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各章重点整理

第一章思考题

1、试析甲骨文的内容和价值(图书的起源)

内容: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价值:

1) 可真实地了解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

2) 可与古文献和其他文物资料相比较印证考证历史;

3) 保存许多珍贵的科学和艺术资料、历法气象、图书音乐等;

4) 与金文、篆字、隶书一脉相承,可检视汉字的演变发展规律;

5) 早期图书在竹木简牍无存的情况下,可了解原始编辑活动。

2、为什么说殷商、西周时期的史官是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从商周时期史官的职守来看

1) 商朝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和商王行事、言论及国家大事的职责;

2) 史官典藏朝廷的文献档案;

3) 周初外史有“掌达书名于四方”之责。

从史官文化的特点来看

1) 学在王宫,贫民百姓没有文化;

2) 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

3) 记载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

4) 史官记录的目的是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

殷商时期史官的活动完成了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积累、编次和纂集,形成了我国早期编辑

活动中最早的编辑体式——编年体,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的职责已涉及传播和出版问题。(这一段是早期编辑出版活动的意义)

综上所述,商周时期的史官是我国早期编辑活动的开创者和推动者。

第二章思考题

一、孔子编订六经的思想与原则

1、广泛搜集材料,去除重复

● 搜集诗3000余首,最后编定为305篇的《诗经》

?删掉重复篇目,按乐曲的正确音调进行篇章上的调整

2、述而不作

对待古代文化只是阐述而不进行创作,旨在传述历史的时候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不去篡改、歪曲历史事实。

3、无征不信、多闻阙疑

?没有经过验证的证据,决不轻率下笔

?对阙文切忌独断妄改

4、排除虚妄

强调实事求是。在编辑过程中,孔子对于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和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从不提及。

二、试论述先秦古籍概貌及其编辑特点

先秦图书文献的编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主要成果:儒家六经、历史书籍、诸子着述。

出现许多新创的编辑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谱录,以及语录体、专题、汇编等。

一、编年体

编年体例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但当时史官缺乏时间意识。孔子编次春秋,首次严格将史事发生的时间按年月日排列开来,开创了以注意时间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为特色的编年体史书编纂体例。《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时间为中心)

二、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从“语”和“策”字来看,都是以记言为主兼以记事的史书,采用以国别为纲的编辑体例编辑成书,是为其记载各国诸侯言行的着述内容所规定的。()

三、纪事本末体(《铎氏微》《虞氏春秋》)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读史者先秦各诸侯国的编年史时,一时难以

从多国编年史中观览始末,因此楚大夫铎椒就将分书于《春秋》中的有关史事的记载分类

采录出来,使其首尾完整,得见成败,便观始末。运用抄书改编的方法,按新的利用或阅

读要求对史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以事件为中心)

四、语录体(《论语》《孟子》《管子》《韩非子》)

是一种以问答之语为主要内容,采用摘字名篇的标题方式而无严格的篇章结构的图书编辑

体例。

五、法规性书籍

李悝《法经》内容全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

三、《吕氏春秋》的编辑目的及编辑特点

目的:战国末期吕不韦利用门客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纂的一部政治书。编纂目的在于为

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

编辑特点

1、具有战国末期各派学说资料汇编的性质。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等,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收并蓄,所以《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类。

2、内容庞杂,但体例严谨,系统整齐。

共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每览各有8篇,每论各有6篇,每纪各有5篇,合计160篇,20余万字。

3、成功地使用两级分目法(览、论、纪与篇)将160篇文章编成一部完整的书籍,标志

着书籍编辑正逐渐走向成熟。

第三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11个):

《史籀篇》:《史籀篇》是见于着录最早的一部字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四字

一句,编成韵语,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都认为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近人王国维则认为“籀”是诵读之意。《史籀篇》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又称大篆。

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儒人淳于越反对秦朝“郡县制”,主张师承古法,分封诸侯。

丞相李斯严词抨击,提出焚书之议。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国以外的各国史

记,以及民间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之书。禁止谈论《诗》《书》,禁止私学和以

古非今。

咸阳两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逃亡,秦始皇大怒,把犯禁者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两件事合为“焚书坑儒”。

天禄阁:是西汉宫中藏书和整理校勘图书之所,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

西汉着名学者杨雄、刘向、刘歆都曾在天禄阁中从事过校书活动。

石渠阁:汉代诸儒讨论经学的场所,所存图书以儒家典籍为主。阁藏档案和图书十分丰富,宣帝时着名学者韦玄成、梁丘贺等曾于此论定五经,编修史书,故石渠阁也是当时研究学

术和修史的地方。

兰台:东汉政府的档案、典籍库,也是当时名儒着述的地方。集藏书、校书、写书于一体。班固、班超等学者曾担任兰台令史,在兰台中从事校书和着述活动,着有《汉书》。

东观:东汉政府最主要的藏书处,主要收藏东汉王朝建立后积聚的图书。是当时学者校书、读书、着述之所。

秘书监:秘书监是我国古代专门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中央机构,始于东汉,南北朝升为秘

书省。隋唐时期,秘书省为执掌国家图书事业的政府机构,主持国家藏书的整理、抄写、

校勘和编目。宋代,秘书省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机构,职责完全被三馆取代。金元时期,

