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结课论文

管理学结课论文

管理学结课论文
管理学结课论文

管理学结课论文“Z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姓名:李龙威

学号:201201110115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裴广一

“Z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摘要]:威廉·大内的“Z理论”是一本研究美日管理差异的经典著作,在这本经典之作问世后经过三十年的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Z理论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Z理论中的比较管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在构建中国管理模式方面Z理论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威廉·大内;Z理论;比较管理理论;中国管理模式

Z理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首次问世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Z理论的核心理论不断被企业所改造,完善或者抛弃,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Z理论中的很多核心内容,比如缓慢的升职评估,终身雇佣制,以及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等,这些东西在被企业学习之初并没有完全被采纳,至少是很多人对其中的制度设计持怀疑的态度,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所谓完全Z理论化的改造,很多人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迁,Z理论的说服力以及支撑Z理论被重视的外界环境也随之消失,因而Z理论正逐步地被现代的企业所抛弃而慢慢地推出现代企业管理的舞台。那么,Z理论对于当代的企业管理真的毫无作用了吗? 对中国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没有启示了吗?本文将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Z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内容

(1)Z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美、日企业的比较研究对象是美、日的知名企业,研究方法是以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在比较研究中他发现,在当时的美国企业里,一般来说,科长、经理等企业的管理者都一致认为,他们应该自己当担起决策的责任。大多数机构实行一种“局部关系”,即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仅涉及对完成特定任务直接相关的那些活动,而其他的关系却少之甚少。大内把这种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 型组织。

然而相反,在研究日企时,他却发现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譬如日企重在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共命运;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同时为职员提供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会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在进行决策的同时,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并对-件工作集体负责。如此而来,使人们树立了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因此,大内把这种组织称为J型组织。

以上所提的则为美、日企业比较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而Z型组织是在比较后得出的和日本企业特征相似的一种组织,这三类组织的比较可以表示如下:

表一三类组织比较

日式组织(J)美式组织(A)Z型组织

终身雇佣制短期雇佣制长期或者终身雇佣

缓慢的评估或者升职过程快速的评估或者升职过程长期考核逐步提升

非专门化职业发展模式专门化职业发展模式非专门化职业发展模式

含蓄的控制机制明明白白的控制机制含蓄的控制机制

集体决策个人决策集体研究个人决策

集体负责制个人负责制个人负责制

关注整体关注局部关注整体

从表中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Z理论,就是在对美、日企业的深入比较后,威廉·大内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学习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优秀的部分,但又不需要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美国本土的文化与民俗特点,形成美国本土的、富有鲜明特色的管理模式。他把这种美国企业应该形成的管理模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2)Z理论的基本内容

Z理论内容基本可以简述如下:

1.畅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应保证下情充分上达;应让职工参与决策,及时反馈信息。特别是在制定重大决策,应鼓励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上级集中判断。

2.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利: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要有充分的处理权,还要有能力协调职工们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开动脑筋制定出集体的建议方案。

3.中层管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层管理者要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统一向上报告有关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4.企业要长期雇佣职工,伎工人增加安全感和责任心,与企

业共荣辱、同命运。

5.关心员工的福利:管理者要处处关心职工的福利,设法让

职工们心情舒畅,造成上下级关系融洽、亲密无间的局面。

6.创造生动的工作环境:管理者不能仅仅关心生产任务,还必须设法让工人们感到工作不枯燥、不单调。

7.重视员工的培训:要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注意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8.职工的考核:考核职工的表现不能过窄,应当全面评定职工各方面的表现,长期坚持下去,作为晋级的依据。

大内认为,任何企业组织都应该对它们内部的社会结构进行变革,使之既能满足新的竞争性需要,又能满足各个雇员自我利益的需要。z型组织也许就接近于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二,Z理论的显著特点

(1). 决策是集体行为,但最终负责决策的人仍旧是一个人。所以这其间“集体决策制”和“个人负责制”的结合靠的是一种信任的氛围,只有人们坚定地认为所有人都具有基本相容的目标,而且任何人都不参与自私自利的活动,个人才会承担起实施集体决策的个人责任,并满腔热情地完成本职工作。

(2). 整体化倾向类似日本组织的整体化特性。这种相似性表现在上级对下级和同事相处的倾向上。Z 型组织一般对员工的福利表现出广泛的关注,并认为这种关注在工作关系中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关系值得强调的是,所有人都要在工作中与其他人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经理与工人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作为组织的一个主要特点,这种整体化的倾向不可避免地维系着一个具有强烈平等主义色彩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正是Z 型组织的一个特色。

(3). 平等主义。这是Z 型组织的一个主要特点,它间接地表示,由于每个人都是可以信任的,因此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并可以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工作。

(4).任何Z型组织都以哲学观为基础。把实际企业经营问题与天上掉馅饼的奢望混在

一起的想法似乎不可思议,但其实哲学观与经营行为是最合得来的伙伴。威廉谈道,惠普、代顿- 哈德森、罗克韦尔、英特尔公司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一个大型组织有点儿像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就像我们都具有让我们与众不同的信仰、态度、目标和习惯一样,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形成特殊的个性。”威廉强调企业的哲学观必须包括:第一,组织的目标;第二,组织的经营管理程序;第三,组织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施加给组织的制约因素。

