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课程论

一、课程

1.课程的形成与发展

1)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被认为是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的里程碑,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泰勒

①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正式出版,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现

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架构。

②泰勒原理: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

a.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b.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c.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d.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问题也可以看作是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即: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结果的评价。(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其他步骤都是围绕或紧随目标的。)后来课程论领域将这四个步骤称之为“泰勒原理”。

2.课程分类(当代课程的类型)

1)价值性分类(根据侧重点和立足点分类)

①社会本位课程②知识本位课程③儿童本位课程

2)选择性分类

①必修课程②选修课程

3)规定性分类

①显性课程

②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

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3.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

经验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领悟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理想的课程(最多、范围最广)

4.课程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2)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自身发展规律

5.泰勒原理对应着课程结构的基本四要素: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6.我国的课程文件(从高到低、从抽象到具体)

1)课程计划——指导性文件(国家)

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指导性文件(国家)(具体的某一门课程)

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3)教材——教学用书

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

7.课程标准(名解):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8.教材: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制度。

二、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关于相关课程的具体目标。

2.课程目标的层级关系(课程目标的含义)

1)教育目的——国家培养人的总目标或称终极教育目

(终极性)(教育方针)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时代性)(培养计划)

3)课程目标——各个学科、各门课程、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

(学科性)(课程标准)

4)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要达成的教育目标(活动目标)

(活动性)(学期、章、单元、课时)

(教学计划、设计或教案)

3.课程目标的取向

A.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强调学科的固有价值

2)学生本位—强调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

3)社会本位—强调课程的社会性价值

B.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1)普遍性目标

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具有模糊性、普遍性、规范性的特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行为性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来表述课程目标,它指明学习后学习者所发生的可见行为变化。

特点:预设性、确定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生成性目标

是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课程目标。

关注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特点:过程性、即时性

(侧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表现性目标

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例如:学会演唱《剪羊毛》,并能用各种身势参与歌曲的表现

(侧重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个性发展)

4.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5.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根据社会、学习者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确定尝试性的一般目标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确定精确化的具体目标

①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②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③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④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6.课程目标的表述(了解)

1)行为目标的表述

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的条件、学习程度:

A、B、C、D

对象audience :目标的对象可以是全班学生,也可以是部分学生。

行为behavior :必须用能精确、具体地描述行为的动词来表达。

条件conditions :包括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的因素等程度degree :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整性如何、在什么时间内、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2)生成性目标的表述

是用行为变化过程表述的目标,常包含一些表示行动过程的动词,如:

“制作一本加上自己续编部分的《教鼠种萝卜》”、

“观赏水仙花的外形特征,感受水仙花的美”

“自主表达对雪的感受,初步了解下雪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在欣赏和阅读中,体会雪花飘舞的情趣”

“儿童能提出种种想法和问题”

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

“参观动物园”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参观动物园,讨论其中的感受和乐趣。

主题活动“春天”的目标可以表述为: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

故事“警察叔叔”的目标可以表述为:想象表现警察巡逻的情景。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

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2.课程内容的组成:

1)客观世界的知识(这个世界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些事实、原理、规律、关于客观事实的知识。)2)活动方式的经验(一种经历到的、实际体验到、习得的东西)

3)创造性活动的经验(自己独特的活动结果,发挥你的想象和创造去解决某个问题,这样的一种经验)4)对待世界和客体的情感、评价态度的经验(情感体验)

3.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如何选择课程内容):

1)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2)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3)课程内容应尊重学生经验

4)课程内容要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4.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学科取向、学生经验取向、社会问题取向以及混合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不一样的。

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泰勒提出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要点

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

4)处理好直线式(没有重复)与螺旋式(重复上升)关系

四、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是指把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的取向(及教师的角色)

1)忠实取向:教师是课程被动的消费者

2)相互适应取向:教师是课程主动、积极的消费者。

3)课程创生取向: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3.课程实施的策略(了解)

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总结了课程实施的三种策略:

1)自上而下策略:以国家行政意志为中心,以国家和地方教育机构为课程变革的发起人,利用法定的权力和权威,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推行课程。

2)自下而上策略: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遇到或关心的问题为起点发动变革,教师是课程变革的发起人。

