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章第1节

第七章第1节

第七章第1节
第七章第1节

第七章第1节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学案(2课时)

1 设某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 ,原子间平均距离为d,已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 A,则估算该物质的密度ρ可表示为: A. 36A M d N ρπ=

B. 3A M d N ρ=

C. 334A M d N ρπ=

D. 3

8A

M

d N ρ= 2 16g 氧气所含的氧分子数大约是( )

A 、6.02×1023个

B 、6.02×10-

23个

C 、3.01×1023个

D 、3.01×10

-23

3 根据下列哪一组数据可以直接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

A 、水的质量和水分子的质量

B 、水的体积和水分子的体积

C 、氢气的摩尔质量和氢气的分子质量

D 、标准状态下氢气的摩尔体积与氢气的分子

体积 4 某种物质的摩尔质量是μKg/mol,密度,是ρKg/m 3,若用N 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 则这

种物质每个分子的质量是_____Kg,每m 3的这种物质的分子数为______, 平均每个分子所占有的空间是_____m 3。

5 铁的密度是7.8×103Kg/m 3。试估算1cm 3小铁块中含有多少个铁原子(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6 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m 3、摩尔质量M =1.8×10-2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1023mol -1.一滴露水的体积大约是6.0×10-5cm 3

,它含有 个水分子。如果一只极小的虫

子来喝水,每分钟喝进6.0×107

个水分子,喝进水的质量是 ㎏(保

7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的实验步骤如下:①向体积为V 1的纯油酸中加入酒精,直到油酸

酒精溶液总量为V 2;②用注射器吸取上述溶液,一滴一滴地滴入小量筒,当滴入n 滴时体积为V 0;③先往边长为30~40cm 的浅盘里倒入2cm 深的水;④用注射器往水面上滴1滴上述溶液,等油酸薄膜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并在玻璃板上描出油酸薄膜的形状;⑤将画有油酸薄膜轮廓形状的玻璃板,放在画有许多边长为a 的小正方形的坐标纸上,计算出轮廓范围内正方形的总数为N .则上述过程遗漏的步骤是 ▲ ;油酸分子直径的表达式d = ▲ .

高中物理必修和必选专题复习学案及对应训练

第56专题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学习目标]

1. 理解单分子油膜法估算油酸分子的尺寸的原理,掌握实验方法,能熟练处理实验数据.

2. 能熟练运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相关的计算或估算.

[自主学习]

1. 试写出用单分子油膜法粗测油分子直径的步骤。 (1)测出一滴油的体积V ;(2)将油滴滴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3)测出油膜的面积S ;(4)算出油膜的厚度,即为油分子的直径d=v s

.

2.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量值 N A =6.02×1023

mol -1.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物理量和宏

观物理量的桥梁。在此所指微观物理量为:分子体积υ、分子的直径d 、分子的质量m 。宏观物理量为:物体的体积V 、摩尔体积V m 、物质的质量M 、摩尔质量M m 、物质的密度ρ。

(1) 计算分子的质量:m m

A

A

m V M N

N

ρ=

=

(2) 计算(固体、液体)分子的体积(或气体分子所占的空间):m m A

A

v V M N

N

ρ==

(3) 计算物质所含的分子数: A A A

m

m m

M

V

M

n N N N

V V

M

ρ==

=

3. 分子大小的计算

(1)对于固体和液体,分子的直径

(2) 对于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4.如何测量油膜的面积?

[典型例题]

例题1. 将1cm 3

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200cm 3

的油酸酒精溶液。已知1cm 3

有50滴,现取1滴油酸酒精溶液滴到水面上,随着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单分子层,已测出这一

薄层的面积为0.2m 2

,由此可个测出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

解析:设1cm 3溶液的滴数位N,则1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为υ=1N cm 3

由于取用的油酸酒精溶液的浓度为

1200 =0.5%,故1滴溶液中油酸的体积为v 0=υ×0.5%=1N

×0.5%×10-6m 3

.