再降为秘书监,至明初被取消。历史长达一千二百余年。

槐市:汉代长安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后借指学宫、学舍。

熹平石经: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为一种字体:隶书,

故又称“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在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用先秦古文、秦小篆和隶书三种字体,重刻

了一次石经。这部石经称为“正始石经”、“魏石经” 或“三体石经” 。三体石经刻有《春秋》《尚书》及部分《左传》,是继东汉熹平石经后建立的第二部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

演进史上有重要意义。

开元石经(开成石经):为了使儒家经典规范化,唐代沿用东汉蔡邕刊石碑于太学的办法,将12种儒家经典刻到石碑上,树立在长安的国子监内。这次刻的石经采用当时流行的楷

体字书写。从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开始动工,于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完成,所以

又称“开成石经”

二、两汉的文化政策对图书出版事业的影响?

1、经学出版物大量出现

2、官方对编辑、整理、出版活动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和准绳

3、发展经学教育事业,对出版事业影响甚大

4、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与对外交流的文化政策也对出版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汉代编辑出版事业的整体特征

1、出版历史与两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但也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演进特征

2、从事出版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的图书编撰、出版活动也初步出现,与政府的出版活动互为补益

3、出版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商业性相对比较淡薄

4、出版物的商品性逐步凸显,贸易活动开始出现。

5、出版物数量大增,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形制进一步制度化、系统化

6、出版物载体丰富多样,发明改进纸张,在中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7、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编辑家、出版家、他们撰写、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传世之作

四、简述司马迁《史记》的编辑体例、编辑思想和编辑方法

编辑体例

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2、全书一百三十篇,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组成。12、10、8、30、70

3、《史记》五体有因有创,而创制多于因革

4、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撰史方法

5、秉笔直书,史实可靠,并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编辑思想

1、具有明确的编辑意图: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表彰六经,尊崇孔子但不拘泥于儒学的教条

3、明确提出“发愤着书”并将其付诸实践

4、在对史实的考辨上,博综兼览,实事求是,体现出通达和审慎的态度

编辑方法

1、正式确立了史书的论赞形式

2、首创编辑中的“互见之法”

3、首创“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编辑方法

五、论述刘氏父子编校整理活动及贡献?

活动:

1、组织起中青年结合、包括专家、助手在内的编辑机构,使编校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2、取本参校。

广泛搜集各种不同的版本作为校书依据,剔除重复篇章,已确定全书的基本内容,有疑问

的文章作为附录保留在卷末。

采用“本校法”与“对校法”仔细地校对全文,校出脱简,审定语句,厘正文字,编成高质量

的定本。

3、编次定名。

确定合适的书名

根据逻辑顺序或者时间顺序确定各篇次第

4、撰写叙录。

每校完一书,就撰写叙录一篇,对作者生平、全书思想、学术价值和校雠经过作扼要介绍;内容包括:

1、定本篇目;

2、校定过程(书稿来源、总篇数及校定篇数、文字脱误情况);

3、作者事迹及背景材料;

4、对篇章、全书的价值评定和真伪评定。

5、杀青定稿,缮写上素。

6、分类编目。

将典籍进行分类编目,对各类学术源流加以考证,并给每本书作简明的提要;

1、刘向将所校诸书的“叙录”从原书抽出,编为《别录》;

?《别录》是我国第一部提要目录专着。

?2、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继续校书。后刘歆摘取《别录》编成《七略》;

?《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图书分类体系。

?3、创最早的分类方法——“六分法”。

?按六类编排图书目录。

?东汉班固作《汉书·艺文志》继承了六分的体例。

?

贡献

1、使儒学着作首次得到系统整理

2、奠定古代目录学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3、开创古代书籍整理定着“新书”之例

第四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汲冢书:

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凖(zhǔn)盗发了魏襄王墓(安厘lí王冢),得数十车用科斗文写在竹片上的图书,这些图书保存大量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

《皇览》:

《皇览》是已知最早的类书,由魏文帝曹丕召集王象、刘劭等群儒编纂。供皇帝阅读,故称为“皇览”。《皇览》全书40余部、1000余卷。后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

《文选》: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古代诗文选集性总集,由南朝梁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着,作者为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的文学理论专着。全书分上、下部,各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部分。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佣书业:

佣书业是指写本时代图书文献再生产和出版的行业,它是以社会上一个贫穷的、有文化的

群体为主力军,受雇为官方、私人、书商、寺观等抄书,以此获取报酬的一种行业。佣书

业始于汉代,兴于六朝,至唐代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衰落。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有哪些大的编纂活动?

(一)政府对书籍出版的重视

(二)设立图书编纂机构——秘书监

(三)编修史书

?陈寿的《三国志》

?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

?史书编纂中创实录之体

(四)《汲冢书》的出现与整理

(五)编纂类书

?《皇览》由魏文帝曹丕召集王象、刘劭等群儒编纂。

?《修文殿御览》北齐祖珽、魏收等编撰

?创四部分类法

三、四部分类法是如何确立的?

