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事例:

(1)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灯红酒绿、车美女的生活;

(2)一个好心的司机在公路上将一个被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后,被老人的家属缠上了,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真正的肇事者逍遥于责任之外;

(3)一个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拿了奖学金。……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社会上许多缺德或无德之人有“福”,有德之人无福或少福呢?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现实生活中这些“德福矛盾”

一、“德福矛盾”产生的原因

1.制度不完善。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同时在

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制度监督及执法的漏洞会使一些人钻空子,导致商场上投机取巧者发财,官场上徇私舞弊者升官,盗版取代正版,贪官排挤清官………没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效的约束机制。

2.道德观念的转轨。由于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所有制的变动、公有制经济在国民

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等原因导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转轨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旧的价值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处在建立的过程中。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不和谐的荣辱观。

3.媒体舆论的负面影响。前面提到现实生活中诸多德福矛盾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正

式因为此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所以才会引起社会和媒体的特别注意,并加以报道。虽然德福矛盾的事件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为事件的偶发性,人们口耳相传,相互影响。拜金、权力、享乐之类的内容充斥着民众的眼球,片面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不讲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这种舆论导向污染和侵蚀人们的心灵,助长了只求“福”,不管“德”的社会风气。

人人都希望生活公平地对待我们,有付出就有等价的收获,但是,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不公平的事情。为什么有人一出生就是吃得饱穿得好,有些人连学都上不起;为什么有人运气特别好,机遇总是会来,而有些人奋斗了大半辈子,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这些不公平是先天或巧合,还可以让人想得下,但是,有些现象确实让人咽不下这口气。有些人老老实实做生意,却还抵不过邻居制假作假赚黑心钱发达,别人吃香的喝辣的,自己却十分寒碜。

本来制假作假就是伤天害理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该遭天打雷劈的,但是却没见到报应在哪,叫人心里忿忿不平。但是,事实摆在眼前,的确不少黑心商贩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对于这样的德福矛盾,我们还是应该看清事情的是非曲直。事情的对错并不能但看收效,有很多事情不是只看收效的。比如黑心商贩的例子,商贩们的确赚到了钱,但是出卖了良心,更甚至于,良心对于他们已经不重要了。不过一旦消费者察觉出问题或是政府机构检查出事实,那么他们的还日子就到头了,等待他们的是彻底的失败和巨大的损失,更甚者将会一无所有。反观真正老老实

实的厚道生意人,虽然有一段时间会受到影响,但是,路遥是马力,日久见人心,好的东西一定会长久,金子迟早会发光。

对于学生,现在正是学着凭自己的认识去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关系到我们以后工作上的判断,生活中的决策。去多人判断一项事物会直觉地看事情的结果,不错,收效好自然方法不会很逊色,但是我们要看,这个方法让我们得到这么多,靠的是什么?是过程中的努力,还是出卖自己的良心和道德?

其实,很多事情单看自己很容易坚持,但是一旦看到别人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巨大收益的时候,不免会动摇自己的坚持,特别是自己的付出换来的收获远不如投机取巧的人的收效时,不平与动摇就在心中蔓延,此时克制自己的想法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社会上常常见到的德福矛盾,德与福的不平衡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清真相,看清自己。只要坚信,生活不是天平,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而能在不公平的社会,从劣势走向成功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佛教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善恶有报的信念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而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正说明:道德上的无愧才有正当的幸福,只有正当的幸福才可能有心安理得的享受。亚里斯多德也说过:"幸福是合于品德的现实活动。",幸福的含义应是多样的、广泛的,它不只是内在的快乐、外在的功利,当然最好也不只是精神的福祉。伦理学只关注获得幸福的合理和必然的条件,而无法提供获得幸福的种种手段。即追求品德不以是否幸福为转移。从这些意义上看,德就是福,当然也就意味着德与福是一致的。

然而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德福矛盾现象,又该如何理解呢?

