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革命烽火燃武当 红色思想育新人

革命烽火燃武当 红色思想育新人

革命烽火燃武当   红色思想育新人
革命烽火燃武当   红色思想育新人

革命烽火燃武当红色思想育新人

巍巍武当山,绵延八百里,面临烟波浩渺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背靠莽莽的原始森林神农架。武当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翻开武当山的历史长卷,其实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多少年来,无数的英雄儿女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赞歌,革命先烈们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这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她集旅游区、林区、老区于一体。为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让她成为一代又一代人茁壮成长的摇篮。近年来,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精心谋划,充分利用武当山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挖掘老区教育资源,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改革是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变革。以往的课程体系是由国家制订,地方执行的方式实现的,结果造成了学生学了几年,却对自己的家乡历史文化、光荣传统、风土人情茫然不知,以至于出现革命传统教育空洞说教的尴尬局面。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到来,为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搭建了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实行了三级课程体系,更加为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草店小学是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学校,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创设了优越条件。为了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对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转战鄂西北的斗争事迹进行搜集整理。武当山曾是红色政权的活动地,当年在武当山紫霄宫,贺龙在武当山道长的帮助下成功挫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捕,保存了革命力量,为后来的鄂西北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紫霄宫前还长眠着几位无名红军烈士。为了让学生对这一事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学校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了红三军在武当山活动的大量资料,编写了《烽火武当山》,在广大师生中广泛传阅。

二是对武当山地区中原突围部队的史料进行搜集汇编。当年中原解放区被数

倍于我军部队的国民党反动派包围,后来突围部队的一支就沿着鄂西北突围成功,在武当山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些鲜为人知的资料学生更是知之甚少,学校搜集到这些资料并装订成册,向学生再现了当年那段激烈悲壮的场面,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三是对武当山人民解放军修建襄渝铁路时的感人事迹进行搜集整理。襄渝铁路是武当山地区唯一的一条铁路干线,铁路沿线穿山越涧,施工难度大,许多战士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如今仍然长眠在武当山烈士陵园。尽管学校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学生去扫墓,但学生对当时修建铁路的意义及修建状况还是不十分了解。为此,学校找到烈士陵园管理处,搜集到了大量的修建襄渝铁路时期的珍贵资料,然后再配合每年的清明节扫墓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是对武当山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武当山地区民风淳朴,但改革开放后,受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青少年一代对这种淳朴的民风民俗知之甚少。学校利用假期时间组织教师进行调查、访问,装订成册后学生人手一册,居然成了学生爱不释手的课外读物。通过以上同种方式,学生接受到的革命传统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式革命传统教育。

二、建立老区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建成“武当山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室”,成为特区党员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室由两个展室五大块内容组成。一是“烽火武当”主展室;二是“旧貌新颜”副展室;主展室主要有贺龙率领的红三军转战鄂西北的斗争事迹、武当山地区中原突围部队的史料、解放军修建襄渝铁路时的感人事迹、武当山的民风民俗四大块内容。副展室主反映武当山特区教育的发展历程、工作成就及各种荣誉。

展室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展示了百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旧居、实物等,再现了从1931年到至今,武当山地区中国共产党革命力量的发展历程,为解放全中国及建设武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体现了老区的共产党员、人民群众为了求解放、求翻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跟定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突出反映了宋良由、纪大纲、吴生白、刘鼎三、杜善安、黄正夏等

革命先辈和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革命传统教育展览室建成以来,共接待市委、市政府、各乡镇领导及周边地区广大共产党员、各级干部群众共2500余人次。接待各地学校学生5000余人次。我校更是把展室作为对学生红色革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每个学期都要培养一批学生讲解员,组织学校所有的班级进行参观,并在参观完毕后组织讨论、写出心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们对展室的布展、内容大为赞叹,更深刻地感受到没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坚定理念信念,好好学习,增长本领,报效祖国。