时代背景:

1、藏书量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藏书量很大,私人藏书数量也很可观。

2、图书品种多。如出现了别集、总集、韵书、类书等。

3、史书大量出现

四部分类法的确立:

西晋初年,晋武帝命令秘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张华按照刘向校理典籍的方法,整理和编次古籍。二人在郑默《魏中经簿》的基础上,重新编辑了一部国家藏书总目《晋中经簿》,又

称《中经新簿》。《中经新簿》开创了四部分类法,为中国较早的一部四部分类为主的书目。《中经新簿》把图书以甲、乙、丙、丁分为四部,每一部分有不同类别的图书。东晋,着作郎李充依荀勖的《晋中经簿》编成《元帝四部书目》,更换了乙、丙部所收录的图书,李充所修订的四部次序,成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永制。四部分类法由此确立起来。

四、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编着形式?有哪些代表作?

(一)别集。别集是一人的诗文集,其编撰与出版始于汉魏之际。

如:《孔融集》、《嵇康集》、《陶渊明集》等。

(二)总集。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南朝齐、梁间钟嵘:《诗品》

(三)韵书

曹魏李登《声类》

西晋吕静《韵集》

(四)校注着作

南朝刘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南朝梁人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五)科技着作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王叔和《脉经》

(六)道教典籍

东晋葛洪所撰《抱朴子》

(七)佛经

东晋法显《法显传》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第五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弘文馆:唐太宗李世民设立“弘文馆” ,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并备顾问,参议国家大事。

集贤院:唐玄宗时设,初为乾元殿书院,后改名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改丽正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院。是唐代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机构。

政书:政书是一种典志体史书,专记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由于它具有资料汇编性质,所以一般也把它作为工具书使用。政书的编辑从唐代开始。

“五代监本”或“监本九经”:五代政府刻书业兴起,冯道进行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九经》的刻制。《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并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所以历史上称为“五代监本”。也有人称为“监本九经”。

二、隋唐时期政府有哪些大规模的编纂活动?

1、大型类书的编纂。

·隋朝虞世南编《北堂书钞》,是现存最早的类书。

·唐欧阳询、令狐德棻等十余人奉诏编撰的《艺文类聚》新创体制,首次采用兼取事文的编纂方式。

·徐坚等奉诏撰集《初学记》

2、刊定五经

·颜师古刊定《五经》定本。《五经定本》是南北统一后由官方颁行的第一种有关五经的标准文本。

·孔颖达主持撰定《五经正义》,消除了汉代以来经义异说纷纭的状况,统一了儒学思想。

3、首创政书体制

·《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李林甫、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

·《通典》唐代杜佑编纂,凡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也是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

4、地志的发展

《元和郡县图志》,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李吉甫编撰。

5、修史制度的确立与编修史书

唐代是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的时期。贞观三年,唐太宗将史馆从秘书省中分离出来,置于禁中,使其取代着作局的修史之职,成为独立修史机构。有了严格的组织分工,又有优厚的待遇,唐史书编纂规模扩大

?正史类:《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

?别史类:《唐实录》

三、简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意义。

发明:

(一)雕版印刷术产生的需要与可能:

·社会对印刷品的需求扩大

·佛教徒非常追求偶像崇拜,印制佛教宣传品

(二)发明时间

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学术界较倾向唐代贞观年间,即公元627—649年之间。

(三)技术基础

雕版印刷的发明与我国古代的印章和捶拓石经的方法有关。

(四)印刷方法

写板、雕版、刷油墨、印刷四个步骤

意义:

? 1.开创了照一个版本原样复制的图书生产技术;宣告人类的文化知识传播活动进入了印刷新时代;

? 2.极大地加快了图书的生产速度,促进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与传播;

? 3.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

四、五代雕印儒经的意义有哪些?

?(1)它开创了经书采用印刷之先河;

?(2)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

?(3)国子监刻书是政府刻书的主体;

?(4)标志着图书形式的主流开始由写本时期进入印本时期。

第六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

《崇文总目》:宋代的官修书目,着录经籍共3445部,30669卷,是北宋最大的目录书。仁宗景间(1034~1037),王尧臣、张观、欧阳修诸人奉诏整理编撰,其中每类图书皆有

叙录,每种书皆有解题,是中国较早的解题书目。仁宗赐名《崇文总目》。神宗以崇文院

为秘书省,又命访遗书增补入总目,徽宗时更名为《秘书总目》。

宋初四大书:指同时编纂的百科类图书《太平御览》、小说类图书《太平广记》、文学类图书《文苑英华》及稍后的史学类书《册府元龟》。

官刻:政府刻书的统称。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中央以国子监刻书为多,地方上主要是公使库本。

“监本”:继五代之后,宋朝政府刻书仍主要由国子监负责承担,其所刻书,世称“监本”。

公使库本:公使库为地方负责招待往来官员的机构,经费有余,多用于刻书,所刻书有时注明为公使库刻印,因而得名。

家刻:亦称私刻、家塾刻本,是指私人出资刻印图书。

坊刻:指书商刻印之书。刻书坊肆的刻书以售卖营利为目的。所刻多为民间实用书,还冒险刻禁起源最早,唐代即十分兴盛,宋代更为普遍。

“三通”: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二、司马光《资治通鉴》在编辑方法上有何创新?

