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时报_2011-01-03_特别专题_新时期中国革命老区发展的可贵探索

学习时报_2011-01-03_特别专题_新时期中国革命老区发展的可贵探索

学习时报_2011-01-03_特别专题_新时期中国革命老区发展的可贵探索新时期中国革命老区发展的可贵探索


返回 上一版 下一版



理论网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1-01-03


2011-01-03 第14版:特别专题 【字体】大 |默认 |小


新时期中国革命老区发展的可贵探索
中共中央党校赴临沂课题组——来自山东省临沂市跨越式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者:肖勤福 曹新 向春玲 陈江生 史妍嵋 辛向前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0121










2009年3月,刘云山同志在临沂说“临沂将是山东最美的城市”。同年10月,温家宝总理视察临沂后说:“临沂与我上次来的时候相比,变化太大了,发展得快,建设得也好”。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认为“临沂是山东一张亮丽的名片”。

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临沂的1000多万人由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创造了一条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成功道路。“大美临沂”已展现在齐鲁大地,动人、迷人、过人。
临沂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发展实现跃变。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2110.2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列全省第5位,人均达到3000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1.5亿元,增长14.1%,税收占比达到历史新高;财政总支出205亿元,增长16.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0亿元,增长24.8%,总量列全省第6位;其中,民间投资完成885亿元,增长31%,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达到79%,显示了很强的活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74.2亿元,增长19.3%,总量列全省第5位,增幅列第1位。2009年GDP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出年初计划1.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

经济发展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近年来,临沂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其次,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了产业由求大向求效益的转变,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转变,由产业链条短向产业链条长的转变,进一步增强产业整

体的竞争力。目前,临沂市的经济结构优化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一、二、三次产业占比为11.9∶50.4∶37.7。

中国北方大商贸城规模初具。2009年临沂批发城商品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市场综合效益连续20年居全国同类市场前列,与浙江的义乌和柯桥位列全国三甲。2008年11月,临沂还获得了“中国市场名城”称号。目前,临沂商城已可容纳6万经营户,年营业额达800亿元,市场经营的本地产品占有率超过50%,国际贸易外向度达40%以上,形成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大商贸、大物流格局,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强市、全国性物流中心和国际性商贸批发中心城市。

外贸出口和招商引资成绩显著。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临沂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对外贸易的规模逐年加大,领域逐步拓宽。1978年全市商品外贸出口总值7037万元,1988年达到7.7亿元,10年间增长10倍多。临沂市目前有17家企业在境外上市,境外上市企业和融资额居全省首位。

城镇化提速发展。全市城镇化率近7年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为全省最高,特别是200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30万人,占全省新增城镇人口的1/3。在中心城市建设上,确立了“以河为轴、两岸开发”,“一河六片、组团发展”的空间发展规划和“南工、北文、中商”的功能布局,提出了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城、商贸物流城和鲁南苏北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其中,北城新区位于沂河、祊河与柳清河三河交汇口的北侧,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是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一河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市级市政服务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商业副中心、高教科研区、滨水休闲区、中高档住宅区”的片区职能。

城乡环境不断优化。临沂市在城市建设中,十分注重城市绿化工作,当前,绿化覆盖率达到41.19%,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同时,临沂市依托水系丰富的条件,坚持以水为魂,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时代特色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营造了“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墙洁、楼美”的生态环境,使得临沂市的生活环境得到提升。目前,临沂市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客车,全市全部行政村和5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成为第一个实现村村通有线广播电视的革命老区。同时,市政府投入财

政资金16亿元,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使村镇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收入和消费快速增长。临沂市的跨越式发展体现在民生问题上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得到明显提高。2009年,各级财政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
112亿元,同比增长33.8%;年末储蓄存款余额1178.1亿元,居全省第6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72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5883元、增长9.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034元,增长10.1%,增幅居全省第6位,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587元,增长8.3%。