三、老区教育与时俱进,革命雨露润物无声。

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忠实履行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机构,更应该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老区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但是,如果年复一年重复地对革命战争事迹一成不变地讲述,学生受到的教育效果不够显著。因为如今的孩子生活在新社会的优越环境里,衣食无忧,对革命事迹的体会不深,以此为教材进行教育,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革命传统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将革命传统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针对声势浩大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老区北京心连心,一江清水送京城”的活动,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针对武当山旅游发展的现状,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争做武当小区民,共建山水园林城”活动,教育学生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针对学校与火车站毗邻和火车提速的特点,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火车提速知识问答”等活动,教育学生不到火车站玩耍。此举让学生了解到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解放家乡、建设家乡而献身。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先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爱祖国、爱家乡。结果,学生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堂到操场,语言变礼貌了,行为变文明了,社会公德意识增强了。

四、德育活动丰富多彩,传统教育贯穿始终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具体的德育活动上,所以教育学生的主渠道仍然是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举行升旗仪式。每周一学校师生举行升国旗仪式,从未间断。广大师生在雄

壮的国歌声中,望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爱国情感油然而生。师生国旗下讲话从多侧面、多角度对学生们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通过每一次升国旗活动都受到深刻教育,树立爱国心,增强自尊心,充满自信心。

收看爱国影视。为了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义、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每年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八部爱国主义影片,并开展影片观后感征文活动,不少学生还写出了优秀的影评,抒写了自己的爱国豪情。有千余篇征文分别荣获得省、市不同档次的奖项。

组织文艺会演。每年的儿童节、国庆节、教师节等,学校都组织全校文艺会演。要求节目必须思想积极,内容健康,教育性强,贯穿革命传统教育,体现老区精神。各校每年组织一次艺术节,给了学生一个全方位展示个性和艺术才华的大舞台。由于这些活动的经常开展,学生的思想素质、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

开展“文明创评”。学校多层次、多系列地开展了班级、学生文明创评工作。评比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十星级少先队员”、“武当小区民”等。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够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把热爱祖国的情感化作实际行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适时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主题演讲会,爱国征文竞赛,爱国卫生大扫除,组织志愿者义务清除河堤垃圾,到福利院开展心连心敬老爱老等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不贯穿革命传统教育的主线,无一不发挥老区精神的激励作用。

五、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快老区教育发展

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洒下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中在革命开放的进程中,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约,教育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究其原因,除教育装备落后外,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教育发展迟缓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呢?不可否认,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是教师队伍中的领航员,他们对于推进教育发展,塑造教育良好形象,提升教育品位至关重要,作用不可替代。但是,搞好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涉面广,任务繁重,需要每一位

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着发展。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依靠名师、骨干只能是孤军奋战,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局面。为了开动教育这艘大船,学校在提高教师素质上不惜一切代价。

首先,给教师增加知识营养餐。知识就是力量,每一位教师都有应该具备真才实学,具有渊博的学识,雄厚的知识功底,科学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学生求知的欲望,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轻松驾驭教材并准确处理教材内容。为此,我校针对教师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要求凡年龄在4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取大专以上学历,所有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必须要达到中级以上,所有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其次,强化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这个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已经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合作者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能有所创新。基于此,学校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集中强化教师综合控制把握教学能力、管理教育学生的能力、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因为只有富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只有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去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这一主阵地,定期以听讲座、开讨论会、教学观摩等形式进行新课程的研讨。

此外,在强化教师能力的同时,学校尤其注重教师的“内功”——师德。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育的真谛在于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而人格的完善是精心培养的结果。因此,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方面,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塑造学生的灵魂,学校严格要求教师以德育人,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赋予老区新时代的人性教育,加快老区教育的发展。

六、不断总结育人经验,再谱老区教育新篇

通过“老区精神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开展,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素质明显提高,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主要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l、增强了爱国爱校情感。学生在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中,爱国情感不断增强,并把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内化为具体的爱校行动。队员们自发地成立了雷锋小组,少年义工队伍,帮助同学排忧解难,学生干部也成立了少年志愿者小组,学校处处都可以看到志愿者友爱互助的身影。

2、增强了艰苦奋斗意识。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的讲话中指出:“—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的。”教育活动开展后,学生之间少了攀比之风,多了朴素之风;少了吃喝之风,多了节俭之风;少了享乐之风,多了吃苦之风;少了懒惰之风,多了奋斗之风。艰苦奋斗意识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3、增强了感恩孝顺意识。广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一代和谐社会的接班人,就要培养感恩报恩的心情,仁爱和谐的心情,要热爱祖国和人民,长大后维护世界和平。从孝顺父母开始,进一步培养热爱天下父母的情怀,像革命先烈那样,为了天下父母过上好日子做贡献。

