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一章 传染和免疫

第十一章 传染和免疫

第十一章 传染和免疫
第十一章 传染和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病原微生物传染的特点、人体的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有关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传染(infection)

传染与传染病、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2、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表皮和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其作用、炎症、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3、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其在免疫中作用、免疫分子及其在免疫中作用

重点内容:

决定传染的因素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

疾病:是指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引起的病理状态。包括非传染性(生理性、遗传性、癌症、机械损伤)和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由寄生虫、节肢动物和微生物引起。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

传染 (infection):或叫感染,指病原体与机体(宿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免疫(immunity):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免疫的三大功能是:

免疫防御:抵御病原体的侵害和中和其毒素(抗传染免疫);

免疫稳定:清除体内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免疫调节,以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免疫监视:发现并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癌细胞);

第一节 传 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是指能够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发生传染病的微生物,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病毒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及真菌等。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叫传染病。其特点是病原性、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和免疫性。也有些病原微生物如某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称为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bacteria)。

一些重要的传染病病原菌:如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a peti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麻风分枝杆菌(Mycobbacterium leprae)、脑膜炎奈瑟氏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sis)、淋病奈瑟氏球菌(N. gonorrhoeae)

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erium tuberculosis)、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eysenteria)、梅毒密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人类免疫缺陷性疾病(HIV)、大肠杆菌 O-157:H7 幽门螺杆菌病、肝炎病毒、狂犬病毒、登革热病毒、埃博拉热、SARS、疯牛病、莱姆病等曾引起人类的严重疾病,有些至今仍威胁人类健康。

二、决定传染病发生的三大因素

一种传染病原菌能否发生取决于三个方面:即病原体本身、宿主的免疫力和环境因素的作用。(一)、病原体

在病原体本身来说又和病原体的毒力、病原体的数量及病原体入侵的途径等有密切关系。

1、病原微生物的毒力

病原体的毒力包括侵袭力和病原菌产生的毒素。

(1)侵袭力:病原体突破宿主的防御功能,并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包括:1)吸附和侵入的能力:

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dysenteriae)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亡,造成溃疡。溶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haemolyticus)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或血液中进一步扩散。

2)繁殖与扩散的能力:其中病原微生物产生的酶具有重要作用。

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透明质酸是结缔组织的基质成分,具高度粘稠性,对组织细胞的粘连起重要作用。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能产生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使细胞间隙扩大,结缔组织松弛,造成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

胶原酶(collagenase):产气荚膜杆菌和溶组织核菌产生胶原酶,能水解肌肉和皮下组织胶原蛋白,使组织崩解,从而使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链激酶(streptokinase):也称纤维蛋白溶酶(fibrinolysin)。许多溶血性链球菌产生此酶,它是一种酶的激活剂,激活血浆中纤维蛋白酶原为纤维蛋白溶酶;溶解凝固的血浆,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便于细菌和毒素扩散。

3)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2)毒素的致病作用

1)外毒素(exotoxin):有些病原菌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能释放至周围环境中的毒素称为外毒素。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为革兰氏阴性菌,如痢疾志贺氏菌、霍乱弧菌等。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表9-1 常见的几种外毒素。

细菌名称 外毒素种类 作 用

白喉杆菌 白喉毒素 抑制多种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毒素 阻断上下神经元之间正常抑制性冲动传递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抑制运动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霍乱弧菌 霍乱毒素 激活腺苷环化酶,促进胞内cAMP升高

1mg肉毒毒素纯品可杀死2亿只小鼠或一百万只豚鼠,中毒的死亡率几近100%。1mg破伤风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鼠,1mg白喉毒素可杀死1000只豚鼠。

类毒素(toxoid):用0.4%甲醛处理,可使外毒素的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留其抗原性,这种经过处理的无毒但保留抗原性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

抗毒素(antitoxin):将类毒素注射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体称为抗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防治工作中都具有实际意义,前者主要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后者则用于紧急预防(人工被动免疫)。

2)内毒素(endotoxin):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能产生内毒素,它存在于细菌细胞壁的外层,是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与外毒素相比,它不能分泌到周围环境中,只有当菌体死亡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后才能释放出来。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LPS)。

作用于白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等多种细胞和体液系统,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有多方面复杂作用,但相对毒性较弱。

表9-2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比较项目 外毒素 内毒素

产生菌 革兰氏阳性菌为主 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存在部位 分泌到胞外的代谢产物中 细胞壁的成分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毒性作用 较强,对组织器官具选择性 较弱,无组织器官选择性,引起发热、

腹泻、出血休克等症状 抗原性 强,经甲醛处理可产生类毒素 弱,不能制成类毒素

耐热性强

热稳定性 对热不稳定,60-100℃半小时即可

被破坏

2、病原菌的数量:

感染能否发生,除了与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有关外,还与侵入机体的数量有关。在机体免疫力一定的情况下,细菌毒力(主要指病原菌的毒素和侵袭酶类)越强引起感染所需数量就越少,反之则需要量大。如毒力较强的鼠疫耶尔森氏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情况下,有数个细菌侵入就可引起感染,而毒力较弱的沙门氏菌属中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常需要数亿个才能引起急性胃肠炎。

3、病原菌侵入机体的途径:

例如,伤寒沙门氏菌必须经口进入人体,先定位在小肠淋巴结中生长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而致病;破伤风梭菌侵入深部创伤才有可能引起破伤风,经口吞入则不发病;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是经呼吸道传染;乙型脑炎病毒是由蚊子为媒介叮咬皮肤后经血流传染。但也有些病原菌的侵入途径是多种的。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既能由呼吸道传染,又能从皮肤创伤和消化管传染,有些还可通过泌尿生殖道及其它途径传播(如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各种病原菌特定的侵入途径,一般认为与病原菌的习性及在宿主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微环境中生长繁殖有关。

(二)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

宿主的免疫力包括了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方面.

