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暴露出诸多心理问题,具体表现有:思想偏激,行为怪异,不擅交往,过于封闭自己;过于清高但又缺乏应有的自信力,处理问题不果断、缩手缩脚等。因此,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被广泛地关注。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渠道,课堂心理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堂心理环境是指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由教师和学生心理环境构成。因此,教师应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人格魅力。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知识积累,来自于教师的优良品质。故教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豁达、开朗、乐观向上,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积极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冰心说过:“有了爱,便有一切。”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要对学生“施爱”。可以说,教育事业就是倾注爱心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以激励性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多加关爱,多接触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或矛盾时,不妨用一些幽默的语

言化解矛盾,用豁达的胸怀谅解学生,用耐心和真诚来拉近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以便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师生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求知。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意识的表现,是指学生在课堂认知活动中的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质疑升华为学生的动机和需求,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挖掘教材中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若能挖掘出来,结合学生的特点,借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化学教学要求重视化学实验,强调尊重客观事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结合而产生情感和意识,体验和经历“事实胜于雄辩”的魅力,进而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正确地估量自己,摆正自己在班级、家庭和社会上的位置,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与他人交往,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对化学实验中制取乙烯气体装置进行分析时,笔者指出它是由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石棉

网、圆底烧瓶、双孔塞、温度计、玻璃导管等很多单个的仪器按一定的顺序组装成的“集体”,能完成制取乙烯气体的实验;若将它们折开,则无法完成这个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在集体中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逐步培养出爱家庭、爱集体、爱祖国、爱人类的高尚品质。再如在实验中若将温度升高到140℃而非170℃则制取出的气体主要为乙醚的事实,又可让学生明白一个失误、疏忽、粗心大意就可能造成一个重大的错误,正所谓“一子错,满盘皆输”,以培养其无论所处位置如何,但都要有责任心、使命感、归属感。

利用化学史教学中对名人取得成就的故事介绍,让学生领悟献身科学应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相信科学,尊重规律,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如1828年德国的维勒首次用无机物合成了尿素,使人们信奉百年之久的“生命力论”受到冲击。当维勒将成果报告给老师——化学权威内采里乌斯时,却受到了老师的极力反对,但维勒用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千古名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道出了他对真理的挚爱和虔诚。他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自己理论的真理性,并将“生命力论”扫出了历史舞台。一代代科学家正是坚守着求真务实的品格,才越来越多地认识了周围的种种真实存在和客观规律。江泽民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动力。”科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最大区别就是它不能重复生产老产品,必须不断创造新产品。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是一对矛盾,结合“矛盾的对立统一”,利用“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人生始终保持正面积极的态度,能够信心十足地面对挑战。

总之,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结合学科特点,找准“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内涵、富有多层次多角度教育效果的好方式,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教育态度。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努力培养学生“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初中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在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具体计划: (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实施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 一年级学生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二—六年级的学生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学习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事实证明,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解决学科教学这个环节,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了。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三)提高教师心理咨询的意识与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教师的一言一行,比父母对子女更有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个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建筑在教师的人格的基础上的,“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要比其

小学各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小学各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摘要:小学阶段的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应积极探究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心理教师以及相关设施的配备不全,加之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完整,因此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仅依靠专职教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应当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深挖教学资源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来看,课程内容中可深挖和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准确把握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生活等社科类学科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仅从课程内容以及题材中即可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北师版《镜子里的我》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懂得如何悦纳自己,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为:(1)课程导入。教师向学生说:“大家都是好学生,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新朋友,但是它的心情并不好,大家一定要帮助它。”(2)学文明理。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给学生将课本上的故事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小黄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轮流发言,教师做好录音工作。(3)总结课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找到个人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贴在床头上,每天都要看看个人的长处以增加信心。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内容上没有明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通过演算等教学实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再如,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和领悟音乐过程中,既要调节学生的生理,又要改善学生的情绪,无形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这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又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实践中,我们应当深挖教材内容,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注意的问题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注意的问题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的最基本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小学生入学后,正规的学习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这不仅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而且在人一生的心理发展中,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备课环节要通盘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问题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问题,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通过教材中具体的实例或由此引申出的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从而起到触动心灵的作用。如: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一文讲述了霍金以顽强拼搏精神战胜残酷的病魔,坚持科学研究,在天体物理学上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事迹。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可以使其在刚刚开始了解人生的时候,了解学习霍金这种敢于向残酷命运挑战、承受挫折、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 其次,在教材处理过程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恰当、有目的的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如音乐课《白杨和小河》,学生用优美、亲切的声音讴歌“白杨与小河”真诚的友谊,并从中领悟友情的可贵和团结互助的意义。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如何与同伴相处”教育的好机会,因此教师

