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缘事析理

缘事析理

缘事析理
缘事析理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

一、目标概说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二、教学创意

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三、实施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结合课文讲解这些方法。)

提问: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四)想得深刻

1、过渡:在《剃光头发微》中,作者主要运用以小见大、探究因果、比较鉴别三种方法,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例分析得十分深刻。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例。

出示课件1: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

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2、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

出示课件2:请缘引你耳闻目睹的“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事例发表观点,按以下模式:“引例——析例——结论”。

学生活动:深入思考一两分钟,准备发言。

(对外来文化大肆进入我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形成完全对立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并学会对事例作点分析,教师应让尽量多的学生发言。可能的观点如下:)

明确: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

3、(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横向展开,比较鉴别)刚才大家谈到的都是文化领域中的“入侵”现象,那其它领域,比如生物界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明确:食人鲳入侵。食人鲳是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的鱼类,被引入我国内陆河流后,食人鲳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腐朽过时的东西,由此可以想到,如果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

——秘鲁国家动物园里,一只重点保护的美洲虎生活在一座占地1500英亩的虎园里,它成天躺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除了吃就是睡。可是自从工作人员把三只豹放进虎园后,它再也没有回过虎房,不是站在山顶长啸,就是冲下山来去草地上游荡。它开始自己捕猎,不再象以前一样只吃管理人员给的肉,身体变得强壮了,行动也颇为灵活了。引入竞争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4、(师小结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探究因果、预测未来)刚才我们从横的角度展开思考,想到了许多与“故宫中的星巴克”相关联的其他事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还可以从“纵”的角度对这一事例本身进行思考。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原因。前一二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就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师:还可以预测未来。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5、(过渡语)刚才大家所谈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对外来文化的进入,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那么,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请大家就此展开课堂小辨论。

辩论过程略。

6、刚才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辨论十分激烈。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仅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就连那些学术的泰斗也是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3:

现代西方文明为创造一个干枯无味的物质世界而大闹天宫,破坏全球生态,是亘古未有的例外,是世界宇宙观中的异教!面对着欧风美雨的大泛滥,要把筑堤开渠奋不顾身的抗洪的大禹精神,转化为学术文化的道德大勇。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杜维明

中国人有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表明,这份遗产非但没有能给我们以惠赠,反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妨碍我们踏上现代新路的阻力。这种文化遗产,虽然可为后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又妨碍后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和对新事物的创造。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湖南师大教授启良

美人之美,美已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社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教授杨叔子

(五)写得深刻

(过渡语)刚才大家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了解了文化名人对外来文化进入我国的观点。老师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请看老师的文章《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出示课件4:

下水文《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教师范读下水文。

提问:将思考问题的过程下笔成文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那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引例、析例、再引例、再析例、结论。

提问:文中运用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六)实战演练

(过渡语)看来,写缘事析理的议论文并不难,大家将事例想深刻了,再把这种“想”的过程落笔成文,就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了。我们来看下面这则事例。

1、出示课件5:

金鱼是鲫鱼的变种,彻头彻尾是人类驯育的结果。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鱼的捕食能力却被作为美的代价退化殆尽。不会捕食,危机感便无时不在,它别无选择地必须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细制得可口至极,成为一种其无力抗拒的诱惑,于是不会摇头的金鱼吃啊吃,直到连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

2、学生根据前面的思维训练方法“缘事析理”,以《金鱼之死的启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课后完成)

(七)课堂总结

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我想通过这堂课让大家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去缘事析理,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在练笔本中。我相信,只要大家坚不懈,一定能写出深刻的文章,最终成为一个目光锐利、思想深刻的人。

四、教师下水作文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五、教学反思

这堂作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深入思考一件事例“故宫中的星巴克”来让学生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思考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事物又是发展变化的,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由此,我们缘事析理的方法主要就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1、在课堂中凸现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这几种方法,让学生学有所获,举一反三,在分析其他事例时运用这几种方法。

2、选择文化作为议论的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有点深,要尽量选择与高中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文化现象,如能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堂的讨论会更加顺畅深入。

3、对事例的辩论目的不在于形成一致的观点,而在于学会在辩论中辩证地看问题,学会在分析问题时从“对手”的角度思考,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严密深刻。

4、教师例文有较强的示范性,展示例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将自己深入思考事例的过程落笔成文便是一篇深刻的文章。

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教学设想】

“文以情感人”,要想让学生写出的文章能感动人,首先得让学生自己感动,有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以情促写,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第一教学环节“品亲情”通过欣赏图片、音乐、感人故事、精彩片段等多种方法进行情感渲染,打开学生心扉,搭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到至爱亲情。第二教学环节“析亲情”链接“亲情”话题的精典范文节选,从名家名作的写作技巧来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第三教学环节“写亲情”。如果说观察是起点,感悟是过程,那么抒写则是归宿。一堂语文课有没有实效,能否激起学生写的欲望是关键。有了这个指导思想,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从搜索、罗列、挑选生活中的细微点滴来表现亲情、抒写亲情。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要写得充实就要写得细、写得真、写得实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以“品亲情” “析亲情” “写亲情” 三个环节指导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得充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亲情、体验亲情,学会尊重、沟通与回报爱。

【教学重、难点】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亲情,从而把文章写得充实。

【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必修五“表达交流”中的第二节《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理解感悟话题提出的情感。

2.搜集写作素材。搜集古今中外讴歌亲情的文学作品、搜集生活中有关亲情的事例。

二、写作指导

(一)品亲情

导语:

1.【资料展示】几个关于亲情的片断:“为妈妈端洗脚水”,“我的兄弟姐妹”,“忏悔录”……

2.学生谈感受。

3.学生畅谈自己所经历过的最能打动人的亲情细节。

4.小结: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血脉!

(二)析亲情

1.分析文本《游子吟》《背影》《我与地坛》。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资料展示】《游子吟》

写作点拨:孟郊只不过是用母亲为孩子缝衣服这样的一个细节,就将心中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资料展示】《背影》

写作点拨:最能打动人的就是细节之处,而细节也是最易被忽略的。这就需要我们真实地体验生活,细心地观察生活。

【资料展示】《我与地坛》

写作点拨:史铁生由母亲送他出门的这个细节又进行了这么多联想和想象,这就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写作指导总结:要写得充实,我们必须做到写得细、写得真、写得实。而且还要执著地热爱生活、细心地观察生活、真实地体验生活、严肃地反思生活,用至情写出至文。

【习作展示】

习作一:

高一刚住校,我是那么的不适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教师,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学习内容,连自来水里流出来的水都是陌生的,晚上醒来,想起妈妈的笑脸,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唠叨,爷爷的叮咛,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写法点拨:以真实的心理感受、典型的细节来写对家的思念。

习作二:

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写法点拨: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心理,妈妈的语言动作,细致地写出了自己对妈妈的思念,以及妈妈对自己的爱。这是艺术性的真实。

习作三:

小时候,父亲对我很严厉,放学回家,我刚跨进大门,父亲就喊道:“作业!拿来!”,等我战战兢兢地候他看完作业,他又赶快把我赶进房间,摆好桌子、凳子,让我继续坐下写他要求的作业,他自己则也搬张凳子拿张报纸,远远地坐在房间门口,心不在焉地看,眼睛一会儿转我作业本上,一会儿转到报纸上。窗外,小朋友们欢笑着走过,我心乱如麻,回头看看父亲,他正严厉地看着我,什么也不说,我只好低下头,专心写起作业来。

