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伪满洲中央银行与_朝鲜银行_货币发行制度之比较研究_吴树实

伪满洲中央银行与_朝鲜银行_货币发行制度之比较研究_吴树实

伪满洲中央银行与_朝鲜银行_货币发行制度之比较研究_吴树实
伪满洲中央银行与_朝鲜银行_货币发行制度之比较研究_吴树实

伪满洲中央银行与“朝鲜银行”

货币发行制度之比较研究

吴树实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130051)

[摘要]1932年,日本扶植清逊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并设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用以控制并垄断东北的经济与金融。而早在1910年侵占朝鲜后,日本便将原韩国中央银行改名为“朝鲜银行”,其发行的金票

不仅通行于全朝鲜,主要营业区域也扩展到中国东北。伪满洲中央银行与朝鲜银行虽具有不同的发行制

度,但均是日本对殖民地及半殖民地国家进行金融掠夺的工具,具有罪恶的侵略本质。

[关键词]伪满洲中央银行;朝鲜银行;发行制度;金融掠夺

[中图分类号]F832.9[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8-15[文章编号]1671-6671(2015)06-0052-05

[作者简介]吴树实(1959-),男,吉林长春人,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正处级调研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高级经济师。

一、伪满洲中央银行与“朝鲜银行”发行货币概述

日本早在1910年侵占朝鲜后,就迫不及待地颁布了《朝鲜银行法》,将原韩国中央银行改名为“朝鲜银行”,总行设在汉城。资本金由初创时1000万日元增至5000万元,其发行的金票通行于全朝鲜,并把主要营业区域扩展到中国东北。1913年,又在沈阳、大连、长春(图1)等地设立了分行,在东北的分支机构扩大到13处。1916年,“朝鲜银行”在华发行以日本银圆为计量单位的所谓金票。规定该行纸币为抚顺、大连租界及“南满”铁路沿线一带法通货币。1917年日本政府整顿其在中国东北的金融体系,决定将日本横滨正金银行金票发行权与代理国库业务移交给“朝鲜银行”,指定该行为侵略中国东北的货币发行专行,由此,“朝鲜银行”成为日本在东北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金融中心。“朝鲜银行”在中国发行的所谓“老头票”,面值为1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五种。另有10钱、50钱金票。

1932年3月1日,日本关东军扶植清逊帝溥仪,炮制了伪满洲国。为进一步控制垄断东北经济金融,又由日本南满铁路公司筹划,于1932年6月15日建立了“满洲中央银行”。1932年7月1日,伪满洲中央银行开始对外营业,总行设于伪满洲国首都“新京”(今长春)城内北大街,原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长春分号旧址。“满洲中央银行”是伪满洲国的国家银行,其主要职能之一是发行货币,其纸币为伪满洲中央银行流通券,简称“中银券”。1932年(大同元年)公布的伪《货币法》将其货币之种类确定为9种:纸币为百元、十元、五元、一元、五角;白铜硬币为一角、五分;青铜硬币为一分、五厘。当时纸币是

由日本内阁印刷局承印,运到长春后发行。后期又发行了一角、五分和千元纸币。

图1“朝鲜银行”长春支店

图2“满洲中央银行”原址

二、伪满洲中央银行与“朝鲜银行”货币发行储备制度

(一)《朝鲜银行法》规定的发券储备

《朝鲜银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朝鲜银行”要储备与银行券发行额度相等的金币、金条。另外,设置日本银行兑换券(1942年2月23日改称“日本银行券”),须有足够的支付储备。但是,金条应超过支付储备总额的四分之一。

依据前项条款支付储备的朝鲜银行,特别限定发行了三千万圆国债证券和其它可靠证券(1918年4月1日改发“五千万圆”;1937年8月11日又改发“一亿圆”;另外,1939年3月31日,根据法律第五条,又将“当前份额调整为一亿六千万圆”。依照同法律附则,“本法在支那事变结束后一年以内将废止”,于1942年2月18日,根据法律第九号:“支那事变”被改称“大东亚战争”)。另外,还发行了保证商业票据的银行券。

根据前两项规定的外围市场情况看,在发行银行券的同时,还发行了得到朝鲜总督(1924年7月22日改称“大藏大臣”)认可的国债证券等其它有效证券。另外,债券发行作为商业票据保证时,还要依据政府的命令,对照其发行额度,按每年百分之五以下的比例交纳发行税(1935年3月23日改为“百分之三”)。

现将上述“朝鲜银行”的发券储备制度特征归纳如下:

(1)以金币、金条、日本银行券作为硬通货储备,发行同等额度的纸币;

(2)除此之外,以国债等可靠证券作为保证储备发行纸币。但是,其上限根据《朝鲜银行法》来规定,变更上限时还要做出相应调整;

(3)超过前述2条的上限也可发行纸币,这被称作限外发行;

(4)根据市场情况,在必要时交纳发行税;

(5)根据《朝鲜银行法》制定储备制度。

(二)伪满洲国的通货制度

伪满洲国的通货制度是根据1932年1月11日制定,1933年4月19日修改的伪《货币法》规定的。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条:货币之制造及发行权,归属于政府的“满洲中央银行”;

