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阜阳市简介及历史文化典故

阜阳市简介及历史文化典故

阜阳市简介及历史文化典故
阜阳市简介及历史文化典故

阜阳市简介

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西、北与河南为邻,东与亳州、淮南两市接壤,南与六安市以淮河为界。东西长162公里,南北宽128.5公里,全市总面积99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5万亩。全市辖临泉、阜南、颍上、太和4县和颍州、颍泉、颍东3区,代管界首市,下设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办事处,41个乡,124个镇,总人口800.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5.79万人,农村人口624.60万人。

阜阳市属于汉族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为回、满、壮、苗、侗、彝、白、傣、朝鲜、蒙古、维吾尔、达斡尔等民族。阜阳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史,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的新石器时代,颍河、涡河沿岸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部落群定居。西周、春秋时期为胡子国、沈子国和陈国焦夷地。战国属楚。汉置汝阳县,为汝南都尉治。东汉曾封阜阳侯国于境内,阜阳之名始于此。北魏孝昌三年(527)始置颍州。此后1421年间,历朝历代在此设道、府、郡或县。民国37年(1948)8月解放,置阜阳专区,辖阜阳、蒙城、涡阳、颍上、太和、临泉、凤台7县,亳州、界首市2市。1950年增设阜南县,1964年增设利辛县。1977年凤台县划归淮南市,2000年6月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省辖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划归亳州市。

阜阳市为冲积平原,地貌平坦,一望无际。地势西北略高,东南低洼,地面高程18~43米。淮河、颍河、洪河、茨淮新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阜阳是中华民族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历史遗迹、

名胜古迹、革命史迹遍布全市。景观有文峰塔、奎星楼、管鲍祠、刘崎庙、资福寺、颍州西湖、南湖公园、张庄公园、楚都巨阳古城址等。欧阳修、苏轼这两位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分别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2月和宋仁宗元祐六年(1091年)8月出知颍州,任太守。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辞官后归隐被自己盛称为“民淳松简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的颍州。后人为纪念颍上管仲,修建一座管鲍祠。兴于唐,盛于宋的阜阳颍州西湖,曾被苏东坡称赞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欧阳修也发出了“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的感叹。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13公里处,湖面面积5.74平方公里,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岛,岛中有山。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AA级风景区。阜南县润河湾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龙虎尊,是国家一级文物,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的赞赏。

阜阳区位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境内,与漯阜、睢阜、淮阜、商阜铁路一起,使阜阳成为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全国六大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连接东西南北,形成了阜阳这个中国铁路新枢纽,阜阳被誉为大京九枢纽城市,年客流量达300多万人次,经阜阳枢纽发运的货物,可直接通过天津港、连云港、上海港出海,也可直抵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阜阳机场按4D级建设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信设施,可全天候使用,能起降波音757,麦道90等类型飞机。公路以阜阳为中心,105国道和省道为骨架,辐射全市城乡、通往毗邻省市的公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界首-阜阳-蚌埠高速公路、合肥-阜阳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形成“十”字型布局。水运十分便捷,淮河、颍

河等十多条航道可下长江、入海,是中原通往华东的水运要塞。阜阳已经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

阜阳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这里地处黄淮海平原,在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交界处,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适宜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盛产小麦、水稻、红薯、棉花、玉米、大豆和水果、蔬菜、薄荷、中药材等,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基地和山羊板皮重点产地。农业科技含量逐年提高,现已初步形成食品、中药材、蔬菜、传统工艺品、水产品、林产品、水果、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系列的产供销一条龙体系。太和县薄荷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贡椿远销海内外。颍上县水产养殖、立体种植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阜南县会龙镇的辣椒行销全国。阜阳作为全国名列前茅的秸杆养牛大市,正逐步形成良种繁育、黄牛养殖、饲草饲料、疫病防治、肉类加工、皮制品加工等下多个链条组成的黄牛系列开发体系。境内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蕴藏也十分丰富。阜阳农剩余劳动力200万人,还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之一。

阜阳市具有特色的阜阳小吃有很多,比如:连老大坛子肉,用小沙锅做容器,腊菜炖红烧肉,配米饭,肉浓香略带腊味。陈怪咕卤肉,鲜肉在盐水里泡,加上十二味中草药的特殊工艺,肉味香头足,有鲜有嫩,每天只售二十斤。老温面条,老温的面条功夫在汤,号称百年老汤,每天煮两只鸡,加一点肉,放入那个经年不清理的汤锅里,面条里点缀着鸡丝,少许肉块。白和尚牛羊肉,配方极独特,牛肉切得像纸

一样薄而不碎,能将很小的一块切成一大碟,牛羊肉汤配地锅馍。三鲜面,面条手工独特,做法与一般手工不同,师傅在面板上方的墙上掏洞,将擀面杖的一端放在洞里,另一端用来压面,所做的面条入口有质感。特色的包子、蒸饺、蒸包子和蒸饺的笼壁是用东北的一种草制作而成,底下铺有藕叶,蒸出的包子、蒸饺清香怡人。四味元宵,在一锅里同时放入芝麻型、桂花香型、花生香型及肉香型的汤圆,味道丰富而且互不串味。另外,还有狮子头馍、烤方肉、油炸盒子馍、各拉条等。

阜阳投资环境优越,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阜阳经济发展软环境日趋完善。在不断强化自身,改造“硬”环境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建设宽松的“软”环境,广揽合作伙伴,诚招天下贤士。阜阳市大胆借鉴和采用沿海、沿边、特区出台的优惠政策,被誉为“内陆特区”,先后制定了《关于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引进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和信息的文件。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治理经济环境,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敞开式办公、阳光式操作、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树立了政府行政服务新形象。近几年来,阜阳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一批水、电、气、路、桥为重点的基础工程,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邮政电信业飞速发展,电话、多媒体通讯、网络服务等业务覆盖城乡,程控电话、移动通信位居全省胶列。金融保险业日渐活跃,机构遍布全市。宾馆酒店布局合理,富丽堂皇,为海内外客商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海关、商检、口岸的建成,为阜阳融入世界构筑了新的平台。阜阳潜力巨大,前景美好。丰富

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优越的环境,使阜阳得天时、占地利,有着发展的大好机遇。阜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开拓进取,提出了“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建设皖西北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优化一产、强化二产、繁荣三产”的经济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招商资优惠政策,治理经济环境,为海内外客商来阜投资创造广阔空间和良好条件。如今阜阳正以新的姿态,积极营造皖西北乃至豫鲁苏皖边缘地区的交通营运中心、商贸中心、加工业中心、农副产品供应中心、物资储备中心,使阜阳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光汇点,辐射周边地区的皖西北中心城市。

勤劳淳朴的阜阳人民,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到阜阳参观、学习、考察。

颍上八里河简介

下面我对颍上八里河风景区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颍上八里河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八里河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颍上县南部的八里河镇,主园区“世界风光”、“锦绣中华”、“鸟语林”、“碧波游览区”,占地3600亩,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交通便捷,设施齐全。

主园区“世界风光”微缩了世界名建筑希腊宙斯神庙、法国雄狮凯旋门、德国柏林众议院、美国大峡谷、荷兰风车、巴黎圣心教堂、北海白塔等;天鹅湖碧波荡漾,鱼欢鸟鸣;湖心书画长廊雕工精细,玲珑剔透;柳堤绿柳飘逸,婀娥多姿,一派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座落在“世界风光”园西侧的“游乐场”设施齐全,可让人充分品味或惊险或舒适惬意的多种意境。游泳池深浅各异,跳台高低不等,任你选用;“惊险刺激,极具挑战魅力;儿童乐园几十种电动玩具,让儿童乐不思返。

“锦绣中华园”集东方建筑艺术之特色,融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苏式园林,小巧奇绝,古色古香,白雀寺庙殿宇轩昂,古朴厚重,九天瀑布飞帘溅玉,气势磅礴,百龙亭下,绿柳掩映,清莲濯水,人民丰碑,高耸入云,气势雄伟,张公山上,长城逶迤,曲径通幽,登顶望远,景区全貌尽收眼底。

“碧波游览区”占地3000亩,你可过长城,走铁索长桥,登临湖中群岛,观河马、鳄鱼,逗群猴嬉戏,看神龟蟒蛇,同时还能观赏到蒙古野驴、新疆野马、蒙古骆驼、海豹、狗熊、长颈鹿、黑天鹅等众多珍稀野生动物。汉民族文化村,截取了汉民族在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片段,集中展现了当地汉民族六十年代以前栩栩如生的生产生活画面,一定会使你惊

