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6.高等教育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吗_基_省略_参数估计及夏普里值分解的实证分析_张明

6.高等教育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吗_基_省略_参数估计及夏普里值分解的实证分析_张明

6.高等教育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吗_基_省略_参数估计及夏普里值分解的实证分析_张明
6.高等教育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吗_基_省略_参数估计及夏普里值分解的实证分析_张明

高等教育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吗?

———基于有序probit半参数估计及夏普里值分解的实证分析

张 明1,

,张学敏2,涂先进3(1.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2.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3.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 摘 要:

文章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首先运用有序probit模型的半参数估计方法检验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的影响,

其次采用最新发展的基于R2

的夏普里值方法测度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形成的贡献率,并从区域视角管窥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转型条件下高等教育受影响的演进趋势。结果显示:(1)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确实拥有更高的社会阶层评估。但若剔除家庭背景带来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高等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能力明显弱化。基于R2的夏普里值分解表明,高等教育变量的贡献率不到10%,撇去高等教育的代际传递效应后,净效应更低。(2)东部地区有微弱的证据显示高等教育带来的社会阶层提升效应正在展现。无论是从总贡献率还是分解后的直接贡献率看,东部地区的百分比贡献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改善社会分层的效果有可能会强化。(3)影响社会分层差异最重要的因素为家庭过去的社会阶层,即社会阶层分布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现象。另外,个体特征及经济特征也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文章研究显示,要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社会阶层的形成,需要在构建市场化导向能力本位的新型社会流动体系制度框架下,确立更为公平的高等教育竞争机制及补偿机制。 关键词:

高等教育;社会阶层;半参数估计;夏普里值分解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16)08-0015-1

2 DOI:10.16538/j.cnki.j

fe.2016.08.002收稿日期:2016-02-2

6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D04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2AMZ008);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重点项目(SWU

1509116)作者简介:张 明(1

985-),男,安徽六安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部副教授;张学敏(1

961-),男,重庆奉节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涂先进(1

982-),男,河南沈丘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一、引 言

改革开放3

0余年是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增长期,也是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的调整期。在经济体制切换、劳动力城乡及区域间流动冲击下,社会结构阶层的重构与裂变蕴含其中(Bian,2002)。然而,大量针对近期中国现实的观察和研究显示,社会阶层两极分化以及固化愈发明显(刘欣,2005;刘欣和朱妍,2011),从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以及贫富差距(沈原,2007;吴敬链,2009

)。如何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分割,创造社会阶层流动的多元动力机制是新时期面临的重大社会难题。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向来被社会学家们用来作为推进社会

·

51·第42卷第8期财经研究

Vol.42No.8

2016年8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ug

.2016 

阶层流动、改善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Blau和Duncan,1967)

。特别是在中国,教育不仅是反映社会地位的标签,而且也是大多数人争取更高收入的显性依据与凭证,尤其是对高等教育而言,所起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地位标签功能非常明显。

自从布劳(

Blau)和邓肯(Duncan)将教育视为获得社会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后,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很多研究发现,在社会阶层尚未固化的背景下,教育是社会劣势阶层实现其向上流动的主要方式,很多发达国家的社会流动情况验证了这一点。然而,教育机会的获得可能与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布尔迪厄(Bourdieu)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如果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其子女在受教育方面更具优势。这样教育作为优势阶层保持其子女地位的主要工具,可能会起到加剧社会阶层固化的作用(Guo,2008;Constantin,2013

)。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在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背景下,教育某种程度上沦为精英家庭实现社会地位代际传递的工具(李煜,2006;李春玲,2010;张兆曙和陈奇,2013)。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发展,原本基于身份本位的社会分层标准正在调整,在能力本位的开放型社会构建中,高等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和社会阶层上升的决定作用愈发受到重视。这也是刺激高等教育需求,进而导致求学热潮渗透到劣势阶层的深层次原因。但是,对于高等教育是实现“精英循环”还是“精英再生”,现有研究尚未作出回答。 本研究将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的数据,通过构建社会分层模型,采用有序probit模型的半参数估计法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并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影响的区域化差异,研判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社会阶层流动影响机制的动态变化。

同时,本研究将通过工具变量法控制变量内生性问题,并使用新近发展的基于R

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测度高等教育对形成社会阶层差异的影响程度。

二、文献综述

从理论上看,

关于教育与社会阶层的关系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教育的“精英再生论”和教育的“精英循环论”。以美国社会学家布劳(Blau)和邓肯(Duncan)为代表的教育“精英再生论”学派认为,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个人的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带来个体职业地位或社会地位的提升。以柯林斯(Collins)和布尔迪厄(Bourdieu)为代表的教育“精英循环论”学派则认为,在经济社会中拥有优厚报酬的职位上,教育可以限制其竞争者数量并帮助有“教育专利”的人独享这些职位。如若父母接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其子女往往也具有先天的教育机会优势,从而通过教育能实现社会阶层的代际延续和传递(Lin,1982;Scitt,1991;Poretes,1998

)。教育“精英循环论”并不否认教育能改善个体的社会地位(Catherine和Marieke,1997;Layard,2006),但认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不是平等的(Guo,2008;Constantin,2013

)。 实证方面,

基于微观数据,不少学者对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展开了计量检验。Schoon(2008)基于英国20世纪70年代的数据研究发现,

无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接受全日制教育的时间是其社会阶层决定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教育也是造成社会阶层分化非常重要的原因。Ensminger和Fothergill(2003)以及Hollingshead(2011)在实证检验影响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时发现,教育与工作职业和收入水平等因素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变量。Gallice和Grillo(2015

)构建了一个包括教育和收入等因素在内的均衡分析模型,认为教育可以通过影响人的内在品质、社会威望和收入水平三个渠道改善个体的社会地位。但大量研究也证实,教育机会的获得与父母的社会地位状况密切相关,即父母拥有较高的文化教育背景,不仅子·

61

·2

016年第8期

女有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文化氛围(Stephens等,2012),而且能享受到优越的初等教育条件(Lareau,2000

),并且父母往往能凭借拥有的社会资本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机会与条件(Ream和Palardy,2008)。这样,教育作为优势阶层保持其子女地位的主要工具,可能会起到加剧社会阶层固化的作用。

在中国社会阶层的重构与形成过程中,

部分学者也关注到了教育的影响与作用。很多学者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地位转变及维持社会阶层属性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拥有更多社会资本的优势阶层,其子女会因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而保持其阶层属性的稳定性;相反,劣势阶层的子女由于其父母社会资本的不足而致其鲜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李春玲(2

003)通过考察1940-2001年的社会政治变迁分析家庭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的作用呈现出先弱后强的特征。刘精明(2006)分析了1978-2003年的高等教育政策,显示学生入学机会因其所处阶层各异。李煜(2006)、李春玲(2010)以及张兆曙和陈奇(2013)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这些文献虽然构成了中国教育“精英循环论”的论据,但对教育与社会分层及流动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直接回答。杨志顺(2006)从理论上指出,教育对社会阶层结构兼具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孙大鹏和王琳娜(2015)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寻租行为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出现扭曲,偏向高收入阶层。蒋亚丽和腾芸(2015)利用中国社会调查数据对教育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发现在我国社会阶层还未固化的前提下,高等教育仍然是农村学生转变自身社会阶层的重要途径:在公平的高考制度下,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目的。但蒋亚丽和腾芸(2015)仅以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作为社会阶层变化的标识,显然社会阶层流动的情况更加多元复杂,例如农村和城市内部个体社会地位的跃升,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形式,高等教育的影响机制及表现实际上更为复杂。

与已有研究相比,

本文的贡献在于:(1)利用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的数据,检验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以往研究更多是从理论上探讨教育与社会阶层的关系,本文将基于全国范围的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2)本文将总体样本按东部和中西部进行分组,考察市场化改革下高等教育影响机制的动态变化。市场转型带来了新的分层机制(Nee,1989),而中国分散实验的市场化改革策略,特别是东部和中西部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上的显著差异,为我们从区域视角管窥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影响的演进趋势提供了重要线索。(3)采用有序probit模型的半参数估计方法展开计量检验,并采用最新发展的基于R2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测度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形成的影响。半参数估计方法相对于参数估计方法更符合模型假定,而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对组合博弈框架下各变量的边际贡献进行计算,其结果更为稳健(Israeli,2007

)。三、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

为考察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采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CGSS2013是中国人民大学发起的全国范围内大型的、覆盖各类群体的抽样调查,样本共计12 000份。由于本研究重点考察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删除存在数据缺失的调查对象,共包括了10 

116份样本。 首先,

对社会阶层的衡量,按照CGSS的问卷设定,依据问题“您认为您自己目前在哪个等级上?”,依据访问者的答案求得每个受访者的主观社会阶层评价(记为s),“1

0分”代表·

71·张 明、张学敏、

涂先进:高等教育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吗?

