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辨证舌脉象客观化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辨证舌脉象客观化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辨证舌脉象客观化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辨证舌脉象客观化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辨证舌脉象客观化研究

姓名:位庚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医诊断学

指导教师:赵莺

2007-05

声明

硕士学位论文《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辨证舌脉象客观化研究》是本人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该论文成果归成都中医药大学所有,有关学位论文成果的开发、转让、论文发表等,均需征得导师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同意。

硕士生签名:

导师签名:

年月日

1引言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可发展为肝硬化或与肝硬化并存,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1]。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感染HBV的人口约三十亿,其中三亿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我国是高感染地区,已有六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约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1/4的病人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我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超过3000万,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数约30万,对人民健康和国家经济危害严重[2]。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辨证论治功不可没。而遗憾的是,由于在脏腑辨证中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对该病疗效的发挥。

本课题旨在客观地描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舌脉象特征,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证型与舌脉象参数间的关系,提取舌脉象参数中对该病证型判断有特异性的指标,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做出努力。

2资料与方法

2.1病例来源

2.1.1慢性乙型肝炎组

本课题共收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患者394例,来源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门诊病人。

2.1.2正常对照组

无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它内、外、妇科疾病的健康人142例,来源于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的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和教师。2.2方法

2.2.1诊断标准

慢性乙型肝炎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制定[3]:

2.2.1.1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

(1)血清HBsAg阳性;

(2)血清HBV DNA阳性;

(3)血清抗-HBc IgM阳性;

(4)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2.2.1.2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 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2.2.1.3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一种以上现症HBV感染标志阳性,可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2.2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参照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关于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

(1)肝胆湿热证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胁肋疼痛,脘闷腹胀,烦热,口干而苦,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

次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困倦乏力,皮肤瘙痒,大便秘结或稀溏,脉弦滑数。

(2)湿邪困脾证

主症:脘闷腹胀,或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口淡不欲饮,大便稀溏,舌苔白腻。

次症:胁肋疼痛,头重身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脉弦滑或濡缓。

(3)肝郁气滞证

主症:胁肋胀痛,脘痞腹胀,恶心嗳气,脉弦。

次症:食欲不振,烦躁易怒,时时太息。

(4)肝郁脾虚证

主症:胁肋胀痛,食后腹胀或腹胀午后加重,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时溏时干。

次症:恶心嗳气,烦躁易怒,时时太息,神疲懒言,舌质淡,脉弦或弦缓。

(5)肝郁血瘀证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肝脾肿大,蜘蛛痣,肝掌,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次症: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脉弦涩或涩。

(6)肝肾阴虚证

主症: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无。

次症:低热,头昏目眩,两目干涩,失眠多梦,脉弦细数。

(7)脾肾阳虚证

主症: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便塘,舌质淡胖,苔白。

次症:面色不华或晦暗,腰膝少腹冷痛,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或尿频,脉沉细或沉迟。

(8)热毒炽盛证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色黄如金,小便黄赤,高热,烦躁口渴,

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黄燥。

次症: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衄血、便血、尿血,脉弦数或滑数。

2.2.3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

2.2.4排除标准

(1)合并其它嗜肝病毒感染的肝炎;

(2)经检查证实由药物中毒、乙醇中毒等因素所致的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

(3)合并肝硬化、肝癌、肝性脑病,以及严重的心脑血管、内分泌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2.5剔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无法明确诊断或资料不全等影响判断者。

2.2.6调查方法

建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调查表,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证候资料、舌脉象资料及中西医诊断。由两名中级以上职称的中医师依据调查表,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辨证,得出辨证结果。

2.2.7检测方法

2.2.7.1试验仪器

TP-1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制。

图1TP-1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

图2系统界面图3基本信息输入界面

图4舌象采集系统界面图5脉象采集系统界面

2.2.7.2舌脉象采集的体位、部位要求及采集方法

2.2.7.2.1舌象采集的体位、伸舌姿势要求及采集方法

消除染苔及其他影响因素后,采集对象取正坐位,面对暗箱的光亮处,将下颌放于下颌固定框上,张口,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展开,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以充分暴露舌体,嘱采集对象保持姿势5秒钟,拍摄舌象。由专人用中医舌象分析系统判读出舌象的诊断结果。

图6舌象采集的体位及伸舌姿势要求

2.2.7.2.2脉象采集的体位、部位要求及采集方法

观察对象休息10分钟后,取正坐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同步双通道采集左右手关部脉图,连续记录取脉压力在25~250g之间的3个系列脉图,从中选择最佳压力脉图作为分析的依据。脉图分析方法为时频域联合分析法(信息提取和分析部分主要由上海交通大学完成)。

选择寸口脉作为测脉部位。因为寸口脉是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它位于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其下面是指浅屈肌,故动脉的行径比较固定,解剖位置又较浅表,毗邻组织也较分明,腕部组织比较平坦,便于换能器的安置和固定,所以是测绘脉图的理想部位。选择双手关脉,是由于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左关候肝,右关候脾,肝脾关系密切,在疾病状态下常相互影响,故取双手关脉。

图7脉象采集的体位及部位要求

2.2.7.2.3舌脉象判读结果

TP-1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分析结果报告均以PDF格式保存。舌象分析结果主要内容包括舌色、舌色指数、苔色、苔色指数、舌苔润燥、润燥指数、舌苔厚薄、厚薄指数、舌裂纹、裂纹指数、舌体胖瘦、胖瘦指数、舌苔腐腻、腐腻指数及计算机自动判读的舌象诊断结果描述等;脉象分析结果主要内容包括PSR1、PSR2、PSR3、PSR4、CSR1、CSR2、CSR3、CSR4、BF、CSO、LMS2、LMP2、LMA2、LMS3、LMP3、LMA3等特征参数及计算机自动判读的脉率和脉象诊断结果描述等。

主要舌象参数的含义如下:

舌色和苔色指数:应用二进制的形式进行编码,采用区域识别后相应类别的

信任度作为基数加权因子,从而保证了所得结果的唯一性。

舌苔润燥指数:是指舌图像上白斑区域占整个舌面区域的比值,如果系数越大即偏润,反之偏燥。

舌裂纹指数:经分割的舌图像中裂纹区域像素点个数与整个舌面积的比值,系数越大裂纹明显,反之少量裂纹或无裂纹。

舌胖瘦指数:按照拟合出的抛物线的二次项的系数,并将其规整为0~1之间进行判断,系数越大舌形偏瘦,反之偏胖。

舌苔薄厚指数:根据舌苔区域内红色象素占总舌苔面积的比例大小判断,比例大即偏薄,反之为厚。

舌苔腐腻指数:计算出待测舌苔的纹理特征向量,求该特征向量与各个标准腐腻样本的特征向量之间的距离,根据实际设定腻苔矢量阈值判读每个像素,得出判为腻苔像素点占舌苔面积的比例大小。

