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部教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部教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部教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部教案

第二课时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教学设计

本课结构分析:

本课时主要围绕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其问题而展开。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呈现了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巨大的事实。同时点出丰富的资源对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后教材笔锋一转,用一系列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的比值,交待了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并不大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最后简单论述了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

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布置:向有关部门作一次调查,了解本地资源的特点,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导入设计(将错就错)

教师板书:我国的自然资源——地大物薄,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博”与“薄”之不同,并请学生列举“博”与“薄”的例子。从而揭示我国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少。

三、新课教学设计

1、[自主学习]阅读图2-17,回答下列问题:A、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总量在国际上的地位。

B、在品种上的特点

C、人均占有量特点

[知识拓展]:课件《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思考分析]矿产资源的这些特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我国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2、[知识回顾]

[小组讨论] 我国国土资源的质量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知识拓展:我国的能源组成

3、成果展示:本地资源的特点及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参插有关本地资源的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资源问题。

4、[考一考资源问题知多少] 介绍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其他问题,请学生用我国或本地的具体例子来说明问题。

5、[议一议]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谈谈你的感想和体会。

6、[试一试]就本地存在的资源问题向当地政府提几点建议。

第三课时环境亮起“黄牌”教学设计

本课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围绕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两方面的环境问题展开。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令人震憾的标题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随后,阐述了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现阶段的工业化,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最后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布置:拍摄一些反映当地环境问题的照片或收集一些反映当地环境问题的资料。向爸爸妈妈调查家庭每天扔掉多少塑料制品。

二、导入设计

1、漫画:《长江与黄河的对话》黄河:长江,长江,我是黄河!

长江: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

2、淮河流域流传的一句谚语:六十年代洗衣做饭——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身心受害——九十年代洗不尽马桶盖

问: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揭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问题的两种类型。

三、新课教学设计

1、[自主探究] A、我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B、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2、[成果展示] 说说本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学生展示相关照片和材料。

[知识拓展]教师出示一些本地或我国存在的典型的环境问题图片。如:城市大气环境、水污染问题、固体废物污染、赤潮等,设问:

A、你知道我国还存在哪些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感受?

B、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

3、[合作探究] 白色污染的危害(要求先看书后讨论)

[小资料] 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

A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危害?

B[算一算]你的家庭一天、一周、一月、一年会制造多少件白色垃圾?

C[感悟体会]

(1)一个家庭会制造那么多的白色垃圾,你有什么感受?

(2)请你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提几点建议;

(3)你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

本课结构分析

本课在第二课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具体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一一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课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教学设计

本课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围绕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展开。人口问题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它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要综合地全方位地解决的人口问题。教材首先通过一则新闻报道,引入计划生育政策这一主题。随后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阐述了计划生育政策的理由及其意义,最后列举了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成就,进一步论证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正确性。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布置

1、材料:朱镕基总理致“世界六十亿人口日”大会的信

同志们、朋友们:

世界人口总数已经达到60亿,这是我们人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人口增长过快的警钟。联合国将今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并把“人类对生育的选择将决定世界的未来”作为它的主题,这充分说明国际社会对于解决人口问题的关注。

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变化,人类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出现了人口剧增和严重的环境问题。针对这种态势,联合国多次召开会议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为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面对人口的巨大压力,中国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近30年来,中国大约减少了3亿多人口的出生,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使“世

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功地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政府清楚地看到,虽然我国育龄人群的生育率已降到较低水平,但每年净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很大。到下世纪中叶,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6亿,老龄人口、劳动就业人口将逐步进入高峰,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为此,我们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还将制定“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行动计划”。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一整套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和措施,中国一定能够解决好人口问题,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为在新世纪的发展创造一个较好的人口环境。同时,我们也希望在人口与发展领域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为稳定全球人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谨祝“世界60亿人口日”的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总理朱镕基

1999年10月12日设问:从信中看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哪些成就?我国目前的人口形势怎样?

二、新课教学设计

1、自主学习:我国计划生育的内容和目的。

2、专题探究:计划生育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贡献

议一议:图2-23至图2-26反映了我国计划生育取得的哪些成就?

想一想:计划生育对社会其他方面的积极贡献。

算一算:我国妇女如果20岁结婚生孩子,100年能有几代人?如果实行晚婚政策,25岁结婚生孩子,100年之内将会有多少代人?针对计算结果谈谈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延长生育周期,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青少年的发育成长等。

知识拓展:《婚姻法》对晚婚晚育的有关规定。

比一比:中国与印度的人口特点的异同之处。

合作探究:计划生育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1)、相互交流家庭的生活条件及自己的消费支出;

(2)、算一算,自己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

(3)、如果还有兄弟姐妹的话,子女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会有什么变化?这对你的家庭消费会产生哪些影响?

(4)、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如果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有什么变化?

(5)简要说明计划生育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3、拓展与延伸人口问题制约着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过快增长,又制约着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这种作用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降低了人均拥有的社会财富水平;二是直接增加了人口投资,间接降低了人均社会财富水平。导致贫困的原因虽然是多重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相对生产要素显得过多,人口增长较快。扶贫攻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人口因素吞噬了部分奋斗的成果。正因为如此,贫困地区面貌虽然有所改观,但目前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相当明显,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走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

人口素质较低是贫困地区深层的“贫困”。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地区,最好的梦想变为现实也不过“温饱”而已。低素质人口多,必然影响到人们对现代生产技术的承受能力,以致经济效益差,劳动生产率低。可以说,低素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比人口数量过多的制约作用更大。这一点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业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各抒己见:根据资料谈谈如何解决材料反映的问题?

注意: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不仅要从人口本身入手,更需要从“发展”的过程中去寻找,经济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因素,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同

等重要。

第二课时应对资源危机教学设计

本课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讨论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教材首先提出了全方位解决资源问题。接着从“开源”和“节流”两个大的方面,探寻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途径。除此之外,还针对我国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提出了资源空间调配的措施。最后针对当前的现实,提出了立法的重要性。

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复习我国的资源问题:人均资源少,重要资源短缺,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中损失浪费严重。

二、新课教学设计

1、小组讨论:如何才能缓解资源危机?

相互交流:如开源节流,依靠法律,依靠科技,综合利用资源,跨区域调配等

当学生谈到“南水北调”时,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应对我国水资源危机的办法。

2、资料

(1)、《中国水系分布图》设问:我国天然水系分布的特点。

(2)、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关数据

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在时空、地区上极不均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我国长江及其以南地区集中分布着81%的水资源,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的37%,土地占45%,而平均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2%。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

(3)设问:我国天然水系分布会对带来哪些问题?

