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统文化与设计

传统文化与设计

传统文化与设计
传统文化与设计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01·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在今天的世界上,象中华文化这样一脉相承的,也只有中华文化。所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只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一脉相承,不曾中断。也正是因为积于这一点,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大体离不开易学文化,离不开儒、道、释文化,即儒学、道学和佛学。佛学之所以被称为“释”,是因为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印度佛学,而是被汉化了的佛学,即经过中国千百年流传、演化,被中华文化重新诠释过的佛学。欧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宗教文化占支配地位的文化,所以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争端,又常常是战争的诱因。在东方,或者说主要是在中国,各种文化互相融通,数千年相安无事,这本身就说明中华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才使中华文化达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易经和儒道释这个主干,是因为它们各自担负着自己的使命,相互交叉作用,共同维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台湾学者南怀谨对儒、道、释三家,有一种比喻,他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先生在这里没有谈到易经,如果把儒家比喻成粮食店;把佛家比喻成百货店;把道家比喻成中药店,那么,易经就是超级市场。它几乎成了中华文化的集散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支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根,并且可以藉此证明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我们姑且不论此种比喻是否恰如其分,至少说明易学文化与儒、道、释文化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中国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繁荣、历史厚重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譬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是内用黄(帝)老(子),外施儒术的结果;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譬如管仲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就是阴阳文化和道家哲学的实践结果;用之事,可以百战百胜,譬如中国的军事家,从孙子到诸葛亮,都是阴阳学家;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譬如老庄的“无为”哲学,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实践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譬如儒家的天命论,一向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的无为观,一向被统治者视为至宝,就是因为它们一贯提倡知足常乐,使人人在社会上自安,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的安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譬如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都曾经受到易经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莱布尼茨的二进位制的发明,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等等,都有《易经》的影响;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譬如中国水墨山水绘画的写意和抒情,中国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都曾经和正在陶醉着无数的世界名人;用之于设计,可以精美绝伦,譬如中国古代的浑天仪、司南等等,都曾经使世界历史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用它来解释宏观世界,可以知道,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用它来阐述微观世界,可以明白,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

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也同样是巨大的。我们先来看西方的哲学,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这位大哲学家在他的自传中就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中国《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易经》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据说,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列宁曾经指出:“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见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在这里不仅是对哲学家黑格尔的尊重,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

不仅仅是哲学,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中华文化也仍然具有无穷的魅力。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以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饮誉全球。他对中华文化不仅仅是情有独钟,而是如醉如痴,他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王国里,已经穿行了很久很久,其贪婪程度,不亚于一头饿极之牛猛然闯进麦苗青青的田园。李约瑟,这位英国剑桥大学岗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研究莱布尼兹的二进位制数学与中国《易经》的相互关系后,对《易经》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们看到他(莱布尼兹)的关于代数语言或数学语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正如同《易经》的排列系预示二进制一样。”同时,他对易经卦象用于练丹术极为倾心,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特辟十二消息卦与纳《周易参同契》、外丹说与丹术等章节进行论述。李约瑟博士以自己的实践,对中华文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一座富有的金矿。

也不独自然科学,在艺术与设计领域,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已经提到过的,在西方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包豪斯,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包豪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中国的老庄学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把老庄哲学,应用到教学和设计实践中去。有一个曾经在包豪斯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就是瑞士画家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伊顿是包豪斯最重要的教师,他的主要成就是,设计并推出了包豪斯的初步课程。这个初步课程的首要目的在于,把每个学生内心沉睡着的创造潜能解放出来。约翰·伊顿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其教育实践中,引进了老庄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气功修炼。伊顿给学生讲中国的老庄哲学思想,经常引用《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焉。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类的话。要求学生在做专业训练之前,先要磨练自己的身体和意志,辅助手段是躯体拉伸、呼吸控制、沉思冥想。伊顿要求学生学习画中国山水画,让学生画山、画水、画树,要求学生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观察与诠释世界。上人体绘画课时,伊顿也大胆引进老庄的哲学思想,他不要求解剖学意义上的准确无误,而要求学生独出心裁地发掘与诠释模特摆出来的各种姿势。伊顿还经常引用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帮助学生掌握建筑空间理论。伊顿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分为倾向精神表现者、倾向理性结构者、倾向真实再现者三种类型,分别加以不同的指导。这明显源于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思想。皇皇5000余年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但却从未中断,这一点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无法比肩的。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化,在经历过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的辉煌之后,终于在公元前11世纪沉寂在尼罗河腹地的沙漠深处;曾经建立过法治社会的两河文化,在经历过汉谟拉比法典殊荣之后,踉踉跄跄走过四个王朝,虽然有过新巴比伦王朝的中兴,但最终还是在公元前5世纪的自相残杀中,落日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曾经为地中海点燃文明之火的古希腊文化,在经历过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辉煌、希腊城邦的繁荣、亚历山大帝国的东西方交流之后,终于在公元前2世纪的三次马其顿战争之后,折戟沉沙在爱琴海中;建立在古希腊文化基础之上,把古希腊文化发扬光大的古罗马文化,在辉煌了上千年,完成了地中海文明的传承任务后,也在蛮族的劫掠下,于公元5世纪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有东罗马帝国的延宕,但那已经是融合了东方文化的拜占廷帝国了。

上面的例证足以说明,在世界上,那些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辉煌一时的文化,曾经为世界文明贡献过全部遗传的文化,都不曾象中华文化这样一脉相承,前后5000余年保持着丝丝入扣的传承关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华民族的子孙,都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为荣耀。这种历史使命感,历史荣耀感,不仅为占绝对多数的汉民族所独有,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所共有。我们姑且不论上古时代先民部族经过怎样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的融合,单就各兄弟民族共同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这一就足以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黄帝发明衣服、舟、车,炎帝又被称为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太昊氏又被称为伏羲氏,发明网罟,又作八卦,八卦是比结绳为进步的记事方法。据说蚩尤“以金为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所有这些太古时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都有我们各兄弟民族的不同贡献。

在中国,曾经有过许多少数民族或者局部,或者全部占统治地位的历史,但他们从来不曾否认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传人。北魏时期,是鲜卑人统治中国北方的时代,但鲜卑人对自己的祖先却有最明确的解释,《魏书·序纪》开篇写道: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由上可知,鲜卑人把自己的祖先直追到黄帝的儿子昌意门下,说自己是昌意小儿子的后人。据司马迁考证,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有四个妃子,其中西陵之女,名曰嫘祖,是黄帝的正妃。嫘祖生了二个儿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居住在江水;其二曰昌意,居住在若水。若水在蜀地,黄帝就为昌意娶蜀山氏女,名曰昌仆,后来昌意与昌仆所生的子孙,都以山名封部落号。昌仆生的孩子中,有一个叫高阳的,也就是后来接了黄帝班的颛顼。至于昌意的小儿子是否昌仆所生,是否受封北方,并且统治幽都以北地区,我们不得而知,但鲜卑人以大鲜卑山为自己的部族名号,倒是真实的。鲜卑人以慕容氏、拓拔氏为最著名,北魏就是拓拔氏建立的政权。由鲜卑人自己修著的历史,我们知道。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外夷,而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黄帝的嫡出。