主要脉象参数的含义如下:

PSR1-4:功率谱能比1~4;

CSR1-4:倒谱能比1~4;

BF:第二第三尺度空间极小线的长度比;

CSO:倒谱第一峰值零值比;

LMS2:第二尺度空间极值线尺度值;

LMP2:第二尺度空间极值线时间值;

LMA2:第二尺度空间极值线信号强度;

LMS3:第三尺度空间极值线尺度值;

LMP3:第三尺度空间极值线时间值;

LMA3:第三尺度空间极值线信号强度。

2.2.8质量控制

现场采集资料严格按照临床设计方案,通过稳定调查人员、统一诊断标准、统一调查表格、统一调查时间,尽可能减少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

2.2.9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3结果

3.1慢性乙型肝炎组与正常组一般情况统计表

表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证型分布情况

组别例数构成比(%)

肝胆湿热组93 23.60 湿邪困脾组111 28.17 肝郁脾虚组71 18.02 肝郁血瘀组57 14.47 肝肾阴虚组62 15.74 合计394 100.00

图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图

由表1可见,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胆湿热组93例(23.60%),湿邪困

脾组111例(28.17%),肝郁脾虚组71例(18.02%),肝郁血瘀组57例(14.47%),肝

肾阴虚组62例(15.74%)。由图8可见,各证型组的构成比顺序为湿邪困脾组>肝

胆湿热组>肝郁脾虚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血瘀组。

表2慢性乙型肝炎组各证型与正常组基本情况统计表

性别年龄(岁)身高(厘米)体重(公斤)组别例数

男女x±SD x±SD x±SD

肝胆湿热组93 71 22 36.81±10.86 169.63±7.53 65.74±11.00 湿邪困脾组111 68 43 37.98±12.20 167.90±7.28 61.51±10.52 肝郁脾虚组71 35 36 39.76±10.40 166.13±6.74 61.42±10.94 肝郁血瘀组57 45 12 39.44±11.04 170.44±6.76 66.16±11.90 肝肾阴虚组62 44 18 38.69±11.60 166.67±11.50 66.79±18.11 正常组142 45 96 22.21±3.56 165.15±7.65 56.85±9.84

表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年龄(岁)分布表

组别17~30(%) 31~40(%)41~50(%)51~60(%)61以上(%) 合计

肝胆湿热组31(33.33) 29(31.18) 22(23.66) 10(10.75) 1(1.08) 93 湿邪困脾组34(30.63) 30(27.03) 31(27.93) 12(10.81) 4(3.60) 111 肝郁脾虚组17(23.94) 23(32.39) 21(29.58) 10(14.08) 0(0.00) 71 肝郁血瘀组12(21.05) 22(38.60) 12(21.05) 8(14.04) 3(5.26) 57 肝肾阴虚组21(33.87) 17(27.42) 11(17.74) 10(16.13) 3(4.84) 62 合计115(29.19) 121(30.71) 97(24.62) 50(12.69) 11(2.79) 394

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男性263例(66.8%),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17

岁;女性131例(33.2%),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者19岁。男女之比为2.01:1,男

性患者多于女性。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35±11.31岁。其他基

本情况详见表2、表3。

3.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象分布情况

3.2.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象分布情况

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象中淡白舌63例(15.99%),淡红舌129例(32.74%),红类舌(包括红舌、红绛舌,下同)56例(14.21%),紫类舌(包括淡紫舌、紫暗舌、淡红而紫舌,下同)146例(37.06%),所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见紫类舌和淡红舌;舌苔多见白腻苔或淡黄腻苔;舌体多胖大,有不同程度的裂纹。(见表4)

表4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象特征出现率

舌象特征频数百分比(%)舌象特征频数百分比(%)淡白舌63 15.99 燥苔8 2.03 淡红舌129 32.74 较燥苔16 4.06

红舌34 8.63 薄苔79 20.05 红绛舌22 5.58 微薄苔134 34.01 淡紫舌55 13.96 稍厚苔112 28.43 紫暗舌42 10.66 厚苔69 17.51

淡红而紫舌49 12.44 无裂纹116 29.44 白苔157 39.85 少量裂纹105 26.65 淡黄苔146 37.06 中量裂纹141 35.79 黄苔91 23.10 明显裂纹32 8.12

灰苔 0 0.00 瘦薄舌 6 1.52

润苔 331 84.01 胖大舌246 62.44 较润苔 39 9.90 腻苔320 81.22

3.2.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舌象分布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证型不同,舌象存在差异。肝胆湿热组多见淡红舌和红类舌;舌苔多见淡黄腻苔和黄腻苔,苔质多润;舌体多胖大,有不同程度的裂纹。湿邪困脾组多见淡红舌和淡白舌;舌苔多见白腻苔和淡黄腻苔,苔质多润;舌体多胖大,有不同程度的裂纹。肝郁脾虚组多见淡白舌和淡红舌;舌苔多见白腻苔和淡黄腻苔,苔质多润;舌体多胖大,有不同程度的裂纹。肝郁血瘀组多见

紫类舌;舌苔多见白腻苔,苔质多润;舌体多胖大,有不同程度的裂纹。肝肾阴

虚组患者多见红类舌和紫类舌;舌苔多见白腻苔或淡黄腻苔,苔质多润;舌体多

有不同程度的裂纹。(见表5)

表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舌象分布情况

肝胆湿热组 湿邪困脾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 肝肾阴虚组舌象特征 总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淡白舌

633(3.20) 37(33.33) 23(32.39) 0(0.00) 0(0.00) 淡红舌

12940(43.01) 38(34.23) 20(28.17) 12(21.05) 19(30.65) 红舌

3416(17.20) 1(0.90) 0(0.00) 3(5.26) 14(22.58) 红绛舌

2214(15.05) 0(0.00) 0(0.00) 1(1.75) 7(11.29) 淡紫舌

551(1.08) 17(15.32) 15(21.12) 16(28.07) 6(9.68) 紫暗舌 427(7.53) 9(8.11) 7(9.86) 16(28.07) 3(4.84)

淡红而紫舌 4912(12.90) 9(8.11) 6(8.45) 9(15.79) 13(20.97)

白苔 1573(3.23) 66(59.46) 34(47.89) 29(50.88) 25(40.32)

淡黄苔 14653(56.99) 33(29.73) 23(32.39) 15(26.32) 22(35.48)

