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文明交往论看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2019年文档

从文明交往论看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2019年文档

从文明交往论看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内容提要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武力扩张相辅相成。然而,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从未涉足过东南亚,伊斯兰教却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宗教之一。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40%、超过2亿是穆斯林。文章以史为基础,指出东南亚的伊斯兰教既有阿拉伯、波斯、印度商人的东进传播,又有郑和下西洋的西进传播。着重运用文明交往理论对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的原因、载体、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求文明传播的内在规律,深化对文明交往的认识。

一、问题的提出

自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后,很快结束了阿拉伯半岛的分裂状态。随后,哈里发们打着伊斯兰教的宗教旗帜进行一系列的东征西伐,从中国的西部边境至大西洋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公元8―10世纪在西班牙、9―11世纪在中亚、10―13世纪在南亚,伊斯兰得到普遍的传播,并成为上述地区的主要宗教。可以说,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武力征服密切相联。然而,阿拉伯帝国的武力扩张从未涉及到东南亚,可伊斯兰教却成为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成为该地区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整个东南亚10个国家中穆斯林人口超过2亿,约

占该地区总人口的40%。其中印尼的穆斯林人口最多,约为1.82亿,约占总人口的90%,位居第二的是马来西亚,穆斯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62%,超过1300万。印支三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穆斯林人口相对较少。按照穆斯林占全国人口比例的高低次序排列,前三国分别是印尼、文莱和马来西亚。世界知识年鉴(1999―2000年),北京:世知出版社,1999年。东盟国家组织官方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12772402.html,

那么伊斯兰教是何时及怎样进入东南亚的?这一直是学术

界争论、探讨的焦点之一。有的认为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的主体是阿拉伯和波斯人,也有人认为是印度商人。金宜久:《伊斯兰教史》,认为首批到达南洋的商人很可能是往返于印中的阿拉伯和印度商人。第342、342页。印度尼西亚罗盘报,1980-9-28,认为伊斯兰教在13世纪末由印度西部古吉拉特商人传入。印尼历史学家萨努尔.巴尼认为,印尼的伊斯兰教由印度西部的胡茶辣和波斯商人首先在苏门答腊传入。转引自黄心川:《当代亚太地区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457页。 2005年为纪念郑和首次出使西洋600年,掀起了新的“郑和研究”浪潮,有关郑和远航的目的、影响、手段等再次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亦有学者指出郑和下西洋与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有关。肖宪:《郑和下西洋与伊斯兰教传》,载《思想战线》,1995年底第3期。

所谓文明交往,是从唯物史观出发,是对作为人们之间以变

革生存环境或变革世界为目的,从而相互发现、认识、沟通、理解、制约、影响、渗透、改造等实践活动的历史范畴。传播与传承是文明交往的一对环节。彭树智:《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6-258页。那么什么是“传播”?根据彭树智先生的观点,与同一文明内部的纵向交往的继承、传递为特征的传承不同的是,“传播”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地域相邻交往的接触、吸纳、选择和融化的脉络,是以空间为经线的时空演进轨迹横向和广度的交往形式。传承是同一文明进步之经,传播是不同文明发展之纬,经纬交织,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统一性。彭树智:《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5-156页。作为伊斯兰文明的核心――伊斯兰教,它的广泛传播,体现了人类文明交往的“普遍性”、“经常性”、“深层面性”和历史的“伴随性”。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正是文明交往的极好写照。

本文正是在上述问题提出的背景下,旨在通过运用文明交往理论对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的时间、主体、方式、方向等进行宏观的考察,试图探讨其中文明传播的内在联系,深化我们对文明交往的认识。

