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河滩区土地利用优化与对策

黄河滩区土地利用优化与对策

黄河滩区土地利用优化与对策
黄河滩区土地利用优化与对策

黄河滩区土地利用优化与对策

摘要:黄河滩区是黄河汛期洪水行洪、滞洪、沉沙的区域,是黄河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工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滩区群众赖以生活的场所。黄河滩区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黄河滩区土地利用历史和现状对比研究,分析了滩区景观的变化,提出了滩区土地的优化方案,为滩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河滩区土地资源优化

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黄河滩区基本限于单一的农业耕作,土地利用与防洪之间矛盾突出。自建国以来,国家大力治水,使得黄河洪水的险情大为降低,滩地也逐渐成为两岸居民开发利用的对象。但以往的研究都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偏重于黄河的堤坝安全和黄河故道的土地利用,而缺少对滩区土地利用的研究。就河南境内黄河滩区的利用状况,对其加以分析,不但可以客观反映黄河中下游的情况,也可以更好指导滩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更好地维护河道的安全和保护人民的财产。

1. 研究区域概况

黄河滩区是黄河下游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从河南兰考县铜瓦乡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形成的。黄河下游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态复杂,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洪水威胁较大。黄河滩区由三部分组成:高滩,低滩和嫩滩。高滩区多为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从河南兰考县铜瓦乡决口改道形成的。低滩区是由于河势变化,塌滩及泥沙经多年反复淤积而成。嫩滩区与枯水河槽相邻,位置较低,中水时就要漫水。黄河滩区年平均气温在12.0~14.8℃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550~650mm。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68%。降水量年际变幅为400~900mm。土壤类型主要有:褐土,盐碱土,沙土。黄河滩区面积近3956 k㎡,占河道总面积的85%。滩区涉及河南、山东两省15个市,43个县,滩区内现有村庄2052

个,耕地2503 k㎡,人口约为180.94万。该文研究的区域为从花园口到高村这一段黄河的滩区。

黄河在许多河段,每年可以在几十公里内随意改道,在黄河摆动过的地方,留下了大面积黄河滩,土壤贫瘠,适合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在河滩上种植。在经过几年熟化的沙土上,小麦油菜也较为适宜。随着人口的增加,黄河滩也由有耕地发展为人们的居住地,而耕地进一步向河道逼近,中滩,甚至使嫩滩都成为田地,河流滩地的根本作用是过洪水,过度开发利用定会影响和道通畅,进而构成危险。

黄河滩区集中稳定的开发很困难,土地多为沙土,盐碱地,基础水利建设不足,以至于滩区很多土地形成“无水即旱,有水即淹”的局面。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粮食产量低而且不稳定。从总体来看,滩区的农业结构还仍然处于粗放型的自然经济状态。周期性的洪水灾害,也使得黄河滩区的各个乡镇以下几乎没有企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日趋严重的人地矛盾从20世纪中期以来黄河下游滩区普遍修筑了生产堤,一方面使得农业生产有所保障,但从长远来看,生产堤割断了滩槽间水沙交换的通道,大量修建的护滩控导工程也加重了水沙难以上滩的趋势,同时由于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量显著减少,河道淤积主要集中在生产堤之间的中水槽间和生产堤两侧形成了新的临背差,加大了主槽和滩地之间横比降。调查中,居民对生产堤的危害和拆除也能理解,最主要的是解决滩区居民的生活问题,很多居民也希望迁出黄河滩区,拆除生产堤,但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全部迁出滩区。

2. 土地利用情况基本分析

黄河滩地开发利用的过程可以用不同类型景观的面积变化来反映。长时间以来,滩地由于当地居民耕种,形成斑块面积较大的旱地景观类型。并且长时间存在,其次是河流景观类型,荒草景观类型,沙地景观类型,以及随着河流水量和河道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沿着河流两岸分布的滩涂景观类型,其斑块面积也较大。

[3]散布在这些斑块面积较大的景观类型中是斑块平均面积较小的坑塘景观类型,林地景观类型,稻田景观类型和建设用地景观类型:从1975年到2000年,旱地景观类型面积增大,从1003.38k㎡增加到1140.99 k㎡。滩涂景观类型面

积却由244.30 k㎡缩减到86.43 k㎡。河流景观类型面积却从171.50 k㎡缩减到107.92 k㎡,建设用地景观面积持续增加,由70.33 k㎡增加到158.43 k㎡。荒草地景观类型和沙地景观类型的面积随着河流景观类型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

影响而变化较大,分别由49.50 k㎡和47.23 k㎡(1980年)减小为16.42 k㎡和21.67 k㎡。林地景观类型和水田景观类型的面积基本不变,分别保持在30 k ㎡和6 k㎡。由此可见,旱地面积扩大了很多,其利用方式为耕地,建设用地翻了一倍还多,利用方式为生产建设,而林地和水田则没有增加。旱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河流景观和滩涂景观,由于人地关系的紧张,居民把大面积的沙地景观类型,荒草地景观类型等也开垦成为农业用地,滩地更接近黄河,滩区也成了广阔农业区,滩区土地开发利用呈现三个特点:

3.1 农业占地多。滩区总面积为1571.30 k㎡,2000年,旱地、水田、林地、草地、坑塘总面积为283.28 k㎡,占了总面积的81.67%,可以说开发利用得很充分。但农业投入少,土地报酬低。滩区基本以小麦为主,秋季为汛期,风险大,所以滩区农民不愿意大投入,同时土地本身质量不高,沼泽洼地,盐碱洼地,低平洼地很多,要么不适合种农作物,要么容易受洪害,农业占地多,却不多产。

3.2 易农用地开发利用不合理。现有农业用地中耕地比重偏大,达到

89.43%,林、牧、渔、副、园各业比重偏小,其中林业占1.95%,渔业占0.14%。从土地适宜性看,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单靠耕地很难从根本上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利用率。

3.3 土地经营规模小,土地使用制度不合理。土地经营几乎全是以户为单位,经营效益差。大约有八成的土地被分为不足0.5 k㎡的小块地各自经营,很难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已成为制约黄河滩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其次,土地利用不合理,滩区的耕地基本上是无偿承包,特别是一些居民随意将房屋建在滩区,由于缺少规定,由于黄河摆动而导致的南北两岸土地面积的变化,使两岸居民因争地而不断发生冲突。再者就是由于部分土地承包者家庭劳动力缺乏,或因不擅于经营农业,使部分土地经营粗放,土地肥力下降。

4. 改善土地利用的方向与对策

针对黄河滩地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的现状与问题,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应该是,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的标准,充分挖掘农业用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对土地的需求,为此,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5.1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是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工作。本区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大多与管理工作薄弱有关,所以要搞好本区土地利用,必须从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入手。

土地利用管理一般应着重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5.11土地利用监测:包括土地利用水平,土地利用经济效果监测和土地质量变化趋势监测等,当前主要任务应在土地详查的基础上搞好土地质量评价,同时建立土地利用监测系统,定期观察,测定土地利用和质量变化的情况,为适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采取有关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5.12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区域性总体规划,黄河两岸土地利用总规划。通过规划明确土地利用的方向,目标,制定各种农业用地的标准,协调土地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关系,确定农业用地的结构,规模,范围与布局,为实行土地计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2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坚持土地补贴使用

黄河滩区的土地使用也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体的土地使用制度,存在问题主要是每户承包土地面积小,且地块细碎,分布零散,不便使用大型机械。同时缺少土地流动机制,土地很难向“种田能手”集中形成规模经营,由于土地使用权没有明确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滩区农民对土地缺乏稳定感,因而不愿在土地上进行长期性投入,加上汛期和河道摆动等因素,发生土地争端时,没有法律依据很难解决,也加剧了土地使用权的不稳定性。这些都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提高。

要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于改革和改善土地使用制度,当前最重要的应抓好两条:一是进一步使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允许使用权在农民之间自动流动,以促进土地向劳动力充足,善于经营的农民手里集中,实行规模经营。土地集中到一定程度,形成类似农场主,农场,雇佣工人的模式。土地的拥有者以工人身份进行劳作,农场给报酬,国家给农场补贴。同河段两岸统一管理,由于汛期和河道摆动造成的损失由农场自己负担,与农民本身脱离直接关系,这样便可以避免由土地发生的争端。二是国家加大滩区农业补贴力度,充分调动滩区局面对滩区土地开发的积极性及开发力度,并且充分考虑到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对于要保护的湿地要充分给予保护。同时,地方成立监管小组,可以起到督促土地使用者重视土地集约经营,注意节约土地,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

5.21提高土地利用率,挖掘土地增产潜力

这是进一步开发利用滩区土地的重要任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211 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宜园则园,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将各种可利用的闲弃荒地全部开放利用。

5.212 改造“四低”,主要改造中低产田、低产果园以及养殖水面,使之由地产变中产。适宜种经济作物的耕地应在科学指导下充分推广经济作物。改造土壤,达到增产目的。对于滩区人为和自然形成的坑塘要充分利用,将其改造为鱼塘。低滩地的沙地受汛期影响,秋季不能利用。所以应充分利用春夏两季,种西瓜最为有利。

5.213 提高复种指数,即根据滩区内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改革的经验,合理安排作物在茬口推行间作,套种。

5.214 搞好农副产品资源内部转化,主要指采取各种神态经济循环模式增加农副产品。例如,利用作物秸秆、树叶和田间杂草等发展畜牧业,以增加畜牧产品,用畜粪作原料生产沼气,用沼气水养鱼,用沼气发酵后的渣泥作肥料或食用菌培养剂等。

5.3近一步调整农业用地结构,搞好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针对滩区内农业用地结构现状,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农业生产内在联系和维护农业生产系统的要求,本区农业用地结构调整方向应该是:稳定耕地和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努力扩大经济作物和园、林、牧、渔各业用地的比例可以调整为80:6.8:6.8:1.2:0.8:4.4。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比例可调整为78:22,森林覆盖包括农田林网不应低于20%。在此基础上搞好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更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农产品的需要。20%的覆盖率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植树造林,制定完整的政策来支持:

5.31以落实林业产权制度为核心,政策驱动,领导推动,调动滩区广大群众在高滩、外堤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如河南开封、兰考县把集体所有的宜林“八荒地”(路、河、沟、渠、荒滩、荒地、荒沙岗、荒坑)拍卖、租赁、承包给滩区群众,对于林地给予补贴,林由人护,护林有偿,调动群众栽树护林的积极性。

