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我实现的幸福_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自我实现的幸福_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自我实现的幸福_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自我实现的幸福_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1):134~13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张陆佐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研究范式,研究者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从理论出发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指导幸福感测量的发展。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近年来,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整合的趋势。此外,中国人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关键词实现论,心理幸福感,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主观幸福感。

分类号 R395

1 引言

最近几十年,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学科的重视。当代许多问题都源自于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的理论,因此当前有关幸福感的讨论往往涉及其哲学渊源。从哲学传统上看,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实现论则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现代幸福感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1]。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演化过来的,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并由此对幸福感有着不同的界定。此外,二者的研究模式,即对幸福感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研究起点等也存在着差异。评价指标方面,主观幸

收稿日期:2006-03-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3BSH022)。

通讯作者:佐斌,E-mail:zuobin@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2336465.html, 福感主要包括三个经典的评价指标,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的生活满意感;心理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则涉及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生命活力等一系列维度。评价标准方面,主观幸福感是从自我评价的角度,以个人主观的标准来评定其幸福状态,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及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心理幸福感则是基于心理学家的价值体系,以客观的标准来评定个人的幸福。研究起点方面,主观幸福感从经验研究出发,注重实证经验和操作研究;心理幸福感则重视理论依据与理论建构,从理论出发探索幸福,其结构的提出和验证,均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其理论指导性更强。

心理幸福感在研究线路与技术手段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很多分歧,分别采取不同的幸福观点,使用不同的技术,关注不同的问题。因此,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涵义。

2 心理幸福感的界定

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Aristotle提出的幸福论(eudaemonism)或自我实现论(Self-realizationism)基础上的,认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在对心理幸福感结构的探讨中,研究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分别建构了自己认为最能代表幸福感的结构。

第15卷第1期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135-

2.1 心理幸福感的哲学渊源——实现论

在实现论(Eudaimonic)看来,幸福是客观的,不以自己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在很早的时候,Aristotle就提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观点,他的理论通常被称为幸福论(eudaemonism)或自我实现论(Self-realizationism)。由于他强调幸福是人的一种完善自己的活动,因此他的幸福论又被称为完善论(perfectionism)[2]。Aristotle围绕“幸福是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个中心命题,探索了“至善”和幸福的德性内涵,以及达到“至善”和幸福的条件、途径与方法。

Aristotle肯定幸福是人的幸福,认为“幸福为心灵的活动”。快乐虽然属于幸福,但幸福却不能归结为快乐。纯粹为追求快乐的行为是不能称为幸福的,快乐必须在理性的控制下达到适中的程度,才能称之为幸福。他认为“至善即是幸福”,至善是由各个具体的善积累而成,并且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德性的活动而达到的善。幸福不是品质,而是现实活动。具有理性思辨的人会有一种崇高的目标,他能为高尚的目标去奋斗,从而达到幸福,而缺乏理性原则的人则不可能有幸福。人们要幸福,达到至善,就必须决心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各种困难的环境下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功能,为高尚的目标奋斗,再苦再难再险,也应该是幸福的。[3, 4] 2.2 心理幸福感的不同界定

心理幸福感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并没有得到研究者们的共识。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得到了自己认为对心理幸福感合理的界定,并且通过研究支持了自己的假设。

2.2.1 Waterman的“个人展现”

Waterman认为,快乐是享乐主义的定义,而幸福感则涉及人们与真实的自我协调一致[5]。他认为幸福发生在人们从事与深层价值最匹配的活动中,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个人依据“真实自我”(true self)努力生活,实现自身的种种潜能(自我实现),由此产生了一种状态,Waterman称这种状态为“个人表现”(personal expressiveness)。因此,Waterman 将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个人表现(personal expressiveness)的幸福,是指个人全心全意地投入活动中时,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自我得以表现,进而有助于达成自我实现的体验,是实现自我的愉悦。另一种是尽情享乐(hedonic enjoyment)的幸福,指在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或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他根据自己关于幸福感的理论,编制了《个人表现行为问卷》(The Personally Expressive Activities Questionnaire, PEAQ),用于实证研究当中,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快乐和个人表现之间的相关[5]。

Waterman描述了个人表现的体验:有不同寻常的强烈的对于事情(undertaking)的投入感;与某种行为有特别的适合感,而且这种行为并不是普通的日常事务;有很强的活跃感;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有一种实现感;认为这就是人生意义所在;感到这是一个人的真实所在。人们可以通过技能的发展来达到潜能的实现,通过这种潜能的实现,个人可以体验到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

2.2.2Ryff的六因素结构

Ryff也从实现论引申与探索了幸福感问题。他认为幸福不能等于快乐,批评了主观幸福感对于情感的过度关注,认为情感的评估不能明确地回答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幸福感应该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

Ryff等人通过总结各种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心理幸福感的六维模型[6]。从发展心理学中,他们总结了Erikson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psychosocial stages)、Buhler的基本生活趋势理论(basic life tendencies)和Neugarten的人格改变理论(personality changes),认为健康(wellness)是一个贯穿生活的发展轨迹;另外,通过借鉴Maslow 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概念、Allport对成熟(maturity)的界定、Rogers对健全人的描述和Jung对个性化(individuation)的说明,他们对幸福感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描述。从这些关于健康人的心理理论中,Ryff等人[6, 7]总结出了其中所共有的六种成分,将其作为心理幸福感的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心理幸福感的六个维度,从理论和操作两个方面对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界定。这六个维度包括: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生活目标(purpose in life)、良好关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s)、环境控制(environment master)、独立自主(autonomy)。Ryff 认为,在这六个维度中,对生活目标的追求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对于人的健康而言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其次是对自我的尊重和掌握[8]。我国学者以城市居民及师范大学生为样本,对Ryff提出的