(三)环境条件对病原微生物致病性的影响

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有助限制、消灭自然疫源和控制病原体的传播。

环境因素包括宿主环境和外界环境,前者与宿主的遗传素质、年龄、营养、精神、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后者与气候、季节、温度、地理位置及社会制度、医疗环境等有关。例如在2003年我国北京的SARS流行期间,某医院由一个63岁的老人曾传染给了和她接触过的74人中的33人,而且经多次传播,最后感染的人数达到74人,其中15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医院的管理不善和环境因素的作用。

三、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显性传染:宿主的免疫力较低,或入侵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量较多,病原菌在体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有毒产物,使宿主的细胞和组织严重损害,出现了一系列临床症状。

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 如果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但病原体仅被限制在某一局部且无法大量繁殖,两者长期处于相持的状态。

隐性传染:宿主免疫力强,病原体毒力相对较弱,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根据传染病发病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传染和慢性传染。前者发病时间数日或数周,后者发病时间长,可达数月或数年,甚至数十年。

病原菌传染举例: Zhuang Shen et al(Beijing Center for Diseas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Superspreading SARS Events, Beijing, 2003,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2004,2,256-260

第二节、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是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能力。

它的特点是:同一种的所有个体都具有;有些是异物入侵后很快就出现的反应(炎症),因而能迅速发生防御作用;没有专一性,对所有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均发生作用。主要包括:

一、 表皮和屏障结构:

1、皮肤和粘膜(又称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的作用有:1)机械的阻挡和排除作用;2)分泌液中所含化学物质有局部抗菌作用;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2、生理上的屏障结构:①血脑屏障,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的连接紧密及微弱的胞饮作用可阻挡微生物从血流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②胎盘屏障,母体发生感染时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产物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二、细胞因素

主要是指体内的各种吞噬性细胞吞噬病原体及其它各种异物的能力。人类吞噬细胞包括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前者主要指中性粒细胞,后者指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细胞表面存在补体受体、抗体受体等多种受体,当有相应配体存在并与之结合时,将刺激吞噬细胞活化,大大增强其吞噬杀伤能力。

巨噬细胞作用:吞噬和杀菌作用;抗原递呈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癌作用.

三、 正常体液、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正常体液和组织中含有多种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常与其他杀菌因素配合而发挥作用。主要有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溶菌酶、干扰素(interferon)、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白细胞素、乳铁蛋白、血小板、正铁血红素等.

1、补体

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30种以上)成分,分可溶性蛋白与膜结合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因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有补充抗体的能力,称为补体。

一般情况下,补体在体液中以无活性的酶原状态存在,当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为抗原抗体复合物时,抗体构象发生变化,暴露出补体结合位点,从而激活补体。激活后的补体攻击侵入细胞导致细胞(细菌)溶解。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溶解和杀伤细胞功能;

2)中和病毒作用:补体成分与抗体致敏的病毒颗粒结合后,可以阻断病毒颗粒对靶细胞的粘附和穿透。补体成分可使抗体对疱疹病毒颗粒的灭活作用显著增加。

3)趋化作用:能促使吞噬细胞向病原微生物移行和集中,从而可集中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吞噬。

4)免疫粘附作用:许多细胞上存在补体受体。如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灵长类和人类的红细胞等。和连接在抗原细胞上的补体相连接,使抗原抗体复合物能粘附于这些细胞上,易为吞噬细胞所吞噬、消灭。

5)过敏毒素(促进炎症)作用(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2、干扰素(interferon,IFN)

宿主淋巴细胞在病毒等多种诱生剂刺激下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糖蛋白,分α、β、γ、ω 4类。 病毒、细菌、立克次氏体、真菌以及原虫等都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细菌的内毒素、外毒素、放线菌素D等也能诱导产生干扰素。人工合成的物质如聚次黄嘌吟核苷酸(聚肌苷酸):聚胞嘧啶核苷酸(聚胞苷酸)等也能诱导干扰素的产生。不管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凡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物质统称为干扰素诱生剂。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素由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后进人附近细胞,使其产生—种抗病毒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干扰病毒mRNA的转译,从而抑制了新病毒的合成。影响病毒的组装释放,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同时,还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

毒或干扰素诱生剂)

干扰素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其作用无特异性,由一种诱导剂诱导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可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是广谱的抗病毒物质,其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如鸡产生的干扰素只能保护鸡而不能保护兔。但对于亲缘关系较近的动物也有交叉保护现象。如猴与人之间,地鼠与小鼠之间等。

干扰素的生物学作用:

l)抑制病毒的复制,增强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等;

2)抑制癌细胞的分裂,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力,如促进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等;

3)活化单核巨噬细胞,促进T、B淋巴细胞(简称T、B细胞)分化,激活中性粒细胞和NK细胞等。

3、溶菌酶:14.7KD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并可分泌到血清及各种分泌液中,能水解革兰氏阳性菌胞壁肽聚糖而使细胞裂解。

四、炎症

炎症是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作是非特异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其作用为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炎症的特征: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的积极方式:动员了大量的吞噬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血液中的抗菌因子和抗体发生局部浓缩;死亡宿主细胞的堆积可释放抗微生物物质;炎症中心氧浓度下降和乳酸积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适度的体温升高可以加速免疫反应的进程。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机体识别非自身和自身的抗原物质,并对它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是机体接触抗原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特点是:获得性、高度特异性(即特异性地对某一种或几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抗原物质起反应)、记忆性。

特异性免疫是由主宰或执行机体免疫功能的器官、组织和细胞所组成的一个系统来完成的,称为免疫系统。此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存在和功能正常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稳定性的基本保证,任何一方异常,均可导致免疫功能的紊乱或不全,发生与免疫有关的疾病。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一、免疫器官

根据免疫器官在免疫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区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来自骨髓的干细胞随血流移行到中枢免疫器官,如胸腺、鸟类法氏囊等,在形态上分化发育为淋巴细胞。随后这些细胞再移行到外周免疫器管如脾、淋巴结等处进一步发育成熟,成为有功能的免疫细胞,并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主要包括胸腺、骨髓和鸟类法氏囊等。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发生,造血干细胞在此增殖、发育、分化。

(二)周围免疫器官

包括脾脏、淋巴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来自中枢淋巴器官的淋细胞(B细胞和T细胞)在这些淋巴器官内遇到抗原刺激时,增殖并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和致敏细胞执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因而外周免疫器官是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

二、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及其前身。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广义的还包括红细胞、血小板极其各类祖细胞。它们都来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

干细胞在胚胎期首先出现在卵黄囊内,然后在胚胎中,出生后定居于骨髓中。骨髓中的干细胞能分化为髓样干细胞和淋巴干细胞。髓样干细胞发育成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等细胞。淋巴干细胞发育成各类淋巴细胞,如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等。

免疫活性细胞:指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进行分化增殖后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以发挥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类细胞,如T、B细胞。

1.T细胞

起源于骨髓,在胸腺中成熟,然后转移到外周淋巴器官,又称胸腺依赖型淋巴细胞。其功能是执行细胞免疫。T细胞膜表面标志种类很多,各有不同的功能。主要有绵羊红细胞受体、有丝分裂原受体和抗原受体。T细胞还有Fc受体和补体受体等结构。按功能来分,T细胞有以下几个功能亚群:

辅助性T细胞(T H):不对抗原产生直接效应,但辅助其他淋巴细胞实现对于抗原的免疫学效应,如辅助B细胞活化成浆细胞和产生抗体。

抑制性T细胞(Ts):可抑制T H、Tc和B细胞的功能,使无限增殖的淋巴细胞得以控制。

细胞毒T细胞(Tc,或CTL):能杀伤带抗原的靶细胞,如移植细胞、肿瘤细胞及受微生物感染的细胞等,又称杀伤性T细胞,杀伤速度较慢。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所具备的攻击破坏靶细胞的能力,称为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具有这种毒性的一定细胞称为Tc。