主观社会阶层的最高评估值,“1分”则代表处于最底层。为直观反映居民自评社会阶层的分布情况,图1描述了基于Gaussian非参数估计方法得出的社会阶层Kernel核密度函数。在本文的10 116名受访对象中,觉得自己社会阶层处于中间位置的占多数,在社会阶层底层和高层的个体大致对称,这符合社会阶层分布“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另外,我们还想进一步观察社会阶层的变迁情况,根据问题“您认为在您14岁时,您的家庭处在哪个等级上?”考察家庭过去的社会阶层,结果发现对该问题的回答(记为sbefore),认为自己14岁时家庭社会阶层高于中间阶层的比例小于现阶段的评价比例,说明相对而言,居民的社会阶层呈现现普遍提高的趋势

图1 社会阶层分布情况 图2 高等教育与社会阶层

由于本研究重点考察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变动的影响,

因此,在测度了社会阶层后,下一步需要度量居民的高等教育接受情况。针对问题“您目前的最高教育程度是?”,根据受访者的答案,当受访者选择“大学专科(成人高等教育)”、“大学专科(正规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成人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正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及以上”,则认为该居民正在接受或接受过高等教育(以下统称为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当受访者选择其他受教育程度,则认为该居民并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据此得到变量edu。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1 610名受访者正在接受或接受过高等教育,占受访者比例为15.9%;8 506位受访者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占受访者比例为84.1%。

在测度了居民的高等教育接受情况后,

下面将统计观察接受高等教育群体与未接受高等教育群体之间的社会阶层差异。图2直观地刻画了两类群体的社会阶层及其变化情况,从两类群体的平均社会阶层来看,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的社会阶层高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说明从总体上看,有高等教育经历的个体的自我认知阶层更高。为进一步分析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社会阶层和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社会阶层的变迁情况,我们根据问题“您认为在您14岁时,您的家庭处在哪个等级上?”的答案作为家庭过去的社会阶层(sbef

ore),用目前的社会阶层评估减去该问题的答案便可得到社会阶层的变化。图2显示,有高等教育和无高等教育两类群体的社会阶层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相比较而言,无高等教育经历的个体的社会阶层的提升反而更为明显。这一直观的统计观察结果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可能并没有带来个体社会阶层的明显提高,这有悖于公众的传统认识。 当然,

准确判断高等教育对个体社会阶层变化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计量检验。由于除了高等教育外,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政治面貌、户籍、工作单位性质、工作行业、收入水平、住房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社会阶层认知,我们利用CGSS2013问卷调查来控制这些变量进行实证考察。·

81

·2

016年第8期

四、模型初步分析

有序p

robit模型可以针对不可观察因变量进行模型估计,但是对社会阶层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指标,个体往往难以对其进行准确判断,因此按1-10标准对这种潜变量进行精确分层可能存在信度偏差,我们可以尝试做进一步的区段划分:

s*=1 s<42 4≤s<83 s≥8烅烄

(1

) 这样,

通过式(1),便将s重新划分成三个互不重叠的区间s*。进一步对潜变量进行正态化处理得到新变量s′,

建立如下关系式:s*=1 s′<λ12 λ1≤s′<λ2

3 s′≥λ2烅烄

(2

) 进一步可以得到对应于s*

取某个特定值的概率为:

pr[s*=j]=F(λ1-x′iβ)j=1F(λ2-x′iβ)-F(λ1-x′iβ)j=2

1-F(λ2-x′iβ)

j=3烅烄烆(3)其中:F(·)符合正态分布,λ1和λ2是新的区间划分值,

x为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解释变量,β为相应的估计系数。把s*

作为被解释变量,

建立有序probit模型的对数似然函数为:lnL(β,λ1,λ2,λ3)=∑n

i=1∑3

j=1

1 s*=j{}ln[F(λj+1-x'iβ)-F(λj-x'

iβ)](4)其中:1·{

}为示性函数,当括号内条件成立时为1,否则为0。通过最大化该对数似然函数,可以估计出有序响应模型中的系数β和参数λ1、λ2。但常用的有序p

robit模型在估计系数β时将残差ε设定为标准状态分布,

这在实际中很难实现。对此,Stewart(2004)提出可以采用半参数方法进行修正,假定事先并不知道ε的函数分布,从而利用Hermit序列fk(ε)

=(1/α)(∑k

ρ=0

γs

ε2

)2

∏(

ε)逼近ε的密度函数。进一步由该逼近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Fk(·)替换似然函数中的F(·),求解便可得到参数β的估计。可以证明,在弱正则性等条件下,可以一致地估计出模型中的系数。同样可以证明,当k≤2时,估计系数与有序probit模型的参数估计一致(Stewart,2004

)。于是,k=3是进行半参数估计的起点。 我们根据上述思路重新进行社会分层,

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半参数估计方法检验高等教育变量的影响,结果见表1。表1中选择k=3,根据似然比检验(LR 

test)可以判断半参数估计结果相对于参数估计结果更优。①模型(1)报告了以受访者当前社会阶层(s)

为被解释变量,纳入高等教育变量(edu)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并同时控制家庭过去社会阶层(s

be-fore)、性别(sex)、年龄(age和age2

)、民族(morality)、婚姻状况(marriag

e)、健康状况(health)、政治面貌(p

olitic)、户籍(household)、工作单位性质(soe)、工作行业(work)、收入(income)、住房(house)等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由于家庭过去的社会阶层会影响到子女的教育从而带来社会阶层的代际传递,为控制这一效应,模型(2)在模型(1

)基础上进一步控·

91·张 明、张学敏、

涂先进:高等教育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吗?①实际上k取值为4或5时,LR检验的结果也显示优于参数估计,只不过检验发现k取这些不同数值时,估计表现并没有太大变化。

制了高等教育与家庭过去社会阶层的交叉项edusbefore。模型(1)中高等教育变量(edu)的估计系数为正,说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确实拥有更高的社会阶层评估。模型(2)在控制了家庭过去社会阶层对受访者教育的影响后,高等教育变量的估计系数依然为正,但变得不显著,说明如果剔除家庭因素带来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高等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能力明显弱化。

表1 有序pr

obit模型的半参数估计结果全国

东部

中西部

(1)

(2)

(3)

(4)(5)

(6)edu 0.1145(2.73)***

0.0001(0.00)0.1227(2.04

)**

0.2357(1.57)0.1523(2.45

)**

0.1885(1.27

)sbefore 0.

7204(20.61)***

0.7093(19.04)

***

0.7579(13.63

)***

0.7253(9.96

)***

0.6702(12.56

)***

0.6734(12.28

)*

**

sex-0.1630(-6.54)***-0.1676(-6.63)***-0.1670(-3.88)***-0.1746(-3.98)***-0.1651(-4.87)***-0.1650(-4.86)***

age-0.0093(-2.50

)**

-0.0088(-2.46)

-0.0064(-1.00)-0.0052(-0.80)-0.0044(-0.78)-0.0044(-0.77)age2 0.0130(3.32

)***

0.0127(3.46)

***

0.0111(1.67)*

0.

0103(1.58)0.0082(1.45)0.0082(1.45

)health 0.

1246(11.72)***

0.

1277(11.35)***0.

0987(4.77)***

0.

1031(4.87)***

0.

1611(9.19)***

0.

1610(9.16)***

morality-0.0801(-1.92)

-0.0814(-1.96)

-0.2104(-1.79)*

-0.2048(-1.77

)*

-0.0721(-1.47)

-0.0722(-1.47

)marriage 0.

2277(6.89)***

0.2306(7.00)

***

0.2243(4.16

)***

0.2221(4.06

)***

0.2394(5.11)***

0.2392(5.10

)*

**

politic 0.1789(4.13)***

0.1846(4.18)***

0.1124(1.61)0.1225(1.69)*0.2891(4.85

)***

0.

2886(4.84)***household 0.0315(1.11)0.0299(1.03)0.0104(0.22)0.0087(0.18)0.0105(0.27)0.0101(0.26)soe 0.

0044(0.10)0.0063(0.14)0.0288(0.49)0.0317(0.52)-0.0503(-0.80)-0.0499(-0.80)work 0.0353(1.24)0.0370(1.27)0.1273(2.18)**

0.

1291(2.20)**

0.0046(0.12)0.0045(0.12

)income 0.0399(8.36

)***

0.0424(6.87)

***

0.0354(5.94

)***0.0388(4.67

)***

0.0345(5.06

)***

0.0345(5.05)*

**

house 

0.