黄苔

9137(39.78) 12(10.81) 14(19.72) 13(22.81) 15(24.19) 灰苔

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润苔

33172(77.42) 104(93.69)60(84.51) 52(91.23) 43(69.35) 较润苔

3912(12.90) 6(5.41) 9(12.68) 3(5.26) 9(14.52) 燥苔

8 5(5.38) 0(0.00) 0(0.00) 0(0.00) 3(4.84) 较燥苔

164(4.30) 1(0.90) 2(2.82) 2(3.51) 7(11.29) 薄苔

7913(13.98) 24(21.62) 13(18.31) 12(21.05) 17(27.42) 微薄苔

13421(22.58) 37(33.33) 25(35.21) 24(42.11) 27(43.55) 稍厚苔

11235(37.63) 33(29.73) 21(29.58) 13(22.81) 10(16.13) 厚苔

6924(25.81) 17(15.32) 12(16.90) 8(14.04) 8(12.90) 无裂纹

11616(17.20) 31(27.93) 28(39.44) 15(26.32) 26(41.94) 少量裂纹

10532(34.41) 34(30.63) 13(18.31) 17(29.82) 9(14.52) 中量裂纹

14137(39.78) 40(36.04) 24(33.80) 20(35.09) 20(32.26) 明显裂纹

328(8.60) 6(5.41) 6(8.45) 5(8.77) 7(11.29) 瘦薄舌

6 1(1.08) 0(0.00) 0(0.00) 0(0.00) 5(8.06) 胖大舌

24661(65.59) 76(68.47) 40(56.34) 37(64.91) 32(51.61) 腻苔 32087(93.55) 101(90.99)44(61.97) 52(91.23) 36(58.06)

3.3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组的舌象参数比较

对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42例正常人进行舌象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舌色指数和润燥指数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其它舌象参数无明显差异。(见表6)

表6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组的舌象参数比较(±SD)组别舌色指数苔色指数润燥指数厚薄指数裂纹指数胖瘦指数腐腻指数

正常组

32.07±

2.844.96±

1.89

0.98±

0.06

0.45±

0.20

0.31±

0.27

0.83±

0.13

0.58±

0.17

慢性乙型肝炎组20.50±

18.36**

4.79±

1.91

0.93±

0.20**

0.47±

0.22

0.35±

0.28

0.83±

0.14

0.59±

0.18

注:与正常组比较** P<0.01

3.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舌象参数变化关系

表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舌象参数比较(x±SD)组别例数舌色指数苔色指数润燥指数厚薄指数

肝胆湿热组93 17.85±14.99 3.25±1.04 0.88±0.27 0.56±0.20

湿邪困脾组111

26.34±20.64

* 5.89±1.68

**

0.97±0.14 0.48±0.22

肝郁脾虚组71

27.73±21.91

* 4.73±1.89

**★★

0.94±0.18

0.45±0.21

**

肝郁血瘀组57

11.52±10.90

*★★▲▲4.75±1.80

**★★

0.95±0.16 0.45±0.20*

肝肾阴虚组62

12.96±11.07

★▲▲5.54±1.85

**

0.89±0.18

0.34±0.19

**★★▲

注:与肝胆湿热组比较* P<0.05 ** P<0.01与湿邪困脾组比较★P<0.05 ★★P<0.01与肝郁脾虚组比较▲P<0.05 ▲▲P<0.01

表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舌象参数比较(x±SD)

组别例数裂纹指数胖瘦指数腐腻指数

肝胆湿热组93 0.37±0.26 0.82±0.16 0.61±0.17 湿邪困脾组111 0.32±0.27 0.85±0.12 0.62±0.16 肝郁脾虚组71 0.31±0.30 0.80±0.15★ 0.49±0.18**★★

肝郁血瘀组57 0.34±0.29 0.82±0.12 0.48±0.18**★★

肝肾阴虚组62 0.41±0.31 0.80±0.12 0.45±0.16**★★▲

注:与肝胆湿热组比较* P<0.05 ** P<0.01

与湿邪困脾组比较★P<0.05 ★★P<0.01

与肝郁脾虚组比较▲P<0.05 ▲▲P<0.01

从表7、表8可以看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证型之间舌象多个参数存在显

著性差异,表现为:

舌色指数:肝郁脾虚组>湿邪困脾组>肝胆湿热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胆湿热组与湿邪困脾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之间,湿邪困脾组与肝

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之间,肝郁脾虚组与肝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之间有显著

性差异(P<0.05)。

苔色指数:湿邪困脾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血瘀组>肝郁脾虚组>肝胆湿热组。肝胆湿热组与湿邪困脾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之间,湿

邪困脾组与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厚薄指数: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肝胆湿热组与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之间,湿邪困脾组与肝

肾阴虚组之间,肝郁脾虚组与肝肾阴虚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胖瘦指数:湿邪困脾组>肝胆湿热组>肝郁血瘀组>肝郁脾虚组>肝肾阴虚组。湿邪困脾组与肝郁脾虚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腐腻指数:湿邪困脾组>肝胆湿热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肝胆湿热组与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之间,湿邪困脾组与肝

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之间,肝郁脾虚与肝肾阴虚组之间有显著性

差异(P<0.05)。

3.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脉象分布情况

3.5.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左、右关部脉象分布情况

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左关部脉象:平脉25例(6.35%),弦类脉(包括弦脉、

弦数脉、弦滑脉、弦滑数脉,下同)257例(65.23%),滑类脉(包括滑脉、滑数脉,

下同)35例(8.88%),沉脉39例(9.90%),浮脉2例(0.51%),迟脉7例(1.78%),有力

脉28例(7.11%),无力脉1例(0.25%)。所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左关部多见弦类脉。(见表9)

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右关部脉象:平脉26例(6.60%),弦类脉246例(62.45%),滑类脉46例(11.67%),沉脉37例(9.39%),浮脉3例(0.76%),迟脉7例(1.78%),有力脉27例(6.85%),无力脉2例(0.51%)。所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右关部多

见弦类脉和滑类脉。(见表9)

表9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左关与右关脉象特征出现率比较(x±SD)

左关脉象特征频数百分比(%)右关脉象特征频数百分比(%)平脉25 6.35 平脉26 6.60 弦脉155 39.34 弦脉149 37.82 弦滑脉36 9.14 弦滑脉33 8.38 弦数脉34 8.63 弦数脉33 8.38 滑脉18 4.57 滑脉27 6.85 滑数脉17 4.31 滑数脉19 4.82 弦滑数脉32 8.12 弦滑数脉31 7.87 沉脉39 9.90 沉脉37 9.39 浮脉 2 0.51 浮脉 3 0.76 迟脉7 1.78 迟脉7 1.78 有力脉28 7.11 有力脉27 6.85 无力脉 1 0.25 无力脉 2 0.51 3.5.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左、右关部脉象分布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证型不同,脉象存在差异。肝胆湿热组左关部和