资料:根据预测,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北方缺水形势将更加严峻。到2010年前后,如遇连续干旱,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华北地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用水有可能出现硬缺口,几乎无潜力可挖。而滔滔长江每年将一万亿立方米的水送进大海。因此,要从根本上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

3、合作探究“南水北调”工程

(1)、“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仅是为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形势,解决中国水危机的调控和配臵的战略性工程,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中国战略水资源的调控和配臵体系和水安全保障体制,是将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连成全国水网,是世界规模最宏伟的战略资源工程。

(2)、仔细读图,分析现在我国水系分布的特点(四纵三横)及其作用。(实现水资源的南北调配,东西互济)

教师的话:南水北调是发展的需要,中国北方地区一旦发生大面积缺水危机,后果是难以设想的,很可能影响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南水北调不单纯是一项调水工程,也是今后20-30年内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性工程,是支撑华北地区以至影响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对策,还可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远远超出了工程本身。

(3)、知识拓展

讨论:南水北调工程有利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平衡,请你为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平衡想想办法。(修建水利工程、水库设施建设)

(4)课件:饮水思源,在专题最后,让我们向那些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调水人致敬!

悠悠一江水拳拳赤子心

4、小资料《节水从农业开始》(见教师用书p177)

阅读书本资料《节水灌溉》分析(1)摆脱水危机,为什么要把目光放在农业上?

(2)与本地的灌溉方式比较,采用喷灌方式的优点。

5、阅读小资料《一滴水的价值》

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

6、拓展与延伸小资料《水乡喊渴》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缓解我国的水危机,还需保护和治理水资源。

第三课时重建我们的家园教学设计

本课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讨论防治和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环境保护是关系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教材首先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及其主要方针。随后从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两个方面,列举了我国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及其成果。最后提出了环境保护任务的长期性和持久性,并呼吁所有人的共同参与。

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阅读材料:201个蓝天来之不易(见教师用书p182)

相关图片:北京市治理污染前的空气状况

设问:北京市用了几百亿的资金才堆出201个蓝天,值得吗?

二、新课教学设计

1、专题探究《洁净空气的价值》活动设计

(1)角色模拟(记者招待会):让六位学生扮演台州市环保局的政府官员,在课前收集有关台州市防治环境污染的相关政策措施,准备回答同学的提问。

把其他同学分成五组,分别代表台州市民、汽车公司人员、小汽车的拥有者、医药化工厂的领导、记者,经过小组讨论就政策中的有关内容向环保官员提问。

活动建议: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即可。

(1)、选出六位同学扮演台州市的环保官员,其余同学分五组,分别代表五类群体,从自身利益出发,就上面的问题向环保官员提问。

扮演环保官员的同学课前必须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政策,课上回答其他成员的提出的问题。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2)教师设问:台州市的做法对本地环境建设有何启示?

2、《远离沙尘暴》活动设计

(1)、资料及图片让学生了解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袭击北京》

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最近似乎已经习惯了早春的和煦阳光以及满眼的新绿。?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京城春色让每个人都暂时忽略了年年如约而至的沙尘天气。甚至当人们3月20日一早推开窗门的时候,还感受到一点夜雨过后的湿润、清新。可是上午10时一过,看着灰蒙蒙的天空渐渐变成土红色,顶着劈头盖脸刮过来的大风,嗅着刺鼻的土腥味儿,人们明白了,让人又恨又怕的老朋友沙尘暴来了。尽管它的到来比去年晚了3个月,可看它来势汹汹的派头,还是不由得不让人多了一丝对生态环境的担忧。

《沙尘暴主要危害方式》

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蓄伤亡。

沙埋: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土壤风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据估计,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高达106~107 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以1993年“5.5”特强沙尘暴为例,甘肃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气的TSP浓度达到1016 mg/m3,室内为80 mg/m3,超过国家标准的40倍。2000年3—4月,北京地区受沙尘暴的影响,空气污染指数达到4级以上的有10天,同时影响到我国东部许多城市。3月24—30日,包括南京、杭州在内的18个城市的日污染指数超过4级。

(2)、读图《北京风沙区示意图》及《中国沙漠分布图》

A议一议:分析沙尘暴发生的原因

B试一试:假如我是北京市的环保官员,我将这样治理沙尘暴。

C做一做:在图2-30画出北京市应该重点绿化的地区。

D考一考:西北地区退耕还林政策对本地和周边的环境建设有何积极的意义?

拓展与延伸

3、实践训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设问:你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谈谈这样做的意义?

第四课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设计

本课结构分析:

教材首先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恶化,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和基本原则。在国际社会的号召下,我国也做出了积极的响应,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本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设计

复习导入:(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探究,你了解到当今世界面临哪些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应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二、新课教学设计

1、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设计

(1)、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进行成果展示

(2)教师知识拓展:

资料: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繁荣的未来。

小知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补充:《中国21世纪议程》的有关内容,

2、关于家乡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设计

资料:路桥区水资源形势严峻

1、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全区水资源总量为0.9177 亿m3,用水量1.748亿m3,人均水资源量220m3,是全市人均占有量的34.3%,不足全国、全省人均水资源的1/4,成为台州市资源性缺水最严重的县、市区之一。 2003年,我区降水量比上年及多年平均偏少30%以上,加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平衡以及持续高温,使水资源短缺更为突出。去年,我区日最大用水需求量为7.5万吨,超出了通过调峰手段才能达到的实际最高日供水量6.8万吨,缺口有7000吨。若按近3年平均用水增长率15%来测算,2005年我区日最大用水需求量将为10万吨,而台州市一期供水工程向我区输送原水的日最大能力仅为6万吨。因此,在二期供水工程建成之前,我区用水将面临日益突出的短缺问题。

2、水资源污染严重。河网水源水质污染逐年加剧,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工业污染,如电镀、印染、造纸等生产性重污染企业的废水偷排污染;二是农业污染,如养殖、农药、化肥污染;三是生活污染,如居民抽水马桶、厨房、洗澡水等生活排污未进入污水网以及垃圾、废电池等带来的污染。其中工业和生活污染尤为突出,全区每天排放废水1335万吨,其中工业废水317万吨,生活废水1018万吨。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区污水处理率达85%,仍有相当一部分污水直接排到河渠、水库、湖塘,使一些本来可以饮用的地表水受到污染,而且还不同程度地污染地下水。

3、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由于地表水遭受了“三废”污染,地下水资源越来越多地被开采,我区地表水年开采量约2000万吨。深层地下水超量开采,已经造成局部区域的地面沉降。

4、水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我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但同时又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和用水效益低下的问题。表现为工业单位产品耗水较高;农业漫灌的习惯还没有彻底改变;城市供水管网存在跑、冒、滴、漏等问题,漏失率近20%;污水处理后的回用率很低,仅1%等。同时,由于节水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市民没有节水的习惯,造成水资源的无谓浪费。目前,我区的用水效率为50.4%。

小组讨论:1、发生“路桥缺水”的原因是什么?

