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教案1(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教案1(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教案1(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教案1(新版)粤教版

结晶现象

初三物理磁现象磁场教案

初三物理磁现象磁场教案 课题课型授课时间设计人范春炜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

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电流的磁效应、磁场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电流的磁效应、磁场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磁现象: 师:在初中我们已接触了一些磁有关的知识,生活中有哪些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同学之间可互相讨论。 师:对磁的认识和应用,早在我国古代就开始了 多媒体投影补充说明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天然磁石2、司南的照片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写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西起上海地铁龙阳路站,东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列车加速到平稳运行之后,速度是43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超过了F1赛事的最高时速,车厢里上下颠簸很小,左右摇摆得相对还大一些。

结晶现象教案及练习题

新课程有效教学案例之 教学案例 教龄:26年

《 晶体的生长》问题训练-评价单 姓名: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 学号: _指导者: ____________ 审 核人 1、 把4C 时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冷却到室温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溶液变为无色溶液 B 、有白色沉淀析出 C 、有蓝色沉淀析出 D 、无变化 2、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从剩余残渣 中回收二氧化锰,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溶解、蒸发、过滤 B 溶解、过滤、烘干 C 、结晶、溶解、过滤 D 、溶解、烘干、过滤 3、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晶体析出,这是因为 A 、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 B 、 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 C 、 硝酸钾饱和溶液可以溶解硝酸钾 D 、将析出硝酸钾后晶体后的溶液在冷却,仍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5、适宜使用结晶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 、碳和硫 B 、氯化钠和硝酸钾 C 、硝酸钾和碳酸钾 D 、铁合铜 6关于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析出盐 B 、 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出来 C 、 降低温度使氯化钠析出 D 日光照晒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7、 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里,让水分蒸发,溶液首先达到 _________________ 继续蒸发就会有 ______________ 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 质,一般就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方法得到固体。 8、 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 _____________ 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 ( ) A 、氯化钠溶解度变小 C 、溶剂质量减小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D 、溶液变成部饱和溶液 )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教案设计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沉浮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游戏时发现飘落的花瓣浮在水面上,随着水波飘荡,孩子们便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花瓣会浮在水面而树枝沉在水底呢?”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设计本节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沉浮的秘密,并对沉与浮的现象的观察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使用简单符号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沉浮。 2.初步探索使物体沉下去的方法,体验探索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 在实验活动中,探索物体的沉浮,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石头、塑料瓶盖、金属螺丝、木质积木、海绵纸、树叶、玻璃球;

脸盆、记录单、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沉与浮 1.创设情境,认识实验材料,激发幼儿探究欲望。 来了许多的物品宝宝,我们认识一下它们:石头、塑料瓶盖、金属螺丝、木质积木、海绵纸、树叶、玻璃球,它们要到水里玩,玩一个“沉浮”游戏。 2.猜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讲解沉浮符号 结合材料,让幼儿猜测物体的沉浮。认识记录沉浮的符号“↓”和“↑”。 二、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记录结果 1.幼儿分组进行试验,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材料实验,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记录结果。 (规则要求:小朋友们卷起袖子,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实验结束后用毛巾擦手。) 2.分享探究结果 实验的结果和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小结:在操作中,我们发现树叶、海绵纸、塑料瓶盖、木质积木浮在水面,玻璃球、金属螺丝、石头会沉到水底。 三、引导幼儿尝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1.探究:怎样使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 幼儿操作尝试:现在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宝宝,它们想到水底去看一看,让我们来帮帮它们,想办法让它们沉下去 鼓励幼儿尝试使用辅助材料 2.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方法。 小结:把比较轻的物品用捆绑、压、装袋等方法变重,它们就能沉下去。由此我们知道加大物品重量能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 四、沉与浮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应用 救生圈、救生衣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 教师总结:沉浮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游戏,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让浮上来的东西沉下去。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科粤版)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1社会生活与化学 教学目得 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得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得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得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得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得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得与化学有关得物品与现象。 [讲述]1、家里得塑料 2、做衣服得化学纤维 3、食品中得添加剂 4、制造交通工具得材料 5、药箱里得药品 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 [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得化学物品 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 [讲述]物质得组成、性质与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得影响,这些就就是化学 科学得任务,也就就是化学课得学习内容。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 获得这些知识得常用方法,即科学探究得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