讶不已。湖中湖北侧白塔南面的百米天然浴场,是你展示游技、沐浴阳光的天然乐园。

“鸟语林”内树木假山、曲径水池以供鸟儿生息,这里鸟类近百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绿孔雀、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丹顶鹤,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天鹅、鸳鸯、白枕鹤、灰鹤、白鹇、白额雁、秃鹫等,进入鸟语林,鹦鹉会向你问候,画眉歌声婉转,松鹤翩翩起舞,鸳鸯戏水玩耍,黑天鹅彬彬有礼,孔雀、火鸡开屏争艳,驼鸟争相奔走,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锦鸡的美丽华贵,天鹅的洁白无暇,秃鹫的刁悍凶猛,小鸟的缤纷羽毛,八里河鸟语林是一个人鸟共乐的天然场所。

八里河风景区是依托自然原始资源的湖泊水域型风光,以湖光水色见长,是大自然恩赐。自然景区田园野趣,光顾八里河有回归自然、反璞归真之感。目前,景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500万元,解决社会就业2600余人,旅游业已成为促进该区域发展的先导产业,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八里河风景区无处不风光,无景不迷人,是您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最佳去处。

阜阳的人文历史

阜阳和安徽其它地市一样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

阜阳春秋为胡子国,据传胡姓发源于此地双古堆.战国为楚国地,太和的巨阳是楚国都城遗址.秦置汝阴县,邓杲聚众起义,后为刘邦大汉天下的开国功巨.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汝阴郡.北魏孝昌四年{528}年置颍州,颍州从此为阜阳之别称.南梁以后又叫胡城.颍阳.清丘等县名.唐时复叫汝阴县,后为颍州,其中初唐时也侨置信州,宋政和六年[1116]由于是龙飞之地置顺昌府,其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少胜多的精点战役"顺昌大捷",城东颍坷三角洲北的万人山,传说就是金兵的尸首垒起的阜丘.金为颍州.至元二年[1336]省汝阴县入颍州,汝阴从此在史书中消失.明为江南省颍州.洪武六年[1373]毫州隶属颍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颍州府,始设阜阳县,阜阳之名始于天下.1948年曾短暂设置阜城市,1975年于城关及郊区设县级阜阳市.1996年撤地设地级阜阳市,辖三区颍州颍泉颍东.1997亳州阜阳分治结束了六百多年一家的历史.

文峰塔:

文峰公园文峰塔位于阜阳城中心干道颍州路附近。近史志记载,因奎星楼不高,文星不太显露,所以当地文风不振,功名不多。康熙三十五年(1796年)于此建文峰塔,以振兴阜阳文风。塔为全砖结构,七层八边形,高31.8米。各层有塔心室,一层独为一室,北门为阶梯入口,有盘旋梯道贯顶。一、三、五、七层四方有四券形门;二、四、六层,在

南、西、东三面各有三门。塔为密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桅,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顶部起脊挑角,三叠珠式宝剑,由铁制五叉刹杆贯串攒尖,造型朴素庄严。文峰塔与奎星楼,都建在城之东南方,即巽方。《山海经图赞》说:“地亏巽维,天缺乾角”。阜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洼,据《颍州志》记载:堪舆学家认为东南洼而地轻,地气外溢而难出人才,须建塔以镇之。《易·巽》说巽象风:“随风,巽”。疏去:“风既相随,无物不顺”。按儒学家说法,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称“文峰塔”。文峰塔既与“文”相关又极富道教色彩,该塔一些砖雕,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长寿鹿、灵芝草、龙、凤,有文人祈求的鲤鱼跳龙门,还有阴阳鱼图案。这对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心理和阜阳历史等方面都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宝贵资料。总之,这类塔属于旧时所谓风水塔。

奎星楼:

奎星楼奎星楼,位于阜阳市老城东南城墙交结处,又称拐角楼。据传晴日登楼可望霍山,故旧县志又称“望霍楼”,俗称“三篷塔”。原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州赵世相扩建南城所建敌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全砖结构,三层六边形,通高9.93米,叠涩出檐,起脊翘角,结顶饰铁制舞凤,六角制铜制响铃(1981年重修时改铁制铃)。凤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有瑞应,故顶饰具有传统文化性质。奎星楼三层均室,但互不贯通。一层朝南开一半圆形券门,二层一门四圆形券窗,三层南门楣额为“奎壁联辉”。“奎”、“壁”、“斗”均属二十八宿星座。“奎星”是二十八宿中白虎七宿的首宿,因其“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援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说。《春秋元命苞》更认为汉字起源也与奎星有关,说

苍颉“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历代名画记》说:“奎有芒角,下主辞章”。由于古籍中常把奎星与文字、文章联系在一起,所以历代文人都崇拜奎星,各地为之建楼奉祀,以祈祷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

阜阳名胜——大寺街

阜阳市人民医院东侧的这条宽不过四米的街,可是

大大有名,叫做“大寺街”,因街上有一千年名寺“资福寺”而得名。在阜阳人的通常称呼里,“资福寺”就是大寺。

进入资福寺大门,迎面便见其前殿,也就是“天王殿”,上书“资福禅寺”四个大字,内供佛像;进了中殿,就到了“大雄宝殿”,内悬历代名人题书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大雄宝殿供三尊佛像,即药师、释迦、弥陀。当记者进人时,十余名僧众正在暮鼓声中诵经礼佛,大殿内香烟缭绕,气氛庄严。时有信徒来殿内参拜。进人后殿,便是“地藏殿”,供有地藏菩萨。另外,在其北侧,是藏经阁。在几间大殿的四周,是斋房、待客室、僧房等附房。据记者观察,这几座主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三层架梁,层层有斗拱,雕梁画栋、飞檐挑爪、屋脊雕龙、各具特色,建筑艺术水平很高。

“如今的寺院是2001年翻修的。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寺里会来大批信徒进香,香火很盛。”寺里一名僧人这样告诉记者。据市宗教局副局长康剑介绍,资福寺始建于宋仁宗嘉格年间(公元1056 -1063 年),至今已经近干年。其后,历经战火及劫难。抗日战争时期,日机炸阜城,大殿上中了一枚炸弹,被炸开了一个大洞;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74 师为了负隅顽抗,不顾古刹文物的重要价值,在大殿顶上修了一座碉堡;文化大革命中,资福寺内大小佛像尽毁于“造反派”的斧锤之下,仅阜阳土产公司当时就收购净铜3900 多公斤,寺内所藏经卷,也在文革中被焚烧。70 年代末期,寺内房屋因年久失修先后毁坏,后仅存破漏大殿和藏经楼,院内空地先后被一些单位和市民挤占。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寺内几无香火。

1995年,原县级阜阳市对寺内住户进行了房屋拆迁工

作,并对该寺大宝殿和山门进行修复。2001年经僧众信徒再次翻修,才成为今天的这个模样。

如今,在大寺街上还有一个菜市,每天熙熙攘攘,与寺内相比,恍如隔世。在这条街上倘佯,许多街坊邻居对资福寺的来龙去脉说不准了。只知道,资福寺叫大寺,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说,从前它的规模很大,大约近万平方米,大殿也高,与当时家家户低矮的草房形成鲜明对比。现在,这条街上也不乏居民小楼,资福寺东侧的“一人巷”正在开发,一个融现代化与民族特色的商住建筑群将与资福寺交相晖映。

欧阳修八次到颍州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名臣,一代文宗,官司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曾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府。他一竽除在京城辅佐朝庭外,曾“放逐流离”(《宋史欧共体修传》),历任十余个大小州府郡县的地方官职,其中八次来到颍州并终老在这片古老的土

地上,与颍州结下了一世不解之缘。

欧阳修初到颍州的时间,正史不见记载。据刘德清《欧阳修传·结缘颍州》说“(修)当年贬知滁州,途径这里(反映颍州)”扒推测,他第一次到颍州的时间应在北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深秋。当时,欧阳修从定州望都县(今属河北)出发,至十月二十二日到达滁州。在到达滁州之前的某一天。39岁、风华正茂的欧阳修路过颍州,而且初到颍州就遇到一段奇缘。据赵令田寺《侯鲭录》卷一云:“欧公闲居汝阴时,一(歌)妓甚颖,文忠(欧阳修谥号)歌词尽记之,筵上戏约,他年当来作守。后数年,公自维扬果移汝阴,其人已不复见矣。”后来,欧阳修与同僚们共饮西湖之畔,并种杆瑞莲,栽种黄杨,继而题诗助兴,想起当年之约已成空谈,叹曰:“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阴乍合时。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啼禽似与洲人游人语,明月闲撑野艇随。每到最佳堪乐处,却思君共把芳卮。”43年后,苏轼出知颍州,见诗笑曰:“这是杜牧‘绿叶成荫’那样的句子啊!”相传晚唐诗人杜牧做宣州暮僚时,在出游湖州(今属浙江)途中,爱上一名女子。14年后,当他出任湖刺史寻访这位女子时,方知该女早出嫁并已生儿育女,杜牧怅然赋诗曰:“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苏轼听笑,正是欧诗中含有“绿叶成阴”的意思。但刘说和赵说在时间上不其吻合,这种传说未必就可全信了。

