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资助,

KZCX3-SW-214号。李宝泉,博士生,E-maiI :Iibg@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2279458.html, 1)通讯作者,E-maiI :Iixzh@https://www.wendangku.net/doc/3512279458.html, 收稿日期:2003-12-25,收修改稿日期:2004-03-29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李宝泉

李新正T1)于海燕T

王洪法T 王金宝T

徐凤山T

张宝琳T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T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

提要采用1998年2月—2002年11月,共5年19个季度月对胶州湾10个站进行综合调查

的资料,对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三项数量指标与温度、盐度、底层初级生产力、底质四项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是胶州湾重要的生物类群,共发现了51种。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最高的站均为2号站,

分别为1015.6g /m 2和1041ind /m 2。软体动物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底质、

温度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底栖软体动物的出现种数和平均栖息密度与底层初级生产力呈线形相关,但三者与盐度的关系不明显。关键词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生物量,栖息密度,环境因子

中图分类号

@958.1

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影响着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状态,同时生物活动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Beukema

(1989)认为同一地区的同一类群的几个种如果具有相类似的变化模式,则存在一个共同的导致这个变化的因素,通过长期的、大规模的连续观测可以分析这种变化模式,发现引起该变化的主要因子。

胶州湾底栖生物组成复杂、数量丰富,其中软体动物种数较多,生物量贡献最大。底栖软体动物由于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较大,在底层食物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其种数和生物量存在有规律的季节变化,对其他生物如甲壳类、多毛类和棘皮动物都产生较大的影响。系统的胶州湾生态学研究已开展较多(刘瑞玉等,1992;孙滨等,1992;毕洪生等,1996,2001;李新正等,

2001,2002)

,但有关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较少。霍文毅等(2001)研究了胶州湾中肋骨条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吴增茂等(1991)研究了胶州湾的生态动力学,建立了一个水层-底栖生态系耦合的动力学模型。本研究将通过对近年来对胶州湾常设观测站位的调查取

样所获得的软体动物样品的分析,阐述软体动物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找出影响软体动物数量分布与变化的主要因素。

!材料与方法

胶州湾内设10个观测取样站(图1),进行大

型底栖动物季度取样(按2、5、8、11月进行)

,每季图1

胶州湾10个取样站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ten sampIing stations in Jiaozhou Bay

第36卷第3期

海洋与湖沼

VoI.36,No.32005年5月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May

,2005

度一个航次,每航次每站用取样面积0.1m 2的表面采泥器重复取样两次,用孔径0.5mm 筛网冲洗去泥,获得样品用酒精固定,随后将软体动物样品经种类鉴定、个体计数、生物量计算,再与同时获得的温度、盐度、底层初级生产力、底质四项环境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数据统计方法:

总种数:1998—2002年19个季度月每站所出

现的种数之和(重复出现种以1种计)

。出现种数:每站所出现的总数总和,包括重复出现种。

平均生物量:1998—2002年19个季度月每站或每季度的生物量总平均值(没有采集到任何生物的站位不计,如采集到其他生物,但没有软体动物,则按0计算)

。平均栖息密度:1998—2002年19个季度月每

站或每季度的栖息密度总平均值(同上)。

初级生产力:由胶州湾生态站采用黑白瓶培养法测定。运用14C 标记法,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进入颗粒态的放射性碳被认为是初级生产力。

!

结果

!."

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种数变化

1998年2月—2002年11月共采到软体动物

51种。优势种是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

常见种有秀丽波纹蛤Raetellops pulchella 、秀丽织纹螺Nassarius festiuus 、银白壳蛞蝓Philine argentata 、

滑理蛤Theora lubrica 、圆楔樱蛤Cadella narutoensis 、

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 、津知圆蛤Cycladicama tsuchii 等。稀有种为牡蛎Cras-sostrea sp .、

胶州湾角贝Episiphon kiaochowwanensis 、三口螺Triphora sp .、篮蛤Corbula sp .、蓝无壳侧鳃Pleurobranchaea nouaezealandiae 、

耳口露齿螺Ring-icula (Ringiculina )doliaris 、海参寄生蛤Pseudopy-thina ariakensis 等。

从表1可以看出,

总种数基本上每年的春夏季较高,秋冬季相对较低。8—11月份总种数出现次数逐步减少(2001年除外),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8月份,为23种;最低值出现在2002年2月份,仅为8种。

表"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各季度总种数、平均生物量(g /m 2)和平均栖息密度(ind /m 2)

Tab.1

TotaI species ,average biomass

(g /m 2)and density (ind /m 2)of macrobenthic moIIusca of Jiaozhou Bay in different season

年度

秋冬总种数

平均

生物量平均

栖息密度总种数平均

生物量平均

栖息密度总种数平均

生物量平均

栖息密度总种数平均

生物量平均

栖息密度19982229.5323.02333.486.012252.790.018161.4138.019991039.3115.51184.831.511203.2

88.7

97.213.920002117.372.01463.063.210

3.723.8200111 1.511.51239.6203.91623.657.51383.833.220021911.261.01335.7102.014 2.425.5827.68.5平均

16.6

19.8

116.6

14.6

51.3

97.3

13.3

120.5

65.4

11.6

56.7

43.5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底质

10个检测取样站的底质组成见毕洪生等

(1996)。由表2可以看出,1号站和8号站总种数都超过20种,数量较大;2号站和4号站出现种数

表!

胶州湾各站大型底栖软体动物总种数、平均生物量及平均栖息密度

Tab.2Species numbers ,biomass ,density of macrobenthic moIIusk in each station in Jiaozhou Bay

站位12345678910总种数2619181915171423714平均生物量(g /m 2)

106.11015.6760.3157.322.986.921.352.7 2.0 4.2平均栖息密度(ind /m 2)

170

1041

825

191

136

75

115

392

27

51

194海洋与湖沼36卷

次之,为19种;9号站数量最少,仅出现7种。1、2、4、8四个站底质为粉沙-粘土混合底质类型,9号站为粗砂底质。

2、3号站平均生物量非常高,分别达到1015.6g/m2与760.3g/m2。9号站最低,为2.0g/m2,10号站次低,为4.2g/m2。

2、3、8号站底栖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范围为392—1041ind/m2,数值较大;9、10号站较低,分别为27和51ind/m2;其余各站在75.2—191 ind/m2之间。

