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继续教育)

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继续教育)

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继续教育)
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体会

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读了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这本书后,我的体会更深刻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

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二、把合作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互动。这里的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群体的阅读活动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使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不会流于形式,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朗读目的与情感之间朗读时间与情感的联系。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把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班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地学习中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小学语文各类课堂教学要把握哪些关键点

【问题与困惑】

教师培训的现场正在进行关于“小学语文各类课堂教学最关键问题”的参与式讨论。

主持讨论的教师提出:下面针对阅读类课堂,每一位教师把你认为必须解决好的最关键的问题,用列关键词的方法提出来,至少提出三个。

于是,教师们开始各自思考,并在笔记本上写“关键词”。

接下来,主持者请大家将自己想到的“关键词”抄写在黑板上,并鼓励说,不要管别人是如何设想的,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与建构。

参加培训的教师纷纷上台板书,一会儿,黑板上出现大量的“关键词”:

读通句子理解词句初读精读美读感悟阅读对话问题设计思维训练阅读方法读正确多元理解阅读积累拓展延伸情境营造组织活动读懂导读读写结合语言训练积淀语感阅读欣赏激励评价激发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语文素养阅读能力……

随着教师们把一个又一个的词书写出来,坐在下面的老师逐渐疑惑起来,这么多“关键词”“关键问题”呀?“最关键的”应该是“少而精”吧?如果有太多的“关键”,也就不是关键了,“关键”多了该如何把握呀?

【思考与解析】

小学语文各领域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是针对该领域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的最基本的目标任务,从而必须解决好的“最紧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问题。它是一种接近目标的任务性问题,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它不是一种措施、方法层面的问题。

上述参与式讨论情景中,为什么教师们会提出那么多“关键问题”及“关键词”,主要的症结在于思路不清、定位不准。有些问题不是直指该领域的目标任务(如“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有些问题是各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具有针对性(如“拓展延伸”);有些问题彼此之间不在同一级概念层面,此隶属于彼,或ABC共同隶属于D(如“读正确”“读通句子”“理解词句”等都属于“读懂”);有些只是达成目标的方法、措施和步骤,不是关键问题本身(如“导读”“问题设计”“情境营造”等);有些问题在这个领域是不作为主要问题的(如“思维训练”不属于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任务,它是各领域

教学共同关照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之一);等等。

在我们看来,进入到各领域课堂教学层面,真正必须解决的“最紧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问题,肯定是“少而精”的,它在“行动与目标”之间,一定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这样的问题,不论旧课程也好,新课程也罢,还是将来语文教育将来会在什么新的背景或状态下进行,它都相对来讲是“关键”,解决不好,这个领域的教学问题就不算也不能成功,所以,我们说这样的问题具有“最基本、最原始、最朴实”的特性。我们确立这样的问题,是基于语文教学几十年实践的沧桑曲折与语文教学研究所积累的成果。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现实课堂遭遇的问题,是从一线语文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中筛选、集中而构成。那么,这样的关键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各领域究竟有哪些呢?

一、识字类课堂

识字类“有效课堂”为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想识、愿识”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领域均以第一条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而事实上,现实的识字教学容易搞得枯燥,随着识字任务的增大,学生对识字的兴趣逐渐衰减,这个问题不解决,几千字的识字任务如何能够完成。

2.“获得‘四会’”的问题

这是识字落到实处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传统识字教学积累的经验,“四会”主要是指会认、会写、会讲(了解并尽量说清字义)、会用。当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写分开”要求,这在其中是要予以恰当处理的。

3.“自主识字”的问题

这在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中是提得非常响亮的。第一学段是“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样层层提高的目标要求,自然是要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识字课来体现。

二、阅读类课堂

阅读类“有效课堂”为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读懂”的问题

面对一篇文章(含课文),首要的就是将它“读懂”,没有读懂,何谈进行了阅读?何谈完成阅读教学的其他目标任务?“读懂”的问题,课程标准用了“了解”“理解”“体会”“感受”“领悟”“体味”“体验”等词语来描述这种状态要求。读懂不仅包含对文章大体的理解,还要“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有见解、有感受等。

