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理论框架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理论框架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理论框架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理论框架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理论框架

作者:张奠宙文章来源:《数学教育学报》

摘要:中国数学教育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中国双基数学教学,是关于如何在“双基”基础上谋求学生发展的教学理论。双基数学教学的理论特征有4个方面:记忆通向理解,速度赢得效率,严谨形成理性和重复依靠变式。中国的数学双基教学在纵向上分为3个层次:双基基桩建设,双基模块教学和双基平台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育;双基教学;教育理念

中国数学教育有许多特点,但是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基于“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等大量的研究,数学双基教学的理论框架逐渐清晰起来。这里,拟对双基数学教学的涵义、文化背景、心理学基础、教学特征,以及今后的展望,进行整体性分析。

长期以来,数学双基的定义是: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不必也不能更改。但是,“数学双基教学”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其内涵不只限于双基本身,还包括在数学“双基”之上的发展。启发式、精讲多练、变式练习、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等,都属于“发展”的层面,却又和“数学双基”密切相关。

因此,中国双基数学教学,是关于如何在“双基”基础上谋求学生发展的教学理论。这种发展是有效的,但也是有局限的。继承“双基”数学教学的传统优势,并克服“双基”数学教学本身存在的局限,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数学双基教学,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黄河的麦地文化到江南的稻作文化,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以勤劳为本换取更多的收成,形成了重视基本生产技能的传统。

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要求学生代圣贤立言,强调的是读书人的基础。即以记忆、背诵、经典理解、文章技法等的学习途径,获得学习的成功。

科举考试文化,包括八股文写作,尤其强调学子的基本功。至于清代中期以后的考据文化,则更注重文字训诂的严谨推演。

这些传统的合力,反映到数学教育上,就形成了“重视基础”的教学传统。1949年之后,学习苏联成为一时的国策。于是,以严谨、重视形式化表达的苏联数学,进一步推动了数学“双基”教学的形成。大跃进、文革期间曾经破坏了数学教学的系统性。拨乱反正之后,由于有切肤之痛,对于双基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因此,重视“双基”,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国际上的心理学研究,有许多支持“双基”的理论。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专长是由自动化技能、概念性理解和策略性知识组成,前者与“双基”息息相关。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更是注重“双基”的接受与形成。熟能生巧的现代研究,表明数学是“做”出来的,没有通过演练形成的基本技能,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ACR-T理论,将复杂问题的学习归结为简单问题的掌握,实质上是一种强调“基础”的心理学理论。近年来,西方的学习理论和中国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开始出现新的研究成果。变式教学是其中突出的一项。

近二十年来出现了中国学习者“悖论”:“华人学生数学成绩优良,但教学方法陈旧。”这怎样解释,“双基数学教学”,也许是揭示这一悖论奥秘的一把钥匙。

中国双基数学教学有哪些理论特征呢,(如图1)

双基数学教学的理论特征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一,记忆通向理解。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强调理解,忽视记忆。实际上,没有记忆就无法理解,理解是记忆的综合。数学双基强调必要的记忆。例如,九九表的记忆与背诵,使之成为一种算法直觉,计算的条件反射。理解不能孤立进行。对一些数学运算规则,能够理解的当然要操练,一时不能理解的也要操练,在操练中逐步加深理解。

第二,速度赢得效率。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认为数学只要会做就可以,速度不必强调。数学双基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把基本的运算和基础的思考,化为“直觉”,能够不假思索地进行条件反射,才能赢得时间去进行更高级的数学思维活动。心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简单数字的心算当然比笔算、计算器计算要快捷。中国在整数、小数、分数上的运算能力,主要体现在速度上。中学生在因式分解、配方、代数变形等方面,也具有优势。这些基础的建立,保证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解决”的高级思维之上。

第三,严谨形成理性。西方的一些数学教育理论,偏重依赖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国的数学学习,则注重理性的思维能力。中国的传统是不怕抽象,例如,仁、道、礼、阴阳五行等都是抽象的事物。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严谨治学”。因此,总的来说,中国学生不拒绝“概念的抽象定义和严谨的逻辑表达”。中国学生能够学好西方的“演绎几何”,是有文化渊源的。