1、制度不完善。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同时在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商场上投机取巧者发财,官场上营私舞弊者升官,盗版取代正版,贪官排挤清官……没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效的约束机制,无德却有“福”,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另外,我们目前的道德建设主要是借助于对道德行为的褒与对不道德行为的贬来进行, 褒与

贬是一种精神形式的奖与罚, 而精神形式的奖罚在社会舆论缺乏一致性的情况

下其作用是有限的。如果道德行为不仅不会带来物质利益, 相反会牺牲自己的物质利益甚至最可宝贵的生命; 而不道德行为不仅不会丧失物质利益, 相反可以保住既得的物质利益, 甚至可以得到新的物质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 精神形式的奖罚就很难起大的作用。

所以,仅仅靠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舆论褒贬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道德观念在人好利的本性面前是势单力薄的。这时候,还需要外在的力量来制约只求“福”不讲德的行为。

2、公民意识有待提高。见难不帮见危不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涉及到自身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关系到自己,也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不少人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利益受到侵害后,并没有以道德与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和利益,而是往往“忍了”,这种缺乏对自身权利的捍卫意识和行为无形中纵容了恶德者得了“福”,这又如何能够使德福一致呢?

那么怎样才可以解决德福矛盾的现象,真正实现德福一致呢?

1、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加大法制建设的力度,使人们知法守法,建立法治社会。如对于那些诉诸暴力、诈骗以及贪污受贿等不道德的手段以谋取自身幸福的人,应当严惩不贷毫不手软,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对于那些见义勇为的善行者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和舆论的支持,鼓励人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只有在社会制度能够使讲道德的人得到利益, 使不道德行为丧失利益并受到惩罚的情况下, 道德才会成为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行为习惯。

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不断地对公民进行长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使人们成为促进社会公正的坚强力量。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大学生要努力锤炼个人人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考,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觉思想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念头,并加以即使抑制和克服。最后,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做一个德福兼备的合格大学生。

矛盾分析法知识点整理复习课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唯物辩证法二 矛盾: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事事有矛盾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时时有矛盾 2、矛盾含义、两个基本属性原理及方法论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同一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坚持两点论、两分法一分为二的观点 斗争性两个基本属性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同一事物事物不同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同一矛盾的①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②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①相互区别 ; 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③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含义不同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 相互区别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①要分清主次, 主次矛盾:地位与功能:②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重点 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 相互依赖③同时学会统筹兼顾,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含义不同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 矛盾的相互区别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①要分清主次, 主次方面:地位与功能:②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 被支配地位抓主流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对立(斗争性)③同时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相互联系统一(同一性) 树立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①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①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特点: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②既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③实质:扬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世界永远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 辩证法对现存事物①

_德福一致_政治合法性的道德基础

政党政治合法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政治价值理念。在现代民主社会,只有执政党的政治价值理念与社会普遍价值理念相统一,执政党才能获得合法性支持,其政治价值理念才能得以贯彻执行,从而也才能维持其执政地位。因此,构建合法性价值基础,既是每一个政党必须认真对待的理论问题,也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实践问题。 一 合法性,通俗地讲,就是指被统治者对统治权力的认肯。但是,从合法性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合法性”的内涵存在着政治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的不同解释,合法性的标准也存在着学科性质上的差异。从古希腊至中世纪,评价合法性的标准都奠基于一种类似信仰的先验的永恒不变的价值信念之上,如亚里 士多德的“正义”和中世纪的“自然法”,随着中世纪信仰体系的崩溃,这种合法性的基础受到了质疑和破坏。近代政治学试图以逻辑推演和归纳的方法,从自然状态及其自然法的理论支点出发,通过社会契约重建政治合法性标准———公民的同意,并且以宪法作为规制权力的主要依据,于是,合法性(legitima - cy)就转变为合法律性(legality)问题,可以说,这种转 变实际上是合法性从传统伦理学向政治学、社会学的转变。这一转变虽然克服了传统伦理学标准上的抽象性的或先验性弊端,但也从此走向了形式主义,因为它不再关注合法性标准“应该是什么”的价值问题,也即是搁置对合法性价值本身的追问,而是在承认任何统治形式都是建立在合法性秩序的基础上,只关注公民对政权统治秩序的认可程度,于是,在抛弃了对合法性价值追问之后,政治的合法性问题与社会的道德价值原则之间产生了分离,从而也就不 收稿日期:2010-03-25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SJB7100013)作者简介: 张威(1967—),男,江苏徐州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伦理学专业博士生,从事中国伦理研究。“德福一致”:政治合法性的道德基础 第27卷第4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7No.42010年7月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Jul.2010 张 威 (东南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1170) 摘要:政治与道德是人类实践哲学的两个方面,从发生学来看,政治是在人类活动的自律性机制———道德规范无法约束社会生活之后的产物,这也就表明了政治的合法性与人类道德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应当从道德原则推导而来,而任何道德价值原则又都是奠定在一定的人学本体论之上的,因此,从根本上说,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在于人学本体论。从现代人学本体论出发,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既应坚持对个体权利的道德辩护,实现“德福一致”,又应坚持对整体的伦理关怀,实现“普遍的道德合理性”,其中“德福一致”是政治合法性的道德价值基础。制度是现代政治的最集中表现,因此,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价值基础在于制度的“德福一致”即制度道德。制度道德既在于制度制定又在于制度执行,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制度中的人。因此,探讨新时期关于制度和制度中人的建设问题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合法性;德福一致;道德人格;制度道德中图分类号:B 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 (2010)04-0038-05