三,中国的管理模式现状

(1)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管理模式”呢?其来源于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创造长期两位数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光辉成就。尤其是通过奥运会、国庆盛典和上海世博三大盛典,中国更令人刮目相看,于是人们竞相以谈“中国模式”为时尚。先谈世界对中国模式的看法。当今世界流行三大观点:一是大加赞扬、“中美决定世界事务”的G2说法,认为“30年内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世界第一”,甚至最近英美报纸还煞有其事地说:“中国还是别当老大,当老二对中国更有利。”尤其是外国工商界人士多持此观点,很看好中国。他们对西方已失去信心,所以号召学习中国模式。而西方不一而足的吹捧,让我们也有些迷糊。第二种观点,属于“棒杀派”,认为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背道而驰,必将是对西方世界的严重威胁,极力把中国模式政治化、妖魔化。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体制内还存在问题,是否成为大家学习的中国模式,还有待观察。”这三种观点也有共同之处,即承认“中国模式已是客观存在,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

(2)中国管理模式的内在价值

它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价值:

第一是要肯定中国管理的成绩。中国经济发展得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中国必然有一批管理得好的企业。但是目前来看,对中国管理成绩的肯定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我到国外演讲,讲中国经济成绩大家可以接受,但是讲中国管理的成绩,他们觉得你拿不出实质性的东西来。

第二是要提炼中国的管理理论。我们要通过这项工作,把管理经验逐步提炼、上升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或者管理科学。中国有这么多优秀企业,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经验如果只停留在经验层次是不够的要上升到理论。

第三是要肯定管理者和经理人的作用。任何管理离不开管理者或经理人,比如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都有他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风格,所以一个企业的成功,跟他的管理者,跟他的经理人是有密切关系的。但是现在社会上对管理者的作用的肯定还远远不够,这样就导致对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肯定不够。

四,Z理论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总结来看,Z理论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研究的启示作用至少有三大方面。

第一,Z理论的形成对于建立中国管理模式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目前,整个国际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中国模式”这个时髦的词汇似乎成为理论和实践领域翘首以待的产物。这就对我国学者进行中国模式的研究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但究竟存不存在“中国模式”,什么才是“中国模式”,如何能够找到和发现“中国模式”,Z理论也给了我们指引。从Z 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在中国的企业中也必定存在不同于日美特色但又非单纯由

中国环境、制度因素所造成的中国企业的管理特征。如同Z型组织并非典型日本企业也非典型美国企业一样,中国模式也未必只发生在中国本土企业之中。在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投资规模的今天,大量的驻外的中国企业的发展为我们研究中国模式提供了大量的样本,寻找和建立带有中国文化烙印但同时又具有一定普遍适用性的中国管理模式,也是比较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第二,Z理论采取实证的比较研究方法,对日本、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进行大量的比较,通过比较,大内主张取日本之长来补美国之短,但并未让美国企业直接向日本企业学习,而是通过Z理论的提出以及Z型企业的特性分析,剔除环境和文化等影响因素。在以往对中国管理模式进行总结的研究中,总是将“中国情景”作为管理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管理的情景是不可复制的,而在不同情景下的管理模式中,是否存在可复制的一种基因,以保证该模式在不同的管理情景中都能够发挥作用,才是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意义所在。这也就意味着在建立中国管理模式时,不应该光是就事论事,而是可以借鉴Z理论中的比较研究方法,剔除环境和文化等影响因素对中国企业实践的影响,找出中国管理模式中那些可以复制的基因。

第三,由Z理论的研究路径以及它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推论,构建中国管理模式,不在于找出可以仿效的模式,而在于通过比较的方法,认识差异形成的机制,提供引进或模仿的可行性论证。构建一种管理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将这种模式推广到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去并创造效益。Z理论所采用的研究路线也是这样的一种模式,通过经验的总结以及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扩大Z理论的影响效力。但是采用理论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能够快速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果,如何将理论“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Z理论第一篇章的成功以及第二篇章的局限恰好说明科学研究作为解释性研究而非应用性研究将更加具有说服力。在构建中国管理模式时,所构建成功的模式该如何被其他企业所效仿,是完全的继承,还是批判的采用,还是只汲取其思想的精华,有待于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学者及实践中国管理模式的企业管理者进行合作研究得出结论。

五,结语

在Z理论盛行的年代,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成为全世界企业效仿的翘楚,随着近年来丰田等日本企业在产品安全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日本管理模式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质疑,日本式管理开始走下神坛。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崛起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中国企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们正跃跃欲试地进行着中国管理模式的构建。在这个时候,再读“Z 理论”这一揭示三十年前日本管理模式的真谛的书籍,能够为我们理解日本模式的成功,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方法上的建议。中国管理模式的构建既需要研究者按照科学严谨的研究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同时也需要企业管理中的实践者对这种管理模式加以无数的验证并总结。

参考文献:

[1]威廉·大内Z理论[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严汇.企业文化研究路径的新探讨——《Z理论》方法论的应用[J]

[3]刘文瑞探寻美日管理模式交融的经典著作——《Z理论》评析[J]比较管理,2009,(1)

[4]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定稿 2012年新稿

原文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3a610293.html,/news/dianda/2012-06-27/122.html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2010春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姓名: 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X 分校:河西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 XXXXXXX 时间: 2012.XXXXX

目录 内容摘要 (2)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3)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3) 二、激励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5) 三、学习心得体会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内容摘要 管理是组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活动有组织、意识,不断的进行协调的活动。管理作为协同各个成员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社会行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管理学又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总结。是从事管理活动的部门、单位、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所以,管理方法要多样化、要讲究艺术。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讲理论联系实际。第三部分学习心得体会。第四部分结语。本文从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各个方面对管理学的内容做了详细的解释。

