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干教师自培计划

骨干教师自培计划

骨干教师自培计划


指导思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教师的一桶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作为教师尤为学校一名骨干教师,应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吸收新能量,补充新信息,使自己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现制定自培计划 。
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理论水平,转变观念。
2、积极参加教育改革,参加教育科研,在教育科研中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3、积极带领组内教师参加教改,不断改进教法。
4、虚心相同行学习,互补不足。
5、实施素质教育,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
6、按时参加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例会活动。
学习、学习、在学习,做为一名骨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使自己才能充实。才能融入社会,在社会中立足,更好发挥作用。
代培新教师工作计划
代培教师:
代培对象:
指导思想:
振兴教育,师资先行,这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首先要从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入手,新教师有朝气有热情,但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作为老教师要帮助新教师。
具体措施
一、与他们共同学习教学理论共同被充新知识,以适应新教学环境。
二、该青年教师头脑灵活思维灵敏,只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和教材不熟的问题。因此鼓励青年教师多听同行的课,通过听课帮助总结经验。
三、鼓励新教师大胆尝试新教学方法。努力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经常进入该教师课堂听课。指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使他进快的成熟。
四、每月至少听师傅四节课。
五、师傅每月至少听徒弟四节课,听后要及时评课。








课程改革:更新观念 提高素质 适应课改
--------------------------------------------------------------------------------




——雷山小学新课程师资校本培训汇报

引言:培训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适当超前,师资培训工作贯穿于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工作的全过程,形成培训、实验、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 实施新课程培训背景

(一)、时代要求:

社会变化一日千里,21世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就在本世纪的前20---30年,谁先抓住这一机遇,谁就获得发展的先机。由此,过去的教育一下子显得捉襟见肘。所以世界先进国家纷纷出台了政策,决心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做一把。进行教育改革,并且把基础教育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我国也出台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改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二)、客观现状:

雷山地处平昌县西北部山区,共有在校学生2110人,小学1至6年级在校学生1640人,教学班41个,初中在校生470人,教学班8个,共有在职教师72人。教师结构不合理,45岁以上年龄的教师27人,其中中师或相当于中师学历24人,大专学历3人。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4人,其中大专学历3人,中师学历20人,45至30岁之间有21人,本科1人,专科3人。其中民转公教师占全校教师的40%,大部分始学历为初中毕业。存在着五大问题:一是观念陈旧。他们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就是掌握知识,知识就是大纲、教材规定的内容,考试的内容就是学生掌握的知识,所以产生“连身滚,拗到干”,“三更灯火五更鸡”,“知识来源于做题,能力来源于考试”的工作和学习模式。二是学科水平低,基础知识差,知识量单一。有的“先天不足”,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不到五年级,数学教师上不到三年级,不能上自然科或只能照本宣科的教师则超过40%。三是视野狭窄,长期隐居学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有的教师从来没有订过一份报纸、杂志、参考书,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就是几本马列毛邓书,小学不了解初中知识,初中不了解高中知识,文科理科互不知晓。四是科研能力弱。全校有70%的教师不知论文怎样写,不知什么是教育科研。教书几十年,从没有一篇论文在校级以上刊物中登载,缺乏科学素养,缺乏理论升华。五是计算机水平差。2002年秋季经过统计,有85%以上的教师计算机摸都没摸过,可说是地道的“机盲”。六是严重缺编,教师超负荷工作,缺一个人就像校长缺了条胳膊,害怕教师离校。知识只有输出,没有输入,业务水平无法提高,得不到机会“充电”。

(三)、原始初衷:

通过师培师训,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改变教学质量低的现状,这是目的。达到少花钱,不误课,有提高,特别是村小教师群体的提高。村小教学质量在当时是行政班子的一块心病,必须通过师培师训予以医治,成了我们的初衷。

(四)、目标整合:

初衷落实起来是艰难的,面临着许多问题,工学矛盾,自觉性问题,培训费用的问题,管理的问题等,特别是想为教师培训找一个载体。我们把目标聚焦在课题的确立与研究上。最后把当前培训与今后发展需要相结合,再者,课改是今后教学的