在处理教材时,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时大家互相帮助时内心地感受,通过体验这种良性心理活动,从而强化互相帮助、正确与同伴相处的行为。 再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备课,正视学生存在的差异,在了解学生性格、兴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力求因材施教,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知识,在和谐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评语都会引起学生的内心变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宽松宜人的课堂教学环境,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有裨益。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只有在人际关系良好,精神充分放松的情况下,智力才能被最大限度激发起来。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回答,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学生可以放开胆子,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轻松摆脱情绪障碍,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经常及时地表扬一个人,不但使他感受到你对他的肯定,而且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发言的学生,不要只是简单的给予“对”、“错”

谈论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

谈论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我试着做了如下分析。 首先,教师从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关注学生的人格心理教育。主要学解决学生身心发展的冲突,以及个体适应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态度、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包括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的不足,发现和认可自己的优点,悦纳自我,同时又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可通过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参加体育活动等形式培养和磨练他们的意志,增强自主性、独立性。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与人为善,宽容,谅解,克服妒嫉自闭等不健康的阴暗心理,与周围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生活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民主的氛围中。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方法进行引导和训练,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力,认识自己身体,智力上的优点与缺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包括帮助学生培养爱整洁,有秩序的生活,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注重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了解休闲生活的意义,体会休闲的乐趣,正确安排休闲的时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合理的消费习惯,不盲目攀比,不跟风。 然后,具体进行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 (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有助于形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师生情感的互动。 2、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动机。教师要注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3、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师善于运用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4、化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困扰。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消极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到地进行调适和疏导,并随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是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有效的学习活动。 5、重视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教师要有意识的以自己的自信乐观、善良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点去影响学生。 (二)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兴趣小组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外开展认识、探索、实践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往往有很多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将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结合起来,学生更容易接受,效果也就更好。同时,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还可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优势和不足,学会合作学习。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 ___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突出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二、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切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很大差异的原因。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效率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会产生更多的相互尊重与接纳。 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智力、情绪、意志、人格、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化教育。比如,对于性格内向、总喜欢一个人行动,极力避免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可以多给他提供一些当众发言的

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读《爱心与教育》后的随感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翻新、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如果你不去掌握科学文化,没掌握一技之长,没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当前,家长们迫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心理转变为对孩子的期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学业方面更是竭尽全力。课堂不够,请家教;达不到家长的期望,便动辄训斥,甚至打骂,剥夺孩子课余活动时间,给孩子的思想和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有的孩子经常受训斥,形成了封闭内向的性格;有的孩子学业不理想,常招致父母的打骂,处于紧张、焦虑、厌学的情绪之中,意志消沉,性情暴躁。成绩好的同学怕考砸了;成绩差的同学怕回家受斥挨打;中层生则希望保持原有的成绩并有新跃进。 综上所述,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可以看出这些理性的观念有三个主要的特征:绝对化的要求(一定要,应该是等),过分概括化(根本、永远等),糟糕主观(失败、无能等)。根据这三个特征,就要纠正不良的情绪、改变错误的行为,从消极的、灰暗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理性的思维和合理的信念是建立在健康人生的基础之上的。要树立较现实、理性、宽容的人生哲学,学会用合理、现实的思维方式去判断评价事物,那么就能产生良好的心态和行为。于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常常有意无意地渗透一些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利用小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经常利用班会课作一些学习心理的知识和如何提高心理素质的辅导小讲座。如《科学用脑,提高效率》、《智力是否等于能力》、《给自己一个信心》、《战胜怯懦》等。课后,许多学生向我咨询:"老师,我为什么学习退步了?","老师,我很想学好,但总是坚持不了?","为什么我很刻苦地学习,但成绩总不太理想?"。对于这些问题,我都耐心地一一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寻找原因,找出对策,并鼓励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超越自己。 (二)在学科教学中把学科的思想内容与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自古以来,"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课本中许多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好的示范教材。有些是关于革命者自觉锻炼意志的,如关于列宁的《登山》,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引导学生战胜自己的害怕心理,畏难

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结题报告(新)

课题名称: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研究》子课题《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课题批准文号: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J06-144-P0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水平低,条件简陋,生源差,家长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要提高育人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为此,我校曾于2005年开展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关于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关于构建‘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现已顺利结题,成果荣获一等奖)。经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强化了师生的读书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但我们从中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一、厌学心理。学生和外界的接触不多,思想相对闭塞,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成绩难以提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二,依赖心理。不可否认,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学生的独立能力却下降了。他们在生活中依赖父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依赖老师给出结果等等。三、烦燥心理。现在学生的所处年代,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上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信息不断地刺激着他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使他们心里充满各种矛盾和困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潜移默化中误导着小学生,使一些学生“静”不下来,做事没有耐心。此外,一些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枯燥,空洞。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相当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验的理念还停留在表面化、简单化的了解上,对有关的要求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教学方式还脱离不了传统的桎梏,教育学生的方法没有联系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各科知识,而对自己的内

