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学复习考试版

高等教育学复习考试版

高等教育学复习考试版
高等教育学复习考试版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欧洲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文科是基础课,神法医是高级学科。文科是基础科, 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2资产阶级革命后,尤其是工业革命时期,高等教育开始建基于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内容也有所进展。3 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层次出现多样化,专科层次教育也被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较快发展。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等非正规大学。高等教育概念的变化使得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

等教育。《苏联百科词典》:高等教育是继中学教育后在高等学校里所获得的专门教育,是国民经济,科学,文化各部门中具有高等技能的专家所必备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我国出版的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中,潘懋元认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一般全日制大学本科生的年龄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成熟。胡建华: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3.教育学的概念: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活动

4.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基本职能是从事教学、开展研究、提供

服务;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它的基本属性是在充分的普通教育的

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教育对象主要是

已受过普通教育的青年学生;它是一个

以高深知识为基础,组织自己活动的领

域,与政治、经济、

军事等社会领域的

活动方式明显不同。

18世纪以

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人才培

养职能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的“学园”。在中国,高等学校追

溯到西周。汉朝的太学。书院始于唐代。

与近代大学有密切关系或者说有“血

缘”关系的应该是12、13世纪产生于

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意大利的萨莱

诺大学(11世纪),波隆那大学;巴黎

大学(12世纪中期),牛津大学(12

世纪中期);剑桥大学(13世纪);2. 19

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

能:1810年德国洪堡柏林大学确立了

发展科学的职能。柏林大学创办的基本

原则:“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

与科研相统一”。3. 19世纪末美国大

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1862年美

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美国增地

学院运动,以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

学为代表。并且开创了大学为社会服务

的办学思想。威斯康星大学以

1904-1913年在任校长范-海斯提出

的:威斯康星思想而著名。这思想明确

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

大学的基本任务: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

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

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3传播知识给

广大民众,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

治的问题。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

径: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 2

专家服务。

高校封闭的体制;确立了应用科学研究

及农业、工艺科学在大学中的地位;开

创了联邦政府资助高等学校的先例

培养专门人才是

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使命。2 发

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 社会

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直接为

社会服务的范围:教学服务;科技服务;

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 4.引领社

会发展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

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

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

政策的总概括。基本构成:1)教育发

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

实施的途径。

1.社会

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建国后

17年,我国教育方针从酝酿到萌芽再

到初步形成,这个时期是教育方针演变

的奠基阶段。2.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严

重扭曲:十年浩劫,教育领域成了重灾

区,文化大革命首先从教育战线开刀,

给社会主义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外伤”

和“内伤”3.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

时期的发展与完善:十年浩劫后,我国

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适应时代发展潮

流,遵循教育发展客观规律,全面继承

发展毛泽东思想,制定教育改革发展的

新方针政策,

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全新局面。

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

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智、体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5.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

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的 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

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3.民族传

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 4.确定教

育目的,特别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

养目标,

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规律。

)教育目的是一

种理想:它具有主观性,是存在与人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属于相对抽象的范畴。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在本质上,它受社会发展制约。

1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

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是相对而言的,2)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1)德育,高校德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人体现,是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方向,全面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2)智育,高等学校的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高等学校智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具有比较广阔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开阔的视野,了解人类的过去,关心人类的现在,憧憬人类的未来。3)体育,高校的体育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授予学生以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体育道德品质,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高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4)美

育,高校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

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活动。

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1)教学工

作,它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

径,高等学校通过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

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在教学

活动中促进学生各方面技能,能力的培

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将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心理健康

和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等方面的教

育贯彻到教学活动中。2)科学研究,

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方式,扩大知识面,深化所学知识,建

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同

时,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热爱真理,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

作风,合作的精神,最终达到提高培养

人才质量的目的。3)社会实践,社会

实践是高校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

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

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

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

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

途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理论问题

主要观点:社会本位主要指那些从社会

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个

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高等教

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

人是社会的产物。代表人物:柏拉图、

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个人

本位则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

展的角度设计教育目的,强调是受教育

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

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这个价值观

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及健全的人格,主张

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倍

尔,斯宾塞

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

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

质。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

处,也看到其局限性。3)寻求适合中

国历史与显示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

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春

秋时期,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

派,倡导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仁”,教育的主

要任务是培养“仁”,而不是工匠。我

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

教育,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原于

古西腊的人文教育,文艺复兴时期,推

崇自由教育,他们主张实行广博的非专

业性的学术教育。

回顾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演变历史,

可得出的基本结论是:1)历史上通才

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

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

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

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2)在不

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4.世界各国高教大众化的趋势:53页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发展历程:

50-52页

5.大众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关系:大众教

育虽包含普及教育,但其外延比普及教

育广,普及教育是大众教育中大众化程

度最低的一种,大众教育向社会大众普

遍提供一种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而只有

当社会大众利用了这种条件,这时大众

中极大多数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时,

才实现普及教育。因此应将高等教育划

分为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而是大众教

育又包含普及教育。

6.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特征、

相互关系及融合的原因: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

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

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特征:1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

性。2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 过分通

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到限制。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特征:1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3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7.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融洽: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1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转变,拓宽专业口径,在精深上不断扩大知识面。2在教学中加强一些具有“平台性”知识的教学,如数学、计算机、汉语等各科的教学,同时,加强文理渗透,在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性,并提高人文教育的科学性。3大量开设一些学科前沿课程、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

大众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最初由美学者马丁·特罗提出。英才教育阶段的大学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成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教育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也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这一阶段的大学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

设者,当然其中包括了一部分未来的国

家的管理者。

展速要适度;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

经过一个大发展阶段,但加快发展要注

意规模适度,防止大起大落。一方面应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

需要,认真做好人才需要预测,另一方

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不能

盲目扩大某些专业的招生规模,造成供

过于求或因条件跟不上而降低教学质

量影响社会效益。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

高规模效益;尽管我国各地教育资源有

限,但多数学校现有资源未被充分利

用,尤其是师资还没有充分利用,一方

面应充分发掘现有学校内部潜力,不建

或少建新校,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办学的

方式,是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学校建设

走出小而全的模式。3建立多元化的筹

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在促进高等

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数量上的增

加外,另一重要内容就是促进高等教育

多样化,高等教育不仅指正规的有一定

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还包括任何年龄

阶段的人在生活中任何阶段都能进出

的各种非正式教育,即:终生教育。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1.

