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儿科简答题

儿科简答题

儿科简答题
儿科简答题

儿科学问答题

1、试述小儿年龄分期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过程。根据此期不同年龄阶段按儿童解剖、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以下若干期:

⑴胎儿期:指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在母体子宫内孕育约280天。胎儿的周龄即为胎龄。

⑵新生儿期: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满28天内的时期。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28天定义为围生期。

⑶婴儿期:指出生后至满1周岁内的时期。

⑷幼儿期:指1周岁至满3周岁内的时期。

⑸学龄前期:指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的时期。

⑹学龄期:指从入小学6~7岁起至青春期前的时期。

⑺青春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0岁~20岁,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两年左右。青春期的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约可相差2~4岁。

2、试述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⑴生长发育是一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时期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

⑵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其它系统如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

⑶生长发育遵循一定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规律。

⑷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总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⑴遗传因素:小儿的身高等特征及某些遗传性疾病均受父母遗传的影响;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影响小儿皮肤、头发的颜色、面形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迟早、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等。性别也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⑵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①营养:儿童的生长发育,包括宫内胎儿生长发育,需充足的营养素供给;

②疾病;

③母亲情况;

④生活环境。

遗传潜力决定了生长发育水平,同时,这种潜力从受精卵开始就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的作用和调节,表现出个人的生长发育模式。生长发育水平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3、体格生长发育常用的指标正常值:

⑴体重:平均出生体重男婴3.3±0.4kg 女婴3.2±0.4kg

可选公式:<6月龄婴儿体重: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 (kg)

7~12月龄婴儿体重:6 (kg)+月龄×0.25 (kg)

2岁至青春前期儿童体重:年龄×2 (kg)+7(或8)(kg)

或公式:

⑵身高(长):代表头部、脊柱与下肢的长度。多数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出生时平均50cm。1周岁时75cm,2周岁85cm。

2~12岁身高(长)的估计公式(cm)= 年龄×7+70。

⑶坐高:从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增长代表头颅和脊柱的发育。

⑷头围:与脑和颅骨的发育有关。出生时平均34cm,l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时54~58cm。头围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⑸胸围:代表肺与胸廓的发育。出生时比头围小1~2cm,平均32.4cm,1岁时头围与胸围相等(46cm),形成头、胸围交叉。l岁以后胸围大于头围,其差数为岁数。

⑹腹围:婴儿期腹围与胸围相近,婴儿期以后腹围较胸围小。

4、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感知、运动、语言发育

⑴感知觉发育:包括视知觉发育、听知觉发育、味觉和嗅觉发育及皮肤感觉发育。

⑵动作发育:包括大运动(包括平衡)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的发育规律是由上到下,表现为抬头、翻身、坐起、站立、行走等次序。精细动作表现为握物、取物、用笔乱画、用筷子、解衣扣等次序。

⑶语言发育:l~1.5岁能说出物品的名称及自身部位如灯、碗、手、眼等。在满3岁时还没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要找寻语言发育障碍的原因。

⑷神经反射的发育:归纳为4类情况:

①出生即具有,终生存在的反射:如角膜反射等。

②出生即有,随后消失的反射:如拥抱反射等。

③出生时未能引出,以后逐渐稳定的反射;如肌键反射、腹壁及提睾反射等。

④生后一段时间可存在的病理性反射,无临床意义:如克氏征、巴氏征等。

心理活动的发展:

心理活动分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类,

心理過程指一般的心理现象,包括认识过程、情感、意志等;

心理特徵指个别心理特征,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新生儿出生时并不具有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起点,一旦条件反射形成,即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生。儿童心理活动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意志、情绪/情感、个性与性格、早期的社会行为。

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评价:

智能是可以在受教育中获得的、认识世界和应付环境变化的能力,是各种才能的总和,即是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有目的地行为和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综合能力。一般智能的量化标准是智商。

智商是以智龄(mental age,MA)概念为基础;智龄(MA)是儿童智能发育达到的某个年龄的水平,可高于或低于实际的年龄;IQ(智商)=MA(智年年龄)/CA(实际年龄)×100;在评价智商时用Z score(SDS)进行转换,得到离差智商(deviation IQ,DIQ);DIQ=100±15Z,可比较不同年龄儿童IQ。

发育商用以评价婴幼儿神经心理行为发育水平,包括感知、运动、语言、个人、社会等方面发育;DQ=DA)/CA×100;DA为发育龄(Development age)

心理测试:

⑴发育单项筛查

①视觉-空间定向:以儿童临摹的能力作为判断视觉-空间定向发育;

②时间-次序关系;

③记忆里的测试;

④语言测试。

⑵能力测验

①筛查测验:丹佛发育筛查法(DDST),绘人测试(Drawn~a~man),图片词汇测试

(PPVT)。

②诊断测验:Gesell发育量表:适用于4周至3岁婴幼儿;

③Bayley婴儿发育量表:适用于2~30个月婴幼儿。Standford~Binet智能量表:

适用于2~18岁儿童;Wechsler学前及初小智能表(WPPSI):适用于4~6.5岁儿

童;Wechsler儿童智能表修订版(WISC-R):适用于6~16岁儿童。

⑶适应性行为测试国内多采用日本S-M社会生活能力检查,即“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适用于6月~15岁儿童社会生活能力评定。各年龄阶段包括6种行为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运动能力;作业;交往;参加集体活动;自我管理。

5、何谓生长迟缓?

在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使生长速度减慢或停滞,引起生长延迟或障碍,最终导致身材矮小,也称发育迟缓或侏儒,其判断标准为小儿的身高比相应年龄组人群按年龄的身高均值低两个标准差以下,或在生长百分位曲线的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6、何谓小儿肥胖症?

肥胖症是由于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其可分为单纯性肥胖症、继发性肥胖症。前者无原发疾病,占小儿肥胖症的95%以上,常有过食、少动史、体查呈均匀性肥胖而无其他异常表现,化验及X 线检查均正常。后者多由器质性疾病所致,如内分泌疾病(柯兴氏综合征)、垂体疾病(脑性肥胖症)等引起。小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均值20%以上者即可诊断为肥胖症;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39%为中度肥胖;超过40%~59%为重度肥胖;超过60%以上为极重度肥胖。或者:BMI≥同年龄、同性别的第95百分位数或>30可诊断为肥胖。

7、母乳喂养的主要优点

⑴母乳是婴儿最理想食物和饮料,能满足婴儿生后头4~6个月生长所需要;母乳中含有最适合婴儿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素,并且质和量会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变化以适应婴儿需要,最适合婴儿胃肠功能的消化和吸收。

⑵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活性细胞和其它免疫活性特质,可增强婴儿抗感染能力,母乳喂养的婴儿1岁内呼吸道、消化道及全身感染发病率远低于人工喂养儿;母乳喂养不会引起过敏。

⑶母乳温度及泌乳速度适宜,新鲜、无细菌污染,直接喂哺手续简便、省时省力,十分经济,对于无现代化家用设备、无消毒水源的家庭和地区尤为重要。

⑷母乳喂养可密切母亲和子女的感情,母亲在哺育过程中,通过对婴儿的触摸、爱抚、微笑和言语,与婴儿进行感情交流,使婴儿在母亲怀中感到十分安全,无比温馨、舒适和快乐,对婴儿早期智力开发和今后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母亲在哺乳时还可密切观察婴儿变化,及时发现某些疾病的发生。

⑸哺乳有利于母亲产后恢复、子宫收缩复原、减少受孕及发生乳腺癌的机会。

8、母乳为何具有增进婴儿免疫力的作用?