去研究自然世界。 [板书] 化学课得学习内容 生活中得化学知识(生活处处有化学) 物质得组成、性质与变化规律 化学对社会得影响 科学探究得方法 1、2 物质得变化 教学目得 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就是变化得这一辩证得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两种变化得异同、区别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白纸、装有某种无色溶液得喷雾器 镁条、碳酸氢钠固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 试管、坩埚钳、石棉网、火柴 教学过程 [观察活动]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得白纸上,用装有另一种无色溶液得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出问题]1、白纸上就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 2、喷雾器里装得就是什么化学药品? 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 想知道这些问题得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得变化”开始,学习这

九年级物理《磁现象 磁场》教学设计

《磁现象磁场》教学设计 江苏南京29中致远校区殷发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2.通过实验认识磁极,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4.知道地磁场。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利用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磁场分布状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我国古代对地磁场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中的磁体及磁场是后面建立电磁联系了解电磁现象的基础,通过实验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难从直观的角度对磁场有感兴的认识。磁场在磁体周围是实际存在的,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靠磁场来发生的,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我们借助于小磁针,来了解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这是通过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的作用来反映磁场的,物理中有很多是利用了这种方法来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的。为了形象的表示磁体周围的磁场,可以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磁感线的引入是给磁场建立了模型,磁感线只是磁场的模型,所以磁感线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我们利用磁感线的疏密来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磁场方向。会用磁感线来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指向S极,磁体的磁极处磁感线较密,并且磁感线不能相交,会出常见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如条形磁体、U形磁体等。 重点: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状况。 难点:认识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三、教学策略

可以通过实例先了解生活中的磁现象,知道磁体对含铁、钴、镍等金属的物体有吸引力,古代的指南针、现代的各种磁卡磁带都是磁体的应用。利用条形磁体吸引铁粉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磁体的磁性分布是不均匀的,磁性较强的两端叫磁极,提出两个磁极是否相同的问题。通过实验发现,当磁体悬挂自由旋转时,磁体停留的方向都是相同的,提出磁体的N、S极,通过实验得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磁体间不接触,它们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呢?提出磁场的猜想,如何验证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呢?可以通过磁场的性质来研究它,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会有力的作用,在磁体的周围放一些小磁针,观察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磁体周围磁场的方向是有规律的,从磁体的N极指向S极。为了研究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可以在磁体周围撒一些铁粉,这些铁粉被磁化成一个个小磁体,观察铁粉的分布,为了形象的表示出磁场的分布及方向,引入磁感线的概念,根据铁粉的分布画出磁体的磁感线。最后思考指南针为什么指南?得出地球就是一个大的磁体,它的周围存在磁场,即地磁场,根据指南针的指向,判断地磁场的磁极。 四、教学资源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体(条形磁体、U形磁体、小磁针)、细线、铁架台、小磁针若干、地球仪、铁钉、回形针、铁粉、玻璃板、磁卡、磁带、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实物投影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7.4结晶现象》教案

7.4结晶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了解结晶现象。 2.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晶体与结晶、混合物的分离。 教学难点: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对于5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0mL,下列操作后的溶液是否饱和? ①取出10mL后 ②加热至80℃ ③冷却至10℃ ④恒温下加水 ⑤恒温下蒸发水 ⑥恒温下加入KNO3固体 2.已知KNO3的溶解度20℃为32g,40℃为64g。现有100g水与32g KNO3 组成的20℃的饱和溶液,当加热至40℃是,需加入多少克KNO3才能达到饱和? [引入新课]将上述第2题得到的40℃的饱和溶液,又冷却回20 ℃,大家猜想一下可能出现什么现象? [板书]7.4结晶现象 [展示目标] 1、认识晶体及形成过程。 2、了解结晶现象。 3、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210-211页内容。思考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观察活动]【实验7-9】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形成 实验现象: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蓝色的硫酸铜晶体; 硫酸钠的饱和溶液冷却后,析出无色的硫酸钠晶体。 [板书]二.晶体的形成: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有两种方法: 1.保持溶剂的量不变,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2.蒸发溶剂,使溶剂的量减少; [设问]1.氯化钠与沙子混合在一起,有什么方法使它们分离而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2.氯化钠与硝酸钾两种可溶性固体混合,还能用上述方法吗? [自学指导2]阅读课本211页内容。思考怎样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 [实验活动]认真观察【实验7-10】,完成课本212页填空。 [板书]三、怎样分离混合物?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 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操作指引]过滤操作的要点可概括为:一贴: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上。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盛液烧杯口紧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中部(让滤液沿玻璃棒缓缓地流入漏斗);玻璃棒末端斜靠三层滤纸一边(避免将滤纸戳穿);漏斗里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液体会从滤纸和漏斗壁之间流下,使固体混入滤液)。 [小结板书] 一.晶体: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 二.晶体的形成:形成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有两种方法: 1.保持溶剂的量不变,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2.蒸发溶剂,使溶剂的量减少; 三、怎样分离混合物?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不溶性杂质。 2.结晶法:从溶液中得到溶质或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混合物。