3)自中而上策略:以学校为发动变革的机构。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五、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课程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并对信息

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课程评价的类型:

1)从评价的作用和进行时间上可分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从课程评价的方法划分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划分(由谁评价)

——内部评价(自己评价)和外部评价(他人评价)

4)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划分

——整体评价、局部评价和单纯评价

5)根据评价的参照体系分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课程评价的主体、客体、标准及指标、方法

1)课程评价的主体

包括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家长和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社会成员和组织2)课程评价的客体

评价客体即评价的对象,具体表现为课程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可以分为:

课程方案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效果评价。

3)课程评价的标准及指标

准确性指标、效用性指标、适当性指标、可行性指标

4)课程评价的方法

观察、调查与访谈、表现评估、纸笔测验

4.校本课程:是学校在“三级课程管理”的总体框架下,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依据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学生的需求、学校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教学论

一、教学准备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1.教学准备即教学设计过程,即备课做什么工作,内容包括:

①确定学习目标

②设计评价

③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④编写课程方案

2.教学的具体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

要考虑的因素最主要是学习主体,即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学习主体:主要是针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等进行分析,这是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基点,也是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不管何种教学活动设计,分析学生情况是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基点,也是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高表现。

3.学习目标(又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的某一个章节、某一节课的具体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预期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结果/行为变化,也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并确定了教学评价的依据。

4.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层次(分类)

1)学习目标的层级关系分四级:一级(教育目的)、二级(培养目的)、三级(课程标准)、四级(学习目标)2)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学习目标,

即使是学习目标也有不同层级:由学年(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若再细致,就是

内容点目标

5.影响教学目标确定的因素:教学内容、学生、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6.在思考教案的有关问题时,请注意教学的生成性本质、反思性本质和个性化本质。

二、主要教学行为(大题目)

主要教学行为:呈示、对话、指导

(一)呈示行为:包括语言、文字、声像、动作,其中语言呈示是课堂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行为。

1.语言呈示:

1)包括:

讲述——教师以叙述和描绘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解——教师采用系统而逻辑严密的语言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和定理等的方法。

讲读——把讲读写等综合运用起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讲演——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专题,对其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分析、论证,并作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2)讲述的优势和劣势

①优势:提高课堂的效果和效率;

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需求;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准备起来比较方便;

适用多种学科的教学。

②劣势:学生接受情况得不到及时反馈;

关注共性而忽视个性;

忽视学生兴趣;

对教师的表达能力要求高;

学生遗忘程度高。

3)讲述的运用策略:

①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

②依据讲述内容选择适宜的组织形式(组织性、逻辑性)

③运用“规则—例证—规则”程式

④有意识地使用连接词

⑤要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⑥适时运用肢体语言

2.文字呈示——板书

板书的运用策略(了解)

1)教师在课前要预先设计好板书

2)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反应

3)教师写板书时应做到字迹清晰、醒目

4)教师应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干扰学生注视板书

5)不要连续长时间板书

3.声像呈示:

1)定义:是教师运用各类声像呈现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学习与建构知识的行为。

2)运用策略(了解):选择恰当的媒体或媒体组合

*选择教学媒体的考虑因素:

①适应性②可靠性③普及性④轻便性

⑤简易性⑥经济性⑦时间性⑧有效性

4.动作呈示:是教师通过示范特定动作或操作,提供给学生模仿,使学生学会相应技能或操作的行为。

(二)对话行为:包括问答行为和讨论行为

1.问答

1)问答行为:是一种互动行为,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与一个或几个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

2)问答的基本过程

一是发问:教师提出课题或有待讨论的问题(注意问题难度、清晰度、发问次数)

二是候答:教师等候学生思考和回答。(至少3秒以上时间)

三是叫答:教师示意学生回答。(研究表明,按一定形式如座位、学号顺序请同学回答的叫答方式比随机叫答

方式教学效果好,因为有规则的叫答方式可减轻学生焦虑水平,有利于集中

注意,学生也可提前准备回答的内容)

四是学生回答:学生对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五是理答: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要注意表扬学生的具体行为,比如哪里哪里说得好)3)问答的功能(了解):激活学习动机;发展思维;反馈学习信息;组织调控课堂教学