⑴母乳含有较高浓度的分泌型IgA,可防止微生物粘附肠道粘膜及防止抗原物质的吸收而具有抗感染及抗过敏作用。

⑵母乳含乳铁蛋白,对铁有强大的螯合能力,能夺走大肠杆菌、大多数需氧菌和白色念珠菌赖以生长的铁,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⑶人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初乳中更多,其中85%~90%为巨噬细胞,10%~15%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⑷人乳中的溶菌酶能水解革兰氏阳性细菌胞壁中的乙酰基多糖,使之破坏并增强抗体的杀菌效能。

9、简述人工喂养中奶量的计算方法;婴儿:5个月,体重6公斤,缺乏母乳,需采用牛奶喂养,请为其制定每天喂养方案

按乳儿每天所需总能量和总液量计算奶量:婴儿所需热量100~110Kcal/kg.d;水量为150ml/kg.d。

配方奶粉:是以牛乳为基础改造的奶制品,使宏量营养素成分尽量“接近”于人乳,适合于婴儿的消化能力和肾脏功能;添加一些重要的营养素;强化婴儿生长时所需要的微量营养素;使用时按年龄选用。按规定调配的配方奶蛋白质与矿物质浓度接近人乳,只要奶量适当,总液量可满足需要。配方奶粉摄入量:500Kcal/100g奶粉,100kcal/kg.d(RNI),∴奶粉摄入20g/kg.d。

全牛奶的家庭改建:稀释、加糖(每100ml牛乳中加蔗糖5~8克)、煮沸(达到消毒、蛋白变性目的)。全牛奶喂养时,因蛋白质与矿物质浓度较高,应在两次之间加水,使奶与水量(总液量)达150ml/kg.d;家庭改建后牛奶摄入量:67Kcal/100ml,8%糖牛乳 100Kcal/100ml,∴牛奶摄入 100ml/kg.d。

每日需要总热卡(110Kcal/kg.d):110×6 = 660 Kcal

每日需要8%糖牛奶总量:每100ml牛奶产热100卡,故需要8%糖牛奶660毫升。

每日需要水分总量(150ml/kg.d):150×6 = 900ml。除牛奶外应给水分;900-660 = 240毫升。

5个月婴儿每日喂奶5次,故每次喂奶为132毫升;水分可加入牛奶内或于每两次喂奶之间供给。

10、小儿过度期食品(换乳食品)添加原则及顺序:

小儿辅食添加应依照婴儿的消化功能和营养需要,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进行。①由少到多;

②由稀到稠;③由淡到浓;④由1种到多种;⑤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11、各年龄期保健原则及重点:

⑴胎儿期:胎儿发育与母亲健康密切相关,保健重点是孕母保健,即保证母亲足够的营养,重视孕妇心理卫生与劳动保护,重视产前检查及产前诊断,预防先天畸形,防止早产、减少低出生体重儿。

⑵新生儿期:

①做好围产期保健,提高接生技术,做好新生儿出生时的处理,预防和及时处理产伤、

窒息、感染等情况;

②开展新生儿筛查,对可治疗的遗传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③建立新生儿访视制度,及时了解生后健康、喂养、疾病等情况,并及时咨询指导。

⑶婴幼儿期:

①提倡母乳喂养,指导按时添加辅食和断奶,并合理安排断奶后的饮食;

②每1~3个月健康检查一次,及早发现问题,及时矫治;

③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④合理安排生活,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⑤促进感知运动发育。

⑷学龄前期:

①学前教育;②合理膳食;③加强体格锻炼,定期体格检查;④加强传染病管理,注意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⑸学龄期及青春期:

①注意保证营养,加强体格锻炼;

②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生活及卫生习惯;

③注意劳逸结合,防治近视,龋齿及肠道寄生虫病;

④对中学生进行正面青春期生理卫生及心理卫生知识教育,进行法制教育。

12、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⑴注意事项:

①接种前应了解接种对象,说明预防的意义与接种后的反应,填好接种卡;

②接种前检查好标签,过期变质或标签不清楚者不用;

③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途径、次数、间隔时间接种

④严格掌握禁忌症;⑤严格消毒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⑵禁忌症:

①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而未过检疫期者;

②急性传染病及其恢复期;

③发热或严重的慢性病,如:心、肝、肾疾病或活动期肺结核者,无并发症的先心病

患者仍应按期预防接种

④有过敏史、变态反应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者。

13、试述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⑴体液总量与分布:年龄愈小,体液总量相对愈多,这主要是间质液的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则与成人相近。

⑵体液组成:小儿体液电解质组成与成人相似.但出生数日的新生儿,除血钠与成人相近外,血钾、氯、磷及乳酸根多偏高,碳酸氢根和钙较低。

⑶水的交换:儿童水的需要量大,交换率快,其主要原因为小儿生长发育快;活动量大、机体新陈代谢旺盛;摄人热量、蛋白质和经肾排出的溶质量均较高;体表面积大、呼吸频率快使不显性失水较成人多。

⑷体液调节功能差:缓冲系统、肺、肾及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功能均不如成人。

14、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主要表现?

⑴脱水程度:指发病后累积的体液损失量:

①轻度脱水:约为3~5%体重或50毫升/kg减少。

②中度脱水:约为5~10%的体重或50~100毫升/kg减少。

③重度脱水:约为10%以上的体重或100~120毫升/kg减少。

⑵脱水性质:指体液渗透压改变。

①等渗脱水:水与电解质成比例地损失,血清钠浓度为130~150mmol/L;

②低渗脱水:失钠比例大于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

③高渗性脱水:失水比例大于钠,血清钠浓度>I50mmol/L。

⑶常见电解质紊乱有:

①低钾血症:血清钾<3.0mmol/L,

a神经肌肉: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如肌肉软弱无力,重者出现呼吸肌麻痹或麻痹性肠梗阻、胃扩张;膝反射、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b心血管:出现心律紊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降低、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心电图表现为T波低宽、出现U波、Q-T间期延长,T波倒置以及ST段下降等;

c肾损害:低钾使肾脏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多尿,重者有碱中毒症状,长期低钾可致肾单位硬化、间质纤维化。

②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5.5mmol/L时称为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时心率减慢而不规则,可出现室性早搏和心室颤动,甚至心搏停止。

③低钙血症:血清钙<1.75~1.88mmol/L(7~7.5mg/dl)。

④低镁血症:血清镁<0.58mmol/L(1.4mg/dl)。

⑷常见酸碱平衡紊乱有:

①代谢性酸中毒:主要由于H+增加或HCO-丢失所致,为最常见酸碱平衡紊乱。

②代谢性碱中毒:主要由于H+减少或者HCO-增加所致。

③呼吸性酸中毒:主要由于CO2储留和 H2CO3增加所致。

④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这是较常见的一种混合性酸中毒。

⑤呼吸性碱中毒:主要由于过度通气使血中CO2过度减少所致。

15、小儿液体疗法

小儿液体疗法方式有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口服补液主要适用于轻度和中度脱水,无明显呕吐和腹胀者,主要用于补充累积损失和继续损失的液体。静脉补液的适应症为:

⑴口服补液适用于能口服且脱水不严重的急性腹泻病人;

⑵静脉补液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者。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A.累积损失量的补充:

①液体量:根据脱水程度而定。轻度脱水补给30~50ml/kg;中度脱水50~

100ml/kg;重度脱水 100~150ml/kg。

②液体种类:决定于脱水性质。低渗性脱水补2/3张至等张含钠液,等渗脱水补

1/2张至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补1/3张至1/5张合钠液。、

③补液速度;累积损失于开始8~12小时补足。伴有明显周围循环衰竭者应先用

2:l等张含钠液20ml/kg于半小时至1小时内补入以迅速改善血循环和肾功能。

B.继续损失量的补充:按实际损失量估计,一般为10~40ml/kg/日,用1/3~l/2张含钠液于24小时内均匀滴入。

C.供给生理需要量:液量按60~80ml/kg/日,一般用生理维持液于补完累积损失量后12~16小时内均匀滴入或者口服。

16、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和成份如下:

口服补液盐(ORS)其理论基础是基于小肠的Na+-葡萄糖偶联转运吸收机制,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膜上存在着Na+-葡萄糖共同载体,此载体上有Na+-葡萄糖两个结合位点,当

Na+-葡萄糖同时与结合位点相结合时即能运转、并显著增加钠和水的吸收。ORS适用于轻度和中度脱水,无明显呕吐和腹胀者,主要用于补充累积损失和继续损失的液体。

WHO推荐的口服补液盐中各种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L,K+20mmol/L,C1-80mmol/L,HCO3-30mmol/L,葡萄糖111mmol/L。可用NaCl 3.5g,NaHCO3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0g,加水到1000ml配成。其电解质的渗透压为220mmol/L,约(2/3张),总渗透压为310 mosm/L。

17、小儿腹泻病的补液。

总原则: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浓后淡、见尿补钾

总步骤:定量、定性、定时

补液要求:一般累积损失在第一日即可完全纠正,第二天以后的补液可根据该日的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补充。

三补:见酸补碱, 见尿补钾, 见惊补钙

三观察:尿量(3~4小时增多);酸中毒(6~12小时纠正);皮肤弹性(12小时恢复)

⑴第一天补液

①液体总量:包括累计损失、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一般轻度脱水约为90~120ml/kg、中度脱水约为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为150~180ml/kg,对少数营养不良,肺炎、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尚应根据具体病情分别作较详细的计算。

②溶液种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全日容量比例,大约相当于等渗脱水用3:2:1液(1/2张);低渗脱水用4:3:2液(2/3张);高渗脱水用1:2液(1/3张)。

③补液方法与速度:

口服补液:轻和中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累积损失及继续损失可用ORS补给,生理需要量可通过进饮进食补充。

静脉补液:

1)扩容阶段: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20ml/kg,于半小时至1小时内补入。

2)以补充累积损失为主的阶段:应用总量的一半,于8~12小时内补入,速度8~10m1/kg/小时。高渗性脱水按5~8m1/kg/小时。

3)维持补液阶段:余量12~16小时内补入,速度稍慢,5ml/kg/小时。

④纠正酸中度:轻、中度酸中毒不必另行纠正。重度酸中毒可按5%碳酸氢钠6m1/kg可提高CO2cp5mmo1/L(约10VOL%)

⑤低钾血症处理:低钾时补钾需注意有尿或6小时内排过尿可补钾。补钾量:一般按3~4mmol/kg/日(相当10%氯化钾2~3ml/kg/日)。方法:补钾尽量口服,严重缺钾或呕吐频繁者可静脉滴注,氯化钾浓度不超过0.3%,速度慢,应在8小时以上。

⑥钙和镁的补充;低钙时用10%葡萄糖酸钙每次1~2ml/kg(最大量≤10ml),用10%葡萄糖稀释后静滴或慢推。低镁时可用25%硫酸镁每次0.1mg/kg深部肌肉注射,每日3~4次,症状缓解后停用。

⑵第二天补液:一般补给生理需要量,按60~80ml/kg/日,用生理维持液。若继续损失,酌情补充部分1/2~l/3张含钠液。

18、营并不良伴腹泻脱水时液体疗法

⑴按实际体重补液,总量比计算量减少1/3;补充用积损失量常用 2/3张溶液,输液速度每小时每公斤体重约3~5ml,重度脱水伴周围循环障碍者宜先扩充血容量,每次每公斤体重20ml,于1小时内静脉滴入。

⑵补钾:在扩充血容量后及时补钾,按每日每公斤体重0.2~0.3g(含口服量);静脉滴注浓度为0.3%;给钾时间7~10天。

⑶钙、镁的补充:宜早用补钙,尤其是对合并佝偻病者;有缺镁时,可给25%硫酸镁。每次每公斤体重0.1~0.2ml,每日深部肌肉注射2次共l~2天。

⑷注意补充热量和蛋白质。

⑸如肝功能不好,纠正酸中毒宜用碳酸氢钠液。

19小儿肺炎时的液体疗法。

⑴热量计算:每日每公斤体重50~60Kcal,水量每日每公斤体重60~80ml,高热喘息者不显性失水增多,总液量可偏多;重症肺炎有水、钠潴留倾向,且合并心功能不全,液量不宜多。

⑵输液成分:以2:1等张含钠液代替生理盐水,选用1/4~1/5张含钠液,可不必常规静脉补钾。

⑶补液速度:每小时每公斤体重3~5ml均匀滴注。

20、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⑴病因:

①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母亲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

②日光照射不足,使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

③维生素D摄入不足;

④生长速度快,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量增加;

⑤疾病或及药物的影响,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如婴儿肝炎综合征、先

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脂肪泻、胰腺炎、慢性腹泻等,肝、肾严重损害可致维生素D 羟化障碍,1,25-(OH)2D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偻病;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 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作用。

⑵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初期(早期):多见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但这些并非佝偻病的特异症状,仅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活动期:主要为骨骼改变。其它如肌肉松驰,大脑皮层功能异常,反应迟缓,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等,骨骼改变有:

①头部:颅骨软化、方颅、前囟门闭合延迟,出牙延迟,顺序颠倒,牙质差;

②胸廓:肋骨串珠、肋缘外翻、漏斗胸或鸡胸;

③四肢:腕踝畸形,出现佝搂病手镯或脚镯;下肢畸形,形成“O”型或“X”型腿;

④其他:脊柱弯曲变形,骨盆变形。

恢复期:以上任何期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⑶主要的治疗措施:

维生素D制剂治疗:

①口服法

l)活动早期:VitD2000~5000IU/日,口服,一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2)活动期:VitD5000~10000万IU/日,口服,一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3)恢复期:一般采用预防量(400 IU/日)维持。

如需大量长期服用维生素D制剂时,不宜用鱼肝油,以防维生素A中毒。

②大剂量突击疗法:适于重度佝偻病,有并发症或不能口服者。VitD20~30万,肌注一次三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尽可能避免重复注射以免中毒。

钙剂:应用VitD期间,同时口服元素钙 200~400mg/日。

矫形疗法:轻度畸形多可自行恢复。重度畸形应手术矫治。

21、先天性佝偻病的诊断及预防。

⑴诊断:在我国极北地区发病率较高,母孕期少见阳光,膳食维生素D明显缺乏,母亲妊娠期多有手脚发麻,腰酸,腿肌痉挛等低钙表现。病儿可于生后1~2月出现低钙抽搐。

①骨骼改变特征:囟门特大,前后囟通连,颅骨软化,胸部左右两面失去正常的外形而呈平坦面。

②X线检查:临时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絮状改变,可出现骨膜增厚。

③血生化改变: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以血清25-OHD水平测定为最可靠的断标准,血清25-OHD在早期明显降低。

⑵预防:

①围生期孕妇应多户外活动,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以及其它营养素的食物。妊娠后期适量补充维生素D(800IU/日);②妊娠后期出现低钙症状者应是预防本病的重点对象。

2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发病主要原因和治疗

维生素D缺乏症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不能代偿性分泌物增加;血钙继续降低,当总血钙低于 1.75~1.88mmol/L(7~7.5mg/dl)或游离钙低于lmmol/L(4mg/dl)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致手足搐溺。

⑴主要原因:维生素D摄入不足,日照不足,生长过速,食物中钙,磷比例不适宜,

过多食用含大量植酸的谷类,滥用药物和某些疾病如慢性呼吸道感染,肝肾疾患等影响钙磷吸收代谢。

⑵治疗:

①急救处理:氧气吸入:惊厥期应立即吸氧,喉痉挛者须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并进行口对口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对作气管插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②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可用地西泮每次0.3~0.5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或10%水合氯醛,每次0.4~0.5ml/kg,保留灌肠;

③钙剂疗法:采取止痉措施后应立即给钙剂,10%葡萄糖酸钙5~10ml加等量或2~3倍生理盐水或10~25%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或点滴(10分钟以上),重症反复发作者,每日可重复2~3次,直至发作停止;

④钙剂治疗的同时可口服维生素D,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补充维生素D。

2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应与哪几种抗维生素D佝偻病相鉴别。

⑴低血磷抗生素D佝偻病:本病多为性连锁遗传,亦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佝偻病的症状多发生于1岁后,因而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对用一般治疗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无效时应与本病鉴别。

⑵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为远曲小管泌氢不足,从尿中丢失大量钠、钾、钙,继发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出现佝偻病体征。患儿骨骼畸形显著,身材矮小,有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尿pH不低于6),除低血钙、低血磷之外,血钾亦低,血氨增高,并常有低血钾症状。

⑶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分二型:Ⅰ型为肾脏1-羟化酶缺陷,使25-OHD转变为1,25- (OH)2D发生障碍,血中25-OHD浓度正常;Ⅱ型为靶器官1,25-(OH)2D受体缺陷,血中1,25-(OH)2D浓度增高。两型临床均有严重的佝偻病体征,低钙血症、低磷血症,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I型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症;Ⅱ型患儿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脱发。

⑷肾性佝偻病: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血钙低,血磷高,甲状旁腺继发性功能亢进,骨质普遍脱钙,骨骼呈佝偻病改变。多于幼儿后期状逐渐明显,形成侏儒状态。

⑸肝性佝偻病:肝功能不良可能使25-OHD生成障碍。若伴有胆道阻塞,不仅影响维生素D吸收,而且由于钙皂形成,进一步抑制钙的吸收。急性肝炎、先天性肝外胆管缺乏或其它肝脏疾病时,循环中25-OHD可明显降低,出现低血钙性、抽搐和佝偻病的体征。

24、维生素D中毒的诊断

⑴病因:短期内多次给以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将其它骨骼代谢性疾病或内分泌疾病诊为佝偻病而长期大剂量摄入维生素D。

⑵临床表现:初期主要为厌食、低热、倦怠、烦躁,年长儿可诉头痛。有时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重症可出现惊厥、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烦渴、尿频、夜尿、甚至脱水、酸中毒;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管型等改变,随即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

⑶实验室检查:早期血钙升高>3mmol/L,尿钙强阳性,尿常规检查示尿蛋白阳性,严重时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管型,血磷和碱性磷酸酶可正常或降低。

⑷ X线检查:X线检查可见长骨干骺端钙化带增宽,致密,骨干皮质增厚,骨质疏松或骨硬化;颅骨增厚,呈现环形密度增深带;重症时大脑、心、肾、大血管、皮肤有钙化灶。

25、蛋白质-热能营并不良分型、分度及治疗原则

蛋白质-热能营并不良是指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所致一种营养缺乏症。其临床特征为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功能紊乱。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消瘦型、浮肿型和消瘦-浮肿型。