必然,通过二者的整合,我们确定了《贫困山区农村小学课改师资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作为校本培训的载体,用来推进教师新课程校本培训。

二、建构新课程培训平台:正确决策的实施,需要一套完善的机制来保证

(一)、组织到位: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们首先成立了由校长挂帅,分管教育科研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村小主任,后勤负责人为成员的“课改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分管教育科研的副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全体行政成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校本培训辅导教师小组。建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的课改校本培训课题研究小组。这样健全了课题领导机构,辅导机构,研究机构。

(二)、后勤保障:

经费上予以保证,市场经济社会,没有钱难于办事,难于办好事的,我们每期打紧学校一切开支,从校有资金中预留七、八千元作为科研、培训基金。

物质上充分满足,订购了培训所需的各种材料,配备了打印机,一体化印刷机,计算机上网的配套设备,分发了宣传资料,学习资料,学习培训用品等。

生活上给予供给,每两周一次集中培训,由学校免费向全体教师提供早餐和午餐。

(三)、机制健全:

学校确定了培训指导思想,拟订了《新课程改革师资校本培训课题的实施意见》,加强了政策导向,制定了《学校三年培训规划》、《学期培训计划》、《培训活动安排》、《校本培训制度》、《培训考核意见》、《学分评定意见》、《培训奖惩意见》。教师个人拟出了《五期自培计划》,完善制度制约,锁定了培训模式和培训目标,落实目标导向。

(四)、时间落实:

领导小组拟出了培训时间活动安排表,并将这个活动安排表列入学校每期工作行事历,并将活动安排设置了预案,达到虽日期变化,但时间不少。采取寒暑假集中学习培训5天,隔周六培训一天,平时自主学习,完成每期学分,全校每期至低可保证半个月的集中学习时间。

这样建构了组织领导——运行机制——培训时间——后勤保障的培训平台。

三、形成新课程的培训理念

(一)、校本培训:以新课程标准为主导,以校内教师为主体,贯穿人本思想,内容是依据教师和学校需要,以新课程意义和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培训活动多在校内进行,教师无需要离开工作岗位,亦可即时学习,用学到的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二)、捆绑式,滚动形:教师的时间安排要教培两不误,采用集中时间、人力、知识重拳出击,重点突破,(安排讲

座,测试,示范课,学科节等),同时培训要纳入全年乃至几年的学校工作方案,每期推行,内容连贯。根据个人、小组、学校的需要设计活动,循序渐进,而且每期检查讨论。

(三)、兼顾需要:兼顾知识技能,情意,信念。除提供所需的知识、技术外,还兼顾教师的认知和情意发展的需要;目标兼顾成员的个体,群体及多个层面;施教者兼顾客座授课和校本辅导。培训活动多元化。

(四)、教师角色主动,参加动机为内在报酬

四、设置新课程体系操作窗口(落实基地)

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能自返也,学然后知困,知困能自强也。学校在培训过程中,教师总感空洞,总感理论无味,测试效果老是不好,我们认识到就是少了操作窗口,实验田。于是我们请示教育股,从今年秋季起进入新课程教学。我们从巴中市买回了小学一年级的100套新教材。从市教科所借回了全套102盘光碟,建起了操作窗口。

五、打造新课程执教集合

(一)、更新观念——换脑。

换脑我们经历了三个过程:

1、“醒脑”。“蜡烛、艄工、人梯、园丁、工程师、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让我们教师引以为自豪。以“三更灯火五更鸡”、“囊萤映雪”、“铁杵磨成针”作为要求学生成才的教条。要想走出这个误区,必须猛击一掌。我们设计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训前考试。试卷由初中历史教师、政治教师、理化教师、小六自然教师共同出题。以小学生能完成作为难度指标,内容包含世界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学历和成就;中国近、现代,当代的名人、伟人、学者、教授,他们的学历;就读学校,他们的成就;诺贝尔奖得主的中国人有多少;我国当今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获奖情况;自己教的学生中,表现“调皮”和表现“规矩”的在进入社会后情况怎样,现在中国的科学家有多少,美国科学家数量人均比是多少。学校设计了标准答案,答不起的可抄标准答案,但每人要写一篇考后感,在培训会上交流,总结发言,大家发言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其形成原因就是中国几千年社会制度的制约,道德思想的影响,教育模式教育观念的束缚,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创新能力。得出非改不可,非学不行的结论。