在北魏的皇帝中,有一位很有名气的皇帝,即历史上一再被后人提到的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或者元宏。孝文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北魏的时期,不但强调民族融合,而且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顶礼膜拜,《魏书·高祖纪》上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不仅好汉学,这位孝文帝还在北魏大力推广汉化,把首都也从今天的大同迁到了洛阳,后来索性自己带头,把拓拔氏也改成了汉化的元姓。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占据过统治地位的,还有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蒙古族的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虽然他和他的子孙们,没有把自己的上祖追溯到炎黄,但最终也只能把自己的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下。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最终统一了中国本土,成为一代很有些气度的皇帝。《元史·世祖传》说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一个“信用儒术”;一个“以夏变夷”,就说明蒙古族统治者被中华文化所征服。元朝虽然把佛教奉为国教,但却不废儒学和道学。《元史·释老传》说:“释、老之教,行乎中国也千数百年,而其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是故佛于晋、宋、梁、陈,黄、老于汉、魏、唐、宋,而其效可睹矣。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语。维道家方士之流,假祷祠之说,乘时以起,曾不及其什一焉。宋旧史尝志老、释,厥有旨哉。乃本其意,作《释老传》。”《元史·儒学传》也说:“元兴百年,上自朝廷内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衣之士,以

通经能文显著当世者,彬彬焉众矣。”可见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维持不足百年的统治集团,也是十分看重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分量。

带着一股朝气入主中国的满洲人,对中华文化更是完全接受。应该说,清朝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很能干的。自从进关,坐上了北京的金銮殿,他们为了打破“胡人统治中原不过百年”的所谓“神话”,战战栗栗,日谨一日,虚心好学,对中华文化虔诚至极。因为有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所以,满族统治者的后人,也都一代又一代地成了汉学名家。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就是一个对中华文化有着很深造诣的皇帝,《清史稿·圣祖本纪》说他“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

一个“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就说明了康熙对中华文化造诣之深。为“康乾盛世”承上启下的雍正,更是强化“满汉一体”,他在亲自审理“吕留良文字狱”一案时,就曾经与“吕留良案”牵扯的主要人物曾静,进行过一场面对面的辩论。他驳斥曾静“满洲人入主中原,是外夷侵略中国”之说,说满洲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自己就是继承中华大一统文化的中国皇帝,而不是建州大营的满洲部落首领。

把“康乾盛世”推上颠峰,也送上末路的乾隆,更是一个对中华文化痴迷如颠的皇帝。乾隆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和艺术家,他通诗文,精鉴别,诸练画史,游戏笔墨,兼擅山水花草、兰竹梅石,他对明代画家沈士充的《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手卷之钟爱,就说明乾隆对中华文化与艺术的如醉如痴。沈士充是活跃于明万历至崇祯年间的著名画家,是明朝画坛上“云间派”的代表,他的山水、人物、花鸟,笔墨疏秀,丘壑茜葱,皴染淹润,都是云间派的正传,名噪于当时。沈士充是明代临摹古画的奇才高手,他所仿宋元名家佳作,不独皮毛面目,而有神有韵,风华秀润,惟妙惟肖,神采奕奕,扑人眉睫。特别集14家于一卷,又有明代董其昌等13位书画界名人点评,《仿宋元十四家笔意》是一幅自五代十国,至宋、元、明700余年中国绘画的历史图卷,嗜画如命的乾隆为之倾倒,题诗15段,钤印32方。我们下面仅举两例,以说明乾隆对中华文化的造诣。

乾隆在沈士充所仿北宋著名画家郭熙的《关山行旅图》上题诗:“架空栈道萦纡,问路行人迤逦:试思孰非此哉,太白言之尽矣。右仿郭熙关山行旅。钤御印两方:几暇怡情、得佳趣。”

郭熙不仅是著名画家,而且是著名的山水画理论家,长期担任北宋中央画院院长职务,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绘画教育家,由其子郭思记录整理的《林泉高致集》,是中国美术史重要文献,对后代山水画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受到西方艺术界的高度重视,西方人对中国山水画的兴趣,多半源于郭熙的理论著作。前面提到德国包豪斯教授学生学习中国北宋山水画,即是一例。沈士充所仿《关山行旅图》,高山雄起,回溪断崖,岩岫巉绝,长松虬枝,驿道艰险,一队行旅,跨越溪涧长桥,沿两山间峡谷,匆匆赶路。透过峡谷,隐约间显现出一关城,旗杆高立,雄旗飘扬,一派生机景象。

乾隆在沈士充所仿南宋著名画家赵孟頫《青山红树图》上题诗:“展卷古香扑鼻,了知手笔不凡;精神全是天水,秋色只在云岩;红叶绿叶错出,远霭近霭相衔;弗者游人策杖,恐妨湿却衣衫。右仿赵孟頫青山红树,钤御印二方:几暇怡情、得佳趣。”

赵孟頫是赵匡胤第11世孙,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他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音乐造诣均深,特别是书画方面成绩最为突出。他的绘画理论和实践对明、清两代都有极大的影响。沈士充所仿《青山红树图》,近景湖岸树木,远景彼岸沙渚群山,用披麻皴或荷叶皴,山头用青绿皴染,树木、水草、沙渚则精描细点,后又以青、赭、红、绿等多色调加以渲染,整个画面结构颇富节奏感,虚实相生,笔法潇洒清逸,设色明丽浓郁,风格古雅俊秀,近景、中景和远景,布局合理,意境清旷深远,表现出文人画秀逸的笔墨风韵。

上面我们举证了在中国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采取的态度,藉此说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同时也说明,中华文化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化,完全是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共同传承的结果。它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之中得到发展;同时也在发展中使各民族文化不断得到融合。发展,融合;融合,发展,共同传承,共同创造,这是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根本所在。

从本书开始,我们就在时间隧道里穿行,走马观花也好,驻足观望也好,我们追随人类5000余年的足迹,古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近代欧洲和美国文化,乃至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尽管是浮光掠影,但也足够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它无处不在的广博性;或移花接木、或一脉相承的传承性;潜移默化的影响性。我们常说的文化,其本身就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而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正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所以,正如本书导言中所说的——人类至今仍然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这一点毋庸质疑,无论是文化上的传统主义者,还是反传统主义者,他们讨论的对象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前进中的积淀,它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所以,它对人类创造的现代的和未来的文明,都必然产生不可否认的巨大影响。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讨论过,尽管西方的文化是在一次次劫掠和毁灭中传承,但它仍然是一种现代与传统的传承。这种关系是无法否定的,我们今天之所以比前人有更高、更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有更辉煌、更繁荣的艺术成果,那是因为我们一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譬如环地中海和西亚地区各种文化的传承,古希腊文化劫掠和毁灭了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却把它们变成了古希腊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传

承下来;马其顿的农业文化战胜了希腊的城邦文化,但却把希腊文化带向了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地区,并且在那里得到了发扬光大;古罗马文化劫掠和毁灭了希腊文化,但罗马人却成了希腊文化最忠实的传承者。这几乎成为世界文明传承的一种定律,胜利者往往就是失败者文化的传承者。反其道而论之,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对人们现实的一切活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艺术的,发挥着影响,而这种影响,又足以大到使我们常常感觉不到的程度。

同样,传统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也是随处可见的。以我们今天寻常见的交通工具——车的演变历史为例,足以看出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传承关系。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车的设计演变历史。

