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合干涉仪实验

组合干涉仪实验

组合干涉仪实验
组合干涉仪实验

组合干涉仪实验

内容(一)

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测量某些物理量的微小变化的技术,一般情况下,它是将一束光通过光学元件分为两束,一束作为参考光,另一束作为测量光,测量光落在被测物体上或通过被测样品,然后再将这两束光重新拟合,利用干涉图形的变化,检查出目标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

这种测量方法由于大多采用高稳定度的、长相干的激光作为光源,因此一般都具有大量程、高分辨率、高精度、对目标影响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使用环境和要求的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光路结构。本实验主要搭构三种较为常见的光路结构,组成①迈克尔逊干涉仪,②马赫-曾德尔干涉仪,③萨格奈克干涉仪,以熟悉它们的结构和特点。

实验目的

1.熟悉三种干涉仪结构;

2.研究空气折射率与压强的关系。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

迈克尔逊(Michelson)干涉仪作为一种十分古老的干

涉仪,于1880年由迈克尔逊发明,并主要由此于1907年

获得诺贝尔奖金。迈克尔逊干涉仪基本光路结构如图1,

常被用来测量物体的微小位移变化。从光源1发出的一束

相干光经分束镜2一分为二,分为两束。一束透射光落在

反射镜M1上,另一束反射光落在发射镜M2上,M1、M2分别将这两束光沿原路反射回来,在分束镜1上重合后射入扩束镜3,投影在白屏4上,如果我们对光路调整的合适,将在白屏上看到一系列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些干涉条纹会随着M1或M2的移动而移动,且非常敏感,只要反射镜移动半个波长,干涉条纹就移动一个周期,而光波长一般都在微米量级,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2.马赫-曾德尔干涉仪

马赫-曾德尔(Mach-Zehnder)干涉仪的光路

结构如图2所示, 从光源1发出的一束相干光经

分束镜2一分为二,分为两束。一束透射光落在

反射镜M1上,另一束反射光落在发射镜M2上,

M1、M2分别将这两束光反射至分束镜3上,并使

这两束光重合,进入扩束镜4,如果调整合适,我

们可在扩束镜后的白屏5上看见一系列明暗相间

的干涉条纹。这种干涉仪主要用于测量透明物质

的折射率的变化,光纤传感器中的干涉仪大多采用这种光路结构,

3.萨格奈克干涉仪

萨格奈克(Sagnac)干涉仪的光路结构如图3所示,光路由一个分束镜2和三个反射镜M组成,它的光路比较特殊,两束光沿着相同的路径反向传播。由

3

图3萨格奈克干涉仪

5 图2马赫-曾德尔干涉仪

1

图1迈克尔逊干涉仪

于两束光的传播路径严格重合,因此任何实际样品的影响都是同时作用在两个光束上的,且大多数情况下作用相互抵消,我们观察不到变化,但这种干涉仪对角度的变化却有反映。假设干涉仪绕垂直于光路平面的轴转动,则一束光将顺着转动方向传播,而另一束光将逆着转动方向传播,这将引起光程差的变化,从而引起干涉条纹的移动。目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的激光陀螺、光纤陀螺就是基于该原理。

实验内容

已知温度不变时,气体折射率n 与压强P 有线性关系

cP n =-1 (c 为常数) (1) 设压强为大气压P 0时折射率为n 0,由上式有

1

100-=

-n p n p

(2) 将长度为L 的空气室放在迈克尔逊干涉仪其中一条光路中,压强从P 变化到P 0引起光程差的变化,设干涉条纹的变化数为m ,则得光程差变化为

λm n n L =-)(20 (3) 由(2)与(3)式可得大气压强下空气折射率n 0的表达式 000)

(21P P P L m n -+

(4)

由(4)式可知,只要测出管内压强由P 变化到P 0时的条纹变化数m ,即可由(4)时算出大气压强下空气折射率n 0。从(4)式可以看出,实验中只要多次测出条纹变化数为?m 时,管内压强变化?P = P 1- P 2,将其取平均代入(4)式,同样可计算出大气压强下空气折射率n 0。

同样,由(2)与(3)式可得压强与折射率n 的表达式

P P P L m n )

(210-+

(5)

借助(5)式可研究空气折射率与压强的关系。 实验仪器

平台(400mm ?600mm )1个;二维可调半导体激光器(635nm ,3mW )1套;二维可调分束

镜2个;二维可调反射镜3个;二维可调扩束镜1个;白屏1个;气室(腔长100mm )+压强计1套;带开关磁性表座9个。

实验步骤

详见实验室操作板

实验中的调试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为了得到粗细合适的干涉条纹,应使重新拟合的两束光尽量重合。两束光之间的夹角越小,干涉条纹越粗,反之越细。在调整光路时,应先使两束光落在同一个平面内。这可以用固定在磁性表座上的白屏来观察两束光各点的高度是否相同来确定。然后在通过使两束光汇集于同一点来保证水平方向的夹角可尽量的小。

②空气压强的变化应平稳而缓慢,可通过气室本身的泄漏来实现。条纹的变化可通过条纹经过白屏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计数。

③应尽量避免有反射光进入激光器,这将引起激光器工作不稳定。

④条纹计数时不要接触平台,以免引起条纹的抖动。

⑤光学元件的表面严禁触摸。

⑥压强计不可超量程使用,以免损坏。

⑦做完实验后,务必放掉气室中的高压气体。

思考题:

1.实验中的三种干涉仪,其中一种有别于另一种,各自有哪些优势?你知道还有哪些干涉仪?

2.干涉仪可以用来测量光源波长。如果光源波长已精确知道,将实测结果与之比较,如存在差

异,试分析原因

3.你认为该实验的设计思想、方案哪些值得你肯定,哪些有待完善?