个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

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指

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包括有哪

些种类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性质

和任务是什么,学生的入学条件、修业

年限以及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

学制的建立受制

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水平2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

度的制约3学制的建立要适应教育者

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3.

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62页

美国

学者伯顿概括为四种:1)单一公立系

统,单一管理部门。(所有高校由政府

来举办并统一接受政府某一主管部门

的垂直领导。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

统,多重管理部门。(所有高校由中央

政府举办,但资金却来自不同的部门。

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

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4)私立

和公立系统,

多重管理部门。日本、美

初级

学院和短期大学;

大学和专门学院;研

究生院

选择性 2.灵活

3.多样性

4.主体性

1.

培养目标的多样性 2.尊重学生的主体

性3.管理工作的灵活性4.刚性与弹性

的兼顾性

8.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1.推进学

分制2.打破专业界限3.确立学生转学

转专业制度 4.改革教学管理制度(1.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制度 2.改革考试管

理制度3.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65页

为主;二、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

中。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与高教管理活动

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主要包括:高校

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的隶属关

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

实质上体现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

校,

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

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前两者是宏观,

后两者是微观。

1建立、健全和发挥大学董事会的作用

2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

①制定实施细则,明确职责权利②均衡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3

扩大高等学校

自主权4建立中国现代大学制度。

权型(权力集中在中央,法国);权力

分散型(决策权在地方政府,美国);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政府和地方政府共

管,德、日、英)。

1995年至今为“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1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2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的发展。3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4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家法律为依据,

并服从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和协调。 位、办学者在办学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

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管理制度体系。

1.一定的招生权

2.学科、专业的自主设置和调整权

3.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编和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自主权

4.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权力

5.内部教学、科研和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事配备权7.教师及其它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聘权、

津贴调整和工资分配权。

欧洲大陆模式:一种以学术权力为主,高校内部权力重心明显倾向于基层教学和研究单位,并深刻体现了学术权威影响的高校管理模式。2美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相对强大,强调规范,实行相对严格的等级制度,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高校管理模式。3英国模式:即一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两者相互制约的高校管理模式。校务委员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是实质性的行政权利部门,评议会负责学术管理,校长是荣誉性职位,

副校长才是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

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反映举办者、办学者的权利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部门的关系;高校行政系统和学

术系统的关系的一些基本关系范畴,是高校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其特点是: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改革趋势是: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分离;提高学术委员会地位。目的是建立高校党委、

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制约的机制。 相互联系的不同权利和职责主体所共同构成的具有特点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结构上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臃肿②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③缺乏开拓进取精神④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改革方向: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利机构,适当实行权利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作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平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任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第六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分为宏观结构体系和微观结构体系

2.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特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主要是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它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 这个结构的特点是:1.独立性:即每个层次有其自身的功能的结构2.层次性:

层次之间相互联系,形成梯度等级,表明层次之间递增关系3.中介性:它使高等教育各层次有序的联系成一个整体系统,按社会结构层次的需要,

培养各种程度不同的专门人才。

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

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

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

高等教育所保持的,稳定的,不变的结构 为使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不能停留在某一阶段,某种水平和某个模式上,而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加以调整,保持相应的弹性和灵活度

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高等教育分布受三方面的制约:1.国民经济地区布局结构 2.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高等教育作用的认识及办高等教育积极性 3.高等教育在各地区布局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发展状况。 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管理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法令、法规。规定等等的构成状态以及作用方式

(1)学术因素:建国以来至今,我国高等学校已形成了文理性综合大学,师范学院与单科性院校并存的局面,这些院校历史较长,形成了各自的学科特色和学术风格。对这些院校调整,必须持十分谨慎态度。(2)利益因素:投入不足是当前高等学院的最大困难,宏观结构高等教育的布局改革必须以保证高等学校增加而不是减少投入为前提,这

就要切实解决改革中的投资体制问题 (3)区域发展水平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区域化可能进一步加剧,对一些经济发达,文化上有发展要求的地区而言,共建,共管比较容易。而有些地区,重点高校比较集中,有些面向地方的学校,也有为某一行业或部门服务的单科性院校,这些院校办学背景各不相同,对它们结构调整只能区别对待 (4)综合国力不足因素:从长远看经过宏观结构调整 ,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会提高的,但是在调整改革期,国家必须加大对高等教育投资力度,必须建立专项基金。

的调整 2.形式结构的调整在于多样化与一体化的协调,客观科学制定各层次发展目标 4.

科类结构的调整以综合化为基础,达成与社会高度契合 化模式(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结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和多样化模式 10.提倡一体化模式的理由:1.减少机构间质量等级的差距 2.一体化的机构能特别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设备、图书馆、教师、教室。3.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4.把以前相互割裂的学术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思想结合起来5.为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基础 6.一体化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某种程序上有其相同性,如果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学生之间学习成绩差异就得到控制7.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

多样化模式的典型特征:1.多样化模式的目标是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它重视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而不是设法消除差异 2.在一个多样化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和差别。3.在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英才教育有更大的自主权,保证英才教育的传统特征。4.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横向区别。

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发展战略。1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a 层次结构上扩大研究生规模,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扩大专科层次应用性、技艺性人才培养规模,将"腰鼓"型的层次结构转变为"金字塔"型,;b 科类结构上,由"对口性"转向"适应性",从而达到与社会的高度契合;c 形式结构上,扩大全日教,加大成教,完善终教,发展私立;e 能级结构,支持重点,鼓励其他;f 地区结构,非均衡发展,同时缩小差距。2中央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教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中央集中力量办好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鼓励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的”方针办学。3确立心的高等学校级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4确立个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第7章:高校教师和学生