写法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父亲就写“活”了,生动了,内容充实了。

(三)写亲情

1.展示四个亲情贺卡的模板:《父亲的肩膀让我如此安心》《妈咪我爱你》《兄弟姐妹》《蒲公英》让学生任意选一个在贺卡上写一段话。

2.学生当堂写作并展示亲情感言。

3.以歌曲《父亲》结束,让学生长久地回味亲情的温馨。

三、课堂小结:附教学板书:

写得细执著地热爱生活至充实写得真细心地观察生

活情写得实真实地体验生活至严肃地反思生活文

表达交流·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学习目标】1.尊重理解父母,回报父母,感受亲情;

2.体会亲情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感受。

3.学习把文章写得充实、生动、形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CAI课件(朗诵视频、PowerPoint课件)、学案导学

【教学准备】1.善于挖掘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2.通过联想和想像丰富文章内容;

3.通过细节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4.通过分析来拓展思路,充实内容。【学习过程】

一、知识点拔: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亲情,是世上最美、最无私的感情。亲情如灯,时时以温暖的光芒包裹着我们,伴随着我们一步步成长。但遗憾的是,也许因为亲情离我们太近,似乎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的文章反而多写得平淡单薄,难出美文。

我们应尝试着改变对亲情熟视无睹的习惯,培养自己对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的捕捉与感受能力。自觉地去体察生活,丰富人生,培育情感,为写作文打下思情的基础。

孟子说:“充实谓之美。”古人写文章,讲求“凤头、猪肚、豹尾”。其中的“猪肚”就是强调文章内容要充实。充实,要求文章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把文章写得充实,方法很多,在这一单元里,我们着重掌握运用细节描写、联想想象表情达意,把文章写得充实的方法。

二、写作感悟:

1.注重细节,描摹真情。打开生活中关于亲情的点点滴滴的记忆之门,用一种感恩的心绪去捕捉生活的细节,完成对亲情作文的构建。

2.提炼生活,抒发真情。写熟悉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情感。生活的真实才是感人的,虽然文章不排除虚构,但虚构和虚假有着本质的区别,虚构事对真实生活的再创造,而不是胡编乱造。

3.善于描写,善于抒情。使文章内容充实就要善于化叙述为描写,结尾出善于抒发真情实感。

【合作探究】

练习一、比较下面两端作文开头的优点和不足:

示例1(原稿):明天就要开学了,妈妈仔细地帮我打点行装。她把我该带的东西都准备齐全,又再三嘱咐我到学校后要听老师的话,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别舍不得花钱,还说,有空她会去看我。

示例2(修改稿):明天就要开学了。吃完了晚饭,妈妈开始为我打点行李。爸爸在一旁抽着烟,我在一旁看着妈妈为我忙活,妈妈把我的衣服一件件整齐地叠好,仔细地抚平每一道褶皱,一会儿,又侧着头想什么。

“儿子是我自个儿的?快帮我想想,看还缺啥不?”妈妈冲着爸爸嚷。

爸爸没动窝,“我哪知道还缺啥,你好好看看,穿的,用的,从头到脚齐了没?”

“对了,床单枕巾差点儿忘了。”

妈妈一边系包袱,一边对我说:“孩子,到了学校可不比在家,在那要听老师的话。想吃啥就买点啥,别舍不得花钱,钱咱有。想家了,给家来个信,我和你爸去看你。”妈妈停了停,我看到妈妈的眼圈红了。

评价:示例1的文字是想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但是由于用了平淡的叙述手法,给人的感觉就像白开水一样,没有什么味道,这是最主要的缺点。示例2的修改,比以前生动得多了,把“妈妈”对“我”的关切、挂念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妈妈”不再是一个平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细腻感情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了。作者无需说“妈妈非常爱我!”,读者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这种深沉的母爱,与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鸣。

练习二、片段描写优点评价:

片段描写内容: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她也想我……

示例1:高一刚住校,我是那么的不适应,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教师,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学习内容,连自来水里流出来的水都是陌生的,晚上醒来,想起妈妈的笑脸,爸爸的大手,奶奶的唠叨,爷爷的叮咛,泪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示例2:高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

评价:示例1,这个同学通过自己的心里感受来写对家的思念。示例2,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心理,妈妈的语言动作,细致地写出了自己对妈妈的思念,以及妈妈对自己的爱。练习三、片段描写优点评价:

片段描写内容:小时候,父亲对我很严厉,放学回家,他从不让我跟小朋友一块儿玩,而是逼着我写作业……

示例1:小时候,父亲对我很严厉,放学回家,我正打算和小朋友出去玩,父亲见了,就用他那宽阔的身躯堵在门口,他竖起浓黑的眉毛,把脸板得像乌青的铁,大手用力一挥,“回去,做作业!”声音响如洪钟,字字掷地有声,震得我耳朵“嗡嗡”直响,我只得乖乖地回家做作业……

示例2:小时候,父亲对我很严厉,放学回家,我刚跨进大门,父亲就喊道:“作业!拿来!”,等我战战兢兢地候他看完作业,他又赶快把我赶进房间,摆好桌子、凳子,让我继续坐下写他要求的作业,他自己则也搬张凳子拿张报纸,远远地坐在房间门口,心不在焉地看,眼睛一会儿转我作业本上,一会儿转到报纸上。窗外,小朋友们欢笑着走过,我心乱如麻,回头看看父亲,他正严厉地看着我,什么也不说,我只好低下头,专心写起作业来。

评价:示例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父亲就写“活”,生动了,内容充实了。

示例2:通过肖像描写,细节描写,严父的形象凸现。

练习四、对片段描写修改稿的评价:

片段描写内容:这次月考,我考了550分,我太高兴了。我一路小跑奔回家,把这个喜讯告诉妈妈……

示例1:这次月考,我考了550分,我太高兴了。上午几节课,我都在兴奋中度过,什么也听不下去,就是忍不住想笑,嘿!这下清华、北大全都小KISS了。我一路小跑奔回家,把这个喜讯告诉妈妈……

示例2:这次月考,我考了550分,我太高兴了。放学了,我奔出教室,赶快回家,一路上,行人都在对我笑,虽然是春寒料峭,可风吹在脸上一点也不冷,路边的杨柳枝头已冒出嫩嫩的青芽,从几家商店的音响里也传出优美的乐曲,似乎在为我一路伴奏,“妈妈,妈妈,我考了550……”我心里抑制不住地喊着……

评价:加上了心理描写,景物描写,一下子就生动多了,“我”的喜悦溢于言表。

表达交流·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理解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

2.理解修辞对文章的作用;

3.学习写有文采文章的方法。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CAI课件(朗诵视频、PowerPoint课件)、学案导学

【文章提示】

1.一篇好文章斐然的文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整齐美:句式整齐匀称,多用整句;②错落美: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自由地变换句子的长短和结构;③丰富美:词汇丰富多变,绝无呆板的雷同和机械的重复;表达方式丰富而多变,绝无统一的模式;④韵律美:整齐的语言铿锵而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多变的语言自由而活泼,跳跃着欢快的音符;⑤意象美:意象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美的意象能够产生情感的共鸣;⑥意境美: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他所描绘的客观环境有机融合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尽管它不完全是语言方面的问题,但语言的好坏总是直接影响到意境的美丑。——百度百科《文采》

