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1. 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下述错误的是

A.痛经呈渐进性加剧

B.痛经程度与病灶大小成正比

C.周期性疼痛不一定与月经同步

D.病变累及直肠陷凹及宫骶韧带时可有性交痛

E.40%患者不孕

2. 32岁不育妇女,近3年痛经进行性加重,性交困难,诊断性腹腔镜可见宫骶韧带及Douglas腔有散在紫褐色出血点,除何种药物外,均可用于该病治疗

A.溴隐亭

B.丹那唑

C.安宫黄体酮

D.口服避孕药

E.甲基睾丸素

3. 26岁女性,结婚4年未孕,近3年痛经逐渐加重.妇科检查:子宫后倾位,活动受限, 左附件区触及5cm直径囊性包块.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痛经

B.盆腔结核

C.盆腔炎症

D.子宫内膜异位症

E.卵巢恶性肿瘤

4. 有关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下述正确的是

A.多数合并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B.多发生在初产妇

C.30岁以前年轻妇女好发

D.子宫局限性隆起,呈非对称性增大

E.子宫均匀增大和质较硬

5. 26岁女性,产后6个月,月经周期缩短,基础体温双相,高温相持续5天,最可能

的诊断是

A.胎盘息肉

B.无排卵型功血

C.黄体功能不全

D.子宫内膜脱落不全

E.子宫内膜炎

6. 一28岁妇女,继发痛经4年,逐渐加重一年,在当地医院指导下服丹那唑治疗已8个月,效果不佳。检查:子宫孕40天大小,活动欠佳,双侧附件

分别:4×5×5cm3.4×6×6cm3大小包块,与子宫及盆侧壁粘连,双侧宫骶

韧带起始部触痛,如作进一步化验,最可能出现异常的是

A.肝功

B.肾功

C.血常规

D.尿常规

E.心电图

7. 一30岁妇女,主诉自14岁月经初潮开始就痛经,逐渐加重2年。检查:子宫

后位,固定,触痛,正常大小;子宫直肠后陷凹触痛结节,为明确诊断,应进行下列哪一项检查?

A.宫腔镜检

B.腹腔镜检

C.阴道镜检

D.B超

E.CT

8. 临床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缓解腹痛症状,首选的药物是

A.己烯雌酚

B.黄体酮

C.丹那唑

D.甲基睾丸素

E.口服1号避孕药

9. 30岁,女性,结婚3年未孕,月经规则,但近2年有进行性痛经,曾行输卵管通水, 示通畅,妇检:子宫后倾固定,正常大,后壁有触痛性小结节,左附件有不活动包

块约4×3×3cm"?3"?大小,为进一步确诊,何项为首选?

A.子宫内膜检查

B.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C.基础体温测定

D.腹腔镜检查

E.剖腹探查

10. 下列盆腔肿块,哪项与炎症包块无关?

A.输卵管积水

B.腹腔包裹性积液

C.输卵管卵巢囊肿

D.输卵管积脓

E.卵巢巧克力囊肿

11. 下列哪项不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

A.痛经

B.月经量增多

C.不孕

D.性交痛

E.病变局限在女性生殖系统内

12. 26岁,痛经3年逐渐加重,月经量增多,本次行经10日,血仍未止,2年前因不孕

做过输卵管通液治疗,子宫较正常略大,后位,不活动,右侧触及4X4X3cm"?3"?大的韧性包块与子宫粘连;左侧附件增厚,双宫骶韧带均及豆粒大痛性结节.本病首先考虑为