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某一学科的专家;2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

1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1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

性,教育活动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

和手段的专业化);2劳动的创造性(思想、观念、方法、手段、技术);3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个体教学与研究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在学科、专业、任务分工的协作性) 1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传道、授业、解惑”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社

会服务者、研究者2职业训练的专门性 专业信念、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

、政治思想素养: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2、职业道德素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3、文化知识素养: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雄厚的相关学科知识。4、能力素养: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和各种影响的能力、多

渠道的知识信息传送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5、身心素养: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耳聪目明,声音宏亮。 教育机构,为高校教师的补充和更新进行的一种专业性的学历教育或继续教

育。提高的途径: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3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等等

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3较强的科研管理与组织领导能力;4学术民主,有团结协作精神。

1职务结构(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师的比例状况。倒金字塔型,卵形,金字塔型);2学历结构(所有教师最后学历构成状况);3年龄结构(各级职务教师的平均年龄和各年龄阶段教师数量);4专业结构(归属不同学科,专业的比例状

况)因此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宽专业,双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拓宽专业基础,打破专科,专业间界限,选拔培养具有宽厚专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教师,鼓励高职务高水平的教师开设基础课,培养出适应发展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

1完善教师聘任制;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高校合理流动;3 克服近亲繁殖

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长趋于缓慢,已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2内分泌腺发育达到成熟和稳定,生殖系统逐渐达到成熟;3神经系统接近成人,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认识活动发展特征: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2情感发展特征:丰富多彩,社会化;强度大,不稳定,两极化;表现形式间接化,持续时间更长;3自我意识发展: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分化,导致自我矛盾;自我意识要求和能力增强;自我意识社会化程度提高;4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兴趣广泛而稳定;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5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表现在性格和气质两方面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层次结构复杂性

1新生阶段学生的特点:1踌躇满志,但缺乏远大理想;2新的思维方式正在形成之中,但没有完全脱离中学时代的习惯和意识;3思想单纯,可塑性较大;4渴求知识,但专业思想不巩固;5渴望温暖和友谊;6要求自由和民主,但缺乏自治和自立能力。

2二、三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1

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不稳定性;2

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3独立

能力和自我意识增强;4层次差别

日益明显;5希望获得爱情的体验。

3高年级大学生的特点:1思想较为

成熟,自主支配意识强;2工作、生活

的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3关注毕

业分配。

16.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

几个方面:1.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2.大

学生的经济生活3.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和学生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两个

主要角色,高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

现了一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1.教师通

过知识的传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与此同时,教师的言谈举止也潜在地影

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变化,2.学生

的反应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一

定的影响。学生通过提问和与教师进行

讨论,可促使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

动,而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也会使教师

感到自身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现形式:1教育关系社会学意义上的,

表现为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而建立的

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心理关系,师生

间的认知关系,情感关系;3道德关系,

表现为履行各种的道德义务。关系主要

特点:1在社会学意义的高校师生关系

中。学生不再是被动角色,主体性和主

动性明显增强;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

立在和平民主基础之上

师生角色特点

2.师生相互期待作用

3.师生个性因素

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加强沟通

和理解;2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

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树

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宽容

不同观点

第8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包括教师和学

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包括教

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成的系统。就动

态结构而言,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

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

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要道德品

质的过程。

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

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要道德品质

的过程,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具有双边

性,目的性和中介性。

1.引导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2间接性,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

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3发展性,教学

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

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

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

验相结合,教学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

经验转化的规律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

力,发展个性相统一,又以培养能力,

发展个性为主的规律 3.专业知识教学

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

论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的

规律。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

性相统一,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规律

学生、教学

内容、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法,教学

设备器材等)

促进学

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包括自学能

力和科研能力);3培养正确的世界

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

质。

心,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

标的基本途径。

①独立性的增强,包括独立的预习和复习这些自学活动,以及阅读一些参考文献,并逐步过渡到一些学习内容主要靠自学②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表现在一是重视科学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分配,使他们能够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二是重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使他们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③学习的探索性增强。由于科学研究进入了教学过程,打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初步的训练,他们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索成分。4.学习实践性增多

是人们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已认识的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具有历史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制定目的是促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觉按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0.大学教学原则:⑴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应做到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应注意第一,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第二,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第三,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讲座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第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⑶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⑷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第一,在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在学科和专业方向等方面给个体提

供充分施展才能空间。第二,坚决按照

大纲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

进行教学。第三,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

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

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有个性特点

的智力结构。第四,利用选修课程,开

拓学生的视野。第五,帮助学习上暂时

有困难的学生。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原则。第一,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

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

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第

二,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

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

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

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以

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6)科学与科研

相结合的原则:1.在各门课程的教学活

动中进行,2.通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等教学形式来进行 3.在平时

教学活动中也可以达到科研训练的目

依据

教学过程规律;2考虑学生学习特点和

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3与高校基本任

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校教学特点。

12.高校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

相统一2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4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统一5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6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

则7系统性与偱序渐进的原则。

13.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即五条原

则全面考虑,妥善安排,灵活运用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

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

始顺序的总和。广义指学校有计划的为

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

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综合地组织,即从分料型和综合型的观

点来分料,可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

(中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

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从选课形

式上分为必修、限选和选修课程;从课

程课时数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

作技能又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型;根

据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又分

为显露(显形)课程和隐蔽(潜在)课

程。

1.专业教育

与通识教育相结合,2.以培养创新素质

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科学教育与人文

教育相结合。

开放向特征:是指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信

息与外界信息之间能够顺利的交流 2.

