形,点片状或多数环形小圈。

B1.2 肝泡型包虫病:显示肝内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异常回声区,呈密集强光点或光团,有中央坏死时,显示液性暗区。

B2 x线影象的基本特征

B2.1 肺囊型包虫病:直径小于2cm肺包囊为密度较低、边缘粗糙、模糊不清的球形阴影。较大的包囊轮廓清晰,边缘整齐,界限锐利,密度均匀,圆形、卵圆形或有切迹呈分叶状、单发或多发的孤立实影。由于包囊的挤压可出现气管、心脏的移位。肺下叶的包囊可出现随呼吸而变形的特征(包虫呼吸症)。

B2.2 肝囊型包虫病:腹部平片显示肝脏轮廓增大,肝顶部包囊使右膈隆起或突入胸

腔。较大的包囊可使膈肌升高,呼吸移动度减弱,甚至挤压心脏左移。肝中下部的包囊膈肌抬高不明显,在肝下缘可见密度较高的半球形阴影。包囊钙化时可见钙化影。

B3 CT影象的基本特征

B3.1 肝囊型包虫病

肝脏轮廓扩大,在肝实质内显示大小不等的类球形占位阴影。内囊壁光滑,厚度1~3mm,CT值10~20Hu。囊内充满液体呈水样密度,CT值<10Hu。外囊壁较厚,3~8mm,可显示双壁征,CT值30~50Hu界线清楚,加强扫描时周围肝组织密度增加而包囊密度不增加,显示边界明显,可与血管瘤、肝癌鉴别。子囊液的密度低于母囊液,在母囊内含有子囊时,显示有密度略低的多个较小的圆形暗影。过多的子囊可充满母囊,相互挤压呈方形、菱形呈蜂房状。钙化的外囊呈不规则的“蛋壳”状结构,CT值>60Hu。内囊破裂后,囊壁塌陷形成各种不规则图像。由于包虫死亡,囊液吸收浓缩,类似干酪样变并含有变性的子囊,CT值增高而不均匀,近似实质性肿瘤影象。位于肝顶部或肝缘的包囊可出现球形或半弧形凸出的边缘。

B3.2 肝泡型包虫病

CT表现为肝内有界限模糊,密度不均的低密度浸润灶,CT值14~38Hu,其中有时有小水囊状低密度区。亦可形成较大的片状坏死液化区,形成假囊。增强扫描时周围浸润灶可强化,呈密集颗粒状。大量的颗粒状钙化是肝泡型包虫病的特征性CT影象。侵犯的肝叶边缘内陷,而不是凸出。此点可与肝癌鉴别。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doc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 疾控中心临床实习时间安排、利弊认识以及学习方式、胜任力的自我评估,探讨全科医学生在医联体内临床实习的认同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1 20XX年7月4日——8月26日,我们XX大学XX级预防医学专业6名同学前往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了为期8周的生产实习。很荣幸学校和单位能够提供这样宝贵的生产实习机会给我们,在这短短8周时间内,我们也抓紧每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认真踏实地进行实习工作,收获了很多知识经验,并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 20XX年7月4日——7月13日,我们组在急性的传染病控制所实习。 实习内容有:疫情报告程序、某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年度防疫计划的制定、外来人口的卫生管理。我在XX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为期一周半的工作。初来乍到,XX老师先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系统的使用方法,并示范了基本操作,让我们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有了大致的了解。随后,她又详细地告诉我们XX市各区县的急性的传染病现况,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解决措施、应对方法。XX老师还将各种工作简报、工作文件等资料给我们阅读,让我们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利用网络系统,协助她进行疾病的记录、审核和查重。 在工作过程中,XX老师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教授我们,

