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发展概况:美国:初创: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发展:弗洛伊德。成熟:布鲁纳,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完善:皮亚杰&维果斯基发展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模式。前苏联:产生: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步以……命名的专著)。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奋力前进时期注重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中国:起源:战国;产生和初步发展:清末随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兴起。第一本译著:方东岳译小原又一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陆志伟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发展1949-1958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9-1966纠正错误;1966-1976文革;1976以来恢复、迅速发展。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瑞士):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表象或形象图式,单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有抽象思维,能进行逻辑推理,多为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16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3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获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维果斯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该过程有四个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内化学说: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4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后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4对教学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他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止局限在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而且开始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

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月-4自主—羞怯与怀疑;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主动性—内疚;获

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4变的勤奋的阶段(6-12勤奋感对自卑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同一性—同一性混乱;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亲密—孤独;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50充沛感—颓废感;获得充沛感,避免孤独感)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后完善-绝望;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教育价值: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个体差异: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

智力: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测量智力的工具是智力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比内---西孟量表”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韦克斯勒“离差智商”IQ=100+15*(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

智力的构成:1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超越智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2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体能~、社交~、自省智力

智力差异:1个体差异:量的差异,IQ分数不同;质的差异:个体构成成分的差异。2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

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2改革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最常见的认知方式: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受环境影响大者);冲动型与反思型;整体型与系列性;心理自我调控理论(斯滕伯格,理论:认为人具有与社会一样的自我管理或组织系统。研究重点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这种系统调控其认知活动。其功能分类:主动独立型、被动执行型、分析评判型。心理自我调控的形式:专一型、等级秩序型、多头并进型、随意无拘型。水平:整体抽象型、局部具体型。范围:任务导向型、人际导向型。倾向:自由开放型、保守拘谨型)。

学习(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与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经验。2通过语言为中介3是有目的、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过程。学习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

学习的分类:加涅-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奥苏贝尔两个维度分类1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2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我国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_R之间起重要作用。A桑代克的联结说:(实证主义取向、第一个系统论述、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最早用动物实验)1学习的联结说: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映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试误说)2学习规律:准备率(学习者在进入某种情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练习律(对已经形成的某情境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的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效果律(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消弱作用)。B巴甫洛夫-经典型条件作用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差异的反应。C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应答性行为(特定刺激引起的)和操作性行为基本规律:1强化(正负之分)2强化程式:时间和频率安排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4消退5惩罚。新行为

的塑造:通过小步子反馈来帮助学习者形成新行为的方法就是塑造。链式塑造、逆向链式塑造。程序教学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设计的。D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模式1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行为三者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2观察学习(替代学习)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个人获得新的反应或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3对强化的重新解释:替代性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和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不能够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学习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构建认知结构。A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在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建构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要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动作、图像、符号)、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启示:1教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概念、基本原理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2根据中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材料性质,采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3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简评: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重大转变: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实验室研究----课堂研究;学习研究---教学研究。B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1有意义学习:传统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动物或人的学习基本上是机械学习,他对学校教育没有什么价值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只要是学习院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是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既受学习材料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受下列条件制约: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2意义的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3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4接受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把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法叫讲解教学。C加涅信息加工理论: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短暂记忆2.5~20秒)1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抢点,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有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也取决于我们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主要内容有: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他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背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再进行创造。知识不可能以尸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2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学习者的差异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建构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同化和顺应。4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不同的学习者对某问题可以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论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任务,共同解决问题(合作学习)。5情境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情境,强调把所学

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挂钩,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是性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6简评: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方面都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为教育教学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依据。

知识:属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知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地反映的结果。

知识的种类:1按知识的概括水平: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2按知识的功能: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作用:科学知识对人类的实践活动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知识是人们活动的定向工具1任何活动总有一定得方向,活动的方向由活动的目的决定2任何活动都是由一系列具体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各具体动作作用于一定得对象,从而使对象发生合乎目的要求的变化,为此除确定活动目的之外,活动的定向还包括确定组成活动的各动作极其操作顺序。