1、编纂方法:先作丛目,次作长编,最后定稿。

2、编纂体例上有两点创新:

其一,另编《目录》30卷,年经国纬,略举事目,并注明某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便于检索;

其二,撰着《通鉴考异》30卷,辨历史记载的真伪。

3、编纂了枝属辅助之作。

三、简述宋代三大刻书系统的特点。

三大刻书系统:官刻、家刻、坊刻

官刻特点:

(1)政府重视,皇帝参与,把出版作为教化及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2)宗旨明确,内容集中,多为经史御纂之书;

(3)人才荟萃,管理严格,刊本质量有保证;

(4)财力雄厚,不惜工本,纸墨装帧属上乘;

(5)地位显赫,带动全国出版业。

家刻特点:

(1)选择优秀底本;

(2)精审校勘;

(3)请名家手写上版;

(4)请名工巧匠刻版印书;

(5)刻书不为牟利。

坊刻特点:

(1)编、刻、印、售合一;

(2)经营自主灵活,行销各地;

(3)扩大稿源,不顾版权;

(4)广告书目,注意宣传;

(5)旨在牟利,不择手段。

四、简述元代刻书事业的发展及刻本特点。

1.官刻书

(1)中央政府刻书

中央政府刻书有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以及太医院的广惠局或医学提举司等。中央官刻以兴文署刻本为最着名。

(2)地方政府刻书

地方政府刻书主要是以各路儒学刻书和书院刻书为最着名。

2. 私刻书

元代私家刻书,质量较高的为数不少,有的甚至超过宋版。

3. 坊肆刻书

元代的坊刻书比官刻、家刻本数量多、规模更大,流传比较广远。

刻本特点:

1、内容上,正经正史、文人别集之外,供市民阶层阅读的医书、类书较宋代更多,还出现了小说、元杂居刻本等;

2、字体上,有三个是宋代及明清时期所少见的:

?一是刻书字体多用赵孟頫体字;

?二是元版书中无讳字,即不避讳;

?三是书中多用简体字或俗字。

3、版式上,版心多为黑口,双鱼尾。

早期沿习宋本,字大行疏,多左右双边。中期行格趋密,多四周双边。

第七章思考题

名词解释:

《永乐大典》: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当时

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全书计22877卷,11095册,3.7亿字,历时4年完成。主

编为解缙、姚广孝等。全书按韵纂辑,篇幅大,搜罗广,缮写工整,装潢精湛,为当时世

界上罕见的珍品。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文字狱”背景下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丛书

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着录书籍三千多种,七万多卷,装成三万多册。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整个团队四千多人,历经14年完成。

经厂本:明代中央内府刻书由司礼监掌管,司礼监的附属机构经常刻印的书即经厂本。内

容大部分是以明朝皇帝名义编着的有关政教礼制的书。特点为版框宽大、行疏字大,赵体

为主,刻有句读。纸墨雕印质量高。但由于校勘不够精审,不受读书人重视。

藩刻本:又称藩府本,是明代诸王藩府刊刻的图书,也是明代地方官刻中质量最好的刻本。藩刻本多由当时一些有名的学者负责具体的校刻工作,加之资金充足,刻工和纸墨都比较

精良。

“饾(dòu)版”:也称为彩色雕版印刷。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钩摹下来,每色刻成一

块小木版,然后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因其形似“饾饤”而得名。清代中期以后,称为木

板水印。

“拱花”:明末兴起的一种不着墨的刻版印刷方法。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版面拱起花纹,以

凸出的线条来表现花纹,衬托画中的行云流水﹑花卉虫鱼,使画面更富立体感。与现代印

刷术中的凹凸印刷相似。

殿本:清代武英殿官刻本的简称。内容以钦定书最多,刻书范围广,种类多。刻工精整,

印刷优良。

墨海书馆: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等在上海创建的专门的翻译出版机构,是中国境内第一家近代印刷所。也是上海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

一、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四库全书》的编纂?

(1)优点:考证校勘,厘清版本源流,使文献典籍得到保存和流传。

(2)局限:

?①排斥了许多与统治阶级思想不合的着作;

?②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有不少删节或增改,使许多书已经失去了原书面貌;

?③收进一些清代统治阶级的御制诗文集和一些对统治者歌功颂德的着作。

二、明代刻书有何特点?(需补充。。。)

显着特点:文人与民间书业合作刻书。

官刻有中央内府刻书和国子监刻书,以及各地藩府刻书。

明代的私人刻书非常盛行。

明代的坊刻书坊分布地区极为广泛,刻书种类很多。

三、简述毛晋刻书的优点及贡献。

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

?(1)所刻印的书籍,多据宋、元善本翻雕,校勘精善,雕刻隽美;

?(2)内容丰富,不随意删削,使许多宋元稀有珍本得到保存和流传;

?(3)毛晋汲古阁,不仅抄书、刻书,也售卖书籍,介乎于私刻与坊刻兼备的性质。

四、试述晚清出版业的特点。

整体局面:出现官刻、私刻、坊刻与传教士出版机构、洋务派翻译机构五分天下的局面。

(一)官书局的兴起。官书局是晚清地方官刻的重要代表。如金陵书局、浙江书局、江苏

官书局、广雅书局。

(二)私家刻书以丛书为多。

(三)民营出版业崛起。以点石斋石印书局、同文书局、商务印书馆最具代表性。

(四)出现了传教士出版机构,给中国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变革。墨海书馆、美华书馆是