浙江师范大学《思修》期末复习材料一.docx

注意:下述材料分析题仅为你们提供分析思路,不可当作考试题 第一个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现实生活中的经常出现德福矛盾。比如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 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灯红酒绿、香车美女的生活;一个好心的司机在公路上将一个被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后,被老人的家属缠上了,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真正的肇事者逍遥于责任之外;一个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壬J J守守。 材料二:古人云:"吾日三醒吾身,为人某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而习乎"。 材料三:《礼记.中庸》中说:"道义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盗也,是故君子诫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问题:(1) 谈谈当你面对这些德福矛盾时,你将如何选择?你认为如何才能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2 )材料二和材料三,是中国哪种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你认为大学生应如何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 参考答案: (1 )结合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选择。指出面对德福矛盾,只有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坚守道德底线。 (2) 慎独。道德修养贵在自觉。要有进行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应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修养,学会自知自胜、自我扬弃。要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 第二个材料分析题: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些情况: 一些毕业生为了能找到好工作,在推荐材料和推荐表上下功夫。在求职材料的准备中,为了增加材料的"份量”,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随意伪造虚假材料。有的是把原本子虚乌有的获奖证书■资格证书等"克隆”出来, 以提高自己的身价或份量。有的毕业生明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自我介绍时却杜撰出很多职位.头衔;有的毕业生没有从事过社会工作,简历表上凭空多出很多参加社会实践