让我们在很快的时间内学会了熟练操作网络系统和各种报表,并对科室工作很快适应,初步树立起了工作态度。7月11日,由于XX老师出差,我接替了她的科室工作,即接收从XX医院以及各县级疾控送来的手足口病、流感等流行传染病的咽拭子样本,并填写相应表单,交往检验科送检。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一个人全权负责工作的感受,由于正值暑假, 天气炎热,各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不时有各地样本前来送检。XX老师临走前耐心地向我阐述了接收样品的步骤与程序,使我能够在一个人的工作中也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将一个个样品交接工作圆满完成。我非常感谢这两位热情耐心的好老师。 20XX年7月14日——7月22日,我们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实习。 实习内容有:艾滋病疫情管理与干预工作。我们的指导老师是XX老师。他是一位认真踏实、勤奋负责的好老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必须和许多同志群体、性工作者及其他HIV高危人群打交道,面对这些感染者和他们的家庭所带来的痛苦,XX 老师深知只有感染者和家人、和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共同携手起来,积极面对艾滋病防治,艾滋病的阴霾才会渐渐在感染者身上被驱散。 XX老师对于前来疾控中心的咨询者、检测者从来没有一丝歧视和厌烦,他不仅热情而耐心地解决咨询者的每一个疑问,普及防艾知识,还带着检测者做血清检查,并对检测结果严格保密。在性艾科实习的一个半周,我对同志群体、HIV高危人群的管理与防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像以前那么恐惧和担忧。人类战胜艾滋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类消除艾滋病歧视并不需要等待,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能够完全接受艾滋病,但只要全社会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红斑狼疮被称为世界三大疑难病症之一,具有病因未明,病程长,多系统、多脏器受累,易复发,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统计显示,红斑狼疮人群患病率70/10万,其中女性患者为113/10万,我国现约有100万红斑狼疮患者,为全球之最。患者被确诊红斑狼疮后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更由于长期服药、疾病多次复发或者继发感染,而长期笼罩在病魔的阴影中。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若肾脏受累即为狼疮性肾炎。根据一般病理检查肾脏受累者约占90%,从发病机理来看,遗传因素只是一种易感倾向,环境因素在本病的促发中起重要作用,如病毒感染,药物因素,以及日光(紫外线)照射等。本病90%以上见于女性,凡青,中年女性患者有肾脏疾病表现,伴有多系统病变,特别是发烧,关节炎,皮疹,血沉显著增高者,均应怀疑本病,并应做常规检查和与本病有关的免疫血清学化验,以明确诊断。 1、面部蝶形红斑:弥漫红斑,扁平或高起于颧骨或鼻梁,可以是单侧。 2、盘状红斑伴有粘着性鳞屑和毛囊口角栓:有些损害可出现萎缩疤,这些损害除面部外亦可见于其他部位。 3、雷诺氏现象:需要观察到两种颜色。 4、脱发:病史和医院观察到大量迅速脱发。 5、光敏感:病史或医生观察到患者皮肤暴露区对阳光反应。 6、盘状红斑:片状高超皮肤的红斑,黏附有角质脱屑和毛囊栓;陈旧性病变可发生萎缩性瘢痕。 7、颊部红斑:扁平或高起,在两颧突出部位固定红斑。 8、口腔溃疡:经医生观察到的口腔或鼻咽部溃疡,一般为无痛性。 9、光过敏:对日光有明显的反应,引起皮疹,从病史中得知或医生观察到。 10、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11、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了个或更多的外周关节,有压痛,肿胀或积液。 12、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病,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13、肾脏病变:尿蛋白》0.5g/24h或管型(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管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

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doc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协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对公众不良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促进公众掌握自我保健与防护技能。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docx