我们的先民,在上古时代就掌握了造车的技术,《后汉书·舆服志》上说:“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轮行可载,因物知生,复为之舆。舆轮相乘,流运罔极,任重致远,天下获其利。”据说黄帝时代就设计出精巧的指南车,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讨论过。到了夏禹时代,车已经相当普遍。《史记》记载,大禹治水时,“陆行乘车”。夏代还设有“车正”之职,专司车旅交通、车辆制造。当时有一个叫奚仲的人,就曾担任过夏朝的车正,在其封地薛(今山东滕县)为夏王制造车辆,并且“建其斿旐(音由照),尊卑上下,各有等级”(《后汉书·舆服志》)。

夏代车的实物至今尚未见到,难言其详,但商代车的设计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商代车都是独辀(音舟,车辕),辀的后端压在车厢下的车轴上,辀尾稍露在车厢后,前出车厢部分逐渐向上扬起(商初上翘平缓,以后弧度渐大)。车厢平面为长方形,面积较小,一般为0.8×I.3米,通常可立乘2—3人,车厢后面留有缺口或开门,以便于乘者上下。衡(车辕前端套牲口的橫木)多为长1米左右的直木棒,衡的两侧各缚一人字形轭(音厄,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用以架马。商代车大多为两马驾辕,至周初始见四马驾车。商代造车技术已相当成熟,基本上具备了汉以前独辀车结构的大致轮廓。在其后的一千多年中,独辀车虽然多有改进和发展,但从整体结构设计上讲,还没有突破商代独辀车的形制。

周代车与商代车基本相同,在结构上有所改进,如直辕变曲轨,直衡改曲衡,辐数增多,舆(车厢)上安装车盖。在车马的配件上也更加完备,增加了许多商代车上所没有的零部件,如铜銮(铃)、铜輨(音馆)、铜釭(音刚,车毂中用以穿轴的金属孔眼)等。为求坚固,在许多关键部位都采用了铜构件,如变木辖为铜辖,轭上包铜饰,并有一套用铜、铅、金、银、骨、贝和兽皮条等材料制成的饰件和鞴(音倍)具(鞍辔的统称),制作精美,名目繁多。周代车以驾四马为常,多以“驷”为计数车辆的单位。《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就是说齐景公有一千辆车和四千匹马。这时车的多寡就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十分重要的。《战国策·秦策一》上记载,苏秦用连横统一天下的主张游说秦惠王时,就说:“大王之国……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万乘之国,在当时是综合国力最强的表现,秦始皇最终能够统一中国,与秦国是当时的“万乘之国”不无关系。

中国古代独辀车的形制至周代已成熟和完善。制造一辆车,需要多工种的合作,经过大小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制车业成为当时集大成的综合性手工业生产部门,制车水平也是当时生产水平和工艺水平的集中反映。所以,车的设计能力,当时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工艺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周礼·考工记》把造车的工匠统称为“车人”,车人又有更细的分工,一车之成,要经过木工、金工、皮革工和漆工等多工种分工合作。所谓“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正是对当时制车业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周代马车性能之优越、结构之合理、做工之精巧、装饰之华丽,在同一时期的世界范围内无与伦比。

周代车已经基本上确立了标准设计,又因为这种标准设计在后来被列入《周礼》,所以也就基本上成了后世车的设计规范。如辀或辕(单根称辀,双根叫辕),长一般在2.8—3.2米之间;衡,一般长2.5米。衡的正中部位装有“U”形或桥形钮,缚衡的革带穿过钮将衡系结于辀颈之上。衡的两侧还装有四个“U”形铜环,用以穿马缰绳;轮径一般在1.4米左右,轮的辐条数一般为30根,《老子》一书中所谓“三十辐,共一毂”的说法,就是源于周代车的标准设计规范。

秦汉时期,车的设计在沿袭《周礼》的形制同时,也开始向豪华型发展。在秦始皇陵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当中,有两乘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就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马车设计的精致和豪华程度。根据铜车马的车铭记载,一乘名为“立车”(御者站立车上),另一乘名为“安车”(御者坐在车上),两乘形制基本相仿。

汉武帝以前,独辀车与双辕车并存,至此以后,双辕车开始逐渐普及,东汉以后,双辕车基本取代了独辀车。双辕车的结构,除辕变为两根外,其它各部位与独辀车基本相同。汉代的双辕马车因乘坐者地位高低和用途不同,细分若干种类,有:斧车、轺(音遥)车、施轓(音番)车、轩车、軿(音平)车、辎车、车、栈车等。如斧车,也称轻车,是一种仪仗车,因舆中间竖立一柄大钺斧而得名。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县令以上的官吏,出行时都加导斧车,用以壮威仪、明身份。轺车,是一种轻便快速的小马车。《释名·释车》说:“轺,遥也,遥远也,四向远望之车”。汉初轺车为立乘,后来改为坐乘,一车可乘坐二人,御者居右,官吏居左,因车四面空敞,坐在车内可以极目远眺。因结构简单,快马轻车,为一般小吏出外办理公事或邮驿传递公文时乘坐。施轓车,一种由轺车发展来的马车,所谓“施轓”,即在车舆两侧加置长条形板状物,板的上沿向外翻折,用以遮挡车轮卷起的尘泥。施轓车是中、高级官吏出行时乘坐的轻快主车。为体现等级差别,当时规定俸禄六百石至一千石的官吏,可以将左边车轓涂成红色;俸禄二千石的官吏允许左右两轓都涂成红色。轩车,是

供三公(西汉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的太尉、司徒、司空)和列侯乘坐的轻便马车,车舆两侧用漆或加皮饰的席子作为障蔽。軿车,一种带帷幔的篷车,多为妇女乘坐。双辕单马,方形车舆,四面施以帷幔,车盖硕大,且四边稍稍上卷,呈盔帽形顶。车门改在前面,舆内仅容一人,御者坐在车舆前的轼板上驾驶。軿车在汉代是极为舒适而又装饰华丽的高级马车,专供贵族妇女乘坐。栈车既载人又拉货,为民间运货载人之车,这种车为当时地主、商人大量使用。

汉代还设计了一种称为“焭”(音穷)的“辘车”,《说文·率部》解释说:“焭,车揉规也,一曰一轮车。”也就是北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手推独轮车。这种手推独轮车在当时的齐鲁和巴蜀地区广泛使用,在今天的一些农村仍然可以见到,四川称它为“鸡公车”,江南叫它“羊角车”。独轮车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两个把手前端架置一轮,把手间以横木连接,形成一个框架,其上或坐人或置物,轮两侧有立架护轮。行车灵活轻便,一般只要一人推动,或加一人在前面拉曳,载人载物均可。在狭窄的路上运行,其运输量比人力负荷、畜力驮载大过数倍。这种车可以在乡村田野间劳作,又方便在崎岖小路和山峦丘陵中行走。陈毅元帅曾经说,淮海战役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既是指的这种手推独轮车。