灵活性特征:是指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应

该具备自我调节机制,能够对不断变化

的社会需要随时做出反应 3.整体性特

征:(1)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各环节的整

体性(2)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的整体性(3)课程体系有关要素的整

体性4.可测性特征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

互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的比例关系:1普

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

科课程。普通课程虽然与专业没有直接

的关系,却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也是全面培养人才所必须的课程。专业

课程是集中体现某一专业特点的课程,

又分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课程。前者是

学习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后者则

带有较明显的职业倾向。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

把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东西教给学

生,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

量;选修课程比较迅速地把科学技术的

新成就、新课题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

于学生扩大知识领域,活跃学术空气。

也可以把不同专业方向及侧重的课题

内容提供给不同需要的学生,以增加教

学计划的灵活性。3理论性与实践性课

程。要克服轻视理论、轻视书本知识的

错误倾向,切实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

学,应该用较多的时间把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学好。同时,也要切实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理、工、农、医的各专业要搞好实验、实习、计算机应用、绘图和某些必要的工艺及有关现代技术的训练;师范要加强教学实习;文科专业要搞好阅读、写作、资料收集、调查研究和使用工具书的训练等。4大、中、小课程(课时结构)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制定的指导教与学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核心:课程设置。

遵循培养目标,实现德子智体全面发展原则,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3遵循理论与实际统一,注重培养能力的原则4,遵循统一性灵活性的原则,保证教学计划的适应性 5.遵循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性原则,保证教学计划的失音适应性

.

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11.教材(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和注释。

12.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套完整的教材,除教科书讲义等基本教材外,还应包括与

之配套的辅导教材。

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

求作为衡量的标准。

建设。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

途径,课程设置和一系列教学环节是组

成教学计划的主体,课程质量的高低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等,从

而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课程

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

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一

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

1课程教学梯队

建设;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3课程教学设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

设;4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

备;5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即教学

大纲、进度表等教学文件的制定,讲课、

答疑、辅导、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

节的组织实施等。

外部因

素:(1)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知识的急增(3)精神文明建设的

需要2.内部因素

变过去对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关系的

陈旧认识(1)改变过去围绕狭窄专业

来安排课程的方式(2)拓宽学生的基

础知识,组织统一的普通课程 2.新的

适应体制要求改变过去把课程看做互

不联系的学科堆砌物的陈旧观念,代之

以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 3.

新的适应机制要求课程逐步向多样性

方向发展(1)教学计划多样性(2)教

学大纲多样性(3)教材多样性4.新的

适应机制要求在加强普通课程的同时,

提高课程总体的有机构成

1教学大纲要富

有特色2教材要适应所处的时代发展

的需要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

科学 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能取

得一定的效果 6.拥有比较先进的能满

足教学要求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

建立各门

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

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

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

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1.按照科学

体系结构,完善课程内容 2.把握科学

机制,加强大学课程与生产技术的联系

3.确立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举,必修

课与选修课结合的课程模式

课程内

容综合化:包括(1)课程设置上的文

理工相互渗透(2)开设联合课程或综

合科目课程(3)开设跨学科或建立跨

专业的专业 2.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

化:比较常见的多样化途径有:(1)开

设充分的选修课,使课程种类多样化*

(2)运用新信息技术,使课程实施方

式多样化(3)开设自由研究课程使课

程形式多样化 3.课程性质的职业化:

(1)设立职业方向主修课或专业(2)

重视实际工作经验(3)加强课程中实

践教学环节4.课程方向人文化

第十章高等学校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概念: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

学形式,就是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

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和

安排的教学活动的形式

2.个别教学制: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

别传授与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优

点: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

教,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

极性,不足:教师教学效率低,相应的

学生学习效果差

3.班级授课制概念将学生按照一定的

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按照课

程计划中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时数

对全班学生组成的班级进行教学的组

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产生与发展19世

纪中叶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

教学论》中作了阐述。1862年创办的

“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1905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

在我国各级学校中普遍推行与个别教

学制相比,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同学之间

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

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3教学活动的场所程非课堂化和多样化4.网络的崛起和发展

1课堂教学(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2实验课的教学。实验课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势是直观性和操作性以及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环节:实验课

的准备、组织和课堂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总结)3毕业设计或论文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其他教学环节的不同在于独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按照其题目的产生方式、设计过程和内容过程的差别可分为:以工程机械或工程结构的设计为主的设计类题目和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论文类题目。

课、课后总结和布置作业。

备课是在对所讲授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7.备课的基本要求。

1.研究课程标准

2.钻研教科书有关章节内容做到“懂”、“透”、“化”

3.研究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收集与本学科

本课题有关的材料并加以精选和组织4.了解学生的一半特点 5.根据课程标准提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以及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6.拟定教学活动计划设计课的结构及进程

8.上课标准: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严密紧凑5.积极性高

9.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

进度进行教许,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诞生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二十世纪初推广到世界。优点:容易管理,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和

一定的教学质量,但不利于新的学科较快的进入高校,不利于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主动的进行学习。

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就是计算学生学校进程或学习分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是原苏联和东欧国见采用的主要教学管理制度。主要特点:1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以求在本专业内选择不同发展和专攻方向2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3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学分制的优点是灵活性好,缺点是容易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1实验课的准备2实验课的组织与课堂控制3实验报告的撰写4实验课的总结 12.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首先巩固加强学生所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某些薄弱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其次使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再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13.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撰写论文,正确对待他人研究成果)2.科学性原则(教育学生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进行调查研究)3.因材施教原则:对学生进行普遍指导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特点和差异给予个别指导。

14.教学方法概念: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法。基本要素: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以及工具。参与信息传递的主要是作为信息供体的教师和接受信息的学生。教

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并处于“激

发态”即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学生作为受体除暂处于低信息量外,还要通过外界处于高度的感受态即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反馈实际上是沟通师生间联系的一个逆向信息通道。

15.高校教学方法发展基本特点:1.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加强学习方法研究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4.教育方法的模式化.