1、美国风湿病学会 1997 年修订的 SLE 分类标准: ( 1)颊部红斑 固定红斑,平坦或高起于皮面,在两颧突出部位。 ( 2)盘状红斑 片状高起于皮肤的红斑,黏附有角质脱屑和毛囊栓;陈旧病变可发生萎缩性 瘢痕。 ( 3)光过敏从病史中得知或医师观察到对日光有特殊反应而引起皮疹。 ( 4)口腔溃疡 经医师观察到有口腔或鼻咽部溃疡,一般为无痛性。 (5)关节炎 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 2 个或更多的外周关节,有压痛、肿胀或积液。 ( 6)胸膜炎或心包炎 ①胸膜炎性疼痛病史,或有胸膜摩擦音,胸膜增厚或积液的放射线证据;或②心包炎,经心电图证实或听诊有心包摩擦音。 (7)肾脏病变 ①持续蛋白尿 (>0.5g/d 或 >3+) ;或②任何类型的细胞管型 (红细胞、血红蛋 白、颗粒或混合管型。 (8)神经病变 ①癫痢发作 —— 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如尿毒症、 酮症酸中毒以 及电解质紊乱; 或②精神变态 —— 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如尿毒症、 酮症酸中毒以及 电解质紊乱。 ( 9)血液学疾病 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或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①溶血性 贫血 — 网织红细胞增多;或②白细胞减少 (<4 ×10 9 /L , 2 次或 2 次以上 );或③淋巴细胞减少 9 次或 2 次以上 );或④血小板减少 ( <100 ×109 /L ,无导致血小板减少药物损 (<1.5 ×10 /L , 2 害史 )。 (10 )免疫学异常 ①抗双链 DNA 阳性;或②抗 Sm 阳性;或③抗磷脂抗体阳性 (a . IgG 或 IgM 抗心磷脂抗体血清滴度异常;或者 b .用标准方法测狼疮抗凝试验阳性;或者 c .梅 毒螺旋体制动反应或以螺旋体抗体吸收实验荧光法确证的梅毒假阳性血清试验阳性至少 6 个月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导意见(2008 版) 流感是由A、B、C 3 个型别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77 年以来,每年在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为A(H1N1)、A(H3N2)和B 型。该病潜伏期1-4 天(平均2 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痛、头痛、不适、干咳、咽喉痛和鼻炎等,一般呈自限性,多数患者症状3-7 天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可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加重既往基础疾病,或继发细菌性肺炎、鼻窦炎、中耳炎及其它合并感染,严重者导致死亡。流感可致各年龄组人群发病,其中儿童感染率最高。但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流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 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近距离和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也可能存在空气传播(含病毒颗粒的≤5μm 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该病毒传播迅速,在养老院、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引起暴发。在我国北方地区,流感秋冬季流行,12月至次年1 月出现流行高峰,夏季传播基本停止,表现为典型的温带季节性流行特点;在华南地区,全年均有流感活动,但秋冬季和次年夏季(7 至8 月)可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流行模式。 我国当前流感防治的主要策略是加强流感监测,积极参与全球监测活动,推广流感疫苗接种,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做好暴发调查和控制,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个人卫生的公众指导。 一、流感监测 我国的流感监测系统是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

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流感病毒的活动强度、季节特征和病毒变异情况,为全球疫苗毒株的选择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流感监测网络由197 家哨点医院和63 家网络实验室组成。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流感样病例的报告、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毒株的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分析等。针对近年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监测单位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和监测科室的设置要求,报告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病例总数,每周一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周末和十一、春节长假期间要安排好病例报告工作,杜绝漏报、迟报和节假日缺报现象。 (二)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掌握标本采集对象,保证每周最低采样量,不得集中突击采集标本;严格遵循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技术要求,努力减少上述环节对病毒分离率的不利影响。采集的标本应在4℃条件下,24 小时内运送至监测网络实验室;未能24 小时内送达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 (三)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病毒接种、传代技术,提高收获病毒的血凝滴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在24 小时内处理标本和接种病毒,并在完成病毒分离鉴定后24 小时内,将结果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对于MDCK 细胞分离阳性的,要将留存的原始标本继续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各实验室应用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下发的标准参照血清进行病毒鉴定时,发现对所有下发标准血清HI 效价均≤20 的毒株,

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第一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一、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二、部门职责和机构设置 第二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度部门决算公开明细表 一、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收入决算表 三、支出决算表 四、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明细表 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 七、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八、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第三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度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一、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于1986年12月(原林芝

地区卫生防疫站),正科级建制,是林芝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下属单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实行独立核算,非二级预算部门。 二、部门职责和机构设置 (一)部门职责 1.拟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负责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和疫情报告及预测、预报;拟定计划免疫工作规划,组织实施免疫预防接种。 2.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学生常见病等重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制定预防措施;组织实施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及职业病监测防控;负责开展传染病暴发流行和突发性危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疫情、事故的专业技术调查,并制定控制对策和措施。 3.负责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工作。 4.承担卫生预防监测检验和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与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质量检验、鉴定、卫生学评价,卫生防疫检验和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承担相关单位的检验委托。 5.负责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基层预防保健工作,承担爱国卫生运动中与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的技术指导工作。 6.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向社会提供相关的预