其代表。

(五)洋务派的出版机构标志着中国近代化事业的真正启动。

图书形制:随着铅活字印刷术的应用,西式装订出现,有平装和精装。

图书发行:发行行业建立,在出版业中取得与编辑、出版鼎足而立的地位。行销网点遍布各地。

五、论述晚清西学东渐思潮中的译书活动。

(一)传教士的编译活动

1、利玛窦:明万历十年来到北京,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开西学书籍翻译之先河。

2、马礼逊:首次完整地将《圣经》译为中文,编纂《中英词典》,开中国近代双语辞书编纂之风气。

3、麦都思:1843年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是专门的出版翻译机构,成为中国境内第一家近代印刷所。

(二)洋务派的翻译出版活动

1、清政府于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

2、曾国藩、李鸿章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下设出版印刷机构——翻译馆,传播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

(三)维新派的编译活动

1、1895年,康有为等创办强学会,不久改为强学书局,主要办报刊,印译图书的成果不大。

2、大同译书局1897年创立于上海,是维新派的主要图书翻译出版机构。

3、译书公会1897年成立于上海,所译西籍最多。

(四)民间编译活动

1、严复: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原着,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和社会学说,尤其是《天演论》产生了巨大影响。严氏译着具有强烈的醒世作用,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改良的理论依据。

2、林纾:靠他人口述用古文翻译了170多种外国文学作品,推动了西方文艺类书籍的翻译活动。

第八章思考题

一、简述民国时期书刊出版特点。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中国的出版物从内容到形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冲破了传统封建思想意识和旧文化的束缚,反映不同主张的书刊大量出版;

①进步书刊和革命书刊成为出版的主流;

②科学书刊大量出版;

③古代典籍的整理和出版取得成绩;

④新文艺着作的出版突飞猛进;

(2)图书向大众化方向发展

①白话文运动的成果,出版了一批通俗易懂的报刊图书;

②连环图画的产生及大量出版,为广大识字不多的儿童和一般民众提供了精神食粮。

(3)图书报刊编辑的作用更为重要。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更为这一时期的出版业注入了新的内涵;

3、上海的出版业在近代的基础上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出版中心。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了哪些出版机构?其出版物有何特点?

机构:新青年社、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

特点:宗旨明确、形式多样、发行广泛。

三、简述近现代民营出版业发展概况。

1、商务印书馆。

1897年成立于上海,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在近代编辑出版史上有独特贡献。在五四新文学出版方面是扛鼎重镇,为出版界培养了大批专业出版人才。创办人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后张元济、王云五执掌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获得前所未

有的发展。

主要成绩:前40年出书15354种。其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杂志、电影、学校、印刷等诸

多领域,在世界各地设立了近千个分支机构,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

2、中华书局

1912年,陆费逵等在上海创立,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

主要成绩:中华书局陆续编辑出版《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童子界》等

杂志和大型汉语工具书《中华大字典》《辞海》以及丛书《四部备要》等。

3、世界书局

1917年由沈知方在上海创办。1921年改为股份公司,设编辑所、发行所和印刷厂,在各

大城市设分局30余处。早期以出版小说为主,1924年介入教科书的竞争,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三足鼎立。

4、开明书店

章锡琛、章锡珊兄弟于1926年8月所创办。以青年为读者对象。其出版的新文学作品,

基本上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着。朴实的编辑作风和经营方式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5、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26年由余汉生、伍联德等创办。以出版《良友画报》起家,后出版了以《良友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文学图书。赵家璧是为这些新文学图书的出

版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近现代民营出版业图书出版有何特点?其优良传统有哪些?

特点:

(一)反映时代脉搏;

(二)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三)工具书、丛书的出版蔚成风气。

优良传统:

1、坚持反映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2、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为自己的使命;

3、积极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

4、厉行变革,特色鲜明,不断开拓进取;

5、艰苦奋斗、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6、重视人才、汇集人才、勤于培育新人;

7、重视读者,真诚为读者服务。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 (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 (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 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5、刑法原则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上篇 近代中国历史轨迹发生改变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1.中国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 2.晚清政治的衰败与晚清政府 的贫困化; 3.西方列强的侵略; 4.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 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历史任务: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 2.相互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3.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表现,影响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 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 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 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课件版本】 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是中国有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 3、严重破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生产力。

中国法制史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楔形文字法 指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各奴隶制国家以楔形文字镌刻而成的法律的总称。它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而逐渐走向消亡。 2.《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19世纪,同一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吸收原有楔形文字法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部法典。其原文镌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又称“石柱法”。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基本上适应了当时巴比伦国家奴隶制经济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历史影响。 3.吠陀 印度最古老神圣的法律渊源,约成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600年,分为《梨俱吠陀》、《赞颂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四部,以诗歌体裁写成。它们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其中许多涉及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 4.摩奴法典 约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古印度第一部较为正式的法律典籍,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它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传播至东南亚及远东地区,从而形成了以它为基础的印度法系。 5.印度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指随着古代印度法的发展,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古代印度法律制度广泛影响而形成的,包括了当时东南亚各国。至15世纪最后一个印度化王国灭亡,印度法系也成了死法系。 6.解负令 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立法的一项改革内容,规定拔除立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因债务抵押为奴者一律恢复自由,因债务而卖身到外国为奴的自由人由国家出金赎回。7.市民法 又称公民法,是古代罗马国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众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带有规范性的决议、法律以及习惯法规范,仅适用于罗马市民(公民)。其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以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涉及土地等财产方面的不多。其特点是体系不完整、带有保守性、形式主义比较浓厚等。8.万民法 万民法是规范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公民之间的纠纷的法律体系,是