二、东进――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在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之前,早在公元5世纪佛教和印度教就传入东南亚。我国史料记载,西汉平帝年间(公元1―5年),中国的航船到达了泰国朱振民:《当代泰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年。。9世纪中叶以后,唐朝与东南亚的来往日益频繁,促进了汉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伊斯兰教约于13世纪开始于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产生影响。首批到达南洋的商人很可能是往返于印度和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和印度商人。最先传入伊斯兰教的地方是印尼的苏门答腊,当时的商人经常停留于北苏门答腊的港口,等待信风。据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史料所记,6―13世纪之间,在北苏门答腊沿海地区已有大批阿拉伯、印度商人在此定居。金宜久:《伊斯兰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2页。在沿海港口逐渐形成了穆斯林社团和穆斯林商业城邦,亚齐(1065年)就是最早的伊斯兰城邦,直到今天亚齐仍以“麦加的前院”著称于东南亚。

伊斯兰教从苏门答腊开始传入,至印尼各岛屿的伊斯兰教化,历经几个世纪的过程。自13世纪起,伊斯兰教在苏门答腊西北部地区已经牢固地建立起自己的统治。自此以后,通过经商、传教、通婚、移民等方式,伊斯兰教逐步向中部和南部内地传播。在向内地传播过程中,由于遭到强大的印度教王国米南卡包的抵制,进展非常缓慢,单单在爪哇岛的伊斯兰教化就经历了200年的时间。15世纪中叶,爪哇的居民中大多数信奉佛教,信奉伊斯兰教的不多。随着印度商人和波斯商人的到来、定居、通婚,伊斯兰教开始在爪哇传播开来。1527年,以淡目王国为核心的爪哇北部的伊斯兰教诸国彻底消灭了满者伯夷王朝,标志着爪哇岛已全面伊斯兰化。黄心川:《当代亚太地区宗教》,宗教文化

出版社,2003年,第457页。作为当时印尼群岛最强大的国家,从此印尼群岛开始处于伊斯兰教的影响之下。在群岛东部,伊斯兰教沿着爪哇的中部和东部的北岸,传向班达群岛、安汶岛和摩鹿加群岛。在群岛西部,伊斯兰教从马六甲依次向婆罗洲西部、北部和苏门答腊传播,至16世纪印尼诸岛全面伊斯兰化。在菲律宾,14世纪末传入伊斯兰教。1450年,来自苏门答腊巨商娶当地苏禄女子为妻,建立苏禄苏丹国。1475年,阿拉伯人谢里夫?加本斯旺率众到棉兰老岛传教,并与当地土著结婚,建立苏丹国。金应熙:《菲律宾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5-46。

15世纪穆斯林国家满刺加的出现,是东南亚伊斯兰传播史上的一件重要的事情。约在13世纪末伊斯兰教传入苏门答腊的同时,伊斯兰教在马来半岛等地也开始传播开来。马六甲海峡是南亚的交通要冲,也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受到多种宗教和文化的影响。东西方商人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印度教、佛教、汉文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播到这里,使之成为多种宗教文化的集散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持续数世纪的印度化过程,以及随后的伊斯兰化过程。在马来半岛东北部丁加奴地区发掘出土的一块不完整的法律文告石刻表明,约在14世纪下半叶,该地区已开始引进伊斯兰教法。可这份法律文告未采用阿拉伯文,而是用梵文刻成,说明占统治地位的佛教正经历着式微的变化。现存于新加坡博物馆藏有1918年在马六甲出土的一块墓

碑,其上刻有:“无答佛哪?沙(MuzaffarShah)之子,公正的苏丹,豪放的君主苏丹?芒速?沙之墓”。此外在其他墓碑上也发现刻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章句。与上述情况一并考虑的是《瀛涯胜览》中满刺加国的一节,该书是郑和下西洋的随从马欢所著。同郑和一样,马欢也是一名穆斯林。该书关于满刺加信伊斯兰教有如下记载:国王、国人,皆从回回教,持斋受戒诵经。上述考古实物和史料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自无答佛哪?沙以后,满刺加的伊斯兰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强大的满刺加穆斯林王国兴起后,加速了整个东南亚的伊斯兰化进程。至15世纪满刺加王朝第二代君王改宗伊斯兰教,第五代君主正式采用苏丹称号。从15世纪中叶开始,伊斯兰教在满刺加以及随后乃至整个马来半岛迅速展开并取得统治地位。沿海地区的封建领主利用伊斯兰教趁机向内地扩张。1649年,亚齐苏丹国(约1500―1873年)征服马来半岛北部,并在那里夷平许多佛教寺院。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加里曼丹取得立足点。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传入西北的文莱。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在文莱登陆时,发现文莱已是一个穆斯林国家。经过16世纪伊斯兰教的继续扩张和发展,它已遍及东南亚主要岛屿,并不断从沿海向内陆渗透,从而奠定了今日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基本格局。