内容(二)

迈克尔逊测量铜的热膨胀

一、实验目的:利用干涉法测定测量铜的热膨胀

二、实验设备:光学平台氦氖激光调整支架反射镜干板夹5:5的分束器f=20mm 的透镜白屏带测试杆的加热设备电源数字万用表热电偶数字式温度测量仪

三、实验原理:金属材料普遍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金属材料热胀系数的测定是工程技术领域

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大学物理实验中的经典教学实验。

如图1所示,激光经扩束、反射后,打到50%-50%分束板BS上,形成一束透射光A和一束反射光B。透射光A、反射光B分别经过可动平面镜M3、固定平面镜M4反射后回到分束板,最后可在光屏SC上观测到同心圆环形干涉条纹。当金属材料热胀冷缩时会推动反射镜M3发生位置变化,从而改变两条光臂的光程差,从而出现条纹的吞吐。设激光波长为λ,

λ的长度变化时,便会出现一组干涉环的吞吐。

则当金属材料发生尺度为/2

图1 迈克尔逊干涉光路图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1999610.html,SER:He-Ne激光器,波长λ=63

2.8nm;2.M1、M2、M3、M4:平面反射镜;

3.BS:50%-50%分束板;

4.SC:光屏;

5.W:温度控制器及电源组件;

6.K:热偶温度计;

7.ST:待测金属柱。

四、设备搭建

如下图,用分离元件搭建迈克尔逊干涉仪,其中一个反射镜镜与待测的金属杆相连,当环境温度变化时,即将光程差引入光路。

――开始时透镜L 不需要放入光路中。

――使用M1和M2,调整光路,使光线沿y 、x 轴传播。

――中间装有黄铜杆的加热装置已固定在磁性基座中,它的一端旋上的是平面镜M3.另一端是与加热电源相连,在调整光路的过程中,不许开启加热电源,以免温度过高,对人身和仪器造成伤害。

――将加热装置放置到干涉仪的光路中。平面镜M3应与光线垂直,且反射到M2上的光点与原有的光点重合。

――放置分束镜BS ,其金属面朝向M2,使一部分光沿原方向入射到镜M3,另一部分沿垂直方向入射到镜M4。

――对M4进行细调。使光屏上的光点重合。

――放置扩束镜L ,在屏上应该显示出干涉环,微调M4,使干涉图样中的圆环中心位于光场的中心。

――将热电偶的探头保护套旋下,并将探头从样品的后端插入,要保证其插入到位。小心!探头受力后易变形。

――开启加热电源,调节电压,控制串入的数字万用表上所显示的电流值,保证电流值为0.8A 。此时,显示样品温度在上升。

――观测热电偶的温度值,要求最高温度不超过45℃ ,然后关闭电源,停止加热,一直要等到显示的温度值呈现下降的趋势。

――当数字温度计显示一个新值时(如40℃),即可以对条纹的改变量(最大20~30)开始计数,直到另外一个温度值。记录下温度的变换范围和相应的条纹改变值。要求记录5组数据。 ――实验结束后,将热电偶的探头从样品的后端移出,并旋上保护套。

四、数据记录及处理

将干涉条纹的变换量和温度的初始值记录在表格中。

0长度的改变量:2/λ??=?n l 热膨胀系数: T

l l ???=

α 其中01T T T -=? 参考值K /1085.176

-?=α

五、思考题

实验中计算的热膨胀系数和参考值相对误差是多少?分析主要来源。

迈克尔逊干涉仪及其应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及其应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分振幅法实现干涉的精密光学仪器.自1881 年问世以来,迈克尔逊曾用它完成了三个著名的实验:否定“ 以太” 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光谱精细结构和利用光波波长标定长度单位.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简单、光路直观、精度高,其调整和使用具有典型性.根据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基本 原理发展的各种精密仪器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科研领域. 【预习要求】 1. 阅读实验十六,理解光的干涉、等倾干涉与等厚干涉 . 2. 了解定域干涉与非定域干涉概念 . 3.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使用 . 【实验目的】 1. 研究迈克尔逊干涉仪上各种光的干涉现象 . 2.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 .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氦氖激光器,钠光灯,白炽灯, 扩束镜 【实验要求】 1. 定域干涉与非定域干涉的研究 (1)观察激光产生的定域干涉与非定域干涉; (2)粗略测定激光定域等倾干涉条纹和等厚干涉条纹的定域位置(精确到 mm ); (3)观察钠光产生的定域干涉与非定域干涉 . 2. 钠光双线波长差与相干长度的测定 (1)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定钠光双线波长差; (2)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定钠光相干长度;

(3)用迈克耳孙干涉仪考察氦-氖激光的相干长度 . 3. 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与考察补偿板的作用 (1)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定钠光双线波长差; (2)用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测定钠光双线波长差; (3)观察无补偿板的迈克耳孙干涉仪中条纹的特点 . 【实验提示】 1. 如何获得点光源和面光源?如何测定干涉条纹的定域位置? 2. 钠光包含中心波长分别为589.0nm 和589.6nm 的两条谱线,在迈克耳逊干涉仪中它的干涉条纹有什么特点? 测波长差的公式;能用测出的波长差计算相干长度吗?测定光源相干长度的方法,实际可能达到的精度 . 3. 钠光包含中心波长分别为589.0nm 和589.6nm 的两条谱线,在迈克耳逊干涉仪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中它的干涉条纹各有什么特点? 4. 迈克耳逊干涉仪中补偿板有哪些作用? 5.考虑实际可能达到的精度,确定是否要用微动手轮,应如何安排测量次数,如何处理数据 . 【设计报告要求】 1 . 写明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 阐明实验原理和设计思路 3 . 说明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的选择 4 . 列出所用仪器和材料 5 . 确定实验步骤 6 .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 7 . 确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思考题】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87789

迈克耳逊干涉仪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掌握调节方法; 2.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钠光波长和精细结构。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光灯、透镜等。 三.实验原理 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如图所示。两平面反射镜M1、M2、光源 S和观察点E (或接收屏)四者北东西南各据一方。M1、M2相互垂直,M2是固定的,M1可沿导轨做精密移动。G1和G2是两块材料相同薄厚均匀相等的平行玻璃片。G1的一个表面上镀有半透明的薄银层或铝层,形成半反半透膜,可使入射光分成强度基本相等的两束光,称G1为分光板。G2与G1平行,以保证两束光在玻璃中所走的光程完全相等且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保证仪器能够观察单、复色光的干涉。可见G2作为补偿光程用,故称之为补偿板。G1、G2与平面镜M1、M2倾斜成45°角。