权知颍州府

欧阳修第二次到颍州是在北宋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因在扬州长任上“目疾为苦”自请改知颍州以“求颍自便“。不管他当时出于什么目的和原因自请颍州,历史的年轮已把刻进了颍州的编年史,这一年,他43岁。自当年二月十三日再次跳上颍州这块热土,到次年七月一日改知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他这次任知颍州共一年零四个多月,其中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美谈。

一是举家迁颍。欧阳修一生仕宦飘零于京洛楚淮河三河之间,所到之处,孙男弟女必举家随迁。特别是这次到颍任职,他那六十九岁高龄,身体一向多病的老母携儿孙一同前往,因旅途劳顿,到七月间,就病病倒了。从欧阳修给好友村衍的两封书简中,可知欧阳修此时的心境。其一曰:“孟秋犹热。……慈母垂老,赢病厌厌。身世斯,国恩未报,每以自念,概然兴叹”。当时,颍州长的医疗条件很差,甚连个像样的朗中和中药铺子一时都难找到,致使母病一拖到冬季才有好转。因此,另一封书简曰:“自秋以来,老母卧病。。郡既僻小,绝无医药,逮冬至之后,方得渐安。”此时的欧阳修,既要处理文具府政事,又要调理医治母病,真是忠孝难两全啊!看着满头银丝年近七旬的老母,想想自己目前的处境,欧阳修感叹世事变迁,有《梦中作》一首: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世换,酒阑无奈恩客家。”“棋罢”一句说的是严明时王质入山采樵,见二音子对弈,便轩斧旁观。童子给王质一枣核的东西含在嘴里,不觉饥饿,一盘棋下完,童子催归,王质一看,自己的斧柄已经朽烂。欧阳修借此喻光阴飞逝,沧海变成桑田,充分表达了他当时一种曲折而复杂的感慨之情。这一年,欧阳修最小的儿子欧阳辩(字季默)在颍州出生,乳名“和尚”。

二是赋诗赞颍。当时的颍州长府,据史书记载,不算名都望郡。但此地农业开发较早,水路交通便捷,加之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平日里论据不闭户,道不拾遗,好一派安闲静谧、自给自足的田园风光。再加上城西北方圆十余里的颍州西湖与泉河想交江,像一汪明镜,镶嵌在颍州长大地上,成为当时方圆二百公里范围内一处绝佳的自然景观。大文豪欧阳修,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也留下了许多赞美当地自然风光的诗词文章,但像他这样以《采桑子》

十三首,前十首都以一个“好”字总的喝起,如“轻舟短棹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联间歌咏颍州西湖景物风光的,却极为罕见。他的两首描写颍州西湖春色和人们到湖上洲春景象的《尝溪沙》词,读来清丽自然又余味不绝。其一曰:“堤上洲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又一曰:“湖上株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滑净无尘。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这两面三刀首小诩,即景写情,生动地描绘出西湖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乐,船湖桥水、花饭店云天尽入画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风神之美。

三是萌生留颍之间。颍州长方便的交通,消磨睥民风,富饶的特产,温和的气候,深深地吸引着欧阳修。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与对比后,他遂萌了将颍州作为退休后定居和终老的故地。他在《思颍诗后序》中说:“皇佑元年春,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此后若干年,他多次因途经颍州,把颍州作为自己的“藏拙”、“藏缩”、“归计”之地。有一次,他请求皇上批准他距离颍州长较近的寿州任职,目的就是“惟寿近颍,亦便于归计尔”。特别是晚年,他连篇累牍多次上书要求提前退休归隐颍州,并在颍州购置土地田产、益房增屋、添置家什,而且把三个儿子的家都安在颍州长,以便于将来归老之后有所依托。清·赵宏恩《江南通志》云:“(欧阳)辩,字季默,修之少子。子瞻(苏轼)《在颍》诗云:‘风流犹存有三欧’盖指伯和(欧阳修长子欧阳发)、叔弼(三子欧阳)、季默(四子欧阳辩)也,兄弟俱家于颍。”

归颍守丧

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三月十七日,欧阳修母亲郑氏夫人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官邸病逝,享年72岁。当时,欧阳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因为人磊落,办事公平,民间俚语称之为“照天蜡虫”。灯仁宗正要召他返朝任职却正碰上其母病逝。宋朝规定:朝庭官员父母去世,需除服守丧三年。欧阳修是出名的孝子,这时的他一点也不敢怠慢,急忙交割了府司事务,护抚母柩赶回颍州守制。这是他第三次,而且最长的一次踏上颍州长土地。

欧阳修对母亲的感情十分深厚,对因医疗条件太差未能及时治愈母疾十分内疚。这在他日后于京师遇见当朝名医潘景温,相见限恨晚的诗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在《赠潘景温叟》的诗中说:“相逢京洛下,使我惊且嗟。七年慈母病,庸工口伊哑。恨不早见君,以乞壶中砂。”当年的遗憾今天只能以孝道来弥补,为母亲一葬之事,欧阳修真是费尽了心机,事无巨细忙碌而又苦恼。到底安葬在哪?何时安葬?用他自己的话说:“大事惟此,固难容易。”原先,他想趁秋凉气爽扶母丧南归,与共父亲合葬在一起。但因担心误了已经选好的日子,便将母柩暂时权厝在城郊乡下的寺庙里,等竺明年南下。次数年春天,考虑到子孙都居住在此,为日祭祀方便,遵照阴阳先生的说法和指点,在颍州城西40里选取一处棺地。但欲葬又止,最终还是决定不悖常理,将母丧南下故乡与父合葬,以尽子孙之孝。就这样,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反复思考,至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七月十五日欧阳修一行扶护母柩由水路离颍南下归葬,当年冬瓜由陆路返回颍州长继续守丧。次年(公元1054年),丧服期满,复旧官,赴京师。

居丧期间,欧阳修在“水往陆还,奔驰劳苦,身体十分赢弱的情况一,仍做了几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削繁就简,整理苏舜钦文集凡15卷;二是作《集古录目》八九十篇。《宁史·欧阳修传》说“(修)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继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

在颍州长,欧阳修考证金石铭文字,纠正史传讹廖,开创了我国古代金石学之先河。三是删定早年自编的《五代史》初稿,成74卷。他在给梅圣俞的信中说:“闲中不曾作文字,只整顿了《五代史》,成七十八卷。后来几位知已文友多次催他付梓成书,欧阳修因治学严谨,恐有讹误,始终秘不示人。直到神宗熙五年(公元1072年)八月十一日,即欧阳修病逝后十九天,朝庭“诏颍州令欧阳修家上修撰《五代史》”。(《宋会要·崇儒五》)就这样,这部书才得以“私撰官刊”书面世。居丧的欧阳修还拿来出家传旧物《七贤画》,为之作序并示儿孙瞻仰。早年欧阳修父亲在蜀为吏,至清至廉,不治一物。去职后仅有绢一匹,画为“七贤图”幅。

奔颍悼友

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七月二十八日,王回在颍州病逝享年43岁。王回字深甫祖籍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徙居颍州,是宰相公亮的外甥。嘉佑年间进士及第后,任合为亳州卫真县主簿,称病不赴仕,辞官归隐藏,退居颍州。耸治学以欧阳修为楷模,对史传姓氏之尤为精通。欧阳修皇佑年间编撰《欧阳氏谱图》,嘉佑年间考订《集古录》,以及撰写《新五代史》,编篡《新唐书》等,常常折节下问。如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欧阳修《与王深甫论州谱帖》曰:“惠借颜氏谱,得见一二大幸。前世常多丧乱,而士大夫之世谱,未尝绝也。自五代迄今,家家亡之,由士不自重礼俗苟简之使然,虽使人人自求其家,犹不可得。”书中欧阳修阐发了他对士族谱牒的观点,得出时下谱牒所以绝亡,不能为继,不怪他人,“由士不自重礼俗苟简之使然”的结论。信中,欧阳修还觉悟地告诉王回,“昨日大热,艰于检寻”。做学问真不容易啊!师友情谊,溢于言表。后来,欧阳修虽地位上升了,但荐贤举能的热忱毫不减退。入值枢密院不久,他上奏举荐王回,称先赞他“学行纯固,论议精明,尤能晚传姓氏之书,可备顾问”。他保举王回召试馆职,声称日后行为若与荐举不符,甘愿同罪受罚。正当朝廷刚刚颁发王回的任官敕命,决定起用此人的时候,却传来王回溘然去世的噩耗,欧阳修哀悼不已,决定亲赴颍州长送葬。他在《祭王甫文》中写道:“念昔居颍,我壮而子方年少,今我老矣,来归而送子于泉。”白发人送黑发人,此情此景,欧阳修痛惜英才早逝之心昭如日月。这次奔丧,是欧阳修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丧服期满离颍赴京10年后首次返颍,也是他一生之中第四次到达颍州府。

