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被忽视儿童的行为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被忽视儿童的行为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被忽视儿童的行为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被忽视儿童的行为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被忽视儿童的行为特征研究开题报告

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0202 董笑彤指导老师:夏燕勤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儿童,在社会总体人群的划分中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成人社会、政府、社会团体等给予特殊的关照;在人的各个发展阶段中,儿童所处的是一个人成长的初始阶段,是未成年人、正在发展中的人,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与帮助。然而,事实上,在社会中还存在大量“被忽视儿童”的现象,在“国际防止虐待儿童研讨会”上,有调查显示,中国3至6岁的城市儿童中平均三成遭受了某些形式的“忽视”。而在国际上,忽视孩子与身体虐待、精神虐待等一样被列为“虐待儿童”的行为。忽视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情感和行为发育产生短期或长期的严重危害,而且忽视对不同儿童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被忽视儿童的各种行为影响其人际关系、同伴交往等方面,而在人际关系、同伴交往中的所遭受的挫折又将影响其行为和心理,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被忽视儿童”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的问题,而事实上幼儿园、家庭并未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对于被忽视儿童的准确定义,还没有相关的资料提及。本文将对被忽视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与研究,归纳其行为特征,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内外部原因,探讨改善其内外环境、形成良好行为特征的途径和方法,希望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给教师和家长以启示,适如其分地供给他们有利于生理与心理健康成长的养分,正确地引导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文明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查阅相关资料,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忽视”问题上,关于被忽视儿童行为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则非常少。“儿童忽视”与“被忽视儿童”虽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也有一定的从属关系,因此查阅“儿童忽视”的相关资料对于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就全世界对儿童忽视的研究来看,儿童忽视问题的研究仍受忽视。2003年,美国儿童管理局调查发现,在受虐儿童中儿童忽视占59%,身体虐待、心理虐待各占19%和7%。有研究者认为,儿童忽视占了所报告虐待现象的一半多,但对它的研究和发表的研究成果不到专业研究的10%。

1977年,国际防止儿童虐待与忽视协会成立,且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会议。忽视孩子与身体虐待、精神虐待等一样被列为“虐待儿童”的行为。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忽视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开始重视防止忽视儿童的问题。

儿童忽视是指父母或主要照看者持续性的没有为儿童(0—18岁)提供其所必需的、与年龄相适宜的照料、教育、监督等,导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幸福受到伤害。按照儿童受到忽视的内容可将忽视的形式大致分为4类

1、身体忽视

2、心理/情感忽视

3、教育忽视

4、医疗忽视

在我国,由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致使儿童忽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以幼儿阶段为例,一项对陕西省683户有3~6岁儿童忽视的调查显示,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儿童忽视,被调查儿童的“总忽视率为32.5%,总忽视度为42.5……”,天津专家指出因为越是大城市,年轻父母的社会压力越大,他们照顾孩子的时间越少。调查显示:家长经常不与孩子交流、游戏而造成的情感忽视是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忽视形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感情需要被忽视了。因此,在我国被忽视儿童也是大大存在的。

尽管儿童忽视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但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直到1999年,全国首届“预防虐待与忽视儿童研讨会”召开;同时,成立了陕西省译协东亚防止虐待与忽视儿童专业委员会,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儿童虐待与忽视的相关组织。2000年11月19日,即“世界防止虐待儿童日”,古城西安举行了“防止虐待与忽视儿童”的宣传教育活动。

值得幸庆的是,已有研究者在我国西部开始开展了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2002年,陕西儿保专家潘建平教授组织19人成立了“3~6岁城市儿童忽视调查协作组”,对全国7省25个市城市进行了忽视调查分析。2004年,陕西省10名研究者对本省683户有3~6岁儿童的家庭利用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儿童忽视的状况。随后,所有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完成相应的统计分析,并分析了与儿童忽视有显著性相关的影响因素。

迄今为止,国内尚未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未成立专门的防止儿童忽视的组织和全国预防儿童虐待与忽视协会,更没有采取大规模的有效措施防止儿童受忽视。研究者局限在少数医学工作者,心理学者、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很少参与其中或联合起来共同行动。

基于对“儿童忽视”的各种文献的查阅,本研究中将被忽视儿童界定为:在幼儿园中未被教师和(或)同伴关注的儿童,包括没有或很少与教师和(或)同伴进行言语、非言语的方式交流的儿童。