已知油酸薄层的面积为S=0.2m 2

,所以油酸分子的直径为

d=v S =610.5%10N S

-??=1NS ×0.5%×10-6=150*20 ×0.5%×10-6m=5×10-10

m 例题2 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

kg /m 3

,水的摩尔质量M=1.8×10-2

kg /mol. 求:(1)1g 水中含有多少水分子? (2)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 (3)估算水分子的直径。(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N=m M N A =

32

1101.810

--??×6.02×1023=3.3×1022个

(2)m

=A

M N

=

223

1.810

6.0210

-??kg=3.0×10-26

kg

(3)∵υ=A

M

N

ρ=16 πd 3

×10-10

m

例题3 试估算氢气分子在标准状态下的平均距离。

解析:此题的关键是建立气体分子的立方体模型,分子看作是一个质点,处在规则且均匀分布的正方体中心,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分子平均占据空间的大小。设L 为小正方体的边长,d 为分子间距,若取1mol 标准状态下的氢气,则:

×10-9

m.

[针对训练]

1. 体积是3210-?cm 3的一滴油,地在水面上,最终扩展成面积为6m 2的油膜,由此可以估算

出该种油分子直径的大小是3×10-10m..(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 已知水的摩尔质量M m =18×10-3kg/mol,1mol 水含有6.0×1023个水分子,是估算水分子

的质量和直径。(答案:3.0×10-26kg, 4.0×10-10m ) 3. 从下列那一组数据可以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D )

A. 水的密度和水的摩尔质量

B. 水的摩尔质量和水的体积

C. 水分子的体积和水分子的质量

D. 水分子的质量和水的摩尔质量

4.铜的摩尔质量为M ,密度为ρ,若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D )

A. 1个铜原子的质量是ρ/N A

B. 1个铜原子占有的体积是A

M

N

ρ

C. 1m 3铜所含原子的数目是 ρN A /M

D. 1kg 铜所含原子的树木使N A / M

5.某固体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 ,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位N A ,则每个分子的质量和单位体积内所含的分子数分别是(D )

A. N A / M 、N A ρ/ M

B. M / N A 、MN A /ρ

C. N A / M 、M / N A ρ

D. M / N A 、N A ρ/ M

6.只要知道下列哪一组物理量,就可以估算出气体中分子的平均距离?(B ) A. 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气体的摩尔质量和质量 B. 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 C. 阿伏加德罗常数、该气体的摩尔质量和体积 D. 该气体的密度、体积和摩尔质量

7. 用油膜法测出分子直径后,要测阿伏加德罗常数,只要知道油滴的(B ) A. 摩尔质量 B. 摩尔体积 C. 体积 D. 密度

[能力训练]

1. 利用油膜法可以粗略测出阿伏加德罗常数,把密度ρ=0.8×103kg/m 3的某种油,用滴管滴

出一滴油在水面上形成油膜,已知这滴油的体积为V=0.5×10-3cm 3,形成的油膜面积为S=0.7m 2,油的摩尔质量M=0.9kg/mol.

若把油膜看成是单分子层,每个油分子看成球形,那么: (1) 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

(2) 由以上数据可以粗略测出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是多少?(先列出计算式,再带入

数据计算,只要求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油分子的直径d=V

S

=

9

0.5100.7

m -?≈7×10-10

m;

A

M

N

ρ=43 π(d

2

)3得N A =

3

6M

d

πρ≈6×1023mol -1.)

2. 若以μ表示水的摩尔质量,υ表示在标准状况下水蒸气的密度,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m 、△分别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是四个关系式:

(1)N=

m υρ (2)ρ=N μ? (3)m=N μ (4)△=N

μ 其中正确的是 (B )

A. (1)和(2)都是正确的

B. (1)和(3)都是正确的

C.(3)和(4)都是正确的

D. (1)和(4)都是正确的

3. 一个房间的地面面积是15m 2,高3m ,试估算出该房间内空气的质量。已知空气的平均摩

尔质量是2.9×10-2kg / mol. (答案:按标况计算,m=

A

A

V

M V =2

3

1532.91022.410

--????kg=58kg)

4. 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kg / m 3,原子量为64,通过估算可知铜中每个铜原子所占的体

积为(B )

A. 7×10-6m 3

B.1×10-29m 3

C. 1×10-26m 3

D. 8×10-24m 3

5. 用长度放大600倍的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估计放大后的小碳粒体积为0.1×10-9m 3,碳