假道颍州

欧阳修在京城为官十余年,以辅弼大臣身分躬于政事,虽殚精竭虑,不敢稍有怠疏,仍避免不了朝廷上下尔虞我诈的世态炎凉。先是以韩琦和他为首的“中书派”与以司马光首的“台谏派”发动“濮议”之争而获罪一批朝廷大臣;而后又因“帷薄案”事连长媳吴氏而遭人诬告;监察御史刘庠则以“紫袍”事劾奏,说他“服(紫袍)于大丧(英宗丧礼)之中,尤伤礼教”。如此等等,在不同和度上离间了他与皇帝的关系。连遭不测的欧阳修,失去了在朝为官的信心,决心离开朝廷,远走郡县,于是连上三表,恳请出知外郡。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二十四日,欧阳修罢工参知政事,除观文殿学士,转刑尚书出知亳州。闰三月二日,枢密院颁发欧阳修统辖亳州戌兵军令。他便立即辞别神宗,要求绕道过颍少留,得到了皇帝的恩准。这是欧阳修一生之中第五次到颍州。

关于这次赴颍的原因,他在给曾巩的信中说:“某昨假道于颍者,本以归休之计,初未有涯,故须躬往。……所以少留者,盖避五月上官,未能免俗尔。”北宋民俗,五月是“恶月”,民间有禁忌,有“六斋”,驱邪、逐疫、放生等习俗。宋代士大夫又迷信当趄以德王天下,正月、五月、九月恰是为德生、壮、老的月

分,因此回避在这期间上任,对欧阳修来说,也很自然。在此期间,欧阳修不甘寂寞,一度外出游历周边,调养身心,于当年五月间第六到颍州,留下《再至汝阴三绝》诗,其一曰:“黄栗留呜叠葚美,紫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表达了饱经忧患之后,游子归乡的思念之情。

这二次回来,其中一件要事,就是在颍扩建房产,谋营归休之计。他家旧宅,地势环境俱佳,静适中,周围不定期有一些空地。他亲自查看,改建扩大,以务日后安身落户之用。待事情稍有起色,五月三日,他又应当时颍州长知府陆经之请,将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离开颍州长后所写的十三首《思颍》诗,刻石树立在州署,并撰以见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的真切感受。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五月二十五日,欧阳修启程离颍赴亳,次年八月改知青州长(治今山东益都),第三年七月三日又改知蔡州(治今河南汝南)。蔡州长,离欧阳修日夜想往归老之地——颍州,已是近在咫尺,而且,这是一个条件相对优越的古郡,有利地自己养病保身。这年八月,欧阳修启程赴蔡,途经颍州时,他以“足疾”为由,在此留滞一个多月,欧阳修在颍州将亳州青州任上吟诵的十七首《思颍》诗编纂成《续思颍诗》,并作了序言。同一天,改号“醉翁”为“六一居士”。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物之间,是岂不为之一乎?”这一段精彩的对话,是欧阳修晚年生活的表白,流露了作者求退心切的内心世界。九月二十七日,欧阳修离颍达蔡。此次假道留滞,也是他一生之中第七次到达颍州。

定居颍州

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在欧阳修连上三表二札反复向朝廷表明决意退休归隐的心迹以后,终于在六月十七日等来了朝庭批准他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带职至士的敕告。归心似箭的欧阳修,这时一切行装都早已打点完毕,正要启程,无奈“适值久雨,积水为阻”,耽搁了三五天。七月四日,欧阳修率全家老幼一路风尘仆仆抵达颍州,像一只飞出牢笼的小鸟,开始了他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的退休生活。

欧阳修,祖籍江西永丰绵阳,一生为官,或在朝,或在外,足迹遍及半大个中国,历不少显都望郡,名山川,为何偏偏把颍州长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第二故乡?他与颍州的情结是怎样形成的?据现有的资料分析:一是这晨当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有非常适宜的人居环境,符合欧阳修本来就非常赢弱、未老先衰的身体条件。《宋史·欧阳修传》记载:当年48岁的欧阳修,守完母丧回主京赴任时,鄞见仁宗,“帝见其发白,问劳甚至。”正值壮年的他身体如此,加之日后双逐患上眼疾、足疾、喘疾、渴淋、风眩等病症,将来找个气候适宜、环境较好的地方养老,颍州首当其选。二是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交通方便,而且距开封不远。特别是水路,北上可溯达京师,南下则通途淮河长江,真达江西老家。亲朋故旧借此可以常来聚会,皇帝召见也可以很快到达身边,以丰富的晚年的退休生活。三是他对美丽的西湖风光情有独钟。早在皇佑二年(公无1050年)他知颍州府时,就深情地咏出“西湖烟水如我家”的佳句。他写《采桑子》十三首,连用10个“好”字赞美西湖。他在《西湖戏人选示同游者》诗中咏道:“菡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他以为接天映日的颍州西湖荷花,比较起享负盛名的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明月夜”毫不逊色。他认为,“人事从来无定处,世途多故践言难”,介如今,“谁为颍水闲居士,十顷西湖一钓竿。正是这种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西湖情结,最终使他

选择了颍州。

欧阳修公无1071年七月四日定居颍州,公无1072年七二十三日病逝颍州,退休归隐时间之短,不仅令本人始料不及,也大大出乎亲朋好友的意料之外,就连神皇帝闻讯也感到震惊。这对于退休之后想安度晚年,享受田园风光和天伦之乐的欧阳修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尽管如此,在短暂的一年零十九天的日子里,欧阳修抱病体于平淡之中,仍给后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先是劳于家计,不失长者风范。虽然早就做好了归隐的准备,但“族大费广,颇以劳心”,一切皆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惟当营舍,久而仅了。”房屋扩建工程没有完成,只得暂时寄居别处,可是欧阳修并没责怪大家,“处处怡然,不以为意”(苏辙语),甘心甘情愿情愿地做一个“人间无事”的“闲人”。这期间,朝廷举行了难得一遇的明堂祭祀大典,召他前去参加,也被他以体弱为由上章乞免,婉言谢绝了。他平日家居,素食淡饭,羽衣道服,在答赠邵必的诗中说:“欲知颍上新居士,即是滁山旧醉翁。”再是勤于笔耕,不断创新。退休赋闲之中,欧阳修不断有诗书往来,回顾仕途不易,感叹世事沧桑,畅叙闲居心情,别有一番滋味。于是,翻检旧阕,写以新声,咏唱千年不衰的《采桑子》词十三首得以问世。另外,他还着手整理平时积累下来的一些文坛掌故和诗人轶事、文品和诗评等,并将自己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观点阐发其中,博采众闻,评古论今,“以资闲谈”,遂成《诗话》。在当时,此书独树一帜,开创了诗歌理论著述的新体裁。与此同时,他呕心沥血费时一年零两个月,与儿子们一起编篡自己一生的得意之作《居士集》50卷,为后人留下了最为珍贵的精神食粮。

欧阳修退休颍州闲居期间,最什得一提的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于当年九月中下旬赴杭州途中假道前来拜谒恩师。师生想见,游湖荡舟、饮酒赋诗,调侃戏谑、喜形于色。这时的他虽以病体会高朋,但精神格外振奋,满面红光,鹤发银须,十分健谈。苏轼《陪欧阳公燕西湖》诗咏道:“谓公方壮须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去曷来湖上饮美酒,醉后剧谈犹激烈。”苏轼在诗中还写道:“插花起舞为公寿,公言百岁如风狂。”当苏轼休养来鲜花为恩师祝寿时,酒后的欧阳修竟放言能活到100岁。近一个月愉快的想聚很快结束,十月间,苏轼告别欧阳修和苏辙,赴杭州通判任。至此,北宋三位文章大家,在颍州长西湖之畔团聚,文酒相欢,诗词唱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段可资永谈的历史佳话。

这年闰七月,欧阳修再次发病。他自知生命的历程行将终结,自己将不久人世,便在病榻上执笔写下了生平最后一首诗歌《绝句》:“冷雨涨焦陂,人去陂寂寞。惟有霜前花,鲜鲜对高阁。”焦陂在颍州长城西南40里,是西湖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人们理想的游览胜地,欧阳修十分喜爱这里的景色,便将自己一生最后的笔墨,泼洒在颍州这块难忘的土地上。

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病逝于颍州西湖之畔的私宅之中,享年66岁.