他们在平时生活和交往中所暴露的问题不明显且不令成人头痛,不容易引起家长、教师的注意。

但是,对于被忽视的儿童,对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中曾指出:被忽视儿童的表现有(1)常常很脏、很累没有活力(2)没吃早饭就来上学,经常没带午餐或吃午饭的钱(3)衣服很脏或与气候不适宜(4)常常长期一个人单独生活(5)需要眼医、牙医或其他医疗服务。行为有(1)常缺课(2)讨要或偷食物(3)常没做家庭作业(5)使用酒精或毒品(6)表现暴力行为,性行为不当(7)内向或表现出幻想或像小孩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特征多为较大年龄儿童,被忽视幼儿行为特征尚不明确。

选题研究方向及内容:

何为被忽视儿童。

被忽视儿童的行为特征:人的心理和感受都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研究被忽视儿童的行为能更准确的了解此类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

形成儿童被忽视的原因:形成儿童被忽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有家庭、教师、同伴等多种原因,;内部原因包括儿童自身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

针对原因和儿童的行为特征,提出改善策略。

本文对被忽视儿童的忽视分为教师忽视、同伴忽视,在此两个个忽视中又可

分为身体忽视、心理/情感忽视、教育忽视、医疗忽视。在这些忽视中,儿童的行为表现都不近相同,本文将重点研究忽视中受心理/情感忽视的儿童的行为。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该方法主要是查阅相关的文献,对被忽视儿童的各个研究有个综述,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资料

(2)社会测量法

在班级中让各幼儿面对全班说出自己三个好朋友的名字,测量出被忽视儿童。

(3)观察法

设计观察记录表,在幼儿园中的某个年级某个班级中采用时间取样法对各个幼儿进行观察记录,筛选出被忽视的儿童,再对被忽视儿童进行行为的观察和记录

(4)个案研究法

这是本文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策略,通过对个别儿童的行为进行研究,个案研究可具体深入地分析其成因,并研究出改善对策。

课题预期进展: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5-6—2005-11)

1、确定课题研究方向

2、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3、明确课题研究目标

4、开题报告

5、修改研究方案,为研究展开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展开阶段(2005-11—2005-2)

1、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理论与实践的资料

2、在幼儿园中筛选被忽视儿童

3、观察研究被忽视儿童的行为

4、展开论文初稿的撰写工作

第三阶段:论文形成阶段(2005-2—2005-3)

1、进一步展开对被忽视儿童行为的研究

2、对其原因进行研究

3、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

正文的提纲:

1、引言

1.1、被忽视儿童的现状

1.2、被忽视儿童行为特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被忽视儿童的行为特征及表现

3、被忽视儿童的行为特征形成的原因

4.1、外部原因

4.2、内部原因

5、针对原因和行为表现对忽视儿童的行为提出改善策略

5.1、被忽视儿童的行为对其的影响

5.2、针对原因和儿童的行为提出改善策略

6、对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潘建平.李玉凤.马西.韩春玲等.陕西省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5,(5).

(2) George.S.Morrison著,王全志、孟祥芝等译《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第八版

(3) NancyEvans,BA,NYS.MandatedChildAbuseRecognitionandReporting[EB/ 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5491074.html,/NCEU/courses/nychildabuse/in dex.htm,2005-5-14

(4)潘建平.杨子尼.任旭红.王桂香等.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常模[J].中国公共卫生, 2003,(1)

(5)王振宇《儿童心理学》

(6)王五红.浅谈被忽视幼儿的鉴别及教育[J].幼儿教育1993,(11)

(7)王争艳.王京生.陈会昌.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J].15

(8)杨金丽.浅谈被忽视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1998,(5)

(9) 3~6岁城市儿童忽视调查协作组. 1163例3~6岁城市儿童忽视调查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03,(7)