2、请大家为家乡的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路桥区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直接影响着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确立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针对工业用水及其排放废水大幅度增长的现状,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的生产企业,禁止引进高耗水、重污染的工业项目。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低耗水高产出企业。农业方面,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合理使用化肥,研究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防止和减少农药(包括农田径流)

对水体的污染。

2、重视地下水保护,控制过度开采。按先地表水、后地下水的原则取水,科学划定地下水超采区,对地下水的开发实行限采、禁采,逐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遏制地下水超采和水质恶化。推广地下水回灌技术,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扩大地下水资源的储存量,控制或防止地面沉降,加快被污染地下水的稀释和净化过程。

3、实行计划用水,加快水市场形成。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户、水量交易的节水运行机制。一是确立总量和定额两套指标。一套是宏观的总量指标,明确各地、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的水资源使用指标;另一套是微观定额指标,结合总量指标,核定单位工业产品或服务、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二是出台水价政策,规范水费秩序。实行基本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阶梯式水价计量方式。保证居民基本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或服务的用水,水价保持现状,超出部分,可分别按超10%加1倍水价,20%加2倍水价,依次类推进行加收收费。三是允许水资源使用权的转让。用水户和用水单位节约的水量可以有偿转让,形成水权交易市场。这样一来,买卖双方都会考虑节水,社会节水的积极性被调动,水资源的使用就会自动走向高效率、高效益。

4、大力推广新技术,促进节约用水。(1)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一方面加强工业生产用水的回用。发展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和废水回收再用等技术,推广闭路循环式用水系统和回用池。对不合理的用水环节,应及时采取有效的节水减污措施,对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的建设项目,应在投资上给予优先保证。另一方面推进污水资源化,加强对中水的利用。加大对污水处理的投入,通过污水深度处理提高水的类别,从而使排放掉的污水分别达到生态、农业、工业或生活用水的标准,使其重复用于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地下水回灌、市政绿化、城市景观、建筑施工以及公厕、汽车冲洗等日常杂用。(2)加大节水设施建设。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必须采用节水型工艺、设备,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包括铺建中水管网,安装中水设备;安装简单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设备;安装节水龙头、灶具、抽水马桶、淋浴器等节水器具。对未安装或不符合要求的,政府要采取强制措施。(3)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狠抓供水管网铺设工程质量,重选材,重技术,加强检测,杜绝隐患。同时,将供水管网漏失率列为行政主管部门对供水系统的考核重点之一。(4)启动雨水利用工程。利用雨水进行开源,缓解人畜饮水,促进工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

5、理顺水资源管理,从分割管理转向统一管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目前水资源管理虽明确水利部门为水行政主管部门,但部分与水相关的管理职能仍然分散在城建、环保、土地、农业、林业、电力、交通等相关部门。如水量和水能由水利部门管理,城市供水、城市排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由城建部门管理,城市污水排放行为和城市污水排放标准、水污染防治由环保部门管理,对地下水、矿泉水的开发和经营权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管理。水资源管理中的职能交叉分割,多头管理,致使水资源管理缺少整体的协调性。因此应考虑成立水资源管理的专门机构,集中职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6、运用多种方式,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借助电视、广播、报纸、横幅、宣传橱窗等传媒,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节水宣传周”为契机,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节水法规、节水方法,倡导依法管水、依法治水。同时,扩大节水公益广告的覆盖面,签定节水责任书,开展节水咨询活动,营造良好的节水舆论氛围,使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和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形成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共识。二是明确奖惩措施。对节约用水工作有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每年度都给予物质奖励,先进典型事迹通过传媒予以宣传;对乱开滥采水资源、浪费水资源的违法行为,责令停止,严肃查处,施以重罚,并予以曝光。通过实施节水奖惩措施,强化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三是充分发挥节水协会的作用。通过节水协会,推动城市节约用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城市节水经验和信息的交流,增强市民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意识,提高市民参与程度。

3、关于小杜家乡怎么办的教学设计

(1)、分组对教材上不同角色的意见、建议或感受进行讨论;

(2)、在进行充分的讨论后,小组拟出发言提纲,派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

(3)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作业布置:

组织学生就本地的某一类突出环境、资源问题开展一次社会调查。

第四单元与经济成长、科技进步同行

第四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目标4来编写的。目标4要求:“了解当今科技发展和经济成长的特点,逐步形成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

这一单元下有三课内容,?臵身市场经济?描述了现代经济成长;?感受科技之光?描述了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意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则是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描述了市场经济与科技进步对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

第一课置身于市场经济

第一课内容共有四个框题,“看不见的手”讲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二个框题讲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第三个框题讲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区域经济;第四个框题讲公民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

“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首先讲了什么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然后描述了市场经济的形成;接着描述了市场机制如何运行的,也就是“看不见的手”如何调节市场经济;最后概括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看不见的手”的意义。

专题探究?透视‘看不见的手’?包括三个案例,侧重点有所不同。

“发现‘看不见的手’”是让学生认识市场机制;

“关注‘看不见的手’”是让学生学会适应市场机制;

“受惠于‘看不见的手’”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市场机制。

教材第111页示意图值得注意,虽然出现在活动中,但是却十分重要,它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示意图,也就是?看不见的手?调节资源配臵的示意图。实际是对教材正文第三段的形象说明,是需要学生重点把握的内容。之所以放在探究活动中,是为了让学生结合果农的案例来把握市场机制。

教材第112页,“受惠于‘看不见的手’”,这个活动内容也应该注意一下,教材说: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有许多好处。例如:

◇人们有充分的选择权利,在市场上购买和出售各自的产品。

◇商品价格的竞争,促使生产者提高质量和效率,以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公司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主动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市场能提示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

○对于市场经济的好处,你有什么切身感受,请至少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

这里所说的?市场经济的好处?实际就是课程标准里所说的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活动中列举出来的四条,是需要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把握的内容,之所以后面还有个省略号,表示还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的市场经济的好处,这种具有弹性的案例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探究能力的需要。这个活动也是直接与课标对应的。

也就是从积极方面,讨论当代市场经济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看得见的手”

?看得见的手?主要讲述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调控作用。

首先指出,相对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说,政府就像一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然后说明了为什么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接着列举了政府调控的措施;最后指出,只有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这两只手紧密结合,才能促进经济成长。

第二段主要从“看不见的手”的局限性来讲为什么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主要讲

述了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如路灯、防洪堤等;二是不能任由市场调节的物品,如毒品、枪支等;三是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的弱点,如滞后性、自发性、盲目性等。

其中第二个理由比较容易理解;专题探究又专门探讨了第三个理由,也就是市场调节本身的弱点;第一个理由在这里解释一下。

教材上说,有些产品和服务无法由市场提供,这些产品就是指公共物品。

物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比如我有一个苹果,我把它全吃了,别人就吃不到了。这种物品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节,来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另一类是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比如路灯,你无法阻止任何一个人利用路灯,同时,你利用路灯也并不影响别人利用路灯,一个路灯可以为所有过路人照明。这就决定了个人不用购买公共物品仍可以进行消费。每个人都需要,但又不能由个人来购买。这样就无法由市场自发调节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于是产生了政府调控的必要。像国防、道路、立法、基础研究这类公共物品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专题探究“运用‘看得见的手’”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哄而下?,反映了市场经济下,人们盲目追逐利益的现象,说明了市场调节存在的盲目性问题,由此引出政府调控的必要性。