第十一单元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测试题及答案

第十一单元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在下列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矛盾是客观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据此回答1-2题: 1、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这里讲的“统一”指①不同矛盾的共性②矛盾双相互依存,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③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和斗争④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②④ 2、下列关于道德的古诗,符合矛盾观点的是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③B①③C①②D③④ 小事情,把它做到极致,就成了一番大事业。江苏昆山市有个“奥灶馆”,是个吃面条的百年老店。这里每天早上都门庭若市、车水马龙。据说,奥灶馆接待食客最多的一个早晨,就卖了3500碗面条,16元一碗的奥灶面,成了昆山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完成3-5题: 3、昆山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意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培育特色,留住特色。这里的“特色”在哲学上是指() A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B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D一事物与其他事物共有的内在规定性 4、昆山经济的腾飞主要得益于其高水平的利用外资,但与奥灶面确确实实有着关系。现在每逢节假日或周末,来自上海、浙江等近邻的游客络绎不绝,很多人就是冲着昆山16元一碗的奥灶面来的。一碗面条,让人牢记住一个城市。上述材料体现了如下辩证法道理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次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也有影响③在工作中普遍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5、“小事情,把它做到极致,就成了一番大事业。”这句话体现了如下道理①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②矛盾的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③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北京市崇文区政协的调查表明,当代的中学生主流是好的,他们有上进心,接受新事物较快、聪明、活泼、勤奋向上。但是,他们也有共同的弱点,即忧患意识较差。据此调查回答6-7题: 6、北京市崇文区政协的调查结果表明() A事物自身总是饮食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B人的弱点是不可避免的 C对立统一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D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 7、“当代的中学生主流是好的”,这一看法() A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B把握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C忽视了次要矛盾D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地区,把土豆中药材选为着力发展的特色经济。定西人经过比较发现,当地干旱多灾,种小麦先天不足,但如果种土豆和中药材,这里的土壤正好适合,昼夜悬殊的温差,加上地广人稀、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即便是放在全国、全世界竞争,也可以一决高下。当然,定西也有劣势,农民需要新技术、新品种,需要开拓销售市场。他们扬长避短,引进新技术,加长产业链,全区经济发展出现了良性循环。据此回答8-10题: 8、发展地区特色经济要选好着力点,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应承认矛盾客观性 B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抓主要矛盾 C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D选择着力点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 9、定西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自己既有优势,也有不足。这告诉我们() A看问题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反对一点论B调查研究是认识事物唯一科学的方法C定西的劣势远远大于自己的优势D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0、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定西人扬长避短,根据当地的优势发展经济,才发现了地区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现了如下哲理() A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B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 C只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才能辩方向,识大局 D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浅析康德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和法则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及对现代的启示 摘要: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有着准则和法则两种范畴。康德认为,道德准则就是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具体行为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即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它们只能“劝告”我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命令我们做什么;而道德法则却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对全体个体有效的原理,是人的道德生活的终极根据,它是我们必须遵从的。因此在道德法则与道德准则的关系中,法则是形式,而道德准则为具体的内容,道德法则为道德准则的实现提供根据。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发展速度非常快,然而在这些高速进步的背后却蕴藏着严重地焦虑:食品安全问题、腐败问题、文化发展问题、人们的心灵归宿问题、价值观异化问题等。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去认真思考如何建立21世纪我们基本道德的问题,而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在很多方面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准则,道德法则 一﹑康德的道德准则和道德法则 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承认,一条法则如果要在道德上生效,亦即作为一种责任的根据生效,它就必须具有绝对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的保证就是康德所强调的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完全划清界限,剔除一切经验性的质料,即分清准则和法则。 因此,为了区分准则和法则,康德首先区分了主观与客观,以作为准则与法则的先行概念。所谓主观,指一个原理仅对主体之单个有效则为主观的,是准则,不具备普遍性;所谓客观,指一个原理对每个理性主体的意志都有效,则此原理即为客观的,是实践之法则,具有普遍有效性。康德认为主观的就是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仅对有限个体有效的原理,只能称之为准则,而不能叫做法则。准则就是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对这些行为规范,我们应该遵守,因为它只是关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便,它们只能“劝告”我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命令我们做什么。与主观不同,客观的就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对全体个体有效的原理,康德将之命名为“法则”,相当于自然界里的客观规律,这个“法则”是人的道德生活的终极根据,对此我们不是应该遵守,而是必须遵从,因为其关涉的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这个法则以命令的方式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对此我们不能反抗,不能反抗的理由是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是具有理性的存在者。后来康德进一步断言,不仅人应该遵从这样的法则,而且只要是理性存在者,无论其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都应无条件地遵从实践的法则。在这里,康德的逻辑是:理性本身具有实践性,而具有实践性的理性必定具备一些客观的规律性的原理,这些原理是理性内在具有的,而不是什么外在的东西赋予它的,或者说这是理性之为理性的原因。 由此可见,在康德的道德哲学里,有着道德准则和道德法则两种范畴。道德准则是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具体行为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即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这些一般的道德规范原则虽然对我们的道德生活约束性不大,但它对于我们的道德生活并非毫无作用。然而,康德所寻求的不是一般性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因为这种道德生活随处可见,无需论证其可能与否,他所想要的是道德之可能的根据,这种根据是不能用一般性的道德来规范的。于是康德又找到另一个更高层面的原