1801(7.09)***

0.1890(6.50)

**0.1392(3.79

)*

**0.1454(3.73

)*

**0.2104(6.12

)*

**0.2101(6.11

)***

是否控制edusbefore否是否是否是对数似然值-6 612.2702-6 611.8095-2 101.6756-2 101.2961-4 506.1065-4 506.1486LR值161.0789 160.6561 99.5736 99.6926 13.5854 13.26337P值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标准差1.1433 1.1904 1.0718 1.1197 1.0237 1.0229偏度-0.3926-0.2247 0.0206 0.2067 0.3263 0.3233峰度5.3405 5.1057 6.1630 5.8473 3.2853 3.2797样本数

10116 

10116 

8506 

8506 

1610 

1610

注:

*、*

*和***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水平,括号中为t统计值。P值为LR统计量的P值。 模型(

1)和模型(2)的实证结果显示,从样本整体看,高等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但如果剔除家庭社会阶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这种效应会明显弱化。那么,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社会阶层提升作用是否会强化?按照传统的“精英循环论”或“精英再生论”观点,市场转型带来了新的分层机制(Nee,1989),新的经济精英可以通过教育等渠道走向社会上层,政治权力在阶层分化中的作用会不断削弱(Szelenyi和Kos-tello,1998)。这种变化可能源于市场化改革会使各个体能获得相对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也可能是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转型能使拥有更好教育背景的技术精英在收入获取等各方面的优势得以体现,从而会起到打破社会阶层固化的作用(刘欣,2005)。基于中国的现实,经济发展的俱乐部效应会使东部地区无论在经济发展抑或在市场化水平上都领先于中西部地区,那么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转型程度迥异的中国东部和中西部,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是否也存在差异呢?对这一问题的检验,能够揭示高等教育影响效应的动态演变趋势。我们将区分东部和中西部两个子样本,对各个区域分别利用有序probit模型的半参数方法进行检验,相应的估计结果见模型(3)至模型(6

)。 表1分区域的估计结果显示,

在未控制家庭过去社会阶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即未控制edusbefore)时,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模型中高等教育变量(edu)的估计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在不同区域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也大多有较高的社会阶层的自我评价;只不过对比不同区域的系数值大小可以发现,相较于中西部而言,东部地区的估计系数更大。但在控制·

02·2

016年第8期

了edusbef

ore之后,高等教育变量仅在模型(4)即东部地区接近10%的显著性水平,而在西部地区不显著(见模型(6)),这说明尽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拥有更高的社会阶层,但往往家庭过去社会阶层较高的个体才能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剔除这种影响,高等教育的作用将大大弱化。只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在改善社会阶层分布、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方面的作用会日益显著。

五、内生性的处理及高等教育贡献测度

一)家庭过去社会阶层内生性的处理 有序p

robit估计结果显示,无论是从全国总体,还是从分区域的东部和中西部区域而言,尽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的社会阶层更高,但若控制家庭过去社会阶层带来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优势,高等教育改善社会分层的功能明显弱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CGSS2

013问卷调查中,家庭过去的社会阶层(被调查者在14岁时的家庭社会阶层)是通过回顾的方式得到,该变量可能存在度量误差和联立性(根据现在的状态来评价过去的状态)。因此,

需要处理家庭过去社会阶层变量的内生性问题(见表2)。表2 2SLS方法的估计结果全国

东部

中西部第一阶段回归(7

)第二阶段回归(8)第二阶段回归(9

)第二阶段回归(10)edu 0.

5173(1.28)0.1715(1.50

)0.1064(1.75)*0.

3699(0.78)sbefore 0.

0343(1.79)*

0.0512(1.81

)*

0.0798(1.76

)*

sex-0.1728(-3.37)***-0.2691(-5.15)***-0.3149(-4.08)***-0.2461(-3.54)***age-0.0357(-3.54)***-0.0235(-2.54)**-0.0209(-1.42)-0.0258(-2.20)**age2 0.0207(2.09)**0.

0262(3.50)***0.

0244(2.15)**0.

0279(2.87)***health 0.

1100(4.33)***0.

2390(8.51)***0.

2355(5.42)***0.

2388(6.67)***morality 0.0987(1.07)-0.0950(-1.59

)-0.0360(-0.37

)-0.1304(-1.73)*

marriage-0.

1035(-1.49)0.3082(6.79)***0.

2772(3.61)***0.

3361(5.75)***politic 0.0074(0.09

)0.2775(5.01)*

**0.

2860(3.28)***0.

2763(3.85)***household 0.

5049(8.31)***0.

2407(2.14)**0.

1206(0.67)0.3164(2.23

)**soe 0.1463(1.77)*

0.0013(0.02)-0.0314(-0.32)0.0090(0.13)work 0.

3152(4.88)***0.

0758(1.24)0.1616(1.34

)0.0164(0.23

)income 0.0276(3.89)***0.0640(8.15)*

**0.0625(5.46)*

**0.0652(6.22)*

**house 0.

1851(3.82)***0.

2571(6.69)***0.

2126(2.68)***0.

2820(6.44)***f

atheredu 0.0244(2.86)***f

atherpolitic 0.

2393(3.04)***常数项

3.1807(11.73)***3.3004(5.48)***

3.0571(2.89)***

3.4491(4.80)***

R2

 

0.

9440(27.21)***0.

3754(2.10)**0.

2759(0.89)0.4300(2.02

)**H

ausman检验0.0872 0.0577 0.1033Sarg

an检验0.3122 0.4233 0.3076样本数

0.2712 

0.3123 

0.3890 

0.2693

注:*、*

*和***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中为t统计值;Hausman和Sarg

an检验报告的是相应统计量的p值;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一阶段回归系数符号及显著性与全国样本基本一致,为节省篇幅,未作报告。

·

12·张 明、张学敏、

涂先进:高等教育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吗?

对内生性的处理,

一般采用工具变量法。CGSS2013问卷中有两个工具变量可以使用,一是可以根据问题“您父亲的最高教育程度是”的答案来设定,二是可以根据问题“您父亲的政治面貌是”得到。显然,受访者的社会阶层评估不会改变其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受访者父亲受教育程度及是否拥有党员身份,影响着受访者14岁时所处的家庭社会阶层。为验证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我们以表1模型(1)作为基础,进行第一阶段回归。表2模型(7)报告了相应的估计结果,当引入受访者父亲受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时,两变量的估计系数显示其会显著影响受访者过去家庭的社会阶层。据此,我们认为受访者父亲的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是两个有效的工具变量。以受访者父亲受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作为工具变量对社会分层模型做了2SLS估计,其结果见表2模型(8)。对比模型(8)和表1中模型(1)的估计结果,Hausman检验结果的p值为0.0872,说明两个回归结果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异。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模型(模型(9)和模型(10))的Hausman检验结果p值也小于0.1,表明存在内生性问题。同时,模型(8)至模型(10)的Sargan统计量都大于0.1,说明选取的工具变量有效。表2估计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变量(edu)的估计系数都为正,但仅东部地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见表2模型(9)),这与表1的结果大体相同。只不过相较于表1,表2中家庭过去社会阶层变量(sbefore)的估计系数出现了明显降低,同时显著性也出现了下降,这说明由于目前社会阶层评估更高的群体可能觉得以往的社会阶层也较高,从而导致模型中家庭过去社会阶层的影响存在高估。但表2也显示,即便控制住这种内生性偏误,家庭过去的社会阶层仍然是影响目前社会阶层的显著因素。

二)高等教育贡献的测度 系数估计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流动具有复杂的影响,

下面进一步评估高等教育变量的重要性程度,分解出其贡献率大小。由于本研究囊括的解释变量包括高等教育(edu)、家庭过去社会阶层(sbef

ore)等多个变量,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这会导致基于传统回归系数的分解方法如Fields(2003)分解方法的结果不可靠。新近发展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能够有效克服这一问题,其能通过观察不同解释变量组合下模型R2的变化,测度解释变量的边际贡献和贡献率(Israeli,2007;Huettner和Sunder,2012)。基本思路是:在测度某一解释变量的贡献时,首先计算包含该变量模型的R2,然后进一步去掉该变量观察R2变化,R2变化越明显,则表明该变量具有较大的边际贡献和贡献率。当然,由于解释变量存在多种不同组合,Israeli(2007)和Huettner和Sunder(2012)建议取各种组合的平均值,

从而得到边际贡献或贡献率。 另外,

夏普里值分解方法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组,识别各组的总贡献。本文将所有解释变量分成五组,其中性别(sex)、年龄(age和age2

)、民族(morality)、婚姻状况(marriage)、健康状况(health)、政治面貌(politic)、户籍(household)等记为居民个体特征;工作单位性质(soe)和工作行业(work)记为工作特征;住房(house)和收入(income)记为经济特征;家庭过去社会阶层(sbefore)记为一组;高等教育(edu)及其与家庭过去社会阶层的交叉项(edusbef

ore)为另外一组。 采用基于R2

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

我们求得了社会分层模型中高等教育和其他变量的贡献率,结果见表3。在全国样本中,影响社会分层差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家庭过去的社

会阶层(sbefore),贡献率为59.19%,说明家庭过去的社会阶层是影响个体社会阶层地位的·

22

·2

016年第8期

重要因素,这进一步证明了社会阶层分布的代际传递现象。①高等教育变量(e

du)的贡献率为8.95%,在五组变量中排名倒数第二,说明相较于其他变量对社会分层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影响还比较小,并且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阶层的代际传递(6.24%)上,而通过高等教育本身来改善社会阶层的贡献非常之小(2.71%)。分区域看,无论是东部或中西部地区,家庭以往的社会阶层(sbefore)对社会分层差异的贡献都最高,并且在中西部地区已经超过60%。就高等教育变量(edu)的贡献率而言,无论是从总贡献率还是分解后的直接贡献率,东部地区的百分比贡献(3.64%、8.68%)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1.82%、4.53%)。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改善社会分层的效果有可能会显现。由表3可见,在全国和分区域样本中,个体特征和经济特征的贡献率都超过了10%,说明这些变量也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