班主任工作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工作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期。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入。所以,班主任工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动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升,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展开心里健康教育对班主任的新要求 心里健康教育与过去的一些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对班主任老师的素质提出了以下更高更新的要求。 1、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班主任老师要从过去当“纪律监督”、“政治说教”、“活动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改变高高在上的说教作风,做到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用友好真诚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为实施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2、具有现代教育学和心理科学的知识。班主任老师要增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了解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准确的协助和辅导学生,积极的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3、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班主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同样也能“感染”学生。班主任最重要的品德是为人坦荡正直,有一种凛然正气和坚持真理的作风,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不世俗,不随波逐流,民主、公正、平等、友善。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作业标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及全面开展

作业标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及全面开展》 一、结合具体课程谈谈如何运用学科课程蕴含的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答: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以方面来做: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自身的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2、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 3、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主性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小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很多同学的自觉程度、毅力强度等方面有待教师引导和培养。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在思想内容上的渗透,还应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上下功夫。通过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意志、性格和品德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完美的发展。 4、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灵活采取一定的方法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没有固定方法。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你觉得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哪些?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你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还要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

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二)、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做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学校开设心里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讲解

《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德育研训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优质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故有效的“教学”应当是对学生自我实现的“指导”,是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与有效教学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 某天才少女上课看课外书被发现,留下遗书称“压力大,想休息一下”,投湖自尽;一名九岁的小学生“把书烧给我!证明我是爱学习的!”说完跳楼摔成残疾;“出了校门,如果遇到王强,就躲着走,不要惹他”某中学一位年仅37老师就因为这一句话被学校已开除的初中生用匕首刺死,成为在2008年教师节过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发生的第四起学生杀师案,也使我们教师职业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变成危险职业之一。诸如这样的事时有发生,当我们为无数条鲜活的生命的逝去而痛心时,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老师真正做到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难道还不够敬业吗?那么为什么在教育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在教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在我们大谈特谈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打造活力课堂,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而且怕学、厌学现象日益严重,造

成师生关系紧,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成长烦恼,尤其是出现上述自杀,他杀事件呢?这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虽然,社会、家庭、学校都已伸出双手,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着应有的努力,而且在学校,为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正处于身心发生巨变的中小学生。在各科教学中,如果科任老师能有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而且各科教材中蕴藏有不少适应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容素材,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大幅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走出“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得很苦”的困境,实现“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良好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融洽,身心愉悦,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地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模式及实施策略,无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具有重大意义。 知识掌握与心理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学生心理发展在知识掌握中进行,而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又能有效促进其知识掌握,这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各学科教材中不仅具有丰富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学容,因此,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是时代的呼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各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因此,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与学生需要,使学生的学习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技能相结合,心理辅导与教学相结合来设计各学科教学,充分利用学科现有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心理能力随着学习过程而得以发展,并形成良好性格特征,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的环境中接受着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我校的书香校园、文化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接受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

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现行的各学科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制的,其中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内容非常丰厚和广泛,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2.整合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新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可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视为心理教育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备课时,除了明确学科心理教育目标和独特任务,还要紧密与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突出学科的特点。 3.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忽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突出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 理健康的榜样。一个性格开朗、情感健康的教师,往往会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二、教师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 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教师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和颜悦色、笑容可掬,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切的动作还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很大差异的原因。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时,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效率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会产生更多的相互尊重与接纳。 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育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在“全面渗透”的所有途径中,“学科渗透”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学科课程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学科教学本身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而且因为各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如何?如果可行,又该怎样进行“学科渗透”呢? 一、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问题 学科教学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学科课程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其中,有些课程如思品课、政治课都直接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当然,更多的社科类课程则间接地蕴含着许多可资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

