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研究

智库时代 ·63·

财经智库

摘要: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有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发挥。为此,必须构建权力运行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机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联动协调配合,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多途径增加审计力量提升专业能力,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效能。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研究

中图分类号:E2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31-0063-002

张 勤

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研究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多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新时期审计工作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深入探索,不断提高监督和服务水平。

一、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先离任后审计”影响审计效果《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下文简称《实施细则》)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但基层实践中仍然以离任审计为主。浙江省宁波市某区审计局近12年的审计年度计划中,39%为先离任后审计的离任审计项目。即使是原计划中的任中审计项目,也会因为工作计划与组织实施之间的时间差而造成审计项目具体实施时相关干部已经离任的事实。“先离后审”的弊端显而易见。从公众角度看,“先离后审”是“走形式”、“马后炮”;从干部角度看,审或不审均不影响审计对象工作变动或升迁。“先离后审”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且为审计结果的运用增加了隐性风险:审计发现一般问题,已经下达的干部调整决定不宜轻易改动;审计发现重大问题,则已经下达的干部调整决定或为组织人事部门干部使用失误,势必有损组织威信。

(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运行不顺畅各地基本都已建立了由纪检监察、组织、编制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审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负责领导本地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统一组织协调经济责

任审计的规范、计划、实施、结果运用和督查调研等。但实践中,各部门“审前共商、审中协作、审后运用”的协调配合机制运转还不顺畅。组织部门每年提出下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在拟定计划草案前,由于时间余量少,审计机关很难做到广泛征求其他成员部门意见,审前共商基本没有实现。审计过程中,基本由审计机关发挥单一主体作用,其他部门对审计工作的组织开展过程关注少、参与少,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较为欠缺。此外,审计之后“问责”主体往往只是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和审计机关,其他成员部门或相关部门参与不多,这直接导致实施审计问责的整体合力不能充分发挥。

(三)经济责任审计配套制度不健全一是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够明确,评价标准的系统量化就缺乏现实基础;加之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等内容主观性较强,客观上不易量化分析,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完整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审计人员仍基本停留在定性评价的水平上,难以进行横向比较。二是问责制度建设滞后实践需要。经济责任审计意义的发挥离不开政府审计问责制的支撑,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的依据散落于审计法、政府及公务员相关法规,甚至是党内文件,层级效力低,依据不充分,权威性不高。国家层面并无有关问责的法律、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省级层面只有湖北省制定出台了《湖北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责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

(四)审计人才难以满足全覆盖要求“审计监督全覆盖”大背景下,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审计要求高与审计人员素质不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受机构编制限制,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缺

口较大,难以做到应审尽审,面面俱到。例如浙江省宁波市某区审计局2018年年度审计计划中有9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每个项目的现场审计时间为45或30个工作日;而该单位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人员不足10人。另一方面,审计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视野格局亟待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涉及经济、财政、金融、投资、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等多个专业,涵盖了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政策执行、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以及落实从严治党、廉洁从政要求等多方面的情况,客观上要求审计队伍具备宽泛的知识面。然而目前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多数为会计、审计,审计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无疑会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向纵深层次有序开展。审计人员站位不高、格局不大、视野不宽,很难真正做到全面审查、科学评价。

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构建权力运行全过程审计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领导干部任前告知制度。领导干部任职前,由组织部门告知其经济责任履职范围,明确权利与义务。任前告知将经济责任审计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前警示,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二是建立经济责任年度报告制度。在任前告知的基础上,应及时跟进干部权力运行监督。组织部门借助年度报告可掌握有关单位的动态情况,及时跟踪;审计机关可将年度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列入审计内容,对误差率进行抽查和记录。三是建立离任经济责任事项交接制度。离任交接内容要与任前告知和年度报告内容、审计评价要点基本对应起来,这既便于有效利用各阶段监督的成果,又可节约监管成本。四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度。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问责是权

智库时代

·64·

财经智库

力运行监督的归结点,要把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责任追究结果,分别存入审计对象的干部廉政档案和个人考核档案,以践行有责必究的成果转化机制。