知识的表征存储: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称语义网络)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3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其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4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狭义的说,它可以是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极其组织)

知识学习的含义:即知识的掌握,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接受和占有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

知识学习的种类: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又称代表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意义,或者学习他们代表什么。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掌握由几个概念联合所构成的复合意义。

2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分为归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归属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是指把新旧知识间的有关部分联系起来,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种从属或总括的关系的学习。根据归属方向: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派生性的归属学习和相关性的归属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学习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之间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3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学习是学生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4知识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可分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三个彼此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阶段。知识理解的概念:理解是个体逐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关系、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知识理解的标志: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即能把握知识的实质,确定知识的深层结构,从而可以在改变表层结构的前提下,仍能用新的表层结构来表达同一个深层结构2能根据理解知道如何完成所需要的动作,即能正确的执行动作。

理解的生成过程经历如下环节:1长时记忆中存在一些知识经验,学习者首先把这些内容提取出来,进入短时记忆2这些内容和倾向实际上构成了学习者的动机,使他不仅能注意外来的、意想不到的信息,而且也能主动地对感觉进行选择性注意,注意那些已经有过经验、仍有持续兴趣的信息,去进行选择性的知觉。3经过选择性知觉得到的信息,要达到对其意义的理解,还需要和长时记忆中存在的有关信息建立某种联系,从而主动地理解信息的意义,这是意义建构的关键4在最后完成意义建构之前,学习者要先试探性的建立这种联系,尽心试验性的意义建构5在与长时记忆进行试探性联系、展开试验性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为了检验所形成的理解,

学习者可能要与感觉经验相对照,也可能与长时记忆中已有的经验作比较6经检验,如果意义建构不成功,应该回到感觉信息,检查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的试验性联系的策略7如果意义建构成功,就实现了意义的理解。理解在知识学习中的作用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2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1对于有潜在意义的材料,倘若只要求记住他的实质,不要求逐字逐句机械记忆。则学起来快,记忆效果好○2利用线索促进有潜在意义的材料与认知结构的牢固关系,从而增加其实际的意义性○3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比任意的数字系列或无意义音节,学起来迅速得多○4被试通过发现惠泽、解决各种问题,同机械记住答案的被试相比,前者习得的内容保持时间长○5概括化的结论和原理的运用,一旦有意地掌握后,便不容易遗忘。3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

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1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2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为了促使学生吧当前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教学中采取的策略:○1加题目○2列小标题○3提问题○4说明目的○5总结或摘要○6画关系图或列表)【为了帮助学生的、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采取的策略:1举例2类比与比喻3证明4复述5解释6推论7应用】

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1认知结构中有没有适合的、可以与新知识挂起钩来的观念2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3新学习材料与原有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

学习材料的内容:1学习材料的意义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2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概念: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要素:名称、内涵、外延。

概念学习的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概念的教学可采取相应的方法:1例一规法2 规一例法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往往是这两种思路的综合形式“规——例——规法”,一般先给出一个定义,接着呈现几个例子,然后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说明这一定义的。

概念教学的几点建议:1概念分析:【1】定义【2】特征【3】例证【4】上位概念【5】下位概念【6】同位概念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4变式5比较。

提高知识理解水平的措施:【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1常用的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2】提供直观时须注意的事项:1首先要注意直观对象呈现的模式特别是对象呈现的空间位置、时间先后顺序、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以及对象咯部分的强度2注意词语形象的结合3培养学生掌握观察方法○1顺序观察法○2素描观察法○3连续(长期)观察法○4实验观察法○5操作观察法○6比较观察法2运用变式与比较变式(提供给学士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在保持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变换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为理解事物本质提供有利条件,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理解。3知识的系统化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

知识的巩固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持久记忆。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知识巩固的作用:1是知识积累的前提2知识的巩固与理解相互依存3是知识应用的前提

知识巩固的途径:1提高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2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识记效果: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使需要记忆的材料成为学生行动或思考的直接对象;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无意义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加以识记(直观形象记忆法、口诀法);指导学生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3合理的组织复习:复习要及时;复习要合理(期末:分散复习效果更好;向学生提供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方式多样化;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复习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度超额(实际学习的次数适当超过刚好能回忆起来的次数,150%)