?靠山养山,方能吃山,靠水治水,方能吃水?,反映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局部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相冲突的情况,这一矛盾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身来解决,说明了任由市场调节引发的社会问题,这也是政府调控的重要原因。

?以港兴市?,反映了政府失灵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政府不遵循市场的规律,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为‘看不见的手’把脉?,总结了市场调节机制的弊端。

“看得见的手”对应的课标内容是

从消极方面,讨论当代市场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用恰当的事例反映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首先简单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贸易范围的扩大。贸易范围扩大了,才有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必要;然后从我国和世界两个方面描述了地区差异现象。接着通过举例,描述了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最后阐明了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原则对于发展区域经济的意义。

专题探究活动“绘制家乡经济发展的蓝图”由三个案例组成。

“计算:优势互补”,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区之间为什么要因地制宜。

“讨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是与非”,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运用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

“西气东输,我们期盼什么”,让学生体会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对于发展区域经济的意义。

描述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些区域特点,并列举实例,说明必须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地区经济。

角色与选择

“角色与选择”正文主要关注在市场经济中“人”的角色定位问题与选择问题。教材分别描述了一个公民在经济生活中最可能扮演的三种角色:消费者、劳动者和经营者,并指出每种角色在市场经济规则下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选择问题主要指就业、敬业和创业问题。

专题探究“自尊、自立、自强之路”包括三个部分。

“走上‘维权’之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寻找就业、创业之路”,让学生了解就业、创业必备的素质。

“路在脚下,也在心中”,针对社会上一些普遍存在的就业、择业矛盾现象,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下岗失业者类问题,学生将来也可能面对这些问题。

对于专题探究中?走上‘维权’之路?这部分,有的老师认为,这一部分,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当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时?重复,因此可以简单处理。实际上,七年级教材所说的?当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时?里面所讲的个人权益,并不局限于市场经济生活,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一探究,则是专门围绕市场经济生活下,个人权利受到侵犯时,个人所应采取的态度。专题探究的问题更集中、更深入,对学生的要求也越高。

在创业方面,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大量以娱乐界明星的成功作为案例,认为这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讨论娱乐业明星的创业,不利于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引起偏差。重点围绕一些比较大众化的平凡的职业,可能会好一些。所以,选取案例时,应该注意一下价值观念的导向问题。

?角色与选择?所对应的课标内容是:用恰当的事例反映公民个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第二课感受科技之光

这一课,着重讲述现代科技的发展。下面设置了三个框题,“科学技术的力量”、“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分别让学生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意义,科技进步对现代经济的意义,科技进步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力量

“科学技术的力量”首先讲了科学技术的起源:来源于生产实践;然后讲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接着阐述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最后讲述了三次技术革命。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较复杂,科学的目标是认识世界,技术的目标是改造世界。技术发展的历史要比科学发展的历史要久远。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学生把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专题探究中,提到当今科技发展的特点时,其中一个特点涉及到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因此,在正文中讲了科学发展对技术的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对科学的影响。

教材中专门提到了三次技术革命,这里也有必要把三次技术革命的科学背景和技术创新状况简单说一下。

专题探究“改变世界的科学技术”包括两个部分。

“沐浴科技之光的现代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寻出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记录现代科技进步的辉煌”中的四段材料从不同角度概括了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教材第125页,探究活动需要注意一下:

○综合上述资料,你能否归纳出现代科技发展的如下特点和意义?根据你所掌握的材料,你还能归纳出哪些特点和意义?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是人类认识和开发能源史上的里程碑。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智力解放道路上的里程碑。

◇新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

◇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加快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链接,缩短了技术发明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

教材归纳出的现代科技这四个特点和意义,是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把握的内容。“你还能归纳出哪些特点和意义?”是在此基础上的一个引申、提高,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分析的能力,给出一段描述现代科技发展状况的材料,能够从中归纳出现代科技发展的某些特点。

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呈现出加速化、规模化、综合化、实用化的趋势,成为当前高科技的新特点。

●从应用上看,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

●科学技术自身的更新也越来越快。

●社会对科研的投入也不断加大,科技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各种科学技术门类联姻,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的综合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

“知识经济方兴未艾”正文首先讲了知识经济的产生;然后讲了人类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三个阶段的特征;接着讲了知识作为资源所具备的特点;最后讲了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

知识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区别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第一,物质资源是可以用尽的,知识则是可以生生不息的。

20世纪60年代,罗马俱乐部曾经悲观地预言了工业经济增长的极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持悲观失望态度。显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知识作为资源的这一特征。有了知识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就有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第二,物质资源只能在物理上换位,知识则可以充分共享。

物质资源不可能同时在不同的空间存在,而知识却不同。一个软件,可以同时卖给无数人使用;网络上的公开资源,可以同时为很多人使用,这就是知识资源的优越性。

第三,物质资源是有形的,知识是无形的。

物质资源是实实在在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矿石、机器、设备等。但知识不同,知识可以在书本、软盘、语言中得到体现,但多数的知识往往是人或组织的一种能力、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或员工头脑中迸发的一个创意。

教材第126页:“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知识不仅渗透到经济领域,同时还会渗透到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科学技术对经济领域的渗透,在专题探究得到进一步展开。但是,科学技术对政治、文化生活领域的渗透,课文并没有进一步说明,探究中也没有围绕这一点进一步展开,后面第三课中也有类似的内容,但侧重在科技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所以,教师在这里有必要通过一两个案例,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

科学技术对政治生活的渗透的案例

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世界已越来越离开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它们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征服和控制世界的目的。”

科学技术对文化生活的渗透的案例

为了保护自己的语言优势,法国采取了具有别国借鉴意义的办法:用法语开发网络中的信息资源,鼓励在因特网上使用法语,还规定了在电视和广播系统中英语词汇使用的比例,法国人担心英语的进一步泛滥会损害法兰西的语言系统。

专题探究“跟随知识经济的脚步”,包括以下四个内容。“工具的里程碑”,让学生通过分析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劳动工具的变化,从而认识不同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撬动效益的杠杆”,以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对国家经济的巨大促进为例,来说明科技对对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影响。“涌流价值的源泉”,通过微软公司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显著优势。“快鱼吃慢鱼”,则是说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功更多的取决于对新科技的掌握、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