4、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在老区精神教育活动中,从革命先烈身上吸取了精神营养,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由于武当山特区草店小学有敢立于教育改革的潮头,求真务实,克难进取,与时俱进,将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有机地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信心和勇气,所以,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老区精神扎根武当,革命传统融入校园,红色文化贴近学生的良好局面。我们将再接再厉,充分发挥老区教育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

红色故事演讲稿简短

红色故事演讲稿简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红色故事演讲稿简短,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可以借鉴的哈。 红色故事演讲稿一: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四年级二班的王国宁,我演讲的题目是《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 让我揭开这个谜吧! 王二小,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王二小。 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 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 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

这时埋伏在山顶的报社武装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 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我的演讲完了, 谢谢! 红色故事演讲稿二: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发扬红色精神,立报国之志》。 从1919年5月北京城内爆发出那觉醒的呐喊到1949年10月北京城内响彻云霄的《义勇军进行曲,从1921年七月嘉兴红船上传出的拯救中国的声音到XX年党的十七大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从马列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延续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到指引我们在新世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科学发展观的诞生。

英雄电影《太行山上》

英雄电影《太行山上》 公主岭市八中 六年一班刘敏婕 从小,爷爷奶奶就常给我讲故事,奶奶讲神话,爷爷就讲一些战争的故事,尤其是抗日的故事。爷爷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他对那段历史铭记不忘。爷爷有一天在电视播放电影《太行山上》,爷爷激动万分拉着我一起看,这次的红色经典欣赏,正好给我一个重温历史的机会,挖掘和体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精神的机会。他正好满足我对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的探索,同时我觉得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共产党员的优良精神和素质是适合当今共产党员所具备的,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忘记的那段历史,如同我爷爷所希望的那样。 《太行山上》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115,120和129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故事。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其中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15师打的一个漂亮的歼灭战,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因而,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方针的一次辉煌胜利。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日力量。 电影中第一次出现了八路军所有将领的形象,也第一次在电影里集中表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阳明堡战役,击毙日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太行山上的战役惊心动魄,事迹感人。“独臂将军”单刀战场杀敌;在电台密码被破解之后,几个师长又凭借他们的机智,通过明语来交流,使得日军不能正确得知共产党的消息…《太行山上》不仅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片,还是一部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军事片,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日军疯狂的在一个村子里搜索朱德等人的下落,凶恶的日军集中了整个村子里的民众,把他们全都关在一个房子里,命令他们只要说出八路军的下落,就可以放了他们,但是没有一个人出声。日军的将领气急败坏,命令往房子里投毒气弹。屋子里的村民生不如死,可仍然没有人屈服。后来,八路军支援部队到来成功的解救出了所有村民。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八路军之爱民如此,也难怪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正真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人捐躯的革命先辈。爱我中华,牢记历史,使我们明白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完整版)12个红色经典小故事

红色经典小故事: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红色经典小故事: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花城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在太行山上教案

《在太行山上》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作品了解历史,懂得先烈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 2、欣赏作品,能够说出歌曲的基本情绪,能够随着不同情绪的音乐开展创造性的表演活动,体验歌声中蕴含的理想、信念、斗志和豪情。 教学重点: 1、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太行山上》。 2、理解歌词内容,体会当年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 教学难点: 1、歌曲的几处大跳的气息支持、喉咙打开、声音连贯、乐句完整。 2、附点节奏、最后的高音及优美地声音歌唱。 3、发表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想,并有所感动与感悟。 教学方法: 讲解法、分析法、范唱法。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中国作曲家。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