《管理学基础》课程综述 一、《管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管理学基础》这本书,比较系统的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技术和方法相结合的原理,说明了管理在任何的地方都是一种因人、因事、因时而随即适合的活动,本书讲述了十三章的内容。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讲述了管理的概念及性质和管理的职能及作用,还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做出了描述。管理学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做了概括和理论总结:泰罗—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韦伯—管理之父;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等等。这些学派主要是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等。 第三章、计划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计划工作具有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的特征。其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并拟订实现目标的方案、措施。 第四章、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它用系统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

管理学原理论文--张丽敏

金陵科技学管理学 课程作业 题目:战略及商业模式分析研究报告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考查学期: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姓名:张丽敏 学号:1407101036 专业:14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成绩: 指导老师:朱骅

战略及商业模式分析研究报告 ----老凤祥总体分析 张丽敏 中文摘要:老凤祥是中国珠宝的十大品牌之一,近几年来年营业额持续位列第一,作为中国首饰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珠宝门类最全、文化底蕴最深的珠宝 首饰龙头企业,老凤祥通过新的管理模式,及时根据外部环境调整企业的战 略方向,最终确定了以品牌为导向的战略模式。 关键词:老凤祥、发展战略、swot 一、引言 老凤祥作为中国珠宝第一大品牌, 2012年营业额255亿,2014年营业额328 亿。创业于1848年的老凤祥已走过了160多个春秋,是中国首饰业的世纪品牌。 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正是由创始于1848年的老凤祥银楼发展沿革而来,其商标 “老凤祥”的创意,也源于老凤祥银楼的字号。如今老凤祥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科工 贸于一体,拥有老凤祥银楼有限公司、老凤祥首饰研究所有限公司、老凤祥珠宝首 饰有限公司、老凤祥钻石加工中心有限公司等20多家子公司,首饰厂、银器厂、 礼品厂、型材厂四个专业分厂,以及60余家连锁银楼、300多家专卖店和1000多 家经销商的大型首饰企业集团。 二、珠宝整体局势(老凤祥外部环境分析) 中国珠宝首饰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停滞、恢复、发展三个阶段。在20世纪 80年代以前,我国珠宝首饰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始终没有得到什么发展;在80 年代之后,我国珠宝首饰行业经历了近十年的恢复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珠宝首饰行 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性发展;从1990年至2000年中国珠宝首饰业才开始真正地进 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在 2000年至2008年之间,中国珠宝首饰业又进入了一段相对平稳的发展期,在这个 时期中国珠宝首饰行业真正的走向壮大。

管理学概论论文

1 管理学概论 自我管理与自我沟通 结课论文 浦江学院 土木工程1310班 孙啟萌 P1801131012 摘要: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 自我沟通,是指一个人自己与自己进行的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良好的自我沟通可以改善心智模式,充实自己对外物的理解与经验的积累,提高可信度,使自己的行为得到其他人的认同。 关键词:管理与沟通自我沟通自我管理情商 正文: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会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如果人完全脱离了社会,就不再是人,而成为动物。”沟通是一种涉及思想、信息、情感、态度和印象的互动过程。 管理与沟通: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项职能: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协调(coordinating )、领导(commanding)、控制(controlling)。而沟通就是实现组织管理职能的主要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有研究表明:企业的管理者有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而企业70%的问题是由于沟通不畅引起的。松下幸之助有说过:“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约翰奈斯比特认为,未来竞争将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之上。 一般来看,印象沟通有效性的因素有:①主体因素,包括信息发送的组织和个人,由于发言人的领导风格,管理风格,心里,态度与行为的差异,影响了沟通效果。②客体因素,即沟通对象在沟通过程中并不是惟命是从,而是有自己的个性、

管理学原理论文

管理学原理论文 论新形势下学校的经营管理———以法约尔“五职能论”的运用 题目“五职能论”在学校职能管理中的运用 系别亚欧语言学院 年级2013级 姓名黄玉洁 学号1304010305 编号1-6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2015年6月24日“五职能论”在学校职能管理中的运用 黄玉洁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学校经营”是以学校运作实践为基础,结合国外成功办学经验,借用企业管理理念,遵循教育自身规律,探索如何精心筹划营谋,以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提升教育品质,实现教育目标最大化的办学之道。文章以法约尔的五职能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学校内部经营控制与管理的关系,确定了控制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这一基本前提,并初步架构了新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内部控制范围,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三个要素,即风险识别、控制活动和交流。 【关键词】法约尔;五职能理论;内部控制范围;学校: 一决策