右关部都以弦脉、弦滑数脉为主。湿邪困脾组左关部和右关部都以弦脉、弦滑脉

为主。肝郁脾虚组左关部和右关部都以弦脉、沉脉为主。肝郁血瘀组左关部和右

关部都以弦脉、沉脉为主。肝肾阴虚组左关部和右关部都以弦脉、弦数脉为主。(见表10~表11)

表1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左关部脉象分布情况总

例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

脉象特征

数例数(%)例数(%)例数(%)例数(%)例数(%)平脉25 7(7.53) 10(9.01) 1(1.41) 6(10.53) 1(1.61) 弦脉155 30(32.26) 38(34.23) 32(45.07) 28(49.12) 27(43.55) 弦滑脉36 6(6.45) 20(18.02) 3(4.32) 5(8.77) 2(3.23) 弦数脉34

8(8.60) 7(6.31) 7(9.86) 0(0.00) 12(19.35) 滑脉18

6(6.45) 8(7.21) 0(0.00) 2(3.51) 2(3.23) 滑数脉17 10(10.75) 5(4.51) 1(1.41) 0(0.00) 1(1.61) 弦滑数脉32 12(12.90) 6(5.41) 6(8.45) 2(3.51) 6(9.68) 沉脉39 3(3.23) 8(7.21) 15(21.13) 8(14.03) 5(8.06) 浮脉 2 0(0.00) 0(0.00) 0(0.00) 1(1.75) 1(1.61) 迟脉7 2(2.15) 0(0.00) 1(1.41) 3(5.26) 1(1.61) 有力脉28

9(9.68) 9(8.11) 4(5.63) 2(3.51) 4(6.45) 无力脉 1 0(0.00) 0(0.00) 1(1.41) 0(0.00) 0(0.00)

表1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右关部脉象分布情况

总例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

脉象特征

数例数(%)例数(%)例数(%)例数(%)例数(%)平脉26 10(10.75) 8(7.21) 1(1.41) 5(8.77) 2(3.23) 弦脉149 28(30.11) 35(31.53) 35(49.30) 28(49.12) 23(37.10) 弦滑脉33 4(4.30) 18(16.22) 3(4.23) 4(7.02) 4(6.45) 弦数脉33 10(10.75) 4(3.60) 5(7.04) 0(0.00) 14(22.58) 滑脉27 6(6.45) 12(10.81) 2(2.82) 5(8.77) 2(3.23) 滑数脉19 6(6.45) 10(9.01) 1(1.41) 0(0.00) 2(3.23) 弦滑数脉31 16(17.20) 5(4.51) 3(4.23) 3(5.26) 4(6.45) 沉脉37 3(3.23) 6(5.41) 15(21.13) 9(15.79) 4(6.45) 浮脉 3 1(1.08) 0(0.00) 0(0.00) 0(0.00) 2(3.23) 迟脉7 2(2.15) 0(0.00) 1(1.41) 3(5.26) 1(1.61) 有力脉27 7(7.53) 13(11.71) 3(4.23) 0(0.00) 4(6.45) 无力脉 2 0(0.00) 0(0.00) 2(2.82) 0(0.00) 0(0.00)

3.6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组的脉象参数比较

对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4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脉象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脉象参数LPSR1、LLMP2、RPSR1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LPSR2、LPSR3、RPSR2、RPSR4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12)

表12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组的双手关脉的脉图参数比较(±SD)组别例数LPSR1 LPSR2 LPSR3 LLMP2RPSR1RPSR2 RPSR4

正常组142

0.60±

0.060.27±

0.04

0.08±

0.02

147.48±

47.37

0.58±

0.06

0.28±

0.04

0.07±

0.02

慢性乙型

肝炎组394

0.65±

0.07**

0.22±

0.05**

0.07±

0.02*

157.73±

42.02*

0.64±

0.07**

0.23±

0.05**

0.06±

0.02**

注:与正常组比较* P<0.05 ** P<0.01

3.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脉象参数变化关系

3.7.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左关脉的脉象参数比较

表1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左关脉的脉象参数比较(x±SD)组别例数LPSR1 LPSR2 LCSR3 LBF 肝胆湿热组93 0.64±0.07 0.23±0.05 0.196±0.008 1.34±0.19

湿邪困脾组111 0.65±0.08 0.22±0.05 0.198±0.005 1.33±0.24

肝郁脾虚组71 0.67±0.07*

0.20±0.05

**★

0.198±0.004 1.28±0.16 肝郁血瘀组57 0.65±0.07 0.22±0.04 0.197±0.005

1.25±0.15

*★

肝肾阴虚组62 0.64±0.05 0.22±0.03

0.196±0.009

★▲1.36±0.24

注:与肝胆湿热组比较* P<0.05 ** P<0.01

与湿邪困脾组比较★P<0.05

与肝郁脾虚组比较▲P<0.05

从表13可以看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证型之间左关脉的多个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

LPSR1:肝郁脾虚组>湿邪困脾组>肝郁血瘀组>肝胆湿热组>肝肾阴虚

组。肝胆湿热组与肝郁脾虚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LPSR2: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

组。肝胆湿热组与肝郁脾虚组之间,湿邪困脾组与肝郁脾虚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

异(P<0.05)。

LCSR3:湿邪困脾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肝胆湿热

组。湿邪困脾组与肝肾阴虚组之间,肝郁脾虚组与肝肾阴虚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

异(P<0.05)。

LBF:肝肾阴虚组>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

肝胆湿热组与肝郁血瘀组之间,湿邪困脾组与肝郁血瘀组之间,肝郁脾虚组与肝

肾阴虚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7.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右关脉的脉图参数比较

表1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右关脉的脉图参数比较(x±SD)组别例数RPSR1 RPSR2 RCSR1 RCSR2

肝胆湿热组93 0.62±0.08 0.24±0.06 0.218±0.023 0.198±0.008

湿邪困脾组1110.64±0.08 0.23±0.06 0.210±0.021* 0.199±0.002* 肝郁脾虚组71 0.65±0.08* 0.22±0.05** 0.215±0.017 0.199±0.004

肝郁血瘀组57 0.65±0.06 0.23±0.05 0.214±0.012 0.198±0.004

肝肾阴虚组62 0.64±0.06 0.23±0.04 0.219±0.022★0.198±0.006★

注:与肝胆湿热组比较* P<0.05 ** P<0.01

与湿邪困脾组比较★P<0.05

表1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五证型右关脉的脉图参数比较(x±SD)

RLMP3组别例数RCSR4 RBF RCS0R

肝胆湿热组93 0.391±0.011 1.32±0.20 0.69±0.11 116.36±43.77 湿邪困脾组111 0.394±0.006* 1.34±0.21 0.72±0.07*119.61±35.72

肝郁脾虚组71 0.393±0.010 1.31±0.19 0.71±0.10 124.41±35.44 肝郁血瘀组57 0.393±0.008 1.29±0.15 0.71±0.09