16.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 特点:1.完整性 2.操作性3.个性4.简约性5.发展性

17.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由教

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2教师教的成分逐级减少,而学生自学的成分随年级增高而递增。3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如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等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和参观法等3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19.高校教学方法分类:(1)讲授法:教师借助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优点:1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的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较多知识,教学效率较高2成本低3通用性强4能寓思想教育于讲授之中,有较强的感染力。缺点:1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过多使用会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2以语言为媒介,学生不能直接体验这些知识3对记忆的影响较差。适用范围:内容:与事实有关的知识或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对象:低年级;教师:自信。思路清晰又能驾驭语言技巧的老师;环境:大规模班级 具体做法:1教师应事先做好准备,最主要的是理清思路。一堂课可分为导论、主体和结论

2

板书3了解学生,使需要传递的信息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4善于运用语调,运用语言技巧:言简意明、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5非语言

的表达方式 (2)讨论法是指以加深对所学内容认识、辩明是非或获得新的结论为目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发思维各抒己见以

取得共识的方法。在讨论之前,选好论题很关键。适用范围:内容:适合于应用概念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学生对象:高年级,班级气氛融洽;教师:善于倾听,回答细致准确能抓住重点;环境:小教室,心理上轻松积极参与讨论 组织讨论课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 2.

教师要善于控制讨论进程分配讨论时间 3.教师要及时的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3)自学指导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实验并通过思考和研究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特点:1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年级的升高而递增。

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4)调查方法:根据高等学校调查特点可分为社会调查和专业型调查,社会调查以国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专业调查是同一定学科教学相联系的。调查法的要求:1.调查的准备工作:拟定调查计划,规定调查对象范围。2.调查的实施:按照调查的方案设计,做好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外部协调工作

和材料整理工作。3.的总结: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对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调查报告。 20.教学评价的概念: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

21.教学评价的类型:1.定位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诊断性评价4.个体内差异评价

22.教学评价的意义:1.于定位教学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2.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做出恰当的教学决策。3.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得失改进教学.4.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改善学习。5.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3.当代评价的特征:1.评价范围广泛性2.评价主体多元性3.评价方法多样性4.评价功能多重性

24.高校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在功能上由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3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与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

习资源、教育开发职能和教育管理职能。学习者及其需要是教育技术关注的中心。

对教育决策的影响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3对高等教育、高教教学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2)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3)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

按物理原理分光学、音响、声像和综合媒体。必须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计算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1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智能教学系统,2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法。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包括:1有关网络的知识与技能为课程内容进行的网络教育和培训。2利用网络技术和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学习实践方式,形成一种传播速度更快和传播空间更大的新型教育方式。3由网络引起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模式等教育内部要素的变革和发展。 段,具有远程开放教育与虚拟学校的特

征,实现一系列高等教育功能的一种高

等教育形式。发展趋势:与传统大学一样,目前的网络大学仍然需要有一种基本的大学形式,包括招生、学籍管理、教育教学、考核评价、颁发学位等一系列完整的过程,具有学历教育的特征。同时,网络大学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达成高等教育的目的

①计算机辅助教学:把计算机作为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②智能教学系统: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综合教育技术。它以学生为中心,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过程,形成开放式人机交互系统。

③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教学的基础上

④多媒体教学法: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学习。

断活动,是对一种教学活动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既有联系区别,事实判断是客观描述,而价值判断的显著特点是客观性和主体性的高度统一。教学测量就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的描述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评价方法论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进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

结性评价是在进行活动发生后关于教

育效果的判断。

按教学评价的对象,可分为四个层次:

办学水平、专业水平、课程评价和学生

学业评价、教师评价

行为变化的评价。考试、测验是常采用

的测量工具。现代学业评价是以教育目

标为依据,衡量学生个体的发展是否达

到预定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

确定和表述待

考查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通过

随机抽样编制试题4实施考试、取得信

息5阅卷评分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和

对策

考试、考查、

答辩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领域又分为若干子层次:认知、理

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建立试

题库是实现现代化考试的需要。

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

环节、以及教学效果。要了解教师的为

人师表可采用民主测评法。

目的: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

教学评价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

段。作用:1导向作用,即通过教学评

价可以引导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教学

目的的实现为目标。2诊断作用,即通

过教学评价可以发现教学活动中所存

在的问题于不足,为教学活动的进一步

改进提供依据。3调控作用,即通过教

学评价可以教学主体按照教学目标的

要求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利于教

学目标的实现。4激励作用,即通过教

学评价可以更好地激发师生的参与教

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活动动力。

5发展作用,

即通过教学评价可以更好

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教学评价

的最主要的作用。

第十一章高等学校教科学研究与技术

开发

学研究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

途径。高等教育的发展、师资水平的提

高、教学内容的更新、传统专业的改造,

新专业的增建以及新型学科,交叉学科

的形成都有赖于科学研究的开展。因此

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研究是培养人才的

需要,也是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

必须置于重要的地位。

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

展的客观要求。首先,科学研究已成为

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

质量的重要途径。其次,科研直接影响

到学校的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水平。2科

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通过科

研及时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趋

势,介绍学术动态和研究方法,以开拓

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水平。通过科研了

解社会的需求,使讲课能够紧密联系实

际;同时,教师将科研成果及时地转移

到教学中来,为开设新的课程,或充实

有关章节作充分准备。通过科研,能强

调教师的科学思想和创见,能够展望学

科的前景并指出尚存的问题。3科研是

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参加科研是大学生获取直接知识

的渠道。其次,科研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再次,科研活动

能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强

他们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最后,

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重要手段。

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

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

的重要渠道。6.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

代化的基本前提。

2.高校科研的特点(优势)与不足:1

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

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的综

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相结

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3大学是进行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4信

息资源丰富,信息体统发达,能比较快

的掌握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

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5重视教

育科学的研究是高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1由于历史原因,高校科研

事业费一直缺乏,人力和物力的优势从

总体上还没有充分发挥2科研力量由

于缺乏强有力的凝聚力而处于散沙状

态3高等学校擅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

究,因人力和资金的限制,高校缺乏一

支专门从事把科研成果向商品转化的

队伍,以及支持这种开发工作的资金和

政策。

4.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社会经济

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2正确

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

系的原则 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

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

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

新的研究领域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

推广的原则, 6增强高校科研活力的

民主性和动态性原则。

(选

题和申请课题)二、科学实验阶段。(设

计、进行实验、寻找一般规律、检验和

完善假设、关系式、参数、原理)三、

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1科

研成果的审核(理论性成果、应用性成

果、发展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教学研

究成果和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

书)2研究成果的评审和鉴定。3研究

成果的登记、申报和报奖。4研究成果

的推广和应用。

应用性成果、发展性成果、阶段性成果、

教学研究成果、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教

科书

7.高校的教育科研内容:研究教学内容

和研究教学方法

8.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1理论联系实

际2注意理论的层次性3加强综合研究

9.大学生的科研指导途径1结合日常

的教学活动进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最

突出的特点是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大

学教学本身就带有科研性质,因此结合

教学活动是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的重要形式,(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科