如上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G1上,被G1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这两束光分别经M1和M2反射后又沿原路返回,在分化板后表面分别被透射和反射,于E处相遇后成为相干光,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图中M′2是平面镜M2由半反膜形成的虚像。观察者从E处去看,经M2反射的光好像是从M′2来的。因此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和由平面M1与M′2之间的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完全一样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需考察M1和M2两个面所形成的空气薄膜即可。两面相互平行可到面光源在无穷远处产生的等倾干涉,两面有小的夹角可得到面光源在空气膜近处形成的等厚干涉。若光源是点光源,则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在空间形成非定域干涉。设M1和M′2之间的距离为d,则它们所形成的空气薄膜造成的相干光的光程差近似用下式表示 若M1与M′2平行,则各处d相同,可得等倾干涉。系统具有轴对称不变性,故屏E上的干涉条纹应为一组同心圆环,圆心处对应的光程差最大且等于2d,d 越大圆环越密。反之中心圆斑变大圆环变疏。若d增加则中心“冒出”一个条纹,反之d减小则中心“缩进”一个条纹。故干涉条纹在中心处“冒出”或“缩进”的个数N与d的变化量△d之间有下列关系 根据该关系式就可测量光波波长λ或长度△d。 钠黄双线的精细结构测量原理简介: 干涉条纹可见度定义为:当,时V=1, 此时干涉条纹最清晰,可见度最大;时V=0,可见度最小。 从一视见度最低的位置开始算起,测量一次视见度最低处的位置,者其间的光程差 为,且由关系算出谱线的精细结构。 四.实验结果计与分析 次数初读数 d1(mm) 末读数 d2(mm) △ d=|d1-d2| (mm) (nm)(nm ) 137.7247937.754420.02963592.6592.6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异常现象及分析

伊犁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迈克尔逊干涉仪在实验中异常现象 分析和处理 学生姓名:程晓虎 系专业: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学号: 2011070201003 指导教师:阿尔达克 开题报告时间:年月日 伊犁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和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主要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老师签署意见,同意后生效。 2、学生阅读论文、资料的篇数一般不少于10篇,开题报告中应包括文献综述、选题依据、可行性分析及预期成果。字数不少于2000字。 3、开题报告内容字号为宋体字小四号,行间距为1.5倍行距。 此表一式一份,随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一起有各系存档。

一、文献阅读

二、开题报告 一、文献综述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如在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制出多种专用干涉仪。 (一)迈克尔逊干涉仪工作原理 干涉条纹是等光程差点的轨迹,因此,要分析某种干涉产生的图样,必求出相干光的光程差位置分布的函数。若干涉条纹发生移动,一定是场点对应的光程差发生了变化,引起光程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光线长度L发生变化,或是光路中某段介质的折射率n发生了变化,或是薄膜的厚度e发生了变化。 G2是一面镀上半透半反膜,M1、M2为平面反射镜,M1是固定的,M2和G1精密丝相连,使其可以向前后移动,最小读数为10-4mm,可估计到10-5mm, M1和M2后各有几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当M2和M1’严格平行时,M2会移动,表现为等倾干涉的圆环形条纹不断从中心“吐出”或向中心“吞进”。两平面镜之间的“空气间隙”距离增大时,中心就会“吐出”一个个条纹;反之则“吞进”。M2和M1’不严格平行时,则表现为等厚干涉条纹,在M2移动时,条纹不断移过视场中某一标记位置,M2平移距离 d 与条纹移动数 N 的关系满足。 迈克尔逊干涉仪示意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摘要: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精密光学仪器,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迈克尔逊干涉的实验,我们可以熟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并掌握其调整方法,了解电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形成与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利用干涉条纹的变化测定光源的波长,测量空气折射率。本实验报告简述了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原理,阐述了具体实验过程与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尝试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释。 关键词: 迈克尔逊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干涉;空气折射率; 一、引言 【实验背景】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是珀罗于1897年所发明的一种能现多光束干涉的仪器,是长度计量和研究光谱超精细结构的有效工具; 它还是激光共振腔的基本构型,其理论也是研究干涉光片的基础,在光学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光谱学中,应用精确的迈克尔逊干涉仪或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可以准确而详细地测定谱线的波长及其精细结构。 【实验目的】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 2.了解各类型干涉条纹的形成条件、条纹特点和变化规律; 3.测量空气的折射率。 【实验原理】 (一) 迈克尔逊干涉仪 1M 、2M 是一对平面反射镜,1G 、2G 是厚度和折射率都完全相同的一对平行玻璃板,1G 称 为分光板,在其表面 A 镀有半反射半透射膜,2G 称为补偿片,与1G 平行。 当光照到1G 上时,在半透膜上分成两束光,透射光1射到1M ,经1M 反射后,透过2G ,在1G 的半透膜上反射到达E ;反射光2射到2M ,经2M 反射后,透过1G 射向E 。两束光在玻璃中的 光程相等。当观察者从E 处向1G 看去时,除直接看到2M 外还可以看到1M 的像1 M 。于是1、2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并观察各种干涉图样。 2、区别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非定域干涉,测定 He-Ne 激光波长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 He-Ne 激光器及光源、小孔光阑、扩束镜(短焦距会聚镜)、毛玻璃屏等。 (图一) (图二) 三、实验原理 ①用 He-Ne 激光器做光源,使激光通过扩束镜会聚后发散,此时就得到了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点光源,射到分光板 P1和 P2上后就将光分成了两束分别射到 M1 和 M2 上,反射后通过 P1 、 P2 就可以得到两束相关光,此时就会产生干涉条纹。 ②产生干涉条纹的条件,如图 2 所示, B 、 C 是两个相干点光源,则到 A 点的光程差δ =AB-AC=BCcosi , 若在 A 点出产生了亮条纹,则δ =2dcosi=k λ (k 为亮条纹的级数 ) ,因为 i 和 k 均为不可测的量,所以取其差值,即λ =2 Δ d/ Δ k。 四、实验步骤 1、打开激光电源,先不要放扩束镜,让激光照到分光镜 P1 上,并调节激光的反射光照射到激光筒上。 2、调节 M2 的位置使屏上两排光中最亮的两个光点重回,并调至其闪烁。 3、将扩束镜放于激光前,调节扩束镜的高度和偏角,使光能照在 P1分光镜上,看显示屏上有没有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没有的话重复 2 、 3 步骤,直到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4、微调 M2是干涉图案处于显示屏的中间。 5、转动微量读数鼓轮,使 M1 移动,可以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若看不到此现象,先转动可度轮,再转动微量读数鼓轮。记下当前位置的读数 d0 ,转动微量读数鼓轮,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 30 次则记一次数据,共记录 10 次数据即 d0、 d1 (9)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班级:XX级物理学学号:XXXXXXXXXXX 姓名:XXX 成绩: 实验内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指导老师:XXX 一实验目的:通过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求出钠光的波长。 二实验器材:钠光灯,双缝,延伸架测微目镜,3个二维平移底座,2个升降调节座, 透镜L1,二维架,可调狭缝S,透镜架,透镜L2,双棱镜调节架. 三实验原理:波在某点的强度是波在该点所引起的振动的强度,因此正比于振幅的平方。如果两波在P点引起的振动方向沿着同一直线。那么,根据△φ=2π/λδ=2π/(r2-r1)=k (r2-r1)k为波数。则对应2πj即r2-r1=2jλ/2(j=0,±1,±2…)(1—14)差按等于λ/2的整数倍,两波叠加后的强度为最大值,而对应于△φ=(2j+1) λ\2(j=0,±1,±2…) (1—15)式那些点,光程差等于λ/2的奇数倍,称为干涉相消。如果两波从s1,s2向一切方向传播,则强度相同的空间各点的几何位置。满足r2-r1=常量,r2-r1≈s2s1=d满足下列条件的各点,光强为最大值r2-r1≈ d=jλ考虑到r<