过去有许多人把“决策”仅仅看作是:“从行为过程的各个抉择方案中作出选择”,因而认为:“决策”是“计划”职能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计划是决策过程中的一部分。计划是为实施决策制定的,任何计划都是实施的工具。决策是针对未来的行动制定的。未来的行动往往受到行动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制约,所以决策前首先就要分析外部环境、分析本身的长处和短处,对未来的形势作出基本的判断。 法约尔提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职能。各个职能间有内在逻辑关系,在实际中不可能完全分割开来,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他认为,在一个企业里,控制就是要证实一下是否各项工作都与一定计划相符合,是否与下达的指示及已定原则相符合。其中,管理的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活动。控制的目的在于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并避免重犯。 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他认为,对物、对人、对行动都可以进行控制,从管理角度看,应确保企业有计划并且执行计划,还要及时加以修订,控制应确保企业社会组织完整、人员一览表得到应用,指挥工作符合原则和协调会议定期举行等等。 法约尔DE管理理论中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 1.学校经营管理的最大弊端是为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而将内部控制定义不断延伸,进而涵盖了管理DE方方面面。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法约尔的五职能理论中,控制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正确界定内部控制的范围。控制的本质还是为了实现管理的目标而进行一系列保证措施的过程。 2.有一个前提是必须加以肯定的,就是内部控制贯穿了管理的始终,组织的架构、决策的制定、信息的反馈等环节中都有内部控制的存在。 二组织 决策的实施要靠其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从人类对合作的需要产生的,学校如果要在实施决策目标的过程中,能有几个合作个体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就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学校各个成员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地运转。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 学校经营管理需要多个阶层的合作,合理分工,用制度规定学校成员的职责和每个人互相之间的相关系,才能使学校更好的发展起来。 三领导 决策与组织工作做好了,也不一定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要靠组织依靠组织全体的努力。配备在组织机构各种岗位上的人员,由于各自的个人目标、需求、偏好、性格、素质、价值观及工作职责和掌握信息量等方面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就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沟通人们之间的信息,增强相互的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管理的领导职能是一门非常奥妙的艺术,它贯彻在整个管理活动中。 四控制 人们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常常使实践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为了保证目标及为此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稚嫩。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

管理学概论 课后心得

管理学概论课后心得 姓名:贺铸镇学院:计通学院学号:201650080624 经过一个学期的管理学概论学习,对这个课程有了初步的认知。首先,作为一个理科生,选择这门课的时候是抱着观望的角度去学习的,然而,从课上内容本身含有的丰富知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老师细致的讲解,都让本来不敢兴趣的我逐渐的去聆听,去学习。 在西方的管理学思想中,传统的管理阶段包含着有关人性的认识经济人的观点,现代运营管理的基础,科学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人事管理的形成,具有激励性的薪酬设计,到现代的西方管理学体系,在人性及管理措施两方面共同关注。 管理学并不是只从国外文化中能学到,早在我国古代时期,便有管理学的相关思想,不管是孔子的以民为本、中庸之道,老子的无为而治,还是韩非子的乱世重典、分级管理,逐级监督,或是孙子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上兵伐谋,出奇制胜,都是古代体现管理学思想的最高例子。 在课程中还提到了管理者的管理道德话题,在管理道德中,把道德观分为了四种: 1、功利观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作出 2、权利观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

3、公平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 4、综合观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因素 四种道德观概述了管理者在管理道德中的大多数体现,那调节管理道德有哪些因素呢?可以分成这几个方面,第一方面个人特征:价值准则、自我强度、控制中心;第二方面结构变量:确定性(正式的规章制度和职务说明书)、工作压力;第三方面组织文化;第四方面问题强度,从这四个因素调节管理道德,能更好的抓住关键点,了解管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及时的调节管理者的道德观。 那具体的如何改善管理者的管理道德?1. 聘用符合组织道德准则的人2. 确定道德准则好的道德准则应当是具体的、明确的,并且内容简短。3. 为员工制定的工作目标应当现实。4. 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5. 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6. 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从这六个方面来改善,有规律,有方法性的改善管理道德。 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沟通,因为无论是计划、组织、领导还是控制、协调都要依赖有效的沟通来实现,领导者的权力也是依赖于沟通才能够有效的得到贯彻和执行。管理沟通可以从大的方面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按照具体拓扑形式还可以分为链式、Y式、轮式、环式、全通道式等,应该根据需要使用适当的沟通形式以便获取更好的效果,沟通过程中要遵循公开性、简捷性、明确性、适度性、针对性、同步性、完整性、效率性、效益性等原则。只有在有了良好的沟通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否则企业文化便无从谈起。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它的基本职能包括获取、

管理学概论结课论文

管理学概论结课论文 关于行政管理 摘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 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实证主义认知论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检讨的同时,提出解释理论和批判理论对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并共同促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完善行政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改进行政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实证论,解释视维,批判视维。 在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领域,学者们经常使用“典范”(Paradigm)这个词,也许是作为引起人们注意力的一种方法,此词经常出现在各类专著和文章的标题中。但是,由于缺乏创造性,许多学者所揭示的典范架构常令人失望。这类典范通常是一些旧的观念的再包装,再加之植根于传统的结构一功能主义、开放系统理论(或新系统理论),因此,只注重于对人的行为和组织现象做一种决定论的阐释。这类典范之认知力实质是一种实证论的探究方法,目的是把人们的组织经历加以客观化,由此来证实科层制的工作绩效。需要说明的是,该文在此决不隐含这样的意思:观念重组和经验资讯的呈现在本质上并不重要。相反地,只要能够对社会情境之中的各类涵义予以清晰划分,只要能够对人类的沟通、管理活动和公共福祉进行改善的话,那么这类工作就是重要的。 尽管存在着理论视维的分裂状态,但是可以说,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现象研究中的以宏观或中观为取向的制度方法和功能方法仍占有主导地位,因为其范围和方法能够为行政管理学者和实践者所接受。事实上,实证论和管理取向的思想在行政管理研究和著说中是显而易见的。更进一步说,这类思想方式与主流行政管理中的