韩林儿、刘福通死因考

韩林儿、刘福通是元末农民起义军中东系红巾军的重要首领。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韩林儿、刘福通首

义于颍州(安徽阜阳)。登高一呼,四方云集。徐寿辉、邹普胜、芝麻李、彭莹玉、郭子兴、明玉珍、朱元璋等相率响应,从而给大元帝国的统治敲响了丧钟。至正十五年(1355),韩林儿称帝于亳州(安徽亳县),号小明王,建国号宋,纪元用龙凤十二月,元军围亳州,韩林儿遁走安丰(安徽寿县)。至正十七年(1357)六月,刘福通进攻汴梁(河南开封),并分军三路北伐。翌年五月,福通克汴梁,迎韩林儿居之。十九年(1359)八月,元军察罕帖木儿陷汴梁,福通奉林儿再遁安丰。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乘机遣大将吕珍率军二十万(一说十万)进攻安丰,韩林儿飞檄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兵未至,安丰城已破,韩林儿、刘福通的下落不明。

苏东坡——阜阳父母官

元祐六年(1091),苏轼再次遭人诬陷,要求“引嫌求避。”离开朝廷。八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制诰兼仕读出知颍州。

苏轼到颍州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八丈沟开挖工程。

由于前些年,开封连年遭遇水灾,颍州周边的几个地方也闹水患,他们主张开挖八丈沟,即在古代邓艾沟故道上,从陈州境内开挖一条354里长的新沟,使其压颍入淮,以泄陈州之水。认为这样可以疏导积水,消灭水患。实际上这是一个以邻为壑的办法。

朝廷大员来到颍州召开了现场会,作最后的协调。出席会议的有朝廷分管水利的官员,周边州府州官,还有开封提刑官,要命的是计划已得到了朝廷的允许,开控工程已先后在六处分段动工。假如苏轼是一位庸官,对已进行的工程可以不提异议,何况这项工程是经朝廷许可的,又是在他到任之前决定的。但为了对一方百姓负责,他还是重新审查了这项工程的利弊。

苏轼经过对颍河和淮河实地测量和考察,取得了系统的水文资料,即八丈沟入淮口的水位,在淮河泛涨时高于八丈沟上游蔡口水位八尺五寸,淮水势必倒灌。事实证明开挖八丈沟,既解除不了陈州水患,而上下游来水,并在颍州横流于是苏轼坚决反对开挖八丈沟。

苏轼立即向皇帝报告,连写三道奏折:《申省论八丈沟厉害状》,《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历观数年以来诛人议论”,“考之前史”,他指出:开挖八丈沟,工程巨大,耗资巨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由于颍州是平原,地面低于水面,如挖开八丈沟,实际上是将周边洪水排入颍州大地,以产粮为主的颍州就会变成一片汪洋,颍州就要闹饥荒,甚至尸横路旁。带来严重后果。

苏轼连写三道奏折,从历史水文到现实状况,分析利弊。

每状几千字,他都亲自撰写,他知道太长了皇帝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他甚至连“皇帖”都写好了(即奏折的内容提要),因他当过皇帝的秘书懂得其中的绝巧。

苏轼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依据向皇帝讲道理。要求开挖八丈沟的原报告说:“万折必东”,苏轼批驳说:“水之就下,儿童知之,适等不必其下,而必其常东,此岂足信哉。”请求朝廷改变决定。

苏轼阻止八丈沟开挖是一个很有风险的举动,既得罪周边知府,更有冒犯朝廷之罪。轻则乌纱难保,重则打入大牢。如果要当太平官,他不必过问。因为这个大工程是朝廷同意的,计划决定也有苏轼到任之前,有的地段已开始施工。他完全可以不去过问。但苏轼就是苏轼。他认为这个工程浩大,攸关颍州老百姓的生存问题。他到任后立即到现场调查,走访老农,“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上至蔡口下至淮河,每25步立一标竿,逐竿用水平测量高下,共计立5811竿。测量结果取得地面高下,沟身深浅,又“验得每年淮水涨痕高下”,“验得每年颍河涨溢水痕”。

朝廷相信了苏轼,决定停工,八丈沟停挖,颍州至少免除了十八万夫役和三十七万贯石钱米。八丈沟没有开挖,也进一步证明苏轼的主张和依据是科学的,至今颖州老百姓谈起八丈沟,仍对苏轼感激不尽。有的专家说,苏轼对得起颍州百姓,而我们对不起苏轼,至今没有为他建一个纪念馆。

颍西湖的历史变迁

颍州西湖是一处自然景观,但是天地四时,变化无常,大自然虽赋予西湖鲜活的生命,也同样使她经历了兴起、全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可说就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得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得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得基本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得兴趣进行选读。 中国古典文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得伟大成就。通过对这些书得阅读,使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得概貌获得一个大致了解,对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打下一个较为坚实得基础。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就是中国得"圣经"。“四书五经”就是《大学》、《中庸》、《论语》与《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得总称。这就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得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得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就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得一把钥匙。书里许多语言,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烁今,研究它得著作汗牛充栋。老子就是中国第一个纯粹得哲学家,老子得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得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得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得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说理透彻,含义深邃,富有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得思考。《老子》文字不就是特别艰深,历代注

家又多,选一种较好得版本当能有助于阅读理解。 3、《庄子》 《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得思想,与《老子》一起合称“老庄”,成为道家得经典。庄子对生死得态度十分达观,“鼓盆而歌”成为庄子得典型画像。《庄子》文字上汪洋恣肆、丰瞻华美,代表了先秦散文得最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文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运用了大量得寓言来说理,比如《庖丁解牛》就就是著名得一篇。 4、《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思想就是在中国第一个统一得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得思想。法家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政治以力服人得“霸道”得代表,与“四书五经”代表得以德服人得“王道”一起,互为表里,历代王朝得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 5、《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就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就是最好得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得背景之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泉。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得语句中蕴藏着丰富得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得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 6、《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相传就是黄帝所作,代表了祖国医学最早得光辉成就。它对于病理学与治疗学得辩证思想,成为祖国医学发展得指导思想,为中医得发展奠定了坚实得基础。《黄帝

天津历史文化名人之

天津历史文化名人之 ——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 (2011春行政本科孙琳作业)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 荩忱,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1936 年任天津市市长。1940年以中华民国上将 衔陆军中将之职殉国,牺牲后追授为陆军 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张自忠1914年在天津法政学堂读书时,投笔从戎,赴奉天府(今辽宁沈阳)投奔陆军第二十镇(相当于师)团长、临清同乡车震。1916年随车震在湖南作战时,部队被击溃而回乡。1917年,车震将张自忠推荐给第十六混成旅旅长冯玉祥,在冯部当差。 1930年,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部队 被蒋介石收编为第三十八师,担任师长。 1933年在喜峰口参加长城抗战,任前敌总 指挥。1935年任察哈尔省(今河北西北部 和内蒙古中部)主席。次年五月,任天津市长。七七事变后,于07月28日接替宋哲元,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平(今北京)市长。平津沦陷后,潜回南

京。11月,任第五十九军军长,1938年调往徐州,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对日军作战。三月上旬,日军包围临沂,庞炳勋的四十军五个团被困。此前,在中原大战中,庞首先例戈,并向张自忠的师部突然袭击,张险遭不测。但张自忠不计前嫌,于03月14日率部增援临沂,从三面向包围临沂的日军发起攻击,与守军里应外合,激战七昼夜,歼日军板垣师团一部。战后,升为第二十七军团长兼第五十九军军长。五月初,在碾庄,张部又歼日军三百余人。九月率部在河南潢川阻击日军12昼夜。10月,第二十七军团改称第三十三集团军,他任总司令。武汉失陷后,他转战豫南鄂北。1939年四月,在钟祥田家集截击日军,歼其一部。12月,张自忠曾组织部队偷袭日军指挥部,被人们誉为活关公。1940年五月,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日军集中30万重兵由随县、钟祥、信阳向襄樊进犯。张自忠亲率三个团由宜城北上,过汉水,至枣阳截击日军,奋战九昼夜,在追击中陷入日军重围。从早晨到中午,他奋勇督战,不肯退避。在战斗中,肩部中弹,仍指挥若定。18日,日军冲上杏儿山,他身中七弹,仍呼喊“杀敌报仇”,为国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5月16日,张自忠英勇殉国。随他出征的官兵也全部阵亡。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5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一百多名优秀将士,抢回张将军的尸骨,经检视,张自忠身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二处,刺刀伤一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北京以其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闻名中外,在被推出的中国七大古都中,名列前茅。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北京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有更多具有北京特色的东西,如:京剧,四合院,京味的小吃,还有我们不能不说的京腔。 北京的主要景点有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长城等等。 北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演出、国际性的展会等一应俱全。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华丽的戏服、动听的唱腔、百变的脸谱,令人印象深刻。著名的长安大戏院、湖广会馆、老舍茶馆、中国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等都常有传统的京剧演出。 四合院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一座座青瓦灰砖的四合院之间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穿过蜿蜒曲折的胡同,走进迷人的四合院,会让人真正领略到老北京的风韵。 世界上许多历史文化古城所以能经久不衰地延续并发展下来,一个内在的核心要素是这些城市始终代表着它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其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留传给后代。不研究古代文化,不懂得和不悉习珍惜、保护历史遗产,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新的、现代的城市文化。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我相信,北京会以她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和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让我们期待更加美好的北京!