提供练习与反馈机会;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

4)问答的表现形式(了解)

“质问式”:教师几乎完全控制着问答过程和方向,教师可以提问而学生则不能。教师通过频繁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或引导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进行。

“对话式”: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学生观点基础上在提出新问题;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质疑,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学生对问答的进程和方向有较多的支配机会。

5)问题的类型

A.按回答的答案分

①封闭性问题: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很少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对要求掌握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的行为,

一般运用封闭性为题。教师提的80%属于这种类型。重在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

②开放性问题:具有多个恰当答案的问题,会激发一般的、开放性的回应。对要求掌握概念、模式和抽象

理论的行为,一般运用开放性问题,教师提的20%是开放性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

力。

B.按问题的认知水平分

①识记型问题:学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即可以获得答案的问题。这类提问不宜过多,更不宜连续进行。使用的

关键词:谁、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哪些、写出等。

②理解型问题: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转换、解释、推测方可获得答案的问题。这类提问在课堂

提问中所占比例大,适合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用的关键词是:请你用自己的话叙

述、阐述、比较、对照、解释等。如“你能说出水污染对人类的生存有什么影响吗?”“请

用自己的话阐述计算机的几大部分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③应用型问题:这类提问主要是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已学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新的问题,其

心理过程主要是迁移。使用的关键词是:应用、运用、分类、分辩、选择、举例等。如在

Windows环境下,复制一个文件有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④分析型问题:这类提问要求学生将材料分解成若干个要素,弄清各个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的组织、

结构问题以及事项的前因后果。可以促进概念的形成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使用的关键词是:

为什么、哪些因素、什么原理、什么关系、得出结论、论证、证明、分析等。为什么坏血病

曾一度是海员的常见病?

⑤综合型问题:这类提问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以一种新的或富有创造性的方式进行整合与重组,形成新的关系。

常用于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创新能力。使用的关键词是:预见、创作、假如……会……、

如果……会……、结合……谈……、根据……你能想出……的解决方法、总结等。假如地球

上的森林被砍伐光了,地球会发生什么变化?

⑥评价型问题: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运用一定的准则与标准对某个事件、某种观点、行为、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进行是非、正误、优劣、美丑、善恶的判断,作出中肯的评析,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注意促成学生进行综合判断和科学评价的习惯。使用的关键词是:判断、评价、证明、

你对……有什么看法等。如你是赞成这个结论还是反对这个结论?原因是什么?

C.按提问的形式分

①设问型提问:教师将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作答,而是教师自问自答。常用于复习或引入新课,其

作用是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

②疑问型提问:教师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后作出回答。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提问。

③互问型提问:这是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④追问型提问:围绕某个教学目标或教学主题,将之分解成为若干小问题,一环套一环地系统地提出问题,层

层推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创设富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

中与稳定。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与批判性。有利于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⑤曲问型提问:教师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拐弯抹角,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提问重要是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拔萝卜》时,不直接问人多了拔萝卜好,还是人少了

拔萝卜好?而是采用曲问:“小老鼠最后一个来,就把萝卜拔出来了。那么,只要小老鼠一

个拔萝卜就可以了吗?”

6)提问的原则

①启发性原则——提问要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

②重点性原则——提问要突出重点

③层次性原则——提问要有层次,按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发,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问题知识范围上由小到大,先设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根据的结论

④量力性原则——提问要把握量力性

7)提问的技巧

①围绕三点,精心设问

②难度适宜,启发引导

③目的明确,分类设计

④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8)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①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②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迷惑时应平缓坡度;矛盾时引辩启思;反向时归谬促悟;出岔时应疏导

引正;肤浅时应追问求深;呆板时应点拨求活;要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③提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④提问要把握时机(开场白;讲授新知识前;思维训练时。)

⑤提问的“五先、五后”(先提问,后指名;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先激励,

后更正。)

2.讨论(会有大题目)

1)讨论行为:是教师与多个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一个开放性的或者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所进行的言语互动。

2)讨论的运用策略

①讨论的准备策略

a.在讨论前,教师要确定并精确表述有待讨论的主题。

b.考虑讨论的方式以及自己在讨论中扮演什么角色。教师在掌握班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情况,彼此喜欢程