2.锤炼思想——要认识到语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脱离了语言的思想,也没有不表达任何思想的语言。有了明确的观点和清晰的思路,语言表达才会顺畅;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语言表达才会写生动。

有文采——考虑怎样把文章写得漂亮,让读者赏心悦目。

3.怎样才算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前三者说的是语言修饰,后者说的是语言内涵,后者更见语言功底。语言有文采,并不是单纯的指词语华丽,而更应有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合作探究】在品味赏析中探究并总结——

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句子以流水喻月光,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描摹月光自上而下地洒落,轻柔而流动。那么:

1.动词“浮”描摹了什么?——描摹月光自下而上缓缓升起,又慢慢地泛开来,弥满荷塘。

2.动词“洗、笼”的作用是——化静景为动景,传神地描摹了月光匀润轻柔缥缈的朦胧美。

3.动词“静静”和形容词“薄薄”起到的作用是——叠词写形声色,特征鲜明音韵谐。

小结论:追求文采的第一步就是善于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求其穷形尽相,写人叙事,求其惟妙惟肖,抒情言志,求其情理畅达。

动词使用——生动形象,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可感。(泻、浮、洗、笼)

形容词——抓住事物的特征,绘声绘色,贴切生动。静静、薄薄、青、轻。

二、品析下面的句子:

(一)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当主人翁水生回到家后,对水生嫂有这样的描写: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此处可选:A.怎么了,你?B.你怎么了?)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选择的理由:主谓倒置,把女人对水生的关切之情表达的更加急切了。

(二)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一个问句,三个感叹句,再一反问句,对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一个问句,三个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憎恶之情。如同当面指斥,(使敌人处于被告地位)用第二人称,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再一反问,答在其中:你们杀死李先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激发了听众强烈的共鸣。

小结论:追求文采可以通过句式上的长短交错,整散结合,是否相间的灵活搭配,表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灵动自然之美,还可以通过常见的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被动句,表达出丰富的语气、情感——长短整散陈问叹,常式变式尽其妙。

三、品评下面的语段:

(一)人生就是一场戏,而母亲的戏和我的戏都是独角戏。母亲的剧本有我,但我却放弃了演绎的机会;我的剧本中也有母亲,而我却拒绝让母亲演出。

(二)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

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小结论:善用修辞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常用的有绽入艺术的比喻,增强气势的排比,浓化情感的拟人,也可以根据文章的需要用到其它修辞手法,总之,为了文章的神采飞扬要善于巧用、妙用。

四、体会并评析高考考生的作文语段:

【例二】学生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教材和辅导资料上,而忽视了课外阅读和“业余钻研”。于是乎,弯腰驼背兮“孔乙己”,鸡胸鹤腿兮“林黛玉”;双眼昏花兮博士伦,挑灯夜战兮书如山……

——上海考生《我看课外阅读》

【评析】模仿楚辞,庄中透谐,表面上是嘲笑学生自己,实际则在讽喻目前的教育状况。虽还不十分工稳,却也令人为之动容了。

【例三】(课堂上,“徐Sir的话换来台下嘘声一片。”)不知何处传来一纸条,上赋《虞美人》一首:应试教育何时了,减负知多少?校长昨日又放风,单元测试就在本周中。各种考试今犹在,只是名目改。面临高考几多愁,素质教育全部付东流。

——湖南考生《提问回答》

【评析】课堂上传递同学仿拟李煜的《虞美人》,生动地表现了同学们对应试教育的不满与无奈,颇有生活气息。与上例有同工之妙。

【例四】大千世界中,谁不会遇到困难和麻烦?大家都“走开”,那岂不寸步难行?进而想到社会,看到危害国家、民族的行为,你也听之任之,随便“走开”?那此国此族岂不危乎殆哉?

——福建考生《请别走开,朋友》

【评析】声声诘问,层层推进,步步加深,问出了气势,也问出了境界。另外,文言词语“危乎殆哉”是“点缀文言词语”恰倒好处的例子,似无有可替代的白话语。

【例五】泪往心里流,我要笑着饮尽失败的苦酒。生活岂能尽如人意,追求但求无愧我心。就算高考不能如愿以偿,我也将坦然以对,毕竟这是我全力付出过的。我问心无愧,我唯有更加努力。

——湖南考生《坦然面对人生》

【评析】“笑着饮尽失败的苦酒”一句,是比喻和比拟的套用,内涵丰富。活用“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一句,也贴切自如,不失警策隽永。

【课文提示】——

1.词汇丰富(简洁凝练):准确恰当地使用内涵丰富、表现力强的词语,可以避免啰嗦,达到干净利索、简洁凝练的效果。文章词汇丰富,也可见出作者的语言功底。

2.句式变换(灵动活脱):文章如果句式单一,不免呆板老气,而句式多变,即可灵动活脱起来。从语气的角度,有陈述、反诘、祈使、感叹之变;从强调的角度,有主动与被动、肯定与否定、常序与倒装之变;从表达的角度,有长句(可舒徐、严密)与短句(可明快、激越)之变。

3.整散结合(恢弘大气):整句(对偶、排比)与散句的变换与结合,有助于痛快淋漓的表达;适当运用整句,不仅富有对称美和音乐美的视听效果,尤其具有恢弘大气的表达效果。

4.综合运用修辞方法(生动形象):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以加强表达效果,就是修辞。本来,这里的炼词炼句等六个体现点都应在修辞的涵盖之内,单独列出一条,专指修辞方法(辞格)的运用(像对偶、排比等侧重于形式的辞格还不在此例)。辞格运用得好,就会语言生动活泼,表达意趣盎然。常见修辞方法在文采上的表现:

比喻——形象美排比——气势美引用——哲理美设问——波澜美

反问——阳刚美对偶——音节美反语——讽刺美

5.适当点缀警句名言(言简意丰):精警之句,即前面所说到的那种可为全文(或一段)立骨的只言片语。我们可能已背不下《岳阳楼记》,但一定还记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句。文章的好坏,当然不在警句的有无,但有了警句,确可使全文增色生辉。这也就是“画龙点睛”之妙。适当运用一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可使文章语言显得简洁精炼,收到以少许胜多许的效果。

6.适当运用口语谐句(新鲜活泼):毛泽东是很擅长这一着的,像“美国人……洒了些救济粉”、“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司徒雷登“没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这样的句子,一定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文章中适当运用一些经过提炼的口语、流行语,或者在适当的地方也幽他一默,便会让语言鲜活起来。当然,前提是“适当”。适不适当,往往要看合不合体。像《别了,司徒雷登》,标题就给全文定下了基调。

7.精心锤炼有丰厚内在含义的句子(耐人寻味):有意蕴的语言,能见出作者的思维层面和语言修养层次。鲁迅的文章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到柔石“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后,有一句“原来如此!……”,且单独成段,这一句“原来如此!……”,有对反动派血腥暴行的满腔愤怒和强烈抗议,有对战士惨死的无限悲痛和无比惋惜,意蕴深厚。

