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支模方案一

高支模方案一

高支撑模板系统施工专项方案

目 录

1.1.1 编制依据 (2)

1.1.2 工程概况 (2)

1.1.3 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 (2)

1.1.3.1 模板支撑系统的选型 (2)

1.1.3.2 模板及钢管支撑设计方案 (2)

1.1.4 主要施工方法 (10)

1.1.4.1 施工流程 (10)

1.1.4.2 模板支撑安装和拆除 (11)

1.1.4.3 钢筋安装 (13)

1.1.4.4 混凝土浇筑 (14)

1.1.5 模板支撑安装质量保证措施 (15)

1.1.6 安全设施和管理措施 (16)

1.1.6.1 安全设施 (16)

1.1.6.2 安全管理与监控 (16)

1.1.6.3 监测方案 (17)

1.1.7 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20)

1.1.7.1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架构 (20)

1.1.7.2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急救援 (20)

1.1.7.3 发生支模坍塌应急救援 (21)

1.1.8 相关大样图 (21)

1.1.8.1 梁板支撑平面布置 (21)

1.1.8.2 垂直剪刀撑平面布置 (22)

1.1.8.3 水平剪刀撑平面布置 (23)

1.1.9 模板支撑计算书 (25)

1.1.9.1 150mm楼面模板支撑计算 (25)

1.1.9.2 300×1000mm梁模板支撑计算 (30)

1.1.9.3 400×1800mm梁模板支撑计算(东西) (38)

1.1.9.4 400×1800mm梁模板支撑计算(南北) (46)

1.1.9.5 250×800mm梁模板支撑计算(东西) (68)

1.1.9.6 250×800mm梁模板支撑计算(南北) (75)

1.1.1 编制依据

1. 工程设计图纸;

2.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3.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

7.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01(2002年版);

8. 《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2005年版);

9.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0. 建设部、各省市有关高支模施工技术、质量、安全和文明的规定。

1.1.2 工程概况

某工程是一幢综合建筑,总建筑面积为383135平方米。其A区屋盖采用梁板结构,屋盖结构面呈弧形,最高处标高为+39.245m,距离下层有23.325m高。范围在(5)~(18)×(E)~(T)轴,支模面积10586m2。屋盖的梁主要有1300×2000mm、800×2000mm、400×1800mm、400×1000mm 以及250×800mm,楼板厚130mm。框架梁跨度大,其中东西方向的梁(800×2000mm、400×1800mm、250×800mm)最大跨度为30m;南北方向的梁(1300×2000mm、400×1800mm梁)最大跨度为36m。

支撑模板体系的基础为+15.92m的混凝土楼板,厚度为1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且+15.92m楼面梁板支撑未拆除。

1.1.3 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

1.1.3.1 模板支撑系统的选型

梁板的模板均采用18厚夹板、80×100木枋作龙骨,侧模肋枋用80×80木枋,用Φ48×3.0钢管配可调托作支撑,水平拉杆、剪刀撑均采用Φ48×3.0钢管。所有模板表面均涂刷脱模剂。其中:木材弹性模量E=9000N/mm2,抗弯强度f m=13.00N/mm2,抗剪强度f v=1.4 N/mm2;Φ48×3.0钢管截面积4.24cm2,惯性矩I=10.78cm4,截面模量W=4.49cm3,回转半径i=1.59cm,每米长质量为3.33kg/m,钢材强度设计值为205 N/mm2。

1.1.3.2 模板及钢管支撑设计方案

A区屋顶 (5)~(18)×(D)~(T)轴采用钢管支撑体系。其梁板模板支撑设计计算详见计算书。模板支撑、垂直剪刀撑设置位置、水平剪刀撑设置及水平拉杆布置等详附图所示。Ф48钢管纵横水平拉杆除第一道为1.8m外,每隔1.5m设一道;分别于扫地杆、第三步水平纵横拉杆(地面上5米处)、第六步的水平纵横拉杆(地面上8米处)、第九步的水平纵横拉杆(地面上11米处)、第九步的水平纵横拉杆(地面上14米处)处各设置一道水平剪刀撑;按纵横向不大于6m设Ф48钢管垂直剪刀撑,剪刀撑与地面夹角不大于60度。