5.32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工程。滩区以砂纸土地为主,风沙大,没有高标准的农林网无法保障庄家的收成。农林网能遏制风沙危害,减轻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沙区生存环境。根据山东曹县气象局资料,农田林网化后的近10年与70年代比,全县相对湿度提高了0.8%,大风日数减少48%,风沙日减少70%,对小麦的干热风基本消除。5.33以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农林复合经营,实现生态目标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如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果、林粮间作、林菜间作、林菌间作、林草间作、林下养鸭、种苗业等项目都极具价值推广。

5.4搞好农副产品加工,实现土地多次增值

黄河滩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应以粮食加工,油料加工,饲料加工,果品加工,畜产品和木材加工等6大系列为主,相应地发展其他工业。在经营方式上,力求与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及商业外贸结合,建立各种类型的农工商贸经济实体,其空间布局,应注意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尤其注意与乡村城镇体系的规划布局相结合,以形成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和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乡村工业体系。

6.结论:通过对黄河滩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滩区以前和现在各种景观面积变化的研究,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科技农业、生态农业、二

者有机地紧密结合,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应该是黄河滩地现代农业发展宗旨,也是保护黄河、合理开发黄河滩地走出的一条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形势下黄河下游滩区建设的机遇与模式

新形势下黄河下游滩区建设的机遇与模式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黄河下游滩区避洪工程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就平阴县黄河滩区安全建设项目取得的成就予以解析,探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黄河下游滩区建设的的机遇与模式。 关键词:黄河滩区建设模式新农村城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也曾给我们带来无数灾难。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2013年1月1日起,《黄河下游滩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是黄河治理进程中新的里程碑,更是“搞好黄河下游治理”、“搞好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的具体体现。随着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黄河下游滩区避水工程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黄河下游滩区避水工程建设的模式值得探讨。 1 黄河下游滩区的基本情况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河势游荡多变,主流摆动频繁。河道比降上陡下缓,输沙能力上大下小,泥沙沿程淤积,河床逐年淤高,形成地上悬河。人民治黄采取“宽河固堤”的方式,在两岸修建堤防,利用宽阔的河道滩地调洪削峰、滞沙淤滩,让黄河洪水回归“宽缓而不迫”的状态,有效减少了黄河决溢灾害。 黄河下游堤距上宽下窄。高村站以上河道堤距5~20km;高村~陶城铺是从游荡型向弯曲型转变的过渡型河段,堤距一般为2~8km,河槽宽0.6~1.3km;陶城铺~利津堤距0.5~4km,河槽宽0.3~1.0km,属弯曲型河段,堤距较窄。黄河两堤之间广阔的滩地成为黄河洪水泛滥时行洪、滞洪、沉沙的重要场所,对消减堤防防洪压力、确保下游两岸人民生民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的滩地一直分布着村庄,居民多从事农业生产。统计数据表明,河南、山东两省的滩地内,共有15 个地(市)、43个县(区)、1 924 个村庄,生活着180 多万人,存有耕地375 万亩。为了生产生活,滩区群众修建了生产堤。 2 黄河下游滩区避水工程建设的历史进程 1954年,中央拨款在北金堤滞洪区内修筑围村堰、避水台,以利在滞洪时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河南修筑护村堰345个,山东修围村堰243个,避水台、急救台42个。 为解决滩区经济发展与黄河滞洪沉沙之间的矛盾,1974年国务院决定“从全局和长远考虑,黄河滩区应迅速废除生产堤,修筑避水台,实行‘一水一麦’,一季留足群众全年口粮”的政策。从1974年起,黄河下游群众开始修建避水防洪工程。主要表现为自建的孤立房台。房台多有群众自发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尺寸大小、高低各异,布局散乱,单体性强,占地面积大、抗洪能力差。群众在认识到房台建设标准不能满足避洪要求时,就在原有房台基础上拆除房屋,重新加高房台,重新建房。正如有的地方老年群众反映,他们一辈子都在和洪水抗争,不断加高房台、翻盖新房,把一辈子的精力和积蓄全部用在了建房上。被动与洪水抗争,不但解决不了人们避洪安全的根本需求,反而加重群众了生产、生活负担,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来,在政府的鼓励、扶持下,群众填垫房台间的道路,将单体房台连成一体构筑成村台。村台抗御洪水的能力比单体的房台大为增强。 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亚行贷款项目—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滩区建设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的一部分。2005年,平阴县实施的《黄河洪水管理亚行贷款项目——山东平阴滩区安全建设工程》是本项目的一部分。 3 平阴县黄河滩区安全建设项目实施进程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补充课程) 【课标解读】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基础主干知识】