!."底栖软体动物的季节变化

表1列出了不同季节软体动物的总种数,平均生物量与平均栖息密度。从中可以看出春、夏季总种数最多,秋、冬季总种数较少。

而生物量除1998年冬季有一个峰值外,其余月份变化基本是11月份最高,2至8月份生物量缓慢上升。但2001—2002年11月平均生物量偏低。

软体动物的平均栖息密度,5月较2月和11月份要高,但也存在一些例外,1998年4月和2001年8月平均栖息密度显著较高。

!.#盐度与底栖软体动物

平均盐度及其与底栖软体动物出现种数、季度月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的关系见表3。胶州湾5年来,2、5、11月份各站的盐度变化不大,而8月份各站的盐度均有较大波动,其中以1、2、3、4号站的盐度波动最大,因为该4站靠近海岸,8月份因降雨和陆地河流使其盐度变低。1、2、3、4四个湾内站受近岸流的影响较大,5年平均盐度普遍较低,5、6、7、8四个站盐度稍高,9、10两个湾口和湾外站盐度最高。季度月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都表现出1、2、3、4站稍高,5、6、7、8站次之,9、10站最低。出现种数则没有类似的规律。数据相关分析结果(表3、表4)表明,三者与平均盐度的两两相关系数都低于临界值。

表"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各项统计数据Tab.3Data Of macrObenthic mOiiusca in JiaOzhOu Bay

站位出现种数季度月平均生物量

(g/m2)

季度月平均栖息密度

(ind/m2)

平均盐度

平均初级生产力

[mgC/(m3?d)]

16028.748.031.402129.1 251281.2287.331.388129.2 349208.9192.131.328126.2 45946.550.631.676122.2 542 6.038.431.911121.6 6329.521.931.749114.8 732 5.534.731.933111.8 86914.6123.531.848123.5 9210.58.631.95494.7 1023 2.212.732.096100.0标准差16.599.891.90.27112.0

表#数据相关分析结果

Tab.4Resuits Of regressive anaiyze

项目种数-盐度平均生物

量-盐度

平均栖息

密度-盐度

种数-底层

初级生产力

平均生物量-底

层初级生产力

平均栖息密度-底层

初级生产力

相关系数!-0.58-0.80-0.700.850.540.63决定系数!20.340.580.490.730.290.39相关性否否否是否是

注:临界值!

"=0.632("=0.05)

3期李宝泉等: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195

2.5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底层初级生产力

底层初级生产力在胶州湾的分布与盐度正好相反,湾口和湾外低而向湾内依次增加,1号站最高。此外,底层初级生产力还随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峰值在8月份,5月和11月出现两个小峰值,2月最低。底栖软体动物的出现种数和平均栖息密度与底层初级生产力具有较密切的关系,而平均生物量与之关系不很明显。出现种数和栖息密度与底层初级生产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63,均高于临界值临界值!"=0.632("=0.05),相关性明显。而平均生物量与之的相关系数0.54低于临界值,相关性不明显(表4)。3讨论

3.1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种数变化

刘瑞玉等(1992)、孙滨等(1992)认为软体动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别是8—11月期间,每站的平均种数明显的下降,在胶州湾内这种变化是软体动物特有的现象,多毛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都无此特点。作者的统计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特征。

菲律宾蛤仔作为底栖软体动物的优势种,其分布范围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都对底栖生物生物量和分布密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吴耀泉等(1992)通过分析1989—1990年菲律宾蛤仔的资源调查,认为由于捕捞过渡和资源破坏严重,菲律宾蛤仔的分布区缩小,密度下降,蛤仔的各年龄组的组成也以1龄个体为主(占97.3%),2龄个体(2%)和3—4龄个体(0.4%)较少。

3.2底质

胶州湾的沉积物除个别点外,均为陆源碎屑沉积,呈斑块状镶嵌分布。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为0.38%—1.91%(刘瑞玉,1992)。作为底栖动物的主要生境,尤其是埋栖性的软体动物,不同的底质栖息的软体动物种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有较大差异。Gray(1974)认为底栖生物群落的分布同沉积类型密切相关,泥沙等混合型沉积环境的多样性高于泥或砂等匀质的环境;Sander(1956)也认为控制底栖生物分布和丰度的重要因子是底质的特征;作者的统计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1、2、4、8四个站底质为粉沙-粘土混合底质类型,四个站的平均种数都超过10种;9和10号站为粗砂底质,其平均种数最少4.2和4.6种。9和10号站的平均生物量也是最低。栖息密度则是在2、

3、8号站较高,9、10号站较低。2、3号站生物量特别高,主要是由于这两个站位离菲律宾蛤仔人工养殖区距离较近,大量自然和人工养殖的蛤仔苗种对生物量的贡献巨大。9号站靠近胶州湾口,水流湍急,生物量和种数都非常少。

3.3温度

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影响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和分布范围。温度对底栖生物的影响虽然不及对海洋表层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的影响剧烈,但对栖息在温度有明显变化海底的底栖生物也有较大的影响。朱鑫华等(1994)曾报道丰盛度指数与温度的简相关系数达0.9172,复相关系数为0.9506。胶州湾属暖温带性质,水深较浅,底温的季节变化较明显,因此对底栖软体生物的影响较大。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明显,数值差异较大。底栖软体动物生物量秋季最高,是因为许多贝类如主要优势种菲律宾蛤仔(包括天然和人工养殖种),春季产卵的幼体,经夏季的生长,至秋季个体已经长大[壳长和壳高分别为7.5mm和5.6mm(吴耀泉,1992)],对生物量的贡献较大;翌年春季2龄菲律宾蛤仔达性成熟,排放精卵后,软体十分消瘦,生物量此时最低(2月)。平均栖息密度则相反,为春季最高,因为春季产卵发育成的幼体数量较大,虽然它们对总生物量贡献很小但对栖息密度影响很大。夏季至冬季随着幼体的自然死亡和被捕食,幼体的数量逐渐下降,因此栖息密度也随着降低。这显示出生物量的高峰值和栖息密度的高峰值不完全一致。这一结果与李新正(2002)所得结论基本相符。平均种数随温度的季节变化不如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变化明显,基本是5月和8月数值稍高,11月次之,2月最少。

3.4盐度

胶州湾盐度分布比较均匀,大部分区域均在31.8以上,总体趋势为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因此盐度对底栖生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河口附近区域,该处因河流淡水的注入,尤其是在雨季,大量注入的淡水能引起盐度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该处的群落组成和丰度,本次观测的1、2、3、4四个湾内站,仅在8月份测得盐度较低,而其他站位和其他月份所测盐度变化不大,由于栖息在海底,盐度的轻微波动对其平均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影响均较小。