A.阵旧性宫外孕

B.生殖器结核

C.慢性盆腔炎

D.子宫内膜异位症

E.输卵管卵巢囊肿

13. 患者,婚后4年不孕,近3年痛经,逐渐加重,后穹窿触及痛性结节,子宫后倾,

动受限,双附件区可触及不活动包块,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结核性盆腔炎

B.淋菌性盆腔炎

C.卵巢癌

D.子宫内膜异位症

E.输卵管卵巢囊肿

子宫内膜异位症答案

1.B

2.A

3.D

4.E

5.C

6.A

7.B

8.C

9.D 10.E 11.E 12.D 13.D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子宫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提出的“修正子宫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围和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一、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 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一.指南主要结构 1.内异症概述: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类型、临床表现 2.内异症的诊断: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 3.预后评估:临床分期及内异症生育指数4.治疗:治疗总则、治疗方法(手术、药物)、不同情况的处理(疼痛、不孕、DIE、复发和未控、恶变、绝经后内异症、青少年内异症、盆腔外内异症、子宫腺肌病等)二.所谓指南“新内容”是指相比2007年诊疗规范,新指南中增加或细化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 发病机制《2015版诊治指南》以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相关因素包括:●经血逆流种植理论●基因表达和调控异常●免疫炎症反应●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的女性风险↑●在位内膜决定论●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血管及淋巴转移学说●干细胞理论【解读】与2007版指南相比,2015年内异症指南中发病机制这一大项全部为新增内容。 2. 临床表现《2007版诊治规范》中主要包括:(1).疼痛;(2).不孕;(3).月经异常;(4).盆腔包块;(5).特殊部位内异症临床表现;《2015版诊治指南》中主要包括:(1).疼痛;(2).侵犯特殊器官的内异症症状;(3).不孕;(4).盆腔结节及包块;(5).其他表现;【解读】与2007版指南相

比,2015年内异症指南提示内异症特殊临床表现累及肾脏和输尿管时可有高血压的症状。●可疑膀胱或肠道EMS,术前应行膀胱镜或肠镜检查,除外器官本身病变,特别是恶性肿瘤!●内异症临床典型症状为疼痛,特殊症状可有消化道表现、泌尿道表现、呼吸道表现、瘢痕部位表现。(侵犯特殊器官的EMS常伴有其他症状) 3. DIE诊断《2007年诊治规范》中的诊断描述主要包括:(1)症状:疼痛(痛经、CPP、性交痛等)、不孕;(2)妇科及辅助检查:影像学,血清CA125;(3)腹腔镜检查;《2015年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描述主要包括:(1)临床症状和体征;(2)影像学检查;(3)腹腔镜检查;(4)血清CA125;(5)膀胱镜或肠镜检查;【解读】2015年内异症指南增加DIE诊断内容与确诊依据,重点体现为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确诊等。●影像学检查:经阴道/直肠超声、CT 或MRI检查●血清CA125早期诊断意义不大,重度、明显炎症、囊肿破裂以及ADS时升高●确诊必要条件依靠病理诊断:病灶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伴炎症反应及纤维化。 4. 预后评估《2015年诊治指南》增加内异症评估与预后评分●内异症生育指数(EFI)评分:预测EMS不孕Lap术后自然妊娠情况。EFI评分前提是男方精液正常、卵巢储备良好且不合并ADS。内异症ASRM分期评分表(分)●ASRM(美国生殖医学学会)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分享|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5日点击数:4137 次字体:小大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宫腔被粘膜覆盖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简称内异症。 EMT以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为主要表现,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10%~15%,占痛经妇女的40%~60%。在不孕患者中,30%~40%合并EMT,在EMT患者中不孕症的发病率约40%~60%。 该病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多见。绝经后或切除双侧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此病的发展,故EMT 是激素依赖性疾病。 EMT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浸润和种植生长能力。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最常见的种植部位是盆腔脏器和腹膜,以侵犯卵巢和宫底韧带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子宫直肠陷凹、腹膜脏层、阴道直肠膈等部位,故有盆腔EMT之称。 一、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异位子宫内膜的来源,目前有多种学说。 1.种植学说妇女在经期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倒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盆腔其他部位,并在该处继续生长和蔓延,形成盆腔EMT。但已证实90%以上的妇女可发生经血逆流,却只有10%~15%的妇女罹患EMT。剖宫产手术后所形成的腹壁瘢痕EMT,占腹壁瘢痕EMT的90%左右,是种植学说的典型例证。