2.中游做好 工作,采取 措施与 措施相结合,以 综合治理。实行 综合发展。 3.下游做好 ,继续巩固 、 河道与河口,建设滞洪区工程和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兴建小浪底水利枢纽,为缓解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实行 ,如 水利工程。 【能力提升】 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开发整治的重点河流之一,读“黄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1972年以来,黄河下游已有21年断流,断流的时间和断流河段的长度逐年增加。70年代平均断流河段的长度是242千米,90年代增加到400多千米。90年代以前,一年之内断流的月份不超过3个月。进入90年代,一年内断流最多达227天。据统计,199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8亿元。”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问:“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解释,通过 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黄河是北方河流,其中游河段形成东西对称水系,常使河水在七、八月份 , 严重,河流的 量剧增;春季在 、 河段易形成凌汛。 (3)历史上有“黄河百害,唯富河套”之说。上游的宁夏、河套平原由于 形成了富庶的农业区。“害”主要发生在它的 河段,消除水害的主要措施是中游 和下游 。 (4)沿河地区资源丰富,按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构想,开发 资源,为兰州发展化学、冶金等多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 资源,在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发展高能耗工业。 (5)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近年来黄河发生断流现象的主要原因。 (6)综合治理黄河,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流域界线 水利枢纽黄河流域示意图 a b c d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黄水政[1993]35号)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来源:黄水政[1993]35号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日期:93-11-29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防洪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发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水利部“关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的通知”,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开发水利水电、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跨河、穿河、跨堤、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污口等建筑物,厂房、仓库、工业和民用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以下简称建设项目)。 一、审查权限 第三条在水利部划定的河段河道管理范围内实施建设项目审查,必须按照下列权限,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干支流审查权限划分为:(一)黄河干流托克托(头道拐水文站基本断面)以上河道,支流湟水(含大通河)、皇甫川、窟野河和渭河耿镇桥以上(含泾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审查;兴建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报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审查; (二)黄河干流托克托至禹门口区间河道管理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地方河道主管机关审查,抄黄委和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核备; (三)黄河干流禹门口以下,左岸至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至陕豫两省交界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黄河小北干流山西、陕西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四)黄河干流左岸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陕豫两省交界处至三门峡大坝保护区,渭河干流耿镇桥以下至吊桥工程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陕西、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五)黄河干流三门峡大坝保护区至西霞院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六)黄河干流西霞院至黄河入海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及各类穿堤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或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七)支流沁河紫柏滩以下至入黄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审查;紫柏滩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八)黄河北金堤滞洪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 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 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 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 作,良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 技术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 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2017年度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进展情况

2017年度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进展情况 编者按:1月17日,省滩区迁建专项小组办公室向省政府呈报了《关于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龚正省长、李群常务副省长、于国安副省长分别作出重要批示。龚正省长批示:“很好。保质保量持续推进。在强化产业支撑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现将报告全文予以刊登,请各成员单位按照省领导批示要求,抓好迁建工程推进和产业发展谋划工作。 关于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自8月11日省政府召开全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启动滩区迁建以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成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将滩区迁建作为重要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统筹协调,健全推进机制,狠抓督导落实,压茬梯次推进五类迁建工程,各项工作蹄疾步稳,进展超过规划预期,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滩区迁建工作进展情况 (一)外迁试点进展迅速。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和省政府批复,2015-2016年我省开展了两期滩区迁建试点,其中,东平、鄄城2县一期试点已于10月份建成并搬迁入住,惠及滩区群众5019人;东平、鄄城、梁山、平阴4县二期试点总投资5.3亿元,已完成投资3.5亿元,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预计2018年7月份搬迁入住,涉及群众8068人。外迁安置试点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为全省滩区迁建工作摸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二)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根据省编办批复,11月1日,省发展改革委组建滩区迁建推进组,承担省推进黄河滩区专项小组办公室职责,从发改、财政、

国土、住建、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抽调8人,集中办公,全力攻坚。省直各成员单位都明确了牵头处室和工作人员,涉及的7市17县(区)成立了专项小组。其中,济南市批复组建滩区迁建推进组,编制8人,淄博市成立黄河滩区脱贫迁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3人集中办公。13个县(区)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初步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体系。 (三)支持政策陆续出台。省发改委制定印发了滩区迁建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项目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等3个办法,确保迁建工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省财政、国土、住建等部门先后印发实施税费减免、用地保障、社区建设等政策文件,有力支持了迁建工程、产业培植、就业创业等各项工作。26个省直成员单位结合滩区实际和部门职能,在新村建设、两区同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编制完成专项规划或方案,初步构建起“1+N”规划政策体系,既让群众“挪穷窝”,也帮助其“拔穷根”,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四)筹资渠道更加多元。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16.87亿元,已于11月底前分三批拨付到位,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针对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收益滞后,资金暂时性缺口较大的问题,各地积极探索多渠道筹资模式,取得较好效果。如济南章丘区利用旧村复垦土地指标招商引资,引进中国建筑集团、正大集团实施“两区同建、两企跟进”城镇化项目,缓解先期垫资压力,强化产业同步发展支撑。东平县积极对接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获得4亿元政策性贷款授信,是我省滩区迁建工程的首笔政策性支持资金。 (五)项目推进超过预期。截至2017年底,28个新建村台工程实施方案全部通过黄委复核,已开工18个,完成投资2.7亿元;42个外迁安置社区实施方案全部完成市级批复,已动工41个;筑堤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已报黄委审核,正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协调出具济平干渠复核意见;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围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容的调查例如,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良 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技术 工作,要有规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黄河滩区土地利用优化与对策