的密度是2.25×103kg/m 3,摩尔质量是1.2×10-2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2×1023mol -1,则该小碳粒含分子数约为多少个?(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答案:5×1010个)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龙峰初级中学20 17 —20 17 学年度 第二学期教学案例(公开课、示范课) 课题:什么是力 授课人:陈泽伟 九年级物理科组 2019 年6 月1 日 什么是力?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2)

第七章力第1节力 P1 学习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习过程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一、力是什么 1. 活动一: 体验力 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 【体会】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 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的。 讨论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三、力的作用效果 讨论思考你是怎样知道拉拉力器的同学是否用了力呢? 1.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 2. 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知识拓展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小结 1.我学到的知识: 2.我用到的方法: 课后巩固 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如图),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2.一本书放在桌面上(如图),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 __________。 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4.请判断:“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5.请大家回忆“神舟七号”升空的情景,试着说出其中所蕴含的力的知识。 课后反思:

第七章 第1节 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教学设计 课题第七章第1节力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 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 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 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 入 课 题播放攀岩的视频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使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 现身体的平衡。 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个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力”吧。 板书 第八章力 观看聆听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章题。

新 课 讲 授 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 没有“力”的存有?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有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工人。 车。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识别。 除了人能够施加力,其他物体也能够对别的物体施 力……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

第七章第1节《力》导学案

7.01《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 认识力的三要素。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 (一)什么是力 1. 活动一:体验力 例手搬桌子手搬桌子1 2 (四).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五).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感受力的作用: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_______ 物体对_______ 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 的。 【达标检测】 1.如图2所示,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例手拉弹簧弹簧的长度变长 1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改变。加油站: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 发生了改变。 2. 我的体验: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思考:力________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力产生时两个物体______________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二).力的三要素 1.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_____ ,符号是__________ 。 2. 演示:观察用力向下压弹簧和向上拉弹簧有何不同?轻轻拉弹簧与用力拉弹簧有何不同?在门轴处推门和在门把手处推门有何不同? 总结: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 。力的三要素不同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效果 1.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A. 鱼线对鱼杆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 B. 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 C. 球拍对乒乓球的作用力改变了乒乓球的运动方向 D.脚用力踢足球时,能使足球飞出,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2. 如图中画出了物体A、B所受拉力F1与F2的示意图,由图可知( A. F1 > F2 B. F1=F2 C. F1V F2 D.无法判断F1和F2的大小 3. 王明同学用力提一桶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一个提力,同时水桶对王 明的手也施加一个拉力,则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A.完全相同 B ?大小、方向都相同,作用点不同 C.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 D ?作用点相同,大小、方向都不同 4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第七章第一节力(20201109174209)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③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②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用眼护眼教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三、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举重运动员灵活运用抓、推、举等动作,用“力”将杠铃举起。 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弓I入新课:第七章力第1节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力 (1)什么是力 举重运动员把杠铃高高举起有什么感 觉?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觉 中得到的。 播放图片,并对每一张图片进行分析,说明: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吸 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第7章第1节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目标导航 1.阅读教材,说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2.结合实例,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阅读P110-111) 1.主要内容 (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也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进步意义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 (2)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3)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强调生物的进化。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阅读P111-113)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进步意义 (1)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2)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3)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3.局限性 (1)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做出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4.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①对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对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2)发展的结果 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判断正误: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意义在于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5)生物产生的变异都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 (6)环境改变诱导生物产生变异,不同环境选择不同的变异得以保存,因此变异是定向的,选择是不定向的。() 答案(1)√(2)√(3)√(4)×(5)×(6)×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第1节力(20201109174223)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了解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 重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关系。难点:力的概念的形成。 一、情景导入: 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力 1.活动一:体验力 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 体会: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思考:力_________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力产生时 两个物____________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二)、力的三要素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_ ,符号是__________ 0 2、演示:观察用力向下压弹簧和向上拉弹簧有何不同?轻轻拉弹簧与用力拉弹簧有何不同?在门轴处推门和在门把手处推门有何不同? 总结: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力的三要素不同 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效果 1.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 2.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 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 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改变。 知识延伸: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__

发生了改变。 (四)、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 作用是怎样的? 2.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__ 物体对_____ 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的。 讨论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三、师生小结: 四、拓展提升: 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二是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 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2.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受力物是。 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 这是因为() A. —个巴掌的力太小 B. 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新人教版第七章_第一节力练习题