1. 楼板模板支撑

展厅楼板模板采用18厚夹板,用80×100木枋作龙骨,支撑材料采用Ф48钢管。钢管间距沿数字轴@900,沿字母轴@750mm;第一层龙骨间距350mm,第二层龙骨间距750mm。楼板支模大样按图1。

图1 楼板模板支撑布置示意图

2. 梁模板支撑

(1) 截面为300×1000mm的梁(见图2、图3)

钢管支撑按横向间距为300mm、纵向间距为750mm设置,底模、侧模均采用18厚夹板,龙骨采用80×100mm木枋,第一层龙骨间距350mm,第二层龙骨间距300mm,侧模竖肋间距为400mm,在梁中加1排Ф12对拉螺杆,纵向间距800mm。

图2 梁模板支撑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3 梁模板支撑布置示意图

(2) 截面为400×1800mm的梁(东西向)(见图4、图5)

钢管支撑横向间距@750mm、纵向间距@600mm,底模、侧模采用18厚夹板;龙骨采用80×100mm木枋,第一层龙骨间距250mm,第二层龙骨间距750mm;侧模竖肋间距为300mm,在梁中加3排Ф14对拉螺杆,纵向间距600mm。

图4 梁模板支撑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5 梁模板支撑布置示意图

(3) 截面为400×1800mm的梁(南北向) (图6、图7)

钢管支撑横向间距@900mm、纵向间距@750mm,底模和侧模采用18厚夹板,龙骨采用80×100mm木枋,第一层龙骨间距250mm;第二层龙骨间距900mm;侧模竖肋间距为300mm,在梁中加3排Ф14对拉螺杆,纵向间距600mm。

图6 梁模板支撑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7 梁模板支撑布置示意图

(4) 截面为1300×2000mm的梁(图8、图9)

钢管支撑纵向间距500mm,横向间距600mm,底模侧模采用18厚夹板;龙骨采用80×100mm 木枋,第一层龙骨间距200mm;第二层龙骨80×100双木枋间距600mm;侧模竖肋间距为300mm,在梁中加4排Ф14对拉螺杆,纵向间距600mm。

图8 梁模板支撑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9 梁模板支撑布置示意图

(5) 截面为800×2000mm的梁(图10、图11)

钢管支撑横向间距750mm,纵向间距600mm;底模、侧模采用18厚夹板,龙骨采用80×100mm木枋,第一层龙骨间距250mm;第二层龙骨双木枋间距750mm;侧模竖肋间距为300mm,在梁中加4排Ф14对拉螺杆,纵向间距600mm。

图10 梁模板支撑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11 梁模板支撑布置示意图

(6) 截面为250×800mm的梁(东西向)(图12、图13)

钢管支撑纵向间距900mm,横向间距750mm,底模、侧模采用18厚夹板,龙骨采用80×100mm木枋,第一层龙骨间距300mm,第二层龙骨间距750mm;侧模竖肋间距为400mm,在梁中加1排Ф12对拉螺杆,纵向间距800mm。

图12 梁模板支撑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13 梁模板支撑布置示意图

(7) 截面为250×800mm的梁(南北向)(图14、图15)

钢管支撑纵向间距750mm,横向间距900mm,底模、侧模采用18厚夹板;龙骨采用80×100mm木枋,第一层龙骨间距300mm,第二层龙骨间距900mm;侧模竖肋间距为400mm,在梁中加1排Ф12对拉螺杆,纵向间距800mm。

图14 梁模板支撑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15 梁模板支撑布置示意图

1.1.4 主要施工方法

1.1.4.1 施工流程

在施工安排上,采取先施工混凝土柱,再安装满堂红支撑体系,这样,可利用已完成的柱作为水平拉杆的支撑平台支座,从而达到限制高支模体系水平移动的目的。

1. 梁高大于1000mm梁的安装流程

将梁位置及钢管支撑位置放线在地面上并定好水平控制标高—→梁板竖向支撑安装(含纵向水平拉杆及剪刀撑)—→架设梁底木枋龙骨于钢管脚手架项托板上—→梁底模板安装—→架设板底木枋龙骨于钢管脚手架项托板上—→楼板模板安装(梁侧部分留后安装)—→模板支撑的验收—→梁钢筋绑扎(预应力筋安装)—→梁侧模板安装—→(梁侧后装部分)楼板模板安装—→楼板钢筋绑扎—→梁板钢筋隐蔽验收—→梁板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松下钢管脚手架可调顶托—→拆除梁、板模板,清理模板—→拆除水平拉杆、剪刀撑及钢管支撑。