研指导,即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结合课堂

内容与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针对性的

进行科研指导。(2)在实践性教学中进

行科研指导,参观,调查和实习都是进行科研指导的有效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

讲座或讨论会等2结合学

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毕业论文是在学生掌握了本专业全部知识、理论和技能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独立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和创造性有重要作用。

10.教育科研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是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认识过程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其实质式“探索未知,

创新知识”教育科学研在实施科教兴国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工程中发挥重要功能。大学教师通过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大学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人,塑造人的意识观念的教育活动。特点:1鲜明的阶级性2广泛的群众性3很强的实践性(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本质特点都体现在群众性上)目的在于启发和提高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1.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注意方向。2. 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地位和作用:1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2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规律2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3必须遵

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 1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2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世界观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4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5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二)日常的思政教育1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2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教育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4革命传统教育(三)按阶段安排思政教育内容1新生阶段2二三年级3高年级,如社会观职业道德和作风教育、毕业分配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2.三育人”(教师要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服务育人)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4.校园文化5.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6.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渠道。

7.大学生自我教育渠道。

认识;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2组织建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拔;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养和提高。3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强化学科研究;完善管理体系;优化队伍结构;讲究量才使用;政策落实到位;改革工作方式。

7.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1.高标准高要求2.适应快的变革 3.树立新观念新认识 4.超越思维定式.5.多元化多方位

8.市场经济条件下拓宽校园思想政教育新途径: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2.运用经济手段提供物质保证,3.动态管理,

跟踪服务。

9.系统的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哪些?

途径(通过正式的课程教学进行) 一 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1.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2.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 3.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二 日常的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1.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2.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教育 3.劳动态度和纪律教育4.革命传统教育

第十三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240页 1. 社会实践:是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

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过程。 特征:1规模大,影响大,发展快 2主线鲜明,中心突出 3社会性强,社会化迅速 4运行机制逐步成熟,日益走向“自我运动”。

可了解国情树立科学世界观2培养艰苦创业精神和脚踏实地作风3锻炼能力增长才干4.了解社会,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3.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的关系1目的的同一性,都为了培养学会僧2活动的主体有差别3所获得的知识的层次不同,实践获得知识感性、直接 4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别;

4.社会实践与科研的关系:1目的和结果的总体性一致2活动对象有差别3活动方式差别4活动环境有差别

5.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1政治思想

教育2国情、民情教育3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教育4心志磨练和个性养成教育5劳动和专业技能教育;

6.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别:1教学计划

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

践活动。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

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是为了配合一定

的教学过程而开展的,包括教学实验、

专业实习、军事训练、生产实习及部分

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教学外社会实

践一般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社团发

起、组织,有时学生个人也会自发组织

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考察、科

技文化服务、勤工俭学、社团活动等。

2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

会实践活动。高校一般都与社会行政社

区或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社会实践活

动基地,供大学生持续稳定地开展社会

实践活动。非基地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就

是泛指那些没有固定活动基地。3专业

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

7.几种主要实践活动:1军事训练2专

业实习3生产劳动(学农学工)4社会

调查5智力扶贫6参观考察

8.专业实习实质学校组织大学生结合

所学专业,到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去接受

基本技能训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

工作当中,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

技能的活动过程。

9.社会调查大学生带着一定的问题或

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的针对某一社

会问题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

某些问题深入分析以培养自己的实际

工作能力和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的一种活动形式。

智力扶贫是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

技能为贫困地区的人民服务

10.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1.

突出专业特点,发挥地方优势,开展内

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2.建立高度适

应经济建设的运行机制。(1.建立产、

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2.列入教学计

划,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3.建立

内外结合经常性实践的运行模式)

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

益兼顾的原则2.系统划分,分层进行

的原则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

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5.讲求

实效的原则

面临问题:1.大学生社会实践受新社会

因素的制约。2.社会实践活动受实践主

体---学生自身因素制约3. 大学生社会

实践活动受到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大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调控机制.

对策性思考: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

高社会对社会实践活动意义认识。2.

精心组织,努力消除影响社会实践活动

效果的消极因素。3.加强制度建设,努

力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制度

化.4.丰富实践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努力

推进社会实践科学化。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doc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 人才的社会活动。 3.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受高 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4、 制的改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 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 6.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7.在高等学校中,居中心地位的是培养人才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K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②教育的培养目标③实施 的途径 2、教育目的定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 4、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简答) ①德与才得关系②身与心的关系③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5、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及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要点有: ①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②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

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1)德育:即培养人的道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 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 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2)智育: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的教育活动。 (3)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 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高等教育四个理论的相应对应点: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将围绕 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二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教育观;三是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模式;四是平等与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 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3.为什么说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IX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 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4、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 种标准。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1题: 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 1895年创办的()。 A 、京师同文馆 B 、天津西学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清华大学 ?正确答案:B 第2题: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 ) A 、西方古希腊时代 B 、中国的殷商时代 C 欧洲中世纪大学 D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C 第3题: ()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 A 、政治体制 B 、经济体制 C 、文化 D 、人口 ?正确答案:B 第4题: ()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 A 、培养专门人才 B 、发展科学 C 、服务社会 D 、国际合作 ?正确答案:A 第5题: ()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手段 高 等 第1部分: 单选((30分)) 教 育 学 模 拟 考 试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正确答案:B 第6题:高等教育入学率()属于大众型教育阶段。 A 3%内B、15% 内C、15%^ 50% D 50%以上 ?正确答案:C 第7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 A、计划分配 B、双向选择 C、市场配置 D、自主择业 ?正确答案:D 第8题: 高校中师生关系一般不能表现为()关系。 A、工作 B、情感 C、道德伦理 D、特殊 ?正确答案:D 第9题: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青年和成年人,劳动职责也是多方面的。体现出大学教师工作的( )特点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效性D、协作性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