我们上面讨论的是中国古代车的设计演变历史,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车,也大体经过这样的演变历史。到了工业化时代,人类发明了汽车、火车,而且种类越来越繁多,设计越来越精巧,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车的演变历史,始终受着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深刻影响。我们在上面列举的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史,就非常有说服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充分说明,任何历史时期的所谓“现代设计”,不论它是如何的前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马车时代到汽车时代,是车的革命,也是车在设计史上的飞跃,但是,革命也好,飞跃也罢,作为一种文化概念,汽车时代只是马车时代的文化传承而已。在中国古代,车的制造,有所谓“御者居右,官吏居左”的设计原则,与我们今天因为“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而改为“御者居左,乘者居右”的设计原则相左。但有趣的是,在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汽车的设计却保留了中国古代的“御者居右,乘者居左”设计原则。至于这种设计原则,是否有什么更科学的道理,我们姑且不论,但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却是明显的。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影响之巨大,除开我们在本书已经举证过的这些个案以外,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服饰的设计。开天辟地,人类走出混沌的野蛮时代,进入文明发展时期以后,衣食住行,就成了人们的头等大事。自从人类给衣食住行打上文化的印记之后,它们就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文化与艺术的创造和享受。衣,由遮体保暖而成为服饰文化;食,由充饥果腹而成为饮食文化;住,由遮风避雨而成为建筑文化;行,由便利出走而成为交通文化。前面我们已经举证了大量个案,论证了传统文化对于住——建筑、行——交通(仅以车为例)——设计演变历史的巨大影响,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传统文化对于衣——服饰设计的巨大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服饰设计,一直徜徉在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之间,在服饰设计中,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有着更密切的交融,以至于人们很难辨别它们中间的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直到近现代,都以极其鲜明的特色为世界瞩目。许多古籍和传说都提到,我们的先民,早在黄帝现代就创造了衣裳。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这一发现可以证实,当时的山顶洞人,已经能够利用兽皮一类的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也由此发端。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对服饰不但有了等级的区分,也有了艺术上的要求。《尚书·虞夏书·益稷》上就记载有舜与禹关于服饰的对话,舜对大禹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舜的话,后来被确定为十二章纹,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一个有关服饰的规则,就影响了中国5000年的服饰设计,仅这一点,就说明了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无法抗拒的巨大影响。

到了西周时代,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夏商时期建立的冠服制度,这时已经基本完善,春秋战国时期,服章形制又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这时,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佩金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男女的帽冠,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如覆杯上耸。鞋履,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请注意,这都是我们现代服饰设计经常采用的手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社会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曲裾深衣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了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发命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

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当时多采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密切相关。

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中华服饰文化也随之传往世界。

自秦而汉,深衣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东汉时期,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各民族服饰广泛交融。魏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游牧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南北朝时,襦裙套装流行一时,这种装饰原始于汉代,东晋时延续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延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社会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刺绣、印染花纹等,更是锦上添花。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的主要特点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皇帝、百官的官服用颜色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女装富有时装性,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从宫廷流传的“半臂”服,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服历久不衰。当时还流行长巾子,披搭肩上,绕于手臂之间,名曰披帛。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胡服新装也十分流行。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融。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改穿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辽代用丝绸官服上的山、水、鸟、兽等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于延祐元年(1314年)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沿用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及其它民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来,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补子用鸟,武官补子用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帔。上层妇女中已开始穿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也有区分,平民妻女只能用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平民百姓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子,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王朝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

族色彩的冠冕衣裳。男子一律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

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艺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族和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晚清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流传至今的旗袍,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后来也为汉族贵妇仿用。

这里还需要提及的是太平天国的服饰,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不但建立了各种法律制度,也是中国唯一具备服饰制度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服饰,既继承了传统遗制,又有所创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衣冠服饰制度。太平天国将领的冠帽有角帽、风帽、凉帽及帽额等形制。角帽即为朝帽上饰龙凤图纹。朝服分长袍和马褂两种,袍为圆领宽袖,上绣有纹样,并以纹样来区分职位;马褂有红、黄两种颜色,并以颜色来区分职位。太平天国妇女服饰虽然有所规定,但并不严格。妇女一般不戴角帽及凉帽,大多用绸缎扎额,冬日也戴风帽。太平天国初期,大多数妇女都穿男服,也有穿苗装的。定都天京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妇女多不穿男装,女装依身份地位的不同,图案纹样繁简不一。普通妇女穿各色绸缎制成的长袍,样式以圆领为主,领口开得很小,腰身也比较合体,下摆部分较为宽松,衣长过膝,左衽。为了活动方便,常在下摆开衩,或开在两侧,或开在中间。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决定自己设计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于是就诞生了“中山装”。中山装在设计上吸取了西装之长,形制设计成上衣下裤式,上衣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裤子前面开缝,用暗扣,左右侧设有暗兜,裤腰部打褶。据说在1929年(民国十八年)制定中华民国宪法时,曾经规定,一定等级文官在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国父之法。并且对中山装的形制加以重新解释: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三权分立而为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三粒纽扣表示****(民族、民权、民生);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中山装外形对称,大方、美观、实用、方便,既可以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用一般布料制作,很受群众欢迎。在孙中山的倡导下,穿中山装在全国蔚然成风。今天,中山装仍然是中国男子最基本的服装之一,不仅党和国家领导人穿,而且广大群众也穿。中山装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我们上面讨论的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历史,它的许多设计方法,在今天的时装设计中,也常常被服装设计师反复使用,虽然因为时代的变化,材料的更新,工艺的进步,使设计手法有很多变化,但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却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传承关系,不仅为中国的服饰文化所独有,也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所常见。譬如一向以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的欧洲服饰文化,在现代时装设计上,就常常受到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拜占庭艺术风格、哥特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前拉斐尔派艺术风格、20世纪初期苏联艺术风格、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波普艺术风格、欧普艺术风格和极限主义艺术风格等的深刻影响。这些相互影响的艺术风格,虽然都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数千年间积淀的文化,但时至今日,仍然被现代服装设计师交替使用着,而且也常常被人们视为最摩登(Modern)、最时尚(Fashion)的流行服饰。仅从这一点,也可以进一步证明本书的观点——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巨大到让我们感觉不到;无处不在到让我们潜移默化。

就在本书即将脱稿的时候,美国东部时间6月3日,举世瞩目的2003年环球小姐大赛总决赛,在巴拿马拉开帷幕。在这次环球小姐大赛总决赛中,来自世界各国的佳丽,在用美丽和智慧征服世界的同时,还通过她们各自的民族服饰展演,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将每一位环球小姐装扮得更加美丽动人,更加韵味十足。我们姑且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哪一位环球小姐,在这次民族服饰展演中夺魁,从而成为环球小姐之冠,仅就把民族服饰展演列为2003年环球小姐大赛之一,就足以说明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无穷魅力,就足以说明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难以割舍。同时也说明,21世纪,被人们称为文化趋同、文化危机的全球化新世纪,传统文化与艺术,民族文化与艺术,仍然是人类在创造新文明时,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它也必将对人类不可能终止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传统文化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设计,如鱼得水,须臾不可离开。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1)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1) 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出现不和谐的发展,从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出现冲突的矛盾关系,因此,如何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当今所关注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个性化民族化 一、现代设计要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设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设计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溶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飞机、汽车的、电话等新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出现了许多如: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 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所不为,