第二条:纯银份量达到23.91克作为价格单位,称之为圆;

第九条:“满洲中央银行”对于纸币发行额,应有相当于三成以上的银块、金块、可靠的外国通货。另外,应保有对应的在外国银行的金银存款;

第十条:扣除前项提到的储备额,剩余的发行额由政府发行公债证书。另外,还应保有保证类票据等其它可靠证券及商业票据。

仔细阅读第一条之规定可以看出,伪满洲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在代行伪满洲国政府的发行权。严格来讲,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不应称作“银行券”,而应该称为“国家纸币”。这种纸币虽然一般应被称为“国币”,但是,在流通中还是称作“满洲中银券”更方便。

第二条简单地规定了只要纯银达到23.91克便称为圆,关于国币的兑换并没有什么规定。也就是说,国币并没有法律上明确的兑换规定,关于兑换方针委托伪满洲中央银行裁量。

现将伪满洲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储备制度特征归纳如下:

(1)国币发行额三成以上的金块、银块、可靠的外国通货、外国银行的现金存款,作为硬通货储备

来拥有;

(2)剩余的七成作为国债等可靠证券的保证储备来拥有;

(3)没有限外发行的规定;

(4)储备制度根据伪《货币法》规定。

三、伪满洲中央银行与“朝鲜银行”货币储备制度比较分析

“朝鲜银行”与伪满洲中央银行在法律性质上的最大区别,前者属于日本正式殖民地的发券银行,后者是具有独立国家体制的非殖民地中央银行。但是,“朝鲜银行”的前身——韩国银行,是统监府作为大韩帝国的中央银行而一手建立起来的,这一点又和伪满洲中央银行的性质相似。“朝鲜银行”大体继承了韩国银行的体制,所以说,在这一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但两者的发券储备制度却存在较大差异。

“朝鲜银行”的储备制度,被称作“保证储备发行伸缩制限制”,而伪满洲中央银行的储备制度则被称作“比例储备制”。伪满洲中央银行的硬通货储备增加了外国银行存款的内容,这一点非常重要。伪满洲中央银行在中日战争以后,把日本国公债、伪满洲国公债、正金银行的贷款列入硬通货储备,其根据是签订这些被担保的“日银借款契约”,即被看作是“日银存款”上的正常转化。如果没有这项外国存款条例规定,伪满洲中央银行多方筹措硬通货储备将更加麻烦,进而必须修改货币法。

“朝鲜银行”的储备制度,根据1941年3月3日颁布的法律第15号“关于朝鲜银行法及台湾银行法的临时特例的法律”,进行了如下变更:

第二条:“朝鲜银行”及台湾银行,必须保证拥有相对银行券发行额同等额度的金币、金条、兑换银行券,拥有对于日本银行的存款、国债证券和其它保证性证券、商业票据等。

由大藏大臣确认时,依据对“朝鲜银行”在前项之规定,所持有的金币、金条、兑换银行券,及对日本银行的活期存款总额的银行券发行额度的比例必须得到必要的命令。

附则:《朝鲜银行法》第22条、第24条,暂时适用前例变更。

1941年4月1日,“朝鲜银行”的发行限度定为630百万圆。同年4月15日,“朝鲜银行”被命令必须持有发行额度的三分之一以上的金币、金条、兑换银行券,以及对日本银行的活期存款(第一保证)。1942年4月1日,“朝鲜银行”的发行限度额,被增加至750百万圆。如果依据这项法律,将取消“朝鲜银行”储备的主币和保证的区别。但是,当时由于命令,这个区别被维持了下来。当时,“朝鲜银行”如果解除发行总额限度,将会变成与伪满洲中央银行几乎同等比例的硬通货储备。此后,占有“朝鲜银行”储备的第一保证比率有所下降,到1945年3月末仅为0.8%,取而代之的是日本国债,其规模到1945年3月末,已经占到储备的64%。

储备的内容,发生向政府债权倾斜的倾向,两所银行是相同的。但是,“满洲中央银行”由于硬通货储备解释的变更,其目的得以实现。对此,“朝鲜银行”却出现了《朝鲜银行法》的修订和《特例法》的公布等关键性的差别。前者储备内容的恶化比后者更加快速,大概这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

正如日本学者指出,两家银行发券储备制度的差异,源于中国本土最大的、也是最后货币流通圈所制订的规定,向这些通货的“円”同化的程度,是各地区与中国的经济纽带受到某种程度断裂的函数。当朝鲜达到将要面临货币的同化阶段时,在“满洲国”,“满洲中央银行券”正如它当初显示的银本位那样,已经处在同化过程的初期阶段了。

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伪满洲中央银行与“朝鲜银行”货币发行制度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对殖

民地国家的货币金融掠夺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根据不同的殖民地国家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货币制度,以利于对殖民地国家朝鲜和沦为半殖民伪满洲国进行的最大限度的、也是更为有效的金融掠夺,用以支撑其大东亚战争,来实现其称霸东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金融研究所编.伪满洲中央银行史料[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2]李重.伪满洲国货币研究[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Publish System of Money between

Central Bank of Manchukuo and North Korea Bank

WU Shu-shi

(Changchun Branch,People’s Bank of China,Changchun130051,China)

Abstract:In1932,Japan propped up the Qing emperor Puyi established Manchukuo and the Central Bank of the puppet state to control and monopolize the northeast economy and finance.After the invasion of Ko-rea early in1910,Japan changed the original South Korean Central Bank into the North Korea bank.The issue of the golden ticket is not only in the whole North Korea,but also extended to northeast China.The Central Bank of Manchuria and North Korea hav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system,but it is a tool for the Japa-nese colonial and semi colonial countries to carry out finance plunder which has the nature of the crime of aggression.