196海洋与湖沼36卷

!."底层初级生产力

底层初级生产力与底栖软体动物的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其与软体动物出现种数和平均栖息密度具相关性,而与生物量的相关性不明显。这可能由于大量的菲律宾蛤仔对生物量的贡献巨大,但它们仅分布在离养殖区较近的2、3号站。底栖软体动物大多属滤食性和啃食性,同时其活动范围有限,大多数营固定或埋栖生活,对水层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摄食有限。因此底层初级生产力对底栖软体动物的影响力可能不足以抵消其他环境因子对软体动物的影响。底泥中叶绿素的含量可能对底栖软体动物的影响更大,但因资料不全,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影响底栖软体动物的环境因子还有很多,如污染、人为捕捞和养殖、海流、底泥中的ATP含量、有机物含量、POC的沉积速率、底水界面的C 通量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底栖生物,如温度影响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格局,夏季初级生产力为全年的峰值,底质粒经组成也存在长期的变化,海水养殖对水域和底质都产生重大的影响(焦念志,2001),这些短期和长期变化都影响底栖生物的分布和丰度。同时,底栖软体动物的活动也改变周围这些环境因子,两者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也必有主次之分。本文讨论的环境因子,底质、温度、盐度和底层初级生产力,以底质和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

致谢本研究得到项目组首席科学家孙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胶州湾生态站和项目其他课题组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本文的完成得到了刘瑞玉院士等专家的支持并提出宝贵意见,特别表示衷心感谢。刘录三、王永强、帅莲梅、王少青、李士玲、徐琰、张昭等参加了部分取样考察,中国科学院胶州湾生态站提供了温度、盐度、初级生产力数据,谨致谢忱。

参考文献

刘瑞玉,徐凤山,崔玉珩,1992.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

见:刘瑞玉主编.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北京:科学出版社,220—229

孙滨,刘瑞玉,崔玉珩,1992.软体动物数量的季节变化.见:刘瑞玉主编.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北

京:科学出版社,238—256朱鑫华,吴鹤洲,徐凤山等,1994.黄渤海沿岸水域游泳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海洋学报,16(3):102—111

毕洪生,冯卫,1996.胶州湾底栖生物多样性初探.海洋科学,6:58—62[Bi H S,Feng W,1996.The diversity of macrobenthos in Jiaozhou Bay.Marine Science,6:58—62]毕洪生,孙松,孙道元,2001.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变化.海洋与湖沼,32(2):132—138[Bi H S,Sun S,Sun D Y,2001.Changes of macrobenthic commu-

nities in Jiaozhou Bay.OceanoIogia et LinmoIogia Sinica,32(2):132—138]

吴增茂,翟雪梅,张志南等,2001.胶州湾北部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的动力数值模拟分析.海洋与湖沼,32(6):588—597[WU Z M,Zhai X M,Zhang Z N et al,2001.SimuIation anaIyses on the peIagic-benthic coupIing ecosystem,northern Jiaozhou Bay.OceanoIogia et LinmoIo-

gia Sinica,32(6):588—597]

吴耀泉,1992.菲律宾蛤仔生物学与资源.见:刘瑞玉主编.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北京:科学出版社,339—357

李新正,于海燕,王永强等,2001.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现状.生物多样性,9(1):80—84[Li X Z,Yu H Y,Wang Y O et al,2001.Study on species of macrobenthic fauna in Jiaozhou Bay.Biodiversity Science,9(1):80—84]

李新正,于海燕,王永强等,2002.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动态的研究.海洋科学集刊,44:66—73[Li X Z,Yu H Y,Wang Y O et al,2002.Study on guantitative dynamics of macrobenthic fauna in Jiaozhou Bay.Studia Marina Sinica,44:66—73]

焦念志,2001.海湾生态过程与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338

霍文毅,俞志明,邹景忠等,2001.胶州湾中肋骨条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海洋与湖沼,32(3):311—318[Huo W Y,Yu Z M,Zou J Z et al,2001.Outbreak of

Skeletonema costatum red tide and its reIations to environ-mentaI factors in Jiaozhou Bay.OceanoIogia et LinmoIogia Sinica,32(3):311—318]

Beukema J J,1989.Long-term changes in macrozoobenthic abundance on the tidaI part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Dutch Waden Sea.HeIgoIander Meeresuntersuchungen,43:405—415

Gray J S,1974.AnimaI-sediment ReIationships.In:Barnes H ed.Oceanography and Marine BioIogy:An AnnuaI Review.

London:AIIen&Unwin,12:223—261

Sanders H L,1956.The bioIogy of marine bottom communities.

BuIIetin of the Bingham Oceanographic CoIIection,15:345—414

3期李宝泉等: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197

198海洋与湖沼36卷

MACROBENTHIC MOLLUSCA FAUNA AND ITS RELATION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JIAOZHOU BAY

LI Bao-ouan,LI Xin-zheng T,YU Hai-Yan T,WANG Hong-Fa T,

WANG Jin-Bao T,XU Feng-Shan T,zHANG Bao-Lin T

(Institute of Ocea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Oingdao,266071;

Graduate School,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39)

T(Institute of Ocea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Oingdao,266071)

Abs Mollusca are one of the common marine populations in Jiaozhou Bay.They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food chains in the area,because of its huge biomass.Rich ecological researches on of Jiaozhou Bay have been per-formed in the past.However,the relationship of macrobenthic mollusca fauna to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s still un-clea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ed temperature,salinity,sediment,and bottom primary product.Ten stations were set up for observation and sampling.Sampling were performed in each season(spring-May,summer-August,au-tumn-November,winter-February)from Feb.1998to Nov.2002,and collected by0.1m2grabber.The samples were preserved in alcohol,then classified,counted,and weighed later.

Fifty-one mollusk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that dominated by Ruditapes philippinarum.Other species were com-mon including Raetellops pulchella,Nassarius festious,Philine argentata,Theora lubrica,and Cadella narutoensis.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are followed.The maximum number of species was26,found at Station1,and the low-est number was7,at Station9.The highest average biomass was1015.6g/m2at Station2,the lowest average biomass was2.0g/m2at Station9.Density of benthic mollusk varied greatly in different samples,the highest density was1041ind/m2at Station2,which is due to a large amount of R.philippinarum,and the lowest density was only 27ind/m2at Station9.In spring,the density was highest,116.6ind/m2;in autumn,the biomass was highest,120.5g/m2.