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用自己个性的语言表达感情。2.学习创新的方法,变化思维方式,从生活中发现、体验问题。3.学习使用新的文体或新的表述方式写文章。【教学实施】一、课前准备1.课前阅读《注重创新学习写得新颖》一文,把握创新的要求和方法。2.观察现实生活,学习以全新角度分析事物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二、写作指导【理解“有创新”的内涵】“有创新”是对文章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它包括下列四点要求:1.见解新颖。对同一事件或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

看法,要能发掘其中最新、最有特色的内涵;要能挖掘出问题中隐含的更新、更有现实意义的观点。2.材料新鲜。写进文章的事件或资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感和新颖度。要尽量避免选用大家都熟知的材料、事例,从现实生活中积极发现最富有时代特色的新材料,通过思考发现与新生活、新事物、新思想密切相关的新材料,或从“旧”材料中发掘出新精神、新意识,选用身边的那些活生生的材料,以真实、独特体现出“新”。3.构思新巧,推理

想像有独到之处。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想别人想不透的事物,对问题和社会生活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见解,有思考、有探索、有观点、有思

想。4.有个性特征。文章立意角度、结构安排、材料选用、语言特点方面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见解新颖】1.逆向思维,体现思想

行文时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比如,人们常常讥笑“班门弄斧”,不自量力,我偏提倡“弄斧就要到班门”,只有敢于在高手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能获得更多的教益;人们常以“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作为借口,我偏说“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洁身自好,拒绝诱惑;一株牵牛花,别人赞美它勇于攀登,

奋发向上,我偏批评它只要见到谁位置高就去攀附,为他吹喇叭,唱赞歌。

2.发散思维,变换角度

对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见解、新的认识,得出不同的结果。比如,以“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更加富有新意:①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

的必要性;②批评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击现实社会中官官相互的腐败现象;③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无赖作风;④赞颂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见解互不相同却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3.深入分析,挖掘本质

在人们普遍认同的认知习惯或传统观念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就象做x光透视一样,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全新的见解。如台湾著名作家柏杨有一篇文章题为《讲真话不

是美德》,乍看起来让人怀疑是不是写错或印错了。读罢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见解新颖,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统览法。即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执于一端,非此即彼,而应统览全局,全盘考虑,善于

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形成新颖独特的见解。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两个人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让两人选择――可

能马上就有人说,选择鱼竿好,或是选择鱼好,其实这两种见解都失之偏颇:因为选择了鱼,很快就会吃光,如果不能到达目的地,还是会饿死;若选择鱼竿,在到达水边之前,也有可能饿死。可见,这两种选择都是不明智的。那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其实,只要我

们通观全局,分析形势,综合考虑,新的见解自然会产生――两个人合作起来,先填饱肚子,再带上鱼竿去赶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1.注重细节,生动描摹

成长中,我们或多或少积累了不少有关人、事、物、情、理的经验,单就其中某一点展

开细节,进行生动描写,就是一篇好文章。所谓回忆,就是围绕话题,迅速打开记忆仓库,调动一切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快捷筛选素材,并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

主题、文体和文章的大致结构。如2002年高考话题“心灵的抉择”,有位考生就回忆起高考前一天所见到的材料,并快速潜入话题氛围,展开激情迸发的描写,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在生死的抉择面前,舍死忘生、舍己救人是人类共同的美德:“猛然间,一点火花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我想起昨天报纸上那张稚嫩青春的脸。我已经记不起她的名字,我也惊讶于自己忘记她的名字,只一夜之间。那个13岁的女孩,看到自己9岁的同伴在深深的水中挣扎时,

竟忘记了自己不会游泳,毅然而又急切的跳进仍有些冰凉的水中,用自己软弱无力的双臂,硬是将自己的同伴推上岸。那一刻,她将自己的生命力量全部传递给了落水的同伴,自己却竭力而亡。慢慢地,慢慢地,她带着纯真而满足地微笑沉入幽暗的水底……”这篇悲壮的《抉择,让世界温暖》的满分作文,就这样通过回忆,迅速扣住话题,读来让人砰然心动,为之一惊。

2、联想生活,再现生活

世界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不经过思考就不易发现。很多考生文思闭塞的主要原因是:把所写的事物孤立起来,而看不到与其它事物的联系。如果考生善于运用联想,发现了这种联系,则思路自然宽阔。2003年高考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浙江状元文《石碑上的历史》,就将思维的触角探到当今现实生活,文章采用古今对比鲜明

的“双轨式”结构,以古代县官和当今村民黄四娘的选择来扣题,分合恰当,起结新颖,立意深远———在“以情代理”根基深厚的中国农村里,一个村妇说出“你得照电视上说的做啊”,

难道还不是对情感社会的反思、对理性社会的呼唤吗?这给人以一种历史使命的凝重感。

3、想像生活,丰富情感

想像是人们利用记忆中的某些片段进行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可以开拓思路,

推动构思,在写作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方法是下面三种:或大胆虚构,超越时空,模拟人物,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对未来进行想像;或想像细节描写,丰富突出事物的形象性。如江苏作文《乌鸦的自白》,则采用了记叙体的寓言故事。以乌鸦为第一人称,指出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将乌鸦这种益鸟当作不祥之物,而对容易传染病菌的宠物却爱护有加,明显的就是根据亲疏远近来看待事物。这篇寓言故事因其想像独特而获满分。

4、逐层分析,辨证理解

一般的,对事物的分析方法有:逐层分析法和辨证分析法。所谓逐层分析法,就是针对话题,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拓展思路,最后达到揭示事理的目的。如2003年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浙江满分作文《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就运用逐层分析法。文章先描述“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这样一个常见现象,然后揭示这个现象的危害:“任人唯亲亲近了佞人,疑人唯疏疏远了忠良”,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当亲情直面正义,我们要做生死抉择摆正认知的天平;当友情直面道德,我们要如大法官捍卫评判的尺度。”这样逐

层推进步步深入,文章思路十分清晰。通过辨证分析法展开文章,也是优化构思的常用方法。尤其是今年的话题作文涉及认知理论问题,而情感与认识的关系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正误、深浅、亲疏、远近都含有正题、反题,更需要辨证分析。如湖南满分作文《真理只有一个》,

全文紧紧扣住“是情感埋没了真理,还是真理在情感的簇拥下熠熠生辉”作辨证分析,揭示了“真理只有一个”,人类必须挣脱感情因素对认知的影响的道理。再如湖北满分作文《亲亲与明理》,从“人非生而知之者,然而人生而有情。”到“当感情与真理并行不悖的时候,感情则成为激励人去奋斗的“催化剂”;可当感情与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却又如何呢?”到“然而古儒的经典里,却不是这样看的。”说理是从个例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通,话题拓展得开、

说得透。

【材料新鲜】

1.续写故事,拼接现实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说的是中国儿童的聪明才智。作家凌鼎年的《曹冲称象之后》(原载《大河报》),就是借用了这个历史题材,巧妙地把典故作为一个“药引子”,

把小说的主体部分放在之后发生的事情上,通过想像,把故事拼接到现实生活,虚构出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曹冲称象之后成为名人而被炒作,引发了新闻、广告、出版、影视等方面的看好,用漫画式笔法状写“炒作成风”的浮躁世态;这些事情一环扣一环,因为合乎生