Key words:Central Bank of Manchukuo;North Korea Bank;issue system;finance plunder

[责任编辑:耿传辉](上接第61页)

The Japanese Financial Plunder to Chinese Northeastern during the Period of Manchukuo

FENG Zhan-wen

(Jilin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Committee,Changchun130000,China)

Abstract:Japan seized the ma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northeast,established Manchuria central bank to combat the na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through control puppet regime in Manchuria.Japan monopo-lized financial market of the northeast of China,debauched the currency,bonds,force national savings and tax increases,monopoly purchase gold,insurance business,pawn business and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lottery through a lot of bad behavior invaded the wealth of the people of the northeast,manipu-lation of the northeast economic lifeline,wanton plundering the northeast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Key words:the Period of Manchukuo;Japan;northeast of China;finance invasion

[责任编辑:杨晓丹]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占潇潇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年版)的定义,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基础货币也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利于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达到调节经济走向的目的。我国基础货币的定义和统计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基础货币统计。当时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为: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其中,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财务公司所持有的现金;金融机构特种存款是人民银行为了吸收农村信用社多余的流动性设立的特别账户,通常账户余额很小,并且不活跃。基础货币这一概念可分别从基础货币的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二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而为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常所谓的"通货"。

各国对基础货币的定义及统计不尽相同,即使是在一个国家之内,根据基础货币的分析用途不同,可能有几种基础货币的定义。但从本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如果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在现代经济中,每个国家的基础货币都来源于货币当局的投放。货币当局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条: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其中以公开市场业务为最主要的手段)。由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我们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 (1)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 (2)中央银行收购黄金、外汇; (3)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 (4)财政部发行通货; (5)中央银行的应收未收款项; (6)中央银行的其他资产; (7)政府持有的通货;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练习与答案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练习 一、名词解释 1.中介目标 2.再贴现政策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4.公开市场操作 5.道义劝告 6.窗口指导 7.信贷配给 1.中介目标——中介目标是处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之间的、与最终目标精密相关的、中央银行可以观测与控制的效果指标,又被称为“远期目标”,常见的主要有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等金融变量。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金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再贴现政策应该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再贴现条件的规定两个方面内容。 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及其信用创造能力而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涉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确定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程序三方面内容。 4.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而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公开市场操作有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与主动性公开市场操作之分。 5.道义劝告——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与地位,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公告、指示、会议或与金融机构负责人直接面谈等方式以使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意图,主动自觉地配合采取相应措施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 6.窗口指导——“窗口指导”一词源于日本银行,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动态、物价变动趋势和金融市场的动向,规定商业银行信贷的重点投放方向及其规模等。这些规定虽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但是由于中央银行对不配合的银行一般将采取制裁措施,使得窗口指导具有一定的强制力。 7.信贷配给——当信贷资金需求超过银行可贷资金时,在同样具有信贷资金需求的借款者中,有的借款人可以获得银行信贷,而有的借款人即使这些借款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这种现象即为信贷配给。 8.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效应是指货币政策从需要制定到这一政策最终发生作用之间的时段差。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效应可以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从制定货币政策待采取行动所需要占用的时间。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是指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新的货币政策最终对经济发生作用所需要耗用的时间。 9.回购协议——回购协议是指中央银行在买进有价证券的时候,同时与有价证券的出售者签订、要求出售者在约定时间按照约定的价格购回其所出售的有价证券的协议;回购协议的政策意义在于为社会提供短期资金、满足临时资金需求,防止政府债券不规则的波动、稳定金融市场。