A、教师和学生 B、教育手段 C、教育方法 D、课程 ?正确答案:D 第11题: 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 A、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B、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C改革教学基本条件 D重视课程管理 ?正确答案:A 第12题:()是当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突岀的特点。 A、专业性 B、教学与科研结合 C学生学习的自主性D、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联系 ?正确答案:B 第13题: ()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 A、课堂教学 B、实验操作 C、毕业实习 D、毕业设计(论文) ?正确答案:D 第14题:学分制的缺点之一是()。 A、难以反映学习的质量 B、难以因材施教 C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难以发挥学生的特长 ?正确答案:A

高等教育学整理试题

选择 1.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专业性 p3 2.在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出现的时间是……三千年前 p15 3.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 p16 4.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定的标志是……太学的建立 p16 5.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行会性、自治性和……国际性 p18 6.欧洲中世纪大学实行专业教育,组织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的四大学科是……文法医神 p19 7.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洪堡 p24 8.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柏林大学 p25 9.在美国,1862年生效的旨在通过赠地建立学院,以培养农业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法案是……《莫利尔法案》 p28 10.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p29 11.“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首先提出这论点的是……威斯康辛大学 p29 1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的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服务社会 p29 13.最早确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国家是……美国 p29 14.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p32 15.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癸卯学制》,将高等教育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即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 p33 16.首开中国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通儒院 p33 17.大力倡导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是……蔡元培 p33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5年 p41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8年 p41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1993年 p41 2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p44 22.阶级关系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利益追求 p45 23.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因素是……政治 p48 24.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3 25.制约高等教育结构完善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4 26.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是……舒尔茨 p72 27.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提出者是……舒尔茨 p72 28.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新文化 p75 29.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复杂性 p87 30.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依据和……归宿 p89 31.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是……社会本位 p90 32.教育史上片面强调传授知识重要性的学派是……实质教育论 p93 33.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p93 34.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科类结构 p94 35.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的时期是……19世纪后半期 p96 36.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p102 37.高等学校专业具有“双重性”,即学科性和……职业性 p103 38.高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p114 39.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湖南高等教育学试题1含答案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考试类别(闭卷) : 题 号 一 二
8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 教学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C 两者相同 B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 不相干
( B

课程试题(A)
9 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 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三 四 总 分 评卷人 C 主管者 D 举办者 ( A ) A 办学者 B 管理者
( D

10 1632 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得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 号内。 1.现行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实行( D ) 。 A.校长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党委集体领导制 2 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服务社会 B 了解国情 C 培养学生 ) 。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C ) A 夸美纽斯(捷克) ; C 皮洛戈夫(俄国) ; 11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 A 主导作用 B 教师中心 C 辅助角色 ( B B 纽曼(英国) ; D 保尔森 ( 德国)。
( A D 咨询者 )

1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德、智、体诸育相结合; C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D 勤工俭学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B ) D 学习要求 ( C ) D 德育活动 ( D B 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D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 C ) )
3.以认识自然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是( A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13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叫做 A 培养目标 B 教育目的 C 专业目标
D.开发研究 ( C D 100% A 锻炼身体 B 艺术活动 C 教学工作 ) 14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了科学研究训练、 社会实践活动外, 最基本的是
4 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量化指标是毛入学率占适龄青年的 A 10%以上 B 15%以上 C 50%以上 ) 。
5 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B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15 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是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A 自主发展和建构的主体 6.在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 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 性评价 ( B D、体育 ) ( A) C 独立的探究性的学习者 16 广义课程是指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D 实践环节
7 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 B、教学 C、智育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1 页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2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 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 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获国家服务的人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一部分,它是依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 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潜在课程:过去也称“非官方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也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锯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位:是指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简答论述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教育规律 1、简述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生产性(5)教育的民族性(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发展(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 3、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答: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因素的相互关系。这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波澜壮阔。高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改革的丰富实践,为发展高等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学从多层面、多视角去审视过去总结的教育经验,寻找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宝库。这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为了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苦果,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到底,教育改革也迫切需要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联系,在宏观的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微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愈来愈密切。改革的实践使理论更新和发展,而更新和发展的理论又进一步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 第二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1、试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制约着目标的设定,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2)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价值)(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1)经济基础制约着高等教育(性质和规模,目的,内容)(2)高等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影响(三)高等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高等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目的和内容,决定领导权和受教育权)(2)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人去维护巩固政治制度,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舆论为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等教育学参考题 一、单选题 1、一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的直接源头是(C)。 A 雅典大学 B 古巴比伦“寺庙学校 C 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国“太学” 2、(D)是中国自唐、宋以来最主要的私学高等教育形式。 A 右学 B 国子监 C 辟雍 D 书院 3、(A)率先领导了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 A 德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英国 4、晚清设立的(D)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A 天津西学学堂 B 南洋公学 C 山西大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5、(A)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A 柏林大学 B 剑桥大学 C 牛津大学 D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6、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概念的当代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是(B) A 布鲁贝克 B 科尔 C 郝钦斯 D 弗莱克斯纳 7、(A)的颁布,推动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引导了美国大学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向。 A 莫里尔法案 B 退伍军人法案 C国防教育法案 D高等教育方向法 8、(B)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 A 培养方案 B 课程体系 C 专业设置 D 学制设置 9、(A)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A 教学 B 科研 C 服务社会 D 文化传承 10、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B)而展开。 A 学科 B 专业 C 课程 D 培养计划 11、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属于私立主导型的是(D)。 A 美国 B德国 C 荷兰 D 日本 12、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地方分权型的是(A)。 A 美国 B 日本 C 法国 D 俄罗斯 13、按照著名学者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A)为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等教育学》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 通才教育: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正当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但它代替不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专业: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层次结构:指不同要求和成都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知道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潜在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证实的教学进行,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着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位:是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成都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文化(狭义):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宗教、政治、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简答 (1)简述教育的本质; 社会制约性;历史性;阶级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 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扩展; 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学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 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 (3)为什么说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1.高等教育是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 2.高等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 3.高等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 4.激励作用。 (5)简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突出强调的素质培养。 1.要求具有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用于迎接时代挑战; 2.要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3.要求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 4.要求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5.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和理性; 6.要求具有国际意识。 (6)大学职能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社会经济发展; 2.科学发展; 3.大学内在逻辑。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学试题