表3 基于夏普里值分解的各因素贡献率(%)

总体

东部中西部个体特征

16.88 13.44 19.21sex 1.10 0.51 1.64ag

e 0.64 0.72 0.72ag

e2 

0.63 0.67 0.70heath 7.80 5.05 9.17morality 0.10 0.27 0.26marriage 1.91 2.47 1.95politic 2.05 0.94 3.55household 2.65 2.80 1.22工作特征

2.08 1.95 1.13soe 0.61 0.31 0.51work 1.47 1.64 0.62经济特征

12.91 13.90 11.19income 9.25 11.77 5.80house 

3.65 2.13 5.39家庭过去阶层(classbef

ore)59.18 58.60 62.12高等教育

8.95 12.12 6.35edu 2.71 3.64 1.82edusbef

ore 6.24 

8.48 

4.53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2

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的数据,本文实证研究显示:(1)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确实拥有更高的社会阶层评估。但如果剔除家庭背景带来的接受高等教育

·

32·张 明、张学敏、

涂先进:高等教育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吗?①虽然家庭过去的社会阶层变量存在内生性,但由于其贡献率接近60%,因此即便剔除内生性带来的计量偏误,我们认为该变量依然是影响社会阶层差异的很重要因素。

机会的差距,

高等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能力明显弱化。基于R2的夏普里值分解表明,高等教育变量的贡献率不到10%,撇去高等教育的代际传递效应后,净效应更低。(2)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转型处于前列的东部地区,有微弱的证据显示高等教育带来的社会阶层提升效应正在显现。无论是从总贡献率还是从分解后的直接贡献率看,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百分比贡献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改善社会分层的效果有可能会强化。(3)影响社会分层差异最重要的因素为家庭过去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分布存在明显的代际传递现象。另外,个体特征及经济特征也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

社会阶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不平等、

社会利益结构以及社会矛盾和冲突。开放性的社会阶层结构才体现出社会分层的合理性,但是中国的社会阶层却难以突破固化的陷阱。高等教育一直被社会学家们用来作为推进社会阶层流动、改善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这也引发了学界关于高等教育“精英持续论”和“精英再生论”的激烈讨论。本文对高等教育这一社会功能属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本研究的结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

第一,

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提升效应并不明显,仅仅有微弱证据证明在市场化转型处于前列的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影响效应才有所显现。这表明要进一步发挥高等教育改善社会阶层流动的效应,打破以往基于身份本位的体制束缚,构建基于市场化导向能力本位的新型社会流动体系,才能树立社会阶层流动机制有效发挥的制度框架。 第二,

具有较高社会阶层的家庭往往凭借其拥有的政治与经济资源优势,利用或突破现有规则为子女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造成了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代际传递,进一步导致社会阶层的代际传递及固化。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的称谓就深刻地体现了社会大众对这种现象的无奈与反感。因此,在高等教育的招录过程中,一个规则更加清晰、机会更加公平的运转体系,必将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高等教育机会公平。

第三,

社会阶层本身就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都不同。基于此,政府应采取措施针对弱势群体特别是那些地处落后农村和边远地区、父母知识文化层次和家庭社会地位都较低的家庭进行高等教育的机会补偿,这是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之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构建开放型社会阶层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1]蒋亚丽,腾芸.教育的文化再生产与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5

-51.

[2]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

[J].中国社会科学,2003,(3):5-11.

[3]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J].社会学研究,2010,(3):82

-113.

[4]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9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4):97-109.

[5]刘精明.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J].社会,2006,(3):87-92.

[6]刘欣.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5,(4):101-115.

[7]刘欣,朱妍.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与基层人大选举[J].社会学研究,2011,(6):34-60.

·

42

·2

016年第8期

[8

]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7):1-11.[9]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07.[10

]孙大鹏,王琳娜.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研究———基于寻租与教育资源配置的视角[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5,(3):44-50.

[11]吴敬琏.我认同“我们仍然处在政治经济学时代”这个重要提醒[N].北京日报,2

009-05-04.[12

]张兆曙,陈奇.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2):173-197.

[13]BianYanjie.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2,28(1):9

1-116.[14]Blanchflower D,Oswald A J.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

cs,2004,88(7-8):1359-1386.[15]Blau P,Duncan O D.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M].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67.[16]Constantin I.Educa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parents-factors of influence for income inequality

[J].Manag

er,2013,18(1):53-58.[17]Demakakos P,Nazroo J,Breeze E,et al.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health:The role of subjective social sta-t

us[J].Social Science &Medicine,2008,67(2):330-340.[18]Fields G S.Accounting for Income inequality and its change:A new method,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

s in the United States[J].Research in Labor Economics,2003,22(1):1-38.[19]Gallice A,Grillo E.A model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and social status[R].Arloalbert Working Paper,http://www.carloalberto.org/assets/working-papers/no.405.p

df,2015.[20]Guo M C.School expansion and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in china,1981-2006[R].Paper p

resented inNeuchatel Meeting 

of ISA-RC02of 2008,2008.[21]Hollingshead A.Four factor index of social status[J].Yale Journal of Sociology,2011,8:21-52.[22]Huettner F,Sunder M.Axiomatic arguments for decomposing goodness of fit according to shapley andowen Values[J].Electronic Journal of Statistics,2012,6:1239-1250.

[23]Israeli O.A shapley

-based decomposition of the r-square of a linear regression[J].J Eco Inequal,2007,5(2

):199-212.[24]Schoon I.A transgenerational model of status attainment:The potential mediating role of school motiva-t

ion and education[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2008,205(1):72-81.Does Hig

her Education Break down Social Class Solidificatio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Ordered?probit Semi?parameterEstimation and Shapely 

Value DecompositionZhang Ming1,

2,Zhang 

Xuemin2,Tu Xianjin3

(1.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

00715,China;2.Department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Based on CGSS2013,this paper firstly 

employs ordered-probit semi-param-eter estimation model to test the effec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social classes.Secondly,itmeasures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lasses by using·

52·张 明、张学敏、

涂先进:高等教育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吗?

Sharply 

value method based on R2

,and sheds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f-fect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rketization transformation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It arrives at the results as follows:firstly,the residents who receive higher educationactually gain higher social class assessment;however,if the ga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opportunities resulting from family background is eliminated,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in promoting the flow of social classes obviously weakens;furthermore,Sharply 

value de-composition based on R2 

shows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hig

her education variable isunder 10percent,and after skimming 

intergenerational effect of higher education,the neteffect is even lower;secondly

,in East China,weak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positive effectof higher education on social classes is emerging;as for both total contribution rate and de-composed direct contribution rate,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ast China is hig

her than theones of Central China and West China,showing that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r-ketization reform advance,the effec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improving 

social classes maystrengthen;thirdly,past social classes families belong to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differences in social classes,namely there is obvious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in social class distribution;in addition,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 features arecritical factors affecting 

social classes.It shows that in order to further advance the forma-tion of openness social classes,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more fair higher education com-petition mechanism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n the framework of new-type socialmobility sy

stem with market-oriented capability standard.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social class;semi-parameter estimation;Shapely valuedecomp

osition(责任编辑 许 柏)

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

(上接第14页)

lower steady-state value after sudden drop;fourthly,the parameter value of the uncertaintyof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reflects unp

redicable skills or innate endowments of individ-uals,an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interfeneratonal mobility and in equality;the suddenrise in uncertainty leads to the sharp 

increase in short-run inequality &a new high level oflong-term inequality,and rapid rise in short-run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but its steady-state value remains constant.These conclusions are beneficial to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and inequality,and also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emp

irical research. Key 

words: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inequality;education financing system(责任编辑 许 柏)