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德福矛盾问题的分析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这样的事例: (1)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灯红酒绿、车美女的生活; (2)一个好心的司机在公路上将一个被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后,被老人的家属缠上了,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真正的肇事者逍遥于责任之外; (3)一个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拿了奖学金。……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社会上许多缺德或无德之人有“福”,有德之人无福或少福呢?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现实生活中这些“德福矛盾” 一、“德福矛盾”产生的原因 1.制度不完善。在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同时在 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制度监督及执法的漏洞会使一些人钻空子,导致商场上投机取巧者发财,官场上徇私舞弊者升官,盗版取代正版,贪官排挤清官………没有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效的约束机制。 2.道德观念的转轨。由于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所有制的变动、公有制经济在国民 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等原因导致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观念的转轨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旧的价值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处在建立的过程中。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不和谐的荣辱观。 3.媒体舆论的负面影响。前面提到现实生活中诸多德福矛盾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正 式因为此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所以才会引起社会和媒体的特别注意,并加以报道。虽然德福矛盾的事件并不具有普遍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社会上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为事件的偶发性,人们口耳相传,相互影响。拜金、权力、享乐之类的内容充斥着民众的眼球,片面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不讲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这种舆论导向污染和侵蚀人们的心灵,助长了只求“福”,不管“德”的社会风气。 人人都希望生活公平地对待我们,有付出就有等价的收获,但是,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不公平的事情。为什么有人一出生就是吃得饱穿得好,有些人连学都上不起;为什么有人运气特别好,机遇总是会来,而有些人奋斗了大半辈子,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这些不公平是先天或巧合,还可以让人想得下,但是,有些现象确实让人咽不下这口气。有些人老老实实做生意,却还抵不过邻居制假作假赚黑心钱发达,别人吃香的喝辣的,自己却十分寒碜。 本来制假作假就是伤天害理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该遭天打雷劈的,但是却没见到报应在哪,叫人心里忿忿不平。但是,事实摆在眼前,的确不少黑心商贩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对于这样的德福矛盾,我们还是应该看清事情的是非曲直。事情的对错并不能但看收效,有很多事情不是只看收效的。比如黑心商贩的例子,商贩们的确赚到了钱,但是出卖了良心,更甚至于,良心对于他们已经不重要了。不过一旦消费者察觉出问题或是政府机构检查出事实,那么他们的还日子就到头了,等待他们的是彻底的失败和巨大的损失,更甚者将会一无所有。反观真正老老实

浅谈政治教学中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

浅谈政治教学中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 摘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是中学政治教 学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初二年级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社会发展常识。它 是一门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传统课程。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运用 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一些社会历史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 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学的目 标和任务之一。它是一门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传统课程。在教学 中如果能充分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一些社会历史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 掌握基础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矛盾分 析方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矛盾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有多种,这里着重谈以下几个方法的运用。所谓矛盾分 析方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矛盾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有多种,这里着重谈以下几个方法的运用。 一、“全面看问题方法”的运用。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任何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对立 面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因此,看问题必须考虑矛盾双方,坚持辩 证法的全面性。譬如讲“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的关系时,就要 全面看。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和变化。 二、“在普遍原理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 的运用。 任何事物的矛盾,既有与其他矛盾相联系的共同本质,即共性,又有与其他 事物矛盾相区别的特殊本质,即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坚持在 普遍性指导下,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比如在讲“如何看待奴隶社会”时,有同学说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 最残暴的剥削社会,它不如原始社会好;又有同学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 史的一大进步。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首先,必须明确判断一个社会进步与 否的标准,其次,就要具体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 进步。如人类自从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文 化也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奴隶社会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残暴 的社会,奴隶主不断强化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奴隶进行政治上统治,又利用宗教迷信思想欺骗、威吓奴隶,对奴隶进行精神上统治,最惨无人道的是 奴隶主还常常利用奴隶作人祭、人殉,用奴隶充当角斗士等对奴隶的人身摧残和 迫害。由此可见,评价奴隶社会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又如讲封建社会的“行会”时,也要具体分析,既要看到它在建立初期的积极作用,如行会的建立, 有利于保护比较脆弱的城市手工业,有助于传授生产技术,促进手工业的巩固和 发展。又要看到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 行会的种种规定限制了自由竞争,限制了从业人员的数目,限制了新式工具的应 用等,从而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其它像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平等,在讲解的 过程中也都必须具体分析,既看其进步的一面,又要看其局限的一面,不能一概 而论。 三、“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方法” 的运用。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method of contradiction analysis) 目录[隐藏] 1 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2 矛盾分析法的步骤 3 矛盾分析法的特点 4 矛盾分析法的要求[1] 5 矛盾分析法案例分析 5.1 案例一:矛盾分析法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1] 6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编辑] 矛盾分析法的步骤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

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编辑] 矛盾分析法的特点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编辑] 矛盾分析法的要求[1] 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 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

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的斗争性是以矛盾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在采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中,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将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正因为这样,事物才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方法论上,就是要坚持内因分析法。内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 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