-136-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六维度结构进行了验证,但是得到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9,10]。

2.2.3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

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又一个以实现论作为幸福感中心概念的理论模型,其定义一方面包括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试图指明自我实现的意义及途径。Deci看来,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它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且使人们能够灵活地适应社会环境[11]。自我决定理论是通往人类动机和人格的途径,它重视人类的内部资源对于人格发展和行为自我调节的重要性。因此,它研究的是人的内在成长趋向和先天的心理需要。通过归纳,Ryan和Deci得出了三种基本需要——能力需要(need for competence)、关系需要(need for relatedness)和自主需要(need for autonomy)[12]。这三种基本的需要,不仅是推动个人成长和整合自然倾向所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建构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必要。因此,这三种基本需要被SDT理论认为是幸福感的三个基本因素,它们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环境必须提供给人们以促进其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养料。基本需要在人生阶段中必须要得到满足,才能使人们体验到一种持续的整合感和幸福感。

3 心理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研究

Diener区分了影响幸福感的外部与内部因素,一种是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和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这两类因素的影响,另一种是从个体的人格特质角度加以解释[1]。

3.1 人口学变量

Ryff在研究中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婚否以及健康和能力的自我评价等人口学变量作为自变量,对心理幸福感的六个维度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6]。总的来说,人口学变量对心理幸福感的解释量较低(3%~24%)。其中解释量最大的因素是对健康和能力的自我评价;已婚可以作为自我接纳和生活目标的预测变量;女性可以预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对心理幸福感的预测力较弱。Keyes等人也发现,受教育水平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着较小的相关[13]。

在年龄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中发现,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的心理幸福感有一定的差异。Ryff 等人将年龄段划分为青年组(M=19.53)、中年组(M=49.85)和老年组(M=74.96),研究结果表明,中年人在生活目标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老年人,而在自主性上高于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较年轻人评价自己更有环境控制力;而在个人成长方面,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得分显著高于老年人[6]。另一项研究结果基本上与此结果相一致,只是在生活目标这一指标中,中年人和老年人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14]。Ryff等人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目标”、“个人成长”得分逐渐降低,而“环境控制”、“人际关系”和“自主性”则逐渐增高,对于“自我认识”各年龄段之间没有区别[7]。许淑莲等人的研究,以中国的城市居民为样本,将年龄段划分为青年组(M=29.4)、中年组(M=49.9)、老年组(M=66.4)和老老年组(M=79.9)[15]。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性方面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环境控制方面中年组和老年组均高于老老年组;个人成长方面各较年轻组均高于较年老组,除中年组高于老年组尚不够显著,其余均显著;人际关系和生活目标方面,较年轻三组均高于老老年组;自我接受方面,中年组和老年组均高于青年组。

对于性别之间的差异,Ryff等人发现,女性“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在其他维度上,两性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6]。但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女性仅仅比男性有更好的人际关系[7]。邢占军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在自主性、个人成长、生活目标和自我接受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性,环境掌握的得分没有性别差异,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方面,女性稍高于男性[9]。而崔春华等人以师范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在总量表及环境控制、人际关系、生活目标、个人成长方面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性[16]。

3.2 人格因素

情感、人格和幸福感在当前很多心理学研究中都会涉及到。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三者之间却没有非常明确的区分。当前的人格理论将情感作为人格结构的重要因素。而在幸福感的界定中,也都会将情感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观幸福感中,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作为两个最为重要的维度;而心理幸福感中,也会涉及到情感的反应。

第15卷第1期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137-

Schmutte等人对大五人格因素和六维度的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相关研究[17]。研究结果表明,神经质(N)、外向性(E)和尽责性(C)对于多维度的心理幸福感是最为有力和持久的预测因素。神经质性与自我接纳和环境控制有很强的负相关,与生活目标、个人成长和自主性也有一定的相关;外向性与自我接纳、个人成长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之间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尽责性与自我接纳、环境控制和生活目标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但是,排除了人格与幸福感概念和测量中的种种误差因素——比如测量项目的重叠,同一方法偏差等——的影响之后,PWB与神经质性的关系则非常有限,在一些维度甚至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神经质性仅与自我接纳有较小的负相关;外向性与自我接纳、环境控制、个人目标和个人成长有一定的相关;开放性与个人成长有一定程度的相关;随和性与积极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关系;尽责性与心理幸福感的任何维度的相关都不显著。在Keyes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心理幸福感水平高的人,他们往往有较高的外向性、开放性和尽责性[13]。

3.3 其他因素

心理幸福感还受到很多生活情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搬迁、照顾子女、人生目标、自我提升和应对策略。

已有的研究发现,搬迁前后老年女性的心理幸福感有显著的提高,尤其表现在环境控制和个人成长方面[18],而好的心理幸福感水平则有助于老年人对搬迁的适应[19]。照顾子女则有助于老年人感受到生活的方向和目标[18]。此外,对事件的应对策略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幸福感水平,指向于问题的应对策略与心理幸福感的积极变化有正相关;指向于情绪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幸福感有一定的负相关[18]。Christine等人在研究中发现,自我提升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自我提升可以促进心理幸福感,即使在排除了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康评价等一系列额外变量之后,这种线性关系依然存在[20]。