(10)高艳玲.儿童行为特征对教师的影响.当代教育科学.2004,(14)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考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着重对人的个别差异研究的学科是【】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人事心理学D.劳动心理学 2.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骤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 4.人们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事物,而对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C.投射效应D.首因效应 5.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A.需要B.动机C.态度D.信念 6.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麦克里兰B.史布兰格C.海德D.特尔曼 7.创造性行为的主要特点是【】 A.系统性B.有用性C.社会性D.差异性 8.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 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开发B.事业生涯设计C.事业生涯决策D.事业生涯管理 9.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 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命令群体D.任务群体 10.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是群体任务的复杂性和【】 A.群体结构B.群体规范C.性格特点D.相互依赖性 11.最能集中体现民主或参与管理的沟通网络形式是【】 A.轮式B.全方位式C.链式D.Y式 12.小道消息传播的方式主要是【】 A.流言式B.偶然式C.单线式D.集束式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莫里诺B.霍曼斯C.韦伯D.阿西 14.最简单、花费最低的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是【】 A.运用层次等级B.设立特别工作组C.构建规则与程序D.成立工作团队 15.对组织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分配权称为领导的【】 A.奖罚权B.专长权C.资源控制权D.决策权 16.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工作绩效B.工作计划C.德才兼备D.工作目标 17.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幼儿教育研究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作者:郑艳琼 [摘要]: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关键词]:幼儿教育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在幼儿园里, 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有的教师担心孩子思想品德会出问题,认为小小的孩子就如此打小报告,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习气;有的则认为孩子无聊,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题大做。上述对幼儿告状现象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再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 快要吃午饭了,小朋友们有序地进入卫生间洗手准备就餐。当大部分孩子坐到位子上时,老师开始分饭菜,这时兜兜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菲儿在卫生间玩水。”当时,我很随便地说了声:“喔,我知道了。”继续忙着给孩子们分饭菜。我分完后才想起菲儿在卫生间玩水这件事。当我走进卫生间一看,只见兜兜和菲儿一起玩水,玩得很开心。 分析:兜兜向老师告状,说明他了解洗手时不可以玩水的规则,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告状是想向老师再次确认规则,他希望老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结果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他也加入“不守规则”的行列。 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类似的告状行为是孩子用来试探成人处事的反应的。我想,当时我若马上处理此事,兜兜就不会跟着玩水了。从此以后,当我再次碰到类似情况时,我总是按照幼儿常规要求尽快做出处理,避免来告状的幼儿学样。 案例二: 韩瑞是班里最爱告状的孩子。平时总是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打人。”“XX把美工区的纸带回家了。”……常常能听到韩瑞告状的声音。一次,韩瑞奶奶来接时,韩瑞正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把玩具藏起来不给别人玩。”奶奶见了就劝说韩瑞少管闲事,并告诉韩瑞:“你要是老向老师告小朋友的状,小朋友就不和你玩了。” 分析:奶奶担心韩瑞告状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敌视,从而制止韩瑞告状。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孩子失去那刚刚萌芽的道德责任感,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变成一个自私的人。这种带有检举心理的告状,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这正反映了幼儿在把别的孩子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的

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

幼儿告状行为及处理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一日生活中很常见,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应接不暇,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幼儿各方面情感不断发展的表现,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告状的界定 (一)告状的界定: 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直接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界定: 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老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或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 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说,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从幼儿陈述对象看,多是向老师告状。 三、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 (一)幼儿产生告状的心理原因 孩子“告状”其实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同时,幼儿经常告状也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他们对于什么是好坏的理解带有自己直观具体的特点“跟我玩游戏”就是好,“玩具不给我玩”就是坏,孩子们会根据具体的小事、个别的现象、直接的利害去看待事情,另外,孩子年龄小,想法简单,不会去忌讳什么,心里有什么思想马上就会用情感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往往就是由于一点点小事,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矛盾与纠纷也就多了起来,幼儿“告状”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以检举和揭发他人为目的,更多的往往是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等等,所以“告状”也就多了起来。 (一)幼儿告状的简析 幼儿的告状在一日活动中很常见,那么幼儿告状有哪些类型?他们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产生这种告状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资料与实际的下园观察,总结出以下几点: 1、求赏型告状 案例:,如“老师,某某不好好坐着”“某某又说话了”幼儿想通过告状来表现自己“我坐的很好,我没有说话”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能够给予自己肯定与表扬。 简析:即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这是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幼儿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但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产生这种告状多半是在幼儿园中没有得到关注,所以特别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肯定的评价,通常为了满足表现欲望不分场合。 2、辩解性告状 案例:如“幼儿甲每次玩玩具时,总是为抢东西而打架,一次;玩积木,她面前已经有许多积木了,却把别人的积木抢过来占为己有,当那个孩子哭着向他要时,他一拳把人打倒在地,看见老师来走过来,他却告状说‘她抢我积木’。这是怕老师责怪自己而进行辩解的告状。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2016年4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 卷及答案】 0152 全国2016年1月自考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的行为特点具有(b) a.系统性 b.可控性 c.静态性 d.单样性 2.最早提出“组织科学”这一概念的是(c)a.莱维特 b.梅奥 c.维 卡d.泰勒 3.一般应用于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现象的方法是(d) a.抉择分析 b.相关分析 c.趋势分析 d.因素分析 4.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关系的(a) a.知觉 b.态度 c.观 念d.价值观 5.“效率就是生命”是一种(c ) a.理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社会价值观 d.集体价值观 6.下列选项不属于创造性行为的特点的是( d )