中国法制史答案

1.质剂:买卖双方各执一半。这种竹简分为长短两种,2、六礼:西周结婚的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长(券)叫质,用来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短(券)叫剂请期,亲迎,后来封建社会基本上沿用西周的六礼制度。,用来买卖兵器或珍异物品。 3.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4.《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种方法,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五曰目听。”囚、捕、杂、具。从《法经》的内”容,总之,《法经》是新兴地主5.以古非今罪:秦朝设立的罪名,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封建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反抗的暴力责现实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工具 五、案例分析1.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 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 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律,均布也”。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四是.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重点是废除奴隶制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 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 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 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亲亲得相首匿:允许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对于一定的犯2.官当:中国封建社会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徒刑和流罪可以首谋隐匿刑的刑罚。 2.官当:中国封建社会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 徒刑和流刑的刑罚。 3.唐律疏议:《唐律疏义》就是《永徽律疏》,它是我们研4.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究唐律的范本,而且是我国封建法典的典范,成为中华法系的其条文只是《唐律疏议》的翻版,变化之处在于:增加“折杖法”; 代表。《永徽律》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规范加强皇帝的权力,统治和镇压农民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现存最209条附于律文之后;篇目仍是12篇、502条但在每篇下设有门,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议》中。合计213门 5.秋审: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从明朝发展而来。 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 1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法制史“首”“最早”“第一次”知识点汇总

中国法制史“首”“最早”“第一次”汇总 1.赎刑最早出现于夏朝; 2.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一条军法见于《甘誓》(夏启) 3.商朝晚期最早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4.我国最早的劳役刑规定也是最早的强制劳动改造出现在西周; 5.郑国“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6.《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首创编纂封建成文法典的先河; 7.《法经》首创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 8.《法经》是最早规定对贪污犯罪进行惩处的封建成文法典; 9.《秦律》是我国第一部以“律”命名的封建成文法典; 10.最早颁布的令是商鞅的《分户令》; 11.监察制度来源于战国(御史),创建于秦朝(御史大夫),确立于西汉(御史台)。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东汉时御史台称为宪台,西晋政权首次以御史台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12.法律儒家化始于汉朝;《晋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的成文法典; 13.录囚制度、“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始于汉朝; 14.《曹魏律》(《新律》)首次将“八议”入律; 15.《曹魏律》首次将类似于后现代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的篇目置于律首; 16. 曹魏政权首创死刑复奏制度; 17.《晋律》(《泰始律》|《张杜律》)首次规定“准五服以治罪”制度; 18.西晋首设“登闻鼓”直诉; 19.《北魏律》首次将“官当”正式入律;“官当”正式规定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元朝开始废用“官当”; 20.北魏政权“以格代科”,首次创立“格”这一法律形式; 21.北魏政权首创杖刑; 22.西魏《大统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式;格成为一种法律形式始于东魏《麟趾格》; 23.西魏政权最早下诏废除宫刑;北齐时最终废除宫刑; 24.《北齐律》首次使得篇章体例定型化; 25.《北齐律》首创以“名例律”命名刑法典总则,并沿用至清末,确定12篇结构; 26.《北齐律》首次规定“重罪十条”; 27.北齐政权首次以大理寺作为中国古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28.《开皇律》首次使封建制五刑制度化; 29.《开皇律》首次区分公罪与私罪; 30.《开皇律》首次规定“十恶”;《大业律》内容上删除了“十恶”条款; 31.《贞观律》增设加役流;《贞观律》标志着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 32.唐律首创疏议; 33.《唐律疏议》是到目前为止保存下来的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 34.《永徽律疏》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在元代以后称为《唐律疏议》; 35.唐律首次对自首、共同犯罪、比附、化外人相犯、六赃、六杀等作出完整规定; 36.《唐六典》是我国第一部经过系统编纂的封建行政法典; 37.两宋最频繁(最经常性)的立法活动是编敕; 38.《大中刑律统类》(唐宣宗时颁) 首创“刑统”的法典编篡方式; 39.《宋刑统》是我国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成文法典; 40.凌迟刑首次出现于五代时期,但属法外刑;宋代确立为法定刑(《庆元条法事类》);《大明律》首次使凌迟正式入律;至清末废除(《大清现行刑律》); 41.宋朝首创刺配刑; 42.宋朝首创条法事类;至今只保留下一部宁宗朝编订的《庆元条法事类》; 43.宋代所有权分为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所有权,《宋刑统》对动产所有权做了明确规定; 44.宋朝宋慈编纂的《洗冤集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5.宋朝首创“糊名”(弥封)、“誊录”、和回避等考试方法和规则; 46.宋仁宗首创《窝藏重法》;宋神宗颁行《重法地法》(《盗贼重法》); 47.元代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成文法典:《至元新格》;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题和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1、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P12-14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12-14 半半社会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半殖民地半独立,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略称。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半殖民地的意思是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的主权,一些国家主权,比如我们国家的海关等被外国控制;半封建的意思是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特点是既有封建的小农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的意思。 3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许多矛盾P16第二节】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线上。 4、简述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7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名族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②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中国法制史重点