针对“工具的里程碑”这一活动,需要说明一点,即使在知识经济时代,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仍然会并存;比如,市场上有不同品种的西红柿,有又大又红的是“工业化西红柿”,还有又小又丑的是“农耕西红柿”,“农耕西红柿”不用化肥,口味好,虽然价格更高,销路也不错。这说明,农耕经济仍然有其存在的空间。

对于?快鱼吃慢鱼?这个活动,这里需要加以说明,教材只是说,?快鱼吃慢鱼?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常见现象,而不是说,?快鱼吃慢鱼?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法则,反应速度?快?,只是在市场竞争获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所以,我们教材中所说的“快”,不仅仅是说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快”,教材128页说:“‘快’,是指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和对市场变化的准确把握。”可见,教材所说的“快”不仅包括了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而且包括了对市场变化的准确把握;

不仅要快,而且要准。

教材第128页,探究活动中所设置的题目需要注意一下:

○综合上述资料,我们能否归纳出知识经济的如下特点?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和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信息技术等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农业社会,谁拥有土地,谁就拥有财富;工业社会,谁拥有资金,谁就拥有财富;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拥有新知识,才能占领发展的制高点。

◇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才将取代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成为劳动力的主体。

实际上,这几个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也是课标要求的内容,体现在活动中,所以要充分重视活动这部分内容。

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正文描述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积累越来越多,因此有了不断学习的需要;同时,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为人们不断学习创造了新的便利条件,由此,学习型社会也就应运而生。

专题探究“终身学习的选择”包括以下六个内容。“我要掌握新技术”,说明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非常快,因此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数字图书馆”则是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了;“职业知多少”是以职业类型的增加为例,说明科技发展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知识是什么”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了网络技术对获取知识的巨大帮助;“空中课堂”也是在描述互联网络在怎样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博才取胜”说明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人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对应的课标内容:从积极方面,认识科技发展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第三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这一课包括三个框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要讲了市场经济对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伴随科技进步”主要讲了科技进步对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君子以厚德载物”主要讲了如何应对市场经济与科技进步带来的消极影响。

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说明了市场经济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伴随商品等价交换而产生的平等精神;二是伴随市场竞争而产生的进取精神;三是伴随市场规则而产生的法治精神。

专题探究“彰显平等、进取和法治精神”由两部分组成。

“消费者的权利”中设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针对平等精神设计的,一个是针对法治精神设计的。让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来体会市场经济带来的平等精神与法治精神。“‘风险投资’的范例”,让学生通过案例感受市场经济所彰显的开拓进取精神。

伴随科技进步

“伴随科技进步”阐述了科技进步对人们思想观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乃至思维方式都不断发生变化。课文以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说明了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影响;以“绿色奥运”为例说明了科学进步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以人机大战为例,说明了科技发展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引申说明〗

专题探究“寻找科技轨迹感受人文之光”包括了六段材料。从多个角度反映了科技对人文世界的影响。

第一段关于“效率”的材料,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二段关于“电报”的材料,说明了科学技术对认识世界的影响;

第三段关于进化论的材料,说明了科学技术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四段关于电脑技术的材料,说明了科学技术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第五段关于全文检索的材料,说明了科学技术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第六段未来学家演讲的材料,说明了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136页专题探究后面的思考题:

◇有什么事例可以证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表达价值观的用语往往同科技进步相关联。

◇有什么事例可以表明,当人们解释一个问题的时候,也会反映科技进步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运用有关材料说明,科技因素融入了我们的文化艺术生活,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上述材料的启示下,你还能提供什么事例,说明现代科技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尝试对这些影响做出自己的评价。

分别从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艺术三个角度,让学生把握科学技术对人文世界的影响。这些内容看起来比较深奥一些,实际上,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语言入手,进行探究。比如:这篇作文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克隆别人的。

父亲的怒骂不仅没有使他悔悟,倒是起了反作用。

他的社交范围很广,能量很大。

我向她传递了那么多信息,可没有一点儿反馈。

游戏机害惨我了,吞了我那么多钱,简直是个黑洞。

她长得真像她母亲,完全是她母亲的一份拷贝。

……

这些日常语言当中,如“克隆”、“反作用”、“能量”、“信息”、“反馈”、“黑洞”、“拷贝”,原本都是生物学、物理学、信息论等科学技术领域的专业术语,现在都成为人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克隆已经演变为“剽窃”“抄袭”的代名词,具有贬义。“反作用”本来是物理学术语,转换为日常语言,成为“消极作用”的代名词,也具有贬义。黑洞物理学术语,在日常用语中也具有贬义。

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文首先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的精神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然后讲述了市场经济给人们精神带来的消极影响;接着讲述了科技进步给人们精神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指出了如何应对这些消极影响。

专题探究“我们选择什么”包括三个内容。

“辨析:推销商品的是是非非”,列举了违背市场规则现象,让学生从道德和法制两个方面来寻找对策。

?辩论:面对科技进步、经济成长的思考?,列举了科技进步与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现象,让学生从道德角度进行辨析,从而正确对待科技进步与经济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分析:金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辩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第138—139页“辩论:面对科技进步、经济成长的思考”,每一个辩论题目都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情境,直接让学生辩论,容易走过场,或者进行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领会教材设计的意图,教师也可以自己选择适合的相关的辩论题目,把它具体化、情境化。比如,“用野生动物做实验是否道德”的问题,就可以具体化为以下案例:

一所著名的医学研究机构曾用野生猴子做动物试验,每次试验前,实验员从笼子里带走一只猴子做试验,这也意味着这只猴子生命的终结,后来,笼子里的猴子一见到这个实验员就害怕,都努力把别的猴子往实验员身边推,结果,经常是那些体力单薄的猴子被推到实验员身边,被带进实验室。这就涉及到一个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为了医学的发展,用野生动物做实验是否道德?

这样学生会对辩论的题目产生一定的兴趣。

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社会

第一部分: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及其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2.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对世界各国的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3.通过欧盟的成长与发展等实例,认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4.了解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WTO)的作用,以及中国在这些组织中的作用与地位。

5.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单元教材分析:

在前几个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本单元聚焦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国际格局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以形象、具体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化抽象、深奥为生动、浅显,引领学生进入国际舞台,探讨21世纪人类最为关注、影响最大的几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

本内容看似与学生的生活没有任何的联系,有许多知识还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教材在每个教学单元中都安排了几个能充分体现教学要求的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能对国际化的社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现在的学生其实就生活在一个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在他们的生活中,都能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例,充分开发这些学生课程资源对我们的教学也是十分有益的。

全单元共三课,每课都在对当今世界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侧面进行简单的描述后,安排了“专题探究”,使学生通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加深对该现象的理解。三:对“探究活动”的理解与运用:

本单元共安排了九个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对帮助学生理解多极化的世界,以及世界交往中的规则有很好的帮助。每课的探究活动都是对前面所说的理论知识的一种具体化的认识,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前面的理论性、观念性知识的。同时作为一个教学的案例,必须即具备典型性又便于开展分析、探究。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生活地域的特点、教学期间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对其中的一些案例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市场越来越大”完全可以利用我们浙江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来对案例进行调整。同时这些案例往往可以来自学生的生活中,为充分开发学生课程资源提供条件,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第二部分:具体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第一课聚焦经济全球化