a.主动性 b.适应性 c.有用性 d.独特性 7.把性格划分为a型、b型、c型、d型和e型,其分类的依据是(b) a.某种倾向性 b.人的行为模式 c.何种心理机能占优 势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8.间断——平衡模型指出,群体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c) a.初期阶段 b.第二阶段 c.中间阶 段 d.最后阶段 9.冲突较多,不太容易随机应变的群体是(d)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同质群 体d.异质群体 10.影响信息沟通的基本因素除了信息源、接收者、编码与解码以外,还包括(a) a.通道 b.工具 c.情 境d.路线11.人际心理关系形成的基础是( a ) a.人们的直接感情相互作用 b.人们的直接血缘关系 c.人们的宗教道德观念 d.人们的政治法律观念 12.人们见面的次数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欢。这个结论的得出者是(d) a.伦林 b.扎琼克 c.费斯廷 格 d.奥斯卡普 13.在相互依赖关系的类型中,依赖关系最为复杂的是(c) a.联营式关系 b.顺序式关系 c.互惠式关系 d.协作式关系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编号 2013381108 毕业论文 (2017届本科) 论文题目: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学院:教育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 2013级学前一班 作者姓名:陈倩倩 指导教师:何国宏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2017年 5 月16 日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2017年月日

目录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诚信声明.................................. - 3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 (2) (一)幼儿自身原因 (3) (二)教师评价标准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3) (三)家长不正确教育观念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3) (四)电视、网络游戏、动漫等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 (4) 四、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 (一)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 1 .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对待告状行为 (4) 2 .了解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告状行为 (4) (二)家长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6) 五、总结与反思 (7) 致谢 (8)

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陈倩倩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同伴受到的欺负向教师或家长转述的过程。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由幼儿发起的几种师幼互动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幼儿频繁的告状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有助于幼儿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幼儿同伴间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本文根据笔者在幼儿园的实习经历和教育教学的实践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非常频繁,几乎每天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幼儿因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找老师告状,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正常秩序。因此,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教师对待告状行为时该使用怎样的策略来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举措有助于幼师在幼儿园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两种方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很多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对比,或针对“幼儿告状行为”这一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查阅;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幼儿告状行为作了实际的案例记录,并将这些案例作为行为研究的实践依据。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含义及类型 (一)幼儿“告状”的含义 告状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这是从人际关系和心理学角度上来说的。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欺负或发现某种行为和幼儿园集体规则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师幼互动行为。

组织行为学历年论述题汇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5.4)41.试论管理者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一-P6 42.联系实际案例说明管理者如何根据个性差异实施有效管理。三-P73 (14.10)41.试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 42.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4.7)41.试论管理者如何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三-P55~57 42.联系实际谈谈期望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十四-P327、331~333 (14.4)41.联系实际谈谈群体规范对群体行为的作用。 42.联系实际谈谈公平理论对我国现代组织管理的重要意义。 (13.10)41.什么是组织认同感?试分析组织认同感对组织的作用。 42.试分析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3.7)41.试论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42.运用斯金纳的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谈谈在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地使用惩罚。(13.4)41.试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42.联系实际谈谈组织管理者如何制定组织变革的方案。 (12.7)41.试论群体思维现象的表现及影响群体思维的因素。 42.联系实际谈谈组织管理者应如何进行组织文化变革,重塑组织文化。 (12.4)41.试述价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 42.结合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谈谈管理者应该如何正确运用惩罚。 (11.7)41.试述归因论的基本内容。 4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需要层次理论的"普遍性"、"层次性"和"主导性"的看法。(11.4)4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解决冲突与激发冲突。 42.试论组织文化理论的兴起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0.7)41.试述冲突过程的五阶段模型。 42.结合组织变革力场分析方法,谈谈组织管理者如何克服阻力,实施组织变革。(10.4)41.试述麦克里格Y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42.试述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及其在管理上的意义。 (09.7)41.试述x理论与y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相应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 42.试分析领导威信的特点与作用,并谈谈提高领导威信的方法。 (09.4)41.试述群体行为的模型。 42.试述优势动机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08.7)41.如何根据个性差异实施有效的管理? 42.联系实际谈谈成就需要理论的现实意义。 (08.4)41.结合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领导的特点,联系实际说明如何选择领导方式。 42.结合组织发展的相关知识,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大中型企业组织发展的趋势。

【强力推荐】组织行为学练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 第一单元总论 1、定义组织行为学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当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他的工作时,组织行为学提供了指导他人的生产率,预测人在工作的行为的工具,并且提供了管理来自不同领域的个体所需要的洞察力。 2、组织行为学模型中3个分析水平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这三中分析水平是:个体水平,群体水平和组织系统水平。这三个基本的分析水平好像建筑砖块--每一个水平都建立在前一个水平之上。群体水平建立在个体水平之上,组织系统水平建立在群体水平之上。 3、组织行为学的权变观念意味着什么? 答:组织行为学的权变观念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倾向于人力资源学派,可是对其他学派也兼收并蓄,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 埃德加·沙因(E·H·Schein)的人性假设 科学管理的人性观:理性——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man) 人群关系学派的人性观:"社会人"