矛盾分析法原理及方法 矛盾客观性的认识误区: (1)人们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 (2)解决矛盾就是取消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解决的是某一具体矛盾,当这一矛盾解决后,又会有新的矛盾出现,是不可能取消矛盾的。 (3)有矛盾就是坏事。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矛盾具有普遍性,但是不能认为有矛盾是坏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就没有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才是正确对待矛盾的态度。 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2)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是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表现上存在着对应: 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是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③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理论依据。 (2)发展中国特色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意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理解矛盾基本属性的关系和作用: 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都不能称其为矛盾。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而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2)“事物内部”是指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说明矛盾是客观的。 (3)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不能等于哲学上的矛盾。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意义上的“矛盾”则是指事物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意义上讲的“对立”特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是对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概括与反映。 警示:

企业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探析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以往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探讨,常常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混为一谈,并以后者代替前者。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以营利策略、法律法规,还是以慈善事业的形式体现,都涉及企业这一特定组织与社会整体的利益关系,因而可以对之进行道德评价,在本质上都属于道德责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本质表现形式道德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导致学术界的争论不断。本文在梳理和评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揭示出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是一个道德范畴。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观点 在认可“企业社会责任”这种提法的前提下,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理解,往往蕴含在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说之中。本文概括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几种立场。 策略论。这种立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应对外部压力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由于履行社会责任会获得政府的支持、消费者的信任、投资者的青睐,从而提高企业的美誉度,获得良好的广告效应。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开明的利己主义”或“明智的投资”。 奉献论。这种立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于道义感而对社会做出的无偿奉献。它的特点就是经济上的牺牲,而不应该有任何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有人提出,惟有本着提升公共福利之主观愿望而牺牲经济利益者,才能归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甚至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必须是完全自愿性的,而不能是由法律或者外部经济压力强加的。 综合论。这一立场拓宽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形式或外延,其代表性观点有两种。一是以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Carroll为代表,认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另一种则把经济责任清除出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由其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构成;或认为它包括“强制性表现形式”(法律责任)、“自觉性表现形式”(道德责任)、“诱导性表现形式”(受利益诱导机制采取的通过利他而利己的策略)。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本质的探讨之所以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原因是它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把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表现形式混为一谈,并以后者代替前者。实际上,企业无论是把社会责任当作它的获利策略、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还是这几者的混合,都只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差别,而非实质差异。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道德责任 奉献论是一种狭义的、有着严格****的道德责任概念,即要求动机必须是道德的。综合论所说的道德责任外延稍广,但也只是指未上升为法律、但必须履行的责任。与二者不同,这里所说的道德责任是一种更为广义的概念,它是指属于道德范畴的责任,即对履行它与否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责任。这种基于学科属性理解的道德责任概念,能使我们在理论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归属进行正确的判定。 以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可知其本质是道德责任。本文不同意把经济责任(追求利润最大