第四,重复依靠变式。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认为中国的学习,只是“重复”的演练,没有价值。其实,一定的重复是必要的。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的数学教学,重视“变式练习”,在变化中求得重复,在重复中获取变化。中国的研究,有概念变式、过程变式、问题变式等多种方式,这些理应成为双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的数学双基教学,还有纵向的3个层次。

第一,双基基桩建设。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分为思辨性的和程序性的两类。基础教育中的数学内容,很多属于程序性知识。例如九九表、分数的计算、有理数的运算、式的运算、证明书写格式等,其记忆与运用,以及运算规则的熟练执行,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超出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无论如何活动,从自己的经验中无法得到无理数、负负得正这样的知识。但是,它们又是整个数学的“基桩”,必须打得坚实,形成条件反射,熟练得成为直觉。“20以内整数的心算”,“正负数运算规则”,中学的“求根公式、判别式”,配方、根幂运算等,都必须能够不假思索地随手写出,随口说出。中国有成套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似乎十分枯燥的“双基”。

第二,双基模块教学。双基的基本呈现方式是“模块”。模块的构造如下:

首先是主要知识点经过配套知识点的连接,成为一条“知识链”,然后通过“变式”形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如图2)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块为例。首先需要具备整式运算的“基桩”技能。然后逐步形成以方程概念、求根公式,韦达定理等为主的知识链。接着通过变式,求解各种各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包括对含参数的x2+mx+3=0方程,讨论其实根分布的状况与m的关联等。于是,构成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网络,与此同时,在变式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化归”、“判别式”、“图像识别”、“根与系数的联系”等思想方法,形成坚实的双基模块。

双基模块教学,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例如使用典型例题,通过变式形成问题串,然后提高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加以总结。

第三,双基平台。在掌握了双基模块之后,必须寻求双基的发展,这便是“双基平台”。双基平台具有以下特征。基础性:直接植根于双基,是双基模块的组合、深化与发展;综合性:双基平台跨越多个知识点,综合几个“双基模块”,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结;发展性:双基平台主要为数学解题服务,能够居高望远,看清一些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获得解题的策略。

例如,对于,y=x+1/x的讨论,就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平台。它的研究,涉及解析几何、不等式、极值、对称、单调性的讨论等许多知识。双基平台是数学双基教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研究性学习的课例,就是一种双基平台。

双基数学教学需要发展。中国的数学双基教学已经形成了深厚的传统。传统是不能也不会随意改变的。今天,我们要继承双基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求得符合时代潮流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其中包括:

第一,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我们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岩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傻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

第二,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前已述及,双基平台教学,已经是一种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数学问题的含义更加广泛。对于非常规的数学问题,即使离开“基础”比较远一些,也应该有所接触,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扩展数学视野。此外,提出好的数学问题,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比较远。今后,应该在双基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研究实际问题。

第四,数学开放题教学。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研究基础。特别是中考和高考相继使用了开放题。希望双基数学教学能够使用开放题,加强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第五,数学文化教学。双基数学教学,主要在逻辑演绎的形式化的层面上进行。但是,数学是人做出来的,必然打上社会的、时代的、人文的印记,我们应该挖掘数学的人文背景和文化价值,使得数学变得可亲可近。

第六,数学双基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计算机的算法需要数学,数学又需要计算机技术进行拓展。数学双基的一部分将由信息技术代替,但计算机不能代替人脑。数学双基依然是必要的储备。打个比方:汽车、火车、飞机能够代步,但是人永远必须会走路。

数学双基教学,需要保持、培植、批评、发展,形成理论,指导实践。认真研究和总结,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逐步走向世界起到应有的作用。

双基数学教学的成功与不足

谈我国双基数学教学的成功与不足 【摘要】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育的特点,我们应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简单谈一下双基数学教育目前获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它的成功与不足。 【关键词】双基教学;成功;不足 我国的数学教育,一向注重双基的教学,即关注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由于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测试”中成绩优良,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佳绩,双基数学教育引起世人重视。 我国在双基教学上有成功的经验,但是也存在着“基础过剩”、“缺乏创造”的不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的发展双基教学,在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之间合理的博弈中尽可能的做到平衡。 我们对双基教学理论,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独特的认识: 1.运算速度。“算”是中国传统数学的特征之一。中国数学教学,继承关于运算的传统,特别是强调运算的速度。 2.知识的记忆。我国的数学教学,强调必要的记忆,认为记忆是理解的基础。记忆某种对象的必要特征,才能理解它。理解是逐步达到的,不能先理解,后操作。应该是理解的要操练,一时不完全理解的也要操练,在操练中加深理解。