2、“洗脑”:我们采用他洗与自洗相结合的方法洗脑,通过通识性培训、专家讲座、新课程教学光碟,达到他洗,再通过自学报纸、杂志、培训教材来自洗。

3、“换脑”:首先做到角色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第二,做到方式

转变:由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转变,由单一的知识结构向复合型、综合型知识结构转变,由单纯的教科书教学转向课程资源开发与教科书整合的教学;第三,做到方法的转变: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教学的丰富情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方法;第四,做到策略的转变:由重知识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第五,产生对自我能力提高的认识:要具备对课程开发、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这样,通过“醒脑”与“洗脑”,达到了“换脑”的目的,建构起新课程理念。

(二)、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1、“春江水暖鸭先知”(提高培训者素质)

抓好学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从而为学校全员培训奠定基础。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学习。第一步:学习政策。每周三晚上集中学习江总书记在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集中交流学习体会。从中对课改吃透政策,通晓目的,明白意义。第二步了解体系,完成行政成员和骨干教师的通识性培训。了解课改的体系,把握新课程理念,完成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的学习。在学习期间写读后感、学习笔记,人平达到10篇;第三步积累经验。行政成员和县级骨干教师、三名学科带头人,在这期间积累适合我校培训的文章三百多篇条。第四步学习请教。学校派行政带着问题参加省课改课题研究培训会,市课改培训会,接受培训学习,向专家、学者请教,或沙龙式的讨论,或电话咨询,或书函专题或亲临指导,得到指导二十多次。第五步参观取经。到郫县课改基地学习取经。

通过这五步,完成了校本培训者知识存贮,构建了一个新课程的校本培训辅导教师资源包。

二是笃行实践。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行政成员必先做到,变向前冲为跟我来。去年秋季起,学校要求每人做到“三个一”,(每期一篇经验论文,一堂课改教学设计,一堂课改公开课。)行政成员、骨干教师只能按质、按时、按量完成,不允许任何人打擦边球,本期学校推出新课程实验班后,辅导教师率先走上公开课讲台,作新课程讲课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位教师均能按任务按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

2、百般红紫斗芳菲(提高全员素质)

校本培训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能力

和水平为重点。

(1)、建构“学习化组织”。

我校在构思新课程培训时,就把“学习化组织”建设作为培训的主要工作目标。唤醒主体自觉,有益成败归因,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化组织”。我们在教师培训中结合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人本主义”思想。经过以前师培师训过程的总结已得知,成人的学习心理定势是经验而不是理论。成人关心自己的工作、家庭、更关心他在社会上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这些都构成成人的经验,成人学习应从这些基点出发,一提培训,肯定会问干什么用?由此决定成人培训应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理论为中心。成人对学习成果应用的时间观念也有变化,往往是即时有效的观念代替延时有效的观念。比较倾向于“现得利”,而不喜欢“将来有用”。应付近在咫尺的考试、评职、晋级的以及解决工作生活中重大难题的学习最能吸引成人学习者,对不解“近渴”的“远水”态度比较漠然。根据这一思想,我们采取摒弃“赶鸭子上架”的方法,采用“水激鱼跳”的方式。其一,严格强调新课程教学的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我校还加了一条“不合格,就待岗,补好课,再上岗”。其二,借力推舟,借助主管部门的东风制约教师。如五项基本技能、计算机培训与评职、晋级、调资挂钩,迫使学习。其三,与奖金相联系,实行学分制,在学校奖励条例中,明确提出,达不到规定培训学分的扣减奖金,超过学分的加奖。通过激励机制的运作,全校中青年教师勤奋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教学实习。单从购书一项足以说明,全校在2002年教师共购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等达到500余册。人平达到7册供指导课改的书籍。计算机学习,更是如饥似渴。教师在晚自习后,吃饭前后,星期六、星期日抓紧时间学习。村校教师更是在星期六和星期天赶回中心校学习,一时间,学校电费翻了两番。通过学习,本次省上组织的计算机过级考试参考人员达10人,占中青年教师的四分之一,教师学习化组织形成之后,教师影响学生,全校营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