①消瘦型: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最早出现症状为体重不增或体重下降;长期营养

不良可使身高低于正常;皮肤干燥、苍白,无弹性;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消失。

严重者出现水肿;精神状态:烦躁不安/萎靡 烦躁与抑制交替、对外界反应差、

智力发育呆滞;肌张力明显低下、肌肉松驰;同时,还可有低体温,脉搏缓慢,

基础代谢率低,便秘,饥饿性腹泻,大便带有粘液等表现。

②水肿型:蛋白质严重缺乏所致,又称为恶性营养不良病(Kwashiorkor),常见于

1~3岁幼儿,不能以体重评价其营养状况,表现为程度不等的水肿、肝大、毛

发稀疏、易脱落、躯干及四肢常见过度色素沉着及角化的红斑疹、严重者在全身

受压处可有表皮脱屑。

③消瘦-水肿型:临床表现介于上述两型之间。

目前最常用的分型分度指标有以下三项:

体重低下:儿童的年龄别体重(WA)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正常变异范围。

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别身高(HA)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正常变异范围。消瘦:儿童的身高别体重(WH)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正常变异范围。

凡符合上述一项指标即可诊断为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轻度:WA、HA、WH分别低于中位数减1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分别为:轻度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

中度:WA、HA、WH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分别为:中度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

重度:WA、HA、WH低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分别为:重度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消瘦。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治疗原则:

⑴消除病因,加强护理,积极查明并治疗原发疾病,改进喂养方法。

⑵调理饮食;

①热量供给:第1~2度营养不良消化能力尚可,可以调整饮食,供应足够热量,

第三度营养不良者,消化功能低下,热量供给需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开始可给

40~60kcal/kg/日,以后渐增加至120~150kcal/kg/日,待体重接近正常后再

恢复正常生理需要热量。

②食物选择;原则上选适于患儿消化力的高蛋白,高热量和富有维生素的食物。

⑶促进和改善代谢功能:

①应用各种帮助消化药品,如消化酶及口服或注射各种维生素,或应用蛋白同化类

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10~25mg/次,肌注,每周l~2次。连续2~3周。

②重症者可小量多次输血或血浆、小儿氨基酸等。

③中医中药治疗。

⑷治疗并发症:及时发现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特别是预防和抢救自发性低血糖、角膜软化及心力衰竭。

26、如何评定一个正常足月新生儿?早产儿外观与足月儿有何区别?

⑴胎龄满≥37和<42周,体重≥2500g和≤4000g,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⑵皮肤红润,皮下脂肪丰满,胎毛少;头大(占全身比例1/4),头发分条清楚;耳壳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指、趾甲达到或超过指、趾端;跖纹遍及整个足底;乳腺结节>4mm,平均7mm;外生殖器男婴睾丸已降到阴囊,女婴大阴唇完全覆盖小阴唇。

⑶呼吸、心跳及体温平稳,哭声有力。

27、正常足月新生儿有哪些生理特点?

⑴呼吸:胎儿肺内充满液体,出生后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闰症状;主要是腹式呼吸,快而表浅,每分钟40~60次;肺储备功能不足:肺内气道和肺泡为成人10%,肺泡表面面积为成人3%,肺血管丰富-含气少,含血多,呼吸道管腔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易致气道阻塞、感染、呼吸困难及拒乳。

⑵循环:出生后血液循环动力学发生重大改变:①胎盘-脐血循环终止;②肺循环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③回流至左心房血量明显增多,体循环压力上升;④卵圆孔、动脉导管功能上关闭。新生儿心率波动范围较大,通常为每分钟90~140次,足月儿血压平均为70/50mmHg。

⑶消化系统:吞咽功能完善,但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贲门松幽门紧,易出现溢奶;肠管长、管壁薄、通透性高,消化道适合消化吸收流质食物;除淀粉酶外,消化酶已成熟;肝脏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量和活力不足;胎便: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2~3天排完,排便延迟应排除消化道畸形。

⑷泌尿系统:出生时肾脏结构发育完成;但浓缩功能差,稀释功能接近成人;肾功能不完善:肾血流量少,肾小球滤过率低;对钠的调节幅度有限--既易钠贮留和水肿,又易低钠血症。排尿时间:生后12h内,不超过24h,20次/天(1周内)。

⑸血液系统:血容量 80~100ml/kg,与脐带结扎早迟有关。出生时Hb 为140~200g/L (平均170~180g/L);如果毛细胞血管血Hb<14.5g/L,静脉血Hb<130g/L则为贫血。足月儿出生时HB以HBF为主,HbF占70%,HbA占有30%,逐渐向HBA转变。WBC:出生时高达15×109/L~20×109/L, N为主;出生后第4~6天出现第一个交叉。血小板接近成人。

⑹神经系统:胎龄越小,脑相对越大。

头围生长速率:1.1cm/月,40周后减缓。脑沟、脑回未完全形成,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

脊髓末端第3、4腰椎下缘:腰穿在第4、5腰椎间隙。大脑对下级中枢抑制较弱,锥状体和纹状体发育不全,常出现不自主和不协调动作。

生后暂时性原始反射:觅食反射(rooting reflex),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握持反射(grasp reflex),拥抱反射(Moro reflex);Kernig、Babinski征可呈阳性反应,腹壁反射、提睾反射不稳定。

⑺免疫系统: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免疫应答无能的主要原因。IgG、SIgA缺乏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血脑屏障不完善,易患脑膜炎。

⑻体温:生后环境温度显著低于宫内温度,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体表面积相对大,易散热,皮下脂肪薄保温差,若保暖不好,易体温不升,容易出现低氧血症、低血糖、寒冷损伤综合症。夏季室温高,入水量不足,可发生一过性脱水热。

⑼皮肤:新生儿皮肤覆有胎脂,有保护皮肤和防止散热的作用。皮肤柔嫩,角质层很薄,毛细血管丰富,易感染,外用药也能经皮肤吸收而引起中毒。

⑽能量及液体代谢:

新生儿每日:总热量418~502kj/kg,生后第1天需水量为60~100ml/kg,以后每天增加30ml/kg,直到每天150~180ml/kg;

生后水分丧失导致体重下降,约在7天时最低(<出生体重10%),10天左右恢复,称

为生理性体重下降。足月儿钠需要量为1~2mmol/kg;出生后10天内一般不需补钾,10天后钾需要量为1~2mmol/kg。

⑾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黄疸;“马牙”和“螳螂嘴”;乳腺肿大和假月经;新生儿红斑和粟粒疹;生理性体重下降。

28、新生儿分哪几类,如何划分?

⑴根据胎龄分类:

胎龄:是从最后一次正常月经第一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①足月儿:胎龄满37周至不满42周(260~293天)的新生儿。②早产儿:胎龄满28周至不满37周的新生儿(196~259天),其中第37周(253~260天之间的早产儿成熟度已接近足月儿故又称过渡足月儿)。③过期产儿:胎龄满42周(294天)以上的新生儿。其中有的是由于宫内发育迟缓引起,羊水被胎粪污染者,新生儿瘦小,又称过熟儿。

⑵根据出生体重分:

出生体重: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

①正常出生体重儿:指体重在2500~3999g之间的新生儿;

②低出生体重儿:指体重在2500g以下者;

③极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1500g者;

④超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在1000g以下者;

⑤超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指体重在4000g以上者。

⑶按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

①小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10个百分位数以下的婴儿,

胎龄足月但体重小于2500g者称“足月小样儿”;

②等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10~90个百分位之间的婴儿;

③大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90个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⑷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

早期新生儿:生后1周以内新生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晚期新生儿: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

⑸高危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常见以下情况:

①母亲疾病史: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患、吸烟吸毒或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病史等;

②母孕史:年龄>40岁或<16岁,孕期有阴道流血、妊高征、先兆子痫、子痫、羊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

③分娩史:难产、手术史、急产、产程延长、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和止痛药物史;

④新生儿:窒息、多胎、早产、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宫内感染和先天畸形等

29、新生儿颅内出血有哪些临床表现,怎样治疗?