130.82±37.24*

肝肾阴虚组62 0.393±0.012★ 1.40±0.22▲▲0.68±0.12▲123.15±33.04

注:与肝胆湿热组比较* P<0.05

与湿邪困脾组比较★P<0.05

与肝郁血瘀组比较▲P<0.05▲▲P<0.01

从表14、15可以看出,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证型之间右关脉的多个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

RPSR1: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湿邪困脾组>肝肾阴虚组>肝胆湿热组。肝胆湿热组与肝郁脾虚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RPSR2:肝胆湿热组>湿邪困脾组>肝郁血瘀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肝胆湿热组与肝郁脾虚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RCSR1:肝肾阴虚组>肝胆湿热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湿邪困脾组。肝胆湿热组与湿邪困脾组之间,湿邪困脾组与肝肾阴虚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RCSR2:肝郁脾虚组>湿邪困脾组>肝胆湿热组>肝肾阴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胆湿热组与湿邪困脾组之间,湿邪困脾组与肝肾阴虚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RCSR4:湿邪困脾组>肝肾阴虚组>肝胆湿热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胆湿热组与湿邪困脾组之间,湿邪困脾组与肝肾阴虚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RBF:肝肾阴虚组>湿邪困脾组>肝胆湿热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肝郁血瘀组与肝肾阴虚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RCS0R:湿邪困脾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肝胆湿热组>肝肾阴虚组。肝胆湿热组与湿邪困脾组之间,肝郁血瘀组与肝肾阴虚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RLMP3:肝郁血瘀组>肝郁脾虚组>肝肾阴虚组>湿邪困脾组>肝胆湿热组。肝胆湿热组与肝郁血瘀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脉诊中的常见脉象

脉诊中的常见脉象 正常脉象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

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 (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 脉、24 脉、27 脉或28 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中医脉象口诀

一、浮脉类 轻取即得浮类主,浮洪芤革及散濡。 浮脉表征虚阳浮,举之有余按不足。 洪脉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独。 浮大中空葱管如,失血伤阴芤脉布。 中空边坚革搏指,亡血失精产崩枯。 散漫无根力不均,脏绝元散有至数。 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要记住。 二、沉脉类 重按始得沉类记,沉伏弱牢四般齐。 沉脉轻取皆不应,重按始得病主里。 重按筋骨得伏脉,邪闭厥证并痛极。 沉细无力软弱脉,气血俱虚及阳气。 沉按实大弦长牢,阴寒内积疝癥积。 三、迟脉类 迟类一息无四至,迟缓更有脉涩结。 不足四至是迟脉,寒证多见热邪稀。 一息四至怠缓脉,平人脾虚与病湿。 涩脉亦属迟脉类,往来迟滞脉艰涩。 精伤血少涩脉主,气滞血瘀内痰食。 结脉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心中记。 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结脉医。 四、数脉类 数类一息足五至,促动更有脉数疾。 数脉五至不足七,数脉热证兼虚里。 一息七八急疾脉,疾脉数脉治同一。 促脉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与结异。 阳热亢盛痰食积,脏气衰败与瘀滞。 脉短如豆滑数力,疼痛惊恐短脉体。 五、虚脉类 应指无力虚类脉,虚细更有短微代。 虚脉举按皆无力,应指松软气血衰。 细脉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湿证猜。 似有似无极细软,微脉气血阳并衰。 迟而中止定数代,伤痛惊恐脏衰来。 不及本部首尾短,无力气损力郁态。 六、实脉类 应指有力实类囊,实滑弦紧与大长。 举按充实皆有力,实脉实证平人当。 滑脉往来更流利,应指圆滑孕妇相。 痰湿食积与实热,青年壮年不可忘。 弦脉琴弦端直长,老年痰饮痛肝胆。 绷急弹指如转索,紧脉宿食痛实寒。 首尾端直超本位,长脉平人热实阳。 脉体宽大无汹涌,大脉病进及健康。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 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 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 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 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3.微脉:似有似无极细软,气血大虚阳气衰。 4.代脉:迟而中止有定数,跌仆痛惊脏气衰。 5.短脉:不及本部首尾短,无力气损有力郁。 六、实脉类(应指有力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6) 1.实脉: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两类全。 2.滑脉:往来流利指圆滑,痰湿食积与实热,青壮年脉或孕妇。 3.弦脉: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病疼或痰饮,疟疾老年健康者。 4.紧脉:绷急弹指如转索,实寒疼痛与宿食。 5.长脉:首尾端直超本位,阳气有余或阳证、热证实证与平人。 6.大脉:脉体宽大无汹涌,病进健康两相背。

中医脉象图谱讲解

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kōu)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rú)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gù)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症结挛筋;尺迟火衰,溲(sōu)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lóng)、【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qiāng)。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yōng)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与,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jiǎn)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wěi,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得病)痹(bì,由风、寒、湿等引起得肢体疼痛或麻木得病);右尺火 衰,寒证蜂起。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正常脉象 上课了。 上午我们讲到了诊脉的一些基本情况,脉诊的原理、诊脉的部位、诊脉的方法,讲了这些内容。下面我们讲第二节,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也叫做平脉、常脉或者是缓脉,有这样几种称法。什么是正常脉象呢?就是在生理条件下所表现的一些脉象,这个脉象它有一定的基本特点、有一定的表现特点,但是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脉,而是切脉里面,你说哪一种脉就是正常脉,哪一种脉就不是正常脉,除了刚才讲有时候可以称缓脉为正常脉以外,一般不好说浮脉就是正常脉,沉脉、数脉、滑脉,哪一种脉象都不好说是正常脉,它有一定的表现特点。临床上我们记录的时候,也一般不是描述(正常),记录病历也不是说它脉象正常,也不这样记,即使没有发现特殊的表现,它是属于正常脉象,我们写病历的时候也不写脉象正常,最多写一个脉缓,就用缓来代表这个正常脉象。既不写平脉,也不写常脉,也不写脉象正常。脉象正常,它能够反映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就是气血、阴阳、精神这都是正常的,因此就表现为脉象的正常。脉象正常,怎么知道脉象正常呢?有什么特点呢?它的脉象特点是,部位上看不浮不沉,中取明显,不浮又是怎么样的不浮?不沉是怎么样不沉?就是说用的力量适中。告诉学生什么样的情况下这就是浮取,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沉取?这个脉象浮取也可以有一点体会,不很明显,中取就很明显,沉取也仍然有一些,不很明显了,这