活逻辑而显得真实。小说扣住“炒作”这一线索,讽刺了当今社会过分追求名人效应的现象。为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小说采用了一些当今的术语、场景,以加强效。如“狗仔队”、保险、公证等,读来不禁思之、叹之。这一种方法尤其适用讽刺类文章,如《陶渊明的烦恼》2003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孙悟空下岗记》,要点在于“续写”要合乎人物性格,不能作太大改动。

2.巧妙想像,放大细节

王昭君出塞,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引发诗人骚客的众多议论。《昭君的选择》(2002年),

就是选择了这个老题材,大胆虚构,超越时空,模拟人物,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显得非常有想像力,行文清新舒畅,成为不可多得的高考优秀作文。他设想昭君出塞前一晚上的心理活动,十分细腻,“贴到人物来写”(沈从文语)。比如,他详细描写了“将扑火的蛾儿救出

来”这个细节,“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通过情景的铺写,过程交代明白,显示了王昭君的美好心灵,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暗示情节的陡转。

3.节外生枝,演绎成文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赤兔马身历三个人物,也可以说是见证了不同人物的人品。有关赤兔马的最终结局,《三国演义》77回中记载了“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这样一节材料。2001年高考,江苏蒋昕

捷同学通过联想想像,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他扣住“马为何数日不食草料而死”,在原材料的基础上作巧妙的生发,节外生枝地引入伯喜。然后描写他和马对话,发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加深我们对诚信的认识。这一种方法中,节,就是原材料,枝,就是新文章,“节”和“枝”应该水乳交融,合乎事

理的发展逻辑。

4.移花接木,别具一格

马陵一役,孙膑战胜了死敌庞渭。这是一个智慧的故事,也是师兄弟厮杀的悲剧,令人思考。200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采用穿越时空隧道的

方式,记者巧妙地与两千年前的孙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进行现场采访,予以实录。文章具体讲孙膑对庞渭的感情以怨到恨的思想变化而导致行动上的变化,几段孙膑语言,或是痛定思痛回顾自己当初处境,或是剖析自己不同处境时的不同心理,无不真实、细腻。当最后面对记者更深层的提问,孙膑无奈一笑拂袖而去作答,全文在一种无限悲凉气氛中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这一种方法要点在于材料内容重点的挪移,如将孙膑和庞渭的关系,处理为对话中侧面体现,不作正面描写,而将文章重点变为对人物心理的揭示。今年河南优秀高考作文《李白的泪水》也是这种写法的典范。

5.变换角度,独辟蹊径

“和氏璧”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经过作家独辟蹊径的构思,生花妙笔的叙述,就给我们留下各自深刻的印象。小说家宗利华有一篇《献玉》,基本上按照“和氏璧”的故事顺序发展下来,写了卞和向楚厉王、武王、文王献玉的遭遇。但作者巧妙之处在于从新翻写,拟人化地采用了玉的视角叙述和审视卞和的活动,用玉的情感发展推动故事情节,达到“旧瓶装新酒”的艺术效果。当卞和向武王献玉时,玉的感情是“起初我是满怀激情的”,献玉成功后,玉是百感交集,“那一刻,我也想哭”。这种独特的叙述视角增加了卞和的悲剧色彩,同时将故事的含义从“人物命运”转移到“人的生存”这一范畴,加添我们的反思。这一种方法不可有叙述上的漏洞,要点在于变换的角度能够见证原材料中事物的发展过程。

6.借体别裁,不落俗套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中学课本有《屈原历传》《涉江》,因此学生对他应该相

当熟悉。但当我们看到2003年高考甘肃考生《吊屈原赋》时候,还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的巧妙之处在于,运用了赋这一不常用而适合屈原的文体。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

提升了主题,被称作甘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

【有个性特征】

1.情感求实。写作是生活的反应,是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我们

要写最熟悉的东西,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2.自我求真。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过,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福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说,人能做到“真实、真情、真挚、真切,境界就会不一样,我可能回答不好大家的问题,但我敢说实话”。有不少个人日记、情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也与这种纯真袒露的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3.立意求新。森林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海上没有两朵毫厘不差的浪花,人海

中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个性化作文,重在思维的独特个性。个性思维,体现在立意新颖,而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更不是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

4.文体求变。现在高考对作文的文体要求比较宽松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个性化作

文的发展。传统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类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和作文个性的发展要求。童话、寓言、散文诗,杂文、诗歌、短篇小说,甚至文言文、就诊报告等都登上了大雅之堂,给学生张扬作文的个性提供了日益广阔的舞台。这是考生之幸,也是作文个性化之幸!

5.语言求活。生动活泼的语言会让作文穿上一件美丽的旗袍,是思维、情感、自我流露

的外在载体。这种语言,首先它是生活的,平易自然,如行云流水,飘然无序,舒卷自如。其次它是新鲜的,方言、流行语、外来词,或典雅,或俚俗,都可口、可耳、可心。它还是美丽的,不脏,不乱;不恶,不涩;不伪,不空。

【文体创新】

1.戏剧剧本。如《四幕剧》(2000年)。采用戏剧的形式和手法,用三个特写镜头,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一个道理:“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更令人叫绝的是,第四幕并

未上演,但“答案”已隐含其中,收到了“以虚衬实”的效果。该生用戏剧笔法构思故事,大胆

的创新手法赢得阅卷老师一致叫好,被判为满分。

2.会议纪要(记录)。如《神州文学研讨会纪要》(2001年)。该文“实录”了董仲舒、韩非、赵姬、吕不韦等人在研讨会上的发言与表现,针砭当今一些出版商为了营利而迎合世俗的不良风气,以此诠释“诚信”话题。

3.辩论稿(或答辩词)。如《旷世之辩》(2003年)。该文假想以“感情亲疏决定对事物认知”及“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无关”为正反话题,然后用时光穿梭仪“请”出钱钟书、范仲淹、

韩非子、李世民、项羽、鲁迅等历史名人,让他们就此展开一翻唇枪舌剑。作者所选取的材料都是这些名人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和言行,简要而精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参与进去思考这些问题。

4.病历(就诊)报告。如《吴良心病历》(2001年)。“患者:吴良心。身份:商人。临床诊断:诚信缺乏综合症。”该报告内容包含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基因鉴定、治疗方案、医生建议等。形式上看属于专业性的医疗诊断,内容却是抨击时弊。

5.招生简章(启事)。如《愚人大学招生简章》(2001年)。该文煞有介事,包含招生对象、招生条件、招生专业等内容。“专业设置有:圆滑系、吹牛系、马屁系、多疑系、见利忘义系等等。其中圆滑系,由系主任老狐狸执教,所开课程有:口是心非学、颠倒黑白学、说话拐弯抹角术等等。”

6.实验报告。如《选择伟大心灵的实验报告》(2002年)。“实验日期:二○○二年七月七日。实验目的:结晶出最伟大的心灵。实验材料:酒精灯、玻璃棒、烧杯、铁架台;乐于助人的心灵;贪生怕死的灵魂;同甘共苦的心灵。”

7.访谈手记(笔录)。如《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2003年)。该文以访谈

手记的形式来演绎话题,模拟现场采访,便于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内容的铺展和话题的深入。不过,考生写作时要找准访谈的切入点,灵活展示自己的阅读底蕴和语文素养。8.书信。如《给沙龙总理的一封信》(2002年)。本文构思精巧,匠心独运,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身份来一段真情告白,情真意切,语言流畅得体。