·

62

·2

016年第8期

中国应当警惕社会阶层固化

中国应当警惕社会阶层固化 (2010-04-02) ● 郎嘉 中国聚焦 北京邮电大学一名2009级博士研究生日前自杀身亡,网上可以找到他留给母亲的遗书,文中有这样的字句:“这个世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所有的努力都会被既得利益集团踩在脚下,所有的奋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现在知识太没用了,有用的只是金钱和权势,有用的只是关系和背景……现在要凭正直的才华去出人头地,太难太难了。我也曾试着找过工作,但是没有人用我。” 笔者在对这名博士生这样轻生行为强烈地表示反对和痛惜的同时,不禁也联想到了几个月前另一名因为类似原因自杀的中国研究生杨元元,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这样的高学历者选择了这么极端的方式,来了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痛楚?一方面是个人性格极端,心理脆弱;另一方面,从这两名学子生前的遭遇和家庭背景看,他们的心理失衡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中国的社会阶层关系正在固化,缺乏正常合理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这让很多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感到窒息和绝望。 据称,跳楼者正在念博士一年级,属硕博连读,坠楼可能是学业和生活压力等引起。他的遗书中透露的信息,和几个月前自杀的另一位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杨元元生前的遭遇非常相似:一,他们都来自社会弱势甚至是边缘家庭,这名博士的母亲的正式工作是捡垃圾、拾破烂,在工地上做饭;杨元元的母亲是名军工厂退休职工;二,他们在学业上都很优秀,杨元元不仅毕业于武汉大学,还考取了海事大学的公费研究生;三,他们为自杀找的“借口”,都和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有关,杨元元轻生之前感叹“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四,他们的境地和遭遇在中国其实不算最糟的,但社会现实和自我评价之间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强烈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让他们心理和信念全线崩溃。 社会阶层流动的弱化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这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国家总体上安定统一,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发展,中国人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不仅实现了温饱,寿命和健康指标都有较大增长。

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 一代穷世代穷(整理精校版)

: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一代穷世代穷 素材汇编 0602 1850 :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一代穷世代穷 0526 155826 人民网《》 [提要]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高考临近,堂兄家的女儿突然决定放弃高考,这让堂兄急得坐卧不安,一天几个电话找人劝侄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 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高考临近,堂兄家的女儿突然决定放弃高考,这让堂兄急得坐卧不安,一天几个电话找人劝侄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 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高考临近,堂兄家的女儿突然决定放弃高考,这让堂兄急得坐卧不安,一天几个电话找人劝侄女。侄女的反应倒很平静:“上四年大学,一年得花两万多,到头来工作还是不好找,不如现在出去打工。”侄女说,在她就读的乡镇高中,升学率低,上好大学难,弃考的同学屡见不鲜,“除非你考上一线名校,否则念书的路也不平坦。” 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我们从小认定的道理,然而在侄女这代人眼中,这条路越来越难。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5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 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不少孩子仍在危房里上课,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农村孩子难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的研究(加引用注释)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的研究 张敏 (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重庆40004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之间的固化现象趋于明显,对于普通社会劳动者而言,实现向上流动是相当困难的,现阶段促进弱势群体突破“阶层边界”实现质的向上流动的力量有明显弱化的趋势。然而,只有社会阶层之间保持合理的流动才对社会进步具有正向和积极的意义。强势阶层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维护着本阶层的边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利益表述机制;而弱势阶层在利益表达机制缺乏的情况下,不断失去向上流动的渠道。当前,我国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总体呈现出封闭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无论是在稳定社会还是在变迁社会中都普遍存在着。 关键词:中国社会阶层;社会流动;固化趋势 一、引言 社会阶层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随着调查资料的丰富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我国社会阶层的流动与阶层结构的复杂性也有了更深更具体的认识。一般认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是一种阶层间的固化结构,或者说是封闭化的阶层结构。在这种阶层结构中,尤其是社会底层,只有通过少量的途径,如农转非、参军转业等方式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而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并逐步成为一种主导的资源配置手段,市场从底层促化出大量向上流动的机会与事实。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社会阶层流动是开放化与封闭化同时并存的过程,在各种制度(如再分配制度、市场转型、教育机制等)的安排和角逐过程中,学者们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开放化的研究和对社会阶层结构分层的类型化与因素化研究颇多,而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封闭化研究不足,虽然有学者零星触及了这一问题,但是缺乏对其进行系统的明确的探讨。所以,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流动存在着明显的阶层间封闭性强化的趋势,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尤为必要。 二、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 阶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现象的存在,由于社会成员对于各种资源占有的不同,由于其他种种社会差异成分以及社会成员多样化取向的不同,一个社会必定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分层体系,处在不同状态和社会位置的社会成员就构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处在相同状态和社会位置的社会成员则组成同一个社会阶层。 在进行中国当代社会分层研究时,不同的学者纷纷提出不同的分层观点,目前被学术界引用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所提出的关于内地社会群体划分的10个阶层和5种社会经济地位等级[1],即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个社会阶层,即(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2)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

社会阶层固化分析

社会阶层的固化会带来两大后果,一是社会流动陷入凝滞化,长久下去社会便会失去生机和活力甚至出现断裂。二是社会情绪日益激化,正如有人所担忧的那样,社会关系一旦逐渐干燥,可能一擦就出火。因此,有识之士呼吁:让社会空气湿润一点。 “官、富、穷二代”都是阶层固化结的果地位的变动称为“阶层流动”。 人们都希望向上流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社会流动通畅使处于底层的人们有进入上层的机会,有希望,有盼头,因而化解阶层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如果下层的人们看不到上升的希望,不满情绪就会增加,就会产生一种社会张力,张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社会震荡。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阶层固化就是社会地位世袭(也可以称为继承)的另一种说法。 社会阶层世袭,不是个别人的世袭,而是集体的世袭。有人以为集体世袭是指官员子弟的,实际上是一种宏观的社会现象。官员子弟也是独立的公民,他也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当官、经商,是不是借助了父兄掌握的公共权力。令人忧虑的是,的确社会上还有一种利益机制,让官员子弟可以依靠父辈掌握的公权提升自己社会地位。 其实,现在流行的“官二代”的说法,就是“集体世袭”的结果。 “穷二代”也是一种世袭,是被迫的世袭。教育是提高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阶梯。所以,教育公平是带有基础意义的社会公平。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均等,农村和城市,市区和郊区,东部和西部,教育资源差别很大,处于西部的或者农村的孩子很难受到好的教育,在城市里的边缘,也受不到很好的教育。 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大学来自农村的生源减少,来自城市的生源增加。从综合情况看,高等阶层的子女比低等阶层的子女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更优越的受教育条件。弱势阶层的子女获得教育机会要少得多,受教育的条件要恶劣得多。

教育公平才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

教育公平才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 吴锡平 2012-8-27 16:32:11 来源:2012-3-6 深圳特区报 好的教育制度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让下层向上层的最主要的通道。过去,贫寒的农家子弟大都通过刻苦攻读,考上大学,顺利就业,从而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家境,实现代际间的向上流动。如今,这条通道却越来越有堵塞不畅的趋势。 近日一项针对全国性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在“985工程”大学里,非农户口的子弟是农业户口子弟的2.7倍,“211工程”大学里是1.3倍;在大学保送的机会获得上,私人企业主子弟是农民子弟的7.6倍,管理阶层子弟是农民子弟的8.5倍,专业技术阶层子弟是农民子弟10倍;而自主招生的名额分配上,管理阶层子弟获得的机会是农民子弟的12.7倍,专业技术阶层子弟比农民子弟高9.5倍。很显然,寒门子弟不仅离一流大学越来越远,而且,他们在升学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社会优势阶层占有的资源和机会要比弱势阶层多很多。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通过勤奋和刻苦,换来社会身份的改变和阶层的提升,已变得越来越难。“鲤鱼跃龙门”的佳话越来越稀少,与此相对应的是,“拼爹”、“官二代”、“富二代”现象的盛行。流动管道不通畅、不合理带来的是社会阶层的流动板结乃至固化,“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只能打洞”。精英阶层利用自身占有社会资源的优势,进行代际内的传承,把财富和权力交接给下一代。与此相对应的是,弱势阶层的子女向上流动的希望被搁浅在坚固的阶层壁垒前,农民的儿子只能还以种田为生,农民工的下一代还是进城务工。

教育为何越来越难承载贫寒子弟改变命运、向上流动的愿望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城市与乡村的分裂。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得一个孩子从降生开始,就会因出生地的不同,而在所能接受教育的品质上有所不同。起点的不同,让乡下的孩子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这条艰难的求学路上,每一个环节都充溢着对优势教育资源的惨烈竞争,竞争的规则不是凭成绩和素质说话,而是靠权势、财富和裙带关系的竞逐。竞争的结果是,优势阶层的子女比弱势阶层的子女占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更优越的教育资源。不用等到就业,在受教育的环节上,就已经隐约见到优势阶层的代际传递和阶层固化的端倪。 越过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大学的门槛又将一部分穷人的孩子挡在了门外:自主招生,很难想象,信息来源和知识结构相对狭窄的农村孩子面对诸如“如果你是经销商,如何看待茅台酒涨价”这样的面试题,能比城里孩子答得更好更从容;保送入学,农村中学压根就进不了大学的推荐资格名单;高考录取,一些大学暗中操作的“选择性计划”背后其实是明码标价的名额买卖,贫家子弟十余年寒窗苦读才能圆的大学梦,富家子弟掏钱就能搞掂;三本院校,高昂的学费又将一部分弱势阶层子女的大学梦无情地击破。 纵观整个教育过程,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教育过程的不均衡,教育结果的不对等,从起点,到过程,再到结果,都有不公平的现象存在。如果寒门学子无法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而富家子弟凭借金钱和关系能轻松入读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人们用什么来相信,他们代表的两个阶层能友好共处? 阶层固化虽然与我国长期的家族制传统,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社会保障体