管理学原理书中的有关组织结构方面的论文

管理学原理书中的有关组织结构方面的论文为了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满足丰富而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以便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赢得胜利,设计有效、捷的组织结构是所有组织面临的暂新课题。因此,组织的结构设计必须在部门化,岗位设定、管理层级、沟通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能够畅通纵横两方面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流是实现组织整体目标所必需的。唯有如此,组织才是有效的。 从鸿远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是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该结构的优点是:整个组织既保证了命令的统一,又发挥了职能的作用,有利于优化行政管理者的决策。而根据材料显示,该公司管理层级过多。由于各部门分支组织层次过多,使得组织管理存在沟通上的问题,无法使各个部门协力合作;同时,各部门各自成体系,实行多头领导,往往由于政出多门,易出现指挥和命令不统一的现象,妨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集中统一指挥,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不利于责任制的推行,有碍于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该公司职能重叠,管理混乱,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各职能部门在面临共同问题时,往往容易从本位出发,从而导致意见和建议的不一致甚至冲突,加大于上级管理者对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负担,其次是职能部门的作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一些下级业务部门经常忽视职能部门的指导性建议与意见,使得有利的建议无法贯彻落实,延误公司的发展。 同时,结合鸿远公司自身经营情况,总公司与子公司的职能部门也存在相应冲突,不易达成共识,同时职权分散,造成公司内部协调能力下降。鸿远公司由初创时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的1300余人,资产也由当初的1500万元,发展到今天的5.8亿元,经营业务从单一的房地产开发拓展到以房地产为主,集娱乐、餐饮、咨询、汽车维修、百货零售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实业公司。现在公司既要对下属经营机制进行有效的控制,又要尽可能地减少上级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减少对下级经营机构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事务的过多地干涉。就必然要采用事业部制结构对企业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管理;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要求进行有效的管理。事业部是企业按照分权原则设立的、在经营上具有较大独立性的内部经营结构。事业部之所以能够有较大的独立性,主要是因为它所经营的产品和市场有相当大的规模,符合相对独立的经济合算要求。成立事业部需具备3个基本条件:第一,每个事业部必须按照企业总的政策和要求,在自己的产

管理学期末论文

管理学原理 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建立良好的组织沟通机制院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1级 学号:222011********* 学生姓名:谭超跃 指导教师:张雪峰 成绩: 完成时间:2012年6月6号

建立良好的组织沟通机制能带来什么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许多组织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致使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阻碍了组织的良性发展。良好的沟通有利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协调力,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性作用,使整个组织能够围绕终极目标良性运作。本文主要对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沟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碍的分析,就如何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组织沟通凝聚力沟通机制 一、沟通的重要性 在组织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机制能够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障。沟通在现代化管理和组织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稳定员工思想,改善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沟通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进行社会交往是人的需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和不可或缺的环节。缺乏沟通会使人产生孤独感、没有安全感,甚至造成人格的扭曲,不利于人的发展。良好的沟通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消除焦虑,促使人们的相互了解,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2、有利于管理民主化。沟通有利于组织民主化管理的开展,管理民主化会进一步促进组织内部的全方位沟通,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部门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增强彼此间的了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使员工及积极参与到组织的管理中来,提高组织操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使组织运行的更加合理。良好的沟通可以改进领导的管理方式,又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3、有利于建设高绩效的团队。高绩效的团队是组织应对各种风险,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沟通可以把具有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个体打造成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使他们可以为组织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4、有利于减少组织内部的冲突。在社会就交往过程中冲突在所难免,对一个组织而言一定的冲突有利于组织的良性发展,关键在于管理着如何对冲突进行管理和引导,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并使之朝着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发展。此时高效的沟通可以减少组织内部不必要的冲突,降低内耗,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5、有利于增强组织应对危机的能力。当今世界局势变幻莫测,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组织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如何应对随时都可能出现的危机成为了组织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沟通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通过对多不同观点进行整合和创新,可以找到应对危机的新方法,提高危机的管理水平。 二、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在沟通过程中,由于沟通主体之间的知识、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导致沟通无法有效地进行。沟通中存在的障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信息筛选。信息发送者为了使信息的发送对自己有利,往往有意操纵信息的情况。比如说,一个企业主管在向上级汇报情况时,往往都是上级想听到的信息,在向下级传达信息的时候,通常都是他愿意让下属知道的那部分。这样一

管理学基础论文

管理学概论论文 题目:中小企业的结构与设计 系部:建筑艺术及工学系 专业年级:汽车维修工程教育092 姓名:于凤林学号: 200916053209

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设计 ——论海洋超声波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结构的现状关键词: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矩阵制结构,组织结构特征,组织结构与发展 摘要:作为一个企业,为了有效的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把总体的任务分配给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去承担,建立起他们之间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的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形成了一种框架或结构,在管理学中称之为组织结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只有这样一个企业才不不断的发展壮大。 海洋超声波有限科技公司是一家集中、超声波高周波设备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企业。公司成立于1998年,从开始时的职员少产品的单一到现在具有四十名专业技术人员,近100名员工的超声波高周波设备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现在公司主要经营超声波塑焊机高周波熔接机,熔合机,熔断机,热板机,热熔机,热压机,清洗机等。组织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中。最初的时候由于产品只有超声波机和高周波机。海洋超声波有限公司采用的是传统的直线制结构,该组织没有设立事业部而是依照由上到下的权力划分实施指挥。该组织简单明确,权责清楚,有利于统一指挥,并且工作效益高。为企业的初步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也为日后企业的进一步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资金的积累、技术的提高、职员的增多、公司也不断的研发