市疾控中心慢病防治重点工作分析

慢病防治工作会议材料 某市疾控中心慢病防治重点工作 随着经济的快速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人民生活方式改变以及都市化、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现明显上升态势,且有年轻化趋势。慢病是全球最要紧的疾病负担之一,已取代急性传染病,成为人们健康的“要紧杀手”,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针对某市具体情况,我们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汇报: 一、开展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工作,创建干预试点 某市疾控中心慢病所于2006年5月独立。独立初即对基层疾控机构慢病防治工作进行走访摸底,于2007年协助市卫生局制定下发《某市慢病防治示范社区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慢病防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考虑到各地工作基础、经济条件不一,要求各县(市)区依照各自实际情况,至少创建一个慢病防治示范社区。创建形式不拘泥于统一模式,鼓舞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做出特色。当年与中国心脑血管防治中心联合举办了针对基层大夫的《社区大夫高血压综合防治技能培训班》,培训基层慢病防治专业人员168人。年底对基层疾控机构慢病防治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进行了考核与调研,

写出考核总结及调研报告。 近几年依照“方案”要求,多次深入基层指导、督导创建工作。起草了《某市社区卫生服务慢病综合防治方案》,并多次到部分区县为其辖区内的慢病防治人员及乡村大夫培训社区慢病防治技能。要求区县疾控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中,针对当地重点慢病制定具体干预措施和工作方案,引导社区(乡村)大夫开展工作,在资金缺乏情况下结合医保门规与新农合有的放矢、以点带面开展工作,逐步拓展示范社区的范围,以应对慢性病疾病负担快速上升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 按照《某省心脑血管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试行)》的要求,在某区、某市积极开展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为要紧内容的慢病防治试点工作,组织两地疾控机构参加慢病社区信息治理系统技术培训班。依照要求定期对两地心脑血管疾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目前示范点工作正扎实有效开展。 二、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的开展 依照我市实际情况,采取稳打稳扎分步走,使我市的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一步步开展起来。 2008年4月,以《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信息系统》为治理平台,在全市医疗机构展开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并将报告范围定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

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刘爱东 一、概述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重要时期,儿童必须每天从膳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婴幼儿时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体格发育等方面并不完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对营养物质需求量较大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婴幼儿膳食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比例失衡,都可以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体格发育和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学习能力和成年后的活动效益。 中国婴幼儿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教育和指导婴幼儿抚养人采用平衡膳食,合理安排日常膳食,以达到促进婴幼儿健康为目的的指导性意见。为了帮助婴幼儿抚养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制定了相应的中国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以便直观的告诉抚养人婴幼儿不同时期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和合理的数量。 二、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 母乳是六个月以内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生后0到6月龄的婴儿应坚持给予纯母乳喂养,6个月内婴儿喂奶时应按需喂奶,每天喂奶6到8次以上,同时婴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少量营养补充品,如维生素 D 或鱼肝油。 三、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的制定依据 0到6月龄婴儿生长发育及膳食摄入特点:正常足月儿出生体重和出生身长分别约为3.3公斤和50厘米,婴儿出生后体格发育及开始快速生长,到6个月末婴儿的平均体重和身长分别增加到约7公斤和63厘米,此时期婴儿的消化系统远未发育成熟,因此严重制约了6月龄以下婴儿对食物的选择。母乳是这个时期婴儿最佳的膳食营养来源,完全符合0到6月龄婴儿对营养的需求,及自身消化吸收特点。母乳中维生素 D 、维生素 K 以及铁的含量稍低,因此在婴儿喂养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

系统性红斑狼疮如何鉴别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如何鉴别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及时的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那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该如何做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吧。 系统性红斑狼疮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及时的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对于患者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那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该如何做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吧。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 1、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前期症状是发烧与全身不适,通常会在数月到数年之间愈来愈严重,并伴有脱发、关节疼痛与肿胀、发疹等现象。 2、若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浮肿,等现象即肾病综合征样表现。如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肾功能急剧减退,则是急进性肾炎表现。 3、特别出现胸膜炎、心脏等问题,其包括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包与心内膜肿起),淋巴腺肿、短暂性健忘、四肢无力等系列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前期会出现单纯性血尿或蛋白尿,若血尿。蛋白尿中伴有浮肿。腰酸或或高血压,即肾炎样表现。 4、总之,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不容忽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缓解与复发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可以寻找,捕捉和创造使病情缓解的有利因素和避免或消除复发的不利因素。及时抓住复发的早期征兆,及早进行药物治疗和加强自我保护,不等“火种”燃烧就将其扑灭。 以上就是关于系统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的诊断 1、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前期症状是发烧与全身不适,通常会在数月到数年之间愈来愈严重,并伴有脱发、关节疼痛与肿胀、发疹等现象。 2、若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浮肿,等现象即肾病综合征样表现。如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肾功能急剧减退,则是急进性肾炎表现。 3、特别出现胸膜炎、心脏等问题,其包括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包与心内膜肿起),淋巴腺肿、短暂性健忘、四肢无力等系列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前期会出现单纯性血尿或蛋白尿,若血尿。蛋白尿中伴有浮肿。腰酸或或高血压,即肾炎样表现。