英国银行的独霸时期

英国银行的独霸时期。 (三)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的外国在华银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逐渐融合,形成金融资本,资本输出成为了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各国在华的银行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以财政借款、铁路借款和企业投资为主的银行投资活动成为这一时期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 在中日甲午战争间,清政府先后通过英德两国银行举借了几笔数额不算小的债额,总数达4000万两以上。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和赎辽费,先后通过银行向俄、法、英、德四国举借了三次巨款,即1895年7月的俄法4亿法郎借款、1896年3月和1898年2月英、德两次各1600万英镑的借款。此后,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又陆陆续续不断借款,其中较大有1913年的“善后大借款”和1918年的“西原借款”。“善后大借款”金额为英镑2500万镑,合银元24827万元,其中汇丰银行741.6万镑,德华银行600万镑,东方汇理银行741.6万镑,华俄道胜银行277.7万镑,横滨正金银行500万镑,另由比国承募138.8万镑。“西原借款”由日本的兴业银行、朝鲜银行和台湾银行共同贷款给北洋政府14500万日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修建铁路的热潮,这又给各国在华银行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以汇丰银行为例,1898年汇丰承贷了关内外铁路(京奉铁路)230万英镑的借款,此外汇丰又与德华银行一起于1908年和1910年合贷津浦铁路800万镑和296万镑,还与东方汇理银行合贷1908年京汉铁路借款500万英镑等。各国银行还联合起来承担对华铁路的借贷款。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一起参加了湖广铁路借款,一起承担了600万英镑的借款。 外国在华银行投资活动的加强还表现在它对外国在华企业以及中国自有企业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的融通上,特别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银行投资的规模出现了很大的膨胀。仅就汇丰银行一家而言,到1913年为止,它的企业投资总量达到940万元,占银行各项贷款总额的6.8%。外国在华银行的投资范围也不断扩大,广泛地伸向面粉、机械、皮革、化学、五金等众多工业部门,房地产也成为投资对象。中国的山东平度金矿、直隶开平煤矿、武昌织布局和汉阳铁政局、裕晋纱厂、通益公纱厂都曾先后成为外国在华银行的借款人。 这一时期银行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其借款中往往附带着政治要求,成为它所代表国家的政治工具。帝国主义国家通过银行借款攫取中国海关关税和盐税的存管权。外国在华银行的政治性还表现为积极配合各自政府瓜分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等活动。当时铁路的建筑是列强在华扩大侵略,争夺势力范围的一个重要手段。外国在华银行就积极配合这一手段,组成了“以铁路和银行征服中国的策略”。这种政治性还体现于银行业务范围上。如道胜银行,它不仅包揽所有各种银行的业务,而且还扩大到完全不属于银行职能的方面。它的一个银行代理处,就可以直接向清政府要求设立俄国驻当地的领事馆。这种特殊机能范围的广泛,说明它既是俄国在“中国的国家银行”,又是俄国在“中国的中央政府”,它既是金融的,又是政治的,“前者掩护后者,而后者才是真正的动机”。 这一时期,外国在华银行在华势力的不平衡性扩大了。甲午战争以后,日、俄、美三国银行势力,相继打入中国,形成了三家势力较大的银行。它们分别是日本的正金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以花旗银行为例,它成立于1901年,成立之初资本实收仅50万美元,到1926年已达500万美元,为初创资本的10倍,额定资本甚至达到650美元。除上述三家势力比较大的银行外,进入20世纪以后,比利时、荷兰、意大利以及北欧的挪威等国的银行也相继进入中国。老牌外资银行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充实和更新。如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取代了原有的法兰西银行,德国的德丰银行代替了德意志银行。英国的麦加利银行和汇丰银行进一步扩展,如汇丰银行曾在1907年和1921年两次增加资本,由1000万增加到2000万,资本赢利由160万上升到1400万元,增加了7.8倍,银行准备金则由550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8

第八章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 一、填空题 1.的对象是一系列与经济的总体运行相关的变量。 2.中央银行分析国际收支账户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判断__________________。 3.四大宏观经济账户在确立两个分析要素,即确定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方面,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 4.财政账户与国民账户的区别之一在于财政账户用___________记录交易,而国民账户则用____________记录交易。 5.是在综合四大账户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为考察全社会资金的、,提供了技术性较强的工具。 二、单项选择题 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D )。(其中:YF=要素净收入,TR=净转移) A.GNP=GDP B.GDP=GNP+TR C.GNP=GDP+TR D.GNP=GDP+YF 2.分析政府部门财政状况的方法除了总差额,还有( A )。 A.经常性收支差额 B.基本差额 C.贸易差额 D.经常项目差额 3.就统计的范围而言,正确表达了货币账户三个层次间的关系的是( B )。 A.金融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货币概览 B.金融概览>货币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C.货币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金融概览 D. 货币概览>金融概览>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4.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反映了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 C ),负

债方则体现着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 B)。 A.流量 B.存量 C.渠道 D.来源 5.资金流量账户是一个矩阵,行为交易内容、列为交易部门。每行和每列的交易量之和为( A )。 A.零 B.大于零 C.小于零 D.不确定 三、多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一般包括( ABDE )账户。 A.国民收入与产品 B.国际收支 C.金融机构 D.货币 E.政府财政 2.从不同参与主体的角度,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宏观经济活动的总价值有三种统计方法,即( CDE)。 A.差额法 B.价值补偿法 C.增值法 D.收入法 E.支出法 3.为了保持与其他金融统计的一致,并便于国际比较,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确定了政府业务及其分类的基本规则,有( ACD )。 A.政府的确定不是依照法律标准,而是依据其职能 B.政府的确定是依照法律标准,而不是依据其职能 C.政府财政统计数据应衡量某段时期内政府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支付流量 D.交易分类是根据每笔交易发生时的实际特征而定 E.交易分类是依据最终效果而定 4.依据IMF的《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规则,财政账户分为( ABE )。 A.收入 B.支出