201x-201x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4.1简单磁现象教案附教材分析新版北师大版

《简单磁现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重点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一理念。教学活动形式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游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激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实验事实出发探索磁铁的性质、学会自制小磁针,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体存在两个磁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常见磁体。 教学难点:磁极的认识。 ◆课前准备 两种磁铁,小磁针,一小堆大头针,铁屑,金属勺子,玻璃片,铜片,金属圆柱体,(镍币),铁架台,铁钩子,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平时摆弄磁铁时观察到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吸引铁的东西)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些简单的磁现象。 板书:第一节磁现象 二、进行新课 1、认识磁体 提问:磁铁具有哪些性质?它只能吸铁吗?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进行探索。 演示实验:将课前准备的铁片、钢锯片、镍币、铜片、玻璃片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 (磁铁能吸引铁制物质,能微弱地吸引镍币) 教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一、磁体的基本性质: 1、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2、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下列实验。 演示实验:把一些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科学实验教案 水结冰了

《水结冰了》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 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了解冰的特征。水可以变成冰,通过比较渗透由液态水可以变成固态冰的物理变化。)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为了保温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注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结冰,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原因,比如水不纯、水量太多、试管尽量细短、加入的盐不够等。边“思”变“行”,变“行”边“思”,从而得出温度的变化导致了水结冰。)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三、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 科学教案:有趣的浮沉现象 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猜想:1、都浮在水面上。2、一个浮,一个沉。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吗?)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探究新课 1、师:说起浮沉现象,咱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谁想来说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浮沉现象? 生:小船、树叶、鱼浮等(小船)是浮在水面上的。 石头(石头)是沉在水底的。 A、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观察的很仔细。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物品,你能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能) (如果学生没有回答,老师接着问:想不想试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后是浮还是沉呢?(稍作停顿) 老师想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表一里。浮在上面的物体用↑表示,沉下去的物体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用0表示。开始吧。

(学生分组猜测。) 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 学生汇报时语言要完整:我们组猜想把放入水中会。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猜想结果,当遇到猜想错误的 时候适当的问其他学生的猜想意见。) B、师: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但是,科学 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 对,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科学方法。可是我们怎样来做这个实验? 生: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师:你说的很好,我们在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们要轻轻的把物体放入水中,不能把水荡起来。 师:这些物体我们能一起放入水中吗? 生:不能,物品要依次放入水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小组有四个人,在做实验时我们是不是4个人都动手往水里放物品呢? 生:不是,我们要分工操作。 我们还要进行合理分工,分出操作员,记录员和观察员。 (小组内要分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老师也有几条实验提示,请xx读一下。(课件出示实验提示1、小组 长做好分工,选出一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两名观察员。2、实验 完毕后,要把物品整理好放回原处。)

科粤版初中化学教案

第五章燃料 [全章要览] 一、燃料为人类提供能量,本章介绍了洁净的燃料氢气,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及化石燃料三节内容,突出了燃料、能量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教材编排特色。燃料的燃烧是人类祖先的认知成果,学习燃料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燃料的燃烧既为人类提供能量,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产生火灾,燃料与我们的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本章突出燃料、燃烧、能量这个主题。 二、全章要点: 1、洁净的燃料; 2、碳的燃烧产物; 3、二氧化碳的性质; 4、二氧化碳的制取; 5、什么是化石燃料; 6、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计7课时) 5.1 洁净的燃料——氢气 2课时 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3课时 5.3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 1课时 本章复习 1课时