3.适度形式化的逻辑要求。中等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全盘形式化,而应该进行一定的非形式化。当然,过度形式化,也是需要反对的。 4.重复训练。我国的数学教学强调反复训练,注意进行一定的重复以形成技能。但是,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具有“变式”训练的特征。在重复中加深记忆与理解,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 我国数学双基教学,以重视逻辑演绎为主要特征。包括概念的辨析;不重不漏的分类;主要公式的记忆;知识点之间逻辑的链接;数学解题的程式的掌握;数学解题套路的熟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既注意逻辑训练,又能用创新的思想驾驭逻辑方法,这成了发展双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数学教学不能过犹不及。 我国数学双基教学,注重教学效率。任何学习的开始都是模仿,双基数学需要记忆学习内容,同时也要在课堂基础教学之上进行创新活动。所以在数学教育的天平上既要注重基础教育,又要让学生开发创新,这是数学教育的两只手,都要抓,但要平衡。 双基数学教学,已经有成套的教学策略,即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1.问题引入环节。这类似于情景创设。数学情景往往是一个问题。当然,对问题的理解要宽泛一点。尽管数学相比较其他自然科学稍有些枯燥,但是教师要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有趣的例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教版)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合理、详细。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

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具体化,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课时。教师在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在研究学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善于选择一节课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实践中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内罗列过多的任务,结果只能使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任务。这些做法都必然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

数学“四基”中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与思考

数学“四基”中“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与思考 王新民1,王富英2,王亚雄3 (1,3.内江师范学院数学系,四川内江641112;2.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四川成都610100)摘要: 数学活动是人类对待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类进行数学抽象与数学应用的实践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形式或过程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是“演绎活动”与“归纳活动”。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在数学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活动图式”,主要由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三种成分构成.在众多的数学活动经验中,最为基本的是归纳活动经验和演绎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数学“双基”和“数学基本思想”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关键词: 数学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四基” 中国数学的双基教学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教学理念,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双基教学的理念又不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在2006-2007年数学高研班澳门、宁波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数学“四基”是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1].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双基”和“数学思想方法”已成为共识,但对“基本活动经验”意义的界定和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基本活动经验”的含义以及与数学“双基”和“基本思想”的关系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1数学活动 1.1 活动 “活动”一词的英文为“activity”,它源于拉丁文“act”,其基本含义为“doing”,即“做”.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出“活动”这一概念.它把活动划分为理论活动、制作活动、实践活动.此后,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均对活动进行了论述,但他们都是从主观方面来抽象的理解“活动”的.马克思把他们的活动理论进行了合理的扬弃,提出了科学的活动观.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2]马克思把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能动的社会实践.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而人的活动表现为多种多样,按人对外部世界作用的方式可分为认识活动、实践活动、交往活动.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抽象、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再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活动的最初形式是在实践过程中的感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形成理性的认识活动(经验概括活动). 1.2 数学活动 数学本身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经验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教育科学科研重点项目(CJF013) 作者简介:王新民(1962—),男,汉族,甘肃敦煌人,内江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论》解答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15分) 1.随机现象 答: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或实例,所得的结果不确定,在实验之前无法预测实验结果。 2.电化教学手段 答:是指利用声、光、电原理设计的教学设备,主要包括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器、电子计算机等,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 3.开放性问题 答:从狭义上讲,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所谓解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从更广义的角度,开放性问题意味着一个较为复杂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经历提出假设、对数学情境作出解释,计划解题的方向,创造一个新的相关的问题或进行概括等等,也就是说在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到有关学生更多方面的信息,从而说它更具开放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对比《大纲》,具体分析《标准》对“数与代数”的内容有何调整? 答:“数与代数”是《标准》设计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在这个领域内容中,把以往数学与计算、代数初步知识、量与计量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与更新,形成新的学习内容。对于整数的