课程标准

5-1 列举我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进行交往的事例,从多样和快捷的现代传播方式中,领会社会信息化的意义。

5-2 举出当今世界各地经济相互依赖的实例,初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教学要求

1.从历史与现实中,感受交通工具与通讯工具的进步,体会它们给人类社会与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2.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3.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人类面临的问题,说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4.思考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如何兴利除弊,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初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结构分析

本课围绕经济全球化的方方面面展开论述,层层递进。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和基础。

“天涯若比邻”──从交通的便捷、旅游的发展、疾病的救治与工作范围的扩大等方面,描述了“地球村”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在探究活动中安排了由于科技的发达使交通工具有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带来了国际旅行时间大大缩短,使跨国旅游大大便利;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的交往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远程手术;以上变化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出现了许多世界公民。整个内容都在说明一点就是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交往和联系大大便利了,最终使人们如同生活在一个“村”中,为后面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地球村’的生产与消费”──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美国棒球手套与通用汽车的生产、安徽农民网上销售、麦当劳的遍及全球为例,概括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即生产经营世界化、经济活动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化等。该内容是在上一个内容的基础上,对地球村的经济活动进行介绍,主要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性的跨国公司等现在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现象。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从利弊两方面,列举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疾病的传播与治疗、环境问题的加剧等事例,说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应由人类共同解决。该内容又是在上一个内容的基础上的深化,通过世界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应对和发展的不平衡来说明全球化的利与弊,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观察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看,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地球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跨地区的经济活动是“地球村”的突出特点,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与人类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全球问题,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可以说上述三个子目互为因果,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提高辨别重大是非的能力。

2、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全球化问题。

米/小时)

要求学生说说新航路

开辟时期的麦哲伦、工业革命时期的“80天环游地球”的故事,出示美国百万富翁独自驾驶飞机做不间断环球飞行的资料。

者播放电影资料)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识。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单词】 世界地图 the Map of the World 公元前 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 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 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经纬线 现代 )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九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提纲

巩固新生政权 政治: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各地,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标志着中国大陆的和平解放。 经济: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军事:抗美援朝——1950年6月,为了保家卫国。——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 月19日夜开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1953年 克拉克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替了《共同纲领》,成为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从1953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3 年底,“三大工程”相继竣工。(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 1956年7月,从总装备线上开出了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三大改造: 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大会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失误与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 又急于求成。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所谓公,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启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 1962年以后,“左”倾思潮再度抬头,并发展成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1966年,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动乱开始。 形成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1976年,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乱。 影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民主法治被严重践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启示: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计划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 以课本为依托,紧扣知识要点和历史课程标准,夯实基础,强化主干。 2. 掌握并熟悉历史基础知识,准确再认和再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历史认识。 3. 认识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构建整体的历史观,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内容: 八年级下册五、六、七单元,九年级一、五单元。 三:复习思路与具体安排: 根据时间,按照三个阶段复习。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2月16日——4月调考)此阶段是学生全面了解书本知识点的时期,所以非常重要,这一时期关键要做的就是依据教材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梳理基础知识,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复习过程力争做到系统和全面。同时训练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考点的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提高答题速度。针对我校学生实际,采取的主要复习方式为“练、评、讲”。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全球性的震荡 1课时第二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1课时民族复兴的新道路1课时万众一心的抗日战

争1课时第三周新中国的诞生1课时《走向现代世界》单元检测 1课时第四周《走向现代世界》单元检测讲评1课时战后世界新格局1课时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1课时第五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课时第六周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1课时《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检测 1课时《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检测讲评1课时第七周生活在国际社会1课时综合测试 1课时第八周四月调考模拟训练3课时第二阶段:专题复习(4月调考——5月20日左右)通过前一阶段的复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基础知识,但知识体系还不够完整,不够清晰,所以这一阶段要做的就是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成专题,进行系统性的专题复习了。 例如:可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三个专题:列强侵华史(1840-1945年);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1840-1949年);社会主义建设史(1949-至今)。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五个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20世纪20-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两次工业革命前后经济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国际关系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的霸权政策和美苏争霸、世界格局新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初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测验卷(本卷满分8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二战结束后一直延续到80年代,美苏争霸的主要形式是:(C)A建立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华约B“热战”C“冷战”D部署导弹核弹 2、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是因为:(A)A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B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在1960年宣告独立 C1960年非洲最后一个殖民地纳米比亚独立D1960年开始整个非洲大陆吹响了独立的号角 3、下列哪些事件是二战后“冷战”的产物?(D) ①以色列修建隔离墙②古巴导弹危机③北约的建立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下列哪一事件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C)A抗美援朝B土地改革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和平解放西藏 5、1951年,一位美国将军说: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你认为“错误的战争”的含义是:(B) A二战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世界人民反对战争B美军入侵朝鲜是非正义战争 C美国选择中国作为对手是错误的D美国错误估计了中国的力量和气魄6、下列属于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D)A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B标志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口号:(B) ①反映了毛主席“人多力量大”的正确思想②反映了人类必然战胜自然界的坚定信心 ③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④导致了高指标、浮夸风的出现 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8、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创造;三大改造中,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方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这些 创造最后都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可以用下列哪一句话来概括其中的道理?(D)A密切联系群众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复习提纲(一)(2017-10-9) 1.后起的资本做主义国家(美、德、日)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欧洲列强形成敌对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1)三国同盟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以德国为核心; 三国协约由俄国、法国、英国组成,以英国为核心。 (2)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 (3)影响: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胁 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2)军事上: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 (3)对外关系上:扩张武力(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各阶层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 3. 北洋军阀分裂混战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1.新交通工具的出现:轮船、火车、自行车 2.新通信方式的出现:邮政、电报、电话 二、头脑中的变化 1.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进入中国,看电影、读报纸受到人们喜爱。 2.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变化,自由、民主、平等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表现:①改称呼:不再称呼“老爷大人”,改用“先生”“女士”;② 青年争取婚姻自由;③妇女地位提高:妇女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教育体制的变化: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一套近现代教育制度。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 第二课 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课程标准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 1.分析雅尔塔协定的有关内容和具体事件,理解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版图,说明“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是东西方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3.收集课内课外资料,列举美苏争霸与“冷战”的种种表现,解释“冷战”的含义。 4.通过典型事例,描述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觉醒与殖民体系瓦解的历史意义。 5.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与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独立的努力为例,感受科技革命浪潮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追求。 结构分析 雅尔塔协定及影响两大军事集团 “冷战”与“两极” 冷战的具体表现“ 铁幕演说” 战后世界美苏争霸杜鲁门主义 新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与独立 殖民体系瓦解与要求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亚非会议) 各国的现代化追求追求现代化发达国家 亚非拉(四小龙、77国集团、石油危机)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具体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 教学导入: 教师提问: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此次会议对第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问题教师在新课前作为学生自主探究题完成) 学生回答:1945年2月4~11日,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其主要内容有: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教师在学生讨论雅尔塔会议影响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并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1、教师总结雅尔塔会议影响:雅尔塔会议最重要的影响是在战后形成了维持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体系,即美、英、法三国划 分了势力范围和维持战后三大国合作。①雅尔塔体制是三大国政治交易的产物,它反映了三国企图依靠“大国一致原则”以及新划分的势力范围来缓和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使战后世界顺利地由战争转入和平。②雅尔塔体制也带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体制的主要设计者是罗斯福,他的目的是协调三国,特别是美苏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国合作的途径来实现美国队战后的世界的控制,雅尔塔体制后来导致产生了两大社会制度集团对峙的“雅尔塔格局”。 2、教师联系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①战后,美国推行怎样的全球战略?(称霸全权,反共反苏)为什么?(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 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②为什么美国将称霸重点放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基础好,具有 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说在当时谁掌握了欧洲,谁就掌握了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 3、美国在称霸全球反共反苏的战略中采取怎样的政策?有哪些表现? ①冷战及冷战的含义见书本第4页。 ②“冷战”政策的表现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总结回答“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第一、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教师应充分利用图1-2,指导学生阅读图例说明,让他们分别说出北约、华约组织包括的成员国,然后,提出以下问 题。 ○阅读北约的有关规定,说说北约组织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 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地图 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具 各类地图、乡土教材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1―11A和1―11B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提问: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提问: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择哪幅地图? 提问: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 总结:由此可见,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 二、巧用地图 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该选择哪种地图来确定线路? 1、交通图 提问:他应该如何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线路?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图》 提问:根据你们确定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