和制造新的产品如熔断机、热压机、清洗机等。原有的组织结构形式已经不适用于企业的现状了。该企业的管理者及时改进了组织结构。把生产部划分为超声波,高周波机,清洗机三个专业的部门,由于这几种设备生产过程中又有共同的工序如喷油,机架设计等,所以在纵向按照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划分部门的同时也横向按照营运过程中不同的环节划分为生产部、营销部、财务部等。这样,整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就变得反应快速、灵活多变。它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与按项目换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矩阵,使小组成员接受小组和职能部门的双重领导,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任务完成以后就可以离开了。在管理学中这种组织结构类型叫做矩阵制结构。矩阵制结构激动、灵活,可随着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师根据任务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企业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来了,克服了U型结构中各部门的互相脱节现象。矩阵制结构适用于涉及面广、临时性的、复杂的生产任务或管理改革任务。特别适用于以开发与实验为主的企业或单位。 矩阵型的优点: 1. 获得满足顾客双重需要的所必须的协调。 2. 促使人力资源在大众产品线之间得到灵活共享。 3. 适应不确定性环境中频繁变化和复杂决策的需要。 4. 为智能和产品两方面技能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5. 最适用于多种产品线的中等规模的组织。

管理学概论心得

管理学概论心得 管理学是一门比较年轻并且永远年轻的跨学科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你知道管理学概论心得是怎样的吗今天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管理学概论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管理学概论心得篇一 自从TCL李老板《鹰的重生》出名以来,我对TCL鹰文化的感受也越来越多,雏鹰,飞鹰,精鹰,雄鹰,老鹰,秃鹰等等 ,现在感受深刻的是觉得TCL的培训做的很好,也很自豪参加了精鹰工程的培训,且能幸运的能继续参加。 对学习《管理学概论》的收获主要有4点: 1. 管理的渊源和不同角度的定义的启发。 2. 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行为科学管理的理解。 3. 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的理解 4. 发挥个体的优势,才能和谐高效的让组织达到目标 首先,课程资料非常详实和系统,把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来介绍它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管理不同的定义已让我思路大开了:管理是设定目标和满足需求,是一种活动,决策,也是过程。在管理学发展史上,管理不同发展阶段都有里程碑式的人物对管理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主要有:1。泰勒的科学管理:“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把工作分解到极致,然后培训

员工,高效完成每一小部分工作。这对工厂类型的企业生产效率提高有高度的指导作用 2。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管理: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 以上2个古典管理理论对管理的是基于“经济人”的假设从不同角度来解析 当时代更进一步: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学派指出了人人性的复杂:管理就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为中心,激励员工的动机,调动其积极性。 在不同角度的管理学定义中,我觉得对于中层管理者而言,我最认同的一种解释是:通过优化组织内的配置,使其效率最高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含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等。因为中层很少涉及决策方面的管理,也很少关系工厂工人日常管理,我们承担着如何高效的执行和实现高层管理者既定的目标,合理分解目标,按效率最高的方式分配任务给不同的小团队,并能跟踪进展直到目标实现。基于这样的想法,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对于我们实际工作很有价值,比如X,Y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管理实践,霍桑实验的“非正式团体”自我保护行为而导致组织效率的降低,这个和Chris Argyris 《克服组织防卫》一书结合起来对打破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的隔阂有指导实践的功能,只有这样的组织才会做到无边界:

管理学结课论文

管理学结课论文“Z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姓名:李龙威 学号:201201110115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老师:裴广一

“Z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启示 [摘要]:威廉·大内的“Z理论”是一本研究美日管理差异的经典著作,在这本经典之作问世后经过三十年的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Z理论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颗耀眼明星,Z理论中的比较管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在构建中国管理模式方面Z理论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威廉·大内;Z理论;比较管理理论;中国管理模式 Z理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首次问世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Z理论的核心理论不断被企业所改造,完善或者抛弃,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Z理论中的很多核心内容,比如缓慢的升职评估,终身雇佣制,以及非专门化的职业发展模式等,这些东西在被企业学习之初并没有完全被采纳,至少是很多人对其中的制度设计持怀疑的态度,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所谓完全Z理论化的改造,很多人认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迁,Z理论的说服力以及支撑Z理论被重视的外界环境也随之消失,因而Z理论正逐步地被现代的企业所抛弃而慢慢地推出现代企业管理的舞台。那么,Z理论对于当代的企业管理真的毫无作用了吗? 对中国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没有启示了吗?本文将进行深入的探讨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Z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内容 (1)Z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美、日企业的比较研究对象是美、日的知名企业,研究方法是以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在比较研究中他发现,在当时的美国企业里,一般来说,科长、经理等企业的管理者都一致认为,他们应该自己当担起决策的责任。大多数机构实行一种“局部关系”,即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仅涉及对完成特定任务直接相关的那些活动,而其他的关系却少之甚少。大内把这种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 型组织。 然而相反,在研究日企时,他却发现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譬如日企重在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共命运;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同时为职员提供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除此之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会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在进行决策的同时,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并对-件工作集体负责。如此而来,使人们树立了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因此,大内把这种组织称为J型组织。 以上所提的则为美、日企业比较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而Z型组织是在比较后得出的和日本企业特征相似的一种组织,这三类组织的比较可以表示如下: 表一三类组织比较 日式组织(J)美式组织(A)Z型组织 终身雇佣制短期雇佣制长期或者终身雇佣 缓慢的评估或者升职过程快速的评估或者升职过程长期考核逐步提升 非专门化职业发展模式专门化职业发展模式非专门化职业发展模式 含蓄的控制机制明明白白的控制机制含蓄的控制机制