迟发型超敏T细胞(T DTH):T DTH与抗原反应后,被活化增殖而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参加免疫反应。

2.B细胞

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再分化成前B细胞,进一步发育成为成熟B细胞。又称骨髓依赖性T淋巴细胞。当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先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B细胞膜表面的特点是有免疫球蛋白(Ig),是膜表面结合的免疫球蛋白(SmIg),也称。表面免疫球蛋白(SIg),是抗原受体。通过它,B细胞可识别特异抗原,与抗原结合。B细胞表面还有Fc受体和C3受体,可分别与IgG的Fc端和补体C3结合。

3、巨噬细胞:见非特异免疫。

4.其他免疫细胞

(1)K细胞(Killer cell,杀伤细胞):在形态上与T和B细胞相似,属大颗粒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5%-15%,主要存在于腹腔渗出液、脾、淋巴结和血液中。K细胞也称抗体依赖细胞毒性淋巴细胞(ADCC)。它本身的杀伤作用无特异性,凡结合了抗体的靶细胞,均可被K细胞杀伤。抗体和靶细胞是有特异性的,故K细胞是通过抗体介导而发生杀伤作用。

(2)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主要位于脾和外周血中,是正常人的一种单核细胞。其主要机能有: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分泌干扰素、抗骨髓移植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以及参与免疫调节等作用。

三、免疫分子及其作用

免疫分子包括膜表面免疫分子和体液免疫分子。

膜表面免疫分子:

膜表面抗原受体:存在于B细胞和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抗原:一类特殊的细胞表面蛋白,是机体识别“自身”或“异己”的分子基础;

白细胞分化抗原(CD):200多种,参与活化、介导细胞迁移等;

粘附分子(AM):参与活化信号转导、细胞迁移或炎症反应等;

体液免疫分子:

抗体: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分;

补体:非特异免疫的主要成分;细胞因子:具有对细胞功能的多方面调节作用,其中有些还具有细胞毒性(如肿瘤坏死因子)和抗病毒能(如干扰素),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

(一)、抗原(antigens,Ag)

1、概念:抗原又称免疫原(immunogen),是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抗原应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或反应原性)。免疫原性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

2、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

异物性(外源物质):抗原的异物性主要包括:异种间的物质、同种异体间的不同成分、自体内隔绝成分和自体变异成分等。

分子大小: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10000的物质一般是弱的免疫原,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物质是良好的免疫原。一般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免疫原性越小。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化学组成与结构:抗原性与物质的化学组成有关。如蛋白质、复杂多糖、核酸等一般有较好的抗原性。有些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分子不一定具有抗原性,如相对分子质量超过10000的右旋糖酐无抗原性,而相对分子质量只有5734的胰岛素具抗原性。

3、抗原决定簇(determinent group)、表位(epitope)

抗原表面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定化学基团。它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一般由5-7个氨基酸、单糖、或核苷酸组成,抗原所携抗原决定簇的数目称为抗原价,一般抗原是多价的。

4、细菌的主要抗原

细菌、病毒、螺旋体和立克次氏体等病原微生物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有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及脂蛋白、脂多糖,因而它们的抗原组成相当复杂。以细菌为例介绍如下。

菌体抗原(somatic antigen):是细菌菌体抗原的总称,包括存在于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抗原。一个细菌细胞含有许多种菌体抗原,有的抗原是某种细菌所特有,称为特异性抗原,有的抗原是几种细菌所共有,称为共同抗原或类属抗原。抗原结构是微生物分类鉴定的重要根据之一。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抗原称O抗原,主要成分为多糖、脂类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

鞭毛抗原(flagella antigen):此抗原存在于细菌的鞭毛上。也将鞭毛抗原命名为H抗原。H抗原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即鞭毛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鞭毛抗原也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表面抗原(surface antigen):存在于菌体抗原(O抗原)表面的一层结构,如肺炎链球菌的英膜抗原。由多糖组成,与菌体蛋白结合具有明显的免疫原性和特异性,可利用其抗血清对细菌进行分型。

菌毛抗原(pili antigen):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的表面有菌毛结构,也具有抗原性。另外,细胞质由蛋白质组成,其中含有的酶、核蛋白等也应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但因处于细胞内部,在激发机体免疫应答上不如表面抗原重要。

外毒素和类毒素:如前所述。

(二) 抗体(antibody):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形成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不同动物抗体的种类不同:人和鼠有五种Ig:IgG、IgA、IgM、IgD、IgE;其它动物有四种Ig:IgG、IgA、IgM、IgE;鸟类有三种Ig:IgG、IgA、IgM;家兔有三种Ig:IgG、IgA、IgM;两栖类Ig:IgG、IgM;鱼类Ig一般只有一种IgM。

IgG的基本结构:由4条多肽链组成的。两条相同的长链称为重链(H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起来,呈Y字型。两条相同的短链称轻链(L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在Y字的两侧,使整个IgG分子呈对称结构。

在多肽链的羟基端(C端),占轻链的1/2与重链的3/4区段,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及含糖量都比较稳定,称为不变区或稳定区(C区),而在氨基端(N端)轻链的l/2与重链的1/4区段,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可因抗体种类不同而有所变化,这部分称为可变区(V区)。可变区决定抗体的多样性与特异性,与结合抗原的特异性有关。在重链的C区还有一枢纽区(又称铰链区),抗体分子可在此处发生转动而使形状发生改变。免疫球蛋白分子可以用蛋白水解酶裂解成较小的片段,木瓜蛋白酶可将免疫球蛋白裂解为3个片段,其中两个相同的片段,称Fab片段即抗原结合片段,各含有一个抗原结合部位可与抗原结合,从而可解释IgG抗体分子具有的抗原结合价为二价。Fab片段含有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上端;另一个片段含有两个重链的下端,在抗原结合时不起作用,易结晶,命名为Fc片段, 即可结晶片段。此片段不与抗原结合,而与补体结合并与凝集反应、组织致敏和穿过胎盘等活性有关。

抗体的生理作用:与抗原特异的结合、激活补体、与多种细胞的Fc受体结合、免疫调节作用和免疫原性。

五、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抗原进入机体后,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以及最终通过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及淋巴因子发生免疫效应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反应过程。通过产生抗体而进行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通过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及淋巴因子而进行的免疫称为细胞免疫。免疫应答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保护机体免受异物的侵害和抗肿瘤起重要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可造成机体损伤,如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等。