就是一个特点。速度上、速率上,位、速、形、势,我们上午讲到脉象的要素应该包括位、速、形、势,这是讲的位置上不浮不沉,当然也不存在着长和短,从纵轴上它也不存在着长和短的问题。长短多少啊?我们还有个说法,就是一寸九分,是不是啊,少于一寸九分,它只有一寸五分,那是短了,它两寸多长还在这里有脉搏跳动,那当然是长了。浮和沉就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中取明显。快慢,不快不慢,反正就是要处于中间,什么就是快、什么就是慢呢?可以局限一下,我们说,上午讲了一下,1分钟呼吸18次,如果说按每息4次,闰以太息,就是说相当于每1息4.5次的样子,因此在80次左右,在这个范围之内,85次也可以正常,86、87也还可能是正常,渐渐正常,75、76、78都可能是正常,所以快慢是不快不慢,快了、慢了那都是病了,都是病理表现。形态是不大不小,不深不浅,不快不慢,不大不小,那么到底有多大呢?也没有具体的来测量,当然这个是可以测量的,解剖以后把这个血管看看,量一下这个血管有几个毫米,恐怕不会超过1个厘米吧,3个毫米、5个毫米,恐怕就是3个毫米左右那么大一个范围,形体适中,太大了就变成了洪脉,小了是细脉,形体适中。第四个,势力是从容和缓,应指有力,它的力量从从容容,那就包括了不快不慢了,和缓有力,是和缓有力这四个字,这是正常脉象的表现。第五个节律,它的节律是节律整齐,没有歇止,它没有跳5下、3下、8下,中间停一下,也有的可能20下、30下,跳1下停1下,有的甚至1分钟没有跳(停),到第2分钟的时候它出现停了1下,那都是有歇止。为什么强调50动?有的有歇止的脉

脉象图解

脉象图解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 浮脉图 【临床意义】主表证,亦主虚证。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沉脉图

【临床意义】沉脉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临床意义】迟脉主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4.数脉 【脉象特征】脉率增快,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相当于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 【临床意义】数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5.洪脉(附大脉) 【脉象特征】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洪脉图

【临床意义】洪脉主气分热盛,亦主邪盛正衰。 6.微脉 【脉象特征】脉形细小,脉势软弱,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临床意义】微脉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7.细脉(小脉) 【脉象特征】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细脉图 【临床意义】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8.散脉 【脉象特征】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 【临床意义】散脉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

9.虚脉 【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虚脉图 【临床意义】虚脉主虚证。 【脉象特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实脉图 【临床意义】实脉主实证。 11.滑脉

【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滑脉图 【临床意义】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 12.涩脉 【脉象特征】脉细而缓,脉率和脉力不匀,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 涩脉图 【临床意义】涩脉主伤精,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13.长脉 【脉象特征】脉形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临床意义】长脉主肝阳有余,阳盛内热等有余之证。 14.短脉 【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临床意义】短脉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15.弦脉 【脉象特征】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较强、较硬。 弦脉图 【临床意义】弦脉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16.芤脉

26种脉象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 在诊疗实践中,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基本上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因此,对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 对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这是最重要的依据。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对脉象进行分析,涉及范围太广,内涵极其丰富。但总的说,是根据脉象变化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病位、发展趋势和病理机制等,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对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脉诊用于临床的关键环节,是脉诊参与“辨证论治”过程的纽带和桥梁。历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直接影响了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比如,革脉和代脉,其实际意义,主要是对脉象的变化或转变进行辨别和分析。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几乎未能发挥作用。再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并未发挥诊断非窦性心律的作用。这些事实说明,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方法与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据考证,古代医家精心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寸口脉变化的相关方面,而且反映了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多种方法。并且,这些方法很实用,既简便又准确。因此,应该将这些方法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 1,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位的脉象 反映脉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脉,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辨别寸口脉在哪一部。根据寸口脉在“五部”的顺序,可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为便于叙说,暂将“按之至骨”的指力称“总指力”。根据“总指力”,可具体掌握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的相应指力。比如:辨别浮脉,所用指力不超过“总指力”的“五分之二”。辨别沉脉,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辨别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的脉体,是伏脉。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其他脉象若以脉位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比如,“濡脉”是“细而软”兼“浮”,“弱脉”是“细而软”兼“沉”。再如,“脉浮数”是“浮脉”与“数脉”相兼,“脉沉数”是“沉脉”与“数脉”相兼。显然,这都是非常准确的辨别方法。 对脉位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一般规律。临诊时,表证脉不浮或里证脉不沉,其诊断作用更重要。必须将脉位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意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充分体现脉位变化的诊断作用。比如,《伤寒论》第九十二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四逆汤方。”第三百零一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这两条所论都是“表证”,但其脉不“浮”而反“沉”。

二十八脉脉象

李中梓《诊家正眼》二十八脉脉象与主病歌诀 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滑脉 6、涩脉 7、虚脉 8、实脉 9、长脉10、短脉11、洪脉12、微脉13、细脉14、濡脉15、弱脉16、紧脉17、缓脉18、弦脉19、动脉20、促脉21、结脉22、代脉23、革脉24、牢脉25、散脉26、芤脉27、伏脉28、疾脉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痛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迟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 ;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正常人中常见脉象的研究(一)

正常人中常见脉象的研究(一) 【摘要】目的观察常见脉象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方法将医师诊脉与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检测相结合,对1062例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脉象测定。结果受检者中,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细脉、滑脉、缓脉、实脉出现的比率分别为13.75%,10.26%,5.46%,4.33%,11.11%,12.90%,15.35%,9.23%,8.85%。洪脉则未出现。结论浮脉、沉脉、迟脉、数脉、弦脉、细脉、滑脉、缓脉、实脉皆可在正常人中出现,因此在临床上遇到这些脉象时,必须注意辨别是生理性因素还是病理性因素引起。 【关键词】常见脉象正常人比率 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除了出现平脉外,还可出现28脉中的多种脉象,可反映不同的机体状况,对防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脉诊研究的关键之一是要能准确客观地定脉,以往对脉象的研究中,定脉或是单以医师诊脉结果为依据,或是单以脉象仪检测结果为依据,而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因此,笔者试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以准确测定脉象,对常见脉象在正常人中出现的比率作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观察对象共1062例,为2003-04~2007-01广西中医学院进行脉诊实验课程学习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医疗美容、公共卫生管理等专业的大学本、专科学生,均身体健康,无全身器质性病变病史,无任何自觉症状,无阳性体征;年龄19~23岁;男524例,女538例。 1.2研究方法 1.2.1医师诊脉以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所列的常见脉象表现为标准〔1〕,由具有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并有3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广西中医学院中医诊断专业教师用寸口诊脉法进行诊脉。 1.2.2脉象仪检测采用上海中医大科技发展公司2003年出产的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受检者取自然坐位,于左手寸口脉关部安置脉象换能器,调节换能器压力调节螺旋纽,对50、100、125、150、175、225g6个取脉压力段的脉图进行连续采样、储存,并从6段系列脉图中由仪器自动选择最佳脉图、调整参数后,调整到屏幕所提示的最佳取脉压力再次采样,并由脉象仪进行分析、辨脉。 1.2.3脉象确定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一致者即确定脉名。对于医师诊脉与脉象仪检测结果不一致者,则让受检者休息15min后,再次用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按同样的方法进行脉象检测,两次检测结果相同者确定为该脉,两次检测结果不一致者以与医师诊脉结果相同者为准。 2结果 1062例受检者中,浮脉为1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3.75%;沉脉为109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0.26%;迟脉为5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5.46%;数脉为46例,占受检者总数的4.33%;弦脉为11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1.11%;细脉为137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2.90%;滑脉为163例,占受检者总数的15.35%;缓脉为98例,占受检者总数的9.23%;实脉为94例,占受检者总数的8.85%;洪脉则未出现(注:相兼脉者分开计算,如浮细脉分别计为浮脉和细脉)。 3讨论 浮脉脉位表浅,见于表证,也可见于虚证。但浮脉亦可见于正常人,此即生理性浮脉。本研究中,13.75%的健康青年人会出现生理性浮脉。生理性浮脉的出现多与体型消瘦有关,各代医家对此早有认识。《伤寒杂病论》曰:“瘦人当浮。”《脉说》曰:“瘦人得浮脉,三部相得曰肌薄,肥人得之未有不病者。”《医碥》曰:“瘦人多浮,有变于时令者,春夏气升而脉浮。”瘦人肌肉薄,脉位表浅,故出现浮脉。