第一节 力 基础知识 初二( )班 学号: 姓名: 。 1.物理学中,力是 的作用。 2.当物体的 和 发生改变或 。发生改变时,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 和 有关,称为力的三要素。 4.用手拍打课桌,手是 物体,课桌是 物体;同时手感到疼痛,说明手受到了 对它施加的力的作用,由此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 5.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使小树发生 了 ,使落叶的 发生了改变。 6.如图所示,用扳手拧螺母时,按通常经验,沿________(“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可使螺母拧紧,沿_______方向可使螺母拧松,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有关;若用同样大的力拧螺母,则把 力作用到_____点更容易将螺母拧紧或拧开,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有关. 7.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反映在:①物体由静止 或由运动 ;②物体运动由快 或 由慢 ;③物体运动 改变。 课堂练习 1.力是_______对_______的作用,力不能脱离_______而存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 2.运动员举起杠铃时,对杠铃有方向 的作用力,以杠铃为研究对象, _______是受力物体,_______是施力物体;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______是受力物体,____是施力物体。 3. 溜旱冰时,用力推墙,人反而被墙推开,这说明 也受到 的作用力。此时若以人为研究对象,人是 物体,墙是 物体,此现象说明 。 4.如图(A )所示表示:是足球运动员开出角球,队友上来冲顶,球被对方守门员鱼跃接住。三个运动员对球都有力的作用,这些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足球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如图(B )所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__。 5.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6.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 、物体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C 、只有一个物体是不会发生力的作用的 D 、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7.下列现象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 A 、飞机的起飞过程 B 、在圆形轨道上的物体做快慢不变的运动 C 、在水中匀速下沉的石块 D 、汽车在公路上慢慢地停下来 8.用绳系着水桶,手拉绳从井中提起水桶,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施力物体是 ( ) A 、地球 B 、水桶 C 、手 D 、绳 能力提升 1.手提水桶,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手也会感到疼是因为 对 施力的结果。这一现象表明 。 2.穿着溜冰鞋的小孩用力推墙,会感到墙在推地,这表明 ;同时他由静止向后运动,这又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当人坐在沙发上时,发现沙发陷了下去,这一现象表明 。 3.用脚踢足球,球飞走了是由于 对 施力的结果;脚感到疼是 对 施力的结果。这一现象说明 。 4.风吹草动,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 5.如图所示,(a )(b )表示力的作用效果。其中 (a )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 (b )主要表示了力可以使物体 发生改变。 第4题图

(完整版)第七章第一节《力》练习题

第一节力姓名:_______________ 1.物理学中研究的力是指_________对____________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_________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_________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 3.力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是___________. 4.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在太空借助燃气的推力实现变轨(即改变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在“嫦娥二号”卫星绕月飞行的过程中,以地球为参照物,它是(填“静止”或“运动”)的。 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C.只有接触的物体才有可能有力的作用 D.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7.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它是() 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B.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 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 D.用力把铅球推出 8.下列力中,最接近1牛顿的是() A.运动员举起杠铃的力B.拿起两个鸡蛋的力 C.人扛起一袋大米的力D.一只蚂蚁对地的压力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运动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B.相互作用力一定同时存在 C.三要素相同的两个力一定不是相互作用力 D.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10.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B.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C.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D.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新人教版第七章-第一节力练习题