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全解

基于WHO PE 干预的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 (文章末可提供源码) 1. 系统介绍 系统是为了使 WHO PEN ( Package of Essential Non com muni cable Disease In terve nti ons for Primary Health Care in Low- Resource Setti ngs ,WHO PEN )项目组织全面的了解项目地区居 民慢性病防治即时信息,以满足项目组织对慢性病干预、控制状况的 信息要求,为避免发生以往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由于网络缺陷引起种种 问题的现象而设计开发的基于 WHO PEN 干预的慢性病管理信息系 统。 系统设计根据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这三种人群的不同特 点,从筛查、干预治疗、随访及预后每一个过程入手,为项目的可持 续性进行提供信息管理保障,宏观、全面、即时追踪观察分析项目的 实施和进展,及时改进项目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更好地促进项目 的实施和推广。 2. 系统性能要求 实用性:主要体现在系统的功能与业务要求相吻合;灵活性好、 适用性强,使用简单,易于掌握。 可管理和可扩充性:考虑到将来本系统使用对象范围扩大, 需要 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因此软件的设计更加灵活,使系统网络结构易于 扩充,以满足今后不断增加的用户需求和可能出现的大任务负载。 安全性、可靠性及数据完整性:社区慢性病信息涉及对慢性病的 分析及决策,因此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数据完整性就成了至关重 要的命脉。 3. 系统用户 系统用户是操作系统实现某项或多项功能的个体或群体组织,基 于 WHO PEN 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主要是针对在基于 WHO PEN 干预慢性病过程中存在的系统应用者。 图1.WHO PEN 项目组织体系机构 根据了解 WHO PEN 项目的组织体系(如图1.WHO PEN 项目组 织体系机构)可知基于WHO PEN 干预的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 由宁夏卫生厅外援办和县级卫生局及疾病控制中心(简称 CDC )、乡 级卫生院及村卫生室。 项目运行的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室),主要有建立居民慢性病 信息档案;记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信息及进行随访信息管理;查询 区、市、县卫 生局及CDC 乡镇 卫生院 村卫生室

江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

江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 江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工作职能及科室设置 江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座落于江阳南路34号,江阳区大山坪大梯步旁,紧邻市委、市政府,为江阳区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一、主要职能职责 (一)承担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监测、控制和疫情处理,并进行质量、效果评估。 (二)完成政府指令性和非指令性免疫规划工作,组织实施预防接种,负责预防用生物制品的使用和管理。 (三)保障人群健康和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的监测、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 (四)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及有关公共卫生信息的报告、管理和预测、预报,为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并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 (五)负责全区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指导技术规范和技术措施的实施,承担爱国卫生运动中与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的技术指导。

(六)开展卫生防病检验和实验室控制,受区卫生局委托承担卫生监测检验、预防性健康检查和卫生质量检验、鉴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选址、竣工验收进行卫生学评价。 (七)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向社会提供相关的预防保健信息,健康咨询和预防医学诊疗等专业技术服务。 (八)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其他任务。 二、科室设置(负责人),工作职责 中心下设行政管理科、疾病控制科(内设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免疫规划科、艾滋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科、地方病防治科、慢性病防治科)公共卫生科、检验科、财务科。 中心主任:康涛,电话:3194036 主持中心全面工作。负责行政管理科、财务科、公共卫生科、检验科工作。 中心副主任、工会主席:卢维,电话:3191420 负责免疫规划(接种门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艾滋病防治、人才培训、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会工作等。 中心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李奕,电话:3192429 负责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行政效能、支部工作。负责传染病管理、结核病防治、地方病防治、消杀灭及他临时交办等工作。 (一)行政管理科 科长:刘梦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1.目标:以现代生物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支撑,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技术密切相关的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研究,为寄生虫病防治策略与防治技术的创新研究提供依据。 2.主要研究内容 (1)与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技术相关的寄生虫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诊断和监测技术、抗寄生虫药物作用方式和作用靶点以及保护性免疫密切相关的重要寄生虫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病原生物学等。 (2)与控制重要寄生虫病传播相关的媒介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重要媒介(医学节肢动物、医学软体动物、医学贝类)控制策略、监测技术、防制药物、防制技术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媒介的生物学等。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新发寄生虫病病原与宿主的相容性、发病机制,重要寄生虫病免疫机制等。 (4)寄生虫病防治创新技术的研究 在(1)、(2)、(3)研究的基础上的检测、诊断、监测技术以及新型防治(制)药物、疫苗与技术等研究。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 申请日期: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制