中国法制史重点 1、试论中国法制史的特点(参见书上P5-6原文) 2、宗法制 1) 宗法制的由来及内容:宗法制是由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以宗族血缘关系 为纽带 的族制系统,与国家制度相结合,家国一体化的宝塔式政治组织世袭制度。 2) 宗法制的原则:嫡长继承制和分封制。 3) 宗法制的目的:通过血缘亲疏远近关系的划分来确定政治权利和财产的再分配,避 免内讧,稳定奴隶主的统治权。 4) 嫡长继承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嫡长继承制是宗法制的基础,宗法制都是以嫡 长继承 制为原则,按照血缘关系决定政治等级的高低,形成父系、父权、父治为特征 的世 袭制度。 5)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原则,促进分封制的巩固与发 展。分封 制是宗法制在国家政权组织上的实施与体现,两者相结合形成等级特权制度。 P39- 40 3、礼于刑的关系: 1) 共同点:礼与刑是西周时期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 里。凡是

礼不允许的也是刑不能容忍的。“出礼则入刑”,两者缺一不可。 2) 不同点:a、从作用上,“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b、从关系上,“礼为本,刑为治”、礼为纲,刑为目。C、从适用上,“礼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贵族官吏犯罪后享有一定的特权)。P44 4、成文法公布的实例与意义 实例: 1)公元前536年,郑国大夫子产将刑书铸于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实例,遭到当时贵族叔向的强烈反对。 2)春秋郑国的邓析,私造刑书,写于竹简之上,故称“竹刑”。具有法律效力。写于竹简的目的是为教材和帮他人打官司。 3)公元前513年,范宣子所著刑书被赵鞅、荀寅铸于鼎,遭到孔子的反对。意义: 1) 成文法的公布结束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历史,开创了“法治”代替“礼治” 的新局面。 2) 成文法的公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制度的形成。

2019年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重要知识点整理版

单选题 1.”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B.杀)”。 2.西周时吕刑制定了赎刑和有关刑法原则的内容.吕刑的作者是( B.吕侯)。 3.我国古代首次公布的成文法是在( B.鼎上)。 4.汉代对利率曾有明确规定,超过法定利率这叫做(A.取息过率)。 5.明律规定,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所谓”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处刑要加重(B.二等)。 6.在中国法制史上,”八议”最早规定在( A.(曹) 魏律)。 7.《唐律疏议》第二篇的篇名是( B.卫禁)。 8.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叫做(D.禁榷制度) 9.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10.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专门负责司法行政的机关是(C.法部)。 11.夏朝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 C. 启). 12.我国古代赎刑最早出现在( A. 夏朝)。 13.春秋时期在晋国铸刑鼎的是( A. 赵鞅). 14.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 法经)。 15.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井用的刑罚是( D. 具五刑). 16.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厩律.兴律三篇的是( C. 察律)。 17.清朝每年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司法制度叫做( A.秋申). 18.《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19.担任《大清民律草案》的总则.债权和物权三篇起草的外国法学家是( D.日本人). 20.《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 C.九刑)。 21.在我国,首次以年龄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是( B.汉朝)。 22.宋代初年出现的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叫做( A.红契)。 23.中国法制史上,确立”十恶”罪名的法典是(C 《开皇律》)。 24.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是( A.《大唐六典》)。 2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26.《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是( A.君上大权)。 27.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是(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8.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机关是( C 立法院)。 29.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布指示,改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这个指示即为( C”五四指示)。 30.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A.神权法)。 31.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 D.子产)。 32.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法经)。 33.秦朝有—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叫做( D.具五刑)。 34.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此法律形式为( D. 比)。 35.《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36.太平天国早期的革命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37.北京政府主管行政诉讼的司法机关是( D.平政院)。 38.西周出现了契约关系,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39.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针对某类事情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此法律形式为( C. 科)。 40.“重罪十条”始于( D.北齐律)。 41.在中国历史上,将典卖制度化的朝代不是( A.西周)。 42.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规及行政立法总汇的法典不包括( D.《崇德会典》)。 4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是( B.《钦定宪法大纲》)。 44. 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掸让制,确立了( A.王位世袭制)。 45.辛亥革命发生后,清政府用了三天便制订和通过了( B.《十九信条》)。 46.西固有一种刑罚是把犯罪者晒成肉干,这种刑罚叫做( C. 脯). 47.春秋时期,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 C. 子产)。 48. 战国时期,在秦国进行二次变法改革的人物是( B. 商殃)。49.首次将”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规定下来的法律是( C. 汉律). 50.晋律的特点是纳礼入律,将儒家的( C. 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51. 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 D.七十岁)。 52.宋朝将历史上最残酷的生命刑正式纳入法典,即( C. 凌迟刑). 53.明代刑罚除死刑外,以( D. 充军)为最重。 54.史书上记载:”吕命穆王,训夏( D. 赎刑)。” 55.秦朝的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的长官叫( C. 廷尉)。 56.在我国法制史上,正式把”重罪十条”纳入法典的是( B.北齐律)。 57.首次{最早规定规} 定封建五刑制度的法典是( A.开皇律)。 58.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是( B. 《唐律》)。 59.我国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 D. 《宋刑统》)。 60.清朝主管审判的中央司法机关是( A. 刑部)。 61.太平天阔的结婚证书叫( A. 合挥)。 62.武昌起义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四章( A.21 )条。 63. (在中国历史上)我国第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制定,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纲领是(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64.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 B.三公九卿制)。 65.中华法系的代表法典是( C. 唐律疏议)。 66.正式确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A. 开皇律)。 67.采用”重典治乱世”的开国皇帝是( D.朱元璋)。 68.《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称为( A. 君上大权)。 69.夏朝法律制度”昏.墨.贼,杀”中规定的刑名是( D.杀)。 70.商朝”立纣为太子案”进一步说明了王位继承实行严格的( C. 嫡长继承)。 71.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72.秦朝的判案成例叫做( B.廷行事)。 73.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的核心是( C. 儒家思想)。 74.将”八议”制度最早规定在法典里的是( A.魏律)。 75.典卖制度法律化的完备始于( C. 宋朝)。 76.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法典是( C. 《大明律》)。 77.最早确立封建制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法典是( A.魏律)。 78.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封建制法典是( D.《开皇律》)。 79.宋朝将判案的成例叫做( C.断例)。 80.通过胡惟庸案,可以总结朱元璋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重典治吏 )。 81.在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开,始于( B.鸦片战争后清朝 )。 82.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主张发展近代经济.提倡修铁路.造轮船的法典是( B.《资政新篇》)。 8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 B.工农兵代表大会)。 85.夏商周三代监狱的通称是( D.圜土)。 86.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人律典的封建制法典是( B.晋律)。 87.宋朝将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叫做( C.申明) 。 88.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是( B.《资政新篇)。 8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B.责任内阁制)。 70.朱元璋将重典治乱世的重点放在( A.重典治吏)。 71.《史记.殷本记》说”纣囚西伯( B.羑里)” 72.春秋时期对晋国铸刑鼎提出反对意见是( D.孔子)。 73.秦朝强制男犯白天修筑城的徒刑叫做( A.城旦)。 74.“重罪十条”是”十恶”的基础,确立“重罪十条”的法典是( C.北齐律)。 75.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B.《开皇律》)。 76.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当属( D.凌迟)。 77.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 C.赎刑)。 78.西周法律规定,民事案件要缴纳诉讼费,形式为( B.束矢)。 79.《法经》共(C.六篇)。 80.《中华民国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1.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生殖机能的刑罚是( D.宫刑)。 82.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A.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 83.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 A.鞠狱)。 84.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刑事法规是( A.《中华苏维埃共 .