2. 梁高小于1000mm梁的安装流程

将梁位置及钢管支撑位置放线在地面上并定好水平控制标高—→梁板竖向支撑安装(含纵向水平拉杆及剪刀撑)—→架设梁底木枋龙骨于钢管脚手架项托板上—→梁模板安装—→架设板底木枋龙骨于钢管脚手架项托板上—→楼板模板安装—→模板支撑的验收—→梁钢筋绑扎(预应力筋安装)—→沉梁—→楼板钢筋绑扎—→梁板钢筋隐蔽验收—→梁板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松下钢管脚手架可调顶托—→拆除梁、板模板,清理模板—→拆除水

平拉杆、剪刀撑及钢管支撑。

1.1.4.2 模板支撑安装和拆除

1. 支撑安装施工

(1) 钢管支撑安装要整齐划一,并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有保证其稳定的支撑系统。

(2) 钢管支撑安装时,立柱应采用对接方式,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立柱之间对接必须加扣夹牢固好,以保证垂直度和力的传递。

(3) 支撑安装完成后,应认真检查支撑是否牢固,发现问题应立即整改。

(4) 必须离地面不大于200mm处加设纵横扫地杆。

(5) 顶托螺杆伸出钢管长度不得超过200mm。

(6) 钢管支撑的搭设要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剪刀撑、横向斜撑的搭设应随立杆、横向和纵向水平杆等同步,水平拉杆要与已浇注的混凝土柱顶紧,以增强水平方向的稳定性。

(7) 剪刀撑斜杆搭接长度不少于1m,要求不少于2个扣件连接。

(8) 在后浇带处,板下钢管支撑、梁下支撑设置3m长20号槽钢作为支承结构,具体布置见图16:

图16后浇带位置梁支撑布置示意图

2. 梁板模板安装

(1) 梁模板的安装

先在楼面上弹出轴线、梁及支撑安装位置控制线,然后按设计标高调整钢管支撑可调顶托的标高,将其调至预定的高度;然后在可调顶托的托板上安放大龙骨木枋,固定后在主龙骨木枋上安装梁底小龙骨。龙骨安装完成后,安装梁底模板,并拉线找平。考虑到梁跨度均>4m,梁底模板按跨度0.1%起拱。对30m、36m的大梁按0.2%起拱。主次梁交接时,先主梁起拱,后次梁起拱。对于梁高大于等于1000mm的梁,在梁底模安装后,在钢筋安装完成再安装侧模、压脚板及斜撑,梁侧模板在中部加Φ14或Φ16穿梁对拉螺栓(具体详见梁模板支撑大样图)。梁高小于1000mm的梁按照一般的施工顺序进行。

(2) 楼面模板的安装

通线调整钢管支撑可调顶托的标高,将其调至预定的高度,在可调顶托托板上架设木枋(大龙骨),固定后架设小龙骨,然后在小龙骨上安装模板,当板跨度大于或等于4m时,模板按跨度0.1%起拱。

3. 模板拆除

(1) 拆模时间:不承重的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方可拆除;承重的模板应在混凝土达到表1的强度后,始能拆除。

表1

构件类型 构件跨度 达到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2 ≥50

>2,≤8 ≥75

>8 ≥100

≤8 ≥75

梁、拱、壳

>8 ≥100

悬臂构件 — ≥100

(2) 拆除顺序:先装后拆,后装先拆。

(3) 拆除模板支撑时,先将钢管支撑可调顶托松下,用钢钎撬动模板,使模板降下,取下模板和木枋,然后拆除水平拉杆、剪刀撑及脚手架。

(4) 展厅位置的楼面结构,支撑的拆除要考虑预应力张力、后浇带施工的需要,如设计有具体要求则按设计要求执行,如设计无要求,其高支模系统拆除时间、控制条件为:当主梁的有粘结预应力钢铰线张拉完毕,并且灌浆体的强度已达到设计要求后才能拆除;其它梁板,当无粘结预应力张拉完毕后才拆模。