度的基础上将全班分组,并尽量把相互之间比较喜欢,而经验和观点又不同的同学分在一组。

c.帮助学生做好讨论的准备,告知学生讨论的相关事项。

②讨论的实施策略

a.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说明他们在讨论中应承担的角色。而后,教师可把待讨论的主题写在黑板上,对主题

作简要解释,说明为什么要把它作为讨论主题。

b.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并对其谨慎地作出反应。

c.教师还要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开主题和顺利进行。

③讨论的结束策略

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讨论结果作总结,归纳学生对讨论主题的新认识或解决办法(不一定有一致的结论),提醒学生面临的新问题为后面的讨论或其他教学活动作好准备。

3)讨论的功能

①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②帮助解决问题。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培养人际交流技巧。讨论既有师生间的交流,又有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这大大有利于人际交流技巧的提高。

④改变态度。通过课堂讨论相互交流,可使学生认识到某一问题原来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许多侧面,从而丰富

对事物的认识,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⑤促进学生道德推理能力发展

4)讨论表现形式

全班讨论——教师提供议题,发起讨论,学生逐步加入发表各自的想法,互相补充与修正,教师参与讨论,并控制讨论的整个进程。

小组讨论——教师确定主题,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协调、维持与推进小组活动,为小组讨论创设热情、友好的气氛,同时参加个别小组的讨论。

5)影响讨论的主要因素

①师生的准备情况

②讨论主题的适切性

③交流的方式

④讨论的规则

三、辅助教学行为

*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②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③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④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1.课堂强化技术

1)定义:就是增强学生某种课堂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的过程。任何行为一旦重复就有可能被强化。课堂强化或对学生课堂理想行为的强化,是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技术。

(正确掌握和运用课堂强化技术,可以提高教学的成效。)

2)课堂强化的基本策略:可以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方式,即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3)常用的课堂强化技术

①言语强化

②非言语强化(常见的非言语强化有以下方式: a.面部表情 b.眼神的运用 c.体态语强化 d.服饰语强化)

③替代强化

④延迟强化

⑤局部强化

⑥符号强化(代币制方法)

4)课堂强化的误用

课堂强化需慎重的使用,因为强化并不总是带来良好的课堂学习和课堂行为,下面的误用就要尽量避免。

①强化手段单一,如:总共只使用一两种强化方法

②强化的对象不具体,如:强化学生的所有行为

③强化过于急切频繁。

2.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重点)

1)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生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

2)分类: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3)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A.教师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①权威式(强硬专制型、仁慈专制型)②民主式③放任式

教师的移情

教师的期望

教师的焦虑

教师的教学能力:①洞悉②兼顾③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

④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

⑤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⑥责罚学生应避免微波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偏爱

B.学生的因素:①学生人数②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③学生的课堂纪律

C.课堂物理环境的因素:教学时间的安排、班级规模、教室内的设备、教具、乐音或噪音、

光线充足与否、空气清新或污染、高温或低温、座位编排方式等。

4)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老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除了机智地处理影响课堂气氛的各种因素的具体方法外,通常还运用以下几种一般策略:

①正确鉴定课堂气氛

鉴定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等,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评价课堂气氛。

评价课堂气氛的维度:安全而有序的环境、合作制定决策、对所有学生寄予厚望、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容

纳问题的不同点和方案、尊重情绪和观点。

②建立正确的舆论与规范

舆论与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学生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即从众。