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三、新课教学: 1、歌曲创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歌曲以饱满的情绪,热情讴歌了处于抗日战争前线的太行山军民,母亲送儿、妻子送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战场的感人形象,表达了抗日军民誓灭入侵敌人的坚定信念。 2、歌曲《太行山上》是一首混声二部合唱,2/4拍子、小调式。 3、全曲由对比鲜明的两个乐段组成。 第一乐段是一个非方整性乐段,由四个长度不等的乐句组成(9+11+5+10)。 第一乐句有引子的特点,弱拍起唱,节奏舒展开阔,有一种登高望远之感,歌颂着在世界东方开展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二乐句由“看吧”开始,节奏紧凑,坚定有力,一气呵成,表现出整个太行山脉燃起的抗日烽火;第三乐句是对第二乐句的补充;第四乐句由“听吧”开始,在结构上与第二乐句相似。细致地刻画出全民总动员,投身抗日战争的情形。在这一乐段中,弱拍起句为主的旋律进行,赋予音乐以强大的推动力;第二声部在第一声部句尾长音上给以呼应,表现出前呼后应、同仇敌忾的气势。 第二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6+6+5+8),两个声部节奏统一,正拍进入,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速度由慢而舒缓转为快而刚健,力度由跌起伏变为强劲、高涨。尤其是该乐段的再次重复,不仅进一步发展了高潮的音乐情感,而且强化了太行军民敢打必胜的英雄形象。 4、教师边弹边唱,学生倾听。 5、学生随伴奏哼唱。 6、学生跟随教师齐唱。 四、课堂小结: 总结歌曲的创作特点,学生学会这首歌的演唱。

太行山上观后感精选

太行山上观后感精选 太行山上观后感1 2021年4月21日,党支部组织观看了电影《太行山上》。此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电影表现了八路军主力部队与日寇的浴血奋战的情景,第一次出现了八路军所有将领的形象,也第一次在电影里集中表现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陽明堡战役,击毙日寇“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役等大型抗日战役。当时战火如荼,八路军和国民党同时反日,力保山西省。朱德总司令命令林彪率领一个师团在平型关拦住了日军,打伏击战。而国民党的军队就在侧翼拦住日军的退路。在发动前一天晚上下了暴雨,使山上发生了泥石流。使得八路军的人死伤了。但是,这丝毫没有阻挡他们的决心与去路。在第二天,在林彪的率领下,成功歼灭日军1000多人。由于国民党的军队贪生怕死,没有拦住日军的去路,使得日军逃走了。八路军打出了漂亮的第一仗。但是因为敌强我弱,国民党实力弱、又苟且偷生于日军于***之间,太原很快就失守了。朱德带领八路军的1个师团逃到了临汾。让另一个旅长带领2个师团在后面拦截日军。几天后,朱德和旅长顺利在林分会合。日军想乘机包围临汾将他们一网打尽,还在这关键时刻将***交流的电台密码_了,可以随时窃听***的对话。想不到八路军依靠机智与勇敢成功的逃到太行山上,就这样,太行山上的战役开始了…… 太行山上的战役惊心动魄,事迹感人。“独臂将军”单刀伤战场杀敌;在电台密码被_之后,几个师长又凭借他们的机智,通过明语(俄语)来交流,使得日军不能正确得知***的消息……从这些事迹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当时朱德领导的八路军的英勇善战、顽强杀敌,奋不顾身的精神。他们虽然人少,但是他们靠着人民群众的力量,将日本帝国主义不败的历史破灭了。他们的团结,让我切身感到了集体的力量。八路军勇敢的冲在最前线,与敌人拼搏、厮杀、甚至是肉搏战。他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槍没了用刺刀,刺刀没了就赤身上战场。许多八路军在搏杀时都与日军纠缠到了一起,拉都拉不开。可想而知,八路军在多么奋

最新电影《在太行山上》观后感五篇范例

电影《在太行山上》观后感五篇范例 观看了为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太行山上》。看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战役,那一幕幕令人奋起的场面,一直萦绕在我的眼前,让我对烈士们肃然起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行山上观后感范文,欢迎查看阅读。 《在太行山上》观后感一 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一部影片震撼着,感染着,并围绕着这部影片不停地思索。她就是——《太行山上》。看过她之后,让我对人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更深的看法。 《太行山上》是一部典型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逼真地再现了1937年至1939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太行山区与日寇奋勇作战的战争场面。我不说影片的特效技巧有多高,演出阵容有多么强大,单从电影里爆发出来的革命者不畏牺牲,英勇抗战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就让人振奋,让人热血沸腾! “让我上去干掉几个小日本!” 在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的镜头里,绵亘数十里的战场处处弥漫硝烟、战火,血肉横飞、子弹啸叫、血浆喷射,看得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最令我热血沸腾的是娘子关和平型关这两个战役。特别是平型关战役的肉搏战。镜头里一次次的撕杀,一次次的流血,一次次的牺牲,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团团围住。我屏住了呼吸,攥紧了拳头,泪水也无法控制地一滴一滴流到心房,最后不由自主地说出——“让我上去干掉几