填报说明 一、填写前请先查阅《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开放研究课题申请指南。 二、申请者对本表所列各项,必须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扼要,用词严谨,外来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三、申请书复印时一律用A4复印纸,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格不够时,可自行加页。一式四份,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科技业务处转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通讯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邮政编码:200025 E-mail: ipdwzzp@https://www.wendangku.net/doc/395677360.html,

系统性红斑狼疮练习题(含答案)

系统性红斑狼疮练习题(含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1、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要点中不包括: A、盘状红斑 B、抗核抗体阳性 C、肾脏病变 D、脱发 E、光过敏 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用于激素冲击治疗 A、急性肾衰 B、狼疮癫痫发作 C、严重的血小板减少 D、严重狼疮性肺炎 E、关节炎 3、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特异性最高的指标是: A、ANA B、抗RNP抗体 C、抗Sm抗体 D、抗SSA抗体 E、抗dsDNA抗体 4、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剂量是: A、200-300mg/d B、100-200mg/d C、300-400mg/d D、400-600mg/d E、500-1000mg/d 二、填空题 1、SLE的基本病理改变是___________ 。 2、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SLE适用于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SLE的主要死亡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4、SLE病因可能与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有关。 三、是非题 1、系统性红斑狼疮应多晒太阳。() 2、抗虐药对SLE皮疹、关节痛及轻型患者有效。() 3、ANA对SLE诊断特异性很高。() 4、dsDNA抗体对SLE诊断特异性很高。() 5、几乎所有的SLE患者肾组织均有病理变化。() 四、名词解释 1、系统性红斑狼疮 2、抗磷脂综合征 五、问答题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2、抗核抗体对SLE诊断的意义如何 3、试述SLE患者的活动指标 参考答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之令狐文艳创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令狐文艳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协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对公众不良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促进公众掌握自我保健与防护技能。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慢性病与信息大会,王陇德: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理解与思考

慢性病与信息大会|王陇德: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 理解与思考 2018年4月27日-28日,由中国疾控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云研究所、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慢性病防控信息技术委员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慢性病与信息大会”在北京国宾酒店盛大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出席此次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理解与思考的精彩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陇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很高兴能够参加2018中国慢性病与信息大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健康中国建设的相关问题。 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做一次讨论。 首先我们看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的背景,了解这个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内涵,我们一起简要地复习一下纲要的主要的原则和内容,最后我想就我自己就这样一个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有一些思考和想法,我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首先我们看看背景。可以说这个规划的制定是在国内外的这样一个对于健康重要性普遍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制定的这样的规划,国内可以说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同时我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以及我们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也给我们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这是我们当前的主要的社会背景。 就国际上来讲,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的议程,这个议程提出了17项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主要的17项发展目标里面几乎各个和健康都有关系,确切地说在文字上有几个目标是明显地、直接地提出了一些健康要求,首先是关于目标2要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目标3要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6里面提出要给人人提供安全的水和环境卫生等等,说明国际社会对于健康问题是高度重视。 2011年联合国召开了一次慢病防控的高级别会议,联合国在历史上就卫生问题召开高级别会议也仅仅只有两次,第一次是2003年研究人类怎么样去应对艾滋病,当时全球的恐艾症,当时中国也是这样一个情况。第二次就是2011年这一次,研究人类怎么样去应对慢性病。在会后发表的政治宣言里面明确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慢性病的防控涉及政府和所有部门,要求我们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多部门的卫生工作方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办法