阶层固化,关我屁事

阶层固化,关我屁事 请问阶层固化关你什么事? 一夜之间。伴随北京的学区房,阶层固化,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专业词汇,开始像雾霾一样,成为北上广深随时正确又意味深长的谈资。《中国城堡时代重新降临:上升通道即将关闭》原文写的很好:城堡里的精英阶层制定规则,建立高墙,基因传承,守护血统,牢牢掌控终极话语权。我等努力的极限上升的极限也不过是在城堡的外圈徘徊,生生世世无法走进。逻辑和论据上都挑不出毛病。我第一次看到是在临睡前的深夜,焦虑了足足10分钟。简直陷入宿命的绝望。然后反应过来了:关我屁事啊。文章的核心是城堡外围通往城堡内部的路是锁闭的。以我浅薄见识,所谓城堡里的人,身家一个亿是起点吧?我明明距离走到城堡外围都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呢。那堵高墙到底碍着我什么了。就像我现在这个收入层次,根本不会发愁“如果私人飞机限购了,我要怎么办?”这种焦虑对我来说,太高级了。配不上。也没那么闲。我年薪的上升通道如果锁闭我才会焦虑。但事实是,如果我能帮老板把营收提高一倍,我年薪就可以多拿一倍。这个在理论上是毫无阻碍的。公司KPI上升空间存在这个可能,现行的利益分配原则也尊重这个可能。那么唯一的问题就是,如果年薪没翻倍,一定是我能力不行。和

社会无关,和阶层无关。和城堡无关。和我的出身无关。公平的不行。必须承认,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处在城堡的阴影根本覆盖不到的远方。可以感受头顶有乌云的时候,恰恰证明你已经发达了。毕竟,马云想要抢夺的资源只会威胁到腾讯和华谊,还碍不着那些刚拿到天使轮的创业公司,王思聪也永远不会跑来和你竞争一份月薪一万的工作,对吧。每个人明明都在自己适配的战场上博弈普通人的天花板简 直是高到根本看不到好吧,我们怎么能挣的如此低到尘埃,却焦虑的这么高瞻远瞩呢。如果用26个字母标记世俗成功,所谓的阶层锁闭仅仅只是指从B到A的通路锁闭。只有A,是近乎不可企及的终极福祉,从一出生就已经决定。无论是你是从字母Z还是从L起步,你拼了命的打怪通关,一路见鬼杀鬼见佛灭佛,当你冲到B,你的人生就止于B。但问题是,B很差吗?这个社会,收入的金字塔排序,冲到B,年入至少得先过500W吧,(注意,是年入,不是资产)越过了500w边界,个人能力的权重可能会降低,才落入血统基因资源信息量的比拼。而500W之前的路段,是畅通的。这个路段,是城堡里的人不CARE、不踏足、不争抢、也没兴趣捍卫的。所以,这条路对于普通人,是开放的,存在巨量机会与可能。不过,畅通只是代表客观上没有阻碍,并不代表容易。事实上,每一步都很艰难,需要支付高昂成本。越靠近B则越惨烈。这个逻辑,就像马拉松。普

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流动

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流动 理实-赵权 1840-1905年,中国社会阶层流动仍以科举制度为主,但此时由于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大量传播,科举制度的僵化和不公引起了绝大部分人们的不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很大程度就是由于洪秀全4次科举考试失败导致的。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统治阶级中的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引进西学,建立新型学校,改变以儒家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在此期间,清政府开始创立京师大学堂,并规定全国建立的各小学、中学、大学,以学习西学为主。逐步改革科举制度。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如果读书人只有科举一条单一的出路,显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层,只能说是一个依附于权力的阶层,无法成为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19世纪末之后,由于新式企业的出现,特别是那些文化企业的出现,大学、中小学等新式学堂的出现,一个读书人可以不再去寻求做官、做记者、做编辑、做教师照样能生活下来。此时,科举制度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直到1905年9月2日,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光绪皇帝的一纸谕令所终结。 统治阶级废科举是为了加快现代化进程,维持清王朝统治。但废科举也等于卸掉了传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动机。知识分子的产生是要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经济上的相对独立,独立于权力之外的一些新生事物——银行、书局、报馆、工厂、学校……的出现,他们才有生存空间。在未创立替代制度的情况下仓促废除科举,对准备科举者的士人出路缺乏妥善安排,教育与考选体制的衔接不畅,直接导致人心急速涣散。传统士大夫阶层分崩离析,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导致了社会势力的重组,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土崩瓦解。 而此时的中国,仍以农民阶层为主,同时工人阶级开始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期,由于新兴的军阀、官僚地主和工商地主的大批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大量的土地被兼并。于是自耕农迅速减少,无地农民迅速增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民在农村无以为生,被迫离乡背井。其中,一部分进入城市或矿山,转为工人,成为工人阶级的前身。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在华企业中。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大型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以及70年代以后的中国民族企业中,又雇佣了一批工人。到194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总数达到200万人左右。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崛起提供了基础。此时的

阶层固化

阶层固化时代,寒门子弟的上升之道 1、穷人靠变异 房价暴涨,教育资源集中,精英寡头化,奢侈品的大量消费,所有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方向,阶层固化。《人民日报》今日发文,说没有阶层固化这点事,并拿出王宝强举例。只能说,这个例子用得非常不好,如果一个社会,已经要到用演艺明星来证明,阶层流动的存在,那么恰恰说明,阶层已经固化。 为什么这样说? 突破阶层这件事,注定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谁能做到呢?看过复仇者联盟,大家应该都能总结出一个道理: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阶层上升这种事谁能做到?变态能做到,具有优良基因的人才能做到。 寒门子弟能做到的有三种人: 1、颜值天才 2、体能天才 3、智商天才 只要看阶层固化严重的南美就知道了,南美盛产两种人,一种是选美小姐,一种是足球明星,为什么?因为穷人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走这两条路才能实现逆袭。 从1952年到现在,共有65位世界小姐,拉丁美洲占了26位,委内瑞拉一个国家就有7位,其他各种形式的选美比赛,更是挤满了拉丁

美女,足球明星更是大量来自贫民窟,贫穷家庭的希望就是男孩子当球星,女孩子选美当小姐,只有这种靠天吃饭的模式才能暴富。 所以,用演艺明星来论证阶级固化不存在,就像南美拿梅西小罗这些球星论证阶级固化不存在一样,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颜值和体能是一种稀缺资源,很大一定程度是天赋决定的。 王宝强虽然不漂亮,但颜值也是稀缺资源,中国解放前的戏行里有句话,“千旦易得,一丑难求”,他作为笑星丑星的天赋基因,甚至还要高于很多漂亮的女星。一个只有靠基因变异,才有实现逆袭的可能,如果这还不叫阶层固化,那就没有什么社会应该叫阶层固化了。 更何况变异是不稳定的呀,更冷酷的现实是,当穷人只能靠变异完成逆袭,而就连变异这回事,都变得不太靠谱。 2003年联合会杯,喀麦隆著名国脚,体壮如牛的足球明星维维安?福在万众瞩目之下,猝死倒地,我至今记得他翻白眼的镜头,他的死是由于长期高强度运动引起的心脏病。 现代商业竞技,比赛强度和密度越来越高,要维持高水准的竞技水平,天赋运气都不可或缺,能占在这个金字塔顶端的都是万中无一的天才,然而就是这样的天才,也随时都可能轰然倒地,或者是被新一代的天才们无情取代。 而随着商业体系的完善,就算是这两条上升之路,贫民窟的孩子也越来越难以与富裕家庭的孩子竞争,因为富人在婚配时会选择更好的基因,良好的营养条件和生活环境,也容易让他们牙齿更整齐洁白,身材更高大,体能更充沛。

警惕社会阶层的固化

杨继绳:警惕社会阶层的固化 进入专题:阶层固化社会流动 ●杨继绳 日前,《南方周末》发问:穷孩子没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大学越来越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可在当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社会阶层固化”的话题再次浮出水面。而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杨继绳的《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一书最新修订本近日出版,该书对农民、农民工、工人、私有企业主、知识分子、 官员等社会群体进行了分析。 为此,本报记者围绕“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固化”专访杨继绳。 1、开放社会需要“阶层流动” 社会流动通畅使处于底层的人们有进入上层的机会,有希望,有盼头,因而化解阶层矛 盾,有利于社会和谐 新京报:为什么会关注到“阶层流动”这个问题? 杨继绳: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是终身不变的,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不是世世代代不变的。 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动称为“阶层流动”。 人们都希望向上流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社会流动通畅使处于底层的人们有进入上层的机会,有希望,有盼头,因而化解阶层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如果下层的人们看不到上升的希望,不满情绪就会增加,就会产生一种社会张力,张力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会造成社会震荡。 可以说,阶层流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新京报:社会流动和哪些因素有关? 杨继绳:决定一个人地位有两种因素,一个是“先赋性因素”,即靠家庭背景;一个是“后致性因素”,即靠个人努力。先赋性因素作用太大,这个社会的流动性就小,继承性就大, 也就是世袭性强。 从宏观来看,一是重大制度和政策变革;二是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三是个 人努力。 1949年的政权变更和此后的“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等,每一次重大制度变动,都有一批人社会地位上升,一批人社会地位下降。1978年开始至今的改革开放,又是一次因制度变化造成的大规模社会流动。工业化使大批农民变成工人,城市化使大批农民变成了市民,产业结构升级使大批蓝领变成白领。 个人努力在多大程度上决定其社会地位,也与制度有关。“先赋性因素”起作用太大的社会,是一个封闭性社会。“后致性因素”起作用大的社会才是开放性社会。 两种制度相比,前者是落后的,是改革的对象。