个小日本!”这样一句话,把自己也吓了一跳。我想是因为影片超乎想象的真实,才会让我有如此剧烈的反应。 还有在老爷庙上,八路军李天佑团率先占领制高点,但凶顽强悍的鬼子即使把子弹都打光了,还是踩着同伴的尸体往上冲。狭路相逢的时候,八路军举起了大刀和折断了刺刀的步枪,怒目而视;鬼子们也毫不含糊,拉枪栓退子弹的哗啦声和叮当声响成一片。有一个镜头是敌我两个伤兵,都倒在了地上,互相怒视着。鬼子被砍掉了右腿,他咬牙匍匐着爬向一把刺刀,没想到,他并没有刺向八路,而是绝望地刺入了自己的胸口,以求速死。这种场面真实可信,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神经。 “不惜代价守住!” 在这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那个沉着冷静的林彪。或许电影没有花很大的笔墨在这个人物上,也许是历史原因,也许是出于电影本身的考虑。但是,“平型关战役”中,面对正在肉搏的士兵的求援,他就一句:“不惜代价守住!”。短短的几分钟,就把林彪这样一个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彪早年的霸气,我想,这也是影片在跳出历史定型的一个创举。 厚重的.历史,传递强大的民族精神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

【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太行山上》

【佳片U约】中国抗战片:《太行山上》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中国抗战片:《太行山上》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中国抗战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推荐词: 因为珍惜和平,我们不忘战争,回顾历史,勿忘国耻,郑重推荐!!! [影视资料] 导演: 韦廉、沈东、陈健

编剧: 陆柱国 主演: 王伍福/ 卢奇/ 梁家辉/ 刘德凯/ 李幼斌/ 工藤俊作 类型: 历史/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英语/ 德语/ 粤语/ 汉语普通话/ 日语/ 俄语 上映日期: 2005-08-15 片长: China: 117 分钟(DVD version) 又名: On the Mountain of Tai Hang 太行山上的获奖情况 2007年中国电影华表奖Outstanding Film 2006年Shanghai Film Critics Awards(Film of Merit) 2005年Golden Rooster Awards(Golden Rooster) 最佳影片 太行山上的剧情简介· · · · · ·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后,华北危急。国共合作的背景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王伍福饰)率领下东渡黄河奔赴前线抗战。山西实权人物阎锡山面对“国、共、日”三股力量颇为头疼,提出“守土抗

浅析合唱曲《在太行山上》

目录前言 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一)曲作者 (二)词作者 (三)作品创作背景 二、作品分析 (一)歌词分析 (二)曲式分析 三、作品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指挥手法方面 (二)声乐演唱方面 结语 附录

浅析合唱曲《在太行山上》 摘要:《在太行山上》是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它是为奋战在太行山上的战士们所作,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歌颂了战士们英勇杀敌、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本选题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曲式等方面入手,全面解析《在太行山上》作品的内在含义,掌握演唱合唱曲的技巧要领以及抗日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艺术处理。 关键词:在太行上;混声合唱;桂涛声;复二部曲式;作品分析 前言 回顾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时期的成就不容忽视,那就是抗战时期,《在太行山上》就是当时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战歌。在那个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公理与强权生死搏杀的时期;作者记录的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心声,而是亿万中国人在面对民族危难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一部作品,首先就是对作品内容,情感脉络和所要表达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把作品的背景,情绪的表现,曲式的运用等方面完全了然于心,胸有成竹。只有全面的了解,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准确的表达音乐的形象,做到具体、细腻、生动、感人。 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理解一首作品的第一步应该去了解作者的情况,何种背景下写成的,这样才能初步的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一)曲作者 冼星海(1905年至1945年),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里长大。[1]1928年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931年在巴黎学习。回国后面对同胞们家破人亡的遭遇,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作品,为抗日运动的宣传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其优