中国法制史考试知识点(已整理)

夏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简答):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选择: 禹刑:所谓“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或代称。泛指夏代的法律和刑罚。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 圜土: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 西周 “明德镇罚”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内容:“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人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要求,周初统治者逐渐扩展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至于“用刑宽缓”则集中体现在西周的各项刑罚适用原则的规定中。礼与刑的关系(论述或简答): (1)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 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 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出礼入于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 律中一项重要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 则,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 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 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 以下“违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 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 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 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 立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 的约束,因为礼所强调的是等级差别, 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不 能僭越,任何越礼的行为都要受到惩 罚,对庶人更是如此。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 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 些宽有,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 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 但这些礼遇绝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 以不受刑罚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 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 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 处。史籍上关于官僚贵族因犯罪被杀、 被刑的记载不胜枚举。 “五过”制度: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 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凡 属司法官罚不当罪、询私枉法者,均分 别按“五过”之罪加以处罚。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 “惟反”,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 “惟内”,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 “惟货”,指贪赃受财,敲诈勒索; “惟来”,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凡 以此五者出入人罪,均按“其罚为钧” 的方法处置,即按枉法受刑者所受到的 具体刑罚,处罚司法官,用以保证法律 的公正性。 婚姻原则: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 求、“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六礼”: 西周“婚礼六礼” (1)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 品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 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宗庙以定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男家携礼物 至女家订婚,确定缔结婚姻; (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 送聘礼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 (5)请期,即男家携礼物女方择定婚 期; (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 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 终成立。 “七出三不去”: 七出:西周时期,女子有下述七种情形 之一,丈夫即可有正当理由合法休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 窃,去。” 不顺父母,去;因为“逆德”。 无子,去;因为绝嗣不孝。 淫,去;因为乱族。 妒,去;因为乱家。 有恶疾,去;因为“不可共粢盛”,既 因女方的疾病而不能共同生活。 口多言,去;因为离间亲属。 盗窃,去。因为反义。 三不去:以下三种情况,不能休妻“有 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 家可依,但体弃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 一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 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 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如此已尽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 第一、二章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 (一)战争与法律 (二)祭祀与法律 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 1、大辟:死刑 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 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 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 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 6、刖:砍掉罪犯足 第三章 一、西周的《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意: 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 二、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 (一)质剂: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 (二)傅别:借贷契约 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 四、七出与三不去 (一)七出 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 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 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

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 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 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 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 (二)三不去 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 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 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 五、五听 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 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 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 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 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 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 第四章 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 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 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一)产生背景 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 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 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 (二)体例内容 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