中医脉诊---29脉象记忆歌诀

中医脉诊——29脉象记忆歌诀 2017-09-29 07:44 导读: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脉诊是医师用手指切按患者的动脉搏动,体验脉动应指的情况,了解和判断病证的一种诊病方法。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下面一起看看中医各种脉象知识!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 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 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 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 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正常脉象的特点有哪些

正常脉象的特点有哪些 正常脉象的主要特点是:一息四~五至,相当于70~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寸、关、尺三部均触及,沉取不绝。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博粹堂中医介绍。 胃、神、根是从不同侧面强调了正常脉象所必备的条件,三者相互补充而不能截然分开,其临床意义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标志之一。平脉反映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象征。 胃: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人之死生,决定于胃气的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脉有胃气表现在: (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2)脉率调匀,不快不慢; (3)脉力充盈,不强不弱; (4)脉道适中,不大不小; (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和缓、从容、流利,尽管存在人体差异或有生理性变异,但兼有和缓从容流利的指感,就是脉有胃气。胃气充足的脉象即称为平脉,所谓“有胃为平”,平脉是正常生理状态的反映;缺少胃气的脉为病脉,曰”胃少为病“;失去胃气的脉即为死脉,曰“无胃为死”,是病情危重的反映,亦称真藏脉。 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和缓、从容、流利,尽管人体存在人体差异或有生理性变异,但兼有和缓从容流利的指感,就是脉有胃气。胃气充足的脉象即称为平脉,所谓“有胃为平”,平脉是正常生理状态的反映;缺少胃气的脉为病脉,曰“胃少为病”;失去胃气的脉即为死脉,曰“无胃为死”,是病情危重反映,亦称真藏脉。 神:脉贵有神,心主血而藏神,脉为血之府,血气充盈,心神便健旺,脉象自然有神,脉神的特征主要是两个方面: (1)应指有力柔和; (2)节律整齐。 故弦实之中仍有柔和,微弱之中不失有力,多谓脉有神气。观察脉神推测病情还必须与全身情况结合,病人形神充沛,虽见脉神不振,尚有挽回之望;若形神已失,虽脉无凶候,亦不能掉以轻心。 根:脉之有根关系到肾。肾乃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人身十二经脉全赖肾间动气之生发,肾气犹存,好比树木之有根,枝叶虽枯,根本不坏,当有生机;若久病及肾,本元亏乏,虽有灵丹亦难起沉疴。脉之有根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所以有“尺以候肾”、“沉取候肾”的说法。

中医28种脉象

就是平常健康人的脉象。 一般而言,脉来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就属于平脉。而常人的脉又会随着时令、年龄、性别、体力、生活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由于这些都是因为季节而有的脉象变化,因此并不属于病况,所以称为「平脉」。年老人脉较快且硬,成年人脉较慢而柔,小儿脉更快;男子脉较慢,女子脉较快,这是因男女老幼不同而有的脉象差异;至于经常劳动体力的人,脉多大而有力,经常用脑的人,脉细且无力。 在运动后、饮酒、洗浴、激动之后,脉会较快。相反地,安静或睡眠时,脉会较慢,这是因生活起居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平脉。大体而言,这些脉象的变动,只是会稍微地变化,与正常的脉象并不会有太大出入。 在切脉时,必须把握「不大不小、不浮不沈、来去从容、一息四五至」(小儿一息可有六至)的原则。如果超过了这些范围,又出现了其它的病象时,就属于病脉。 ◎病脉 与「平脉」相出入时,就称为「病脉」。古人将它分为二十八脉:浮、沈、伏、迟、数、疾、代、促、结、洪、细、长、短、弦、虚、实、弱、微、散、缓、濡、紧革、牢、滑、动、涩」各自描写出不同的脉象与主病。在临症上,言二十八种脉象,很少只见一种脉象,通常都是兼见几种的脉象。为了便于记忆,清代名医陈园将这二十八脉分为八大类,并且以浮、沈、迟、数、细、大、短、长八脉为纲,分别叙述各种脉象与主病。 浮脉:(附洪脉、虚脉、散脉、芤脉、革脉、濡脉) 浮脉的脉象,是指用轻的指力,就可以得到脉象,虽然彰明易见,但是重按反而不见。它的主病,是表症、阳症与腑病。在浮脉相类的脉象中,又包括洪、虚、散、芤、革、濡等六种脉象。凡是浮而有力的叫洪脉,主要是邪盛火亢;浮而无力的是虚脉,主要是气血虚弱;浮且中空如管的是芤脉,主病为失血;脉象浮而散乱的是散脉,主病是肾气衰败;浮而外强中空较芤为剧的是革脉,主病是阴阳不交而极为细软的是濡脉,主要为阳虚有湿。以上各病症与脉象,是以浮脉为纲。 沈脉:(附伏脉、牢脉、弱脉) 沈脉的脉象,是用重的指力才能取得的脉象。用轻的指力,是无法取得的。主病为里症、阴症与脏病。在沈脉相类脉象中,又包括伏脉、牢脉与弱脉。凡是沈而着骨,隐伏不现的叫做伏脉,主病是病邪深沈在里之症;脉来大而弦实,沈取才能得到的叫牢脉,主病是坚积寒实之症;脉来细小而沈,重按才能得到的叫弱脉,主病是阳气衰微之症。以上的各种脉象与病症,都是以沈脉为纲。 迟脉:(附缓脉、涩脉、结脉、代脉) 迟脉的脉象是脉来次数减少,一息只有三至,甚至两至,主病的内容是内脏阴寒之症。在迟脉相类脉象中,包括缓脉、涩脉、结脉、代脉。凡是脉来宽缓和匀,一息四至的,就叫做缓脉,