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小到香烟包装,大到航天器内舱,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都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雷蒙·罗维算是美国第一代著名设计师,自他们之后,商业文化便与现代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艺术与设计流派,无不打上商业文化的烙印。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国画中确实蕴涵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观、哲学观,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这些作为艺术作品,好像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馆里一样,广大人民没有很好接触到这些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没有把国画艺术在商业方面很好的利用、这还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方面的结合问题,学国画就是画国画这种思维不能作为我们现代学艺术人的思想了,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到怎么使得他发扬光大。这些实际状况令我们担忧,因为国人在现代设计中有一部份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淡化了传统文化。 相反,日本人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一休的故事漫车及动画片)将日本漫画在我国漫画发展萌芽时期的这个空隙发展起来了,而且迅速的占领了我国漫画市场,使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什么是传统?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的好:“…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从小教育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观,而如今何为糟粕,何为精华似乎已把我们迷惑了。当代人在看待传统时往往想到的是落后、封建、保守,不禁要问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到底在哪?是啊,到底在哪,如今的中国被韩流日流席卷着,被西方的婚姻自由、性解放等思想牵着走,导致在街上总可以看到那些哈韩哈日的少男少女,导致在如今的中国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都有超过西方的迹象。。。。。。 还好中国社会总有些人,一些设计师从身边的事物中,从所处的中国的生活中发现一些被人遗忘了的“中国”。洛可可设计公司是目前工业设计还不发达的中国里的佼佼者。在有一个关于牙签盒的设计中,它就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其中。这是一款用于随身携带牙签的小盒子,取名为“上上签”,既有谐音之趣,也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祈福文化深植其中,赋予了产品浓厚的民族情感。牙签盒颜色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黑红搭配,外观造型来源于中国标志性建筑—天坛,细看底端红色镂空部分,会发现它其实是天坛祈年殿殿顶的一个小小缩影。这款作品体现了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外观设计区别于同类产品,艺术品位出众,同时引导使用者随身携带牙签,从而改变生活中的习惯来参与环保。我们是不是要从其来做出自己的思考。它的设计理念从何而来,是什么刺激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创新点在哪儿。答案就是那些已经被我们遗忘了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个设计,因为它所蕴涵的理念和深刻意义,我们在使用牙签时,内心也总充满着温暖,那是因为它也是有生命的,我想这就是蕴含着中国美好的传统文化的意义吧! 自诩有过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我们还找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哪吗?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间,一回眸,一顾盼,只要你仔细的品味,仔细的思考,只要中国文化根植于你心,你就可以发现是的中国的文化就出来了。文化的传承与表现永远都是有人文精神的设计师要思考并在设计作品中实践的命题,人将“中国”落实到一片“云”、一首“诗词”、一朵“牡丹”、一个“如意”上……他们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产品有了内涵有了生命,一个可以与你与生活对话的生命。 然而传统文化并不仅是传统文化,它是需要被雕琢的,“玉不琢,不成器”。走在城市的大街上,你是否注意到了那些被绘着各色图画的被称为“城市文化墙”的墙呢?他们就像是一本经典,代替了恶俗的糟粕。在第二届中国城市文化墙创意设计大赛上,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笑轩以作品《面面俱到》获得金奖,。“红墙象征着大户人家,白墙黑瓦总让人联系江南水乡。所以一个城市的墙体绘画当然需要统一风格,最好能体现城市整体风格。因为随处可见的墙体就是城市面庞的一部分。所以,选取传统元素更需要创新,无论题材还是手法,只有独具匠心,才能用传统文化吸引现代人的关注。而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的思考。 我们要用创意的思考,创意的设计去雕琢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其外到内,从其静到动,都是我们的出发点,也都是我们所必须去了解、知晓、懂得的。只有它们根植于心里,才会为我们结出创意的果实。就比如春节吧,每年一次的大节日,可是它的由来,它的发展,它的细节、它的前前后后、它所忌讳的事、它所忌讳的理由。。。。。。身为中国人的你能说的出道的明吗?守岁、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拜年、压岁钱、团圆。。。。。。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却被处于当代的我们删减的所剩无几了。守岁的含义是什么,是为我们的父母祈福,可是真正能够守岁的有几人,我想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吧!还有的就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表达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影响,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被悄然而急速的吞噬着。因此,汉字字体设计对于促进人类的交流和沟通,以及发扬我国的民族特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牢牢记住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且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并将其元素运用到中国的文字设计当中。并以“三星堆博物馆”字体设计为例,解析传统文化如何能够在文字中更好的表达 出来。 只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在岁月的洗礼下得到沉淀,并得到全世界观者的认可。在国内字体设计中,大多数的设计作品缺乏独有的文化元素,社会的需求和文化趋势证明设计师应该提倡传统文化素在文字设计中的使用,以此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世界文化交流频繁,中国传统文化频也出现在世界各国,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备受关注,国外也有很多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设计的作品。 要更好的掌握当地的文化,我们须到现场去感受它浓厚的文化气息,才能更好的把两者相结合。三星堆古遗址文化的神秘以及博大精深,使设计者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设计文字。设计者需要通过对三星堆博物馆的整体的设计、馆藏物件的形态、材质、

色彩、工艺、结构、功能等了解。经过对三星堆古遗址的全面了解,从各个角度、各种方式去结合文字与文化两者,使“三星堆”文化足以在字体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表达。 设计时不能改变原有文字的固有结构和规律,例如:设计者希望用翻起“开”字第一笔划意象化地表现“开”字。设计出来却会让人误认为是“升”字,这就是对原有文字的固有结构和规律的改变了。文字是一种经过几千年发展变化、约定俗成的文化遗产、轻率、随意地改变其结构和规律,会造成文字的混乱和错误,令人产生歧义,使信息不能准确传达,丢失文字的本质。 汉字本身就是中国传统元素的代表符号,所以汉字与传统文化本就应是一体的,文字设计须和当地文化的精髓相结合,才可以做出让观者一看便知这是属于哪个地区独有的文字设计,观者便可更直观的感受到当地的特色。 设计者在了解当地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以三星堆古遗址为主题的字体设计设计者可以结合三星堆博物馆最具特色的青铜人像、图腾纹样、陶器、玉璞、玉章及三星堆古遗址的文化内涵,又或是从其外形、内在、质感等方面去塑造能体现三星堆古遗址的文字。尝试用各种形式去让两者完美的融合,如:文字的笔画变化、结构变化、局部替换变形等。 在三星堆古遗址的字体设计当中,设计者便可以用以下方式 去设计三星堆独有的字体。如:“三星堆”三字当中可蕴含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 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 济社会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的造物文化,追 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造物文化 从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看,西方注重理性,东 方偏重感悟。西方艺术形式的更新取自于它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思想的不断变革;东方 艺术形式却能保持相对稳定,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 的理念;东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与自然的 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指明了人道来自于教化 而非天性。同样,设计中的人性也是源于教

化而非天性。考证汉语中的“人道”一词的语源,在先秦儒家经典《左传》中子产曾说:“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年》)就是说天道玄远,人道就在眼前。与此不同,西方人则认为天道更近于人道。所以,以东西方对自然之道的不同理解和分析为出发 点的文化理念左右着其各自的文化选择和 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传统认为:“文化”的“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留痕迹;“化”则是生成、造化之意,指事物的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1]由此可见,文化实际上是深深植根于物的形成之中的。因而可以认为,文化是基于物的内涵之表现,其载体为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朽的创造,这种创造不见得一定是宏伟的建筑或光辉 的历史遗迹,可能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景或者是不起眼的小器物,但只要我们去深刻地理解和分析,同样可以找到文化的味道和文化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 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 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这样的典范 很多: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 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 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 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 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形,反 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 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 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索性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艺术的图形赋予了崭新的现代意义。 此外,还有很多设计在总体风格上、局部形式上、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看似无任何联系,其实是一体。出于对未