此答案纯属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文化(狭义)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 3] 文化(广义)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4]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6] 社会本位高教目的观社会本位高教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 个人本位高教目的观个人本位高教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8]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学校性质和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学校之间的关系等。 9]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教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10] 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11]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 学科学科主要指学术的分类,即按科学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教材认为,它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13]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或基本准则。它属于教学的指导思想。 14] 课程(狭义)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 课程(广义)广义的课程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分为3部分:说明、本文和附录。本文是重点。18] 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给出理由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 二、答题注意事项 1、名词解释:概念解释,考的是概念的理解是不是规范?概念比较长,按照主 谓宾模式背诵记忆;可能四分一题,可以多答一两句,则更加长度,保证空间的合理利用; 2、辨析题:判断正误,说明理由;联系实际就要举例说明,要说专业术语不要 说别的;字迹整洁; 三、名词解释(精简版) 1、大众教育 西方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公民,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

极低。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大众受教育者分布广泛,而且高等教育种类、层次、形式出现多样化。 或: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成员,受教育者分布广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目的除了培养未来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国家政府虽然提供一部分高等教育经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学校数量多,与各种职业相对应的技术逐渐成为专门的学科,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 2、高等教育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3、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包含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4、高等教育目的p48 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试题库

高等教育学 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过程阶段的是()。D A.注意定向阶段; B.获得和保持阶段; C.练习和强化阶段; D.记录阶段 2、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 B A.实现素质教育;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加强理论教学; D.注重实践教学 3、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为了()。B A.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B.强化专业教育; C.提高审美情趣; D.提高人文素养 4、关于如何改变人文教育的落后状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B.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课程; C.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 D.在专业教育中补充人文教育的内容 5、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C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政治统帅论 6、“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A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高校培养目标; D.教育工作原则 7、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是一种()。B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核心课程; D.活动课程 8、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D A.教学目的; B.重点难点; C.导入新课; D.讲授新课 9、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A.郝钦斯; B.阿德勒; C.布鲁纳; D.贝格尔 10、主张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来选择,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核心课程的课程理论是()。B A.永恒主义课程观; B.改造主义课程观; C.科学主义课程观; D.结构主义课程观 11、教案编写的主体部分是()。C A.确定重点难点; B.选择教学方法; C.设计教学过程; D.教学反思 12、关于案例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D A.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B.扩大学生的实际知识; C.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D.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13、在我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C A.蒋梦麟; B.竺可桢; C.蔡元培; D.胡适 14、关于课堂教学的优点,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A.提高教学效率; B.增强教学的计划性; C.因材施教; D.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15、学校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考试; D.毕业论文(设计) 16、非课程性教学环节是()。C A.课堂讲授; B.习题课; C.军事训练; D.实验课 17、高等院校立足本校、服务本校而对院校自身进行的研究属于()。B A.质的研究; B.院校研究; C.行动研究; D.叙事研究 18、最早确立并实践服务职能的是()。D A.柏林大学; B.哥廷根大学; C.哈勒大学; D.威斯康星大学 19、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B.是"流"与“源”的关系; C.是教师的职责要求; D.是有机的统一体 20、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意义不包括()。C A.实现高校的价值回归; B.有利于引领社会反思; C.有利于教师潜心学术,为学术而学术; D.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21、最早提出以“学术自由”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举办高等学校的人是()。B A.苏格拉底; B.费希特; C.洪堡; D.范海斯 22、高校人事管理中一般不会采用( )。D A.待遇激励法; B.事业激励法; C.情感激励法; D.股权激励法 23、在高校战略评估中,主要采用( )。A A.自我评估; B.社会评估; 24、高校中实施的学生和教师国际交流项目体现了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C A.法治化; B.终身化; C.国际化; D.民主化 25、不属于我国北宋时期“天下四大书院”的教学特色的是( )。C A.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B.自由讲学; C.教师强调讲授法; D.自由听讲 26、若某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0%以上,则该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处于( )。D A.精英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B.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C.大众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D.普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高等教育学试题(AB卷)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 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A.雅典大学B.赫克迈大学C.阿资哈尔大学D.萨莱诺大学 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A.民族化B.地域化C.国际化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B.学缘结构C.学历结构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 A.享乐主义B.存在主义C.权力意志主义D.实用主义 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B.情理相融原则C.教管结合原则D.整体性原则 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 A.德国B.英国C.美国D.法国 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D.全校师生员工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制B.重视技术教育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 D.推行男、女同校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 A.个人本位B.经济本位C.社会本位D.文化本位E.知识本位 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 A.传道者B.授业解惑者C.示范者D.管理者E.研究者 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B.学历结构C.性别结构D.专业结构E.年龄结构 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B.理想性C.层次性D.开放性E.传统性 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B.从属论C.法德论D.智德论E.抵消论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精品文档)

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一种专业教育。受教育者具有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由专门机构实施教育;修完规定的课程即授予相应的学位、文凭或证书。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 2. 高等教育的目的: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把完成了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即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包括个人本位价值观、知识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 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知识本位:主张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社会本位:主张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3.通才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的教育。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重视知识综合性和广泛性。 通才教育的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型;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受影响。 4.专才教育: 5.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由说明、本文和附录组成。 6.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教学计划一般规定教学科目、学科的顺序、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学年编制与学周的安排。教学计划的构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和学时分配、学年编制。 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在不同的课程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课程有无具体明确的计划,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8.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活动形式。其基本形式有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