附件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建立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和发布的管理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科学化、规化、制度化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是指中国疾控中心在开展监测、干预、科研、教育培训、服务和部管理等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集合。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由国家财政经费、国家科研经费、国家协调的大型国际、国项目经费支持的监测、调查、干预、研究和教育培训等项目或任务所产生的业务信息资源。 第四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包括对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和发布的全过程中相关要素的管理。 第五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化领导小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高领导组织,全面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第六条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由业务归口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负责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质量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等的制订及具体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处理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日常事务。

第七条各单位和部门均须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并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第二章信息采集 第八条各业务部门应根据其职能提出业务需求,由信息管理部门配合建立相应业务模型,制定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的工作流程、规和管理制度,明确各类数据的处理需求,制订清晰的业务管理需求说明。否则不予批准建设信息化建设项目。 第九条各业务部门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须按照相关标准、办法和指南实施必要的质量控制,撰写、提交信息采集质量控制报告。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各业务部门信息采集过程和质量控制报告组织评估。 第十条凡在全国围或通过设立监测点开展监测活动的业务工作和项目,均须通过中国疾控中心信息网络平台管理,统一规划信息采集方式。否则不予行文在全国部署。 第三章信息管理 第十一条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并提供信息资源的数据存贮、管理、维护和共享等服务。各业务部门采集的属于本办法适用围的数据须提交数据中心进行备份存储。否则不予办理项目结题手续,不得以中国疾控中心名义继续申报相关研究课题和成果,属于财政经费支持的工作与项目不予下拨年度工作经费,同时不得使用中国疾控中心备份数据。 第十二条各业务部门在建立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管理、维护和推广工作中,须严格按中国疾控中心颁布的相关信息标准

永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

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介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永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的全额拨款副处级卫生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技术规划的拟定、组织实施与效果评价;相关疾病预测及评估;公共卫生检验检测、卫生学评价及预防性健康检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与技术指导;实施免疫接种规划;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与治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疫情信息管理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目前,我中心占地面积16668㎡,疾控大楼建筑面积8900㎡,其中实验室面积3500㎡。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疾病控制车辆8台,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带吹扫捕集系统)、流动注射分析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微波消解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核酸自动提取仪、流式细胞仪、蛋白印迹仪、多重食源性致病菌核酸检测系统、脉冲场凝胶电泳仪、上转发光微生物免疫分析仪、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等高端进口仪器设备50多台件。建有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HIV确认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万级(局部百级)净化室等专用实验室,实验室设置布局实用合理。 为了适应疾病控制和卫生检验检测工作的要求,中心设立了办公室、质量管理科、政工科、财务科4个职能科室和急性传染病防治科、应急办、免疫规划科、食品安全与环境

危害因素控制科、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科、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科、寄生虫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检验科、健康体检科共10个专业科室。中心现有职工96人(不含永州市水质监测中心),其中在编职工80人(核定编制86名),临聘人员15人,共有卫生、医疗、检验、食品工程等专业技术人员74人,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65%。 职位简介:预防医学医师2名,主要职责是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的应用性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流行因素监测和报告,开展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物的监测和报告,开展传染病疫情、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等。 优惠条件:执行永州市2017年人才引进规定的优惠条件。 永州市水质监测中心简介 永州市水质监测中心是2016年4月根据市政府73次常务会议精神,经市编办研究报市委常委会审定后批复设立的归口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管理的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2名,现有分析化学、卫生检验专业技术人员4名。其主要职责是:承担永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委托的相关水质监测(具体包括:①城市市政供水行业水源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

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全面做好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示范区建设的目标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强化政府责任,创造和维护健康的社会环境,培育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总结推广经验,引领带动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降低因慢性病造成的过早死亡,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增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三条示范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提供全人群生命全周期的慢性病防治管理服务,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坚持突出特色创新,促进均衡发展,整体带动区域慢性病防治管理水平提升。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和城市区级行政区划,包括行政独立、参照县级行政区划管理的区域。 第二章具体目标

第五条政策完善。健全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多部门协同配合,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政策保障,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在环境治理、烟草控制、健身场所设施建设等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方面采取有效行动。 第六条环境支持。示范区建设与卫生城市、健康城市、文明城市建设等紧密结合,建设健康生产生活环境,优化人居环境。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文化、科教、休闲、健身等功能,向家庭和个人就近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服务,构建全方位健康支持性环境。 第七条体系整合。构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的整合型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积极打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慢性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 第八条管理先进。提供面向全人群、覆盖生命全周期的慢性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程管理服务,开展健康咨询、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等个性化健康干预。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工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分级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