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近年,临沂新增城镇就业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比全省低1.5个百分点。同时,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长40.2%;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参合人数、筹资总额、享受补助人数均居全省第1。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上,做到“应保尽保”,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同时,高中教育得到普及,职业教育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得到积极的发展,特别是在临沂师范学校基础上,申报建立临沂大学,这将极大地推动临沂高校的发展,提升临沂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此外,临沂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大对贫困家庭中小学生的资助,确保临沂城乡居民学有所教目标的实现。

住房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加快城镇化进程,促使城市旧貌换新颜,另一方面积极有效地改善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在政府主导下,把保障性住房与旧城改造和政府土地收储相结合,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有力地推进了保障性住房建设。2009年,全市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410万平方米、61000套,廉租房24.3万平方米、5000套,解决了近7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同时,政府在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过程中,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进行,利用市场机制,加大对城市中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满足群众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低碳经济取得新进展。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临沂市取缔了小淀粉、小化工、小电镀等各类污染项目5000多个,成为山东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唯一试点市。累计淘汰294条落后产能生产线,关停取缔或停产、限期治理了2439家环境安全隐患企业,实施了189

项水污染防治和总量减排工程,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下降,省辖淮河流域7个国控断面水质连续稳定达标,达到了有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土地集约利用成绩突出,全年共挖掘盘活土地1.39万亩,规模居全省第1位。

水城建设凸显特色。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大水城”建设的目标,坚持“以河为轴、两岸开发”,大力实施“以治理骨干河流为重点,以城区河流治理为突破口”的一水七系“大水城”建设工程。共建设了集水、岸、滩、堤、路、景于一体的330公里滨河景观大道,配套建设36处滨河公园和百里文化健身文化长廊、9大广场、18个特色园区,使八河沿线成为展示人文、自然景观的大型开放式生态园林景观带,形成了“水在城中走,城在水边立,水城一体,城水交融”的城市景观。2006年,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文化产业取得突出成绩。确立了13个文化产业园和11个文化产业基地。2009年完成的三部文艺精品,把临沂的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电影《沂蒙六姐妹》获华表奖和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大型电视剧《沂蒙》获央视“首播优秀剧奖”和“最高收视率”;国内首部水上红色大典、山东首部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获国家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特别奖。目前,利益累计完成投资过5000万元的文化产业项目80多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不到1%发展到2009年的4.6%,对全市GDP的贡献达到10.4%,走在全省的前列。
临沂跨越式发展的依托

优越的区位优势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临沂恰好位于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两大经济圈的交会点和新欧亚大陆桥交通干线所组成的Y形交点上,且处于北京和上海直线距离的正中间位置,具有独特的承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临沂立足承南接北、近海临港的区位优势,努力打造立体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为自身经济发展特别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现在,临沂正在积极推动临港工业发展,努力把临沂建设成岚山港和日照港的最大腹地、青岛港和连云港的重要腹地。也正是由于发达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为临沂商贸物流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得临沂成了与义乌齐名的中国市场名城。以其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发达的商贸物流业、雄厚的现代制造业,临沂已经成为联结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两大经济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同时,临沂的农副产品产量高、质量好,现已形成花生、黄烟、桑蚕、柳编、银杏、金银花、板栗、茶叶八大特色基地和蔬菜、果品两大优势产业。临沂的矿产资源也是种类较多,已发现和探明储量的矿产有73种,其中金刚石储量居全国第2位,石英砂岩、陶瓷土、白云岩、花岗石矿产储量均居全省第1位。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临沂培植壮大了食品、冶金、化工、木业、机械、建材、医药、纺织服装等八大支柱产业和化肥、木业、食品三大产业集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临沂城因沂河而得名,依河而建,因河而兴,境内有大小河流1800余条,其中超过10公里的就有251条,全市水资源总量达55亿立方米。沂河、沫河纵贯临沂全境,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7%,沂河水源地是淮河流域水质最好的地区,沂河风景区被列为首批国家18个水利风景区之一。沂河养育了沂蒙儿女,孕育了沂蒙文明,见证了沂蒙的历史变迁。现在,临沂正以“大水源”为依托,以“大水网”为骨架,建设“大水利”,发展“大水运”,并最终建成城乡一体、水路一体、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一体的国内外知名“大水城”。