历史文化常识介绍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4、先秦散文 历史:(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为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为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天津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制作:博艺学号:6016205313 王乐学号:6016205360 伟学号:6016205317 浩学号:6016205315 2016年11月12号

历史文化 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充满着文化气息的城市。来这个城市之前,从各种资料中了解最多的当然是用方言说出来的相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的“逗你玩”给我印象最深。的本土相声生动幽默。方言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仅是从相声中了解来的。以前看周恩来总理生前的视频,他也不时地说出几句话,周总理本身是一个幽默的人,我那时想,人会不会都比较幽默。还有后来的汶川地震时,我们温家宝总理用话对灾难中的孩子们说:“孩子们呐,不要怕,政府不会放弃你们的,爷爷陪你们一起度过灾难”。这些种种是我从方言中了解到的气息。它幽默、温暖、充满着智慧…… 民俗工艺篇 还有很多民俗文化,它们传承着一些时代记忆,给人一种跨时代之美的享受! 泥人:除此之外,我还从初中语文课本中学到的泥人,这是的彩塑,这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汉族民间艺术品。泥人创始人叫做明山,清朝道光年间人。生于,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风格,其作品取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其艺术地位获得国际认可。泥人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俨然成为中国泥塑的又一个高峰。骥才先生对“泥人”高度评价“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泥人”的泥塑题材,最常见的就是各种顽童,尤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男性孩童。泥人的作品享誉国外,作品多次参加国际性展览,屡获殊荣。有些国家还将其作品著名“中国之特产”作藏品列,中国美术馆收藏泥人的作品达九件之多,居民间艺术品之首,成为国宝之一。

河北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河北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河北区因座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清末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这里曾是天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中心,因而素有“近代中国看天津,百年天津看河北”之誉。多年来,河北区依托丰厚的资源优势,不断彰显“文化河北”的区域特色,“十三五”期间更是将“文化兴区”战略纳入区域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中,将做大、做优、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运河文化 大运河古称沽水,又名潞河。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改凿运 渠,实行潞水通漕,成为运渠。 元代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元、 明、清三代来自江南的河、海漕 运,皆经此转输北京。流经天津 的大运河被分成南、北两段并与 海河交汇,其交汇处称为“三岔 三岔河口航拍图 河口”,经1918年的“裁弯取直”后北移,成为今貌。河北区境内段自勤俭桥至南、北运河交汇处的老三岔河口共长6.3公里。天津是一座因运河而生的城市,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 -112-

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而位于河北区的三岔河口素有“天津摇篮”美誉,是历代天津的政治中心,尤其是近代形成的宗教 文化、名人寓居文化、工商科技 文化、近代新式教育文化等,颇 具特色,在近代具有引领性,是 “近代中国看天津”的重要组成 部分。大运河于2006年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人故居文化 中国近现代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在此筑舍结庐,以踞 此要冲为荣。目前已知的名流志 士、达官显贵的旧居寓所,有多 达50余处幸存,包括:戊戌变 法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故居 及书斋饮冰室,集诸学于一身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李叔同故居和李林, 《日出》等为代表作的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著名剧作家曹禺故居,津门近代 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华世奎旧居和章草 大师郑诵先旧居等文化名人寓所;民 金刚桥旧影 梁启超故居外景 曹禺故居纪念 -113-

天津的历史文化

天津的历史文化——泥人张 (一)简介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期间,经过创始、发展、繁荣、濒危、再发展等几个时期,几经波折,泥人张彩塑艺术逐步走向成熟,被民间、宫廷、乃至世界认可。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溯源 张明山是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1826-1906)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泥人张彩塑采取了保护、扶持、发展的政策,安排张家几代艺人到文艺创作、教学等部门工作,第二代传人张玉亭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长,同时民间彩塑艺术步入大学殿堂,第三代传人张景祜先后受聘于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任教,在天津建立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先后招收五批学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彩塑艺术专门人才。第四代传人张铭在主持工作室和教学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呕心沥血,传授技艺。从此,泥人张彩塑艺术从家庭作坊走向社会。郭沫若曾题词“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是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支数代相传的艺术之花,扎根于古代泥塑艺术的传统土壤中,再经大胆创新,遂成为今日津门艺林一绝。 (三)艺术特色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彩塑艺术,是一个涉及面极广,运用于各种环境装饰的艺术形式,有着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 (四)制作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

北京历史文化题目[精品文档]

北京历史文化知识 试题 一、单选题(请从每小题的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或最佳的答案;不选、多选或选错不给分) 201.目前考古发掘显示,至少在( A )多万年前北京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类劳动、生息、繁衍的身影。 A.50万 B.30万 C.20万 D.10万 202.( A )的出现揭开了北京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 A.“北京人” B.“新洞人” C.“山顶洞人” D.“田园洞人” 203.考古工作者在王府井南口东方广场工地( C )年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 A.1929年 B.1958年 C.1996年 D.1998年 204.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遗址,统称( B )文化。 A.东胡林 B.上宅 C.雪山 D.夏家店下层

205.在夏、商王朝统治时期,北京及以北地区同时有几个部族存在其中孤竹、( B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成为商王朝北方的附属国。 A.匈奴 B.燕亳 C.鲜卑 D.东胡 206.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区琉璃河镇(B )村发现了北京地区迄今最早的古城址。 A.周口店 B.董家林 C.东胡林 D.上宅 207.西周的( B )是召公奭的封国,实际到此地就封的是他的长子克。 A.蓟 B.燕 C.幽州 D.涿郡 208.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D )次出巡,曾到过蓟城,以后经无终,到达碣石。 A.一 B.二 C.三 D.四 209.西汉时期,原依附匈奴的乌桓、鲜卑各族转而归附汉朝,朝廷在( D )设乌桓校尉府加强管理。 A.上谷 B.渔阳 C.幽州 D.蓟城 210.东汉时期,渔阳太守( B )在今顺义东北兴修水利,

(整理)北京旅游文化与历史.

北京旅游文化与历史 一·北京历史 公元前1040年,在今天的宣武区广安门一带北京正式建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北京有850余年的建都史,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旧石器时代(70万年前-1万年前) 回到5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那时的北京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在北京西南郊的山洞里生活着北京猿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之一。有了火,文明就开始了。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 2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了中国后,这时北京是个闻名的大城。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向四面八方扩展。大约在1700年前北京有了第一座佛寺,即潭柘寺。 隋代(581-618年)和唐代(618-907年)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运河的北部终点就是北京,此时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公元645年,唐太宗集大军于北京,自水陆两路攻打辽东高丽。却久攻不下,后被迫退回北京。回到北京城,唐太宗为追念阵亡冻死的士兵,下令修建了悯忠寺(即法源寺)。此时的北京被称作幽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贸易中心。 宋、辽金时期(960-1234年) 唐朝以后,政治陷入混乱,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壮大。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北京作为陪都城被称为南京,城址在今天的白云观一带。公元1153年(金),东北少数民族首邻海陵王定都北京,名为金中都。如今的牛街礼拜寺和卢沟桥都是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 元代(1271-1368年)

公元1215年(元),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他的继承者忽必烈建立“大元”,在北京建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明代(1368-1644年) 公元1399年,北平的燕王朱棣举兵南进,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的帝位。朱棣认为北平乃“龙兴之地”,可北控大漠,南扼中原,于是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朱棣在元朝皇城基础上改建扩建。如今北京的绝大多数古典建筑如故宫(紫禁城)等,都是明代的遗物。 清代(1644-1911年) 满族人进北京后,大兴土木修建园林。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园-圆明园,并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城中心的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首都定为北京。从此,这座历经3000年坎坷的不朽城市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全新时期。 二·“老北京”特色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 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胡同是一尺大街(今杨梅竹斜街西段),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要体验老北京的味道,胡同游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是一座千年古都,其建筑布局保留着最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特征:方正的、围绕一