马赫曾德干涉仪实验讲义

马赫曾德干涉仪 马赫——曾德干涉仪。马赫——曾德干涉仪(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是一种 以实现干涉,被广泛用作传感器和光调制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马赫曾德干涉仪的原理和结构; 2. 组装并调节马赫曾德干涉仪,观察干涉条纹。 3. 学会调节两束相干光的干涉; 二、实验原理与仪器 He-Ne 激光器、平面反射镜1和平面反射镜2 、分束器、合束器、扩束滤波准直系统、可变光阑、光强衰减片、白屏。 图1 实验装置及光路图 图1为马赫曾德的实验装置图,:由He-Ne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由扩束镜(显微物镜)、针孔滤波和透镜准直后形成宽口径平面波,经可变光阑后,光斑直径变为1厘米后,再经分束器形成两路:透射光和反射光。透射光被反射镜2反射后垂直入射到原始物平面Po上的物体上,经衍射后的物光经过合束器到达距离z=20厘米处的CCD记录面P H上。经过分束器后的反射光作为参考光被反射镜1和合束器反射到P H面上与物光干涉产生干涉条纹,被CCD 记录下来传输到计算机中。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 光学器件的共轴调节 调节激光器水平,调整各器件的高度的俯仰,使其共轴。在调节透镜时要注意反射光点重合。

2 平行光调节 利用调平的激光器,通过调节扩束准直系统,得到平行光。加入可变光阑,使平行光中心通过光阑的中心。通过针孔滤波和透镜准直获得宽口径平面波后搭建MZ干涉仪,保证两束光在合束器后完全重合并产生平行直条纹的干涉图样。 3.首先在激光束的传播方法放置分束器,将He-Ne激光器的主光束平分得到两个分光束。调整分束器角度,得到两条严格垂直的分光束。在光路1中放置反射镜1,将分光束1的传播方向改变,该反射镜与分光器位于同一列螺纹孔。反复调节反射镜的位置和反射角度,得到严格平行并且等高的两束光线。在光路2中放置反射镜2,如果调节的方法正确,主分光束的反射光和另外一条分光束可以刚好在空间相交,该交点基本可以刚好满足严格的等过程。 4.大致调整好分束镜和反射镜的光路,使两路光在合束器上汇合,并出射在白屏上(确定光斑是否落在各镜面中心,可用擦镜纸轻轻挡在镜面前观察光斑的位置)。 5.固定一路激光,测量记录光路的长度。调整另一路光路,使这路光的长度与刚刚记下的光路一致,固定光路。 6.将白屏移远(至少2m),观察白屏上的两个激光斑,若不重合,调节分束镜的控制钮,使两个光斑完美重合。 7.把白屏移回适合观察的位置,细调分束镜的控制钮并观察白屏上的激光干涉现象,直到现象最明显为止,得到清晰的竖直干涉条纹。 五、思考题 1.如果分束器后两路光光强不同,应该使用什么元件改善? 2.马赫曾德干涉仪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引言】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发明的。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Morley)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迈克尔逊用镉红光波长作为干涉仪光源来测量标准米尺的长度,建立了以光波长为基准的绝对长度标准,即1m=1 553 164.13个镉红线的波长。在光谱学方面,迈克尔逊发现了氢光谱的精细结构以及水银和铊光谱的超精细结构,这一发现在现代原子理论中起了重大作用。迈克尔逊还用该干涉仪测量出太阳系以外星球的大小。 因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并精密测出光速,迈克尔逊于190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调整方法。 (2)测量光波的波长和钠双线波长差。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钠光灯、扩束镜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原理 图1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图,点光源 S发出的光射在分光镜G1,G1右表面镀有半 透半反射膜,使入射光分成强度相等的两束。 反射光和透射光分别垂直入射到全反射镜M1 和M2,它们经反射后再回到G1的半透半反射 膜处,再分别经过透射和反射后,来到观察区 域E。如到达E处的两束光满足相干条件,可 发生干涉现象。 G2为补偿扳,它与G1为相同材料,有 相同的厚度,且平行安装,目的是要使参加干 涉的两光束经过玻璃板的次数相等,波阵面不会发生横向平移。 M1为可动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 M2为固定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侧面和下面有两个微调螺丝。 2.可动全反镜移动及读数 可动全反镜在导轨上可由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的转动而前后移动。可动全反镜位置的读数为: ××.□□△△△ (mm) (1)××在mm刻度尺上读出。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精品