太行山上观后感2000字

太行山上观后感2000字 在党组织的引导下,我利用空闲时间观看了电影《太行山上》,看完《太行山上》后,我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在抗日战争民族危亡时刻,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115、120和129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故事。影片通过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役、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几次重大战役,展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军阀阎锡山等各方势力的周旋,以及反抗日本侵略军的勇气和智慧。 在片中,有这么几个片段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片段一: 八路军独臂团长一臂当关,单刀上战场杀敌、万寇莫敌,杀得浑身是血,但雁门关依旧告急,撤出阵地的命令传来,立刀于地,眼含泪花无语问苍天,红穗飘起残阳如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那是何等豪迈的气概啊!“巍巍太行山,列阵对凶顽,英雄本独臂,挥刀敌胆寒”那是何等的悲壮啊! 片段二: 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是何等的温暖啊! 片段三: 日军疯狂地在一个村子里搜查朱德等人的下落,可正好在此之前不久,朱总司令已下命令让大家都撤离了。凶恶的日军便集中了整个村子里的民众,把他们全都关在一个房子里,命令他们只要说出八路军的下落,就可以放了他们。但是,没有一个人出声。日军的将领气急败坏,命令往房子里投毒气弹。屋子里的村民面对死亡仍然没有屈服。 这个时候,朱总司令正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他看到村民们因为自己而受苦,心如刀割,便要求通信员与总部取得联系请求支援。身旁的将士不断提醒他这样做可能会暴露他们的隐藏位置,但总司令依然坚持要解救受难的民众。在这危难关头,有一名将士出来用明语

红色革命小故事

5、《丰碑》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著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著。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著。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著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著。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著。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生辰:1929年10月15日祭日:1948年5月25 日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1、刘胡兰的故事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

电影《太行山上》观后感

电影《太行山上》观后感 正值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日,学校让我们看了一部红色电影《太行山上》,看完之后,感触很深。看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军民为了革命的胜利,不畏艰险,不惧生死,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用血肉铸就我们胜利的长城,我就忍不住热泪盈眶,深觉战争胜利不易,深觉我们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 电影开篇讲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战役——平型关大捷。日本侵略者图谋中国领土已久,准备充分并且武器先进的他们来到中国以后开始了疯狂残忍没有人性的烧杀抢掠,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所以,就给了部分人一种“日军不可战胜”的假象,对于一个正在抗日的国家,这种假象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严重影响了我国军民抗日的士气。所以,我们现在急需一场胜利。于是,就有了平型关大捷。在这场战役里,我看到了中国军人在战场上战斗到失去最后一口气,我看到中国军人用他们的躯体用他们的手枪在抵挡日军的空袭,最终他们真的胜利了,他们不是凭借武器取得的胜利,他们是凭着自己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取得的胜利。这次胜利,虽不是特大规模的胜利,但却是特别振奋人心的胜利,他让中国人明白了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士气,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 一直觉得中国的红色影片应该让观众直面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太行山上》这部电影既有胜利的战役,也有许多失败的战役,不变的是不管哪场战役,都充斥着烈士的鲜血。我们作为和平的拥有者,我们享用了胜利的果实,最不该忘却的是为我们创造果实付出许多努力乃至生命的革命先驱。我们的确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我们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战争是可怕的,各种媒介传递给我们关于战争的信息也应该是如此,而不是把战争映射的是轻松的,好笑的,逗个乐,观众笑笑就过了。 作为中国人,我真的很自豪。每一个革命先烈,每一个为战争付出过努力的人,我都是感激且敬佩的。生在和平年代,我不能像他们一样扛起武器,保家卫国,但我一定要有一颗爱国的心。前几天,看了抗日战争及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阅兵,心情真的是久久不能平静,我看到了抗日老兵,看到了我们这一代的新兵,更是看到了一个国家的蒸蒸日上!!