黄河滩区土地利用优化与对策 摘要:黄河滩区是黄河汛期洪水行洪、滞洪、沉沙的区域,是黄河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工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滩区群众赖以生活的场所。黄河滩区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黄河滩区土地利用历史和现状对比研究,分析了滩区景观的变化,提出了滩区土地的优化方案,为滩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黄河滩区土地资源优化 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黄河滩区基本限于单一的农业耕作,土地利用与防洪之间矛盾突出。自建国以来,国家大力治水,使得黄河洪水的险情大为降低,滩地也逐渐成为两岸居民开发利用的对象。但以往的研究都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在以往的研究中偏重于黄河的堤坝安全和黄河故道的土地利用,而缺少对滩区土地利用的研究。就河南境内黄河滩区的利用状况,对其加以分析,不但可以客观反映黄河中下游的情况,也可以更好指导滩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更好地维护河道的安全和保护人民的财产。 1. 研究区域概况 黄河滩区是黄河下游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从河南兰考县铜瓦乡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形成的。黄河下游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河道形态复杂,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洪水威胁较大。黄河滩区由三部分组成:高滩,低滩和嫩滩。高滩区多为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从河南兰考县铜瓦乡决口改道形成的。低滩区是由于河势变化,塌滩及泥沙经多年反复淤积而成。嫩滩区与枯水河槽相邻,位置较低,中水时就要漫水。黄河滩区年平均气温在12.0~14.8℃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550~650mm。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68%。降水量年际变幅为400~900mm。土壤类型主要有:褐土,盐碱土,沙土。黄河滩区面积近3956 k㎡,占河道总面积的85%。滩区涉及河南、山东两省15个市,43个县,滩区内现有村庄2052

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 - 黄河网

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四年三月

前言 无定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流域地处内陆,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降水稀少且主要集中于汛期,降水以暴雨为主,水资源利用难度较大。流域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煤、油、气、盐等矿产的主要富集地,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流域初步建成榆横工业区、榆神工业区、纳林河能源重化工基地、定靖工业区以及南部工业区等多处能源化工基地,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及输沙量最大的一条支流,是黄河下游淤积泥沙的主要来源区,由于流域缺少统一规划,各类开发活动缺少监督管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治理;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事纠纷突出;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局部河段水环境污染严重,未来水环境压力巨大,水资源保护监测、监督管理能力薄弱;还需进一步控制入黄泥沙、完善拦沙水库体系等,流域存在的问题使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产生矛盾,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防治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高流域防洪能力,促进流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黄河水委员会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及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 第一章流域概况 (1) 1.1 流域概况 (1) 1.2 流域功能定位 (2) 第二章流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 2.1 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4) 2.2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 2.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9) 2.4 水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9) 2.5 环境敏感区调查 (10) 第三章规划分析 (11) 3.1 规划概况 (11) 3.2 规划协调性分析 (15) 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1 水文水资源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 4.4 社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8) 4.5 拦沙水库环境影响预测 (18) 4.6 流域环境问题发展趋势影响预测 (19) 4.7 环境敏感区影响预测与评价 (19) 第五章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与跟踪评价计划 (21) 5.1 敏感目标保护影响减缓对策与措施 (21) 5.2 水环境影响保护对策措施 (21) 5.3 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对策措施 (22) 第六章评价结论 (23) 6.1 规划调整建议 (23) 6.2 综合评价结论 (24)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40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7.04%,比2005年增加0.09%;全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7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58%,比2005年提高0.18%;其他用地面积调整到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比2005年降低0.27%。 规划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0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6.82%,比2005年降低0.12%;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32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92%,比2005年提高0.52%;其他用地调整到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9%,比2005年降低0.39%。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适当扩大园地面积,保持林地资源优势,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一)耕地 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为17314.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16%,期间耕地增加2183.49公顷;2020年耕地总面积16864.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89%,2006~2020年间共增加耕地1734.01公顷。 (二)园地

到2010年园地面积为97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期间园地增加4731.70公顷;2020年园地面积为9833.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2006~2020年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三)林地 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2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06~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 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1069.00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1061.69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确保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各类建设用地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规划期间,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城镇工矿用地 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6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5%,期间增加面积144.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18.20公顷,占用耕地65.30公顷;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86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2006~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410.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400.40公顷,占用耕地181.56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详细]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概要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工作.通过60多年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水沙情势的变化,以及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转变,现有流域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本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研究制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的总体部署,研究提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水利部的工作部署,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会同流域九省(区),在全面开展现状评价、深入研究论证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于修编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0年5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2010年9月水利部将《规划》送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区)人民政府征求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2011年9月,环保部与水利部共同召开了《规划》环评篇章专家论证会;,水利部主持召开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规划》通过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会签;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该《规划》. 1. 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包括内流区 4.2万平方千米).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七月

1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304km2,河南境内1228km2。 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为此,水利部2011年12月印发了《关于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前期项目任务书的批复》(水规计【2011】640号),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沁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 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山西省为12304 km2;河南省为1228km2。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地类转换技术方案