知识应用:(广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客观现实中一切有关实际问题的过程。(狭义):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已经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三个基本环节:审题、联想、课题内化。知识的重现包括直接的简缩的重现与间接的扩展性重现。重现困难的原因:旧知识的干扰;学习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备程

度。学生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1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水平2智力活动水平3课题性质-----课题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

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种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分类:1(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和肌肉运动程度)细微型操作技能和粗放型操作技能。

2(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连续性操作技能和断续性操作技能。

3(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闭合性操作技能和开放性操作技能。

4(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徒手性操作技能和器械性操作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比较: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

技能的作用:他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

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操作定向、模仿操作、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操作定向:了解操作活动的机构和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操作模仿: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方式。

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操作熟练: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国外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一、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1认知阶段2联结阶段3自动化阶段

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阶段:1创拟确立模型2检验修正模型

心智技能形成的分阶段形成:1原形定向(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动作的方向)教师必须做到:○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2原型动作(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教师必须做到:○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3原型内化(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得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三个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教学中必须注意:○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的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缩减。○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使用于同类课题○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又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及时。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品德的实质: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是行为规范的总和,有社会共同性,有阶级性,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品德形成后天性、内容社会性、品德表现的行为性、结构的稳定性、抉择的自觉性。联系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最终根源相同,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涉及范围不同(态度涉及范围大);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1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A儿童的道德发展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性质强度的影响B儿童道德发展取决于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C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由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2理论根据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吧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A前道德阶段(1-2)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B他律道德阶段(2-8)自我中心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特点: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权威阶段: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度无可逆性和守恒性,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C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以平等观念为主要特征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D公正道德阶段(11、12)真正自律阶段,出现利他主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法)分歧:儿童早期的道德判断、道德成熟的终点。理论:道德判断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1服从与惩罚的定向2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习俗水平(3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4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后习俗水平(5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6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依从(服从&从众)、认同、内化

影响条件:1外部: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培养:有效地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分类:有结构的问题(特点:问题的明确性;解法的确定性)&无结构的问题(解法规则和答案有模糊性和开放性)

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解决过程:1有结构: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执行解法(问题类比、手段-目的分析、问题分解、想法-检验),评价。无结构:理清问题及情境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实施监察解决方案,调整解决方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表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

典型的功能时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功能)4个性心理特征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1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分析问题2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而不只是所获得的最后答案

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基本特征(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因素:环境、智力、个性(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力(对血液成就本身的追求)拉力(外在后果对学习的引诱)压力(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强制作用)

结构:学习需要、诱因

作用:对学习有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

分类:1.内部与外部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3.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说(斯金纳)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有很大关系。需要层次说(马斯洛)认得行为动机有七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生长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动机归因理论(韦纳)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或者失败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控制源(内部的原因、外部的)、稳定性(稳定的、不稳定的)、可控性(可控的、不可控的)三个维度来进行。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对行为活动的作用: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表现5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4情绪唤醒。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个体在某一行为上趋向成功的倾向取决于他稳定的趋向成功的倾向性、他对行为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取得成功的诱因价值三者之间的乘积。

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1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2学生的个性特点

学习需要的培养: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志向2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4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动机的激发:1适当的开展学习竞赛2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三种成分:认知策略(复述、精细加工、组织);元认知策略(计划、监视、调节);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社会资源利用)

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1.识记过程中的复述策略:利用随意实际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过度学习。2.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编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1.列提纲2.利用图示: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元认知策略:是对知识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种类: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1注意调节自然条件2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1要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以及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2要善于利用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播电视及计算机与网络等