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 中的应用 姓名:贾重阳 学号:B09110422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设计不断的推陈出新,现代的设计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各行各业都涉及到了设计领域,现代的人们对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同时我们也想在现代设计中体现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说传统与现代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即有传承性,又有超越性。现代设计是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大众传媒形式,它以多元化的形式尤以图形来表达一定的含义,并借助人们的视觉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传达特定的信息。中国现代设计师可以从中国传统元素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材料、风格等元素融合到设计理念之中,使现代设计作品既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现代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到现代设计当中,不是将其简单的再现,而是以传统文化来丰富和拓展现代设计的创作思维,设计出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国际性的现代设计作品。 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中国结演变而来的,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着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而又迅达畅通同时也象征着联通公司的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简单的符号语言中包含着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作为企业的标识,在树立品牌形象的同时,不仅传递着一种信息也传承着一种文化。 此款座椅,是以明清家具圈椅为蓝本演变而来,设计者经过对其造型、结构、线条的深入理解,以自己的设计理念表达出来。 在当今的现代设计中融人传统文化的一些特征、符号,也成为现代设计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潜质的一种趋势。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的过程之中是彼此吸收精华的过程,借鉴

传统文化与设计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01·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 在今天的世界上,象中华文化这样一脉相承的,也只有中华文化。所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只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一脉相承,不曾中断。也正是因为积于这一点,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大体离不开易学文化,离不开儒、道、释文化,即儒学、道学和佛学。佛学之所以被称为“释”,是因为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印度佛学,而是被汉化了的佛学,即经过中国千百年流传、演化,被中华文化重新诠释过的佛学。欧洲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宗教文化占支配地位的文化,所以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争端,又常常是战争的诱因。在东方,或者说主要是在中国,各种文化互相融通,数千年相安无事,这本身就说明中华文化的巨大兼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兼容性,才使中华文化达到今天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易经和儒道释这个主干,是因为它们各自担负着自己的使命,相互交叉作用,共同维持着这个社会的平衡和稳定。台湾学者南怀谨对儒、道、释三家,有一种比喻,他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南先生在这里没有谈到易经,如果把儒家比喻成粮食店;把佛家比喻成百货店;把道家比喻成中药店,那么,易经就是超级市场。它几乎成了中华文化的集散地,中华文化的任何一个支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根,并且可以藉此证明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我们姑且不论此种比喻是否恰如其分,至少说明易学文化与儒、道、释文化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中国这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繁荣、历史厚重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是巨大而又深刻的。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譬如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是内用黄(帝)老(子),外施儒术的结果;用之于经济,可以富国强兵,譬如管仲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就是阴阳文化和道家哲学的实践结果;用之事,可以百战百胜,譬如中国的军事家,从孙子到诸葛亮,都是阴阳学家;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譬如老庄的“无为”哲学,贯穿于中华文化始终,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士大夫,或者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实践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用之于社会,可以安居乐业,譬如儒家的天命论,一向被统治者奉为正统,道家的无为观,一向被统治者视为至宝,就是因为它们一贯提倡知足常乐,使人人在社会上自安,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的安定;用之于科学,可以见微知著,譬如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与发明,都曾经受到易经文化的影响,西方人莱布尼茨的二进位制的发明,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的发现等等,都有《易经》的影响;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譬如中国水墨山水绘画的写意和抒情,中国书法艺术的出神入化,都曾经和正在陶醉着无数的世界名人;用之于设计,可以精美绝伦,譬如中国古代的浑天仪、司南等等,都曾经使世界历史为之倾倒……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和妙用,用它来解释宏观世界,可以知道,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用它来阐述微观世界,可以明白,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 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也同样是巨大的。我们先来看西方的哲学,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这位大哲学家在他的自传中就承认,他所创造的“正反合辨证逻辑定律”,正是得自中国《易经》的启发。并且在《哲学史讲演录》上,赞叹《易经》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据说,这位西方哲学家后来曾经感叹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列宁曾经指出:“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见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在这里不仅是对哲学家黑格尔的尊重,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 不仅仅是哲学,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中华文化也仍然具有无穷的魅力。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以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饮誉全球。他对中华文化不仅仅是情有独钟,而是如醉如痴,他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王国里,已经穿行了很久很久,其贪婪程度,不亚于一头饿极之牛猛然闯进麦苗青青的田园。李约瑟,这位英国剑桥大学岗维尔和凯厄斯学院院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研究莱布尼兹的二进位制数学与中国《易经》的相互关系后,对《易经》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们看到他(莱布尼兹)的关于代数语言或数学语言的概念也是受到中国的影响,正如同《易经》的排列系预示二进制一样。”同时,他对易经卦象用于练丹术极为倾心,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特辟十二消息卦与纳《周易参同契》、外丹说与丹术等章节进行论述。李约瑟博士以自己的实践,对中华文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一座富有的金矿。 也不独自然科学,在艺术与设计领域,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我们在前面章节中已经提到过的,在西方艺术设计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包豪斯,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包豪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中国的老庄学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把老庄哲学,应用到教学和设计实践中去。有一个曾经在包豪斯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他就是瑞士画家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伊顿是包豪斯最重要的教师,他的主要成就是,设计并推出了包豪斯的初步课程。这个初步课程的首要目的在于,把每个学生内心沉睡着的创造潜能解放出来。约翰·伊顿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在其教育实践中,引进了老庄的哲学思想和道教的气功修炼。伊顿给学生讲中国的老庄哲学思想,经常引用《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怎样理解设计中的文化传统问题

福建工程学院 设计概论 怎样理解设计中的文化传统问题 姓名:王丽风 班级:艺术设计0901 学号:0809108112 指导老师:魏峰

怎样理解设计中的文化传统问题? 摘要:设计,作为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大到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囊括在内。设计,一方面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科学活动。设计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域,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的影子还是挥之不去,到处可见。当代的设计是否也应该这样,在所谓现代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危机论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到底应以什么为支撑?可以说,还是传统文化,它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直接,或间接,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设计艺术发展 一、什么叫传统文化 什么叫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新的概念,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传统时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凝练与积淀。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不论是外来侵略,还是自然延续——都是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 二、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 设计,作为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大到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囊括在内。设计,一方面是创造性的,类似于艺术活动,另一方面,它又是理性的,类似于科学活动。设计艺术同哲学、宗教等一样都是文化的一个领域,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的影子还是挥之不去,到处可见。当代的设计是否也应该这样,在所谓现代文化趋同和传统文化危机论的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到底应以什么为支撑?可以说,还是传统文化,它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直接,或间接,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伴随着现代设计的成长,即使在激情燃烧的现代主义艺术与设计运动中,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回顾和阐扬。德国弗兰兹?萨雷斯?玛雅在他的《装饰艺术手册》(Handbook of Ornament,1883年)中,就对装饰的分类,表现出了他对历史、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偏爱。这本书曾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反复再版,被公认是装饰艺术的经典名著之一,深受艺术家、设计师和广大制造商的欢迎。此书的卖点即在于即使是最前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不否认传统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重要性。因为传统文化与艺术,给我们带来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时代的文化与艺术信息,他们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设计资料,更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灵感。 纵观轰轰烈烈的现代设计运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真正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文化产生全方位巨大影响的,当属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包豪斯对现代设计影响远远超出了它的国界——从德国走向欧洲,从欧洲走向世界。而不废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思想,正是包豪斯以贯之的文化精神。譬如,包豪斯的创始人是格罗披乌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统一,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等等思想,就是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精神。现代设计