Data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verage density and biomass of mollusk in this study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ediment feature.Sediments in Stations1,2,4and8were mixture of fine sand and clay.All the indicators,such as average number of species,density and biomass of mollusk lived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Stations9and10,where the sedi-ment was coarse sand.The result accorded with the finding of Gray(1974)and Sander(1956).

In terms of temperature,because Jiaozhou Bay is classified meteorologically as warm temperate zone,and the depth is shallow(average7m,maximum70m),so the bottom temperature would greatly fluctuate in different season,which then had a enormous effect on the biomass and density of macrobenthic mollusca.In spring,R.philippinarum grew very fast,then matured and reproduced.Therefore,the biomass they live on began to decrease,but the density was high;in autumn,they grew very fast although some young mollusks were taken by predators,so the density still decreased rapidly,but the biomass increased.

In Jiaozhou Bay,the salinity change is relatively even,31.8in most of the regions.This small fluctuation had minor effect on macrobenthic mollusk fauna.Most of the macrobenthic mollusks are filter and deposit feeders,which intake food from bottom waters and detritus.

Regressiv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verage density and biomass had correlativity with bottom primary product in Jiaozhou Bay,while their relation to salinity was indistinct.

wo ds Jiaozhou Bay,Macrobenthic mollusk,Biomass,Density,Environmental factor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 A. 体内水分散失,血液循环停止 B. 体表逐渐干燥, 无法呼吸 神经系统遭到 C. 离开了穴居生活 D. 破坏 而在玻璃板上几乎不能 15、蚯蚓在粗糙的纸板上可以爬行, 爬行,其原因是( ) 。 A.玻璃板摩擦力大 B .蚯 蚓不能在土壤之外爬行 C.蚯蚓的运动要借助刚毛的活动 D .玻璃 板不能粘住蚯蚓的身体 防御敌害 15、蝗虫外骨骼的作用( ) A B 协助运动 C 有利于捕食 D 防止水分蒸发 课堂总结( 2 分钟)七嘴八舌 你说我说,本节学会了什归纳总结 么,收获了多少 板书设 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常见动 物: 河蚌、扇贝、文蛤、缢蛏、鸣蝉、蟋蟀、蝴蝶、蜘蛛、 石鳖、蜗牛、乌贼蜈蚣、虾、蟹、蚊、蝇 主要特 征: 1、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1 、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 2、运动器官是足。2、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作业设计: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 V”,错误的画“×”。 (1) 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 (2) 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 ) 2.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活环境及获取食物的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利用刺细胞帮助捕获猎物; B. 寄生虫终生生活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存; C. 软体动物生活在水中,靠入水管、出水管获取水里的食物颗粒; D. 节肢动物生活在陆地上,利用口器获取食物 3.用线将以下动物类群与对应的特征连接起来。 腔肠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线形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环节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节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4 软体动物的贝壳与昆虫的外骨骼,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学反思:

胶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省政府、青岛市政府和胶州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84.31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78.35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96万人。增长7.07%,年平均增长1.22%。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26.6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9.96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2人减少了0.12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42.05万人,占总人口的49.88%;女性为42.26万人,占总人口的50.1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的98.22上升为99.50。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3.35万人,占15.83%;15-64岁的人口为61.94万人,占73.4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9.02万人,占10.7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20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6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5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5.07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11.70万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35.97万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21.68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314人上升为6014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0649人上升为13877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26345人上升为42664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3673人下降为25715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为4.11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2.59万人,文盲率[5]由8.55%下降为4.87%,下降了3.68个百分点。 六、人口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分布如下: 阜安办事处9.28万人 中云办事处8.24万人 北关办事处 3.64万人 三里河办事处 6.29万人 云溪办事处 3.17万人 胶东办事处 6.10万人 营海办事处 3.76万人 李哥庄镇 6.57万人 胶莱镇 3.89万人 马店镇 3.71万人 胶北镇 3.03万人

青岛

第一章青岛的自然环境 1.1基本情况 青岛建置于1891年,昔称胶澳。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唠山、城阳、黄岛等七区)面积1159平方公里,所辖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等五市为9495平方公里。2007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838.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535.9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9%;乡村人口为302.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6. 1%。 青岛作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是山东半岛发展的经济龙头。2008年,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实现生产总值4436.18亿元,增长率为13.2%,占全省总量的14.3%。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较快,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62亿元,增长12.1%,家电电子、汽车机车、造修船、海洋工程、石油化工等制造业集群初具规模。 在区域发展方面,青岛市提出“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线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思路和构筑“一主三辅多组团”现代化城市框架构想。根据规划,青岛市区不再布局工业项目,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城阳、黄岛两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融合;即墨、胶州、胶南、平度和莱西五市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着力构建区域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的县域服务业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港口、开放、品牌、旅游、海洋科技、奥运城市的特色,经济总量进入国内大中城市前10位。 1.2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119°30′—120°00′E、35°35′—37°09′N之间,市区将胶州湾环抱其中且依水而长,即墨、胶州和胶南三市濒临海岸,平度和莱西两市处于内地。海岸带大陆陆域总面积5965.46k㎡,其中,市区面积为 110 k㎡,,所辖胶州、即墨、胶南三市面积为4863.4k㎡。大陆岸线长730.64km,占山东省岸线的1/4强,岸线资源非常丰富。 青岛港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几十条,并有国际游轮不定期来港。水路距上海港404海里,天津港460海里,广州港1169海里、香港1160海里、釜山495海里、新加坡2413海里;距北美、西欧、澳大利亚等港口超过5000海里。公路有济青高速、青银高速、

青岛概览

青岛概览 历史沿革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进行了英勇斗争。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迫使日本于1922年2月4日同中国政府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同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其行政区域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解放后,改属山东省省辖市。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