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自我监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学习迁移的作用: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和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形式训练说(西欧,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基本观点:A 新的组成成分是官能,他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B 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官能C 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理论价值:重视学习的迁移,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育上形成了形式教育说;缺陷: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2.相同要素说(桑代客、伍德沃斯)基本观点: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理论价值:揭露了形式训练说的谬误,缺陷:迁移的范围大大缩小3.概括说(贾得,水下击靶试验):基本观点:在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学的B,是因为在学习A是获得了一般原理。4.认知观(奥苏贝尔)基本观点:A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B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变量: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清晰性)理论价值及实现意义: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个更接近于学校实践;对迁移作用的解释与以往的传统迁移理论不同;对迁移效果的解释也更为广泛。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陆钦斯的量杯试验)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物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脑外伤或者化学物质中毒);社会环境因素(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个体心理因素(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

保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易产生的心理问题:焦虑症(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抑郁症(抗抑郁症药物)、强迫症(强迫观念、强迫行为、森因疗法)、恐怖症(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辅导模式:指导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社会影响模式

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治疗;艾里斯-理性情绪教育课程;吴丽娟)。

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1课时计划的差异: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具有预见性。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A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明确,并且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则较为含糊B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声音、动作、步伐的调节),新教师则相对缺乏。C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D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联系看成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看做必经的步骤。E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F教学策略的应用:专家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3课后评价的差异:关注焦点不同,专家教师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关心他们认为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新教师多注重课堂细节。

教师的成长经历: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5-20分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3进行专门训练4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教师角色创新:1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到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转向指导帮助型教师3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策略型教师4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

人格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1.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人格这个概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首先是外在的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其次是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3人格在心理领域的定义分为:罗列式,综合性,层次性,适应性,区别性,本质性。 4,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 5本书认为: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6人格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 整体性:指人格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方面密切联系。 稳定性指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7现在人格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以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解释》,和默里《人格探究》两书为标志。 8人格心理学家关注人的所有层面,第一,人类本性的层面(揭示人的共同本性),第二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层面(揭示个体差异和群体的差异),第三,个人唯一的层面(个体的唯一性)。 9,人格心理学的目的:描述(最基本),理解,预测,控制。 10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确定一个理论的标准:内部一致性,包容性和广博性,简约性,实用性。11,人格心理学是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三种研究途径:临床途径,相关途径,实验途径。人格测评是指创立并应用各种系统的技术来搜集人格资料,从而对人格的个人方面进行考察。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是将人性作为其核心 12,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人格理论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 第二章 1个案研究是一种以单独的个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取向,它把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对之进行丰富全面,深入细致的描述和解释。 2测验资料分为:自我报告资料,观察者报告资料,实验资料,生活史资料。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 1.(名解)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立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具有整体性的独特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性格: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个体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2.(大题)人格的主要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与共性: ●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 貌。 ●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 上的共同性。 ●独特性与共性在人格中具有统一性的关系。(2)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 (3)个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4)人格的整体性: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复杂性。 3.(小题)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格结构包括哪些要素: 广义的: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人格看成是具有生物学和社会性个体的人格。人格标志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可以从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四个方面理解。 狭义的:指人格心理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心理: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和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4.人格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1)在自然状态下,采用观察法(最最常用); 2)发现并揭示人格与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因果 关系,采用相关研究法; 3)控制一定条件对被试进行变量比较,采用实 验法; 4)此外,还有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第二章:(了解) 1.佛洛伊德的二部三部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 人格的组成因素:本我、自我、超我2.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本我的冲动于超我的管理具有缓冲与调节作用功能。即自我总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满足本我的要求或立即或延缓满足。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 3.人格形成阶段,佛洛伊德认为人格已基本形成:性器期 第三章: 1.生活风格: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人们克服自卑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各不相同。 2.影响生活风格形成的三大原因: 1)器官缺陷: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有可能导 致不健康的自卑情结。 2)溺爱或骄纵:儿童成为家庭的中心,他的每 一个组要都必须得到满足,长大后则容易成 为缺乏社会兴趣、自私自利的人。 3)受忽视或歧视:这种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 值,变得对社会和他人极端冷漠、仇视,对 所有的人都不相信。 3.霍妮认为“自我”分为哪三种: 真实自我:指个体的潜能。 现实自我:指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理想自我:指个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理想的自我形象。 4.荣格认为人格由哪三大要素组成: 1)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 被人觉知的部分。 2)个人潜意识:由曾经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 者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 所构成。 3)集体潜意识: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 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其祖先在漫长的生 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 5.荣格把两种态度四种功能结合,提出的八种人格类型: 1)外倾思维型:遵守规则,善于思考,客观冷 静,但比较固执己见,情感压抑。 2)外倾情感型:多愁善感,思维常被情感压抑, 没有独立性,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 3)外倾感觉型:追求欢乐,对客观事物感觉敏 锐,情感浅薄,沉溺于各种嗜好。 4)外倾直觉型:易变而富有创造性,难以坚持 到底。 5)内倾思维型:离群索居,待人冷漠,社会适 应能力差,智商高,情感受压抑。 6)内倾情感型:沉默寡言,不易亲近,但内心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2018-2019年心理咨询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检测试题【2】含答案考点及