附件: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地类转换技术方案 一、目标任务 1、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对应关系,对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进行地类转换,将更新调查《全国土地分类》过渡分类(以下简称旧分类)转换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的新分类(以下简称新分类)。 2、地类转换中具有“一对一”(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和“多对一”(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对应关系的可直接转换;“一对多”(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关系的情况要进行标识,然后进行详细内业核实,需要外业核实的要进行补充调查;最后修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地类码和数据字典,对转换后的成果数据进行统计汇总、表格输出和成果分析。 3、对2005年度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按《关于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43号)文件要求修改前后的两套数据库成果,分别进行地类转换和成果汇总,最终都要根据变更调查数据,将汇总成果修改到2007年10月31日统一时点。 二、作业基础和技术依据

作业基础: 1、以2005年10月31日为时点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 根据《关于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43号)要求修改后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 2、2006、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 技术依据: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4-2007 3、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6-2007 4、《全国土地分类》(试行)(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 5、《关于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43号) 6、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技术细则(试行) 三、技术路线 以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成果为基础,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对应关系,采用属性连接的方法,进行地类转换;“一对多”关系的情况要进行标识,待逐一进行核实、外业补充调查后确定;然后修改土地利用数据库地类码和数据字典,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汇总、表格输出和成果分析,技术流程如图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城镇以外农村各级范围内各种地类的种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村(组)土地权属界线,居民点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事、企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的界线;查清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利用状况,满足土地统计的需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编制土地利用图件的需要。 2.土地权属调查查清楚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各部分土地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的需要。 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和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准备阶段分为: 方案准备为了证明调查条件的基本具备,省级土地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国家的调查方案,报请国家级调查领导机构审查。 组织准备 1建立领导机构土地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调查工作,涉及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所需的技术人员要十分专业,因此在进行调查工作之前要解决领导和组织问题。 2 组织专业队伍因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良 好的专业队伍是保证调查质量的基本条件。 3 技术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强、质量要求高的技术 工作,要有规范的作业方案,详尽的技术规程或细则。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任务要求和技术规程,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条件,拟定工作计划。 仪器及用品准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应配备必要的仪器、文具和文具用品。 资料准备其中资料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收集、遥感资料的收集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资料的收集。 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卫)片等影像图片为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

惠济区黄河滩区存在问题与对策

惠济区黄河滩区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黄河滩区是黄河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削峰、沉沙滞沙、蓄滞洪水的作用。人民治黄以来,国家对黄河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视。但由于投资、技术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至今未从根本上解决滩区群众的防洪安全和经济发展问题,人民生产、生活仍受到黄河洪水的威胁,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人水还不能稳定的长期和谐相处。本文以惠金河务局黄河滩区为例,就惠金河务局黄河滩区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谈几点看法,以实现辖区内黄河滩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开发现状综合治理措施惠金黄河滩区 1 惠金黄河滩区基本情况 郑州市惠济区黄河河段从邙山提灌站进入辖区,流经古荥、大河路、新城、花园口四镇(办),从马渡进入金水区。河道长33km,堤防长25.172km,两岸相距10 km左右,居黄河下游的上首,河流从此冲出峡谷,进入平原,呈扇形陡然展宽,比降变缓(纵、横比降在1/5000、1/7000左右),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系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惠济区滩区总长度约26km,总面积7.4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73万亩。滩地经过数十年耕作平整,整体上处于一马平川状态,滩地内无引水渠和比较明显的串沟,滩区生产道路和滩区迁安道路一般都与滩地持平。惠济滩区内有古荥镇孙庄和黄河桥村2个行政村,常住人口0.20万人,金水区滩区内

无常住人口。另外滩区内还有中小企业和旅游景点流动人口0.10万人,滩区内高程88.57~95.95m。 2 滩区安全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黄河下游河道为复式河槽,两岸大堤之间既有滩地(分为高滩与嫩滩),又有河槽。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滩内居住有大量的人口。由于受汛期洪水漫滩影响,滩区人民生活比较贫困。由于黄河特殊的水沙条件,治理难度较大,因此致使滩区的综合治理开发受到制约和影响。 2.1惠济区河段黄河滩区安全设施现状 2.1.1滩区内没有避洪设施、不存在就地避洪和可固守的自然条件。 2.1.2缺少专用的交通运输工具:群众自备的交通工具承载能力较差,行进速度慢,大规模、短时间撤迁极易发生抢道和堵塞现象。应增加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储备,确保关键时刻能迅速执行撤退指令。 2.1.3由于滩区信号不好,部分地方手机可能会无法接收到信号,给及时撤离带来不利影响,若出现通讯中断,将请求地方架设临时线路,保持通讯畅通。 2.2滩区综合治理开发存在问题 2.2.1 洪水威胁依然存在。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上大型洪水”基本得到控制,而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2.7万km2无工程控制区产生的洪水仍是黄河下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简本) 前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经济开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曾经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黄河又是一条多泥沙、多灾害河流,洪水泥沙灾害严重,历史上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的问题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治理难度大,洪水泥沙威胁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利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布置开展了全国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结合流域防洪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开展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意见,反复征求了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意见。2004年11月,水利部组织召开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邀请各方面专家、

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规划》进行了审查。在进一步征求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对《规划》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报请国务院审批。国务院于2008年7月以(国函〔2008〕63号)批复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本《规划》在总结以往有关规划、研究成果和黄河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收集及勘测,获取了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泥沙、地形、地质资料,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结合新的形势及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对黄河防洪减淤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洪标准进行了全面复核,提出了防洪减淤规划布局,以及防洪减淤工程和防洪非工程重大措施。为今后20年黄河流域防洪减淤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加强黄河水文化建设