9.调查报告。如《关于一块香蕉皮的终极报告》(2000年)。该文以调查报告的形式,用诙谐的语言对一块“落点非常不理想,恰好落在赵、钱、孙、李四户人家包干区的边界处”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

课题 目标1.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 2. 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教学重点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教学难点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课前准备电子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学创意 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二、实施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高中语文第1单元作文一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 ①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 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第一课时 一、如何理解文章的深刻性 作文是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里所说的艺术性,指得是同学们的语言水平,表达技巧和表现效果。深刻性则指同学们思维的质量,思想的深度,以及反映生活,挖掘生活的能力。你们对文章的深刻性有什么样的看法?(要求学生最好能试举例说明。) (点评学生发言后)小结: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观点要深入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文章,都有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东西。 二、如何把文章写得深刻 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会观察和思考生活。 思想源自于生活。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实,思想之根、之源,在于生活。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具有深刻内容的。我们平时的生活是平凡的,但平凡的生活中,又有许多不平凡的东西,有丰富的思想,有深刻的哲理,有沉重的教训,这些都有深刻性的本质内涵。因此,我们要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地感受生活,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这样才能不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而能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使文章逐渐走向深刻。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课堂练习:请伸出自己的手,张开五指,这东西每天我们都随身带着,永不离身,跟我们的关系可以说是最密切了,你对它有感情吗?你鉴赏过它吗?如果没有,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同时结合平时对它的观察深入思考,它看你能从这个小东西中悟出哪些较深刻的“理”来?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作文一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语文

教学目标: ①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第一课时 一、如何理解文章的深刻性 作文是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里所说的艺术性,指得是同学们的语言水平,表达技巧和表现效果。深刻性则指同学们思维的质量,思想的深度,以及反映生活,挖掘生活的能力。你们对文章的深刻性有什么样的看法?(要求学生最好能试举例说明。)(点评学生发言后)小结: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观点要深入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文章,都有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东西。 二、如何把文章写得深刻 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会观察和思考生活。 思想源自于生活。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实,思想之根、之源,在于生活。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具有深刻内容的。我们平时的生活是平凡的,但平凡的生活中,又有许多不平凡的东西,有丰富的思想,有深刻的哲理,有沉重的教训,这些都有深刻性的本质内涵。因此,我们要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地感受生活,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这样才能不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而能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使文章逐渐走向深刻。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课堂练习:请伸出自己的手,张开五指,这东西每天我们都随身带着,永不离身,跟我们的关系可以说是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1)

拨云见日析事例(作文教案)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二、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三、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四、教学设计 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教学过程及步骤: 导语: 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一、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二、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 1、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例。 故宫里的“星巴克”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整理精校版)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必修教案 1212 17:21 :: 高中新课程名师导学(三) 表达交流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师:作文是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里所说的艺术性,指得是同学们的语言水平,表达技巧和表现效果。深刻性则指同学们思维的质量,思想的深度,以及反映生活,挖掘生活的能力。你们对文章的深刻性有什么样的看法? 叶:我认为深刻性就是文章不但要有内容,还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张: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看问题有一些深度,能够认识到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师:举个例子说说 张:比如写母爱,一般都可能写成母亲怎样关心和照顾自己,很琐碎,我觉得,写这些很不够,还应刻写母亲生活中所承受的一些重荷,她的期望,和她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实则是很了不起的一些举动。 师:说得很好,你们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从同学们平时的写作来看,我觉得还是缺乏深刻性。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具有深刻内容的。我们平时的生活是平凡的,但平凡的生活中,又有许多不平凡的东西,有丰富的思想,有深刻的哲理,有沉重的教训,这些都有深刻性的本质内涵。 我们来看看几个同学写的作文:明天片断 (出示以下文字) 生1:明天是希望的田野。在今天的土壤里我们耕耘,目的是为了在明天的土壤里获得收获。明天是我们生命的腾飞,我们将成为栋梁之才。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明天就是我们展示才华的时候,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历史见证。 生2:记得电视剧《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有这么一句唱词:昨天越来越多,明天越来越少。明天是什么,明天是生命的延续,是我们逐渐衰老的时候,明天

我们会长大,也会象今天一样,一事无成。明天也许是光荣和梦想的摇篮,也许是苦难和坎坷的深渊。 生3:新闻联播上说,再过几十年,我们每个人每月可以创造一千多美元的价值。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家乡就富裕多了。因此我说,明天是幸福的开始,明天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刻,明天虽然和今天一样,有风霜雨雪,有阴晴圆缺,但明天的生活一定比今天精彩,一定是无限美好的。 师:第一个学生写得很自信,第二个学生有些悲观,第三个学生很有前瞻性。从传统的意义上讲,明天就是今天的延续,今天的故事,明天还会接着上演,生活似乎很平淡,其实不然。我们不能把一些东西看死,事物是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明天会有许多新的事物出现,明天是是希望,一定会比今天更丰富多彩。人的生活历程不一样,经历的事情也不一样,思想的见解也不同。要学会从多个角度,用比较、发展的方法去看事物,我们的思维就不会停止在一般认识的层面上,就会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 叶:老师,深刻指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写出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呢? 师: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观点要深入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文章,都有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东西。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思想源自于生活。 师: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实,思想之根、之源,在于生活。因此,我们要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地感受生活在,这样才能不停留在生活的表面,使文章逐渐走向深刻。 我们来看一则新闻 (出示以下文字)故宫里的“星巴克”: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从这则新闻中你看到了危机感吗? 叶:是,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师: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作文指导教案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作文指导教案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作文指导教案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深入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的其他现象,运用由此及彼、探究原因、预测未来(分析结果)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教学设想 1、温故知新:从对经典课文的回顾重温中,借鉴缘事析理的思维方法 2、训练思维: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始终围绕一件典型案例,对该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探究原因、分析结果等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师生活动:采用讨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都在感叹作文素材的匮乏其实,大千世界,万象世态,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纷繁复杂的各种事情可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些事情琐碎平淡,而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依据事例分析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写出深刻的文章。 二、温故知新,以读导写 写作不仅仅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查要学习写得深刻,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从普通的事例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或许,我们课本上很多经典篇目能给我们以启示。 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剃光头发微》等几篇课文,在写法技巧上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 1.以小见大 2.由此及彼 3.探究原因 4.分析结果 下面我们以《剃光头发微》为例,一起探讨一下这些写作技巧: 1、提问: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乡下佬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2、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思维的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3、提问: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乡下佬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4、提问:这篇文章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