展示《杭州交通图》 展示:等高线图。 叙述: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起伏越平缓。 教 学 过 程 提问:当我们拿一张《张家界风景旅游区地图》,该如何安排两天的行程? 1、请在图上找到入口处?你准备从哪个门进?从哪个门出? 2、请在图上找到住宿的宾馆,你准备晚上哪个宾馆住宿? 3、根据上述选择,确定第一天和第二天所要游览景点的范围。 4、根据你所确定的范围,再合理安排具体的旅游景点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历史变迁图及其运用。 布置作业 练习册1----7题 板书设计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练习精编参考答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练习精编参考答案 (《历史与社会》九上)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框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第二框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A奥匈帝国;C意大利。D法国;F俄国。2.欧洲。二、1.(1)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重新瓜分殖民地;(3)军国主义;(4)萨拉热窝。2.1914;1918。3.同盟国;协约国。4.是非正义的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5.坦克;大炮;飞艇;飞机;毒气弹等。6.欧洲;西线;东线;南线。 7.(1)1914;马恩河;英法。(2)1916;凡尔登;绞肉机。8.同盟国集团。 第三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2.1919;凡尔赛宫。3.战胜国;美;英;法;意;日;美;法;英。4.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5.德国;中国山东。6.凡尔赛条约。7.日本。8.(1)凡尔赛条约;凡尔赛体系;欧洲;西亚;非洲。(2)欧洲;东亚;太平洋。二、1.(1)东亚和太平洋。 (2)1921;华盛顿。(3)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国。(4)九国公约。(5)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收回租界;门户开放。(6)巴黎和会。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课辛亥革命 第一框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第二框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掠夺。2.民族资产。3.知识分子。二、1.清政府;民主共和;革命军。2.(1)1894;夏威夷的檀香山;孙中山;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振兴中华。(2)1905;日本东京;孙中山;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民报;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E民族主义;F民权主义;G民生主义;H三民主义;革命;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三、1.铁路国有;铁路修筑;保路;同盟会。2.保路;湖北;文学社;共进会;武昌。3.1911;10;10;武昌;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4.清政府;清朝。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四、1.南京;孙中山。2.1912;1;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资产阶级共和国。五、1.袁世凯;共和。2.1912;2;12;共和。3.北京;中华民国。六、1.清朝;君主专制;共和。 2.思想解放。 第三框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南京;北京;北洋政府。2.(1)正式大总统。(2)日本;二十一条。3.中华帝国;洪宪;护国运动;撤销帝制。二、1.直系;皖系;奉系。2.军阀割据混战。 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一框新文化运动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知识分子;民主;科学。二、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2.民主;科学。3.青年杂志;新青年;北京大学。4.1915;青年杂志;新青年;政治革命;思想革命;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青年》编辑部。5.民主和科学;专制和愚昧;陈独秀;民主;科学;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新文学;旧文学;胡适;白话文;文言文;陈独秀。新道德;旧道德;鲁迅;狂人日记;鲁迅。三、1.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2.(1)思想文化;思想启蒙。(2)极大解放。(3)马克思主义。 第二框五四运动 ■本框中考知识梳理 一、1.巴黎和会;势力范围;二十一条;山东;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二、1.1919;5;4;还我青岛;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2.北洋;上海;工人阶级;工;学;商;全国性。3.工人阶级。三、1.被捕学生。2.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3.凡尔赛条约。四、1.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2.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极大解放;新的眼光;新文化运动。

历史与社会教案

大洲与大洋 景宁中学杨雷英 1-1-1 描述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以及陆地和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学生学习世界自然及人文地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等直观资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由于初一学生在小学就接触了课本中所涉及到的部分地理概念和地理知识,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所以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迁移运用能力将成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同时依据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的学情。在学习目标上作如下的设置: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能正确描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 2.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从材料中寻找有用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和画地理简图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理解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树立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的观念。 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难点:分析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法:通过填图、画图、读图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信息摄取能力,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提升学生对初一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2.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充教学容量,便利又直观的呈现多种不同类型的地图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采用实物投影、板画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实现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四、教学流程的设计(依据课标与教学目标我将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课前准备 分发一份预习作业,引导学生熟知并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逻辑结构 ◆新课学习 一张地图看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和名称、洲界、轮廓) 一支妙笔描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一条航线走世界(海峡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一句言语悟世界(树立保护地球、善待地球的意识)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呈现自转的地球模型,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色彩上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设问:从这个模型中可以看出整个地球表面大致由哪两部分组构成?蓝色代表什么?然后承接说“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人们将陆地和海洋来划分七大洲和四大洋,今天我们将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位置以及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来进一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