2018-2019年心理咨询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检测试题【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心理咨询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检测试题【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1 [单选题]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变态心理的解释,下列基本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意识与潜意识同样的重要 B.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C.潜意识在心理异常中具有重要意义 D.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答案】A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2 [单选题]巴甫洛夫通过(),来解释人类的异常心理现象。 A.现象描述结果 B.精神病学结果 C.实验研究结果 D.心理研究结果 【答案】C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3 [单选题]关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技术路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D.“自我状态”与“自我理想”的协调关系 【答案】C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6 [单选题]以下不属于“感知障碍”的是()。 A.感知综合障碍 B.感觉障碍 C.躯体障碍 D.知觉障碍 【答案】C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7 [单选题]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 A.能够进行自我校正 B.感知综合障碍 C.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D.感觉功能障碍 【答案】C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8 [单选题]区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的依据是()。 A.幻觉体验的形式 B.幻觉体验的来源 C.产生幻觉的器官 D.产生幻觉的原因 【答案】B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9 [单选题]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 A.思维奔逸 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 D.妄想心境 【答案】A 【解析】此题暂无解析 10 [单选题]将过去事实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说成是确有其事,这种症状属于()。 A.错觉 B.幻觉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详细答案汇总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人格是探讨情意过程与个体发展的心理学领域。(×)1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独特和独特的心 理行为模式.气质是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2 (×)3.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暂时性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4.人格评鉴是采用某种测量方法得出人格特征结论的过程。(×)5.投射测验是由被试根据所列题目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过程。(×)6否认.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退化作用(×)7.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困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8.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升华作用(√)即,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情结。情结:9(√).荣格把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征称为心灵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占据,使人无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个体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情、阿尼玛、成就和自我实现。10.阿德勒(×).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它反映了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即情绪体验。(√)11认为,人格应具备能够代表个体生活总体的测量单位,这个测量单位即为性格。.奥尔波特(×)12 .卡特尔认为,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13 14.场独立型是指人在信息加工中倾向更多利用自我的内在参照。(√) 15.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左优势表现出同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16.场依存型是指人生信息加工中倾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右脑优势表现出继时加工的认知风格。戴斯(×)17..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而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18 .罗杰斯是心理辅导个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19 20(√).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但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联系。二.单项选择。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DA、性格B、气质C、人格、能力。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D、能力A、气质B、性格C、人格、气质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A、人格B、性格C、能力D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人格适应A、人格结构B、人格动力CD、人格发展。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人格动力A、人格结构B、人格发展C、人格适应D这种观点.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6 )的提出者是(C。 A、荣格B、阿德勒C、埃里克森、弗洛依德D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现实性焦虑B、神经性焦虑C、道德性焦虑D、防御性焦虑A,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 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弗洛伊德、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D.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10 、埃里克森C、阿德勒DB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荣格.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11、阿德勒C、荣格D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马斯洛、奥尔波特、卡特尔AB、艾森克CDC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D、罗杰斯C、奥尔波特、艾森克AB、卡特尔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基础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