免疫应答的3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1)感应阶段:机体接受抗原刺激的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巨噬细胞的摄取与处理,结果大部分被迅速分解,失去抗原性。只有一小部分未被降解,其抗原表位与巨噬细胞的RNA 结合构成抗原-RNA复合物,并浓集于巨噬细胞表面,免疫原性大增。并与免疫活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T细胞和B细胞。

2)反应阶段: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T细胞被激活后转化为淋巴母细胞,细胞增大,胞浆丰富并迅速增殖、分化,最后有些细胞成为具有各种免疫效应的致敏淋巴细胞。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也发生增殖、分化,其中有些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增殖、分化成为合成和分泌各种抗体的浆细胞。一部分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在增殖、分化过程中,中途停顿下来,成为记忆细胞,在体内长期存在。数月至数年后,它能同再次进入机体的相应抗原起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抗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发挥作用;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直接杀伤病原或释放淋巴因子。尚有补体及许多辅助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及NK细胞等的协同作用。

第五节、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凡是人工免疫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以及诊断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统称为生物制品。

1、 人工自动免疫生物制品:

(1)常规疫苗: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本身加工制成的。一般由细菌、螺旋体等制成的预防用生物制品称为菌苗,而由病毒、立克次氏体制成的称为疫苗。

活菌(疫)苗 用无毒的或充分减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此疫苗无毒或减毒,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如卡

介苗、牛痘苗、麻疹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等。活疫苗(菌苗)进入机体后可生长繁殖,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死菌(疫)苗: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后制成。优点是安全可靠,保存时间长;缺点是,需要多次接种,所诱发的免疫力强度和保持时间均不如活菌(疫)苗。

自身菌苗:是从患者自身病灶中分离的病原菌制成的死菌苗。可治疗有些反复发作并久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慢性细菌性感染,例如,葡萄球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感染,大肠杆菌引起的慢性肾炎等。 (2)新型疫苗

亚单位疫苗:将病原微生物某种抗原成分提取出来制成疫苗,可特异性地防治某种疾病,此种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应用DNA重组技术将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基因提取后与载体连接,然后转入合适的受体菌中,使致病菌基因得到表达,将表达产物加工制成的疫苗即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疫苗:核酸疫苗(DNA vaccine)、DNA疫苗,是含有目的抗原基因,具有表达能力的重组DNA (重组质粒或重组病毒)。

抗抗体疫苗:抗体分子的可变区中高变区的抗原决定族,即独特型决定族;抗体作为免疫原产生的抗体称抗抗体。

2、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1)特异性免疫治疗剂:抗毒素、抗病毒血清、抗菌血清、免疫球蛋白制剂、免疫核糖核酸。 (2)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胸腺素、干扰素、卡介苗、小棒杆菌等。

思考题

1. 病原微生物是怎样引起疾病的?根据你所学知识谈谈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

2. 机体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各有哪些?

3. 什么是干扰素?干扰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参考书:

1.《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微生物学》,沈萍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微生物学》主要知识点-10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概论: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病原体、宿主和环境是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动能。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防御感染和维护机体完整性的重要手段。免疫功能: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 10.1 传染 10.1.1 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致病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有些细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亦可致病。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毒力的基础: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力。毒素(toxin):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抗原性的生物制品,将其注射机体后,具有免疫功能。常用的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 内毒素的测定方法:鲎试剂法或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Limulus amoebocyte lysate test)

传染病和免疫教案

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教学目标: 1.认识传染病,掌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2.学会预防传染病,了解免疫计划; 3.识记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区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4.了解免疫的过程,掌握免疫的功能; 5.认识艾滋病,预防艾滋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 难点: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艾滋病。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课时设置: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关于传染病和免疫的知识,我们要正确认识传染病,学会预防传染病,了解我们人体的免疫对我们自身的影响。 一、什么是传染病 1.图片展示:近视眼与结膜炎 近视眼是眼球变化引起的视觉成像模糊,不会传染;结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结膜组织炎症,会传染。 2定义:像病毒性结膜炎这样,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3疑问:真菌是病原体吗? 解答:医学上把真菌引起的称之为感染性疾病,部分真菌感染的疾病是会传染的,如脚气。2.图片展示:结核杆菌、艾滋病病毒、蛔虫 设问:分别属于哪种病原体,能引起什么传染性疾病? 参考:结核杆菌引起各种类型的结核病,如肺结核,肠结核等;艾滋病病毒引起艾滋病;蛔虫和蛔虫卵会引起蛔虫病。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过渡:传染病的传播称之为传染病流行,那么传染病流行的环节是怎样的呢? 1.组合图片展示:流感的传播组合图片展示:甲肝的传播 设问: ①患流感的病人咳嗽或打喷嚏的时候要用手帕捂住口鼻。 (参考:流感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很多的流感病毒,散入空气中,当周围的人吸入这种含有流感病毒的空气则可能被传染上流感,用手帕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把流感传染给别人。) ②甲肝患者的碗筷与家人的分开。 (参考:目的是将甲肝患者留在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隔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A.肺结核B.贫血C.麻疹D.结膜炎 2.预防传染病传播的宣传图画中,下列哪一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生物媒介传播属于()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前三项都是 4.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 A.皮肤和黏膜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D.胸腺、淋巴结和脾脏 5.在下列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的方式中,能被感染艾滋病的是 A.握手B.拥抱C.输患者的血D.共同进餐6.由病原体引起的并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下列各组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A.肺结核与乙肝B.近视眼与色盲C.坏血病与肿瘤D.高血压与贫血7.下列疾病中属于遗传病的是 A.艾滋病 B.感冒病 C.白血病 D.色盲病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传染病传播和流行基本环节的是()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病原体 D.易感人群 9.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寄生虫 10.以下列方式与艾滋病患者接触,不会导致感染艾滋病毒的是 A.握手 B.共用注射器 C.不安全性行为 D.婴儿哺乳 11.下列不属于 ...传染病的是 A.糖尿病 B.狂犬病 C.肺结核 D.蛔虫病 12.下列有关蛔虫和蛔虫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蛔虫属于线形动物

B.蛔虫体表有角质层,适于寄生生活 C.蛔虫病是遗传病 D.饭前便后洗手可预防蛔虫病 13.疟疾由侵入人体的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进行传播。疟疾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致死率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疟原虫的发育,治疗疟疾效果显著,将疟疾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屠呦呦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传染病疟疾的传染源 B.隔离并用青蒿素治疗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 C.消灭传播疟疾的蚊子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疟疾属于寄生虫性传染病新课标第一网 1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持皮肤的完整和卫生,因为皮肤是保卫人体的()A.第一道防线B.第二道防线C.第三道防线D.特异性免疫15.下列选项中,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A.皮肤和粘膜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 C.淋巴结D.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16.幽门螺旋杆菌能损伤胃赫膜造成胃炎和胃溃疡,可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播给健康人,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幽门螺旋杆菌与酵母菌都属于细菌 B.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炎不是传染病 C.聚餐使用“公筷”可以防止传染幽门螺旋杆菌 D.抗生素对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没有效果 17.“水痘”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我校有部分班级的少量学生一旦患了“水痘”,学校要求立即开窗通风,并用消毒液消毒,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其作用是()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D.消灭传染源 18.我国已经研制出的H7N9禽流感疫苗,从免疫的角度分析,疫苗和这种免疫方式属于() A.抗原,特异性免疫 B.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C.抗体,特异性免疫 D.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19.下列关于日本血吸虫感染人的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成虫在人体内交配、产卵 B.幼虫在纹沼螺体内繁殖,并进一步发育 C.虫卵在水中孵化成幼虫 D.幼虫从体内逸出,钻入人体发育成成虫