§5.1 洁净的燃料——氢气 [共计2课时] 一、教材内容位置:科粤版2009年6月修订版P132~134 二、授课时间:20 . . ——星期、午、、节 三、授课班级:初三()、()、()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了解氢气的燃烧过程及产物; 知道点燃氢气之前必须验纯;初步学习如何检验氢 气的纯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遵守实验规程,意识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氢气的物理性质及可燃性、氢气的验纯。 难点:点燃氢气之前必须验纯的原因和方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七、教学准备:演示实验5-1、5-2、5-3、5-4的有关用品。 八、教学流程、思路: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利用燃料的燃烧反应来取暖和获得熟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大家在§3.3已经学习了燃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 磁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磁现象教案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磁现象教学目的1.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2.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3.知道磁化现象。教具两种磁铁,小磁针,一小堆大头针,铁屑,金属勺子,玻璃片,铜片,金属圆柱体,,铁架台,铁钩子,细线等。课前准备

以上实验器材可布置学生在家里准备,上课前检查准备情况,学生在家里不容易找到的器材如各种磁铁、镍币等,教师加以补充,然后要求学生将实验器材放好,供课堂实验用。教学过程 1.提问引入新课。提问:平时摆弄磁铁时观察到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指南针有什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祝福您及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祝福同学们快乐成长,能够取得好成绩,为祖国奉献力量么作用?问:指南针有什么作用?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磁铁只能吸引铁吗?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呢?这节课我们来 1 研究一些简单的磁现象。板书:第一节磁现象 2.进行新课(1)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提问:磁铁具有哪些性质?它只能吸铁吗?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进行探索。演示实验:将

课前准备的铁片、钢锯片、镍币、铜片、玻璃片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发生的现象。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教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板书:一、磁体的基本性质:1、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下列实验。演示实验:把一些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此可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归纳并板书:2 2、两极性: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

金属材料教案-金属的结晶

广东省技工学校文化理论课教案 共 3 页第1页 科目金属 材料 二章一节课题金属的晶体结构 授课 日期 9.14 课 时 1 班级12机电班 授 课方式讲授、分析、演示 作业 题数 2 拟 用 时 间 0.2 小 时 教学目的1、了解金属晶体结构的概念 2、掌握金属晶格的类型 选 用 教 具 挂 图 重 点金属晶格的类型 难 点 金属晶格的类型 教 学 回 顾 第一章内容。 审阅签名:年月日

共 3 页第 2 页导入:由初中所学的物理中,玻璃,松香等引入课题,提问学生,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然后提问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分引入新课 新课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凡原子呈有序、有规则的排例的物体。 非晶体:物质内部凡原子呈无序堆积状况的如松香沥查。 2、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熔点非晶体没有。 二、晶体结构的概念 1、晶格和晶胞 晶格是由许多形状、大小相同的最小几何单元重复堆积而成的,能够完整地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2、晶面和晶向 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中心的直线,可代表晶格空间排列的一定方向,称为晶向 三、金属晶格的类型(画图表达让学生观看) 金属晶格的类型很多(正方晶系、立方晶系正交晶系、六方晶系)等但绝大多数(85%)金属属于以下三种晶格

共 3 页第 3 页 3、体心立方晶格 晶胞是一个立方体,原子位于立方体的八个顶角上和立方体中心原子位于立方体八 个顶角上的原子只有原子的1/8食欲此类型金属有a-Fe(a-铁) 钨(w)钼(Mo)洛(Cr)等。 4、面心立方晶格 晶胞也是立方体,原子位于立方体八个顶角和立方体六个面中心食欲这种类型有铝(Al;)铜(Cu)γ-Fe(γ-铁)等 5、密排六方晶格:晶胞是正六棱柱体,原子排列在柱体每个顶角上和上、下 底面中心,另外三个原子排在柱体内,属于这中类型金属有镁(Mg)锌(Zn)铍(Be)等。 小结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金属晶格的三种类型 布置作业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课堂) 2、P25 1,2(课外)