加强黄河水文化建设,促进黄河事业和谐健康发展原创于:2010-10-1509:58:00 标签: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它不仅是一条雄浑壮阔、润泽万物的自然之河、生态之河、生命之河,也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文化之河!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开发黄河、利用黄河、保护黄河,并与黄河相依相存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培育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黄河水文化,它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精神,不愧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和奇葩,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旗帜,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今天,我们走进了历史发展的新时代,黄河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大好机遇,又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形势喜人、形势逼人,任重道远。大力弘扬黄河水文化、发展黄河水文化,繁荣黄河水文化,是时代的呼唤,是亿万黄河儿女的热切期盼,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对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和谐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健康之河,加快实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促进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肩负起建设黄河、保护黄河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加强黄河水文化建设,积极践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加快实施文化兴黄、科技兴黄、人才兴黄战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黄河、善待黄河、爱护黄河的良好氛围,着力构建与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及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完善流域水工程体系、水沙调控体系、水电开发保护体系,流域规划体系,水法规保障和水行政执法体系、人才保障体系、科技创新体系,防汛抗旱减灾救灾保障体系、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保障体系、现代化的流域综合管理体系、水文化开发与保护体系,大力增强流域的综合防洪减灾能力、水资源调配和管理能力,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切实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健康发展。 1、加强黄河水文化宣传教育,为黄河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营势造场 黄河水文化具有信念认同、心理认同、机制认同、行为认同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能力等诸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力量、科学力量、信仰力量和精神力量。目前,黄河面临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既有自然客观因素,也有主观文化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问题,不仅需要采取行政、科技、工程等手段,更需充分发挥水文化的巨大作用,从文化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观念和思维、对策和方略、方向和目标、措施和行动,转变治河观念,调整治河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加强黄河水文化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各种水文化教育活动,广泛宣传黄河的历史和发展变化,普及黄河水文化知识,充分展示黄河古代文明成果和现代治黄成就,展现黄河风貌,弘扬黄河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水观和河流伦理观,增强全社会的亲水、节水、爱水、保水意识和水危机意识、生态文明意识,让更多的人走进黄河、拥抱黄河、了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第一部分基本概况 1.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概念 为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9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99号)的要求,XX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下简称更新调查)指在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并借助遥感影像图等现势性较强的数据资料,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按照不小于详查的调查比例尺度,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次全新的实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和所有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这是对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更新的调查。 1.2.目标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新任务,通过使用现代测绘、卫星遥感、GIS、GPS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速度、减轻调查强度,客观、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现

状及其动态变化状况,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保持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和数据的现势性,全面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准确摸清XX县土地资源家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等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提供基础。本次更新调查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构成和分布,实现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实地相一致,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奠定基础。 2、通过土地更新调查真正实现新旧土地分类的转换,使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都统一到新分类中去,发挥土地分类在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中的作用。 3、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提供基础数据。 1.3.更新调查范围及地理概况 1、更新调查面积 XX县面积约3125.39平方公里,辖XX个乡;XX个国营农场。涉及1∶10000国际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153幅。 2、地理概况 XX县地处长江中游平原南端,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南依长江,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临湘县一衣带水;北枕汉水支流东荆河,与仙桃、潜江市隔河相望;东滨洪湖,与洪湖市共水同渔;西搀荆沙,