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轻者可无症状,大量出血者要顺短期内死亡。非特异表现有低体温、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贫血与黄疸、频繁呼吸暂停,严重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神经系统表现有:

⑴意识改变:早期可激惹与抑制交替出现,严重者昏迷;

⑵呼吸节律改变;

⑶颅内压增高征:前囟隆起,血压升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叫;

⑷眼征:凝视、斜视、眼球震颤等;

⑷瞳孔不等大和对光反应消失;

⑸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降低。出血主要分为以下5种临床类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小脑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出血。

治疗:

①支持治疗:保暖,保持患儿安静,避免搬动,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血压,保证热量供给,注意液体平衡,纠正酸中毒;

②止血:可选择使用新鲜血浆,每次10ml/kg,维生素K、止血敏和立止血等;

③对症治疗:有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可选用呋塞米、白蛋白与地塞米松等抗脑水肿药,以降低颅内压,惊厥时应用苯巴比妥和地西泮等抗惊厥药,贫血、休克时输洗涤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

④外科处理。

30、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诊断、分度及出生三天内治疗原则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异常的表现。其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

⑴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min,持续5min以上;和/或羊水III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⑵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min≤3分,并延续至5min时仍≤5分;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 ≤7.00;

⑶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状(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

⑷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脑电图、振幅整合脑电图、B超、CT及MRI等辅助检查可协助临床了解HIE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明确HIE的神经病理类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

HIE的神经症状在出生后是变化的,症状可逐渐加重,一般于72h达高峰,随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恶化。临床应对出生3d内的新生儿神经症状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并给予分度。HIE的临床分度见附表1。

生后3天内的治疗:此阶段治疗主要针对窒息缺氧所致多器官功能损害,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积极控制各种神经症状,治疗重点是三项支持疗法和三项对症处理。三项支持疗法为:

①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使血气和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

②维持周身和各脏器足够的血液灌流,使心率和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③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5.0mmol/L),以保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

三项对症处理:①控制惊厥;②降低颅内压;③消除脑干症状。

31、试述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

新生儿黄疸是指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个体的危害性受机体状态和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在某些情况下,低于现行生理性黄疸标准,也有形成胆红素脑病的可能,而超过生理性黄疸水平的健康足月儿不一定会造成病理性损害。第二,新生儿生后血脑屏障的发育和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发育的过程,胎龄及日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血清胆红素超过一定限度对新生儿造成脑损害的危险性越大。所以,不能用一个固定的界值作为新生儿黄疽的干预标准。新生儿黄疽的干预标准应为:随胎龄、日龄和出生体重而变化的多条动态曲线。新生儿黄疽的干预方案应建立在病史、病程、体检和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推荐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标准见表l、2,并做以下说明。

表1 不同出生时龄的足月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指标

时龄

考虑光疗光疗光疗失败﹡换血换血加光疗~24 ≥103(≥ 6)≥154(≥ 9)≥205(≥12)≥257(≥

15)

~48 ≥154(≥ 9)≥205(≥12)≥291(≥17)≥342(≥

20)

~72 ≥205(≥12)≥257(≥15)≥342(≥20)≥428(≥

25)

>72 ≥257(≥15)≥376(≥17)≥376(≥22)≥428(≥

25)

注:﹡指光疗4~6小时后血清胆红素上升速度仍≥8.6μmol/L/小时

括号内数值为mg/dl值,1mg/dl=17.1μmol/L

括号内数值为mg/dl值,1mg/dl=17.1μmol/L

⑴在使用推荐方案前,首先评估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新生儿处于某些病理情况下,如新生儿溶血、窒息、缺氧、酸中毒(尤其高碳酸血症)、败血症、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易形成胆红素脑病,如有上述高危因素应尽早干预。

⑵ 24 h以内出现黄疸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并给予积极的光疗措施。

⑶ 24~72h,出院前出现黄疸者至步要检查1次血清胆红素,出院后48h应于社区或医院复查胆红素,以监测胆红素水平。

⑷出生后7d内(尤其是出生后3d内)接近但尚未达到干预标准者,应严密监测胆红素水平,以便得到及时治疗。无监测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可适当放宽干预标准。

⑸“考虑光疗”是指在该日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以根据临床病史、病程和体检做出判断,权衡利弊,选择光疗或严密监测胆红素。

⑹“光疗失败”是指光疗4~6h后,血清胆红素仍上升8.6μmol/L/小时[0.5mg/(dl·h)],如达到上述标准可视为光疗失败,准备换血。

早产儿胆红素增长速度快,肝脏及血脑屏障发育更不成熟干预方案应有别于足月儿。早产儿黄疸治疗标准按照胎龄、日龄、出生体重而形成多条动态曲线。有形成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应予以更早期的预防性光疗。

光疗注意事项:①光疗时要保护眼睛,防止发生视网膜损害;②夏天注意光疗箱通风,防止发热,冬天注意保暖;③光疗散热多,常发生脱水,要适当增加补液量;④光疗分解产物经肠道排泻刺激肠壁,可引起腹泻;⑤光疗可至皮疹,原因不明,可见斑点样皮疹,停光疗后可消失;⑥光疗可使核黄素分解,在光疗前或后补充核黄素,不宜同时补充;⑦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mg/dl时进行光疗,可导致青铜症。

32、新生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

⑴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⑵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血胆红素每天上升>85μmol/L(5mg/dl);

⑶血清直接胆红素>34μmol/L(2mg/dl);

⑷黄疸退而复现;

⑸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33、何谓核黄疸及“核黄疸四联症”?

病理性黄疸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过高或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

未结合胆红素进入脑组织,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umol/L(20mg/dl)或早产儿的总胆红素浓度为256.5umol/L(15mg/dl)。

核黄疸可分为四期: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核黄疸四联症”是核黄疸后遗症的表现,包括:手足徐动症、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常出现于新生儿期以后,生后2个月或更晚。

34、试述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与最常见的并发症。

㈠易感因素:

⑴母亲的病史:母亲妊娠及产时的感染史(如泌尿道感染、绒毛膜羊膜炎等),母亲产道特殊细菌的定植,如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淋球菌等。

⑵产科因素: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混浊或发臭,分娩环境不清洁或接生时消毒不严,产前、产时侵人性检查等。

⑶胎儿或新生儿因素:多胎,宫内窘迫,早产儿、小于胎龄儿,长期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外科手术,对新生儿的不良行为如挑“马牙”、挤乳房、挤痈疖等,新生儿皮肤感染如脓疱病、尿布性皮炎及脐部、肺部感染等也是常见病因。

㈡病原菌:

我国以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主要见于早产儿,尤其是长期动静脉置管者;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见于皮肤化脓性感染;产前或产时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阴性(G-)菌较常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以G-菌如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沙雷菌等多见。

㈢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⑴体温改变:可有发热或低体温。

⑵少吃、少哭、少动、面色欠佳、四肢凉、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

⑶黄疸:有时是败血症的惟一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⑷休克表现:四肢冰凉,伴花斑,股动脉搏动减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血压降低,严重时可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各系统表现:

⑴皮肤、粘膜:硬肿症,皮下坏疽,脓疱疮,脐周或其他部位蜂窝织炎,甲床感染,皮肤烧灼伤,瘀斑、瘀点,口腔粘膜有挑割损伤。

⑵消化系统:厌食、腹胀、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期可出现肝脾肿大。

⑶呼吸系统:气促、发绀、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

⑷中枢神经系统: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为嗜睡激惹、惊厥、前囟张力及四肢肌张力增高等。

⑸心血管系统: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休克。

⑹血液系统:可合并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

⑺泌尿系统感染。

⑻其他:骨关节化脓性炎症、骨髓炎及深部脓肿等。

㈣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

⑴细菌培养: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严格消毒下采血做血培养,疑为肠源性感染者应同时作厌氧菌培养,有较长时间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者应做L型细菌培养。怀疑产前感染者,生后1h内取胃液及外耳道分泌物培养,或涂片革兰染色找多核细胞和胞内细菌。必要时可取清洁尿培养。脑脊液、感染的脐部、浆膜腔液以及所有拔除的导管头均应送培养。

⑵病原菌抗原及DNA检测:用已知抗体测体液中未知的抗原,对GBS和大肠杆菌K1抗原可采用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及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已使用抗生

素者更有诊断价值;采用16SrRNA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型、DNA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协助早期诊断。

2.非特异性检查:

⑴白细胞(WBC)计数:出生12h以后采血结果较为可靠。WBC减少(<5×109/L),或WBC增多(≤3d者WBC>25×109/L;>3d者WBC>20×109/L)。

⑵白细胞分类: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immature/total neutrophils,L/T)≥0.16。

⑶ C-反应蛋白(CRP):为急相蛋白中较为普遍开展且比较灵敏的项目,炎症发生6~8h后即可升高,≥8μg/ml(末梢血方法)。有条件的单位可作血清前降钙素(PCT)或白细胞介素6(IL-6)测定。

⑷血小板≤100×109/L。

⑸微量血沉≥15mm/1h。

确定诊断: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一条:

⑴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

⑵如果血培养标本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必须与另次(份)血、或无菌体腔内、或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临床诊断:具有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任一条:

⑴非特异性检查≥2条。

⑵血标本病原菌抗原或DNA检测阳性。

并发症:易合并肺炎、脑膜炎、NEC、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其中,化脓性脑膜炎最为常见。