认识,《标准》提出认识和感受大数的要求,“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估计”。而《大纲》的要求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多位数”。标准增加了负数的认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和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是大纲中没有的内容。 2.如何理解“获得一些初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实施中的注意要点是什么? 答:《标准》提出的“获得一些初步的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是指学生经历实践活动之后,初步懂得一些实践活动的操作步骤、操作方法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些活动经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份宝贵积累,它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是指数学的应用问题,它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为知识的综合应用创造条件。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数学的实践活动并不是“放羊式”的活动,它仍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中,应重点帮助 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操作步骤与操作方法,以便为他们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2)加强综合设计的指导。开展实践活动并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力求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方法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 [荷]H.Freudenthal数学教育理论 ㈠ 数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现实,数学化,再创造): 1、情景问题是教学的平台 2、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3、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结论和创造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4、“互动”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5、学科交织是数学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㈡ 何谓数学教育中的现实 1、 数学教育中的现实——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 2、 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 3、例题生活化,问题情境化 ㈢ 运用“现实的数学”进行教学 第一,数学的概念、运算、法则和命题,都是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 第二,数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世界同一类事物或现象抽象而成的量化模式 第三,数学教育应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层次的数学知识 ㈣什么是数学化 1、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即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 2、数学教学即是数学化的教学 3、 抽象化、公理化、模型化、形式化等等,都可看成是数学化 4、数学化的形式: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从符号到概念的数学化 ㈤ 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1、 学生“再创造”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的过程。其核心是数学过程再现。 2、数学学习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强调激发学生学生主动学习,做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途径 二、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 ㈠ 什么是数学知识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持建构主义观的学者往往不同于绝对主义或者行为主义论者,在他们看来: 1、数学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数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想、方法、观点等,我们称之为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进步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在小学教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是为了让学生接触数学文化,了解数学文化的价值. 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教学中结合数学知识,适时的引出数学史中的人和事,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一、利用数学文化资源,实现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文化资源很多,其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数学文化的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好数学教材,在教材中挖掘隐藏的文化资源. 在数学文化资源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其背后的文化,更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文化,改变思维角度,学会思维技巧,让自己的创新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转化能力等得到相应的提高. 这样,才能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 数学文化同样可以让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得到很好的发展,可以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数学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好的素材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

术,将备课时收集的精彩内容,通过PPT展现给学生, 教师可以收集各方面各层次的内容,比如:“圆与车 轮”“长方形与高楼”,“圆与中国结”等等,让学 生明白数学原来是这么的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兴趣学习. 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会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有利 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让数学文化的价值得以体现. 二、挖掘数学文化素材,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而且与生活联系不大, 这与传统教育方式有关.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重视学 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一味的灌输学生新知识、新概 念,对于枯燥的概念,学生自然会厌烦. 教师要利用好 素材,通过多媒体技术,找到有趣的数学文化素材,让 学生不感觉枯燥无味. 除去了许多灌输知识的时间,不 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且会让学生更好的记住 并且巩固所学. 因为对于枯燥的知识,学生并不容易在 日常生活中想起,然而教师利用日常生活素材来教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素材来学习数学,学生下次接 触到生活中的事物时,便会想起学习的数学内容,更有 利于巩固所学内容,因为数学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 的,在生活中找到例子并不难.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 与正方形”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讨论,然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现实生活中与长方形正方 形有关的事物,如学校中的类似长方体建筑,拍其一个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一、填空题 1、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2、数学活动水平知识技能目标包括:。 3、小学数学的基本教学方法有等。 4、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进行,即。 5、小学数学中有三种计算方式。 6、《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 7、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划分有:。 8、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基本的成分:。 9、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10、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为。 11、小学数学教学班级授课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12、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评价的目的、作用和时间的不同,可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分为和;按照评价的表达方式不同,可以将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分为和。 13、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二、简答题 1、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有哪些? 2、简析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征。 3、简析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 4、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5、浅析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及应注意的事项。 6、试分析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发展特点。 7、简述小学生获得概念的两种方式。 8、简述学科数学与科学数学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三、论述题 1. 试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重要性。 2. 结合实际论述促进小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评价。 3.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论述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和重要性。 4. 简要论述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四、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条件、教师的特长及教学风格。 2、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3、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操作实验法、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暗示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模拟法、探究研讨法(从中任选五个即可) 4、活动准备、活动导入、活动实施、活动总结 5、口算、笔算、估算 6、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 7、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 8、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模型和方法 9、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反思