小学科学三年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课。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和假想; 2.能通过对比实验定性地描述放到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现象,认识到放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 力; 4.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到放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理解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具、学具】 1.学生准备:水槽、钩码、木块、玻璃球、小石块、瓶子、橡皮、尺子、刀子、钉子、泡沫塑料、皮筋、木板、气球、实验报告单等。 2.教师准备:课件、潜艇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当我们在河边或者湖边玩耍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物体浮在水面上,比如木头、泡沫等,可当我们捡起石块扔到水里的时候,却发现石块并没有浮在水面上而是沉入了水底,这是为什么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认识浮沉现象。 (1)同学们,看一看实验桌上准备的材料,想一想这些物品中哪些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可以沉入水底? (2)提出自己的猜想,把猜想填入记录表。 (3)把物品放入水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记录表(一)

学生疑问:“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呢?” 2.探究水的浮力。(浮在水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体验浮力:浮在水中的木块与气球,用手向下压一压,会有什么感觉? (2)探索发现: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托举的力量。 (3)概括小结: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托起的力,叫水的浮力;浮力不仅有方向,而且有大小。 3.探究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视频播放《捞铁牛》的故事,想一想:和尚是如何把铁牛捞上来的?“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2) 设计实验方案(可参考课本33页图片资料的提示),全班交流实验方案,主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方案。 温馨提示:先在空气中用皮筋挂起钩码,并测量出皮筋的长度,然后把钩码放入水中测量皮筋的长度。 (3)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单。 实验记录表(二)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科粤版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1 社会生活与化学 教学目的 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初步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和现象。 [讲述]1.家里的塑料 2.做衣服的化学纤维 3.食品中的添加剂 4.制造交通工具的材料 5.药箱里的药品 6.生命现象与化学密切相关 [检查]请列举以下各类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化学物品 教师理发师厨师医生警察 [讲述]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些就是化学科学的任务,也就是化学课的学习内容。此外,同学们还要学习科学家 获得这些知识的常用方法,即科学探究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化学,

去研究自然世界。 [板书]化学课的学习内容 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生活处处有化学)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探究的方法

1.2 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辩证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两种变化的异同、区别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白纸、装有某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 镁条、碳酸氢钠固体、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镁溶液 试管、坩埚钳、石棉网、火柴 教学过程 [观察活动]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用装有另一种无色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出问题]1.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 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 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 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门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课。 [观察活动]变化1 火柴梗被折断 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2 水的三态变化

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3.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结论的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难点 确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有前提条件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手持一杯水,问:“我这些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一勺、两勺?”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教学 1. 实验9-5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5,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投影方案,以实验简图的形式,更显直观、生动,便于明确情景、理解内容。 精品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结论:①5 g NaCl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NaCl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不能溶解完。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问题启发:怎么让这部分没溶解的NaCl再溶解掉? 学生:“再加水。” 学生实验验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在教材第33页的表格中。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水多溶解的食盐就多,水少溶解的食盐就少。水的量一定时溶解的食盐是有限度的。 过渡: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在一定量的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 2. 实验9-6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6,明确实验情景,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然后提出实验中需思考的问题: (1)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到哪里去了? (2)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的变化? (3)“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的溶解量是一定的。”我们从实验9-5得到的这个结论是否严密?如果也升高温度,溶解溶质食盐的量是否也会变? (4)溶剂(水)的量一定、温度一定时,与其所溶解溶质的量有什么关系?所能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是否有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冷却至有晶体析出,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升高温度,KNO3溶解的量增加。结合生活常识,热水比凉水溶解固体物质的能力强。水的量一定、温度也一定时,溶解的硝酸钾是有限度的。 结论:①5 g KNO3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KNO3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不能溶解完。即KNO3在一定量水中,一定温度下,不能无限制溶解。 3. 饱和溶液 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第34页第一自然段,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不饱和溶液。 引导学生分析:从以上两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 精品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公开课教案