35、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指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呼气未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为病理诊断名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为临床综合征。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多见于早产儿,尤其<35周早产儿;生后6小时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呈进行性加重;胸骨左缘时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呼吸音减弱,早期多无罗音;严重病例呼吸性及代谢性酸中毒→呼吸衰竭。若生存3天以上,有望治愈。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常见合并症有:动脉导管开放(PDA)、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出血、颅内出血、呼吸窘迫。X线检查:细小肺不张--两肺野普遍透明度降低,内有栗粒斑点状阴影和网状阴影均匀分布;大片或成片肺不张“白肺”;“支气管充气征”。实验室检查:胃液震荡试验(泡沫稳定试验):阴性;分娩前抽取羊水或娩出后抽取气管分泌物检测:卵磷脂/鞘磷脂(L/S)<2:1,磷脂酰甘油(PG)<20mg/L,双饱和二棕榈酸卵磷脂(DPPC)<5gm/L;血气分析:PaO2↓、PaCO2↑、pH↓、HCO3-↓、BE ↓;电解质:K+↑ Na+↓。其临床诊断依据:早产儿,<35孕周,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生后6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胃液震荡试验阴性(羊水);胸片见特异性改变。

治疗原则:

⑴基础治疗:中性温度下保暖,无菌操作,监护T、R、HR,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耗氧刺激,补液量不宜过多、过快;能量供给;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防治感染,不能除外GBS感染,可试用青霉素;采用消炎痛/布洛芬关闭动脉导管。

⑵纠正缺氧:采取必要措施,维持PaO2在6.7~9.3Kpa(50~70mmHg),SaO287%~95%。同时需注意防止氧中毒发生:视网膜病ROP,BPD。方法:

①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压力5~10cmH2O (0.49~0.98Kpa),指征:有自

主呼吸。

②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指征:反复呼吸暂停;PaO2<6.67Kpa。③高频震荡通气。

⑶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制剂:

①天然制剂(羊水、牛、羊、猪肺);

②人工合成制剂;

③混合制剂;方法:气管内滴入,50~200mg/kg,1~2次(4次),喷入肺部。

36、新生儿肺炎的病因分类及临床诊断。

病因分类:

⑴吸入性肺炎;

①羊水吸入性肺炎;②胎粪吸入性肺炎;③乳汁及胃内容物吸入性肺炎。

⑵感染性肺炎。

①出生前感染性肺炎;②出生后感染性肺炎。

临床诊断:

产前感染性肺炎:在出生时常有窒息史,多在生后24小时内发病。可见呼吸快、呻吟、体温不稳定,肺部听诊可发现粗糙、减低或可闻及啰音。脐血IgM>200~300mg/L或特异性IgM增高者对产前感染有诊断意义。

产时感染性肺炎:发病时间因不同病原体而异,一般在出生后数日至数周后发病。生后立即进行胃液涂片找白细胞和病原体,或取血标本、气管分泌物等进行涂片、培养和对流免疫电泳等检测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产后感染性肺炎: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气促、鼻扇、发绀、吐沫、三凹征等。鼻咽部分泌物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和荧光抗体,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37、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⑴口腔:婴儿颊部脂肪垫发育好,有助于吸吮活动。唾液腺分化不全,唾液分泌量小,3~4月内淀粉酶含量不足,婴儿期有生理性流涎。

⑵胃:呈水平位,容量少,贲门括约肌松驰,幽门肌肉发育良好,神经调节不成熟而较紧张。胃容量足月新生儿为30~60毫升,3个月90~150毫升,五岁时250~300毫升,胃排空时间;水分1~1.5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

⑶肠;小儿肠管相对较长,通透性较高,有利于流质物吸收,同样细菌、毒素或其它有害物质也易吸引收起感染中毒或过敏反应。

⑷胰腺:新生儿期已能分泌较多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但淀粉酶在3个月以下小儿活性较低,因此不宜过早喂以淀粉类食物。

⑸肝:相对较大,含血量大。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力强,小儿肝硬化少见。

⑹肠道菌群:母乳喂养肠道菌群主要为乳酸杆菌,人工喂养以大肠杆菌为主。

⑺正常大便的性状。

①胎粪:由胆汁、肠道分泌物、脱落上皮细胞及咽下羊水组成,墨绿色、粘稠、无臭。生后10小时开始排出,2~3天排净;

②人乳大便:金黄色糊状,酸臭味。每日2~4次;

③牛乳大便;淡黄色,质较硬,有腐臭味。每日l~2次。

38、试述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说明其易患某些消化道疾病的原因.

⑴溢乳:婴儿胃呈现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未臻完善,关闭作用不够强。

⑵呕吐:小儿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由于植物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易引起幽门痉挛而产生呕吐。

⑶肠套叠:因肠管及肠系膜较长,肠管游离度大,固定差,易发生肠套叠。

⑷肝脏易淤血肿大:小儿肝脏有大量血管,肝细胞和肝小叶分化不全,在患传染病、中毒或心力衰竭时,肝脏易淤血肿大或发生变性。

⑸腹泻病: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少,酶活力偏低,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胃肠道sIgA较低。

39、论述婴幼儿腹泻的诊断名称及标准(包括分类、分期、分型)

⑴分类: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感染性腹泻以肠道内感染为主,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统称为肠炎。对病原体明确者则按病原体命名,例如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⑵分期:按病程持续时间分为;

①急性:病程2周以内;②迁延性:病程2周至2个月;③慢性:病程2个月以上。

⑶分型:按消化道症状轻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程度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与否分为轻型和重型。

40、轻型、中型和重型腹泻的主要鉴别:

⑴轻型: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⑵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燥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41、婴幼儿腹泻的发病机理:

腹泻发病机制有: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物质,引起渗透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引起分泌性腹泻;炎症所至的液体大量渗出,引起渗出性腹泻;肠道运动功能异常,引起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等。临床上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⑴感染性腹泻:

①病毒性腹泻:各种病毒感染引起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致小肠

粘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腔内大量肠液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

发生病变的肠粘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淤

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使肠腔的渗透压增加;肠黏膜上皮细

胞微绒毛破坏亦造成载体减少,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水和电解质进一步丧

失。

②细菌性腹泻:a肠毒素性肠炎各种产生肠素素的细菌可引起分泌性腹泻。细菌

侵入肠腔内繁殖,粘附在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在肠腔释放2种肠毒素,不耐热和

耐热肠毒素;前者通过腺苷酸环化酶,使 ATP―>cAMP,促使肠道内 Na+,Cl-及

水份分泌明显增加;后者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GPT―>cGMP,促使了小肠

分泌,由于大肠分泌大量增加,超过肠道吸收能力而导致水样腹泻。b侵袭性肠

炎侵袭性细菌侵入肠粘膜,引起广泛性炎症反应,如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

润,溃疡和渗出,引起渗透性腹泻;并且,某些细菌还会产生肠毒素,发生分泌

性腹泻。

⑵非感染性腹泻:饮食量、质的改变和喂养方法不当,消化过程发生障碍,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而淤滞在小肠上部,使肠腔内酸度降低,有利于肠道下部的细菌上移和繁殖导致内源性感染;发酵或腐败产生有机酸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有毒物质对肠道刺激,使其蠕动增强导致腹泻。

42、几种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⑴轮状病毒肠炎: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而致病。多发生于秋冬季,6个月~2岁小儿多见;潜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炎症状,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多数病儿先呕吐后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本病自限性,病程约3~8天。

⑵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多发生于夏季;潜伏期1~2天,起病急。轻症仅大便次数稍增,性状轻微变;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混有粘液,镜检无白细胞。伴呕吐,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自限性疾病,病程3~7天。

儿科护理学简答题1

1.简述前囟的临床意义。 (1)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 (2)晚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脑积水; (3)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 (4)前囟凹陷见于脱水或极度营养不良。 2.简述胸围的测量方法。 (1)小儿取卧位或立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 (2)测量者将软尺0点固定于一侧乳头下缘; (3)将软尺紧贴皮肤,经背部两侧肩胛骨下缘回至0点; (4)取平静呼、吸气时的平均值。 3.简述婴儿出暖箱的条件。 (1)体重达2000克左右或以上,体温正常者; (2)暖箱不加热的情况下,室温维持在24℃~26℃,患儿体温保持正常者;(3)在暖箱内生活了1个月以上,体重虽不到2000克,但一般情况良好者。4.简述对光疗患儿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1)保证水分及营养供给; (2)严密观察病情; (3)保持灯管及反射板清洁,记录灯管使用时间; (4)光疗箱的维护与保养。 5.简述Apgar评分标准包括的体征。 (1)皮肤颜色; (2)心率; (3)刺激后的反应; (4)肌张力; (5)呼吸。 6.简述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 (1)A 清理呼吸道; (2)B 建立呼吸; (3)C 维持正常循环; (4)D 药物治疗; (5)E 评估。 7.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1)胆红素生成较多; (2)肝功能不成熟; (3)肠肝循环增加。 4.(1)出现时间; (2)黄疸程度; (3)黄疸进展情况; (4)持续时间; (5)结合胆红素的浓度。 8.试述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1)出现时间; (2)黄疸程度; (3)黄疸进展情况; (4)持续时间;