这里要说明一下,为什么没有将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都提到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所谓激发兴趣)作为“关键问题”呢?因为从事实上,文本本身富有情境性、趣味性,只要教师处理得好,学生就

会对读书有兴趣;还有,儿童天生具有阅读的欲望,如果不是外在因素对其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欲望是不容易消亡的,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阅读能力的增强,他们会发现文章里面有无限的乐趣,阅读兴趣自然会不断增长。所以,课程从第二学段起,再没有提阅读的兴趣要求。因而,阅读兴趣可能是个问题,但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2.“读好”的问题

如果说对于一篇文章,学生由外至内,大略地了解内容是很容易的,但由内至外地传达、表现、外化,则不是那么容易。对此,课程标准在各学段都提出了“读好”的要求:(学习用、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表现是读好的重点要求,这里第一层次是读正确,所谓“正确”是指字正腔圆,语言规范,还书面语言为普通话口语的标准与规范形态。第二层次是读通顺、读流利,所谓“流利”指语言自然流畅,语调和谐,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选择得适宜,给人以标准的口语语感。第三层次是有感情,有韵味。所谓“有感情”,在读中能体现出词句段本身的喜、怒、哀、乐,或赞美、批评、憎恨、嘲讽等语言情绪与情感。这一层次要以前两个层次的“正确”“流利”为基础,是语感到位的高级体现。“读好”还包括能默读、诵读,能用一定的方式表现各种文体的读。

3.“语言学习与运用”的问题

这是阅读教学实效性差的最关键问题之一,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虚脱、悬空、漂浮,实质性地说,是训练不落实的问题。阅读教学是进行语言文字及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的途径和阵地。前者是词句段篇训练,主要是词句训练——这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这一方面,课程标准强调得最多: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从语文基本训练的角度看,阅读教学要通过师生及其与文本的对话并进行:(1)朗读、默读、诵读等读好、读美的训练(前已单列);(2)听话、说话及口语交际训练;(3)“潜作文指导”(品味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表达思想感情、构筑篇章结构等)及读写结合训练;(4)语文(甚至超越语文的)学习方法(尝试、运用)训练(课程标准重点强调“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5)思维训练(如分析、综合、概括、推理以及比较、对比等,当然思维训练是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及语文基本训练来体现的)。在一堂课中,这些方面,都做得扎扎实实,而不是浮光掠影,不是浅尝辄止,那阅读教学课才是有效的。

4.“语言积累,语感积淀”的问题

这是语文“过渡性大纲”和课程标准都非常强调的,这个问题真正落实好了,也就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要求在承接上一学段的基础上“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自己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同时,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还要求,“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加强“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评价建议”中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段,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这样一些教学要求,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是要予以落实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教学之中;这里面就“积累”而言,分两种情况,一是浸润性积累,二是强记性积累。

三、写作类课堂

写作类“有效课堂”为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1.“想写”的问题

如果说,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那写作教学就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教学之难,第一大关键问题就是学生不想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所说:“在作文教学中,没有什么比学生不想写更可怕的事了。不想写,就是言语冲动的冷却、言说兴趣的冬眠、言说欲求的屏蔽,这是作文教学的一切问题中最为本原、最具根性的问题。对此,著名学者潘新和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动力的缺失才是根本性的缺失。”①

这是作文教学现实中,教师普遍认同的难题。为此,课程标准把让学生“乐于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看作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教学问题。在第一学段首先要做好的,是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首先要做好的,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三学段虽然没有再明确提要求,但从教学实际来看,如果前两学段教师没有做好,到这个时候,学生怕作文则已成痼疾,“弥补”性地、“纠错”性地解决学生“想写”作文的问题,更是不可忽视的。