Kasser和Ryan研究了内源目标(intrinsic aspirations,友谊、社交、个人成长等可以直接满足基本需要的目标)和外源目标(extrinsic aspirations,财富、名望、生理吸引力等可以间接满足基本需要)与幸福感间关系的差异[12]。结果表明,内源目标与幸福感的指标之间有正相关,而与沮丧和焦虑间有负相关;外源目标与幸福感指标间有负相关。Ryan 等人在以俄国人为样本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结论,检验了跨文化的一般性。崔春华等人对师范大学生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源对心理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呈正相关,内在控制性强的个体心理幸福感高于外在控制性个体[16]。

4 评价与展望

4.1 对心理幸福感研究的评价

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发展,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进入新世纪来,以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vi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突露锋芒,并迅猛发展,矛头直指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到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模式的转换,必须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幸福感研究,从学科背景上看,正是源自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兴起,从社会背景上看,与现代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从更广阔的意义上看,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发展理念。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先于心理幸福感,发展也较为成熟,拥有较为一致的结构和测量方法,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观幸福感仅仅从人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总体评价来定义幸福感,难免会有所偏颇。情感是带有即时性的,往往会随着生活事件的改变而变化;总体的生活评价只是一个大概的把握,不能完全细致地反映出个体的生活状态;此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验的,例如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发现,都是从经验研究中所获得的维度,而缺乏理论的支持。

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研究,恰好弥补了主观幸福感在概念上和测量上的种种局限。心理幸福感不仅仅注重人们的情感体验是如何的,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人们的自我发展和成长,从另一个侧面来界定和诠释幸福感,使得对幸福感的理解更加的全面和深刻。其结构的提出和验证,是建立在理论而非经验研究基础之上的,因此其理论指导性更强。由于心理幸福感的测量涉及到较少的情感反应,因此其稳定性更高,不易受到生活情境的影响。而其多维

-138-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度的结构,也能够较单维度的总体生活意感更加细致准确地反应人们的生活状态[6, 7]。

4.2 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的整合

近几年来,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整合的趋势,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整合,为更加全面地认识人们的幸福感提供了新的平台。两种幸福感有着相同的影响因素。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两种幸福感的影响往往是一起发生的;此外,人格变量对于两种幸福感的影响也是类似的,神经质性、外向性都可以有效地预测两种幸福感的水平。Ryff 等人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虽然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一点细微的不同,但是心理幸福感的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7]。Waterman也认为,幸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展现(personal expressiveness)的幸福,是自我实现的幸福;另一种是尽情享乐(hedonic enjoyment)的幸福,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两者之间的相关[5]。

同时,两种幸福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两种幸福感的出发点是不同的,SWB以快乐论为基础,PWB以实现论为导向;SWB从实证经验出发,PWB 从心理理论着手。Keyes的研究中根据两种幸福感水平的不同,将人们分为四类,即高SWB高PWB、高SWB低PWB、低SWB高PWB和低SWB低PWB。并在此基础上,对SWB和PWB的关系结构进行了拟合,得出了一个交叉的理想模型,进而认为两种幸福感是积极心理机能的两个截然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的方面[13]。

应该看到,两种幸福感整合的同时,其内部的作用机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Keyes认为SWB 和PWB关系模型的拟合,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两者是怎样相互作用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ober认为,主观幸福感中对于生活满意感的评价,既是主观情绪体验的体现,又是认知评价的结果,对生活满意的整体评价不可能绕开认知的作用[21]。主观幸福感测量中对生活满意的整体评价,需要涉及到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认知,其中就应该会包括心理幸福感的各个方面。只有各个方面有积极评价,才会有整体的满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心理幸福感的评价是总体生活满意感评价的前提。此外,当代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前提。主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近期情绪的测量,而心理幸福感则是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认知。基于此,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即不同的心理幸福感状态会导致不同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虽然Keyes等人在研究中根据SWB和PWB的得分高低将被试分为四类,但是这四类中两者得分趋势一致的人数占到了被试总数的84%[13];因此两者之间的不一致可以解释为近期偶然性生活事件影响了PWB和SWB的关系。以往的研究中,已经确认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究竟如何,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确定。

4.3 对中国人幸福感研究的展望

不同文化之间对于幸福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西方是以个人主义文化为主导的,而中国则是以集体主义、家庭主义文化为导向的。在西方社会中,可能更加看重于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而中国则可能更加注重集体和家庭的稳定与前进。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很有可能会导致人们对幸福的不同理解。Ryff 在提出心理幸福感结构时指出,心理幸福感的结构可能会随着历史、文化、阶层、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改变[6]。当前的心理幸福感的概念界定和实证研究,绝大多数是基于西方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理论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不能否认,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可以部分地适用于我国,但是在中国文化下,中国人的幸福感的具体维度和结构未必与西方所得出的相一致。我国学者对Ryff编制的六维度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及师范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了试用,但是量表的结构效度并不十分理想[9,10]。邢占军等人借鉴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以中国城市居民为样本抽取了九个维度:自我成长与进取心、人际适应、自我满足感、成就感、创新意识、自我管理、自主感、压力感和未来感,并得出了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9]。