1 第一节 力 基础知识1.物理学中,力是 的作用。 2.当物体的 和 发生改变或 发生改变时,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 和 有关,称为力的三要素。 4.用手拍打课桌,手是 物体,课桌是 物体;同时手感到疼痛,说明手受到了 对它施加的力的作用,由此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 5.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使小树发生了 ,使落叶的 发生了改变。 6.如图所示,用扳手拧螺母时,若用同样大的力拧螺母,则把力作用到__ __点更容易将螺母拧紧或拧开,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 __有关. 7.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反映在:①物体由静止 或由运动 ; ②物体运动由快 或由慢 ;③物体运动 改变。 1.力是___ ___对___ ___的作用,力不能脱离____ 而存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 __的。 2.运动员举起杠铃时,对杠铃有方向 的作用力,以杠铃为研究对象, __ ___是受力物体,___ ___是施力物体;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__ _是受力物体,___ _是施力物体。 3. 溜旱冰时,用力推墙,人反而被墙推开,这说明 也受到 的作用力。此时若以人为研究对象,人是 物体,墙是 物体,此现象说明 。 5.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6.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 、物体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C 、只有一个物体是不会发生力的作用的 D 、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7.下列现象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 A 、飞机的起飞过程 B 、在圆形轨道上的物体做快慢不变的运动 C 、在水中匀速下沉的石块 D 、汽车在公路上慢慢地停下来 8.用绳系着水桶,手拉绳从井中提起水桶,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施力物体是 ( ) A 、地球 B 、水桶 C 、手 D 、绳 能力提升1.手提水桶,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手也会感到疼是因为 对 施力的结果。这一现象表明 。 2.穿着溜冰鞋的小孩用力推墙,会感到墙在推地,这表明 ;同时他由静止向后运动,这又 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当人坐在沙发上时,发现沙发陷了下去,这一现象表明 。 3.用脚踢足球,球飞走了是由于 对 施力的结果;脚感到疼是 对 施力的结果。这一现象说明 。风吹草动,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 6.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但这两个 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改变了跳板的 ,后者主要改变了运动员的 。 7.如图,让一条薄钢条的一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它发生如图4中A 、B 、C 、D 所示的性变,如果力F 1=F 3=F 4>F 2,那么 1)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的是 和 。 2)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的是 和 。 3)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的是 和 。 8.竖直抛出的物体被地球吸引而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物体和地球并没有接触, 这说明 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9.如图所示,将一根弹簧挂在天花板上,某人用方向相同的两个力作用于弹簧,已知F 1

第7章 第一节.pdf

第七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主讲:韩南南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纲要求 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第三节教学设计与编写 第四节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第五节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考点聚焦: 1、本节知识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内容,以教学设计题进行考查。 2、在历年的考试中,教学设计的过程是考查重点,考生尤其要掌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相关内容。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含义 (一)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与怎么教的策划设计过程。 教学设计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要以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依据; 2.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情出发; 3.教学设计的前提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关注教学内容与方法;4.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学系统,是对教学系统的预先分析和决策,要考虑教师教学风格与特点; 5.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1.设计的出发点不同。教案主要是为教师服务,是“教”的方案,考虑“如何教”,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学设计“为学生服务”,教师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考虑“为什么这样教”,怎样做学生才学得最好,以学生为主体。 2.准备依据不同。教案是根据惯例和经验进行的准备活动。而教学设计是依据教育教学理论、系统论、学习论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强调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全面反思的预设系

初中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日常生活中多种力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橡皮筋、气球、钢尺、海绵、塑料瓶、磁铁、小车、铁架台、激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现在来进行一个小比赛,请前后桌同学扳手腕,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 请问这位赢了的同学,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才能取得胜利?(力气大)那么,在物理学中力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学习活动一:力 1、出示学生班级大扫除的图片,请同学指出哪些过程用到了力。抽学生回答后提问:是不是只有人能产生力? 2、出示图片(推土机推土,磁铁吸引铁钉,马拉车,压路机压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指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3、请同学指出下列图片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4、通过刚才的活动,老师还有几个问题,大家交流讨论后告诉老师。 (1)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

(2)物体不相互接触能不能产生力呢? (3)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的作用吗? 5、教师演示实验:磁体同名磁极间相互排斥力推动小车运动。 得出结论: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 请同学想一想还有哪些不相互接触产生力的例子。 (二)学习活动二:力的作用效果 1、现在我们认识了力,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产生力的实验。要求:各组同学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各组同学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抽学生上台表演,并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橡皮筋伸长,海绵变形,气球压扁,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方向改变。 请同学将它们分类,归纳总结出:(橡皮筋伸长,海绵变形,气球压扁)这些是改变了物体的形状。(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方向改变)这些是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4、小试身手:指出下列现象中,哪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把它的序号填入括号中()1、停在站内的汽车 2、从站内开出的火车,速度在逐渐增大 3、行驶的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停住 4、被起重机吊起的重物匀速上升 5、正在转弯的汽车 总结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状态不变。 5、出示图片,提问:有力存在吗?从哪里判断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判断力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 6、教师用力压桌面,提问:有没有施加压力?有没有作用效果?教师演示实验,说明桌子发生了形变,只是形变非常微小,用眼睛观察不到。 (三)学习活动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到杆的形变程度不一样,那么,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与关系呢? 2、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小实验,认真观察现象。(控制变量法) (1)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朝一个方向弯小钢尺; (2)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朝上和朝下弯折钢尺; (3)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在不同部位朝下弯折钢尺。 3、抽同学说出各个小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得出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用图像描述一个力的三要素时,更简单、直观。请同学们观看微课,总结出方法。