2.“写什么”的问题

这是作文教学遇到的第二个难题:学生经常觉得不知道写什么才好,或者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言之无物”。对此,课程标准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每一学段还有明确的提示,第一学段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要求“留心周围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要求“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每一次作文教学,写什么,怎样写得充实、具体,这是教师教学必须解决好的,否则是不能算成功、有效的作文教学的。

3.“写好”的问题

在前两个问题都顺利解决之后,学生写出的作文是不是好作文,也就自然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对于小学生,课程标准强调最主要的“写好”要求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相关要求是“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较高的要求是“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课程标准要求“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会写作”。当然也要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但将作文写好实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重视“写好”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四、口语交际类课堂

口语交际类教学有些类似于写作类教学,因为都是表达,但也有一定的不同。其“有效课堂”为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想说,能放胆说”的问题

在口语交际课堂中,有些时候让学生乐于说话、大大方方地说话,甚至比让他们“写”还难。能否唤起学生想说的欲望,话题让他们感兴趣,乐于表达、参与交流、参与讨论,这是口语交际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难

题。让他们“放胆说”,其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自信心的问题。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强调“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等,这虽然与欲望、兴趣、动力有关,但还不完全等同于“想说”的问题,还要看口语交际环境是否构筑成和谐、协作、对话的氛围,交际中是否彼此处于尊重、宽容、支持的心理状态,而且还涉及到教师对口语表达学困生的特别关注。

2.“有话说,说具体”的问题

这类似于写作教学的“写什么”的问题。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当进入实质性的话语表达时,学生要么说得吞吞吐吐,要么干巴巴的几句话,做不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清楚明白”“具体生动”。这里涉及整个口语交际情境是否让学生将“话匣子”打开;另外,还要看教师是否对学生“如何说具体、说生动”进行实实在在的指导。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可能使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最为有效。

3.“互动,成交际状态”的问题

这是区别于传统说话训练课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课程标准对此也非常强调,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如果一堂口语交际课,只是教师教学生如何说,而后学生这样说那样说,没有形成交往互动的状态,那不是真正有效的“口语交际”课。这种“交往互动”状态,应该如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所要求的“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那样。

五、综合性学习类课堂

综合性学习类是一种新的学习类型,对其说“有效课堂”是广义的有效课堂,为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该方面教学必须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1.“主题选择”的问题

这个问题说难也不难。说不难,就是只要顺应学生在某个时段对“某个”或“某些”问题感兴趣,适当加以提炼,就可形成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但是,如果按课程标准要求,“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比如按第四学段要求的目标状态,学生自己“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这就不见得不难了。活动“主题”从何来,这是教师要加强引导的。如第一学段要求“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教师在学生选主题的过程中是不能袖手旁观的。

2.“方案设计”的问题

有了活动主题,活动如何展开呢?这里有个关键,就是活动计划的拟定,如第三学段,课程标准要求“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既然是学生学着进行,就需要教师导—扶—放,逐步让学生真正“自主”。

3.“活动组织”的问题

这是综合性学习最为关键的问题。一切都想好了,但并没有变成现实,如何将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课程标准强调“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对此,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对如何开展活动进行了明确的提示。只要我们照此卓有成效地实施,是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综合上述,我们将小学语文教学各领域课堂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下面总体图示,统览此

表,便于我们从整体上简约地把握语文有效教学课堂的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转)

自颁发《新课程标准》后,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解读”与“实践”大潮。如果说站在教改前沿的改革者与带头人是“弄潮儿”的话,那么,更多的一线教师已形成了“万舸竞流”的壮观场景。我在学习领会语文新《标准》的基础上,反思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尝试了几方面的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呢?下面就谈谈自己是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

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二、把合作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互动。这里的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群体的阅读活动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

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使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不会流于形式,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朗读目的与情感之间朗读时间与情感的联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把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班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地学习中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主体性教育思想已逐步被教育工作者接受,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主体主动权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形式教育下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现代教育则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客体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呢? 一、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把“学习”还给学生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