中国社会阶层已逐渐固化

中国社会阶层已逐渐固化 茅于轼 和贫富差距同样重要,但不被关注的一个指标是社会的垂直流动性,即低收入阶层是 否容易进入中高收入阶层。收入差距大,但是垂直流动性很高,未必都是坏事,它能鼓励低收入者奋发图强进入中高收入阶层。相反,绝对的收入差距虽然不大,但是垂直流动性很差,会造成社会发展的停滞,和低收入者的愤愤不平,这对社会是危险的。 特权让垂直流动性变差中国在改革初期,有较高的垂直流动性。那时候阶级斗争对社 会一部分人的歧视逐渐取消,一些久被压迫的人,地富反坏右和他们的子女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焕发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中有不少人通过跑单帮,做买卖,搞发明创造,发奋读书成为万元户、企业家、学者。 但是近年来由于利益集团的逐渐形成和巩固,特权者彼此勾结,外面的人很难进入。 某些行业的平均工资比市场水平高出一倍,外面的人是进不去的,只有靠特殊关系才能够获得这种非市场的待遇。中国的官本位制,不同级别的官享受不同的待遇,而且这种待遇可以传给子女,所以会有“我爸是李刚”的发威声。现在和过去相比较垂直流动性大大地降低了。 中国的户口制度也妨碍了垂直流动性。移民进城的打工者不能获得城市户口。连他们 的子女,虽然出生在城市,是城市里土生土长的人,还不被认同是城市居民。在高考,购房,买车,办证(如申请护照,办理出国)等方面都受歧视。户口变成了一种身份歧视,而不是对居住的管理。这和改革前阶级划分没有什么两样。父亲或祖父是“剥削阶级”,儿子,孙子也还是剥削阶级。相反,一些处于权势地位的人,尽管出了事,摇身一变继续能留在权势阶层里。有些当官的因为犯错误被记过或降级,不久又能异地官复原职,靠的就是特权。 美国一直保持较好的垂直流动性。比尔·盖茨就出身平凡;奥巴马是一个黑人,也能当 上总统;前国务卿赖斯也是黑人;再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是来自东欧的移民。在那里权势人士的子女未必权势,里根总统的儿子失业只能排队领救济金。美国也有一些大富豪由于资产管理不善,几天之内变为穷人。他们没有固定的特权可以依靠,所以流动性很高。美国是一个贫富差距大,而垂直流动性也大的社会。不少外国人愿意去美国谋发展,就是因为垂直流动性高的缘故。 要改善垂直流动性需要普及教育,消灭特权,发展社会公益,信息畅通无阻,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中国在这些方面,只有基础教育普及做得较好,其他方面都是问题重重。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垂直流动性很难能得到改善。

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

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 蔡志强 2012-7-18 10:40:13 来源:2011-6-27 社会学视野网上世纪80—90年代末,中国的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分化。其间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分配模式的变化加剧了阶层的多元性。但是不到20年的时间,阶层分化的速度趋缓,开始呈现固化趋势。科学看待中国社会阶层现状,对有效落实政策,完善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中国社会阶层发展现状 阶层是指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因素不同而形成的社会集团,本质上是作为一定所有制形式和劳动方式的产物。阶层划分主要受收入状况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影响,在一定阶段还受意识形态影响。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阶层划分,主要是以所从事的职业来对人群的身份进行界定,如古代有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划分。1949年到1978年我国社会群体主要分为工人、农民两个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后,随着所有制结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变迁,中国的社会阶层逐渐分化。政府和社会都期望发育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以建立社会稳定的橄榄型结构。许多人认为,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当中国中间阶层达到人口总量的40%左右,社会就进入基本稳定的状态。 但在实践中,中国至今尚未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中间阶层的发育远未像预设的逻辑有效展开,其总体比例依然较小。在分化还不充分且尚未定型的情况下,阶层固化的趋势明显加速。表现为社会纵向流动的通道日渐狭窄,下层

社会向上流动受阻,社会结构调整速度变慢,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动力减弱;大量刚刚摆脱贫困状态的阶层,面临着难以共享发展成果的窘迫境地,以至有学者质疑:谁偷走了中国的中产阶层。孟子曾经说过:“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如果社会上有一个庞大的群体没有稳定的财产性收入,这样的社会环境容易导致道德失范,信仰迷失,从而造成社会失范、失序。这一逻辑并非意味着富人有恒心穷人无恒心,而旨在说明物质充裕和保障有力可以维护社会良序。这从另外一个层面表明了所有制结构完善和清晰的权利边界对社会稳定所具有的意义。 不少学者认为阶层“总是一个阶级的具体化”。改革开放初期的阶层分化直接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造成冲击,习惯了阶级斗争分析框架的人们难以适应社会如此多元的利益主体的各种需求。阶层分化是社会冲突的结果,也是社会协调的过程。阶层分化的结果有利于社会过程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从我国社会阶层的分析来看,学者们提出了当前我国阶层的诸多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碎片化、断裂化、层理化。所谓碎片化即分化了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再扭结,呈现无序状态。断裂化则认为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结构出现断裂,两极化的群体不再有共同利益。所谓层理化,即社会群体横向流动的通道相对畅通,上下流动的通道阻滞,阶层之间形成了分明的界限并且难以实现利益的交流。其结果是阶层关系固化特点。 中国社会阶层固化的主要原因 1.所有制结构变迁引发了阶层分化与固化的双重趋势。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城镇化的推进,劳动力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流动和劳动形式的多样化逐渐改变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队伍结构,社会阶层的构成也发生了新的

《西游记》神仙社会的阶层固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c12560604.html, 《西游记》神仙社会的阶层固化 作者:杨贻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10期 摘要:在社会学中,阶层固化既包括个人一生的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内流动状态,也包括子女一代同父母一代同年龄段比较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际流动状态。《西游记》中呈现的阶层固化主要为前者。具体表现:强势阶层垄断各类资源;弱势阶层缺乏流通途径。阶层固化诱发诸多弊端:引发阶层间冲突,破坏社会稳定;导致神仙群体集体退化。作者对《西游记》神仙社会阶层固化的描写有现实原型。 关键词:阶层固化;西游记;神仙社会 【中图分类号】 TS8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0-0154-02 《西游记》作者在前七回描摹了一个威势森严的天宫世界。以玉帝为中心,各阶层神仙在其位,谋其政。彼此之间看似相安无事,实则危机四伏。整个神仙社会就像一颗熟透的果实,甜美得发腻,可是距离腐烂变质也仅一步之遥。孙行者的出现打破了天宫千百年来的平静,同时也将天庭弊端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依笔者之见,天庭最为严重的问题便是阶层固化。 1 阶层固化的概念 社会学中,通常根据人们占有资源和机会的差别划分出不同阶层。所谓“阶层固化”,是与社会流动相对的范畴,它是社会流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一种非正常状态,既包括个人一生中的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内流动状态,也包括子女一代同父母一代同年龄段比较职业地位没有改变的代际流动状态。《西游记》一书对第二种情形的描绘不多,但已可管窥神仙社会代际公平的缺失情形。托塔李天王三子年龄尚幼,却都已在天庭谋得高官,金吒为佛祖前部护法,木吒跟随观音为惠岸行者,哪吒则为凌霄殿先锋;泾河龙王九子修行尚浅,却皆有一江或一河为势力范围。书中对第一种情形:“神仙社会代内流动僵化”的描写更细致,也是本文论述重点所在。 2 神仙社会阶层固化的表现 2.1 强势阶层垄断各类资源。 在阶层固化的社会中,各社会阶层在权利、资源上均处于不平等享有状态,名、权、利高度复合叠加在强势阶层身上,社会利益获得、分配规则明显向相对强势阶层倾斜而不利于相对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考试复习资料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或现象。 2、社会地位: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具体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阶层、阶级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具体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权力、财富、声望、受教育机会等)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4、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称作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5、官本位制:在改革开放前的身份制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人们常把它称为官本位制。以干部和官员级别的垂直分层作为大陆社会的分成体系的基础,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二、简答题 1、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种范畴 1)第一对范畴: ①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具体指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社会的公认。 ②事实上的不平等: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指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律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各自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异,从