中国文化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理幸福感的维度中,家庭状况与人际关系必定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家庭。在西方的心理幸福感维度中,家庭状况并没有得到特别的重视。人际关系虽然在西方的心理幸福感中有所体现,但是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下,其在心理幸福感的整体评价中所占的权重也可能会有所差别。中国人的心理幸福感究竟是怎样的,还需要心理学家进行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Diener E, Eunkook S, Richard L.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9,

第15卷第1期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139-

125(2): 276~302

[2] 冯俊科. 西方幸福论.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

[3] Aristotle著; 苗力田译. 尼各马科伦理学. 北京: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90

[4] Aristotle著; 吴寿彭译. 政治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5

[5] Waterman A S. Two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 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 (eudaimonia) and hedonic enjoy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64(4): 678~691

[6] Ryff C D.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7(6): 1069~1081 [7] Ryff C D, Keyes C L M.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4): 719~727

[8] Ryff C D, Singer B. 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

Psychological Inquiry, 1998, 9(1): 1~28

[9] 邢占军, 黄立清. 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

的试用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 12(3): 231~233 [10] 崔春华, 李春晖, 王欣等. 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河北师

范大学生中的试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2): 128~130

[11] 张爱卿. 动机论:迈向21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2] Ryan R M, 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1): 68~78 [13] Keyes C L M, Shmotkin D, Ryff C D. Optimizing

well-being: the empir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2(6): 1007~1022

[14] Ryff C D. Possible selves in adulthood and old age: a tale of

shifting horizons. Psychology and aging, 1991, 6(2): 286~295

[15] 许淑莲, 吴志平, 吴振云等. 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年龄

差异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17(3): 167~171 [16] 崔春华, 李春晖, 杨海荣等. 958名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幸

福感调查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 14(4): 359~361 [17] Schmutte P S, Ryff C D. Personality and well-being:

reexamining methods and mean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 73(3): 549~559

[18] Kling K C, Seltzer M M, Ryff C D. Distinctive late-life

challenges: implications for coping and well-be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1997, 12(2): 288~295

[19] Smider N A, Essex M J, Ryff C D. Adaptation to community

relocation: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and contextual factors. Psychology and Aging, 1996, 11(2): 362~372

[20] Kwan C M L, Love G D, Ryff C D. et al. The role of

self-enhancing evaluations in a successful life transition.

Psychology and Aging, 2003, 18(1): 3~12

[21] Robert, W. L.. Toward a unifyi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 on well-being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4, 51(4): 482~509

Eudaimonic Well-being: A Review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Zhang Lu, Zuo Bin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udaimonic philosophical roo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searchers suggest that well-being involves more than happiness, rather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quest to actualize potential, and the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of PWB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theories. The results of relative researches show that some internal and external variables such as demographic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life contexts can be predictors of PWB.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n integration tendency between PWB and SWB.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well-be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eudemonia,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Demographic variables, personality, subjective well-being.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辜红

A General Overview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Gu 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Tourism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ersity Email:guhong009@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2336465.html, Abst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field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cluding its benefits, demographic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culture. we review the theories of origin an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well-being. Our purpose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 Interventions; Theory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辜红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中国430074 华中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武汉中国 430070 Email: guhong009@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2336465.html, 摘要:本篇论文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其功能以及与人口统计变量、文化的关系,并对相关机制和幸福感干预研究进行了回顾,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干预;理论 1 引言 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为代表的“快乐论”,一派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现论”。这两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直接影响到后人对幸福感的研究。最终形成两种范式:一是以“主观(Subjective)幸福”(快乐论”)代表人物Diener。一是以“客观(objective)幸福”(“实现论”),以Ryff、Deci和Ryan为代表。 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是个体用其自身的标准对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的特点并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构成。Diener(1985)认为若是在一个较长跨度的时间里会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独立的,也就意味着体验更多积极情感的人未必就体验更少的消极情感。 3 主观幸福感的功能 依据Fredrickson(1998)的拓展—扩建理论(broaden and build theory),尤其是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因其扩建功能对个体产生很多好的生活结果。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四个方面显著地改善生活:健康和长寿、工作和收入、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利益。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出幸福感能增强健康和寿命。一般而言,报告出高幸福感的人也报告出更好的健康和更少的不愉快的身体症状(Roysamb et al., 2003),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用一般感冒去感染受试者,那些报告更高幸福感的人对病毒更具抵抗力(Cohen et al., 2003)。Danner, Snowdon, 和 Friesen(2001)也发现幸福基准线能预测生活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的修女的寿命。Pressman & Cohen(2007)在研究心理学家的自传中也得出了相似结论。而且更高幸福感的个体倾向于有更强的免疫系统和更好的心血管健康,易于有更健康的行为如系安全带和更少的生活方式上的疾病如嗜酒、吸毒(Diener & Biswas-Diener, 2008)。 高幸福感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更高幸福感的人有可能比其他人获得更高收入和更有可能喜欢他们的工作。重要地是,幸福感能导致经济和事业的成功。那些喜欢自己工作的个体有更高的上级评估而且在工作时被评估为有更多生产力、更可信、更有创造力以及