数学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数学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数学教育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你知道数学教育理论学习心得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教育理论学习心得,供大家阅读! 数学教育理论学习心得篇【1】 数学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需要特殊培养的专业人士。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在古代,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大小小的官史、僧侣和文职人员。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统治者,"读、写、算"是最基本的。无论在古埃及、巴比伦和中国等文明古国,还是在稍后崛起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经世致用其所长数学都是学校启蒙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进入20世纪,各国培养教师计划中重视和加强教学法培训的倾向更加明显了,数学教育逐渐成长为一个需要具备一定特殊技能的专业。 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几个数学教育研究的案例。第一个案例中研究者使用的是访谈法,目的是想通过访谈,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产生错误认知和差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克服它们的有效措施是什么,等等。通过研究,希望提炼出可供教材编写人员和教师参考的建议。访谈法是研究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学者在了解和分析学生思考过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在发现和创造中学数学"这是一个诱人的数学教学境界。布鲁纳认为"发现法"具有两个效用:一是给心灵带来愉快,二是促使能力获得迁移。为了检验布鲁纳的这些看法,马鞍山市第十三中学冯建国教师在初一的两个平行班级的数学课中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教学实验,甲班用发现法乙班用一般方法。第二次教学实验则轮换一下,乙班用发现法,甲班用一般方法。两次课的内容是连续的,一前一后依次是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根据这两次实验得出几个结论: (一) 布鲁纳所说的"愉快"是存在的,这从两次发现课举手要求回答的总人次为238,而两次一般课相应数学据为115,以及从课堂气氛等教学现现象中可以看出。 (二) 布鲁纳所说的"迁移"能力提高也是正确的,这从学生在完成B组题目上的表现可以看出,两次发现课中,学生在B组得到的平均分累计为48。9,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双基”教学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双基”教学 江苏省姜堰中学张圣官(225500)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国的“数学双基教学”,曾经培育了几代人的数学素养。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中国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一大特色,我国的学生在各种考试中连创佳绩,在国际数学水平测试中名列前茅,这些都应归功于中国传统教学中长抓不懈的“双基”训练。 新课程标准中“双基”的具体目标是:“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应根据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认识数学“双基”,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 1 重新审视“双基”的内涵 社会发展、数学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要求“双基平台”需要跟随时代改建。我们可以从新课程中新增的“双基”内容,以及对原有内容的变化(包括要求和处理两方面)和发展上,思考变化,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双基”教学。 1.1 “双基数学教学”代表一种教学理念 “双基数学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双基数学教学”代表一种教学理念,一种特征,一种倾向。它只是我国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部分,虽然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但不能把“双基数学教学”等同于我国数学教学。我们既不能把中国数学教育的某些成功一律归功于“双基”,也不能把中国数学教育的缺失一律归罪于“双基”。“双基数学教学”可以看作一种“以打好数学双基为本”的理论,它的出发点是:(1)打好数学基础;(2)将探究、发现、创造等教育目标和基础整合。我们要反对两种倾向:(1)基础过剩,在花岗岩基础上盖茅草房;(2)离开基础空谈创新、探究,成了基础无法支持的空中楼阁。 1.2 数学基础知识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 随着时代发展,数学基础知识内容是不断更新的。如何把握新增内容的教学,以及应对原有内容要求和处理两方面的变化,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的一个挑战。我们首先要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增加和改进这些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新课标中对这些内容的定位,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新课标中增加和改进的内容举例如下。 “算法”在当今数学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已经凸现出来,它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课标说:“算法的思想和初步知识正成为普通公民的常识。在必修课程中将学习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初步知识,算法思想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相关部分。”如何对这部分内容准确定位呢?新课标已有明确要求。这就是:结合具体实例,感受、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学习和体验算法的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言;将算法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有关内容中,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学中,就应该结合实际问题(问题可以 是学生熟悉的,如求2的近似值、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也可以是新的问题,如用二分法或切线法求方程根的近似值等),通过模仿、操作、探索“三部曲”的过程组织教学,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应着重强调使学生体会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而不能将之简单处理成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同时应尽可能通过具体实例(如在方程与函数的联系中用二分法设计出相应算法,再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求方程的近似解;在统计、概率学习中将算法用于统计量的计算、随机数的产生等)的上机实现,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思想及其作用。 新课标增加和改进了“推理与证明”的基础知识,这是因为它既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思考 马口小学数学教研组材料1.最小的一位数是几? 表示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表示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位数。3285 ,在十进制中的数位从右起往左有个位、十位、百位……每位数上的单位数,个位上是1,十位上10,百位上是100。一个数如果千位以上的数字都是0,只有百位上有不为0的数字,则此数是三位数。一个数若是两位数,其中十位数字不是0所表示的数叫做二位数。同理,用一个不是零所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 由此可知,0不是一位数,所以最小的一位数绝不是0。那么最小的一位数是几呢?我们知道,一个数中每位数的单位数最小,三位数中最小的数是100,二位数中最小的数是10,所以,一位数中最小的数就是1。 2.“0”为什么是偶数? 0÷2=0,所以0是偶数,因为0能被2整除。0在数轴上正处于偶数的位置,也说明0是偶数。我们一般用2n表示偶数,当n=0时,2n就是0,说明了0就是偶数。肯定0是偶数,不仅如上所述,合乎偶数的定义,而且在叙述数学规律时有很大便利。例如:中学代数讲到乘方运算符号法则时,总结出这么一条规律: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这里,偶次幂就包括0次幂在内。 3. 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

