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导航计划-光谷教学管理培训第一期简报8版 - 副本 (2)(1)

导航计划-光谷教学管理培训第一期简报8版 - 副本 (2)(1)

导航计划-光谷教学管理培训第一期简报8版 - 副本 (2)(1)
导航计划-光谷教学管理培训第一期简报8版 - 副本 (2)(1)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2014年“导航计划”教学管理干部培训活动简报

第 1 期

第一小组承办 2014年8月5日

组长:秦小华(编辑)

组员:袁志博舒邦勇程永华陈必际

曾海燕谭贤辉叶贤强涂振庭

张中祥

策划: 张中祥魏琐琴鲁文利

设计:汪学军饶家伟袁志博李明菊

曾海燕朱国斌【卷首语】

让生命散发光芒

袁志博

迎着清晨的曙光,听着动车的轻响,从大武汉到大上海,当最初的学习期待变成真实的学习体验,在静静地聆

听中,思想也开启了另一扇窗。

激活团队的智慧,生命在交往共生中张

扬;走向有效的教与学,用“大量”生发自

身的力量——在追求职业幸福的道路上,每

个生命个体,都应该散发出它应有的光芒!

让生命散发光芒,需要有包容的心态。不同层面的教师实现相互激活,团队成员之间能够互相滋养,自下而上的智慧得以创生,我们的工作就不再是独来独往,而是在职业的探寻中,体验幸福,形成信仰!

让生命散发光芒,需要有职业的坚守。每一朵花开,都需要等待;每一份惊喜,都经历沉寂。从有效的学,走向有效的教;从初建课,走向重建课;从教育的直觉,走向课堂的细节。无论在怎样的现场,在坚守中,发现职业召唤的微光,实现属于唯一生命个体的内生长、自生长!

怀着期冀前行,让生命散发光芒,是一份成就自我的责任,也带来一份照亮他人的正能量。

1 / 8

【专家印象】

儒雅博学的李伟胜教授

谭贤辉

当他站到讲台前时,只感觉一股书卷气扑面而来。只见他中等身材,体型匀称,上身衬衫配一条西裤显得庄重而得体。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那直立的头发,给人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

从他的自我介绍中,我们得知他还是老乡,更令人感佩的是他是由一个小学教师成长为知名教授的,难怪他的头发根根直立!

没有过多的寒暄,他便开始给我们上课了。李教授主讲的题目是《激活团队智慧,更新教师文化》。只见李教授站在讲台旁,没有话筒,侃侃而谈,那低沉的男中音却有无比强大的穿透力,把我们深深的吸引到他的讲座中。整个讲座下来,他没看电脑,却条理清楚;他没用话筒,却声声入耳;他始终站立,却不显疲态。这些细节让人不得不钦佩他的睿智、博学和对学员的尊重。

整个讲座虽长达三小时,却没人觉得枯燥,因为李教授用大量鲜活的实例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激活团队的智慧,更因为李教授用思维的火花激发我们如何更新教师文化。听完他的讲座,真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课上完了,留给我们的思考永远不会结束。

特立独行的李政涛教授

谭贤辉

当李教授走进地下室时,只感觉一根

细长的电线杆伫立在面前,与心目中的温

文尔雅的教授形象相去甚远。他那弱不禁

风的样子让我怀疑他的声音一定很细弱,

他的课不会是催眠曲吧?

李教授开始上课了,不凑巧的是话筒

又罢工了。我担心的事竟然没有发生,他

的声音虽然不是那么洪亮却也清晰可辨,

言语平实却不时冒出冷幽默,让人倍感轻松。

我已习惯了教授对着自己的ppt照本宣科,可李教授的ppt上竟然一个字都没有。我刚想他是不是弄错了时,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李教授竟然在空白的ppt上敲上了他今天的讲座内容《走向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更让我吃惊的是李教授竟然边讲边现场制作ppt,这需要多么惊人的记忆力啊,我今天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成竹在胸。课上完了,李教授也随之把他这节课所创作的ppt删去,不留下一点痕迹。原来真正的学问是装在脑袋里而不是记在本子上的啊!