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人口简况2005年底,全市共有740.9万人(户籍人口),比上年(下同)增长1.3%。其中,市区265.43万人,增长2.7%;五市475.47万人,增长0.6%。全年新出生人口75530人,出生率10.26‰;死亡48109人,死亡率6.54‰;全年净增人口9782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72‰。全市登记暂住人口(1个月以上者)122.48万人,其中市内四区34.06万人。 根据青岛市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统计,全市除汉族外,有满、回、朝鲜、壮、蒙古、土家、苗、锡伯、高山、维吾尔、瑶、白、藏、仫佬、仡佬、畲、布依、纳西、侗、达斡尔、彝、水、怒、俄罗斯、傣、毛南、鄂伦春、傈僳、佤、哈尼、鄂温克、土、拉祜、普米、撒拉、景颇、羌、黎、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布朗、阿昌、塔吉克、裕固、京、塔塔尔、独龙、基诺、赫哲族等5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数为3301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44%。 行政区划 建国以来,青岛市行政区划变动较大。1949年底为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1951年6月,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主要农作物和肉类产量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主要农作物和肉类产量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主要农作物和肉类产量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主要农作物和肉类产量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主要农作物和肉类产量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主要农作物和肉类产量数据专题报告对关键因素年末总人口,粮食面积,粮食产量,油料产量,蔬菜产量,水果产量,肉类总产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主要农作物和肉类产量数据专题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主要农作物和肉类产量现状 (1) 第二节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指标分析 (3) 一、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总人口现状统计 (3) 三、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比重统计 (3) 四、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总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总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同全省年末总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青岛胶州市粮食面积指标分析 (7) 一、青岛胶州市粮食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粮食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青岛胶州市粮食面积占全省粮食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青岛胶州市粮食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青岛胶州市粮食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粮食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青岛胶州基本情况

青岛胶州基本情况 (包括自然条件、社会发展、地震分析、工业农业、高等教育等情况) 青岛胶州市招商局 2010年12月7日

目录 第一部分:青岛胶州情况 (2) 第二部分:山东地震带分布情况 (5) 第三部分:工农业情况 (9) 第四部分:青岛高等教育情况 (19)

第一部分:青岛胶州情况 胶州隶属于山东省。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陆地总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近海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417.23万,辖17个市140个县(市、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目前与山东有经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200多个。2010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各省GDP 排名中,山东GDP为33805.3亿元,位居全国第三。青岛是山东省的副省级城市。位于太平洋西岸、黄海之滨、山东半岛南端,面积10654 平方公里,胶州湾海域面积367平方公里,人口838万人。处在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和最适合人居的城市之一。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陷,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沁下三角州及海冲蚀平原等。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从崂顶向北绵延至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南部为大珠山(海拔486.7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595.1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及沿海诸河三大水系。

青岛胶州湾大桥怎么走

30日下午2时以后,市民就可以驾车或坐公交车,从胶州湾大桥或胶州湾隧道穿越胶州湾。桥隧通车,市民开车如何走?将是大家最为关心的内容之一。帮市民提前探路,记者昨日分别走上即将通车的隧道和大桥,给市民绘制一张桥隧行车导航图。 胶州湾隧道这么跑 为了搭建便捷的交通路网,在胶州湾隧道开建后不久,我市先后启动了多个交通工程,自西向东分别是胶州湾隧道青岛端接线工程、东西快速路三期工程,往北是新疆路高架快速路工程、环胶州湾高速市区段拓宽改造工程(建成后市区段更名为“环湾路”)。 隧道青岛端接线工程:两高架两主隧两匝道 该工程包括两高架、两主隧以及两条匝道,两条高架分别为四川路高架和云南路高架,两条主隧分别为四川路主隧和云南路主隧,两条匝道则是台西三路匝道和团岛二路匝道。从莘县路、云南路和四川路交界口处,高架桥分为两个支线,一条支线沿云南路延伸,一条支线则沿四川路延伸,这两条高架桥就是隧道青岛端接线工程的两条高架,云南路高架桥是出口连接线,四川路高架桥为入口连接线。 近期开盘预告最新开盘楼盘 该工程已建成,将于6月30日与隧道一起实现通车。 东西快速路三期:6月30日实现通车 该工程全线采用高架形式,由东西快速路高架、莘县路立交和莘县路高架三部分组成。工程桥面总长度约为3411米,其中东西方向全长约898米,南北向全长1138米,莘县路立交1375米。全线均为双向六车道,桥面标准宽度为25米,其中立交桥桥面标准宽度为9.5米。东端自胶州路与长清路路口,沿沧口路、市场三路之间狭长带,以高架形式跨过胶济铁路后接入莘县路立交;南端在山西路与隧道接线工程对接;北端在上海路接入正在启动建设的新疆路高架快速路。 目前该工程已建成,将于6月30日实现通车。但由于新疆路高架桥还没建成,因此快速路三期北端无法实现通车,其他各上下桥口均可畅行无阻。 新疆路高架快速路工程:明年下半年建成通车 该工程南端与东西快速路三期工程相接,平行胶济铁路西侧,沿冠县路、新疆路、渤海路向北高架,分别跨过普集路、铁路货场后接入昌乐河右岸,向北主线分为两幅,分别沿昌乐河两岸高架,最后经昌乐河立交接入杭州支路-鞍山路快速路。整体工程全长约 3.5公里,整个高架桥标准段为双向六车道。 该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还无法通车。预计明年下半年建成通车,届时市民可以通过辽阳路上杭鞍快速路,然后左拐上进入东西快速路三期到达隧道,也可右拐上环湾大道,驶入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教材分析 软体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跟环节动物有密切的关系,软体动物门种类很多。它们的身体柔软而不分节,具有皮肤延伸而成的外套膜,体表有由外套膜的分泌物形成的石灰质贝壳,具有保护作用。这是软体动物长期适应不太活动的生活方式的结果。节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或类似于环节动物的祖先。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身体都有许多体节构成,但节肢动物的分节是异律分节并且有外骨骼,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是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类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常见的无脊柱动物。 (2)概括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3)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过程中,继续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归纳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的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河蚌和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课前准备 课件、蝗虫模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观察引入:课前,教师准备一些蚯蚓、水蛭、沙蚕、河蚌、田螺(或蜗牛)以及乌贼的图片。课上先将环节动物的三张图片依次展现给学生,同时提问:“它们是什么动物?”“有什么特征?”然后,出示河蚌等软体动物的图片,同时提问:“这些是什么动物?”“它