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子宫内膜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远离盆腔部位的器官如肺、手或大腿的皮肤和肌肉发生的EMT可能就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的结果。 3.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都是由胚胎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反复经血逆流、炎症、机械性刺激、异位妊娠或长期持续的卵巢甾体激素刺激下,易发生化生而成为异位症的子宫内膜。 4.免疫学说免疫异常对异位内膜细胞的种植、粘附、增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表现为免疫监视、免疫杀伤功能减弱,粘附分子作用增强,协同促进异位内膜的移植。以巨噬细胞为主的多种免疫细胞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进异位内膜的种植、存活和增殖。EMT 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明显变化,患者外周血和腹水中的自然杀伤细胞(NK)的细胞毒活性明显降低。病变越严重者,NK细胞活性降低亦越明显。雌激素水平越高,NK 细胞活性则越低。血清及腹水中,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补体C3、C4水平均增高,还出现抗子宫内膜抗体和抗卵巢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因此,个体的自身免疫能力对异位内膜细胞的抑制作用,对本病的发生起关键作用。 5.在位内膜决定论中国学者提出的“在位内膜决定论”揭示了在位子宫内膜在EMT 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在位内膜的组织病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等特质,与EMT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黏附-侵袭-血管形成”过程,所谓的“三A程序”,可以解释EMT的病理过程,又可以表达临床所见的不同病变。 二、病理 EMT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靠近卵巢的盆腔腹膜及盆腔器官的表面。根据其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腹膜EMT、卵巢EMT、子宫腺肌病等。 1.腹膜EMT 腹膜和脏器浆膜面的病灶呈多种形态。无色素沉着型为早期细微的病变,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呈斑点状或小泡状突起,单个或数个呈簇,有红色火焰样病灶,白色透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内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内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目前我国多采用 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 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 (r-AFS) ”。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范围和= 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 内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 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1.以卵巢出血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及其产生的粘连为基础1921年由Sampson提出, 将EMs 分为卵泡、黄体、基质和内膜期。它实际上是一种分型,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分期。但其是EMs现代化研究的开端。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发生在30-40岁的女性身上,在少女身上少见,以痛经、非经期腹痛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并且这种痛经、腹痛还是渐进性加强,是一年痛过一年的。除了痛经、腹痛外,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性/交痛、盆腔疼痛合并有盆腔包块者、甚至是性/交。患者多是因为痛经或者是性/交就诊而被确诊,部分患者在做盆腔检查时,可以在双侧宫骶韧带、子宫直肠或后穹窿触痛结节。同时可有子宫后位、活动度差或妇检囊性不活动的包块出现。 中医里面并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病名,但是根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病症,多是属于中医里面的“痛经”、“蒹葭”、“月经不调”、“性/交”等病者。而出现上述的病症,多是“淤血阻滞胞宫,导致冲任失调,而淤积日久,又能影响到脏腑、气血功能,继而又出现气滞血瘀,渐渐成蒹葭的病理改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减轻、消除疼痛;减灭和消除病灶;调经和促进生育;减少和避免复发为主要的治疗目的。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淤血阻滞胞宫、冲任失调”,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为主,患者可以服妇炎丸治疗。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时候,依据“不同则痛”的原则,采用活血化瘀药缓解、消除患者疼痛的不适症状,疏通瘀滞的脉络。 另外,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上,不仅仅是用到活血化瘀,针对患者体内的湿邪之气还应用到“清热解毒除湿”,对于部分患者出现的尿频、尿刺痛、尿急等症状,还可以运用到利尿通淋排毒;通过“活血化瘀”为主,“清热解毒除湿”“利尿通淋排毒”为辅,最后辅以穿山甲的引进作用,直达病灶,彻底治愈子宫内膜异位症。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要做到:月经期间减少剧烈运动,经期严禁性/生活,经后还有少量血色白带慎于房事。另外,少做手术,如人工流产手术、宫颈手术、剖腹产手术等等,避免子宫内膜种植于手术创面,或是出现在手术的刀口上。