李教授的课看起来很随意,却思维严谨,层次分明。把有效教学中需把握的一个关键字“实”,需把握的一个关键词“有效”,需思考的三个问题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对如何评价课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明确了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李教授那不同寻常的身材,那非同一般的经历,那特立独行的上课形式,让你不禁喜欢他、钦佩他。

2 / 8

【学习掠影】

开班致辞

光谷教研室张中祥

各位学员:

首先向大家表示祝贺,你们在全区教育干部考核换届过程中,你们经历了重重考验,凭借优良的综合素质走上或者再次走上了教学管理岗位,你们是东湖开发区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生力军,你们的能力和水平将决定开发区教育发展的速度和品位。

一、感谢领导支持,珍惜学习机会。

在反对“四风”的大背景下,开发区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培训工作按照“四航计划”有序推进,体现了开发区管委会和教育局领导的远见卓识,体现了“两支队伍”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高端培训,是一种最好的福利。走出武汉,来到上海,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我们浸润在学术研究的浓厚氛围中,换个环境,必将丰富阅历,开阔眼界,提升品位。

二、各方精心组织,力求周到细致。

我们的培训分班精细,目标精准,专业性和针对性很强。起航计划,教学管理凝聚大家。行前三天,沈爱华主任组织召开了动员会;报到当晚,汪学军班长组织了班干部会议;华东师大设计了丰富的课程;中楚公司提供着悉心的服务;我们全体学员精神饱满,兴致勃勃。

三、严格学习纪律,安全至关重要。

《手册》安排详尽,相信都能执行。早到班不迟到,晚十点须归寝。有亲友勿出访,要外出应同行。互关心保安全,共努力取真经。

四、尊重专家智慧,不失自我风采。

来学习,谦虚诚恳,从善如流;勤思考,不做奴隶,批判吸收;乐表达,智慧碰撞,同伴互助。讲得好,那是专家的水平;学得好,那是我们的使命;用得好,则是学生的福音。

让我们携手同心,向着明媚的远方,起航!

班级组织建设

召开班委会布置工作,商议班务事宜第五小组全家福

第三小组全家福第二小组全家福

第四小组全家福第一小组全家福

3 / 8

【心灵感悟】

培训有感三句半

仲夏“导航”来沪杭,校长主任培训岗,专家齐齐来上阵,——开讲。

小组讨论情高涨,简报做得忒漂亮,学员心得天天有,——真忙。

住宿干净心情爽,闲来学校逛一逛,荤素饭菜样样有,——真香!

集中培训12天,名师带来智囊团,勤学苦练出真知,——成长!

(升华小学刘红伟)

听《走向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报告有感

骄阳似火的夏日,我们学习的身影穿梭在繁华的上海都市。落座在了幽静的普陀区一处宅院。华东师大的两位李教授用其精深的理论,鲜活的案例,梳理了我们的思维,提升了我们的学习力,滋养了我们那一片奉献教育的深情。聆听着教授们的话语,我的思维也在膨胀,在重构,一个个教研活动方案的设想,也如雨后春笋般,雏形渐成。原来学习是可以如此有效的。(教研室鲁文利)

沪上聊实效管理

8月6日,一天的报告听下来,曾经多次在面对专家报告都会打点小瞌睡的我,居然没有丝毫的倦意,相反对专家的两场报告还意犹未尽。李伟胜教授《激活团队智慧,更新教师文化》从宏观上对教学管理中教师团队建设、管理者身份变更、教师幸福感建立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李政涛教授的报告《走向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从微观上对教学管理中的教学活动、课堂管理、学生管理、教师发展作了详尽的指导,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没有讲义、没有ppt,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佩服之至。