(2)、完善机制,管理主动:

学校在提出课改师资培训的同时,也着手建立培训机制,提出了师培的指导思想(保证基础,发展个体,科研兴校,适应课改)。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所有教师能转变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正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掌握

新课程的教法和学法,进入新课程:

以新课程为导向,开展以校本教学教研,使教师形成读书学习和反思学习的习惯,加强教师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共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协助教师制订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工作目标,增加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多的理解自我成长中的价值,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的需要。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全面成长)。

目标提出之后,先由学校制定出总体规划,再由教师个人制定出《五期自培规划》和《年度自培计划》,然后,学校确定培训专题,落实培训考核制度。教师培训考评方案的制定,以培训目标任务为基础,不搞一刀切,考评方案实行学分制,对所学内容,评价计分,除学校规定的该期必学内容外,其余由教师自选,达到80学分算合格,100分为优秀。考评方案每个教师人手一册,完全掌握考评什么,考评内容的分值。每期结束先由教师自评再由教育科研室定性评。考评采取专题检查、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专题检查就是对教师教学中的新思想、新技能、新模式及新方法等通过某些专题考查予以评价。如每期做到“三个一”(一篇经验论文、一堂新课程教学设计、一堂课改公开课)都要予以评分,计入学分。如每期写读书笔记5000字,摘抄下载30篇以上教改文章,上机时间每期60学时,听课20节等,予以专题考评。综合考评:是指阶段性培训后(一期结束)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检测(已进行了两次考试,一次是在4月中旬的通识性培训后,另一次是在8月下旬对小一新课程知识及教法和学法的考试),我们给每位教师建立了考评档案,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决定着考评结果,而培训考评成绩,又影响着教师的评优、晋级、职称评定、聘任等,这些都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教师必须学习,不断提高。

(3)、形势灵活,学教不误:

师资校本培训最大优点就是学教两不误,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工作,极大地缓解工学矛盾,能切实地提高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减轻了教师经济负担,减轻了学校工作难度。

为了兼顾培训与教学,学校采用了“阵地战”与打“游击战”相结合的方式。

学校根据培训内容决定了是集体还是分散。以校为单位或教研组为单位,采用每两周集中一天培训,主要是为了解读重点突破难点,(这是教师捆绑式推进)如:培训动员、布置任务,宣布制度;醒脑考试;通识性培训、考试;共同性问题解答;计算机培训;观看新课程教学光盘

;新课程示范课及上课艺术讲座;新课程教学环节测评;公开课上课。

对适宜自学的内容进行分散学习。

如通识性培训后,对《课改纲要》、《基础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新课程师资培训资源包》的学习、复习,个别问题的解答,对新课程教材的学习探讨。采用分散的方式,分散学习采用“两定一测试” (“定内容、定时间,”“测试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方法加以制约。分散学习效果不低于集中学习效果。

(4)、内引外联,“借船出海”:

我校办学条件比较差,信息交流差,老师们处于一种封闭状态下的“自循环状态。”在进行自我提高的同时,我们主要采用了“借船出海”的办法。一是走出去学习取经,组织学校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村小主任、骨干教师前往巴中枣林,凌云等学校参观学习,听讲课,看备课,沙龙式座谈,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二是请进来传道授业,与专家学者勾通交流渠道,通过来函、来电、亲临指导、举办专家讲座等方式。如姚文忠教授二次来函,王真东主任三次打来电话,学校也随时汇报,请教市教委何柏才主任多次写信予以指导。我校与教研室联系共研《贫困山区农村小学课改师资校本培训》课题,借教研室力量讲授理论,传授方法,扶上马,送一程。特别是已退休的李主任,曾三次到校举办培训讲座。三是借助信息通道,获取新知。利用办公室计算机拨号上网,下载各地课改培训资料,翻印后下发给全体教师,使他们不断得到最前沿的课改学习资料。一年半来,共下载课改资料800余条,下发给教师60多份,印张达到3600张。