③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

④抓典型、树榜样、立威信

⑤妥善处理矛盾冲突

⑥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课程与教学论好(新)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1.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是( B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C博比特)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2.下列不属于 ...“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 B 实践性) 2.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什么是课程》)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 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D 学术中心课程 ) 3.是哪位教育家较先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A拉特克)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A ) 4.量的评价的认识论基础是( A 科学实证主义 )。 4.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 A 促进者) 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 D加涅) 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 作者是著名教育家( D 斯宾塞) 5 .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个基本取向,即( A忠实取向相 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 。 6.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他们非常强调的一种学 习方式是( A 个别学习) 6.“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C《班级生活》)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 课程,并提供实施的( B 目标原则) 8.“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C表现性目标取向) 合)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 C 有意义学习) 8.导致布鲁纳倡导的课程改革运动最终失败的内在原因有很多,在下面各项表述中,哪一项不确切:( D 过分注重把对知识的“质”的追求转移到对“量”的概括上 )。 8.在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教育目标中,哪一个目标最注重记忆的心理过程:( A “知识”) 9.下列哪种教学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B 按年龄分班教学 )。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奥苏贝尔所说的( B 认知驱力)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A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 10.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 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 A. 普遍性目标取向) 10.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个是( D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 ) 。 10.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 D 普遍主义)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A )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D 先行组织者 ) 1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的复习重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薛国军 1.教学过程设计 2.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泰勒模式 3.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4.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论 5.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6.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7.当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8.理解课程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过程实施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广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把课程设置计划(总体规划及各门具体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媒体教学材料看作教学系统的不同层次而进行的系统设计;狭义的教学设计是指对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项教学单元、课时或某一项培训等此类微观教学系统的设计。 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其基本环节和内在逻辑结构都是动态的。 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项言语信息与另一项之间几乎不存在学习迁移的联系;另一类是有意义的言语信息的学习,需按一定的逻辑联系安排教学顺序。智慧技能的教学顺序设计,主要有三种理论指导:①布鲁纳(J. Brunner)的螺旋式课程及发现教学法。②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理论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结构模式。③加涅的分层方法及序列化教学。态度的教学顺序可按加涅提出的榜样人物法。其教学步骤可以是:让学习者了解与相信榜样人物,例如学习著名物理学家或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事迹等;看到榜样人物从自己的行动中或从取得的成功中得到快乐;通过这类活动,使学习者在产生共鸣中得到强化,这就增加了他们采取类似行动的可能性。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可按加涅和布里格斯(L. Briggs)提出的先教局部技能,通过适量练习,掌握关键要领后,再进行全套程序的学习的原则进行,其教学顺序可以是:①认知阶段;②分解阶段;③定位阶段。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具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其中按教学单位的规模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当前,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研究突出了以下几点:适当缩小班级规模;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探索个别化教学;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的探索。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 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或认知方向,它是关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为促进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内在品质,与他主学习、机械学习相对;探究学习关注学习的手段,途径,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则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和竞争学习。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材料,复习绝对有用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填空题: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3、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问世,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4、美国学者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 5、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 6、课程的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7、制定课程目标的三种基本依据是社会的需要、学科的需要和学习者的需要。 8、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大现代教学理论流派 苏联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结构教学论,德国以瓦根舍因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 9、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考试阶段、测量阶段、评价阶段。 10、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1、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与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2、有效的学绩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法、表现性测验评价和成长记录袋评价。 14、、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应用: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名词解释: 1、课程: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课程是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类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生的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 4、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5、儿童本位课程:是指课程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从儿童心理发展逻辑出发,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价值的课程论) 6、知识本位课程: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强调知识自身的价值的课程论。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1)

第一章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 3、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6、拉尔夫·泰勒的贡献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 8、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9、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 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 10、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 11、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12、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13、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 14、“概念重建注意课程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涵的意义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 17、夸美纽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大教学路》。 18、夸美纽斯确立了其教学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其次,教学要遵守循环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的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3活动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4直观原理。 19、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 20、卢梭《爱弥儿》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影响深远。 21、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的教学论: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必须建立在儿童的字人发展的基础上并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折旧是“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2教育教学原理,第一自我发展原理第二直观原理3 教学的心理学化。 22、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是裴斯泰洛齐。 23、赫尔巴特心房进台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体系、教学论体系,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24、赫尔巴特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的干支新教材。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把新教材分解成各个构成部分,并和意识中相关的观念——已经长我的知识——进行比较。第二阶段“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在“明了”的基础上冲锋调动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是记忆和想象),以在旧的观念团中找到能够同化新观念的因素,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第三阶段:“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使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不与科学成的整个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与儿童的所有观念同一起来,以概括出一般概念、公式和规律,形成系统。第四阶段:“方法”即把业已形成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1)