三、西进――郑和下西洋与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如前所述,伊斯兰教在13世纪末开始传入苏门答腊岛,至15世纪在马来半岛迅速传播并在16世纪逐渐取得统治地位。但

从当时的国际关系角度考察,在西方,伊斯兰世界罹受了十字军的长期折磨(1095―1270年),还未恢复元气;在东方,进入公元14世纪后期,在帖木儿的率领下,中亚的蒙古铁骑横扫伊斯兰世界中心的西南亚地区,所到之处,伊斯兰文化遭到摧残和打击。历经上述黑暗岁月,伊斯兰世界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权。〔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6页。昔日繁荣的印度洋海上商船也日趋萧条。因此,伊斯兰教自西向东经沿海向东南亚的传播不可估计过高。伊斯兰教在东南亚迅速传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15世纪的前30年,即1405―1433年间,在海上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以前,伊斯兰教在南洋才刚开始传播,信奉者很少。〔英〕D?霍尔:《东南亚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58页。出身回族世家、自幼受伊斯兰文化熏陶的郑和及其穆斯林随从,在其船队所到之处,不仅密切了明朝与东南亚诸国的经贸和外交关系,同时客观上对宏扬和传播伊斯兰教起到了促进作用。爪哇在13世纪末出现了伊斯兰教,但影响较小,进展缓慢。近年来,印尼学者根据爪哇岛的三保太保公庙内的中文资料,其中有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来到爪哇以后,爪哇各地的清真寺便纷纷建立起来的大量资料。依据这些资料,印尼学者认为,爪哇的伊斯兰教是由中国传入,而且主要是通过郑和下西洋传入的。〔印尼〕茫雅拉查? 翁昂. ?巴林桶岸:《端古劳》,雅加达好望角出版社,

1964年,转引自郑一钧、蒋铁民:《郑和下西洋时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7

年第2期。印尼权威学者哈姆说:“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伊斯兰教的发展,是与中国一名穆斯林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位穆斯林就是郑和将军。”〔印尼〕《时代周刊》,雅加达,1985-9-14。郑和在爪哇的活动对爪哇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爪哇逐渐从佛教占统治地位过渡到了伊斯兰占统治地位。公元16世纪初信奉伊斯兰教的淡目王国消灭了佛教王国满者伯夷,后来其势力逐渐扩大到井里汶、雅加达和万丹等地,使伊斯兰教的势力扩展到整个爪哇岛。至今爪哇民间仍流传着一些郑和在这里传教的传说。据一些东南亚学者考证,爪哇淡目王国的创立者罗登?巴达是中国侨民所生。如此,爪哇淡目王国与中国的关系,已远远超过一般的友好往来和通商贸易的关系,随着伊斯兰教在该国占据统治地位而更具有现实影响力。

郑和一行人在南洋留下深刻印记的第二个地方是马六甲,中国史书称之为满剌加。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满剌加尚未正式立国,没有国王,只有酋长掌管,并受暹罗国(今泰国)的控制与欺凌,每年向暹罗纳贡。当时满剌加也有伊斯兰教的传入,由于受“崇信释教,国人为僧为尼姑者极多”马欢:《瀛涯胜览》(罹罗国传),上海:中华书局,1955年。的暹罗国控制,满剌加伊斯兰教处于弱势地位。1409年郑和第二次航行时来到暹罗和满剌加,一方面对暹罗提出警告,一方面为满剌加酋长拜里迷苏剌举