以上三个方面,达到了“借船入海”的目的。

(5)、自我培训,骨干担纲。

通过先期对行政成员、骨干教师的培训,已造就了一批本校的土学者。他们承担起了辅导者的责任,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疑难面对面的请教,他们帮助解决;他们承担起示范者的责任,集中培训时,培训者必须上一堂新课程示范课,说该课构思;展示教学设计;谈课后感想;他们承担起了执教者的责任,专题讲座由培训者讲,由课改培训领导小组提前布置课题,主讲者准备教案,由课改培训辅导小组集体审稿定稿后,再施教。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办讲座15次。他们承担起“导师”的责任。我们课改培训辅导教师,有11人,每人带一个“学生”,一批次就可以带11人。直接的言传身教使指导更具体、更现实,见效更快,现在,我们第一批次已带毕业,并有三人交付使用,任新课程实验班教师。

“山重水复疑无路”这是课改培训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其行进非常的曲

折艰辛,每一步都饱含着劳动的汗水,但在“柳暗花明”的时节,品尝到收获的“蜜”,有着无与伦比的快乐。到今天,我校的培训仍在荆棘和蜜浆中良性运行着。









全力创设教育平台,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队伍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讲话中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这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他指出,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应该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应有之义,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一个社会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只有一流的师资,才能有一流的教育质量。由此可见,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师资培训工作要与教育现代化发展和社会学习化进程相适应。本着这样的认识,我校作为一所普通中学,尤其注重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学习终身化浪潮来临之机,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中青年教师的跨跃式发展。

一、切入点-技术培训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

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的教育发展中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跃式的发展。从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来看,信息素养必将成为信息化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对教师生存的要求。新技术变革为教育改革拓展出前所未有的空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本身要创新,教育思想观念要革新,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为教育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因此,97年开始我校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为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育创新的切入点,制定了教师计算机培训规划。首先我们邀请了上师大教育技术系的教授来校进行专题培训,从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师生角色的变化作了前瞻性的报告,给中青年教师打开了全新的视界,给他们勾画出宽广的发展前景。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就在这急切期待的心理背景中拉开了序幕。师训工作从校本技术培训开始,我校积极创设信息环境,努力做到三个同步:

1、技术培训和技术装备同步进行

为了让我校中青年教师有一个高的起点,学校自筹100万经费,优先投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学校添置了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

、彩色打印机、实物投影仪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设备,每个办公室配置了办公电脑,成立了学校多媒体课件制作室,购置了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科利华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软件;建立了校园网、学校闭路电视系统、交互式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多媒体语音室和多媒体演播教室。随着硬件设备逐步装备到位,一系列培训有序展开,设备添置与技术培训同步进行。97年暑假举办了计算机初级培训班,组织全体中青年教师参加市民初级考试,合格率达到100%。在这基础上横向联系、选派多位中青年教师参加英特尔公司举办的未来教育培训,99年举办了幻灯制作和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分两期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2000年暑期进行AUTH0RWARE课件制作培训和数学组几何画板软件制作培训。

2、技术培训与教学实践同步进行

在技术培训同时,学校制订了相关的教学管理措施,中青年教师开设校级公开课必须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区级以上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课件,让中青年教师学以致用。每一学年我校举办一次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活动,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热情高涨。长达三年的因需施训到学以致用,中青年教师从步履维艰、外力推动到驾轻就熟、自我需要最后发展到自我展示。2000年10月我校举行了大规模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全区展示活动,展示活动覆盖了全校所有年级13门学科,中青年教师成了教坛主角。