了解家乡历史,传承天津文化

了解家乡历史,传承天津文化 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刘喜友 我国文化遗产日举办已近十个年头,由此不禁想到了美丽的家乡天津历史文化又有多少人了解、重视,又该如何传承? 我们的家乡——天津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多条河流的汇合处,毗邻元明清都城北京成为拱卫京师的重地。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北方的一座历史名城。经考古发掘,北部的青池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这是迄今发现天津最早的农业文明踪迹。天津人民在历史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津味儿文化。 创始于明末鼎盛于清朝的杨柳青年画是我国著名的木板年画之一,因发源于西青区杨柳青而得名。年画采用木板刻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手法,题材广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享有“津西第一宅”美誉的石家大院是著名的石家府第。大院规模宏大,建筑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设计含有寓意如“步步高升”、“连升三级”等。石家大院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完好的民宅建筑群之一。占有重要地位。 到了近代在内忧外患的历史中天津也迈向了近代化的历史步伐。俗话说近代中国看天津,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天津历史文化名城尤其在中国近代史上居于重要位置。天津的名人故居有很多,号称“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故居;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的梁启超于1914年定居天津,2006年国务院公布梁启超旧居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外还有静园溥仪、张学良、李叔同、张自忠等名人旧居。在中西交汇、兼容并包的文化背景下涌出了一大批名人,这也是天津文化一大特色。同时近代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著名的“泥人张”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几经波折泥人张彩塑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泥人张”艺术深得百姓喜爱。 在城市生活中许多方面也体现出我们特色的津味文化。如天津的小吃是丰富多样、美味可口的。煎饼果子和锅巴菜俗称中国式的快餐,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麻花号称天津小吃三绝。另外,西方许多的建筑风格希腊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式、浪漫主义等在天津都可以找到实例。以五大道为代表的异国风格城市建筑使天津享有了“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2011年被天津市规划局确定为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是我们天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改革开放天津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986年邓小平视察开发区写下了“开发区大有希望”几个大字,这是对天津新的期望。1991年我国北方第一个符合现代国际经济发展要求的国税区成立。2005年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进一步发挥天津特有的区位优势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的国家级新区,天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11年11月天津精神提炼总结活动启动。广大市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进来,积极为家乡做贡献掀起了天津精神大讨论的热情。多方参与,多方讨论最终确立了天津精神是“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天津精神凝聚了

中国文化发展史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

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2)。春秋时期特殊时代,不仅为“文化的轴心时代”的确立提供契机,更为华夏族的建立了基础,这一时代是中国文化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先秦文化经历了蓬勃发展,进入秦朝,封建社会的形成,为中国文化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舞台。以前自由的文化体系逐渐被破坏。在这一时期,中国实体文化经历了一大浩劫。由于秦朝集权统治,大量历史典籍只能藏于宫廷,并出现了焚书坑儒的残酷历史,大量的文化典籍流失,并为中国后期文化发展造成很大阴影。相随的汉王朝统一后,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为我国千年的儒家正统思想建立基础。在之后中国封建统治时代,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旗帜一直走下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形式随社会的变革不断变化着。自汉朝开始,中国文化开始走出国门,传入其他国家,国外的一些文化形式也传入中国,具有显著代表意义的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中国文化中,古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始终绽放着光彩。自春

中国刺绣文化简介

中国刺绣文化简介 摘要: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渗透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十指春风,充满了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能表达绣女的个性,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随着纺织品的出现,刺绣艺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为了适应刺绣艺术发展的需要,各种刺绣针法应运而生,伴随着绣女的孜孜不倦和执着追求,刺绣针法不断完善丰富,形成了刺绣艺术品类万千、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这种丝织刺绣工艺品的生产,不仅对中国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国际文化生活中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与影响。此外,刺绣品还是中国传统的外贸产品,经济价值很高。刺绣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外国人眼里,刺绣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国外很受欢迎。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纺织品的国家之一。众所周知,中国素以“丝绸之国”闻名世界,中国南部广大地区自古以来产有蚕丝,促进了刺绣、织锦工艺的发展。刺绣熟称“绣花”,是在已加工好的织物上,以针引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穿刺,通过运针将绣线组织成各种图案和色彩的一种技艺。刺绣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丝丝缕缕联系着。是妇女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并发展现代的艺术创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刺绣工艺就被吴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中国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水平。有专家考证,三国时期的“赵夫人”是中国刺绣中“画绣”的鼻祖。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以前是有证可据的。 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刺绣开始在汉代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到了唐代,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宋代是中国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清代初中时期,国家繁荣,百姓生活安定,刺绣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所绣物像变化较大,富于很高的写实性和装饰效果;又由于它用色和谐和喜用金针及垫绣技

天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发展

天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与发展 王欣熠 (天津市师范大学城环学院资环二班10508158) 摘要:随着天津经济的迅猛发展,来天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天津旅游景 点有“小而多”的特点,虽然一应俱全,但是对我们这个旅游大国来说, 并不是什么特色。据此,我认为,天津的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在全国颇有名 气,让天津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作为天津的独特风格。本文先介绍了天津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接着说了相关的建议已促使天津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天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与发展 一、天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遗迹遗存,以及具有地域特色民俗文化风情的具体体现。 1、天津历史名人 1.1周恩来 说起天津的名人,第一个我就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虽然他原籍浙江绍兴,但是他1913年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在日本留学,1919 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而且天津还建有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他们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他们在天津相识、相知、相爱并共同走上革命道路。两位伟人始终把天津作为第二故乡,临终前他们分别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在祖国的山河大地,撒在天津海河。在天津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周总理的贡献是我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他卓越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我们心中。 1.2吉鸿昌 虽然他也不是天津人,但是这里有他的回忆,有他曾经住过的地方。就是位于天津和平区花园路5号,是一所三层小洋楼,又名红楼,是吉鸿昌行抗日活动的住所。爱国将领吉鸿昌于1930年以有余堂名义买下法租界40号路这座楼房,第二年全家迁入。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曾任宁夏政府主席的他和冯玉祥抗日同盟军,并亲任前敌总指挥,1933年抗日同盟军在蒋介石略军夹击下失败,吉鸿昌返回天津住在这里,继续进行抗日活动。他在这所住宅楼内筹措经费,搜集武器,进行秘密革命活动。为了适应地下工作需要,吉鸿昌将这所楼房进行改造,1934年他在天津饭店被捕,后被秘密杀害。吉鸿昌就义后,其夫人胡红霞为筹办丧事将这座故居以低价抵押给他人,全家租住在牛津别墅。 1.3在天津的所有烈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乌镇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乌镇简介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原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全镇辖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 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离上海有140公里。 乌镇从2014年11月19日开始,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曾名乌墩和青墩,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全国二

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乌镇是典型的江南地区汉族水乡古镇,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 乌镇处于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根据镇东“谭家湾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兽骨等的鉴定,该处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处于新石器时代。可见,六千多年前,乌镇的祖先繁衍、生息在这里。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惇”,念“敦”,于是天下念“惇”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