(5) 后浇带处模板支撑的拆除,要严格按照设计的规定进行。

(6) 高支模拆除方向

由于本工程高支模的搭设面积大、高度高且支撑间距较密,因此高支模体系拆除时考虑分区进行(见图17),由南面出口开始向北拆除。每个区首先从中间拆起,形成一条通道,然后再从两边向通道方向拆除,所拆除的周转料通过通道外运。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图17 模板支撑拆除步骤示意图

为便于模板支撑的拆除,在+15.920m楼面后浇带下的支撑预留运输通道搭设的支撑,在后浇带浇注前,重新回顶加固。门洞大样见图18

图18 预留运输通道示意图

1.1.4.3 钢筋安装

(1) 大梁两侧模板在钢筋安装好后才安装,钢筋的安装在梁底模板上操作,梁底层钢筋在底模板上就位,并进行套筒直螺纹连接,其间穿好主梁、一级次梁钢筋箍筋,并将箍筋分别集中在沿主梁方向的两条次梁间位置。

(2) 由于该梁板中有预应力钢筋,并考虑利用后浇带进行预应力张拉,为了预应力张拉

施工的方便,通过后浇带的梁的面筋、底筋和腰筋在后浇带两侧分别先切断,待预应力张拉施工完成后,再按设计要求把钢筋连接。

(3) 对于大梁钢筋的制安要按照主体方案中相应方法进行施工。

(4) 小梁钢筋的安装按照常规方法施工。

(5) 后浇带梁钢筋的处理

1) 梁面钢筋在后浇带100mm处切断并在其端部使用镦粗直螺纹钢筋连接。梁钢筋箍筋不绑扎以方便预应力筋张拉施工,面钢筋用套筒连接成整体以方便日后钢筋连接对中。

2) 在砼初凝后再将钢筋拧出,交预应力进行张拉,待预应力张拉完成后再接回,然后绑扎梁钢筋的箍筋。由于该后浇带钢筋的连接属于两端钢筋固定连接,直螺纹接头宜采用通过转动套筒连接钢筋的接头(如加长型或加锁母型接头)。

1.1.4.4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必须在梁板钢筋、模板工程完成、经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施工。

(1) 展厅部分以梁板中的东西方向两条后浇带为界限,中间的区域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

六个矩形块;北边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三个矩形块;南边分为面积大致相等的三个矩形块(见图19)。

(2) 各分块之间的接缝用密目铁丝网或快易收口网封闭,按施工缝的施工方法处理。各

分块的砼浇筑顺序如下:首先施工④—→第二天施工⑦—→第三天施工⑧—→第八天施工⑤—→第九天施工⑥—→第十天施工⑨。

(3) 高支模混凝土的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推进,梁分层浇筑。首先将主、

次梁砼浇至板面下500mm,并停顿一段时间,以利砼的沉降密实,在砼初凝前同板砼一同浇筑。

为了保证后浇带梁浇砼施工时漏浆及时清理和预应力张拉工艺要求,第一次浇混凝土时,后浇带梁傍暂时不安装以便及时清理漏浆,梁钢筋箍筋不绑扎以方便预应力钢筋张拉施工。

(4) 竖向泵管布置不能与支撑连接;多台泵泵送时,要注意避免速度一致以免产生共振。

且泵送压力注意不要太大,以减少水平推力。泵管的支座布置在梁钢筋上,减少动载对板筋、板支模的不利影响。

图19 混凝土浇筑分块示意图

1.1.5 模板支撑安装质量保证措施

(1) 在高支模安装前,要对高支模的各种材料需进行严格检验,尤其是钢管、扣件、可调托以及木枋等,不合格的不得使用。钢管统一严格选用Φ48×3.0以上,其质量符合GB/T700《碳素结构钢》中Q235-A级钢的规定。使用前必须经检查无严重锈蚀,无弯曲变形。扣件材质必须符合《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要求。现场木枋要剔除已使用较多次数,枋身比较陈旧的,尽量选用截面大小符合,枋身比较结实的。

(2) 高支模的钢管搭建在已浇注的混凝土板表面上,承载面的混凝土楼板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75%才允许进行下一个楼面梁板的钢筋安装,其下层楼面梁板支撑不能拆除。