行命名封王仪式,使后者成为满剌加国第一任国王,并接受明朝政府赐予的“双台银印,冠带袍服”,之后暹罗莫敢侵扰。不仅如此,郑和还为之建造了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宫室及从事伊斯兰宗教活动的居所。或许是出于对郑和及明朝的感激,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改信伊斯兰教,成为了一名穆斯林,改称号为伊斯坎达尔?沙王赓武:《东南亚与华人》,北京: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第94-104页。,并自上而下推广伊斯兰教,从而为伊斯兰教在满剌加的传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满剌加的伊斯兰文化已基本完成。马欢看到的自然是“国王、国人皆从回回教门”,正反映了满剌加在郑和船队的帮助下从暹罗的控制中得到独立后,伊斯兰教在这个南洋国家兴盛起来的情景。满剌加的伊斯兰化具有特殊的意义,强大的满剌加穆斯林王国兴起后,加速了整个东南亚的伊斯兰化。

四、分析与结论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文明交往的过程。文明交往的基础,是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交往不仅是物质交往,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感性和精神变换活动。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不但植根于人类社会生存的最基本的商贸实践往来,同时也包含人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对生产力的促进而带来的对世界抑制不住的认识渴望。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伊斯兰文明作为世界历史中的璀璨夺目的瑰宝,在它的辐射下,处于华夏文明、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交往中,东南亚的文明逐渐走出地域,走向

世界,由野蛮状态向文明化上升。在文化交流的理论范式上,西方民族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分别提出不同的理论观点,前者强调原始文化从简单向复杂的进化发展(如摩尔根对印第安人文化的研究),后者则侧重从先进民族向落后民族的文化传播。笔者认为不能单调地将上述两种观点截然区分,上述两种理论方式存在于任何地区、民族的发展,即使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如此,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地区、民族文化更是如此。这里,笔者运用文明交往理论就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因素、载体、方式、方向作一简单梳理。

〈一〉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的因素。伊斯兰教为什么能够在东南亚地区得以传播,并落脚生根?考察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因素,既是处于明显先进优势的伊斯兰文明、华夏文明的外来传播,也是东南亚地区自身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这里有着极为复杂的主客观、内外因等因素。首先,经济在物质交往中始终发挥基础性作用。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发展与兴盛,一向擅长经商的阿拉伯的商人的踪迹遍及帝国的四周。阿拉伯商人早在穆罕默德时代前就已活跃在亚洲各地区之间的贸易中,他们的商业网远及东南亚各岛屿,其至向中国沿海。在苏丹建国后,皈依伊斯兰教的印度人,循着海上的丝绸贸易路线来到东南亚。郑和船队的下西洋,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与海上丝路沿岸国家建立友好外交,从而促进经贸关系。因此,无论是东进的阿拉伯、印度商人,还是西进的郑和船队,他们到达东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获

取经济利益。为了商贸的便利与长久,外来穆斯林商人在东南亚当地建造清真寺,并与当地女子通婚,逐渐形成穆斯林社团,伊斯兰教得以传播。作为受播者的东南亚诸国,以接受伊斯兰教的桥头堡――满剌加国为例,其主要经济收入就是收取海上贸易之利。为此必须吸引穆斯林商人,具体而言就是采取保护伊斯兰的姿态,从而导致了该地区的伊斯兰化。其次,政治因素。在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之前,该地区要么“崇信鬼教”(原始宗教),要么处于印度教的影响之下,整个东南亚处于分裂或信奉佛教的暹罗国的控制之下。为了摆脱暹罗国和满者伯夷的统治,争取独立,伊斯兰教不自觉地充当了“在大多数国家里,成为当地人团结起来反抗信佛教的暹罗继续加强统治的一面旗帜”,J.C.Van Leur,“Indonisian Trade and Society”Essays in Asian Social and Economy History(C),Zhe Hague,1955,P146. 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淡目王国反抗满者伯夷、满剌加摆脱暹罗王国的统治无不利用伊斯兰教作为团结、鼓舞当地民众的思想大旗。进入16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西方殖民主义者西班牙、葡萄牙及荷兰相继进入东南亚。荷兰在印尼的统治达350年之久,印尼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殖斗争。这些斗争大都是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进行的,伊斯兰教成为起义领袖动员群众最有效的手段,反过来又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二〉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的载体。社会历史上的所有现实的人,都是交往的主体。文明交往的是主体的人的多向实