人力资源学派的人性观:"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man) 沙因的结论: 人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也会有差别。因此人不是单纯的"理性一经济人"、"社会人"或者"自我实现人",而是“复杂人”。管理者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而是要洞察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 4、描述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文化分析方法 答:在分析文化差异方面被广泛参考的方法之一就是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构架。它确定了6个基本的文化层面:天人观、时间观、人性观、作为观、责任观以及空间观。 天人观人们是屈服于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征服自然?在许多中东国家,人们相信命中注定。他们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神的旨意。相反,美国人和加拿大相信人类能控制自然。他们愿意每年花费几十亿美元用于癌症研究,因为他们相信癌症病因是可以找到的,癌症是可以被治愈的,并且是会被根除的。 处于以上这两种极端观点之间有一种适度的观念、一种强调天人和谐关系的观点。在许多远东国家,人们应对环境的方法是改造它。 时间观一种文化是着眼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同社会对时间的理解不同。例如,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一种稀有的资源。时间就是金钱,而且时间必须得到有效利用。美国人关注时间的现在和不远的将来。美国企业的绩效评估具有短期性就是一个证明。在典型的北美组织中,员工每6个月或1年接受1次评估。相反,日本人则具有长期的时间观,他们的绩效评估方法体现了这一点。日本工人通常可以用10年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温江区鱼凫阳光幼儿园干田甜摘要: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而被家长们娇生惯养的幼儿们则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当别人来反对他时会很不高兴,当两个幼儿发生冲突时,势弱的那一个幼儿就要寻求帮助,而被幼儿选为寻求帮助的那个人就是教师。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和成人不同的地方。 关键字:幼儿;告状;频繁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 1、概述 我们应该知道,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认识水平低,生活经验缺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处理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而且他们都是家里的宝贝,很娇惯他们,使他们不懂的为他人着想,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而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遭到挫折,他们的告状行为便会频繁出现。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2、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告状的高峰期是在幼儿园中班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告状行为消退甚至消失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那是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老师来解决。不过在幼儿告状的高峰期四年的时间,他们都是矛盾都会找老师来解决,这要求老师处理

组织行为学6套简答与论述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20 分) 31.企业负责人需要向员工说明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不得不采取减薪措施,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32.怎样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33.举例说明冲突的来源有哪些?34.简述人格与工作匹配的类型有哪些? 31.召开员工会议,采取面对面的沟通。沟通方式计3分;说明形势,剖析问题,指明方向、鼓舞士气,稳定人心,避免谣传和误解。沟通内容计2分。 32.树立冲突合法的思想;重建组织结构;运用沟通渠道;任命一名批评者;引进外人,改变组织文化。答对任意4项,计5分。 33.来源有: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体行为因素。3分;举例2分。 34.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企业型等,答对任意五点得5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8 分,共16 分) 35.什么是从众行为?你认为从众行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请予以解释。36.结合实例阐述强化理论的内涵。. 35.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背景下个体表现出与他人相一致的行为,就像很多事物有两面性一样,既有正确的 一面,也有不正确的一面。(1分) 积极作用:从众行为可以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从众行为能够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从众行为有助于领导意图的贯彻和执行。(3分) 消极作用:从众行为容易给个体和群体带来惰性;从众会使群体成员做决策时出现偏差;个体的如果被迫的从众行为过多,可能会成为大的事故隐患,给组织带来重大损失,还可能导致组织风气变坏。 (3分) 36.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它认为可以通过外部强化塑造人的行为。对个人各种环境进行专门设计,并对业绩好的加以赞扬或其他形式的强化,对业绩差的加以惩罚,据此影响人的行为,进而激励人们不断进取,获得好的工作绩效。(2分) 其基本观点有: 把行为看成是由环境引起的;1分 认为不必关心人的内部认知活动,控制行为的因素是外部强化物; 行为结束之后给予一个强化,会提高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1分 强化形式有四种: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忽略(2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20 分) 31.人们为什么要加入群体?32.怎样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33.某公司的生产部装配车间主任为了提高工人的绩效水平,在每一个装配小组中树立了一个“标兵”,给予高额奖金和带薪休假,借此激励全体员工,但几个月后,该主任发现车间的总体生产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为什么会这样?34.什么是组织中的五种权力基础? 四. 简答题 (每小题5分, 共20分) 31. 要点: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力需要、实现目标需要等。答对任意5点计5分 32.树立冲突合法的思想;重建组织结构;运用沟通渠道;任命一名批评者;引进外人,改变组织文化。答对任意4项,计5分。 33.奖励方式不对。2分;装配小组需要相互协作配合,树标兵奖励的是个人,忽略了群体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支持作用,使其他人员感到不公平。3分 34.强制权;奖惩权;信息权;参照权;法定权等。每个要点计1分,共5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8 分,共16 分)