红色经典小故事精选简短七篇汇总

红色经典小故事精选简短七篇 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关于红色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1943年的一天,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王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

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篇二 1946年的一个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

诞生在太行山上的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从1948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岁月,人民币也从战火纷飞中诞生的第一套飞速发展到如今的第五套,为支持解放战争、新中国经济建设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套人民币中,有一枚被收藏界列为珍品的“打麦场”主题贰拾元人民币,解放战争时期,就诞生在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冀南银行。“纪念建党90周年红色收藏鉴赏”系列之六、之七,将带您回溯这枚珍贵人民币藏品背后的历史…… 诞生在太行山上的人民币 试机人民币的发现 2008年9月间,长治古玩市场先后发现三张大小不等、四周残损的印有“中国人民银行”“贰拾圆”“1949”等字样的整版试机钞票,请上党钱币研究会专家进行鉴定后认为,该批钞票是解放战争时期印钞厂印刷钞票报废的尚未裁割的试机钞票,是在已经印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军用流通券”基础上用其背面重新试机的。此版人民币贰拾圆票正是1949年正式发行流通于各解放区市场的“打麦场”第一套人民币。 据党史资料记载,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军用流通券”在已经是解放区的晋东南根据地冀南银行印好一部分后,并没有来得及发行,即接到停印的命令。此时,中国人民银行也于这年12月1日在冀南银行改组先期设立的华北银行基础上成立。新版第一套人民币直接投入到了全国已连成一大片的解放区流通市场。这种情况下,后方太行山里黎城冀南银行印钞厂在印钞纸严重紧缺的条件下,只好用停印的“军用流通券”试机了。 该整版人民币试机钞票发现地在黎城西村、后背底和茅岭底,而且,钞票主题图也是直接借用冀南银行印制的一枚“1948年版”的“军民收获”冀钞上的图案。冀南银行早在抗战初期的1939年10月即在晋东南根据地黎城印刷抗币冀南票,1948年过渡改称中国人民银行二局一、二、三厂,1949年底才陆续撤出根据地的长治黎城。据当时任三厂秘书、负责全面工作的高文明在《第三印钞厂成立前后》中讲:“冀南银行第三厂是1947年7月成立的,地址在东西辽城和茅岭底。试机时,先试印一些烟盒皮。正在试印期间,上级领导决定,为支持刘邓大军南下,将永兴印刷公司划归冀南银行领导,以便更快地印刷大军南下用的钞票。”从此段回忆资料中,同样证明了冀南银行1947年7月以后在太行山老解放区印刷“军用流通券”和印制人民币的事实。 印钞厂旧址的考察 汽车从长治出发,向东北方向行驶98公里,一路颠簸,近两小时后,我们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八路军一二九师供给部、冀南银行总行、财经学校等我党许多重要机构所在地的黎城县小寨村。村前十多公里的山峦沟壑里是八路军的军械生产要地“黄崖洞”兵工厂。 步入小寨,在村中大庙北,我们来到了“冀南银行”旧址展览馆。通过对展览室内容的了解和村里老乡的走访发现,冀南银行总行最初并不在此,是从与小寨仅有三五里之遥的西村、东坡、庄上的大山里迁来的,印钞厂却一直在西村后山原址未动。当时冀南银行印钞技师张裕民的回忆资料中说:“1939年夏天,梁绍彭任发行处主任。秋天,在(黎城)东坡成立了印刷三所,郭惠亭、刘宪章、孙书田三人负责。” 西村是黎城县北面的最后一个自然村,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村里58岁的蔚张有为我们作向导。“这是当年八路军战士守在印钞厂山口的岗哨,天然的三个洞穴,可避风挡雨。一有敌情可立马进山报信。”走在前头的老蔚介绍说。

红色故事演讲稿简短.docx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红色故事演讲稿简短 下面是小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色故事演稿短,迎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可以借的哈。 色故事演稿一: 各位老: 大家好 ! 我是四年二班的王国宁,我演的目是《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首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 小的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 我揭开个吧! 王二小,河北省平山宅北南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王二小。 1941 年 9 月 16 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 300余人向南沟来,当日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他路抓八 路,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社的工作人和士就在四面的 山上藏着。 他着牛机智地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从上午9 点多到了下午 3 点多。 在二道泉山,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

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 这时埋伏在山顶的报社武装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 敌人。 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 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 1942 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 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 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我的演讲完了, 谢谢 ! 红色故事演讲稿二: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发扬红色精神,立报国之志》。 从 1919 年 5 月北京城内爆发出那觉醒的呐喊到1949年 10 月北京城内响彻云霄的《义勇军进行曲,从1921 年七月嘉兴红船上传出的拯救中国的声音到XX 年党的十七大发 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从马列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延续