中医诊断:正常脉象综述

正常脉象称为平脉、也称常脉。是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是人体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健康的征象。 正常脉象特征是: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在成年人相当于每分钟72—80次,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正常脉象的特点为“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即脉有胃气。 脉有胃气的表现是: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律一致。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冲和之象,便是有胃气。 脉之胃气,反映了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人以胃气为本,脉亦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少胃气则病,无胃气则死。因此,诊察脉象有无胃气,对于推断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神:即脉有神气。 脉有神表现有: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脉之神气反映了机体精气盛衰的状况。因为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故有胃即有神。 脉象有神,在正常人说明精气充盛;在有病之人,说明虽然有病而精气未竭。故观察脉神对推断疾病预后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根:即脉有根基。 脉有根表现为:尺脉有力或沉取不绝二个方面 脉有根无根与肾气盛衰有关。脉有根在正常人说明肾气充盛;在病中,则为肾气未绝,尚有生机。相反,若尺脉沉取不应,则说明肾气已败,病情危重。 总之,脉有胃、有神、有根,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脉有胃、有神、有根,说明脾胃、心、肾等脏腑功能不衰,气血精神未绝,虽病而病尚轻浅,生机仍在,预后良好。 此外平脉脉象还因为个体差异、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生理变异,这些变异仍属平脉范围。

15种常见脉象的疾病对应

2014江西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备考:15种常见脉 象的疾病对应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中公卫生人才网带着大家学习几种常见脉象对应哪些疾病。 1.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2.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特点为脉搏部位较深。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3.弦脉: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有弹力,脉管的硬度大。主气郁,肝胆病证及痛证。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证。 4.洪脉:脉形洪大,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形宽,波动大。主热证,阳热亢盛。常见于高热病人。 5.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特点是较正常脉搏至数快。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6.促脉: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搏快有不规则的间歇。为阳盛热实,或气血痰食停滞,见于气血痰食瘀滞,肿痛,诸实热证。脉细促而无力,多为虚脱之象。 7.滑脉: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气血充盛的正常人有时可见此脉,妇女妊娠时多见此脉,病脉则多见于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恶性肿瘤等。 8.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特点为脉搏部位表浅。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9.缓脉:一息四至,不快不慢,不强不弱,脉来和缓,脉的硬度、张力适中,是有胃气的正常脉象,见于健康人。病脉则见于气机为湿所困之湿证,或病后复元。 10.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脉象常迟,属生理状态。 11.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二十八脉的示意图、脉象、示意图解、主病 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外形和频率等。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把握。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脉象由脉位、脉力、脉率、脉形等的混合演变构成28脉。脉象示意图即以图象表达脉象的位置、力量、外形和频率等。以便初学脉学者易于识别把握。脉象示意图,将正常人的脉搏力量假设作6个脉力单位,在示意图上以五个黑格表示浮、中、沉,每部脉象分别用三图表示之。代表诊脉时浮中沉三候。正常人脉的宽度,假设作两个单位计算,在示意图中于脉搏升波的基底部用两个黑格表示,如脉细则填画一个或一个半横格,大脉、洪脉较正常为宽则填画两个半或三个格,以示比正常脉象宽的倍数。正常脉的波峰,假设为7个波,为正常人脉搏跳动的次数。 1.浮脉 (一)脉象: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 (二)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三)图解:以浮取上边之黑线为皮层,其波峰透出黑线,表示脉搏浮泛于皮肤之上,其脉力浮取脉力较猛,正常脉力一般为五个脉力单位,在最上大黑线中为五个小黑格。浮脉的脉力,浮取超过正常,故浮取黑线中为6格;中取较弱,故在中取部位为5格;重取有的为4个脉力单位,在沉取部位画4格。脉形一般不宽,故在起波基底横线上,绘两个格。说明浮脉脉力,浮取较猛,中取稍软,而重取显弱。而浮脉在持脉时毫不加压,即明显的泛泛于皮肤之上。若轻按不显,中取方见,重取明显,即非浮脉。 (四)主病:浮脉盅眄,为六*之邪侵入肌表,当外邪侵袭肌表,人体之气血为捍卫机体,而趋向于表,故脉应之而浮。浮脉虽属外邪袭表之征,但有虚实之分,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不论表实表虚,只要脉现浮象,必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之表证。表实者可发汗以宣邪,麻黄汤主之。表虚者,可解肌散风,桂枝汤主之。如脉浮兼迟,为胸阳不足,风寒外袭,宜温散寒邪,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浮而兼濡,多为伤暑。浮而兼数,多为风热。久病见浮,为阴气过伤,无以维阳,致虚阳上泛,而脉现浮象。另有久病体虚,脉多沉细,如突变浮脉,多因正气虚损,外邪犯所致,故久病见浮,病多反复。 (五)浮脉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亦流通。 (六)浮脉辨证分析表 浮脉盅眄 (1)外邪侵袭一实证 ①浮而有力——表实 ②浮而无力——表虚 ③浮而兼迟——表寒 ④浮而兼洪——表热 ⑤浮而兼缓——中风风湿 ⑥浮而兼濡——伤暑

正常的脉象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脉、24脉、27脉

或28脉不等。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一分钟不到60次)。主寒证或阳虚。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 数脉: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主见于热证,包括某些热性病的全过程。如邪在卫分,则脉浮数;邪入气分,则脉洪数或滑数;邪入营分,多脉细数;邪传血分,则脉细数或虚数。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数脉多数而有力。若有心肌兴奋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每分钟的输出量而见数脉的,则必是数而无力。

脉象知识

象,中医诊断学名词。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等功能变化,均可导致脉象的改变,故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目录 编辑本段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 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 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 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1] 编辑本段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此外,脉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气候,年龄,性别,体质,劳逸及精神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脉象也会发生某些生理变化。例如一年四季,脉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脉急数,青壮年脉多有力,老人脉稍弦,妇女脉象较男性脉象弱而略快;胖人脉稍沉,瘦人脉稍浮;劳力之后,饮酒,饱食或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来较弱;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这些均应与病脉相鉴别。另外,少数人桡动脉走向异常,脉可不显现与寸口,如有的显于寸口的背侧,名曰“反关脉”;有的从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飞脉”。这都不属于病脉。 编辑本段影响因素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编辑本段其他相关 脉象口诀歌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