组织行为学选择题

第1题、单项选择题 1.面谈法属于下面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中哪种研究方法? (B)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2.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什么?(B)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3.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忘我 4.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A)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5.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 6.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C)。 A. 能力低下 B. 一般能力 C.天才 D. 才能 7.某人对完成某项任务的把握性很大,因此他对干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会(C)。 A.很高 B.很低 C.可能高也可能低 D.不高也不低 8.有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C)。 A.情绪型 B.理智型 C.意志型 D.独立性格型 9.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A)。 A.惩罚 B.正强化 C. 自然消退 D.消极强化 10.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C)。 A.公司没有做到奖罚分明 B.奖励不够及时 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D.员工太挑剔 11.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B)。 A. 梅奥 B. 马斯洛 C.赫兹伯格 D.泰罗 12.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很不合理,因为自己与B做出的贡献是一样大的。那么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 A. 增加自己的投入 B. 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 13.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C)理论。 A.需要层次 B.成就需要 C.ERG理论 D.双因素 14.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15.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16.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B)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A. 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5-7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分析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5-7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分析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 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 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告状时 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境采用多样 化的告状策略。本研究基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案例,结合与教师、 家长的访谈,对幼儿告状时所采用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幼儿告状行为策略的类别界定与量化分析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别界定 借鉴刘晶波在师幼互动行为研究中现场获得数据的具体方法,〔2〕笔者在一所幼儿园的一个大班和一个中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观察和 记录,共获得231个幼儿告状行为有效事件,其中大班115个,中班116个。通过编码,初步归纳出5~7岁幼儿的12种具体告状策略。 1.消极评价〔3〕:指幼儿指责同伴的行为,对他们的活动作出 负面评价。如:“老师,他有这么多玩具,为什么不给我们玩?小气鬼!”“老师你看,他画得乱七八糟!” 2.神态示意:指幼儿借助面部表情、眼神、动作等方式向教师示意,以达到告状的目的。如长江①笑嘻嘻地看着教师,同时用手指着 乱蹦乱跳的方昕,以此向教师告状。 3.嘲笑:指幼儿看到同伴的行为异常或者听到同伴的言语怪异、 夸张,便以嘲弄、取笑等方式向教师告状。如:“哈哈,老师,他说 他一说话小椅子就会跟着走……” 4.撒娇:指幼儿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但只凭自己已 有的条件无法做到,因而借助于语言、动作取悦于教师,以博得教师