微生物学传染与免疫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一.名词解释 免疫: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 病原微生物: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 传染(infection):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外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称外源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感染来源于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外毒素: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病原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 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 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 抗毒素: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 非特异免疫:机体的一般生理防卫功能,又称天然免疫(innateimmunity);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由先天遗传而来,防卫任何外界异物对机体的侵入而不需要特殊的 刺激或诱导。主要包括生理屏障、细胞因素和体液因素。 特异性免疫:机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如微生物感染或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又称获得性免疫。 炎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 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物质。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血清活性成分称为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 免疫原性:抗原在体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和特异效应细胞的特性。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复习教学设计及反思

传染病和免疫教学设计 池上镇中心学校刘延香 一、课标分析 从课标中可读出以下主要内容: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 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建立正确的传染病预防观。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所以本章教材的学习是对后面学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做了一很好的只是铺垫,让学生真正做到健康的生活。

三、本章教材内容分析 1.本章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传染病及其预防免疫与计划免疫 2.重点: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3.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四、学情分析: 传染病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较多,但初中生了解的较少,价值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而且学生理解能力有限,习惯死记硬背。不会灵活的运用到具体事例中。所以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利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传染病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升新的认知水平。 五、教材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⑴从生活引入 ⑵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有助于形成概念。 ⑶小组合作 ⑷学生展示 ⑸精讲点拨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八单元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综合训练 (新版)新人教版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2015·梅州)下列各疾病中,都属于传染病的是( A) A.病毒性结膜炎、蛔虫病、乙型肝炎 B.肺结核、流行性感冒、糖尿病 C.癌症、手足口病、艾滋病 D.小儿麻痹症、高血压、破伤风 2.禽流感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起,下列有关病毒的描述正确的是( C) A.该病毒属于噬菌体 B.病毒有成形的细胞核 C.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细胞中 D.病毒能够用低倍显微镜观察 3.属于病毒性传染病的是( B) A.细菌性痢疾B.流行性乙型脑炎 C.肺结核D.血吸虫病 4.传染病与其他疾病不同的特点是( C) A.潜伏期长,不易诊断 B.起病急,痊愈快 C.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D.潜伏期短,对身体损伤大 5.大灾之后要防大疫。芦山地震后,卫生防疫人员在灾区喷洒了大量消毒液,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应属于( B)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D.预防接种 6.某医院接收一位“SARS”病人后,及时隔离并立即治疗,这一过程属于( A)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D.以上三者都是 7.下列既是传染病的传染源,又是传播途径的是( C) A.患病毒性肝炎的病人 B.结膜炎病人用过的毛巾 C.患狂犬病的狗 D.艾滋病人用过的杯子 8.(2015·东营)图中的四幅漫画寓意人体免疫的防线,其中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 C)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对右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及相关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图中的病毒起抗原作用 B.该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把入侵的病毒全部消灭 C.该免疫细胞会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 D.该免疫类型是特异性免疫

第十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和免疫 一、名词解释 1、菌群失调症 2、条件致病菌 3、细菌的致病性 4、细菌毒力 5、感染 6、侵袭力 7、菌血症 8、败血症 9、隐性感染10、带菌者11、非特异性免疫12、医院内感染 二、填空题 1、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时,可出现——。 2、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或——症。 3、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包括——、——、——和——。 4、某些正常菌群获得致病性条件是——、——、——。 5、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具有的毒力、侵入的——及——有密切关系。 6、细菌的毒力是由——和——决定的。 7、细菌的侵袭力是由——和——构成的。 8、内毒素是——菌细胞壁中的——成分。内毒素的致病作用有——、——、——、—。 9、内毒素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10、内毒素的毒性部分是——,菌体抗原(O抗原)是——。 11、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所得,可刺激机体产生——。 12、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可用甲醛处理制备成——。 13、依据外毒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可将外毒素分为——、——和肠毒素。 14、抗毒素可由——或——刺激机体产生。 15、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和——· 16、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和——。 17、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的调理作用可由——和——介导。 18、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和——吞噬两种。 19、乙型溶素的化学成分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 20、引起内源性感染的细菌,多数是——,少数是——。 21、接触感染是指人与——或人与——密切接触引起的感染。 22、全身感染的类型有——、——、——、——。 23、感染的来源有——和——。 24、处于——的人称带菌者,带菌者有——和——。 三、最佳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 A.胃B.骨骼C.肌肉D.血液E.外耳道 2.正常菌群成员引起感染的条件之一是( ) A.变为耐药菌B.发生基因突变C.寄居部位改变 D.变为L型细菌E.发生S—R变异 3.为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 ) A.维生素B.类毒素C.抗生素D.抗毒素E.生态制剂 4.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 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 D.分解代谢产物E.侵人机体的途径 5.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 ) A.荚膜B.菌毛C.磷壁酸D.脂多糖E.异染颗粒 6.与致病性无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复习与自测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复习与自测 一、复习目标: 1、说明传染病的病原体、定义、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3、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措施 4、免疫的概念及类型 5、人体中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作用 6、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7、免疫的功能和计划免疫 二、知识整合: 三、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既是传染病的传染源,又是其传播途径的是( ) A 患乙型肝炎的人 B 家里健康的猫、狗 C 乙肝病人用过的杯子 D 带有疟原虫的蚊子 2、下列分泌物中,具有免疫作用的是( ) A 泪液 B 胰液 C 胆汁 D 激素 传染病 传染源:能散播 的 或 。 传播途径:指 由传染源到达健康人以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种 缺乏 而易感染该病的人。 流行的基本环节 控制传染源:如: 切断传播途径:如: 保护易感人群:如 预防措施 定义:由 引起,能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具有 性和 性。 免疫 人体的三道防线 免疫 免疫 第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组成: 和 功能: 第二道防线 组成: 和 功能: 组成: 和 功能: 免疫的功能 抵抗 侵入,防止疾病产生 清除体内 、 和损伤的细胞 监视、 和清除体内产生的 细胞,(如 ) 计划免疫 疫苗:杀死或减毒的 制成的生物制品。 定义: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 目的。 意义: 。 传 染 病 和 免 疫