中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途径的测算与分析实验报告

我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渠道的测算与分析实验报告金融学院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11 李瑞欣2011310328 一、实验名称:我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渠道的测算与分析 二、实验类别:验证型实验。本实验通过收集2000——2012年中国基础货币相关数据,测算中国基础货币规模和投放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三、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验掌握金融数据收集的途径,掌握金融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2.掌握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 3.测算中国基础货币规模变化和投放渠道,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意义。 四、实验原理: 基础货币=国外资产+ 国内信贷- 其他负债和资本 1.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国基础货币数据体现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中。包括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金融性公司存款。在资产和负债总额既定的条件下,基础货币规模与其他负债项目规模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央银行可以在不改变资产和负债总额的情况下,通过变动负债项目的结构对基础货币进行调节。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等,它们也是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上述项目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反映了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变化。 五、实验背景: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控制和影响货币供给增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随着基础货币的变动而变化。在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规模。但是如果外部均衡目标与内部均衡出现冲突,就可能迫使中央银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央银行可以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在结售汇制的大背景下,如果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央行必须为净购入的外汇付出本币,这会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已产生重要的影响。假若

中央银行课後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库制度:国库制度是指国家预算资金的保管、出纳及相关事项的组织管理与业务 程序安排。一般而言,国家根据其预算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确立和实施相应的制度2、独立国库制:独立国库制是指国家特设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专门机构,负责办理国家 财政预算收支的保管和出纳工作,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采用独立国库制。 3、代理国库制:代理国库制又称委托国库制,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经管国家财政预算的 专门机构,而是委托银行(主要是中央银行)代理国库业务,接受委托的银行根据国家的法规条例,负责国库的组织建制、业务操作和管理监督。 4、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 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总和 5、最终目标:最终目标,一般也称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在 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6、中介指标:中介指标介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能对最终 目标产生直接作用,因此,银行需要选定一些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变量作为观测指标,这些变量就称为中介指标 7、操作指标:操作指标是指中央银行选定的能被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又与中介指标联 系紧密的金融变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或利率 8、币值稳定:币值稳定就是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 呈现基本的稳定状态 9、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 10、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自愿参加工作的人,都能在比较合理的条 件下随时找到合适工作的一种状态。 11、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 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即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 12、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动态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种金融运 行的状态,体现了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要求,服务于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13、单一目标论:单一目标论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保持币值与物价稳定的单一 目标,认为在双重目标下,经济增长的目标回淹没稳定币值的目标。另一种观点则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 14、双重目标论:认为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央银行学》复习思考题

《中央银行学》复习思考题 王广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1年)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P29) 1、试述央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原因。 2、央行制度在初建时期和普及发展期各有何特点? 3、如何认识中央银行的性质? 4、对比分析早期中央银行与现代中央银行职能。 5、简述央行制度类型及其特征。 6、概要说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组织结构、职能与资本结构。 7、概要说明中国人民银行当前组织结构状况。 8、概要说明欧洲央行组织结构与职能。 9、概要说明香港金融管理局制度。 第二章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P49) 1、如何理解央行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简述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 3、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与实质? 4、试述赞成及反对央行独立性的理论观点。 5、简述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6、试评述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独立性。 7、试评述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

8、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国际特点分析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国情的改进意见。 第三章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 1、中央银行业务活动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试分析中居银行业务活动原则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原则差异的原因? 3、试从资产负债的基本关系和各项目的对应关系分析中国、美国、日本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各有什么样的特征。 第四章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P99) 1、简述央行主要负债业务。 2、简述央行存款业务。 3、简述央行准备金存款业务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4、什么是央行货币发行业务?如何区分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 5、央行货币发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6、比较各种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优缺点。 7、什么是基础货币?利用央行资产负债表分析基础货币的决定。 8、结合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比较两国基础货币投放机制。 9、试述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10、比较中央银行发行债券与商业银行发行债券。 11、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负债业务结构有哪些主要的变化?成因是什