们有什么特点?”由于学生对学过的环节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对蚯蚓等能够很快地答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但对于河蚌等未曾学过的动物,学生的回答就会多种多样。此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发言,不要急于解释,学生的回答越不一样,其兴趣性就越强。在掌握时间的前提下,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并借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授课 (一)软体动物 1.初步认识软体动物 刚才说到的这些动物,贝壳内的身体非常柔软,因而称之为软体动物。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世界的第二大类群。河蚌、扇贝、文蛤等都是我们熟悉的软体动物。下面我们就以河蚌为例来认识软体动物 2.河蚌的形态结构 首先让学生观察河蚌的形状,再用手触摸贝壳的硬度,边思考贝壳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贝壳能够保护河蚌内部柔软的身体。接着问“贝壳是怎样形成的呢?”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再观察贝壳内部结构并了解其作用并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3.其他软体动物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再向学生介绍1~2种其他软体动物形态结构如:蜗牛、乌贼。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其他软体动物时,要有意识地点出他们相似的特点。为最后总结归纳出软体动物主要特征奠定基础。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除了介绍一些经济价值外,应强调软体动物也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类群。它的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人类对软体动物不仅仅是利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维持它的稳定性,从而达到维持地球环境稳定的目的。 (二)节肢动物 1.从实物引入:首先将蝗虫标本展示给学生,然后直接提出问题,如:“大家拿到的动物是什么?”“谁能描述一下蝗虫的形态?”“节肢动物的最大特点是足分节,大家看看手中的蝗虫标本,它具有这个特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的分类地位向学生讲明,从而引出节肢动物。 2.观察认识几种节肢动物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完成课本观察与思考。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这些动物的形态结构相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设计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 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 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板书设计 第二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 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 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壳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堂堂清 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 ) A河蚌 B蜗牛 C乌贼 D扇贝 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 C) A鳃 B贝壳 C斧足 D腹足 3、软体动物用足缓慢运动,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食,并排除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 进行呼吸 4、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后反思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和主要农作物产量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和主要农作物产量3年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序言 本报告全面、客观、深度分析当下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和主要农作物产量现状及趋势脉络,通过专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手段,剖析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和主要农作物产量重要指标即年末总人口,粮食面积,粮食产量,油料产量,蔬菜产量,水果产量等,把握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和主要农作物产量发展规律,前瞻未来发展态势。 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和主要农作物产量解读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处理。无数据不客观,借助严谨的数据分析给与大众更深入的洞察及更精准的分析,体现完整、真实的客观事实,为公众了解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和主要农作物产量提供有价值的指引,为需求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和主要农作物产量数据解读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目录 第一节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和主要农作物产量现状 (1) 第二节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指标分析 (3) 一、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总人口现状统计 (3) 三、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比重统计 (3) 四、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总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总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青岛胶州市年末总人口同全省年末总人口(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青岛胶州市粮食面积指标分析 (7) 一、青岛胶州市粮食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粮食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青岛胶州市粮食面积占全省粮食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青岛胶州市粮食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青岛胶州市粮食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粮食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9)

胶州湾跨海大桥

青岛海湾大桥又称胶州湾跨海大桥,它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22青岛/url到兰州高速公路的起点段, 是山东省“五纵四横一环”公路网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岛市规划的胶州湾东西两岸跨海通道“一路、一桥、一隧”中的“一桥”。起自青岛主城区海尔路经红岛到黄岛,大桥全长41.58千米,投资100亿,历时4年,全长超过我国杭州湾跨海大桥与美国切萨皮克跨海大桥,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于2011年6月30日全线通车。是我国建桥者自行设计、施工、建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特大跨海大桥。中国与世界建桥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建筑简介 青岛海湾大桥,东起青岛主城区黑龙江路杨家群入口处,跨越胶州湾海域,西至黄岛红石崖,(一期工程)路线全长新建里程28.047 公里,(二期工程12公里。) 青岛胶州湾大桥(7张) 其中海上段长度25.171 公里,青岛侧接线749 米、黄岛侧接线827.021 米、红岛连接线长 1.3 公里。工程概算投资90.4 亿元。2010年12月22日青岛海湾大桥主桥贯通,大桥于2011 年6月30号下午14点正式通车。青岛海湾大桥工程包括三座可以通航的航道桥和两座互通立交,以及路上引桥、黄岛侧接线工程和红岛连接线等,全长41.58公里,为世界第一跨海长桥。大桥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兼城市快速路八车道,设计行车时速80公里,桥梁宽35米,设计基准期100年。青岛海湾大桥全线通车后,青岛至黄岛的路程可以缩短近30公里,比走环胶州湾高速节省20分钟!大桥从1993年4月开始规划研究。2007年5月全面开工以来,共用掉钢材约45万吨,相当于一个年钢产量过千万吨的特大型钢企一个多月的钢产量;共需混凝土约230万方。目前海湾大桥已完成投资84亿多元,占投资总额的88%。 青岛海湾大桥效果图 青岛海湾大桥(北桥位)是国家高速公路路网规划中的“青岛至兰州高速(M36)”青岛段的起点,也是我市道路交通规划网络布局中,胶州湾东西岸跨海通道中的“一路、一桥、一隧”重要组成部分。海湾大桥的建设,将实现半岛城市群区域内各中心城市之间形成“四小时经济圈”,区域内中心城市与本地市内各县市形成“一小时经济圈”的道路网络规划目标。本项目由山东高速投资经营,与胶州湾高速捆绑经营。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青岛海湾大桥是我国目前国有独资单一企业投资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我国北方冰冻海区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加上引桥和连接线,总体规模为世界第一大桥,工程全长超过38公里,一期工程全长28.880公里,二期工程12.1公里。本桥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兼城市快速路8车道,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桥梁宽度35米,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编辑本段建筑结构

胶州市产业新区规划

胶州市产业新区规划 一、规划背景概况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青岛市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以胶州湾生态保护为核心,积极提升青岛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胶州湾区域各城市组团间的联系协作,科学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将环胶州湾区域规划建设成以轴向发展、圈层放射、生态相间为空间结构的国际化、生态型、花园式的环湾城市组群。 在《“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中,提出近期发展从“六片四区”上重点突破,实现“率先启动六片、重点规划四区”的发展战略。胶州湾产业新区正处在胶州湾西岸的咽喉地段,是青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重点规划的四大片区之一。 胶州湾产业新区的建设,使得胶州湾地区真正实现打破行政界线进行空间资源整合,也使得胶州不仅具备跻身内圈层,而且还将进一步成为大青岛发展的核心圈层,与青岛、黄岛、红岛共同承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宏伟战略。 二、胶州湾产业新区发展策略 在顺应青岛拥湾发展战略中,胶州市政府所提出的拥湾发展的涉及范围北至胶州市兰州路、西至204国道、南以洋河为界、东临大沽河及胶州湾,涉及的面积约为160.45平方公里。从大