大班科学:有趣的沉浮 —执教潘婷 一、活动内容分析: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幼儿天生就喜欢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 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科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彩色笔;积木、钥匙、小石头、泡沫板、塑料盆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师直接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引题. 2、教师介绍篮子里的准备一些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上来、沉下去) 今天,我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试验,你们看看篮子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 (二)、试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教师取一块积木请幼儿来猜猜:这块积木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请幼儿把准备的材料进行猜测,把猜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你们猜木块放在水里会怎样?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把猜测的结果这张记录表上。木块浮上来的,那就在在“?”这一列中,我们就在“?”这一列中,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2、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钥匙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是不是这样的,那其它的东西是不是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呢?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这一列中。 3、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结果。 提问:“有没有试验结果和猜测结果不一样的?” 总结:(出示表格和实物并演示)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沉下去的东西有`````` (三)、提升实验操作:怎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幼儿尝试使原来沉在水底的东西浮起来?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沉下去的东西不太高兴了,它们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们能帮他们想出好办法吗?你们去试试看。 2、幼儿自由操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老师不断总结。如:小石头原来是沉下去的,谁帮他浮上来的? 小结: 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 (四)、经验迁移 发大水时,我们人会沉到水里,请幼儿想办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而得救? 谁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发大水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沉到水里,我们人也沉到水里。这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办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脚盆、木头、船等)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化学合成材料-教案

《第二节化学合成材料》教案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策略 1、教材要求 教材的要求与过渡教材不一样,如要求学生书写缩聚物结构式要在方括号外侧写出链节余下的端基原子和原子团,而加聚物的端基不确定,通常用横线表示。 2、本节的内容体系、地位和作用 本节首先,用乙烯聚合反应说明加成聚合反应,用乙二酸与乙二醇生成聚酯说明缩合聚合反应,不介绍具体的反应条件,只介绍加聚与缩聚反应的一般特点,并借此提出单体、链节(即重复结构单元)、聚合度等概念,能识别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的单体。利用“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等栏目,初步学会由简单的单体写出聚合反应方程式、聚合物结构式或由简单的聚合物奠定基础。 本节是在分别以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为主线(按有机化合物分类、命名、分子结构特点、主要化学性质来编写)和以科学方法逻辑发展为主线(先介绍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再介绍有机合成,最后介绍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不断深入认识有机化合物后,进一步了解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明显可以看出来是《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基础上的延伸。学习本讲之后,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制取及性质。 3、教学策略分析 1)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 “由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物质的量应为(n-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分子物质的量应为(2n-1)”;由聚合物的分子式判断单体。 2)紧密联系前面学过的烯烃和二烯烃的加聚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酯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等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同时特别注意官能团、结构、性质三位一体的实质。 3)运用多煤体生动直观地表现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 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②能说明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方法。

九年级物理磁现象 磁场教案设计

磁现象磁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2.认识磁极及磁极间相互作用 3.认识磁场 4.知道用磁感线形象的描述磁场 5.知道地磁场过程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自主探究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学习重点:磁性、磁化的概念,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学习难点: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 讲授法教具与媒体: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小磁针、铁屑、大头针、多媒体,铁块,铜块,铝块 教学程序 一、整1.让同学看一段极光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美丽又神秘的极光是如何产生的呢,学习了今天这一课,我们也许就会明白中的原因了。(板书课题) 二、分一(一)磁现象公元1世纪初,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中国人很早就利用罗盘(指南针)在航海中指示方

向。探究实验1: 1.让同学们拿起桌上的条形磁体实验,看看能吸引起桌上的哪些物品。 2.磁体上的磁性强弱一样吗?引出概念: 1.磁性:有一种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品的性质,我们把种性质叫做磁性。师生讨论、回答学生听讲、思考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找出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利用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合作探究,总结归纳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展示常见的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在同学实验的过程中,这一小组用磁体吸引大头针,请他们为我们描述一下出现的现象 3.磁极:在磁体上,不同部位吸铁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吸铁能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磁体上一般有两个磁极。下面呢,请同学们观察一个现象:【演示】把一个条形磁体放在桌面上,发现它的一端总是指南,另一端总是指北。3.磁体的指向性:于是人们根据这个现象,将磁体的两极进行命名:学生回答全班思考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结合现象引发思考指向性为定义两极打基础南极: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一端叫做南极(S极) 北极:磁体静止时指北的那一端叫做南极(N极)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演示】用条形磁体靠近小磁针,观察它的转动情况。 【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应用】检验物体是否是磁体的又一方法。 5. 磁化演示实验:原本没有磁性的小铁块经过磁铁的吸引产生了磁性引出概念:使原本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演示】铁块不能吸引大头针说明没有磁性,用磁体吸引体块之后再吸引大头针发现大头针被吸引,说明铁块有了磁性,再将磁体取下后,铁块就不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