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段华教授深度解读《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新内容和新观点(一) 2015-11-09中国妇产科在线中国妇产科在线 cogonline面向妇产科医院、专家、医师、企业和广大患者,提供专业信息传播服务的专业学术门户网站。致力于为中国的妇产科医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和专业的网络交流、学习平台,以推动我国妇产科医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编者按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科临床作为一个常见、多发的疾病来讲,对于女性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可以用“猖盛”不衰,危害不减这样的术语来形容它。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来随着我们对此症认识的不断的统一,也使我们对它的诊治逐渐趋于规范,前一版指南是2007年制定的,对于我们现在来讲可以说是年代已久,在这几年当中随着基础医学的研究和临床技术的进展,有很多新的研究结果和研究内容不断的丰富完善我们以往的指南。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前提背景之下呢,由郎景和郎院士牵头带领大家制订了2015版指南。 段华教授 专家简介

1.内异症概述: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类型、临床表现 2.内异症的诊断: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 3.预后评估:临床分期及内异症生育指数 4.治疗:治疗总则、治疗方法(手术、药物)、不同情况的处理(疼痛、不孕、DIE、复发和未控、恶变、绝经后内异症、青少年内异症、盆腔外内异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所谓指南“新内容”是指相比2007年诊疗规范,新指南中增加或细化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 发病机制 《2015版诊治指南》以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相关因素包括: ●经血逆流种植理论 ●基因表达和调控异常 ●免疫炎症反应 ●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 ●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的女性风险↑ ●在位内膜决定论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作者:俞昊指导老师:周凯 摘要:肺部子宫内膜异位极少见,其典型症状为周期性经期咯血,结合病史、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诊断不难,病理检查可确诊,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如能手术完整切除病灶疗效更佳。 关键词:周期性; 经期咯血; 肺部肿块; 病理诊断; 手术切除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 是由有活性的子宫内膜在子宫 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生长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可侵犯身体的单个或多个器官。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上较少见, 一般表现为月经期不同程度的咯血,根据咯血有周期性改变,结合肺部影像学改变可以诊断,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本文报告一例并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治特点。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36岁,2-0-1-2,1998年顺产一女,此后流产一次,2010年9月剖宫产一女。剖宫产术后9月出现经期咯血,就诊外院CT示:右肺背段渗出灶(图1),纤支镜检查未见明显出血点,拟“肺部炎症,结核?”给予抗炎治疗后血止出院。此后又出现2次经期咯血而就诊,经期复查CT显示右肺渗出灶(图2),月经间期复查CT示肺部病灶消失(图3),考虑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转来我院,给予口服避孕药(妈富隆)治疗。患者连续服用三个月,服药期间无月经来潮及咯血症状,停药后月经来潮,咯血症状消失。现仍然口服避孕药治疗中。 图1:初次就诊右肺背段图2:经期肺部渗出灶图3:月经间期病灶消退渗出灶较前增大 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简称内异症。该病的临床

表现多种多样,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以卵巢及宫底韧带最常见,但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如脐、膀胱、肾、输尿管、肺、乳腺,甚至手臂、大脑等处。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pulmonary endometriosis)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不少学者提出子宫内膜经静脉或淋巴播散种植到肺部,而肺的粘膜可能对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较为敏感,雌激素可使肺部毛细血管扩张,脆性增强,因而肺毛细血管随雌激素的周期性改变也发生周期性破裂出血,同时异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水平的下降而脱落出血[1]。故患者多有规律的周期性咯血,月经来潮时出现咯血,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直至经期结束。同时,CT提示肺局部随月经周期而规律出现出血、吸收、再出血、再吸收的变化。该患者有剖宫产手术史,可能与术中子宫收缩挤压导致子宫内膜随血道转移种植有关。因此对生育期妇女,有周期性咯血,结合影像学表现应考虑到本病,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随访检查,可避免误诊。 本例患者是以咯血首诊于呼吸内科,内科临床诊治时忽略了咯血与其月经周期的关系,结合咯血症状及CT影像学检查考虑为炎症病变,故曾一直给予积极抗炎治疗,症状有所好转。出院后再次出现咯血,后发现其咯血规律与月经周期有关,考虑为肺部子宫内膜异位可能,转而给予口服避孕药(妈富隆片)治疗,连续服用三个月,停药后月经来潮,咯血症状消失。结合患者病史,症状,治疗前后肺部CT变化及治疗效果,临床基本可诊断为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但仍需病理检查确诊。但是只有不到1/3的患者可以通过纤支镜或胸腔镜肺组织活检或肿块切除在肺组织中找到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而确诊。 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两种形式:渗出型和结节型。X 线影像学可表现为肺野内出现大小、形态不一的片状或结节状影,有时阴影出现囊状透光影,部分病例出现胸腔积液或液气胸[2]。但是,由于普通胸片的密度分辨力低或检查时机选择不当,胸片有时可能发现不了上述征象,特别是淡片状、毛玻璃状阴影。故因此,结合CT 检查十分必要。病理检查可确诊。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因此激素治疗为首选。药物治疗可选用避孕药、孕激素类药物或者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达那唑等治疗,其他还可选用孕三烯酮。对药物治疗无效或结节型病灶可行手术治疗,包括肺叶病灶切除,选择开胸或胸腔镜手术。手术切除比较彻底,文献报道鲜有复发。

【女性疾病与对策(一)】子宫内膜异位症(1)