中美基础货币之比较

传统货币银行学认为,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4条:1.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2.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3.购买黄金增加黄金储备。4.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美国: 美联储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三个渠道:购入美国政府债券、再贴现贷款(RP & TAC)和持有的黄金及特别提款权。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形成以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一直是投放基础货币的最主要渠道。截至2008年 1月30日,美联储共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8143亿美元,其中以持有政府债券资产形式投放的约 7184亿美元,占88.2%。与此同时,美联储在美国政府债券市场上所占所有公开流通政府债券比重达到了 14%,一超独霸。假如美联储直接向美国财政部购买美国政府债券,其意义相当于美国财政部以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向美联储融资。由于美国财政部通常以新债还旧债,因此只要美联储持续、稳定地购买国债,则美国财政部就可以永远维持相应的债券融资额度,这些基础货币也就会永远保持流通,不被美联储回笼。这个时候,美国财政部实际上是铸币税的真正享有人。 中国货币发行机制经历了如下阶段: 1、以实物标定的货币发行机制(1953-1978)。这一时期主要是陈云主导的货币发行方式,其基于国家的抗美援朝后的稳定币值的需要,在标定实物黄金的基础上,对照原有第一套人民币以1:10000的比例,进行了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从而也开启了以实物为主要标定物为主的货币发行的开始,但是由于国家生产发展较为缓慢,而且又以计划经济为主,对外贸易较小的情况下,其流动性长期紧张,但物价稳定,而且人民生活相对落后,国家稳定,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政策目标推行的货币发行机制(1978-1994)。在此期间,其未延续计划经济人民币与流通实物挂钩的做法,也没有回归解放前的银本位,而是听命于政治目标的指令,在拨乱反正时期表现为偿还旧债的迫不得已,粮食收购价提高了,城市工人涨工资了,右派平反补发工资,老干部昭雪补偿损失,在短暂的银行经济中则是意识形态较量的牺牲品,形成了严重的国家财政赤字,也导致了94年高起的通货膨胀。 3、美元主义的货币发行机制(1995-至今)。这一机制的施行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95年开始一次性汇率调整到位,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8.2725:1,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将国家的货币发行绑定在了美国的发展上,这个不排除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后采取的双紧政策导致了国家内部的货币流动性集聚缩小,同时,还有其国有企业改革大量职工下岗,国际低端行业进入中国的原因,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提高货币的流动性,而国家法律规定我国是强制结汇国家,也就是外币不能够在国内流通,所以从国外流入国家1美元就要换成8.2725元人民币在国内流通,而国家将结汇后的美元进行投资,也就是当前我们看到的外汇储备,外汇可以当成是国家资本,也就形成了国家信用,而这种形式却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受制于美国,如果美元出现问题,将对我国的资本形成极大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维持高涨的GDP)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10级数学B班陈俊杰 2010011119

2019年广西八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解析版

2019年广西八市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如图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毛遂自荐”的典故。公元前257年,秦国军队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危在旦夕,毛遂自荐,靠胆量和剑威,帮助平原君联楚成功,后被赵王授予谏议大夫之职。此典故主要表明() A.儒家士子品行高洁 B.宗法体系趋向瓦解 C.官僚政治制度形成 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 2.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 3.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4.据地方志记载,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地方志中,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1个,清代60个。这一现象() 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 B.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 C.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 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5.20世纪20年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的“象牌”水泥投放市场,逐渐在上海市场取得巨大的销售优势,但很快受到日本水泥会社等大水泥厂的冲击,并一度有所亏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B.近代的中国社会性质决定 C.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薄弱 D.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低 6.“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摘要: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此次论文的目的是阐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概述,具体涉及到货币政策的含义,内容及特点,在明确对象的概念及特点的情况下我才能更好的引申出货币政策的作用及价值。第二部分我详细介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产生的作用,具体分为了6个作用,其中还涉及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既定的目标,通过对目标的分析,我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了更详尽的理解。 关键字: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概述 (一)含义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量或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2.广义的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内容 1.货币政策作用过程来看: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有效性等内容。 2.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来看: a)信贷政策:对信用行为进行管理而采取的方针和措施:调节社会信用总量和结构。 b)利率政策:对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进行调节,是间接调控信用规模的手段。 c)外汇政策: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汇率实施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和措施。 (三)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与金融综合试题 (4)

《财政与金融》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财政是以()为主导进行的分配。 A、国有企业 B、国家 C、社会团体 D、银行 2、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途径是()。 A、按劳分配 B、平均分配 C、税收与转移支付 D、社会救济 3、目前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 A、税收 B、债务收入 C、国有资产收入 D、其他收入 4、国债最基本的功能是()。 A、弥补赤字 B、筹集资金 C、调节经济 D、公平分配 5、我国各级政府预算的审批机关()。 A、各级政府 B、各级财政机关 C、各级人大 D、各级纪检机关 6、我国预算年度的起讫时间为()。 A、1月1日—12月31日 B、4月1日—3月31日 C、10月1日—9月30日 D、7月1日—6月30日 7、在商业信用关系中,提供信用的方向一般是()。 A、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 B、下游产品企业向上游产品企业提供 C、资金实力强的企业向资金实力弱的企业提供 D、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提供 8.以所有权凭证形式存在的信用工具是()。 A、债券 B、股票 C、存单 D、本票 9、()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A、信用创造 B、支付中介 C、信用中介 D、金融服务 10、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 A、存款负债 B、中央银行借款 C、发行金融债券 D、资本金 11、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职责的具体表现是()。 A、对政府贷款 B、再贷款 C、再贴现 D、转贴现 12、中央银行组织全国的清算属于中央银行的()。

A、货币发行业务 B、公开市场业务 C、对政府的业务 D、对银行的业务 13、汇率不稳,有下降趋势且在外汇市场上被人们抛售的货币是()。 A、非自由兑换货币 B、硬货币 C、软货币 D、自由外汇 14、通常各个国家在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依据是金融资产的()。 A、稳定性 B还原性 C、兑换性 D、流动性 15、在现代纸币制度下,引起货币失衡的原因主要是()。 A、货币需求量过多 B、货币供应量过多 C、货币供应量不足 D、货币需求量不足 16、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是()。 A、信贷政策 B、货币政策工具 C、货币政策 D、货币政策目标 17、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一般通过()。 A、增加税负或增加支出 B、增加税负或压缩支出 C、降低税负或增加支出 D、降低税负或压缩支出 18、信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B、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C、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D、货币执行储备手段的职能 19、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卖给其他金融机构的行为属于()。 A、贴现 B、再贴现 C、重贴现 D、转贴现 20、下列事例中属于财政现象的是()。 A、国有企业引进外资 B、国有企业发行股票 C、国有企业购买公债 D、国有企业购买金融债券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财政属于()。 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 B、国家为主导的分配关系 C、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商品关系 D、一种生产力 2、税收的特征包括()。 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稳定性 3、在分税制体制中,将国家财政收入划分为()。 A、中央固定收入 B、地方转移支付收入