在太行山上歌词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灭亡)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灭亡)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灭亡)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灭亡)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灭亡)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灭亡)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灭亡)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灭亡)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灭亡)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灭亡)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灭亡)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灭亡)

红色故事读后感15篇(优秀版)

《红色故事读后感》 红色故事读后感(一): 红色故事读后感 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过去,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幸福快乐的时光中。然而,我们却要铭记那些为了祖国未来而牺牲的烈士们,当我翻开《红色少年的故事》时,我感受到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气概,更是深深地被他们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所打动。 书中记录着许多年纪不同的少年,经历不同的爱国英雄。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刘胡兰。刘胡兰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因为对万恶的旧社会不满,而对革命事业充满了热情与向往。当因判徒的背判而被抓时,她虽是被捕人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但她却用弱小的身体,强大的精神力量从容不迫地去承受敌人残酷的刑罚,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出卖革命。最终,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为了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需要多么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在享受如今的幸福生活时,不能忘记这是无数位像刘胡兰一样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就应珍惜生活,用更好的精神风貌去应对未来。 现代社会的建设需要大家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精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那么一群为了革命事业同甘共苦,浴血奋战的英雄。在土地革命时期,黄土高原上有一支神出鬼没的少年武装红色少年先锋队。他们都是由穷人家的孩子姐成,能吃苦、胆子大也十分地团结,他们平时每一天进行操练,当敌人进攻时,他们总是团结一心、奋勇抵抗,真是人小志气大。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需要应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但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学习知识,团结在一齐共同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 书中还有少年英烈欧阳立安,抗日小英雄杨来西,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王华等英雄。在他们那一段段已经逝去的光辉岁月中,是中国少年对历史的呐喊与对未来的期望,我们就应在这最秀丽的时代中,继承少年英雄们的遗志,做一个用心向上,不断开拓的好少年,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秀丽。 红色故事读后感(二): 红色故事读后感 我被《红色少年的故事》书中的英雄人物深深感染:视死如归的刘胡兰,大义凛然的李氏姐妹,机智勇敢的王二小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狱中小烈士宋振中,神奇女交通潘香风,红色小歌仙张锦辉他们死守党的秘密,笑对敌人的酷刑,视死如归;保

高中音乐课题教案+《在太行山上》之一

课题《在太行山上》之一 课型唱歌课 教学目标1、通过教唱《在太行山上》,引导学生了解抗战时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及听赏二部合唱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作品,习唱歌曲A 部分。 教学难点在歌唱中体现作品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分段教学法、歌唱法、视唱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放音器材、风琴、竖笛。 板书设计在太行山上 简明教程 环节教师点拔学生操作目标达成备注 导课设置情境1938 年7 月,在山西游击队从事抗日工作的桂涛声找冼星海,请他为山西游击队员写一首歌。冼星海看了歌词后,以极大的热情连夜写成此歌。后来,在武汉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人演出。在声群众情绪激昂,反复要求重唱。桂涛声把此歌带至山西后,便成了山西游击队的队歌。此后,这首歌不翼而飞,迅速传遍全国,充分地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 揭示课题 出示歌曲录音聆听歌曲初步感受作品的体裁、调式、曲式、节拍、速度、情绪、演唱形式。 简短讨论群众歌曲、e 小调、二段体、二部合唱。 复听作品 教学A1 听唱模唱旋律加强听音训练先是弱起;注意七度上扬。 视唱旋律增进视唱水平注意点击拍子 习唱A 1歌词唱准曲调 评价巩固与提高抒情性 教学A 2 听唱模唱旋律加强听音训练注意七度上扬。 视唱旋律增进视唱水平注意点击拍子 习唱A 2歌词唱准曲调 巩固与提高先气势豪壮,再转入温情柔和 习唱A 部分习唱A 把握艺术风格要有抒情性,要唱得富有朝气。 小结:在这一部分里,深刻地表现了军民鱼水深情,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 个别演唱并分组演唱; 集体评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红色革命小故事

5、《丰碑》???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生辰:1929年10月15日?祭日:1948年5月25?日?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着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