其实这两场报告就是从认识上和方法上对我们教学管理者做出来了指导,更是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来对我们平时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平时的工作,我还是有几点感触:

一、更新理念,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实效管理的物质基础。我们要充分认识教师团队三种水平的教学活动:1、认知系统与人格系统相互隔离的教学活动(认知活动);2、认知系统与人格系统相互沟通的教学活动(情意活动);3、认知系统与人格系统相互融通的教学活动(智慧活动)。智慧活动当然应该是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认清三类教研团队的特征:1、应付型教师团队;2、适应型教师团队;3、研究型教师团队。显然研究性教师团队,他们能立足于每天的教育实践,主动开拓,他们能将自己理解和内化了的先进理念尤其是体现本校特色的文化理念融入其中逐步生成创意乃至创立体现本组、本校最高智慧的品牌作品。显然研究型教师团队的建设能够解决目前我们的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积弊。

二、抓实课堂教学,是实效管理的物化保障。我们的课堂要把握一个关键字: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平实(常态)、真实(有缺憾)。我们的课堂要理解一个关键词:有效。第一个维度: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第二个维度:全效(面向全体学生)、广效(给学生提供宽广的视野、多元化的价值观)、远效(对学生产生持续长远的影响)、准效(准确解读学生)、速效、强效、奇效。我们的课堂要思考三个关键问题:1、教什么;2、怎么教;3、教到什么程度。在理解课堂的这些特征后,更要带着老师们去理解一节好课的标准:推进感和生长感。要引导老师们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面去开展教研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小组建设等等都应该成为教研活动的抓手。

三、提升自己,发展教师,提高职业幸福感是实效管理的精神保证。我们知道当今的学校管理者中能够集专业知识和个人魅力于一身,能令学校咸鱼翻身的英雄管理者少之又少。我们更需要充分的利用教师团队,尝试以“同伴交往”为核心的管理思路,使管理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分布于团队之中。领导不再只是一种角色,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功能,一种动态的过程,一种组织行为。同时教师的发展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从教学基本功上引导教师关注自己的业务,从教学技巧上引领教师关注自己的行为,从教学智慧上帮助教师关注自己的思想和境界。通过团队创新激发教师的智慧,通过有效学习内化老师的能力,通过搭建平台形成老师的文化作品,以文化作品见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以上种种,只是今天两场报告所思所想,期待后面的报告会更加精彩。

(光谷实验中学曾海燕)

4 / 8

【心灵感悟】

学习,让我们走的更远

光谷三小舒邦勇

开课第一天,我们便聆听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伟胜和李政涛分别所作的报告《激活团队智慧、更新教师文化》、《走向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专家们独到的见解和渊博的学识让我不由得对他们肃然起敬,专家们的个人成长经历更是让我从心底里萌生了一个信念,那就是:唯有学习,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李伟胜教授在他所作的报告《激发团体智慧、更新教师文化》中以三个不同的教学案例引出,在日常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智慧,以交往共生为核心的活动中才能生成智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由此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同样要关注教师团队的作用。只有建立起了内化型、科研型的教师团队,才能做到学校教学工作走出“年年做课都相似,处处育人皆老套”的尴尬局面。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作为一名学校一线的教学管理干部,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一直站在教育的制高点,不断开拓创新做好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引领教师团队一同前行。

二、自我反思促成长。

李政涛教授所作的报告《走向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中指出,如何进行有效教学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教什么?要求教师既要对照课标,又要对照学生的成长需要;二是怎么教,则要根据学科特征、学生特点和教师个性选择适合的方法;三是教到什么程度?要求老师在考虑学生特点和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能级差异,树立台阶意识和支架意识。更是引发了我的思考,参加工作十多年的我,面对教过多次的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教学内容,为何每次教学的仍旧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呢?看来,其中的个中原因恰恰是自己缺乏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曾听过一名专家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坚持一辈子写反思,一定能成为名师”。这其中不难看出,反思对于一名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只有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才能不断成长。