Ryff 心理幸福感量表

Ryff 心理幸福感量表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题目。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在符合自己情况的相应数字上划圈。你的回答没有对与错,好与坏。我们承诺,对你的回答给以保密。谢谢你的合作! 1.非常反对2、颇为反对3、有点儿反对4、有点儿赞同5、颇为赞同6、非常赞同 1.多人都认为我是个既亲切又有爱心的人。 2.有时候,我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思想方式去迎合周围的人。 3.总的来说,我认为我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 4.对那些能扩展自己眼界的活动,我都不感兴趣。 5.每当我想到我过去所做的事情和将来希望做的事情时,我都感觉良好。 6.每当我回顾自己的过去时,我对那些经历和结果都感到满意。 7.对我来说,与人保持亲密的关系很困难,而且令我感到沮丧。 8.即使与多数人的意见分歧,我也不怕发表自己的意见。 9.每天的生活需求经常令我感到沮丧。 10.总的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不断地加深对自己的认识。 11.我得过且过,从未真正的思考过未来。 12.总括来说,我对自己是肯定的,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13.我常常感到寂寞,因为很少亲密好友能与我分忧。 14.我的决定很少受他人影响。 15.我很难融入周围的人及环境。 16.我是那种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人。 17.我倾向于关注当前,因为未来总是给我带来麻烦。 18.我觉得我认识的许多人在生活中得到的比我多。 19.我很喜欢与家人或朋友作深入的沟通,彼此了解。 20.我比较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 21.我对于日常生活中许多职责都处理得很好。 22.我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很好,不需要再作新的尝试。 23.我的人生有方向和目标。 24.若有机会,我愿意在很多方面改变自己。 25.我认为当好友向我诉说他们的烦恼时,做一个好的聆听者是最重要的。 26.我觉得对自己满意比获得他人的赞同更重要。 27.我常常被自己的所承担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 28.我认为,获得新经验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可以挑战我们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既定看法。 29.我的日常活动看起来既琐碎又微不足道。 30.我对自己的性格大致感到满意。 31.很少人愿意听我倾诉心事。 32.我很容易被那些很有主见的人影响。

关于民众幸福感的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民众幸福感现状的调查 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xxxxxxxxxxxxxx 姓名:郎以墨 指导老师:XXX “团队分工说明及自评成绩表” 分工 姓名 社会调查分工(5分)调研报告分工(5分)成绩 注:(个人调研不填此表) “社会调研”成绩评定表 申请书 (思路、可行、格式) 活动表现 (态度、反馈、守时) 活动成果 (观点、论证、格式) 成绩 20% 20% 60% 注:(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 2013年02月26日

民众幸福感现状调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抗战年代,人们因战火而流离失所,在当时只求能饱肚子、求得生存,幸福感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词语。而如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我国经济贸易快速发展,国家GDP也翻了好几番,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贸易市场得以拓展,贸易业更加的国际化、自由化,我国的经济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整个国家的综合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在人民生活安康、工作稳定、财富有余的同时,更大程度的追求个人利益、权利等,如房子、车子、住宅、官职等。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人在经济泡沫泛滥的浪潮中疲于奔命,在得失之间权衡着生命的价值。于是,幸福感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整个社会都开始将人内心对于外界的感受,作为评价一座城市或一个社会的标准。 一个国家人民过得怎样,取决于大多数人对自身幸福感的认知情况。人们只有了解自己的需求、欲望,并得到良好的引导,满足感与幸福感才会来的快一些。如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快乐,有些一辈子在追求幸福的人,也有与幸福擦肩而过的时候。为了让广大民众理解幸福感,知道如何正确的获得幸福感,希望做一次有关幸福感现状调,把调查的原因结果告诉大家,让大家明白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也为我在步入社会之前了解大部分人的价值人生观做准备。 基于以上的背景和目的,我想进行一次针对民众幸福感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内容 1、随机采访与问卷设计 幸福感的产生是来源于多方面的,是多方面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且不同年龄、性别、身份、职业的人他们对幸福感的认知也会有差别。 这次调查我特意设计了随机采访部分,具体操作是在武汉市汉口火车站和江汉路步行街一带随机挑选15名不同年龄、性别、身份、职业的人进行采访,问其是否幸福,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我做简要的记录。 问卷部分我在不记名的情况把问卷分为三部分:基本信息情况,问卷选择部分,简答题。其中基本信息情况会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问卷选择部分对社会经济、治安、环境、生活节奏、交通、医疗、教育、房价、收入等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因素都有相关选择;简答题主要是三个有关幸福的问题让他们能具体说说幸福的话题。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大学生、城镇居民、上班族、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 目录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 三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 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 六、 (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逐渐由老年群体开始逐渐向其他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量。 三、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学生人群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展开,主要是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查样本都在400人以下,目的是引入量表。段建华(1996)在我国部分大学生中试用了Fazio修订了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通过《CNKI全文期刊、专利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97-2011年检索到最早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是1997年景淑华、张积家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对烟台师范学院224名本科生进行的测查。调查工具采用美国国立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1977)和kamlnan和FI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何瑛(2000)应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单项人面量表对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了调查。2000年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逐渐出现,集中于郑雪、严标宾等近几年的系列研究,其研究基本一致使用Diener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表.本世纪初至今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的阶段,研究者们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对大量实证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实证研究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归因方式等内部因