践过程,因而交往的客体不仅包括人,还包括自然客体,但归根究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伊斯兰文明向东南亚的传播的过程中,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了传播的载体。首先,来自阿拉伯、印度以及中国的穆斯林商人是最重要的传播主体。基于经济利益的追求,穆斯林商人在经商的同时,产生了重要的宗教影响。地处东西方贸易十字路口的满剌加国王商人,为了获取海上贸易之利,就有必要吸引外来穆斯林商人,为此主动接近穆斯林教,不久就导致国家伊斯兰化。其次,来自阿拉伯和印度及随后在本地出现的伊斯兰传教士和学者在当地的活动,提高和扩大了伊斯兰的地区和影响,他们到处兴建清真寺和学校,教授当地人念诵《古兰经》。正如1416年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述了他在瓜哇的见闻,谈到该地有三种人:一是流落此地的西番各国的穆斯林商人;二是自广州、漳州、泉州等地来此者,其中许多“从回回教”;三是当地的土著人,宠信鬼教。再次,移民。关于南洋华人穆斯林,新加坡学者陈育松说:“在郑和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一个势力范围,宗教与贸易交织在一起进行……这时期的中国移民,在上述冒险事业中都是先驱者,他们既是穆斯林,同时又在重要的贸易中心建立各种伊斯兰社区,然后以此为基地开始了对当地居民进行改宗伊斯兰教工作”肖宪:《郑和下西洋与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载《思想战线》1995年第3期。。最后,郑和一行下西洋对伊斯兰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不但郑和本人是位虔诚的穆斯林,其主要随从马欢、郭崇礼、费

信、哈三、蒲和日等大都是回族。他们在下西洋途中,在崇扬伊斯兰文化的基础上,以伊斯兰教为纽带,与当地居民沟通感情。郑和在第四次远行之后,专程从陕西请来了“通译国语、可佐信使”的宗教顾问哈三,起到了与伊斯兰国家或地区沟通感情,消除宗教隔阂的作用,使下西洋的使命得以顺利完成。马广继:《穆斯林在郑和下西洋中的作用》,载《回族研究》2005年第2期。

〈三〉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的方式。文明交往因社会历史状况错综复杂而在形式上表现为多种多样。大致而言,和平与暴力是两种基本交往方式。在东南亚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中,大量的和平交往是主要的形式。无论是与中东、南亚的联系,还是与中国的联系,民间的旅游、教派、学派以及移民、通婚构成了和平交往的主要内容。上述和平交往的方式使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具有和风细雨式的、潜移默化的特色。暴力(武力)交往形式在该地区伊斯兰教的传播中也屡见不鲜。无论是淡目王国、满剌加国在摆脱满者伯夷、罹罗国的统治,还是各自独立后巩固国家政权,它们都采取武力的方式解决的,伊斯兰文化也伴随着征服而出现,当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那样的战争主要是为了传播伊斯兰教而进行的;这些斗争的根源也许更普遍的是王朝的、战略的和经济的。”〔英〕 M?加. ?李克莱弗斯:《印尼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与和平交往不同,暴力交往是一种急风暴雨式的残酷交往形式,它具有和平交往所不具备的冲击力,结果使宗教的传播过程加快了。

考察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因素、载体、方式、方向,使我们注意到东南亚伊斯兰教拥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特点。一是东南亚伊斯兰教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体现出文明交往的多向式、互动性;二是东南亚伊斯兰教具有变通性、宽容性,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对待妇女的态度上。在中东伊斯兰教要女穆斯林“帷幔”,但在东南亚,这一习俗放宽许多。由于《古兰经》规定“真主面前人人平等”,因而在东南亚,形成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和谐相处、多元文化融合共存的景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