(5)结合胆红素的浓度。 9.试述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体征不明显,缺乏典型症状; (2)黄疸; (3)肝脾大; (4)出血倾向; (5)休克征象; (6)并发症。 10.试述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比例合适; (2)增强婴儿免疫力; (3)有利于婴儿脑的发育; (4)良好的心理-社会反应; (5)喂哺简便; (6)对母亲有利。 11.简述添加辅食的原则。 (1)由少到多; (2)由稀到稠; (3)由细到粗; (4)由一种到多种。 1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有哪些? (1)日光照射不足;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3)生长发育迅速; (4)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13.简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初期的临床表现。 (1)多于3个月左右开始发病; (2)神经精神症状; (3)枕秃。 14.如何给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 (1)介绍佝偻病的预防及护理知识; (2)多晒太阳; (3)补充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 (4)预防感染; (5)防止骨骼畸形; (6)后遗症的护理; (7)预防维生素中毒。 15.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有哪些临床表现? (1)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 (2)心率突然增快,婴儿>180次/分,幼儿>160次/分; (3)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或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4)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5)肝迅速增大; (6)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下肢浮肿;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Microbiology):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胞:特殊的休眠构造 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地物质 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6.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 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 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而设计的培养基。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 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9.发酵作用:是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转移代谢。 10.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1.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 程 12.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其产物是乙 醇和二氧化碳。 13.同型发酵:其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 的催化下由NADH+H还原为乳酸(H为氢离子)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14.异型发酵:发酵的特点是经HMP途径,存在磷酸酮糖裂解反应参考P56的乳酸 发酵的来写。 15.丁酸发酵:即由糖类生成丁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发酵 16.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是指生物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次生代谢产物 的过程 17.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 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称为野生型 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 改变了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p89 2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需要某种生长因子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 21.转化作用:是外源DNA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22.转导作用.: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 象 23.接合作用: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 细菌 24.普遍转导:在普遍转导中,任何遗传标记都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25.特异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的特定基因进行非常有效的转移 26.分批培养:采用完全封闭的容器,一次接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均可采用 27.同步生长: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群体细胞中每个个体在生活周期中都处于 相同的生长阶段 28.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菌种接种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 中,在最适合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菌体的数量,在以几何曲线表示,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所绘成的曲线称生长曲线。 29.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 群体

儿科学名词解释全

生长: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乳牙萌出延迟: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轻度脱水: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 体液的减少 中度脱水:表示有5%-10%的体重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100ml/kg 重度脱水: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100-120ml/kg 佝偻病X 线长骨片显示: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 );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胎龄(gestational age ,GA ):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出生体重(birth weight ,BW ):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 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 ):婴儿的BW 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 ):婴儿的BW 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 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LGA ):婴儿的BW 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 高危儿(high risk infant ):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呼吸暂停(apnea ):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 新生儿贫血: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 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 定义为新生儿贫血 假月经: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一周。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湿肺(wet lung ):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of newborn ,TTN ),多见于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系由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响气体交换 选择性易损区(selective vulnerbility ):这种由于脑组织内在特性的不同而具有对损害特有的高危性称选择性易损区 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 jaundice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特点为: 1. 一般情况良好 2. 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 (5mg/dl ) 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 ): 1.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 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 (12.9mg/dl )、早产儿>257μmol/L (15mg/dl ),或每日上升>85μmol/L (5mg/dl ) 3. 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 黄疸退而复现 5. 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2mg/dl ) 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则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坏死,发生胆红素脑病 21-三体综合征:又称Down’s 综合征,以前也称先天愚型,是人类最早被确定的染色体病,在活产婴儿中发生率约1:600-1:1000,母亲年龄愈大,发生率愈高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代谢产物而得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 ):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损的病症(PPT 版)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 ):免疫缺陷病可为遗传性,即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出生后环境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如感染、营养紊乱和某些疾病状态所致,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感染所致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联合免疫缺陷病(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CID ):该组疾病中T 和B 细胞均有明显缺陷,临床表现为婴儿期致死性感染,细胞免疫和抗体反应均缺陷,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尤以T 细胞为著 结核菌素试验:小儿受结核感染4-8周后,作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硬结平均直径不足5mm 为阴性,5-9mm 为阳性(+),10-19mm 为中度阳性(++),≥20mm 为强阳性(+++),局部除硬结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极强阳性(++++) 结核菌素试验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1.接种卡介苗后 2.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 3.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愈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愈大 4.强阳性反映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5.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由原来小于10mm 增至大于10mm ,且增幅超过6mm 时,表示新近有感染 阴性反应见于:1.未感染过结核 2.结核迟发性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后4-8周内) 3.假阴性反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所致,如部分危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水痘、风疹、百日咳等;体质极度衰弱者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重度水肿等,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4.技术误差或结核菌素失效 稀释性低钠血症:由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受结核炎症渗出物刺激,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导致远端肾小管回吸收水增加,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 脑性失盐综合征:结脑患儿可因间脑或中脑发生损害,调节醛固酮的中枢失灵,使醛固酮分泌减少;或因促尿钠排泄激素过多,大量Na+由肾脏排出,同时带出大量水分,造成脑性失盐综合征 麻疹(measles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如果接触了麻疹,几乎所有未接受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 Koplik 斑:又称为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为直径0.5-1.0mm 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引起的腹泻称为渗透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引起的腹泻称为分泌性腹泻 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引起的腹泻称为渗出性腹泻 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肠道运动功能异常引起的腹泻称为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 急性腹泻: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程为2个月以上 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和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指无明显免疫抑制的患儿在院外或住院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 ):指住院48小时以后发生的肺炎 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 ):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 轻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外,其他系统仅轻微受累,无全身中毒症状的肺炎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先天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 ):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内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 ):起病急,有尿改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高血压、水肿,并常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迁移性肾小球肾炎(persistent glomerulonephritis ):有明确急性肾炎肾病史,血尿和(或)蛋白尿迁延达1年以上;或没有明确急性肾炎病史,但血尿和蛋白尿超过半年,不伴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病程超过1年,或隐匿起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或肾性高血压的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症(nephrotic syndrome,NS ):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有以下四大特点:(1)大量蛋白尿;(2)低白蛋白血症;(3)高脂血症;(4)明显水肿。(1)(2)两项为必备条件 激素敏感型肾病(steroid-responsive NS ):以泼尼松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转阴者 激素耐药型肾病(steroid-resistant NS ):以泼尼松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仍阳性者 激素依赖型肾病(steroid-dependent NS ):对激素敏感,但减量或停药1个月内复发,重复2次以上者 肾病复发与频复发(replapse and frequently relapse ):复发(包括反复)是指尿蛋白由阴转阳>2周;频复发是指肾病病程中半年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 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isolated hematuria or proteinuria ):指仅有血尿或蛋白尿,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化验改变及肾功能改变者 WHO :血红蛋白的低限值在6个月-6岁者为110g/L ,6-14岁为120 g/L ,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者为贫血 6个月以下贫血标准:我国小儿血液学会议暂定: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145g/L ,1-4个月时<90 g/L ,4-6个月时<100 g/L 者为贫血 血清铁(SI ):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此结合的铁称血清铁 未饱和铁结合力:未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血清铁结合力(TIBC ):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之为血清总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TS ):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所占的百分比称之为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SF ):可较敏感地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因而是诊断缺铁ID 期的敏感指标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红细胞内缺铁时FEP 不能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减少又反馈性地使FEP 合成增多,未被利用的FEP 在红细胞内堆积,导致FEP 值增高,当FEP >0.9μmol/L (500μg/dl )即提示细胞内缺铁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 ):炎症刺激神经垂体致抗利尿激素过量分泌,引起低钠血症和血浆低渗透压,可能加剧脑水肿,致惊厥和意识障碍加重,或直接因低钠血症引起惊厥发作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 ):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若病变主要累及脑膜,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若病变主要累及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若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非交通性脑积水:炎症渗出物粘连堵塞脑室内脑脊液流出通道,如导水管、第IV 脑室侧孔或正中孔等狭窄处,引起非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炎症破坏蛛网膜颗粒,或颅内静脉窦栓塞致脑脊液重吸收障碍,造成交通性脑积水 骨龄:用X 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营养性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童体内维生素D 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佝偻病串珠(rachitic rosary ):指佝偻病患儿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出现的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鸡胸(chicken breast ):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 郝氏沟(harrison groove ):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 面神经征(Chvostek 征):以手指尖或叩诊锤轻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第7颅神经孔处)可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者为阳性,新生儿期可呈假阳性; 腓反射(peroneal sign ):以叩诊锤骤击膝下外侧腓神经处可引起向外侧收缩者即为腓反射阳性。 陶瑟征(Trousseau 征):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分钟之内该手出现痉挛状属阳性 新生儿(neonate newborn ):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 ):指产前、产时、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目前我国常用的定义是:妊娠28周至生后7天 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 ):是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 并≤4000g , 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假月经: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一周。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 ):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PFC ),即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贫血: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 130g/L 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 中性温度(Neutral temperature):指机体维持体温 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 温度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 进入量少、胎脂脱落、胎粪排出等使体重下降, 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为15%~2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胎粪吸入综合征MAS :指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 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 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足月儿和 过期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又称肺透明膜病 (HMD ),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PS )缺乏而导 致,以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各种围生期窒 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 ):因胆红素在体 内积聚引起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 (成人超过2mg/dl ),即可 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红细胞增多症:静脉血红细胞>6×1012/L ,血红蛋白>220g/L ,红细胞压积>65%。常见于母-胎 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紫型 心脏病及IDM 等 新生儿溶血病(HDN ):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 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腹泻病(diarrhea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 消化道综合征 肺炎(pneumonia ):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 部炎症 重症肺炎:除呼吸道以外,其他系统亦受累,出现其他系统表现,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危及 生命。 三凹征: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称“三凹征”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是小儿、 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 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 征 脑积水:循环发生障碍(通路受阻、吸收障碍或 分泌过多)产生颅腔内脑脊液容量的增加,积于 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 ):急性起病,多有前驱 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 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内 肾病综合症: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 的临床综合征 免疫缺陷病(ID ):指因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免疫分子(可溶性因 子白细胞介素、补体、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 ):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损的病症 免疫重建:是采用正常细胞或基因片段植入患者体内,使之发挥其功能,以持久地纠正免疫缺陷病 骨髓外造血: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 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 外造血” 生理性溶血: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 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称生理性溶血 贫血: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 蛋白量低于正常 缺铁性贫血(IDA ):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红细胞内缺铁时FEP 不能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减少又反馈性地使FEP 合成增多,未被利用的FEP 在红细胞内堆积,导致FEP 值增高,当FEP >0.9μmol/L (500μg/dl )即提示细胞内缺铁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 12或(和)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 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 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结核病(tuberculosis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原发型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 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原发型综合征: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 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室间隔缺损(VSD ):由胚胎期室间隔(流入道、小梁部和流出道)发育不全所致 艾森曼格(Eisenmenger )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量较大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加,出现不可逆的阻力性肺动脉高压,当右室收缩压超过 左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时,出现紫绀 差异性发绀(differential cyanosis ):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患儿呈 差异性发绀,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而右上肢正常 法洛四联症(TOF ):由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 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组成 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心脏工作能力(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即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 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是儿童时期危重症之一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染色体 总数为46条,其中一条是额外的21号染色体的 长臂与一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长臂形成易位染色体,即发生于近着丝粒染色体的相互易位,称 罗伯逊易位,亦称着丝粒融合 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又称非经典型PKU ,除了有典型PKU 表现外,神经系统表现较为突出, 如肌张力异常、不自主运动、震颤、阵发性角弓 反张、惊厥发作等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 ):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疾 病累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以致甲状腺 素缺乏;或是由于甲状腺素受体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综合征 哮喘:是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 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 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 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 缓解 闭锁肺(silent lung ):体格检查可见桶状胸、三 凹征,肺部满布哮鸣音,严重者气道广泛堵塞, 哮鸣音反可消失,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 哮喘危重状态(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 气道高反应AHR :是哮喘的基本特征之一,指起到对多种刺激因素,如过敏原、理化因素、运动和药物等呈现高度敏感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道炎症的严重性。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二十八道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28道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一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 的逆电一一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一一化学梯度跨膜 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夕卜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 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儿科护理学简答题