基础心理学知识 一.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如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 重点学派: 其他: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学派,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认识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丘脑:感觉(嗅觉除外) 上丘脑:嗅觉 下丘脑:内脏 底丘脑:肌肉张力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浦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兴奋和抑制:巴浦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 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 个部分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消退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被抑制。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在条件反射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分化抑制: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扩散和集中,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细胞的兴奋叫护散。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过程中的集中。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

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复习题集第4787篇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2019年国家心理咨询《基础知识》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 A、常数关系 B、对数关系 C、正比关系 D、反比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2.关于古代“变态心理学”的发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显现出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推论的雏形B、是东方科学发展的产物“体液学说”无关C、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的D年、始于公元前800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 3.( A、表达性失语症、接受性失语症B 、失读症C 、失写症D>>>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 。 ) 4.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A、获得自主感,克服自卑感B、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C D、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中首先使用了智力年龄的概念。 5.( )西蒙量表—、比内A. B、斯坦福—比内量表 C、韦克斯勒量表 D、瑞文量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6.婚姻的主要动机不包括( )_ A、经济 B、繁衍 C、爱情 D、学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7.下列描述中不属于“感知综合障碍”的含义的是( )。 A、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B、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 C、感觉周围的事物像“水中月”“镜中花” D、感觉自己的面孔改变了形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多动和缄默 B、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丰富的情绪反应 C、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多余动作 D、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包括攻击或退缩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9.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 。)、注意的分散A B、

人格心理学课程大纲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人格心理学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Personality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0 学时,实践8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面向对象: 开课院系(室):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属性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六大理论流派关于人格结构、人格发展、人格动力、人格的评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格观,培养其分析人格、理解人格、评估人格的能力,并使他们了解人格完善的途径。 (二)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理解人格的内涵及其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各种人格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 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由人格理论引申出来的相关研究,掌握一些比较成熟的研究结论。 2.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运用人格理论及其基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查阅搜集资料、制作PPT的能力。 3.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培养自觉运用人格心理学知识分析身边现象的意识。 课程目标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形成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不断进取的态度。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与支撑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1 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1)教学内容: 1)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 3)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4)人格心理学理论 5)人格心理学方法 重点: 1)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人格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内容2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3、4、5、6)教学内容: 1)精神分析的起源 2)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3)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4)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重点: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教学内容3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2、3、4、6)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变态心理学考试(05626)复习应考小资料(知识点)