3、技术培训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

今年结合课程教材改革,我校将追加投资,用40-50万投入校园宽带网改造和建设,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为初中探究型课程和高中研究型课程的全面开设奠定了基础,彻底解决了信息源缺乏、上网速度慢的问题。教师信息素养和意识必将辐射到每一位学生,惟有意识超前才能抢占教育高地。

实践证明,三年来我们紧跟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潮头,超前培训,从技术培训到观念更新,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从教学方式到学习方式,由技术革命引发出一场课堂教学的深刻变化。我们在培训中始终坚持创设信息环境,激发内在需求,培养信息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因需施训,打开围墙,在开放系统中让中青年教师感受到现代教育发展的迅猛势头和压力,勇于面对挑战。教育改革需要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抓住机遇,优先发展教育技术,优先培训中青年教师,鼓励中青年教师敢吃螃蟹,发挥后发优势,不甘落后,不输在起跑线上。

二、增长点-学历培训与教育人才高标准相适应

我校现有教师117人,中青年教师79人,占68%。这一庞大的群体必将成为我校

今后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全校发展后劲。中青年教师在工作6-7年后,凭着冲闯之劲,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在自信心张扬的同时,开始步入自我满足的圈层。此时他们面临着突破或蜕变,适时开展高一层次的学历培训,必须要架设中青年教师新一轮的上升通道。95年开始我校贯彻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条件,为中青年教师搭建出上升、发展的舞台空间,在培训规划中努力做到三个有利于:

1、各类培训有利于教师自我发展。

由于我校中青年教师人数众多,师训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中青年教师。我们确定了三个方向:业务钻研型、教育管理型和科研学术型,并在每个方向上按市级骨干、区级骨干和校级骨干分成三级梯队培养。对具备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分别选送参加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班,上海教科所教科研骨干培训班以及学历进修培训。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本着人尽其才、培养任用的原则,选好跑道,确准方向,使他们互不抢道,在各自发展轨道上培养,形成学校中青年人才网络。

2、各类培训有利于学校事业发展。

学校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发展中,不断探索特色立校、教研结合的办学方向。根据这一规划,学校确立了TI图形计算器、铜管乐队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学校三大特色。我校作为TI图形计算器教改实验基地以来,先后有2名数学中青年教师定期参加市级培训,并在高一、初二积极开设研究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铜管乐队2名音乐教师每周参加管乐器厂教师指导培训,业务提高迅速,一支60人组成的铜管乐队开始走出校门,扬名我区。

3、专题培训有利于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教学中适时开展专题培训有利于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专业理论素质。近年来,我校开展一系列培训,如240职务培训,普通话上岗培训,教学案例撰写培训,教科研方法和论文撰写培训,迎APEC百句英语口语培训,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使学校成了学习的家园、锻练综合素质的基地。

三、发展点-自我培训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

在学习化社会进程中,知识更新速度已成倍增长,一次性知识储备已不能满足教师终身发展的需要,终身学习观念已逼迫中青年教师树立“学不可以已”的观念,教师教书育人首先要“自育”,除了承担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必须要设定自我培训计划,努力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这样才能稳立三尺讲台。学校近期正在拟订“以文养气”青年教师自培计划,请学校两位“区级导师”为

中青年教师开列营养菜单,为中青年教师发展寻找生长素。我校除了给各教研组订阅《上海教育》等教育杂志外,还以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教育丛书作为中青年教师必读书目,以文养气,颐养学术之气、颐养钻研之气,扬弃名利之心、浮躁之气,努力培养教师把教育当做事业、当做科学、当做艺术去追求。每学期学校要求中青年教师撰写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教科研论文,开设校园信息专栏给他们以发表的机会,期初、期末开展专题教育论坛,凝聚教改人气,激活创新因子,使中青年教师始终处在上升状态,提升他们的内在素养,夯实学术基础,以期达到厚积而薄发。

综上所述,我校在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把技术培训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相适应作为切入点,把学历培训与教育人才高标准相适应作为增长点,把自我培训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作为发展点,努力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在培养中贯彻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思想,赏识中青年教师,努力创设教育综合平台,始终以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来培养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让他们在开放的系统中接受挑战,锻炼素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