三、勤于阅读出智慧。

李政涛教授在今天下午的报告中,没有用讲稿,娓娓道来硬是讲了三个多小时。专家的个人魅力和学识的渊博折服了台下的每位学员。反观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正是他每天坚持阅读的习惯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学系教授、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一名教师,不论是为了灌满自己这桶教育之水,还是为了知识更新的需要和自身的成长,都应该不断地读书。陶行知先生说过:“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深厚广博的学识是教师的内在基础,是个人影响力的能源。知识贫乏、腹中空空的教师难以令学生信服的。相反,知识渊博、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非常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读书是自我学习最好的途径,使人博学多才,受益匪浅甚至终身受用。书本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验和智慧中吸取一些可以超越自己局限的东西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人生,随着视野的开拓和思想的深远,必将感慨“生有涯而知无涯”。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间断地学习,这样知识就会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为期十天的培训,仍将继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期待后面精彩的讲座,相信此行一定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收获。

团队智慧与管理文化互为作用且生生不息

(光谷六小秦小华)

李教授的报告,以“忽视教师文化”导致诸多国际教育改革项目“实际处于

5 / 8

停滞状态”开讲,随后从三类教学反思教师文化、用二阶变革敞开生态空间、以文化作品见证教师幸福三个方面谈到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强化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建设,继而更新教师文化,管理文化,从而促进学校发展,学生成长。聆听李教授的报告,我深切感受到团队建设的意义与力量,同时,我也深切认识到进步管理文化的更新形成,必将促进团队建设,促使学校各层级团队建成更为和谐、更为高效、更为奋进的集体。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团队建设,使课堂成为以交往共生为核心的智慧活动。李教授在报告中,讲到教师要利用“个体自主,生生交往,师生交往”这一由内及外,逐层推进的生态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成长。目前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课堂上老师满堂灌的现象已然消失,但是课堂交往更多呈现的是师生点对点的交往,而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交往却不多见。我校目前正在进行“目标驱动下学习小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这一研究就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为目标,通过合理确定学习目标,引发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的欲望和活动,借助于老师的点拨引导,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更多注意培养学生间的合作互助文化意识,必将会更好促进学生团队建设的形成发展。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教师团队建设,使教研组、备课组成为研究型院队。根据教研组活动的开展状态,李教授把教研团队分为应付型、适应型和研究型三类。研究型团队在“个体自主、团队合作(团队交往)、领导激活更多交往”这一生态圈的滋养下,通过自主生成,能够形成系列化的研究课题和相关成果。难得的是李教授在报告中对如何建设研究型团队指出了方法和步骤。新课标明确指出,团队互助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方式之一,我校在强化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按照以上方法展开工作,形成新的教师文化氛围,促进教师团队建设。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走得远。现代社会注定是一个讲求合作,关注团队的时代。激发出团队的智慧,必将迸发出1+1>2的效应,在团队中形成良好的管理文化;反过来,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必将更好激发促进团队建设,二者互为作用生生不息,为学校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促使学校螺旋提升,成为高品质学校。

有效——扎实——生长

光谷五小付珍妮

8月6日下午,我们聆听了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政涛教授的《走向有效教学与教师基本功》报告,李教授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独特的教学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教授没有拿现成的“课件”播放,而是边讲边敲击键盘,以“关键词句”的方式,如“有效、新基本功、新理论需要新基本功、有效学习、什么是有效教学……”等,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如果以关键词来表述我的感受的话,那是:有效——扎实——生长。