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历史、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如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学科可以通过自然国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性情感。 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物、生理卫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这些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譬如,数学科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自然常识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资源。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艺术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这一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学者已将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贯彻文件的精神,广泛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设立了心理辅导或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还需要重视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要深入理解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什么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 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教材进行记忆策略训练以提高学生记忆力等等。也就是说,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因素和手段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 学科教学:包括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设计),课堂实施与管理,课堂心 理环境,课堂教学评价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渗透: 1.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 2.沁出。 3.比喻一种事物(多指抽象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事物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隐性教育 教师形成自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无论教哪一科,让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获得“成长”。 (二)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学科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学科教学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由学科教学工作的性质和地 位所决定的。 学科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但学科教学的目 的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包括情感、动机、意志力等的培养,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同时,学科教学在学生全部活动中所占比重最大,所占用的时间最多,学科教学是对学生发生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中心环节。 现代教学是以整体育人为目的的。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 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这样看来,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最新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最新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广西桂平市垌心乡王举小学蒙丽娟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5?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 3、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的奇丽风景背诵、积累优美语句;通过合作探究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俗易懂而又意味 深长的哲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德国奇丽风景、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2、养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习惯。 三、教法:读议法 学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资源 1、学生课前了解德国有关习俗等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喜欢花吗?你们的花会养在什么地方呢? 2、今天我们就随著名学者季羡林爷爷一起踏上德国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这 里独特的风光领略他们独特的养花习俗。(板书课题齐读)(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先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学生接读) 3、了解中心句: (1)季羡林爷爷曾在德国留学十年他对德国的评价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 速默读课文找到这句话。 生说师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指导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注意标点。 (2)季爷爷是怎样描写这样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 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三、深入感受: (一)感受景色之奇丽。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划计句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词 语。 2、赏析: 语段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1)理解词语:读这段话时哪个词语最先跳入你的视线? a.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生读 句子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师用双手合拢花绽开状 这是一朵一簇应是怎样?来呀这个同学加一朵(生也靠手)还单薄了一点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否正常的发展,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本文就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心理卫生教育的观点并阐述 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心理教育;心理障碍;心理咨询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 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 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交错并行,形成显著的冲突,使得中学生 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严重挑战。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种种“要求”、“希望”等,都不 同程度地形成冲击力和压力,面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习惯势力和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社会风气,如果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足,贯彻不力,方法欠妥的话,很容易迫使学生处于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风口浪尖,形成理论上的素质教育和实际上的应试教育的激烈 冲突,进而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压力,在行动上形成对社会的不适应,以至产生障碍性疾病。心理障碍性疾病虽然与某些先天因素有关,但后天教育的失误更是导致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 心理障碍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恐惧、胆怯、逆反、固执、说谎、焦虑、孤僻等,在行为上攻击他人,损坏公物或私拿别人东西,缺乏远大理想,主张吃喝玩乐就是一切,以 及报复心理等等。有人把当前中学生的病态心理归纳为六种类型,即情感冲动型;偏执型; 超常欲望型;狂想型;抑郁型;懒惰型。上述情况,如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加以纠正,则谈 不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十分紧迫的。 鉴于此,我们不但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和必要条件,更要把青少 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1构建教师健康的心理 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谁都希望自己周 围的人,心理是健康的,因为"心病亦传染",与心理健康的人生活在一起,会使人们的心理 也健康。学生每天和教师在一起生活学习,他们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 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之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 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的,如果 他既不能从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 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教师对学生人格之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定期地请专家、学者作一些心理辅导报告,引导和组织教师参加心理活动的培训,学好心理学,学会调适自 己的情绪,要在学生出了差错或犯了错误时,表现出沉着、冷静、耐心、宽容的态度。能够 判断学生的心理正常与否;懂得心理健康的标准;懂得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和矫治办法, 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前提。 2 营造宽松的育人氛围 2.1 让师爱渗入学生心田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师德的核心,也是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反映。要使这一认识深入人心,就要大会讲,小会说,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爱,应当是教师施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接 受老师的教育,并不机械地接受刺激而形成简单的“条件反射”,其中情感因素不容忽视。当 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是爱我的”、“老师是真心教育我成才、成人”时,才能下定痛改错误的

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12321663.html, 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田玉春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第12期 [摘要]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只有心情愉悦,对学习感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目标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关,而且同非智力因素有关,例如稳定的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明确的学习目标,顽强的毅力,高度的自制力等,都是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因此,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课堂上,让学生有一个健康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 1.教师教学由“传递式教学”变为“指导探究式教学”,由“一言堂”变“群言堂”。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压抑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当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时,教师要适当地给予点拨,努力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多次失败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丧失信心的特征,并想办法给予解决,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面对失败、让学生了解到失败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人生是在多次失败、多次成功的前提下不断成长的,只有正确地去面对失败才能不断调整自我,以增加社会适应性。 3.要特别关注差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赏识,这样会给学生带来自卑感,导致学生逃学、厌学,甚至同教师处于对立状态。有一段时间,某老师每天放学走时都发现自行车轮胎没气,后来通过深入调查知道是我们班的某同学干的,通过对该同学的询问,他说明了原因。原因就是该老师瞧不起他,并且有一次上课提问,该同学举起手,老师就斥责学生说:“你会吗,还举手?”这样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使学生很丢面子,于是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