一、名词解释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方法:是指向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 课程:是指学生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广义的课程包括文化、实践、活动、隐性课程。 课程目标:广义上讲是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教育意图。包括有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等,狭义上讲是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它主要指“教育目标”。 诊断性评价:是指教师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终结时对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 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第一,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第二,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第三,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 第四,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辨证统一; 第五,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课程与教学论English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of English 课程编码:M1010079 总学时/总学分:32/2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 24/1.5 实践学时/实践学分:8/0.5 适用专业:英语教育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英语教育研究生专业学科选修课。 2.课程目的:本课程主要介绍语言与语言教师、语言学习理论与学习者、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备课与课程管理、课堂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等七个方面,重点向学生介绍其主要理论依据、主要内容以及评述,旨在帮助、引导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环境、特定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需求以及语言教学的规律,对教学方法和技巧进行选择和再创造,为他们以后在教学和科研上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英语教学的最新理论和主要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分为七个单元,每单元整合两个专题,采取导文、导文提示、文献阅读、观察与思考(课堂实录)以及任务活动等新颖的形式,把学术性、实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其目的是确定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共核,帮助英语教师从其中一点出发,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教师(4学时) 1. How do we learn languages? 2. What are the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3. What are the common views on language learning? 4. What are the qualities of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5. How can one become a good language teacher? 第二章语言学习理论与学习者(6学时) 1. What are the theor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2. What are the teaching approaches in language teaching? 3.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fluency or accuracy? 4. What’s the enlightenment of learning and acquisition? 第三章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4学时)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 一、填空题(要求结合教材做出解答,题干部分及空格部分全部通晓) 1.施良方将课程定义概括为六种:课程即;课程即;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2.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 3.捷克教育家1632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 4.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第一个把分类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包括六个层次:知识、理解、运用、分析、、创造。接受是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 5.加涅以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可分为五类: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6.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的问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7.揭示规律、确立价值、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8.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的结果,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行为性目标是以、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10.关于课程实施目前有两种观点影响较大,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的执行情况;另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 而存在的。 11.“”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12.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 的因素的总体。教学环境的学习化是指通过设计和优化,使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具备与的亲和性。教学心理环境包括和人际关系。 13.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时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 14.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或作出判断的过程。 15.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通过特定的时空安排及对各种的特殊组合,主要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16.1918年,的《课程》问世标志着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开端。 17.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 18.课程结构是指课程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和的组织形式。 二、概念题(要求在全部通晓前提下,能够重点领会※所在知识点) 课程※ 教学※ 普遍性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11数专) 《初等数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导论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讨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数学教育研究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第一章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1、《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内容分学段按哪四个领域展现? 2、《九章算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什么? 第二章主要数学教育理论概述 1、弗赖登塔尔是世界着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他对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简述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基本观点对数学教育 的启示。 3、波利亚在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 领域? 第三章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视角 1、数学探究学习有什么特点 2、数学学习过程包括哪三个阶段? 3、数学技能的含义是什么? 第四章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 1、数学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有哪几种? 2、张奠宙教授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哪三条 具体的数学教学原则? 3、什么叫讲授法?它有什么特点? 第五章数学能力及其培养 1、数学的一般能力包含哪几种? 2、简述数学能力的含义。 第六章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史修养 1、数学史教育应遵循哪四个原则? 2、数学思想方法从接受的难易度上可分为哪三个层? 3、简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 第七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1、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要步骤分哪几步? 2、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无 限生机(三个方面P266)。

第八章数学教育评价 1、数学教学评价的要素有哪些? 2、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哪四个方面? 3、数学课的评价由哪三部分组成? 第九章数学教育实习 1、教育实习成绩评定的考核内容主要有哪几项? 2、简述数学教育实习的任务。 第十章数学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 1、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哪些? 2、简述选择论题的策略。 第十一章数学教学的实践训练 1、掌握说课的内容和要求,会写说课稿。 2、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会分析教材,会写教案。(如: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二、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4章《一次函数》第一节) 3、会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 B.坦纳 C.泰罗 D.博比特 2.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加涅和【】 A.布里格斯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麦克尼尔 3.在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B.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C.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D.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4.将课程各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进行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阶段性和连续性 C.阶段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和顺序性 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6.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8.以下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9.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10.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1.一些评价专家认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达成模式 B.行为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2.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 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 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13.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 小学英语教育的内涵:指向学生的发展。 小学英语教育的具体内容: 1、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基础性) 2、为学生的知识获取、技能学习、素质培养等打基础,具有未来性。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性) 4、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性) 5、是一门必修课,具有强制性。(强制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性质: 既有英语教育学的性质,又有小学教育学的性质;既是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学,又是英语学科的教育学。 1、是小学教育学及学科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2、是语言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3、是培养小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及能力的学科; 4、是以小学英语教育学理论及实践经验为指导的学科; 5、是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教及学理论的重要来源; 6、是为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方法的学科。小学英语课程的内容: 两级内容 一级内容 1、总体目标:听、说、玩、读、演 2、具体内容:对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口头表达能力