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是指甲数比乙数多的部分占乙数的几分之几,是以乙数为标准数的;而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是指乙数比甲数少的部分占甲数的几分之几,是以甲数为标准数的。两者的标准数不同,因此答案也不一样。 分子不变,还是1,如果是问少几分之几,分母就是原分母与分子的和,如果是问多几分之几,分母就是原分母与分子的差。 4.X÷12=7……3是方程吗? 等式是表示两个数(或两个代数式)相等的算式,而代数式是用“+”“-”“×”“÷”、乘方、开方以及括号等表示运算法则或顺序的符号联结数字或字母得到的式子。 “……”并不表示7与3之间的某种运算关系,也不表示运算顺序,因此“7……3”不是代数式,“X÷12=7……3”不是等式。等式应满足传递性和对称性 ①根据87÷12=7……3,73÷10=7……3,无法得出87÷12=73÷10 ②将87÷12=7……3变成7……3=87÷12,就毫无意义。 5.比值能否用百分数表示? 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只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而不表示具体的数量。 比值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可分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和不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表示同类量的倍比关系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如“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值是2”可以说成“甲车速度与乙车速度的比

数学教育概论期末题[1]

数学教育概论复习题 一、1、克莱因对数学教育改革有哪些建议? 答:(1)数学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数学观点,只有观点高了,事物才能显得明了而简单。(2)教育应该是发生性的,所以空间的直观,数学上的应用,函数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3)应该用综合起来的一般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要去深钻那种特殊的解法。 (4)应该把算数、代数和几何学方面的内容,用几何的形式以函数为中心观念综合起来。 2、数学家和心理学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数学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安排上,心理学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指导上。 3、国际上数学教育研究热点的演变? 答:1960、1970年代以研究教育体制、课程、教学经验或大规模的课程实验为主,使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定量的比较研究较多。到了1970年代后期,对个别或少数学生的小型的定性的研究明显增加,这种研究在1980和1990年代更加盛行。1980年代后,受皮亚杰和V ygotsky 等心理学家的影响,解释学生理解的理论及相应的思想学派变得兴旺起来。 二、4、数学发展史划分为哪四个高峰期? 答:(1)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的公理化数学(公元前700——300) (2)以牛顿发明微积分为代表的无穷小算法数学(17——18世纪) (3)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现代公理化数学(19——20世纪中叶) (4)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数学(20世纪中叶——今天) 5、20世纪数学观有什么变化? 答:(1)公理化方法、形式演绎仍然是数学的特征之一,但是数学不等于形式。数学正在走出形式主义的光环。 (2)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注重应用。 (3)数学不等于逻辑要做“好”的数学。 6、你如何认识数学的文化本质? 答:(1)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 (2)数学打上了人类各个文化发展阶段的烙印。 (3)数学应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 (4)数学思维方式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 (5)数学成为描述自然和社会的语言。 7、简述我国数学教学理念的发展? 答:(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 (2)从“双基”与“三大能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 (3)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 (4)从看重教学的抽象和严谨,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应用。 三、8、佛赖登塔尔的生平及数学教育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答:佛赖登塔尔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曾经是荷兰皇家科学院得院士和教育教学研究所所长,专长为李群和拓扑学。主要代表作《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除草与播种》、《数学教育再探》其中《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是一个总体的叙述,另外两本是更加具体的分析。 9、波利亚的生平及数学教育方面的主要代表作? 答:波利亚是法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和匈牙利科学院的院士,1887年出生在匈牙利,青