天津历史与文化试题及参考答案

天津历史与文化1—3章试题库 一、判断题提供10题选考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和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2. 3.天津港目前已经同世界上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 4.为了保证漕船运粮安全,金朝在武清和柳口派驻了“巡检”。(√) 5.1406年,朱棣下令设立了“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 6 天津义和团的首领曹福田在吕祖堂设立了总坛口。(√) 7天津是近代中国外交和对外商务活动的中心。(√) 8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中唯一一次的重大胜利。(√) 9通过《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实现了开辟天津为通商口岸的梦想。(√) 10.1862年12月,被命名为“胜利后母堂”的大教堂落成。中国人称之为“望海楼教堂”或“河楼教堂”。(√) 二、单选提供9题选考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天津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是东南季风盛行地区,属于(B )气候。 A.热带雨林 B.大陆性 C.热带海洋 2. (C )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 A.福建 B.青岛 C.天津 3. 早在(B )时代,天津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类的活动。 A.旧石器 B.新石器 C.青铜 4. 天津是母亲河(C )和大海联合创造的一片土地。 A.长江 B.海河 C.黄河 5. “漂榆邑”在(C )一带。 A.河北区 B.小白楼 C.军粮城 6. 1152年,统治了淮河以北,半个中国的金王朝,迁都燕京,即今天的(A )。 A.北京 B.金陵 C.南京 7. (B )年12月,朱棣下令设立了“天津卫”。 A.1401 B.1404 C.1403 8. 1725年,天津卫改制为(C ),隶属河间府。 A.天津县 B.直隶州 C. 天津州 9.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有多条国际国内航线,是(B )地区最大的航空货运中心。 A.中国 B.华北 C. 内地 三、多选提供10题选考5题每题7分共35分 1.(A C )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先天基础。 A.地理环境 B.人文景观 C. 自然条件 2. 天津学联办公室成立后,社员包括周恩来、(A B C)等天津学生运动的中坚人物。 A.邓颖超 B.马骏 C.刘清扬 3.宋辽所设置的寨名大部分沿用至今,例如(A B C )。 A.小南河 B.双港 C. 泥沽 4.现存的(A B C )等地名就始于三卫时代。 A.唐官屯 B.姚官屯 C. 徐官屯 5.1725年,天津州升为“直隶州”,下辖(A B C )三县。 A.武清 B.静海 C. 青县 6.天津地区临临时政府下设巡捕处、(A B C )、粮食居、中国私人财产管理处等管理机构。 A.财务处 B.发审处 C.卫生局 7.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是(B C )。 A. 大罢工 B.亚罗号事件 C.马神甫事件 8.1900年,由英、法、德国、美、俄国(A B C )组成的“八国联军”在天津犯下了骇人听闻的战争罪行。

天津历史与文化答案

天津历史与文化答案 一、单选题 1)气候。正确答案:B A.热带雨林热带海洋 2、(正确答案:C A.福建 B.青岛 3、“漂榆邑”在( C A.河北区 B.小白楼 4正确答案:C A.长江 B.海河 5正确答案:B A.旧石器青铜 6、()年春,在洋布绸缎、粮食、银钱等各行商人的努力下,天津商务公所正式成立。正确答案:A 7)、广泛流行于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地区的民间崇拜。正确答案:B A.广东 C.深圳 8)。正确答案:C A.宋代 B.明朝 9、()年,塘沽新港举行开港典礼,这是天津港由河港向海港转折的重要标志。正确答案:A ),一域为天津紫竹林。正确答案:A B.军粮城 C.小白楼 ()戍守漕运,转型崛起于清末开埠通商。正确答案:A B.宋 C.清 12、()年,李鸿章督办的北洋水师成立。正确答案:C 13、从1891年的18年中,天津机器局的规模总共得到()较大的扩充。正确答案:B A.四次三次 ),天津是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正确答案:A 农业 C.商业 ()毁于战火。正确答案:A 大沽船坞 C.江南制造局 16)。正确答案:C A.爱莲君 B.白玉霜 ()编写并组织南开师生演出《箴膏起废》是中国本土最早的话剧活动。正确答案:A 张伯苓 C.曹禺 18、(。正确答案:B A.白云鹏 C.刘宝全 19、上世纪()年代之后,风行多年的河北梆子开始呈现衰落趋势。正确答案:A 20、)就起步于天津侯家后的群雅轩票房。正确答案:B A.孙菊仙谭鑫培 21、( B A.魁星阁铃铛阁 22、由于()的缘故,天津的民间禁忌也汇聚八方,数量极多。正确答案:C

A.传统文化 B.地理环境 23 B A.河东区津南区 24、( B A.花会 C.迎神赛会 )为主料。正确答案:A 鱼虾蟹贝 C.鸡鸭禽类 26、在天津,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和期刊是严复、王修植、夏曾佑等于1897年创办的日报《国闻报》和旬刊()。正确答案:A B.《天津日报》 C.《北方邮报》 27)。正确答案:C A.《今晚报》 B.《天津日报》 28)。正确答案:C A.河北 B.上海 29),天津的制盐业初现规模。正确答案:B A.宋代清代 30、()年2月北洋官报局成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正确答案:A 31、第一部天津地方志是()年(明正德十四年)胡文璧纂修的《天津三卫志》。正确答案:C 32 B A.马派梅派 33 B A. 宋元 C.民国 34、()年冬,“庆春班”的成立可以视为莲花落改革成功的标志性事件。正确答案:B )。正确答案:A B.移民历史 C.地理环境 36、()年开埠后,随着西方新闻业和印刷技术的传入,天津的新闻出版业日趋活跃。正确答案:B A.1861 C.1862 D.1863 37、(。正确答案:B A.邓颖超 C.李大钊 D.毛泽东 “坚持团结抗日,功在国家”。正确答案:A B.周恩来 C.李大钊 D.邓颖超 年,统治了淮河以北,半个中国的金王朝,迁都燕京,即今天的()。正确答案:A B.金陵 C.南京 40、()年12月,朱棣下令设立了“天津卫”。正确答案:B A.1401 C.1403 41、1725年,天津卫改制为( C A.天津县 B.直隶州 42)地区最大的航空货运中心。正确答案:B A.中国 C. 内地 )时期,天津因地理优势就已经成为漕运的枢纽。正确答案:A B.秦朝 C .商朝 D.元代 44、宫南、( C A. 估衣街 B. 天后宫 D.大胡同

天津历史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天津历史文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一班 罗生亮周佳丽袁兰兰王晓明 张闪闪张帆王欣刘晗

天津历史文化 我们从进入城建以来,对天津也有了一些了解。"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天津是北方地区妈祖文化的中心,故有“南有湄洲妈祖庙,北有天津天后宫”之说。妈祖文化是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渊源之一。“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的民间谚语,充分说明妈祖文化在天津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已经成为享誉中外的观光胜地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以文化街和海河为依托,举办首届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利于保护和挖掘天津的历史遗存,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同全世界华人,特别是港、澳、合同胞的感情交流,加强海峡两岸的友好往来与合作;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带动文化、旅游事业和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天津市人民政府将举办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列入今年市政府20件实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海内外的积极响应。经初步接洽,台湾、香港、澳门和福建地区的民间组织和旅游部门将组织近千人来津赴会,共襄盛举。 古代天津,据发掘出土文物的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若干先民的聚落点。然而,在西汉时发生过一次大范围的海浸,滨海平原淹没,汪洋一片,荒无人烟。尔后,随着海河水系的形成,聚落始繁。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村落名曰“直沽”,位于海河汇流源头的三岔口,故又名“三汊沽”。后人曾形象地称海河为“母亲河”,称三岔口为“天津的摇篮”。比喻生动亲切,深入人心。 直沽依河生息,先民除农耕外多以捕鱼为业,故史书称“初仅一渔堡耳”。早期人文心态如何,文字记载阙如。直沽地处北陲,远离中原文化,发展滞后。先民无法解释许多自然现象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遂以敬神驱鬼、祈福消灾的迷信活动作为精神支柱。这一点,从许多墓葬中随葬的神佑与避邪的祭物,可略见其端倪。 隋唐时期佛教文化已传布北疆。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率师远征辽东,奏捷回朝途经直沽,驻跸于海河岸边的庆国寺,同行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在庙中挂甲,李世民遂敕赐更名为“挂甲寺”。这一掌故未见正史记载,属口碑史料,县志对此有所记述,足以凭信。由此可知,至迟在唐朝初年佛教已传布直沽,寺庙当不止庆国寺一处。据史书记载,元至正年间,有天竺(印度)僧人海会结庵于城西北海会寺,说明直沽当时的佛教已形成一定气候。明清时期,佛寺香火日炽,城厢内外寺庙多如繁星,《津门保甲图说》中有图为证。清康熙年间,天津有两位诗僧:一是大悲院的世高,一是海光寺的成衡,结交名士,吟诗作画,传为禅林佳话。近代又出现两位高僧:一是弘一(李叔同),一是倓虚(王福廷),修持谨严,造诣厚重,前者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后者被列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嗣”,声名远播海内外。因此,天津的佛教文化渊源不容忽略。 元朝定都于大都(今北京),粮食、布帛皆仰给于江南,为此开辟了海上运输线,漕运文化、妈祖文化伴随而来。直沽是漕运的终点码头,为祝祷航行安全,在大、小直沽先后建造了两座天妃宫(天宫后),每当漕船抵达,官员隆重举行酬神祭典,成为直沽社会生活的一大盛事,从而活跃了天妃宫周边的商家生意。天妃宫的建立,可视为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坐标,故古谚有云:“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城。”天妃即妈祖,传说中的护航“女神”,在“落户”直沽以后,又演化为兼司护佑妇婴包括生儿育女的“子孙娘娘”,成为津沽妇女至尊至爱的膜拜偶像;后来又被颂为“三津福主”,俨然天津城的保护神了。至康熙年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