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的差异。 2)第二对范畴: ① 稳定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以及社会成员长时期停留在同一阶层当中。 ② 暂时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短暂的、临时性的联系,社会成员有可能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自动跨越地位层次。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影响 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对西方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虽然现在西方对于分层的研究名目繁多,但都溯源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特点有: 1) 都采用多元的分层标准。常用的有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 2) 都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权力、声望等都是可以量化的标准。 3) 引进了主观分层的标准,声望、地位的划分都直接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主观法、声誉法等都受韦伯理论的影响。 3、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精英 非精英 执政 ↑ ↓ 非执政 解读:箭头指向即精英的循环路线。 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只有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的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才是稳定的。要保持这一点必须借助于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的精英人物上升到执政层,执政层中的庸才下降到非执政层。A 执政精英 C 非执政精英 B 执政层的庸才 D 芸芸众生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危局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固化危局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中国人都有往高处走的平等权利。如果一个社会能比较通畅地让所有阶层都有往高处走的平等权利,而且还能比较顺利地实现其权利,这样的社会就会让人觉得有希望,有盼头。如果一个社会总是大量地出现“官二代”、“富二代”、“农民工二代”、“穷二代”现象,特别是让下层的人们看不到上升的希望,不满情绪就会增加,就会产生一种社会张力,张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社会震荡。当代的中国正遭遇这样一种让下层的人看不到上升希望的社会阶层固化的危局?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破解的途径? 一、社会阶层固化的社会最终没有赢家 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承受着严重的社会不公 农民工对打工地区的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有着重要贡献。据估算,外来民工对广东GDP 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据粗略估计,2005年农民工提供给国家的财政收入为3300多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10%左右。北京市的财政收入至少有五分之一是农民工创造的。如今,在一些大城市,离开了农民工,社会生活就要停顿。农民工成了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不能融入城市主流,被迫处于边缘地位,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原来的城乡差别非但没有因农民进城务工而消失,还被带进了城里。不仅在职业选择方面,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地位,而且在住房、医疗、劳动保险、就业稳定性、孩子入托上学等一系列方面,都无法和城市居民相比。每逢重要节日或重大活动,还要粗暴地侵犯农民工的人权:将他们强制收容劳动或遣送回乡。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同在城市的屋檐下,而且很不公正地处于极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在这个屋檐下是很不安全的,更不可能奢谈和谐。

现在的农民工基本队伍是“农二代”。他们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眼界也比较开阔,他们遇到难以忍受的不公正,就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或采取行动。城乡差别被农民工带进了城市,社会矛盾的焦点也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过去担心农村不安定,现在忧虑城市不安定。现在中小城市群体事件较多,如果群体事件出现在大城市,麻烦就大了。除了农民工二代以外,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在郊区立足的蚁族,受公司过度盘剥的出租车司机,都会成为群体事件的积极参与者。[详细] 相亲角、“通婚圈”内的阶层固化 一个周末,年轻漂亮的李菲被妈妈“连拽带求”,带到了上海的人民公园。在这里,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年龄、身高、学历、工作、月薪、房产和户口变成了一张“小广告”,在广告栏里“待售”。如今,在北京、上海、杭州、鞍山等城市,都有这样的特殊公园,承载着两代人的“人生大事”。这里就是白发相亲角,50后、60后的父母为主体的“交易市场”,他们的“商品”则是自己的儿女--70后、80后和90后。爱情是一场买卖? 实际上,相亲角的择偶标准,正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面镜子。“来到这里的,都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孙沛东说。她发现,从相亲家长所处的社会阶层来看,断然没有“富一代”、“权一代”的身影。他们都是相对小康的城市中产阶级或者普通市民。而在他们面前,城市贫民和在城市的农村人口被彻底排斥在“通婚圈”之外。“从相亲角的阶级分层,我们能够清晰看到阶层固化的结果。”这些家长为子女筛选的“结婚候选人”,都是在同一社会阶层、经济水平下的,形成了同一社会阶层、经济阶层的“通婚圈”。这被称为“阶层内婚”。“相亲角以阶层内婚为目标的择偶标准,表明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开放性进一步降低,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社会转型期,阶层壁垒正在强化,社会结构也在固化。”孙沛东说。西方学者发表在《美国社会学研究》上的研究认为,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阶层内婚会经历“先升后降”的过程。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人们通过婚姻保持和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动机逐渐下降,经济因素的重要性才会随之下降,以爱情为基础、跨越社会阶层的的婚姻才会增长。[详细] 阶层的固化比贫富差距对国家的伤害更严重 我国的腐败现象,一个是吏治腐败,一个是司法腐败,一个是舆论腐败,显然比经济领域腐败更严重,是与政治体制弊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体制性的腐败,值得引起关注。在转型期由于腐败就形成一种特殊利益集团。这些年的改革由于政治体制存在问题,导致权力精英和资本精英勾结,形成特殊利益集团,使阶层出现“世袭”,造成官二代、富二代和贫二代、农二代的利益固化。这种社会阶层的分化对立日益严重,造成草根阶层失去向上流动的可能、中等收入阶层产生严重的被剥夺感、新富阶层则出现严重的移民倾向。我认为阶层的固化比贫富差距对国家的伤害更严重。 此外,社会上弥漫着浮躁情绪和不满情绪,幸福感减弱,失落感增加,道德感衰落。多年积累的不满、怀疑、怨恨,到了释放期,一方面督促当局推进改革;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不信任当局,越来越偏激,越来越不耐烦。这就导致民粹主义思潮兴起,仇官、仇富、仇警情绪到处宣泄,追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成为社会普遍现象。金钱至上的观

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分析

结合父母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试述你对社会流动的理解,并分析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班级:2012春社工课程:社会学概论(本)姓名:张华学号:123100120179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流动也随之不断的变化着。在现代社会之前,个体在社会层级中的位置主要是有先赋性因素决定的。直到现在社会,个体的社会阶层位置才是获致的,而不是一出生就已经注定了的。社会阶层的划分与社会流动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阶层也发生着变化。对于社会阶层的研究,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社会阶层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内容、形式、形成的层次和分布形态,其目的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质变过程。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根据其流动的方向可分为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根据不同的参照基点可分为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根据流动原因可分为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当代中国社会可分为三大阶层,分别为精英阶层,中间阶层以及弱势阶层。国家制度、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因素等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征表现,从流动的方向、流动的机会、流动现状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当代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社会分层逐渐明晰、社会流动逐渐加的趋势,其中,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同一类社会现象从两种不同的视角所做的描述。构建一个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创建体现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2001年的调查表明,当代中国属于弱势阶层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占总就业人员的42.9%,社会中间阶层只占其中的18%,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的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一个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明显具有自发性、过渡性和半封闭性。比例应该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没有小下去,而应该大的社会中间阶层却没有大起来。就目前中国社会阶层流程的形态而言,虽然己经不是传统的金字塔形,但还是个中下级阶层偏大的洋葱头形。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讲,合理的阶层结构应该是社会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形结构。我国目前的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 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2、社会资源:是指人们所能占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 力、职业声望、生活质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够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满足社会需求、获取社会利益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资源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稀缺性,二是有用性。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既成了对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评价依据,也成了人们社会分层地位的基本标志。 3、社会分层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出生、继承、社会化、就业、创造性活动等)占据种种不同的社会地位,获得种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4、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5、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特点:第一,阶级分层 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第二,社会分层并

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第三,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第四,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6、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有多种,但其中影 响最大的是韦伯的分层理论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7、韦伯的分层理论。韦伯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 个角度划分人的社会地位。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都是有价值的和稀缺的,因此在各种社会中,人们总要追名、逐利、争权,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韦伯的分层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分层理论都是源于韦伯的分层理论。 8、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 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最高分数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9、社会阶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 的人们所组成的一种大的社会集团。

浅谈阶层固化对贫富差距的影响

浅谈阶层固化对贫富差距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在拉大贫富差距的因素中,阶层固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消除阶层固化,缩小贫富差距成为重中之重。通过对教育、就业两方面分析,找出阶层固化影响贫富差距的主要途径,从而提出消除影响的对策。 标签: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教育;就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发展成果却并没有被广大人民共享,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我们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缩小贫富差距成为关键。在拉大贫富差距的因素中,阶层固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阶层的内涵 阶层是指出身于不同阶级的人,由于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不同时期,社会对阶层的划分各不相同。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二、阶层固化的含义、现状 (一)阶层固化的含义 社会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称为阶层固化。一个开放、和谐的社会中,各阶层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即中下阶层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向上一阶层流动。正常的阶层流动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阶层流动越活跃,流通通道越畅通,整个社会也越有活力,更具公正性和合理性。 但是,目前我国社会阶层出现分化明显,各阶层之间跨阶层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阶层开始趋固化。具体表现为社会纵向流动通道日渐狭窄,下层社会向上流动受阻,社会结构调整速度变慢,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动力减弱;大量刚刚摆脱贫困状态的阶层,面临着难以共享发展成果的窘迫境地。 (二)阶层固化的现状 1.形形色色的“二代”标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