区域的角度对各片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进行协调统筹,对区域内的道路、水系及其他市政设施进行通盘考虑、合理衔接。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位于胶州湾西海岸,北至胶州营里路,西至胶黄铁路,南以洋河为界,东临大沽河和胶州湾,规划面积约3139.30公顷。 2..功能定位 青岛市拥湾发展的重要片区,胶州湾西海岸集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休闲旅游、高端居住为一体的生态新城。 3.空间结构与分区 规划区形成“一环一带、五区五块、多核互补”的有机城市空间结构。 “一环一带”:分别指围绕内湖形成的城市综合服务环,以及沿跃进河两岸形成的城市功能发展带。滨水地区是产业新区环境景观条件和空间发展潜力最优区域,规划以此作为空间骨架,串联起多个功能核心区和功能板块。 “五区五块”:东北部的商务办公板块及其核心功能区和配套功能区;中部的行政、教育文化板块及其核心功能区和配套功能区;西北部的先进工业区及科技研发区;东南部的休闲度假板块及其核心功能区和配套功能区;西南部的科技研发板块及其核心功能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胶州湾跨海大桥资料

青岛海湾大桥 青岛海湾大桥又称胶州湾跨海大桥,它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22青岛/url到兰州高速公路的起点段,是山东省“五纵四横一环”公路网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岛市规划的胶州湾东西两岸跨海通道“一路、一桥、一隧”中的“一桥”。起自青岛主城区海尔路经红岛到黄岛,大桥全长41.58千米,投资100亿,历时4年,全长超过我国杭州湾跨海大桥与美国切萨皮克跨海大桥,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于2011年6月30日全线通车。是我国建桥者自行设计、施工、建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特大跨海大桥。中国与世界建桥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建筑简介 青岛海湾大桥,东起青岛主城区黑龙江路杨家群入口处,跨越胶州湾海域,西至黄岛红石崖,(一期工程)路线全长新建里程28.047 公里,(二期工程12公里。)其中海上段长度25.171 公里,青岛侧接线749 米、黄岛侧接线827.021 米、红岛连接线长 1.3 公里。工程概算投资90.4 亿元。2010年12月22日青岛海湾大桥主桥贯通,大桥于2011 年6月30号下午14点正式通车。 青岛海湾大桥工程包括三座可以通航的航道桥和两座互通立交,以及路上引桥、黄岛侧接线工程和红岛连接线等,全长41.58公里,为世界第一跨海长桥。大桥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兼城市快速路八车道,设计行车时速80公里,桥梁宽35米,设计基准期100年。 大桥从1993年4月开始规划研究。2007年5月全面开工以来,共用掉钢材约45万吨,相当于一个年钢产量过千万吨的特大型钢企一个多月的钢产量;共需混凝土约230万方。目前海湾大桥已完成投资84亿多元,占投资总额的88%。青岛海湾大桥(北桥位)是国家高速公路路网规划中的“青岛至州高速(M36)”青岛段的起点,也是我市道路交通规划网络布局中,胶州湾东西岸跨海通道中的“一路、一桥、一隧”重要组成部分。海湾大桥的建设,将实现半岛城市群区域内各中心城市之间形成“四小时经济圈”,区域内中心城市与本地市内各县市形成“一小时经济圈”的道路网络规划目标。本项目由山东高速投资经营,与胶州湾高速捆绑经营。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青岛海湾大桥是我国目前国有独资单一企业投资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我国北方冰冻海区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加上引桥和连接线,总体规模为世界第一大桥,工程全长超过38公里,一期工程全长28.880公里,二期工程12.1公里。本桥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兼城市快速路8车道,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桥梁宽度35米,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建筑结构 大沽河航道桥: 据介绍,整个海湾大桥工程包括沧口、红岛和大沽河航道桥、海上非通航孔桥和路上引桥、黄岛两岸接线工程和红岛连接线工程,李村河互通、红岛互通以及青岛、红岛和黄岛三个主线收费站及管理设施。据负责大沽河航道桥施工的青岛海湾大桥第七合同段工作人员介绍,大沽河航道桥的主塔为独塔,高达149米,是海湾大桥上的最高塔。航道桥建成后,主塔将成为大沽河航道桥的主要标志物,而大沽河航道桥也会因此成为海湾大桥的标志性建筑物。据测算,大沽河航道桥箱梁由22种55个钢箱梁装焊组成,每个标准梁段长12米、宽47米、高3.6米,其中最大梁段重达1000余吨,这在国内跨海大桥上是首次采用。

青岛产业发展以及青岛胶州和西海岸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与未来方向研究

11.4 青岛产业发展以及青岛胶州和西海岸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与未来方向研究 一、青岛的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特点-----青岛要成为区域性科技 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科技发展中心。 对于青岛城市的未来定位,在国务院批复的青岛2011-2020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以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为目标,将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可以说是充分考虑到青岛自身的城市特点,量身打造的发展目标。 作者建议青岛要围绕高科技产业为核心,以海洋科技为重点,打造我国东部高科技城市。 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青岛地处中日韩经济联系的前沿地带,与日韩隔海相望,距离比天津更近,且拥有天然优良的深水岸线和港口,未来可“变身”国际航运中心,是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履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枢纽型城市,在港口和区位上更具优势。 智能制造 近年来,物联网、机器人、三维打印、石墨烯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的20%。去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今年,青岛将推动300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滚动推进150个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培育壮大机器人、三维打印、虚拟现实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全国率先提出互联网工业的城市,青岛正加快以“互联网+”引领推动青岛全面转向“智造”的速度,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新型产业生态等四个方面的工作目标。 创新领域发展 过去五年,青岛围绕创新规划建设“三个千万平米”工程和“千帆计划”,青岛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二位。 青岛创新有4个支撑系,即“高校系、央企系、中科系、国际系”。和24所国内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青岛建设研究院或研究生院。同时,“央企系”在青岛设立相关研究机构。“中科系”是指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资源,目前在青岛形成“两所八基地一中心一园一城”格局。“国际系”,从而吸引世界知名研发机构向青岛聚集。这些创新力量,将为青岛未来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海洋科技 中国的海洋研究起步于青岛。上世纪20年代末,青岛建成了水族馆和海滨生物研究所,青岛观象台还专门设立了海洋科,成为当时中国最早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近年来,我们重点打造了以海洋科技创新为特色的“蓝谷”,吸引了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

1.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说课稿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课题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其中,教材分析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是教材分析。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和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两大类,且都是动物界中比较大的两个类群,他们具有用于保护身体的贝壳或外骨骼,适宜合并介绍。这一节内容对于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观点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两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散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为了使学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两类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两类动物的区别及其适应生活环境的主要特征。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探究性教学法,组织学生认真观察,