子宫内膜异位症(1) 在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但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响,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 概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有时与病变程度很不相符,临床表现很严重的患者,其病变可能是轻度的或局限的,而病变广泛甚至盆腔解剖结构严重变形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却很少。据统计,约7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典型的继发痛经、性交不快或性交痛、不育及月经改变。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其它特殊部位时,可出现许多其它令人迷惑的临床表现。而大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继发性痛经,伴下腹部和背部进行性疼痛,常可放射至腿部。疼痛常于月经前1-2天开始。相当于异位子宫内膜出血时,月经开始达到最高峰。大多数患者在行经期疼痛可缓解。但在晚期患者中,尤其是当盆腔有广泛和显著粘连时疼痛可持续存在。典型的继发痛经患者年龄多在30-45岁之间。有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常有性感不快、性交痛,甚至性交困难,约三分之一原因不明的不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可高达40%。重度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不孕的原因可能与解剖结构的改变有关。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原因决非单纯解剖因素所致,现多认为与腹腔内微环境因素、卵巢功能异常等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定义为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引起的病症。 病因病理 一、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由基底部向肌层生长,局限于子宫,故又名子宫腺肌病。异位的子宫内膜常弥散于整个子宫肌壁,由于内膜侵入引起纤维组织及肌纤维的反应性增生,使子宫一致性胀大,但很少有超过足月胎儿头大者。不均匀或局灶型分布者一般以后壁多见,由于局限在子宫一部分,往往使子宫不规则增大,酷似子宫肌瘤。切面可见增生的肌组织亦似肌瘤呈漩涡样结构,但无肌瘤所具有与周围正常肌纤维分开的包膜样组织。病灶中间有软化区,偶可见到散在的含有少量陈旧积血的小空腔。镜检所见的内膜腺体与子宫内膜腺体相同,其周围由内膜间质所包绕。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但分泌期改变不明显,表示异位的内膜腺体受孕激素影响较小。当受孕时,异位内膜的间质细胞可呈明显蜕膜样变,已如上述。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wendangku.net/doc/3312735936.html,/ebook/bdff44f5bb4cf7ec4afed0fb.html 二、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较少见,即异位的内膜仅有内膜间质组织,或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后间质组织发展的范围及程度远远超过腺体成分。一般子宫一致性增大,异位细胞散布于肌层或集中在某一区域,色黄,常具有弹性橡皮样硬度,较肌瘤软,在切面往往可以看到索状小虫样突起,就可以确立诊断。异位组织亦可向宫腔发展形成息肉状肿块,多发性,表面光滑,蒂宽与子宫肌壁有较大面积的直接连系,并可由宫壁向宫腔或沿子宫血管向阔韧带内突出。向宫腔突出者致成月经过多甚或绝经后流血;向阔韧带突出者可经妇科双合诊查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肺播散,甚至在切除子宫数年后还能发生。由于这种特点,有人认为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低底恶性的肉瘤。 三、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侵犯子宫以外的组织(包括由盆腔侵犯子宫浆膜层的异位内膜)或器官,常累及多个器官或组织。 卵巢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的部位,占80%。其次为子宫直肠窝之腹膜,包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年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年版)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年第3期161~169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内异症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具有性激素依赖的特点。 一、发病机制 以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逆流至盆腔的子宫内膜需经黏附、侵袭、血管性形成等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在位内膜的特质起决定作用,即“在位内膜决定论”;其他发病机制包括体腔上皮化生、血管及淋巴转移学说以及干细胞理论等。 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等与内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内异症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中有内异症患者的妇女发生内异症的风险升高7~10倍。 二、临床病理类型 1、腹膜型内异症或腹膜内异症:腹膜型内异症或腹膜内异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指 盆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种植病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变)、棕色病变(典型病变)以及白色病变(陈旧性病变)。 2、卵巢型内异症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型内异症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ovarianendometriosis)又根据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小和粘连情况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囊肿直径多<2 cm,囊壁多有粘连、层次不清,手术不易剥离。 Ⅱ型:又分为A、B、C 3种。 ⅡA:卵巢表面小的内异症种植病灶合并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或滤泡囊肿,手术易剥离; ⅡB:卵巢囊肿壁有轻度浸润,层次较清楚,手术较易剥离; ⅡC:囊肿有明显浸润或多房,体积较大,手术不易剥离。 3、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指病灶浸 润深度≥5 mm,包括位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隆、阴道直肠隔、直肠或者结肠壁的内异症病灶,也可以侵犯至膀胱壁和输尿管。 4、其他部位的内异症:其他部位的内异症(other endometriosis)包括瘢痕内异症(腹壁切口 及会阴切口)以及其他少见的远处内异症,如肺、胸膜等部位的内异症。 三、临床表现 1、内异症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盆腔疼痛,70%~80%的患者有 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痛(CPP)、性交痛、肛门坠痛等。痛经常是

第三十六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一,选择题1.子宫

第三十六章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一、选择题 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年: A.增高 B.下降 C.无变化 D.明显增高 E.明显下降 2.异位子宫内膜可出现在子宫体以外身体的不同部位,其中最常见于:A.宫骶韧带 B.直肠子宫凹 C.卵巢 D.子宫后壁 E.宫颈 3.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于何年龄妇女:

A.青春期 B.育龄期 C.绝经期 D.绝经前期 E.绝经后期 4.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为人公认的学说是:A.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B.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 C.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D.免疫学说 E.以上都是 5.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A.异位内膜发生周期性出血 B.周围纤维组织增生 C.粘连形成

D.紫褐色斑点 E.以上都是 6.卵巢巧克力囊肿是: A.因其囊内液体状似巧克力而得名 B.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C.卵巢黄素化囊肿 D.卵巢宫外孕 E.卵巢非赘生性囊肿 7.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异位病灶呈现何种颜色? A.紫褐色 B.无色 C.火焰状红色 D.灰兰色 E.紫兰色 8.镜下确诊内膜异位病灶必须见到:

A.红细胞 B.粘连 C.纤维增生 D.内膜间质细胞 E.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9.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是: A.不孕 B.继发性痛经 C.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 D.月经失调 E.以上都不是 1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月经失调是由于:A.卵巢无排卵 B.黄体功能不足 C.合并子宫腺肌病

D.合并子宫肌瘤 E.以上都是 1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原因是: A.痛经 B.黄体分泌功能不足 C.多囊卵巢综合征 D.闭经 E.以上都不是 12.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方法是: A.B型超声 B.CA125测定 C.腹腔镜检查 D.盆腔检查 E.以上都不是 13.随访监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活动及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是: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学发病机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中医学“癥瘕”、“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许多中医学者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探索,多认为该病与血瘀有关。“瘀血”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景岳全书·妇人规》中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描述有:“瘀血留滞作,唯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矣。”说的是子宫瘀血滞留的症状发生在经期或者产后,内伤生冷或者外受风寒,抑或是患者发怒而伤肝都会导致体内气机逆行,宫血滞留; 忧愁、心思郁结会伤脾,患者气虚则血液运行不顺而瘀滞; 过度劳累则气弱,气弱则不行。经血停留在体内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血液积蓄在内,导致月经不调,气血运行受阻。《内经》所说“不通则痛”,瘀血阻滞,所以患者常腹痛或者持续性的小腹疼痛,这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常见症状。血液的运行受阻,经络受损,会影响女性的受孕机能进而导致不孕。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证型

2. 1 血瘀型 患者在经期或者产后生活不注意,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都会导致冲脉和任脉受到损伤,子宫排出瘀血的功能异常,月经期间虽然经血也会排出,但是不按正常轨道运行,部分经血不能排出,导致“离经之血”留滞在体内,蓄积于盆腔变成血瘀,瘀血阻滞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瘀血蓄积在内,结成包块则形成血瘀之证。 2. 2 气滞血瘀型 患者平时有抑郁的症状,或者经期心情不好,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经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瘀血在子宫内积聚,气机郁滞,经期宫血充盈,加上气机不利,瘀阻就更加严重,临床症状表现为气滞血瘀型。 2. 3 肾虚血瘀型 肾为藏精之腑,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起重要的作用,胞络系于肾。五脏真气的根本是肾,正所谓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源、元气之居。所以五脏如果受到损伤到一定程度必然伤及肾,肾虚则肾气衰微,无力运行血液,导致瘀血; 肾虚导致冲任气虚,固摄失职,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内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内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一、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 内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和不育等。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特点表现为(1)症 状与体征及疾病的严重性不成比例,(2)病变广泛、形态多样,(3)极具浸润性,可形成广泛而严重的粘连,(4)具有激 素依赖性,易于复发。 一、内异症的临床病理类型 1.腹膜型内异症:腹膜型内异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PEM)是指发生在盆腹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病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变)、蓝色病变(典型病变)及白色病变(陈旧病变)。 2.卵巢型内异症:卵巢型内异症(ovarian endometriosis,OEM)可形成囊肿,称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内异症囊肿);根据囊肿大小和异位病灶浸润程度分为:I型:囊肿直径<2 cm,囊壁有粘连、解剖层次不清,手术不易剥离。Ⅱ型:又分为3个亚型,ⅡA:内膜种植灶表浅,累及卵巢皮质,未达卵巢内异症囊肿壁。常合并功能性囊肿,手术易剥离。Ⅱ B:内膜种植灶已累及卵巢内异症囊肿壁,但与卵巢皮质的界限清楚,手术较易剥离。II C:内膜种植灶穿透卵巢内异 症囊肿壁并向周围扩展,囊肿壁与卵巢皮质粘连紧密,并伴有纤维化或多房腔。囊肿与盆侧壁粘连,体积较大,手术不易剥离。 3.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是指病灶浸润深度I>5 mm,常见于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阴道穹隆、直肠阴道隔等。其中直肠阴道隔包括两种情况,一种为假性阴道直肠隔内异症,即子宫直肠陷凹的粘连封闭,病灶位于粘连下方;另一种为真性直肠阴道隔内异症,即病灶位于腹膜外,在直肠阴道隔内,子宫直肠陷凹无明显解剖异常。 4.其他部位的内异症:其他部位的内异症(other endometriosis,OtEM)可累及消化、泌尿、呼吸系统,可形成瘢痕内异症及其他少见的远处内异症等。 二、内异症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1)疼痛:70%~80%的内异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与病变程度不完全平行,包括痛经(典型者为继发性痛经,并渐进性加重)、非经期腹痛[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性交痛以及排便痛等;卵巢内异症囊肿破裂可引起急性腹痛。(2)不孕:约50%的内异症患者合并不孕。(3)月经异常。(4)盆腔包块。特殊部位的内异症则表现为各种症状并常伴有周期性变化,也可合并盆腔内异症的临床表现。例如,(1)消化道内异症: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便血、排便痛等。(2)泌尿道内异症:尿频、尿痛、血尿及腰痛,甚至造成泌尿系统梗阻及肾功能障碍。(3)呼吸道内异症:经期咯血及气胸。 (4)瘢痕内异症:剖宫产等手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结节,经期增大,疼痛加重;会阴切口或切口瘢痕结节,经期增大,疼痛加重。 2.妇科检查:典型病例子宫常为后位、活动度差;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或后穹隆触痛结节;可同时存在附件囊 性、不活动包块。 3.辅助检查:(1)CA。:血清CA。水平多表现为轻、中度升高。(2)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主要对卵巢内异症囊肿 诊断有意义,典型的卵巢内异症囊肿B超影像为附件区无回声包块,内有强光点。MRI对卵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