1 2 1 2 1 2 1 2 1 2 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 2) 观察等倾、等厚和非定域干涉现象 3) 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和钠光双线的波长差。 实验仪器: 氦氖激光光源、钠光灯、迈克尔逊干涉仪、毛玻璃屏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光源 S 出 发的光经过称 45。 放置的背面镀银的半透玻璃板 P 1 被分成互相垂直的强度几乎相等的两束光, 光 路 1 通过 M 1 镜反射并再次通过 P 1 照射在观察平 面 E 上,光路 2 通过厚度、折射率与 P 1 相同的玻 璃板 P 2 后由 M 2 镜反射再次通过 P 2 并由 P 1 背面的 反射层反射照射在观察平面 E 上。图中平行于 M 的M ' 是M 经 P 反射所成的虚 1 2 2 1 像,即 P 到 M 与 P 到 M ' 的光程距离相等,故从 P 到M 的光路可用 P 到M ' 等 价替代。这样可以认为 M 与 M ' 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间隙, 这个空气间隙的厚度 可以通过移动 M 1 完成,空气间隙的夹角可以通过改变 M 1 镜或 M 2 镜的角度实现。 当 M 与M ' 平行时可以在观察平面 E 处观察到等倾干涉现象,当 M 与M ' 有一 1 2 1 2 定的夹角时可以在观察平面 E 处观察到等厚干涉现象。 2:激光器激光波长测量原理: 由等倾干涉条纹的特点,当 θ =0 时的光程差 δ 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

1 2 1 2 干 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 M1,当 d 增加时,相当 于增大了和 k 相应的θ 角 ,可以看到圆 环一个个从中心 “冒出” ;若 d 减小时,圆环逐渐 缩小, 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 出或“ 缩”进一个干涉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 也就是 M 与 M ’ 之间距离 变化了半个波长。 若将 M 与 M ’ 之间距离改变了 △d 时,观察到 N 个干涉环变化,则 △d=N 由此可测单色光 的波长。 3: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 在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低压钠黄灯双线的等倾干涉条纹时,可以看到 随着动镜 M 1 的移动,条纹本身出现了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周期性变化,即 反衬度从最大到最小再到最大的周期性变化, 利用这一特性, 可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对于等倾干涉而言,波长差的计算公式为: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1) )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 1) 通过粗调手轮打开激光光源, 调节激光器使其光束大致垂直于平面反光镜 M 2 入射,取掉投影屏 E ,可以看到两排激光点 2) 粗调手轮移动 M 1 镜的位置,使得通过分光板分开的两路光光程大致相等 3) 调节M 1 、M 2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 使两排激光点重合为一排,并使两个最 亮的光点重合在一起。此时再放上投影屏 E ,就可以看到干涉条纹。 4) 仔细调节 M 、 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 M 与 M ' 平行,这时在屏上可 以看到同心圆条纹,这些条纹为非定域条纹。 5) 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 、“吐”条纹随光程差 改变的变化情况。

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空气折射率实验报告

测量空气折射率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进一步了解光的干涉现象及其形成条件,掌握迈克耳孙干涉光路的原理和调节方法。 2.利用迈克耳孙干涉光路测量常温下空气的折射率。 二、 实验仪器: 迈克耳孙干涉仪、气室组件、激光器、光阑。 三、 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G 为平板玻璃,称为分束镜,它的一个表面镀有半反射金属膜,使光在金属膜处的反射光束与透射光束的光强基本相等。 M1、M2为互相垂直的平面反射镜,M1、M2镜面与分束镜G 均成450角; M1可以移动,M2固定。2 M '表示M2对G 金属膜的虚像。 从光源S 发出的一束光,在分束镜G 的半反射面上被分成反射光束1和透射光束2。光束1从G 反射出后投向M1镜,反射回来再穿过G ;光束2投向M2镜,经M2镜反射回来再通过G 膜面上反射。于是,反射光束1与透射光束2在空间相遇,发生干涉。 由图1可知,迈克尔逊干涉仪中,当光束垂直入射至M1、M2镜时,两束光的光程差δ为 )(22211L n L n -=δ (1) 式中,1n 和2n 分别是路程1L 、2L 上介质的折射率。 M 2M 图1 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示意图

设单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λ,当 ,3 ,2 ,1 ,0 ,==K K λδ (2) 时干涉相长,相应地在接收屏中心的总光强为极大。由式(1)知,两束相 干光的光程差不但与几何路程有关,还与路程上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当1L 支路上介质折射率改变1n ?时,因光程的相应改变而引起的干涉条纹的 变化数为N 。由(1)式和(2)式可知 1 12L N n λ = ? (3) 例如:取nm 0.633=λ和mm L 1001=,若条纹变化10=N ,则可以测得 0003.0=?n 。可见,测出接收屏上某一处干涉条纹的变化数N ,就能测出光路 中折射率的微小变化。 正常状态(Pa P C t 501001325.1,15?==)下,空气对在真空中波长为 nm 0.633的光的折射率00027652.1=n ,它与真空折射率之差为 410765.2)1(-?=-n 。用一般方法不易测出这个折射率差,而用干涉法能很方便地测量,且准确度高。 四、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用He-Ne 激光作光源(He-Ne 激光的真空波长为 nm 0.633=λ),并附加小孔光栏H 及扩束镜T 。扩束镜T 可以使激光束扩束。小孔光栏H 是为调节光束使之垂直入射在M1、M2镜上时用的。另外,为了测量空气折射率,在一支光路中加入一个玻璃气室,其长度为L 。气压表用来测量气室内气压。在O 处用毛玻璃作接收屏,在它上面可看到干涉条纹。 图2 测量空气折射率实验装置示意图 气压表