中华文化的传统遗惠。临沂建城已有2400多年,其文明史几乎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同步。春秋时代,临沂境内方国众多;汉代为“琅琊”国国都;后历代为邑、郡、州、府、道治所,多元文化在这里交织融合。临沂文化底蕴深厚,是东夷“凤”文化的发源地。临沂灿烂的历史文化具体体现在书法文化、智学文化、兵学文化、孝文化、商文化等方面。“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算圣”刘洪等都出生在这里。而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孙殡兵法》竹简就出土于临沂城。孔子72贤徒中有13人生长在临沂。历史上24孝中有7孝在临沂。

红色文化的发扬光大。红色文化是临沂最大的文化资源优势。“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作为临沂城市精神的内核,其诞生于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成长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中又进一步升华,进入新世纪以来,沂蒙精神融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于一体,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沂蒙人民“创优争先”的不竭源泉、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和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正是沂蒙精神和红色文化,构筑起了老区发展的新优势,成为临沂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成为“

大美临沂”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商业文化的根脉传承。从临沂境内出土的古代货币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就已出现交易活动,晋代之前已与胡人通商,其商贸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一座城市,“根脉”在于文化,其前行的动力,则源于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支撑。“文化事业的繁荣,依托沂蒙精神;文化产业的发展,依仗红色文化”,为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激发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与信心,临沂确立了“文化立市”的城市战略。文化与经济的日益融合,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结合生成的产物,已经成为临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临沂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相对落后的倒逼。由于历史投入的原因,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子比较薄弱。其一,与山东省的发展规划失之交臂。其二,与国家的发展规划擦肩而过。其三,未能享受国家扶持政策。沂蒙山区与井冈山、延安地区同为中国三大革命老区,但是没有充分享受国家给予革命老区的政策。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开发的革命老区中,唯独沂蒙老区未能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临沂只能设法寻路,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淳朴、勤劳和智慧的沂蒙人民。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蕴藏在临沂人民身上的那种“鲁商精神”与浙商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勇于挑战、富有智慧、善抢机遇、敢为人先”,这是临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力量。在国家投向临沂大项目不多的情况下,临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了推动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唱了主角、挑了大梁,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沂蒙人民展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才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临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为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了新的榜样。
临沂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以先进的理念占领发展的制高点。在临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不为“追赶焦躁症”所困,下大工夫做好统筹发展的文章,尽力越过弱化“三农”、牺牲环境、忽略社会事业发展这三大追赶式发展的“误区”,闯出了一条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真正形成了区域的“后发优势”。至今,在临沂的城市荣誉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

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等,几十个国字头称号见证了临沂的“大美”。可以说,临沂人在创建美好城市过程中始终持有的自然保护与生态理念,是临沂最宝贵的财富。让市民和农民充分享受城镇化带来的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这正是临沂跨越式发展道路所折射出的恒久光芒。致力于“生态临沂”建设,全力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升级,打造滨水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城市,这不仅抓住了临沂城水相依的优势和特色,更注入了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临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核心。高度关注民生,切实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积极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平安临沂”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临沂历届领导班子时时刻刻把临沂的客观情况放在心上,始终坚持发展是临沂的第一要务。

政府主导与制度建设。纵观临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审视一次次突破与变革的始末,可以说,临沂跨越式发展最强大的支撑和推动力量毫无疑问来自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科学决策。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曾大胆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顺应民心,抢抓机遇,出资动员,示范引导,奠定了率先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政府行政水平也会不断提出新要求。为此,临沂市委、市政府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和制度建设,坚持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和专家论证制,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在近年的创新实践中,临沂又明确确立了“政府主导、政府主抓、政府主投入”的思路。