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二、巧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把“兴趣”还给学生。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发表时间:2016-10-28T16:46:51.1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10月总第206期作者:钱虎王满槐[导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甘肃省古浪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733100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变理念,转变角色,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内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自主学习,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主动权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每个教育者深思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谈谈我还给学生主动权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语文老师首先要“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双赢?唯一的选择就是老师要痛下决心,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要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想方设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储备。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需求意识 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未来要生存,未来要发展,听说读写能力不可或缺。语文学习不能只是简单地被功利主义思想所左右,不能只为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能只为眼前的考试,不能只为迎合父母和老师的欢心。要树立终生需要语文的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进而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主人翁精神。学生渴望萌生,需求产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需求意识十分必要。 三、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其实就是指兴趣问题。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调动他们的感官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课外读书是社会实践活动所提供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这样,久而久之,便积淀丰厚了学生的精神底蕴。农村孩子的课外学习渠道不宽泛、阅读面不广制约着学生的语文学习。针对这一现状,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捕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所获得的信息,特别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搜集同学们所订阅的报刊杂志上的美文,主动挤出时间去阅读一些名篇名著,并坚持不懈地做好读书笔记,写好日记、周记等。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定期抽查定期总结,并且每周在班上开设两节美文欣赏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文在班上交流并做点评。欣赏课不流于形式,要求每个同学都参加,每个同学都准备美文。期中期末班上做两次成果展示,集中展示大家的读书笔记、报刊剪贴、周记等,对于做得好的给予表扬或者适当的物质奖励,获得老师的一本书或一份刊物。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主动关注社会、广泛阅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信任学生,大胆开放课堂,让学生有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 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往往循规蹈矩,教学设计面面俱到,学生只能按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去思考问题,不越“雷池”半步。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阻止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开放语言课堂就是要淡化老师面面俱到的切香肠似的分析,优化课堂的知识结构和时间分配,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质疑解难解读文本。语文课堂上,学生可根据自己自学的程度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可利用课本上的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手中资料、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课文,甚至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自主学习的方法 要真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消极学习为积极学习,习惯和方法尤其重要。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在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学法指导不可缺少,好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读书法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利于理解书本内容和增强记忆力。当然,我们不能迷信某些方法,我们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指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 总之,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优化语文教学的关键,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和谐发展。教学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要让学生明白,未来要生存,未来要发展,必须具有长期的学习意识。只有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创造更大的财富。而我们教师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把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首先要有意识,慢慢就会有行动,只要想事情总会有办法的。相信只要你和我都有这样的意识,不久我们将会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实际教学中,常见老师滔滔不绝时,有学生低头贪玩;老师苦口婆心时,有学生东张西望;老师声嘶力竭时,有学生有气无力。我不禁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何况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精湛教学艺术的表现等,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于是,我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广度和深度,广度指参与的人数和时间的多少,深度指是否涉及深层次的问题,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积极的参与是思维的活跃,情感的共鸣,是生师、生生间的有效沟通。怎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一、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参与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很好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去呢?老师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手: 1、了解学生是前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是教育教学的前提。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现状,还要了解学生生活的积累、情感与爱好、习惯与性格等等。 2、尊重学生是基础 要在全班树立“参与无错”的氛围。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课堂,参与不精彩、回答不到位的时候,有没有人嘲笑是非常关键的,无论问题解决得如何,老师首先肯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即使不精彩,也应该受到鼓励。因此应树立孩子们在课堂中无所顾忌、参与无错、谁参与谁提高的思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去,要解放学生的眼、耳、手、口、心等。据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多看看,多说说,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画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二年级的写话《美丽的秋天》,我是这样做的,先领着学生到田野中去仔细地看一看,再在教室里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才写一写。这样有梯度的形式多样的设计,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写,而且写出了生动优美的句子。 3、激励学生是动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又有老师的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外部激励有上课伊始时的提出目标,学生参与学习后及时的表扬与引导,下课时的点评,一天或一周后的评优等。我班每天评选一名上课积极分子(即上课积极参与的),一周共评选五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鹿阜镇紫玉小学陈丽红 教学的过程不应只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更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会学”的过程。从“学会”到“会学”,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呢? 一、树立五种意识,确保学生主动参与 1.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必须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让学生的参与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当教师发现学生偏离目标时,要适当进行修正,克服参与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 2.民主意识 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把学生作为朋友。在教学中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商量的口气,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主动改正,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 3.调控意识 让学生主动参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既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随心所欲,也不能处处束缚,使学生无所适从。教师不仅要在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思维等方面进行调控,还要在课堂的氛围。节奏上进行调控。 4.情感意识 人的情感与认知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参与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当学生与教师感情融洽时,就可提高其参与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我乐学”上来,