浅谈黄河滩区的迁安

浅谈黄河滩区的迁安 发表时间:2018-10-01T16:01:14.0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作者:邱辰晏洋 [导读] 摘要:黄河滩区长期备受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黄河滩区长期以来受特殊地理环境和国家防洪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条件恶劣,有很多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贫困村,常常形成连片贫困地区。郑州黄河河务局中牟黄河河务局 摘要:黄河滩区长期备受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黄河滩区长期以来受特殊地理环境和国家防洪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产条件恶劣,有很多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贫困村,常常形成连片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和法律法规不允许在滩区建设永久性设施等限制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对保障黄河防洪安全、促进滩区群众脱贫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黄河滩区的迁徙和重新建设,我国一直都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改变和安置。以范县镇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为例,该项目迁建搬迁区域为范县陈庄镇东宋楼、邢庙。2个村庄,占地498亩。从建国以来就备受地理环境条件制约,发展滞后,群众生活条件恶劣,其成功迁建对提高黄河滩区的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很重要了生活保障。 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责任大于天。范县防和沿黄乡镇防指专门成立了黄河滩区迁安救护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县民政、卫生、交通、河务等县防指成员单位为县黄河滩区迁安救护领导小组成员,由县防指指挥长任组长;各沿黄乡镇防指指挥长为乡镇黄河滩区领导小组组长。各级迁安救护领导小组下设前方搬迁组和后方安置组,其成员从各级防指成员单位抽调组成。各级政府逐级签订迁安救护责任书,在各级防指的领导下,实行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的迁安救护责任制,按照“乡对乡、村对村、户对户、人对房”四对口原则,实现县、乡、村逐级抓,一级抓一级,逐级明确岗位、责任、任务,真正把每一户、每一人都落到实处,切实组织好滩区群众的迁安救护工作,确保有计划、有秩序地完成迁安救护任务,沿黄乡镇对黄河滩区人民群众进行详细的登记造册,给每户群众发放迁安救护安置卡。迁安救护卡标明了迁出村及对口安置村的村庄,迁出户的人口数量,迁出及安置的乡(镇)负责人、村队负责人、户主等相关人员姓名和联系电话等内容,做到了迁安救护时群众明白、安置有序、人员不遗漏,能够有条不紊地迅速安全转移。 ‘三图十表’,可以使大家一目了然的开展迁安救护工作,确保迁安救护措施到位,提高效率,“三图”:一是“东明县黄河滩区迁安救护示意图”。该图把范县黄河滩区居住的590个村庄位置、距黄河大堤距离里程、主要撤退道路和安置道路名称、撤退和安置道路在黄河大堤位置桩号、以及迁安救护村对村、户对户对口安置情况、迁出与安置乡镇和村队责任人人员名单以及通讯联系方式予以显示,同时以不同颜色把黄河三个滩区和沿黄乡镇进行了标注,并且辅以表格和图例说明。二是“范县黄河滩区群众迁安救护组织网络图”。该图从滩区迁安救护指挥长、副指挥长、成员单位部门以及迁出乡镇和安置乡镇负责人、迁出村庄和安置村庄人数和负责人予以显示,并且以不同颜色展现,使人一目了然。三是“范县黄河滩区搬迁安置运用流程图”。该图以花园口站出现10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洪水为例,在东明黄河滩区漫滩进水前,实际考虑滩区迁安救护运用流程情况,从洪水预报发布、指挥长和成员单位有关人员到迁安救护指挥部办公、发布迁安救护命令,各个成员单位(部门)按照迁安救护责任职能划分开展工作,到实施滩区群众具体搬迁,本着横到边、纵到底、涉及滩区外迁工作内容范围全覆盖以及考虑极端因素等方面,用图示予以展现。“十表”分别是“范县黄河滩区基本情况统计表”“范县黄河滩区洪水淹没损失预估表”“范县黄河滩区群众迁安计划表”“范县黄河滩区迁安救护责任人统计表”“范县黄河防汛和滩区迁安机关团体备料落实统计表”“范县黄河滩区迁安救护队伍统计表”“范县黄河滩区迁安救护车辆统计表”“范县黄河滩区迁安救护船只统计表”“范县黄河滩区迁安救护所需帐篷统计表”“范黄河滩区迁安救护主要撤退和安置道路统计表”。“三图十表”细化了各个流程工作内容、要求、方法步骤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确保范县黄河滩区群众迁安救护措施到位。 黄河滩区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生态环境较差,土地经济能力不足,但长久以来却一直承担这拦截储蓄洪水、削减洪峰、排泄洪水以及沉沙减淤等等及其重要的作用,为滩后的稳定和建设提供了及其必要的保证。但目前滩区仍然常常收到洪水的侵袭,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滩区的人民经济发展缓慢落后,河势不得到控制,人水共处的局面不得到改变,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就很难得到改变。并且滩区迁安道路标准低,满足不了迁安的需要。尤其是滞洪区内地势低洼,一遇到大雨就很容易造成内涝。国家近几年来为黄河滩区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也将滩区的搬迁和补偿纳入了重要的政府工作。由于黄河滩区的地理位置,所以防洪问题是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那些可投资项目,因为担心洪水的侵袭不愿意到这里投资,担心投资收不回来。政府则鼓励投资者进行投资,并相应的解决防洪的问题。广泛宣传和大力弘扬滩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出台综合改善滩区群众的民生问题,加宽对投资者的政策。另一方面,滩区人民是以农业种植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农业产业链条短,当地百姓以种植和出售粮食作为经济支柱,即便是近几年来发展了林业经济和特色农业种植项目,但由于缺乏技术上的支持和规模上的等级,也不能够给农民带来经济上的改善。 长远来看,解决滩区群众的防洪安全,促进滩区群众脱贫致富,与全省人民同步实现小康,实现治河与惠民的有机结合,其根本出路在于滩区居民外迁安置。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显著提升,滩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城镇及二、三产业就业,群众的生活方式发展深刻变化,为迁建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探索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迁建办法,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为滩区居民搬迁移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意义。滩区迁建的成功有利于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滩区长治久安,实施居民的迁建不仅仅是彻底解决了贪权群众的防洪安全的问题,而且能够为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的体系创造出条件。有利于加快滩区群众脱贫致富,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实现居民迁建拓展滩区群众致富空间,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促进滩区民众进入小康社会。有利于增长耕地后备组员,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通过搬迁后原有村庄的占地复垦,滩区地的综合整治和现有耕地的地力大幅度提升,能够增加有效的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的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有利于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百万滩区群众搬迁与县城、重点镇相结合,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另黄河滩区由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是黄河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作用。实施居民迁建,建设沿黄生态涵养带,促进滩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湿地恢复,形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屏障,为维护区域生态稳定和平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基础保障,加快滩区安全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王科新.长平黄河滩区滩建安全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中国水利学会,2013.13.16 【2】左萍.黄河下游滩区居民外迁可行性分析[J].人民黄河,2011.33(10)11-13 【3】郝金之.黄河山东段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补偿政策解析[J].人民黄河,2007.29(2):17-1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