第七章 力(第一节力)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二、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观察一些力的图片和自己亲自感受一下力。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一)、力的概念 观察图片后分析:什么是力呢? 运动员举起杠铃 大象压跷跷板 渔翁拉起渔网 推土机推泥土 作用 物体物体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产生力的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思考:物体间不接触能否产生力?动手做实验看看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 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结论:产生力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从上面的实验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看多媒体图片,守门员把球顶出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射箭、撑杆跳、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4)学生看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5)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6)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形变都能观察到吗?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

第七章第1节力

第七章第1节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播放攀岩的视频,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那什么是力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 试一试: 将一瓶矿泉水举起来,有什么感觉?如果换为一桶呢?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二)讲授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力”…… 比如:运动员举杠铃、渔翁拉渔网、大象压跷跷板、推土机推土、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带电橡胶棒吸引纸屑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总结: 1.力(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 表示。 (2)单位: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 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受力物体是受到别的物体施加的力的作用的物体。 (3)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力一定同时对应着两个物体,它们分别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思考: ①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力一定同时对应着两个物体,它们分别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②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 产生力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③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就有力的作用吗? 总结:(4)力的产生条件: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八 第七章第一节力讲解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3.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来认识力,体验用转换法推知力的存在。 2.通过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体验用模型法表示抽象的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画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 PPT课件、弹簧、橡皮泥、皮球、条形磁铁(两块)、小铁球、铁钉、苹果(较小)、小车(两个)、旱冰鞋(一双)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情境设置】 布置操作: (1)拉放在课桌上的弹簧 (2)用条形磁铁靠近铁钉 【提出问题】 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轻松地由生活走向物 理。) 感受并观察现象 回答问题: (1)弹簧伸长,因为受到 了拉力; (2)铁钉被吸引过来,铁 钉受到吸引力。 二、新课讲授 1.力【过渡】 请大家举出其他物体受力的例子? 【幻灯片展示】 人推车地球吸引苹果 手弯折铁条锤打铁 压路机压路面风吹帆船 回答预设: (1)手拍桌子 (2)人举起物体 (3)运动员扣球 (4)脚踢球 观察现象,体验各种力的客 观存在。 (设计意图:增加感性认 识,有利于形成力的概念。)

(1)力的定义 (2)力的符号、单位【点拨分析】 【归纳总结】 请大家归纳出力的概念。 【易错点点拨】 不接触的物体间也有力的作用。 【布置自学】 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 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情境设置】 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较小的苹果。 【补充实例】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 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 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 感受认识 (1)在产生力时,两个物 体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 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 受力物体。 (2)生活中的“推”“吸 引”“弯折”“吹”“拉”“举” 等概括为“作用”。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力的 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事例列举: (1)磁铁吸引铁钉 (2)地球与月球之间有引 力 学生阅读记忆。 体验:手对苹果施加的压力 大约是1N。 (设计意图:对力的大小形 成感性认识。)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情境设置】 布置操作: 1.用力捏橡皮泥。 2.用力拉和压弹簧。 学生交流讨论总结: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 橡皮泥中间凹陷,形状改 变。 2.用力拉和压弹簧,弹簧的 形状(长度)发生了变化:在 拉力的作用下,弹簧伸长; 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缩 短。 人推车 手弯折铁条 风吹帆船 磁铁吸引铁钉 作用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 李度一中陈海思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分析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 (一)引入课题 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 探究点一:什么是力 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 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 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由此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前面事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这样设计通过学生举出事例联系生活,通过事例归纳析,培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的能力。 力作为一个物理量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F 、牛顿(N)这里可以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牛顿,上课时找学生讲讲牛顿的故事。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可以学习牛顿的敢于探索,坚持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拉测力器和挤压柠檬。通过这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概括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里让学生举一些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事例。强调力的一个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形状。 演示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会改变运动轨迹。观看打棒球、羽毛球、踢足球等视频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视频。让学生总结出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