以大城市、大市场带动大发展的战略。2003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把临沂定位于鲁南苏北“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为此实施“双战略”带动,即城镇化主导战略和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促进资源要素向“增长极”聚集,通过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临沂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初,临沂是典型的农业区,城市化率只有5%左右。与大城

市战略一同发展的是大市场战略。临沂的市场发展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路边摆摊。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由批发城到商城,再到物流城。2009年全市各类市场交易额达到了1017.25亿元,临沂商城2009年成交额突破600亿元,商品交易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临沂商城综合效益居全国同类市场第2名。大市场的发展是临沂市委市政府坚信市场经济的活力在民间,坚持支持人民群众的创业实践的结果。
临沂跨越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要有先进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临沂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了7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把前瞻性的思路和先进的理念交给了全体党员干部。于是,有了建设“大临沂、新临沂、开放临沂、文明临沂、活力临沂”和把临沂建设成为鲁南区域性特大城市、商贸物流城、滨水生态城、历史文化名城、先进制造业强市等工作思路和目标,有了“大水城”的建设。通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方针,加强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地下水超采控制、水质监测和水污染防治等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升级,加快了临沂城镇化进程,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敢于和善于率先推进科学发展。其一,坚持“好”字优先,推进科学发展。强化科学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更加注重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开发利用;更加注重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拉动,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不断扩大消费和出口;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民生、人与自然、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把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其二,坚持发挥优势,推进率先发展。立足临沂近海临港、承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临港经济发展;立足临沂商贸物流发达、文化旅游和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立足临沂民营经济活力足,农产品、矿产品、水资源等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推动鲁南经济带规划的“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在全国革命老区、淮海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中率先发展。

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临沂的领导班子就是这样一个想干事、会干事、能干得成事的班

子。领导班子牢牢占住这时代要求的高点。市委市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文件,成立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拓展多元融资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金,致力于污水治理和环境生态建设,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被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临沂滨河湿地跻身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临沂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考核验收。

把党校办好。有了理念、胆略和领导,接下来就是执行。要把一个战略构想成功地实现,没有一支过得硬的队伍去实施,是不可能的。临沂跨越式发展能够成功实现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办好党校,锻造了这样一支队伍。看过了临沂的各级党校,就能够明白为什么临沂的党员干部都那么识大局,有眼光,有办法。正是通过党校的培训、研讨,回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党校交流、提高。这一不断循环,不断上升的过程,临沂的队伍准确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掌握了以科学发展观谋划思路、制定措施、推动工作的方法,保证了临沂建设事业的成功和跨越式发展的实现。

有一套管用的机制。首先是改革用人机制。其次改革部门设置机制。再次是改革考核机制。最后是改革工作机制。在调研中,我们从临沂通过建立城市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上看到了管用的制度有着怎样的威力。2003年以来,临沂打破依靠财政搞建设的旧思维,对城市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通过BOT、BT、TOT等形式进行市场化经营。先后成立了四个资本运营公司,探索建立了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社区改革和大村庄合并改革试验。城市拆迁改造严格实行依法、和谐拆迁和住房安置;对集体土地拆迁,为失地农民预留新建区20%的土地和每人预留10平方米的商业用地,解决农民的就业、生活问题,并从土地净收益、捆绑项目收益、安置房建设溢价收益中按50%的比例返还,用以解决村民的社会保障、生活福利等。7年来,在大城市建设中创造出了基本“无上访”、“无债务”两大奇迹。旧城改造之难,在临沂的制度建设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临沂实现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对策

深入研究,全面推动,确立临沂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这是个战略定位问题。在我国,非农业人口在100万人以下的