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18-05-28T16:04:31.60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3期作者:薛艳君 [导读] 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应该让儿童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支持,给幼儿展示,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大畈乡中心幼儿园薛艳君 【摘要】: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幼儿告状是幼儿园里存在的普遍现象,具有频发性,重复性的特点。幼儿爱告状是一种向教师求助的行为、展示的行为, 也是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表现。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应该让儿童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支持,给幼儿展示,表现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关键词】:幼儿告状特点原因案例分析应对策略 一、什么是幼儿告状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1]幼儿的告状行为看似很小,但如果教师处理不当,这会引起师幼之间的关系,严重的会影响幼儿的性格与品质。[3] 二、告状行为的特点 1.幼儿告状与年龄特点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告状重点会有所转变。小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告状内容多属与自身利益有关。 例如:晨间活动时,幼儿在玩插塑玩具,这时,朵朵走过来跟老师说:“老师,依依抢我的玩具了,她有很多玩具了还要抢我的。” 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告状行为就是出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不懂得怎么和同伴调解商量,其实筐子里还有玩具的,或者两个人可以轮流玩。 2.幼儿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那种掌握了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 这种幼儿平时他自身的行为可能不是很规范,但是他更关注的是其他幼儿有没有做到教师的要求,又或者是其他幼儿违反了规则,所以他要向老师告状。 3.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据观察,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属“检举告发型”。个性胆怯的幼儿会很少告状,属“自我保护型”。[4] 三、幼儿告状的原因 幼儿爱告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告状是幼儿的求助行为。幼儿从家庭走向幼儿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变成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的依恋对象之一。 其实发生这一类型的告状,教师可以不要直接插手,可启发幼儿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通过谈话,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2] 2.为了试探老师对某件事情或某一行为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的幼儿并未与谁发生冲突,或者并未受到欺负,而是对老师说其他的小朋友做错了事情,或者他们之间发生了冲突。 3.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的幼儿告状既不是因为自己与他人发生了纠纷,也不是为了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而是代人告状或检举其他人的违纪行为。 4.为了逃避责任或惧怕老师批评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有些矛盾或冲突往往自己是直接责任者,但由于惧怕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指责,为了逃避责任,他们会主动先找老师告状,推卸自己的责任。 5.还有一部分的幼儿喜欢告状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得到别人的承认。 例如:有的幼儿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时候,他并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而是通过告状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但这种性质的告状毕竟还是少数。[4] 四、教师的应对策略 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面对幼儿如此频繁的告状行为,教师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榜样,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儿童观、教育观,还有教师应对幼儿的态度,以及教师对幼儿的不同期望。[2] 那么,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幼儿的告状是积极的表现,反应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对道德评价、认识的发展,教师应引起重视。 [5] 其次,教师要分析被告行为的表现,加强个别教育。不难发现有些顽皮的幼儿常常被告,教师应分析其个性、认知水平、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了解其行为产生的原因,教师要加强与家长联系,找出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使教师与家长的要求保持一致。[5] 第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的能力,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4] 其实, 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的敷衍或不理会的态度, 可能会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继而影响幼儿的是非观,挫伤幼儿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幼儿的告状行为, 幼儿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 还会影响良好性格的形成。[6]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让幼儿在生活中体会到宽容的快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帮助幼儿分清是非,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5] 文献参考: [1]鲁嫣.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对策略[ED/OL] .载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5491074.html,/e/20090819/4b8bce225f46a.shtml,2014年4月1日下载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人理论的要点。 答:社会人人性理论是由梅奥教授在霍桑工厂实验后提出的一种人性理论,梅奥教授认为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人是组织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组织成员有着复杂个性与复杂的社会需求的“社会人”。 2、简述权威服从心理产生的可能原因。 答:权威服从心理产生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人们倾向于做别人做的事或者别人要求自己做的事,从而使自己能被社会接受和承认;其次,如果在一个模糊的情境下人们会更相信其他人关于适当和正确行为方式的暗示,更可能会按照专家或者可靠的消息传达者告诉他们的方法做事情;另外,有关研究表明,人们服从权威实际上是人们固有习惯的一部分,这些习惯是人们从小在不同的环境中习得的,这就是绝对服从权威;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们可能对不服从感到很迷惑,从而导致服从权威。 3、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斯金纳的强化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只要改变人的行为后果就可改变人的行为。“强化”在管理中有四种方式:正强化是指组织成员的某行为产生时,组织加以肯定,从而加强其行为;负强化是指组织成员的某行为产生时,组织加以否定,从而减弱其行为;自然消退是指在组织成员的某一行为产生时,组织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视若无睹,使组织成员的这一行为受到冷淡对待而自然消失;还有一种是惩罚。从强化的时间安排上有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 4、简述从众效应的根源。 答:从众效应的根源是,首先,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

不同,从而让自己感到焦虑、被群体孤立;其次,从众也源于一种群体对个体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5、简述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要点。 答: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要点是,认为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所受到的待遇的公平性的影响。公平比较过程中,组织成员不仅将自己所受到的待遇与同事的待遇进行比较,而且将自己所受到的待遇与社会标准进行比较,同时进行自我的比较。当一个人认为所受到的待遇不公平的时候,他会因此而产生挫折感和愤怒心情,积极性会严重受挫,甚至由此产生破坏性心理。 6、简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特点在于可以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保健因素不具备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作用,但是一旦缺乏,则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7、简述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 答:晕轮效应是指由于对认知对象某一特点的过分关注导致的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晕轮效应并不是随机发生的,研究表明,在下面这些情况下,晕轮效应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当被知觉的特质在行为表现上模棱两可时,当这些特质含有道德意义时,当知觉者根据自己有限的经历来判断特质时。 8、简述群体凝聚力产生的基础。 答:群体凝聚力产生的基础是:第一,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第二,加人群体的难度;第三,群体规模;第四,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第五,外部威胁;第六,以前的成功经验;第七,有效情绪认同;第八,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第九,群体的领导方式。