缘事析理-作文训练

《石头与山头》作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缘事析理的含义,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深入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文讲评,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由此及彼、探究原因、预测未来(分析结果)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缘事析理的习惯,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方法缘事析理。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由此及彼、探究原因、预测未来(分析结果)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提高审题立意能力,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 四、课型课时 作文讲评、一课时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作文、教案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写作指津】 “文章的本质在于给出思想”,“一篇文章,或者记载的是作者个人的真经验、真认识、真思想,或者宣扬、阐发他人的真经验、真认识、真思想,这样的文章才是有思想的文章,也就是有价值的文章。”——程福宁 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福楼拜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鲁迅作文材料: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我石头。正因如此,父亲才得以较低价格买下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缘事析理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作文指导教案 (2011-11-18 20:32:49) 转载▼ 分类:文学教育 标 签: 教育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深入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由此及彼、探究原因、预测未来(分析结果)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教学设想 1、温故知新:从对经典课文的回顾重温中,借鉴缘事析理的思维方法 2、训练思维: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始终围绕一件典型案例,对该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探究原因、分析结果等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师生活动:采用讨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都在感叹作文素材的匮乏其实,大千世界,万象世态,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纷繁复杂的各种事情可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些事情琐碎平淡,而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依据事例分析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写出深刻的文章。 二、温故知新,以读导写 写作不仅仅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查要学习写得深刻,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从普通的事例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或许,我们课本上很多经典篇目能给我们以启示。 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剃光头发微》等几篇课文,在写法技巧上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 1.以小见大 2.由此及彼 3.探究原因 4.分析结果

下面我们以《剃光头发微》为例,一起探讨一下这些写作技巧: 1、提问: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乡下佬”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2、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3、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可以任意决定给“乡下佬”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4、提问: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来比较鉴别,如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比较鉴别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比较以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那么,本文由理发想到权力不至于被读者说是小题大作。 三、剖析案例,训练思维 1、出示典型案例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 2、以小见大、揭示本质 师问:大家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性质? 引导并明确: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这件小事表明,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3、由此及彼,横向拓展 师问: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认为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但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相关的同类事例呢?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通过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教学重点: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教学难点: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四)案例指导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提问: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引导: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 明确: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过渡:同学们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 引导:近些年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外来服饰、外来节日、外来影视、外来饮食等。大家来说说你身边外来文化的例子,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

缘事析理

《缘事析理__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学习目标】;A、知识与技能;1、了解辨析事理的几种方法,懂得如何在文章中写出;2、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挖掘;3、围绕话题,进行写作构思,写一篇具有一定思想内;B、过程与方法:围绕训练目的,结合生活现实,引导;掘丰富的生活和生命过程中蕴藏着的深刻事理,初步地;思 维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思维过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导学案【教师专用】 【学习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辨析事理的几种方法,懂得如何在文章中写出深刻的思想。 2、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挖掘生活中蕴藏着的深刻内涵。 3、围绕话题,进行写作构思,写一篇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文章。 B、过程与方法:围绕训练目的,结合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本质内涵,挖掘丰富的生活和生命过程中蕴藏着的深刻事理,初步地理解深刻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思维过程,认识写作的规律,提高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最后通过话题引领,在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写出具有一定思想水平的文章。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写作实践,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关注社会现象,深入思考生活,培养积极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文章。

2、明确思想是否深刻是衡量作文价值的一把尺子,要力所能及地写出有质量有内涵的文章。 【知识链接】 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常见写作方法: 1、以小见大; 2、比较鉴别; 3、探究因果; 4、预测未来。 【学法指导】 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高考接轨】 高考作文评分十分注重立意。那此立意高远,见解深刻的精警之作总是备受青睐。反之,立意肤浅,人云亦云的平庸之作,常常被打入冷宫。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如何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呢? 1.以小见大,以细动人。 这既是取材的要求,也是表达的要求。就取材而言,就是要善于选取那些平常的、细小的、易被常人忽视但又最能体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故事或片断。就表达而言,就是在对人或事进行描述时要细致入微,注重过程,避免粗线条地勾勒。取材细,则故事显得真实;表达细,则感情越见真挚。 如2010年全国II卷满分作文《浅阅读,悦读也》,作者在文中写道:“我想,看几米,是一种‘浅阅读’:无需凝眉思考,却能得到启迪;不挑环境心静,却能拥有宁静。如果看几米是一种‘浅阅读’,那么忙碌的人们,烦恼的人们,请您‘浅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一、教学目标 1.探讨总结从客观事物中发掘深刻道理的思维方法 2.根据总结出的析理的思维方法探究掌握具体写法。 3、熟练运用写得深刻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析理的思维方法探究掌握具体写法。 难点:熟练运用写得深刻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大胆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引导学生能熟练地学以致用。 2.恰当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生成自己的认知。 3.点拨法。在关键处,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为学生的思考导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展示视频:抗日剧中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飞刀杀敌的镜头)。 平时看抗日剧,喜欢类似这样的情节吗? 看来,我们得深刻地探讨一下。怎么分析问题才能深刻呢?让我们到文本中去寻找启发。 (二)析理方法 1、生读文本总结。 (小组代表到黑板前板书)其他同学探讨这四种方法的具体阐述。 要点参考:以小见大比较鉴赏由表及里探究因果 2、你自己还有想得深刻的方法吗? 重点补充:辩证分析 3、运用总结出的方法分析 ..........时下抗日剧的“戏说”现象。 抗日剧的“戏说”现象 (1)电视剧《抗日奇侠》中,不但有如何用鹰爪功、绣花针、绵沙掌、金钟罩和铁砂掌对抗鬼子,更有主人公大鹏徒手将一名日军撕成两半的神功。 2012年创北京台收视奇迹的《永不磨灭的番号》里,孙成海营长向天上扔了一颗手榴弹,把一架日本飞机打下来。在另一部抗战大戏《利箭行动》中,一把飞刀竟然可以灭敌重炮。 近日热播的抗日剧《箭在弦上》,抗日女侠一开始遭到日本兵的围攻,寡不敌众惨遭轮奸,接着从地上跃起,抽出弓,搭上箭,每一发都有三枝箭,箭无虚发,一众日本兵和汉奸纷纷被射倒。 (2)这类“戏说”之抗日剧给这个链条上所有人都带来了财富和希望。