是小城市,100万―500万人是中等城市,500万―1000万人是大城市,1000万人以上是特大城市。通过调研按照临沂目前的发展态势,我们认为20年内可进入到大城市的序列。这一判断主要依托三点理由:第一,从中国东部的经济圈层发展状况看,临沂与环渤海经济圈隔着山东中部的山脉而略显游离,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距离也比较远。作为京沪两地的中点,容易导致由于远离经济增长极而带来的发展滞后,但也因此带来了经济资源比较容易在本地积聚,做大做强自身的可能,临沂大商贸的发展已证明了这一点。第二,临沂有1042万人口,作为东部城市,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是可以预期的。如果届时临沂总人口仍为1000多万,将有700多万城镇人口,如果其中的80%—90%生活在临沂市,剩下10%—20%生活在县城,那么临沂将成为一个人口560万以上的大城市。第三,临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比较丰富的土地资源,足以支撑建立这样一个城市。基于以上判断,建议:第一,临沂的规划应该在现有基础上,从“十二五”开始就要为未来建设预留空间和余地。第二,提出建设山东第三大城市的思路和规划并取得山东省乃至国家的支持,以确立临沂在三省交界区的优势地位。

努力争取扶持,确保下一个五年再上一个台阶。临沂是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沂蒙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沂蒙革命老区至今仍未能充分享受到国家给予的革命老区诸多支持。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应该把争取扶持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争取政策的支持。首先,是把国家对老区的政策支持落到实处。其次,是山东省的政策支持,例如省委省政府每年听取一次临沂发展的情况汇报,专题研究解决临沂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等。第二,争取资金的支持。首先是财政资金的支持。其次是项目资金支持。下一步发展没有一些大项目的拉动不行。因此,建议有计划地推出一些大项目,资金来源包括:国家总体规划的项目倾斜带来的资金,山东省支持资金,央企的项目投入资金,金融机构对项目的支持资金,各种其他类型内、外资本的流入。如果5年内能争取到四五千亿资金的投入就会非常主动。第三,争取人才的支持。加大临沂干部与省直各部门的交流力度,与国家各部门中的对应机构建立老区战略共建关系,争取国家在人才交流,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支持。

继续发掘临沂已有优势,实现临沂的新跨越。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内部

环境问题。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的优势是值得进一步发掘的:第一,凭靠地理区位和商贸物流业的优势地位,继续推进实施“商贸带动”战略,为临沂批发城为主体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和资金,进一步提高品位、扩大辐射范围。第二,把临沂各种色彩的旅游做大、做强。临沂坐拥沂蒙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还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富饶的物产。而且,旅游的发展也是最好的宣传。只有让更多的人喜欢沂蒙,认识沂蒙;才会有商贾云集,文化昌盛,经济快速发展。第三,进一步拓宽、深化、细化集群产业链,推进农业、工业、商贸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首先,采用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法在各个专业产业区根据职业的特点举办培训和教育。其次,通过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和创新支持奖励活动,支持企业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联系。再次,进一步培育世界眼光,把产业集群整合到全球商品链之中。最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建设文化临沂,教育临沂,平安临沂,生态临沂。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微观保障问题。“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要让老百姓愿意居住在临沂,热爱临沂,就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一个居住舒适的环境;还得有良好的教育环境,高的文明程度。要把临沂建设成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吸引人的东西是不行的。因此,“十二五”期间有必要在原有基础上一方面继续推进平安临沂、生态临沂的建设;另一方面应对临沂的文化教育事业有进一步的规划,兴建学校、联办学校、办好学校,把临沂打造成区域的文化教育高地。

加快对外开放,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既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在为战略目标实现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打基础的工作。临沂要顺应全球化浪潮,在激活自身内在动力的同时,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参与到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之中,结合自身实际在全球经济视野下准确定位,汇聚国际国内优质的经济要素,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好“引进来,走出去”。一方面应该主动地利用好全球产业转移的机会,吸纳优质的国际产业资源入驻临沂,积极接纳筛选日韩和欧美国家的产业和资本流动,吸纳国外优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另一方面要推动有资金实力、产品优势或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企业到国外承包工程、开发资源、加工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或销售网络。


(课题组成员:肖勤福 曹新 向春玲 陈江生 史妍嵋 辛向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00号,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
邮编:100091 电话:01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

日一二三四五六

01
02030405060708
0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close
Galleriesof by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