1.简述前囟的临床意义。 (1)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 (2)晚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脑积水; (3)前囟饱满提示颅内压增高; (4)前囟凹陷见于脱水或极度营养不良。 2.简述胸围的测量方法。 (1)小儿取卧位或立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 (2)测量者将软尺0 点固定于一侧乳头下缘; (3)将软尺紧贴皮肤,经背部两侧肩胛骨下缘回至0 点; (4)取平静呼、吸气时的平均值。 3.简述婴儿出暖箱的条件。 ( 1 )体重达2000 克左右或以上,体温正常者; (2)暖箱不加热的情况下,室温维持在24C?26'C,患儿体温保持正常者; (3)在暖箱内生活了 1 个月以上,体重虽不到2000 克,但一般情况良好者。4.简述对光疗患儿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 1 )保证水分及营养供给; ( 2)严密观察病情; ( 3 )保持灯管及反射板清洁,记录灯管使用时间; (4)光疗箱的维护与保养。 5.简述Apgar 评分标准包括的体征。 ( 1 )皮肤颜色; ( 2)心率; (3)刺激后的反应; ( 4)肌张力; ( 5 )呼吸。6.简述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 ( 1 ) A 清理呼吸道; ( 2) B 建立呼吸; ( 3) C 维持正常循环; ( 4) D 药物治疗; ( 5 ) E 评估。 7.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较多; ( 2)肝功能不成熟; ( 3)肠肝循环增加。 4.( 1)出现时间; ( 2)黄疸程度; ( 3)黄疸进展情况; ( 4)持续时间; (5)结合胆红素的浓度。 8.试述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 1 )出现时间; ( 2)黄疸程度; ( 3)黄疸进展情况;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

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教材中P24: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 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第二个刺激可引起新的兴奋,但所需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

儿科护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1)

2016年度儿科护理学试题 学号姓名 (专业(类)日午考)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一二三四五合分合分人复查人 应得 40 10 20 18 12 100 分 实得 分 评卷 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肺炎 B .喉炎 C .心肌炎 D .脑炎 E . 结核 2、急性肾炎患儿恢复上学的标准是 A .水肿消退,肉眼血尿消失 B .水肿消退,尿常规正常 C .尿常规正 常,血压正常 D .肉眼血尿消失,血沉正常 E .水肿消退,尿蛋白正常 3、肺炎患儿的护理措施是() A、疏通呼吸道 B、正确输氧 C、维持正常体温 D、以上都是 4、肺炎患儿的护理诊断不正确的是() A、活动无耐力 B、体液不足 C、清理呼吸道无效 D、体温过高 5、婴儿停用洋地黄药物的指征是() A、心率<120次/分 B、心率<100次/分 C、心率<80次/分 D心率<60次/分 6、不是肺炎并心衰的临床表现的是() A、两眼上翻,前囟门隆起 B、极度呼吸困难,烦躁 C、心率增快,>16-180次/分 D、肝脏增大 7、肺炎鼻导管给氧的方法是() A、氧流量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 B、氧流量2-4L/min,氧浓度不超过50% C、氧流量4-6L/min,氧浓度不超过60% D、以上都不是 8、引起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A .脑膜炎奈瑟菌 B .流感嗜血菌 C .肺炎链球菌 D .大肠埃希菌 E .铜绿假单胞菌 9、2岁内小儿心尖搏动的位置是() A、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锁骨中线外1~2cm处 B、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锁骨中线上初 C、胸骨左缘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外1~2cm D、胸骨左缘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0.5~1cm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 2 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 收缩- 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eT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C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俞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 4 章生命活动的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简答题: 1、简述突触传递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增大,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神经细胞内),促进突触小体内的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通过出胞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于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即产生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说明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类型及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自主神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递质:交感神经(其递质为Ach)和副交感神经(其递质为NA ②受体类型:交感神经:a i、a 2 ,B i、B 2 副交感神经:M、N1、2 分布及效应(递质- 受体结合后): M受体:心脏一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一收缩,消化腺一 分泌增加,瞳孔一缩小,汗腺一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一舒张等。 Ni受体:神经节突触后膜一节后纤维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 N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一骨骼肌收缩。 a i受体: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等。 a 2受体:

《儿科护理学(二)》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生长: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是小儿裸体的重量。 身长: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后囟:顶骨和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 低体重:小儿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消瘦:小儿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矮身材:小儿身高(长)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身高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体重过重:小儿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加2个标准差。 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 遗尿症:正常小儿自2~3岁起已能控制膀胱排尿,如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 学习困难:亦称学习障碍,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儿童保健:是通过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综合性防治医学。 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人群免疫状况及小儿免疫特点的分析,按照免疫学原理制定免疫程序,有计划的使用生物制品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 被动免疫:是指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相应的抗体,使其立即获得免疫力。 不显性失水:由皮肤和肺蒸发的水分,是调节人体体温一项重要措施。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为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 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于水的丢失,血清钠为<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范围。 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清钠为>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正常范围。 家庭结构评估:指家庭的组成以及影响儿童及其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有关家庭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经济特点。 ORS::是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由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配制而成。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易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乳品喂养。 人工喂养:完全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初乳:产后最初4天内分泌的乳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