浅析中国设计人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中国设计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在面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型室内设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建设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室内空间设计成为了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室内空间设计的案例,对生态型室内空间的设计原则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室内设计、节约资源、生态 1、现状分析 现阶段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丧失、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质量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类无节制地征服、掠夺自然,给整个世界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一系列的严酷事实促使人类对过去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省,也正是在当今这样的一种氛围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改造的客体,而是一个有着自己客观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建立一个发展的、融洽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自然结合良好的具有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地球上许多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以生态概念为主题的“生态计划”、“生态建筑”之说,从多方位、多角度探索着符合“生态”要求的环境设计。 近几年,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生产活动的环境质量, 在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室内度过,那么,如何让室内生态起来, 设计创造出既有艺术性, 又能满足功能的要求, 同时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室内环境空间, 将是社会发展提出的重要课题。室内生态设计在注重舒适、美观的同时更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并倡导循环利用。室内生态设计把生态思想引人室内设计, 扩展了室内设计内涵, 将把室内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也必然会推动建筑业对地球资源的使用从消费型向可循环使用型转化。 2、案例分析 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始建于1894年,原名帝国大厦,其在二战期间被严重破坏。德国统一以后,对该建筑进行了重新改建。柏林国会大厦的改建使人们对生态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并进而达到生态平衡,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光源的利用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锤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为“光雕”或“镜面喷泉”。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 (2)自然通风系统 柏林国会大厦自然通风系统设计得也很巧妙,议会大厅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设在西门廊的檐部,新鲜空气进来后经过大厅地板下的风道及充在座位下的风口,低速而均匀地散发到大厅内,然后再从穹顶内倒锥体的中空部分排到室外,此时倒锥体成了拔气罩,这是极为合理的气流组织。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整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根据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2次到5次。由

传统文化设计

设计说明 淇县:鬼谷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战事频仍,涌现出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茅蒙、徐福、尉僚、毛遂等一大批灿若星辰的军事家、纵横家、外交家,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写下了极其绚烂的篇章。人们更应该记住的是,这些军事家、纵横家、外交家便是鬼谷子王禅的弟子,王禅隐居讲学之地就在淇县境内的云梦山中。而云梦山是驰名中外的“中华第一古军校”——云梦山“战国军庠”所在地。战国时期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在这里隐居,聚徒讲学,创办军庠。 云梦山现存元、明、清及民国年间的摩崖题记200余处,其中大量文字记载了鬼谷子曾隐居云梦山。大元大德三年,负责编撰国史的王恽在云梦山写道:“徘徊读尽摩崖记,却笑无能继后踪。”明代龙门通判窦文的摩崖题记:“水帘洞,鬼谷先生隐处”赫然醒目。舍身台处的明代摩崖题记中记述:“战国孙膑到云梦山投师于鬼谷子……”明代《淇县志》中也记载:“云梦山乃鬼谷先生仙栖之处。”清代文学家何士琦在云梦山留下碑刻:“水帘一洞,尤极幽玄,乃鬼谷先生仙栖之处。” 舍身台一道南北长80米,高13米的悬崖峭壁,上书“舍身台”三字,由我国著名女书法家周昭怡书写。相传,舍身台是鬼谷子举行收徒仪式的场所。凡愿拜鬼谷子为师的都要从台上跳下,借此来测试他们的勇气,舍身台是收徒处.,青龙背北侧的“鬼谷墟”则为出师之所,艺满之时,要在此进行现场考试。收徒、教育、毕业从某种意义上正符合现代入学考试”、学习、毕业论文答辩的学校教育规律。 云梦山水帘洞,乃鬼谷先生隐居之所。水帘洞高10米、宽6米、进深80余米,是一天然洞穴。水帘洞内,场地开阔,冬暖夏凉,洞顶的钟乳石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洞内两道深深的车辙和牛蹄印迹十分明显,传说这是当年鬼谷子乘坐牛车出入其间而留。水帘洞的尽头有一仙水泉,夏秋季节泉水上升每每溢出洞外,形成一道飞瀑,势不可挡。。 “何处大演兵,中原西麓太行东。六韬三略谁为用,军争。八阵九遁血腥腥。天地序云风,龙虎鸟蛇归和平。掌上三千六百阵,何倾?挥手全抛云梦中。” 鬼谷子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其传世之作《鬼谷子》是一部奇书,由捭阖、反应、内揵、抵戏、飞钳、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转丸、胠箧十四篇以及“本经阴符”七篇和“持枢”、“中经”组成。这部奇书篇篇高深,字字珠玑,被广泛运用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养生等领域并收到奇效。 比如,利用鬼谷子的雄辩术,可以改善谈判环境;利用鬼谷子的揣摩术,有利于使对方吐露真情;运用鬼谷子的忤合术,有利于帮助确定进退去路;而运用鬼谷子的飞钳术,可以取得谈判上的主动权。时至今日,鬼谷子文化早已跨出国门,成为美、日、法、德和东南亚各国竞相研究的对象。《鬼谷子》一书被认为是关于国际交往谋略最早的典籍,众多的政界人士、学界人士、商界人士都从鬼谷先生处吸取谋略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国际社会。 在淇县,不管男女老少,提起鬼谷子,都耳熟能详,鬼谷子的谋略和智慧也在无形中提高着人们的素养、丰富着百姓的生活。已经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鬼谷文化的受益者,以鬼谷子为原型,结合自己的专业,创作了动画人物,以此传播鬼谷文化。 在造型方面,因鬼谷子足智多谋,所谓智者多忧,所以脸型为消瘦的。宽大的前额,表示着聪明。因为多忧所以泛白的头发、胡子,以及一身朴素灰布衣,不追求名利。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备产品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作业 pc 学号:1500420115 姓名:吴霜传统文化对产品设计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产品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从建立到繁荣昌盛一步一步走来,不断沉积凝练形成的具有一个国家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当今社会,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立足,必须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于是传统文化在当今的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文明是非常强大和兴盛。中国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大势下,中国要完成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创新,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于工业产品设计中又是一个创新的渠道,使“中国创造”更具特色、更具民族性在观念、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借鉴和发展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传统,建立多元的文化格局,已成为各个领域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也不例外,浏览和揣摩当代的平面设计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优秀作品之所以成功,往往是与其恰到好处地运用传统图形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作品,既能体现出现代平面设计的观念与时尚,又能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充分的继承与创新了传统图形,显示了传统图形与现代平面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传统图形主要是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的流传甚广的图式,

它包括了石器、彩陶、青铜器、漆器、雕刻或具有传统意味的其它物体等等。 在传统文化中在现代产品中比 较常见的就是青花瓷 青花瓷介绍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 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 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 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