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5.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首先是教师的创新。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独到的想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精神。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怪想”不要一棍子打死,允许对问题发表不同的、有创新性的见解。 二、通过多种活动,强化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参与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引起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激起学习的欲望。 2.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参与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全面,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往,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江西省永丰县君埠中学吴雪华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然而,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许多教师放不开手脚,仍然扮演着课堂的主角,没能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那么如何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师必须及时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教育观念的改革就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正确地引导老师转变教育观念呢?首先,教师要改变权威“统治者”的形象,自觉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其次,教师要树立“课堂属于学生”的这种意识,及时转变角色,把学生真正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再次,老师在课堂中要勇于将主动权转让给学生,要大胆放开手脚,相信学生自己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展示自己。 二、转变教学模式 由于多年来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短时间内跳不出旧有模式的束缚。孰不知,这种陈旧的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教师必须大胆放手、大胆创新,彻底转变教学模式。时下,很多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个学校许多老师也在轰轰烈烈地探讨适合自己的模式教学。我认为用三

环六步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明确目标——自主探究——交流质疑——接受点拨——反思提升——运用自检的 过程,这一过程正好是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其中,自主预习、探究质疑及合作交流尤为重要,合作交流把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将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融合在一起,更多地是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思想。这样,老师就将课堂的主体角色真真正正的还给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真正做到高效。 三、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 以前的教学课堂,教师在45分钟全是主角,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占用时间过多,学生却很少有机会动口、动手、动脑。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存在弊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大胆放手,把充足的时间交给学生,少讲精练。我认为,自主学习时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阅读教学时给学生留足感悟的时间;合作探究时给学生留足质疑探讨的时间。 四、搭建展示平台,释放学生情感。 首先,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为学生展示消除顾虑和紧张感,让学生敢说。其次,教师创设情境,多种形式训练,让学生有话说,使展示异样纷呈。可以让学生展示朗读、背诵、讲解、小品、辩论、话剧、演讲、画画、书法等,不拘一格……这样,文本中个性解读在展示中生成了,质疑习惯在展示中养成了。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求真、求实中快乐地学习。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要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为积极参与,变学生的被动思维为积极主动的探索思维,变学生只是背诵传承知识为学会并能创造知识,变学生自我封闭的学习为互助合作开放的学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自学”、“议论”和“引导”这三个基本环节。 “自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自觉 地“看”、“问”、“记”、“议”。“议论”是指课堂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共同的学习要求,关系融洽,气氛和谐,充分交流个体之间的信息。“引导”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机智、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导方法等,让学生自己学会、会学。 二、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们提出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灵活地交替运用“三结合”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自学、议论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当学生出差错时,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的补充完整,没有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可以举手再问,存在不同意见的可以进行争论和自由发表意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为;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热情的鼓励,教师不能把讲清教材的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要改变把教学过程看作执行教学过程的错误观念和做法,真正确立对学生终身学习负责的教学观念。 三、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师应该变教案为学案,使教师成为一位教学顾问、参加者。为了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做到: 1、要有活的教案。首先要备整体,从教材的纵向与横向结构上处理好本节课的位置。其次是备学生,基本把握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可能性,能满足好、中、差学生各自的学习需要。再次要备可能。对学生可