组织行为学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实用性)。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个体;群体;组织;环境)。 3、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管理的两重性;人的两重性;多学科性)。 4、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5、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研究程序的公开性;收集资料的客观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行为测量量表有:(名称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7、在行为研究中,对变量处理的方式有:(置之不顾;随机化和不加控制;保持恒定;匹配)。 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测验法)。 9、X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不能自我约束)。 10、根据奥德弗的ERG理论,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主要包括(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友爱和归属需要;部分相互尊重需要)。 11、鲍莫尔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条件是(合作精神;决策能力;敢于创新;尊重他人)。 12、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个人主观内在因素;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13、人的行为特征有:(自发的;有原因的;有目的的;持久性的;可改变的)。 14、个性的特点是:(社会性;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 15、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16、特质论的代表人物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卡特尔)。 17、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8、气质差异主要应用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 19、气质差异的应用应遵循的原则是(气质绝对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20、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 21、布兰格按何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把性格分为:(理性型;政治型和审美型;社会型;宗教型;经济型)。 22、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 23、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知觉防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24、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 法有(改变行为;改变态度;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25、一个人在组织内的职业生涯变动,一般是向(纵 向变动;横向变动;核心变动)。 26、需要层次论的内容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友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7、根据奥德弗的ERG理论,员工的相互关系需要主 要包括(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友爱和归属需要;部分 相互尊重需要。或社交需要;安全需要;人际关系和 谐需要;相互尊重的需要)。 28、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成 就需要;权力需要;社交需要)。 29、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弗罗姆的期望 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30、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下列因素中属于激 励因素的有(工作本身的特点;责任感;提升和发展; 上司的赏识)。 31、激励理论可划分为哪几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改造型激励理论)。 32、下列制度中属于采用固定间隔强化方法的有(计 时工资;月度奖;年终分红)。 33、以下做法中,属于消退强化方法的有(对爱打小 报告者采取冷漠态度,使之因自讨没趣而放弃这种不 良行为;对请客送礼者,关门拒之;对喜欢奉承拍马 屁者,冷脸相待)。 34、我国员工产生不公平感的客观原因主要有(奖励 分配制度的不完善;领导者的管理素质较差;社会上 的不正之风;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合理)。 35、具有普遍意义的激励方式有(思想政治工作动; 奖励;工作内容丰富化;职工参加管理)。 36、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安全需 要;情感需要;尊重和认同需要;完成任务的需要)。 37、同质结构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工 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 需要大家密切配合;一个工作群体的成员从事连锁性 的工作)。 38、异质结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完成 复杂的工作;当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 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 39、群体典型的角色有(自我为中心者;任务角色; 维护角色)。 40、自我为中心角色包括(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 配者;逃避者)。 41、任务角色包括(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 评价者)。 42、维护角色包括(鼓励者;协调者;折衷者;监督 者)。 43、群体决策的方式有(缺少反应;独裁原则;少数 原则;多数原则;完全一致原则;基本一致原则)。 44、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经济 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 45、按人际关系形成的纽带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亲 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46、人际关系的功能有(产生合力;形成互补;激励 功能;联络感情;交流信息)。 47、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有(人;人际接触;人际的 需要)。 48、人际关系的发展动力有(人的生产;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 49、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 弱;自主性增强,依附性减弱;平等性增强,等级性 减弱;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复杂性增强,单一 性减少;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 50、人际交往的原则是(互利原则;平等原则;信用 原则;相容原则)。 51、冲突的来源有(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人行为 因素)。 52、解决或减少冲突的策略有(设置超级目标;采取 行政手段)。 53、引起冲突的策略有(委任态度开明的领导者;重 新编组;鼓励竞争)。 54、斯托迪尔指出可以按(生理特性;智力和个性; 与任务相关的特性;社会特征)分成不同的类。 55、能力是(性格;知识;体力;智慧)的综合体现。 56、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坦南鲍母;施密特)提出 的。 57、鲍莫尔认为企业领导人应具有的条件是(合作精 神;决策能力;敢于创新;尊重他人)。 58、概括起来,我国优秀的领导者的素质应当包括(政 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 59、勒温认为存在着(专制方式;民主方式;放任自 流方式)的领导工作方式。 60、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 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上下级的关系)。 61、“途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方式有(支持 型;参与型;指导型;以成就为目标)。 62、领导规范模式(领导参与理论)提出了选择领导 方式的原则是(信息的原则;接受型原则;冲突的原 则;合理的原则;目标合适的原则)。 63、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调查反馈;群 体建议;咨询活动)。 64、学习型组织的支持者们认为传统组织的问题是由 其固有的特性引起的,这些固有特性主要有(分工; 竞争;反应性)。 65、组织变革大致涉及(组织的人员;组织的任务及 技术;组织的结构;组织环境)。 66、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工作 再设计;目标管理;建立社会技术系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