设计与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立足于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图形意念、形式节律、色彩风格等几个方面中发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与当代包装设计相结合,寻求中国包装设计的发展之路。 包装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种形式,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传统、道德、法律和艺术的综合体,是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任何民族的设计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在中国当代包装设计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对我国包装设计的冲击下,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其优秀而丰富的精神内涵,把握和坚持包装设计的文化性,将传统的文化理念与现代的设计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寻求中国包装设计的风格与特征,明确其发展方向。 1、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先人留下了博大的文化遗产,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与西方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共同组成了人类文明的两大主干体系。 西方受古希腊原子论的影响,擅长理性的分析演绎、排列组合,讲究个体性,间断性,所以他们的绘画运用几何学的焦点透视,追求真实的再现。研究色彩也是先分解,分析其光谱、波长、振幅等,然后进行理性的搭配组合,创立色立体,将配色系统化、数理化。 而中国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擅长感性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归纳、综合和感性的直觉与顿悟,讲究有机的辩证统一,讲究整体性、连续性、统一性。中国人表现山川园林,运用的是散点透视,追求对自然的感悟与表现。对色彩的研究注重人文因素,根据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把赤、黄、青、白、黑定为五方正色,与方位、季节、神灵、情欲、味觉、音域等联系起来。 中国的自然哲学强调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注重感受自然,适应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西方文明强调的是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的主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物质利益导致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紧张,使人们认识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的哲学观、人文思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包装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艺术不重“写实”重“传神”,不重“再现”重“表现”,追求的是意境,强调的是神似,追求抽象的形式美,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以“神”达“意”,讲究“离形取意,得意而忘形”。中国京剧中没有复杂的舞台布置,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可以表现厅堂、书房、金殿,也可以做床、做山,桌椅具体指什么,要看演员的表演,用简捷,概括的形式来表现象征事物。再如中国画中,寥寥几笔,便可将事物表现的淋漓尽致,齐白石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所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似”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神似”而进行的概括与取舍。中国画中讲求“借物抒情”,画梅、兰、竹、菊,不是单单为了表现自然景物,而是来借喻君子的气节,以具体的形象表现虚无的感受,以“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更高境界。在包装设计的器形设计中,怎样摆脱自然形象的束缚以概括简练的造型来表现形式之美。如香水瓶优美的曲线,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女性的柔美,体现浪漫与温馨。光滑而挺拔的饮料瓶设计,给人以运动与速度的联想,这都与传统艺术中的舍“形”而取“神”有着相通之处。 中国的传统图形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正是由于在传统造型的背后所呈现的美好喻意,形式上受儒、道思想的影响,追求“丰富,完满之美”“空灵脱俗之美”“天人合一”的境界,并讲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象汉代的瓦当,所体现的灵动,飞腾,旋舞之美,盛唐的花鸟纹饰所呈现的华贵、丰腴、充实之美,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蓬勃的朝气,是社会自信、开放、繁荣的体现。传统图形把自然景物人格化,理想化,运用诗意的联想,用想象来弥补现实的不足,“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来比喻美好姻缘,幸福和睦。“祥云”“如意”象征平安的竹子、

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合

西安数字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 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 学科专业:_________________ 学生:_____王燕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10月

目录 1引言 (5) 1.1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5) 1.2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5) 1.3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5) 2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6) 2.1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深远,博大精深 (6) 2.2中国传统文化是简约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得以迅速流行的重要思想 基础 (6) 2.3中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7) 3简约主义设计 (7) 3.1简约注意在欧洲的深远意义 (7) 3.2现代简约主义 (8) 3.3现代简约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着共同点 (8) 4现在我国室内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8) 4.1新材料运用到当今社会彰显胜过的多样需求 (8) 4.2新科技、新材料在室内设计领域的应用 (9) 5中国传统元素正在与简约主义进一步有机的融合 (10) 5.1强调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10) 5.2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相融合的室内设计 (10) 5.3室内设计的真谛 (10) 6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简约设计的融合 摘要 室内设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这里的互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会对现代文化产生影响,现代文化也会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影响,使得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相融会和整合,最终使得我国的现代室内设计更加趋于完善。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普遍存在的特征性、符号性为出发点,诊释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神韵与魅力,使之同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相互融合,并结合设计符号学理论,将西方的简约主义与中国传统丈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扬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与创造性。 关键词:传统室内设计简约简约主义设计融合

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告创意

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告创意 年级:大三专业:广告学(专升本) 学号:5122612015021 姓名:汪洋 摘要:现如今国内越来越受到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渲染,形成了一些新的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以其应有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国人。如何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出有富有新意的广告创意?在世界日益多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带有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广告该怎样通过何种方式开创新道路?本文通过对中国广告创意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广告创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广告创意,中国,传统文化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商家的竞争越来越突显,而广告是在商业营销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好的广告创意,会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感。因而,广告的创意就应该展现出必要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罗列万千,但在当今,怎样运用传统文化设计出经典的广告,是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饮食文化,中国也不意外,使得培养出如今的“世界尝尝中国的味道,思念水饺”还有湾仔码头,三元食品,等等很多的食品制造产商。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了这一习俗的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目前,全世界各大城市基本都有了不同规模,不同风味的中餐馆,主意也都分外红火。“吃在中国”已成为天下人的共识,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黄焖鸡米饭本来是源自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的汉族传统名吃,却广受欢迎,2010年以来,在饮食行业,众多的黄焖鸡米饭店铺的加盟,并且汇集了一大堆的食客流连忘返,真让人惊叹不已。 明朝时期,八大菜系逐渐形成。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渐趋形成[1],对今天饮食文化的影响是颇为巨大的,饮食还从侧面反应了当时的经

浅谈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认识

浅谈你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认识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传统文化,作为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我们如何使他们能够很好的被继承、被利用。这些传统文化,是在中华千百年的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可以找到很多利用他的位置,传统文化艺术可以衍变成为新的设计元素,为我们现代设计服务。 设计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大,对于新的设计元素,我们要很好的把握。而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被很好的应用,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既能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设计灵感,甚至衍生出新的设计元素,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更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好的传承,也使得设计者的设计思维更加活跃。这些来自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应用及影响,及对人们设计思维的影响,作为现代的设计者,如何的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如何应用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设计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事例,他们把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的很好。这些事例需要我们设计者去用心思考,理解其中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关联,从而建立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观点,积累自己的经验。 代设计是很庞大的,主要想从这几个设计事例来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和如何理解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主要是培养我们一种对待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这些设计方面的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以设计者再认识传统文化为目的,但不是全部,我们不仅要利用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而且要给传统文化找到一个很好的出路,来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也要使我们的设计人员在个体差异下有各自不同的思想行为,使设计者之间的思维偏差和倾向所导致的不同的思维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传统文化的利用在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上至关重要。对事物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要逐步找到事物的规律并对事物的认识逐渐深化。成熟的设计师是有着在普遍中寻找个体特性的能力,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具有从表体看到事物的基本形式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要的就是经验的积累,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善于体会事物的细节,周而复始,我们会形成一套看待客观事物的思维模式,并用这种模式化去看待未知的新事物,从而找到新事物与央像经验中事物的同点和差异,这个思维的过程就是思维扩散的过程,我们来思考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艺术内涵和我们所关注的设计元素,还有哲学思想,这些文化都是相通的,而连接这些文化、艺术的最终介质,就是人们的思维,培养设计者的思维方式才是现代设计的重点。设计本身就带有很浓厚的创造色彩,传统文化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我们民族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积累。传统文化可以培养设计师的在各自的思维模式下相关连的创造能力,传统文化在提高设计者的智慧、修养、学识、创造能力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主要从周围相关设计的各个方面来举例,来思考现代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在联系,生活中有很多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设计文化、传统文化,中间的关联,我提到的这几个方面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