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内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内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一、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 内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

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1.以卵巢出血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及其产生的粘连为基础 1921年由Sampson提出,将EMs分为卵泡、黄体、基质和内膜期。它实际上是一种分型,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分期。但其是EMs现代化研究的开端。 2.以切除病灶的组织学类型为基础主要由Wieks 在1949年提出的方案为基础,强调和反映了EMs与恶性肿瘤侵袭性和进展性的相似性。 3.以症状演变为基础 1954年Sturgis等以盆腔疼痛这一EMs主要症状的转化为据将EMs分为早期、活性期和无活性期。 4.以解剖为基础以1951年Huffman分期和1961年Riva 分期为代表,分期的根据是EMs病灶的大小、数量和范围。首次提出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并试图提出药物治疗的适应症。 5.以盆腔检查和剖腹所见为基础 Beecham于1966年提出,简便易行,但与临床相关性较差。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人不yun的常见疾病,给女性朋友带来了诸多烦恼与痛苦,许多患者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会得上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目前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机理有多种说法,如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机体的免疫功能、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建议患者及早拥异位妇善-坊帖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 1.种植学说 经血逆流,内膜种植。月经期,经血从宫口、阴道排出人体外是顺流而下,但是有小部分经血或因其他原因夹杂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由输卵管道流进入腹腔,种植在盆腔脏器的表层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这是主要原因。 2.化生内膜 浆膜上皮,化生内膜。人体在胚胎发育时期,卵巢表面上皮、腹膜、阴道直肠膈、脐部均由体腔上皮化生而来,这些组织在性腺激素、炎症、机械因素的刺激下能够转化,形成另一种组织,同样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因为不在宫腔,就成了异位的内膜。 3.良性转移 血液淋巴,良性转移。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发病原因。出现在肺部、脑膜、心包、四肢及其他远端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通过血液循

环或淋巴系统将子宫内膜碎屑转移停留在某脏器或组织上而发病。 4.医源性的内膜移植 这是一种人为造成的使子宫内膜移植到某些部位,多见于剖宫产术、早期中期妊娠行刮宫术、分娩时行会阴侧切术、人工流产术等过程中。因宫腔血液中含有内膜而被种植于腹腔、腹壁、会阴等处。 5.免疫防御功能缺陷 随经血逆流至腹腔的子宫内膜,如同一种异物,会激活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动员出大量的免疫细胞及体液围歼消除,假如体内免疫功能缺陷,就会发展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6.内分泌功能失调 异位的子宫内膜,无论来源如何,其生长变化均与卵巢内分泌有关,雌激素能促进生长,孕激素能使其抑制,临床发现大多数患者,孕激素缺乏,因此助长了本病的发生发展。 7.遗传与体质的因素 有家族病史的人患此病居多。体质因素中如肥胖、超重、身长过高等亦有一定关系。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常规