心理健康练习题及复习资料

判断题。 1,自我同一性混乱者会不知道自己是谁。(正确) 2,情商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错误)3,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常常互补。(正确) 4,职业倦怠是违法行为,需要司法的参与。(错误) 5,压力中,工作压力的具体表现是,主要表现为工作氛围不健康,强权权力斗争,领导不能容忍失败惩罚为主的管理制度等等(正确) 6,道德意识是指是非善恶规范与约束内心与行动。(对) 7,职业倦怠有两个因素的影响,外因和内因。(对) 8,当今,人们将是否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是否能处理好家庭关系,看成是这个人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 9,外控的人更可能获得更高的工作业绩。(错) 10.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对) 11.成功与失败并不是不赢即输的绝对关系,而是可相互转化的动态促进关系。(错) 12.创造包含于创新之中,但创新不包括创造。(错) 13.无效沟通的危害…战火升级,产生差异…分歧…误解…冲突…危机。(对) 14.我们不必努力做一个好好说话的公民。(错误) 15.埃里克森认为心理社会发展分为9个阶段。(错) 16.有效沟通七步骤是,邀约,表达,同感,倾听,探讨,分享,感谢。(错误) 17.阳关心态增强能量,正面认识提升能量,和谐人际充满能量稳定情绪保障能量,这句话说法正确吗?(对) 18.人天然就有沟通的本能,但常常情绪失控让沟通无法进行而导致人际危机。(正确) 19.强,平衡,不灵活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抑郁症。(错误) 20.有效沟通的技巧中,同感指的是,同感是对对方的感同身受的理解以及对对方感受由衷的体会和回应。(正确) 21.处理信息是jp维度。(错误) 22.一部人类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造史。(对) 23.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心情低落,高度紧张,颓废,焦虑症,兴奋过度等消极情绪。( 错) 24.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是人类基本的情绪。(错误) 25.天底下只有3件事,你的事,我的事,他人的事。( 错误) 26.当人能正确使用我这个词时,就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正确) 27.人生有五毒,好累呀,职业倦怠,好忙呀,以忙为荣,好烦呀情绪不安好苦呀,我安全感好惨呀,得病没命。(正确) 28.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主观上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幸福的情感生活,幸福的婚姻家庭与成功的事业要达成这些目标,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正确) 29.创造过程的八阶段中,第123阶段主要是有意识和被控制的。( 对) 30.性格属于情感(F)的表现是,关注个人感受与价值观,习惯赞美别人,言语

幸福感调查报告

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幸福是镶一身金黄;而我们所拥有的幸福却是五彩缤纷的小时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后,也许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后,能够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就幸福。这种幸福虽然平淡、简单,但是却很充实。 而现在呢?一个个独生子女,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今的大学生面对了来自父母,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正处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将会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对大学生幸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了。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状态,构建和谐校园,本组对我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我校大学生在社人际关系、自我价值、健康关注等方面的情况。基于调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议。 一、调查研究内容、对象及方式 调查内容: 个人基本资料包含年级、性别、专业等,其它情况如生活状况、人际关系、性格等自我评定。你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当前幸福感状况,影响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调查对象: 瘦西湖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附加主观题一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1、就总体感觉来说,8.25%的人选择了对生活质量非常满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选择了比较幸福,39.18%的人选择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选择了不幸福。 2、就学校和专业的满意程度来说,3.09%的人选择了非常满意,38.14%的人选择了比较满意,19.59%的人选择了无所谓,34.02%的人选择了比较不满意,6.19%的人选择了很不满意。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自古以来,在人类思想史上,就有许多对幸福的追问和探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止于哲学上的思辨,形成了不同派别、不同主义的幸福观。 直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始终赶不上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要求而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才推动了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的形成。[1]主观幸福感研究从此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整比西方晚了近30年。 1.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Diener(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因素,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3]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因素。主观幸福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4]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的阐述,国内大多数文献引用的都是美国学者Diener提出的观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Diener对此做了区分。早期研究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于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1年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郑雪、张雯、郑日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徐维东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性,[5]李焰、赵君(2005)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6] 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Diener和Suhde(1998)的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满意度在18-19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而积极情感在20-80岁之间缓慢下降,消极情感在20-60岁之间缓慢下降、在70-80岁之间出现回弹。[7]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 —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8]2.1.2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如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9]另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 2.1.3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生活事件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10]HeadyB&WearingA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11]笔者2007年在对广州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时发现,主要生活事件如就业、学业对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12]目前,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2.1.4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13]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有研究认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14]2.1.5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关于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常常把集体—— —个体社会取向作为文化的指标。[15]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16]郑雪、王磊以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17] 2.1.6工作、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关注较多,研究了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个体比较、个体差异和组织因素等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探讨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对于教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18]。 2.2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2.1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当代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是大三人格、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19]在艾森克内—— —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众多研究中,一致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这五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会降低幸福感。但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很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20][21]此外,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国内外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自尊、乐观、自信、控制点、自我监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但需要指出的是,Diener等人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这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显著的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更弱。[22]此外,自尊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国内对集体自尊的研究仍需要拓展。 有关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有两种结果: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王登峰(1991)的研究却得出了外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论。[23] 也有研究者指出人格的另外一些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广州大学唐蕾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合法,从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观点等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 作者简介:唐蕾(1979-),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 55 ——