小学数学理论学习

第一次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就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与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就是国家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就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或者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实现。我认为这就是误解。诚然,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就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就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还有,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①活动课属于课程的范畴,课外活动则就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属于课程的范畴; ②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种有序的要求;③活 动课的设计与实施要具有 一定的规范,那就就是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纲要与活动课指导书,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进程,而课外活动则不具备这个要求。 第二次原则之二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阶段的教育就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就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各项规定,由统一的大纲与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与检查。而活动课就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就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予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与爱好都得到提高,这就是受益。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与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就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就是受益。更有甚者,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虽然没有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活动课教学尝试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思维印象,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理论试题与答案

***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 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 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 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 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 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 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 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 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四个维度。 4、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 价的功能。 5、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席地式、双翼式:半圆式、秧田式、小组合作式等。 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7、教学模式指的是 .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 教 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方式。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 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9、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 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 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0、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 相对的是“被动学习” “机械学习” “他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 学 生的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促进学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展。 11、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 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三大类。 12、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 程中教师教的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 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3、练习法是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 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4、“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 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 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15、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

七年级(上)数学双基目标及知识能力目标

双基目标及知识能力目标 第一章有理数: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代数式教学要求:1、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能解释某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发展符号感。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辨别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多项式中的项、项的系数、多项式的次数。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问题,找到所需公式进行计算。4、了解整式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会进行整式简单的加减运算。5、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式子”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5.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6.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德育目标: 通过数学的严密性,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和个性。数学是最容易判断真伪的一门学问,是有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系,要有一定辩证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作基础,实际上数学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数学的基本特点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的知识,方法以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都充满辨证因素,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具体分析、讲解,浅显地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指导,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恰当揭示知识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世界观。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数学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数学 摘要: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其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念数学实践认识变式引导对比 一、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

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例如从求出几个数各自的“倍数”从而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总之,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促使学生明确了概念,又掌握了新旧概念间的联系。 (三)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本质、形成概念 常言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学习心得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学习心得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一直奋战在初三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很喜欢张奠宙先生主编的《中国数学双基教学》封面上的两句话:继承传统,认识自己,才能面向未来。越是民族的,往往越是世界的。 当我还是一名高中生时,对数学学习接受的就是双基教学有了感性的认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成为当时许多数学老师的口头禅。在大学里又学习了许多教育教学理论,但数学教学中的双基教学仍然为许多教授所称道。大学毕业后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特别是近几年,一直担任初中毕业班的数学教学,自己也开始进行双基教学。在老教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下,在不断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自己对双基教学不仅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也开始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期间,又参加了卢湾区教育学院举办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班的学习,在导师周齐多年担任中考数学命题组长的指导下,对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贯彻和落实双基教学有更深刻的体会。今天又系统的学习了张奠宙教授的《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一书,感受颇深,现整理如下。 数学双基自产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打上了教学的烙印,并且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可以说,数学双基是教学的产物。数学双基其大体内涵可以认定为:相对于数学的探究、创造和应用来

说,双基更加重视基本知识的记忆,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表现在数式计算、逻辑推理、综合解题三个维度。 数学双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双基指记忆和掌握基本数学公式和程式以及能够快速且准确的`基本运算技能;广义上则泛指和创新相对的那一部分,常被称为双基平台。在双基50余年的成长过程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数学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对此,张奠宙先生在书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在双基理论研究上的四个维度: 速度与效率: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率; 记忆与理解: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 严谨与直观:在直观确认的基础上保持严谨; 重复与变式:通过变式的重复获得技能;速度、记忆、严谨与重复是双基的核心,可以通过效率、理解、直观、变式等发展它们。 可以说,我国广大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观主要是由双基激发的,并且是在双基的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他们对双基训练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体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