温州市2018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业水平期末检测历史与社会

温州市2018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上)学业水平期末检测历史与社会部分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2019.1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2小题,共30分) 11.(1)洋务运动李鸿章/奕?等;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辛亥革命孙中山(任意 写出一组,得2分) (2)关键事件:上海大规模罢工罢市,全国多地响应(2分) (3)“全国激扬起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浪潮”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工人群众也有发出了怒吼”说明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一种激烈的变化”说明五四运动令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任意分析出一点得2分,满分4分;若未结合材料每点得1分,最多得2分;单纯照抄材料未分析,不得分) 因为工人运动陷入低谷,必须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同时,共产党人认为国民党就 是一个革命党派(2分) (2)确立了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分)(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2分)(4)依据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是中共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存与发展力量的战略选择。(2分)依据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中共为了挽救祖国危亡,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民族利益,积极与国民党和解。(2分) 依据三:第二次公共合作破裂前,面对内战,不同于国民党的阴谋发动,中共秉持着坚决反对的态度,力求为人民群众维护抗日战争结束之后难得的和平。(2分)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三篇】 【第一单元】 一、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性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1.时间:14—17世纪;开始于意大利。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特点:以人性发对神性,以人权发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人文主义精神内涵: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 3.实质:不是复古而是创新,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4.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1)但丁(意):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代表作《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达•芬奇(意):是世界历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3)莎士比亚(英):文学巨匠。“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5.影响:(1)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强调和发挥人的作用与价值;(3)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的发现”;欧洲人的海外探险):标志着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1.时间:15—17世纪。最早殖民探险的国家是:西班牙、葡萄牙。2.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动机:获取黄金追求财富。 3.主要航海家:(1)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地理大发现)。1492年从西班牙(欧洲)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自认为到达的是印度)。 (2)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3)达•伽马:到达印度。 (4)麦哲伦:完成首次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4.影响:(1)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2)使欧洲资本主义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5.对哥伦布的评价:他发现美洲新大陆,是世界历一位杰出的航海家。但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因此他又是殖民强盗。精神:勇于创新敢于拼搏探险。 6.哥伦布等航行家给我们的启示:要使一件事情做成功,必须要有知识技术,更需要勇气决心和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三、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一)“三资革命”的相同与不同: 1.相同点:①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②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领导;③方式:都以暴力革命形式进行;④结果: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⑤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⑥都颁布法律文件。(这三部法律文件的共同作用:都是本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都推动了本国革命的发展。共同主张:都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思想。) 2.不同点:(1)革命任务不同:①英、法:*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②美: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2)革命成果不同:①英: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②美:颁布《独立宣言》,结束英国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③法:颁布《人权宣言》,彻底摧毁封建专制制度。 3.英、美、法革命对世界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开始迈入近代社会。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两极格局的形成》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教学设计和反思《两极格局的形成》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 XX-4-26 20:10 编辑 优质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周虹 一、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概况,列举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实例,说明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2.活动建议:指导学生用地图呈现国际关系的图景,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在明确东西方对峙的区域分布的同时,熟悉现代世界政治地理和地缘关系。 二、课标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历史与地理等相关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该部分内容的学习,通过多角度探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展的特点,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初步感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评价当今国际大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说明“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是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概括这一时期国际格局的特点。2.列举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和特

点,解释“冷战”的含义。3.运用材料分析“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关系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2.通过读图比较与材料分析,初步具备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美苏“冷战”造成战后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2.初步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初步感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突破方案:“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表现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除战争以外的对峙和对抗。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该部分内容是初中学生树立正确国际观念和世界全球视野的重要知识载体,但由于其政治性较强,政治术语多,涉及的事例又关乎初中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求借助更多的地图、漫画等图片资料来直观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试卷人教版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30分。请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 1、新中国成立后,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的是………………() A.肃清反革命残余 B.成功实行了土地改革 C.和平解放西藏 D.抗美援朝的胜利 2、“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现象出 现在…………………………………………………………………………………() A.解放战争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3、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陕西省关中产棉区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庆祝公私合营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 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4、在土地问题上,新中国成立后,有过三次重大变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土改后,农民耕种“自己的地”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民耕种“公家的地”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D.三次变革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 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航天史上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是………………………() A.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B. 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遨游太空 D. “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6、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我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有利于……………………() A.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B.扩展资源开发的空间 C.提高资源利用率 D.改变资源的时空分布 7、下列是党和国家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采取的措施,属于改革开放时期的有() 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设立汕头、福建、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8、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 ①提出“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②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③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④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9、2013年4月,日本媒体编造莫须有的新闻,以及领导人物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中日矛盾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新教材 第四单元教材问题答案

P103 (1)为甚重庆谈判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你能理解当时人们的这种心情吗?说说理由。 重庆谈判经影响中国的命运,谈判成功中国就将走向和平,谈判失败中国将再次陷入战争。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想通过和平谈判避免战争。因此,重庆谈判得到全中国人民的关注。 P103(2)有人认为,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等人就不应该冒险去重庆谈判。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赴重庆谈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从捍卫人民的利益出发,尽可能制止内战,努力寻求和平,民主,团结的道路;另一方面,如果和谈不成,也要以真和谈来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向全国人民表明中共的和平诚意,以利于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争取那些对蒋介石抱有幻想的人。 P104根据表格,说说内战初期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想一想,这意味着什么? 根据表格可知,内战初期,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同时,图4-4也可知国民党得到美国支持的这一信息。此时的共产党,在国际上没有的得到任何公开的支持。因此,对于劣势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能否打败国民党的进攻,党内一部分人是怀疑和顾虑,一些中间人士也认为共产党应该进一步对国民党采取退让政策。 P105比较一下,国统区和解放区的社会面貌有什么不同,这会对战争产生怎样的影响? 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与根据地欣欣向荣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抗战结束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加之对人民的经济剥削和腐败统治,国民政府声望一落千丈。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采取了有利于人民的一系列正确决策,如土地改革,使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群众普遍的拥护和信任。这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 P110(1)回顾《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新中国成立时候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毛泽东这番话的意义。 《义勇军进行曲》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曲,表达的是在日军侵略面前,全体中华儿女奋起抗争,万众一心的抗日精神。新中国成立时,新政权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威胁,整个国家建设百废待兴。毛泽东的话指出了国家面临的困境,认为《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所表达的中华民族的坚强斗争和不屈精神是不会过时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国歌,仍然采用《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表达了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的意思。尽管时代不同,歌曲仍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警醒人们不要忘记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过程中的艰辛,在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要有抵御困难、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P111五卅运动 五卅(sà)运动,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民反帝革命运动,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 P113在1840年-1949年长达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发生了很多历史事件。想一想,为什么会选取这几个历史事件作为浮雕的主题? 选取这几个片段作为浮雕为主题的原因是:这几个历史片段所体现的历史事件不仅是历史的转折点,而且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P114(1)回顾这一百年的历史,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并给出理由。 可选取百年历史中给你感触最深的某件事件或某位人物,并加以阐述;也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说说你对民众的集体力量在历史变革中的巨大作用的感受。 (2)从这段历史中,我们有哪些收获和启示? 中国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我们要居安思危,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不会落伍;要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等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