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

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幸福感[摘要] 在这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压力烦恼接踵而至,人们的心灵负担在不知不觉中就加重了,心理健康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心理健康,那么幸福便常与他相伴。 [关键词] 心理健康、幸福感、乐观积极、人生态度 如今,有毒食品不断涌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那是否,身体健康了,人们就幸福了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与幸福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心理健康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人们所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因而,心理健康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没有了心理健康,幸福就无法实现。所以,心理健康与幸福相伴。一.主要人格因素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有心理学家发现,心理幸福感水平高的人,他们往往有较高的外向性、开放性和尽责性。国内崔春华等人对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幸福感调查研究表明:心理控制源和心理幸福感呈负相关的关系,即偏外控型的个体的心理幸福感比偏内控的个体的心理幸福感低。这与以前的大量研究是一致的。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外在控制性强的人难以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决定,由自己的心决定的。你的心健健康康的,那么幸福就总是与你相伴。

心是否是健康的,就看你是否积极乐观向上。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也体现出了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一扇窗、同一个角度看去,积极乐观的人看到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消极悲观的人看到的是满目疮痍、萧瑟凄凉的世界。不难发现,后者的心理是有问题的、不健康的,他们自然离幸福就很远了。 二.部分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还受到很多其他生活情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支持、乐观、事件的应对策略和学习压力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在良好的社会支持下,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有显著的提高。有人对大学生在非典隔离期与非典前对心理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态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下,隔离在校园中的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和非典前相比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提高;与非典前相比,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支持的态度、感受和行为方式更积极,学生生活压力显著降低。也即大学生主观上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并且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越充分,那么他们与他人的关系越积极与亲密,越有能力选择和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生活目标更加明确,生活更富有意义,最终个人不断成长与充实。 三.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提升的建议 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发展,为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也恰好弥补了主观幸福感在概念上和测量上的种种局限。心理幸福感不仅仅注重人们的情感体验是如何的,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人们的自我发展和成长,从另一个侧面来界定和诠释幸福感,使得对幸福感

2017年公需课《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考试题库

《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试题 答案解析 1. ()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角色。[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D.想象能力(得分:5) 2.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意义上的特殊用法。[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D.经济学(得分:5) 3. 创新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不包括()[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C.市场投资意识(得分:5) 4. 福特在设计捷豹牌汽车时,拆看了50多种品牌的汽车,这个例子恰好说明应向()学习。[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B.竞争对手(得分:5) 5. 华为提倡的“狼”性特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不应该具有以下什么样的特征?()[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C.凶猛好斗(得分:5) 6. 以下关于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的描述,哪项不正确?()[单选题]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胜任力包括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外显胜任力中社会角 色、个性、态度等影响胜任力的直接发挥(得分:5) 7. 综合能力必须与()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D.分析能力(得分:5) 8. 以下哪项不是三星集团成功的因素?()[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C.不引进成套技术,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非成套技术(得分:5)

9. 对于职业人士而言,在职业生涯早期最好的工作应该是()的工作。[单选题] *分值:5 您的回答为:A.锻炼最大(得分:5) 10. 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下哪项不正确?()[单选题]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专利、标准、新理论、知识产权运用等属于创新者的创新成 果(得分:5) 11. 在我国,重知识、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弊端,所以需要大力发展()[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D.继续教育(得分:5) 12. 蒸汽机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都是()[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C.技术变革的结果(得分:5) 13. 以下哪项不是与挫折密切相关的因素()[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D.挫折影响(得分:5) 14. 蒸汽机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都是()[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C.技术变革的结果(得分:5) 15. 职业幸福是指人们在自己的工作中获得的()[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A.幸福(得分:5) 16. 职业幸福感与人们对()息息相关[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C.职业需求的期望值(得分:5) 17.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B.班杜拉(得分:5) 18. 快乐的无条件投入对获得职业幸福感起着()的作用。[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A.积极(得分:5) 19. 倒霉蛋模式是一个()的思维方式。[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B.悲观(得分:5) 20. 心理学把()称之为“酸葡萄心理”。[单选题]*分值:5 您的回答为:A.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 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得分:5)

2020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5篇

2020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5篇 2020居民幸福感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调查背景: 国民幸福指数(GNH)最早20xx70年代是由不丹国王提出的,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物质为本、生产为本的话,“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完全受经济增长左右的政策往往使人陷入物欲的陷阱,难以自拔。 20xx年,“十二五”规划开局幸福成为地方热词。很多地方逐步呈现了“GDP 减速,幸福提速”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幸福指数”被置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也将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调查准备: 为反映居民主观幸福程度,在调查问卷设计中,分别设计了基本情况和问卷部分的调查项目,包括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经济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幸福和人际关系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幸福指数。为了使本次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问卷调查,抽样对象为年龄在0-70周岁之间的常住居民,涵盖社会各年龄、各阶层、各行业。并且在中山市实地进行了社会实践,通过与社区群众的沟通,来了解当前社会中民众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幸福感。在网上查阅了一些有关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通过自己反复查看并参考别人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做出用于调查的问卷.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人群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作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张文燕 摘要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 1.引言 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1]。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的“副产品”(by-products)。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综合化的态势。 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y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人本主义理念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延伸,也积极心理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而且是人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显现。近几十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自我实现的幸福_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1):134~139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 张陆佐斌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心理幸福感是基于实现论的幸福感研究范式,研究者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从理论出发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指导幸福感测量的发展。已有的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和生活事件等内外因素可以较为有效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水平。近年来,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现出整合的趋势。此外,中国人的幸福感研究在借鉴西方成果的同时,仍然需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关键词实现论,心理幸福感,人口学变量,人格变量,主观幸福感。 分类号 R395 1 引言 最近几十年,人们对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关注,同时幸福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学科的重视。当代许多问题都源自于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的理论,因此当前有关幸福感的讨论往往涉及其哲学渊源。从哲学传统上看,有关幸福的概念与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emonia)。快乐论认为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实现论则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快乐,更是人潜能的实现,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现代幸福感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主观幸福感是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1]。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演化过来的,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并由此对幸福感有着不同的界定。此外,二者的研究模式,即对幸福感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研究起点等也存在着差异。评价指标方面,主观幸 收稿日期:2006-03-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03BSH022)。 通讯作者:佐斌,E-mail:zuobin@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2336465.html, 福感主要包括三个经典的评价指标,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的生活满意感;心理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则涉及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生命活力等一系列维度。评价标准方面,主观幸福感是从自我评价的角度,以个人主观的标准来评定其幸福状态,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及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心理幸福感则是基于心理学家的价值体系,以客观的标准来评定个人的幸福。研究起点方面,主观幸福感从经验研究出发,注重实证经验和操作研究;心理幸福感则重视理论依据与理论建构,从理论出发探索幸福,其结构的提出和验证,均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因此其理论指导性更强。 心理幸福感在研究线路与技术手段上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很多分歧,分别采取不同的幸福观点,使用不同的技术,关注不同的问题。因此,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幸福的涵义。 2 心理幸福感的界定 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Aristotle提出的幸福论(eudaemonism)或自我实现论(Self-realizationism)基础上的,认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在对心理幸福感结构的探讨中,研究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分别建构了自己认为最能代表幸福感的结构。