缘事说理写得深刻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 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如何理解文章的深刻性 作文是思想感情与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里所说的艺术性,指得是同学们的语言水平,表达技巧和表现效果。深刻性则指同学们思维的质量,思想的深度,以及反映生活,挖掘生活的能力。你们对文章的深刻性有什么样的看法?(要求学生最好能试举例说明。) (点评学生发言后)小结:深刻是指文章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观点要深入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文章,都有自己独特而又新颖的东西。 二、如何把文章写得深刻 要想写出见解深刻,立意高远的文章,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会观察和思考生活。 思想源自于生活。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其实,思想之根、之源,在于生活。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具有深刻内容的。我们平时的生活是平凡的,但平凡的生活中,又有许多不平凡的东西,有丰富的思想,有深刻的哲理,有沉重的教训,这些都有深刻性的本质内涵。因此,我们要写出具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深入地感受生活,需要平时学会观察思考,这样才能不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而能从一般的生活事例中发现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使文章逐渐走向深刻。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课堂练习:请伸出自己的手,张开五指,这东西每天我们都随身带着,永不离身,跟我们的关系可以说是最密切了,你对它有感情吗?你鉴赏过它吗?如果没有,现在请你仔细观察,同时结合平时对它的观察深入思考,看你能从这个小东西中悟出哪些较深刻的“理”来?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或学生点评。 教师参与交流,可有学生点评。 教师参与交流示例:(以大拇指为例) 观察:大拇指在五指中,是是形状最难看的一个,它心甘情愿退居下方,不与其它四者同列;它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它构造简单,人家都有两个关节,他只的一个…… 平时我们对它可能还有过如下一些观察了解:工作最肯吃苦,凡是享乐的事都由别人去做,例如拉二胡,其它四指按琴弦,它只能扶琴把;凡是讨好的事,也都由别人去做,例如招呼人,其它四个指头上前点头,它只能呆呆地站在一旁,又如搔痒,也由其它四指上前讨好,它只能退在后面;凡是遇到吃力的事,其它四个退避了,它却勇敢地冲上去,例如水笼头的水要喷出来了,它拼命抵住,要把图钉钉要墙上,他使劲地按,要进门了,叫它按电铃,吃果物时,它仔细地剥皮,医生打针时叫它用力把药水注射支肌肉里去;种种苦工,都归它做,它决不辞劳。还有它最肯帮忙,其它四个手指做不了的事,它总是乐意帮助,例如要拈起一根绣花针;它最肯承担责任,如要在契约上按手印…… 思考(物理、事理、伦理、政理和哲理): ①(像大拇指一样,)我们要乐于助人。 ②(像大拇指一样,)我们要不计名利。 ③(像大拇指一样,)我们要正确看等自己的弱点。 ④这拇指像哪一类人呢?-——中国吃苦耐劳的普通劳动者,如农民工。 ⑤我们要人生的道路上要获得“大”的称号(如大师、大家、大学生、大写的人),应该(像大拇指一样)踏踏实实干,少出风头,少讲形式。 ⑥我们在追求“美”时,应该追求(大拇指一样的)“内在美”。 …… 学生阅读《郭沫若的成绩单》(教材72页) 小结:没有小题材,只有小眼光! (2)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写作议论文,立意要会缘事析理,在论证的过程中对论据的分析议论要会缘事析理,如果仅仅停留在以故事来演绎论题的浅表层次上,那你的文章就只能在较低等级(基础等级)上徘徊了。要想写得深刻,你就必须向思想更“深”处“漫溯”,昭示出生活真谛、人性底色、世相内质。这就要求我们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议论文要想从尽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中突围出来,就必须有一个给人启迪的独到的“深刻”见解。“深刻”见解从何而来?它从思维方式的转变而来。那么,思维方式又该怎么转变呢?如下七个“想一想”非常有助于你的见解“深刻”。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师版)

的两个对立面的比较辨析,如正反对比论证;其三是类比分析。 (3)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食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这里的“大”是大的话题、大的道理,它可能关系到自然社会、人生生命、天地宇宙等等。 (4)探究因果寻根究底 说及探究因果,就会想到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它为什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流进来。此种逻辑显然是因果。追溯事物的根由,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推理事物发展的结果,得到反映事物本质的结论,就是探究因果。从思维过程看,探究因果有两条路可走:其一是由结论追溯原因;其二是有由原因探究结果。 合作探究1.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 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 如何看待此事?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 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 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 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 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 化。这说明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对外来文化大肆进入我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甚至会形成完全对立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 就应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引例—— 析例——结论”的模式,并学会对事例作点分析。可能的观 点如下:) 明确: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 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 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 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 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 学习这种精神。 ——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 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 得到思想教育。 运用以小见大的方 法对事例进行分 析,深入探求隐藏 在事例表象后的本 质特征。

缘事析理写得深刻W

高二语文作文序列之一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高二语文备课组 一、缘事析理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二、常见析理方法:1、以小见大2、比较鉴别3、探究因果4、预测未来 1、以小见大——就是从小事情中发掘出大道理。要以小见大,最好的办法是把典型的小事放到社会的大背景上去思考。 例:(1)、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xíng),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mào)、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过去,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感到恐惧不安,认为象牙筷子必定不能放到泥土烧成的碗、杯里去,必然要使用犀牛角、玉石做成的碗、杯。用着犀牛角、玉石做成的碗、杯,就必定不会吃豆子饭、喝豆叶汤,则必然要吃牦牛、大象和豹的幼胎;吃牦牛、大象和豹的幼胎,就一定不会穿着短小的粗布衣服站在茅草屋底下,必定要穿多层华美的锦衣,铸造高大壮观的宫室。我害怕如此的结局,所以恐惧这样的开始。 过了五年,纣王建造了用肉食装点的园子,设置了烤肉用的铜格子,登上酒糟堆成的山丘,面对注满美酒的池子,于是纣因此而灭亡了。箕子见到一双象牙筷子就可以预见天下的灾祸,所以说:”能从小事预见到天下的大事就叫做'明智'"。 (2)、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那么,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生活琐事——社会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 练习: (1)、读以下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如何以小见大? 故宫——星巴克——

14《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①训练学生使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实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使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使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二、教学创意 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绝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实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三、实施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不过“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很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前人的经验有很多,今天的课堂为大家介绍这样几种做法: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板书: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结合课文讲解这些方法。) 提问: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能够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能够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个事例的? 明确:作者思考理发匠能够任意决定给农民剃什么头的原因,是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

缘事析理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一、目标概说 1、教学目的与要求 ①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等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②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2、教学重点 思维训练,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等方法分析事例。 3、教学难点 由一事联想到他事,进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其他事例,比较鉴别,形成较深刻的观点。 二、教学创意 1、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深入分析一件事例,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原因、预测未来等方法,学生思维始终围绕一件事例,对该事例进行深入探讨。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套路,这种思考问题的套路同时也是一种作文的模式。 2、采用辩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同时训练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三、实施过程 (一)故事导入 导语: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出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了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请大家就这件事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引导: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 明确: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过渡:大家从一件细小的生活琐事看到它背后蕴藏的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叫——以小见大。 (二)解题明旨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过渡: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这样的小事,它们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说理的方法,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什么是缘事析理呢?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三)方法指导 过渡:那么,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缘事析理

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深入探求隐藏在事例表象后的本质特征; 2、训练学生展开联想,找出与事例相联系的其他现象,运用由此及彼、探究原因、预测未来(分析结果)等方法深入分析事例。 教学设想 1、温故知新:从对经典课文的回顾重温中,借鉴缘事析理的思维方法 2、训练思维:将思维训练与作文训练相结合课堂中大部分时间始终围绕一件典型案例,对该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在分析的过程中渗透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探究原因、分析结果等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师生活动:采用讨论的方式,激活课堂,增大课堂容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都在感叹作文素材的匮乏其实,大千世界,万象世态,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纷繁复杂的各种事情可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些事情琐碎平淡,而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依据事例分析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写出深刻的文章。 二、温故知新,以读导写 写作不仅仅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考查要学习写得深刻,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从普通的事例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或许,我们课本上很多经典篇目能给我们以启示。 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剃光头发微》等几篇课文,在写法技巧上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 1.以小见大 2.由此及彼 3.探究原因 4.分析结果 下面我们以《剃光头发微》为例,一起探讨一下这些写作技巧: 1、提问: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明确:由理发匠不肯给“乡下佬”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2、过渡: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那么,作者是如何由“理发”想到“权力”问题的?文中几句话表明了作者思维的转换过程,是哪几句? 明确:“当然,问题不在于什么标准,也不在于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瞧不起‘乡下佬’(那里面当然大有文章的),而在于为什么他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原因简单之至:剃头刀在他手里” 3、提问:作者在这几段中是如何深入思考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这一事例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