管理学论文Z理论3000字

《Z理论》读后感 作者简介: 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日裔美籍管理学家。1961年高中毕业于檀香山普纳胡学校(Punahou School)。高中毕业后,在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学习政治经济学,1965年获学士学位。1965至1967年,在斯坦福大学学习,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1967至1972年,在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获企业管理博士学位。1979年,接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聘任,到安德森商学院任教,承担管理过程和组织设计的教学。1993年至今,他担任了这个学院的荣誉教授。1996年至1999年,大内曾兼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他从1973年开始转向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于1981年在美国爱迪生维斯利出版公司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Z Theory)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出Z理论,并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如今,他是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管理学教授。 作品简介: 《Z理论》是威廉·大内在1981年出版的,在这本书中,他提出Z理论,并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其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Z理论》一书与《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 关键词: 生产率、Z型企业、A型企业、从A型到Z型的步骤 摘要: 1.使工人关心企业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2.在研究组织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中,目前广泛流行着组织的生态观点。这种从生物模式借来的生态观点启发人们去思考组织的内部形态,就想对一朵玫瑰花或一只象的内部那样,只不过是对于特殊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3.生产率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它需要以有效的方式把个人的努力协调起来,并要采取合作的以及具体有远见的做法,给雇员以各种方式的鼓励。 4.Z理论的第一课是信任。/Z理论的第二课是微妙性。/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力,亲密性是一个必要的因素。 正文: 《Z理论》一书是威廉·大内在了解日本企业的运行机制,结合美国企业的运行机制,总结出既借鉴日本的企业体制,又联系美国的实际的Z理论,并且指出了从A型组织向Z 型组织转变的13个步骤。下面将一一进行论述。 首先,先来看一下Z理论产生的背景。(1)时代背景:立足于从理论上澄清美国学界对日本企业的误解。20世纪70年代以后,诞生过泰罗、西蒙、德鲁克的美国,弄不清楚日本人是如何在经济上逼进美国的。在当时的美国学界,“为什么要学习日本”成为一种普遍的疑问、反问和追问。(2)学术背景:二十世纪初期,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二十世纪

《管理学基础》客观题复习范围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客观题复习(2012.11)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 1.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D)。 A.计划B.组织 C.领导D.控制 2.“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 A.泰罗B.法约尔 C.西蒙D.韦伯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D)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 C.预防D.计划 4.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C)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原则和结构B.目标、部门和效率 C.目标、部门和关系D.目标、部门和人员 5.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A)。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6. 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D)的角色。 A.发言人B.组织联络者 C.领导者D.精神领袖 7.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良好的(C)是最为重要的。 A.人际技能B.概念技能 C.技术技能D.管理技能 二、判断正误 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2.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3.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4.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 5.组织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目标、结构和关系。(╳) 6.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上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 7.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涵也是不完全相同的。(√)8.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掌握这项能力对各层次的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 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A )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A.亚当?斯密B.查尔斯·巴比奇 C.弗雷德里克·泰罗D.大卫·李嘉图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C)。 A.科学技术B.加强人的管理 C.提高劳动生产率D.增强责任感 3.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D )。 A.乔治·梅奥B.弗雷德里克·泰罗 C.亨利·法约尔D.马克斯·韦伯 4.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C )。 A.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管理学论文)

浅谈对管理学的认识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该门选修课的学习,本人对管理学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经过一番的归纳整理,本人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管理学的定义 管理活动是伴随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一类社会活动,是人类为追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管理活动产生的主要原因应归结于人类为了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凶险的内外势力和克服自身的弱点,为了维护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群聚现象。 对管理学的定义有很多,如:“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泰勒;“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孔茨。不仅不同的研究者对管理的定义不同,就是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定义。比如罗宾斯的《管理学》第11版认为“管理指的是协调和监督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而在之前的第9版中则认为“管理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而且似乎差别很大,难以进行辨识。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的定义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是一样的,即在定义中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组织、目标、人、活动、协调这样一些与人类群聚活动密切相关的词组,也就是管理工作应包括的基本活动内容。 管理学发展与理论 对历史的研究很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当今管理实践的起源,以及认识到什么是有效的和什么是无效的。从金字塔的建造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实践的早期实例。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这本著作中提出来劳动分工的好处。另一历史事件是工业革命,它使得工厂里制造产品比家庭里生产更加经济。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运用科学的原则来研究体力劳动,以及寻找一种最佳方法来从事这些活动。吉尔布雷斯夫妇的最主要贡献是找出有效率的手部和躯体动作以及设计合适的工具和设备以及使工作绩效最优化。法约尔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而今天的许多管理概念都源于这些原则。韦伯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组织类型——官僚行政组织,而今天的许多大型组织仍然具有这种组织的特征。 组织行为学的早期倡导者贡献了观点和理念,但他们都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而且受到相应的管理。霍桑研究显著地影响了管理界对人在组织中的作用所持的看法,从而导致了人们在进行管理时强调人的行为因素。行为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天的组织是如何被管理的。当前许多关于动机、领导、群体行为和开发,以及其他一些行为事项的理论都可以追溯到组织行为学的早期倡导者和从霍桑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定量的方法涉及统计学、优化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运用管理活动。今天的管理者在计划和控制工作任务时(例如配置资源、改进质量、编制工作进度或确定最优库存水平),尤其是制定决策时,会运用定量方法。全面质量管理——一种致力于持续改进及对顾客需求和期望做出快速应对的管理哲学,也运用定量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管理学原理论文1