3、免疫的功能不包括() A抵抗病原体的侵袭 B受伤后的组织修复C清除体内衰老细胞 D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 4、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可有效避免因输液而引起的疾病的传播该项措施属于()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以上三项都对 5、皮肤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这主要是因为病人()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6、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是()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D.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 7、抗体发生作用的特点是() A抗原消失后,抗体仍然存在人体内 B一种抗体是由多种抗原刺激产生的 C抗体随抗原的出现而出现,随抗原的消失而消失 D一种抗体可抵抗多种抗原 8、国际母乳喂养行动联盟确定每年8月1日-7日为“世界母乳喂养周”,目的是让全社会理解母乳喂养的价值和意义,使更多的婴儿能得到母乳喂养,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提倡母乳喂养的最主要原因是() A.婴儿喜欢喝母乳 B母乳喂养简单、方便 C母乳喂养可以少花钱 D母乳营养丰富,并含抗病物质 9、自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拉响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的警报,并且已有全球发展趋势。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人们总结出许多有效的措施,下列哪项不是属于切断“甲型H1N1流感”传播途径的措施() A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B室内经常雾化消毒 C在人群集中的地方戴口罩D将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10、对艾滋病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A死亡率非常高 B是由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 C可通过蚊虫叮咬而被传染 D可通过毒品注射、性滥交传染 11、免疫是人体的基本功能。下列现象属于免疫的是() A扁桃体发炎 B胃肠蠕动 C跑步喘气 D天热时皮肤出汗 12、国家商务部规定,从2007年7月1日起,不得销售散装冷冻水饺、汤圆等速冻食品。速冻面M食品必须真空包装该措施属于()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控制病原体 13、自2002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围,免费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乙肝属于消化道传染病 B接种乙肝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手段 C乙肝疫苗对儿童来说属于抗体D接种乙肝疫苗后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14、2004年初禽流感曾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疫区病禽采取深埋或焚烧措施。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这是为了(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计划免疫 15、我国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病规律,有计划地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预防接种,比如通过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接种的卡介苗属于抗原 C计划免疫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D接种卡介苗能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 16、在进行传染病基本情况的相关调查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通过书刊、报纸、互联网等收集资料B与甲流患者进行面对面交谈

微生物学第10-11章作业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1简述宿主对病原菌的防御机制。 答:机体对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有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种应答方式。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免疫力完全正常的宿主,固有性免疫应答足以将抵达病原微生物清除;而当感染趋向于慢性,或者宿主曾经被致敏,则适应性免疫应答迅速启动。 1.固有性免疫应答模式识别受体固有性免疫应答起始于免疫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通过分泌或膜结合受体对微生物进行识别是固有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识别微生物后,固有免疫系统释放杀微生物分子、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吞噬细胞通过膜表面多种受体与病原微生物结合来实现吞噬作用。宿主对真菌的免疫反应依赖于几类激发信号级联反应的跨膜受体。识别这些菌体可促进机体的保护性应答反应,包括对真菌的摄取及杀伤(通过呼吸爆发介导),以及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以及粒细胞一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巨噬细胞许多研究表明,吞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下降,是导致宿主对烟曲霉易感的主要因素。吞噬细胞在保护宿主免受烟曲霉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作为吞噬细胞系统的一部分,构成了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2.在固有性免疫机能完好的情况下,T细胞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是可以忽略的,只有在固有性免疫受损的宿主,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性才得以体现。目前,对两种类型细胞因子的调节研究较深入,Thl型细胞因子的产生伴随着细胞免疫为主的反应,Th2型细胞因子的产生则有助于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总的来说,抗真菌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Thl型有利于对真菌感染的免疫防护。研究中发现,Th2型细胞因子,机体对病原微生物越不易感。对于Thl类细胞引起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机制,目前有一个共识,即在识别病原微生物抗原之后,T细胞活化引起大量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功能。当病原微生物与T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中性粒细胞共孵育时,对菌丝的杀伤要明显强于T细胞缺席时的效果。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因素是什么?简述三者的相互关系。 答:1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 传染源是作为传播的起点,没有传染源,就不会有传染病发生; 3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传播的媒介,没有这个媒介病原体就不会在传染源和健康人群中传播,比如通过血液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等等。 关系:病原体和宿主免疫力是决定传染结局的关键因素。当病原体致病性弱、宿主的免疫力强时往往导致隐性传染;当病原体致病性强、宿主的免疫力弱时,往往导致显性传染。环境因素在传染中起着间接作用,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增强宿主的免疫力,也有利于限制或切断病原体的传播,因而可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不利的环境因素则导致与其相反的结果。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 师院附中李忠海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等。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3.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5.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 (2)切断传播途径:如传染病流行期,在教室喷洒消毒液。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 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

十、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传染 (3)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 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三道免疫“防线”: 机械防御;非特异性防御;特异性防御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一)病原体 1、病原体的致病特性 1.毒力(virulence) 又称致病力(pathogenicity),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 突破机体防御功能的能力 在机体中进行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产毒素的能力 (1)侵袭力(invastiveness) 指病原菌突破宿主防御机能,以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和实现蔓延扩散的能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G-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 繁殖与扩散能力 ——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 透明质酸酶——水解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胶原酶——水解胶原蛋白 血浆凝固酶——加速血浆凝固成纤维蛋白 链激酶——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 卵磷脂酶——水解各种组织的细胞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a)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在体内存活,例如肺炎球菌的荚膜。 b)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 c)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溶血素,抑制白细胞的趋化作用; d)具抵抗在吞噬细胞内被杀死的能力,能在吞噬细胞内寄生; (2)毒素(toxin) ①外毒素(exotoxin)

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 通常为蛋白质,抗原性强,可选择作用于各自特定的组织器官,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不同,所引起的症状也不同。其毒性作用强,但毒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 ②内毒素(endotoxin) 是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菌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 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 3.侵入门径(entry point) (1)消化道:最常见的门径 (2)呼吸道 (3)皮肤创口 (4)泌尿生殖道 (5)其他途径 (二)宿主的免疫力 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 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 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一)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隐性传染。(二)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

第9章 传染与免疫习题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免疫 2.病原微生物 3.疾病(disease) 4.传染(infection) 5.侵袭力 6.外毒素 7.内毒素 8.类毒素 9.抗毒素 10.非特异免疫 11.特异性免疫 12.炎症 13.抗原 14.抗体 15.免疫原性 16.免疫反应性 17.完全抗原 18.不完全抗原 二、填空题 1.病原体一般感染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病原菌或病原体的侵袭力由_ __、_____和___三方面组成。 3.病原菌主要通过____、____、____等的作用在宿主内繁殖与扩散。 4.病毒感染的特点为____和____,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其后果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5.真菌的致病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