动脑思考,我恰当点播适时引导,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直观教学中,我希望能通过学生与老师在课余时间合作收集、整理和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分析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途径进行自主探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析和归纳,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示美丽多样的贝壳图片,结合课本中的”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思考长有这些贝壳的动物是什么样的,坚硬的贝壳是否会妨碍他们的运动等问题,由此引入软体动物的教学主题。在讲完软体动物主题后,展示虾、蟹、蝗虫、蝉等图片,让学生在复习刚刚学过的软体动物的特征的同事,思考这些动物是否为软体动物,它们的突出特征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构建到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易于理解课本内容;采用直观的视频和图片材料,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软体动物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缢蛏、蜗牛和乌贼等活体材料;在节肢动物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虾、蟹的活体材料及蝗虫、蝉、七星瓢虫等的标本材料,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的观察与思考,对材料进行观察、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交谈,在讨论中以讨论导向表的形式记录讨论的内容,通

胶州湾位于黄海之滨

胶州湾,大海的馈赠 我国海域自北向南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沿海大陆架面积宽广,海水温度适中,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长长的海岸线上,布满了大量的优良海港。仿佛颗颗珍珠,点缀在美丽姑娘长长的弧形脖颈上。胶州湾,就是其中的一个优良的海港和海湾。胶州湾位于黄海之滨,面积约320平方千米,是青岛市的“母亲湾”。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胶州湾也是这样的一个海湾,典型的半封闭海湾。因此,海水的交换能力差,不利于污染物的输移扩散。这容易加剧胶州湾的海水污染,其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青岛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国际化城市”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制约因素。 胶州湾,有多样的生物资源。经济鱼类很多,像黄花鱼,螃蟹,嘎啦,等等,全国有名。最有名的嘎啦要数红岛嘎啦,就位于胶州湾里。海水养殖业也很发达,海带,紫菜,人参,等等都有。近些年来,胶州湾的海水养殖业发展很快。中国海洋大学,就在美丽的黄海明珠青岛市区,这从科技上保证了我国海洋的有效开发和科学利用。 胶州湾,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滨海砂矿储量大,矿种多。例如出产石英砂。 胶州湾,有巨量的化学资源。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了海水,现已确定海水含有80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在海水中的差别很大。目前,胶州湾开发利用的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镁溴碘等化学元素。像位于胶州市的营海镇,就是著名的海盐基地。过去,人们经常采用这里的卤水,买回家去点豆腐。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点就透”,用这儿的卤水点的豆腐香喷喷,白嫩嫩。近年来,这里的海盐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就开始生产大量的加碘盐了,满足了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还有效的预防了大脖子病。 胶州湾,还是我国重要的海军基地,海底导弹基地,海地潜艇基地,水下武器试验场,水下指挥控制中心等。中国北海舰队就在这里。世界海拔的标准——0海拔标志,也位于离胶州湾不远的青岛港里。 胶州湾,交通位置相当重要。从前青岛和黄岛,隔海相望,没有接触,过去从青岛到黄岛,得靠轮渡,或者陆路,围着胶州湾绕个大圈,费时费力。现在好

胶州少海新城总体规划情况简介

《胶州少海新城总体规划情况》简介 为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绝对优势,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打出自己的创新品牌,胶州市委、市政府在接轨大青岛、融入半岛都市群的发展战略中确立了建设少海新城的发展目标:规划建设集自然生态、滨水休闲、度假旅游、历史人文、高档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滨水复合功能区;以水系、绿化、道路等生态廊道为骨架,以大型水体为核心,将少海新城打造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化、生态化、现代化景区,具有产业支撑、旅游支撑、生态支撑的片区。 一、少海新城的缘起及建设意义 胶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地处胶州湾畔,具有陆路、海路、空港三位一体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胶州史志记载:自塔埠头至淮子口水域,别名少海。唐宋以来,福建、淮浙商船,扶桑、高丽客轮停泊于此……秋冬之交,商客云集,千帆林立,甚是壮观。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随着青岛开埠,蓝色的大海渐行渐远。当初停泊船只的塔埠头如今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曾经是大海的胶州湾堆积成了一片片长满杂草的荒滩。 2003年,胶州市进行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调整,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规划区的基础设施急需完备。2004年胶州市将完善城市防洪功能,开挖水面面积为6.28平方公里的东部滞洪区并建设高品位特色生态旅游项目作为当年实事之一。2004年11月起,按照“给洪水以出路,变荒滩为宝地”的思路,运用市场

化手段融资6.8亿元,在东部盐碱地兴建东部滞洪区工程。除了满足胶州城区的滞洪功能外,胶州决定以少海为核心,再造一片亲水生态新城,将其周边定位为一个集景观居住、休闲娱乐、商务活动为一体的高档休闲旅游区。少海新城项目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城市经营建设的有益探索,也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二、少海新城规划范围及规划结构 近期出台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初步构筑起科学规划体系,清晰地勾勒出环湾保护的宏大蓝图,描绘出拥湾发展的战略路径。该规划研究范围总面积约为500多平方公里,环湾形成以唐岛湾中心区、胶州少海新城、大沽河生态湿地等区域为主构成的旅游格局。少海新城规划结构和城市风貌也借鉴北部新城的生态理念,以中、小体量为主,造型轻巧、色彩柔和,与周围生态绿化有机融为一体,打造现代化的生活岸线、经济岸线、生态岸线,打开胶州城市的全新战略空间,对于进一步提高城市承载力、科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集约化程度、彻底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少海新城位于胶州市区东南侧,东隔大沽河与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区相接,南邻胶州湾高速公路与胶州湾连通,西靠胶州湾工业园,北依胶州市经济开发区。营旧路、正阳路及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贯穿其中,规划总用地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主体水面面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案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知道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能力方面 通过对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的观察,使学生学会观察软体动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满怀激情爱科学,勇于探索学科学,求真务实做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育珠的国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学好科学的自信心和学好科学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重点难点

1.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是本课重点。因为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这个道理必须让学生明白。 2.确定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难点。因为本章没有软体动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节课又必须让学生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属于软体动物的依据是什么。教具准备 河蚌的外形和结构挂图,蜗牛和乌贼的挂图;河蚌的浸制标本,饲养在水族箱中的河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建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观察实物,识别某种软体动物的结构→讨论,归纳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比较几种软体动物,分析。归纳共同特征2.教学过程说明: 12 13 板书设计

第二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两片贝壳蜗牛: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外壳乌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一片内壳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三、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食用、药用、工艺品 堂堂清 1、下列软体动物中,贝壳为螺旋形的是(B) A河蚌 B蜗牛C乌贼D扇贝 2、河蚌适于水中生活,其运动器官是( C) A鳃 B贝壳 C 斧足D腹足 3、软体动物用足缓慢运动,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食,并排除未消化的残渣,同时利用鳃进行呼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