中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调查与分析

中学生课堂参与度得调查与分析 吴桥县桑园第一初中徐志章 现在得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得问题: 1、重教、轻学。课堂教学仍沿用“满堂灌”、“填鸭式”得传统模式,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得学习积极性,无视学生得认识规律,强把学生得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得轨道,教学中缺少师生间得默契配合,并且不给学生留有充分得学习活动时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就是处于被动得接受状态,学生得主体地位被埋没。 2、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把知识放在首位,教学得一切措施都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多、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教学中教师不能很好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在分析与研究化学现象与问题时,往往就是教师归纳出正确结论,而不就是在教师得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与主动探究,在师生共同探索得基础上归纳得出。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学懂得内容,教师往往也不敢放手。因此,在教学中学生得自学、思维、想象等能力特别就是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得发展。 3、重知识、轻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得传授,轻视实验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所特有得功能。课堂教学中得实验大多就是“教师做,学生瞧”很少给学生创造动手得机会,实验后也很少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得分析,甚至大纲中规定得必做学生实验也不能全部开设。因而影响了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得发展。 4、教学手段单一、落后。在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未能得到充分得运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得现象还相当普遍。落后得教学手段制约了教学质量得提高。 5、忽视学生得个体差异,面向少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贯彻因材施教得原则,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一刀切,教学面向少数学习优秀生,教师缺乏对学生得个别指导,导致学生严重分化,一部分学习困难得学生丧失学习得信心,对学习产生厌烦感。 基于现存得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得调查,对于学生得调查我们采用问卷法。见下面内容: 学生课堂参与度得调查问卷 1、您得性别就是男女,年龄就是。 2、通过您得学习与观察,您认为现在中学生得课堂参与度情况如何? A、较高 B、一般 C、较低 3、您认为学生积极参与对学习成绩提高就是否有帮助?

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河北省廊坊市第二十一小学郑建云

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河北省廊坊市第二十一小学郑建云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激活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呢?下面仅就本人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教师要采用适当语言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教师是学生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索知识的欲望。怎样才能抓住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就非常注意用激励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一次区域教研活动中,我去其他学校授课,在正式上课前几十秒钟时间里,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次教研活动领导和老师们选中咱们班的学生,看来你们是很出色的,你们有没有信心上好这堂课?”当时学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地说:“有!”并且都在最短的时间内坐好了,准备上课。教学过程中,我又用不同的语言对学生的活动给予激励和鼓励,如“你真行”、“回答得真棒”、“你的想法和老师不谋而合”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始终精力充沛,感情饱满。使我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中心,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研讨氛围,它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才会成为一种可能,成为一种需求;在这种氛围中才会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同时在无形中也产生一种力量,促使学生愿意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如在学习“两位数的乘法”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明白了计算“一位数乘法”时可以用第二个因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各位上的数相乘的算理,所以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口述算理,再引导大家用多种方法计算两位数的乘法,并启发学生可以用笔算。这样不但加深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 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并不是按课本上的内容授课,而是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圆形纸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先折出几条直径,然后依次认识圆心、半径,即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参与教学全过程,比单看教师摆弄教具、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这样不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乐于学习。 三创设“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创设种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究的内驱力。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马枢元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马枢元 发表时间:2014-11-12T10:54:57.7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12月总第192期供稿作者:马枢元 [导读]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性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些体会 马枢元甘肃省武威第八中学733000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性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应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呢? 一、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引导者。教师通过讲授,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取知识。而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上。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思考、分析,也不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思考、分析,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现行的学案导学法教学改革,根据课前教师设计并发放给学生的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要求,在学习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能够被接纳的、支持性的、和谐的课堂气氛,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效果明显。 二、引导学生由“要我说话”变为“我要说话”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提高学习技能、发展健全人格,而讨论式教学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事先对课堂讨论进行安排,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讨论题目、问题涉及范围、准备发言提纲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好讨论准备,上课时根据学生座位的安排组成小组自行讨论,提出问题,相互解答。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思考、解答。最后教师作简短归纳,并提出思考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向学生问些“为什么”、“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既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又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减轻了学生的课堂负担,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使之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围绕学习重点,变“灌输式教学”为“带着问题参与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精心设疑,变“灌输式”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学”,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教师首先要根据导学案上事先设计好的学习重点提出若干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使之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在学生初步掌握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讲话、敢于争辩。特别是对那些成绩较差、性格内向、课堂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在他们回答时教师要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如“回答得好”、“虽然不够全面,但进步很大,以后更加努力”、“这个问题难度很大,你能答出主要内容,这很好”、“你还没有分析出来,继续思考,争取下次能回答正确”等,消除他们的怯场心理和自卑心理,树立起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得出正确结论,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启迪思维,变“抽象语言”为“形象图标”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那遥远的过去,学生是非常陌生的,无法直接感知。除通过教师的语言感知外,有效的办法是教师通过自制图标强化学生的形象记忆,增强学习兴趣。可通过直观教具,如年表、历史地图、各类图标等。如我们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可让学生绘制我国沿海城市分布图,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1842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按照自己绘制的城市分布图,讲述出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城市,这样很形象、很直观地反映出通商口岸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由东南沿海、长江到内陆的延伸趋势。还有一些简单地形图,教师可以当堂把轮廓画在黑板上或者白板上,然后让学生自己标出一些重要的位置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增强想象力和对历史概念的兴趣。如学习“隋朝大运河”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运河的大体形象结构图,让学生用彩色粉笔标出涿郡、洛阳、余杭三处的地理位置,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运河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亲自参与,形象地理解并形成了“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的概念。因此,直观教具是教学中有力的辅助工具,如果教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图、制表等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效果会更佳。