李教授的报告从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理解“有效”角度出发,让我学会了如何把心中的抽象学生转变为具体的学生,如何提高研究学生的能力。同时,为了提高有效教学,李教授又引领我们思考三个关键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何种程度。让我懂得了教学如爬山,教学如攀登,进入课堂就如领着学生来到了山脚下,如何让学生从山脚下攀登到山顶,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给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一步步的攀登到山顶。李教授的有效教学观,让我明白了好课的标准,好课应该是把学生由原来的不好教成好,把学生由一种好转化成另一种好,使学生在好的基础上更好,好课的感觉应该具有推进感(步步、层次推进)、生成感。好课也该是刨坑课、攀岩课、拔节课。好课不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学生热闹。这样的课只有温度没有深度,二是这样的课有活动没有学习。但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去关注这些呢?大部分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只有学生活跃了,才能让听课的人觉得这才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是一节好课。现实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所谓的好课就是符合某一个听课者思路的课才是好课。所以就迫使大部分老师不是潜心去研究怎样使设计的问题步步、层层推进、不是去深研究某个问题,而是研究如何使课堂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如何热闹。所以,我觉得普通老师必须摒弃功利主义思想,潜心研究教学,研究使自己的教学怎样符合教学规律而不是符合听课者的喜好。李教授又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指导我们如何让教学有推进感和生长感,让我学会了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符合教学规律的,让我懂得了教学过程就是开放的生长、扎实的生长、温暖的生长,也让我明白了扎实在于清晰、在于细节、在于停顿、在于运用。

6 / 8

【分享交流】

第一小组讨论交流记录:

如何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

程永华:我认为要把握以下三点:1、自我学习的意识。2、同伴提醒的重要性。要格外注意向那些与自己没有多大利益冲突、没有竞争关系的同伴请教,那样会更加有效。3、专家指点的珍贵。专家、名师的指点,起码可以让你少琢磨几个月,甚至更久。

秦小华:我感觉需要从“听、想、做”三个字下功夫,即:1、听教学。现场的普遍“真理”。在教学现场,无论是听专家报告,还是观名师授课,我们总能收获很多:或是名师的组织学生策略、或是名师的教材解读拓展、或是专家前沿理论、或是专家实践指导等,这些都是我们作为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的普遍真理。我们应该倾听这些“真理”,铭记心中,方不会白白到现场一遭!

2、想自己教情的实际情况。外面看到的教学现场,和自己的教学现场毕竟有所区别。这时,我们应该学会想二个教学现场的差别在哪里,想自己如果教学,应该怎么样去调整改进。

3、做一次大胆的实践探索。不在教学中去做,去实践,学习力终究是无法提升的。

袁志博:1、精选合适内容。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当老师在现场中,怎样才能被吸引?只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才会被吸引。当现场内容是教师所需要的内容,教师的学习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才能谈学习力,这是前提。2、创新活动形式。采用合理的形式开展现场学习,不光是带给教师现场学习的新鲜感,更能让教师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达到良好学习效果。3、形成组织框架。任何现场的提供,除了基本的现场条件外,还需要参与者的融入感、角色意识、参与意识。4、及时调整提升。

5、合理激励评价。

涂振庭:1.首先要在会前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在现场时能更好的进入角色,能与演讲者有效互动。2.在现场聆听专家讲演过程中,我们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感受、体会讲演者的闪光点,来指导自己将来的工作。3.在讲座、报告后,要静心反思,将讲演所获与自己工作相印证,寻找交叉点,寻找疑问点,再反复思考,消化吸收。

[综述]

把握现场学习注重组织运用

我们小组把教学现场的界定为课内、校内、校外三方面。大家认为现场学习要遵循批判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激发教师内驱力和外推力。有如下观点:第一、提升现场学习力,作为校级组织者,要注意以下五点:

1、精选合适内容。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当老师在现场中,只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才会被吸引。当现场内容是教师所需要的学习就有了动力。

2、创新活动形式。现场学习组织形式有讲座、小组讨论、互动式、体验式等。采用合理的形式开展现场学习,不光是带给教师现场学习的新鲜感,更能让教师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达到良好学习效果。