(3) 由于高支模系统均为大跨度结构,在模板安装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起拱。

(4) 模板应拼缝平整严密,拼缝位置下面必须要有次龙骨支撑并钉牢。拼缝处内贴胶带,防止漏浆。模板安装后应及时报验及浇筑混凝土。

(5) 可调托座(底座)调节螺杆伸出长度不宜大于200mm,可调托座(含底座)的螺杆伸出长度大于200mm时采取增加一度水平拉杆的固定措施。

(6)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应满足表2的要求:

2

项 目 允许偏差(mm)

轴线位置 5

底模上表面标高 ±5

截面内部尺寸 +4,-5

层高垂直度 8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表面平整度 5

(7) 支撑搭设的垂直度与水平度允许偏差应满足表3的要求:

表3

项目 允许偏差(mm)

每步架 h/1000及±2.0

垂直度

支撑整体 H/600及±50

一跨距内水平架两端高差 ±l/600及+3.0

水平度

支撑整体 ±L/600及±50

注:h—步距;H—支撑高度;l—跨距;L—支撑长度

1.1.6 安全设施和管理措施

1.1.6.1 安全设施

(1) 在钢管梁支撑顶下数第二道纵横水平杆设置工人作业平台。靠近梁旁处用作为检查通道,用钢棚板铺设,其余钢管支撑顶层用蒿竹满铺,所有作业层下设兜底网。

(2) 高支模施工现场应搭设工作梯以供作业人员使用,不得从支撑系统爬上爬下。

(3) 大梁支撑底下设置低压照明灯,以方便施工人员通过和质检人员对支撑的检查。

(4) 在操作层设置相应的消防设施(如灭火筒)。

1.1.6.2 安全管理与监控

本工程高支撑模板体系施工的安全隐患主要为:防坍塌、高空坠落。其主要措施为:

(1) 高支撑模板的技术方案必须经企业的技术和安全负责人审批签字并盖章才能实施。

(2) 施工前必须明确高支撑模板施工现场安全责任人,负责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施工现场安全责任人应在高支模搭设、拆除和混凝土浇筑前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3) 项目现场要严格按照经审批的方案执行,确保施工安全。

(4) 工人必须持证上岗,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

(5) 操作层的施工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限载2kN/m2),不得超载,不得在其上集中堆放模板、钢筋等物件;并设置限载警示牌。

(6) 雨天作业要有防滑措施和避雷措施。六级以上大风雨,必须停止施工作业。

(7) 施工期间不得拆除纵横水平杆、剪刀撑、扫地杆等。

(8) 在支撑上进行电、气焊作业时,必须有防火措施和专人看护。

(9) 用电安全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执行。

(10) 模板支撑安装:

1) 钢管或钢管底座应准确放置在定位线上,不得悬空;

2) 支撑立杆要垂直,纵横向水平杆要平整。立杆应尽量采用通长钢管。如需接管,接头要错开,不在同一步距内,立杆口必须按规范对接,确保架体垂直度。相邻的两根纵向水平杆的接头要互相交错,接驳口必须按规范对接。

3) 各种连接构件要扣接牢固,扣件螺栓拧紧扭力矩应在40~65N·m 之间,以防构件未能有效承力或构件破坏,搭设完成后应用扭力矩扳手随机均布抽样检查,不合格的必须重新拧紧,直到合格为止。

4) 各杆件相交伸出的端头部分均应大于100 mm,以防杆件滑落。

5) 支模分段或整体搭设完毕,必须填写模板验收记录表,经企业质安部门分段或整体验收合格,并悬挂验收标识方能进行钢筋安装。

6) 在支撑安装过程中,应设置防倾覆的临时固定措施——在支撑长向两旁设临时斜抛。安装时要待其安装完毕且核实无误后才全面予以固定。

7) 工人必须站在临时设置的脚手板上进行拆卸作业,并按规定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8) 模板安装完后,应认真检查支撑是否牢固、模板应清扫干净。并必须经现场监理人员及质安部检查合格后并按规定办理专项验收才能进行混凝土浇筑。

9) 模板必须支撑牢固、稳定,不得有松动、跑模、超标准的变形下沉等现象。

10) 混凝土浇筑时,派安全员专职观察模板及其支撑系统的变形情况。发现异常现象时应立即暂停施工,并将施工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11) 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时,应避免材料、机具与工具过于集中堆放,在任何情况下模板立柱承受的荷载均不得超过荷载设计值。