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参与 度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实际教学中,常见老师滔滔不绝时,有学生低头贪玩;老师苦口婆心时,有学生东张西望;老师声嘶力竭时,有学生有气无力。我不禁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何况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精湛教学艺术的表现等,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于是,我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包括广度和深度,广度指参与的人数和时间的多少,深度指是否涉及深层次的问题,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积极的参与是思维的活跃,情感的共鸣,是生师、生生间的有效沟通。怎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一、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参与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很好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去呢老师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手: 1、了解学生是前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是教育教学的前提。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现状,还要了解学生生活的积累、情感与爱好、习惯与性格等等。 2、尊重学生是基础 要在全班树立“参与无错”的氛围。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课堂,参与不精彩、回答不到位的时候,有没有人嘲笑是非常关键的,无论问题解决得如何,老师首先肯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即使不精彩,也应该受到鼓励。因此应树立孩子们在课堂中无所顾忌、参与无错、谁参与谁提高的思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去,要解放学生的眼、耳、手、口、心等。据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多看看,多说说,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画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二年级的写话《美丽的秋天》,我是这样做的,先领着学生到田野中去仔细地看一看,再在教室里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才写一写。这样有梯度的形式多样的设计,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写,而且写出了生动优美的句子。 3、激励学生是动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又有老师的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外部激励有上课伊始时的提出目标,学生参与学习后及时的表扬与引导,下课时的点评,一天或一周后的评优等。我班每天评选一名上课积极分子(即上课积极参与的),一周共评选五名,并在下周一,这些积极分子的照片贴到表扬栏中。一周结束后,并对全班同学的课堂参与情况予以总结评比,以此来激励全体学生课堂中的积极参与。 二、突显语文学科特点,创设情境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摘要: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看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课堂,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关键词:情景探究激励 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最基本条件。我们从实践中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质量”。那怎么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景,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在情景中沉思,在情景中领悟真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高昂和兴奋的心理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框架和内在的经验体系为基础主动构建新框架的过程。教学中如果不能抓住教材所蕴涵的兴趣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着愿望,兴趣滋生着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识规律,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