组合干涉仪实验

组合干涉仪实验 内容(一) 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测量某些物理量的微小变化的技术,一般情况下,它是将一束光通过光学元件分为两束,一束作为参考光,另一束作为测量光,测量光落在被测物体上或通过被测样品,然后再将这两束光重新拟合,利用干涉图形的变化,检查出目标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 这种测量方法由于大多采用高稳定度的、长相干的激光作为光源,因此一般都具有大量程、高分辨率、高精度、对目标影响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使用环境和要求的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光路结构。本实验主要搭构三种较为常见的光路结构,组成①迈克尔逊干涉仪,②马赫-曾德尔干涉仪,③萨格奈克干涉仪,以熟悉它们的结构和特点。 实验目的 1.熟悉三种干涉仪结构; 2.研究空气折射率与压强的关系。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 迈克尔逊(Michelson)干涉仪作为一种十分古老的干 涉仪,于1880年由迈克尔逊发明,并主要由此于1907年 获得诺贝尔奖金。迈克尔逊干涉仪基本光路结构如图1, 常被用来测量物体的微小位移变化。从光源1发出的一束 相干光经分束镜2一分为二,分为两束。一束透射光落在 反射镜M1上,另一束反射光落在发射镜M2上,M1、M2分别将这两束光沿原路反射回来,在分束镜1上重合后射入扩束镜3,投影在白屏4上,如果我们对光路调整的合适,将在白屏上看到一系列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些干涉条纹会随着M1或M2的移动而移动,且非常敏感,只要反射镜移动半个波长,干涉条纹就移动一个周期,而光波长一般都在微米量级,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2.马赫-曾德尔干涉仪 马赫-曾德尔(Mach-Zehnder)干涉仪的光路 结构如图2所示, 从光源1发出的一束相干光经 分束镜2一分为二,分为两束。一束透射光落在 反射镜M1上,另一束反射光落在发射镜M2上, M1、M2分别将这两束光反射至分束镜3上,并使 这两束光重合,进入扩束镜4,如果调整合适,我 们可在扩束镜后的白屏5上看见一系列明暗相间 的干涉条纹。这种干涉仪主要用于测量透明物质 的折射率的变化,光纤传感器中的干涉仪大多采用这种光路结构, 3.萨格奈克干涉仪 萨格奈克(Sagnac)干涉仪的光路结构如图3所示,光路由一个分束镜2和三个反射镜M组成,它的光路比较特殊,两束光沿着相同的路径反向传播。由 3 图3萨格奈克干涉仪 5 图2马赫-曾德尔干涉仪 1 图1迈克尔逊干涉仪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并观察各种干涉图样。 2、区别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非定域干涉,测定He-Ne 激光波长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及光源、小孔光阑、扩束镜(短焦距会聚镜)、毛玻璃屏等。 (图一) (图二) 三、实验原理 P He-Ne 激光器做光源,使激光通过扩束镜会聚后发散,此时就得到了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点光源,射到分光板①用1上后就将光分成了两束分别射到M1 和M2 上,反射后通过P1 、P2 就可以得到两束相关光,此时就会产生P和2干涉条纹。 ②产生干涉条纹的条件,如图2 所示,B 、C 是两个相干点光源,则到A 点的光程差δ=AB-AC=BCcosi , 若在 A 点出产生了亮条纹,则δ=2dcosi=k λ(k 为亮条纹的级数) ,因为i 和k 均为不可测的量,所以取其差值,即λ=2 Δd/ Δk? 。 四、实验步骤 1、打开激光电源,先不要放扩束镜,让激光照到分光镜P1 上,并调节激光的反射光照射到激光筒上。 2、调节M2 的位置使屏上两排光中最亮的两个光点重回,并调至其闪烁。 3、将扩束镜放于激光前,调节扩束镜的高度和偏角,使光能照在P 分光镜上,看显示屏上有没有产生同心圆的干涉1条纹图案。没有的话重复2 、3 步骤,直到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4、微调M 是干涉图案处于显示屏的中间。2 5、转动微量读数鼓轮,使M1 移动,可以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若看不到此现象,先转动可度轮,再转动微量读数鼓轮。记下当前位置的读数d0 ,转动微量读数鼓轮,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30 次则记一次数据,共记录10 次、d …d 。d数据即901 6、关闭激光电源,整理仪器,处理数据。 五、实验数据处理 数据记录: kd64.28079mm 0 0 64.29275mm kd1 1 64.30488mm kd 22 64.31539mm kd3 3 64.32544mm kd4 4

等厚干涉牛顿环实验报告

等厚干涉——牛顿环 等厚干涉是薄膜干涉的一种。薄膜层的上下表面有一很小的倾角是,从光源发出的光经上下表面反射后在上表面附近相遇时产生干涉,并且厚度相同的地方形成同一干涉条纹,这种干涉就叫等厚干涉。其中牛顿环是等厚干涉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最早为牛顿所发现,但由于他主张微粒子学说而并未能对他做出正确的解释。光的等厚干涉原理在生产实践中育有广泛的应用,它可用于检测透镜的曲率,测量光波波长,精确地测量微笑长度、厚度和角度,检验物体表面的光洁度、平整度等。 一. 实验目的 (1)用牛顿环观察和分析等厚干涉现象; (2)学习利用干涉现象测量透镜的曲率半径; 二. 实验仪器 读数显微镜钠光灯牛顿环仪

三. 实验原理 牛顿环装置是由一块曲率半径较大的平凸而放在一块光学玻璃平板(平镜) 上构成的,如图。平凸透镜的凸面与玻璃平板之间的空气层厚度从中心到边缘逐 渐增加,若以平行单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上,则经空气层上、下表而反射的两光 束存在光程差,他们在平凸透镜的凸面相遇后,将发生干涉。从透镜上看到的干 涉花样是以玻璃接触点为中心的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圆环,称为牛顿环。同一干涉 环上各处的空气层厚度是相同的,因此他属于等厚干涉。 图2 图3 由图2可见,若设透镜的曲率半径为R,与接触点0相距为r 处空气层的厚 度为d,其几何关系式为 R- = (7? - dV + r 2 = R : - 2Rd + d 2 + r~ 由于7? >> r,可以略去d' 得 图29牛顿环及其形成)t 路的示意图