王广谦第三版中央银行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央银行学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7*3’) Eg.专业术语:最后贷款人、窗口指导等 2.判断并改错(10*2’) 3.简答题(6*6’) 简要论述、要点明确、适当展开 4.论述题 结合实际,分析现实案例,如何解释 5.案例分析 结合材料,回答知识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是为商业银行等普通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机构;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监督管理金融业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调控金融和经济运行的宏观管理部门。 2、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在有些国家,硬辅币的铸造与发行由财政部门负责)。(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指: 1. 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 2. 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的办理“存、贷、汇”业务的特征; 3. 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 集中存款准备金。(“余额宝是”否能算作银行机构?) 2. 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3. 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三)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 1. 中央银行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负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保障金融业稳健运行的责任; 2.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签定国际金融协定,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 3. 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办理政府所需要的银行业务,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中央银行具有政府的银行的职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具体体现: 1. 代理国库。 2. 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3. 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 4. 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 5.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 6.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 1 主要特征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整个 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2 货币公式从用途上看,基础货币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数量上看,基础货币由银行体系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库存现金以及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等四部分构成。其公式为: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3 计量方法基础货币如前所述,基础货币是由社会大众所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如果把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也视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则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对商

业银行的负债,现金就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大众的负债。因此,通过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导出基础货币方程式。 3.1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对政府债权A1 对商业银行的债权A2 国际储备资产A3 其他资产 A4 通货B1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B2 政府及财政存款L1 对外负债L2 其他负债L3 资本项目L4 由上表可导出基础货币一般方程式基础货币得: A1+A2+A3+A4?L1?L2?L3?L4=B 或者是:(中央银行资产)-(中央银行非货币性负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政府债权资产净额+对外金融资产净额+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其他资产净额B=(A1?L1)+(A3?L2)+A2+(A4?L3?L4) 根据复式记帐原理,任何时候资产负债双方都是相等的。一般说来,中央银行的资产总额增加,基础货币量必然增加;相反,基础货币量减少,反映出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减少。如果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有的项目增加,有的项目减少,则基础货币是否增加或减少,要视各项资产负债变动相互抵销的净结果而定。 3.2 计算基础货币量计算基础货币量的多少,通常所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进行计算,即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体系的准备金二者加总求出;二是根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用基础货币方程式进行计算。 4 影响因素 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卷4.doc

[考研类试卷]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模拟试 卷4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经济形势变化需要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的时间过程,称作( )。 (A)外部时滞 (B)内部时滞 (C)操作时滞 (D)决策时滞 2 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新政策的出台并加以实施所需要的时间,称作( )。 (A)外部时滞 (B)市场时滞 (C)决策时滞 (D)行动时滞 3 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决定调整其资产总量与结构到整个社会的产出、就业、物价、收入等经济变量发生变化的时间过程,称作( )。 (A)产出时滞 (B)市场时滞 (C)决策时滞 (D)行动时滞

4 货币政策调整后,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决定调整其资产总量与结构的时间过程,称作( )。 (A)产出时滞 (B)市场时滞 (C)决策时滞 (D)行动时滞 5 下列属于内部时滞范畴的是( )。 (A)认识时滞、决策时滞 (B)行动时滞、产出时滞 (C)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D)决策时滞、产出时滞 6 下列属于外部时滞范畴的是( )。 (A)认识时滞、决策时滞 (B)行动时滞、产出时滞 (C)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D)决策时滞、产出时滞 7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而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未加以考虑,仍按以往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货币供给,则导致( )。 (A)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D)名义货币供给减少 8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减缓,而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未加以考虑,仍按以往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货币供给,则导致( )。 (A)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名义货币供给增加 (D)名义货币供给减少 9 中介目标变量发生变化到这种变化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经历的时间,叫做( )。 (A)认识时滞 (B)行动时滞 (C)市场时滞 (D)决策时滞 10 中央银行从采取措施到措施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的时间被称为( )。 (A)内部时滞 (B)认识时滞 (C)行政时滞