12) 支撑搭设、拆除和混凝土浇筑期间,应在适当地方挂设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支模底下,并指定专人进行监护。

(11) 模板支撑拆除:

支撑架的拆除前应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进行拆除安全技术交底,并应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按后装先拆、先装后拆的顺序及下列安全作业的要求进行:

1) 模板支撑应经单位工程负责人检查验证并确认不再需要时,且混凝土强度报告已出,并经有关负责人审批同意后才能拆除。

2) 支撑的拆除应从一端走向另一端、自上而下逐层地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

3) 在支撑拆除过程中,应设置防倾覆的临时固定措施——在支撑长向两旁设临时斜抛。

4) 同一层的构配件和加固件按先上后下、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

5) 在拆除过程中,支撑的自由悬臂高度不得超过两步;当必须超过两步时,应加设临时拉结。

6) 拆除工作中,严禁使用榔头等硬物击打、撬挖,各构配件严禁抛掷至地面。

1.1.6.3 监测方案

根据广州市有关高支模体系的规定,高支模由业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监测以外,我司准备在现场采用钢尺、线锤、水准仪和经纬仪对高支模系统进行施工过程的监测。因此,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支撑体系的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1. 监测对象的确定

(1) 由于本工程的框架梁的自重较大,故观测点以框架梁为主要观测对象;

(2) 由于本工程的模板支撑采用扣件钢管脚手架,间距较密,且框架梁在建筑物内部,采用的观测设备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此本工程的沉降观测采用了线锤+钢尺的形式来测量其沉降值、位移偏量。

(3) 观测的基准点设置在建筑物外围,测量时将基准点引测至建筑物内。

2. 观测点布置

本工程高支模的观测点分沉降观测点及位移观测点,布置主要设置在1300×2000mm梁、800×2000mm梁、400×3000mm梁、400×1800mm梁,其中每条主框架梁的跨中设置三个观测点,次框架梁每隔一条在跨中设置一个观测点,具体布置如下图20、图21所示。

图20 高支模体系沉降观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图21 高支模体系位移观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

3. 观测方法(见图22)

(1) 将观测基准点引测至一个约50cm高的角钢上,并将其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上;

(2) 测量时,用钢尺测量线锤、焊接钢筋的标高,并在角钢上作原始标记;

图22 高支模体系监测示意图

(3) 测量时间:模板的沉降测量由专人专职负责。在开始浇筑前测量一次,记录此值并以此值为初始值;在浇筑时,每隔30min测量一次,并与初始值相对比,得出沉降、位移量;浇筑完成后,每隔1h观测一次;模板的沉降测量到浇筑完成后12h后结束。

4. 监测预警值:

(1) 18米跨大梁支撑沉降预警值为18mm;

(2) 支座沉降量预警值为10mm;

(3) 18米跨大梁支撑位移预警值为18mm。

5. 注意事项

(1) 对焊接钢筋、线锤、标示角钢做好保护,并挂好警示牌,防止人为破坏。

(2) 当沉降量超出预警值时,立即通知作业人员进行疏散,并通知相关部门人员来处理。

1.1.7 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1.1.7.1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架构

组 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副项目经理 项目技术负责人

组 员:管理架构的安全员、班组安全员等

当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现场负责人及事故应急救援组组长,由应急救援组长指挥对伤员立即组织抢救,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保护现场。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和本企业安全生产负责人,及请求救援。

1.1.7.2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急救援

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后,抢救的重点放在对休克、骨折和出血上进行处理。

(1)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

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2) 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

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3) 发现脊椎受伤者,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

搬运时,将伤者平卧放在帆布担架或硬板上,以免受伤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招致死亡。抢救脊椎受伤者,搬运过程,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

(4) 发现伤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动伤者。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

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剌伤肌肉,神经或血管。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处上下关节为原则,可就地取材,用木板、竹头等,在无材料的情况下,上肢可固定在身侧,下肢与腱侧下肢缚在一起。

(5) 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

保暖。正确的现场止血处理措施。

1) 一般伤口小的止血法:先用生理盐水(0.9%NaCl溶液)冲洗伤口,涂上红汞水,然后盖上消毒纱布,用绷带;较紧地包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