6.阻挡微生物入侵的有效生理屏障有____、_____和_______。 7.生理上的屏障结构有____和______。 8.正常休液和组织中抵抗病原体的成份有___、____和_____等。 9.补体存在于正常的_____和____中,其化学成份为____,它被_____激活后具补充抗体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和____。 10.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个阶段。 11.干扰素都有____、、、和等功能。 12.炎症主要症状表现为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13.特异性免疫具有的特点为______、_____和______。 14.免疫系统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 15.免疫细胞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它们均来自骨髓多功能造血的__ _。16.体液免疫分子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而______和_____分别是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的主要体液成份。 17.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和______三个阶段。 18.在补体结合试验中,无溶血现象出现称补体结合试验______,说明样品中____抗原存在。19.抗体是由___合成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三、问答题 1.简述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及侵入人体后寄生造成的病变方式。 2.病原菌对宿主防御机能的抵抗能力主要体现为哪几个方面? 3.试比较隐性传染、带菌状态和显性传染的异同。 4.简述炎症既是一种病理过程,又是一种防御病原体的积极方式。 5.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6. 简述一个细菌进入机体的遭遇。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练习题汇总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艾滋病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导致的传染病,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和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A.艾滋病病人是传染源B.艾滋病可通过血液、精液、唾液、乳汗等体液传播C.HIV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D.HIV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2015年,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发并在全球蔓延.该病毒是由蚊子传播的.母亲感染了寨卡病毒可致胎儿小头畸形.以下有关寨卡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寨卡病毒结构简单,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寨卡病毒属于传染源 C.侵入人体细胞的寨卡病毒在免疫中属于抗体 D.消灭蚊子可以切断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 3.人类的下列行为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 A.B.C.D. 4.疟疾由浸入人体的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进行传播.疟疾传播速度块、范围广、致死率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制的青蒿素能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疟原虫的发育,治疗疟疾效果显著,将疟疾致死率降低了一半.屠呦呦因此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澶染病疟疾的传染源B.隔离并用青蒿素治疗患者属控制传染源C.消灭传染疟疾的蚊子属切断传播途径D.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属保护易感人群 5.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但我们不能因此歧视艾滋病患者.红丝带行动告诉我们,下列与艾滋病患者的哪些接触行为不会被感染() ①交谈②共餐③握手④共用注射器⑤拥抱⑥被蚊子叮咬⑦一起学习⑧性接触.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6.最近,部分国家出现了一种新型传染病﹣中东呼吸综合征.下列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A.建议广大民众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B.许多科研机构积极行动,努力研制对该病的疫苗 C.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检查、治疗 D.对医院、火车站、机场等重点区域进行严格消毒 7.艾滋病被称为“人类的杀手”,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并主要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至今人类还没有找到根治该病的办法.从理论上讲,研制疫苗并进行预防接种是根除该病的最好对策,该对策的作用在于()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者D.探究病毒结构 8.我市某校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四十年”的健身倡议,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其作用是() A.控制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促进抗体产生

传染与免疫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免疫(immunity :生物体能够辩认自我与非自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 传统的免疫概念: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即抗传染免疫。 免疫功能的分类 本章主要内容:病原体对机体的感染机体对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重点:病原体的感染及机体的抗传染免疫作用 第1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理解并掌握)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或病原体(pathogen):寄生于生物(包括人)机体并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机体与病原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过程。 感染不是疾病的同义词! 传染病:由有生命力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由其它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1、 感染的途径与方式(理解并掌握) 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健康带菌(毒)者和带菌(毒)动、植物。 内源性感染: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宿主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 1. 感染的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感染接触感染垂直传播 2. 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病原体侵入机体的途径: a)绝大多数病原体不能穿过完整的皮肤,而是通过机体的自然开口、皮肤表面的创伤裂口,或通过导管、静脉注入或外科切口等医源性的途径,进入机体内部。 b)极少数能穿过皮肤(如血吸虫、钩虫) ; c)有的能穿过粘膜(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诊病毒) ,然后通过血循环达到特定组织部位、造成病变;有的(如白喉杆菌)能附着在粘膜上生长繁殖形成局部病灶,产生毒素,引起各种症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和造成病变的方式:细胞外感染细胞内感染 1兼性细胞内感染2专性细胞内感染 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反而在细胞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 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原虫只能在靶细胞内增

传染病与人体免疫

传染病与人体免疫 一、传染病 1、病原体——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的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的疾病 3、特点——传染性和流传性 4、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可为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如果控制传染病 5、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能流行了,所以预防措施如下:1)控制传染源:当人体发病初期表现出来的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对患传染病的动物也应及时处理,隔离传染病人。 2)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主要方法。 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各种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如蚊、蝇、蚤等,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喷洒消毒液,开窗、通风、透气等。 3)保护易感人群:不要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让易感人群预防接种注射疫苗,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6、传染病的几种类型: ①呼吸道传染病: 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②消化道传染病: 如:蛔虫病, 蛲虫病, 细菌性痢疾, 甲型肝炎等 ③血液传染病: 如:乙型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丝虫病等 ④体表传染病 如:血吸虫病, 沙眼, 狂犬病, 破伤风, 淋病等 7、“五苗”:卡介苗——结核病;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症;麻疹疫苗——麻疹。 二、人体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 功能—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等。 第二道防线——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功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第9章传染与免疫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一、填空题 1.按病因可把各种疾病分成两大类,即和。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称为。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是、和。 4.细菌性病原体的毒力(致病力)可分和两方面,前者包括3个具体能力,即、和,而后者则包括两方面,即和。 7.外毒素都是一些有毒性的蛋白质,其本质是、或。若用浓度的脱毒,就可生成,若再进一步用它去免疫动物,就可从中获得。 10.按照现代免疫概念,免疫的功能包括三方面,即、和。 11.病原菌侵入宿主后,按其间力量对比或影响大小决定了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即、和。 13.人体和高等动物防御病原体的屏障结构有和两种。 17.正常机体中存在多种非特异性的抗菌物质,如、、、和等10余种。 18.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产生干扰素,而干扰素又可刺激细胞合成,它被入侵病毒激活后,可降解病毒的,从而阻止了病毒的转译和阻止有感染力病毒的合成。 20.免疫应答的三个特点是、和。 21.免疫应答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和。 22.免疫器官种类很多,主要有中枢免疫器官的、和以及外围免疫器 官的和。 28.抗体的化学成分是,纯化后的抗体可分五类,即、、、和。 32.对机体注入抗原后,经一段较长潜伏期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且很快会消退的阶段,称为,若不久再注射同一抗原进行免疫后,又会出现一个以抗体为主的阶段,称为。 50.现代免疫防治法起始于——年,是年国的乡村医生发明了利用预防烈性传染病;至年,WHO正式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已彻底消灭了该传染病。 二、判断题(“十”表示对,“一”表示错)