3、内容分析:理解简单的活动指令、参及简单的角色扮演、唱简单的歌曲歌谣、听/读懂简单故事、正确书写单词字母、视听接触语音。 二级内容 1、总体目标:语言技能、语音知识 2、具体内容: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玩演视听);语音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情感态度、基础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3、内容分析: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英语课程设置的原则:整体性、多元性、灵活性 实践要求: 师范生应该能够较全面的理解具体内容及要求,并能够比较熟练地示范,如听录音后声情并茂地模仿,唱歌,说歌谣。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要先做到。 中国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费时多,收效微。 问题二:教师工作量太大,顾此失彼。 问题三:学生怕苦,兴趣不持久。 问题四:交际练习没有信息差,交际活动在不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运用。 问题五:家长水平有限,课后无法辅导。 问题六:教材难度大,学生消化不良。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大纲 (一)总体复习思路及重点: 识记:各章节重要概念及名词。 配对:重要事实,课程与教学领域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作品。 简述:关于特点,功能,意义,原则,步骤,标准,依据,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分析与评价:各教学法,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对特定教学现象及事实给予评价。 (二)详细复习大纲 注:建议同学们将复习大纲与教材,与新课程的相关知识相结合进行复习。 第一章绪论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大致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学术界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并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课程论学科的形成大致在20世纪。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1932—1942年,美国进步教育学会发起了著名的“八年研究”,有利地促进了美国课程论的发展。泰勒以“八年研究”为基础,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种文本形式,由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一种是实践形式,由抽象到具体,依次包括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后一种形式是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来德提出的。在我国,从夏商周到清末新式学堂新办之前,学校里实施的古代课程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和“三、百、千、千”。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即七艺,主要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强调从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出发组织课程;活动课程则突出“尊重儿童的心理逻辑”。 博比特与查特斯作为20世纪初期课程科学化运动的代表,他们的课程理论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科学取向。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是拉尔夫?泰勒.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即“学科结构运动”,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 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强调学科结构是学术中心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亦是课程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特征。 学科课程:是以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价值标准,

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复试《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适用专业:045115小学教育【专业学位】 I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课程与教学的理念。 2.理解课程、教学、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理念来分析和解决课程与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Ⅱ考核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对象和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中国儒家教学与课程思想,古希腊、古罗马、14世纪以后西方课程与教学思想);教学论学科形成的两个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标志性著作和主要思想;教学论学科形成过程中,众多教育家的观点;20世纪以来中西方各学派课程与教学论学者、著作、思想和理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几个阶段和特色过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概念 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知识、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或方案的性质;国内外学者关于课程的类型分析;与课程定义相关的概念分析: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知识、经验、计划或方案。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课程的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课程的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三)课程的历史发展 世界上早期的课程、学校课程的诞生;我国古代学校课程内容和作者,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导课程的原因和存在条件;西方古代学校课程。 现代课程形成、现代课程发展

当代各种课程类型(课程类型):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外部因素:社会、儿童、知识 内部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规律 三、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取向、确定的依据和基本环节 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和三种形式取向。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 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4.运用“需求评估模式”。 (二)课程内容的含义、取向、组织要素及原则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合。 课程内容的取向: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2.贴近生活;3.尊重学生经验;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线索或脉络,简称组织要素。关于课程组织的要素有不同层次的看法。 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科目,各个学科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参考各个学科2011年版课程标准内容) 四、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一)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泰勒原理:1.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界说;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课程。 (二)课程开发的概念、模式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