如何正确看待德福矛盾 思修论文

如何正确看待德福矛盾 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111班刘某某 一.什么是德福矛盾 在现实世界,德福有矛盾,有道德的人往往不幸福,而幸福的人却没道德。是有德者未必有福,有福者未必有德,只有上帝(即无限的善,至善的能力)才能克服矛盾。 按照康德,有德者是最配享有幸福的。如果有德者实际上无福,他也自有一种人生价值,可称为"自足",这是人能够做到的。 二·德福矛盾在生活忠处处可见 人人都希望生活公平地对待我们,有付出就有等价的收获,但是,比尔·盖茨曾经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不公平的事情。为什么有人一出生就是吃得饱穿得好,有些人连学都上不起;为什么有人运气特别好,机遇总是会来,而有些人奋斗了大半辈子,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这些不公平是先天或巧合,还可以让人想得下,但是,有些现象确实让人咽不下这口气。有些人老老实实做生意,却还抵不过邻居制假作假赚黑心钱发达,别人吃香的喝辣的,自己却十分寒碜。 本来制假作假就是伤天害理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该遭天打雷劈的,但是却没见到报应在哪,叫人心里忿忿不平。但是,事实摆在眼前,的确不少黑心商贩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三·如何正确看待德福矛盾 对于道德与幸福之间存在的矛盾,我们应当正确的对待。应当看清事情的是非曲直,不能只看而不注重过程。比如市面上的多仔丸,有些商人看中了有许多家庭想要双胞胎,而私底下暗中销售这种药,以牟取利益。这种药是促进排卵的,服用过多会导致婴幼儿发育不良或引起其他疾病,甚至于引发脑瘫。这种黑心商人的确是赚了钱,但也把良心丢了。当我们消费者一旦察觉出问题或政府机构查出事实,好日子就到头了。 现在我们正是学着凭自己的学识去判断是非对错,这项能力非常重要。这将关系到在以后生活中的决定、工作上的判断。诚信做人是人之根本,这也是我们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将诚信作为待人对己的要求,要严于利己。我们应当锤炼人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德福兼备的人。 四·我们应该怎么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大学生要努力锤炼个人人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考,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觉思想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念头,并加以即使抑制和克服。最后,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做一个德福兼备的合格大学生。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02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一.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我国医患关系正处于紧绷与高危状态,医患冲突不断发;就目前我个人关注新闻和询问亲朋友好友所了解到的情;二.从马克思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社会法制的不完善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 一.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 我国医患关系正处于紧绷与高危状态,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院成为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据中国医师协会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影响较大的伤医暴力案件共有16起,其中温岭杀医案、河北馆陶女医生遭患者家属殴打辱骂后坠楼身亡等案件都成为舆论关注焦点。2014年2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齐齐哈尔医生出诊遭患者报复身亡。2014年2月18日15时许,河北易县一外科医生遭患者割颈。2014年2月25日,微博爆料,因为床位问题,南京口腔医院护士被官员夫妇殴打。2014年3月5日中午,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发生潮州“押医游行”事件。由于目前医疗事故处理的机制和法律不健全,患者选择医疗事故鉴定、诉讼途径解决的较少,加上有些媒体对医疗纠纷事件报道的负面倾向,使得医患冲突进一步恶化。 就目前我个人关注新闻和询问亲朋友好友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社会舆论已经很少会站在理性的一面了,更多的人是毫无底线的宣泄,各种谩骂指责全部指向医生和院方,“医生该砍”的言论让即将步上医学道路的我们心惊胆寒,也让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医学生开始质疑自己的职业,担忧今后的道路,甚至重新思考将来的选择。医患矛盾依然恶化到如此境地,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演变为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从马克思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本着以矛盾分析法的精神,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医患冲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就一些主要因素作一分析:1社会因素 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2011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0.3%,远低于世界国家59.7%的平均水平。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虽然国家在大力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是有患者个人承担的。这种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来就医时怀着对医方很高的期望值,一旦治病效果不理想、特别是病情恶化或死亡时,患方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难以承受这巨大压力,患者及其家属会因“人财两空”而迁怒于医方,从而引发暴力事件,激化医患冲突。

2019年道德中间状态对德福关系的证伪.doc

道德中间状态对德福关系的证伪 声明:此文发表在《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谢绝转载,著作权 和作品使用授权属作者个人) 内容摘要:在道德中间状态或者说不道德状态,道德自身是未完成的,而 幸福又是自在自为的,道德与幸福之间根本谈不上一致或不一致的问题,所以 在道德中间状态,探讨德福一致或者不一致的问题是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在道 德中间状态,德福一致或不一致的命题是个伪命题。道德信念追求的德福一致 只能是一种设定,这种设定出自于人们之间良好的友谊。 关键词:道德中间状态道德幸福证伪 德福关系的问题一直是道德哲学所探讨的主题之一,探讨德福关系的问题 基本上可以转化为互补的,但本质上表达了对同一道德问题的追问:有德的人 为什么不幸福?不道德的人为什么生活的很好?归根到底也就是德福一致或者不 一致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康德认为:"道德学根本就不是关于我们如何谋求幸福的学说,而是关于我们应当如何配当幸福的学说"[1](P134)。他认 为有德只是配享幸福的条件,为了使德福一致,也就是为了实现至善,他认为 除意志自由外,还要进行道德公设:"灵魂不死"、"上帝存在"。这样在纯粹理 性中排除出去的上帝又被实践理性请了回来,"上帝存在"为德福一致提供了一 个最高保证,"灵魂不死"的意义就是此生没有享受幸福来生可以享受。 黑格尔认为现实中道德的完成是永远达不到的,现实中的道德状态只是未 完成的道德状态,也就是处于道德中间状态,那么道德中间状态相对于完成的 道德状态来说是一种不道德状态。我们所探讨的道德中间状态对德福关系的证 伪主要是说:在道德中间状态,探讨德福一致或者不一致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道德中间状态或者说在不道德状态,道德是未完成的,道德与幸福之间 根本谈不上一致或不一致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道德中间状态,德福一致或不一 致的命题是个伪命题。