学一学期金融发展史期末复习题

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金融发展史》期末复习题 提示:本学期使用的教材是《中国金融简史》(第二版),袁远福(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一、填空 1、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国最早的货币是,最早的金属货币是。 2、秦始皇统一货币,实行货币制度;而汉武帝币制改革统一,推行钱。 3、元朝的货币制度是以为主,以为本位,因而实际上实行的是本位 制。 4、中国最早的政府信用出现在朝,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 5、鸦片战争后,中国金融的性质转变为 6、清朝的银两分和,或称和。 7、1906年,中国出现第一家私人资本银行,它是最早办理的华资银行。 8、清朝的汇划制度是处理业务。 9、1948年12月1日成立,同时发行人民币,并把人民币作为、 和三区统一流通的货币。 10、1935年国民政府开始实行的政策是中国近代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货币集中发行的 开始。 11、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关于的规定,人民政 府着手为主体的国民党官僚资本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 12、人民政府对外国在华银行一律,愿意继续营业的,其业务经营须服从我国和政府经管。 1952年后,在我国继续营业的外商银行只剩、 两家。 13、1950年政务院通过并颁布了,要求力争实现、和的平衡,简称为。 14、“一五”时期,随着全国普遍建立经管机构、执行信贷计划经管制度,一个由统一掌 握全国银行、实行经管办法的资金经管体制得以建立。 15、1994年,为推动国家专业银行改革并将其办成真正的,中国政府着手组建了、和中 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二、单选题 1、货币是的产物,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A、物物交换 B、剩余产品 C、商品交换 D、社会分工 2、金融发展史上最早的信用形式是。 A、货币借贷 B、信用放款 C、抵押放款 D、实物借贷 3、中国金融史上钱币是量名钱的开始。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引言 中央银行的所有职能都与货币政策的制定﹑贯彻以及日常的操作紧密相连。中央银行无论是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还是政府的银行,都是围绕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一核心问题。因此,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完成其任任务、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货币政策的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与信贷数额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政策最终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研究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 从一个国家的整体来看,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执行其职能的一种手段。因而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与当时社会所发生的经济问题有关。一般来说,货币政策要达到的目标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法展过程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着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社会经济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所以维持货币价值的稳定成为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后,信用货币取代了金本位制。因而币值的稳定与否,是用单位货币的购买力稳定与否来衡量的,而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通常以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所以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都是物价稳定。

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31%,失业率高达22%。于是各国政府开始怀疑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采取货币贬值,建立关税壁垒,加强输出等措施,以促进国内就业水平。具体地将就业正式列入货币政策目标是1946年的美国就业法案。 美国自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以后,通货膨胀形势日益严重。为克服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各种经济措施则带来了经济衰退的威胁,使美国的实际增长率慢与西方其他国家,美国的经济力量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于是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三个目标。 1958年以后,由于美国长期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贸易收支发生赤字,而美国的对外经济援助和军事支出并未减少,从而使国际收支恶化,大量美元外流,降低了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使国际货币危机更加严重。要遏制美元外流,就必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于是平衡国际收支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摘自2010年9月新华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一直采取多目标制,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发现,在一些阶段里多个目标无法同时实现,有时候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关系十分复杂。他建议中央银行应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权重去考虑多个目标,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去改变权重,或进行多个目标间的切换。 目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而大多数央行采取控制通胀的单一目标制。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5

第五章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一、填空题 ⒈再贴现和贷款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两种方式,是中央银行投放___________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履行____________职能的具体手段。 ⒉企业以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商业银行申请转让的行为是_________;商业银行之间的这种未到期票据的转让叫___________;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的行为是___________。 ⒊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的交易品种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⒋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交易方式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⒌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⒈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是短期的流动性贷款或季节性贷款,很少有( B )。 A.抵押贷款 B.长期贷款 C.信用贷款 D.利率浮动贷款 ⒉在我国,再贴现利率由( D )制定、发布与调整。 A.银监会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 D.中国人民银行 ⒊许多国家的金融立法中都明文规定,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必须是( A )。 A.真实票据 B.国库券 C.银行承兑票据 D.央行票据 ⒋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买卖证券操作目标主要是( C )。 A.货币市场利率 B.国债价格 C.基础货币 D.央行票据规模 ⒌外汇储备构成中,风险性较大的是( B )。 A.黄金 B.外汇资产 C.特别提款权 D.在IMF的头寸 三、多项选择题 ⒈只有当中央银行的( AB)低于市场利率时,商业银行才愿意以再贴现、再

中央银行学-教学大纲

《中央银行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12332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金融学(实验班)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等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中央银行学》是金融专业的选修课,它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更是一门管理课程,它基本上揉和了金融学方面的大部分核心理论与知识,通过阐述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中央银行的基本业务、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中央银行的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一国的金融概况、金融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效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主要掌握下列几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1、系统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过程、独特性质和职能; 2、熟悉中央银行的基本业务及运作方法; 3、全面准确掌握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使用工具相关原理与方法; 4、熟悉中央银行在新时期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职责; 5、了解中央银行对外金融关系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国际理论界对中央银行问题的前沿研究,着重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操作及其效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等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与此同时,使学生对中央银行的业务及对外金融关系等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注重启发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内外的讨论为辅,鼓励学生参

与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2、向学生推荐、介绍和点评国内外相关文献,鼓励并督促学生扩大阅读量,在阅读中进行学习并深化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为学生答疑解惑。 3、采用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课后作业练习:通过课后作业、课程小论文、案例分析报告、专题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的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启发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思路。 5、利用学院配备的综合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缩短书本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6、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方法。 (三)学习要求 1、本课程要求学生已经学习过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先修课程,并具有一定的数理知识。 2、本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论文、实践操作等,并能够在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基础之上自主学习,拓宽知识面。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