西师大自考 变态心理学(5626)应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简称环境决定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幻觉是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换言之,幻觉是一种虚幻的主观直觉体验,主体的感受与知觉相似。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妄想是一种错误、委屈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不理性与现实不符且不可能实现但坚信的错误信念。包括错误的判断与逻辑推理。 意向倒错:指患者的意志活动与正常人的意志相违背,难以理解。例如伤害自己等。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判断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识辨,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刻板动作是指随意、重复、刻板、没有功能的(常是节律性的)运动,亦称刻扳性运动障碍。本身不能构成任何已知的精神或神经科诊断。属非自伤性质的有:摇动身体、摇头、拔毛、拧头发、作态、弹指和拍手等。属自伤性质的有:反复撞头、打自己耳光、刺自己眼睛,及咬手、嘴唇或身体其他部位。刻板动作最常见于精神发育迟滞,亦常是儿童癫痫与自闭症的早期症状。 情感淡漠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另外,国内临床医学专家将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和行为两大部分,所以强迫观念也属于医学上的强迫症。 感知综合障碍指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空间距离产生与该事物不相符合的感知。 木僵指患者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动,言语活动和动作行为处于完全的抑制状态,大小便潴留。由于吞咽反射的抑制,大量唾液积存在口腔内,侧头时顺着口角外流。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如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思维敏捷,概念一个接一个不断涌现出来,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改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字意联想(意联)。多见躁狂症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是以反复出现显著的心悸、出汗、震颤等自主神经症状,伴以强烈的濒死感或失控 感,害怕产生不幸后果的惊恐发作为特征的一种急性 焦虑障碍。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 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 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 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 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 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广泛性焦虑障碍简称广泛焦虑症,是以持续的显著紧 张不安,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的 一种慢性焦虑障碍。 强迫观念或强迫性思维,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 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 摆脱。思维内容障碍之一。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 为思维内容的荒诞,包括妄想超价值观念和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是强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状”,是指按某种规 则或刻板程序做出重复的动作或活动,主要包括强迫 洗涤、强迫检查、强迫定式动作等。 癔症性躯体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引起的一组病症。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而缺乏相应的机体器质性改变的基础。可由暗示诱 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在16-35岁之间 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超过40岁,心理暗示治疗 效果好。 癔症性精神障碍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 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等引起。临床 主要表现为意识状态改变、情绪暴发、遗忘、身体障 碍等。其症状表现可具有做作、夸大和富有情感色彩 等特点,可因暗示诱发或消失;有反复发作倾向。多 认为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多在16-35 岁之间,少数病人超过40岁女性多于男性。心理暗 示治疗效果好。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 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 “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 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 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 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 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牲 如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 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PTSD是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指人在遭遇或对抗 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这些经 验包括生命遭到威胁、严重物理性伤害、身体或心灵 上的胁迫。有时候被称之为创伤后压力反应以强调这 个现象乃经验创伤后所产生之合理结果,而非病患心 理状态原本就有问题。又译为创伤后压力症、创伤 后压力综合症、创伤后精神紧张性障碍、重大打击后 遗症。 癔症性漫游症是分离性癔症的一种特殊形式,常在急 剧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发病,病人几乎总是从不顺心的 住所出走,到外地旅行,旅行地点可能是以往熟悉和 有情感意义的地方,此时病人意识范围缩小,但日常 的基本生活(如饮食起居)能力和简单的社交接触(如 购票、乘车、问路等)依然保持,他人看不出其言行 外表有明显异常,历时几十分钟到几天,清醒后对病 中经过不能回忆或仅能片断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 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多数病 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 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 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 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 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适应性障碍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是因 环境改变、职务变迁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加 上患者的不良个性,而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及生理 功能障碍,并导致学习、工作、生活及交际能力的减 退。此种心理障碍常见于入伍新兵、大学新生、移民 或灾民之中。 暴露疗法是指让病人暴露在各种不同的刺激性情境 之中,使之逐渐耐受并能适应的一类治疗方法。主要 分为两类:一类是快速暴露法,又称满灌疗法;另一 类是缓慢暴露法,即系统脱敏法。它是治疗恐怖症和 强迫症等神经症最常用的行为疗法。其治疗方式是使 用与应激有关的诱发刺激(如商场、公共车辆、会场 等),通过有步骤地反复暴露取得适应来消除病人的 应激反应。 分裂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观念、外貌和行为奇特以及 人际关系有明显缺陷,且情感冷淡为主要特点的人格 障碍。这类人一般较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人际交 往,不合群。既无什么朋友,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显得与世隔绝。他们虽然因此而痛苦,但并不能意识 到自身的问题。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 一类人格障碍。最主要的特征是缺乏人际交往,有一 个普遍式的模式就是脱离了各类社会关系,很少与人 接触,常独处。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 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 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 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 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 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性 格,而另外一个是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 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气 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的特点,比如 说,同样是劳动,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 的人动作快,但质量不高,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 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 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的一种分类,指的是患者既有 抑郁症也有躁狂症。抑郁症与躁狂症是两个不同的病 症,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反,当抑郁症者出现了躁狂后, 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是患者 先有抑郁症,抑郁症严重导致长时间失眠,接着就会 出现躁狂。 三元认知学说:贝克基于对大量抑郁症病人的治疗提 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抑郁症是由于个体对自身、现 在的经历以及将来的消极观念所产生的 森田博士的人际关系疗法:是有意通过与他人进行语 言与非语言的积极交流,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以提 高心理激活水平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境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 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本病实际上是多源的, 常见于精神科和内外科各科。心境障碍是指悲伤或情 绪高涨显得十分强烈,并且持久,超过了对生活事件 应激反应的程度。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