标志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事件是

试卷4 一、单选题 1、标志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事件是?( A) A、7.7事变B、9.18事变C、8.13事变 D.、12.9运动 2、关于世界观,下列正确的包括:(B) A、世界观要统一,宿舍同学与我意见不一致,我一定要说服他。 B、人生观与世界观紧密相连。 C、世界观完全来自书本,尤其是教科书。 D、世界观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A)为核心。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4、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于(B)正式实施。 A、2005年8月25日 B、2006年3月1日 C、2005年12月1日 D、2006年8月25日 5、劳动争议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书不服的,可以(C) A、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B、申请上一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复议 C、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D、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6、能够说明宪法是根本法的是:(D) A、宪法是法 B、宪法规定国家的所有制度 C、宪法和基本法律一样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D、宪法具有特殊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7、17周岁的公民刘某在一家个人独资企业打工,所得收入足以维持个人的日常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刘某为:(D)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B、完全民事权利能力人 C、限制民事权利能力人 D、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8、马某将张某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偷回家中,经其妻规劝后马某悔悟,在张某未发觉的情况下,又偷偷地把这台笔记本电脑送回原处。马某的行为属于:(B)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9、人际关系的建立不应注重这样的因素:(B) A、真诚和善良 B、背景和关系 C、性格和气质 D、人格特征 10、人生具有这样的特点:(D) A、追逐财富的物质性 B、被动性 C、可再现性 D、不可逆转性 二、多选题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 ABC )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2、人生价值的评价应做到哪几个坚持?(ABCD) A、能力与贡献相统一 B、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C、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D、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3、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 ABCD ) A、爱国守法 B、明礼诚信 C、团结友善 D、敬业奉献

矛盾分析法是依据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分析法是依据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的看问题。 2、2、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3、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5、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6、6、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7、7、内外因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8、8、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我们要创造条件,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关于德福矛盾

关于德福矛盾 ——电气092班 张凯强 0902100202 有一句老话在社会上很流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并不假,人都是有私心的,但当为了私心不择手段时,就出现了社会上的关于德福的问题了: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假拥有了灯红酒绿的生活。一个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另一个大学生凭着临时突击、甚至舞弊却拿了奖学金。一个好心的司机在公路上将一个被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后,被老人的家属缠上了,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真正的肇事者逍遥于责任之外。面对德福矛盾的情景,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自己的道德操守? 确实在现实世界,德福有矛盾,有道德的人往往不幸福,而幸福的人却没道德。德福之矛盾人在现实中是无法克服的,人没有能力确保做到有德者必有福(现实是有德者未必有福,有福者未必有德),很多人很多时候因为坚守道德而遭受委屈,很多人很多时候因违背道德而占上小便宜。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坚信,大部分人大部分时候会因坚守道德而得到社会的奖赏,大部分人大部分时候会因违背道德而受到社会的惩罚。 康德曾说过,有德者是最配享有幸福的.如果有德者实际上无福,他也自有一种人生价值,可称为"自足",这是人能够做到的.德福一致的意义非常重大。这主要表现为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从社会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德福一致原则的总体存在,就会出现严重的道德失范、社会危机。这或者是社会的原因,或者是道德本身的问题。但德福一致原则的破坏肯定会影响、破坏社会必需的稳定与进步。从个体角度看,没有德福一致的原则,道德生活就是一种无意义的纯粹的牺牲。这样的道德生活即便有某种合理性,也是极不人道的。同时由于道德努力得不到肯定,个体肯定会走向这一道德规范的反面去寻求更合目的性的生存方式。所以,对一个健康的社会或一个正常的个体而言,德福一致原则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德福一致的道德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只有德福一致,伦理规范才能确立自己的存在根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