d =—— (1) 2R 光线应是垂直入射的,计算光程差时还要考虑光波 在平玻璃上反射会有半波损失,,从而带来4/2的附加程差,所以总光程差为 A = 2:/ + —( 2 ) 2 所以暗环的条件是 △ = (24 + 1)4(3) 2 其中左=0,1,2,3…为干涉暗条纹的级数。综合(1) (2) (3)式可得第可k级暗环的半径为 r; = W (4) 由式(4)可知,如果单色光源的波长人己知,测出第m级的暗环半径c, 即可得出平图透镜的曲率半径R;反之,如果R己知,测出匚后,就可计算出入射单色光波的波长入。但是用此测量关系式往往误差很大,原因在于凸面和平而不可能是理想的点接触;接触压力会引起局部形变,使接触处成为一个圆形平面, 干涉环中心为一暗斑。或者空气间隙层有了灰尘,附加了光程差,干涉环中心为一亮(或暗)斑,均无法确定环的几何中心。实际测量时,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距中心较远的两个暗环半径卓和u的平方差来计算曲率半径R。因为 r;=姗 = nRX 两式相减可得 r; - r; = R(m一n)A 所以有R =二—r[ (m — n)A w. -V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耳逊干涉仪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掌握调节方法; 2.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钠光波长和精细结构。 二.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光灯、透镜等。 三. 实验原理 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如图所示。两平面反射镜M1、M2、光源 S和观察点E(或接收屏)四者北东西南各据一方。M1、M2相互垂直,M2是固定的,M1可沿导轨做精密移动。G1和G2是两块材料相同薄厚均匀相等的平行玻璃片。G1的一个表面上镀有半透明的薄银层或铝层,形成半反半透膜,可使入射光分成强度基本相等的两束光,称G1为分光板。G2与G1平行,以保证两束光在玻璃中所走的光程完全相等且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保证仪器能够观察单、复色光的干涉。可见G2作为补偿光程用,故称之为补偿板。G1、G2与平面镜M1、M2倾斜成45°角。 如上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G1上,被G1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这两束光分别经M1和M2反射后又沿原路返回,在分化板后表面分别被透射和反射,于E处相遇后成为相干光,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图中M′2是平面镜M2由半反膜形成的虚像。观察者从E 处去看,经M2反射的光好像是从M′2来的。因此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和由平面M1与M′2之间的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完全一样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需考察M1和M2两个面所形成的空气薄膜即可。两面相互平行可到面光源在无穷远处产生的等倾干涉,两面有小的夹角可得到面光源在空气膜近处形成的等厚干涉。若光源是点光源,则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在空间形成非定域干涉。设M1和M′2之间的距离

为d ,则它们所形成的空气薄膜造成的相干光的光程差近似用下式表示 若M1与M ′2平行,则各处d 相同,可得等倾干涉。系统具有轴对称不变性,故屏E 上的干涉条纹应为一组同心圆环,圆心处对应的光程差最大且等于2d,d 越大圆环越密。反之中心圆斑变大圆环变疏。若d 增加 则中心“冒出”一个条纹,反之d 减小 则中心“缩进”一个条纹。故干涉条纹在中心处“冒出”或“缩进”的个数N 与d 的变化量△d 之间有下列关系 根据该关系式就可测量光波波长λ或长度△d 。 钠黄双线的精细结构测量原理简介: 干涉条纹可见度定义为:当,时V=1,此时干涉条纹最清晰,可见度最大;时V=0,可见度最小。 从一视见度最低的位置开始算起,测量一次视见度最低处的位置,者其间的光程差为,且由关系算出谱线的精细结构。 四. 实验结果计与分析 钠光的平均波长 次数 初读数 d 1(mm ) 末读数 d 2(mm ) △d=|d 1-d 2| (mm) (nm) (nm) 1 其中λ=2*Δd/100,根据λ0=; = E=% 钠光的精细结构:

实验6-5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与使用

实验6—5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与使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基本构造,学习其调节和使用方法。 (2).观察各种干涉条纹,加深对薄膜干涉原理的理解。 (3).学会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物理量。 二.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 如图所示,从光源S 发出的光线经半射镜 的反射和透射后分为两束光线,一束向上 一束向右,向上的光线又经M1 反射回来, 向右的光线经补偿板后被反射镜M2反射回来 在半反射镜处被再次反射向下,最后两束光线在 观察屏上相遇,产生干涉。 2.干涉条纹 (1).点光源照射——非定域干涉 如图所示,为非定域干涉的原理图。点S1是光源 相对于M1的虚像,点S2’是光源相对于M2所成 的虚像。则S1、S2`所发出的光线会在观察屏上形 成干涉。 当M1和M2相互垂直时,有S1各S2`到点A 的 光程差可近似为: i d L cos 2=? ① 当A 点的光程差满足下式时 λk i d L ==?c o s 2 ② A 点为第k 级亮条纹。 由公式②知当i 增大时cosi 减小,则k 也减小,即条纹级数变高,所以中心的干涉条纹的级次是最高的 (2)扩展光源照明——定域干涉在点光源之前加一毛玻璃,则形成扩展光源,此时形 成的干涉为定域干涉,定域干涉只有在特定的位置才能看到。 ①.M1与M2严格垂直时,这时由于d 是恒定的,条纹只与入射角i 在关,故是等倾干涉 ②.M1与M2并不严格垂直时,即有一微小夹角,这种干涉为等厚干涉。当M1与M2夹角很小,且入射角也很小时,光程差可近似为 )21(2)2sin 1(2cos 222 i d i d i d L -≈-=≈?③ 在M1与M2`的相交处,d =0,应出现直线条纹,称中央条纹。 3.定量测量 (1).长度及波长的测量 由公式②可知,在圆心处i=0 0, cosi=1,这时 λk d L ==?2 ④ 从数量上看如d 减小或增大N 个半波长时,光程差L ?就减小或增大N 个整波长,对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迈克尔逊干涉仪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和调节方法; 2. 观察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现象; 3. 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He-Ne激光器的波长; 三、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扩束镜、观察屏、小孔光阑四、实验原理(原理图、公式推导和文字说明): 在图M 2′是镜子M 2 经A面反射所成的虚像。调整好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在 标准状态下M 1、M 2 ′互相平行,设其间距为d.。用凸透镜会聚后的点光源S是 一个很强的单色光源,其光线经M 1、M 2 反射后的光束等效于两个虚光源S 1 、S 2 ′ 发出的相干光束,而S 1、S 2 ′的间距为M 1 、M 2 ′的间距的两倍,即2d。虚光源 S 1、S 2 ′发出的球面波将在它们相遇的空间处处相干,呈现非定域干涉现象,其 干涉花纹在空间不同的位置将可能是圆形环纹、椭圆形环纹或弧形的干涉条纹。 通常将观察屏F安放在垂直于S 1、S 2 ′的连线方位,屏至S 2 ′的距离为R,屏上 干涉花纹为一组同心的圆环,圆心为O。 设S 1、S 2 ′至观察屏上一点P的光程差为δ,则 )1 /) (4 1 ( ) 2 ( 2 2 2 2 2 2 2 2 2 - + + + ? + = + - + + = r R d Rd r R r R r d R δ (1) 一般情况下d R>>,则利用二项式定理并忽略d的高次项,于是有