组织文化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分析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建立优秀的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使组织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组织文化;人力资源;建设;机制 组织文化是指控制组织内行为、工作态度、价值观以及关系设定的规范,即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它组织。当前,组织文化建设受到业界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其作用也日益彰显,被誉为促进组织发展的“源动力”和永保生机的“常青树”,因此,很多组织都把建设特色文化作为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人力资源的作用也被组织所重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观念也被组织所认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文化建设对人力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组织文化是以组织精神为核心,起到凝聚组织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是组织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培育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突出人本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进一步系统化、层次化,形成新型的管理机制和协调的运转机制,提升人力资源运行效率。所谓新型的管理机制,就是建立起以制度文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优秀的员工团队,努力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组织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格局。建立一套科学的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组织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组织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发展大计 组织文化服务于组织,并为组织创造价值,但是,没有良好的组织文化,组织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先进理念的组织文化,也必然具备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必定注重“以人为本”。优秀的组织文化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员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与组织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组织获得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高组织凝聚力。 2.1优秀的组织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满意度,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创造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无疑对增加员工积极性、保持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双向交流,让员工了解组织的发展规划,让管理层为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增加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员工感到在本组织中工作是愉

管理学课程论文

《管理学》课程论文 管理是一个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的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理论虽然是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在西方社会产生的,但是人类有关管理的观念与实践却由来已久,可以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管理的存在。比如我国历史上的周公关于组织方面的管理思想,管仲和范蠡等关于经营方面的管理思想,老子关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孔子和孟子所倡导的儒家管理思想,《孙子兵法》也可以说是一部战略管理巨著。 作为管理工作的行使人,管理者履行四个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的任务主要是制定目标及目标的实施途径。具体来说计划工作包括: 2、有效利用组织的织未来的发展目标,如利润增长目标、市场份额目标、品牌地位目标等。 3、为资源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如何利用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并兼顾效率和效果。 4、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行动。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管理活动从计划开始。 组织是指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要把计划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必须要有组织工作,组织工作包括分工、构建部门、确定层级和协调等。管理者根据组织

的战略目标来设计组织结构,配备人员和整合组织力量,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其目的就是构建一种工作关系网络,使得组织成员在这种关系网络中更有效的开展工作。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协调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是指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以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做贡献。计划和组织工作之后,并不一定保证组织目标能够实现,因为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成员的努力和合作。由于分工、层级、利益,以及价值观和性格的不同,在相互合作中必然会存在矛盾。因此就需要管理履行领导职能,在了解个人和组织行为的动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协调、沟通、指导和激励,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使他们对组织目标作出贡献。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领导,才能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 控制工作包括衡量组织成员的工作成绩和组织成绩,发现和分析偏差,采取矫正措施,保证工作按照计划要求进行。为了保证目标和计划得以实现,就需要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计划,所以计划是控制的标准。控制是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同时它在不断和其他三项职能进行着信息交换和反馈,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决策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一般认为,决策有侠义和广义之分。侠义的决策是指行动方案的确定或决定;广义的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1 通过这一学期对《管理学概论》的学习让我对管理学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 通过学习,知道了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以及合格的领导者应具有的性格属性。而且领导的特点与所处环境的影响,如何达到最好的领导功效。 在这一门课的整个学习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给我无限启迪的应该是博弈论。老师当时说了一个流传广泛的博弈例子——囚徒困境。 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A和B,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都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这个时候,聪明的警官找他们谈话,分别告诉他们说:“你们的偷盗罪确凿,所以可以判你们2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

你招了,他不招,那么你会作为证人无罪释放,他将被判20xx 年徒刑;如果你招了,他也招了,你们都将被判5年有期徒刑;如果他招了,你不招,他无罪释放,你被判无期徒刑,终身囚禁;如果你们都不招,各判2年。” 当时我认为,既然两个囚犯最好的结果是都不招供,两人都只被判2年,那么,两个囚犯都选择不招供就是这个博弈的最终结果。然而,“囚徒困境”之所以称为“困境”正是因为这个博弈的最终结局恰恰是最坏的结果,即两个囚犯统统招供,结果都被判有期徒刑5年。囚徒困境和其它的博弈一样,都需要有2个前提假设:囚徒A和B两人都是自利理性的个人,即只要给出两种可选的策略,每一方将总是选择其中对他更有利的那种策略;两人无法沟通,要在不知道对方所选结果的情况下,独自进行策略选择。囚犯“思想搏斗过程”大致如下,囚犯A的内心活动是这样:假如他招了,我不招,我就要将牢底坐穿,招了最坏坐20xx年,还是招了合算;假如他不招,我也不招,只坐2年的牢(因无法串供,风险太大);如果我招,他不招,马上被释放,也是招了合算。因此,无论囚犯B是坦白还是沉默,囚犯A采取坦白的策略对自己更为有利。同样,以上推理也适用于囚犯B。结果两个囚徒都坦白了,都被判刑5年。囚徒困境之所为被称为“困境”,正是在于:如果A、B二人都保持沉默,则都只被判刑2年,显然比两人都坦白的结果要好。两名囚犯都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