2.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传染病的死亡率仍是各种死因之首。( ) 3.当前,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其他一系列诊断、预防、治疗措施等的进步,人类会像对付天花一样,能很快消灭或控制各种严重的传染病。( ) 4.在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结局中,其决定因素都在于病原体的强弱。( ) 5.病毒病原体和真菌病原体与细菌病原体一样,构成它们毒力(即致病力)的基础都是靠侵袭力和毒素。( ) 9.细菌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仍可保留其免疫原性而成为可作抗原的类毒素。( ) 10.细菌的外毒素的毒性比内毒素更强,抗原性和耐热性也更强。( ) 11.细菌的类毒素经过o。3%~o.4%甲醛处理后,可成为治疗用的抗毒素。( ) 13.G-细菌大肠杆菌的肠毒素也是一种可制成类毒素的外毒素。( ) 19.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就是指机体免除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 21.病原菌感染其宿主后,有时可与宿主长期共存而不使发生传染病,但此宿主却成了危险的传染源。( ) 23.抗体是存在于血清中的一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Y—球蛋白);与此相似,补体是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p—球蛋白)。( ) 24.干扰素是一类由脊椎动物产生的、防御外来有害核酸入侵的特殊免疫物质。( ) 29.干扰素是高等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下所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功能的纯蛋白。( ) 33.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它们是免疫细胞大量增殖的部位。( ) 59.再次免疫应答的抗体滴度高于初次免疫应答,但潜伏期较长。( ) 60.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除形成抗体的速度和数量上有明显差别外,在抗体种类上则是相同的。( ) 三、选择题 3.在人类的各种传染病中,最多的病原体是( )。 A细菌B病毒C.真菌A原生动物 4.与病原细菌侵染宿主时的侵袭力无关的细胞构造是( )。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资料

第十章感染与免疫 习题 一、填空题 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于补体成分,自至依次激活的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 2、由酵母多糖、LPS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物从和因子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3、由急性期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从和开始的补体激活途径称称。它的C3转化酶是,C5转化酶是,攻膜复合体是。 4、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5、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6、粒细胞包括、和。 7、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性的抗原称为,具有,而没有的抗原称为半抗原。 8、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按照其存在方式又分为和两种。 9、抗原引起的体液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没有。 10、T细胞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识别自身。 二、选择题 1、浆细胞是()。 (1)有吞噬功能的细胞(2)由T细胞分化而来 (3)产生抗体的细胞(4)抗原提呈细胞 2、下述()物质既有非特异免疫作用也参与特异免疫反应。 (1)LgG (2)补体(3)I型干扰素(4)溶菌酶

3、许多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是因为()。 (1)在胸腺中产生的 (2)相应抗体是在胸腺中产生的 (3)仅存在于T细胞上 (4)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针对此类抗原的抗体 4、以下()性质不是抗原必备的。 (1)必须有一个半抗原表位(2)必须与补免疫动物种属不同 (3)仅存在于T细胞上(4)必须可以被抗原提呈细胞降解 5、抗体的抗原结合位点位于()。 (1)重链的C区(2)重链和轻链的C区 (3)重链的V区(4)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破坏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是()。 (1)直接中和细胞内病毒颗粒 (2)诱导非感染T 细胞释放干扰素 (3)与细胞表面病毒诱导的抗原决定和簇结合并活化补体 (4)调理吞噬杀死游离病毒 7、克隆选择理论认为()。 (1)淋巴细胞易有遗传决定的特异受体 (2)淋巴细胞具有在与抗原接触后才获得特异受体 (3)淋巴细胞具有多功能受体,与抗原接触后变为特异性受体 (4)所有淋巴细胞具有相同性质的受体 8、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1)吞噬细胞(2)NK细胞(3)CTL细胞(4)LAK细胞 9、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点是错误的?() (1)需要抗原刺激(2)Tz细胞介导 (3)不需要非T细胞参与(4)释放CK引起迟发型炎症 10、关于记忆细胞的错误理解是()。 (1)已接受抗原刺激(2)仅限于B细胞 (3)可生存数月至数年(4)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 11、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和组织的抗原是()。 (1)MHCI类抗原(2)ABO血型抗原(3)两者都是(4)两者都不是

第一节 传染病和免疫

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课时导学 导学点一、什么是传染病 阅读教材P72第2段及P73页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近视和病毒性结膜炎的病因有什么不同? 2、由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 3、判断正误: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 导学点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阅读教材P73第1段和P73页图8-2,回答下列问题: 1、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播途径、和。 2、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人活动物。 3、病原体离开达到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叫做传播途径。 4、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温馨提示:1、传染源是患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易患病的人是易感人群,感染患病后的人或动物就变成了传染源。病原体主要ishi 致病微生物,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 2、苍蝇、蚊子不属于传染源,而属于传播途径中的生物媒介‘患狂犬病的狗,既属于传染源又属于传播途径。 导学点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阅读教材P76第1段,回答下列问题: 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保护。 2、判断正误:预防接种在预防传染病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预防传染病时,既要针对传染病的三个环节,采取,又要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三个环节中抓主要环节,做到和相结合。针对不同的传染病,

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来预防;如预防麻疹和脊髓灰质炎要以,保护;对蛔虫病等消化道传染病,以 为重点。 尝试探究 去年冬天,某市爆发了流感,李四同学患流感后坚持上课,两天后该班又有十多位同学患上流感。班主任发现情况后,先让患病的同学在家休息,然后在教师李烧醋,并建议未患病的同学接受流感疫苗的注射。想一想班主任烧醋的目的是什么?建议学生注射疫苗起到什么作用? 自主反馈 1、以下属于传染病的是() A、艾滋病 B、高血压 C、巨人症 D、癌症 2、蛔虫病的病原体是() A、蛔虫 B、猪 C、正常的人 D、蛔虫病患者 3、各种传染病能够在疫区流行,必须具备的要素是() A、只要具有传染源 B、只要有传播途径 C、需要同时具有传染源和易感人群 D、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天花是一种在全世界已经消灭的传染病。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实验室保存有天花病毒。天花病毒是天花这种病的()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5、最近部分国家出现了一种新型传染病—中东呼吸综合症。下列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A、建议广大民众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B、许多科研机构积极行动,努力研制针对该病的疫苗 C、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检查、治疗 D、对医院、火车站、机场等重点区域进行严格消毒 6、流行性感冒是常见的传染病,是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呼吸道引起的。症状是发热、头痛、咳嗽、打喷嚏、全身酸痛等。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一旦出现流行性感冒患者,短时间内就能迅速蔓延。请分析回答:(1)、流行性感冒能在人群中传播,试举一例说明流行性感冒的可能传播途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