(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联动协调配合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应当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工作规则,各成员单位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工作高效的运行机制。1.审前共商。细化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提供审计重点→审计机关提出下一年度审计计划初步建议→组织部门等提出下一年度委托审计建议→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审计计划草案→审计机关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通过审前共商,充分交换意见,了解被审计单位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有利于突出年度审计工作的重点。2.审中协作。在审计进点前,纪检监察部门向审计机关提供涉及审计对象的问题线索,提请审计机关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核实。在审计实施中,审计机关要注重与相关监督部门和主管部门的信息互通,其他相关部门应给予支持和协助。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形成前,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可以专题听取审计情况,进行综合研判。3.审后运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

据;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制度,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化;整合监督力量,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巡视等监督检查工作相结合等审计结果运用的新机制、新形式。

(三)推进经济责任审计配套制度建设首先,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财务责任、政治责任、管理责任、社会责任和生态文明责任等。地方党委书记和政府行政首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应根据二者不同的职责特点,分别确定审计重点:前者侧重于“宏观”“战略”“决策”,后者侧重于“微观”“落实”“执行”。其次,在审计内容细化的基础上,各地应构建本地区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层次分析法,既有总体评价,又有分层评价。评价指标设计要遵循责任导向、全面有重点、相对稳定、适应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社会指标与环境指标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指标体系。最后,经济责任问责只有跟相关制度与政策改革相结合,才会更加有效。各地有必要制定出台经济责任问责办法,明确“向谁问责”、“问什么责”、“如何问责”等问题。这将

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界定和问责有章可循,并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体系。

(四)多途径增强审计力量,提升监督能力

一是“外引”。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选调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引进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基本业务和管理的人才,壮大审计队伍,丰富专业知识结构。二是“借力”。借用国家机关及国有企业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解决难题。三是“合作”。严格筛选社会审计机构,向其购买“人和技术”服务,形成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有机结合。四是“内培”。通过有主题、分层次的内培外训、轮岗交流、参观见学和以考促学等方式,为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储备,拓宽工作思路、提升职业能力,促使其在工作中能自觉地站在全局政策的层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

张勤(1975-),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与审计。

【参考文献】

[1]董楠.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7.

[2]张成龙.地方党政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安徽:安徽财经大学学报,2017.

(上接第62页)

企业、企业面向市场科技创新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层面,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科技创新环境和有效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奖励机制,是推动企业面向市场、迎接挑战、推陈出新、获取利益的第一步。第二层面市场激励系统属于外部激励机制,是拉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最直接的来源,它可以接纳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果,让企业科技创新的成果以获得市场经济利益的回报来进行激励,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刺激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第三层面是来自政府层面的激励机制的构建,政府在企业科技创新行为过程中的影响不可小觑,政府会在制定政策时,会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利用财政扶持、税收倾斜、政策引导、市场规范、产权保护等手段营造企业科技创新的宏观科技创新环境。构建这一企业、市场、政府三方融合的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激励系统,旨在强调建立企业内外部激励机制共通共融,长效有序的促进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的健康稳定发展,增强企业科技竞争能力。图1 企业科技创新系统构建图四、结束语

经济新常态时期,内需疲软,出口乏力,行业、企业间竞争加剧,生产、消费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着改变,企业如何适应市场发展,是牵动国家经济发展前途的关键问题。企业可以看作是国家的“经济细胞”,企业的活力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事关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站在国家经济社会持久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筹思考,全局安排。在政府层面齐抓落实和共管,在企业层面,企业也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战略的眼光来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

【作者简介】

周斌(1973-),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电子商务、农业物流。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省泰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SRK20170106,课题为“新常态经济时期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与激励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占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六大特征及理念[EB/OL].光明网-经济频道.

[2]李树培.我国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原因与对策的博弈分析[N].南开经济研究,2009(3).

[3]程郁,王胜光.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及其政策完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11).

[4]吴二刚,李硕,安立军,魏华.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动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

[5]郑丽坤.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2(1):15.

[6]王海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经验、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法律,2010(0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