第二十一章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 概述: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 位症,简称内异症。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绝大多数位于盆腔脏器和壁腹膜,以卵巢、宫骶韧带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及其他脏腹膜、阴道直肠隔 等部位,故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称o内异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内异症在 形态学上呈良性表现,但在临床行为学上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特点:如种植、侵袭及远处转移等。 诊断要点: 【病因】 1.种植学说,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1)经血逆流:该学说无法解释在多数生育期女性中存在经血逆流,但仅少数(10%?15%)女性发病,也无法解释盆腔外的内异症。 (2)淋巴及静脉播散:远离盆腔的器官,可能就是内膜通过血行和淋巴播散的结果。但该学说无法说明子宫内膜如何通过静脉和淋巴系统,而盆腔外内异症的发病率又极低。 (3)医源性种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或分娩后会阴切口出现内异症,可能是手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 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均由胚胎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受到持续卵巢激素或经血及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后,能被激活转化为子宫内膜样组织。 3.诱导学说此学说是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的延伸,在兔动物实验中已证实,而在人类尚无证据。内异症的形成可能还与遗传因素、免疫与炎症因素及其他因素有关。 【病史】 生育期女性有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不孕或慢性盆腔痛史。 【临床表现】 1.症状 (1)下腹痛和痛经:典型症状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有患者无痛经,因此痛经不是内异症诊断的必需症状。 (2)不孕:引起不孕的原因复杂。 (3)性交不适: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最明显。 (4)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或经前期点滴出血。 (5)其他特殊症状:肠道内异症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少量便血,严重者出现肠梗阻症状;膀胱内异症常在经期出现尿痛和尿频;异位病灶侵犯和(或)压迫输尿管时,出现腰痛和血尿,甚至形成肾盂积水和继发性肾萎缩;手术瘢痕内异症患者常出现周期性瘢痕处疼痛和包块,并随时间延长而加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时,可发生急腹痛。 2.体征 妇科检查子宫后倾固定,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方可扪及触痛性结节,一侧或双侧附件处触及囊实性包块,活动度差。阴道后穹隆可触及、触痛明显,或直接看到局部隆起的小结节或紫蓝色斑点。囊肿破裂时腹膜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作者潘凌亚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老年杂志》特约审稿专家。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临床妇科肿瘤学。 潘教授长期从事妇产科及妇科肿瘤的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治疗妇产科,特别是妇科肿瘤疾病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手术技巧。致力于妇科肿瘤、卵巢癌的应用基础研究。先后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和北京协和医院重点基金。有数十篇文章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先后指导1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妇科的良性疾病,临床发病率高,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发生率约为33%~45%。常见的临床主诉是盆腔疼痛和不孕。疼痛表现有痛经、下腹痛及性交痛;30%~5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孕。这一高比例的临床发生率已使内异症作为一个较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而受到关注。据统计,美国仅用于内异症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在1992年就已达5亿7千9百万美元。 有关内异症的治疗理念,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理论上的误区,即药物治疗可以使内异症的病灶退缩、变性,以至最终消失。然而,临床研究观察到,现有的药物治疗可改善异位的内膜病灶,表现为美国生育学会(RAFS)评分下降,

病灶部分或暂时性的消退,但不能完全吸收或愈合。异位的内膜与治疗前一样,始终都具有代谢活性的再生长潜能。只要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旺盛,疾病复发就是可能的。 内异症的药物治疗 因内异症最根本的生物学特性是雌激素依赖,目前治疗内异症的药物均通过拮抗雌激素作用、抑制雌激素合成或释放等不同的环节而发挥作用,所以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孕激素、睾酮类衍生物以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 孕激素是治疗内异症的经典药物。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孕激素拮抗雌激素、治疗内异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下列机制完成——抗血管形成、抗炎性反应和免疫调节,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降调节,以及增加细胞的凋亡。常用的药物为甲羟孕酮MPA,剂量一般为30~50mg/d口服,连用3~6个月。该药不良反应轻微,主要为突破性出血,体重增加等,发生率约为10%。 睾酮类衍生物主要是在卵巢的水平通过抑制雌激素生成,耗竭雌激素受体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常用的药物有达那唑danazol,剂量600mg /d口服;孕三烯酮gestrinone,剂量2.5mg,每周2次口服,连用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潮热、皮肤痤疮、体重增加等;发生率约为30%~60%。 GnRH-a通过在下丘脑-垂体水平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进而抑制卵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