??? ? ??+++=? ??? ??+-++?+=)(12)(816)(2)(4222 22222222222 2 r R R dr r R dR r R d R r R d Rd r R δ (2) 所以 )sin 1(cos 22θθδR d d + = (3) 由式(3)可知: 1. 0=θ,此时光程差最大,d 2=δ,即圆心所对应的干涉级最高。旋转微调鼓轮使M 1移动,若使d 增加时,可以看到圆环一个个地从中心冒出,而后往外扩张;若使d 减小时,圆环逐渐收缩,最后消失在中心处。每“冒出”(或“消失”)一个圆环,相当于S 1、S 2′的距离变化了一个波长λ大小。如若“冒出”(或“消失”)的圆环数目为N ,则相应的M 1镜将移动Δd ,显然: N d /2?=λ (4) 从仪器上读出Δd 并数出相应的N ,光波波长即能通过式(4)计算出来。 2. 对于较大的d 值,光程差δ每改变一个波长所需的θ的改变量将减小,即两相邻的环纹之间的间隔变小,所以,增大d 时,干涉环纹将变密变细。 五、实验步骤 六、实验数据处理(整理表格、计算过程、结论、误差分析): m m 105-5?=?仪 N=30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迈克尔逊干涉仪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能源与 动力工程162班 学生姓名:韩杰学号: 51 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座位号:

再分别经过透射和反射后,来到观察区域E。如到达E处的两束光满足相干条件,可发生干涉现象。 G2为补偿扳,它与G1为相同材料,有相同的厚度,且平行安装,目的是要使参加干涉的两光束经过玻璃板的次数相等,波阵面不会发生横向平移。 M1为可动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 M2为固定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侧面和下面有两个 微调螺丝。 2.可动全反镜移动及读数 可动全反镜在导轨上可由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的转动而前 后移动。可动全反镜位置的读数为: ××.□□△△△ (mm) (1)××在mm刻度尺上读出。 (2)粗动手轮:每转一圈可动全反镜移动1mm,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转动一圈共100个小格,每小格为0.01mm,□□由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读出。 (3)微动手轮:每转一圈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转动一格,即可动全反镜移动0.01mm,微动手轮有100格,每格0.0001mm,还可估读下一位。△△△由微动手轮上刻度读出。 注意螺距差的影响。 激光器激光波长测试原理及方法

光程差为: 2cos d δθ= (2cos (21) ()2 k d k λδθλ ==+?? ???明纹)暗纹 当θ=0时的光程差δ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干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M 1,当d 增加时,相当于增大了和k 相应的θ角(或圆锥角),可以看到圆环一个个从中心“冒出” ;若d 减小时,圆环逐渐缩小,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出或“缩”进一个干涉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也就是M 1与M 2 ’之间距离变化了半个波长。 若将M 1与M 2 ’之间距离改变了△d 时,观察到N 个干涉环变化,则 2 d N λ ?=? 或 2d N λ?= 由此可测单色光的波长。 4.钠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 从条纹最清晰到条纹消失由于M 1移动所附加的光程差: 1212()m L k k λλ==+ 钠双线波长差:2 2m L λλ?= L m 是视场中的条纹连续出现两次反衬度最低时M 1所移动的距离。 二、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钠光灯、扩束镜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 2)观察等倾、等厚和非定域干涉现象 3)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和钠光双线的波长差。 实验仪器: 氦氖激光光源、钠光灯、迈克尔逊干涉仪、毛玻璃屏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光源S 出 发的光经过称。45放置的背面镀银的半透玻璃板 1P 被分成互相垂直的强度几乎相等的两束光,光 路1通过1M 镜反射并再次通过1P 照射在观察平 面E 上,光路2通过厚度、折射率与1P 相同的玻 璃板2P 后由2M 镜反射再次通过2P 并由1P 背面的 反射层反射照射在观察平面E 上。图中平行于1M 的'2M 是2M 经1P 反射所成的虚 像,即1P 到2M 与1P 到'2M 的光程距离相等,故从1P 到2M 的光路可用1P 到'2M 等 价替代。这样可以认为1M 与'2M 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间隙,这个空气间隙的厚度 可以通过移动1M 完成,空气间隙的夹角可以通过改变1M 镜或2M 镜的角度实现。 当1M 与'2M 平行时可以在观察平面E 处观察到等倾干涉现象,当1M 与'2M 有一定的夹角时可以在观察平面E 处观察到等厚干涉现象。 2:激光器激光波长测量原理: 由等倾干涉条纹的特点,当θ =0 时的光程差δ 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

干 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 M1,当 d 增加时,相当 于增大了和 k 相应的θ 角 ,可以看到圆 环一个个从中心“冒出” ;若 d 减小时,圆环逐渐 缩小,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出或“缩”进一个干涉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也就是 M 与M ’之间距离 变化了半个波长。 若将 M 与 M ’之间距离改变了△d 时,观察到 N 个干涉环变化,则△d=N λ2 由此可测单色光的波长。 3: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 在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低压钠黄灯双线的等倾干涉条纹时,可以看到随着动镜1M 的移动,条纹本身出现了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周期性变化,即反衬度从最大到最小再到最大的周期性变化,利用这一特性,可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对于等倾干涉而言,波长差的计算公式为:Δλ=2λ?2Δd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1)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 1)通过粗调手轮打开激光光源,调节激光器使其光束大致垂直于平面反光镜2M 入射,取掉投影屏E ,可以看到两排激光点 2)粗调手轮移动1M 镜的位置,使得通过分光板分开的两路光光程大致相等 3)调节1M 、2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两排激光点重合为一排,并使两个最亮的光点重合在一起。此时再放上投影屏E ,就可以看到干涉条纹。 4)仔细调节1M 、2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1M 与'2M 平行,这时在屏上可 以看到同心圆条纹,这些条纹为非定域条纹。 5)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吐”条纹随光程差改变的变化情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