公需课《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考试题库

《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试题 成绩单 您的得分:445 分答对题数:89 题 问卷满分:500 分测试题数:100 题 答案解析 1. ()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 角色。[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想象能力(得分:5) 2.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意义上 的特殊用法。[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经济学(得分:5) 3. 创新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不包括()[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市场投资意识(得分:5) 4. 福特在设计捷豹牌汽车时,拆看了50 多种品牌的汽车,这个例子恰好说明应向()学习。[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B.竞争对手(得分:5) 5. 华为提倡的“狼”性特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不应该具有以下什么样的特征? ()[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凶猛好斗(得分:5) 6. 以下关于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的描述,哪项不正确?()[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胜任力包括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外显胜任力中社会角 色、个性、态度等影响胜任力的直接发挥(得分:5) 7. 综合能力必须与()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正确认识事物,实现 有价值的创新。[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分析能力(得分:5) 8. 以下哪项不是三星集团成功的因素?()[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不引进成套技术,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非成套技术(得分:5)

9. 对于职业人士而言,在职业生涯早期最好的工作应该是()的工作。[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A. 锻炼最大(得分:5) 10. 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下哪项不正确?()[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专利、标准、新理论、知识产权运用等属于创新者的创新成 果(得分:5) 11. 在我国,重知识、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弊端,所以需 要大力发展()[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继续教育(得分:5) 12. 蒸汽机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都是()[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技术变革的结果(得分:5) 13. 以下哪项不是与挫折密切相关的因素()[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D.挫折影响(得分:5) 14. 蒸汽机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都是()[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技术变革的结果(得分:5) 15. 职业幸福是指人们在自己的工作中获得的()[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A. 幸福(得分:5) 16. 职业幸福感与人们对()息息相关[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C.职业需求的期望值(得分:5) 17.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B.班杜拉(得分:5) 18. 快乐的无条件投入对获得职业幸福感起着()的作用。[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A. 积极(得分:5) 19. 倒霉蛋模式是一个()的思维方式。[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B.悲观(得分:5) 20. 心理学把()称之为“酸葡萄心理”。[ 单选题] * 分值:5 您的回答为:A. 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 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得分:5)

尔雅《幸福心理学》2016

2016尔雅《幸福心理学》 请给五星评价,,谢谢 幸福与心理学(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丹尼尔·卡尔曼是200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A、经济学 ?B、教育学 ?C、哲学 ?D、心理学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 塞利格曼是()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3 “幸福热”在学术层面的时代表现不包括:()。 ?A、幸福教育论 ?B、幸福学 ?C、幸福企业 ?D、积极心理学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央视提出“向幸福出发”等口号是“幸福热”在媒体层面的时代表现。()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幸福与心理学(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总觉得自己被欺负,对一切事物都觉得不公平,这是典型的()。 ?A、相对比较 ?B、相对剥夺感 ?C、受害者心态 ?D、弱势群体感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社会投射的心理后果不包括()。 ?A、相对比较 ?B、相对剥夺感 ?C、受害者心态 ?D、单一选择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现实表明,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剧。这一悖论表现为:()。?A、财富带给人们的并不是幸福 ?B、财富能带给人们幸福 ?C、财富跟幸福无关 ?D、财富跟幸福呈正比例关系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当你拥有自由时,可以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幸福与心理学(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心理学的目标不包括()。 ?A、预测发生的事情 ?B、控制发生的事情 ?C、理解发生的事情 ?D、改变人的命运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2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异常聪明的人一般身体和心理上没有普通人那么健康。()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幸福与心理学(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心理咨询通常能解决()。 ?A、客观现实问题 ?B、主观现实问题 ?C、客观现实问题和主观现实问题 ?D、实际问题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心理学的目标包括()。 ?A、描述发生的事情 ?B、解释发生的事情 ?C、描述发生的事情和解释发生的事情 ?D、改变基因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