3、形成组织框架。任何现场学习都需要形成一定的组织架构。比如我们经常进行的备课组研讨活动,就应该明确,备课组长主要做什么,中心发言人是谁,记录员是谁,活动报道谁写,发言基本顺序怎样等等。

4、及时调整提升。身处现场中,有时会因为研究的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

5、合理激励评价。

第二、提升现场学习力,作为学习参与者,要做到以下三点:

1、学会倾听:听教学现场的普遍“真理”。在教学现场,名师的组织学生策略、名师的教材解读拓展、专家前沿理论、专家实践指导等,都是我们要学习的“真理”,不铭记心中,方不会白白到现场一遭!

2、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只有边学习边思考才能有收获。

3、勇于实践:做一次大胆的实践探索。从学习现场回到自己的教学班级,我们一定要把学到的教学的普遍真理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进行尝试实践和探索。提升现场学习力的目的是改进教学,成就学生,不在教学中去做,去实践,学习力终究是无法提升的。

抓住每一次外出现场学习的机会,听了,想了,做了,相信大家的现场不会白去,学习力提升不会是梦想。

7 / 8

【作业点睛】

尊重教师需要构建多元化教研体系

一、我园教研文化:尊重教师需要构建多元化教研体系,开展多种类型的教研活动——组合型(教师与保育员等)、比较型(新教师与老教师等)、骨干引领型、求助型(教学沙龙、百家争鸣宣传栏等)等

二、教研活动宗旨: 研究真问题、表达真想法、解决实问题

三、教研活动要求:

1、研讨前的准备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预案、有提早的教研预告、有清晰地问题预设、有相关资料预备。

2、研讨中引发

能激发组员人人参与、能鼓励组员积极对话、能不断聚焦问题、能有明确的结论。

3、参与者要求

人人参与;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批判别人的观点。你可以说错说不好但是不能不说;你可以不认同别人的观点但是一定要听他说完;你可以不采纳别人的意见但是不能当场批判别人的观点。我们需要营造轻松愉悦、想说敢说愿意说的交流氛围。

4、教研组长是主持不是主讲。主持活动,抓住关键点、新观点抛出问题引发大家思考。

四、参与式教研活动的基本步骤

引出教研话题——自由分组——围绕教研话题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画出思维导图(拟出关键词)——分组汇报(用具体案例加以说明)——自评和评他

(流芳幼儿园邹红霞)

如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一、教研活动的坚持与简化:

能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研活动就需要坚持。具体到每一所学校,当然应该是有所选择性地坚持的。

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呢?

1、教研活动的目的性。目的不明确的教研活动,活动会随波逐流,耗时低效。教研活动目的切入点应该小而实,这样聚焦问题,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每学期可以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老师们提出确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难点或者疑惑。这样的教研更有针对性;能帮助老师们解决问题,自然也会受到老师们的欢迎。

2、教研活动的实践性。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教研活动更多地是针对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理论研究不是我们的任务。能够针对教学实践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的研究能力。

针对语文家常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曾经开展走班式教学研讨活动。即围绕一课时教学内容,经过教师独立备课到组内集体备课,再由一名老师在一个班级授课,同组老师听课评课,修改教案,该名老师根据第二次修改的教案再到另外一个班级授课,同组老师再次听评课,修改教案。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以上形式再次进行。这样的过程,是同组老师们围绕教研活动目的反复研究实践的活动过程,不管是授课老师还是听课评课老师都会对解决的问题更明晰,讨论会促进大家对每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3、教研活动要有深入性。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研讨,不能浅尝辄止。例如关于语文阅读教学课时划分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确定,运用走班式研讨形式,如何继续深入呢?

我们可以让一名老师先进行这样一轮的研究,然后其他老师可以继续这样轮回的授课,老师继续参与听课评课。经过这样反复研讨,同组老师对阅读教学课时划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就会非常清晰。

(豹澥一小张竹林)

8 / 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