把课堂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题西林壁》课堂教学片段评析

把课堂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题西林壁》课堂教学片段评析 P>作者:黄萍课堂实录: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生:这是我根据诗意画的画。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师: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生:“六”在这里是虚指。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案例分析:《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刘海琼l)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浅谈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学习主要靠学生自己。数学本身就是先质疑,然后进行解决。要想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就得有兴趣。所以学生的主动学习是特别重要的。在数学的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自学热情。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老师必须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学能力,才愿意学。为了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积极心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实施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问题中进行发现、研究、探索,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产生学习的动力。我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科的特点,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自觉探索的欲望。如:在教学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我利用《西游记》中的人物进行讲故事:唐僧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耐,正好前面有一个西瓜摊,悟空买了四个西瓜,准备四人每人吃一个,可八戒跑过来说:“师傅,我来分吧!”师傅同意了,八戒想尝尝再分,可是吃了一块又一块,忘了分西瓜,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完了。想一想,其他三人能分到西瓜吗?根据故事情境如何列式?(p58)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思考的问题就多了,就想弄清楚究竟是谁对谁错。不断引发对问题的思考。增强了自学的热情。 二、注重自学与合作交流,增强自学能力。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主动交流是学生学习的方式。我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创设一种探究性的情景: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那些建筑物?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或者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调查,收集信息,表达与交流,对课堂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拓展思维,获得兴趣,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主动获得知识,而且能不断地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式学习为主的课堂。逐步推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指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发的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研讨等活动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出新结论的活动。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呢?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解决好“意识、情景、方法、指导”这八个字上。 一、意识。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产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回答或解释的地方,问题的提出者应当是学生。 传统教学中,课堂中的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是回答问题,很少有主动提问的机会。教师把问题紧紧握在自己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在新课程理念下这样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回归。 二、情景。就是要求教师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儿童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着极大地好奇心,求知欲,他们会经常问问这,问问那,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热烈宽松和谐民主氛围,多鼓励,多赞赏,让那颗容纳大海的心与奔跑着小溪泉水的心相撞;让那双触摸风霜雨雪的手与那双捧起露珠花瓣的手共舞。 当学生难以回答出问题时,千万不能讥讽,挖苦,嘲笑,要让他们带着安全感坐下,投入到对问题的重新判断思索之中。让那颗萌发着求知欲望的心永远保持在积极的探索之中,直到解决问题带着种成就感,幸福感完成心灵的积淀。 其次,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问,还要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投入到情境之中,达到身临其境。在教学《花边饺子》时,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吃饺子的情景。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方法 1、落实预习,让学生从预习中提出问题。我个人认为,学生提出前面提到的那样的问题,虽然幼稚,但是给我们教者提了个醒。我们教师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备课是不是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课文了,课前预习虽然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要求,却不知预习工作是个很费时,又很需要精心学习的过程,好的预习一点都不亚于我们教师的备课。学生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再一次提醒我们教师指导学生的预习,要落到实处,要真正起到预习的效果。我相信,学生课前有效预习了,一定不会提出这样幼稚的问题,一定可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从课题上启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来说,标题中有的是文章内容的最简要的概括,有的是提示文章的中心,还有的是截取文章故事的一个重要片断。在教学中,若能很好地在标题上做文章,启发学生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将会很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接触《长城》这一课题后,教师以启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这样的情境,不但使学生思维活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长城究竟有多长?建筑长城产要用了什材料?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而且为下一步教学找到了突破口,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扣题质疑要抓重点。

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不管是哪个学生,都有期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肯定,因此,教师要时刻想着所有孩子的成功,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面广,有效程度较高,教学效果就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创造条件,从培养兴趣入手。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讲故事、设问或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游戏、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能牢固掌握知识。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 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持久、巩固,莫过于见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学习成功是最足以使学生感到满意、快慰,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我注意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参与。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我们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2-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效果肯定不错。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初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熟悉水平,鼓励学生质疑,将思维的触角伸向课文的重、难点。 教师每教一篇课文,都应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在学习中主动地去释疑解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课题质疑。 题目是课题的眼睛,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提出疑问,捕捉文章的中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 2、难点质疑。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要抓住课文的难点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读、思中质疑。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使学、思、问、悟的结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